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技术创新概念

绿色技术创新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绿色技术创新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绿色技术创新概念范文第1篇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推进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充分展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2008创新盛典”的核心内容是将“人与创新”紧密结合,首次推出“绿色设计”的主题定位,将围绕绿色设计理念、绿色家电、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的利用及开发,进行最新产品、最新概念设计及最新解决方案的及展示。

“2008创新盛典”奖项设置为:最佳时尚设计、最佳绿色设计、最佳自主创新设计和最佳设计师团队四大奖项。其中最佳设计师团队奖项是今年第一次增加的奖项,这个奖项将颁发给2008年在创新设计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创新盛典”将在全球范围内,征集绿色家电、数码产品、移动通讯、个人电脑,以及其他各领域的环保节能、绿色能源应用等产品。企业可以登陆创新盛典新浪官方网站()或博览会官方网站(.cn)进行报名。

“创新盛典评审委员会”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设立的专门负责对获奖项目评审认定的团队。评审委员会由国内外设计协会、设计机构及院校的工业设计专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同时观众也可以通过新浪官方网站为自己喜欢的产品投票。

据了解,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的“创新盛典”已在无锡举办了四届,是亚洲地区首个以创新为主题的颁奖大典,引起了国内外设计界的广泛关注。而由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和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无锡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历经8年时间,成功举办了5届,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品牌优势,积极推动中国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

绿色技术创新概念范文第2篇

1当前物流面临的低碳经济背景

低碳经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产业转型等方式,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的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最早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指的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在世界各地宣传绿色、环保和低碳的概念,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中国碳排放量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比2005下降40%至45%,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将在整个低碳转型之路。物流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是因为物流本身是一个很大的能耗,而且还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据统计,能源成本已占据企业物流成本的40%,甚至更高比例,运输能源消耗已成为物流行业的一个伤疤。2007年,中国的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源消耗20643t,标准煤大约是3.7倍;1994年,它的能耗占中国总能耗的比例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94年的4.58%增加到2007年的7.78%,其增长速度不是很快,但是考虑到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基数大、增长快,因此我国的交通能源消耗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全球的企业节能减排日益重视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已成为当务之急,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物流业作为“第十二年计划”期间重点振兴规划的十大产业之一,实施绿色物流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2绿色物流管理概述

绿色物流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到目前为至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一些国内外学者对绿色物流的概念有不同的描述。吴和邓恩认为,绿色物流对环境负责的物流系统,包括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包装、运输、仓储,并到达最终用户手中之前物流过程的绿色,但也包括废物回收和处置的逆向物流。一般来说,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实现物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它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系统的完善,形成一种共生环境物流系统。它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理论、外部成本内在化的物流绩效评价理论,以及理论基础的物流的新概念的发展、节约资源、能源消耗低、回收等特点,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与物流以及物流生活消费的单向作用关系,旨在传统的线性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采取与环境和谐的态度和新的思想,设计并建造了一个环形的循环物流系统,实现传统物流结束时的废料可以恢复正常的物流过程。现代绿色物流强调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形式,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因此,绿色物流应建立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物流管理和运作的绿色。

3制约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因素

3.1政策管理相对滞后

我国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污染的环境政策和法规建设,但针对物流产业的政策和法规不多,企业绿色物流操作经常反复。中国相关法规还有待健全,目前为止,我国还缺乏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规,强制性的政策与条款也比较少。同时,监督和控制的物流相关物流活动也比较少。最为主要的是,先前的标准是九十年代的物流政策,因为物流的发展在我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内具有相对的重要意义。而在当代,我国的物流业还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而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企业的物流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和维护。因此,法规和行业系统的落后是制约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主要方面。

3.2绿色物流的技术研究和运用水平滞后

在欧洲、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物流管理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准时生产技术以及绿色包装技术等先进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通过全国物流行业的物流管理促进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但中国目前缺乏统一的研究机构,许多物流企业规模小、操作不规范,没有条件进行物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条形码、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其他技术只有少数大型物流企业应用,还没有被广泛应用。技术的落后,导致缺乏有效的物流信息平台,这些给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控制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3绿色物流的应用人才缺乏

绿色物流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技术和熟悉物流的宏观政策具有复合型知识的人才,但目前我国受物流经济影响,从事物流管理人员大多是传统的物流人才,精通物流技术和宏观物流政策的人才少,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十分匮乏。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对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以及资源节约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在物流高级人才的培养方面过于侧重于理论研究,不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4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绿色物流管理的策略

4.1采取政策性措施

日益发展和壮大的物流业配送服务所需的车辆将消耗大量能源,制造污染,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法规,根据汽车尾气和能源类型规格,制定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标准,并逐步更换新型的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此外,在制定标准的同时应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即:提高运输车辆排放标准,限制路线,加强车辆检测,物流企业排放补贴等措施,协助完成物流车辆绿色转型。

4.2实行绿色运输管理

绿色运输管理要求实现共同的配送模式。共同的配送要求最大限度地将企业的资源运送到需要的地方,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复合的交通运输方式,即有机地结合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一系列的交通运输工具,多部门、多环节和多个运输方案的联通与互动。第三方面,就是发展第三方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是专门为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供应商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从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物流及供应商角度看,这种合理化的运输更加简化了资源的分布和使用。

4.3开展绿色包装管理

所谓绿色包装,是指利用绿色环保的材料进行包装和运输,代替那些传统的非环保的包装材料,比如塑料袋等。绿色包装不仅可以节省资源,也可以降低环境污染,所以,在发展绿色物流的时代,绿色的物流包装尤为重要。一是实现模块化的包装,即使用容器和包装托盘,统一大小和规格,这样便于包装和运输,二是实现集装化和大包装,采用集装箱等有利于物流系统装卸和仓储、运输的机械化的包装方式,同时还可以降低材料的包装成本,有利于保护货物本身。三是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循环利用。另外,还可以开发新的环保包装材料和机械。通过以上方式,就可以实现功能化的绿色包装。#p#分页标题#e#

4.4开展绿色仓储管理

首先,有关部门要做好存储点的规划,确保不浪费资源。在设置存储点之前,应对物流中心做详细调查,以确定哪些地方必须建立、可以建立或不应设立存储点。其次,加强物流环节,减少存储成本。应努力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卖方一体化,这样如果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那么成本将减少。

4.5加大技术开发创新和利用力度

绿色物流技术,包括标准化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安全技术、监测技术、存储技、各类废物处理和废物利用技术、物流功能和特殊的技术以及质量管理技术。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是绿色物流的重要支柱。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绿色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美国的物流运输、配送、包装等方面应用了很多先进技术。中国物流企业要抓住机遇,积极研发和使用绿色物流。同时,物流企业应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实施绿色物流,提高绿色物流技术的应用水平。

4.6加快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当前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培养物流管理和应用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实践性很强;同时,物流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别要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快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首先,各类高校开设物流相关的专业和教育体系,积极提高教育水平,为国家和现代绿色物流专业培训大量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包括与物流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本科、研究生专业,同时提供一些相关的职业培训或高级培训项目,即为企业员工提供在职教育。同时,也可以采用企业聘用和人员外派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

5绿色物流管理模式的创建

5.1转变模式,不断改善绿色物流环境

第一,宏观调控,依法管理。以“政府”为总指导,宏观调控,引导企业向健康方向发展。第二,改善流程,宏观调控,引导企业向健康方向发展。在物流企业发展的前期,从货运到包装到仓储,都会产生导致环境问题的过程,如尾气污染、包装垃圾,因此要从流程上进行处理。第三,增强绿色物流管理的观念。只有在意识上对“绿色物流”足够重视,才能从领导层到终端员工都走绿色物流道路,实现“集约式”的物流管理模式。

5.2改善经营,塑造绿色物流品牌

“战略管理”不仅是重点物流企业日常的管理活动,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宝”。当前物流管理提出了绿色概念,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打造自己的“品牌”,为现代绿色物流创造条件。首先,抓住机遇,不断尝试。当前物流市场繁荣发展,挑战与机遇同时存在,因此物流企业要把握市场脉搏,抓住商机,不断尝试新的运营模式。其次,在勇敢尝试的同时,企业还要制定周密和可行的运营计划,提升执行力。第三,要控制财务成本,提升企业效益。物流企业要想生存,必须自力更生,通过自身的运营获取效益和资金,将成本控制深入到各个部门。另外,企业还需要优化结构,实现集中式管理。集约化管理有利于企业绿色物流品牌的塑造,促进现代物流企业的不断发展。

5.3塑造和谐环境,创设激情

绿色物流对于物流管理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我国物流经济的起步相对较晚,在这种环境下改变物流的管理方式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笔者认为,保持企业内部的“环境和谐”是绿色物流实现的保证。首先,要实现人的和谐。企业是由员工组成的一个大的整体,管理者要协调好人员的关系,形成互相信任和诚信机制,这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其次,要打造和谐的文化。绿色物流管理模式的创造,需要企业塑造和谐的内部文化,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工作。第三,要实现和谐管理。管理层在制定管理方案时,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方案,企业要制定好的奖励机制,为各部门的运行提供良好机遇,将部门和员工的效益发挥到最大。

绿色技术创新概念范文第3篇

近年来,吉林化纤集团把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确定为发展主攻方向,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加速技术改造、新品研发。吉林化纤集团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级研发中心,还成立了吉林市首个院士工作站,搭建平台,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提升技术装备水平,重点在发展绿色、天然、环保型纤维,提高产品的功能性、附加值上下功夫,以产品、技术的强大研发优势及高素质科技、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紧紧抓住了发展主动权,孕育了多项国家、省、市重点科研成果,先后开发出竹纤维、空调纤维、负离子纤维、阻燃纤维、原液染色纤维、碳纤维原丝等20余种新产品及多项专利产品,有效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外,吉林化纤集团继续保持腈纶产品竟争优势,在拥有国内三分之一腈纶产能,年产量近24万吨基础上,集聚研发力量进一步做大做精,相继推出了抗起球、超细旦、原液染色等多种腈纶新品,完善、调优了产品结构。吉林化纤集团被中国保健协会、中国针织协会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保健功能纺织品原料基地。

此次研发的莱麻纤维以绿色环保的天然麻材为原料,在秉承麻纤维良好的吸湿性的基础上,提高了纤维湿模量和强度,织物具有透气性强、舒适度好、悬垂性和硬挺度俱佳,不易变形等优良特性,弥补了传统的麻纤维织物手感粗糙、皮肤接触感觉刺痒等缺点,同时解决了纤维织物吸汗后有凉感、闷热感的问题。莱麻纤维色泽亮丽,可与棉、丝、涤纶等其他纺织原料混纺,具有天然的抗菌、抑菌、防螨功能,满足了人们对纺织面料舒适、健康、保健的要求,适用于牛仔面料、床品、衬衫、毛衫、休闲服装的织造等。

蓄热纤维具有良好的蓄热保暖功能,经具有国际认证资质的瑞士SGS公司检测,在一定的热源照射下,蓄热纤维布料比普通布料温度高出18.5度。蓄热纤维可以反射人体热辐射,储存热能,防止热量散失,满足了秋冬季节人们对织物美观、保暖的要求。蓄热纤维与粘胶、竹纤维、天丝、棉等纤维混纺后,产生吸湿发热效能,经国家针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吸湿发热性能测试,其织物吸湿发热平均值达3.7度,最高达6.7度,让人感觉更温暖、更舒适。

绿色技术创新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竞争力;生命周期;指标体系

资料显示,装备制造业产值占中国GDP总额的四分之一,是我国工业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所在,积极抢占装备制造领域是我国谋求世界工业强国的战略重点。然而,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装备制造业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特点日益凸现。近年来,装备制造企业出口遭遇绿色环保、技术标准等贸易壁垒增多。另外我国出台了新大气法等一系列环保政策,史无前例地加大了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管制。企业是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之一,也是节能减排转型发展的主力。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和国内环境规制政策是高悬在装备制造企业头上的双刃剑,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从最初的原材料采掘到最终的废弃物处理进行全过程的绿化,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才有坚强的微观基础。为此,本文从生命全周期角度,尝试构建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客观评估和反映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综合状况,为企业提高绿色竞争力起到精准导航作用。

一、企业绿色竞争力相关理论与评价方法文献综述

竞争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动力。国际上对企业竞争力理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形成了几大经典学派,如以Michael Porter(1990) 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Birger Wernerfelt(1984)和Barney JB(1991)为主要代表的资源学派、以Brian Loasby和Christian Knudsen(1995) 为代表的企业能力理论。企业绿色竞争力是在绿色经济形势下提出的新概念,将企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纳入企业决策的影响要素中,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活动符合市场竞争的绿色标准,从而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持续获得竞争优势。

本部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际上对绿色竞争力概念的论述较少,主要从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这一方面切入,并依据观点不同分为两派。悲观派认为环境管制会使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精力来应对环保压力,增加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如Walley.N 和Whitehead.B.(1994)认为环境管制使企业承担巨额费用,无力投资有前景项目,从而降低竞争力;Jaffeetal (1995)认为企业受到环境管制要为解决污染问题直接耗费成本,还因进行环保所需的生产要素价格间接提高花费成本。

而乐观派认为,环境管制将促使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活动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从而有利于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提升。Michael Porter(1995)认为,合理环境管制可以激发被管制企业进行创新来产生效益;一些学者如Gabel,Sinclair-Desgagne(1997)认为环境管制可以通过外部刺激减少组织内部的非效率;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环保技术来创造竞争优势,如Sam・Fankhauser(2013)提出一个国家的绿色竞争力是向绿色经济转型的核心,将成为全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研究观点大体倾向于乐观派,认为环境管制势在必行,对企业提高竞争力有积极作用。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对绿色竞争力的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如洪小瑛(2002)认为绿色竞争力由绿色的资源、技术、管理等综合作用形成的系统概念;陈红喜(2005)对各家观点进行提炼,定义企业绿色竞争力为相较之竞争对手,某企业能够协调环保需求更有效地供应契合要求的绿色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份额,获取效益,从而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目前对绿色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众多,主要评价方法如表1所示。

(三)对既有研究的评述

前人的研究丰富了绿色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对绿色竞争力的测评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但仍存不足。国外缺少对绿色竞争力影响要素的探究和归纳,国内学者没有系统涵盖生命全周期各阶段。既有文献缺乏专门针对装备制造企业的绿色竞争力评估体系,普适性的评价体系只能发挥指导作用,对装备制造企业缺乏可操作性。基于此,笔者在参考前人研究基础上,从生命全周期的视角,尝试构建能全面反映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的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

二、基于生命全周期理论的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影响要素及作用机理

从生命周期视角考察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需从最初的产品设计到最终的废弃物处理,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定量分析,找出企业绿色竞争力在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影响的因素,探究其影响路径,对症下药。

要解决装备制造业面临的耗能与污染问题,提升自身的绿色竞争力务必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实施生态设计,从源头来降低有形产品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减少直接的生产成本,同时降低污染的排放量减少后期的治污成本,提升绿色竞争力;而原材料选择方面,应采购绿色原材料,并选择绿色供应商,在减耗、节约成本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生产过程中,绿色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清洁生产”的实践,进行绿色的工艺设计,减少生产环节,实行节能管理,持续地利用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在销售阶段绿色竞争力需要绿色的销售网络进行支撑,即绿色包装、绿色物流、绿色存储以确保产品能以最有效、最绿色的方式从工厂运送到客户手中;在产品使用阶段,装备制造企业作为服务方应当以便利客户为导向,发展专业化服务体系。而产品用后处置阶段,企业应当完善旧件回收系统,并保证三废的稳定、持续达标,减轻环境压力,降低控污费用,提升企业环境友好形象。

可以看出,在最初的产品研发设计到最终的产品用后处置,都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装备制造企业因其高耗能、高污染的特性,更需全方位把控好各个环节,在入口减少消耗,在出口降低污染,是提高绿色竞争力的高效路径。

三、基于生命全周期理论的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科学性原则。设计评价体系应当在进行调研考证后,综合定性、定量,科学、客观地展现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真实情况。

创新性原则。本文立足新的视角考量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涵盖了产品研发设计、原材料采掘与生产、产品制造、产品销售、使用和废弃物管理,立意新颖。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筛选需要考虑定性指标是否可合理量化以及定量指标数据是否方便搜集。本文在筛选指标时兼顾可操作性,使得数据真实可取,客观反映真实情况。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构建指标体系的思路就是以生命周期为视角出发,围绕评价目标,将指标分层剖解,最后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从而保持严谨的逻辑连贯。如表2所示。

设计环节是促进装备制造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重要桥梁,在技术创新上形成先行优势,将从根本上来降低有形产品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来减少直接的生产成本,同时降低排污量减少后期的治污成本。因此企业的生态设计能力应当在各阶段占据首位。

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多为复杂庞大的机械装备,配置众多,在生产过程中高耗能、重污染,因此实行清洁生产,控制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对企业提升总体的绿色竞争力尤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的绿色生产能力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仅次于生态设计能力。

2015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十大类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2.5亿吨,回收总值为6446.9亿元,工程机械等8个领域35家机电产品再制造企业作为试点,经认定的再制造产品达到100余种。由此笔者认为,产品的用后处置阶段是直面减排压力的一环,虽是生命周期的末端,在绿色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地位也相当重要。

2016年7月,工信部、发改委、环保部《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着力推广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绿色材料和产品。装备制造业所需原料采购量大,应当面向上游实行绿色集中采购,选择绿色供应商,将大大有利于绿色竞争力的提升。原材料供应阶段的重要性应当略低于产品用后处置阶段,但高于销售及使用阶段。

装备制造业的大多产品非日常消费品,相对其他环节,销售和使用阶段对环境的影响略小,因此,在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六大阶段中,销售和使用阶段的重要性相对最小,但由于很多机械装备在其使用阶段的能耗也相当大,因此也应尽可能将产品包装、产品运输、储存方式及有关的售后服务体系方方面面都考虑进来,尽可能完善产品配送体系,并发展专业化服务体系。

四、结论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转变的大背景下,装备制造企业的绿色竞争力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基于生命全周期理论在要素层将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分为六大阶段,反映企业在各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是对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系统评价研究。总的来说,本文强调系统考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不单是考虑局部影响;并倡导可持续发展,关注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的潜在环境影响,着眼于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共存。

构建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工程庞杂,涉及面广,在数据处理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笔者只是尝试性地站在生命周期角度对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作初探,希望社会各界继续研究,构建起更科学合理的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促进企业全方位的提高绿色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江心英,周媛媛.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制造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

[2]陈红喜,王建明,袁瑜.企业绿色竞争力及评价体系构建探讨――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6(03).

[3]赵领娣, 徐新.循环经济下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提升[J].科技与经济,2005(05).

绿色技术创新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企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1-0215-01

1 当前服装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服装生产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服装企业存在着设备老化、产品单调陈旧、技术落后、生产停滞不前、销售下滑的现象。为了使企业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这些企业被动地靠降低价格来维持现状。可是结果不如人意——由于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劳动力工资不断上升,最终导致企业负担日益加重,工人的积极性每况愈下,(劳动报酬得不到保障,大批工人流失)有的企业甚至面临倒闭的

边缘。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在服装生产企业实行科技创新刻不容缓,十分必要。

2 实行科技创新的基本原理

科技创新,就是根据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原理的创造和发明的全新的各种生产,生活和技能与手段,是一个特定区域内以前未出现的技术形态,它具有全新的技术内容,对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企业劳动力以及整个社会发展起到全新的推动作用。

3 科技创新的方法

科技创新的方法,是创造学家从大量成功的创新实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关于创新的经验和技巧。主要是研究在创造发明和创新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设想,产生新方案的规律、途径和方法。常用的创新方法有:

1)组合法:组合法是指按照一定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把现有的科学技术原理或方法、现象、物品进行适当组合或重新安排,以产生发明创造新思路或新成果的方法。

2)移植法:是一种将某个技术领域的原理、方法或成果引用到不同技术领域或相同技术领域的其他研究之上,用以创造新的技术产物或改进原有技术产物的创新方法。具体形式包括技术原理式移植、技术手段式移植、技术结构式移植以及技术功能式

移植。

3)联想法:联想法是一种人们利用大脑的联想心理机制,由一种事物联想另一种事物,并由此形成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案的创新方法。主要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

想等。

4)设问法:设问法就是通过提问来发现事物的症结所在,继而进行创新与创造发明的创新方法。巧妙的设问可以启蒙想象、开阔思路、引导创新。

简而言之:①能否他用?即现有的产品或发明成果有无其他更多的用途。②能否借用?过去有无类似的东西?利用类比能否产生新概念?过去有无类似的问题可以模仿解决?能否以现有的发明引入其他创造性设想?③能否改变?现有的产品能否作某些改变,比如颜色、形状、声音、味道、式样、花色、品种以及制造方法能否改进。可否通过旋转、弯曲、扭转回转等方法加以改变?改变后的效果又如何?④能否扩大?现有产品能否增加使用功能?可否增加新成分?能否增加频率、尺寸、高度、强度?能否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价值?可否附加功能提高性能?⑤能否缩小?现有产品能否减少尺寸、缩小体积、减轻重量?能否省略某些部分或者零部件?能否浓缩化、微型化,能否分割、简略?⑥能否替代、现有产品能否用其他原理、其他材料、其他方法、其他结构、其他工艺、其他动力、其他成分、其他设备来代替?⑦能否调整?现有产品或成果能否调整原有布局?有无可互换的成分?可否变换配置、顺序、模式?可否变换操作程序?可否变换因果关系?⑧能否颠倒?现有的事物能否从相反的方向来作考虑?位置能否颠倒?关系能否颠倒?现有产品的工艺过程能否颠倒?上下颠倒、内外颠倒、正反颠倒。都有可能产生新的

效果。

4 科技创新的内容以及运用科技创新产生的效果

科技创新的内容就是通过科研活动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增加科学知识的总量,以及用新的知识,通过不断实验、发展和应用,从而使创新的知识形态转化为企业、社会经济实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内在动力的活动过程。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材料创新过程。材料既是物质生产手段的基础,也是生产工具和加工方法作用的对象。材料创新是整个科技创新的基石。简而言之就是开发新的材料,或者使原有材料发挥新的

用途。

绍兴永塬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开发拳击袋产品的例子,便是一个佐证。2009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危机侵袭而来,对服装生产企业的负面影响与日俱增,使该公司的销售逐月下滑。为了寻找新的机会,该厂技术人员从广交会上了解到全球最大的拳击袋采购商正在开发一种新的拳击袋材料,但由于它的材质未通过新欧洲标准的环保检测要求而不能进入欧美市场。于是,该厂的技术骨干立即研究对策进行立项试制,经过反复实验与研究,终于成功地通过了新欧洲标准的环保检测要求,与客户建立了拳击袋贸易合作关系。

其次是工艺创新过程。工艺创新包括生产工艺的改造和操作方法的改进。

绍兴永塬纺织服装有限公司自从进入美国拳击袋采购系统以后,不久便得到了第一批采购订单,但客户对该产品的缝制工艺作了特别的要求,即袋口与链条的连接处要新增一个打叉的方块,但缝制的方法要从原来的直线改为“W”线,目的是为了提高袋子悬挂使用时的牢度以便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这就给生产工艺增加了新的难度。为了使科技成果得以应用,该厂技术人员通过了3天的努力,对车间里的2台闲置设备进行了改装和技术攻关,并根据客户的工艺单进行了反复调试,使这一课题迎刃而解。全面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合同订单任务,获得了客商的信任。

再次是工具创新过程。工具是企业生产进步的必要手段,生产工具的创新可以直接提高企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该厂随着拳击袋订单的逐步增加,客户不但对产品质量要求有所提高,而且要求每一批产品的出货时间必须提前。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该厂及时配置了2台电脑打叉机,使每一批产品的生产周期比工具更新前加快了近3成。

最后是实现产品创新过程。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只有及时改造老产品,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绍兴永塬纺织服装有限公司虽然在08年通过了可口可乐公司的验厂,但始终没有订单。原因是产品比较简单、陈旧、“老脸孔”,吸引不了客户。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就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研发了10多个“式样脱颖而出,功能迎合新潮、品质绿色环保”的新产品,博得了外商的青睐。不到30天,就签订了700万元供货合同,扭转了企业销售下滑的被动局面,使该厂的年销售额从2009年的2183.84万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3286万元。

5 结论

由此可见在服装生产企业实行科技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科技创新不但对企业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更是提高企业生产力,走持续可发展道路的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

[1]王芳.浙江纺织产业升级及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9.

[2]胡蕾.四川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模式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3.

绿色技术创新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低碳环保 刻不容缓 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X-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314-01

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到那时,再多的钱,也未必能救得了你的命。台风海啸等灾难不单会直接破坏建筑物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而且会带来许多次生灾难,尤其是台风、飓风等灾难所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严重威胁了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再加上瘟疫的入侵,后果无法想象。

气温升高所融化的冰山,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最主要的来源。我们的地下淡水储备都是由冰山融水组成的。在气温平衡正常时,冰山有一个冰雪循环系统,即,冰山夏天融化,流向山下,流入地下,给平原地区积累淡水,并起到一个过滤作用。冬天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回到山上,通过大量降雪重新积累冰雪,也是一个过滤过程。这整个的循环过程,使得我们的淡水有了稳定的平衡保障。而现在全球变暖使得冰山上的冰雪积累的速度远没有融化的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经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

气温升高使得自然界食物链逐渐断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使海洋碳酸化,这会杀死大量微生物。最底层的食物消失,将使海洋食物链从最底层开始,向上迅速断裂,并蔓延至海洋以外。由于没有了食物,将有大量海洋生物,和以海洋生物为食的其他生物死亡。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将会污染海洋,加速其他生物的死亡;同时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温度的上升,无脊椎类动物,尤其是昆虫类生物提早从冬眠中苏醒,而靠这些昆虫为生的长途迁徙动物却无法及时赶上,错过捕食的时机,从而大量死亡。昆虫们提前苏醒,因为没有了天敌,将会肆无忌惮地吃掉大片森林和庄稼。没有了森林,等于无形当中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没有了庄稼,就等于人类没有了食物。而蜜蜂数目的大量减少,也是自然界食物链彻底崩溃的前兆。没有了蜜蜂帮助传播花粉,植物将无法繁殖。也就是说,庄稼无法繁殖,无法结果,人类将没有食物。全球人类将面临食物短缺,为争夺食物而引发的战争将越来越多,越来越近。而供我们争夺的食物,也将越来越少。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低碳生活要求人们树立全新的生活观和消费观,减少碳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低碳生活将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由于气候变化而对未来发展产生的忧虑,并由此认识到:导致气候变化的过量碳排放是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

在低碳经济模式下,人们的生活可以逐渐远离因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带来的负面效应,享受以经济能源和绿色能源为主题的新生活――低碳生活。顾名思义,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中尽量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理念,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低碳生活是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是更加时尚的消费观,是全新的生活质量观。

实现低碳生活,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是要提高公众意识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提倡返璞归真的低碳生活,上下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低碳生活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等新能源经济和环保产业。这些代替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新能源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实现低能耗和低排放。低碳意味着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绿色技术创新概念范文第7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rrent economics,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Chines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he two aspects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mesures include combination technology, market orientation, and 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the talents resources which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re put forward, so a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nd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tecture industry.

关键词: 施工企业;自主创新;组合技术;管理创新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independent innovation;combination technology;managem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65-02

0 引言

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对原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创新(Innovation)与创造(Create)是有区别的,创造强调首创性,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创新是把社会资源通过一种新的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它强调结果,尤其是经济效益,在企业内部把新的生产力实现产业化,从而使创新成为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

自主创新,既应理解为一种国家战略和发展道路,也指一种科技创新方式,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原始性创新,通过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努力获得更多的专利和技术发明;②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③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原始性创新是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和关键,而在当今集成创新对我国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应进行开放式创新,整合全球技术资源,为我所用。

1 施工企业自主创新的方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途径。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施工企业承担着国家建设的重大责任,自主创新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从而建立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民族建筑产业。施工企业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个方面。

1.1 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整体属于高能耗行业,在实现建筑主体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水泥等不可再生资源,对木材、水源等可再生资源也是极大的消耗,对自然资源的长期可利用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尽管我国建筑行业一再提倡“绿色建筑、文明施工”的理念,但就目前全国建筑施工企业平均水平来看,我国大多数施工企业仍未摆脱高能耗的状态。而国外目前的施工领域已经出现了建筑产业化的相关大量推广成功经验,国内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例如万科集团的装配式工业化施工住宅,但该技术尚未得到大面积推广。所以我国整体施工技术的要求为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摆脱目前高能耗的状态,提高施工的可靠性和便捷性。

1.2 管理创新 就施工企业而言,技术创新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管理活动与技术活动之间配合的有效性,成功的企业大多同时进行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在企业的竞争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创新是指基于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改变企业的管理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施工企业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战略规划、资本预算、项目管理、绩效评估、内部沟通、知识管理。施工企业根据市场环境的要求,快速发展的企业共性之一就是根据市场的特点实施正确的管理模式,不断地提高自身竞争力。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推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并在建筑行业推广鲁布革经验,三十年来,为适应国家政策、市场环境、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大部分施工企业高度重视项目管理制度建设。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一批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企业,积极开展项目管理精细化探索,涌现出诸如“深圳国贸”、“燕山石化扩建厂房”、“厦门感光材料厂”等一批杰出管理的工程项目;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企业把项目管理精细化上升到法人企业层面,总结形成“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责任承包”、“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等典型经验,对项目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自2000年以来,部分企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深入开展项目管理精细化,加强资源集中调控,强化过程精品,集约增效,总结形成了“物资、劳务、资金三集中管理机制”、“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施工现场管理标准”、“项目CI管理系统”等重要成果,对提升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整体水平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目前国内已形成较大规模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施工企业,如中建、中铁、中冶等大集团性的企业,因此,管理创新的方向就是形成规范性、可推广性的管理模式,并能形成生产力。

2 施工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

2.1 组合技术,形成生产力 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固然很重要,但将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连续和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化,这种组合将产生更大的力量。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有人发明了蒸汽机,有人发明了纺织机,但只有阿克莱特把蒸汽机、纺纱机和织布机组合起来,形成了工厂制,大大提高了效率,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所以,芒图在《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这本书里,说这次产业革命“与其说是技术革命,不如说是一次社会制度革命”。

施工中用的模板和脚手架的发展代表了施工行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原来使用原木加工后作为模板,后来通过技术创新,把木头的碎片、碎末经过挤压加工形成新的木质材料,而这种材料最初并非用于模板,当把该材料用于模板时发现,不但强度有所提高,还能更加耐用。目前,部分建造师们要求建筑物应以混凝土的色泽作为其本身的美观效果,这就对混凝土成型表面光洁度要求非常高,从而相应产生了清水混凝土模板。经过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时不断的总结和摸索,支模用的脚手架由原来的原木到钢管脚手架,再到由钢管形成的早拆模系统及更为方便的搭拆脚手架系统,为提高施工生产力奠定了有力基础。

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的创新将我国的施工行业水平引领全球。钢结构体系是建筑师们实现其建筑高度或建筑造型梦想的必用建筑体系之一。我国在90年代时,尚未进行大体量进行钢结构的施工。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钢结构的施工开始呈现飞跃性的发展,我国有代表性的钢结构建筑有“鸟巢”、北京央视大楼、上海环球中心、武汉高铁站等,而钢结构在施工中需要投入的相关技术力量非常之大,包括计算机的精确计算与控制、千斤顶的毫米级的行程控制、施工垂直运输设备的改良等等,无不是将各行业的技术力量进行组合,然后形成了现有的系统生产力。

2.2 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竞争力 企业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获利,而创新必须要实现企业产品的市场价值和长久盈利。企业创新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的拉动和技术进步的推动,技术创新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把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经济活动,而把技术变成竞争力的关键是产业化,而企业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及市场运作的能力最强。

“让创新开拓市场,用市场维系创新”,施工企业在发展到较大规模时,其业务的扩大已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区,往往会在全国各个地方甚至国外市场与同行业展开竞争,为避免企业内部各区域公司或子公司间的恶性竞争,必须按照更高的发展策略,实施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方针。以中建集团为例,在2010年中建总公司集团提出:集团以“一最两跨,科学发展”为目标,按照“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策略,实施“大市场、大建设方、大项目”经营方针,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项目管理的能力和效益是每个施工企业的根本性任务,因此,根据自身发展特点,总结、提炼成功经验,创新建立并推广规范性的项目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以市场需求驱动企业创新,进行规模生产,因为生产能力的提高,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3 重视人才资源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基业长青。施工企业要把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因为企业创新的出发点和基本使命就是要产生新的价值,而价值的实现、核心技术的掌握主要是由人来完成的,纵观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都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人才资源对施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3 结语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施工企业应该从自身利益出发通过自主创新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国家应采取相关措施激励施工企业不断创新,大力推广和宣传成功的施工技术和管理创新经验,从而带动整个建筑行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小平,孙东川,徐咏梅等.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10):74-76.

绿色技术创新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绿色营销现状发展分析

一、绿色营销产生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市场最具有生命力的五种营销方式分别是“绿色营销”,整合营销,网络营销,直复营销及特许经营。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观念是“以消费者需要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我们说这一观念的产生相对于以往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而言是一次企业经营思想上的革命的话,那么,绿色营销观念将掀起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一场新的“革命”。

人们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平衡,大气污染和生物灭种等环境危机,越来越认识到在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后遗症这些表象后面,隐藏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念问题。今天,我们普遍感觉到正是那种过度掠夺式的消费方式和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造成了这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危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企业行为缺乏生态观念,那种对自然资源釆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方法,以追求一已的、一时的高效益、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由单纯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双重目标转变,资源配置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和发展会议制定了《21世纪议程》,该《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靡全球的绿色革命为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也给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绿色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

二、绿色营销的特征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以保护环境和回归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绿色营销活动。这种营销活动的主要特征是:

1.提倡绿色消费意识。就绿色产品购买意愿而言,绿色消费者除了关注购买和消费过程,还关注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处置问题(如可回收等)。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都发生了变化,日渐出现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渴望,人们开始关心消费的环境代价,呼唤既无污染又有益于健康的绿色产品。据市场调研报告表明,91.6%日本主妇对绿色食品感兴趣,大约50%的法国人、80%的德国人在超级市场购物时,都愿意挑选环保商品。在美国,有30%的消费者声称他们关心大公司的环境记录,有84%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会考虑公司环保方面的声誉。绿色消费观念代表了当今世界公众消费观念的新朝流。

2.“绿色”标记贯穿于绿色营销的整个过程。绿色营销与其它营销方式根本区别就在于,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开发、分销和售后服务等活动中,都和维护生态平衡、重视环境保护,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情趣的“绿色”观念紧紧相联,并将其贯穿于营销活动的始终。

3.绿色营销在注重满足消费者需求并由此取得利润的同时,要符合环保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长远利益。它表明企业在发展中享有正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和享有清洁、安全的环境的权利,但又必须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

4.绿色营销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企业在获得持续利润的同时,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的优势。

5.采用绿色标志。采用绿色标志是绿色营销的重要特点。我国现行的绿色标志,是由国家指定的机构或民间组织依据环境标志产品标准及有关规定,对产品的环境性能及生产过程进行确认,并以标志图形的形式告知消费者哪些产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更为有利。

三、实施绿色营销的战略意义

1.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必须认识到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顺应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获得良好的效益。

2.绿色企业形象是高素质企业的象征。以发展循环经济、促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企业形象的树立,是企业及其经营者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长远发展的高尚思想境界的体现。追求绿色形象的企业,其理念和行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是现代企业的楷模。

3.实施绿色营销有利于打破绿色壁垒。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棘手和最难对付的贸易障碍——绿色壁垒产生了。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逐步向外向型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也以环保为名,构筑起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产生了极大冲击。通过强化绿色观念,重视绿色设计,推行清洁生产,强化绿色包装,积极争取ISO14000认证等措施来实施绿色营销,要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是突破“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

四、我国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企业的绿色营销在博弈中很容易陷入“囚徒困境”的尴尬境地。中国绿色产品市场还处于市场引入期,人们的绿色消费观念淡薄,绿色消费水平还很低,绿色产品引入市场需支付巨额费用,并导致利润为负值(绿色产品成本含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从而使广大企业陷入“囚徒博弈”的营销两难困境。

我国绿色营销的发展尚处于起步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因为:第一,企业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实现规模快速扩张是企业行为的主要目标,表现为宏观的、长远利益的生态环境因素远未成为影响企业运作的“内生变量”。第二,我国的环境产权机制不健全,政府的环境立法和司法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基层政府出于地方主义的利益保护,对环保法规执行不严,职能部门在生态环境的管理上亦缺乏力度。第三,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整体水平较低。第四,社会范围内的环境意识还有待提高。由于上述原因,我国除若干大城市之外,绝大部分地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尚未形成,除了少数具有领先水平的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的环保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如果这种情况不能迅速改变,我国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国家生态安全计划都将成为泡影,企业在即将到来的全球竞争中,也不可避免地陷于被动甚至遭致灭顶之灾,我们相信这绝非杞人忧天或者危言耸听!

五、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战略选择建议

1.实施绿色营销的原则

实施绿色营销需要贯彻“5R”管理原则,即研究(RESERCH):“重视研究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对策;减少(REDUCE):减少和消除对有害物质的排除;循环(RECYCIE):对废旧物资进行处理和再运用;再开发(REDISCOVER):变普通产品为绿色产品;保护(RESERVE):积极参与社会的环保活动,树立环保意识。

2.政府主导

(1)政府应加大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和绿色标志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配置的同时,还要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合理调节经济增长对有限资源的需求。

(2)制定和完善相关环保法规,充分发挥政府的保障作用。一方面,对照国际标准,在现有法律、条例、法令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法规;另一方面,加强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教育先行。实施绿色营销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今天的发展基础还很薄弱,问题就在于社会的绿色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仅是要研究和推广绿色产品,更需要开发绿色市场,培育具有绿色消费意识的消费者。所谓“教育先行”,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环保教育,使每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现代人应尽的基本义务。企业作为实施绿色营销的主体之一,更需要在学习中建立新的经营理念,即在消费者利益、环境生态利益和企业自身利益统一的基础上,寻求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普遍和谐,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永续经营。

(4)潜心开发研制绿色产品,加快绿色产品创新。现阶段我国绿色营销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到“既经济又环保”,化解这个“两难选择”的唯一现实的途径是大力开发“绿色技术”,实行技术创新。生产出既符合消费者绿色需求,又符合环保质量标准,并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企业实现赢利目标的产品。

进入21世纪,美国掀起了一场被称为“再制造”的回收热潮,从汽车蓄点电池到打印机墨盒和电脑,几乎任何旧的东西都能够得到再生利用。日本环境省也出台相关政策,迫使企业对60%的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在面向未来的绿色营销浪潮中,与其说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还不如说是各国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上一展高下!

参考文献:

[1]王韩民,郭玮,程濑兰等。国家生态安全、概念、评价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1,(2):141.

[2]漆雁冰.绿色导向企业管理新概念[J].中外管理导报,2001,(7):28.

[3]郑继方.跨世纪的绿色文化[J].中外管理导报,1995,(1):54.

[4]万后芳.绿色营销.高度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