首页 > 文章中心 >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第1篇

1.经济实力的增长是根本原因

从较长时期看,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一国货币汇率变动的根本性因素,人民币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年增长率超过8%,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中国经济走势持续强劲,对世界经济的参与深度、广度以及影响力已有了显著提高,强势人民币的经济基础已有一定积累。尤其是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担负起大国的责任,承诺人民币不贬值,更加增强了其他国家对强势人民币的信心。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国际上对人民币需求必然大幅增加,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

2.国际收支状况是直接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规模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急剧扩张。近年来,我国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力相对美国和OECD国家都有了很大提高。依据国际经济学界广为认同的“巴拉萨-萨缪尔逊效应”假说,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对增长将派生本币升值压力。其次,我国国际收支帐户(主要是经常账户)长期保持巨大的顺差,这一方面加大了对人民币的需求,直接导致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必然加剧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近年来美国、欧盟等就相继以缩小贸易逆差为由,制造贸易争端,敦促人民币升值。由于我国当前的对外贸易状况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大的改变,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将继续增加。

二、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原因

当前国内物价上涨局面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这其中既有国际通胀大环境的影响,也有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但是从根本上看,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是由流通中的货币过多造成的,因此必须考察我国的货币发行机制。而在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对外贸易的巨额顺差都要通过中央银行强制兑换,央行必须为此投放等额人民币,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加之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急剧扩大,仅2007年就达2622亿美元,中央银行必须为此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由于缺少充分的冲销手段,给货币调控带来很大冲击。(数据来源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通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的操作来实现冲销目的,即卖出国债,买入本币,以此抵消因大量收购外汇而多投放的货币,稳定货币供应量。而我国目前尚缺少一个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便于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国债市场,中央银行调控汇市的回旋余地大大缩小。大量的基础货币流向市场后,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造成流动性过剩,引发物价上涨,这是当前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机制分析及影响

因为实际汇率很好的结合了名义汇率与国内外物价水平,本文选择其作为分析对象。所谓实际汇率,是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反映了国外物价水平与国内物价水平的相对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e=E*/Pf/P

其中,e为实际汇率;P和Pf分别为国内与国外的价格水平;E为用直接标价法表示的名义汇率。考虑一段时期内汇率的变动,则上式可以近似写为

e变动的百分比=E变动的百分比+Pf变动的百分比-P变动的百分比

式中,Pf变动的百分比为外国通货膨胀率πf;P变动的百分比为国内通货膨胀率π。现以中国和美国为例,说明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的负反馈机制。由上式可得:

e变动的百分比=E变动的百分比+πf-π

假定国内近期通货膨胀率为π,美国通货膨胀率为πf,且π>πf(后面将给出具体数据,说明假定是符合实际的)。当名义汇率E不变时,假设国内因中央银行收购外汇,大量投放基础货币而引发通货膨胀,这时π上升,在πf不变时,实际汇率e将下降,这意味着美国国内商品和劳务相对于中国将变得便宜,中国商品和劳务竞争力下降,美国公众的支出将较多地从国外商品和劳务转向国内商品和劳务,这时中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外贸顺差减少,甚至出现逆差,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中央银行为了稳定汇率将购进人民币,通货膨胀得到缓解。人民币的对内贬值将转化对外贬值,内外价值将趋于一致,通货膨胀和升值存在着相互抑制的负反馈机制。但是我国目前却出现了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较长时期并存的矛盾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劳动力成本远低于发达国家,小幅度的通货膨胀并不能削弱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对外出口依然强劲,反馈机制被抑制。

但是必须看到,假定名义汇率E不变不符合现实,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呈升值趋势。现放弃名义汇率E不变的假设,测算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共同作用对实际汇率的综合影响。本文选取了2007年人民币汇率变动和中美两国通货膨胀率的数据,其中以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计算可得以直接标价法表示的名义汇率E的变动百分比为-6.44%。2007年中国和美国的CPI上涨率分别为4.8%和4.1%。1将数据代入实际汇率变动公式:

e变动的百分比=E变动的百分比+πf-π=-6.44%+4.1%-4.8%=-7.14%

综合名义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实际汇率下降7.14%。由此可见,在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被大幅削弱。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人民币对外升值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而直接原因则来自我国对外收支状况的长期失衡。通货膨胀是在现行汇率制度下我国经济的外部失衡所引发的内部失衡。

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虽然具有自我抑制的负反馈机制,但目前这种机制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从长期来看,必须逐步改革我国的外汇结算制度,形成更具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才能扭转当前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N•格里高利•曼昆.张帆等译.宏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裴平,吴金鹏.论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J].经济学家,2006,(1):93.

[4]曹红辉,刘华钊.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应对之策[N].中国证券报,2007-10-17.

[5]王磊.关于人民币双重压力缓解和汇率改革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6,(1):102.

[6]杨海斌.中国外汇储备激增的困境与出路[J].生产力研究,2007,(2):35.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策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

对于通货膨胀程度的度量,主要有GDP平减指数(又称缩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简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等指标。我国较多地采用CPI来衡量通胀水平。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另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地区)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一)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的产业关联度强,其价格上涨会导致诸多产品价格(包括工资)的上涨。

(二)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

由于去年美国次贷风暴爆发,造成全球流动性紧缩,美国为了挽救其金融机构及经济增长,向市场大量注资,同时连续多次减息,造成美元贬值,全球流动性泛滥,食品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但创历史新高,直接导致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三)经济快速增长,固定投资过热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3月份增长17.8%),比上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分企业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2.9%;集体企业增长11.6%;股份制企业增长1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3%。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7.3%,轻工业增长14.7%。分产品看,发电量和原煤产量分别增长14.0%和14.6%;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增长8.6%和12.2%;汽车增长15.8%,其中轿车增长14.7%。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一季度,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三、政策建议

经济学中存在所谓“有多少目标就应该有多少手段”的说法,即在面临多重目标的情况下,为实现目标,必须使用多重政策手段,而且要掌握好“度”。鉴于我国既要防止通胀,又要预防经济通胀转入通缩的双重目标,以及当前通货膨胀是由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现实,笔者认为缓和当前通胀局面应采取“一揽子”措施,赞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配合的“组合拳”出击。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国际收支顺差导致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减少贸易顺差自然成为解决货币供给过度的强有力手段,也即要控制出口,扩大进口,并适时适度地促进人民币升值。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加强金融特别是特定经济部门的监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的不稳定性因素在全球就有很强的传染性。虽然在目前的金融自由化大趋势下,各国提倡金融以及经济自由化,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中不稳定性因素多而复杂,并且我国刚刚彻底的实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因此,我国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金融、经济管制的同时,也应该通过不断完善的法律以及通过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强监管,最重要的是做好目前分业监管体制下各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避免金融监管真空以及重叠区域,从而避免由于金融的不稳定性推动货币进而经济尤其是通货膨胀问题的出现。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创新理财产品,加强银行流动性管理。促进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优化信贷投向结构;加强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信贷管理,严格控制房地产投资贷款需求;进一步引导资金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流动;加快银行资产证券化;推动商业银行采取主动的流动性管理措施;建立规模适当的多层次流动性储备,实现流动性与效益性相协调;进行积极负债管理,减轻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部分学者倡导通过人民币快速升值来“釜底抽薪”,减少国际游资流入,虽然有利于降低生产资料进口成本,阻断国际通胀因素的输入,但由于人民币汇率很可能存在“棘轮”效应,短期内不可能恢复到原来较低的水平,当人民币升值带来出口剧减之后,如果宏观经济出现不景气甚至衰退的局面,那么政策当局很可能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资本项目的增加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但是只要这些资金不进入流通环节,就不会加剧通货膨胀程度。因此,如何化解因国际资本流入而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及其伴随的信贷扩张就成为货币当局直接面对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由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经过屡次上调,考虑到国际利差因素,已经没有太大的自由操作空间,如果央行进一步强化执行银行信用控制的政策,这与流动性过剩因素结合在一起,将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从而加剧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博弈的目标冲突,构成了反通胀政策力度选择与执行效果的强扰动因素。

总之,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就业、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商业银行改革、资本市场改革等,以及货币政策尺度的当前位置,约束了反通胀政策力度的选择范围。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存在多种目标,而这些目标之间并非完全一致,目前的其他经济政策目标牵制着为实现反通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中国整体的宏观调控应当全面考虑各种经济政策目标的成本和收益,在综合排序的基础上权衡利弊。由于通货膨胀会导致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紊乱,并产生巨大的再分配效应,其中利益受损最严重的是中低收入阶层。因此,应坚持反通胀的目标。货币当局需要在充分考虑这些牵制力量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妥善决定反通胀政策措施的力度,精确制导。

参考文献:

[1]樊彩跃,中长期保持“高增长、低通胀”面临的主要问题[J]1宏观经济管理,2008

[2]陈国辉,段鹏,我国的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J]1经济管理,2007

[3]尚金峰,开放条件下的金融监管.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

[4]祁敬宇.金融协调运行机制论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LounganiP.,SheetsN.CentralBankIndependence,Inflationand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稳定?オ?

0前言

自去年七月份起,我国经济存在着严重的过热现象,流动资本过剩、股指震荡、食品价格猛涨、燃油和钢材价格快速走高、房价扑朔迷离、能源紧缺,一直以来被人们担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2007年1月份的上涨2.2%逐月走高,至2008年4月已上涨到8.5%。

物价大幅上涨,老百姓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物价增长速度。为了控制经济过热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积极地采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综合调控措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自去年3月份以来,央行连续六次加息,于今年的5月20日再次加息,并也在今年5月份第十四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我国正严密关注经济发展动向,使经济波动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

1通货膨胀形成的内在原因

1.1过度的信用供给效应

通货膨胀是由于过度的货币供给引发的,而过度的信用供给不仅仅跟货币发行有关系,更在于过度的信用供给,因此,过度的信贷供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首先是由于国家发生财政赤字,或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实际上是由于国家推行扩张性政策来刺激需求而引发的。其次,是由于信贷原因导致过度供给货币使银行信用提供的货币量超过了经济发展对货币数量的客观需求,这跟政府、社会过热需求和银行决策都有很大关系,比如我国房价虚高就是此类原因。

1.2外资流入效应

外资流入不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发生,但是,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也受到外资流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外资流入,大大增加外汇储备,人民币外汇占用款随之增加,直接扩大了国内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对国内通货膨胀构成直接压力。另外,存在着地下渠道外资热钱涌入的现象,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并最终兑换成人民币赌人民币升值,导致在市场上人民币流动性过度进一步加剧。二是引进外资所需配套资金的增加超过财政和信贷的承受能力,就可能造成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最终导致物价全面上涨。三是引进外资虽然是为了增加供给,缓解需求矛盾,但在供给增加滞后于需求增加的情况下,由于不能控制好引入外资的规模和结构,会加大供需矛盾,引发通货膨胀。

1.3需求拉动效应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不断扩大,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形成供需缺口,引起物价上涨。由于供给水平的增加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积累带动了整体工资水平的上涨,在工资的拉动下,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1.4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社会总供给不能满足社会总需求,但重大突发事件往往加剧通货膨胀程度,特别是连续的、多次的重大突发事件影响更大。我国2008年初的大范围雪灾和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县的8.0级大地震,严重影响了我国局部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救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扩大了社会总需求,两方面原因对通货膨胀有加剧的影响。

2通货膨胀形成的外在原因

2.1美元的持续贬值

由于美国的经济发展低迷,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恢复,持续让美元贬值;加上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为了稳定本国的金融,增发了5000亿美元注入金融体系,导致国际市场上美元贬值加剧,以美元标价实现国际贸易交易的原油、期货价格等纷纷大幅走高。传导到国内的商品价格也大幅上涨,引起通货膨胀。

2.2国际油价、粮价的持续上涨

近年来,美元贬值导致石油价格节节升高,使得以石油为原料的下游产业的产品和交通运输的价格节节攀升,传导到其它领域的价格不断提高,引发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的风险。比如说,美国原来是玉米出口大国,为了规避石油能源危机,使用玉米大力发展生物柴油,消耗大量粮食,世界市场上玉米保有量突然锐减,导致世界粮价疯狂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2.3美国、欧洲的经济发展

美国、欧洲的经济发展与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在性质上是一致的,由于国际间直接的价格传递机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商品的价格通过汇率进行折算,美国、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物价的上涨,这也是国际价格的直接性扩散作用。美国经济发展另一个影响因素是次贷危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重量级的市场参与者出现问题,次贷使得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贷款打包、证券化将风险分散到了全世界,埋单者中包括了欧洲国家的银行和我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世界经济环境,推动了世界通货膨胀趋势,尤其是在我国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的背景下,影响更大。

2.4国际铁矿石价格猛涨的影响

2008年国际铁矿石进出口价格谈判破裂,国际铁矿石价格预计比去年猛涨70%,而我国是铁矿石进口大国,国内钢铁企业成本压力大增,有的钢产品出厂价出现几千元/吨的涨幅,导致下游企业产品跟风涨价,加大了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3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战略途径

3.1以房价控制为目标,控制信用供给

房价控制是我国通货膨胀控制的首要任务,政府在调控房价的过程中,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客观规律,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既从“根”上解决问题,又不因调控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有效调控的原则和目的。当前的通货膨胀与房地产市场过热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信用的不断扩张和过度供给,导致消费信贷不断扩大,使炒房的壁垒非常低,炒房者和炒房现象非常普遍,中央银行只能通过不断供给货币来解决消费信贷扩大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提高炒房的难度,比如大幅提高非第一套房的首付和贷款利息等措施,同时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控制信贷供给,可有效控制房价因信用供给扩大不断上涨。

3.2通过税收抑制流动性效应

不断完善税收制度,提高税收制度的调控作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完善的税收制度能有效地规范税收行为,执法者也会受法律制约而秉公执法,政府也能有效地发挥税收杠杆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因此,它在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层次都是比较有效的,在宏观层次上能够影响货币供给量,微观层次影响的是货币需求量,整体上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抑制货币的流动性效应,使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3.3抑制流动性过剩

自2006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大幅度增长,外汇储备巨量上扬,股票市场价格持续高涨,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资本的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泡沫的出现,几乎可以说,如果抑制了流动性过剩,就能有效控制我国的通货膨胀。

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在这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包括提高股票交易契税和货币政策的干预等,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国家可通过蓝筹优质股票上市,优化投资结构,减少经济泡沫。其次,要加强监管,防范流动性的国际流入。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吸引了大量外资投资国内市场,而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国家要防范输入型的外资流入效应,防止部分资金以套汇、套利为目的违规进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对于侨汇等经常转移项目也要跟踪其流向,防止投机资金的频繁进出,提高投机的成本来把外资流入效应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3.4根据国际形势,适时出台宏观政策调整经济发展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国际间的经济具有传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输入输出国的物价水平和资金的供应量,因此,政府就必须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出台一些政策来降低国际间的通货膨胀传导影响。比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影响资本与金融项目、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缓解外汇储备激增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可以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调节,比如利率和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和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降低通货膨胀的影响。

3.5大力发展生产,保证供应,平抑物价

出台鼓励和扶持措施,引导农业、能源、钢铁等基础产业的从业人员提高生产积极性,努力生产,确保供应,平抑目前的过高物价。出台相应的鼓励和规范政策,使市场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于扰乱市场价格的行为,应予严厉打击。同时,落实节能降耗,限制关键物资的出口,确保国内供给,控制通货膨胀。

4结束语

通货膨胀是各国政府、经济学家等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CPI、PPI指数的不断提高,表明通货膨胀的治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当前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宏观调控,抑制物价上涨,使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第4篇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历程

在此次通货膨胀之前,我国已经发生了5次通货膨胀。第一次通货膨胀是1979—1980年,最高通胀率达到6%;第二次通货膨胀是1984—1985年,最高通胀率达8.8%;第三次通货膨胀是1987—1989年,最高通货膨胀率达18.5%;第四次通货膨胀是1993—1995年,最高通货膨胀率达21.8%;第五次通货膨胀发生于2003年。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及成因

(一)通货膨胀的特点

我国的通货膨胀不仅有社会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的一般特征,而且有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特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复杂原因,决定了我国的通货膨胀不是某种单一型的通货膨胀,而是复合型通货膨胀。具体特点为:

1.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每次通货膨胀之前,都会出现超额的货币供应量供给。一方面,我国货币供给量受国际因素影响明显,金融危机后我国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另一方面,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类初级产品和生产资料类初级产品的价格大幅上涨。主要体现在粮食、原油、铁矿石和有色金属等能源及原材料方面。

2.具有明显的结构性。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这种结构性外在的表现为产品和服务价格结构性上涨。每次通货膨胀发生时,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涨幅不同,上涨的非平衡程度也较高,商品的价格涨幅也不可能完全同步。结构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二元经济现象和产业内部失调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国际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上涨的传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和原油等初级产晶方面,并且具有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是我国通货膨胀率较高的主要原因。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外在的主要表现为食品和非食品价格上涨的差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D的相互背离以及资产类价格市场的上扬。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及成因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是:经济增幅放缓,国内物价波动剧烈,失业率不断上升,通货膨胀加剧,出口需求锐减,国际短期资本流向多变。此次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但是通货膨胀的发生是存在着各种诱发因素的,它既有成本推动性因素,也有需求拉动性因索;既有输入性因素,又有结构性因素。其中,成本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于粮食和肉禽等食品的供给减少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需求拉动因素主要来自于对农产品的需求和外汇占款、投资和资产泡沫所导致的强劲货币需求。输入型因素主要是国际粮食和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结构性因素主要是国内、国际粮食等价格的普遍上涨。具体分析如下:

1.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元总体上呈现出贬值趋势,从而使人民币汇率相对升值,最终使出口商品价格提高。这使我国的外需扩张更加困难,出口商品被迫转向国内销售市场,同时,人民币升值导致进口商品增加,进而加剧了国内产品市场的竞争,商品出现供给过剩。

2.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等国家经济下滑,使其发达国家在我国的实际投资额和新设企业数同比增长处于下降趋势。直接投资的减少,致使企业资金链断裂,加剧筹资压力,出现短期流动性紧缩,从而加大了国内局部通货膨胀的压力。

3.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这次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由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双顺差”导致的巨额外汇储备,从而使货币供给量过大,引发通货膨胀。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贸易顺差最多的国家。我国贸易顺差的扩大直接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外汇储备的激增又迫使中央银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进行对冲,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最终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增长势头,导致国内价格水平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三、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措施

(一)大力保证商品供给

目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内需不足,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会给我国带来通货膨胀的“外向性”。因此,我国的经济要由出12I导向型逐渐向“内生自主型经济”转换,充分保汪商品的供给。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平衡粮食供给,稳定粮食价格。特别要增加基本生活必需品和紧缺商品的供给,适当增加国内紧缺消费品和重要消费品进口,全力满足国内商品的需求。

(二)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既要稳定国内物价,又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适度的浮动。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应加强对短期外资流动、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外汇储备的监控。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运用利率、汇率等工具适时干预货币、资本和外汇市场,以满足国内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减少汇率波动对出口行业造成的风险。总之,抑制通货膨胀,就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保持国内物价稳定,警惕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增强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不利影响。

(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加速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这非常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格局,降低我国的对外依存度,缓解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通过加大企业自主创新来扩充国际贸易渠道,积极拓展新兴企业的出口市场;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支持,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同时,通过人力、物力向创新企业的转移可以较好地缓解各产业间资源短缺和资源充裕的矛盾,保证各产业协调地发展,增加有效供给,使我国经济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也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深化国内外市场,延长经济增长期。

(四)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从1994年到2007年8月我国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结售汇制度下,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直接增加了外汇占款,给我国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2007年8月,外汇局曾通知,取消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限额,境内机构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自行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2008年8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取消了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的要求。这些制度的颁布有助于把外汇停留在企业和居民手里,减轻国家外汇储备的压力。但是,如果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存在,即使取消强制结汇,企业和居民仍有动力主动结汇,央行也仍会被动吸入外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应该取消结售汇制,实现“意愿结售汇制度”,实现汇兑自由,从而使中央银行减少大量的外汇占款。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输入型通货膨胀;成因;治理

一、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

(一)进出口贸易输入通货膨胀

首先,从我国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分析。自2002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以下特征,初级产品在进口商品中的占比逐年提高,由2002年的16.69%提高到2011年的33.49%。而且在进口的初级产品中,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占到80%以上。而初级产品在出口总值的占比却逐年下降,从2002年的8.77%下降到2010年的5.18%。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在进口总额中的占比逐年下降,由2002年的83.31%下降到2011年的66.51%;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逐步走高,从2002年的91.23%提高到2006年的94.54%,此后一直保持在94%以上的高位。可见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大量进口包括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通过加工制造,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我国经济表现为对国际上铁矿石、原油、大豆等大宗初级产品进口和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双重依赖。如果国际市场上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经由进口传导,首先推动PPI上涨,最终会推动CPI进一步上涨,从而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其次,从我国进口商品的价格走势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2010年12月商品价格综合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24.0%,其中工业用农用原材料、有色金属和食品类价格指数涨幅居前,分别为32.1%、32.1%和26.5%。去年以来粮食、有色金属、贵金属等商品价格均涨势迅猛,西亚北非地区产油国局势不稳更进一步推动石油价格持续上涨。从粮食以及食品价格来看,因主产区减产,国际粮价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迅速攀升,油价快速上涨及全球谷物库存急速下降,助推国际粮价屡创新高。从铁矿石来看,实行了近四十年的铁矿石年度定价机制于2010年宣告终结,转而采用与现货市场挂钩的季度定价机制。新的定价机制令铁矿石价格与市场需求变化联系更加紧密,价格波动也更为频繁。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就会带动各部门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上升,进而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并最终由输入型通货膨胀转化为国内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再次,从进口商品税负角度分析。由于我国进口商品需缴纳关税、增值税等流转税,随着进口商品特别是工业用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税负明显加重,无疑也推高了输入国内商品的价格,或者提高了国内工业制成品的成本进而推高了价格。此外,由于我国能源、原材料的对外依存度高且无定价权,国际垄断企业肆意提高对我国出口商品价格,而政府无法通过相应的限价措施缓解企业成本的上涨的压力。

(二)国际资本流动输入通货膨胀

首先,持续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流入,导致本币投放增加。自2002-20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差额(亿美元)依次为304.26、254.68、320.97、1020.01、1775.08、2643.40、2981.26、1956.89、1820.83。持续的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国内基础货币大量投放。

其次,外商投资增加,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从而使外汇占款高企,增大了流通中货币投放的压力。

理论上讲,外汇储备的积累一方面表现为中央银行外汇资产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和其他形式储备货币的增加。投放的基础货币通过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和货币乘数的作用,成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然后,通过货币因素推高了国内资产价格,进而推高了PPI、CPI,加剧了通货膨胀。

可见,通过对输入型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对铁矿石、原油等大宗初级产品进口的依赖以及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累积效应,成为引发我国通货膨胀爆发的主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

二、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产生的深层原因

政府投资驱动型与出口导向型交替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导致经济结构扭曲,弱化了市场的修复功能,是我国形成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上走的是一条政府投资驱动与出口拉动交替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拉动中国经济走出低迷的是持续的投资增加。随着2005-2007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明显增大,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接力棒又交到了投资的手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明显的政府投资驱动与贸易拉动交替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过分依赖政府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会导致经济结构的扭曲。一是政府高投资大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加重对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在国内市场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只能依赖进口解决,被迫接受国际大宗商品的涨价,进而推动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高涨;二是高投资容易加剧产能过剩,对国有企业的高投资,更加助长国有企业对上游产业的控制,过多的产能只能通过出口寻找出路;三是持续的高投资财力不可能长期支撑,有可能促使政府进一步加重税负或者增大赤字,从而使政府更加深度干预经济,导致市场作用受限,失去自我修复功能;四是政府及国有企业的大量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民间投资的被挤出,加剧了投资体制的不合理。

与之相伴随的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同样扭曲了中国的经济结构。首先,持续贸易顺差下累积的庞大外汇储备导致央行通过投放基础货币增加国内的流动性,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其次,次贷危机后,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通过贬值拯救美国经济,这就以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升值为代价。人民币预期升值,进而带来热钱的大量涌入,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剧。再次,中国经济长期依赖国际市场,通过大量进口原材料、大量消耗能源与污染环境以及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出口工业制成品,赚取较少的加工费。一旦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经济就会受到重创。结果造成了一方面人民币对内贬值,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人民币对外升值的扭曲现象。为防止热钱的大量流入,央行一直慎重加息,维持着国内人民币存款的负利率,资金价格被严重扭曲,从而加剧了经济结构的扭曲,使流通中高货币量长期累积,通货膨胀不可避免。

三、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治理

从短期看,需要采取相应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控制流通中过多的货币量,减轻对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从长期看,需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升产业结构,扩大内需,从深层次解决问题。

(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深层次解决问题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今后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释放我国的内需潜力,关键在于扩大消费。在当前政府投资不可能短期削减的背景下:首先,要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把增加消费需求作为主要的着力点。把投资增长更多的与扩消费、惠民生结合起来,实现一举多得。其次,增加消费需求,重点在于增加中低收入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各级政府要重视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增长率明显放慢,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实际增长9.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5%。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9%。收入的增长低于同期GDP的增长,更是低于税收的增长。再次,要正视我国当前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一方面国内消费增长乏力,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世界奢侈品的消费大国,尤其是通过出境旅游购物。这说明我国目前贫富两级分化严重,因此要妥善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和劳资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用收入分配政策、税收政策、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等,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还有就是推动产业升级,在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将产业链向制造业两端延伸。如上游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下游的订单处理、批发、零售等。积极发展如信息咨询、担保服务、风险投资、信托租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降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减轻环境压力,增加产业附加值,逐步降低对国际大宗初级产品进口和低附加值商品出口的依赖。

(二)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物价上涨

从长期看,治理通货膨胀的治本之策是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但从短期看,必须减少流通中过多的货币量,这就需要加强对货币的流动性管理。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中央银行而言,一要分析和预测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动态,掌握好宏观紧缩的力度和节奏,继续运用包括法定存款准备率的调节、出售央行票据、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及浮动幅度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二要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增强外币市场活力,增大汇率弹性,发挥对进出口贸易和投资的调节作用,逐步降低外汇储备;三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赋予商业银行依据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自主定价的权利,中央银行通过对基准利率的调节,影响商业银行的筹融资成本,发挥市场利率对资金流动的调节作用。

由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消费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马车在短期内很难有明显的改变,在一段时期里,经济增长仍需要通过投资和净出口来拉动。不过在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时,要严格控制政府投资范围,不与企业争利,主要发挥对民间投资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积极财政政策运用要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在财政收入政策调整中,积极运用税收政策,通过对中小型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减免税,以及财政补贴或贴息的办法,推动这些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通过转移支付,支持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中低收入者发放生活补贴,增强其抗通胀能力;完善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的税收制度改革,调节不同收入者税负。在财政支出方面,向民生方向扩张供给;积极支持城市化进程,缩小地区差距;继续扶持粮食、生猪、油料、奶业、禽类的生产,改善市场供给;将一定财力用于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继续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等。

总之,引发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既有直接原因,更有深层原因。因此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既需要在短期内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遏制物价上涨势头,又需要长期努力,通过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税收政策等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能力,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参考文献:

[1]李学荣.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论坛,2011.1

[2]陈全功,程蹊.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路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2

[3]黄慧慧等.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征及机理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4

[4]康波,冷崇总.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8.9

[5]林建华,任保平.中国通货膨胀的性质及宏观经济长期稳定的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2009.4

[6]李梦凡.浅析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和解决路径[J].北方经济,2011.3

[7]刘子文等.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生成、维持、支持机制[J].中国金融,2008.21

作者简介: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汇率 通货膨胀 流动性

一、引言

在世界经济进入结构调整阶段,中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大,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经济与中国经济的联系与互动明显加强。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政策都比较关注,海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一直没有平息。最近两年, 中国在汇率制度上有较大的变动。从以前的盯住美元的“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到现在的“ 盯住美元, 参照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近期,人民币连续升值,虽然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会有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对以人民币升值为代表的汇率制度改革是有益的。而人们对于此次升值所寄予的一个希望就是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国内物价,抑制通货膨胀。对此,笔者以货币主义的观点为基础结合中国的现状进行了一系列分析。

二、模型及因素分析

1.国际因素。从2001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美国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3%,广义货币年均增长率约为7%,货币增长率是经济增长率的2倍多。欧盟也从2000年底进入降息周期,各主要经济体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性流动性过剩现象普遍存在。虽然美国自2004年以来多次加息,日本和欧盟也于2006年开始加息,试图收紧流动性,但是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于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投资回报率较高,具有逐利本性的资本必然会以投资或投机的形式流向这些国家。特别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明确的情况下,投机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购买房地产、股票等资产,推动中国资产价格的上涨。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是长期、持续、高额的贸易顺差与国外热钱的流入。

2.国内因素。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内在原因在于储蓄、消费和投资比例的失调。中国长期的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十几年来,中国储蓄一直保持高位并呈不断上升之势。由于中国目前医疗、教育、养老体制尚未健全,人们对未来收入增长存在许多顾虑而不敢消费。而中国的金融市场很不完善,金融资产的选择十分有限,供给严重不足,居民所能选择的金融资产除了储蓄,就基本只能是高风险的股票,缺乏债券类及其他金融产品市场,造成银行体系掌握的资金过多,许多迫切需要资金的行业不能发展,从而造成货币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使物价上升,最终带来通货膨胀。

三、结论

化解流动性过剩既要着眼于全球,更要立足于国内,标本兼治。人民币升值到预期水平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净出口,减少国外的投机资金的涌入,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在汇率达到预期水平之后,中国仍然存在流动性过剩,这源自国内的储蓄、消费和投资比例的失调和国内金融市场的不完善,资金的利用不合理,货币不能完全用于经济的发展,导致货币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率。所以。长期以来的低汇率政策只是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部分因素,国内因素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四、对策及建议

1.继续调整汇率。人民币仍存在升值的预期,不把人民币上调到合理的水平,国外热钱就会继续涌入,高额的贸易顺差也不会改变。同时,这也将对企业造成误导,让企业沿用旧的增长方式,靠消耗大量的资源去生产所谓廉价的产品。只有于通过汇率调整,给企业更准确的价格、成本信号,促使企业产品结构升级,转变增长方式。

2.宏观调控。通过宏观调控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1)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继续应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定向票据发行等常用工具。(2)加大优质金融资产的供给。中国金融体系长期以银行机构为主导而且是国家银行占据主体地位,造成的融资渠道单一,使得资金主要向国有大中型企业配置。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得到融资。结果银行体系内滞留大量流动性,不能转化为一些实体经济部门迫切需要的投资。应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基金等,提供大量优质的金融资产。

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内需。尽快改变这种有利于增加储蓄而不利消费的分配格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适当降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通过财政、税收、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政策,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廖旺燕. 浮动汇率制度走近中国[J].金融视线,2007(15):29~30

[2]张纯威:汇率浮动后的资本管制策 [J].郑州大学学报,2006,60~65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第7篇

一背景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07年更是如此。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投资的热潮,并且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房地产和股市这两大行业。随着经济长期过热的发展,必然会出现经济“泡沫”,自从股市进入牛市以来,经济中的“泡沫”不断膨胀,趋势增强。07年底,随着股市由牛市逐渐过渡为熊市,资本市场上资金的供给已经大量减少,虚假繁荣实质性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加之08年年初的罕见雪灾对全国南方地区造成大面积的重创,国内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速度加快,国内通货膨胀率同时也持续走高。另一方面,美国经济进入疲软发展阶段,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导致了美元,这一国际强势货币不断走软,相对中国07年以来的发展速度来说更是如此。基于经济上的重大压力,美国呼吁人民币升值的声音就更大了。而其他的一些发达国家因中国长期以来出口的廉价商品直接导致国内企业竞争力不断减弱和失去市场份额而表示出强烈的不满。以美国,日本带头的国家联合起来对人民币施加压力,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以减少中国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的顺差,借此方法来减缓国内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在内外因素的双重压力之下,人民币在对美元的汇率上出现了大幅度的攀升,并且速度不断加快。

二环境现状分析

1人民币对外升值。

汇率即国与国之间货币折算的比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至06年以来就一直走低,从07年1月份的7.8到现在跌破7为止,下降了近11个百分点,这在人民币升值的历史上属于比较快的速度。一方面,中国在出口贸易上一直处于顺差,国际上给人民币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美元的走软是造成人民币升值的一个相对原因。中国至05年以来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在这之中储备的大部分货币是美元。所以美元的任何情况的变化都会在相当程度上对人民币造成影响。但仅仅从美元的走软这一固定标准来说明人民币币值的绝对上涨是不够的,毕竟一国货币在现在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再加之任何因素对人民币的实际情况所造成的影响都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对于人民币而言,导致其升值的主导因素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之所以说只从对美元的汇率来说明人民币升值是不客观的,是因为从其他国际货币来说也存在着其他货币对美元汇率下降的情形,比如欧元。欧元对美元来说是在不断在升值。而人民币对欧元来说却是在贬值。在从汇率看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任何一国汇率对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的说明只有参考的价值。尽管人民币在直观的汇率表中对美元的汇率上升了很多。实际上,人民币的有效汇率升值只有5%—10%①。

2国内通货现况。

CPI,居民消费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影响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由三个方面的指数,包括:居民消费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冲减指数②。而在这三个因素之中,居民消费指数又是最重要和具有说服力的因素,因此本文重在分析第一个因素。从07年以来的CPI分析可知,07年全年CPI平均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08年一月CPI上涨7.1%,2月上涨8.7%,3月份也高达8.3%。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年存款利率经过数次加息,截至08年4月18日,年存款利息为4.14%③。通过08年第一季度的平均CPI和年存款利率的直接抵消可知目前中国国内货币的实际币值在以将近3.9%的速度对内贬值。而实际上,银行上调的存款利率是以上一季度或几个季度总结出来的数据为依据的。这说明中央银行上调利率的措施并不是随时随地地按照国内CPI的变化一而变化,并且所有的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已经发生的数据为基础,同时,这些政策无论是在制定还是在影响方面都具有滞后性。所以人民币实际对内贬值的比率还会多出一部分。

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就具体的经济情况而言,目前国内的通货膨胀情况基本上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1)生产资料的稀缺。08年初全国大范围的雪灾是造成资源严重稀缺的一个直接原因。一方面这次雪灾造成雪灾地区农产品大幅度减产,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供不应求,直接推动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南方大范围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用于修复这些工程所需要的钢材、木材等生产原料的需求量大幅上涨,也拉动了第二产业生产成原料的紧张,由供求理论可知,企业的生产成本必然会随着资源的紧张而上涨。再加上交通运输的基本设施大面积瘫痪,在国内就出现了最需要物资的地方迟迟得不到供给的情况,在当地市场供给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就出现了暴涨的情况。而这一情况同时也就直接大幅度上拉了全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国际方面,世界出口大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农作物方面的出口都大幅度的减少。这就造成了国际上基础农产品的供给不足,同时也制约了中国市场对进口作物的需求,造成国内农产品稀缺,价格上涨。

2)国内货币流通量过剩。中国长期以来大量的外资涌入,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中国是一个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引进外资无疑会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而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大量资金的注入。在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整个市场上流动的货币量也大大增加。这的确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但同时,社会生产力总的生产速度并没有比货币增加的速度快。这就使得人民币的总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大于总需求,于是也造成了人民币在有效市场上的流通量过大,直接导致对内贬值,通货膨胀速度加快。

三结论

比较分析人民币币值的实际情况。

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因此不足以用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指标来衡量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状况。在国际上,6%以上的年通货膨胀率已经普遍被认为是难以接受的范围。中国07年最后一季的CPI为6.63%,08年第一季的CPI为8.03%。这虽然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难以忍受的界限,但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并未恶化得那么快。理论上而言,本国货币升值对国内通货膨胀的现象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如果上升的这一部分币值足以抵消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则通货膨胀不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据统计资料表明,人民币的升值对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实际贡献,在半年内只有0.2—0.4个百分点(1)。如果说升值对抑制通货的作用是滞后的,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人们并未看到经济过热能被市场的自动调节所压制住的重大成果。如果说中国的市场经济政府管制过多,那么政府制定和颁布的一系列打压经济过热的措施都旨在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并未对经济的过热起促进作用。根据经济数据的比较分析可知,国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实际比调查的结果更高。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率的抵消效果也不大,实际上人民币实在贬值的。

四国家应采取的措施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中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并不完善的时期,市场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同时,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政府的确应该在政策方面适当的参与经济的管理,以继续压制现阶段的经济出现过度的“泡沫”。

第一继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银行和国债这两大主要工具回收再市场上过度流通的货币。通过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都是国际上公认了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措施,前者目的在于提高融资者的融资成本,进而从投资的源头对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后者则作用于货币的乘数效应上,通过减少货币扩张的乘数来平衡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量的关系。通过发行国债,直接回笼流通中的货币量是效果最快的措施。

第二合理地运用税收和价格控制手段。税收的目的就是为了财富的再分配和引导社会向公平化发展。对金融行业的从紧税收政策则有收缩和稳定投资过热的作用。价格是直接反映出来的对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示,合理的限制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对社会的稳定必然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价格的变化也应该尊循市场客观的发展规律。只有找到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发展的过程之中的这个平衡点,经济才能够又好又稳定的发展。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第8篇

次贷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试论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源于美国,是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振荡引起的风暴。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是随着住房市场的繁荣而兴旺起来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1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在美国信用是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依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次”是与“高”、“优”相对应的,指信用较低的借款人,从而形成两个层次的市场。达不到申请优惠贷款条件的借款人,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由于次级贷款的利率高于优惠贷款利率,受利益驱使,放贷机构在放贷时不按规定要求借款人预付定金,不认真核实借款人的收入状况,次级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就迅速影响抵押贷款市场,继而向金融市场和经济基本面蔓延。

2 次贷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导致美国贸易进口萎缩

次贷危机酿成全球危机的渠道之一是国际贸易,美国经济下滑和市场疲软将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影响全球经济。

2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所导致的生产过剩,而虚拟资本经济的疯狂扩张是导致本轮经济周期拐点出现的主要原因。虚拟经济的疯狂扩张导致了周期性繁荣顶点的过早到来,虚拟经济资金链的断裂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

3极易导致全球经济的隐忧——滞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