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性消费的意义

理性消费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理性消费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理性消费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消费观;价值观;理性消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8日

理性消费是当今时展和我国现代经济建设对大学生的要求。关注大学生的现实消费状况,培养大学生健康、科学的理性消费观,对于正确引导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消费现状

1、消费品倾向于电子高科技数码产品。如今,高科技数码产品已走向大学生生活。大学生不仅人人配有手机,而且手机价位越来越高。甚至大多数大学新生入校时就配上手机、电脑、相机――所谓的大学里的“三件套”数码产品,家境富裕的大学生则配上更齐全的“五件套”(手机、电脑、相机、MP4、录音笔)。

2、品牌意识增强。现在的大学生无论饮食、穿着还是日用品都较以往年代的讲究。除了吃饭、穿衣要讲究名牌外,在购买大部件的手机、电脑等高科技数码产品上表现尤其明显。大学生追风攀比现象日益严重,不顾自身经济条件的过度、盲目跟风,追求品牌、名牌在大学生群体中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

3、消费数额大。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数额也日益增加,甚至超过家庭能承担得起的限度。“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是扮酷,四五千元真大户”这首大学校里流行的打油诗虽然有夸大不实之处,但基本上影射了当今大学生的真实消费水平。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误区

1、贪图享受问题突出。据调查,大学生生活消费每月支出占每月消费总额(不含学费和住宿费)的比例最高,而伙食费用又是生活消费中占据比例最高的一项。此外,大学生用于休闲娱乐、朋友聚会和旅游的消费支出在消费总额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平均每月用于聚餐或请朋友吃饭的消费支出在100元以下的占66.4%,101~200元的占27.6%,200元以上的占6.0%。从当今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可看出,过度看重享受的思想已经逐渐蔓延及大学校园并影响到大学生的消费思想和行为。

2、攀比现象成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品种类及花费数额的变化,一方面是我国社会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富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但另一方面与大学生爱慕虚荣、甚至不顾家庭经济条件盲目攀比不健康的心理不无关系。大学生穿着讲究点当然无可厚非,但过度的讲究吃喝、穿着打扮及享受高端数码产品等相对于学习来说次要的东西,则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和重视的问题。对于名牌消费品的向往,对同辈高档消费的羡慕,对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满足消费需求而产生的烦恼等极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的失衡和行为失范,其影响的负面性是不可低估的。

3、超前消费。近年来,有些大学生的消费数额日益高涨,消费数额甚至远远超过所在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据大学生人均月消费与大学生所在家庭人均月收入的调查统计显示,有7.2%的大学生月消费支出高于其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大学生消费来源的调查显示,全部来源于家庭的占67.2%,部分来源于家庭、部分来源于勤工助学或奖助学金的占28.8%。非理性的、盲目的超前消费、高消费,不仅给家庭造成巨大经济压力,也使大学生迷失了科学、健康、正确、积极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形成不良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不良的消费氛围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一旦大学生的消费层次拉开,便会加深交往的隔膜,而这个隔膜会影响他们融入集体、社会。

三、大学生错误消费解决办法

1、学生方面。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养,形成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理念。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作为自己尚没有经济来源被父母供养的大学生,更应该体谅父母辛苦供养自己上学的不易,继承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形成科学、理性消费理念。

2、家庭方面。家庭应营造艰苦朴素、理性消费的生活环境,培养和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理性消费的习惯。作为家长应首先把自己塑造成生活方面的模范标兵,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给学生创造和培养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良好家庭氛围,使学生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同时也从精神道德层面引导、监督学生树立量入为出、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

3、高校方面。纵观我国的教育体制,从小学到大学,大学生从来就没有接受过来自学校的系统的、正规的消费教育,不具备系统的消费知识,更谈不上消费判断能力。因此,当前我国高校要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科学、理性消费的消费文化。大学要做好利用有效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合理消费观的引导和监督工作。学校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同时,运用校园广播站、校报、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优秀品德、美德和理性消费为主体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弘扬理性消费文化,培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干净纯洁又积极向上的校园消费文化和环境,营造大学生理性消费的舆论氛围,倡导学生适度、合理、科学消费,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消费观,从而培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理性消费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大学生;消费行为;理性消费

中图分类号:F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09-02

从一个每天埋在书本里的高中生到一个愈发独立的大学生,消费内容和习惯的改变可能是所有改变中最明显的,是大学生当前以至一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大学生消费行为是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行为,对其背后的家庭,乃至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三年的大学生活,我们不断观察和思考自己以及身边同学的消费行为,希望结合行为经济学知识分析他们的消费误区,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倡导理性消费做出努力。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消费误区以行为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最终给出一些有利于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可行建议,从而正确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和方式。

一、大学生消费的特点和趋势

(一)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大学生消费的方式丰富多样,朝着追求现实、重视自我,要求个人和社会并重的方向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1、实用为先。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认同率最高的三个词语是知识、事业和健康,其次是友谊、爱情、家庭和金钱,而后才是理想、权力、地位和名誉。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及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等都带有浓厚的实用色彩。2、崇尚个性化。大学生消费所表现出的个性化,表明我们心理的成熟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对个性的追求和对自我实现的热衷,反映出当前新知识、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和微博等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有着自己独有的消费观念。3、追求前卫。大学生消费的“前卫性”主要表现为追求品牌,崇尚权威和追求新颖、时尚。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对于品牌商品,不太注重的产品的功能,而是追求品牌商品的文化价值,更多的倾向于心理感受,而不是从直观上判断某种商品的优劣。品牌所代表的“质量”、“价格”以及“文化”的权威性,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4、消费水平的差异性。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较高的学费和其他教育费用,对月收入人均数百元的农村家庭、下岗职工家庭,尽管有国家和学校助学金的支持仍然不堪重负。因此在校园内产生了一个庞大的贫困生群体。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较低,有些同学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难以保障,心理也承受着经济困难带来的巨大压力,不少人因此产生自卑心理。于此同时,社会上的高消费现象已波及高等院校,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倡导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他们的虚荣心态和炫耀行为造成了一种示范效应,导致校园平均消费水平水涨船高,同校特别是同专业、同班、同宿舍同学间消费水平的明显反差。

(二)大学生的消费趋势

1、基本生活消费向营养质量型发展: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大大降低,而用于改善学习条件,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开始上升。 2、学习消费的比值大幅度上升:学习观念的变化,使广大学生日益认识到学习不再是一件阶段性的事,而将伴随人的终身。3、健康、健身消费增加:大学生日益重视健康消费,用于进行体育锻炼和购买保健品的支出也在逐步上升,健康消费将成为主要的消费内容。酒吧、KTV、台球、网购也成为大学必修一课。4、人际交往消费成本增高:在校大学生喜欢交友,用于请客吃饭的费用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网民年龄分布的高分值在20岁~30间岁,手机、电脑等产品早已由商务消费转向生活消费,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畅销,也使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由实用转向感受和体验。 5、模仿性消费日趋明显:大学生消费有着强烈的模仿性特征,有着很深的“白领情结”:名牌服装着身,平板电脑随身,已成为众多大学生所羡慕、仿效的社会形象。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误区及经济学解释

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和趋势只是分析其行为的开始,结合大学生消费的特点,对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消费行为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才是提出理性消费建议的有效途径。

(一)广告背后的秘密——“禀赋效应”产生的虚拟所有权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和行为经济学大师特维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论,该理论指出:在面对未来的风险选择时,人们通过一个价值函数来进行价值评估,这个函数的重要性质之一就是损失厌恶(LoseAversion),即:等量的损失要比等量的获得,对人们的感觉产生更大影响。“禀赋效应”(EndowmentEffect)与之有很明显的相似之处:当一个人将要获得一样东西时,他会认为这样东西比自己尚未拥有时更有价值。

禀赋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某汽车品牌免费提供的一年的汽车使用权,购物网站上专门设置的免费体验频道,商城提供种类多样的免费商品试用,卖家提出的“15天不满意保证全额退款”等等。受禀赋效应的影响,消费者在试用一段时间后,对所使用的商品会产生“虚拟所有权”,一旦这种所有权融入我们对世界,对自己的观点中,我们很快就会把它合理化而忘记了对商品的正常估价,最终说服自己以相对高的价格购买或不再行使退货的权力,显然,这是不理性的消费行为。

大学生的消费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广告的影响,尤其是电视广告和网络广告更是以新奇的设计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由此产生的花费不在少数。虚拟所有权正是广告的魔力所在,我们看到一个外形时尚功能强大的手机,会想象自己手里正玩着这样一部手机;看到一件漂亮的衣服,也会在脑中不自觉的形成自己穿着这件衣服的样子——想象着它已经是自己的了,把自己当成所有者,正是商家广告的目的所在。

可以说,抵制“禀赋效应”的诱惑是理性消费的第一步,对于一项消费活动,要以“非所有心态”来看待,尽量拉开自己和商品、服务之间的感情距离,以实际的所有权为判断标准,公平合理的对所要购买的商品做出估价。

(二)心里的锚——消费行为中的“幼鹅效应”

参照系(reference)是行为经济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大量的有关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时,常会选取一个参照标准作为参考依据,消费行为也不例外。人们对消费的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判断,常常是以一个参照点来作为标准的,“锚定心理”(anchoring)便是如此,它在消费选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大学生的消费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类似这样的行为:在地处繁华商业区的商场消费,两款衬衣的价格分别为300元和500元,我们很可能买300元的那件,而在另外一家商店里,多数衬衣价格低于300元,只有价格最高的一件为300元,这时我们会买价格低于300元的款式。都是同样300元的价格,我们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消费选择呢?

上世纪,自然学家康拉德·洛伦茨发现刚出壳的幼鹅会依赖它们第一眼看到的生物,由此他证明了幼鹅不仅根据它们出生时的初次发现来做决定,而且决定一经形成,就坚持不变。“幼鹅效应”由此产生,我们看到一件商品的价格,在心理会形成一个锚(参照点),这一价格会对其他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如在高档商场中300元的衬衫受到500元衬衫的影响,显得更加划算,而低档商场中300元的衬衫却像是一个奢侈品。

传统的购物消费经验常提到要“货比三家”,就是告诉我们要尽可能多的获得价格信息,同一商品的价格信息掌握的越全面,就越不容易受到某一数字锚的影响,从而在消费中可以有效的规避交易风险。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消费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建立在对大量商品的市场价格有一定的把握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购物经验。

(三)“瘾”性消费——对边际效用递减的质疑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常假定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即人们对于一个消费物品的评价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但是,行为经济学家则对这个理论提出了挑战,如果边际效用真的是递减的,那么对于一包接一包的香烟消费,不断增加的成瘾般的网购消费等现象又如何解释呢?行为经济学家所提出的质疑的根据,就是生活中发生的上瘾行为。

上瘾(addiction)是行为人在过去的实践中体验到的能使其感到快乐的行为,尽管在很多情形下不良的上瘾行为会带来降低行为人效用水平的后果,但行为人还是会坚持满足自己的嗜好。从一般意义上的酗酒、香烟到网络上瘾,饮食过量,上瘾行为已经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生活。

上瘾行为有“益”和“害”之分,有益的成瘾行为如对某一类型书籍的偏爱,对乐器演奏的痴迷等等,由此形成的消费是值得鼓励的,但是也要安排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有害的上瘾行为是需要及时发现制止的,烟瘾,网瘾会使得花费毫无节制,同时,这种不健康的消费习惯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行为经济学分析表明,随着某种行为上瘾程度的加深,停止消费所带来的短期损失将会越来越大,但理性人还是会通过突然停止法戒除某种程度极深的行为,用短期的损失换取长期更大的收益。

(四)浪费和节省可以相互转化——理性对待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的基本涵义是指已经投入的、不可能收回的成本。如交付给辅导机构的费用,团购网站上购买的不可退款的服务等。对于沉没成本,大学生常常有两种偏离理性的决策。一种是夸大沉没成本的显著性,忽略隐藏在其后的机会成本,另一种是轻视沉没成本,对沉没成本关注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递减。两种行为都是对待沉没成本的非理,造成的直接后果可能是消费中金钱或时间的浪费。

夸大沉没成本现象的存在比较普遍,由于风险厌恶,人们对待已失去的东西时显得格外的不理智,他们多数认为,对于沉没成本,即使它再也回不来,也应该用相应的收益去平衡它,于是就出现了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甲购买了一本价值80元的书,但是因为知识储备有限,这本书对他来说晦涩难懂,甲明知再读下去效用为0,但为了80元的书钱,他却不愿意放弃这本书而利用这段时间去读其他易懂的更有价值的书。事实上,无论他是否继续阅读,80元的书钱也不会再回来了。相反,继续阅读所花费的时间精力等甚至还在增加阅读的成本,可谓得不偿失。

轻视沉没成本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以参加课外辅导班举例,这项消费已成为大学生学习消费的主要内容,各种资格考试的辅导班也都是价格不菲。很多大学生在报名缴费之后,在后续的学习中以种种理由拖延,旷课,长期的课程尤为明显。期初已经付清学费,心理上给人的暗示是后期的课程是免费的,因此拖延的现象时有发生。

用理性人的观点去分析的话,以前公认的节俭恐怕不是什么值得学习的好作风,甚至会被认为是愚蠢的行为,权衡金钱和时间的成本之后,原来的浪费可能恰恰是节省,现代社会,人们最大的机会成本是时间。而有些方面,沉没成本又需要得到特别的重视,让已经花出去的钱发挥应有的效用,才是真正的节约,心理账户的平衡能力还是需要每个人思考和锻炼的。

三、对大学生理性消费的思考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西蒙(H.A.Simon)教授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人的思维能力并非无穷无尽,人是具有有限理性的,正因为人是有限理性的,所以人们在行为上并不总追求效用极大。人所能做出的选择,常常是根据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自己有限的思维。这就是人的“有限理性”观点。

既然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那么在经济行为中,人所做的决定就不能保证是100%理性的。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使表面上相同的问题产生很多不同的结果。消费不单单是一个经济活动,更是人的心理乃至生理活动的反映,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不在于花费的多少,而在于所追求的效用是否得到实现,一般意义上的效用极大是不能用来评价人的消费理性的。

大学生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收入来源单一,数额较少,这也就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方式需要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思考理性消费问题,不是老生常谈的鼓励节俭,更不是与现实背道而驰的限制消费。倡导理性消费的初衷,是在大学生中形成对金钱的正确观念,理性的认识金钱的价值和使用方法,为的是在以后的生活积累更多经验,让金钱更好的为自己、家庭和社会服务。

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

作者简介:高空(1989-)男,汉族,河北人,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09级财管;洪沐(1990-)女,汉族,上海人,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09级财管。

参考文献:

[1]董志勇.行为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颉梦宁,李忠庆,郭培养.在校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02.

理性消费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消费异化;消费文化;文化批判

    一般认为,消费异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进人消费时代的伴生物。所谓“消费异化”是指消费超越了自身的内涵,使人的消费价值目标发生偏离,导致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扭曲,消费的原始、本真意义发生了改变。这种消费“在本质上是一种‘异化消费’。本来意义上的消费是对使用价值的消费,其目的是对需要的满足,这是正常消费。异化消费则是使消费与‘需要’、‘使用价值’相背离,过度地去追求不必要的消费,造成巨大的浪费,这是不合理的消费。“人们的消费就不再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一种手段,而成了一种对商品象征意义的符号消费,即成了一种异化消费。论及消费异化及其种种表现,可谓涉及诸多领域,俯拾即是。择其要者,仅从以下两个侧面略作说明。

    其一,符号化的扭曲与曲解。消费或消费行为“符号化”是指人们消费的目的并非为了满足于各种消费品一般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追求具体需求以外的某些符号表征。“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的服务和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闭现代社会,商品(包括各种服务)越来越多地带有符号意义与特征,符号已成为商品的另外一种价值。然而,符号毕竟不是商品的全部属性,也不应淹没商品最基本的属性。一段时间以来,相当一部分国人过分看重消费品的符号意义,过分追求符号的外延意义,使符号意义发生  扭曲,消费行为、观念发生了异化。一些人的消费目的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符号欲望”。其中有腰缠万贯,一掷千金的富豪大款,也有追逐“时尚”,还谈不上富足的工薪族。前者消费过程中追求各种名目的名牌、高档消费品,目的是为了昭示自己的富有—消费品是其身份、富有的象征、标识,并不考虑消费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否相符。对于豪华、奢侈的追求彻底消解了消费品最基本的属性。于是,抽什么品牌的香烟,开哪国生产的高档名车,穿哪个名牌的时装成为这些人的消费追求;于是,为了迎合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应运而生地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天价”消费品:“天价年夜饭”、“天价香烟”、“天价豪宅”……。虽然他们只是人群中的少数或极少数,但所造成的“负激励”效应却是巨大的,催生了另一部分不属于富豪、大款阶层的、对消费和商品符号化情有独钟消费者。这些人的收人显然无法和富翁大款相提并论,但对符号化的追求并不示弱:消费的目的也是为了显示身份、地位,照顾“门面”,满足虚荣心。于是,收人并  不丰厚的“白领”吃住高档,穿用名牌—追求高消费,成为生活水平的虚假符号。超前消费导致了少数人“花明天的钱,今天尽情享乐”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有学者指出,高消费“为消费异化提供了温床”闭。无论在我们这样的发展  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这种过度符号化的异化消费都是非理性消费,应当予以批判。

      消费符号化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异化了消费品的基本功能,是消费行为的异化,但实际上是价值观念的扭曲,产生的各种负面效应—所谓,卜经济”效应,远远超出消费领域或经济领域。其中,消费文化的导向作用在今天越来越显示出强劲的势头。整个消费过程中,人往往受商品—符号的左右,人与商品的关系也发生了异化。针对符号及其消费意义的逐步增多,许多时候物品消费即是符号消费的现实,有学者指出:“符号消费的实质在于社会身份的建构”。人们购买消费品、商品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是为了追赶潮流、领略时尚、炫耀财富与富有等等与真正的商品属性毫不相关的欲望—“符号欲”。此间,人是否“在场”取决于商品的符号“价值”。因此,“借助商品的符号价值,人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商品变成了欲望和着迷的对象,炫耀性消费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有些商品会得到人们的偏爱,而这些问题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所无法解释的。的确,根据生产决定消费的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对符号消费的“执著”。也许我们只能从文化的视角进行剖析。因为“人的符号活动的实现就是‘文化’、‘文化世界’。据此,有理由认为,消费文化的“异化”是根源所在。

理性消费的意义范文第4篇

中国互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7月底,中国开业的团购网站已超过400家,在这之后团购 网站增长率有所下降。2011年12月底,我国团购用户总数达到6465万, 使用率提升至 12.6%,团购用户年增长率高达 244.8%,成为我国全年增 速第二快的网络服务。然而,2012年上半年,中国团购用户规模为6181 万,与2011年底相比减少284万,使用率下降1.1个百分点。2012年下半 年,用户数为8327万,使用率提升至14.8%,较2011年底上升3.3个百分 点。团购用户全年增长28.8%,依然保持相对较高的用户增长率。

2012年是团购行业转型的一年,团购网站整体发展从激进扩张过渡 到保守过冬。在用户增长的背景下,团购市场整合进一步加深,呈现出 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部分独立团购网站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 度过困难,如美团等独立团购网站之间团购信息的重复;另一方面,依 托于老牌电商或者其他互联网服务企业的非独立团购网站在市场上的表 现十分突出,如聚划算2012年交易额达到208亿元,是2011年的2倍。与 此同时,团购模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从单纯商品团购到生活服务类团 购,网络团购的发展带动着生活服务类商品以及服务的电子商务化快速 发展。因此,在这种变化的市场中,有必要通过分析网络条件下消费者 的风险感知,以及服务型网络团购营销模式对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影响因 素,从而探讨出一条引导消费者在服务型网络团购中理性消费的途径。

一、网络条件下消费者感知风险

消费者购买过程包含了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心理决策过程指导购 买行为。感知风险则是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因不能够提前得知其购买 以及购买后的使用结果是否能够与预期心理需求相一致而产生的不确定 性心理,这种心理决定了消费者心理决策结果。因此,消费者感知风险 对其消费购买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比而言,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在信息收集、商品比较、购 买行动以及购后反应等消费行为方面与传统购物模式感知风险相比,还 是存在一定的区别。

二、服务型网络团购营销模式及其对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

(一)服务型网络团购营销模式的含义

服务型网络团购营销模式(Service-oriented Online Group PurchaseMarketing)就是将生活服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 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将同一地域一定数量消费 者的相同生活服务需求进行聚集,形成基于大宗购买的买方优势,以此 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增加消费者群体的消费效用的市场营销方 式。

随着网络经济的极速发展,服务型网络团购营销模式对于商家而言,在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加客流量等方面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二)服务型网络团购营销模式对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

1、时间。尽管消费者在网上选购商品能够足不出户,但是在网上 选购商品的同时消费者依旧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搜集商品信息。

2、便利。哪怕是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地域依旧存在着不同的消 费习惯,并且不同地域的消费者对消费体验的感受不同。因此,一个消 费者在自己日常活动范围外进行消费,会降低其便利性,从而增加成 本。

3、隐私。在网络世界,信用卡/储蓄卡密码被盗、消费习惯被追 踪、电脑中个人信息泄露等等,已经屡见不鲜。

4、身体。经常上网对眼睛、颈椎等造成影响,更甚者会使个人长 期沉迷于网络,影响个人睡眠质量、胎儿发育等等。

5、心理。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会产生经济时间损失,会让部分人 群郁闷、心神不定,以及参加服务类团购在一定场合也会降低亲戚朋友 对个人的评价从而带来心理压力。此外,部分消费者会长期沉迷于网络 团购,浪费过多金钱,形成习惯性后悔心理。

6、信息。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依旧普遍存在信息是否真实可靠的问 题。搜集到的信息全面与否,可靠与否,以及搜集到的信息过程中还有 哪些未被考虑的因子,都是决定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

(三)如何引导消费者对服务型网络团购进行理性消费

要实现消费者在进行服务型网络团购时理性消费,就必须对影响消 费者最终决策的感知风险进行剖析,减少非理性消费对经济体系和社会 风气的不良影响。具体而言,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不要买不需要的东西。服务型网络团购虽然能够让消费者省一 大笔钱,但是对于自身需求而言,不需要意味着其价值是零。然而,在 购买过程中势必有金钱的损失,这对于消费者自身而言必然是不利的。

2、在商家不停了解消费者心理的同时,消费者也应该去了解商家 的心理。消费者需要思考商家的让利是否合理、是否会是欺诈行为、是 否实物与描述天壤之别。只有对商家的心理进行充分思考,消费者在消 费决策过程中才能做到真正地理性。

理性消费的意义范文第5篇

我们要用金钱为自己赢得丰富的生活,如何掌握正确的理财观念便成了这一时刻迫切需要了解的话题。

真正聪明的人应该懂得如何正确运用自己的财商,为自己争取幸福的未来。于是,站在每一个与金钱有关的十字路口,我们这样提醒自己:我要自己有钱,我要自己幸福。

乘客:王静初女24岁某IT公司行政人员

静初自小生活安逸,大学毕业自己赚钱后依旧本性不改,花钱时从不心疼从不眨眼,“卡通族”、“月光族”、“负人”这三个词正好概括了她刚毕业时的生活状态。静初的钱包里有若干银行信用卡、会员卡和VIP卡,她丧失理性的消费,花钱比挣钱快得多。她流连在每一个美丽的服装品牌和美味的饕餮大餐,高档次的生活方式让她看上去比同龄人潇洒许多。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大学同学聚会时,有人打算和男友买房买车过日子,有人准备用一年工作的存款为自己投资做点小生意,有人正计划奖励自己去新马泰旅行,而静初存折里的钱却只够自己去买一双百丽的鞋,或者去PUB消费一晚。

她明显觉得了自己虽然衣着光鲜生活安逸,相比他们却处于弱势――谁不喜欢用金钱构筑起来的自信和沉稳。从此,静初决定要好好调整调整自己的花钱制度,整理清楚自己的每笔财政收入和支出,不再毫无节制地随性花钱。

静初听取了大学同学的意见,下载了最新的理财软件,看见收入和支出在一键之间变成图表,得出结论和预算,一时间还真对这种裸的理财方式有点不习惯。

当然,这只是约束自己的一个方面。对于静初来说,更主要的是如何控制自己疯狂的购物欲望,她又为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省钱存钱具体条例,并严格执行。

王静初的理财方案:

1、迫自己把每月薪水的一半存进银行,外快、高温费或者过节费一律存起来,不给自己任何乱花钱的机会。

2、如果到了月底手头的钱还有节余,那么就把它们放进写字台的抽屉里――总有日常开销以外的事情需要花钱,比如同事结婚、过年红包、近郊旅行等等。

3、为钱包“瘦身”,对那些不常用却要交年费的信用卡坚决让它们撤回“老家”,以此改正自己爱随便刷卡和透支的习惯。

4、次购物前严格列出购买清单,把原本用来闲逛的时间花在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减少自己购物的机会。

5、如果逛街时看中的物品超出购物预算,要三思三思再三思:是否真的适合我?是否物有所值?不买是否对自己也没多大影响?

6、如果买衣服只是为了取悦自己,并没有实际意义(所谓“实际意义”比如关乎职场成败),那么就尽量变“千元一件”为“千元N件”。

7、学会对那些眼花缭乱的赠品和折扣视而不见,商家的策略不过是让顾客掏出更多的钱,很多东西并不真的适合自己,勉强抱回家其实也是另一种方面的非理性消费。

这样坚持了一年,静初储蓄卡上的钱便慢慢多了起来,她突然觉得自己非常有成就感。学会用经济的头脑来计划生活学会理财后,她真的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幸福世界。

强迫储蓄是控制非理性消费的一大妙方,而避免购买对自己没多大用处的物品也是省钱的良好途径。

下期预告:

理性消费的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税;价外税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127-02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消费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奢侈品消费热潮,“超前消费”、“未富先奢”已屡见不鲜,消费观、价值取向发生了严重扭曲。征收消费税,具有引导消费方向和调节消费结构的双重效果。因此,中国消费税中有关奢侈品征收制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征收奢侈品消费税的意义

(一)奢侈品的含义

奢侈品一般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广义的奢侈品是指超出消费者基本需求之外的消费品,狭义的奢侈品则指消费者消费结构中最高级别的消费品。同时奢侈品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有时代性、区域性等特征,即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奢侈品的物质形式会发生转变。

(二)奢侈品的特征

1.非必需性

奢侈品是满足少数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的消费品,且在日常生活中可有可无。如珠宝首饰、豪华轿车等,即使不拥有也不会影响人们基本生活。但如缺少粮食、日用品、基本衣物、家具等生活必需品,人们不仅无法正常生存,而且会造成社会动荡。

2.高成本性

绝大多数奢侈品都是采用高品质的原材料纯手工制作而成。高品质材料市场价格本身就高,再加上手工精心制作,造就了奢侈品的高成本性。例如世界著名品牌LV包之所以昂贵,不仅是因为款式新颖,关键在于它是用高品质皮质由工匠师傅一针一线制作的。

3.彰显性

奢侈品都价格十分昂贵,有购买能力的绝大部分都是高收入和富裕人群,工薪阶层不具备购买力。所以,可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其购买者或消费者的富有程度、社会地位、价值观念及生活品位等。

4.时代性

奢侈品是一定经济时代的衍生物,在不同时代奢侈品的界定不同。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三大件”,到了9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取而代之成为了“新三大件”,而上述物品如今已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了。

(三)奢侈品征收消费税的意义

1.引导正确消费方向

对奢侈品征收消费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消费者正确消费,使那些盲从追求时尚新颖、冲动型消费者在购买前能多加考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量入为出,计划性地合理消费,在购买商品时应更多地去考虑科学实用而不是炫富。

2.实现税收宏观调控作用和收入再分配

税收调控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保障。税收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经济杠杆,消费税税负的最终承担者是其消费者,因此加大奢侈品消费税征收力度,让富人多纳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保障社会公平分配,有利于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3.体现税收公平

税收公平包含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方面。中国对奢侈品开征消费税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另一方面高收入者从社会获得的利益多,应该相应地缴纳更多的税款回馈社会,体现了税收的纵向公平。

二、中国奢侈品消费税制度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征收范围过窄

中国现行的消费税税目中,纳入征收范围的奢侈品较少,且未能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目前,奢侈品已经渗透到中国居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消费已经不再仅限于税目中设置的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高档手表、高尔夫球及球具、游艇等少数几类,居民在高档家具、高档住宅、功能性电子产品、酒吧、夜总会、高档KTV等领域的消费支出规模巨大。由于现行消费税中奢侈品征收范围过窄,也没有兼顾奢侈消费行为,造成了消费税在居民奢侈品消费现状调控上的失灵,未能有效地引导居民理性消费、实现居民收入再分配,同时导致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大量流失。

(二)价内征收削弱了居民对奢侈品消费税的敏感度

中国消费税一直执行的是价内征收模式,即价税一体。消费者购买某应税消费品时,因价款中已经包含了消费税而无需额外支付,从而造成了消费税的“隐性”特征,缺乏税收应有的公开和透明,导致消费者无法直观地意识到自己在购买某项应税消费品时,为此缴纳了多少消费税,从而对自己支付的消费税缺少敏感度。同时,价内税的征收模式会让消费者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误认为消费税税负最终由企业承担。

(三)税率偏低,调控作用不足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现行奢侈品的消费税税率,仍参照十几年前的生活水平制定,并未及时调整。同时,税目中仅有的几种奢侈品,税率水平明显偏低,不足以有效地引导居民合理消费。据统计,中国人均GDP近年来位于世界100名前后,仍处于中下水平,而奢侈品消费额则逐年大幅攀升,近五年均高居世界排名前三位,遥遥领先于发达国家。可见,中国居民普遍存在严重的超前消费和畸形消费。现行奢侈品消费税税率偏低、调控作用不足,是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

三、完善中国奢侈品消费税征收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拓宽奢侈品消费税征税范围,划分档次并差别征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奢侈品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应该将更多奢侈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如名品香水、高档服装、高档家具、高档住宅、私人飞机、酒吧、夜总会等。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可以划分为富裕型、中产阶级型和非理性消费者三类。对于这三类群体而言,其奢侈品的界定又有不同的标准。所以,为了更好地抑制奢侈品消费热潮,体现消费税的调控功能,可以借鉴小汽车根据排量差别征税的成功典范,对奢侈品按照价格进行档次划分。如,单价在1万元~5万元的为一般性奢侈品;单价在5万元~20万元的为中档奢侈品;单价在20万元以上的为高档奢侈品。针对不同档次的奢侈品制定不同的消费税税率,进行差别征收。

(二)将奢侈品消费税改为价外征收

消费税的价内征收方式,不仅使消费者对税负承担者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而且也使消费税产生了一定的隐性特征,削弱了消费者对消费税的敏感度和税收的透明度。价外征收,价格中不含税金,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时需额外支付消费税金,使其可以明确自己为本次消费缴纳了多少税金。这不仅是纳税人在依法纳税时享有对自己纳税义务知情权的体现,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共财政下税收的透明公开。所以,为了更好引导居民奢侈品理性消费,应该在应税奢侈品价格标签上实行价税分开标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决策和行为。

(三)提高奢侈品消费税税率

中国于2006年对消费税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拓宽了其征收范围。但这次改革的不足是未能针对性的提高税率水平,消费税对奢侈品的调控失灵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所以,为了促使奢侈品市场健康发展,应适当地提高其消费税税率水平。消费税税率的提高,会导致奢侈品价格上涨,在消费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其购买力相对下降,当价格过高,中产阶级消费者和非理性消费者就可能放弃购买奢侈品而选择一般替代品,从而引导其理性消费;对于富裕型消费者,由于具有较强的够买力,提高税率虽然不足以使其放弃对奢侈品消费,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税收的纵向公平,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

党的十报告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奢侈品消费税征收制度的改革,是顺应这一要求的必然选择,能充分发挥税收的调控功能,有效实现居民收入的再分配,体现税收公平,有利于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 何莽,夏洪胜.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商业时代,2007,(29).

[2] 张慧芬.基于消费动机的奢侈品消费税影响分析[J].经济论坛,2010,(10).

[3] 姜文君.浅谈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及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6).

[4] 史玉慧.奢侈品课税问题研究述评[J].现代经济,2008,(7).

理性消费的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后样板房时代;软装设计;发展趋势

样板房国外称“showroom”,是住宅地产发展的一个重要产物,也是住宅文化的直接表现,样板房设计的成功与否不仅左右楼盘的销售量,也是购房者理想居所的实例参照,代表着楼盘的定位,理念,特色,开发水准和服务标准。我国的房地产发展起步较晚,住宅商品房开发真正开始兴盛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早期的开发商还没有引入样板房的概念,其开发意识纯粹为了满足人们简单的基本居住需求。直到上世纪末,住宅开发从最初的粗放型向规划型转变,样板房的概念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然而,最初的样板房只是一般的装修处理,在室内设计上几乎没有概念和策划的融入。随着住宅地产市场的逐渐成熟以及购房客户的理性置业,2000年初开始,样板房的设计和装修才算真正进入了意义上的“理念时代”,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家调控政策的引导,住宅地产走向成熟,客户置业趋于理性,强调的不再是“拥有不拥有”而是“合理不合理”。在这样的背景下,样板房设计竞争更加激烈,应抓住怎样的机遇,做出怎样的调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软装设计行业几乎与地产样板房同时展起来,伴随着住宅地产的兴旺,设计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虽然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但也是一个有巨大市场的行业,前景十分广阔。软装即软装修,软装饰,相对于建筑本身的硬结构空间是建筑视觉空间的延伸和发展。相对于传统“硬装修”的室内装饰形式,软装设计是在完成装修后进行的利用可更换,可更新的家具、灯具和饰品包括装饰画、绿植、花艺、陶瓷、窗帘布艺等进行的二次装饰。因此“软装饰”之于室内环境,犹如公园里的花草树木、山、石、小溪、曲径、水榭,是赋予室内空间生机与精神价值的重要元素;它对现代室内空间设计起到了烘托室内气氛、创造环境意境、丰富空间层次、强化室内环境风格、调节环境色彩等作用,软装设计毋庸置疑地成为了室内设计过程中画龙点睛的部分。新兴消费群体已从注重产品消费、功能消费转变到生活消费、文化消费和理念消费上。专业软装设计团队打造的样板房意在为消费者打造带有个人生活印记的“专属”生活方式。

软装设计成功与否决定着地产策划的成败和销售业绩的好坏。样板房是向置业者展现地产品质的重要参考。样板房的设计越得到重视,该户型销售量越好。整体家装生活方式的理念引导和直观的效果让消费者形象地看到装修后的家,无论从情感上和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该楼盘,接受这个心目中的“家”。这也即是“样板房效应”。这个效应背后是软装设计师的功劳,是对消费者消费观念、生活理念和审美情感的细致入微的调研。因此,样板房的成功与软装设计师的素质,设计思路,设计理念的把握是分不开的。目前的样板房设计从业者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设计师,他们中一部分是室内设计师转行或兼职,另一部分是艺术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或艺术爱好者转为软装设计师,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身基础不过硬、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但是在住宅地产过热,样板房项目接踵而至的时代,即“前样板房”时代,这些问题并没有凸显,项目量的密集,工程的浩大,设计管理的不成熟,使软装设计师疲于应付而无暇顾及设计质量的好坏;开发商楼市销售的火爆,样板房投资回报率的过于乐观,使其无暇思量样板房细节的处理,理念的推敲以及效果的把握。因此样板房的软装设计呈现良莠不齐,专业性不足的的现象比比皆是。然而,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住宅项目量的锐减,消费者理性消费的回归,无论是开发商,设计师还是消费者都将更加深入地挖掘住宅地块儿的特点,开发的意义,生活方式的定位等诸多现实问题。在样板房设计中“人”的主题地位得到进一步重视,“个性化”在设计中更加凸显,从“人本情怀”出发,通过设计中各元素的搭配和组合拓宽设计的新可能性是“后样板间”时代设计师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将结合北京新中街悦海青庭样板房项目提出一些新的思考和建议。

1?按实际功能组织划分和限定空间

样板房设计应根据户型结构,特点甚至是针对建筑上的缺点或硬伤而提出经过缜密思考和推敲后的空间规划解决方案,这些空间可能不是固定的,是可移动,组合或改变的,这样既符合现代都市人的审美需求,提出时尚的空间利用新概念,也是实事求是的解决购房者面对户型改造遇到的切实问题,回归设计的实用功能,展示样板房设计的真实和智慧。如新中街项目中所示的餐厅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方案处理实例。户型中起居室兼顾书房、会客和餐厅三个功能空间,但三个空间大小如何划分是设计师反复思量的问题,最终的餐厅只切分了大约五六平米,也有人质疑餐厅过于简朴不够奢华和大气,但依据新中街地理位置,居民消费结构,购买人群阶层和生活工作方式等的多项调研结果显示其在家庭中做饭尤其是以餐会客的机率很低,因此,餐厅空间决定以实用经济为基调而不同于之前样板房给人们的印象——餐饮空间一定是具有华贵仪式感的气派设计。

理性消费的意义范文第8篇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转变

1.消费奢侈化――由生存型消费向质量型消费转变。奢侈是一种非理望的表现:它的实质是和享乐,任意放纵自己的非常或反常的生活需求,缺乏一种合理的生活消费概念。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奢侈化表现在入校学生新四件套:手机、银行卡、MP3、电脑,虽然这些商品不至于昂贵得让人可望而不可及,但已不再是传统的生存型消费。这种消费有时还需压缩学生的伙食、学习资料等生存型费用来支付,这种质量型消费对于工薪阶层的家庭而言纯属奢侈性消费行为。

2.消费多样化――由单一性消费向多样化消费转变。大学生消费的多元化具体表现在消费层次、消费数量、消费品种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性。同时,由于大学生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在购买商品时比较喜欢追求新颖和时尚,容易成为新产品、新品牌、新消费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

3.消费个性化――由大众性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大学生特别注重自己形象的塑造,他们往往利用能展现个人风格的物品向伙伴传递出“他们是谁”的信息。由于消费品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身份识别的作用,大学生们热衷于选择各种各样所谓的带有身份标志的商品,以此作为彰显个性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4.消费情感化――由物质性消费向情感性消费转变。情感性消费包括:休闲娱乐消费――休闲娱乐消费名目繁多,如上网、练歌、看电影、旅游消费等;人际交往消费――人际关系的类型繁多,师生、同学、朋友、社团等,大学生发展和延续这些人际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就不得不以人际人情消费为依托;服饰消费――大学生尤其是女生特别注重自己的形象,在包装方面,追求的是时尚、品牌与品位;恋爱消费――在谈恋爱的大学生中,恋爱的消费是一笔较大的开销。

二、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表现和原因

1.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行为表现

(1)重物质、轻精神。在高校校园里,出现了注重物质生活的舒适富足、善于满足物质欲望的学生被视为正常健康的人,而注重精神价值追求的学生, 则难以被人们所认同的现象。大学生精神消费的支出往往显得十分吝啬,重娱乐性、消遣性,轻发展性和智力性的精神消费,则成为当今大学生的普遍倾向。网络消费、娱乐杂志、流行时尚、影视明星等消遣性消费已在大学校园内悄然成风,呈现出大学生精神消费的欠缺和畸形。

(2)脱离实际、超前消费。超前消费观念深受大学生推崇,缺乏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当代大学生与社会广泛接触,现代人张扬而新锐的消费理念,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取向。部分大学生盲目跟风――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等行为给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2.当代大学生产生不理性消费行为的原因

(1)大众媒体的诱导:为了实现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以广播、电视为载体的消费文化瞄准公众消费动向,时刻围绕着“消费”这个话题做文章。广告采用了先进的电视、录像、卫星通讯和网络技术对消费者进行“狂轰乱炸”,使得当代大学生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作为获得消费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

(2)家庭教育的偏差:在中国,“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的宣传词已经流行了数十年。有的家长不惜自己省吃俭用,勒紧裤带过日子,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这种传统的“疼爱”方式,造成了不少大学生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非理性消费方式。

(3)消费思潮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许多人成为了“消费主义”的精神奴隶。大学生也深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其消费越来越呈现出“功能无用论”消费理念,进而追求时尚的消费方式。许多大学生尚且完好的日常生活学习用品只因跟不上潮流而被淘汰,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4)从众心理在作祟:从众是指个体由于受到群体的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在认知或行动上表现出与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大学校园大都处于繁华的都市,大学生中也有部分来自于富裕的家庭,面对相对频繁的人际交往,大学生个体的消费行为容易受到周围高层次消费水平同学的影响,而选择高于自己承受能力的消费方式。

三、引导当代大学生建立理性消费观

1.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消费观教育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大学生消费要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说: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衡量需要和享受要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他们的物品为尺度。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不单是个体行为更是社会行为,这就要求大学生消费要以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2)大学生消费要与家庭的收支情况相匹配。众所周知,大学生是纯消费者,经济来源于家庭及亲友的资助,无论其家庭多么富裕,大学生消费道德在量上的标准就是满足学习、生活的基本需求。

(3)大学生消费要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同志曾经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同志也曾在八荣八耻里面提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建立节约型社会,当代大学生需要从身边做起,从自身做起。

(4)大学生消费要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不仅要遵纪守法,还要遵守大学生守则,使消费行为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大学生的消费伦理在道德标准上有着明确的量和质的规定。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绿色消费”和“科学消费”的观念。

2.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消费伦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1)加强“两课”的学习,增加大学生的荣辱意识。在大学校园中,“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站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在“两课”教育中贯彻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大学生的荣辱意识。同时将消费伦理教育与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加强德育课的实效性。

(2)唤醒感恩的心,培养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对于普通的工薪家庭而言,一个大学生的消费支出在整个家庭消费支出中占较大的比例。一个学生的消费越大,他对家庭应该承担的责任就应该越多。在发达国家,拥有较多财富者往往在社会中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他们为慈善事业捐款,参加各种慈善活动,倡导理性、节约的消费观念,以这种行为来感恩社会、回报社会。青年学生也需要以同样的方式,怀着感恩的心来感恩父母,回报家庭。

(3)提倡理性消费,增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的意识。我国从古至今都提倡“艰苦奋斗”精神。在传统的伦理规范中,个人的品德和合理的消费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社会大环境来说,要大力培养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欲主义,积极营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环境氛围。同时,还要注重大学生的自我道德修养。大学生的消费伦理教育要遵循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沿着德育过程知、情、意、行的内在秩序,将消费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消费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