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地理学研究生

人文地理学研究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范文第1篇

说到我学的这个“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可算得上国内本科专业中名称最长的了,为了方便,我们一般叫它“资管”。

不过,从2013年开始,填报高考志愿时就看不见它的身影了。因为在2012年,教育部将这个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生。

拆分前的“资管”属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研究的是资源环境以及城镇规划、土地管理、环境检测等。拆分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仍旧属于人文地理学,侧重对城乡规划与管理的研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则属于自然地理学的范畴,侧重对自然资源管理及环境保护的研究。

作为“资管”专业倒数第二届的毕业生,看见自己所学的专业“消失”了,不免有些伤感,但对今后报考的同学来说,拆分后的专业方向划分更细,专业学习自然也会更有针对性。

如果大家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这两个专业感兴趣,不妨听我描述一下它们的前身:“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两个“不是”: 不是“城市规划”,不是文科专业

经常会有同学把“资管”专业同“城市规划”专业弄混,我自己填志愿时也是,一直纠结填哪个,不清楚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

首先,两者的学科属性不一样。“资管”属于理科,是地理科学类专业,4年制,主干课程为地理学、环境学和管理学。而城市规划专业则属于工科,是土建类专业,5年制(个别院校是4年制),主干课程是城市规划设计学和建筑学,对美术基础有要求。

说到这儿也许你会觉得奇怪,地理在高中时明明是文科生学的,怎么到了大学会变成理科专业?在我们的课堂上你甚至可以听到这样的“呼喊”:“我们在高中学的是理科啊,地理基础约等于0啊,老师你讲得再详细点吧,跪求啊,老师!”

实际上,高中阶段的学习只是让我们对地理学有基本的认识,可以说,那时候学的很多内容是“常识”,是每个人都应该知晓的,而大学的学习则会更深入。据我所知,勘探、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等自然地理学的专业,招收的都是理科生;只有少部分人文地理学的专业,比如地理教育、旅游地理、区域地理等,是文理兼招的。所以,如果你将来想从事地理相关行业,一定要慎重考虑自己在地理及其他文理科目上的成绩水平。

其次,两者学习研究的侧重不同。虽然“资管”和城市规划都有规划方面的培养目标,有一些课是相通的,比如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学,但相对而言,“资管”更侧重于学术研究,城市规划则更偏向实践。

可以说,“资管”研究的是如何对一整片区域的资源和环境展开合理规划――是留作农用还是建设城镇、怎样最大化合理利用该区域的资源;而城市规划更为实际,研究的是怎样合理建设一座城镇,比如市政设施和道路交通如何排布、住宅与工商业功能区如何划分等。

“三驾马车”: 地理、规划和建筑

地理、规划和建筑三方面的课程,可以说是“资管”专业的“三驾马车”。

其中,地理方面的课程,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应用”,可以算是整个专业的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用来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比如江西某县脐橙种植区划,就是通过GIS分析该区域土壤性质特点、农林业分布情况及土地利用情况后,生成的种植区划图。

遥感技术就是从空中乃至宇宙空间对大范围地区进行观测,形成的图像能够体现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工建筑物等地物的特征。遥感应用课上,除了了解遥感技术的原理,我们还会学习如何处理遥感图像、分析遥感数据。这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课,因为坐在电脑前看着那些图像,就好像自己悬在空中观察神州大地,感觉十分奇妙。

规划方面的课程,如“城市规划原理”“区域规划”,结合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知识。因为在对一片区域进行规划时,一定是立足当地的资源条件,并充分结合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的。

建筑方面的课程主要安排在大学前期,学得不深。所以看到课表中有“建筑制图”“建筑工程制图”时,“手残”的同学千万别害怕,课上学的都是比较简单的徒手作图,没有美术基础也能“Hold住”。

除了这些主干课程,学校还开设了大量选修课,将来想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可以选修“不动产估价”,想研究环境科学的可以选修“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总之从兴趣出发,学自己想学的。

一大特色: 大量实践机会

除了课堂学习,“资管”专业的学生还有很多外出实践的机会,比如环境规划实习、土地规划实习、城市规划实习、居住区域规划实习等,这可以说是这个专业的一大特色。

大二那年暑假,由老师和研究生学长带队,我们进行了江苏九市农村生态文明和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我去了扬州、泰州和苏州三个地方。

问卷调查是调研的主要手段。我们挨家挨户造访农户,记录每户人家的人口数量、收入情况、土地数量和土地性质,以期了解在土地整理前后当地生活环境、水质、土壤环境的变化。

为了做好调研,我们一队六人真是拼了。大家对农村都不熟,有些地方比较偏僻,根本见不到什么人,想问路都问不着,常常一天就在各种找路中过去了。而让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村子里的老人们,一听说我们是来调研的农业大学的学生,特别热情,非要拉我们去家里坐坐,说我们是为老百姓做事的,还让我们给当地政府提意见,少规划不合理的建筑用地。

除了进村开展问卷调研,我们还走访了区政府和乡政府,搜集能够反映这个地区城镇化建设情况的数据,比如镇上人口的迁移变化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情况――是用作耕地还是建造房屋。之后我们还查阅了2000年到2013年江苏省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府文件、会议记录等,结合调研成果汇编成册,并在省级会议上作了汇报。

有时候我会想,理论知识学得再多,也得在这样的实地调研中去深入体会和应用,才有踏实的收获。我也听到过同学抱怨我们专业学得太杂,有些课程只是略微涉猎,不利于将来找工作,可是有个学长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他在四年里跟着导师做了很多项目,村镇规划、旅游规划、水源地保护等,还以本科生的名义发表了两篇论文,这对他后来找工作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所以,学的课程都一样,关键还是看个人能力,抓住每一个学习、实践的机会才是王道。

关于未来: 想要专业对口的工作,考研吧

现在,我即将毕业了,不过我不打算工作,准备继续读研,班上大部分同学也是一样的想法,这与我们专业的就业情况有关。

与“资管”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省、市、县的规划、环保、国土、建设等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在招考时大多需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所以想从事这方面工作,就得继续深造。

那么,考研可以考什么方向呢?

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主要有三大方向,分别是:研究水文、地貌、气候、土壤等的自然地理学,研究城市规划、区域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等的人文地理学,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摄影测量与遥感等的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相对来说,选择地理信息系统方向将来就业会更好些,当然这个方向的考研难度也大些。

你也可以选择跨专业考研,比如城市规划专业。虽然某些课程与我们专业相通,但城市规划专业考研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绘图考试,徒手作图能力较弱的话,考起来会比较辛苦。

【院校链接】

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有:

南京大学 武汉大学 中山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云南大学 济南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南通大学

开设“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院校有:

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范文第2篇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18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简章

为了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选拔质量,强化导师、学位授权学科负责人在吸引优秀生源和博士招生选拔过程中的权力和责任。资源环境学院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办法如下:

一、适用范围

本实施方案适用于资源环境学院所有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的普通招考、硕博连读考试方式的考生。

二、申请程序

(一)申请条件

符合我校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中规定的报考条件。

(二)报名

1.报名网址:yz.lzu.edu.cn

2.报名时间:2017年12月1日-12月31日

3.符合申请条件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网上报名系统进行报名,详细情况和有关要求按照《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和《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报名须知》执行,并登录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网站,在《资源环境学院2018年博士生报名须知》中下载所需要的报名材料。

注意:(1)请正确填写姓名、身份证号及各阶段已获学位(学历)证书编号等信息,以上信息必须与学信网上一致,否则将不能通过教育部录取资格审查。(2)按网报系统要求提交部分材料的电子版,作为准考资格复审的必要材料。(3)电子照片将用作考试、录取通知书、入学后学籍管理、档案材料以及校园卡等用途,请认真准备。考生在进行网上报名时须上传照片一般应为蓝(白)色底色的免冠头像数码近照,图像必须清晰,格式须为jpeg,大小控制在35k以内。相片尺寸为150(宽)×200(高)像素(pixel)。请考生在网上报名前,提前按上述要求准备电子照片。严禁通过软件合成、修复、修饰电子版照片。

(三)报名考试费

1. 报名考试费包括初试和复试两部分。根据甘发改收费〔2010〕1915号收费标准,报考普通招考方式的已获硕士学位和应届硕士考生报名考试费为每生200元,报考普通招考方式的同等学力考生报名考试费为每生290元。硕博连读考生报名考试费为每生110元。所有考生的报名考试费均采取“网上缴费”方式进行缴纳。

2. 未按期缴纳报名考试费的考生,视为自动放弃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报考资格。考生报名前请自审资格,网上缴费成功后,所缴纳的报名考试费不再退还。

(四)申请材料提交

申请材料的模板可在资源环境学院网站下载,考生在网上报名成功后,请以EMS邮寄方式将有关报考材料于2018年1月9日前寄送到资源环境学院办公室,硕博连读考生将材料直接交到资源环境学院办公室。逾期未寄(交)到者,视为自动放弃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报考资格。

1.普通招考考生需递交的申请材料

(1)《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网上报名信息确认表》:网上报名成功后打印出的博士生网上报名信息,须本人签字确认,并粘贴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1张。

(2)《专家推荐书》2份:一份由考生硕士阶段的导师填写(非应届考生可由所在单位相当教授职称的专家填写),一份由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的教授填写。

专家推荐书是资源环境学院确定博士生考生报考资格的重要依据,推荐人须给予高度重视。专家推荐书主要内容应包括:说明与考生的关系和对考生的了解程度、考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课程成绩、外语水平、科研能力、协作精神等。专家推荐书应由推荐人根据自己对考生的了解,实事求是、客观的亲自填写,并签字密封。如果专家推荐书的传递过程和撰写真实性受到质疑,资源环境学院不再进行真伪判断,直接取消该生参加“申请考核”的资格。专家推荐书格式请从资源环境学院网站下载。

(3)《科研计划书》:考生结合招生目录上拟报考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某一具体项目(但不要求是将来博士期间必须做的内容),撰写一份科研计划书,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研究。计划书内容包括研究题目、目的与目标、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点等,列出必要的参考文献。除了寄送纸质版,还请将电子版科研计划书发送至ldzyhjxy@163.com。

(4)《兰州大学2018年报考博士研究生申请材料列表》以及佐证材料:佐证材料包括本科及硕士阶段的成绩单(加盖公章有效)、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专著)、科研成果、获奖证书等材料的复印件,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或其他英语能力考试证书复印件,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还须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应届硕士生可提供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主要结果)。

(5)硕士学位、学历证书(或证明书)的复印件:已获硕士学位人员提交硕士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研究生证复印件;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提交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持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报考者,还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报告复印件。

(6)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同等学力人员还须提交以下材料:

①《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考生报考资格审查表》。

②已修硕士课程成绩单。

③中职或中职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复印件(若为公务员,请出具公务员身份证明)。

有正式工作单位的在职考生,还须提供在职单位同意报考的书面证明,并注明是否在职培养。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还须提交由考生所在省教育厅民教处(或高教处)审核签字盖章后的《报考2018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

2.硕博连读考生需递交的申请材料

硕博连读考生除提交(四)中普通招考考生需提交的(1)、(2)、(3)、(4)材料外,还须提交以下材料:

(1)《兰州大学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硕博连读考生专用)。

(2)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有正式工作单位的在职考生,须提供在职单位同意报考的书面证明,并注明是否在职培养。

(五)报考资格审查

学院根据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对照申请条件统一完成考生报考资格的审查工作,并报研究生院备案。报考资格审查通过的准考考生名单,将于报名现场确认前一周在资源环境学院网站上公布,考生也可电话咨询是否准考情况。

(六)报名现场确认

1.确认对象:普通招考方式准考考生(硕博连读考生不进行现场确认)。

2.确认时间:2018年3月上旬,具体时间网页或电话通知。

3.确认地点:资源环境学院办公室(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观云楼1409室)。

4.有效证件:

(1)考生本人居民身份证原件。

(2)考生本人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持研究生证原件)、境外学位证书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认证报告原件。

(3)提交申请材料中其他有关材料原件。

■以上证件和材料不全和不符合报考条件者,取消其报考资格。

三、考核与录取

所有准考考生的各项考核均由资源环境学院组织实施,包括同等学力考生的加试科目。考核的时间、地点详见学院网页。

(一)申请材料考核

资源环境学院按专业成立申请材料考核小组(包括考生报考的导师,一般不少于5人),根据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和科研计划书,分别进行考核,并给出成绩。申请材料评价和科研计划书考核满分均为100分。

(二)笔试考核

笔试内容包括专业英语和专业基础课两部分的考核。硕博连读考生不参加笔试考核。

1.专业英语

主要考察各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不指定参考教材。考试时间为1.5小时,满分100分。

2.专业基础课

主要考察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灵活运用能力,不指定参考教材,考试时间为1.5小时,满分100分。

(1)自然地理学专业笔试科目:自然地理学

(2)地球系统科学专业笔试科目:自然地理学

(3)人文地理学专业笔试科目:经济地理学

(4)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笔试科目: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5)环境科学专业笔试科目:环境学

(6)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笔试科目:地貌学与地质学基础

3.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

(1)政治理论: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科学哲学。

(2)自然地理学专业加试科目:全球变化,地理环境总论。

(3)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加试科目:气候学、地貌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任选两门。

(4)人文地理学专业加试科目: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

(5)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加试科目:专题地图制图原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6)环境科学专业加试科目:环境地学信息系统、环境生物学、有机地球化学任选两门。

(7)第四纪地质学专业加试科目:全球变化,地球科学进展。

(三)综合面试

资源环境学院按专业成立面试专家小组,对所有考生进行综合面试。面试专家小组由不少于五人的本学科副教授职称(含)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专家组成。面试小组对考生的基础知识、科研素质、综合能力,对科研计划书中所提计划的阐述以及英语听、说、读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无记名打分。每位考生的最终综合面试成绩为所有专家打分中,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成绩,满分100分。

面试要求考生准备10-15分钟的PPT向专家组报告,专家提问不少于10分钟。PPT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2)前期成果介绍;(3)科研计划报告,即对本人已提交的科研计划书进行汇报并作必要阐述等。

(四)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

学院党委组织参加复试的考生如实填写《复试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情况表》,并对考生填写的考试作弊等受处罚情况进行认真核查;安排专人(包括党政干部、复试小组专家、导师等),对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进行考核,通过与考生面谈的方式,直接了解考生思想政治情况,并给出考核评语和考核结论,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五)体检

参加复试的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考生均需到兰州大学校医院进行体检,体检时须空腹,同时携带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1张,未参加体检或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六)录取

1.成绩排名

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单位所有考生的考核成绩,确定申请材料评价、科研计划书、专业英语、专业基础课、综合面试成绩以及同等学力加考科目的最低录取分数控制线。

达到学校及学院确定的最低录取分数控制线的考生(包括硕博连读生),按照申请材料评价占10%、科研计划书占30%,综合面试占60%的比例计算总成绩并进行排名。

2.成绩公布

全部考核项目结束后七个工作日内,将所有考生的成绩在资源环境学院网页予以公布。

3.拟录取名单确定

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有关录取要求,结合本单位博士招生计划、考生总成绩排名、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结果及体检结果等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在网站上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学校研究生院进行最终审核。

四、招生纪律

整个考核过程严格遵守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考研辅导活动管理的通知》(教学〔2008〕1号)规定,除考试大纲外,不得以其他任何形式划定考试范围,任何人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在岗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参加考研辅导活动(包括社会上的考研辅导活动)。

对在招生工作中违反有关规定、有舞弊行为或给招生工作造成损失的人员,有关部门将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或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对在报考中违反有关规定、弄虚作假或有舞弊行为的考生,有关部门将视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直至取消其报名、初试、复试、录取、入学资格或学籍的处理。

五、联系方法

联系部门:资源环境学院办公室

联 系 人:吕卉

学院网址:geoscience.lzu.edu.cn/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观云楼1409室

邮政编码: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1843

六、其他

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范文第3篇

    一、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

    1.跨学科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通对文学现象中的道德、伦理、思想、宗教、地理、经济等多种社会价值标准进行评判,并通过比较研究区分审美与艺术形式,使得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更紧密联系在一起。武汉大学张荣翼教授在发言中提到了西方正盛兴的“生态批评”,即把文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在强调该领域研究具有跨学科和全球性视角的同时,认为我国学者研究生态批评应具有自己的视野和更客观的角度。正如文学反应的任何一个社会侧面一样,环保绝不是一个单纯孤立的概念,它牵涉到诸多的政治和社会因素,蕴含集团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博弈。武汉大学张箭飞教授则以“比较文学之外———略谈风景学的范围和重点”为题阐述了兼容或跨越地方研究(placestudies)、空间研究(spacestudies)、环境研究或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三支貌似独立的学科的风景学(landscapestudies)。比较文学的风景学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其研究对象锁定在其与文学、艺术和美学交叠的范围之内。近年以来西方学界围绕风景的定义、风景引发的诸如文化民族主义、地方感、身份认同、自我意识、人与环境等重大议题曾展开争论。中国学者的研究有必要在厘清诸家学说的承继或扬弃关系的基础上,对许多问题进行重新界定从而确立学术走向。邹建军教授在题为“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反思与构建”的发言中,反思了国内学者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他认为中国现有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对西方空间批评的翻译和介绍、文学的历史地图描绘、文学中心的地理变迁、作家作品的地理分布;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比较文学地理学批评进行建构:对重要概念术语(如地理基因、地理建构、地理影像、地理叙事)进行定义,使其具有方法论意义,在文学地理学的框架下来重新梳理文学史,探讨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并可援引其指导其他一些研究。武汉大学张晶通过《山楂树之恋》及《唐山大地震》所引起的反响谈到文学通过影视艺术的嫁接、传播及文化的透视所引起的思考,由此比较文学研究应可涉及文学与艺术、文学与传播学、文学与文化等多个方面。中南民族大学尹锐则以“人文地理学与英语后殖民文学的关系”为题提出了将人文主义地理学与后殖民文学进行结合研究的倡议,他认为后殖民文学在当今是热点,人文主义地理学至少可以从风景与创伤、风景与权力、地理与逃避等三个方面切入研究。

    2.比较文学研究实例。除了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理论探讨,与会学者也对自己在本领域所进行的一些实例研究进行了交流。惠州学院外语系汤富华教授首先以“论翻译之颠覆力与重塑力量———重思中国新诗的发生”发言,利用大量文学史料论证了翻译在中国新诗的产生过程中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武汉纺织大学谭燕保教授则以“他者镜像中的他者———看《女勇士》和《最蓝的眼睛》中的女性书写”为题,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分析了汤亭亭和托尼?莫瑞森在女性书写方式角度上的表层相似,但深层书写方式的巨大不同。通过对比二者去追溯主体的身份诉求便可明显看出其差异,进而推知同为美国少数族裔的华裔和黑人在美国的生存状况。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蒋金运则以“北美华人诗歌中的生态伦理中国想象”为题,通过生态伦理想象模式、策略及内容的研究透视了北美华人作为主流文化边缘体的心理图式。安徽大学刘云以“《庄子?齐物论》与《盗梦空间》的互文性解读”为题,从互文性视角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两部作品中的“梦”的异同,从而昭示了东方文化的务虚和西方文化的务实。武汉纺织大学刘慧则以“生态伦理视域下杨克的悲剧”为题,对奥尼尔戏剧“毛猿”中的珠宝店、皮货店场景、人与猩猩的握手细节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细节的精心设置显示剧作家强烈的生态伦理意识和人文关怀。湖北警官学院张友文教授谈了自己对公安文学的研究。武汉大学博士生韦照周和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杜雪琴分别关注了“羊皮纸效应”和易卜生创作中的地理诗学问题。

    二、比较文学研究原则的坚守

    比较文学自诞生百余年来,可以说一直是危机重重,质疑不断。中南民族大学叶绪民教授通过对比较文学学科肌理的再思考,在承认比较文学不断吸纳新方法、新角度的创新意识的同时,道出了比较文学的核心何在之疑惑。他认为比较文学研究应谨防过宽,应注重比较本体及本体的文化角色,在文学流通中去进行比较研究。如果说比较文学研究以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来分,本学科应以内部研究为主,且在外部研究中注重文学性这个关键所在。武汉大学赵小琪教授则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在质疑声中显示其生命力,其研究吸纳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化用,应谓之顺理成章。同时,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在于主体间性,主要表现在研究主体与研究主体间性、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研究对象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等方面。这种学科特征决定了比较文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别文学的间性关系、不同诗学的间性关系、文学与文化理论的间性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的间性关系。胡亚敏教授对比较文学提出了三点思考:其一,比较文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拓展应让我们更加清醒认识本学科所受到的理论冲击、文化冲击及与政治的结合。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与文化冲击,使得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而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使得本学科担负着对强势文化反叛的使命。其二,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应清楚,比较文学应有自己的坚守。应当把比较文学定位为跨文化的文学关系研究。比较文学既要开放又要保守,要有自己的阵地,要有助于文学的发展。其三,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的民族性坚守。当今的中国需要研究民族文学,民族文学与他国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而湖北省比较文学的特点,在于中文与外语两支学术队伍的融合和互借,及身处中国腹地的包容胸襟。综上所述,此次研讨会不仅关注学科理论构建,也重视具体案例研究。这昭示着,比较文学的发展不仅要吸纳各种新思潮和新观点,更要有自己的学科坚守和发展原则。

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 基础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1

高师类高校培养的人才,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有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和继续深造两种,直接工作的多以教师岗位为主。因此,高师类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除过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外,一是要重视学生就业的师范性质,加强师范技能的训练,能够胜任未来的教学工作;二是要营造鼓励学生成为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者,在大学学习结束后,具有继续学习和深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验和实践技能。因此,如何针对高师学生的去向,改革和调整大学期间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关系学生能够胜任教育工作或继续深造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教学成败的标志。为此,为了在我们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建立探究式、师范类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营造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我们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速进行师范类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方面做了以下的工作。

1 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1.1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方案

以更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理念为先导,以培养方案的创新为切入点,修订教学计划,实行根据地理专业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指导性教学计划,重点强化实践技能与实践训练,在本专业开设的必修课中,增加实验课的比重,特别是综合实验课。

1.2 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1.2.1 普遍增加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内容

地理信息系统的上机时间由原来54学时增加到现在的90学时,地质学基础由原来的4个实验增加到现在的10个,自然地理学实验也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现在的24个,文献检索课程由原来的纯理论教学到现在增加6个学时的网上检索实践。更重要的是多门课程还设置了选修实验。

1.2.2 使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自然地理学制作了完整的网络课件一套,已全部上了学院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其它重点课程的课件制作也正在进行中。

1.2.3 重视和加强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对于学习地理科学,不管是自然地理学还是学习人文地理学,野外教学实习活动都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教学环节。在野外观察和实践中使学生接触自然地理中广泛的未知领域和人文现象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和人文文化的热情,学习钻研科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培养学生逐渐成长为有生物科学理论素养、见多识广、思路灵活、有创新能力的地理科学工作者以及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我们在组织学生野外生物学综合实习时,派出教师指导组,将学生组建成若干个课题小组,将学习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2008年开始,我们将地理科学野外综合实习地点定在人文与自然结合典型的山东泰山(自然地理实习)与曲阜(人文地理实习),这样将自然与人文景观很好的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1.3 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提倡和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一项非常不错的举措。我们从2007年3月以来,一直开展的“地理讲坛”就非常成功。

地理讲坛是我们根据师范类地理专业的特点与培养目标而发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点评的一个地理知识性课外讲坛。地理讲坛,对一个学生来说,在形式上经历了一个从选题到查阅资料、从资料整理到讲述、从讲解到接受指导的完整过程;在思想上经历一个从理论学习到联系实际问题、从思考问题到机制探讨、从发现问题到探寻解决途径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对学生是一个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过程,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师范技能的培养等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1.4 强化创新意识和科学能力训练

第一,在理论教学中,倡导教师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科前沿特点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掌握学科前沿动态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第二,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科研训练必修课程,鼓励学生进人科研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特别是对于考研究生的学生。目前,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有:土样采样、分类与前处理,水样采取等。

第三,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其它大学或相关单位进行考察与学习,拓宽其视野。

2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建设

做好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必须重视该体系建设所必须的硬软件建设。基础建设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抓好实验教学环境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加快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

2.1 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

2008年,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建3个野外实习基地、2个师范教育与实习和3个地理实验室。教学实验室面积有很大的增加;固定资产总值由2007年的100万发展到2008年的248万元。

2.2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我们系各实验室能够按照国家有关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评估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现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修订实验酬金分配办法,形成合理的分配机制。

2.3 加强实验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验室队伍的整体素质

随着实验设备的不断增加和实验技术的提升,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实验室队伍的整体素质,包括外出业务培训、参观、理论学习、外语培训、专升本学习等。我们要求实验指导教师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高级技术职称,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实验技术人员,努力提高实验室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实验技能,以适应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通过这些措施,规范和严格了日常实践性教学,提高了实践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促使大家把自己的工作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联系起来,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中心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的形成,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在加速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和成功的尝试,并取得显著进展。我们还要不断努力,开拓进取,为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三年级设计课程;“职研教融合”;改革研究;河南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5104

1 引言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2011年4月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城乡规划学从原建筑学一级学科中拆分出来,标志着城乡规划学被正式提升为新的一级学科[1]。虽然城乡规划专业属于工科门类,但是涉及的知识体系众多,专业课程涉及工学(建筑学、风景园林、交通运输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地理类、应用数学)、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以及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门类[2]。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了上述学科门类的相关知识,但是目前《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于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没有提出明确的规定,因此不同学校针对自己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多为五年制办学,不少学校都是以三年级作为专业的过渡期,从之前的建筑学知识的学习转向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因此研究三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是很有必要的。为了提高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质量,进一步做好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确定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特色,需要进行设计类课程的改革。当前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城乡规划专业乃至整个行业都处在大转型时期,未来的规划方法和方式会和现有的规划体系有很大变革,从粗放式的追求量的规划转向精细化的强调质的规划,教育体系要灵活变革来适应未来的发展要求。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已毕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职研教融合”的角度出发来探索一般工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课程的改革研究,其中“职”指的是学生就职,“研”指的是学生考研,“教”指的是本科课程教学。

2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现状

2.1 办学简介

河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于2005年,学制为5年,毕业发工学学士学位证。当时所在学院为土木学院,2008年并入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2013年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该专业的前身是测绘学院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规划管理、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接受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成立于2005年,设置有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发理学学士学位证。该专业的前身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2001年秋季开始面向全国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学制四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承担自然资源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村镇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教学工作,致力于培养具备坚实的地理科学基础和开阔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视野,较强的空间分析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从事资源环境评价、城乡规划管理,以及村镇旅游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才。

从上述介绍来看,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前身都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目前这两大专业分别属于不同的学院,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尽管两个专业在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上有一部分重合,但是城乡规划专业不等同于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中避免出现雷同的现象,而设计类课程就是两大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区别。根据笔者对于我国城乡规划专业通过评估的42所院校的调研,城乡规划专业所在学院有众多模式,其中建筑与城规学院模式所占比重最大,这说明了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两大专业齐头并进发展势头强劲,建筑学院模式紧跟其后,也说明了城乡规划专业对于建筑学的基础依托。

2.2 学生就职状况

2.2.1 已毕业学生就职总体状况

笔者对已毕业的130名学生进行了统计,除了12人信息不明之外,发现就业状况总体良好(06级学生没有信息反馈,11级学生由于刚毕业信息还不完善)(表1)。其中转行人数12人,占到统计人数的9.2%,从事规划以及建筑行业的人数共计106人,所在的挝恢饕集中在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管理局以及景观设计院等。从学生就职的状况可以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提供借鉴。

2.2.2 已毕业学生从事的项目类型

笔者对已毕业但仍然从事规划行业的85名学生接触的物质空间类的规划项目类型进行了汇总,具体内容详见表2。

根据已毕业学生从事的项目类型,可以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提供一定的依据。

2.2.3 已毕业学生对于培养能力的建议

在设计能力方面首先应该掌握各个功能区的做法,如居住区、商业中心、站前区、滨水区、CBD、仓储区、物流园区、交通枢纽等,多参观,多思考。其次设计前应仔细研究地块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基础资料,了解其文化内涵,提炼其城市特色,融入设计中,让作品主题更鲜明,更有灵魂。再次应熟悉相关规范,关注规划前沿,与时俱进。最近国家新出的政策要多了解,如开放式社区、花园城市、美丽乡村、大数据获取及处理等。

在表达能力方面平时多加强手绘的练习,练习空间尺度和建筑尺度的把握,提升方案能力。并且要精通各种软件,包括CAD、PS、SU、GIS、AI、INDESIGN、COREDRAW、OFFIC办公软件等,并且要掌握与外界和甲方的沟通和斡旋技巧。

2.3 学生考研状况

2.3.1 考研录取率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7年来考研录取率呈现波动状态,在2014年达到低谷,2016年达到高峰,总体考研率为17.5%,具体内容见表3。

2.3.2 快题题目分析

快题设计是规划设计的一种快速表达形式,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划设计从文字的要求到图形的表达。无论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是工作选拔测试,都可能采用规划快题设计的形式。研究生初试考快题的高校有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广州大学、湖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天津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清华大学、西建大、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6所高校。研究生复试考快题的高校有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11所高校。

快题设计测试中一般多考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此类快题在考试测试中更容易操作。具体类型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心区规划设计(商业中心规划设计、文化娱乐中心规划设计、行政中心规划设计)、滨水区规划设计、旧城改造规划设计、旅游区规划设计(一般会有山地)、公园景观(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步行街规划设计(一般是历史街道)、大学校园规划、中学校园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办公园区规划、物流园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近5年来部分高校(上述16所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快题题目类型详见表4。

3 三年级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城市规划专业在学科设置上升为一级学科后,城市规划专业涵盖的范围更宽更广,不同院校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也在日渐摸索中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3]。不论城乡规划专业如何发展,其核心是不变的,即以城乡物质空间为核心。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是以土建类学科为背景,以设计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同时强调对多种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具有豫西北地域特色的教学与科研方向。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在前三学期和建筑学专业实行建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到二年级下学期进行专业的选择(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因此城乡规划专业五年的设计类课程为从大一的建筑设计基础、到大二的建筑设计、大三和大四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以及大五的毕业设计。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4]。三年级是城乡规划专业系统的由建筑类知识向城乡规划类知识的转换,因此这个阶段学生在思想上、方法上、认知上会有很大的不同,笔者从已毕业学生的就职状况和考研状况综合考虑,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研究[5~8]。

3.1 教学内容改革

三年级城市规划与设计课程以物质规划和形态规划为主,同时强调相关知识体系的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和二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建筑设计相衔接,从单体建筑设计过渡到群体建筑设计,再过渡到对整体空间环境的综合设计。以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为主,每个学期两个设计,每个课程设计56学时,具体内容见表5。

3.2 培养能力改革

城市规划与设计课程不能仅仅只是训练学生的绘图水平,应从多方面进行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三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可以从设计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综合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具体内容详见表7。

3.3 教学过程改革

3.3.1 O计课流程安排

设计课程要特别重视过程控制,上课纪律应当加强,防止学生最终只交一套图纸的情况发生。严格把控每一个过程环节,一草和二草按照时间交图或汇报,并注重点评。设计课中的集中授课与点评时间应均匀分布在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并且要注重设计课和实际的结合,要强调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具体可以细分为1+1+2+2+1模式,即第一周的开题、调研阶段,第二周的汇报、点评阶段,第三、四周的一草、点评阶段,第五、六周的二草、点评阶段,第七周的三草、点评阶段,并且一定要有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周,在这一周里学生可以专心的表现最终成果。

上学期:开题――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规划先例分析(以快题的形式,注重手绘能力的提高)――资料搜集――方案生成(师生互动)――一草(交一草草图)――二草(交二草草图)――三草(生生互动)――出图、制作手工模型――评图、评模型――展览――制作图集、刻录光盘――归档。

下学期:开题――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规划先例汇报(以ppt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搜集――方案生成(师生互动)――一草(师生互动)――二草(交二草草图)――三草(生生互动)――出图、制作机器模型――评图、评模型――展览――制作图集、刻录光盘――归档。

3.3.2 设计课过程监控

为了严格把控学生上设计课的纪律,端正学习态度,应做好平时阶段的考勤工作,平时成绩结合学生上设计课的出勤率以及迟到情况分别对待,并努力控制好上课的学习效率。

为了强化学生课程设计的过程性,避免最终熬夜突击画图交图的状况,每个设计过程中间要求交草图,草图要求进行简单的排版,要有设计思路分析、手绘草图、设计说明、总平面设计等内容。并且严格要求调研报告、调研汇报、成果汇报、模型制作等的成果质量[9~10]。

课程设计结束要求上交正式的设计图纸,正图要求严格按照任务书要求来完成,要有认真的排版、分析图、总平面图、效果图、意向图等。

3.3.3 设计师进课堂

考虑到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特点,设计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一些设计院的工作模式,例如设计师教学、设计师答疑、设计师评审等环节。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三年级课程建议邀请有丰富经验的规划设计师或规划局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建议邀请至课堂的规划设计师或规划局工作人员针对规划行业发展行情、规划设计方法、规划评审过程、规划局工作职责等做专门讲座。

4 结语

作为一般工科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定位、办学特色、设计课程的资源获取等方面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学习“老八校”类的城乡规划专业。应从行业需求的角度考虑确定适合非“建筑老八校”类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设计课类型,重视建筑与规划设计方法的指导,加强对外交流。并积极探索学院和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和兄弟院校合作办学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煜辉,孙国春.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教学体系创新与改革探索[J].规划师,2012,28(9):11~16.

[2]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李 婧,王 冷.基于城市空间设计思维的案例教学实践[J].华中建筑,2016(4):176~180.

[4]梁振然.产教融合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5):93~96.

[5]王浩钰.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6).

[6]申洁,王丽娜,邵 俊.城乡规划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16(6).

[7]杨梅焕,陈秋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2).

[8]李 洋,崔 俏,刘叶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课程改革研究[J].江西建材,2016(24).

[9]唐 乐.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10]韩秀茹,燕 华.城乡规划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

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理科学专业 铜仁学院 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016-03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中国也面临经济“新常态”和转型发展的要求,“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地理学家和教育者在探讨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多个方向进行研究,例如:“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与新地缘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生产网络,“大数据”与区域经济格局,产业地理学与空间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很多学者对地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展开研究,例如:李天文等通过对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人才需求状况以及专业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结合某校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板块式教学体系”的教学新模式,并从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铜仁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于2010年申办,2014年6月成功申请学士学位。地理科学专业自申办以来,一直以培养服务地方的教育师范类学生为主,开设至今已有5年,共毕业2届学生,目前看来就业形势比较好,主要是充实到本省尤其是本市的中小学校成为地理教师,同时省内外高校师范类地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也进入到各中学成为新的教师,在可预见的几年内,铜仁市各区县地理教师队伍很快会形成基本饱和的状态。因此,铜仁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必须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培养师范类学生的基础上促使地理科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向向应用型、复合型、科技型转变,以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学生掌握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掌握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

鉴于铜仁学院的培养能力和生源状况,地理科学专业的服务应该立足铜仁、面向整个贵州省、辐射整个武陵山区。经过调研,地理教研室认为转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 抓住转型发展的外部有利因素

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提出高等教育必须要重视实践,他指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高等学校肩负着教学与科研两大重任,其中教学更是大学的根本使命,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素质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地理科学专业可以以此为契机,正确分析专业转型发展的社会环境,扎实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稳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地理科学专业的转型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各级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要大力改善学科本身的硬件、软件设施,完善教学硬件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为学科转型做好准备。

贵州省铜仁市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中,明确提出要实现贵州省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产业,转变工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贵州省经济的稳步上升。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转变工业发展的模式,大力发展新兴工业,摆脱铜仁市经济发展的困境。当前铜仁市建有大龙经济开发区、大兴高新技术园区、川硐教育园区、万山工业园等工业发展新区,这不仅是铜仁市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契机。铜仁市大批新兴工业园的建立,急需很大一批科技型、应用型人才,这就给地理科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为地理科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支持。铜仁市目前仅有铜仁学院一所本科高校,对新兴工业园相关方面技术型人才的输送还很缺乏。因此,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制订完善的转型发展方案,更好更快地实现地理学科的转型发展。

二 制订整体发展规划

学校内部环境的优化是学科转型发展的核心因素。学科转型发展,高校必须构建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为学科建设的转型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学校领导层要制订整体发展规划,明确学校转型发展的方向。学校主要领导具有教育家的思想智慧,善于抓发展机遇,认真深入地研究了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等问题,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办学理念。各二级学院要树立为全校发展考虑的观念,不能只注重本部门的利益,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发展。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把科研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发展,使教师个人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支持的发展新局面。同时,要培养各学科在各自教育领域的学科骨干力量。全校师生要在思想上实现转型,使转型发展深深扎根于学校的文化之中,形成人人思考转型、人人投身转型、人人服务转型的内生环境。

三 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和培养模式

1.指导思想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强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省及武陵山区特色鲜明、开放创新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

2.办学定位

在办学类型上,向教育型、应用型、技术型迈进,让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探索研究生教育。在办学服务上,坚持立足黔东、面向全省、辐射武陵。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人格品质健全、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教师定位

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把科研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发展,使教师个人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支持的发展新局面。同时,培养各学科在各自教育领域的学科骨干力量。全体教师要在思想上实现转型,使转型发展深深扎根于学校的文化之中,形成人人思考转型、人人投身转型、人人服务转型的内生环境。

4.学生定位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发展基础、服务方向、生源特点和培养目标等因素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倾向。因此,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按专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灵活设计课程体系,使其知识结构与业界需要对接而不是与学科对接,其课程内容需要打破学科逻辑关系,采用模块化设计;在教学方法上,要学用结合,以“用”导“学”,以“用”促“学”。

5.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培养模式

与当地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基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上岗的技能需求,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式。以课程教学为门槛,将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中适合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工作形式引入实践课程中,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

四 完善课程设置

1.夯实基础课程

地理科学专业边缘性强,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

治息息相关,与管理学、社会学、文学、经济学等学科有较强的联系。铜仁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自开设以来,一直是文、理科生源兼收。根据教育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依照国内外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趋势,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必须“精”且“简”。这样既能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也能减少基础课程对学课时的占用。以前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对提高学生的思政政治素质有一定作用,但是应该以更灵活的方式进行。此外,要开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夯实公共基础课程。

2.强化专业基础课程

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很具特色的,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对提高地理科学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素质意义重大。结合教育部对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要求,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强化专业基础课程。

第一,地理信息类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规定的主要课程,主要有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学三门课程。

第二,自然地理学也是地理科学专业规定的主要课程,应分别设置地质学、地貌学、气候与气象学、水文与水资源学、土壤与植物学五门课程。

第三,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概论、CAD制图等课程也是专业中必不可少的课程。

第四,专业课应该设置在大二、三学年。

3.精细化的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是根据各地方不同的区域特色而设置的二级课程,应满足当地人才就业和深造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对地理科学专业下设二级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各地方对人才需求的差异,应开设地理科学和应用地理两个方向的专业课程。

4.完善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涉及各专业理论的实践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当前的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方向,要完善实践类课程,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结构,保障实践课程的课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 优化教师队伍

铜仁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已形成了一支以高级职称的教师为骨干、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科研队伍。其中,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约为82%,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约为45%。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体,教师来源广泛,具有良好的学缘结构。

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资力量经历了从相对薄弱到不断加强的过程,学历结构、职称比例、科学研究等指标都达到一定的高度。通过引进和自我培养,不断壮大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优化学历结构和师资结构,制订有益于师资培养的规划,建立提高中青年教师学历和素质的机制。具体措施有:(1)派遣高访学者学习深造。每年派遣1~2名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学习访问,提高其科研与教学能力,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鼓励年轻教师提高学历。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本科学历的必须报考硕士研究生,鼓励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目前本专业的青年教师都有硕士学位,并有多人报考博士研究生。(3)进一步引进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逐年加大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力度;(4)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通过“以老带新”,为每个新教师确定一位指导教师。对每个新教师根据其实际制订和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要求新教师认真备课;坚持实施新教师先试讲,试讲合格后再上课的试讲制度;通过让新教师当班主任,提高其管理学生的能力。(5)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硕博比和高职比,改善学缘结构,在未来5年内,师资建设方面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博士学位教师人数达5人以上,教授3人,副教授10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院级学术带头人5人,院级学术骨干6人。

参考文献

[1]彭俊芳.论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韩俊丽.论高师院校地理专业课程与课程体系改革[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6(4)

[3]王楠、许振文.高师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范文第7篇

关键词:流域;生态补偿;地理学

当前,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生态补偿问题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生态补偿问题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提出的一个较新课题,从国内外生态补偿的相关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生态补偿的内涵的解释;[1-5]第二,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6-8]第三,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9-12]流域是完整的地理与生态系统区域,是实施生态补偿的典型单元。流域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应用领域的拓展,体现生态责任和生态利益分配正义,是调节流域社会公平、建立和谐社会、实现流域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经济手段。[13]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其在流域生态补偿研究中具有特殊作用和地位。因此,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流域生态补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流域生态补偿的地理学理论基础

1.1 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

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地域系统内各组分及要素在地理空间上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形成的内部相对统一的整体,主要表现在一个要素(组分)的变化将带来另外一个要素(组分)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受到整体的制约。整体性不仅是地理环境的基本性质之一,而且也是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14]国际上所说的“生态补偿”主要是指:通过改善被破坏地区的生态系统状况或建立新的具有相当的生态功能或质量的栖息地,来补偿由于经济开发或经济建设而导致的现有的生态系统功能或质量下降或破坏,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5-16]显然,从这个概念来看,它是把生态系统做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必然影响其他部分。为了保持其整体的平衡,通过人为的其他手段来实现补偿很有可能和必要。

1.2 人地关系协调论

人地关系协调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指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有意识的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与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流域生态事关人与流域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区域间协调发展、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等问题。流域生态补偿现已成为协调被破坏了的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重要措施,它试图通过政策、财政、税收等手段来协调流域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环境受益区与受损区及自然环境系统与社会人文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协调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人地关系协调论也是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理论之一。

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压力与经济增长的动力这样两种力量的妥协或矛盾的统一,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核心是发展;第二,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第三,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协调;第四,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的协调。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流域内的水资源、森林、草原、湿地等进行有效保护,协调部分与整体、当代与后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使代内与代际之间拥有同样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权利。因此,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1.4 地理区划理论

地球表层系统的各要素最主要的特点是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因此,作为地理学工作者,对地理空间按照需要进行区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以地域分异规律、发生统一原则、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综合因素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等原则进行。在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流域补偿主体与客体的地理空间区划,因此,区域内的统一性和区域间的差异性是指导流域补偿空间规划的基本思路。

2 流域生态补偿的几个关键问题

2.1 生态受益区与受损区的区域界定问题,即“谁补谁”的问题

划定流域生态补偿主客体的地理范围,判断生态补偿机制中的受损区和受益区是生态补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谁受益、谁补偿”是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因此,在生态补偿开展之前,确定生态补偿的主体,明确生态补偿中受益区和受损区是生态补偿中的关键问题。在划定补偿区域的过程中,研究生态受损区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基本特征、地理方向(或地理路径)、分布范围或基本分布格局,得到受损区与受益区的基本事实,进而界定流域中的受损区和受益区。

是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区域划分的一个基本方法。如在确立受益主体时,可根据获得水资源补给(包括生态需水)、大气质量改善等关联分析,得到“直接受益地区”,根据碳循环和其他物质循环的相对均衡、同一景观区域内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完好程度和自然生产力(总量)的增加,判断“间接受益地区”,据此承担不同程度的补偿责任。

2.2 补偿标准的计算问题,即“补多少”的问题

建立生态补偿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计算相关补偿费用。在流域生态补偿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不同区域为确保主体生态安全而与其自身经济发展的矛盾,受益区和受损区之间补偿额度多少一直是双方争议的焦点。目前对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估没有统一的方法,在学术界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只有建立起科学的、全面的、可行的计量模式,对生态系统中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相应的经济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生态补偿标准和出台相应的政策与制度,才是协调各区域公平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建立生态补偿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就是要将生态系统的产品及其生态功能转化为人们明显感知的货币值,这不仅能较好地反应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本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为生态补偿提供了可以依据的合理标准,为生态补偿的实施提供有效帮助。

2.3 补偿途径的选择问题,即“怎么补”的问题

流域生态补偿的途径有很多,主要有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政策补偿、项目补偿和智力补偿等。这些补偿途径各有利弊:前两者在补偿中的优势是让被补偿方拥有较大的灵活性,方便快捷,属于“输血式”补偿,但很有可能转化为消费性支出,不能从机制上保障补偿真正能够起到保护生态的作用,并有可能造成被补偿区对生态补偿的路径依赖,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后三者是将补偿资金转化为技术项目或是政策支持安排到被补偿方(地区),从而增加落后地区发展潜力,形成造血机能与自我发展机制,使外部补偿转化为自我积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17]这几种补偿方式属于“造血式”补偿方式,这种方式见效慢,周期长,且很难直接用货币进行量化,操作不便。因此,在流域生态补偿的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的区域特色选择合适的补尝途径十分必要,也是事关生态补偿能否成功的关键。 3 地理学与流域生态补偿的关联点

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涉及到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当然也离不开地理学科的支撑,地理学者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到地理学与流域生态补偿的关联点。

3.1 主体功能区划与流域生态补偿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根据资源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从全局利益出发,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等四种功能区,并对不同功能区在发展重点、政策支持及业绩考核等方面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标准。对于限制和禁止开发区而言,必然导致发展机会的丧失、公共物品的流失,甚至还要承担相应的生态恢复和建设的额外成本支出。基于此,为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在主体功能区划的过程中实施生态补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实施生态补偿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容:首先,这种机制建设应重点考虑于区域之间的利益不平衡,各类主体功能区是问题的主体。其次,由于主体功能区这一区域类型的独特性, 政府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生态补偿的目的是要弥和区域间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不平衡,重点回答谁来补、补给谁、补多少、怎么补等核心问题。[18]区域外部性、空间格局(自然、经济)、区域本底的性质和区域结构(产业、人口、就业等)等方面是分析生态补偿问题的重要地学基础要素,生态补偿核心问题的解决必须以这些地学要素的基本特征为基础。[19-20]

作为主体功能区划分依据的流域而言,其整体性很强,上下游彼此关联度很高,并且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很大。因此,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必须以地理学思想为指导,充分讨论流域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空间差异,分析这种空间差异的总体特征和基本格局,并从地理运动与过程、地理要素禀赋的价值计算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建立和完善主体功能区之间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3.2 新经济地理学与流域生态补偿

早期的主流经济理论忽视了空间因素对经济影响的重要性。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通过空

间作用力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均衡分布,将空间经济学引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开创了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理论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关系密切,从流域的污染成本计算而言,由于污染的净成本推动力使下游地区的生产成本增加,在利益驱动下要素必然从下游地区流向上游地区,而生产向上游地区集中更进一步地增加了下游地区的污染,从而使经济陷入污染的循环累积陷阱,导致污染外部性下的市场失灵。[21]因此,对流域的上下游实施政府干预性的生态补偿是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政策。在实施流域生态补偿的过程中,因为各级政府发挥的作用不一,政府间的博弈导致利益相关方均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争取利益最大化,导致政府调控失灵,这就要求上一级政府在协调下一级政府(区际)之间的生态补偿政策发挥主导作用。就流域生态补偿而言,中央政府在流域上下游的生态补偿中,可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推进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

3.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流域生态补偿

在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生态补偿的具体实施者——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它既要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同时又要追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统一。这种双重身份的角色决定了政府在经济与生态之间的选择十分纠结。因此,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发展机会的竞争等问题是摆在上下级政府及同级政府之间的关键问题。而生态本身公共物品的属性决定了它的尴尬处境,政府尽管有提供公共物品的基本职能,但在现行的政府绩效评价体制之下,它提供公共物品的积极性不高,在生态与经济的选择过程中更趋向于选择区域经济发展。

在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流域各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要协调好上下游各区域之间的关系,解决好“经济不生态”和“生态不经济”之间的矛盾。当流域内各区域横向之间出现利益矛盾和关系冲突的时候, 上级政府的协调作用非常重要。在上级政府主持下促进流域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上游地区为下游地区提供了正面的外部作用,并因此从那些区域获得生态补偿,是我国当前生态补偿问题的焦点。[22]

3.4 流域生态系统价值评估与流域生态补偿

科学制定生态系统价值评估体系一直是制定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李文华院士认为,广义的生态补偿,应该包括社会公平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因环境保护而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和政策上的优惠;另一方面,对为增进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水平而产生的科研、教育费用等进行补贴。[23]因此,在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之前对利益相关方进行评估,给出一个可以实施的补贴标准,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生态系统价值,建立相关的评估体系。目前,国内外的计算思路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生态建设成本核算法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法。张伟(2010年)等提出:“地理要素禀赋当量”的测算方式,从地理要素的角度提出了社会生态补偿的区域空间分配标准,这是从地理学角度测算生态补偿的一种新方法。地理要素禀赋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重要,因其空间差异将引起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同样也是生态补偿的根本原因,在具体的社会生态补偿过程中,各地区地理要素禀赋的差异及其对社会公平和区域发展的影响程度,就应该成为实施补偿的重要标准。[24]

综上所述,从地理学角度探讨流域生态补偿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流域所特有的综合特征和地理要素的空间差异,决定了其补偿能力、补偿成本和补偿效益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就必须在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这种地理空间差异,并努力寻求具有地理意义的生态补偿方式,这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 蔡邦成,温林泉,陆根法.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思考[j].生态经济,2005,(1):47-50.

[2] 李碧洁,张松林,侯成成.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评述[j].世界农业.2013,406(2):11-15.

[3] herzog f,dreier s,hofer g,et al.effec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reas on floristic and breeding bird diversity in swiss agricultural landscapes[j].agriculture,ecosystemsand environment, 2005,(3):189-204.

[4] 叶文虎,魏斌,仝川.城市生态补偿能力衡量和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4):2

98-301.

[5] 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38-41.

[6] 毛锋,曾香.生态补偿的机理与准则[j]..生态学报,2006,26(11):3841-3846.

[7] 俞海,任勇.生态补的偿理论基础:一个分析性框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20(2):28-31.

[8] 王丰年.论生态补偿的原则和机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31-35.

[9] 李晓光,苗鸿,郑华,等.机会成本法在确定生态补偿标准中的应用——以海南中部山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9,29(9):4875-4873.

[10] 熊鹰,王克林,蓝万炼,等.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j]. 地理学报 ,2004,59(5):772-780.

[11] 刘桂环,张惠远,万军,等.京津冀北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4):120-124.

[12] 秦艳红,康慕宜.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及其完善措施[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4):557-567.

[13] 李志萌.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地区发展公平、协调与共赢[j].鄱阳湖学刊,3013,12(1):5-17.

[14] 潘玉君.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的初步探讨[j].地理科学,2004(3)

[15] moreno p j,raj b,stern r m.data driven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 for speech recognition:a unified approach[j].speech communication,1998, (24):267-285.

[16] cuperus r,canters k j,piepers a g.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the impacts of a road. preliminary method for the a50 road link (eindhoven oss, the netherlands)[j].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6,(7):327-349.

[17] 刘桂环,张惠远,万军,等.京津冀北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2006,16(4):120-124.

[18] 吴绍洪,杨勤业,郑度.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比较研究[j].地理学报, 2003,58(5): 686-694.

[19] 王金南,万军,张惠远.关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的几点认识[j].环境保护, 2006,(19): 24-28.

[20] 王昱,丁四保,王荣成.主体功能区划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的地理学依据.地域研究与开发[j].2009, 28(1):17-21.

[21] 安虎森,周亚雄,颜银根.新经济地理学视域下区际污染、生态治理及补偿.南京社会科学[j].2013,(1):15-23.

[22] 张郁,丁四保.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协商机制研究.世界地理研究[j].2008,17(2):158-165.

[23] 李文华,李芬,李世东,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自然资源学报[j].2006,21(5): 677-688.

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范文第8篇

在早期的一些作品中,托马斯认为男人天生就是一种偏爱流浪、攻击和狩猎的动物;他认为冲动衰退是一种病态,而农业和定居这类生活方式会使人类器官退化;他认为男人在形态上的发展比女人更重要,异族通婚源于男性寻求更多陌生妇女的愿望;他认为人类对食物和性的追求是人类生存中最主要的驱动力,他将社会看做是一种纯粹的生物环境。上述观点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论性代谢的差异》(OnaDifferenceoftheMetabolismoftheSexes)中,他博士论文首页就写明:“一个日益明显的事实是,一切社会事实都源于生理现象。”但是当他1907年出版《性与社会:性别的社会心理研究》(SexandSo-ciety:StudiesintheSocialPsychologyofSex)时,情况却开始出现了变化,他在解释人类行为方面开始摆脱生物决定论的影响。此后,托马斯提出了态度价值以及情境定义等重要概念,既反对社会决定论,也反对心理还原主义,而是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托马斯对社会学的贡献还体现在开创了社会学研究的文化人类学传统。文化人类学发源于欧洲,这是一门从人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化的科学,至19世纪末期文化人类学已经相当成熟,大师级的学术人物和学术著作均已出现,如英国弗雷泽的《金枝》、泰勒的《原始文化》等。事实上,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全称为“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系”,直到1929年文化人类学才成为该校一个单独的部门。托马斯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性别、种族、社会人格以及文化差异、文化同化等方面。例如,他在1909年出版的重要著作《社会起源导论》中对种族智力存在差异的观点提出了尖锐批评,这一立场和观点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FanzBoas)的观点十分接近。在其1937年出版的《原始行为》一书中,他以收集到的谚语等材料揭示各种种族不同的智力天赋,揭示古代民族的思维方式。托马斯的研究领域显然与芝加哥社会学系其他早期同仁的研究领域不太相同。例如亨德森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慈善机构、劳工问题以及社会保险等方面。

与其他同仁相比,托马斯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题材与欧洲文化人类学研究更为接近。事实上,正是托马斯开启了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传统。20世纪前后几十年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在托马斯的影响下,一批学者纷纷走上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方向,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些人物包括斯塔尔(FrederickStarr)、法里斯(EllsworthFaris)、林顿(RalphLinton)以及萨丕尔(EdwardSapir)和科尔(FayCooperCole,1929年成为分离出去的文化人类学系首届主任)等。托马斯对社会学最为重要的贡献恐怕在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经验主义理念和方法应用于社会学研究,开启了芝加哥社会学派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研究方向。詹姆斯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影响了整个芝加哥学派的发展,为芝加哥学派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但是真正将这一思想和方法应用于具体的社会学研究,并取得最初一批研究成果的却是托马斯。在这方面划时代的巨作就是《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由托马斯与波兰学者兹纳涅茨基(FlorianZnaniecki,1882—1958)合作完成,于1918—1920年出版,共5册,2232页。马丁•布鲁默认为这套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学从抽象理论和学院式研究的传统转移到更切合实际的经验研究方向。〔6〕托马斯早期一些作品抽象思辨色彩比较浓厚,但是从《社会起源导论》起,他的作品中经验材料明显增多。《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则被视为经验描述与理论概括的典范之作,这部著作的研究对象是当时身处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主要是当时美国的波兰移民)。他利用捐赠人提供的5万美元研究经费在1809—1913年间走访欧洲许多国家,进行调查。1913年最后一次访问华沙时,他认识了当时供职于波兰移民保护局的兹纳涅茨基博士,后者很快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以及合作者。在国内外旅行中,托马斯广泛收集来自波兰农民群体的书信、有关新闻报道数据、庭审记录、祷文、小册子等材料作为自己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托马斯将这些材料称为“偶然材料”。这些材料大部分来自美国国内,托马斯通过在报纸刊登广告以有偿阅读的方式获得这些信件。①移民是当时美国社会乃至世界变化的一个缩影,从某个角度来说,关注欧洲和美国的波兰移民就是关注整个美国和整个世界当时正在发生的巨变。1899—1910年的11年间,在美国移民总数中波兰移民占1/4,这些波兰移民大多选择在芝加哥、皮兹堡、水牛城(Buffalo)和底特律这样的大都市居住,仅1907年的移民高峰中就有128万波兰人移民到美国,这些来自波兰和东欧的移民在原居住地或者在政治和文化上遭受迫害,或者在经济上陷入穷困,他们大多因为这些原因选择移民美国。〔7〕选择波兰移民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波兰移民在差异性的社会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托马斯试图从这一社会群体中发现诸如社会人格、情境决定、态度和价值之类的秘密,揭示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社会心理事实。托马斯收集到的那些书信之类的“偶然材料”在他的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些“偶然材料”真实地记录了波兰移民在相互交往的历史中所发生的一切真实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文化、传统、情感、态度、价值观、信仰等。用这类“客观材料”研究波兰移民群体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突破,它避免了来自主观因素的干扰。事实上,为了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托马斯甚至拒绝在研究中采用访谈之类的东西,他认为这种面对面的访谈本身就是对访谈对象和生活过程的干预,甚至操控。《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的面世为社会学经验研究提供了范本,它是芝加哥社会学派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1915年芝加哥社会学即将步入全盛之际,其实潜伏着种种危机。马丁•布鲁默的分析十分冷峻。他说:“在1915年的时候绝对没有迹象显示在未来十五年中芝加哥社会学会主导未来美国社会学的发展。”〔9〕布鲁默给出的数据显示,在1915年至1925年的十年间,在社会学系执教的教师从八名减少到五名。在此期间,亨德森教授于1915年去世,托马斯教授于1918年被校方除名,斯莫尔教授于1924年退休(也有说是1925年退休)。在芝加哥社会学处于巅峰时期仅有三名社会学教授,他们是帕克、伯吉斯和法里斯(系主任)。学术界倾向于认为芝加哥社会学走向全盛与帕克加盟社会学系关系甚大。①帕克于1913年(也有说1914)进入芝加哥社会学系,帕克的一生充满职业传奇和学术传奇。他于1887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做了11年新闻记者,1897年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1899年赴德国继续求学,并于1904年获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担任一年哲学助教之后,又到美国南方从事黑人民权活动近十年,在他50岁的时候再次回到大学讲坛。帕克进入芝加哥大学的最初几年潜心教学,培养学生,只发表了为数不多的论著,包括论文《次级群体中的种族同化》,60页的小册子《人类行为的原则》,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城市:都市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调查》。1921年他与伯吉斯合编的教材《社会学导论》出版,这部1000多页的教材为他带来了极大声誉,该书包括14个社会学主题,收录196篇阅读篇目,参考文献达到了1700项,这本教材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分别于1924年和1970年再版。法里斯评论说:“由帕克和伯吉斯撰写的这部著名的教科书被许多社会学家认为是最具影响的社会学著作,1921年之后美国社会学的方向和内容主要就是由帕克和伯吉斯的这本教科书设定的。”〔10〕伯吉斯(ErnestWasonBurgess,1886—1966)1908年毕业于肯菲舍学院(KingfisherCollege),随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继续求学,并于1913年完成博士学业。1912—1913年在托莱多大学(ToledoUniversity)任教,1913—1915年在堪萨斯大学任教,1915—1916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任教。1919年伯吉斯重返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直到1957年退休。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伯吉斯成为帕克最密切的学术合作伙伴,他们二人除合作出版了《社会学导论》外,还合作出版了《城市:都市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调查》(1925)等作品。真正使芝加哥社会学形成学派,流传身后的成果是此间进行的“都市生态结构研究”以及“都市行为研究”,法里斯评论说:“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社会学系最引人注目和广为人知的进展是他们在都市生态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原创性研究。”〔11〕帕克和伯吉斯等人在这些大规模的研究活动中扮演了总设计师的角色。“都市生态结构”、“都市行为研究”这样的理论念头和设计出自帕克大脑之中一点也不奇怪。帕克1914年进入芝加哥大学之前主要职业是新闻记者,他十分看重实践和实验活动。在从事新闻报道的十几年中,他就养成了观察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的习惯,他于1925年出版的著作《城市:都市环境中的人性调查》就是他早年对城市观察和研究结果。他说:“城市在扩展,滋生于其中的各类人性也在不断显现,这使得城市变得非常有趣和迷人。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研究人心秘密、人性以及社会的种种场所。”〔12〕

进入社会学系之后,他在学术上更自觉地将实用、实验和效用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主导方向。在《社会学导论》中他非常明确地阐述道:“从某种流行的观点来看,现在的社会学已经成为一门实用科学,社会学很快将成为这样一门科学,它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得出的结论也将完全适用于同类其他问题。实验方法将进入社会生活、工业发展、政治生活以及宗教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所有这些领域,人类实际上被各种或明或暗的法则所制约引导。但是,这些法则很少被人们以理论假设的方式和实验证明的方式予以阐明。如果要区别这两种方法,我们选择调查而不选择研究。”〔13〕帕克将正在兴起的芝加哥这座都市看做一个巨大的社会实验场,他说:“社会学研究工作应该定位于芝加哥的都市文化,芝加哥就是一个社会实验室,这意味着应该去收集那些影响城市社会生活的各种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归纳和分析。”〔14〕他的学术研究目标是要摸清楚这个大都市的要素分布和要素功能,并解剖都市中的各种人类行为。就像当时许多社会学家一样,帕克深受达尔文和斯宾塞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学说的影响,以生物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城市,解剖城市所延伸出来的概念就是城市生态。帕克1902年在德国求学时跟随黑特纳(Hett-ner)学习地理,他坚信:“每一个社会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该了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其实,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一种地理现象。”〔15〕到芝加哥大学后,他开设的课程之一就是“实地研究”(FieldStudies),正是通过这门课程,帕克鼓励研究生们走进城市、走进社会,以绘制地图的方式去呈现这座城市地产、商业、舞厅、、犯罪等各行各业的分布和结构,研究各色人等的心理和行为。其他各种实证研究方法,如访谈、观察、数据收集、文献分析也被广泛运用。这类经验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对芝加哥社会学派的最终形成至关重要,这些经验方法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柯泽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