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专业
代号
专业
名称
4月16日(星期六)
4月17日(星期日)
课程 代号
上午 (9:00-11:30)
课程 代号
下午(14:30-17:00)
课程 代号
上午(9:00-11:30)
课程代号
下午(14:30-17:00)
000004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方向)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6217
人机工程学
04490
室内设计原理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6219
建筑工程管理与法规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4584
室内构造与材料学
06216
中外建筑史
04583
室内设计工程基础
020104
财税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070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8019
理财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69
国际税收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068
外国财政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0071
社会保障概论
020106
金融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09092
投资银行学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76
国际金融
00078
银行会计学
08019
理财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79
保险学原理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20110
国际贸易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00055
企业会计学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97
外贸英语写作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096
外刊经贸知识选读
00248
国际金融法
00100
国际运输与保险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02
世界市场行情
00889
经济学(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20177
投资理财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9092
投资银行学
00015
英语(二)
00067
财务管理学(**加试)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258
保险法(**加试)
00103
证券投资学(**加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7250
投资学原理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8019
理财学
04762
金融学概论
08592
房地产投资
08591
金融营销
08593
金融衍生品投资
05175
税收筹划
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153
质量管理(一)
00015
英语(二)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4
企业管理咨询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151
企业经营战略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0204
会计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9
高级财务会计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60
审计学
00158
资产评估
00162
会计制度设计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161
财务报表分析(一)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0210
旅游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98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200
客源国概况
00889
经济学(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96
专业英语
00199
中外民俗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97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20213
企业财务
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46
中国税制
09092
投资银行学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160
审计学
00158
资产评估
00157
管理会计(一)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207
高级财务管理
00208
国际财务管理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20222
物业管理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5831
房地产财务管理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8264
房地产市场与营销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6400
物业服务经济概论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404
物业管理国际质量标准
030106
法律
00230
合同法
00227
公司法
00167
劳动法
00015
英语(二)
00249
国际私法
00246
国际经济法概论
00258
保险法
00226
知识产权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262
法律文书写作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5678
金融法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5680
婚姻家庭法
00233
税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30107
经济法学
00231
市场竞争法概论
00257
票据法
00258
保险法
00015
英语(二)
00249
国际私法
03349
政府经济管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169
房地产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5678
金融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917
仲裁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19271
外商投资企业法
19270
商法概论
030302
行政管理学
00318
公共政策
0031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0316
西方政治制度
00015
英语(二)
00320
领导科学
00319
行政组织理论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34
社会学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322
中国行政史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1848
公务员制度
00261
行政法学
040102
学前教育
00398
学前教育原理
00883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0401
学前比较教育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402
学前教育史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
00403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399
学前游戏论
00886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040108
教育学
00452
教育统计与测量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00469
教育学原理
00449
教育管理原理
00453
教育法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466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468
德育原理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00472
比较教育
040120
基础教育(中文方向)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683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04578
中国小说史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4577
中国通史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420
中文工具书
00541
语言学概论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579
中学语文教学法
00266
社会心理学(一)
040202
思想政治教育
004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00479
当代资本主义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34
社会学概论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481
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00312
政治学概论
00483
科学思维方法论
00482
人生哲学
00480
中国传统道德
040302
体育教育
00498
体育统计学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97
运动训练学
00495
体育保健学
00453
教育法学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496
体育测量与评价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487
体育心理学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02
体育管理学
00499
体育游戏
00501
体育史
050104
秘书学
00320
领导科学
00261
行政法学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0523
中国秘书史
00524
文书学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312
政治学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527
中外秘书比较
00511
档案管理学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25
公文选读
00526
秘书参谋职能概论
050105
汉语言文学
00037
美学
00812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0540
外国文学史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41
语言学概论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50113
汉语言文学教育
00037
美学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0540
外国文学史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453
教育法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579
中学语文教学法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00541
语言学概论
050201
英语
00087
英语翻译
00830
现代语言学
00832
英语词汇学
00603
英语写作
00600
高级英语
00831
英语语法
00604
英美文学选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840
第二外语(日语)(选考)
00841
第二外语(法语)(选考)
00842
第二外语(德语)(选考)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50206
英语教育
00087
英语翻译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832
英语词汇学
00453
教育法学
00600
高级英语
00831
英语语法
00838
语言与文化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603
英语写作
19291
普通语言学
00604
英美文学选读
050302
广告学
00037
美学
00107
现代管理学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选考)
00015
英语(二)
00642
传播学概论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选考)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34
社会学概论
00662
新闻事业管理(选考)
03709
基本原理概论
00040
法学概论(选考)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244
经济法概论(选考)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50305
新闻学
00529
文学概论(一)
00659
新闻摄影
00182
公共关系学
00015
英语(二)
00642
传播学概论
00661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一、西药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功效的意义 中西药的结合,应包括两大方面,就是要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同时对西药也要进行“中药特性”的研究,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及使用规律,使每类药均能按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使用,各择其优,进而互相靠拢并使之结合,促进具有中国特点(中医药特点)的新医药学的建立。
1.使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现代对中药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药理、化学和临床研究。药理研究,就是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征中药的功效。这应包括中药的饮片,也包括提取有效成分的部位或单体化合物。化学研究就是弄清楚中药有效成分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为控制药物质量、制剂制备、选择给药途径及保证药物效用提供依据。临床研究就是指用中药所能治疗的按西医诊断的疾病的情况。按上述方法研究的结果尤其是从中分离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往往不能再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了,只能为西医按西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也就是说,把中药变成了西药。长此下去,势必出现中药的消亡和西药的丰富与发展。例如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素可抑制细菌,被西医用作抑菌消炎药。然因尚未研究黄连素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来表征的功效, 故中医不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它。因此,若将 黄连都用来提取黄连素,则中医将无黄连可用。这种以中药的消亡为结果的中药现代科学研究,是难于达到中西药的结合的。即使叫做结合,那也是失去了中药特征的结合。出现这种情况的最根本原因,是在于没有对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尤其是有效化合物,再进行中药特性和中医药术语表征功效的研究。如能开展此项研究,则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将能为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使用,从而使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
2.使西药吸取中药之长,更好地发挥西药的优点。中药的特性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是中药的特点和长处,它们与机体的“证”相对应,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例如从四气中的寒热看,可与“证”对应使用,即热证用寒性药,寒证用热性药,即所谓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再如归经,按现代观点的结核菌感染的疾患看,有肺、肾、肠、骨等结核病,按中医理论体系分析,这不同部位的疾病,属于不同归经,在选用药物时,是要考虑到的。然而西医却一概用抗痨药物。西医这种对机体疾病部位不加区分而选用药物,是因为西药无归经之说所致。如果西药的此种“归经”特性被研究确定后,则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再如抑菌消炎药的抗生素和磺胺药,都是针对致病菌而起作用的,凡为细菌感染性疾患均可考虑使用,而对机体状况、病变部位、病情等考虑较少,但按中医观点,不仅要考虑到病源,更要考虑到机体状况,从而选用相应特性和功效的药物。就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而言,尽管从西医角度看均属细菌感染性疾患,但从中医看,在急性期属实热证(或湿热证),应选用苦寒药,而在慢性期,则属虚寒证(久病必虚、虚易成 寒).是不宜选用苦寒药的。临床实践已证明,磺胺类和抗菌素类药物对急性期效果较佳,慢性期效果不佳。这已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药物具苦寒之性味。但现在尚未深入研究它们的中药性味,而仍是同一药物施治于不同的证。这从中医药理论讲,是违反用药规律的,因此,难能更好地发挥这些西药的功效。如能对磺胺类、抗生素类的性味进行研究,确定其属性, 那么,现在这种不分证地使用的情况就会改变。从而可以保留西药之优,吸取中药之长,更好地发挥作用。
3. 丰富和发展中药学 中药学的丰富和发展,主要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数量的增加,这好理解。现在中药(包括草药)大约有5000 种(中药大辞典收载5767种),而现在常用的西药的品种比这更多,如果能对这些西药按中药特性分别归类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及使用规律, 使其成为“中药”,显然可以大大丰富和发展中药学。所谓中药学质量的提高,就是经过对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弄清其成分及各成分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经过药理和临床研究,确定各成分的药理和临床作用,也包括单味药(即混合物形式)的药理和临床作用。从而总结中药的特性及功效和使用规律的现代科学内容。这可包括两方面内容,就寒热性而言,在物质上,究竟哪些物质结构呈现寒性作用,哪些物质结构呈现热性作用;在生物活性上,究竟哪些现代观点的生物活性表示寒性这一特性,哪些生物活性表示热性这一特性。这样就可以从现代科学水平上,阐述中药的特性和使用规律而丰富和发展中药学。
4.促进中西药结合,进而促进中西医结合基于如上三点,有可能为促进中西药的结合创造有利条件。因为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之一——发现的有效化合物,能被两种医学体系使用,西药的归属分类,也能被两种医学体系使用。在此基础上,再归纳和探索中药的现代科学规律,即物质和生物活性方面的规律,从而促进中西药的结合。以药效为基础,又能反过来说明疾病的发病本质,从而促进中西医的结合。例如,中医所称的热证,一般是用寒性药物治疗,若药物的作用机理弄清了,那么,就可以说明证的本质。西医的热症,是指体温高于37℃而言;而中医的热证,不仅包括高于37℃的体温,还包括体温并不高于37℃的热证,在中医的热证中,一般用寒凉性药物,但对那些假热真寒证,却要应用甘温药,即谓甘温有时能祛大热。这样,如果对不同类型热证(或热症)所用药物的作用机理搞清楚了,那么,也就可以把中医和西医关于热证 (症)的概念得以划分或统一,进而促进中西医的结合。
二、西药是否具备中药的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能 对这个问题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但通过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可以说,还是有一定认识基础的。
1.物质的同一性不论西药还是中药,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即由相应化合物构成,这两类药物的化合物具有以下的同一 性:(1)它们大多由天然化合物或人工合成化合物构成。例如西药的利血平,是天然产物,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产物,中药的绝大多数如麻黄等是天然产物,但也有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由雄黄(硫化 砷AsS)炼制(氧化)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2) 就成分而言,有的为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有的为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如西药阿托品、磺胺噻唑是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巴甫洛夫合剂、三溴片等为成分结构清楚的混合物,而相当一部分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洋地黄叶、番泻叶等,其成分结构不完全清楚。而中药,尽管大多数药物的成分结构尚不清楚,如天麻、竹茹等,但也有一些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即为龙脑,相当一部分矿物药的成分结构大体清楚。(3)中药和西药都有中国产的和外国产的。如 西药所使用的大黄,就是以中国产的为优,但很多现在使用的西药为国外首先研制出并生产的;中药的番红花、西洋参等都是由国外进口的,而绝大多数传统中药却是国产的。
2.生物活性的同一性 不论中药还是西药,其应用对象是一致的,即都是用来治疗或预防人体的疾病,这是生物活性同一性的基础。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讲;所谓生物活性,就是指药物对机体生理、生化、病理状况的影响能力。治疗疾病,就是使异常状况转变为正常。只是由于中药和西药是处于不同的医药学体系中,才具有用不同术语所表示的生物活性。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医药学知识的积累,现在逐渐在取得共同的表示方法。例如,中药的很多苦寒药,均具抑菌消炎作用,当然, 并不能由此而完全认为抑菌消炎作用即为中药特性——味苦性寒的表示方法,但起码这表现了中药的味苦性寒这一特性的一个方面,又如,很多补益类中药具有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这就说明,这类中药与西药的免疫增强剂具有此方面的共同生物活性。作为西药,虽然现在尚未进行其中药特性和功效的系统研究。但在临床使用中,已发现一些西药表现为中药的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例如服用阿托品后,呈现颜面红赤、口干、口渴等,而这些 表现是中药热性功效的一个方面,可见,在这方面来讲,阿托品表现为中药特性的热性,又如考的松,这是激素类西药,一些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而对肾阴虚病人效果不好,这说明它具有中医药学术语的补肾阳的作用。可见二者具有生物活性的同一性。
3.中医具有研究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的悠久历史 现在使用的一些中药,本来并不是中国产的,它们在传入我国之前,即使作为药用,因其不具备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也只是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或民间药来使用。但在传入中国后,由中国的中医药人员加以使用和研究,逐渐总结、归纳出它们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使它们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使用,最后成为中药,有的并成为常用中药;例如番红花主产南欧及伊朗等地, 乳香产在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苏合香主产土耳其西南部,没药主产红海及阿拉伯半岛,西洋参主产美国及加拿大等地。西医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是按西医药体系来使用的,而现在它们早已是常用中药了。就是在近年,这类研究工作仍在进行,如水飞蓟,为菊科植Silybum marianum(L.) Gaertn 的瘦果,原产南欧及北非.六十年代末及七十年代初,国外报道,它可治疗肝炎,并进行了化学、药理、临床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确可治疗肝炎。 我国将其引种后(主在华北、西北等地),不仅进行了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等研究,同时进行了西医药学体系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也证明,确实对肝炎病有一定疗效,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下的研究,经临床使用和总结,归纳出了它的一些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表示的功效。如“性味:苦、凉; 功用:清热解毒、具保肝、利胆、保脑、抗X线 用”(《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125).这样它就成了中药,可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使用了。总观之,过去既已把一些按西医药理论体系使用的西药,经过研究,总结和归纳出它们的中药特 性和功效,那么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西药,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单体化合物,经过研究,总结和归纳出其“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学术语表征的功效。
三、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从我国古代及现代对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表示功效的研究来看,其基本方法和主要途径是:对药物进行表观考察、临床效用观察及逻辑思考,进而加以总结和归纳。那么,对现代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的研究,也应遵从此种方法和途径,具体如下: 1. 表现特性的考察研究中药的表观特性,如气味、颜色、质地、性状等, 基本是通过直观的考察研究,总结归纳出来的,如颜色,就是人们肉眼所见之颜色:质地,就是手触、牙咬所感受的具体情况;性状究属固体、液体,是一目了然的;嗅味是用鼻嗅感知的。就是中药较突出的特性——味,在古代,开始也是由口尝而确定的。即使在近代,仍有人在实地进行中药味的考察。据报道, 有人将近300种常用中药进行口尝,结果,其味与文献记载相一致者占78.6%。当然也有部分中药难辨其味者,是后来根据临床功效按中医药理论进行研究的,如有的能解表、归肺经,往往将其味归纳为辛等。如上方法,对西药的表观特性研究,也是适用 的,即通过实地考察,或闻、或看、或触摸、或推导,从而赋与西药以相应的中药特性。这部分工作,对西药来讲,还是较易进行的,因为其中很多在文献上已有记载了。如黄连素,黄色结晶,味极苦,水溶度较小,这实际已使其中药表观特性具备了。
2.通过文献研究,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 中药的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从根 本上来讲,是由临床疗效总结、归纳出来的。就中药的重要特性一一性味而言,就是这样进行的。例如秦艽,《本草衍义》云:“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录》 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 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证,是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可见,作者倾向于此药为寒 性。再如雄黄,《本草经疏》云:“雄黄,味苦平,气寒有毒,《别录》加甘、大温,甄权言辛,大毒。察其功用,应是辛苦温之药,而甘寒则非也。” 对于西药,己进行了大量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并通过临床应用,对它们的功能、主治、毒性、 副作用、禁忌等,都已积累了大量资料;根据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并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分析和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可以赋与它们相应的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
3. 临床研究设想如下:给同一病人,按两套医药学体系进行诊断,随采用一套医药学体系进行治疗,而后再按不同医药学体系进行交叉总结归纳。如先由中医作出诊断,并开具所应采用的药物,但并不让病人服用,然后再由西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并且让病人服用所开给的药物,然后根据服用西药后的功效进一步分析,归纳总结这些西药的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例如黄连素这个西药,在西医药学体系中,主要用作抑菌消炎药,治疗胃肠炎等,近年又了解它具降低血压和机体氧耗量的作用等。胃肠炎可分为急性与慢性胃肠炎,从中医药学体系来分析,急性胃肠炎系属于湿热证, 用苦寒燥湿药治疗为宜,而黄连素正是对此病证疗效好,因此可以从中医药学体系认为黄连素具苦寒之性味,其功效为具清热燥湿作用。这是初步的结果分析。如果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黄连素确是如此,那么它对慢性胃肠炎就不宜使用,因为慢性胃肠炎是久病,久病易虚,虚易成寒,寒性证是不宜使用苦寒药的(配方中属另一情况).事实上,临床上也证明,黄连素用于治疗慢性胃肠炎效果并不好。黄连素的中药特性和功效,还可从它降低血压和机体氧耗量方面作进一步分析归纳。机体内氧化作用是机体产生能量的重要生化反应,氧耗量降低,说明氧化作用减弱,能量产生减少。机体能量产主的减少,从机体来讲,应表现为寒证;从药物采讲,则表现为寒凉性。血压升高,往往属于阳亢,阳属热,故能降低阳亢型高血压的药物,应为寒凉性。如果对黄连素再进行更多方面的临床研究和总结、归纳,使得它具备中药的特性和功效,那么就可在中医药体系中使用了。
关键词:中药;物理;化学;特性;功效
相当一部分中药,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其功效已可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来表征,从而可按西医药学理论体系采使用。如大黄,味苦,量少可作苦味健胃药,有致泻、利胆、抑菌等作用,从而可治疗相应病症如便秘、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等。如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研究,设法标定出其相应的中药的特性,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可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西药。
1中医药术语表征功效的现状与意义
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现代对中药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药理、化学和临床研究。药理研究,就是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征中药的功效。应包括中药的饮片,也包括提取有效成分的部位或单体化合物。化学研究就是弄清楚中药有效成分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为控制药物质量、制剂制备、选择给药途径及保证药物效用提供依据。临床研究就是指用中药所能治疗的按西医诊断的疾病的情况。按上述方法研究的结果尤其是从中分离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往往不能再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了,只能为西医按西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也就是说,把中药变成了西药。长此下去,势必出现中药的消亡和西药的丰富与发展。例如,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素可抑制细菌,被西医用作抑菌消炎药。然因尚未研究黄连素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来表征的功效,故中医不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它。中药的特性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是中药的特点和长处,它们与机体的“证”相对应,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例如从四气中的寒热看,可与“证”对应使用,即热证用寒性药,寒证用热性药,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再如归经,按现代观点的结核菌感染的疾患看,有肺、肾、肠、骨等结核病,按中医理论体系分析,这不同部位的疾病,属于不同归经,在选用药物时,是要考虑到的。就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而言,尽管从西医角度看均属细菌感染性疾患,但从中医看,在急性期属实热证(或湿热证),应选用苦寒药,而在慢性期,则属虚寒证(久病必虚、虚易成寒),是不宜选用苦寒药的。
2丰富和发展中药学
中药的很多苦寒药,均具抑菌消炎作用,当然,并不能由此而完全认为抑菌消炎作用即为中药特性——味苦性寒的表示方法,但起码这表现了中药的味苦性寒这一特性的一个方面。一些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而对肾阴虚病人效果不好,这说明它具有中医药学术语的补肾阳的作用。可见二者具有生物活性的同一性。不论西药还是中药都由相应化合物构成,具有以下同一性:有的为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有的为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如西药阿托品、磺胺噻唑是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巴甫洛夫合剂、三溴片等为成分结构清楚的混合物,而相当一部分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洋地黄叶、番泻叶等,其成分结构不完全清楚。而中药,尽管大多数药物的成分结构尚不清楚,如天麻、竹茹等,但也有一些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即为龙脑,相当一部分矿物药的成分结构大体清楚。它们大多由天然化合物或人工合成化合物构成。例如西药的利血平,是天然产物,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产物,中药的绝大多数如麻黄等是天然产物,但也有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由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
3通过中医研究中药物质的五味
一般来说,成分不同,其味各异。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决定了味的多样性。这一研究结果,给传统中药五味赋予了新的内容,为中药显味、显效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开拓了思路,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味与化学成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酸味多含有机酸,甘味多含糖类及其他活性成分,苦味多含生物碱及苦味质,咸味多含钠、钾、钙、镁、铝、碘等无机物质几其他活性成分,辛味多含挥发油等。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研究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揭示了五味作用的物质基础,其思路是正确的。但由于这项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虽已初见端倪,但要获得突破性进展,仍需继续努力。味与化学成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化学成分不能完全揭示五味的真谛,更不能成为其规律。由辛味为例,有人对80种辛味药与170种非辛味药含挥发油的百分率进行了比较。结果:80种辛味药含挥发油者占58种(72.5%),不含挥发油者占22种(27.5%);170种非辛味药含挥发油者30种(15.9%),不含挥发油者140种(84.1%)。结果显示:辛味药中有27.5%的不含挥发油,非辛味阿唷中有15.9%的喊挥发油。挥发油作为辛味的物质基础,只能说明多数,不能说明全部,更有一些例外的情况,需要我们加以解释。总的来看,目前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基本上是以西医药理论为指导,从中药中寻找某些活性成分,最终合成新的药物(西药)。这种研究,忽视了中医药理论,更没有结合中药本身的特性,因而难以对中药药效给予科学的阐释。
参考文献
如果说科学方法和技术设备等对教育评价的影响是表层的、有形的,那么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的影响就是深层的、无形的,在很多时候并没有被人们意识到。
要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水平,自觉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根本。没有先进的科学思维方式作支撑,单纯靠改进科学方法和更新技术设备,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水平,甚至有可能导致教育评价走进误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育评价受到什么样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进行检讨,反思对待科学思维方式的态度,提高选择和运用科学思维方式的自觉性。我们认为,使教育评价走向人性化,不仅可行、有效,而且合理、合情。
所谓“思维方式”,通常是指“人们用以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①科学思维方式形成于科学研究活动,并适用于科学研究活动,具有追求客观、讲究精确、重视实证、注重效用等特征。具体而言,科学思维方式可以使人们形成严谨踏实、客观公正、讲求效率的良好工作作风,也可以使人们增强活动的前瞻性和预测性,避免盲目性和冲动性。但是,科学思维方式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例如它适用于自然领域但不一定完全适用于社会领域,因为社会现象有别于自然现象,研究社会问题不同于研究自然问题,不能只有物的尺度,还要有人的尺度。科学思维方式注重客观而忽视主观、注重普遍而忽视特殊、注重必然而忽视偶然、注重定量而忽视定性、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这些倾向,对人们在社会领域中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教育活动与科学活动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教育理论研究到教育实践活动,从教育观念的形成到教育制度的建立,从教育目的的制定到教育评价的实施,无不受到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发轫于20世纪初的现代教育评价就深受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教育评价中相信客观实验、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坚持价值中立、推崇定量分析,以及标准化测验、常模测验,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盛行的评价工具和手段。这种教育评价具有简便可行的特点,效率大大提高,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重共性轻个性、重结果轻过程、重控制轻理解、重效率轻公平,被人们指责为是机械化、非人性化的活动。虽然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对此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新的评价观并进行试验,但是还有很多人仍然习惯使用这类评价模式。
科学可以被划分为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科学和以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现代科学提供了比经典科学更先进、更符合世界本来面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当然,现代科学可以包容经典科学,可以把经典科学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看成现代科学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特例。
两种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具有不同影响。
一,对教育系统、教育活动以及教育中的人的不同假设,直接影响到教育评价制度的建构和教育评价手段的采用
在经典科学的思维范式中,“事物成为客观的、僵化、无组织、死气沉沉的东西,它只会在外界规律的支配下运动。被抽象到这一程度,没有形式,没有组织,没有个性,这类物体当然极不真实。不过,用它们来做测量和试验却很方便,而测量和试验之行动却是极真实的行动。”②经典科学思维方式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思维方式,它把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同样看待,把复杂的教育过程看成工厂中的产品加工过程。对于封闭、确定、抽象的事物或活动的评价,力求客观、精确的刚性评价制度则是简便有效的。刚性教育评价制度具有这样一些特征:通常只评价教育因素与学生发展之间的线性因果关系,而不考虑其它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只评价预定的教育方案是否实现,而不考虑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意外收获;评价标准追求客观、精确,一些不能精确、客观评价的东西被拒于标准之外;重视共性因素的评价,忽视个性因素的评价,等等。测量和评价物那样测量和评价人,虽然便于操作、简单高效,但在很多情况下评价的只是一些表面的、共性的、预设的、僵化的东西,而一些本质的、个性化、生成的、鲜活的东西却被忽视了,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远离我们而去。更为严重的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被扭曲了。如果说简化的经典科学思维方式能够有效地认识线性、封闭、确定的简单系统,那么对于认识多变量、开放性、非线性、不确定、自组织的复杂系统就未必有效了。自然界、社会和人体中恰恰都存在许多复杂系统,如气候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教育系统、信息系统、大脑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教育系统中有人、物、信息等多种因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关系。教育活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教育过程是计划性与生成性的统一,教育结果是预期性与非预期性的统一。例如,教育影响和学生发展之间就存在不确定关系,许多精心设计的教育事件对学生发展没有多大影响,而一些偶然事件却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样,教育评价就不能只关注有目的、有计划活动的教育价值,也要关注教育过程中非预期的、偶然事件的教育价值;不能只重共性标准,也要重视个性差异;不能只看重精确评价,也要看到模糊评价的意义。为了使教育评价不远离教育活动的真实面目,应该建立更加人性化的弹性教育评价制度。这种教育评价制度是规范的、判定的,但更是引导的、激励的。
二,经典科学思维方式是一种二元对立思维,思考任何事情都必须透过表象与真实、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有限与无限等两极的对立去进行,对立的二者之间是算计与被算计、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这种思维方式折射到教育评价中,表现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分离和对立。教师是学生的评价者,学校是教师的评价者,教育主管部门是学校的评价者。
体与客体、物质与环境、系统与元素等的对话。“对话意识”所追求的,是消解上述种种两极之间的对立,让它们平等地对话,在对话中相互作用,产生出某种既与二者有关,又与二者不同的全新的东西。对话式的真理是超越的真理,是两极在相互作用和相互肯定中“生发”出来的,而不是一极吃掉另一极后创造出来的。③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对话思维,强调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部分、有序与无序、必然与偶然等两极之间的不可分离和相互作用,重视两极在互动中实现转换。这样,教育评价不是一方高高在上,对另一方作判断、下结论、排秩序的单向活动,而是双方平等,互相尊重、互相赏识、互相鼓励,积极交换信息和意见的双向活动。通过对话能获得理解,通过研讨能激发创造。教育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者的需要而控制被评价者,而是为被评价者创造自我发展的空间,激励被评价者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解放。
三、从某种程度上说,经典科学思维方式对客观性、普遍性和确定性的执着有其狂妄的一面,认为复杂的现象都遵循几条基本规律,只要找到这些规律就可以把整个世界掌握在自己的手心里
经典科学思维方式过度相信科学的力量,某些人甚至形成了科学万能的观念。受这种科学功能观的影响,人们对教育评价的功能很乐观,通常没有考虑到教育评价功能的限度和可能存在的负功能,动不动就给学校、教师和学生严格地排秩序,肯定地下结论,精确地作预言,并且经常用优劣、好坏等极端标准一锤定音。被评价者也非常相信评价结论,获得好的评价就沾沾自喜,获得不好的评价就垂头丧气。现代科学的发展破除了人类不切实际的幻想。美国物理学家福特断言:“相对论排除了绝对空间和时间的牛顿幻觉;量子论排除了对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迷梦,混沌则排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预见性的狂想。
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尊重被经典科学思维方式所歧视的偶然性、特殊性、无序性、不确定性等,强调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部分、有序与无序、必然与偶然、组织与自组织等的不可分离,及有序与无序的相互作用,充分体现了辩证精神。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等,则体现了宽容精神。时间的不可逆性、对象与环境不可分离性、系统方法等,则体现了历史意识。总之,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是谦虚的,能够辩证地看待科学的功能,对科学功能的限度和负功能有着清醒的认识。这种思维方式折射到教育评价中,表现为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评价不可能是绝对精确的,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在评价中就会更宽容,慎重使用评价权力,充分尊重和关怀被评价者,不轻易给被评价者下定论、贴标签、排顺序、做预言。对于被评价者而言,不再盲目相信、被动屈从评价结论,而是主动反思评价结论,既不会因好的评价而骄傲自满,也不会因为不好的评价而丧失信心,评价成为他们发展的新起点。
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产生什么影响,在很大态度上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和运用它。如果人们片面地对待它,或被动地受其影响,那么消极影响就不可避免。要正确发挥科学思维方式的作用,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水平,就必须提高选择和运用科学思维方式的自觉性,坚持主动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习惯性的思想观念、隐蔽地发挥作用的思维模式,通常是自发地起作用的。科学思维方式已经内化在我们的文化中,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在深层次中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实践,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它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能主动地进行反思,而只是被动地受其影响,就不知道科学思维方式是否先进,对我们的行为和活动是否发挥积极的作用,就会丧失自主判断能力,过度迷恋它、依赖它,从而受制于它,成为它的奴隶。要让科学思维方式发生积极作用,人们必须增强自主性,把它从潜意识中挖出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有选择地运用,并对运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监控。一句话,就是变被动影响为自主选择、能动运用。
在教育评价中存在着科学主义取向和人文主义取向的争论。两种取向的提倡者都是在经典科学思维方式的水平上来理解教育评价,都无法超越这种思维方式的二元对立性,因而他们对科学的态度是片面的。提倡科学主义的人相信客观的实验,评价的目的是要了解经过实验处理后所产生的结果;评价采用自然科学家们所运用的方法,如评价者必须严格采取中立的态度,防止带有个人的价值观;所收集的资料都是量化的,可以用统计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根据在标准化考试中所取得的数字或分数来判断许多课程计划的质量和学生理解的水平,等等。人文主义取向者认为,实验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既不能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切割开来分别加以研究,也不可能完全排除个人主观倾向性。相反,他们认为自然主义的个案研究是一种“灵丹妙药”,因为必须把人类行为置于特定情境中加以理解;重视在调查研究中,在随机观察中,在与参与者的会谈和讨论中,获得定性的、而非定量的资料。⑤经典思维方式对科学本性进行了狭隘理解,认为科学的本性就是客观化、定量化和精确化,肯定者和否定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理由,因而不能全面看待科学思维方式。在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共性与个性、定性与定量等问题上,持非此即彼的观点,造成教育评价的片面化。在现代科学的视野中,观察者、认识者与被观察者、被认识对象是相关联的,科学研究不是价值中立而是价值关涉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是相统一的,多义性代替单义性等等。当前,教育评价所强调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质上反映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以全面的观点和关联的观点认识事物的特征。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本身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辩证思维,人们也应用全面的观点对待它,并运用它来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水平。超级秘书网
我们发现,在经典科学思维方式层面上看似合理和科学的东西,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层面上却是不合理和不科学的。例如经典科学思维方式认为评价结果越精确越科学,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认为像教育这样一个自身是复杂的、变化的、模糊的对象,设立一个相应多元的、模糊的标准才是真正的“精确”。⑥相反,一些以往被视为影响教育评价科学性的因素,如教育评价者的价值倾向性,在现代科学的视野中却恰恰是教育评价科学性的应有内涵。这说明,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科学思维方式。如果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的意义,就有可能犯错误。例如,如果停留在经典科学思维方式的水平上理解教育评价的科学化,要么就会认为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就是客观化、定量化和精确化,导致教育评价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要么就会因对机械化和非人性化的不满而完全否定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科学是经典科学的发展,它能够包容经典科学,经典科学思维方式可以看作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一些特例。如果说经典科学的“精确”的取值是一个点的话,那么现代科学的“精确”的取值就是一个区间。在特定条件下,经典科学思维方式仍有其价值,同样的,对于受经典科学思维方式影响的传统教育评价的合理一面,我们也应该予以继承。
注释
①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②莫兰著、吴泓缈译《:方法:天然之天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6页。
③滕守尧:《对话理论》,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4页。
④格莱克著,张淑誉译《:混沌:开创新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论文提要:阐述在中医院校开展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的意义、目的,以及如何构建的一些设想。认为中医药教育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开展中医综合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十分重要的手段,是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理应如此。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医药教育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除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的学习外,还应当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而开展中医综合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十分重要的手段,它将成为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1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目的和意义
中医历来比较重视宏观和整体的观察,缺少对微观结构和各种代谢方面的研究,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把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中医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现代中医进行科学研究需要的是既要掌握传统的中医研究方法,更要对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中医综合实验》课程,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具有中医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有莫大的益处。
《中医综合实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综合运用多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开展中医理论实验教学和中医课题研究的能力。通过《中医综合实验》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医学研究的探索者。将达到以下目的:(1)有助于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强感性认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3)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科学研究的学习兴趣;(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等。
2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类型和方法
2.1验证性实验教学
配合中医相关课程开展中医理论的实验教学,例如:中医诊断四诊客观化教学实验(舌的微循环观察、舌苔脱落细胞学检查,脉图描记和分析等),中医温病学相关实验(营分证病理造模实验等)以及中医基础、方剂、伤寒等方面的诸多实验,均可由各教研室依据自身学科特点提出实验教学计划,由中医综合实验室具体实施完成,以加强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提高教学质量。
2.2探索性实验教学
建议首先在我院研究生《科研思路与方法》课程中,除讲授理论外,给实验课一定学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实施完成一个小型课题,包括选题、课题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指标测定(含生化、病理、分子生物学、生理等)、统计数据、分析讨论、撰写研究报告等,选题范围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充分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组织小组、班级讨论,教师评讲,通过这一过程的完成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对科学研究的学习兴趣。为保证实验课题的成功及在短期时间内完成教学实验,最后实施的教学课题仍然由教师确定,选择易实施、模型稳定、指标测定可操作、反复验证了的中医小型课题让学生自己完成,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地、综合地运用多种实验方法研究中医课题能力的目的。在研究生实验教学取得一定经验基础上,也应当对本科生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生培养输送优质生源。同时,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高标准的需求。
3实现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的对策
加强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理应成为我院当前教学领域改革的重点和主攻方向,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的实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加强中医综合实验室建设
在取得学院领导及各教学相关部门重视和支持下,制定中医综合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及大型、精密仪器操作规程等;制定教学实验计划和撰写实验讲义。目前,该实验室可以先构建框架,利用我院已有资源,由中医各教研室主要负责组织教学、设计思路,动物室、药理教研室、形态和功能实验室以及图书馆共同参与实施,人员由以上教研室教师及实验教师兼职组成,待有一定基础后,逐步实现实验用房、设备、人员配套,由专职教师及实验人员组成的独立的综合性实验室,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医综合实验室体系。
3.2加强中医综合实验队伍建设
中医综合实验室教师和实验人员除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必须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其要求教师不但有广博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基于我院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中医综合实验教学首先应当对我院青年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加强青年教师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以便更好地开展中医综合实验,为中西医结合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加强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组织和管理
【关键词】 针灸 临床研究
在现代科学技术里,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针灸,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研究针灸。由于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在强调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针灸研究时,就很容易忽视中医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也就不认真考虑如何体现针灸临床特点的问题。过去几十年的针灸研究经验表明,临床研究如果不重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则其研究结果将难以再返回来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由此可见,要想提高针灸研究质量,我们不但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还要重视针灸临床特点的体现,不可偏废。
一、现代针灸临床的特点
1、针灸疗法不同于药物疗法,它不能直接消除病源体,也不能补充机体必不可少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激发机体固有的防御疾病和自我修复的能力,以达到医疗和保健的目的。在机体功能正常情况下,药物使用不当,会使机体功能由正常变成不正常,而针灸则不会发生这类问题。在患病的情况下,按照西方医学的观点,同样疾病可以采取事先规定的同样药物处方或同样针灸处方来治疗,而从中医的观点来看,由于病人机体的功能状态不同,表现的症状和证候也就不一样,应该充分考虑病人的个体差异,辩证论治。
2、指导针灸临床的重大理论是经络学说,而经络学说的具体运用则是选取腧穴。腧穴具有双向性调整特性,如百会既治偏瘫,又治四肢痉挛;神门既治失眠,又治嗜眠;天枢既治腹泻,又治便秘;关元既治尿闭,又治遗尿;神阙既治闭经,又治功能性子宫出血。腧穴的这种特性,是它同药物性能的最大差别。
3、气的理论在针灸临床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医认为,机体对针灸的各种放应,就是基于气的运动,而气的运动又同针灸疗效密切相关,所以在临床中就非常注意把握气的动态变化,并且采取候气、得气、守气、引气、行气、调气等不同的针灸操作技术,对气的运动加以调控。即使采用电针或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治疗,也要先令针下得气,然后再通电或注入药物,否则将会影响疗效。
4、针灸疗效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除了病人的个体差异可以影响疗效外,医生选穴是否得当,腧穴定位是否准确,采取的针灸疗法的种类是否对症,刺激参数是否合理,针灸操作技巧是否符合要求,针灸时机是否合适?都足以影响疗效。可见针灸疗法的复杂性远远超过现代物理疗法。
以上四个方面的针灸临床特点表明,针灸疗法不仅同药物疗法有明显差别,而且同现代物理疗法也很不一样。所以在现代针灸研究中,不应该不加区别地照搬现代药物疗法和现代物理疗法的研究方法,而不顾针灸临床特点。
二、采取有效措施,在研究中体现针灸临床特点
现代针灸研究,不仅要采用对研究有用的现代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遵循现代科学研究的一系列规则,如观察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的合理性,观察组与对照间的可比性,观察方法的客观性,数据处理的准确性,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等。问题是在遵循这些规则的针灸研究中,怎样才能充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以下谈几点看法。
1、临床研究病例的随机分配,是为了保证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有可比性。可是大多数研究者在对各组基础资料均衡性进行检查时,往往忽略了中医辩证资料的提取与分析。而从中医角度来看,如果缺少辩证资料,则组间的可比性就很难确定。以腧穴贴敷疗法治疗哮喘为例,如果观察组的病例多为寒证,则腧穴贴敷的疗效就高;如果观察组的病例多为热证,则腧穴贴敷的疗法就低。可见各组病例的证候如果不均衡将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
2、不论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用于观察组的针灸疗法,都应当充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可是有些研究者为了控制刺激条件,往往把针灸疗法简单化,如用电针取代丰富多彩的针刺疗法,用电热或化学热取代各种各样的灸疗法,用一病一方取代辩证论治等。结果虽然满足了研究者的课题设计要求,可是却脱离了针灸临床实际,不能确切地反映针灸能够达到的疗效水平。电针、腧穴热疗与一病一方选穴法等,都是针灸临床中的一种,并不能代表整个针灸。要想通过研究确切地评价针灸对某些疾病的疗效,就应在课题设计是全面收集和分析有关文献,从中选出最佳针灸治疗方案,并且在研究过程中由有经验的针灸医生担当辩证选穴和针灸操作者。
【关键词】中医临床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一、现代社会对于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需求发生转变
(1)研究生阶段要更加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随着医院分科治疗的细化,现代社会对于中医人才也有着专业分科的要求,不同于本科学历教育中重视理论基本功的培养,需要研究生选择专业方向,形成个人的学术观点。而当今的大多数中医研究生从小接受的是现代科学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非常弱化,无论从理论思维还是临床实践上都有西化的趋势,所以在研究生阶段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个人的学术观点,指导今后的临床和学术研究。(2)研究生要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以自主学习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研究生要在实践过程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会在实践中自我学习的方法,脱离本科阶段口口相传的学习方式,在研究生阶段寻求未来职业生涯中钻研的方向。
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务必高标准严要求地牢固掌握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并在扎实的理论指导下付诸于实践。在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基础上也不忘现代医学知识的补充,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和诊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我们中医研究生也需要精通人体解剖病理生理等知识,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运用现代医学知识解释病情,才能在临床过程中,自信面对疾病。当然现代医学的精通也会使得研究生更了解中医的优势,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中医之长。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完成的,研究生必须在面对真实的患者之前就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所以现代高校对于临床专业研究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以期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二、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特色作用
指导小组由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甚至校外交叉学科的专家+副教授以上组成,“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学术专长”以使研究生从不同知识层面和不同渠道获得知识“达到拓展思路”,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提高研究生临床实践及交叉学科的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模式的转变体现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导师除了应担负起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指导毕业论文撰写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继续学习和提高的方法,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研究生在跟随导师门诊的过程中,试诊就是一个锻炼中医临床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生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方法,导师治疗的经验,通过自己的体会,把收集到的信息用到治疗中,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试诊,提出改进和学习的方向,这是中医临床的一个特色的学习过程。
三、加强培养环节中对于实践的考核措施
首先从招生工作中就强调临床技能操作的考核,占面试总分的30%,如临床技能考核不达标不予录取,硕士生入学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是一个指向标,使得学生加大对临床实践的重视,也可以把一些临床实践动手能力较好的同学能够筛选出来。再者,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设置相关的课程,使得学生在进入临床之前得到很好的学习和实践。在研究生进入实习医院后,开展临床技能操作的课程,让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实习医院得到解决和进一步的提高。定期开展临床技能的大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过程中也加入临床技能考核的部分,以期检查研究生临床轮转的成果,查漏补缺。通过层层抓手,严格要求研究生在进入临床之前将实践动手能力提高。
[关键词] 费耶阿本德 SSK 后现代 科学知识观
Abstract: “Farewell to reason” presents for Feyerabend’s fiery Historicist perspectives of science and knowledge, while “manufacture of knowledge” manifest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spectives of science and knowledge for the Social Constructivism of SSK. The transforming route between these two relations points out the inevitable direction to the postmodern perspectives of science. It has not been enhancing the dialectic coherence of between science and humanities, but retained a result of chaotic disaster by the anti-scientism and anti-rationalism of its para-culturalism.
Key-words: Feyerabend,SSK,Postmodern, Perspectives of Science
费耶阿本德与拉图尔和诺尔—塞蒂纳的思想共同构筑了后现代科学知识观的重要内容及其激进趋向,他们都唱着后现代性的主题曲。但由于处于不同的时代,归属于不同的学术派别,就必然会有不同的思想特色,其科学知识观也会有代际区分和学派差异。
一、费耶阿本德的激进历史主义科学知识观
从理论多元主义到方法论多元主义,再到文化多元主义,这是费耶阿本德后现代科学知识观的一条主要线索。其科学知识观主要特征如下:
其一,主张科学方法多元论。逻辑经验主义认为,“一切有关实在的陈述原则上必须通过观察命题的检验”。[1] 与波普尔等相一致,费耶阿本德指出,观察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具体的境域条件,用于判决理论的观察证据其实早被“玷污”或“污染”了,不存在所谓的中立性观察命题和判定命题意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另一方面,可观察性与不可观察性的解释依赖于学科研究前沿的边界条件,可观察物与不可观察物的区别也取决于科学分类的目的。“观察负荷理论”命题给逻辑经验主义带来了沉重打击,正如夏佩尔所说的,“困难的焦点就是理论-观察区分的失败;而这个脆弱的支柱的倒塌,必然导致整个殿堂的崩溃。”[2]
逻辑经验主义的经验可证实性原则要求理论与经验事实、实验证据保持完全的一致性,费氏对此极力加以反对,并以“反一致”和“反归纳”原则引申出“多元方法论”,认为理论的发现及转换具有格式塔式的心理-历史境域,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是“不可通约的”。夏佩尔后来把观察负荷理论的原则及其进一步发展出的“不可比”命题统称为费耶阿本德—库恩方法。[3] 费氏视这种一致性要求为“经验主义的本质”,并对此持否定态度,他批评道:“没有一个理论会同其领域中的全部事实都相符,但该受诘难的并非总是理论。”[4] 费氏指出,不一致才符合科学史的实际情况。他一再强调“反规则”的重要作用,认为“反归纳既是一个事实——离开它科学不可能存在——又是科学游戏中一种正规的且非常需要的行动。”[5] 费氏以“反归纳”原则为矛头,直指逻辑经验主义的意义指称理论,并进而引申出自己的方法论,指出“一切方法论、甚至最明白不过的方法论都有其局限性。”[6] 从而宣称“只有一条原理,它在一切景况下和人类发展的一切阶段上都可以加以维护。这条原理就是:怎么都行。”[7] 至此,传统的教条主义方法论真正地被彻底解构了。
其二,主张“告别理性”,消解科学知识与非科学知识的界限。科学划界问题是逻辑主义科学知识观的核心问题。在维也纳学派看来,科学划界标准为“可证实性”,而在波普尔那里则是“可证伪性”,到费耶阿本德则消解了这一问题。他认为,普适的理论、方法与标准实际上并不存在,科学划界标准因而必然具有相对性。“科学到处被非科学的方法和非科学的成果所丰富,而经常被视为科学本质部分的程序却被暗暗地放弃或取代了。”[8] 对什么是科学的问题,费氏发展了库恩所注重的非理性因素方面,主张重视社会心理等因素,并强调是否科学知识要通过外行乃至社会公众举手来表决。在他看来,科学只是一种与巫术、迷信无异的文化传统而已,因此主张科学与非科学平权。然而,他实际上偏向于非科学一边,并公开支持包括灵学、巫术和其它伪科学在内的各种非科学活动。他甚至宣称“理性是个大灾难。是告别它的时候了。”[9] 科学作为无政府主义的事业,非理性主义是必要的,科学发展其实“怎么都行”。
此外,费氏主张文化多元主义,猛烈地抨击西方中心主义和科学文化单一主义。
二、SSK的后现代科学知识观
库恩的历史主义科学知识观是SSK的重要思想来源。在经典知识社会学和传统科学社会学的基础上,SSK“借助语言哲学和文化人类学思想视角,对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进行‘激进’解读,恢复其中蕴涵的相对主义立场。”[9] 在此基础上,SSK提出了“后现代建构主义科学知识观”。以拉图尔和诺尔—塞蒂纳的相关观点为主要代表,其要点可归结为“实验室研究纲领”和“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两者持有相同的科学知识观,即认为科学知识本质上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拉图尔和诺尔—塞蒂纳最早提出了“实验室研究纲领”,其激进的相对主义科学知识观可视为后现代科学知识观晚近的重要代表。他们在科学认识论“社会学转向”基础上引发了科学文化研究的“人类学转向”。“实验室研究纲领”在拉图尔和伍尔加合著的《实验室生活》与诺尔—塞蒂纳的《制造知识》被提出以后,“成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一个著名亚纲领,并在八十年代一度主导了科学建构论的发展方向”。[10]
拉图尔认定科学事实是社会建构出来的。他指出“实验室活动的观察揭示出,事实的‘外在’特征实际上却是实验室工作的结果。”[11]科学活动决不是“关于自然”的,而是建构实在的激烈战斗。“实验室研究”纲领揭示出了科学知识的社会本质,即科学事实是人为的结果,其外在性或客观性是实践建构的产物,也可以说是物质利益斗争的结果。
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认为,获取知识的方法原则有三:去跟随在行动中的科学家,去追踪一个陈述的构造历史过程,以及跟踪科学活动中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与关系网。[12] 根据ANT,“真正从事科学的人们并不都坐在实验室里,相反,实验科学家的存在只是因为有更多的人在实验室以外的其他地方从事科学。”[13] 在大科学时代,科学作为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因素已经成为其可能的决定性力量。显然,ANT丰富和捍卫了SSK,推进了建构主义科学知识观的发展。
三、费氏与SSK后现代科学知识观的比较与评析
在科学知识观上,费氏与SSK至少存在着以下一致性:
其一是反基础主义。费氏认为,没有永恒不变的知识基础,科学认识服从于历史主义语境的实践性原则。拉图尔认为,“认识论方面的有效性或正确性结果不能与社会学上的决策理念相分离”。[14] 拉图尔和诺尔—塞蒂纳都把科学的客观事实看作是科学活动的建构结果,把实验室比作生产线和制造车间以及利益争夺的战场,从根本上取消了客观真理、否定了科学的认识论基础。
转贴于 其二是反普遍主义。费氏反一致主义的多元论及相对主义的实质是反普遍主义。他认为,“构成科学的事件与结果没有普遍的结构;……成功的研究并没有普遍的标准,……。”[15] 拉图尔认为,科学活动的实质在于劝服读者并使之确信,客观事实乃是实践科学家在利益合作和意见磋商过程中的折衷结果。诺尔—塞蒂纳认为“科学研究的成果是由特定的活动者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构造和商谈出来的”。[16] 这实际上与费氏是一致的。
其三是反表象主义。在科学知识观上,表象主义与科学概念的指称理论、意义的先验论、真理的客观主义、知识的确定性及一致主义紧密相关。费氏和SSK体现出对表象主义的极大敌视和否定。前者认为,“我们必须怀疑即使以某种程度的准确性描述了世界的特定阶段的基本规律,也不是绝对正确的。”[17] 与费氏一样,拉图尔和诺尔—塞蒂纳的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体现出强烈的反表象主义态度。
其四是极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作为一个反对思想专制的武器和一个批判科学的手段一直持续于整个文艺复兴运动而且在今天还相当时兴”。[18] 对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的强调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共同特征,也是后现代科学知识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激进的、否定的、怀疑的后现代主义表征了相对主义的极端。费氏和拉图尔、诺尔—塞蒂纳作为激进后现代科学知识观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都蕴涵和充满了极端相对主义的同质色调。费氏的“怎么都行”已经成为相对主义的标语性口号,而SSK的“实验室研究”纲领则进一步把社会建构论的相对主义推进到了认识论的死胡同。
费氏与SSK的后现代科学知识观的差异至少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局内人”和“局外人”两种角色的不同。费氏被西方众多学者称为“科学家式的哲学家”,其科学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拉卡托斯所谓的“内史”范畴。作为科学哲学界的最大异端,费氏以现代科学哲学的终结者自居,可以说他是后现代科学知识观的“局内人”。而拉图尔和诺尔—塞蒂纳接受过人类学的专业训练,他们遵循着哲学的实践转向,以人类学的最新成果参与对科学的社会研究工程,更多地像“局外人看科学”,是科学知识观中典型的 “局外人”角色。
其二是解释学与修辞学两种转向的不同。“解释学转向”是后现代主义在科学哲学领域中的诞生标志。“修辞学转向”是对“解释学转向”的发展。费氏进一步推进了库恩科学知识观的后现代“解释学”转向。而拉图尔和诺尔—塞蒂纳的思想则体现了后现代科学知识观的“修辞学”转向。“实验室研究”纲领强调“进入科学的内容和深入科学协商的微观层面”,充分运用“科学文本与话语分析”方法,显示出强烈的“修辞学”研究倾向。[19]
其三是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差别。费氏和第二代SSK分属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两种进路。具体而言,前者主要使用哲学的抽象方法来对科学史进行研究,大体上是理论的、历史的进路。而拉图尔则从现实中就地取材,采取了实践化的路径。诺尔—塞蒂纳是“实践转向”的倡导者,发展了后现代科学元堪的实践进路。
其四是宏观和微观两种研究方法和视角。从“视角主义”的观点看,后现代科学知识观可以区分出两个研究框架。科学哲学的专业框架总体上是宏观式的研究视角。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以历史语境论与社会心理主义为主旨,使科学哲学与科学史个案研究紧密相连,更强调科学史的整体有机性,是一种典型的宏观科学知识观。在SSK学科的内部发展中,存在着宏观框架向微观层次的分期过渡。以爱丁堡学派和巴斯学派为主的第一代SSK学派大致是“宏观视野式的”,而第二代SSK科学人类学研究则主要是微观取向的。
现代科学知识观以逻辑经验主义的“标准科学知识观”为主要代表,其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如果说波普尔对此予以了致命的打击,库恩促成了科学哲学的转折,费氏则进一步促进了科学认识论和知识论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演变。这两大演变有学者称之为“后现代性理论的演变”标志。[20] 费氏“告别理性”的激进科学知识观把问题焦点引向了后现代性的否定、解构、游戏的层面,成了SSK后现代建构主义科学知识观的直接基础。显然,到库恩已显示出科学知识观上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到费氏就更为激进,他进一步把库恩科学知识观的社会心理等因素加以强调,使之因而更具相对主义色彩,之后又被SSK学派所继承,并更进一步地加以推进与发挥。SSK的社会建构主义以“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科学知识无非是由各种社会因素所制约并被“制造”出来的,其实质上是沿着费氏的路线继续对科学知识的非理性因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解蔽。不难理解,SSK的科学知识观比“告别理性”之后的费氏科学知识观对理性的排除更为有力和彻底。后现代科学知识观作为对现代科学的时代反思,并对科学知识观自身予以反思,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其以极端的形式否定了科学理性的重大作用,最终以泛文化的多元主义把人文抬升到不应有的地位,而走向了歧途,费氏因此被人们称为“科学的最坏的敌人”,拉图尔在“科学大战”作为最令人注目的SSK代表人物,而被视为反科学主义的代言人,两者在科学知识观上一脉相承,在科学和人文的关系问题上,都表征了人文主义的复归与伸张。但是,由于其观点上过于激进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地,会招致人文主义思想的自我否定,进一步加剧科学与人文的对峙与冲突。
参 考 文 献
[1] 洪谦.论逻辑经验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89
[2] [3] 夏佩尔.理由与求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66, 123-124
[4][5][6][7] 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31, 44,10,6
[8] 费耶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113
[9][10] 赵万里.科学的社会建构[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C7, 194
[11][14] Latour, Bruno&Steve Woolgar. Laboratory Life.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1979] .182, 121
[12][13] Latour, Bruno. Science in Action.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03,162
[15] [17] [18] 费耶阿本德.告别理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31,138,20
[16] 诺尔-塞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