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能力

供应链管理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供应链管理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供应链管理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 核心能力 竞争层次

随着制造全球化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中得到普遍应用,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即由原材料获取、物料加工直至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完整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网络。供应链管理(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其优势体现在供应链中各个成员的优势和资源的整合,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依靠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核心能力与供应链理论的融合

供应链在完成内部供应链集成、一体化供应链的阶段后,逐步进入了集成化供应链联盟阶段。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是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应用信息技术实现集成。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在新的竞争环境下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供应链各个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

供应链管理发展到这一时期以后,企业认识到市场竞争不仅仅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只有使整个供应链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成员企业才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使得供应链管理逐渐由只是降低成本和提供效率的运作层次的工具,上升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思想体系。供应链管理的重点逐渐转变如何为使企业的提高收益而寻找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如何获得潜在的收益和重构现有的竞争优势。

而此时,企业面对的供应链格局己经形成一个非常庞大、复杂交错的供应链网络,网络化与集成化趋势逐渐的加强使得涉及利润的各个环节及影响因素都被纳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即使是同一市场的竞争对手,也参与到某种默契程度的联盟中,管理和控制好供应链联盟的难度越来越大。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特别需要核心能力强有力的支撑,实现组织的整体优势的发挥。同时,即使像VMI这种几年前还非常前沿的方法现在也已经变得大众化(Michaelhammer,1999),这种供应链之间呈现的同质化的趋势也迫切需要核心能力对上下游企业的整合,实现供应链竞争的差异化。核心能力与供应链理论逐渐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

基于核心能力的供应链竞争

(一)核心能力理论

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使得核心能力的建设和培养倍受关注。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起来不同于其他企业的、能够在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过程之中起到特殊贡献的能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业务发展的源泉,具有高价值性、可扩展性和难模仿性。公司的真正竞争力是来源于能够比竞争对手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建立起核心能力的能力,企业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全球的竞争中取得持久的领先地位,其形成的过程如图2所示。

核心能力是多因素的复合体,它是技术、治理机制和集体学习的结合,需要经过长时间专注的积累和企业基于核心能力进行的战略性资产的配置与整合才能形成。这使得核心能力的来源与形成过程十分模糊,也使其动态的调整十分困难。

(二)基于核心能力的供应链管理

核心能力理论和供应链理论的融合是管理理论具有代表性的一次重大突破,研究核心能力的形成机理对于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核心能力突破了基于行业结构进行战略定位的局限,解决了企业自身可获资源约束及战略定位选择上的内部问题,而供应链则是从专业化分工、企业生态环境的角度理论上解决了企业外部环境的整合问题。两种理论内外结合,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对企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战略指导意义。

供应链管理使得单个企业能够更好的集中资源与精力培育好各自的核心能力。供应链是一种新的一体化方式,这种方式显著区别于传统的一体化方式的地方就在于供应链管理特别的强调核心企业对于上下游企业的有效整合,采用合作竞争的方式,打通各个企业之间的障碍。此时,单个企业能够通过外包或者虚拟企业等方式实现非核心业务的剥离,并进一步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上,培养其核心能力。

供应链管理使得核心能力的应用界限得到了扩展,使得基于整个供应链构建核心能力成为了可能。探讨核心能力引入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其意义不仅仅在于通过外包的形式使得单个企业能够加强其核心能力的建设,而在于将核心能力引入供应链组织中,扩展了核心能力应用的范围。即实现了从单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到供应链整体组织的核心能力的扩展。

一种能力是不是核心能力,关键是看该能力能否实现对本行业最终用户价值做出特别的贡献,同时看该能力是不是可以被替代。如果满足了上述两项,就可以说,该项核心能力就不只是属于拥有该能力的单个企业,而成为整条供应链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在供应链中的纵向扩展,充分体现了核心能力的延展性特点。对于整体供应链也能够采用核心能力的视角来分析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挥作用的机理。但是目前的文献都很少谈到供应链核心能力的构建。

(三)核心能力在集成化供应链联盟阶段的作用

核心能力与供应链管理在集成化供应链联盟阶段结合得更加紧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更加需要核心能力的支撑,特别需要基于整个供应链组织的能力提升,而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能力的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逐渐成为许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许多企业把供应链管理能力培养成为其核心竞争能力。

在此过程中,核心能力发挥着比以往供应链各个阶段更加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对于单个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延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个环节上的成员企业必须要改变狭隘的观念,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培育与发展,尤其是要对于核心能力的延展能力做出管理,使得单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在整体上保持和供应链核心能力的一致性,并使其更好的融合到整个供应链核心能力的构建中。

对于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企业需要识别供应链的核心能力,该核心能力可能不同于单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但是一定是由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机组成。同时需要加强对于进入与退出供应链成员对供应链核心能力影响的管理。

核心能力视角下的供应链竞争层次分析

(一)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形成机制

从构成要素来看,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形成与一般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一样都需要组织文化、战略性的实物资产、技术和管理能力等资源,但是从内容上,整合的范围和内涵上又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公司战略的基石不是产品和市场,而是业务流程。竞争的成功取决于将公司的核心流程转换为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较高价值的战略能力。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建设中对于有战略意义的业务流程不仅仅要像一般的企业一样视其为战略的首要目标,确定出自己的主要业务流程、集中管理、大量投资、寻求长期回报,更加重要的是首先从多条流程中找到属于整个供应链的核心流程,并促进不同企业之间流程的有效衔接,实现基于流程的整合与协调。

又如,供应链在构建核心能力的时候,对于知识的管理,其范围也不会仅仅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企业要和管理信息流一样促进知识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循环,在更大范围实现网链中节点间的知识共享――各节点贡献知识――吸收、整合创新――节点核心能力提升――供应链竞争能力的提升――知识投入,这样一个盘旋盘升的过程不断重复与更新。

从形成的特点上来看,供应链构建核心能力与单个企业构建核心能力管理重点不尽相同。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形成,更加重要的是把供应链各个环节企业的单个核心能力整合起来,形成整体供应链组织的核心能力,而不是如何加强单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单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为在整合过程中为供应链整体的核心能力的形成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最终产品能够实现功能性、差异性、低成本、可获得性与快速反应等竞争优势都是成员企业将各自核心能力整合起来的最终体现,其简单示意如图3所示。

(二)供应链竞争的层次性

通过上述对于供应链核心能力形成机制的分析可以发现,和单个企业核心能力一样,供应链核心能力形成中的不同要素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这使得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呈现出层次性。

供应链竞争的第一层次是基于开发与获取构成竞争力的关键资源之争。企业这个阶段纷纷选取和争夺适合供应链构建策略且能够帮助供应链构建核心能力的战略性资源,这些战略性资源主要包括具有核心能力的上下游供应链伙伴、关键的技术与信息集成提供商和渠道拥有者,例如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二层是供应链成员构建企业核心能力之争,在此阶段供应链成员企业加强各自内部的整合与集成,提高各自的核心能力,进行间接竞争;第三层是基于业务流程与关系整合能力之争,在此阶段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主体通过的对于成员企业的整合,逐步实现基于业务流程与关系整合,在此阶段整个供应链的核心能力逐渐形成;第四层是扩大最终产品份额之争,即拥有品牌和原始设备制造者地位,供应链之间在此阶段进行基于产品―市场的直接竞争,如图4所示。

通过竞争优势层析分析图可知,为了在每个层次的对抗性活动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供应链就必须在这四个层面上同时构造出一定的竞争优势。同时,供应链在各个层面上的竞争优势的发挥都要通过产品―市场层面的竞争结果加以体现,供应链还必须持续不断的把深层次的竞争优势逐层向外推进,使之转化成最临近的外层竞争优势并为该层的对抗活动提供支撑。也就是说,在集成供应链阶段中,供应链的竞争优势是一个由基本的开发与获取构成竞争力的关键资源竞争优势,中间层的基于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的竞争优势和第三层基于业务流程与关系整合能力以及表层的基于最终产品与细分市场层面的竞争优势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支撑而构成的动态层次体,从最深层的竞争优势一直到表层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作用范围依次缩小,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逐渐缩短,对企业长期盈利和生存的作用不断减少,对企业短期内的盈利和生存能力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大。

有了以上的分析工具,我们可以知道要想在供应链核心能力培育方面取得突破,并不需要在四个层面上齐头并进,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四个方面的某个或某几个方面着手,逐步实施和过渡,最终实现在各个层次都具备整体竞争优势。

供应链竞争层次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就我国当前的企业现状而言,绝大多数企业的核心能力仍然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的宝贵资源。企业可能在其识别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可能没有或者缺乏自信心承认,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很多企业都缺少专门对于核心能力的规划、培养、维护的有效管理。通过供应链间竞争的层次分析可以对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匮乏条件下的供应链竞争策略选择提供很好的启示意义。

由于国内企业核心能力的极度缺乏,国内企业供应链被迫在产品层次进行激烈的竞争,而企业又限于能力的缺陷,基本上很难在短时间内能够培养出基于供应链联盟的管理能力以提升和形成供应链的核心能力。此时,可以借助上述分析工具,避开第一层次的激烈竞争和在第二层次的核心能力培养的巨大障碍,转向基于第二层的单个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第一层基础的战略性资源的争夺。

这意味着供应链竞争的焦点不仅仅在于核心企业能力的提高,而在于一个网络系统内各成员的选择以及其联结是否具有优势,是否选取了有核心能力的企业加入供应链网络中。以美国计算机厂商Dell为例,其竞争优势并不在于其生产或设计能力,而在于它选择与管理供货商的能力。这样所构成的网络以满足顾客需要的效能,使得其它企业无法模仿、难以匹敌。跨国企业日趋激烈的兼并重组和联合浪潮也证明了对于战略性资源争夺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在目前国内核心企业还没有能力发展出供应链联盟的管理能力的时候,采取选取有核心能力的供应链成员企业加入供应链之中,避开在构建供应链核心能力上的高难度,以单个企业的强势核心能力弥补整体供应链管理与协调能力的不足。这是目前无法构建供应链核心能力前的权益之计。

进一步,如果寻找到有核心能力的企业还仍然十分困难,可以以现有的企业能力水平为基础,创造条件,通过积极的互补性合作互惠的方式使核心能力的培养和供应链组建同时进行。

参考文献:

1.孙元欣.供应链管理原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黄继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供应链管理能力范文第2篇

有研究表明,IT能力是企业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管理企业信息所拥有的知识的程度,信息技术能力应包含三个要素,即信息技术知识(ITknowledge)、信息技术运行(IToperations)和信息技术对象(ITobjects)[4]。这一研究结果在学术界得到了很多的认可和应用。结合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情况,知识管理能力可以划分为知识取得流程、知识转换流程、知识保护流程、知识IT能力与知识管理对医药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于洪凤,付非,申蕾,冯波(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吉林132013)应用流程四个维度[5]:

第一,知识取得,将外部环境中的知识转化到企业内部,使之成为能够为企业创新所用的知识;

第二,知识转换,知识被切实地扩散开来并被组织成员彻底吸收,以此实现知识真实的转换;

第三,知识保护,组织有效地保护知识,避免被组织内外部不当地加以利用;第四,知识应用,运用既有知识解决工作流程中的问题或利用这些制定决策的过程。在供应链绩效的测量方面,利用单一的评价指标会有很大的局限。Cooke教授指出现有评价指标已经不能全面反映21世纪供应链绩效,必须建立新的绩效评价系统[6]。马士华在研究工业企业物流能力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的文献中,提出响应性、服务质量、物流绩效和财务绩效等4个供应链绩效指标[7]。结合医药行业自身特点,本文采用Beamon的研究成果,从成本效益、顾客满意、灵活性三方面展开:

第一,成本效益评价包括对所使用的能源、设备,员工成本,以及库存水平等成本方面的评价;

第二,顾客满意是对顾客需求的应答水平,需要从成品的质量和服务两方面进行评价;

第三,灵活性评价分为范围灵活性、响应灵活性[8]。在确定IT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假设,随后加以验证。H1: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H2: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H3: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对知识管理能力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H4:知识管理能力在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与供应链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2.研究方法

2.1样本来源

研究对象为建立了供应链体系的医药行业,其中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调研的企业分布在吉林、河北、天津、江苏、安徽、上海、陕西、广东及四川,代表了我国主要的经济地理区域。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298份,对无效问卷进行筛选与剔除后最终保留的205份有效问卷确定为研究样本,问卷总回收比率29.8%,有效问卷回收率20.5%。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回收率(MSUGLRT类似的研究回收率为17.1%[10])。分析回收的有效问卷发现,问卷应答者多为企业的CEO或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大部分被访者受过高等教育且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能够正确地理解问卷中的问题。企业绝大多数拥有供应链伙伴关系,建立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平均年限为6.46年,从而保证了关于供应链绩效的调查的可信度。

2.2假设检验

依次检验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以及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并且检验了知识管理能力在另二者间的中介作用,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以及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均成立,知识管理能力在IT能力与供应链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3结论与启示

供应链管理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绩效;优化

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时其对于公司绩效有着极大的影响,如何在不同的供应链管理中执行相关的管理策略以达到较高的企业效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的协调,实现最佳业务绩效,从而增强整个公司业务的表现。因此企业不能片面地追求诸如采购、生产和分销等功能的优化,而应该从总成本的角度考察企业的经营效果。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就是利用一连串有效率的方法来整合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使得商品可以正确的数量生产并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其目的就是在一个令顾客满意的服务水平下使得整体系统成本最小化。依据此定义,供应链包含了从生产至最终产品的运送与服务,成员包括了从最初的供应商到最终的顾客的所有成员。

供应链管理将企业内部和外部、上游供应商及下游渠道顾客间的流程做有效的整合、管理,也就是说不论物料、信息等都能由供应链的环环相扣而达到相互的整合,使企业、供应商和客户间结合成了一个无形但有效率的渠道,再经过一系列有效的规划与管理,企业便能有效的控制供应商的供应流程以达到时间上的效率。

供应链管理能针对顾客反应、市场变化等做出快速反应,并在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市场竞争力、降低库存成本上都有极大的作用。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的出现,供应链管理在企业运营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摸式。由于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顾客需求等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技术迅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供应链管理日益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供应链管理能够随着发展和变化不断修正和强化计划的内容,直至计划执行的最后一刻。因此供应链管理能提供进一步的有效决策支持信息,使得企业能够评估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事件和客户需求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以最少成本,使得客户能够在正确的地点取得正确的产品,让存货降至最低,但仍旧能够提供给客户优异的服务,并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换句话说,供应链管理希望合作厂商之间能尽早将需求变动的信息传递出去,协调各组织间的企业流程,以减少存货、降低成本,并有效的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

20世纪80年代许多公司发现新的技术和策略,这能使他们减少成本的支出,并且更能适应于不同的市场上竞争。然而,在那之后许多公司尽可能减少实际生产成本,而有许多进行改革的公司发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才是他们下一步为增加利润并提升市场占有率的解决之道。1997年美国的所有公司花费了8620亿在供应链的相关活动上,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1999年全球的供应链市场,市场规模为38亿美元,成长率为26%,2000年后供应链市场规模成长至54亿美元,成长率约为42﹪,2000年以后的增长速度更为迅速,从1999年的38亿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203亿美元。

应用供应链管理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实际效益,很多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策略后,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0年-1998年的美国厂商的库存管理能力,明显发现英特尔(Intel)、戴尔(Dell)、惠普(HP)、IBM、通用电气(GE)等美国大公司因力行供应链管理,使周转天数由52天缩短为24天。1984年美国成衣纺织业,当时因为面临东南亚国家低成本、高质量的竞争压力,于是结合产业上下游的厂商,运用供应链整合的方式,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从125天减少为30天,每年节省了125亿美元的成本。

产业的竞争加速、产品的周期变短、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都说明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时代,企业之间如果不采用快速流程方法,很有可能会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命运。除此之外,全球化、国际化的企业已成为目前主要的企业形态,因为许多的合作关系都是来自于各个国家,或是企业本身有许多海外分支结构,所以需要有效的管理方式来解决时间上和弹性变动上的问题。美国是最早提出供应链管理的国家,企业注意到除了降低制造成本之外,还需要提升开发能力才能促使企业成长。无论在运输、仓储流通上,都必须结合各厂商、客户,形成快速的生产业务流程,形成应付信息时代的管理方式。

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可为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等创造价值,他会使消费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即使收到货物;对制造商而言可以最小化由于产品库存短缺造成的销售损失,最小化库存和相关成本,并使制造商为顾客和分销商提供最好的服务水平;他更能提高供应商的满意度,使之更好地与制造商的物流周期协调一致,以避免库存过多或短缺,减少原料报废,并向制造商提供更高的服务水平,获得较高回报。“供应链”这三个字对企业而言意味着10%-20%运作成本的降低,以及可以帮助企业形成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优势等。

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大步伐,对供应链管理的支出逐年增长,从2000年以后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支出的增加比例不断上升。造成目前发展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发展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通信和优化工具,另一方面很多大型企业、知名公司在企业实践中证实了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因而造成了其他公司竞相追随的发展形势。尤其在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氛围中,游戏规则的改变,更日益强化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三、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手段。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供需体系产生最大的价值。供应链的价值与赢利能力紧密相关,赢利越高,表明供应链管理也就越成功。事实上,供应链中所有的信息、商品和资金的流动都会产生成本,因此,对这些流动元素的有效管理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本质上就是通过对供应链各节点之间信息流、商品流和资金流的管理来获得最大价值。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主要业务密切相关,优化企业业务并创造价值。据有关调查表明,对于从未实施过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如果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带来大约20%的成本节约,例如节约物流运输成本、生产成本、采购成本等。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已经为公司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一方面这些利益包括传统供应链的职能如库存控制、采购和订单履行,另一方面能在整个公司的范围内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供应链管理的正确实施更是要贯穿于整个公司的战略活动,范围从产品的销售和设计部门到收款部门。而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基础在于必须在公司之间实施供应链管理,因为优化整个供应链需要各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

优化供应链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为达到主要的营运目标,应积极采取措施,以保证供应链管理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1、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基本的经营模式是价格的产生依成本和利润而定,成本不变,价格可变,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在确定利润和价格方面具有优势。但就目前正在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而言,情况则完全不同,相应的经营模式也有所变化。现在的价格是由市场来决定,由消费者来决定,而不是由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来定,但是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成本是可控制的,利润的产生来源于价格和成本的差价,因此企业想提高利润,具体的方法只能是降低成本,而不可能依靠提高价格。企业想降低成本可通过生产环节、原材料环节、运输环节等加以控制。例如对生产容量的优化利用,或者选择直接向客户发货的方式,直接国际运输成本等。企业更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和改进采购、订单履行、应收和应付帐户、意外管理等重组关键业务流程,来获得可持续性的成本节约。

2、适当并适时减少资金投入

企业运营应尽量减少投入资本,集中存货,减少库存。企业如果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生产,合理销售,具有很低的存货,对于企业来讲能够使销售策略稳定,保持较好的品牌形象,使企业获得长久的收益。如果企业通过大量库存的方式来满足市场需求,不仅占用了大量的企业运营资金,还会使企业承担一定的市场销售风险,也许大量的库存会带来商品的滞销。一旦出现商品的滞销,势必会使企业蒙受销售业绩的损失。因此,要做到减少投入资本,可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尽量使工厂网络合理化,综合从定单到现金的时间以改善物流绩效等。

3、合理增加收入

企业增加收入,可以通过改善计划的制定减少库存短缺,缩短发货时间改善服务水平等途径获得。尤其是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企业改善服务和降低库存水平这两个目标同时实现。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时间内,通过进行供应链管理,关闭了全球内的六个仓库和从在新加坡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作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2.5%,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3?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极大程度的缩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间,进而提升有效的提升与改进服务水平,通过时间管理的变化,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获得多方收益。据有研究表明,实施供应链管理后企业内部总供应链管理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降低超过10%,中型企业的准时交货率提高15%,相应的这种类型的企业生产率提高超过10%,对一般企业而言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25-35%,如果对于绩效良好的大型企业其资产运营业绩提高15-20%,中型企业的库存降低3%,绩效良好的大型企业的库存降低15%,在现金流周转周期上比一般企业保持40-65天的优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脚步,企业之间竞争的白热化,也加速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即看谁能以最快捷的速度、最低廉的成本将定制化的产品送交顾客手上。尤其对于一个囊括了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采购,产品的制造与装配、包装与暂存,产品的运输与配送,分销与销售以及最终交付用户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多重业务和关系的网络,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据有关调查表明企业在供应链领域具有比较优势,那么依据它们所处的行业不同,它们的市值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7%-26%。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从提品、服务和信息来为用户及股东提供价值,并且能够出色的管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关键业务过程的全部业务流程。随着企业之间竞争逐步转化为供应链管理之间的竞争,完善与反映迅速的企业供应链体系将是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主导因素。

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可以把许多企业的生产力量与以集中,不但可以消除多余存货,节省存货仓储成本,更可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顾客忠诚度,进而提高销售量,同时可分散资产的拥有风险和降低市场风险,使合作伙伴取得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竞争优势等。这些种种利益都促使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间形成一股强大的旋风。而我们都了解无论是营利或非营利企业都非常重视绩效,一个或一组绩效体系就是用来说明一个系统的效率,因此供应链管理对企业带来的绩效影响是评价整个供应链管理优劣的现实标准。

国际著名的企业如联想、IBM、戴尔(Dell)等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绩,有力地证明了供应链管理是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式下,适应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将越来越显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有效的供应链管理除了会给企业带来效率与效能上的变化之外,还会因此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对客户服务的反应速度,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识别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以及应对市场的敏感度等。因此,积极优化供应链管理,使企业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总体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与改善服务的战略[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6-36.

供应链管理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供应链;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密切和经济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环境。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以供应链角度作为全新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新需要。但数量相当庞大的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往往只关注于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维持,而对供应链管理却知之不多。

二、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缺乏诚信,难以建立协作机制

供应链管理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全新的合作运行模式,加强企业间的密切联系,应该使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具有诚信合作的基础和意愿。我国中小企业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之自身经营松散的特点,诚信度和可信度普遍较低,缺少品牌意识。这就使得供应链上中小企业与其他企业构建稳定高效的合作机制方面缺乏诚信基础的保障。

2.信息共享滞后,资源整合能力低下

供应链运营是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统一,涉及到多个生产企业、运输业、仓储业及用户,具有跨地域、跨时空协作的多重特点,对信息共享的依赖程度高,供应链系统能及时地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离不开相关信息在供应链中及时、准确的传递,这就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对供应链进行整合,并根据整合资源全新把握整体情况。但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标准缺失,难以有效地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由于供应链中信息流通不畅,导致企业的采购和生产与市场需求难以结合,企业适应市场能力弱。

3.企业资源整合程度低。

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在于通过采用系统方法来协调供应链成员使整体效率和整个系统费用总成本最低,使整个供应链系统处于最流畅的运作中。通过对个供应链系统的资源进行最佳配置,从而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中小企业的各分系统资源整合和优化程度低,系统之间互通互连性差,资源配置和利用效果差,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传统思维习惯,个别企业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只注重个体企业的私有利益,充分参与意愿不迫切,使得整合效果欠佳,不能最大限度发挥整个供应链效能。

4.缺乏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

供应链管理要想在企业得以顺利实施和应用,就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参与。而供应链管理需要更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要求懂得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应具备技能能力所包含的处理事务相关的诸多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但是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较弱,企业自身实力有限,难以吸引和留住供应链方面人才,造成人才缺失。人才缺乏一直是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亟待解决。

三、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诚信经营,建立合作共赢关系

中小企业受过去旧的思想观念“小而全”思维影响,难以走出自我封闭误区,面对激烈的市场环境,要积极开拓,建立客户为中心的现代经营理念,建立密切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关系。以供应链整体利益为基础,充分协调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资源,发挥整个供应链的最大效用,从而借力实现单个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2.借力信息化,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

中小企业应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统和交流的效率。鉴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较弱,信息化水平较低,建设资金短缺等原因,可借助政府的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和合作计划,并积极引进高校和相关研究所的智力资源,联合进行企业信息化的改造和实践。加强对信息技术和相关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逐步建立和完善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各企业的优势,形成链上各企业之间集成化的协调运作关系。

3.整合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含义是供应链上各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整体效益最佳。通过供应链管理从而达到合理利用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达到效用最大化。在供应链管理下需要企业首先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配置。通过对企业所拥有的内外部资源的分析,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决策,增强企业在关键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对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可以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的实力。

4.加强供应链管理的人才培养

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具备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人才并进行相应的实践。鼓励在校学生以校企共建培训实践基地的形式参与中小企业管理实践和实训。还应设立专门的研究培训机构,要定制完整的供应链培训计划,加强员工自身素质和企业整体文化素质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各个中小企业建立完整的用人制度,激励优秀的人才能够留下、愿意留下为企业发展尽力。建立面向激烈的市场环境管理机制,能使人才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公司的决策也会更合理、更高效。

参考文献:

[1].第三方物流企业品牌运作管理研究.中国知网,2007.08.

[2]秦文武.中小流通企业应强化品牌战略意识.中国商报网站,2006.01.

[3]邢繁辉,雷蜜.中国物流企业品牌建设之路.中外物流,2005.05.

供应链管理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模式;虚拟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7日

一、河南省外贸企业经营环境现状

自中国加入WTO组织以来,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图1和图2分别分析了河南省近五年(2008~2012)的进出口变化情况和出口总值的增长状况。(图1、图2)

但根据WTO规则,WTO组织各成员之间不能采用不同的政策措施,外贸企业享有“国民待遇”;跨国公司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也不断增长,这使国际贸易中的许多投资环节得以压缩或简化,供应商和用户直接交易的机会越来越大,这些变化对专业外贸公司传统中介的地位发起了很大的挑战。目前,河南省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在不断恶化,而外贸企业并没有为适应环境变化做出积极的调整。河南省外贸企业长期以来固守简单的进出口业务运作模式,大多数外贸企业不生产产品,而是根据外商需要临时寻找生产厂家,其职能局限于寻找买方和卖方,充当中间商。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容易出现生产企业跳过外贸企业直接与外商交易,从而将外贸企业排除在供应链之外。另外,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资源的透明度不断增强,外贸企业原来充当供货商和客户之间纽带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传统的外贸企业越来越被认为是供应链的多余环节。因而,在现有的基础上,外贸企业必须对所处的供应链进行评估,分析自身应选择何种类型的供应链模式,通过供应链管理及供应链模式优化,取得更好的发展。

二、河南省外贸企业供应链现状

(一)河南省外贸企业供应链模式现状。河南省外贸企业目前采用的供应链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供应商——生产商——外贸企业经销或——国外客户”;二是“供应商——外贸企业研发设计并管理——国外客户”,目前采用前者的大约占70%,采用后者的大约占30%。河南省外贸企业目前采用的经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或经销其他生产企业的产品,代为出口;二是外贸企业自己有生产和加工基地;三是两种方式都有,既有自己的生产加工实体和产品目录,同时又代其他企业出口,赚取额外利润。

从近几年的出口金额分析,采用第一种方式的企业占20%,采用第二种方式的企业占到25%,采用第三种方式的占到55%。在整个外贸供应链中,企业获得订单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国外客户主动下单,这一类型占到25%;二是由外贸企业主动开发客户,这一类型占65%,两种方式同时使用的占到10%。从河南省外贸企业在供应链结构中的地位来看,一部分外贸企业在供应链中参与到了前期的产品设计、生产计划以及后期的质检测试工作,并始终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管理过程;这一部分企业占到55%,但也有一部分外贸企业不参与供应链环节中的生产及管理工作,这一部分占到45%。

(二)河南省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是通过组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过程中实现连接和协调来进行。河南省外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初始阶段,对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理解主要关注在自身企业和供应商的层面上,关心的问题主要是考虑保证货源和客户及降低成本等,而对如何利用供应链管理提高效率、提高对客户的响应速度等考虑较少。

1、上游供应商管理信息水平较低。外贸企业越来越重视供应商管理,对供应商管理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并设立专业人员管理供应商关系,但从总体上看,供应商管理水平仍较低,外贸企业应加大供应商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2、虽已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从对客户的管理水平来说,很少外贸企业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管理客户。虽然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开始关注自身产品在供应链下游的情况,为新产品的研发和售后服务反馈信息,但其服务水平仍有不足。

3、供应链管理缺乏柔性。多数外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还是传统的预测——计划模式,不确定性的应变能力较低。

4、供应链存货成本较高。目前,外贸企业供应链存货规模整体水平偏高,部分企业的库存占销售量比重的10%以上。这就造成了较高的供应链成本。另外,高比例的库存意味着低效率的资产周转,这也使得供应链的成本较高。

三、河南省外贸企业供应链模式选择及优化

(一)外贸企业供应链模式选择。外贸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供应商信息和客户信息,并培养了有国际贸易经验和熟悉产品的专业人才,积累了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基础。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外贸企业必须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关联、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按照供应链绩效管理评价模型SCPR1.0的评价标准,根据相关数据资料来看,采用“供应商——生产商——外贸企业经销或——国外客户”供应链模式的企业的绩效水平得分在80分以上的达45.5%,在70分以上的企业达到73%;采用“供应商——外贸企业研发设计并管理——国外客户”供应链模式的企业的绩效水平50~70分之间的企业达25%,75%企业的绩效水平低于50分。从这两种供应链模式类型的总体的绩效水平不难看出,“供应商——外贸企业研发设计并管理——国外客户”这一类型的供应链模式的绩效明显要高。由此可见,“供应商——外贸企业研发设计并管理——国外客户”这一供应链模式,是河南省外贸企业合适的选择。

(二)外贸企业供应链优化策略——虚拟企业模式。河南省外贸企业大多规模小,造成了资源浪费、信息流通不畅及效率低下等问题,这就需要构建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以外贸企业作为核心企业,选择合适的供应商、销售商、物流公司等作为合作伙伴,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重新组合企业内部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资源,以互联网为基础实现供应链上信息的共享,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客户需求。虚拟企业模式能对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起到优化作用,具体的优化措施如下:首先,外贸企业要做好角色转变,从传统的贸易中间商向供应链管理者转变。河南省外贸企业对本地的原料供应商、制造商十分了解,并拥有有贸易经验和熟悉产品的专业人才,积累了一定的客户关系,外贸企业应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发展供应链管理能力;其次,在外贸产业链中,中间的生产环节附加值较低,上游的设计、研发环节和下游的品牌、营销等环节附加值较高,外贸企业要在做好主业的同时,不断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再次,外贸企业作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要逐步创建自主品牌;最后,构建虚拟企业模式,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或外贸企业为基础,建立基于该条供应链的虚拟企业,联合供应链上其他企业,通过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和风险分担,来提高供应链的柔性,保证外贸企业按时保质保量满足国外客户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供应链管理能力范文第6篇

Abstract: Lean management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optimizing global 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performance. Supply chain is an advanced form of logistic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face shortage of talent, hard training, can not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enterprises of the market environment, the paper proposes the introduction of lean management philosophy, a clea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goals, to in addition to training in the process of "no value added " aspect of the teaching models and curriculum system for recycling, improving talen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apacity.

关键词: 精益管理;供应链管理;职业能力;岗位职责

Key words: lean management;supply chain management;professional competence;responsibility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78-02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普遍开始对内进行供应链优化,对外实施上下游供应链整合。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应用型的技能水平及国际化的专业视野、理念是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职业能力强的供应链管理人才的缺乏日渐成为企业发展与创新的约束。由此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严俊的挑战。传统僵化的教育模式在科技创新,经济转型的背景下,随着新技术的大量应用,同样面临转型升级的需求。

长期用于制造业运营优化的精益(lean)管理是一套系统的业务改进方法,理念来源于美国的IE(Industry Engineering工业工程),丰田精益的构建与实践者大野耐一根据日本的具体特点:资源匮乏与市场容量小,将一门纯粹的“边缘技术”演变成一个系统完整,逻辑清晰的制造系统模型-精益生产,其核心是“消除浪费和无效”。实现“更好的质量,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大的柔性,更高的客户价值”,达到扩大市场份额,最大化企业盈余的目标。职业教育中引入精益理念,对教育成本的优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 精益理念的供应链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内涵

精益理念的起点是研究并定位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用科学的系统方法或工具如:Kano分析、鱼骨图、流程图分析、价值流分析等,识别并去除生产或服务过程中的无增值流程,精益求精,建立高效的流程体系,提供“达到并超越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对于企业需求的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同样首先定位供应链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指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如ERP应用、物料计划编制、供应商管理能力等;和非专业能力如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是人才当前就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渐进性、可塑性、及非均衡性,其界定标准以需求市场的企业要求为依据。精益的供应链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在确定目标职业能力的前提下,寻找最佳途径,对传统的培养方式进行“瘦身”,建立最优化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企业要求的高端供应链管理人才。

2 精益理念的供应链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实证研究

2.1 精益课程体系建立 由于苏州区域经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苏州人才需求为例说明供应链管理职业能力的定位及相应的课程体系。

调查以“苏州人才网”“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网”检索关键词“贸易/物流/采购/运输/供应链”工作地点:苏州;搜索时间2010.1-2010.12;涉及供应链管理岗位有:计划员(主)生产计划员/物料计划员/物控)、采购员/采购工程师、进出口专员、关务、关务助理、仓管员、仓库助理、仓库主管、供应链整合专员,同时对比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8对苏州51家企业,2个大型人力资源公司及物流协会的实地走访,将供应链管理专业面向的基层岗位群归纳总结成四类,计划员、采购员、仓管员、关务,以其中2个岗位群:计划员、采购员为例,企业要求如表1。

以上的岗位描述表明目标市场对供应链管理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水平。运用精益理念的目标定位方法中的Kano分析、流程图分析等工具,对任职要求和岗位职责进行细分,得出职业能力。通常任职要求对应人才的非专业能力考核如:英文沟通、计算机信息处理、忍耐力等,由企业的人事部门进行审查;岗位职责对应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由企业用人部门如供应链部门或物流部门进行专业测试,决定人才的录用。以上述岗位群中的第一个职责为例分析如下表2。

根据职业能力细化找出对应的典型工作项目,运用教学规律把工作项目改造成教学项目。例如针对以上计划员的第一条岗位职责,开设ERP实训课程(MRP计划编制项目等),教学项目围绕职业能力细化后的三个要求而设定,由此ERP实训课程基本能涵盖计划员的第一个岗位职责。以此类推,可以得到每个岗位群对应的课程系列,四个岗位群的课程系列合在一起整合优化后就形成供应链管理专业的精益课程体系,实现对原来课程体系的“瘦身”及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无缝对接。精益课程体系通过教学项目实施,完成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能提升,其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承担职业能力培养模块。

2.2 精益课程体系的创新价值

2.2.1 课程内容的即时性 目标市场的需求随着企业的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会有变化,以上的岗位职责亦会有相应的调整。依据精益理念的职业能力细化的具体项目,其特征是即时性。精益的课程体系须以实践性强、更新快为原则,分层次、递进式地安排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课程等。脱离实际,多年不变的课程体系只能造成资源浪费。

对于基础课程,通常偏重于综合素质的培养,按以上任职要求分析,供应链管理专业应加大英语应用型课程和计算机应用型课程的开设;沟通技巧,商务谈判,团队合作等这些目标市场要求的素能在基础选修课程中要得到充分的训练。对于专业课程,注重供应链管理的专业技能培养,如ERP实训、采购与库存管理、进出口实务等,加大实践型或研讨型的课程比例,形成学生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职业能力。

2.2.2 课程体系的灵活性 供应链管理的不同岗位群其任职要求和岗位职责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其对应的专业课程特点明显,如计划岗位群,通常要求对数字敏感度高、信息处理能力强等素能;采购岗位群则要求谈判能力突出、沟通协调能力强等特质。建立精益“课程超市”体系,加大选修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视野。另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课程系列,能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找到适合自特质的供应链管理课程。

由于不同行业供应链管理的方法、技术有差异,精益“课程超市”体系还应加大前沿性专题讲座课程,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信息,引领学生分析研究不同行业的要求,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3 精益理念的供应链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精益人才培养方案要及时区别澄清企业的真实的职业能力需求,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去除其中的“无增值”环节,与时俱进,实现与企业的四个对接。

3.1 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对接企业供应链管理岗位群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模式可能都会发生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岗位群及其职责要求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根据岗位群的核心职业能力要求,及时将行业内用到的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要求如供应链Shingo风险防范与控制、高级排产(APS)等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调整过程中,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着眼于开展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探究式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和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Based Learning)等3种实践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

3.2 师资队伍建设对接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层技术管理人员供应链管理的职业能力将直接决定企业的采购成本、库存成本、进出口运输成本,计划排产职能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即所谓的人工成本,这些成本都对企业的盈亏(P&L)起到关键的作用。由此企业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提出较高要求,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的难度也变大。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专业教师提出“一师一企”实践制度要求,即每个专业教师绑定一家专业相关企业,定期座谈汇报,从日常交流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高年级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引进企业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建立兼职师资库,对聘用的兼职教师,配备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一对一帮带,组织兼职教师参加学院教学业务培训班,提升其教学能力。通过帮带、培训,使之获得学院颁发的“兼职教师教学资格证书”,都是提升师资素质的途径。

3.3 实训基地的建设对接供应链管理的现场工作环境 实训基地建设围绕课程体系及对应的岗位能力进行。精益的实训室细化各种供应链管理的职业能力,一方面将完全按“企中校”即完全模拟“供应链企业”的运营及各个岗位职责的划分,对报关、仓储等方向学生分角色进行培养,另一方面,按“校中企”方式,模拟制造业的“物流/供应链部门”运营的各项工作任务,对采购、计划等岗位群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集中培训。实训教师为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职或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实训指导教师,教学内容围绕上例职业能力细化后的具体工作任务来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对接企业的现场工作环境,真正达到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工作的实践性教学目的,最大化实训基地的绩效,让学生在校内成为具有供应链管理“工作经验”的“准员工”。

3.4 专业文化的建设对接企业现场管理文化 能否尽快融入企业文化是供应链管理人才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企业的现场管理文化包括管理文化、现场文化、制度文化等。对接企业的管理文化,就是养成学生严格的守时、严谨、细致、认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对接企业的现场文化,就是广泛开展6S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等;对接企业的制度文化,就是严格执行企业运营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按照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操作,如供应商评估流程、盘点流程等。此外,供应链管理的国际化特征明显,供应链管理人才要求能适应复杂,紧密及快速的全球运作形式,了解并融入其他文化,进行跨国跨民族的交流,有效地在多国团队多元文化的企业环境中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中华,姚和芳.打造职教集团平台 力促院校内涵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5).

[2]王桂敏,王大超.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多维路径:基于课堂平台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1,(2).

[3]森尼尔・乔普瑞,彼得・梅因德尔.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02.

[4]林进辉,鄂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在理念与机制[J].人民教育,2010,(21).

供应链管理能力范文第7篇

针对近年来不少服装企业普遍面临的成本增加、利润减少、缺乏增长力等问题,百胜软件公司也开始尝试在信息系统应用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理念,并于2008年7月正式了“RFID FOR BSERP'’的快速供应链解决方案。

记者:现阶段,服装行业对信息系统的应用包括哪些方面?

黄飞:服装企业的信息化绝不是单纯的软件应用问题,还涉及到企业管理架构的调整、业务流程的重组等方面。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是一个整体企业运作模块,它蕴涵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流程和敏捷的IT技术,将引导企业进入标准化的管理运作模式。

服装行业对于信息系统的应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供应链管理系统平台,支持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管理;二是分销/零售系统平台,支持进销存管理;三是服装企业ERP系统平台,全面管理企业的计划、生产、物料、库存和财务等方面的业务。

对服装企业来说,不同的经营范围和定位决定了其对信息化的需求不同,信息化建设的重心也不同。比如,对于品牌商而言,信息化的需求重点在于市场分析,对产品策划的支持,以及从供应商到渠道商的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管理,因此信息化建设应用以供应链管理系统为核心;对于分销商或零售商而言,信息化的重点在于销售分析和商品库存控制,其信息化建设应用以分销/零售系统为核心;对于生产商而言,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采购物控和生产计划管理,其信息化建设应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为核心。

记者:具体到不同类型的服装企业对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有哪些差异?

黄飞:不同定位的服装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差异很大,并且这种定位分类很复杂,界限模糊。单就正装而言,男装和女装的特点就有明显的区别,同时,正装和休闲装也有交叉,如商务休闲等。所以,企业对信息化表现出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在此只能进行较笼统的分析。

从市场扩展方面来看,运动休闲类企业的利润来源集中在二线、三线城市,门店的数量一般较多,要求信息化系统具备强大的数据存储、远程管理和分析能力。

从营销方面来看,运动休闲类服装的款式变化速度很快,要求对市场信息做出更快、更准确的反应。其中,产品周期更短的时尚女装类产品表现的尤为明显。

从数据分析方面来看,由于产品周期不同。男装正装类企业对往年数据分析较少,而运动休闲类或者时尚女装企业需要对流行趋势进行更准确的把握,这决定了他们对数据存储、分析等有明显的需求。

记者:对服装企业而言,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具有怎样的价值?

黄飞:信息系统从很多方面解决了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从上游到下游的连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终端信息的及时反馈;

第二,再订货周期缩短,改变过去通过电话、传真和归纳计算的方式;

第三,优化材料库存的控制,并降低库存成本和仓库管理成本;

第四,生产设计方案和产品生产得到统一管理。以往由于通过人工手段对不同的版本进行控制,如果版本发生改变,而采购人员不知道,就容易造成一些浪费;

第五,基于信息系统的强大的财务管理。以往财务核算成本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现在通过系统中生产任务的执行,就可以得到准确的生产成本,同时现金流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记者:服装企业怎样实现信息系统与供应链管理的完美匹配?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黄飞:要帮助服装企业建设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并且实现信息系统与供应链管理的完美匹配,首先要了解其供应链设计。据调查,很多服装企业都是以设定下游为供应链起点的,“为顾客实现的是什么?顾客对服装企业的满意度怎样?”这是很多服装企业的最终原则,所以,很多企业首先从店铺管理开始。

另外。对上游供应链的建设,对于服装企业而言是最困难的。所谓上游的供应链建设,是指从采购、设计到生产整个环节的建设。众所周知,国内服装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因此有相当部分的服装企业管理水平有限,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理念比较落后。事实上,其上游供应商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整个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而言,管理能力应该说处于中低档水平。但是,服装企业面临的市场是千变万化的。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服装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要对采购、设计、生产、终端销售等整个链条进行重新审视,然储管理是一项核心工作。

记者:曼哈特为服装行业提供的系统解决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郭仁正:针对服装行业的供应链管理特点,曼哈特为这类客户提供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四个系统,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一是仓储管理系统(WMS)。它是仓库管理最基础的系统,涉及收货、铺货、存储等仓储活动,重点是实现对款式、颜色、尺码等信息的有效管理,以降低库存,加快流转速度。

二是扩展企业管理系统(EEM)。该系统是一个平台化的产品,提供实时透视度和贸易伙伴协作,以确保货物通过最佳渠道及时流向客户。通过供应链同步,扩展式企业管理系统为企业创造极大的经济效益,并且经常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无论企业是集中于订货过程,还是创建预期出货通知,或是借助于全球透视度及事件管理系统对库存进行跟踪和控制,扩展式企业管理系统均可实现关键功能整合,帮助企业实现既定目标。

扩展企业管理系统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通过统一解决方案,管理全球协作商务;

2 降低库存总体搬运成本、运输成本和人工成本;

3 实时提供全球货物流透视度;

4 按时交货率提高10%-20%;

5 订单履行率提高5%-15%;

6 周期时间缩短2-4天;

7 安全库存量降低5%-15%;

8 提高配送中心、物流服务商的运作透视度。

三是需求预测系统。需求预测是服装企业做好供应链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服装企业而言,一方面要保证足够的库存以防止断货,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过多各货导致的库存积压。要做好需求预测工作,系统的支持很关键。借助系统实现准确的库存需求预测,可以帮助服装企业促进销售,最大限度降低流动资金需求,维护客户满意度。

四是库位优化系统。该系统主要是针对一

些季节性明显的产品,解决拣选效率的问题。因为多数服装的销售有较强的季节性,随着季节变换,库位优化系统会优先考虑当季产品的出入库,按照一定的销售规律,向WMS传递拣选时间、内容、数量等信息。

记者:请您结合实际参与过的项目,介绍曼哈特系统解决方案在服装行业的具体应用。

郭仁正:曼哈特在全球的第一个订单就是来自服装行业,目前在全球服装行业的WMS项目中,曼哈特占有50%-75%的市场份额,客户包括高级时装、商务休闲、户外、内衣、运动等众多不同类型的服装品牌。在中国市场,曼哈特2006年以来先后与达芙妮、某大型休闲服装零售商、森马建立了合作。其中,达芙妮在上海的仓库建设项目于2006年10月启动,2007年9月正式上线曼哈特的WMS系统。该仓库面积达到1.5万平米,SKU数量达2万个。随后,达芙妮在重庆、北京、福建、郑州及沈阳也自主安装了此系统。2007年11月,某国内大型休闲服装零售商实施了曼哈特仓储管理系统及扩展企业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用以优化其供应链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该项目已于2008年11月正式上线。去年9月,曼哈特与森马的合作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也位于上海,面积达到3万平米,该仓库安装了自动立体仓库、输送机、电子标签拣选系统等自动化仓储设备。预计上线时间为2009年下半年。与其他应用行业相比,为服装行业设计和

记者:实施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需要重点关注哪些环节或因素?

郭仁正:单就WMS而言,每一个行业的应用都有其独特之处,甚至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也都不尽相同。以服装行业为例,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服装在季节性、销售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根据曼哈特以往服务于服装行业的经验,我们认为有几方面内容值得重点关注。首先,服装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季节性很强,因此WMS要支持不同季节库位管理的切换;其次,服装产品的颜色、尺寸、款式管理很特殊,为了加快拣选效率(把零拣变为箱拣),服装行业越来越多地开始采用混码箱操作(供应商来货时,同一款式颜色会有数种箱。每种箱按照不同的数量比例来包装不同的尺码,比如25件一箱:A型箱是2件XL、5件L、13件M、3件S;B型箱是3件XL、4件L、10件M、5件S),这对WMS是个挑战。而且,到季度末的时候,门店的补货可能要不了一整箱25件了,那剩余的混码箱可能就要进行拆箱、分别上架,然后按照正常的零拣来处理。这个需求的实现具有更高的难度;第三,对于一些需要进行挂装处理的服装企业,其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中还需解决与相关系统和设备的接口问题。

此外,为服装企业设计和实施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还需要结合其销售模式。目前中国服装企业的销售模式主要有自营店、加盟店、专柜、B2C四种,而每种销售模式下的拣货和配货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记者:曼哈特如何看待仓储管理系统在中国服装行业的应用前景和趋势?

郭仁正:据了解,中国具备一定规模的服装企业对财务软件、CAD设计软件、ERP系统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随着他们对供应链管理需求的不断增加,其对仓储管理系统的应用前景值得看好。现在的问题在于,虽然服装企业对仓储管理系统有明显需求,有实力的企业也不在少数,但既有实力又有正确认知的企业则是凤毛麟角。就目前中国市场的仓储管理系统用户情况来看,多数还属于第一代用户,他们对仓储管理系统的应用仅限于基础的进销存管理,而很少涉及与仓储相关的所有活动管理。在应用产品方面,服装企业大多采取自主开发软件的方式。所以,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介绍和说服工作。我相信经过未来3-5年的探索,这些第一代用户会从中有所领悟,真正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仓储管理系统。

供应链管理能力范文第8篇

(一)“7R”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可以概括为“7R”:要把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正确的产品与服务(RightProduct)在正确的时间内(RightTime)以正确的价格(RightPrice)和准确的数量(RightQuantity)以及正确的质量(RightQuality)正确的状态(RightStatus)送达到正确的地点(RightPlace)。这句话总结起来就是“7R”,而它的目标就是要让企业的物流成本达到最小,经济效益达到最大。

(二)以客户为主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主要是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动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任何的物流供应链它最终只有唯一的一个利润来源——客户。因此为了吸引和保留更多的客户,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以客户为导向,按时按质量将客户所需求的产品送达到客户的手中,客户是否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满意成为了企业能够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三)“双赢”的内涵

在物流供应链各个节点中的企业,它们双方虽然处于供和需的状态,但是在进行供应链的管理时,必须要把这种供需状态转变为双赢的经营理念,供应链各个节点中的企业必须要结成长期稳定的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

(四)“合作”的内涵

在供应链管理中,不单单是要注重自身企业内部的协作关系,还必须注重建立供应链管理的组织中的协作关系。协同合作是优化和加强供应链管理的前提条件,自身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合作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必须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信任合作理念的关键所在。

(五)“资源共享”的内涵

处于物流供应链之中的企业必须要积极的与自己的合作伙伴开放内部资源,要勇于授权给他们,同时通过企业双方的协调管理来达到双方的资源共享,来促进供应链的长期稳定运作。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缺乏合作

在供应链管理中通常追求整体的最优化,因此必须依靠企业内部的部门之间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部分企业内部机构设置臃肿,各个部门仅仅考虑自己部门的利益而不考虑企业的整体利益,本位思想比较严重,这就导致了供应链管理遭受到传统的管理理念的阻碍。它们把客户看成是第一对手,供应商当成第二对手,公司内部的其他机构则成为它们的第三对手;企业内部部门之间没有合作精神,都希望利用其他部门来让自身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样的思想与供应链的核心内涵是完全相背离的。在供应链的管理者,上下游的成员必须要具备积极的团队合作观念与整体价值观念,能够第一时间响应用户的需求,就必须依靠上下游成员拥有较高的物流要素的集成度,从而达到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当然这是和上下游的供需衔接分不开的,但是过去的企业物流管理观念总是认为自身企业的利益才是第一目标,它们将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当成对手,不能达到无缝衔接。

(二)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

要科学有效的进行供应链管理,必须要依靠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供应链管理的手段都是以全面系统的信息体系作为支撑的。目前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还是有极少数地区并没有得以普及,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远远落后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这样就给异地组织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据调查,当前我国涉及到制造业、商业等SCM重点行业的企业中,真正建立了完整的SCM的企业并不占多数,上海光明乳业与雅戈尔集团等公司已经开始建设并完善这一系统,而很多企业也纷纷表示已将此计划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但是目前看来实现全面的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极大的削减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供应链管理中非常注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产品及服务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内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就是企业核心产品及其竞争力,让其在供应链上定位,同时将企业的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但是因为企业的资源并不是无限的,企业想要在所有的行业中都占据一席之地也是基本上没有可能性的,所以企业应该将自身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放到自身竞争力较高的核心产品上。这样一来才能成为供应链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从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尤其是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就这让企业自身难以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

三、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供应链管理理念

在传统的产业链之中,各个企业的竞争就好像市场的完全竞争,传统的企业和它在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往往是对立的关系,部分企业在产品价格上恶性竞争,将合作方作为经济效益的来源,利用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来获取自身利润的目的。这种与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进行成本转换的手段具有短视效益,根本无法为企业带来现实的竞争优势。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单单靠自己的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依靠供应链整体才能够保证自身生存与发展。

(二)要直接面向用户需求

科学的供应链管理和它的运行模式必须是将客户的满意视为最终目标的,对于客户所需产品服务的变化情况要第一时间的作出反映,以最低的经营成本来达到产品和服务的最高经济效益,让产品与服务在企业之间,供应商到客户之间最高效的流动。企业管理者应该考虑到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需求,让企业的管理理念从过去的推动式向现在的拉式所转变。在当前买方市场的形势之下,市场主要以买方为核心,企业必须要注重客户的服务,将满足客户的需求当成是企业的最终战略目标,要直面用户的需求,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进行供应链管理,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身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突出企业优势与特色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客户的消费水平也日益增强,从而导致了市场需求不稳定性的大大提高,我国企业当前所面对的是一个变化迅速又不能准确预测的市场。很多中小型企业因为自身生产规模较小反而更加具有灵活性,能够第一时间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这是很多大型企业没有的优势。在供应链管理逐渐被产业界所注重的形势下,企业必须要意识到自身所具备的一些优势与特色,充分的对其进行挖掘,果断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现代供应链管理让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都必须努力开发具有自身特性的核心业务,同时让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都能够获益。

(四)提升信息管理的水平

当前的供应链管理主要是依靠信息共享来开展的,它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非常重视,这样才能让供应链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企业之间存在的信息资源封锁现象和把有益信息占为己有的现象,最终常常造成信息失真而出现的“长鞭效应”以及为了搜索更多信息而付出的不必要的成本。企业必须要以供应链内的核心企业作为基础,努力建设发展自己的信息化体系,提升本企业的整体管理能力。

四、案例分析

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有一个非常好的供应链系统可以让它的供应商们直接进入到沃尔玛的系统,这个系统称为零售链接。任何一个供应商可以进入这个系统当中来了解它们的产品卖得怎么样。供应商就可以知道这种商品卖了多少,而且他们可以在24小时之内进行系统更新。供货商们可以在沃尔玛公司的每一个店中及时了解到有关情况。另外,沃尔玛不仅是等待上游厂商供货、组织配送。同时也直接参与到上游厂商的生产计划中去,与上游厂商共同商讨产品计划、供货周期甚至帮助上游厂商进行新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沃尔玛总是能够最早得到市场上最希望看到的商品,当其他零售商正在等待供货商的产品目录时,沃尔玛的货架上已经开始热销这款产品了,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就能够极大的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对沃尔玛物流供应链的简要分析可以发现,沃尔玛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它的一整套先进、高效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系统。沃尔玛在全球各地的配送中心、连锁店、仓储库房和货物运输车辆以及合作伙伴如供应商等都被这一系统集中、有效地管理和优化形成了一个灵活、高效的产品生产、配送和销售网络。当前,已经有不少企业正在加紧信息化供应链系统的建设,其中有部分企业也在实施和应用供应链管理系统,但实际成效却很难与沃尔玛相比。原因在于某些供应链管理软件更多的是由IT技术人员来开发的,而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管理理念却很难模仿。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构建全国范围内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时可能会遇到经验、人员、资金上的困难,更多的则是面临着国内企业基础管理较弱、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在“沃尔玛现象”而引发的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建设潮流中,我国正迎来一个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