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

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范文第1篇

一、“互联网+”的理解

一是走出“互联网+”的狭隘工具论的视野之中,不能以我为中心地取舍,而是要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态,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互联网+”,每一个不同生活环境的人,应时间、空间、事业、交往方式,你的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不同,会对“互联网+”形成完全不同的理解与感受。而每一个你,对“互联网+”的理解永远不是终极理解,而是在“互联网+”中生存情怀发展的。

三是“互联网+”具有动态性,最大的特点是跨界融合,连接一切。

“互联网+”对于未来的产业、经济和整个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一个新生态下的新时代的到来。

1.怎样理解“+”

理解“互联网+”需要从一定的层次或层面中去理解。

第一层次:互联互通,形成交互,把每个人,每个行业都卷入现实的,虚拟的社群之中,网络之中。打破各自一亩三分地的格局,让自己主动汇入网络之中,促进网络的联盟。消除信息孤岛,把你自己“+”入别人的群中,也让别人进入你的群中。

第二层次:“互联网+一切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即万物互联,任何网络都不要孤立。

第三层次:“互联网+其他行业”――跨界。所有的传统行业需要转身向互联网靠近,新兴行业更离不开互联网。我已经破局的有:互联网+零售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通信”已经越来越成熟。

第四层次:“互联网+无穷”。如“互联网+汽车后市场服务”,还会跟进,+保险,+救援,+拼车等的服务。

结论:第一个“+”,是加速,让行业加速,让时展,第二个+是破坏之后得到更新的更快的,更好的发展。

2.为什么能够“+”

互联网为什么可以“+”另一个企业,另一个行业?因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不仅提供了产业方面的革命,而且关系到了N个产业的变化。应该说,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的破局者与开拓者。以互联网金融而言,起步于西方,成就于中国。特别是中国发现了痛点,创新了模式,积累了经验,发现了问题。现在以第三方支付更是将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的一次交叉融合,开拓了互联网发展的新天地。正是这样的发展才为“互联网+”国家战略的开启开辟了道路。所以,认真去读懂互联网金融,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互联网+”的各方面及其意义。

二、“互联网+”助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1.主体培训务实创新。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在拓展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2.按需培训丰富多彩。根据国家需求、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新形势下干部队伍素质的实际状况,在干部培训中实行按需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培训内容多样化。近年来的培训专题覆盖政治理论、经济、法律、管理、科技、技能及文化修养等各个方面,全面满足各级领导干部要求提高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征。二是教学模式多样化。充分发挥学员和教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采取了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学员论坛等多种教学模式,增强了互动性,给学员提供广阔的思考、交流、研讨的平台,增强了教育培训的吸引力。

3.干部在线学习成效显著。2011年牡丹江市干部学习在线平台正式启用。截至2016年底,在线注册两万多人,实现了干部在线学习工作规模与质量双丰收。

三、“互联网+”对干部教育的影响

1.直接影响:培训工具和手段的互联互通

新增了互联网培训工具和手段,使得教学具有超时空性;“互联网+”的交互性特征,使得原有工具和手段得到集成;由于工具和手段的互联互通使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地位具有相对性、联系具有直接性;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新的培训工具及其对原有多媒体等工具的集成和联通。

2.间接影响:培训方法和模式的多元灵活

网络培训方式的出现;虚拟和模拟培训方式的出现;实训室、心理测试室、新闻室的出现,带来培训方法的灵活多样;多媒体教室的智慧化,教学辅助手段的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科研利用PPT和音视频等方法,更加生动有趣。

3.倒逼影响:培训流程和机制需要再造

增加了选学网络课程环节;全新的网络班模式培训流程;混合模式流程更为复杂,增加了线上线下的结合内容;利用?W络进行招生、报名、教学组织、评估、班级活动、学员管理等,带来管理机制的再造。

4.引领影响:培训思想和理念需要升华

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产业链;传统行业

TB472

一、 前言

“互联网+”是近年来的热词,受到国内外各行各业的密切关注。许多人把“互联网+”理解成互联网加传统行业,如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其实,“互联网+”必须是让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用互联网思维贯穿整个传统行业的产业链条,改造传统行业的运营模式,而不只是计算机网络这种简单的表现形态。本文就互联网思维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传统行业产业链条改造的重要意义和关键点。

二、 互联网思维的提出

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一次公司峰会上表示:“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的思维”。 这是中国企业家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提到“互联网思维”一词。

2014年,在“中国民营经济论坛”上李彦宏再次提出:“中国很多行业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再做一遍,会比美国的传统行业的做法更先进、更有效,更对消费者有利,更对社会的进步有利。”

从雏形,到正式提出,再到呼吁普及,这是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无论消费者对李彦宏和百度喜欢或讨厌,事实还得尊重。

由此推而广之,小米等是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一个传统行业中,是颠覆者。大众点评等是互联网结合到一个传统产业中,是改造者。

三、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互联网思维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思维而言的。传统工业化时代的企业经营思维模式是 “三位一体”,即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规模传播。但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时代,这三个基础被弱化了。工业化时代稀缺的是资源和产品,资源和生产能力被当作企业的竞争力,现在不是了。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在互联网时代,产品更多地是以信息的方式呈现的,渠道垄断很难实现;另一方面,媒介垄断被打破了,消费者同时成为媒介信息和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传统行业再希望通过买通媒体单向度、广播式制造热门商品诱导消费行为的模式不成立了。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力发生了转变,消费者形成。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以前的企业也会讲用户至上、产品为王,但这种口号要么是自我标榜,要么真的是出于企业主的道德自律。但是在现在这个数字时代,在消费者的时代,用户至上是企业不得不这样的行为,企业得真心讨好用户。淘宝卖家“见面就是亲,有心就有爱”是真实的情绪,因为好评变成了有价值的资产。民主和专制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不得不对人民好,后者是出于道德自律。所以判断民主社会和专制社会的一大标准,就是两方是怎么对待道德这个事情的。

互网思维下的产品和服务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在功能都能被满足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需求是分散的、个性化,购买行为的背后除了对功能的追求之外,产品变成了他们展示品味的方式。这样,消费者的需求就不像单纯的功能需求那样简单和直接,所以,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就是一个测试的过程,要求企业的产品是一个精益和迭代的过程,根据需求反馈成长。小米手机每周迭代一次,微信第一年迭代开发了44次,就是这个道理。

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自带了媒体属性。因为需求和品味相关联,也就是和人性相关联,所以,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就是极致性能+强大的情感诉求。这两样东西都是会自传播的。现在看到一些和互联网相关的企业,还在开新闻会,还在把硬广当致胜利器,都是互联网思维不充分的体现。

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组织一定是扁平化的。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协作、分享,组织内部也同样如此,它讲究小而美,大而全、等级分明的企业很难贯彻互联网思维,不管是对用户还是对员工,有没有爱,也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很遗憾,很多互联网企业也还在用工业化的套路做着自己的企业。大家都羡慕小米、极路由这样的极速发展,但如果不能在观念上进行改变,那么,不管做的是APP还是其他,本质上还是一个传统企业。

四、 互联网思维对传统行业的改造

对传统产业来说,“互联网+”应该做的不只是加法,更多的是做减法,即减产品、减营销渠道、减人,加服务。

第一是减产品。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产品卖不出去。究其根本原因是产品开发不够极致,不能够引发用户的尖叫。

第二是减渠道。减渠道指的是聚焦渠道,砍去低效的渠道。传统商业竞争在渠道领域更多是依赖于空间的资源优势,传统企业一味的互联网化,不顾自己是否适合的“拿来主义”,在互联网全面强推自己的信息,显然不是最可取的。聪明的传统企业,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与互联网结合的路径。

第三是减人员。减人不是要裁员,而是建立一种适合互联网的全新组织架构形态。当企业市场营销部门需要请一笔营销费用需要盖N个章,走N个流程,十天半个月才能拿到款时,当销售部门在抱怨互联网客户如何质量低下时,当经销商渠道集体抵制互联网客户时,当企业要改进一项产品专门特供给互联网用户却发现现有产品线根本无力调整时,传统行业需要一场自我的革命。

第四是加服务。传统企业在向互联网迈进时往往都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渠道化,通过价格取胜抢占市场。第二个阶段是服务化,互联网带来的商业竞争越来越透明,消费者的决策主导权越来越强,未来的商业社会一定是消费者主导的商业社会,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常理解的C2B。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或一整套解决方案,而不单纯是某个产品,这是这一模式的主要方向。服务也一定会成为传统企业在互联网平台竞争的主战场。

五、 总结

“互联网+”不是一个新词,不管传统行业加不加,互联网都在那里,传统企业唯有重视、适应、变革,才能体验它带给企业的巨变。

参考文献

[1]张沁瑶.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商业管理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5(35)

[2]郑晓丹.“互联网+”思维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5(35)

[3]赵健.势与谋:大学生创业与“互联网+”融合研究[J].东南学术. 2016(03)

[4]肖涵.迈向互联网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经营与管理. 2016(06)

[5]苏瑞峰.“互联网+”时代如何转型基础业务?[J].中国电信业. 2016(05)

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范文第3篇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奇心强,观察和分析能力较中年级时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事物的认知正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恰到好处的分工合作,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凸显自己的作用,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合作中体会团队的力量,领会组内互助的意义。

21世纪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五年级的学生一直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对互联网的学习、娱乐、交流等功能有一定的体会。虽然物联网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物联网,如运用手机“我查查”比价等,却不知道这就是物联网的应用,这些体验都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物联网的概念。

教材分析

“走近物联网”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拓展模块III“物联网技术”学习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有:①物联网概念:通过电子传感器、电子标签、摄像头等设备,将所有物品和互联网相连,实现物物相连,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②物联网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③物联网应用: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各个领域。这三个学习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物联网的概念;能描述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如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能体会生活中常见的物联网应用,如“我查查”、智能摄像头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物联网特征的过程中,体会实验―分析―理解的学习方法。体会“分工”和“协作”,感受合作的意队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体验物联网生活”的过程中,感受物联网生活带来的便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联网概念及应用。

难点: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教学策略

“物联网”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概念的建构需要一步步累积,从表层到内涵逐步丰富。在了解其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其特征,领会其应用。概念、特征、应用三个学习内容属于层层递进的关系,所以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初步感知,认识物联网―动手实践,理解物联网―智慧生活,体验物联网―畅想未来,展望物联网―思维导图,总结物联网)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远观―近瞧―进入―展望―总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真正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情境。

教学预设

1.课前谈话,回顾互联网

师:同学们,你们用过互联网吗?用互联网做什么呢?

生:查资料、玩游戏、上QQ……

师:你的父母用互联网做什么呢?

生:工作、购物、聊天……

师: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虚拟的学习和娱乐的空间,实现了人与人之间零距离的沟通。

设计意图:熟悉而又感兴趣的话题,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使之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用上网这个话题进行简单的课前谈话,活跃气氛,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互联网又是物联网的基础,谈论这个话题又为物联网的学习作好铺垫。

2.初步感知,认识物联网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最近用互联网做什么了吗?

活动1:远程监控,感受物联网。

远程互动:将手机屏幕投射到学生机屏幕上,在手机上打开“小蚁摄像头”程序,远程连接,介绍这是老师的家,和家里的人打招呼……

师:老师用互联网做什么了?(远程视频、远程监控)是的,那老师家里肯定有个什么设备?(智能摄像头)对,它就是我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我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查看家里的情况,不用担心安全问题。手机,就是我的另一个智能大脑。老师刚才已经用互联网实现了一个新的领域的应用,这个领域叫物联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物联网的世界:①看到“物联网”这个名字,你感觉是个什么样的网?②物联网的英文是Internet of Things(IOT),看到这个英文名,你能判断出物联网中的“物”通过什么相连的?

设计意图:远程监控在家庭中还未普及,学生的知晓率还不高,用手机远程连接智能摄像头进行场内外互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和后面学习“物联网的特征”遥相呼应。“物联网”这个概念,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互联网”却是非常熟悉的,此处采用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根据中文名猜想“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网络”,再根据英文名判断通过“互联网”相连,初步建构物联网的概念。

活动2:视频学习,了解物联网。

师:这些物是怎样连入互联网的呢?请大家,边看边思考以下问题(如上页图1)。

①智能空调为什么能感受到人的移动?(安装了红外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

②智能冰箱为什么通过显示屏就可以知道冰箱里的库存食物?(食物上有电子标签)

③怎么知道产品的产地、价格等信息?(二维码和条形码)

师:老师的家是通过什么连入互联网,让老师的手机可以看到家里的情况?(摄像头)

小结,完善物联网概念:通过电子传感器、电子标签、二维码、条形码、摄像头等设备,将所有物品与互联网相连,实现物物相连,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设计意图:物联网中的“物”是智能的物,通过观看微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正是电子传感器、电子标签、二维码、条形码等才使得这些物“拥有理解和传输信息的能力”,从而成为智能的物,再回顾远程监控的应用,进一步充实“物”的概念,理解物联网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如上页图2)。

3.动手实践,理解物联网

师:这些物体是如何进行识别、管理和控制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体会一下。

活动3:小组合作,理解物联网特征。

①指导实验,明确步骤。

实验分三步走。第一步,在组长的带领下,对照实验学习单了解实验内容,认识实验器材;第二步,根据实验学习单,分工做好实验准备;第三步,教师设置关联,合作完成实验过程,填写实验结果(如图3)。

②分组活动,感受物联网工作过程。

③分组汇报:实验内容、结果。

④引导类比:物联网的工作过程相当于一个人在智慧地处理问题(如图4)。

⑤总结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物联网后,学生对物联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还不能理解物联网的本质。借助于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联网“感知―传输―处理”的工作过程,再将其与“人处理信息的过程”进行类比,得出物联网“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三个基本特征,变抽象为形象,从而深刻理解物联网的工作过程。

4.智慧生活,体验物联网

活动4:线上体验,交流感受。

师:物联网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打开桌面上的“物联网智慧生活线上体验馆”(http:///jiajuanquan.aspx)快捷方式,一起体验物联网开启的智慧生活。

小组自由选择5个体验主题中的一个,体验要求:

①在选定的主题下,组内成员选择不同的场景体验。

②组内交流:说说你体验了什么场景。

③全班交流:小组推荐一名组员说说你们组认为最智慧的场景。

设计意图:智慧的物联网生活还没有普及,学生生活中的体验尚少,不能对物联网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感受不到物联网生活带来的便捷。线上体验馆提供了5个主题多个场景的体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进行体验,并进行组内交流、小组汇报,全面感受物联网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再由线上到线下,感受物联网已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

5.畅想未来,展望物联网

师:如果你是物联网工程师,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播放视频)10年、20年以后,物联网下的我们会怎么生活呢?老师从你们的惊讶声中听出了你们对物联网生活的期待,而老师更对你们充满了期待。因为我坚信未来在你们手中,未来由你们掌控,老师期待智慧的你们,能为大家创造出更智慧的生活方式。

设计意图:心中有蓝图,天地更宽阔。让学生满怀憧憬,并朝这个方向努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再通过未来物联网生活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深度感受“物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物联网”的决心。

6.思维导图,总结物联网

师总结:用思维导图理清物联网的概念、特征、应用和前景(如图5)。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迅速产生“头脑风暴”般的体验,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迅速串联起来,理清物联网的相关知识,并内化知识。

点 评

本课是一节以陈述性技术知识为主的信息技术课。陈述性技术知识虽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所占比例不大,却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难点。就“走近物联网”这一课而言,往往采用“讲授―复述”的方法来向学生讲解物联网相关的概念和应用,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不是“走近”物联网,而是离“物联网”越来越远。为了克服以往陈述性技术知识教学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物联网的知识,执教教师做了多方面的尝试:

一是巧用微视频,解读抽象概念。微视频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呈现教学内容的媒体形式,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有利于学生对复杂知识的理解。物联网中的物是如何连入互联网的呢?执教教师精心剪辑了一段介绍物联网的微视频,学生带着问题看完视频后,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充实了“物”的概念,逐步理解物联网中的“物”是智能的物,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

二是开展体验活动,深化概念理解。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直接获取和间接获取,通过实验器材让学生从自身感官直接获取知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技能,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执教教师精选“海尔Smart Care智能家居套装系统”让学生体验、感受物联网的“感知―传输―处理”工作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联网。在此基础上,借助“物联网智慧生活线上体验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进行体验,全面感受物联网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的兴起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革,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可以借鉴互联网企业的成功经验,利用互联网思维,及时完善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 互联网思维的内涵

2013 年 11 月 3日,《新闻联播》作了题为“互联网思维带来什么”的报道,公开使用了这个词,使得互联网思维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于互联网思维的概念,学术界尚无定论。互联网人士普遍认为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1]学者董立人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嵌入互联网特征的新的思维方式,就是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全面审视、系统化的一种思考方式。”[2]我们认为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具有互联网特征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方法、规则、精神、价值对生活和工作的内容、环境、价值等进行重新审视、思考、创新的一种系统化思维方式。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时代事物的本质和社会规律,这种思维方式不应仅仅局限于互联网企业和产品上,它的更深层价值在于推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完善和进步,也就是用互联网模式来思考并且解决问题。

二、 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课堂宣讲、个别谈心、座谈讨论等等,大多数教育者都采用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取得了显著了成果,但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它的局限性日益突显,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依据其权威、知识素养有意识、有目的地搜集符合我国教育方针和社会规范要求的教学材料,并通过课堂集中讲授。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兴起,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内容更加多元,并且学生拥有对信息的选择与判断的自主性,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能够主观、独立地评判是非对错,使得教育者传授的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接受过程中受到阻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内容抽象单一,脱离实际,尤其是哲学部分晦涩难懂。而互联网上传播的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语言描述通俗易懂,相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方法更具吸引力。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玩手机、看闲书、走神、睡觉等消极且普遍的现象也在侧面反映了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环境下的教育要求。

传统的思想政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师权威面前,学生不敢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兴起,学生可以在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上匿名发表消息,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满足。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匿名性,使得学生对教育方式有更强的民主诉求,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产生了更多的抵触情绪。

三、 互联网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启示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在这种新的背景下,必须应用互联网思维对其进行完善和创新。有学者将互联网的精髓概括为九大思维,其中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对我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 活用用户思维,注重学生个体教育体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消费者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市场由原来的厂商主导转变为消费者主导,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必须注重用户体验,提高服务质量。

在互联网商业中,注重用户体验,才能生存。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应活用用户思维,确立和体现“以生为本”、“学生主体”的观念。近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无论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进度的把握以及师生互动基本都是由教师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是被动接受,情感无法抒发、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整体参与权和体验感没有得到保证。因此,在新的背景下,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依据学生的教学体验的反馈,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注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个体教育体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以大数据思维为指导,客观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实施个性化教学

大数据思维指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获得巨大的价值来指导、服务实践的一种思维方式。

以往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只能通过短期的观察和成绩的高低来评判,主观而且很不全面。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先进的技术使得教育者利用大数据指导教学成为可能。教育者以大数据思维为指导,根据数据分析即时性获取学生思想行为动态,不仅能克服基于经验或主观的推断缺陷,而且能科学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并根据数据分析呈现出的问题,对学生群体或个体进行针对性教育,并利用互联网实现师生线上线下、即时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构建多向互动教育平台

平台思维指对商业模式、组织模式的理解,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

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灌输式的教育课堂,将教育的载体扩展为电脑,手机、网络等,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教育形式的发展,应积极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将传统课堂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通过微信、微博、邮箱等交互式通信手段,构建起互动教育平台。教育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深入性,受教育者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与教育者及同辈群体的互动交流中,加速对教育内容的内化过程。通过平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够即时、互动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共赢。

(四)应用跨界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应于家庭、社会紧密结合

跨界思维指的是对产业边界、创新的理解。互联网和新科技的发展,使得很多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跨界竞争很激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学校、课堂,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解决新背景下的矛盾。此外,影响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因素很复杂,单一、书面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在思想上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而无法改变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应用跨界思维,打破教育的壁垒,将教育渗透到家庭和社会,将学校教育的集中灌输与家庭环境的积极影响和社会风气的正面引导结合起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一体的系统教育方式,使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得到立体、连续、系统化的道德影响,真正构建起科学的思想道德体系,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范文第5篇

1 “互联网+教育”概述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也都存在不同的学习需求,掌握知识的速度也各不相同,因材施教正是要找到每个学生的最佳学习方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学校课堂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而定制的标准化教学与测验,很难达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则能够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1.1 “互联网+教育”的涵义

“互联网”是指一种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而“+”则代表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的渗透来催生其他行业的变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则是“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使新型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领域的变革。

1.2 “互联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图形图像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加形象的学习环境;社交网络的发展带动了在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云计算技术使得构建教育平台更加便利灵活,不仅降低了成本,并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网络视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突破了传统教育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的游戏化教学app随之出现,得到学生的喜爱;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教育领域,将给教育带来更大的变革。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依靠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这两大技术的支持[1],是一种通过数据的收集、测量、分析和?蟾娴确绞酱佣?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管理提供智能性的辅助决策的技术。AlphaGo告诉我们,人工智能时代将要来临,会开启教育的新模式,不仅仅表现在教学场景的变革,软硬件的技术的智能集成,将会给学习者带来更真实的学习体验。

1.3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的“互联网+教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众多优秀的互联网教育平台。三大MOOC平台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MOOC也成为免费教育的标志。非赢利性的可汗学院用短视频的形式教授不同科目这一方式引起了巨大反响。还有打造精品付费订阅模式的lynda,K-12阶段教学辅助平台的Renaissance,让学习变成快乐的Shmoop等国外互联网教育平台。[2]

在中国,除了新东方、学而思等教育行业的领军者最先触网外,各大巨头随之加速布局互联网教育。百度布局的百度文库、作业帮、度学堂、传课网等“组合拳”;阿里巴巴旗下不仅有淘宝同学、阿里文学,也投资了很多教育平台;腾讯有腾讯精品课、腾讯课堂等产品,线上学习中分享与讨论更多在QQ 、微信群中实现,同时也在布局智慧校园;网易公开课和网易云课堂并驾齐驱;另外题库类教育app深受学生喜爱;O2O类教育平台也逐渐兴起,“互联网+教育”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态势。

2 数学学习的特点

从本质上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理解的过程。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已有知识、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数学学习活动,并通过自主的活动(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自我反思等),对数学知识、经验进行提炼和组织,去建构他们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最后再把数学放到现实中去加以使用,进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3]

在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后,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与学习的有效性相关。(2)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3)学生的数学学习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同时,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差异。(4)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互联网与数学学习深度融合,能够补充传统课堂学习环境中的不足之处,创建出更加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的环境。

3 学习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互联网+”数学学习环境设计

“互联网+教育”要回归到数学教育,就要使互联网与数学学习深度融合,依据数学学习的特点,创建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智能学习系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文就以下三点进行探讨。

3.1 数学样例

在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样例是教师离不开的教学工具。当学生学习抽象的概念、公式或解题时,没有样例,就缺少了表达的载体。学生通过对样例的自主观察和思考获得数学知识以及更深层的理解。而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真实的情境来,设计出多种生动有趣的样例形式,多种解答方式,多种正确样例错误样例组合呈现形式和迁移类型,更加形象地将数学知识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对低年级数学样例可以设计成动画形式,更加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而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对中高年级数学样例应开始侧重数学在其他学科和生活中的应用(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小学高年级至初中的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开始对与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对高年级数学样例不仅要关注有用,同时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尝试。

在样例学习中,每个学生获得的经验,对经验的分析与理解,对获得过程以及活动方式的反思(元认知),都至关重要。数学样例的设计与呈现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趣味性和个体差异,应用互联网学习系统中,可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形成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偏好,设计多种风格的数学样例学习材料与不同的认知方式智能匹配,以保证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3.2 主题学习

在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大量地运用数学,丰富了数学本身。当前,很多互联网教育平台的课程的结构不再是以学科类别和年级来划分不同年龄的学生,而是以主题为基础的结构。美国所倡导的STEAM课程就是以项目为主的课程,鼓励孩子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领域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其全球竞争力。

好的数学教育是将学生培养成问题的解决者,当学生通过提炼与组织学会数学知识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与其他科学等知识解决一些与日常生活相类似的真正问题,运用互联网技术创建具有真实情境的数学学习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数学理解和数学思维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发展良好的问题解决策略,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习兴趣。

3.3 数学作业

在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下,教师和家长布置大量的数学作业,内容和形式相对枯燥无趣,更多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这不仅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更没有增强学生的?W习能力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来优化和设计数学作业,不仅可以在减少作业的数量的同时来增加单个作业题目的功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技能进行磨炼,并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互联网+”作业的模式中,不仅有大量的数学题库供教师选择,还可以让教师花时间精心编写作业题目,用阅读、视频、写作、多学科综合研究等生动有趣的方式来代替繁琐的常规数学练习题,以减少学生厌倦的情绪,并激发他们进行深入的知识整合和创造性的反思。很多软件将作业设计成游戏关卡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服务营销;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优质服务成为吸引顾客、提升产品价值、增加顾客忠诚的竞争武器,企业日益重视服务营销。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服务营销的思维和营销手段等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与此相适应的是企业服务营销的生产体系、供应体系、销售体系、支付体系等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同时,互联网与教育教学也不断融合,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数字化教育席卷全球。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教育需要顺应时代趋势,《服务营销》也应该不断对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优化与整合。服务营销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服务设计、服务质量管理、服务传递、服务有形展示和内部管理等一系列活动去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的普及和各种软件、系统和数据库的开发使得服务营销内容和手段面临新的变化,具体变化见表1。

1“互联网+”背景下《服务营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互联网+”改写了《服务营销》的教学内容。

1.2“互联网+”为《服务营销》教学方式提供新的机遇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并且教学时间、教学场所相对固定。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出现,传统教育焕发新的活力。就《服务营销》课程教学而言,“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资源、立体化的教学方式、改善了师生的互动:一是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足不出户共享世界范围内的名校、名师的课程教育资源。目前通过互联网搜索共有东北财大、复旦大学在内的21个院校和平台推出的《服务营销》精品课程、包括浙江大学、世界大学城和广东培训学员提供的8个《服务营销》课程视频和北京师范大学提供的《服务营销》的互联网课程;二是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互联网上有海量的《服务营销》相关视频、案例,这些网络素材多是专业团队精心制作的,不仅生动有趣,还寓教于乐,教学效果好;三是教学更加人性化,避免了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与决定权,允许他们在各种环境下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四是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将《服务营销》相关的资料、学习心得通过QQ、微信进行分享,师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等进行实时沟通。

1.3“互联网+”对服务营销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需要更多的新型服务营销岗位,对服务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企业更加强调在线的方式服务顾客,并借助网络强化与顾客的互动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因此服务营销人员就需要具有“互联网+”的思维,即体验思维、电商服务思维、关联思维和定量思维。其次,互联网新型理论突破传统的服务营销组合策略,需要利用现有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与顾客建立关联、改善顾客感体验、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建立顾客关系来获取回报,因此需要具有互联网操作技能,如会用大型数据挖掘分析技术、会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与客户沟通、会用CRM进行客户管理,深谙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还能巧妙运用数字营销进行宣传。最后,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服务营销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服务营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服务营销》教材内容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与变化

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的应用使得企业服务营销的理念、营销手段和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而目前《服务营销》教材中却没有与时俱进,教材的内容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如《服务营销》教材仍以十年前的老版本居多,其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新出版的《服务营销》对新的服务营销模式和服务营销手段变化也少有涉及,微博营销、微信营销、数字媒体、网络支付、水军等几乎在《服务营销》教材中找不到。如果教师不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授课内容过分依赖教材,学生只能学到传统的服务营销知识,而对新时代下的服务营销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新工具闻所未闻,到社会上工作时就会捉襟见肘。

2.2《服务营销》教学中对互联网等技术利用不足,对教学效果帮助不大

目前《服务营销》教学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为多媒体教学、部分老师会利用网络答疑来实现师生互动。总体而言,《服务营销》教学中对互联网技术运用不足,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首先,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上海量、立体和有趣的精品课程、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来丰富《服务营销》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兴趣。其次,是不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还是采取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知识也难以内化。最后,《服务营销》教学方式仍采用教师为中心,较少运用互联网教学的场景化、碎片化特点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没有学习能力的学生也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2.3《服务营销》课程培养目标适应不了社会需求互联网的时代,企业呼唤对具有互联网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业能力的服务营销人才,而目前高校《服务营销》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少基本职业规范素养,不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也满足不了互联网时代下对服务营销人才的要求。究其原因不外乎:缺少与互联网融合的教材,没有形成与时俱进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教师对互联网+服务营销理解上不准确和不完整,对学生在服务营销思维、营销模式与手段认识上引导不够;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系统方案,学生的互联网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教学中互联网技术应用不足、枯燥的课堂教学对综合质量和效率的帮助不大,培养目标无法有效实现。

3“互联网+”背景下《服务营销》的教学改革策略

3.1调整课程培养目标,满足互联网时代对服务营销人才需求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重点是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因此应该对“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对服务营销人才要求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企业对服务营销岗位的要求来设定《服务营销》课程的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中有计划地传授服务营销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的服务营销理论知识引入到学生课堂,如客户生态价值链、数据分析、服务流程设计、网络调查、网络策划、微博微信营销等知识,不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现实社会的知识。在实践上,加强互联网化的服务技能培训,如运用微博、微信、QQ等与客户沟通、网上进行宣传推广、学会网上开店等。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互联网思维、电商思维。

3.2适应互联网时代,加强《服务营销》的课程内容建设

教师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运用多种方法解决教材陈旧的问题,加强课程内容建设。在教材方式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利用更多的现代化信息互联网资源,构建多层次、多媒介、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如纸质教材、网络课程、网上的PPT、试题库、案例库、网络视频、网络教学游戏;在课程内容更新上,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有关服务营销的理论前沿,准确理解后并将服务营销的变化加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如服务营销思维的新变化、运营手段新变化、营销手段新变化等。对天猫、京东、聚美优品和共享单车等电商企业、互联网企业为案例。

3.3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机遇,进行《服务营销》混合式教学

3.3.1传统课堂、微课和慕课相结合,丰富《服务营销》的教学资源开放性是互联网数字化教育的最大优势,《服务营销》教学除了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也可以利用慕课和翻转课堂等线上来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有效提高学生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的需求。如学生在兴趣、就业和能力等方面是有差异的,《服务营销》可以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国内外的《服务营销》、《电信服务营销》、《酒店服务营销》、《银行服务营销》等互联网课程、微课程的学习,只要学生能够完成相关课程考核都可以获得课程分,或者在学习《服务营销》外还选择相关网络课程学习,可获得一定的课程加分。此外,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搜集国内外服务营销的相关案例、有趣视频、试题库、小游戏等,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搜集相关知识点,消化理解不了解的知识。3.3.2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利用开放的互联网技术资源构建实战性的实训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调研、网上策划、网上设计、网上促销,提高学生利用互联网的能力,加深对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营销新变化的理解;扮作顾客深入到企业服务营销中,比较实体与网络服务营销的差别与联系;作为服务人员参与到互联网服务营销中去,我校与京东合作,学生深入到京东的后台服务,具体深入的服务营销实践对学生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微商、电商等方面的创业,培养其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能力。3.3.3利用互联网化的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更要突破书本、教室、时间的局限,增加互联网化的教学平台,让师生交流更加畅通。如将所授课程《服务营销》教学内容做成PPT,学生需要阅读的相关资料、案例录像放在互联网平台上,学生自主选择互联网终端学习;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功能教师与同学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如教学课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相关知识、师生利用微博、微信和QQ群进行网络讨论、学生在线求助;鼓励学生自我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间的分享,学生可以将自己接触到的知识信息、所参与的实践、自身的心得体会通过微信和QQ群链接进行共享等。

3.4考核方式更加多元化

为了适应主动化、个性化和互动化的教学,呼唤更加多元化和有效的考核方式。一方面既要考核结果也要考核过程,考核学生参与微课、微作业、微答疑、课堂研讨与分享中的频率和质量;另一方面考核可以灵活点,通过在线课程考试就可以免修该课程、到电商企业参加实习或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可获得加分奖励;网上开设淘宝店或做微商的同学,如果营销业绩达到要求可以获得创业学分;考核还可以更加有趣,如参照游戏的通关模式将每个章节的分为若干个模块,然后为每个模块设立绩效值(达到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等),学生只有通关成功上一模块才可以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如果没有达到需要重新学习、如果重新学习还没有通过考核,只能选择下一学期重新学习。

参考文献

[1]2017-01-22新京报2016年中国网民数量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EB/OL]

[2]廖波,黄政武.基于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4,(1):118-120.

[3]吴泉利.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教法展台,2014,(26):67-70.

[4]杨兴华,李刚.“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2):228-229.

[5]孙智.基于互联网发展现状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探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1-22.

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范文第7篇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互联网+”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其将深刻地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变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互联网+档案”应成为我国档案界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什么是“互联网+”?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从总体来看,互联网应用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人人互联网、物物互联网、业业互联网。其中,“人人互联网”指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各种网络接入设备来实现在任何地方接入互联网获取服务;“物物互联网”则是万物互联(即物联网),其通过联网使越来越多的设备变得更智能,是大数据、互联网、智能硬件、可穿戴、智能制造技术的结合体;而“业业互联网”也就是“互联网+”,指的是行业与行业的互联、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相结合。这也就意味着,“互联网+”的含义可理解为“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种“+”并不是两者简单的组合,关键是要通过这种“+”来促进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

如上所述,“互联网+”行动的关键之处在于推动传统产业向“服务化”和“互联网化”的转型。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互联网+档案”应当是以档案数字化为基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所形成的智慧化、知识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档案服务互联网平台。这也就意味着要实现“互联网+档案”并非是先将档案数字化再挂到档案网站上、或是多开些微博、微信即万事大吉,而是要依据互联网思维对档案资源“收、管、用”各基本环节的全面提升与改造,需要综合的研究与实践上的突破。

2 用户“痛点”与建设“互联网+档案”的关键突破方向

就目前的实践而言,在“互联网+”建设比较成功的行业领域,其共同的成功关键都是准确找到了其服务对象的“痛点”,进而围绕这个“痛点”来实施自身“互联网+”的建设。所谓“痛点”也就是人们面对该行业当前产品或服务时,抱怨的、不满的、感到痛苦的接触点。而“痛点”也就是本行业开展“互联网+” 建设的切入点。

“痛点”也是分级别或层次的,解决不同级别的“痛点”问题,其用户体验也是不同的。如图一所示:

图一 用户“痛点”的级别

相关行业的经验表明,准确找到用户“一级痛点”是关乎“互联网+”建设以及创业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如何建设“互联网+档案”的问题,就可以转化为如何通过互联网技术来消解档案用户“痛点”的问题。对于当前的档案用户来讲,最关键的“一级痛点”莫过于难以在档案海洋中有效地找到所需资源;“二级痛点”则是用户无法方便地获取所需的档案资源。可以说这两个“痛点”是当前建设“互联网+档案”所应该着眼的切入点。

因此,为了成功建设“互联网+档案”,当前应首先紧密围绕档案用户“一级痛点”(即如何促进用户有效找到所需档案资源)这个主题,开展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而造成档案用户这个“一级痛点”的原因,除了档案法规等管理因素之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当前档案信息系统检索方式的制约。在现阶段,档案用户以及工作人员对档案数据资源的获取方式基本是单一检索方式(如关键字匹配)。这是一种非智能的方式,其获得的信息局限性大、范围窄、关联性低,极大妨碍了用户有效获取档案资源。笔者曾专门撰文以实例来说明这一问题[1],提出当前用户检索档案遇到的困难可规纳为三类问题:兴趣利用集问题、事务共同利用集问题、档案异名检索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档案资源“不易找到”的这个用户“一级痛点”。

因此,针对档案用户“一级痛点”的“互联网+档案”关键突破方向,即当前建设“互联网+档案”首要应实施的工程,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2.1 建设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推动档案服务进入“后检索时代”。“后检索时代”的档案服务的含义以及模式如图二所示:

图二 “后检索时代”档案服务模型

可以说“后检索时代”档案服务模式是“互联网+档案”时代的关键模式。而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对实现 “互联网+档案”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如图二所示,个性化推荐系统可极大扩充传统档案服务只依靠单一检索提供档案数据的方式,克服当前档案信息系统的普通检索方式(如关键字匹配)造成的档案查找困难、检索不充分等问题。

在当前很多情况下,无论是档案部门内部的检索方式还是现有档案网站的普通搜索功能,都不能充分保证档案用户需求,并使很多档案处于“沉睡”状态。因此,就缓解当前用户“一级痛点”而言,就是要实现根据档案用户特征对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内容,而这正是当前档案服务所亟待提高的方面。故而,对于建设“互联网+档案”,必须对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与部署、相关制度建设以及实现“后检索时代”的档案服务策略等方面开展综合性研究。

2.2 建设档案用户需求感知引擎,实现档案部门循数管理[2]。正如一些企业家所指出的,“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就是我党的“群众路线”,也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互联网+”的真正实现,关键的是深刻理解所在行业的用户需求。因此对于建设“互联网+档案”服务来讲,也就是要使档案部门有效感知其面对用户的需求,获知用户“痛点”状况,据此调整优化档案工作。前者是“从群众中来”,后者是“到群众中去”。

因此,就消解档案用户“一级痛点”而言,必须对如何建立档案用户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分析判断、知识抽取以及据此采取相应行动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要建设档案用户需求感知引擎。而这既包括相应的信息系统,也包括与之配套的档案管理机制、思维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突破。笔者曾撰文提出一个档案用户数据分析引擎建设方案[3],这相当于是档案用户需求感知引擎的核心技术部分。可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在“互联网+”视域下研究建立适用于档案服务的用户需求感知引擎框架及其实现模型。

在实现了上述两个重点突破方向的建设之后,档案部门可进一步围绕用户“二级痛点”开展下一阶段的“互联网+档案”建设,以消解档案用户无法方便获取档案资源的“痛点”。这主要包括用户权限远程认证、档案信息可靠传输、档案数据真实性认证、推进档案O2O服务模式[4]等方面的问题。

3 “互联网+档案”的一个先行试验区:高校档案

以上我们明确了建设“互联网+档案”的两个关键突破方向。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两个突破点的规划变为现实。这个问题主要应考虑的因素包括:实施建设的人才队伍、如何获取相应技术力量、对建设成果进行验证与优化、对建设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推广等方面。对此,笔者提出当前可先考虑在我国高校档案领域深入开展“互联网+档案”的相关建设工作。

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档案领域开展“互联网+”行动主要具备以下的有利条件:

第一,高校档案具有良好的“实验区”效应。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档案门类较为齐全、档案类型品种丰富、档案工作实施较为规范。所以,高校档案无疑构成了“互联网+档案”研究与建设的良好实验环境,且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将相关建设成果向其他领域的档案部门进行推广和转化。

第二,高校档案用户有利于 “互联网+档案”建设成果的验证与优化。

总体来讲,高校档案所面向的档案用户文化程度、思维能力等较高,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达和归纳自身对档案的需求与意见。这有利于在“互联网+档案”建设过程中对建设成果进行验证和优化。从而有利于确保“互联网+档案”建设的实用价值,避免使建设成果脱离实际,成为“空中楼阁”。

第三,依托高校档案建设“互联网+档案”有利于获得相关技术力量。

高校档案本身就处于一个技术密集区、智力高地的环境中。高校所拥有的人力、技术资源可为“互联网+档案”建设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如高校所具有的计算机、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多方面专业的师生,可通过项目研究、课程实践、勤工助学等多种渠道参与实施本校的“互联网+档案”建设,也可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的理解我国“互联网+”行动的教育基地和实操平台,从而达到“育人中建设、建设中育人”的效果。

我们当前可依托这些有利条件,在我国高校领域内开展实施第二节所述的“互联网+档案”关键突破工程。而为了有效实现这两点工程的建设,当前应集中相关力量对以下问题开展研究:

3.1 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建模研究。我们可以说,只有建立了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才谈得上真正实现了档案个性化服务;也只有对这个系统不断地完善研究,才能不断提高档案个性化服务水平,并产生优秀研究成果。

然而,纵观当前国内档案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十分不足,特别是基本没有对档案个性化推荐系统进行实用建模、具体设计、效果实验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实际上使档案个性化服务无法真正落实。即使在计算机专业研究领域,也极少有研究者关注如何建立档案领域所适用的个性化推荐系统问题。其对个性化系统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对推荐技术的指标改进、新模型探讨等方面[5],且应用领域多为电子商务、图书、电影等方面。这造成当前对于档案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研究“约等于零”,成了档案学与计算机科学“两不管”的地带。

面对当前层出不穷的信息推荐技术改进研究和相邻近的图书馆学领域方兴未艾的图书个性化推荐系统研究成果[6],档案学领域应当奋起直追,积极借鉴相关学科成果,结合档案工作自身实际,设计出实用的档案个性化推荐系统。

3.2 对于档案用户合理分类问题有待探讨。从当前档案领域相关研究[7][8][9]可以看出,如何将档案用户合理分类,当前研究者的意见并不统一。而用户模型的构建是档案个性化服务的基础和依据,档案用户类型合理划定是有效构建用户模型的前提。特别是,我们在这里所指的合理划分档案用户类型,是针对实现档案个性化服务这一具体目的而言的。也就是为图二中所示的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合理的用户分类,进而设计个性化模型。在这方面,已有的研究所提分类方案尚不准确,没有专门面向档案个性化推荐系统所采用的信息技术特点考虑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研究档案用户利用场景分类的问题。

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范文第8篇

李彦宏在演讲中认为互联网正在加速淘汰传统企业,互联网在整个中国还是一个小的产业,互联网以外的产业是更大的产业,而每一个这样的产业都面临互联网产业的冲击,当然站在互联网人的角度来说,面临着几乎是无限的机会。对于Robin的这个观点,大半是认同的,但有些稍作修正,我认为互联网确实正深远影响着中国的产业,且机会巨大,但传统企业才是机会的收益者,传统企业应加速淘汰传统企业。

——李彦宏互联网加速淘汰传统企业有感

一、互联网对产业的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

如果说推动工业时展进步的是规模化生产带来的规模效益,那么后工业时代,推动时展和进步则是品牌和服务。换言之,如果以前创新还是一个口号,那么时至今日,创新则代替成本,成为了中国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选择。

之前在福建、浙江一代考察了大量的制造企业,大部分都是代工厂,或者没有品牌,或者品牌非常局限,只是当地的二流甚至三流品牌,此前,一直靠压缩成本经营,质好价低,几乎成为了所有考察企业的竞争优势,而现在,创新,寻找差异化几乎成了所有企业的共识。考察中,一个灯具企业比较典型,这家企业在福建厦门当地外贸出口排在前五位,每年几个亿的盘子,近几年外贸出口虽然也还在有所增加,但外贸形势严峻,竞争加剧,成本上涨是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转型内贸三年,虽有几千万的盘子,但也是依靠政府关系,不稳定,做直销,店面,人力投入太大,进如商超渠道,一是没牌子进不去,二是商超压货压款。于是,电商成了这家企业做内贸的唯一救命草,如何通过电商打造品牌,通过电商扩充新的差异化的产品线,找到创新点,成为了这家企业的最高决策。如同这家企业一样,几乎所有的考察企业,都把电商列为企业级战略。

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影响并不仅如此,以电商为核心的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正从TO C向TO B影响着,如果说对TO C的影响,仅仅是购买习惯,那么对TO B的影响,则更加深远,因为正是这些企业在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以我熟知的电子产业为例,以前以山寨闻名,靠成本取胜的中国中小制造企业,现在转而开始关注新的趋势和新的技术。而另一方面,知名的只服务大客户的高科技企业开始互联网化,INTEL成立了在线事业部,旨在通过在线方式,不仅服务好现有客户,同时也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服务中国中小企业客户。用著名的无线通信半导体领域技术创新者——博通公司中国分销总监的话说:中国是一个长尾市场,如何服务他们?TO B企业需要品牌,如何打造?而似乎,只有互联网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设想一下最顶级的科技推动企业和中国500万家高制作能力的企业对接会发生什么?不管怎样,互联网对产业的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用Robin的话,互联网产业本身并不大,但大的是,互联网影响的产业。

二、无限的机会仍然属于传统企业

是的,无限的产业机会似乎摆在眼前,但问题是,这些机会属于谁?如果是在以前,我一定会同意Robin的话,这些机会当然属于互联网人,认为传统企业没有机会,他们思想落后种种,但,经历了传统企业的改造,我想说的是,无限的机会仍然属于传统企业。说这话,可能会给很多互联网创业者泼冷水,但即便被骂,也要说。传统企业在几个方面是互联网创业者短期内无法超越的:

其一,传统思维:好像没有人把传统思维列为优势,更多的听到的是对传统思维的批判,我这里说的传统思维其实是对商业本质的认知,这点感触尤其深刻。似乎互联网人把“商业模式”一直放在嘴边,但遗憾的是,因商业模式缺失而倒下的创业团队比比皆是,可悲的是身边的互联网朋友“流量-广告”模式仍在上演,但现实是流量无法变现。我到传统企业的第一课,便是老板跟我介绍公司的商业模式——如何为产业链上下游创造价值,这一课是我在互联网从未学到的。

其二,资源优势:这种资源优势既包括供应链资源,也包括服务链优势,诚如京东那样大的手笔,也没能在大家电的供应链资源和服务链上超越苏宁多年累积,又何况是其它创业公司呢?而事实上,越是供应链资源和服务链资源难于短期构建的,其进入门槛越高,也就意味着越有商业价值,而这些都是传统企业的优势,而那些进入门槛高的产业,恰恰在整个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才足够大,以我熟知的IC元器件市场为例,2万亿的市场盘子,销售的都是解决方案,盘子够大,互联网创业者只能望洋兴叹。

记得一位一直混迹于互联网的朋友,很年轻,以前一直经常写文章,上次在上海见面聊天,问他在忙什么,他说在忙着学习供应链,根本没时间做别的。我这样讲,绝不是说,互联网创业者没有机会,而是说传统企业很多东西去学习绝非一朝一夕,资源的累积更需要时日。

三、传统企业应加速淘汰传统企业

近来,阿里巴巴注资新浪微博、高德地图,布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百度收购PPS,又传360收购搜狗,互联网大佬们正在为一轮又一轮的并购重组忙的不亦乐乎。看到互联网大佬们忙活的如火如荼,创业者们前仆后继,于是,思考传统企业在忙啥,电商到底对传统企业意味着什么?电子商务3.0时代的到来,得益于2008年金融危机,众多传统企业进军互联网,然而,5年过去了,除了苏宁杀出来一条血路以外,我们很遗憾的看到,对于大部分传统企业,电商之路失败的多,探索的多,互联网沦为了传统企业甩尾货的通路,传统企业的销售业绩多依赖于天猫、京东。我们看到的是一轮一轮的双11传统企业在天猫上的业绩,其实,这点业绩,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根本不算什么,老板之所以比天猫的业绩,是因为老板们茶余饭后聊天打牌,互相询问,双11业绩成了老板间攀比打趣,说到底是面子的事。很多人不同意,认为传统企业已经在觉醒,很多传统企业实现了将互联网变成了搜集客户信息指导产品生产的重要渠道,即便如此,是不是互联网对于传统企业的价值就仅仅如此?

当然不是,李彦宏也指出:“互联网和传统企业正在加速融合,互联网产业最大的机会在于发挥自身的网络优势、技术优势、公司治理优势等,去提升、改造线下的产业和传统产业,改变原有的产业发展节奏、建立起新的游戏规则。

这点非常赞同Robin的看法,未来将没有所谓互联网企业,也没有所谓传统企业。传统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工具服务客户,提升内部运营管理效率,重新建立一套互联网和传统企业融合的商业规则,也即传统企业应该加速淘汰传统企业。

Robin提到的网络优势、技术优势和公司治理优势,结合自身在传统企业的感触,谈谈个人的理解,从实践角度,我把互联网对于传统企业的价值归结为战略,营销以及流程再造三个方面。

所谓公司治理优势,我理解更多的是一种互联网创新基因,应该归属于战略层面,因为公司的大小,走的远不远归结为思维,从苏宁的云商,京东的LOGO更换,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企业向综合服务商转型的思维。传统企业更多的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工作按部就班,讲究执行力,但互联网时代需要,需要的是创造力,学习力,自下而上的改造力。这是一种互联网思维,如果传统企业充分借助互联网基因改造,整个企业一定焕发生机活力。

所谓网络优势,不仅仅是卖产品这一个作用,我理解的网络营销至少包含三个层面:1)营客户: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尤其是TO B的传统企业,最大的价值莫过于营销,原有的传统销售模式,多以“拉客户”为主,而互联网的核心是“营客户”,由拉到营,互联网可以让传统企业快速触碰到大量原来没有触及的长尾客户;2)打品牌:如果说之前的品牌打造靠的是打广告,那么淘品牌的层出不穷,小米的成功,都并充分证明了利用互联网可以低成本打造品牌,这对于传统TO B企业而言意义重大;3)塑产品:这里指的是通过C2B重塑产品,互联网能够搜集大量长尾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反向指导企业生产,在TO C领域被称作柔性供应链,而对于TO B的价值则是从需求端推动社会生产进步。

所谓技术优势,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在ERP之后,很多企业也没有在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升级,借助微博、微信、网站、APP等各类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手段服务客户,不仅服务客户的手段多样化,更加节支提效,从表现看,是服务客户的方式变了,但实质上,对于很多传统企业,尤其是TO B企业而言,其实是再一次的企业流程再造。举个例子,以企业采购为例,某客户采购了10000件货物,发了5000件,还有5000件未发,当需要发货时,客户采购人员A会电话对方的销售人员B,请安排发货,而对方的销售人员B不知道是否发货,于是要致电客服人员C,请求发货,C查询后,再向B确认是否发货,B需要提交流程或邮件确认后,C才请仓库管理员D发货,D发货后,再通知C,C再通知B,B再通知A……。整个流程是一个多人对多人的人人交互的过程,但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优势下,所有这些交互都可以被简单“人机交互”微信应用取代,只需通过一个绑定的微信公众账号,所有参与人可查询,发送指令,后台系统自发推送给相关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