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产业的定义

旅游产业的定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旅游产业的定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游产业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活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

学术界一直把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的研究作为认识旅游的起点,通过分析旅游活动的产生、本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等方面来深化对旅游的理解,作为建构旅游学科的一个主要方面。

一、旅游活动的产生

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产生是随着旅游的产生而形成的。原始人为了生存繁衍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他们斗争的主要方式是迁徙活动。这种迁徙活动形成了最早的“旅游”。当时所谓的旅游只是为寻找适当的定居场所,一旦找到适合的居处便不再进行,而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寻找一种愉悦的短暂的生活方式。就本质上讲,两种意义上的旅游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笔者认为,旅游产生的根源是一种人类改善生活水平的本能,由于生活的时空性特点,旅游产生的根源具体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转换生活空间与开拓生活领域的本能。而每个时代的旅游只是人类转换与拓展生活空间在那个时代的表现形式。

二、旅游活动的属性

旅游活动属性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大概有以下观点:田里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动,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李天元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旅游活动的属性应该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等。

笔者认为,旅游活动属性是社会文化性、政治经济性、综合的社会现象等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是未能体现其本质属性。旅游活动的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旅游活动的自然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的经济活动。在旅游业系统内、外的经济运行体中,旅游活动的经济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谓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旅游正是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的人文沟通来达到发展人、提高人及改善生产关系的目的。

凡是人类所参加的活动,其本质属性无不是社会属性。笔者认为,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即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这种属性可以通过文化运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政治、经济运动来实现,所以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可以体现在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并与旅游有关的所有活动类型中。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对立统一地存在于旅游活动之中,自然属性属于科学范畴,社会属性属于艺术范畴。所以旅游活动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同时,旅游活动是生活的艺术化,艺术化的生活。

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一)旅游者

关于旅游者的概念定义很多,说法不一,其理论定义是指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其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其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观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务、会议,但主要不是为了赚钱。其技术性定义是针对国际旅游者与国内旅游者的概念而提出的,概念中定量语言较多,在此不一一叙述。笔者只对旅游者的概念进行理论性定义:旅游者是指出于休闲、娱乐或工作等原因而对自己生活空间进行相对自由的转换或拓展的人。

(二)旅游资源

学术界中很多关于旅游的概念,其核心非常清晰,但边缘很模糊,人们往往是认同某些概念的核心,只是进行关于概念边缘认知的争论。笔者认为,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可以称为旅游资源的自然存在。

笔者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定义:由诸多具有吸引旅游者、可创造价值、可被旅游产业利用的因素所组成的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旅游时空组合体,包括自然景观、历史遗迹、自然现象及人造景观等。

对本定义的几点解释:旅游资源要具备旅游吸引功能,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资源的非凡性或差别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与价值创造功能就越大;旅游资源是可被旅游产业开发利用的经济资源,并具有价值,能够产生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没有文化背景与内涵的事物不能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整体性很强的综合体,综合性包括它的时空性与构成要素的复杂性,时代性很强不是指旅游资源会因时代变迁而消失,只是说它吸引力强弱的增减。

(三)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是旅游者旅游经历的缔造者,是为旅游者打造新奇的、愉悦的、并有所收获的生活空间的产业。

1.产业定性的双重性。旅游产业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具有双重属性的产业。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文化是游客出游的出发点和归宿。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产业必须经营和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使旅游产业具有文化属性。另外,旅游产业需要以一定的物质产品为依托,组织旅游活动,形成供需双方,从而产生经济效应,使旅游产业具有经济属性。

2.行业聚集性。这是旅游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产业囊括了景点、饭店、宾馆、交通、旅行社等行业,具有行业的综合性特征。从旅游者旅游的需求角度来讲,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要通过多个行业共同打造,这就决定了旅游产业的行业聚集性。

3.产业产品的组合性。整体旅游产品融合了旅游行业及关联部门的单个旅游产品或产品要素,产品具有组合性。旅游产品从构成上可分为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初级状态,满足旅游者愉悦需要,而组合或整体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完整状态,是旅游企业或旅游相关部门围绕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做的价值追加。

4.效应外部性和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产业的效应外部性主要说明了旅游产业的旅游影响,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由于旅游影响的客观存在,其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就表现出来了,主要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产业的永续发展性。旅游产业依托于旅游资源来发展,而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虽然自然资源有其发展的生命周期,但某些人造景观可以再生。相对于其他产业所依托资源的有限性,可以得出旅游产业的永续性。另一方面,旅游是人类永远的追求,只要人类生存与发展就有旅游的动机,只要人类生活进行,旅游同样进行。

6.产业结构层次性。游产业有着极其严密的结构体系。横向涵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虽然规模不一、水平各异,但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产品,都可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纵向上,这些企业或行业因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时序各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由里向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提供核心旅游产品的旅游观赏娱乐业、提供组合旅游产品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媒介行业,以及为旅游业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撑的旅游关联行业。

7.产业发展的敏感性与弹性。产业的综合性与旅游的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敏感性,旅游要借助综合的社会资源,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的敏感性主要由社会动乱、经济危机、自然灾害与旅游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等因素导致。由于旅游产业的敏感性决定了其弹性较大,其发展有波浪式前进的特性,某个时期旅游进入低谷后,势必迎来一次发展。

四、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1.异域性。旅游活动一般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的移动或变化。可以称为异域活动,这是它的主要特性。

2.暂时性或流动性。旅游是流动的,通过步行或交通工具达到“游”的目的。而且在异地停留时间是暂时的,最终须返回生活常住地。

3.综合性。旅游是人们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4.审美性或愉悦性。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并感受美、奇特、快乐或愉悦。

5.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旅游活动始终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是人们不断追求与向往的,是转换生活空间与拓展生活领域的表现,是追求短暂而美好的生活或对生活现状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56-85.

[2]保继刚,楚义芬,彭华.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64.

[3]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8-45.

[4]厉新建,张辉.旅游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6-132.

[5]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6-128.

[6]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156.

[7]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3-9.

旅游产业的定义范文第2篇

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

“文化产业”一词的出现迄今已有60多年历史,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历史背景、经济发展过程、政府政策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各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也各不相同。尽管文化产业在不同国家尚未形成被广泛认可的统一定义,但目前采用最多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之定义,即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构成文化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由内容创意、生产输入、再生产和交易等环节构成的产业价值链。其中,将各种文化资源转化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构成了文化产业的技术边界;文化内容以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体现,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化产品构成了文化产业的产品边界;经过创意构思、生产制作等环节后,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实现价值交换,则该空间范围就构成了文化产业的市场边界;作为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企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主体,构成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边界。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产业融合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交叉、渗透,逐渐形成融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是指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通过相互渗透、交叉,逐渐形成新业态、新产业增长点的动态发展过程。

虽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都有各自相应的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和企业边界,但是结合目前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我们可以发现,在旅游产业中一些专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为旅游服务的企业,其本质属于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中有一些专门为旅游者提供参观、游览、鉴赏和购买产品的企业又发挥着旅游的作用。⑤这表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在实际发展中已经出现了产业融合现象。

通过前面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分析,可以看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传统产业,其产业边界不同于界限清晰的传统产业。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构成要素非常丰富,导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基础极具开放性、延伸空间非常广阔。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间更易发生渗透、交叉、融合等现象。

(一)技术融合。技术融合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Lind指出,产业融合是由技术变革引发的产业边界重新界定。①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和应用,将各种技术整合在一起又产生了新技术,各产业通过新技术对本产业进行改造,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并不断创新工艺,即形成技术融合。产业间通过技术边界的渗透形成技术融合,再通过技术融合形成产业之间的共同技术基础,这样通过共同技术平台的建立为两个产业的融合提供基础条件。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开发技术与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创作与制作技术的结合即为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技术创新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间不断扩散,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创意”,并通过“创意”实现两个产业的技术融合。以创意为基础的技术融合,可以改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生产技术和流程,在为消费者提供新产品、新服务的同时,降低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旅游、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有利于消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利用“创意”,可以开发影视旅游、演艺旅游、旅游游戏软件等具有关联性的产品,这样在丰富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原来各自经营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因此,技术融合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并且成为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二)产品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原本就具有共同的资源基础。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而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工艺、饮食等文化资源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资源作为两个产业的共同生产要素,可以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创意”开发技术得到有效整合利用,既能保护有形文化资源,又能传承非物质文化,还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双赢。因此,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成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要标志。

(三)市场融合。根据“需求呼唤需求”理论,技术创新和融合改变了旅游市场和文化市场的需求特征,给原有的产品和服务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同时,市场需求的扩大又进一步促进原有产品的创新,进而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使产业融合在更大范围内出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市场融合,主要通过市场营销的创新整合、共同品牌的培育、资本整体运营管理等方面来实现。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方式与旅游产品营销相结合,将使文化产品的消费方式和旅游产品的销售模式发生改变。如互联网与旅行社相结合形成旅游产品的在线销售;传统的文化演出经过全方位的改良后开发成实景演出,吸引到的消费者不仅是当地居民,更多的是外地的旅游者。还可用某个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将区域内的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统一涵盖在内,通过旅游市场与文化市场的融合,两个产业互相借力提升区域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市场融合将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旅游产业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了不断的优化升级。作为第三创业的旅游业,已成功地取代了工业生产,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发展动力。而文化产业作为旅游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学界称为是21世纪世界上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模式。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旅游经济一直从各个方面为文化产业发挥着载体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产业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我国传统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使旅游经济能取得长期的发展,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1]。

一、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含义

关于旅游经济的概念,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争论,至今也没有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大多数学者认为,旅游产业是服务行业的一个延伸,是以旅游为基础,向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无形的交易。旅游产业的范围要比单纯的旅游业要大很多,旅游产业包括一切与旅游相关的活动,而不仅仅是旅游本身。旅游经济是以旅游产业作为基础,并获得一定收入的经济形势[2]。由于文化背景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不同,东方和西方国家对文化产业存在着不同的定义。我国将文化产业理解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或是与文化相关的产品的一种生产性的行为。但西方国家认为,文化活动就是单纯性质的文化行为,并不包含社会生产。为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下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即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行为和标准进行文化生产的过程。

二、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意义

为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给我国带来经济上的影响,我国实行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产业融合的基本条件是这两个产业之间具备基本的关联性,产业融合的关键就是对利润的追求。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进行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调整过后,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正在逐渐上升。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对处于金融危机中的我国经济,具有着极强的拉动作用,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都是我国经济中的第三产业,这两者之间有着较高的关联度。从客观上讲,文化产业是旅游经济的核心内容。如果一个旅游产业中,没有文化内容,不仅会变得枯燥无味,也注定不会吸引较多的游客,当然这种旅游的前途也比较堪忧,很快就会被市场所淘汰[3]。所以,文化产业的存在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另一方面讲,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以旅游经济作为依托的。众所周知,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不同,并不能创造出经济价值,其经济价值的实现,主要是以旅游经济作为依托的。旅游经济可以使文化发展真正走向产业化,并为文化产品的销售提供一定的渠道及较为广阔的平台。游客作为文化产品的最主要消费群体,很好地将文化产品与旅游经济进行了联合。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无论是在产品上,还是市场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交叉和重叠。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对文化产业还是对旅游经济来说,都实现了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两者的结合,不仅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也为我国其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1.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延伸型融合从产业融合的理论不难看出,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互补性。将这两种产业进行融合,不仅可打破原有产业之间的限制,还可从根本上实现这两种产业的互利共赢。21世纪是一个讲求创新的时代,我国旅游产业已经独立发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使旅游产业换发新的活力,需要为其找到新的依托,并积极寻找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凭借着其独特的魅力,迅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文化产业可以为旅游经济创造出巨大的商业附加价值,使旅游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我国知名的演出《印象与刘三姐》,这部作品是在桂林进行的大型实景演出,是典型的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很好的诠释了“刘三姐”这一文化内涵,也在无形当中,对桂林山水进行了推广,提高了桂林的旅游收入。文化产业是一个十分广阔的定义,不仅包括演出作品、影视作品也包括了广播、传媒等方面作品。可以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结合,建立一些影视基地以及动漫观光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既可以完成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可凭借自身的文化特性,大力发展旅游业。2.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融合所谓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融合,是指选取旅游经济或是文化产业中某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使其逐渐深入到对方的产业结构中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的一项工作。其中渗透融合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紧密结合。早在2002年,浙江的一家网络游戏公司,就与开恩旅游集团进行了强强联合,开发了一款名为《大唐风云》的网络游戏。该游戏不仅凭借着独特的风景效果获得了一致好评,也使景区在玩家玩游戏的过程中得到了无形的宣传,这种一箭双雕的做法,不仅使旅行社节约了宣传成本,也使这款网络游戏变得异常火爆。不仅游戏是如此,很多文化主题公园也是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型融合的产物。比如,比较熟悉的宋城和迪士尼乐园等,都是利用这一手段进行宣传的。以迪士尼乐园为例进行分析。迪士尼乐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公园,其有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该公司在建造了迪士尼乐园的同时,也塑造了很多迪士尼形象,推出了一系列迪士尼动画片。这种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融合的方式,使迪士尼形象变得厚重,也赋予了其一定的文化内涵,也使迪士尼在众多游乐园当中,变得独具特色,为公司带来了较大的旅游价值。从开发的成本和难度来看,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型融合的模式,投入的成本较小,回报却最大,是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过程中,比较容易为政府所接受的一种方式。3.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整合融合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整合融合,就是将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进行彻底的解体,将这两者的重要环节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重新组合,从而建设一种新的产业模式,世博园和世博会是这种模式的重要代表。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整合融合,最显著的代表就是,将各种文化体验形式作为噱头,并通过搭建相关的旅游平台来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进而实现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间的有效融合。通过将这两大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化的整合,不仅可使承办地点的旅游形象得到提升,还可使游客对文化产品产生一定的兴趣,在拉动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文化产品的销量。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一个新的议题,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保证旅游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选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客观上讲,我国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结合,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个相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桂英.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李景初.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例[J].企业经济,2015(2).

旅游产业的定义范文第4篇

一、我国旅游立法面对的问题

1、立法形式与效力存在不足我国目前的一些旅游立法,都只是地方性的法律规范。其适用范围较小,存在形式也不规范。这主要是因为各地区的立法水平相差太大,使得其形式与效力参差不齐。而且没有国家级的综合法律进行约束与指导,使其调整的范围狭小,从而制约了旅游法律的权威性。

2、旅游立法的基本概念争议不断从旅游立法的基础上看,当下旅游的不少基本概念还在社会各界中存在着争议,而这些争议的存在就制约了旅游立法中法律体系的完整性。比如什么叫做旅游?旅游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何种类型的法律关系?而产生的法律关系中其具体的构成要件又都有哪些?这些旅游法律关系的构成要件与一般法律中的法律关系构成要件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旅游法规又是从哪一个角度上去看待此类问题?以及旅游法的立法宗旨是维护哪一方的利益?对于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缺少统一的观点,这也会在某些程度上使得我国旅游立法的进程减慢。

3、旅游法的内容及附属法规不健全由于旅游法的一些法律内容不健全,以及其附属的法规诸如饭店法,住宿法,旅游交通安全法,旅游景区管理法等相关法律至今仍然没有颁布出来,这就使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许多不确定的问题。进而导致了旅游产业的管理范围与职能划分存在着争议,使得无法进行立法规范。而且由于立法的延迟,使得其相关制度无法落实,对旅游产业的监管也无法进行,进而导致不同旅游公司之间的恶意竞争,比如窃取同行的商业秘密,盗用他人公司名称,损害其他公司的利益等。附属法规的不健全,会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不到优质的服务,比如旅游公司临时改变行程,导游擅离职守,比如住宿条件极差,餐饮质量极低,卫生标准根本不合格,以致出现食物中毒等危害游客人身安全的事故,再比如景区内出现向游客强制兜售纪念品,进行景区内的二次收费等行为。这些不仅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形象,还延缓了旅游立法的进程。

4、研究旅游立法的人员水平较差到目前为止,从事旅游立法研究的人员与机构,没有一个是国家级的法律研究机构,其人员也不是经受过专业法学教育的人员,因此在进行旅游立法的研究的时候,缺少严谨性与法律逻辑性,不仅导致研究力度偏弱,也会使研究的成果与人们想要得到的结果相悖。

二、对我国旅游立法的几点建议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对我国旅游立法中较为薄弱的领域加强研究的力度,以提升法律的技术性。比如在其立法价值方面,是选择立足于旅游发展经济,还是旅游促进文化;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旅游,还是与国际接轨的负责任旅游。比如旅游立法是偏重于政府的公权,还是以人民的私权为主。

2、深化研究成果对一些现有的旅游立法的研究成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一些旅游法律相关的概念进行专业的定义,而不是仅对普遍概念进行修饰和限定,需要法学专家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其内涵与外延做明确的规范。比如对旅游,旅游的基本属性,旅游中的法律关系等,进行专业的定义。

3、向公众征求立法意见旅游立法的部分目的是为了游客的利益不受到不法侵害,所以要适当的对公众的意见进行收集和整理,来发现公众对旅游立法的理解,以及去寻找公众需要旅游法来维护其何种利益,以及什么形式的法律规范公众可以接受等。

4、加强国家行政管理国家应该在旅游立法尚未完全成形之前,加强行政管理,来保障旅游业的正常发展。而且需要国家行政部门对旅游产业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做出明确记录,为专业人员进行研究提供资料,并且站在国家的角度上提出一些立法建议。

旅游产业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云南省

云南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本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近年来又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在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趋势下,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对云南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对文化旅游产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 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

目前业界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国内最早提到“文化旅游”这个概念的是魏小安,其在著作《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中提到了文化旅游,他将文化旅游活动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徐群(1999)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历史文化中留存下来进入旅游市场的物质和精神遗产,主要指宗教民俗设施、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以及有关的民俗礼仪、风土民情。吴芙蓉和丁敏(2003)认为,文化旅游是集文化、经济于一体的一种典型特种旅游形态,具有神秘性、多样性、艺术性、民族性以及互动性等特征。龚绍方(2008)指出,文化旅游产业是由文化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一种产业,是为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而从人文旅游资源中产生的。邵金萍(2011)从文化和旅游的本质着手,认为文化旅游产业就是以文化为内容、以旅游为依托的综合性产业。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再结合目前的社会发展事实,笔者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融合而成的,所有旅游者出行的动机都是暂时离开所在的熟悉环境到不太熟悉或非常不熟悉的环境去寻找一种新的体验,以丰富自己的阅历。

二 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是分析国际竞争优势的工具,他认为影响一个国家某一个行业国际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点: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组织战略和竞争。本文借鉴波特的学说,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对云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1.文化旅游资源要素禀赋分析

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区位条件以及民族文化,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为云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云南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石林(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5处世界级遗产。还拥有路南石林、滇池、九乡、大理、玉龙雪山、三江并流、丘北普者黑、腾冲地热火山、瑞丽江—大盈江、建水、西双版纳、泸西阿庐古洞1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之一,云南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从类型上来说可以分为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三类。民间艺术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民俗文化包括各个民族节庆活动、农耕礼俗、歌会、祭祀礼俗等,民族技艺包括造纸技艺、锻制技艺、制作技艺、扎染技艺、制陶技艺等(见表1)。

2.产业需求状况分析

需求状况是一个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需求市场的规模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动力。需求旺盛意味着这个产业的发展后劲十足,需求疲软则表示该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比较黯淡,。云南是我国的文化旅游大省,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全省旅游业的接待人数以及旅游业总收入来看(见表2、表3),已超过广西、甘肃等传统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达地区,成为全国旅游十强省份之一。

从表中可以看到,从2006年到2010年五年间,云南接待国内旅游人数以及旅游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1%和16.6%,接待海外游客数和外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7.1%和20.2%。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国内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也分别增长了14.1%和11.6%,海外游客接待人数和外汇收入分别增加了12.8%和16.3%。2008年金融危机后云南接待的旅游人数以及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逐渐复苏,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这使该产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3.相关产业分析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高、综合性强、产业链长的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食、住、行、娱、购、游”这六大要素。波特认为一个产业的上下游企业是该产业的最重要供应商或者客户,单独的一个产业很难保持竞争优势,只有形成“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间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认为这也是保持一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近些年来与文化旅游产业相关的云南其他产业发展迅速(见表4~表6)。

4.组织战略和竞争分析

第一,企业战略。云南旅游业的龙头企业,如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海外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云南康辉旅游集团等公司坚持以行业归并、专业分工、资源优化配置为原则,完善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强化产业集中度,发挥集群作用和规模效应,努力打造“世博旅游”品牌。明确的战略定位可以使上述旅游企业区别于竞争对手,避免同质化。

旅游产业的定义范文第6篇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据旅游行业调查分析显示,我国旅行社数量到2013年,其年增长率平均达到9.63%,营业收入达3599.14亿元,相较于2000年的469.95亿元,年增长率平均达到19.75%,体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2013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26276.12亿元,是居民消费总支出的11.24%,旅游业所占GDP的比重为5.2%,其贡献率紧次于美国。可以看出,旅游业已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350万,相关行业在其带动下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因此,旅游产业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中,其产业结构逐步成形的同时也体现出转型趋势。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可以从其内涵与外延两部分进行剖析,内涵主要包括旅游市场结构、部门结构、产品结构以及行业结构等,外延部分则包括旅游产业组织结构、布局结构、技术结构以及投资结构、就业结构等其他结构。外延部分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内涵部分有效运转的基础。从地理、环境及文化方面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体现出显著优势。中国处于亚洲东部地区,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同时,中国大陆具有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气候条件十分多样化。广阔的国土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等各方面的自然资源。中国旅游资源类型已位居世界第一,整体数量超过了世界各地的旅游强国。在全国各地,以自然风光、文化遗迹以及社会发展成就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区已有16000多处。在这其中,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28处,重点风景名胜区172处。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拥有各类博物馆近两千余座。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与当地的生活特色,为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带来浓厚的文化基础。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

(一)旅游文化概念旅游文化这一概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从时间、空间、具体内容等各方面体现出旅游行为的丰富性、多样性与综合性,是旅游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高度浓缩内涵的文化形态。

(二)旅游产业分析相较于其他传统类型产业,旅游产业由于自身在运营方式、服务产品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对其进行定义的过程中往往从消费的角度进行,即旅游产业是一群企业的集合体,各个与旅游消费行为具有相关性的企业共同构成旅游产业。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其内部各项经营活动涉及到的外部企业可能存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而通过旅游消费相互联系,进而形成一个特殊的行业。旅游活动作为连接其他相关企业的纽带,其自身的产业性质较为模糊,而这正是旅游产业鲜明的特征。同时,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得以运行的精髓与灵魂,旅游产业又是旅游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文化赋予了旅游产业自身独特的魅力与内涵,提升了旅游产业的核心价值,同样,旅游产业市场也为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即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围绕一种主体文化,通过利用技术、创造力以及产业化的发展方式进行营销、开发知识产权的新兴行业。随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各大城市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即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发展形成的。

三、旅游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创造力的最初体现,即原创性的智力或物质创意,如体现在书籍、建筑、数字艺术、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中的设计创意与活动。2、承载这些设计创意与活动的载体,包括特殊物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原加工材料等,它们是将这些创意原型体现出来的中介,如绘画创意的实现所需的画笔、画纸等,音乐创意所需的乐器。3、将创意产品引入大众消费市场,即通过再生产、分配、流通,使得这些具有创意性的服务、物质产品经过复制、批发以及运输等环节形成产业。4、通过利用宣传营销等手段对创意产品与服务进行推广和传播。5、利用零售渠道或公共展示平台(包括电影院、音乐厅等)对创意产品及服务进行展示和销售。这一系列环节共同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零售、公共展厅等渠道作为文化创意产品进行销售的主要实现方式,实际上并不局限于此范围内,其自身所具有的潜在的渗透影响能力,即其创造性、文化性的内涵,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连接起来共同发展,如建立主题游乐园,举办民俗节日以及开发具有历史艺术意义的旅游场所等方式,能够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同时享受旅游消费活动与文化价值内涵感受的途径,从而促进产品与消费者群体之间能够更充分地进行交换。

(二)两者融合价值链分析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价值链主要包括五个环节:1、创意环节,即二者在初期共同进行资源开发、统筹规划以及创意设计等,进而体现出二者的融合原创性。2、生产环节,即以文化创意开发园区为依托,进行旅游文化资源的再开发,如“横店影视城”。3、营销环节,即将文化创意产品与旅游消费活动联系起来,通过二者的相应影响作用促进营销,如电影拍摄对拍摄地旅游消费的刺激。4、消费环节,通过文化创意产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感染作用,刺激文化创意旅游地的客流量。5、后续环节,以主题公园、纪念馆等场所以及展演等活动作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延伸,打造融文化、艺术、精神、娱乐等各方面内容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三)两者整合后衍生品牌发展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整合发展过程中衍生品牌主要集中于生产、消费以及后续环节中,如生产环节中的影视基地旅游、手工作坊等,消费环节中的书城旅游、美术馆等,后续环节中的动漫乐园、主体设计展以及各种艺术节等。

四、旅游文化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途径

(一)发展思路1、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品牌影响力对一个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创意品牌为切口打开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因此,在融合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兼具文化创意的旅游产业品牌,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构建旅游文化品牌体系,以丰富的品牌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广大旅游者,如电影之旅、民间艺术品之旅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品牌企业、品牌旅游示范区,形成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市场机制体制,为旅游文化品牌的推广奠定市场基础。2、旅游资源价值的定位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明确其资源价值的定位十分关键。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在其开发过程中应着重突出其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对各个旅游景区的资源进行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掌握其特质、开发条件以及挖掘潜力,进而明确其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的价值定位与开发序位,为文化创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体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3、旅游产业空间的布局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的结合,对其自身的空间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应注重加强与创意文化地区发展较好以及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的联系,构建网络化、一体化的创意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格局,打造具有特色的各个创意文化旅游版块,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4、旅游文化创意的增加旅游产业在文化产业的推动发展下,其所形成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需要消费者积极进行参与和体验,才能够为其拓展市场奠定基础。因此,应以文化创意体验为导向,引导消费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和参与文化创意旅游活动,如通过举办“文化创意旅游主题活动”的方式,为消费者构建一个能够更深入了解文化创意的交流平台,使其对文化创意中各个领域都进行实践和认识,包括雕刻创意、美术创意、电影创意以及游戏创意等,邀请各文化创意行业中的艺术家、专家等专门对旅游活动进行文化创意再造,并引导旅游者参与到文化创意的头脑风暴中,共同增加旅游文化创意。

(二)扶持与保障1、大力提升发展环境利用旅游文化推进旅游产业发展首先应从营造和谐、包容的发展环境着手,进而实现在两大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基础上为其提供良好的施展空间。创意经济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的特殊形式之一,是基于创意性社会结构而存在的,从企业发展体系、生产方式、社会氛围、文化制度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对创业文化产业的支持。因此,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应从提升发展环境着手,以生态化的创意性社会结构为依托,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科技等各产业体系的融合,进而实现促进旅游产业的再创造、再生产与再发展,最大程度提高其产品、服务的附加值。此外,还应重视政府政策的扶持与保障作用,将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承担的单一化角色转变为融开拓者、协调者与规范者为一体的多元角色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作用、管理协调功能以及法律保障基础作用。进而使得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在有指导、有协调、有规范的环境下良性融合发展。2、重视相关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创意人才资源是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加强培养具有文化创意能力以及旅游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构建良好的培养机制。一方面,加强创意性教育措施的实施,在全民范围内切实发挥创业教育政策的作用,为推进创意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创意文化旅游生活圈吸引和促进更多创意型人才与旅游人才共同进行探讨、合作,为复合型文化创意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3]。此外,还应积极吸引海内外具有文化创意能力与旅游开发能力的人才加入我们的人才队伍。3、引导文化旅游消费随着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普及,网络服务已成为众多行业开拓自身市场、提高宣传营销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与服务作为新型的产品项目,应积极构建网络服务平台,引导消费者转变传统的旅游消费观念,围绕消费者的需求为其打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同时将文化创意产品融入其中,促使旅游者从认知层面转变意识,逐渐接受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五、结束语

旅游产业的定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中国;理论概述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264-02

引言

20世纪中后期,旅游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或行业的依存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龙头产业和核心产业,并且在它的周围也集聚了一大批相关产业或行业。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1.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供应商、服务机构、与产业相关的公司及社会团体(大学、贸易机构等)在特定区域内,既竞争又合作所形成的地理集中。产业集群并非全新的学说,新古典经济学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对这种现象做出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阿尔弗雷德·韦伯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论文数量逐渐增多,甚至在美国出现了研究产业集群的热潮,一些负有盛名的经济学家对产业集群的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大量研究成果由此产生,如波特等。

2.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是指由旅游要素企业、关联企业以及辅助企业和相关机构,围绕优势旅游资源或区位条件优越的旅游目的地而形成的空间地域集聚体,它是旅游产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集群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现象,是旅游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大量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联系密切的行业或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由此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的一种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能够促进区域旅游内聚力的提升和区际旅游产业的和谐共生。

3.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企业和旅游相关企业从乡村文化和乡村资源的特色出发,为满足旅游者体验乡村性的文化、景观和乡村生活的需求而相互结网互动,创新旅游服务的乡村旅游产业链的集群。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最早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钱津研究员在对中国产业集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后提出的。对乡村旅游来说,主要由独特的乡村文化和景观、充足的体验乡村生活的旅游市场需求、配套完善的旅游相关支撑产业、产业链上的企业为满足旅游者体验乡村生活的旅游需求而相互结网和互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扶持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等导致产业集群。

二、当前研究内容

1.旅游产业集群。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竞争优势,集群中就业和劳动力分配,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网络和社会资本,旅游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和合作等几个方面。

通过对国外学者的研究分析可以得知:(1)在旅游业发达,旅游发展历史较长的地区的确出现了明显的旅游产业集群现象,用集群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利于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2)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旅游产业集群的企业间联系、社会资本等方面,对旅游产业集群企业竞合机制、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和演变以及集群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

龙勤在《建立云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簇群的意义与构想》一文中,将波特的集群理论应用到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这是现今所能见到的关于旅游产业集群方面最早的研究;有的学者的针对“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如刘恒江在《上海旅游产业簇群研究》中,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上海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旅游产业集群能有效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这就要求各地实施旅游企业集群战略,以有效提升区域旅游业的竞争优势,实现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的学者重点分析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机理和细部架构,如尹贻梅和刘志高在2003年中国地理学会年会的发言提纲《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中提出,将企业集群战略引入到旅游目的地发展中来,认为这是一种提升目的地竞争力的新的战略模式,并给出了旅游企业集群的定义、分析了旅游企业的优势、讨论了旅游企业集群的构成并提出了发展旅游企业集群的战略;有的学者从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带动作用角度分析旅游产业集群现象。如郭荣朝在《物流业与旅游业互动研究》中,阐述了物流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整合对策;有的学者还从创新的角度来对旅游产业集群加以了分析。如麻学锋在其题为《旅游业产业集聚的创新研究》一文中,着重分析了中国旅游产业集群的现状,旅游产业的集聚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时意义,并且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措施。

总的来讲,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界定旅游产业集群并辩证其存在性、研究其形成条件和集聚机制、阐释其形成机制和构成、分析其结构类型和竞争优势等。研究的特点表现为着重于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的应用和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框架的初步构建,在研究方法上相对而言比较单一,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学科角度。

2.乡村旅游产业集群。钱津认为产业集群将在服务领域遍地开花,由工业产业集群和商贸产业集群向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是必然趋势,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到产业集群化的高度,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平台和更好的产业规范保障。乡村旅游只有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才会获得根本出路,而走向这一条道路,必然会形成新型的产业集群。

乡村旅游产业集群要想更好地发展应注意以下四方面的基本点:一是政府主导,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就是在某一个县、市内开发出十几个甚至是上百个村寨成为乡村旅游点,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不仅应在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中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在日后的运营当中也应该起到统领作用;二是品牌同质,产业集群不是进行差异化生产,而是追求同质产品生产的集中;三是度假旅游,乡村旅游形成产业群,必须是乡村能够赚到较多的钱,即有好的收益,要达到这一点,只能是创造条件发展度假型乡村旅游;四是规模适当,太小了形不成产业的号召力和市场的吸引力,也不能超越市场需求去盲目发展。

杨伟容在《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一文中,根据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理论与方法,构建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体系,分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以武汉黄山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刘冬认为随着上海都市乡村旅游产业链逐渐完善,产业集群模型初步形成。作者顺应上海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上海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上海都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策略,从微观的角度提出上海都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冯静在《贵州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组织模式研究》一文中认为,以产业集群的组织模式来实现贵州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是提高贵州旅游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结论

国内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于近几年,目前研究成果集中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基础研究上面,如旅游产业集群的界定、形成条件和聚集机制、旅游产业集群的结构、类型和竞争优势等,仅有少量的研究涉及集群发展空间布局模式及培育途径、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旅游产业集群的演进、集群内产业间和企业问关系、集群内部竞合机制等方面,对乡村旅游集群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而且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定量研究。再者,由于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较为滞后,政府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关注度不够,支持力度不足。

参考文献:

[1] Sara Nordin.Tourism Clustering& Innovation- Paths to Economic Growth & Development[EB/OL].http://etour.se.2006-12-21.

[2] Patrice Braun.Creating Value To Tourism Products Through Tourism Network and Clusters:Uncovering Destination Value Chains [EB/OL].http:// /data o ecd /27/3/ 6886079.pdf,2007-12-21.

[3] 麻学锋,吕白羽.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9):6-8.

[4] 杨竹青.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5):79-81.

[5] 杨伟容.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6] 冯卫红,苗长虹.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7,(5):16-21.

[7] 龙勘.建立云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簇群的意义与构想[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4):43-46.

[8] 刘恒江.上海旅游产业簇群研究[J].上海经济,2003,(5):25-26.

[9] 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Z].2003年中国地理年会发言提纲.

[10] 郭荣朝.物流业与旅游业互动研究[J].物流技术,2004,(10):37-38.

[11] 麻学锋.旅游业产业集聚的创新研究[J].市场论坛,2004,(8):62-63.

[12] 钱津.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J].中国纵横,2005,(12).

[13] 钱津.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及其反贫困意义[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5).

[14] 钱津.产业集群与乡村旅游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2007,(4).

[15] 里白.乡村旅游形成产业群化走势探索[J].经济师,2007,(8):6-7.

[16]] 冯静,邹显强.贵州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组织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09,(5):153-156.

[17] 蒲姝.以乡村旅游价值要素为基础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探索[J].商业时代,2010,(22):129-130.

旅游产业的定义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跨文化交际,互动发展,综合社会效益

1.具有跨文化属性的旅游产业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被定义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人们对陌生文化的体验,也是对自身文化的重新发现和认识。而旅游正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首先,从世界旅游组织每年提出的旅游主题中可以看出。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理解旅游和发展旅游是被多次提及的一个主题,这些旅游主题的提出说明旅游这种交往形式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种新方式。旅游和交际,尤其是和跨文化交际的密不可分是由旅游活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其次,旅游者对异质文化的追求是旅游具有“跨文化”属性的重要原因。由文化的“异”引起的游客流动是国际旅游的主流。

2.追求异质文化催生跨文化旅游

文化型动机是旅游基本动机之一,文化的多样性导致旅游目的地的多选择性,而追求异质文化又是旅游者的终极目标。人类所注意的既是自己所熟悉的东西,又是自己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但十分感兴趣的东西。而恰是后者,构成跨文化旅游的心理动力。

跨文化旅游的大规模兴起其直接原因是文化的差异和对异质文化的好奇与了解欲望,旅游是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是世界范围内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旅游产业也天然地带有文化产业的色彩。因此,利用旅游产业鲜明的跨文化属性,大力发扬地域独有的文化特色,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再以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的繁荣,二者相互促进,有利于旅游及文化市场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二.在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框架中发展旅游产业

1.相辅相成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

将旅游与文化两种产业之间实行跨越。旅游行业中那些专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为旅游服务的经营企业,其本质属于文化产业,如嵩山少林寺的禅宗大典。而文化产业中那些主要为旅游者参观、游览、鉴赏、购买等而生产产品的单位,又发挥着旅游的作用,如博物馆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旅游产业具有两种不同特征—文化是其属性,旅游是其功能。另一方面,在行业渗透、学科交叉的当今,文化产业本身也形成了本体产业(演艺业、娱乐业、音像业、电影业)、交叉产业(文物博物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和延伸产业(动漫业、网络业)。因此,应该打破原有的行业门槛,结合地方特色,将两种产业实现跨越,将旅游产业置于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框架下发展,将旅游产业整合为旅游文化产业或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不但可以创造地方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长期的可持续性阶段。

2.发展河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议

2.1 以思想的整合为纲领

以指导思想的整合为纲领,保证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对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整合发展,必须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二是人本思想;三是特色原则。

2.2 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管理机制的转变,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改革不够、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因此,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引导文化、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突出管理的整合作用和衍生力量;另一方面要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3 整合产业,形成综合效益

一方面,文化和旅游打破行业界限,促使两大产业相互延伸、扩散、融合,形成互动。另一方面,整合组建跨行业的产业集团。由于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国际上不少大型的跨国集团都是以一业为主,辅以多种经营。只有搭建起产业集团的平台,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河南省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精心策划,以龙头企业为试点,实施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扩张。将实力强大的文艺团体(如话剧团、豫剧团、民间艺术团)、武术团体、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联合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文化产业链,增强企业竞争力。

2.4 打造品牌文化产业

品牌效应对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用现代的营销手段运作文化产业。国内外成功的文化产业都很重视品牌的培养和利用,美国的迪斯尼公司就是品牌经营的成功典型。我们的舞剧《风中少林》在这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把“少林文化”这个河南独有的特色品牌打出去了,但在宣传营销上还应该能够做得更好,实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5 要有文化多样性的旅游创意

要用文化多样性的旅游创意,加大对旅游产品的改造、包装,并大力开发适合旅游者需求的参与性、娱乐性旅游产品,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高水平的策划、高质量的建设、全方位的宣传、促销,使得老景区又焕发出新的活力,游客回头率大幅上升。

2.6 注重高科技作为旅游的支撑

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必然是要有高科技作为支撑,如一些景区夜景和大型歌舞表演要求声光电配套,要音乐礼花烘托,青少年喜爱的旅游是动态的、参与的、好玩的、刺激的,这就要求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因此,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是要注重高科技作为旅游的支撑。另外,还可以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进行多种营销创新。

文化历史游是河南旅游的一大看点,历史文化游在河南旅游中占有近80%的份额,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潜力十分巨大。凸现河南旅游产业特色,大力发展河南的文化旅游,变现文化旅游的潜在价值。

三.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的价值

异质文化的吸引是旅游的动机之一,有创新性地发展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产业,对当地旅游产业的繁荣会起到促进作用,旅游业的兴盛也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蕾蕾.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2]林南枝,李天元.《旅游市场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3]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33—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