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直观情境;实践情境

教学情境,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这是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初中数学而言,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消除数学课堂的枯燥感,增添新的教学生机和活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并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对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谈几点个人意见和见解。

一、提出合理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应该围绕问题来设计。并且,我国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合理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来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参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以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心态去对数学知识进行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如此,我们便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到古埃及人的金字塔,并让学生猜测一下它的塔基可能的形状,“四边形”“正方形”……学生纷纷回答道,于是,我继续对学生说:“是正方形的形状。公元前2700年,古埃及人就已经知道了在建筑中应用直角的知识,那么你们知道古埃及人究竟是怎样确定直角的吗?”此问题一出,便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样,我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了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同时我们也顺利引出了本节课课题,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引进现代技术,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科书的教学工具,使课堂教学过程显得极其枯燥乏味,学生既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对课本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与感知。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图像等进行综合处理和交互的教学特点,将它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还是课业负担的减轻,都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比如,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段Flash课件,课件内容为一轮红日沿着海平面缓缓升起,观看时,要求学生仔细对红日上升的过程进行观察,如刚开始露出脑袋时、红日底端刚好落在海平面时、逐渐远离海平面时,然后通过这些画面,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进行讲解。这样,我通过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本节内容进行学习和探索,这无论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还是高效化的课堂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开展实践活动,创设实践性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任何学科,最终目的并不是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是能够将其成功运用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不能将教学范围一直局限在课本教材中,教学场所也不能始终固定在封闭式环境中,而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数学理论知识后,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创设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感受到数学学科的丰富多彩,消除对其的厌恶感和抵触感。

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具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我就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去测量一些无法直接测量长度和高度的物体,如学校操场中的旗杆、马路两边的树木、办公楼、教学楼等,并要求学生将测量这些物体的过程记录下来,课堂上,对所记录、整理的材料进行汇报。这样,我通过开展这项实践活动,一方面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累了经验和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了数学学习的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为高质量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的打造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创设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为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注入了一丝新的生机和活力,消除了课堂教学的枯燥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了很大的转变,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大大的提高。所以,身为初中数学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积极研究各种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和策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取得预期的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第2篇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方法初中数学在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常被视为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但恰恰由于过度的重视,使得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深、越来越枯燥,不仅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反倒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在新的教学环境和背景下,初中数学在认识到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还需要创新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改革或创新数学教学的方法。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单一。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初中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初中生的数学学习需要一种具体、形象、生动的情境,这样才能理解所学的内容,但是很多初中数学老师忽视了这一点,有时需要学生在明白算术原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但是老师非得把算术原理用抽象的语言一遍遍重复,初中生并不能理解那些抽象的语言,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模式落后。现在仍有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喜欢自己一手操办课堂,完全由教师自己安排教学程序,他们为初中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初中数学教学要以初中数学教材为中介,老师应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原理,培养他们探索挑战数学难题的能力。教师一手操作教学过程,就会使初中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3.学生积极性低。初中数学原本就是较为枯燥和乏味的一门学科,是需要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一门学科,如果学生不能够做到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只会不断地拉低自己的成绩。但是,现在的初中生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不高,没有做到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自然就降低了自身的学习效率,从而导致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

二、初中数学创新教法必要性分析

1.创新性原则。所谓的创新课堂不仅仅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同时还包含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精神等等。众所周知,数学的定律、知识被科学家研究定义后,就一直流传至今,变化几乎很少,但是创新的方法是可以随机应变的,可以在创新中求得更大的发展。当今社会是日新月异的,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着,学生作为未来的主人,他们必须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转变能力、创新能力,否则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中就会被淘汰出局。

2.有趣性原则。创新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扮演着唱独角戏的演员角色,学生只是无互动权利的观众。教师只是一味自我的讲述自己提前安排的内容,内容枯燥无味,形式单一,致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对于培养人才的要求,作为教师,要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得到创新,构建创新课堂,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的心理,让学生不知不觉爱上课堂。

3.信息化原则。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下,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方面已经屡见不鲜,所以,我们要能够充分地利用手上的信息化资源来获得我们的一些基本资讯,并将其教授给学生,以此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免使得学生仅仅局限于现在的书本知识上,这样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三、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措施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数学问题来自现实生活,也来自数学本身。教师根据所教内容结合现实设计生动有趣的提问,把学生引入新的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贴近生活,数学有实际用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利用有趣的数学故事进行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揭示数学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审美能力。例如,在讲“无理数”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西伯斯为了捍卫真理而被谋杀,最后被装进口袋里扔进地中海的故事,学生必然听得津津有味。在“简单事件的概率”教学时,可以讲述梅勒和他的朋友赌局分配金币的故事,让学生感悟概率的简单应用。

2.渗透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够很快被学生吸收。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实例来促进教学,比如存钱的计算、树木高度的测量和土地面积的计算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口诀表述思想。众所周知,初中数学符号是很多的,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述复杂、抽象的数学道理。比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利用口诀教数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提升教学效率。

3.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对课堂提问方式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不断提高提问的技巧,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被动的完成教学任务转化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给学生做主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处理事情,让学生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好,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这样,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的独特个体。因此,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主宰自己。

4.分层教学,促进学生的成绩提升。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地位必须得到重视。而教师是初中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课时的做法,以此腾出更长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学习时间变短后,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抑制,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推进分层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能力。首先,是数学知识分成,将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相结合,以此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新知识。其次,要做到作业分层,笔者一般会将作业分为简单、一般和较难三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克服抄袭现象。

参考文献:

[1]杨伟萍.让数学课堂在资源活用中出彩.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8).

[2]张旗生.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华少年教学交流,2011,(1).

[3]董林伟.促进初中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中国数学教育,2012,(5).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第3篇

考验一:在前线的教师要以最快的速度去适应新课改的需求,要怎样的转变观念摒弃原来固有的、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要怎样去协调新课改提出的方案与固有教学传统的冲突。

考验二:前线教师在面对全新内容、全新的结构、全新的教育形式、全新的教育体系,是否能克服困难,克服原有的定式以最快的速度去熟悉并且掌握新教材的要点,要怎样在新的技术平台帮助下最大限度地使用新教材。

考验三:怎样解决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制度。

考验四:怎样调整更切合职中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具有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交流合作的优秀人才。

当然,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难题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下面针对我组开展的课改教研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对课改实践的体会

1.加强研讨交流,转变观念是核心

为什么转变观念是数学课改的核心?因为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一切改革注定要失败。数学教师在长期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观、评价观,这些观念在我们实际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认识局限在数学教科书上,课堂教学就是对数学知识的解读,教学模式仍以练习模仿为主。这些认识与时展的趋势不相吻合,有些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阻碍了数学课改的实施。例如,基础模块(上册)集合与函数这一内容总觉得课本内容较简单,与老教材要求相差较远。而练习册上的很多习题类似于对口高考题,学生无从下手。面对这种矛盾,我们教师若不转变观念,提高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补充不少教科书外的知识,甚至想一步达到高考要求。导致学生对教师如此“高要求”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产生了一定的“畏惧感”,学生认为职高数学既抽象又深不可测,很难学,教师则认为新教材太难教。因此,认识教材中每部分内容的作用与意义,领会数学新课程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我们教师能有效转变观念,我们多次进行学习活动,加强研讨交流。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到自己是数学课堂的建设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认识到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是一个不断拓展丰富学生、教师数学知识与感悟体验数学内涵与价值的过程,教师才会把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2.强化备课组功能,搭建新课改网状平台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集思广益也是这个道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想仅靠自己的力量就完成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依靠大家的力量,每个人都想一个教学点子,那么这么多人、这么多点子就会让教育工作进行得有较高的质量,也会非常的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组一直坚持集体备课,我们组主要是一些年轻的教师,他们非常有活力,新颖点子也非常的多,又都会利用多媒体技术,也有很好的英语基础,更受学生的喜欢,从而可以和学生很好地沟通。但是他们比较缺乏教育经验,集体备课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新老教师的长处和优点融合起来,所以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一方面要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要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策略,培养备课组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课改实践的思考

1.课标与教材不完善

由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操作性不强,很多内容仅在宏观层面上,所以教师难以把握,过程性目标难以落实。一方面是编写不够合理的内容较多,另一方面是教材上有些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教师确实很难把握。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与课堂上教学时间的矛盾。新增加的不太熟悉的内容需要重新探索其教育规律,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十分不易。教材的结构体系与教师所熟悉的体系有一定的距离,从学科教材到经验教材与教师具有处理教材的能力距离较远;学生训练不足,在有限时间内很难达到知识、技能、能力培养的落实。

2.课程评价改革的力度不够

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评价的“瓶颈”作用日益显露,逐渐成为制约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主要难题之一。教师、家长、学生主要是关心高考考什么,怎样考。目前有些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确实过高,这些内容将来如何评价,课程评价改革的滞后,导致新课程理念难以贯彻到位。事实上,有些学校是穿着新鞋走老路。评价制度的改革,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初高中衔接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内容在课标上有一些衔接问题

在初、高中衔接上出现的知识“断点”,如:涉及“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用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函数单调性,需用到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再如关于“待定系数法”,现行初中数学课标、教材已不提这个名词,在初中数学中的要求也较以前大为降低,但在我们用“待定系数法”非常普遍,而且要求较高,例如求直线方程、求圆的方程等。

2.初中与高中的课程评价要求有一些衔接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在某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衔接上都出现了断层。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出现在能力要求层面: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断点”是容易在教学中衔接和弥补的,可以在哪儿缺就在哪儿补。如我们在讲授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时补充了比两个数或是大小的方法以及因式分解的相关内容;讲授求函数的定义域时,补充了解不等式的相关内容。事实上,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要关注学生的技能、能力层面,例如,初中数学课标对运算复杂的程度进行了硬性规定:如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关于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这些使得初中数学课标教材的“复杂符号运算水平”的训练大为减少,而高中数学的“复杂符号运算水平”的习题比以前并没有减少,造成学生学习的层次落差过大,同样在推理水平和知识的综合程度方面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3.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在初、高中过渡阶段有一些衔接问题

初中没有晚自习,学生养成了完成作业就万事大吉的被动学习习惯,又缺少在校晚自习的纪律观。初中数学侧重形象思维,某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要求比以前削弱许多,只要通过几次反复训练,学生的成绩就能提升;而高中数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又较高,因此,学习被动或学法不当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四、对初高中衔接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以上种种,我组教师一致认为课改中的教是为了不教,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用教法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使其受益终生,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成为我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在组内公开课以及学校组织的公开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注意到该问题,马婧红老师、张红老师、邓志强老师、韩雪峰老师等及本学期承担公开课的武晋川老师、张小玲老师都走在课改的前沿,一致认为他们的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回顾本学期武晋川老师的课堂上,有学生独立学习、相互讨论,有学生汇报、提问、上讲台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路和设计,由于教师的充分信任,学生没有任何思想顾虑,自然放松,积极参与,真正把课堂由讲堂变成了学堂,变成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另外,本节课充分挖掘知识载体,有机融入了数学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训练,渗透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具体体现在:

1.重视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先学后教的基本模式是本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以前有一种观点是:因为教材基本是按知识的逻辑结构编排的,所以认为学生看书学习看不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教材灌学生,而更强调课堂上教师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后进行自主学习,才符合认识和认知的规律。实施新课改之后,一方面新教材的编写已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诸如“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等基本理念,已能呈现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终究要放手,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用教法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其终生受益。因此,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学会合作交流应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有利于达成有效、高效课堂。

2.回归课本,充分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授课素材,从例题到反馈练习全部取自教材,透过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师完全掌握了教材的脉络,精细到系数的安排,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其实,课本中的例题通常都是精要的基础题,既是透过知识解题的示范,也是思维训练的经典,正是这些典范的作用,学生才初步学会了怎样进行数学思维,怎样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解题,如何表述自己的解题过程,课堂中的例题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必须认真研究,分层设计,这些练习题内容丰富,题型全面,也完全可以作为训练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灵活性及应变能力的好素材,其中不乏看似平淡却很精彩的题目,忽视对这些题目的研究和运用,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教师不要盲目地依赖教辅材料,务求以本为本,充分挖掘课本的使用价值。

3.淡化课件,追求本真自然

本节课教师并没有使用完整的课件,只是用了几张PPT,中途在学生进行汇报时使用实物投影展示了学生的答案,没有靠声像设备来创设情境牵引课堂,而是依托教材,从问题的源头出发,任师生的思维无拘无束自由发展,不断引出新问题。部分教师认为图像变换如果利用动画演示(本节课课件中未做动画演示)效果更直观生动,多数教师却认为我校学生思维方式应逐步由倚重直观形象思维向偏重理性思维过渡,动画演示只是一时的效果,深入理性的思考更能持久。事实上公开课应更多地考虑常规的教学实际,努力寻找适宜、便捷的教学方法,追求本真自然以提高其普适性。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第4篇

一、新课改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一)课前备课不够充分

过去农村初中数学老师在课前备课时,往往只考虑教学任务,只注重研究教材,很少去考虑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上课时,他们也只顾着沿着自己原有的教学思路去教导学生,而忽视了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领悟。新课程强调教学课堂以应学生为主体,强调应把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有的农村数学教师误认为学生动起来后,教师就可以解放轻松了,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注重课前备课了。

(二)教学过分追求教学情境

“数学在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因此,相对于老教材,新课程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有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合理、适当的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更好地体验数学学习中的乐趣。例如,在讲解抛物线时,就可以由喷泉、篮球的在空中下落轨迹引出课题,这样就可以让原本很枯燥乏味的、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兴趣起来。但有的教师却又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教学情境真可谓是“煞费苦心”,好像数学课堂教学要是脱离了情境创设,就不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一样。例如,下面一段角的概念的导入课片段。

一进入课堂,教师就拿出了一串五颜六色的千纸鹤。老师:这是什么?学生:这是千纸鹤。老师:你们觉得这些千纸鹤好不好看?学生:好看。老师:想不想看看这些千纸鹤是怎折着出来的?学生:想。老师:那让我们看看这些漂亮的千纸鹤是怎样折出来的?然后,播放一段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折千纸鹤的情景片段。刚才我们看到了些什么呢?学生1:我看到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折纸鹤。学生2:我看到女孩比男孩折的快一些。学生3:我看到他们先折成一个三角形。学生4:我看到男孩在剪纸。学生5:我看到墙上有一个房子一样的钟表。学生6:我看到男孩在笑……5分钟过去了,才终于进入到今天学习的主题。老师:同学们,其实刚才的录像中藏着一个图形中的新成员,瞧,它正躲在这里呢!多媒体课件显示单独的一个纸鹤,并闪烁纸鹤上得角。师:“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角吧。”这样的教学课堂,表面看起来课堂氛围异常活跃,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给人只是热闹,没有深度的感觉,与数学的学科特征非常不符。我们确实不能否认这个精心打造的教学情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的重要意义。然而事实却证明,这个老师煞费苦心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并没有起到预期中的作用,反而导致了学生不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过于忽视传统讲学

由于新课改相较于传统教学而言,更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加重视发现式学习,从而导致了在新课改的氛围下,有的教师甚至不敢在课堂上直接陈述定理结论,例如一个非常简单的定理结论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的老师都要花上半堂课的时间来引入。从学习方式来看,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一种是发现式学习。从学习角度来说,无论是发现式学习,还是接受式学习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两者都不可或缺。一般来说,对于图形的对称、图形的旋转、投影与视图、图形性质探索等学生有能力去发现的问题,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式学习,积极指导、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如果对于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根式的运算等学生并没有能力发现,而且也不容易被发现的问题,则可以采用接受式学习,以避免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在新课课程改革下,我们不仅要注重教学的创新,也不能忽视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切不能因传统教学中存在着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忽视讲。

(四)教学只求表面活跃

新课改下,有的教师的教学课堂,表面看起来教学手段形式多样,多媒体、信息技术都进入了数学教学课堂,课堂氛围也异常活跃,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整堂课下来却给人只是热闹,没有深度的感觉,与数学的学科特征非常不符;也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等同于“满堂问”,整堂课都在问“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180°?”“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两邻角互补,对不对?”这种形式上的问题,没有真正注意区分学生的参与到底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到底是实质性的参与,还是只是形式性的参与。其实,数学教学并不是只要越热闹就越好,也并不是只要笑声越多就越好,“活而不乱,静而不沉”才是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真正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改,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课前认真备课,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前教师要认真备好课,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个教学环节。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将学生预习中所出现的共性问题、典型错误反映到课前备课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二)搞好搞活课堂教学,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

一是,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走出情境创设误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唤起感情,获得体验,激活思维,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更好地体验数学学习中的乐趣,但又不能过分追求情境的创设,以至于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应按照学生实际的学习程度,链接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从学生已有生活体验出发,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并加以正确的引导点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特殊的平行四变形中,提出如果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垂直或对角线垂直,四边形形状将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利用生动形象的模型变化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常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到底有那些特殊平行四边形以及这些特殊平行四边形与普通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二是,紧抓重、难、疑点问题,重视传统讲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重点、难点、疑点,分清主次轻重,该讲的详细讲,该简的大略讲,力争化解难点问题,消除疑点问题,而不能满堂讲、满堂问、全书讲。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讲学在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对于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根式的运算等学生并没有能力发现,而且也不容易被发现的问题,则可以采用直接接受式的讲学形式,以避免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二次函数的应用,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售约100件。该商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量最大?如果教师没有把讲授重点放在列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和思路上,而是将讲授重点重点放在了这个函数关系式最值的求解上,解函数就花去了小半堂课的时间,这样就没能抓住教学重点,从而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初中数学;实践运用

随着初中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巨大的变化。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再局限于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抛锚式数学教学的开展,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极大的满足了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需要。建立全新的数学教学框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其展开。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发展背景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促使教学媒体发生着改变。与此同时,一些初中学校的数学教学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相应的创新,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信息科技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极大的缓解了这一矛盾。“锚”就是指信息技术,而抛锚式教学就是围绕着信息技术的支持,创设全新的数学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的学习,多角度的思考。在书本的基础之上,对初中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抛锚式教学的重点是利用信息科技进行情境创设,在情境情节当中,巧妙的融入学科知识,实现了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初中教学的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比较枯燥,情境的创设为数学课堂增添了许多乐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初中数学教学的高效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抛锚式数学教学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开放化

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虽然是固定的,但是通过抛锚式教学的情境创设,使教学目标变得更加开放化。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由教师做好引导的工作,让学生在情境当中自主的发现问题,对其进行分析解决,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让情境更加贴近生活,学生可以融入其中,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开放化,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良好的掌握。

(二)教学信息的拓展

学生根据抛锚式教学创设的数学情境,通过自主探索,对其中涵盖的数学教学内容有着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学生能够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自己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有着大致的了解。这时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网络信息查询,从而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与此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能力或学习兴趣,对查询的数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可以对查询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从中筛选出可供数学学习应用的信息,对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判断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多元化的教学选择

抛锚式数学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面,不再局限于某一种模式,而是以数学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从而是数学教学具有弹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根据数学学习的需求,灵活的调整学习方法,为学生开辟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不再将学生限制在书本当中。另外,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互相学习互相进步,集中思维,团结协作,可以有效解决数学学习当中的难题。

三、抛锚式教学的实际应用

(一)情境创设

抛锚式教学的核心就是情境创设,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情境当中自行进行知识的探索,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抛锚式教学情境创设,其核心内容不能偏离教学内容。将教材的内容融入到情境当中,使数学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以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课《多姿多彩的图形》为例,将图形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例如香烟盒、塑料瓶。根据教学内容,搭建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其三视图,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三视图的画法。在物体截面的学习当中,可以适当利用马铃薯、黄瓜,用小刀将其切成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形式,按照书中的要求,进行截面的切割,观察图形的形状。在第四课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当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制作纸盒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本当中的内容。比较于传统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情境创设使数学教学内容变得清晰明了,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呈现,加深学生的理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作探究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一个人可能难以解决,但是通过多人的合作,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就变得简单。在抛锚式教学情境创设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问题的探讨当中锻炼自主思考的能力,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由于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思维方式会有明显的不同。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吸取他人的长处,以完善个人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创新拓展

抛锚式教学的情境创设,同时也是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拓展,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在数学情境的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并可以充分的利用所学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从而达到抛锚式教学的根本目的,对初中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数学教学的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围绕着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教学。利用开放化的教学目标,教学信息的拓展以及多元化的教学选择,让学生在创设的数学情境当中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通过情境创设、合作探究以及创新拓展,使抛锚式教学深入到数学教学当中,对初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彪.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1:96-97.

[2]陈宁.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81-83+87.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第6篇

 

一、引言

 

对于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是必须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自学精神是学生开展独立高效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帮助他们有目标和计划地构建知识体系,从而逐渐提升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有力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通过对学生自学精神的有效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数学教学水平的稳定进步。

 

二、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精神

 

初中学生自学精神的培养应该从课前展开,通过开展针对性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初步了解所学知识,从而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基础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学精神,还能够有效提升后续教学效率具体而言,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很多教师认为朗读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科目的“专利”,实则不然,朗读是各学科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关键一步,也是培育学生良好自学精神的基础包括数学概念、理论、公理、定理,还有例题解析等都应该安排学生用心阅读,通过大声朗读加深印象,发现自身知识的缺漏和理解欠缺之处,从而逐步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并通过发现问题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其次,培养学生自主提问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朗读时可能会碰到很多学习上的疑难点,此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不立即查看解析,而是将自己的疑难点记下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独立思考,看是否能通过已学知识获得答案如果通过独立思考依然不能获取答案,那么就可以找同学或者教师讨论和请教,在讨论中加强学习和理解,有效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再次,培养学生在预习环节做好笔记和记录的习惯,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将通过笔记或者记录的方式对遇到的疑难点进行标记,同时还可以将自主思考和交流讨论的结论和心得记录下来,在学习完单元知识后对比总结这些学习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有效手段。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精神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最有效环节,教师应该在开展数学概念、规律和习题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精神,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讲解数学定理、公理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定理和公理的来由、内涵和应用展开详细讲解,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听,这样顶多只能让学生大概了解这些概念,而不能形成活学活用这些概念的能力如果教师重视对学生自学精神的培养,能够根据定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并在学生能够形成数学认知的关键环节上进行适时的点拨通过这些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在师生间开展有效的讨论,从不从层次和角度解释定理真谛,学习定理内涵,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定理及其应用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学精神。

 

例如,在对“三角形相似定理”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定理的大概内容,对定理形成初步理解然后认真预设能够激发有效讨论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猜想、讨论和归纳,进而提出问题,展开逻辑推理和论证采用“引导—类比—讨论—归纳”的流程,在学习定理的基础上,还能通过类比进行一些发散型的思考如:两个三角形两边如果对应成比例,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一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这种充分激发学生自学精神的教学方法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知欲,推动他们不断探求新知识,从而形成一定的自主客服学习障碍的能力。

 

四、在教学之后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通过课堂教学教授学生新的知识,也要通过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练习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在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而自学精神的核心又是学生开展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完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巩固练习的质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为根本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还应该课课堂上设置讨论交流的环节,促进师生和生生的讨论,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解答练习中的疑难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对解题过程的讨论和反思,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预留讨论时间让学生通过与老师和学生的讨论明确解题过程是否具有严密性、合理性,答案是否正确等通过讨论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思维更加活跃,对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精神非常有利其次,对数学思维的讨论和反思,很多学生在解题时会受到定势思维的束缚,不善于展开逆向思维,不会从不同角度去解答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学精神的形成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讨论环节中对自己的数学思维进行反思,对于有些题目,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甚至反面探讨其解决方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精神和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和能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人士的共同认识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密切把握这一教学发展趋势,将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在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以及巩固练习等环节全面融入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理念,并通过开展有效讨论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促进他们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第7篇

一、课堂提问的低效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提问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在教学中,一个教师如果光知道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提问,而不知道考虑如何有效提问,显然会使课堂教学僵化和低效. 课堂中的低效提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式单一,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案例:如在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节课,老师为了了解学生的预习掌握情况,上课开始就会提问:“通过预习你知道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判定方法?”即使学生忘记了怎么回答,但通过看书或快速浏览教学案也能很快背出所有的判定方法,于是教师听了学生流利、圆满的回答后继续开始教学. 事实上,学生回答的只是一些浅层次记忆性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

2. 质量低下,流于形式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是不是”“对不对”“会了吗”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会了”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低效甚至无效. 还有的老师提问后不给学生思考时间,没有间隔、停顿或自问自答,看似师生互动,实则为问而问、问而无效.

二、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过程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课堂已成为师生交往、交流、探讨的互动过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已开始广泛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 合作学习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组织、操作不当,使得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而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且存在着一些低效现象.

1. 合作小组组建不合理

组建好合作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座位变了,小组也就变了,随意性大. 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2. 分工不明确,学习氛围不浓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方式. 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同学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做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情,出现不参与活动、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 中等生与后进生很少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习惯于听优等生发言,没有进入到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中.

3. 内容选择不恰当,缺乏科学性

新课改提倡合作学习,但并非所有内容都要合作学习,应注意适当的选择. 但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合作学习的效果,在内容的选择上缺乏科学性.

三、课堂训练的低效

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科需要适量的训练. 不少老师目前还在把提高教学质量寄托在多上几节课、多布置一点课外作业上面,导致“违规”现象有禁不止,课堂教学特别是课堂训练低效,导致课内损失课外补,学生负担依旧过重.

1. 训练时机缺乏及时性

有的课堂在集中学习了概念、法则、定理、例题后集中安排一定量的巩固训练,这样的训练安排缺乏及时性,一方面没有考虑到数学学科前后知识逻辑联系紧密的特点,前面知识掌握不牢易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没有照顾到基础薄弱的学生,甚至有的同学因间隔时间太长、内容太多,出现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练了前面忘了后面,最后一锅夹生饭的现象.

2. 训练选题缺乏层次性

一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既要传授新知识,又要进行巩固练习,为此,对练习的难易程度和题量都有要求. 有的课堂训练选题过易,全是基础题,照顾了基础薄弱的学生,有利于概念、法则、定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但训练的思维层次不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好学生吃不饱;有的课堂训练选题过难,全是有一定难度的习题,照顾了优等生,但丢掉了一批基础薄弱的学生. 如新授课课堂训练选题应以基础为主,因为学生对新知识需要有一个熟悉“老化”、形成技能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一点训练的思维层次,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既让基础一般的同学吃得下,也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吃得饱.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第8篇

1 课堂教学中的疑惑

1.1 课时紧张怎么办?以高一本学期的课程为例,学习内容有必修I与必修IV两本书,均是36课时,共72课时。按课标每周4课时,要18周才能完成任务,还有期中期末考试要2周,十一休息要1周,共要21周。一个学期才22周,还有单元考,学校有时会临时安排活动也会冲掉一些课,有些课内容需要补充,有时还要作业讲评,这样算来,一学期课时安排相当紧张。另一方面,新教材内容很多,尽管在难度上可能低于旧教材,但在广度上远远多于旧教材,和以前相比,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每节课课堂容量都较大,每周改为5节后仍然觉得时间紧。

1.2 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好新教材?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多,在广度上远远多于旧教材,受惯于使用旧教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哪些内容要舍,哪些内容要降低难度,降到什么难度还搞不清楚。如必修I中,增加了整整一章的内容,像“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函数模型的应用”如何把握难度?又如在第二章中,教材中的反函数处理是从对数函数与指数引出的,概念一带而过,教材也没有教如何求反函数,但像原教材,反函数的概念是相当重要的,现在是不是要补充?到时高考会怎样出题?求定义域时,常会碰到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但教材对这方面的内容安排在以后的教学中,是不是要重新安排教学次序?大家心里都没底,各校教师处理似乎都不尽一致。又如课本上思考运用题、探究拓展题要不要全讲,阅读、链接内容作不作要求,大家说法不一。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关注与思考的是:能否有一个明确的便于操作的既取舍分明又深浅度明了的实施方案或说明?让教师有所适从,让师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1.3 如何上好既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又很实惠的课?新课改以来,听了一些专家有关新课改的专题报告和高级别的新课程观摩课。专家的报告很精彩,观摩课也精彩纷呈,各有千秋,但总觉得这些新课堂里体现“新”的地方仍不多,仅仅是多一些提问、换一些术语而已,有些课堂上依然容量过大,抽象难懂,有些课堂虽有新课程的味道,但例习题处理得太少。

我们困惑与思考的是:新课程中的“新”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理论(专家所讲)与实践(教师上课)不相吻合的情况?是否是因为高考制度的客观存在使得人们只有这样做才最现实呢?我们到底应如何进行新课程的教学?以什么标准来上既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又高质量、实惠的课?

1.4 如何有效地使用配套练习?目前我们选用的配套练习用了之后普遍反映不好,其中反映的问题主要有:①整体要求偏高,体现基础性不够。有些章节在基础训练中出现了类似高考题的相当综合性的题目,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加了他们的课业负担。②题量分布不均。在某些重要章节,题量偏少,不能达到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所必需的训练量。③题型不全面。某些传统的、典型的数学题有很好的训练效果,而配套练习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使学生的解题能力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④与初中数学缺乏有机的兼顾和联系,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全面理解。⑤能力层次结构不够清晰,给教师的使用带来一定困难。

这些问题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习题的难度应如何设置才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如何编拟习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对习题应当怎样进行取舍?习题难度与例题难度差异过大,应如何处理……等等。此外,还有应用题应如何教学?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应如何培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思考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真对待这些问题,找出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所在。

2 尝试几种处理方法

理解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内容。新课程的数学课时每周4节确实太紧了,结合实际情况一般都改为每周5节,但改为5节后如果还是觉得时间紧,可能是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透彻,对内容把握不准引起的。

2.1 对重点的传统知识作适当拓广。新课标对传统的高中数学知识作了较大的调整,内容变化也较大,有的从整个编排体系上都作了改变。但是,传统的高中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内容仍然是高中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对这些知识内容应拓广加深。例如,二次函数一直是高(初)中的重点基础知识,在高中数学中二次函数可以与其它许多数学知识相联系,因此拓广和加深二次函数是必要的,又如在高中数学中如闭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最值;二次函数含参数讨论最值;利用二次函数判断方程根的分布等,这些内容可作适当拓广。另外,对重点知识要多次呈现,逐步拓广。新课标对一些重点知识的安排是多次呈现逐步深入。例如函数教学就分了多次呈现并逐步加深,切忌在教学中按照总复习那样一步到位。

2.2 对新增加的知识内容加强基础训练。新课标中增加了一部分新的数学知识,特别是选修系列中新内容较多,有些新内容与高等数学有关,对这些内容在教学中不宜当作高等数学知识来讲,只要让学生认识基本思想即可。

2.3 对新教材的删除内容控制知识拓广。如果在所有版本教材中都未出现,教学中一般不要再捡回。如“三垂线定理”,“反三角函数与三角方程”,“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线段的定比分点”,“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极限”等。

2.4 对新课标淡化的知识内容不宜拓广。新课标对一部分传统数学知识作了“淡化”处理,有的降低要求,有的仅作介绍。而这些内容是高中教师比较熟悉的知识,讲起来也比较顺利,很容易在讲课时拓广去讲,对这些内容不宜拓广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