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药发展存在问题

中医药发展存在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医药发展存在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医药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1篇

我县的19个镇级医疗机构中,有中医药人员276名,按计划应培训276人,实际培训276人,培训率为100%,全年参加培训学习4147人天,平均每人15.03天/年;我县各村卫生站共有中医药人员195名,全年参加培训学习2925人天,平均每人15天/年,经过一年努力,达到了计划要求。

二、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建立我县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组织领导体系,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XX年,我县成立了以卫生局分管中医药工作的副局长任朝霞为组长的郫县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对各基层单位的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各镇卫生院成立了院长领导下的中医管理科,具体负责培训工作,从组织上保证了镇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卫生局通过各种会议反复向各医院院长、分管人员强调镇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提高我县基层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素质,振兴中医、发展中医,切实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中“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和我县卫生系统的“科教兴卫”政策,及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是为了保障最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我县XX年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以后卫生工作的重点,这样引起了各级医院领导和工作人员的重视,从而在思想和认识上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学习方式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了我县中医药人员综合素质。

1.加强县中医院对基层指导。XX年卫生局联系县中医院基层指导科,组织了技术骨干244人次,下基层,对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技术指导、专家查房,深入到医院、到病床旁指导基层中医药人员临床实践和技术操作,全年指导各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460余人次。

2.举办培训班和学术讲座。本年度我县举办了一次中医药人员集中培训班和三次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业务讲座,和一次学术交流年会,全县中医药人员共有500余人次参加了集中培训和业务讲座。通过学习使大家了解了现代中医理论及技术的发展,掌握了用西医诊疗手段配合中医辩证施治进行诊疗活动,使我县中医药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3.以镇为单位开展培训。各医院每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对全院中医药人员进行中医药知识的培训,全年共培训各医院中医药人员4147人次,平均每人15.03天/年。另外要求各镇卫生院利用每月的乡村医生例会,对乡村医生进行业务、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共计培训乡村医生2925人次,平均每人15天/年。

4.继续开展学历培训。XX年全县共有99名中医药人员继续参加郫县卫校与成都卫校联办的“乡村医士社区医学函授班(中专)”和郫县卫校与成都市中医药大学联办的“中西医结合分段脱产大专班”的学习,使广大中医药人员在获得学历教育的同时,提高中医药知识理论水平。

(四)落实各种措施,保障中医药培训工作得到落实。

1.卫生局将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纳入了全年目标任务,并在半年检查和年终检查时,对各医院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进行考核,督促各医疗单位对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视和落实。各镇卫生院也加强了对村卫生站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的目标管理,督促各卫生站中医药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并把培训学习纳入对村卫生站的目标管理中来。

2.为促进我县卫生技术人员自觉学习、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结合“抗非”工作,对卫技人员进行了分期的培训和考试,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了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的良好氛围。同时,县卫生局编写了中医药专业知识资料汇编、中医药人员职责、制度、中医药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把卫技人员考试考核成绩与上岗资格挂钩,进一步促进了相关人员将压力变为动力,拾书补遗,取得了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都有所提高的实效。

与此同时,各镇卫生院也以考代训,组织了乡村医生考试。

3.XX年卫生局加强了对中医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的管理,要求各医疗机构中未取得中专学历认证的医务人员、乡村医生按照县卫生局的安排布署,继续参加县以上的中专学历培训,并取得中专学历。中专学历作为各镇卫生院人员聘用或职称评定,以及个体卫生人员和乡村医生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执业的重要依据。已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人员和乡村医生在规定期限内未取得中专学历认证,卫生局依法取缔其执业资格。

三、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我县XX年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作时间与学习培训时间冲突的矛盾。通过一年的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我们发现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工学矛盾,常出现因单位排班上的问题没有参加学习培训。

中医药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药;医德培养;医德现状;重要性;建议

人们衡量一个医生好坏的标准,除了医术之外,医德也是非常重要的。医德就是从事医务工作的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中华民族的精髓之一的中医药学,在现代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受到了世界的认可,培养中医药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医德教育。

一、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医德现状

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医德是非常重要的,古代那些具有高尚医德的名医,总是能够受到人们的赞扬,名传四方。中医药学发展到现代,医德依旧是人们衡量医生好坏的重要标准。

总体来说,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医德现状呈现出来的态势是良好的。大部分中医药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涌现出了一大批舍己为人,不计功利的优秀中医工作者。但不能忽略的是,在现代社会之中,还存在着一小部分道德败坏的医务人员的情况。近年来,医患纠纷的话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此折射出当今个别医务人员的医德确实存在问题。

出现部分中医药从业人员医德败坏的状况绝非偶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因为职业的重要性,面临的诱惑更大,一些从业人员面对诱惑的抵制力不够,出现了医德败坏的现象。通过上述中医药从业者的医德现状分析,我们发现,开展中医药人才医德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医药人才的医德培养的重要性

医务工作者之所以能够受到大众的关注,关键在于医生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所承担的是救死扶伤的重任。对中医药人才展开医德教育,能够让他们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医患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关系,就不会出现严重的医患纠纷事件,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来说意义重大。

对于中医药学生来说,他们接受医德教育,能够在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从事医务工作的“神圣使命”,从而更加热爱这个职业,学习相关课程的时候,也会更加地投入。而对于已经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人来说,具备良好的医德,能够受到他人的尊重,自己也会从中收获到更多的快乐。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道德教育,对中医药人才进行医德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够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潜能,能够确保医务人员获取竞争优势。

三、现代中医药人才医德培养的举措

一是要将医德教育列入中医药学专业学习科目之中。学校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因此,对中医药人才展开医德培养,可以从各高校着手,将医德教育列入中医药学专业的学习科目之中,让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科目的同时,直接接受医德教育。医德教育的相关科目不应该过于死板,要结合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是医务人员的先进工作事迹,让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医德教育相关科目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医生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受到医德的魅力,立志将来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医务人员。

二是要注重医德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现代中医药人才的医德培养,可以跟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有很多的理念都是与医德相契合的,在对中医药人才展开医德教育的时候,可以结合中医药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名著,例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些内容都可以贯穿到医德教育之中,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学习者。

三是要加强医德宣传力度。对于从事中医药的医务人员来说,医院相关的部门,可以适时的展开医德宣传活动,组织相关的医德教育,宣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医学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时刻保持警戒心理,暗示自己要遵守医德,能够让医务人员在工作之中,抵制住不良诱惑,在诱惑面前,坚持说“不”。

四、结语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对于医务人员的医德要求始终不变,对中医药人才开展医德的培养,对于个人、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中医药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就业形势 就业现状 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指的是在我国教育视野下所有接受高等教育学生的就业,这其中涵盖了高等学校的各个学科和专业的学生。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属于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范畴。了解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是探索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前提。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根据我国教育部近年的人数统计,从2008年起,我国每年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以每年接近10%的增幅逐年增加。从2008年的559万人到2011年的660万人,虽然实现了我国的“大众化教育”,但人数的增加,就业岗位的限制,使众多的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困境。同时,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参差不齐,很多高校为招揽生源,盲目开设相关专业,而社会的发展和各行业领域对人才需求的差异,导致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与其他各专业之间的供求不平衡。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就业与“被就业”的双向选择。大学生有权利自由选择就业单位,而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也有诸多门槛。社会的发展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越来越高,但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往往把大学毕业生的毕业学校作为第一道门槛,以学校的名气来决定人才的能力素质高低。不难发现,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信息中指定只招聘毕业于“211”“985”等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把其余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拒之门外。同时,性别歧视也给众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极大的压力。特别是女性毕业生,在面对众多大型企业的招聘性别限制时,倍感就业压力巨大。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出现了错误的认识。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将就业地点选在了东部地区以及一些沿海发达城市,造成发达城市就业形势严峻而中西部地区人才缺乏的局面。同时,当前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时越来越理性,面对就业前景,大部分毕业生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就业间矛盾有所缓和,毕业生起薪普遍较低。但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持消极态度,对就业的定义认识不足,很少有毕业生能正确区分就业与创业之间的关系,自主创业意愿较低,将就业等同“稳定+高工资”,缺少冒险意识,从而导致了就业形势的加剧。

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建设的需求,综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给众多高等院校培养人才方面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中医药院校大学毕业生虽然在专业上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但这也只是针对中医药行业而言,当中医药行业就业机会逐渐饱和时,其给中医药院校大学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力就更为严峻了。

(一)“综合型人才”的大环境就业使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陷入困局

当前,社会就业越来越强调“综合能力”,这给中医药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带来极大的压力。中医药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专业性相对较强,其就业机会主要来自于各大中医药企事业单位。但随着该行业就业机会的不断饱和,对于部分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机会的寻找将会越来越难。然而,几年的艰苦学习,专业知识的积累,要使中医药院校的大学毕业生轻易放弃所学医药知识从事其他工作,相对较难,且思想包袱较大。当专业与所从事的行业不相关时,中医药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感悟更多的是心有不甘。同时,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其他综合能力如社交、管理、组织协调等的培养,导致其在寻求其他就业机会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相对“死板”,与“视野狭小”并存

中医药院校的专业特殊性决定了其毕业生就业行业的相对固定性。在寻找就业机会时,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观念相对“死板”,认为从事医务行业工资待遇较好,稳定且风险小,铁饭碗思想严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毕业时一门心思往医药行业单位钻,而忽视其他更多好的就业机会,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医药行业求职的竞争力。就业视野的狭小,导致很多大学生实习时选择去医院,临床等,对其他行业甚至与其专业相关的行业考虑较少,如医药销售行业、医疗保健行业等。

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属于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范畴。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形势也直接影响到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高校毕业生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医药院校面临的问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多样化,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意识强, 能够立志报国、服务社会,追求高层次的工作、学习、生活目标。但中医药院校专业的特殊性使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又具有不同的一面:专业技术性强、就业渠道窄、思想观念传统。同时,社会对医学的认同主流偏向西医,中医学并未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接受。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医药毕业生的思想压力增大,在择业时不能正确、乐观地面对现实。综上所述,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中医药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4篇

外感高热以卒感实邪为致病因素;卫气失固为发病之内因;正邪交争为发热的根本病因。六邪毒,疫疠之气,客于肌腠,正气与邪毒交争,阳郁而发热。古方麻黄汤即是通过发汗之法,解决正邪交争的问题,使邪毒由肌腠而出,达到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目的。

内伤高热的病因与劳倦、饮食、情志、瘀血、湿热及脏腑阴阳气血亏虚诸因素有关。由气滞、瘀血、痰湿所致者,乃气、血、津液郁滞,壅结阻遏,毒邪内生而引起发热;阴阳气血不足者属虚,多为脏腑功能失调,邪毒内生所致。

总之,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均可致使邪毒产生,其病机以正气与邪毒相争为病机关键,热因毒生,毒因热长。中医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高热,伤寒论中的太阳、少阳和阳明高热;或内伤杂病过程中出现的因实因虚而引起的高热都与邪毒相关。退热的中医方剂中,都有解毒的药物,而许多解毒的药物,还有化瘀的功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证明解毒化瘀在高热的治疗中,具有明显清除炎症介质及内毒素的功效,这一点是现代医学无法比拟的。

中医药在急性高热中应用的有利因素

古人通过长期的总结与临床实践,摸索出较比完整的中医热病理论与治疗方法。中医通过调整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状态与治疗邪毒等手段来达到退热的目的,通过灵活运用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使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法,对高热进行治疗都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例如,古方温病三宝,对于实证高热就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古方补中益气汤治疗虚证高热,其机理是补虚与攻毒,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黄芪、升麻、柴胡三药是必须使用的。这些都是中医药治疗高热的典型例证。此外,除古书记载的热病理论与治疗方法外,还有许多散在的民间治疗热病的单方、验方,在热病的治疗中都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高热产生的原因很多,弄清其机理比较困难,可能经过许多的理化检查后,结果却未见明显的异常,有的高热患者经对症治疗后,虽热退,但病因始终未明,但是我们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辨证用药,驱除邪毒后可达满意的效果。因此,历代中医都将辨证论治视为治病救人的法宝。

中医药在急性高热中应用的不利因素

首先:是我们中医本身的原因:①我们中医医生中许多人,对于中医药治疗高热缺乏信心,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中医师没能从中医病因病机上分析高热的由来,对其产生之因思路不清,不能从病原入手;②我们中医师对中医的基础理论掌握不够全面,不能充分发挥中医特色,继承上存在问题,所以,要求能够有所创新的将中医的辨证治疗方法应用于高热治疗中也是存在难度的。③而最主要的一点,当遇见高热患者时,有的中医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用西药治疗,认为西药能够迅速起效,无形之中,将中医药排挤出治疗高热的范围,使中医药与高热无缘相见。④高热患者对中医药治疗高热心中存在疑虑,难以接受。⑤没有给中医治疗高热立法,医生害怕用中医药治疗,出现耽误病情,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而用西医治疗,出现上述的几率要少得多。

其次:患者本身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高热患者寻求治疗时,首先想到的是西医药,大都愿意静点西药,不相信中药亦可收到满意的退热效果。不相信中医治疗方法。

非典之后,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及医疗界人士,还是普通百姓都对高热有了新的认识,都提高了对高热的警惕性,很多传染性疾病发病过程中都会出现高热,为预防传染区域扩大,截断传染源,制订了高热登记报告制度,虽然提高了了对类似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几率,但是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广大医生的工作量,在诊治疾病过程中,时刻考虑高热的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怕误诊漏报,造成医务人员不愿诊治高热的患者。

中医药在急性高热中应用的前景

鉴于中医药不良反应小,简捷方便,现已突破单纯的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随着注射剂、喷雾剂等新剂型的出现,中医药将更易被广大人民所接受,西药不良反应较多,而中药无明显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高热将有更加广阔的空间。近年来高热急症的研究已成为中医科研与临床的热点,中医治疗高热急症已具有明显的潜在优势,展示出卓有成效的前景。

中医治疗疾病上早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诸法,治疗高热也不例外,时至今日治疗高热方法不断丰富多样,物理降温、滴鼻、针刺、灌肠、中药针剂、皮肤给药等新方法、新途径的出现使治疗更加方便。中医治疗采用的是整体治疗,通过全身各种状态的调整,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不是拘泥在某一环节或层面,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最新模式,这是中医药治疗高热的优势所在,在不远的将来,治疗急性高热的中医药将占领高热的舞台。

中医药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医药;出口

1 中医药出口的现状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约80%人口使用不同的传统医药进行治病或者保健。据西方一些权威机构的调查,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替代疗法。而且由于西药是一种单纯的化学合成品,其中有些药物会有大量的毒副作用,即使某些药物临床试验证明无明显毒副作用,这种化学合成药物也会大大增加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负担。

据统计,2011年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日本和韩国的汉方药占80%和10%,印度、新加坡等国占6%,我国中医药只占3%左右的市场份额。而日本和韩国的原料有70%到80%来自中国,虽然我国有4000多种中药制剂,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仅仅占了3%左右的份额[1]。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医药出口势在必行。

2 我国中医药出口的SWOT分析

2.1机遇

2.1.1细菌病毒等致病源发生着快速的改变 细菌病毒等致病源在人们的医疗技术攻击下,不断被筛选,最后留下的一定是更强的细菌病毒等致病源。所以它们在快速进化着,而西医以药为依靠对象,用药对抗疾病,是药对病菌的单靶点作用,这就导致了西医的滞后性,无法在细菌病毒等致病源更新换代的时候,有效的治愈患者。而中药不同,似宏观与微观的区别,宏观可以统帅一切,而微观只能说明和解释宏观。因此,中医药主要并非对病毒病菌作用,可能具有一定的多靶点性作用,但是更多的是提升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即改变人体免疫调节能力。

2.1.2以其他形式走出国门 目前,西方国家应用中药的步伐正在加快,包括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魁茨汀示范中医院等众多组织,都在尝试应用中草药,尝试完全用中医治疗,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魁茨汀示范中医院已经拥有70个床位。由此,美国《饮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的出台,在食品与药品之间为草药留下一块发展空间[2]。因此,以保健食品、补充剂等名义进入国际市场,将会更加容易与简便,且相对于药品出口价格较低,其利润仍在国内市场的四倍以上。

2.1.3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完善 中医药在融合了西医的解释后,将更加精确,且中医药将会是西医现阶段瓶颈的催化剂。中医药的国际贸易将推动中医与西医的交流,以及双方同时的进步,国际化的中医将给医疗领域一个崭新的未来。

2.1.4外国民众渐渐认可中医药 据WTO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占世界人口的80%,而且世界卫生组织已将传统医学的发展列入议事日程,并在五大洲设立了26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世界上已经有67个国家的政府正式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3]。

2.2 威胁

2.2.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中医药出口不断增长,所以我国丰富的传统中医药资源被一些其他国家医药企业无偿利用,甚至打着合作、并购等旗号,窃取抢夺一些我国有价值的中医药方,并高价卖回中国。这种无专利保护的现象也会导致很多仿冒产品盛行,由此,很多国外企业不愿意购买无专利保护的产品,中医药无法在国外市场很好的生存。

2.2.2非关税壁垒高筑 近年,国际市场不断的加高"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以及"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等,严重阻碍了中国中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的脚步。上市注册壁垒和认证制度壁垒对中药注册技术法规方面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多用西药标准,导致我国中医药很难通过GAP、GMP、GLP、GCP等认证,而且还有技术标准壁垒,严格苛刻的标准美国药典及欧洲药典标准导致中药产品很难以药品的身份进入国际市场,使得不够完善的中医药产业更加难以国际化。

2.2.3国外西医植物药入侵中药国际市场 目前,中医在我国国内还没办法达成一致标准,很多人对中医意见颇深,而且中国中西分离,中医药产业本身也无创新,而且质量无保证,也无系统化的检验标准,导致西医草药以创新,剂量小,使用简便等优势渐渐占领市场。

2.3优势

2.3.1毒副作用小,且有疗效 西药由于作用单一,局部对抗,毒副作用很大,淘汰PPA就是一例[3]。而中药取自于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或矿物,对人体副作用很小。如感冒,西医的药更多是刺激大脑神经元受体,调节体温促使人出汗,达到降温效果,而中医姜枣汤则是利用热汤以及姜枣红糖等辛辣的食物,刺激人体促使其自我调节达到出汗降温效果。中医治疗方法更加温和,贴近自然且无副作用。化学药研发用单一的化合物进行治疗的模式,同中药分阶段、多靶点、多功能进行多元的治疗相比西药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2]。

2.3.2治疗成本较低 西医采用各种机器从人体各个部位采集数据达到确诊的方式大大增加医疗的开销,而且西医分科严重,导致无法整体看待问题。近年来,西药进入瓶颈期,开发困难,导致经费增加,成本增高,医疗费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问题。

2.3.3防治疑难杂症潜力巨大 中医根据个体差异、病变环节,结合数千年不可计数的临床验证,使用纯天然、多成分配合的复方进行多靶点,多环节调整,在防治疑难杂症上有巨大的潜力。比如说,咳嗽,慢性咽炎,花粉病,皮肤病等病症,中药就有着西药难以企及的疗效,西药只能抑制咳嗽却无法根治。而在SARS,禽流感,艾滋病等严重流行病上,中药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认可。

2.3.4中药材以及药方资源丰富 我国作为中医药大国,具有很丰富的药材优势及药方优势,已查明中药材12807种,现存方剂10多万。以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来讲,我国在中医药出口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4]。

2.3.5已有打开市场的先兆 目前,针灸在西方一些主流国家的西医也会使用,如美国、德国、冰岛、新西兰等国家都对针灸赞不绝口。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承认中医针灸在治疗上的重要意义。现实驱使美国卫生部高度重视替代医学部分,包括中医,美国国立卫生院属下设立了一个非主流医学办公室,2001年预算达到1亿美元,近五年研究预算以每年50%~100%速度增长。而且美国FDA已经开始对天然药物改变态度,允许送检药物以图谱形式提交,这将利于含多种成分中医药制剂打入国际市场。

2.4 劣势

2.4.1文化差异 中药成分很多,导致无法说清楚是哪种成分有作用。美国FDA验证规定要求必须说清楚,是很难进入国外市场的原因之一。因见效慢,中药的生产和销售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不过西药,而且有些中医药企业更是以手工制作为基础。

2.4.2标准差异 西药是在针对疾病的普遍规律下产生的,有实验依据,有明确标准。由于中西药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产生的药的标准不同,导致纯正的中药出口困难。当然也存在剂型等不符合现代要求。而且我国中药一直没有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中药检测标准,导致我国中药的国际形象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2.4.3缺乏合法地位 我国中药在很多国家都不被理解,而且解释不清楚,让他们对中药有了错误的认识。

2.4.4出口比例不合理 我国中药制剂技术相对落后,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瓶颈,直接造成我国中药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药材和提取物为主,出口比例不合理,产值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导致无力去搞研发,改进工艺,提高质量。

3 考虑SWOT分析的营销战略

中医药出口的营销方案应该是大力扬长改短的长久性方案。而且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并完成技术上的改革从根本改变其威胁与劣势。

3.1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中国政府也应该对中医药产业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2]。首先,建立高水平、更加国际化的中医药标准,保证中医药的质量安全,加强中药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建设。其次,国家应该加强与各国政府间的沟通合作,国际展会等公开机会将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推向国际舞台,建立一个国际公认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最后,制订出我国中药出口方针政策,并且鼓励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3.2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但要建立完善的产权保护机制,而且要让传承人或是拥有核心技术的人有保护产权的意识。企业也要在内部建立起一些商业秘密的条约或者条款,中医药的传承人应该与企业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他们应该享有生产和销售传统中医药所带来的各项利益。

3.3传统中医药的创新 传统中医药的创新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①从工艺入手,中医药企业可以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工艺,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和炮制方法生产出同样效果的中医药以大大增加生产率。②从配方方面入手,更多的科研放在配方方面,用科学方式极大地解释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并开始大量的临床试验以证明其功效,让其更加与世界各国标准相接轨。

3.4人才培养 中医药的教育事业应该迎合国际市场变化,配合"以医带药"、"以医代销"的模式,培养全面型人才。主要培养既熟悉西医,又掌握中医药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还能运用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知识开拓国际市场的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3.5补缺营销 中西医各有优点与劣势,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优劣,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让自我特色更加有优势,便会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出口现状,以补缺者形态占领国外市场空缺才是最好的出口方式。

4 结论

综述,中医药的前景极好,而且随着中医药国际认可度提升,我国中医药不断完善产业结构及技术生产,贸易壁垒等劣势与威胁是必然会被解决,最终一定会使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朱选功. 我国中医药出口的SWOT分析[J]. 生产力研究, 2011, 3:117-119.

[2]方宁,罗书宏. 真正的中医药出口还需要十几[J].中国对外贸易, 2010, 5(5): 18-21.

中医药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中医药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现在中医药产业也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是公认的“朝阳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中医药产业的产值占据医药产业规模的30%之多,中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际化趋势取得很大突破。

作为四大药都之一的亳州,充分利用中药资源这一独特的发展优势,全力发展中药产业,并全力打造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的现展模式,不断提高中药产业的创新能力。丰富药业的产业链条,使亳州的中药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亳州现代中药产业中的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根据亳州统计局年度报告得知,2014年,亳州市中药产业产值(贸易额)近600亿元,其中药制造业就达到213亿元,占据33%的比例。目前,亳州已初步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加工产业集群,年生产能力35-50万吨,约占全国的30%、安徽省的70%。目前,通过GMP认证的饮片加工企业达75家,获得生产许可证的88家(另有100多家在建或已建成待许可认证),1-7月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产值82.6亿元,同比增长23.9%,工业增加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1.6%。现有13家中成药制造企业获生产许可,10家通过GMP认证,形成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和品牌。同时,中药保健品、日化产品、消杀产品、兽药(饲料添加剂)、药业机械和包装材料制造产业也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

随着“千亿元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的不断推进,亳州的中药产业发展更呈现勃勃生机,重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明显加快,药业企业通过合作、引进等多种方式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提高中药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据悉,亳州2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就有17家是中药产业企业,并且在每年的高新技术产品中中药方面的就占据80%。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出口创汇方面,中药类高新技术企业的贡献率达到95%,彰显出中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突出地位。

二、现代中药产业中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亳州中药产业发展迅速,但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对药理研究不足、缺乏国际性的竞争产品等方面。

(一)问题与不足

1、药理毒理研究不足

目前,与西药――化学药相比,中药的化学实体是多种成分的集合体,但多种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分子群并不明确,中药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所以,西药已经建立了明确的检验标准和规范,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但中药的检验标准和规范迟迟难以建立。中国药科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新药筛选中心主任张陆勇教授在亳州中药研发会上就指出,从药理毒理方面看,中药存在种种疑问,如组分较复杂,有效或毒性成分不清;药物的“有毒”“无毒”多基于经验积累;中药长期潜在的毒性问题仍需研究;全面药理毒理研究的可借鉴文献少。

虽然,中药的毒副作用在我国中药的临床应用中历史悠久,也有着丰富的临床例证,但由于真正意义的中药毒理学体系尚未形成,造成传承已久的临床例证没有科学实效。由于目前科研技术的局限性,对有毒中药、中药中有毒成分及其含量问题和对十八反、十九味的研究深度不够,对中药或复方剂的毒性与不良反应统计不足,尤其是缺乏评价中药毒性级别的客观实验数据和对中药安全性的评价重视不足,造成亳州的中药产品在全球的销量不佳。

2、缺乏核心的国际竞争产品

尽管亳州的中药产业发展蒸蒸日上,但就全世界而言,亳州的中药产业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实力。在市场方面,中药的销售份额远低于份额,甚至亳州出产的中药产品与“洋中药”的市场对拼也呈现劣势。据医药业内人士反映,每年我国的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中药市场的3%~5%,而作为我国四大中药产地、有着“药都”之称的亳州在中药出口方面占不到1%的份额。亳州几百项医药研究项目至今尚无一个中药制剂以治疗药品的身份通过美国FDA的审查,拿到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入场券”,尽管有3家药厂的3个中药制剂已通过了美国FDA临床研究申请(IND),成为中药国际化的先行者,但至今仍未在美国启动临床研究。可见亳州乃至我国的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上出现弱势。

3、方向偏失盲目开发

中药的价值在于治病,甚至其治病的价值不亚于西药。俗话说:“西药治标,中药治本。”并且“是药三分毒,中药是例外。”无论是从药用对人的影响,还是长远的健康考虑,中药有着巨大的市场。但对亳州中药的情况调查发现,亳州中药方面的大型企业近百家,但研制中成药的企业仅有7家,研制保健品系列的中药饮片就多达50家,可见,在中药方面的研发在治病方面的研究较少,在保健方面的研发较多,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中药的价值,弘扬我国的中药文化。

目前亳州在新兴中成药方面的科研开发力度不够,却在传统的中成药领域出现“同室操戈”的恶性竞争,比如复方丹参片、牛黄解毒片等常见中成药每家企业都在生产,不正当竞争时有发生。

4、开发浅薄缺乏深度

对亳州的中药产业进行调查得知,亳州的高新技术集中在中药领域,但无论大型的中药研发企业还是小型的制造企业,都把中药的产品开发放在中药饮片研发方面,亳州的中药企业90%都属于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进新工艺、新方法生产中药材饮片。但根据中药的药用价值和利用率而言,中药材饮片为中低端和资源型的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为企业创造的利润率偏低。可见,亳州目前中药科技创新方面缺乏深度,研发单一。

(二)原因分析

笔者针对中医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对相关医药方面的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1、追逐利益迷失目标

利益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没有利益的行为或利益小的行为大多数企业都予以拒绝。这一点,在亳州的中药产业方面就可以看出。多数企业并没有根据亳州的中药材市场来确定自己企业的发展方向,来确定企业的医药的研发产品,而是依据经济市场的原则,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利润高就研发什么,比如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的利润远远大于中成药的利润,亳州的中药企业研发纷纷着眼于中药饮片这一保健品的领域,不仅可以创造丰厚的利润,还可以降低中药的研发投入,不会产生因中药副作用而产生的治疗事故。

可见,目前多数医药企业领导在决策方面,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并非以继承与发展中药文化为主要任务,不能很好地展现中药的药用和保健价值。

2、中药科技人才匮乏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只有充足的把握科学前沿和基础创新规律的高层次创新型中药科技人才,才能为亳州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才能促进亳州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但根据目前亳州中药产业的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可知,亳州中药科研开发方面的出现这样一种态势:初中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继承性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在中药传统学科方面人才济济,但新兴学科方面人才凋零;理论型人才多,实用性人才少;单一领域、医药研究方面的人才多,复合领域医药研究的人才少,特别是在尖端科技人才严重匮乏,缺乏中药方面的领军人物。在全国现有的中药的大师级人物年事已高的情况下,亳州中药所有企业的研发机构里面没有一位中药院士级别的领军人物,尽管在全国各大中药学员特聘了5位教授,但远远不能满足亳州中药事业蓬勃发展的需求。高层次医药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亳州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和持续发展的瓶颈。

3、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在对亳州中药研况进行调查得知,亳州的中药科技研发主力军在各大医药院校,其次是企业附带的研发机构。由于医药院校在中成药研究成果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又不能及时与我国的中药产业基地及时联系,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商品化,导致许多医药研究成果被国外医药机构所收买,成为他国的知识产权,我们的研究为他人做了嫁衣。

再者,一些中药生产企业对于知识产业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短视现象:有些企业认为市场营销活动比专利和商标重要,宁愿花巨额资金进行产品的市场推广,却不愿投资科研和知识产权保护;还有个别企业为了吸引外资,竟然不惜将自己企业新研发的中药处方、保健品处方交给外商,以技术换资本。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必然使我国中药生产在国际上处于更加不利的竞争地位。

4、资金欠缺研发不力

与有关中药企业的管理人员交谈得知,目前亳州中药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研发力度不大,领域过窄,除了医药科技人才的缺乏之外,另一个制约的因素就是研发的资金不足。尽管企业的注册资金很多,但用于新兴医药的研发方面的自己却严重不足。企业的股东们宁愿把资金投放在关于医药、保健品的宣传广告方面,也不愿把资金投入到对医药的科研开发方面,因为广告的投入能带来销售的提高,带来丰厚的利润,但科研开发说不定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得不偿失。正因为资金链条的“失联”,导致亳州中药的科研开发“先天不足”,难以出现精品系列的产品,难以提高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难以扭转我国中药在世界上的弱势地位。

三、提升亳州现代中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

针对亳州中药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问题,笔者在借鉴诸多研究文献和集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

(一)加大专项研发投资

国家非常重视现代中药的产业发展,并且通过不断增加的财政投入为中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以改变中药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推进中药继承创新,实现中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所以,要改变亳州目前中药在科研开发浅薄领域狭窄、科研开发人才不足等问题,就必须从政府在财政方面加大对中药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大对中药生产的扶持力度,提升中药的科技创新能力,保证新兴中药的有序研发。

中药的科研开发要做到双管齐下,亳州的所有重要生产企业也要重视和支持中药的研发与生产,要加大对本企业中药方面的资金投入,重视科技创新,保证每年企业利润的5%用于新产品的专项研发,通过资金的支持提高本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培养中药研发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在大量引进医药人才的基础上,各中药企业更要加大对本企业医药研发人才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软实力。企业可以直接与省内的中医药学院、与国内甚至国外的中医药学院联系,通过脱产培训、在岗培训、半脱产培训等形式对本企业的医药开发人员实施深造,提高医药研发人员的科研素质,为企业打造一批中药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亳州中药产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要利用我国中医药学院的教育资源,引进并优化企业的医药骨干,打造出企业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创新团队和科研突击队,专注于国际医药科研领域,最大限度地提升亳州中药乃至我国中药的核心竞争力。

(三)搭建校企科研平台

在中药方面,不仅要实现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医药科技人才、培养高层次研发人才,而且可以建立企校合作的科研平台,实现中药新研发产品的快速入市,提高企业以及中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学校可以借用企业的研发资金,促进新研发中药产品的快速问世,以及加速新产品的审批、生产、入市,加速孵化的进程,缩短现产品由知识产权到市场商品的时间;企业可以利用学校传承悠久的研发资源、新研产品发展自己的核心产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抢占国际市场的份额。总之,校企联合可以实现强强联手、优势组合,推动中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发展。

(四)学术交流拓展合作

当今世界,合则两利,分则双败。中药企业要摒弃前嫌,避免“窝里斗”,消除同行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要定期组织企业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中医药学术及研发交流,以便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形成亳州中药领域强有力的合作团队,在合作中提升亳州中药产业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打响“亳州”牌的国际医药声誉。

(五)打造中药核心品牌

利用中国传承悠久的中药文化,加大对我国中药研发的资金投入,通过临床精心验证我国的中药治病奇方,甚至可以着眼于全世界的疑难杂症,以科学的态度进军现代生物制药市场,做专做精现代中药,努力打造出我国中药独一无二的核心品牌,提高我国中药在世界医药舞台上的竞争实力。

(六)依法规范产权保护

法律是市场行为最主要、最有效、最权威的调节器。借助于国目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好形势,依法保护我国乃至亳州中药的知识产权。制定法律层面中药专门法,统一中药主管体制,使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步入正轨;加强对医药知识产权方面的执法和司法,有效规范中药市场,消除恶性竞争,维护中药知识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严格对医药知识产权的监督,禁止以“牺牲医药知识产权为代价换取一时资本利用”的短视发展,保护亳州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

总之,时代在发展,市场在转变,亳州的中药产业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强重视,加大投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方能让亳州中药产业在国际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真正提升亳州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教研部)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5年度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亳州现代中药产业经营风险识别评估与防控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中药产业化要坚持科技创新[M].中药管理杂志.2000.4

[2]周静.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发展对策[M].安徽大学.2011.11

[3]薛军.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创新思考[J].城市地理,2014,04:76-78.

中医药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7篇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12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43万。其中城市人口约21万,农村人口约22万。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1家,其中区属中医医疗机构1家(区中医院),中心卫生院4家(姚千镇区二院、陈相镇区三院、林盛镇区四院、八一镇区红十字医院),乡镇卫生院9家(十里河、佟沟、白清、永乐、沙河、红菱、王刚、大沟、城郊)。民营医疗机构40家。厂企医疗机构28家,村卫生室190家。目前,乡镇卫生院中设有中医科室的6家,占乡镇卫生院的46%,有中医药人员25人。全区共有中医药人员200人,占医药人员的15.3%。村卫生室有能中会西的乡医29人。

区政府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2002年决定申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创建单位”。近年来,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培训,开展科研,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增大投入,扎实工作,加快了创建步伐,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主要工作是: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管理严格,为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区政府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各层组织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面落实创建工作任务。一是注重领导,健全组织。区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区长任组长,卫生局、财政局、人事局、发展计划局局长任副组长的区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中医管理科。卫生局组建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中医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的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卫生局专门成立了中医指导科,由熟悉中医药政策、中医管理知识和熟悉中医工作情况的同志负责中医药工作。各乡镇依照区政府的要求分别成立了创建农村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为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定期检查考核。区政府多次召开领导会议和专题会议,提高创建认识,明确创建任务。区政府和各乡镇将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纳入了区、乡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主管区长与各乡镇长签定责任状,明确创建工作责任,对乡镇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专题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列入全年目标考核责任制中。卫生局制定了全区农村中医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及检查、考核标准和办法。对区属医疗机构每半年检查一次,年终进行全面考核评比。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并提出改进意见,由卫生局中医指导科负责督办落实。三是完善制度,严格管理。在创建过程中,建立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并随时进行监督检查。对各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工作实行质量监督,突出中医病志、处方书写质量管理和中医药疗效、技术操作规程以及中医护理等的管理和监督。严格了民营医疗机构的业务管理和质量考核,开展质量千分考核活动,奖优罚劣,提高了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的业务水平,净化了中医医疗市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重点突出,网络完善,加快了创建工作的步伐

区政府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突出了工作重点,优化中医资源,强化了网络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以区中医院为龙头,加快了中医药中心网络的建设。目前,区中医院的的中医药资源雄厚,现有业务用房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床位300张,床位使用率2004年为136.8%。全院有中医药人员98人,占全院医药人员的65.58%,中医药人员职称结构合理,有心脑血管疾病定位诊断、治疗DSA成像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固定资产达到8000多万元。中医门诊有一级临床科室13个,二级科室15个,其血栓病科在全区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有先进的中药制剂室,生产中成药达24个品种,并全部达到国家药检标准,基本满足了全院临床及其广大患者的需要。2001年以来,年均为乡镇医院、村卫生室培训中医药人员20名,深入基层指导工作9次,培训人员300余人次,在创建工作中起到了龙头作用。二是以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为重点,注重了中联网络中医药工作的开展和建设。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现有中医药人员25人,做到了定期有计划地组织这些人员到区中医院和上级中医院学习、进修和培训。同时利用每月乡医例会传授中医理论及防病治病知识,并定期深入到村卫生室指导乡医开展中医药工作,发挥了中联络网的作用。三是以村卫生室为重点,注重了基层网络的建设。全区农村现有卫生室190个,有乡村医生220名,其中中医卫生技术人员29人。乡村医生均能用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现在全区中医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上建中心,中联网络。下打基础“的格局,加快了创建工作的步伐。

(三)加强培训,注重科研,推动了创建工作的进展

区政府特别重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中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注重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的开展。一是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近年来,区中医院共有40余名中医药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大多数成为血栓病科等重点科室的中坚力量。与辽宁中医学院联合承办研究生课程班,招收15名硕士生。各乡镇卫生院有计划地强化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区卫生局组织编写了《农村常见病中医治疗手册》、《针灸基础知识培训教材》、《中草药基本知识》等书籍,每年举办一次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班,累计培训乡村医生近600人次,覆盖率达98%。为规范医疗文件书写,举办了《乡村医生中医、西医门诊病历、处方及消毒隔离、预防感染培训班》,提高了乡村医生医疗文件书写水平及对消毒隔离、预防感染的认识程度。二是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区中医院积极开展以“三贴近”和“出人才、出论文、出专利”为原则的科技兴院活动,2004年完成了国家“十五”重点攻关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60例临床观察;与辽宁中医学院合作,参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彭氏眼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研究》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课题验收。2004年又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课题2项,分别是《化痰解毒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诊期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活血止血、泻火解毒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此外还申报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申请专利2项,《眼痒立止水》、《复方股兰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及实用型国家发展专利1项。为了进一步完善医学、护理继续教育体系,先后举办医疗、护理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15次。2004年在区中医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了区中医学术交流会,共收到中医论文30余篇,通过专家评审,有16篇论文获奖。促进了我区中医科研与学术交流。

(四)投入增大,政策优惠,工作扎实,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区政府在创建工作中,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向中医倾斜的优惠政策,确保了创建工作的开展。一是加大投入,搞好基础建设。在房屋建设上,区中医院完成了6936平方米的病房楼扩建及3133平方米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任务,新建热水房、车库、总务仓库316平方米,并投入使用,使医疗用房总面积达到了2.2万平方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区三院)33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也投入了使用,院容院貌有了明显改善。在医疗设备购置上,医疗机构采取多渠道筹资的办法,中医院引进了心脑血管疾病定位诊断、治疗DSA成像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现有医疗设备总值4361万元,万元以上设备165台,使用率为85.2%。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投入近300万元购进大型设备16台件,使诊疗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医疗设施的改善,扩大了医疗服务功能,提高了科学诊治水平,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卫生系统经济收入的稳步增长,2004年各医疗卫生单位业务总收入(不含财政拨款)1亿8千万元。比上年增加3千多万元,增加21.2%。固定资产总值近2亿元,新增1千多万元,增长9.2%。二是坚持卫生优先的原则,制定扶持政策。区政府除了在资金投入上重点倾斜外,还制定了相关政策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开展城区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院工作,本着“重点突出、合理配对、定点帮扶、注重实效”的原则,将五所农村卫生院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确定城区医院进行定点帮扶。目的是加强农村中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农村卫生院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另外在医疗定点医院设立,干诊医药费报销等方面,给予中医院与综合医院同等待遇,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区政府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加大了领导力度,健全了组织机构,加强了管理,开展了培训和学术活动,增加了资金投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问题,主要是:

(一)农村中医服务网络建设不健全、不完善。农村中心卫生院四家,乡镇卫生院九家,只有六家设有中医科,其余七家没有中医科,不符合创建标准和要求。

(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才缺乏。一是医院经济效益不好留不住人才。二是医院缺少资金无力引进人才。

(三)中医药培训工作有差距,部分医院中医“西医化”。部分中医技术人员学习培训不够,理论素养不高,技术不精,不能很好地运用中医辨证诊治的方法为患者服务,常常依赖“西医”诊疗,导致中医不中。

(四)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资金明显不足。部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建设缺乏资金;医院硬件建设和人才引进缺乏资金;致使部分农村中医药服务空白。

三、几点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意愿和要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我区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网络建设。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领导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搞好区中医院中心网络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医院中医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指导的龙头作用,以带动全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搞好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加快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加快中医专病(专科)建设,开展好纵向的中医药技术合作,以发挥中医药网络枢纽作用,达到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标准和要求;搞好村卫生室的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求医治病的要求。

中医药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医药;数据挖掘;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1-0012-04

Abstract: TCM data mining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nearly twenty years. In this process, the concept of TCM data mining is constantly changing. According to the chronological order, there were three stages of changing: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of “The Nin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was the first stage, which was the initial stage of TCM data mining research,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stage followed the “three concepts of big data”; the second stage was during “11th Five-Year and 12th Five-Year Plan”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period, which was the heyday of TCM data mining research,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stage followed the three concepts of "Precision Medicine"; the third stage was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and 14th Five-Year Plan”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period, which was th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stage of TCM data mining. This stage will be affected by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t, trying to find the experience of outstanding groups that can be suitable for TCM clinic.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 mining; big data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数据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y in databases, KDD)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具体来说,KDD由数据清理、数据集成、数据选择、数据变换、数据挖掘、模式评估、知识表示这7个步骤组成和完成;根据其功能,数据挖掘可定义为从存放在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他信息库中的大量数据中发现有趣知识的过程[1]。数据挖掘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融合了人工智能、数据库技术、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统计学和数据可视化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技术[2]。数据挖掘技术已被应用于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自动化技术、互联网技术、企业经济及中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

如果世界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构成的,那么中医药学由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所限,其研究的主要世界构成要素必然是信息[3]。定性或定量化的信息亦即数据,对于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和传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数据挖掘在数据处理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发现中医药学概念间的关联关系、新的知识,甚或新的规律,这对于促进中医药理论、方法、技术的进步,大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加快中药新药研发均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近20余年来中医药领域在不断地开展数据挖掘研究工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医药数据挖掘的理念也在不停地变迁。按年代的先后顺序,其变迁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起始阶段、全盛时期和突破创新阶段。

1 起始阶段,数据积累

第一阶段大约是在1995-2005年,主要在国家科技计划“九五”和“十五”期间。这是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的肇始阶段,中医药数据挖掘工作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在这一时期,中医药数据挖掘主要是遵循了大数据的三大理念,即全数据、混杂性和相关关系[4]。具体地说,就是尽可能地收集所能收集到的全部数据,把所有能够收集到的数据混杂在一起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是发现数据间的关联关系。该阶段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发现中医药“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一统”规律。换言之,就是发现如同西医一样,适用于所有情况的中医药统一规律。尽管那个时期大数据这个概念还没有提出,大稻堇砟钜裁挥姓孟裕但中医药数据挖掘的研究工作,却提前不自觉地遵循了大数据的三大理念。

该阶段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汇集了所有有出处的方剂(约10万余首),研制了方剂数据库,并将其结构化,用高频集的方法去探寻方剂组成规律,亦即方剂配伍规律。进行方剂数据挖掘的结果,成功发现了以方核为基础的方剂衍变轨迹,探索了高频药对出现的规律,但无法发现方剂配伍的规律,更不可能将此研究成果直接用于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或中药新药开发。同时期,亦将所能收集到的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文献汇集,研制中医临床数据库,并按系统或病种将其结构化,用聚类挖掘的方法探寻中医临床诊疗规律,也就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规律。进行中医临床数据挖掘的结果,成功总结了中医临床某个证候或疾病能够出现的症状、所用的治则、选用的方剂和药物,但却无法发现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

这一阶段还开展了很多类似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始终无法真正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促进中药新药开发、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这促使中医药信息学研究者认真反思此阶段的研究工作在指导理念上是否存在问题。经过认真研究、思考,发现中医药在实际运用中有着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企图将其变为与西医学一样的、具有大一统规律的医学是不实际的,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必须依照中医药学自身特色和数据规律。

2 全盛时期,数据共享

第二阶段大约是在2006-2015年,主要在国家科技计划“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这是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的全盛时期,国家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部署了大量科研项目用于开展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工作。在此期间,几乎所有的中医药科研项目均或多或少地开展了数据挖掘研究。特别是大数据理念提出后,数据作为重要的科研资源共享,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一时期,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主要是遵循精准医学三大理念,即个体化、系统化、整体化[5]。个体化就是将医生视为个体,所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医生的辨证论治经验,甚或其学术思想;系统化就是不仅将医生视为个体,同时也将患者视为个体,个体医生与个体患者组成了一个系统,研究重点是发现这个系统所收集到的数据随时间变化产生的规律;整体化就是将作为研究对象的个体医生所有能够收集到的数据都收集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数据挖掘,以期发现其处方用药规律。研究目的是试图发现“小国寡民”的个性化规律;换言之,就是发现遵循传统中医个体化诊疗的规律。当然,那个时期,精准医学的理念还没有提出,中医药界也不知道精准医学的三大理念,但中医药数据挖掘的研究工作确实提前遵循了精准医学的这三大理念。

在此期间,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工作的重点是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中医药领域开展了大量名老中医经验挖掘的科研工作。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以王映辉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团队认为,采集名老中医辨证论治医案,可分析其辨证经验、用药经验等[6]。他们指出,辨证经验是指医生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检验检查结果等信息,分析判断后,形成的对患者综合性的判断,是用药基础。辨证经验包括的内容主要有症状与证候的关系、疾病的证候特征,以及证候相兼规律等。用药经验是指医生根据所辨证候及兼证、兼症等选方用药的情况。一般而言,医生针对某一类具体病证有一个核心处方,核心处方的配伍是相对固定的,同时,由于每个患者的个体化特征,临证常有加减变化。有的医生是针对某一病有一核心处方,有的则针对某一病的某一证才有核心处方。分析挖掘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其核心内容有2个:一是“如何确定证”,即辨证经验;二是“如何确定治”,即用药经验。为全面分析辨证经验及用药经验,需要全面考虑其涉及的临床要素,总结其辨证及用药经验。

类似的研究在全国各地开展很多,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这些研究结果很难高于名老中医个人对于具体病证的认识,因而对总结经验多有裨益,对提高具体病证领域的最高中医诊疗水平则帮助有限。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中医固然是经验医学,但其提高不能只依赖于个人感悟,只有发挥行业整体优势,才能实现中医药的跨越式发展。

3 突破创新阶段,数据转化

第三阶段预测在2016-2025年,主要是国家科技计划“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这是中医药数据挖掘的突破创新阶段。这一阶段中医药数据挖掘的定位将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患者提供的信息,将数据直接转化为卫生保健知识,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从而让数据挖掘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唱独角戏的研究主体中也将融入更多医疗服务企业的加入,研究对象从科研型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向移动终端的海量非结构化数据转变。这一战略转变将推动一系列新的软件、服务和应用更快地进入市场,有可能为中医药理论完善、临床疗效提高和新药创制提供支撑。

在此阶段,IBM公司的最新电脑系统Watson将是医疗认知计算系统的杰出代表。2015年4月,Watson Health成立,标志着IBM Watson正式涉足医疗行业。Watson在海量的大数据环境中不断进行学习,不仅是认知计算,而是认知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和决策的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医疗机构在与Watson合作的同时,使得医学研究人员在认知计算领域得到了知识的扩展。

在中医药领域,中医药数据挖掘的理念也将深受Watson认知计算的影响,针对中医优秀群体诊疗经验的中医药数据挖掘平台也必须具备理解、推理、不断学习及强大分析的能力。但是,由于中医药数据属于知识密集型数据[7],其特点是知识密集度高,特别是医案文献数据是古代医家在临床诊治中的心得体会,是医家探索总结的一种智慧体现,蕴含了大量的隐性知识,而这些隐性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发现潜质。但中医药知识密集型数据的描述和表达是粗糙的,数据语义与内涵逻辑根本就没有逻辑性或者不能明确表达,这就为数据抽取和数据清洗带来了巨大困难。

尤其是随着海量移动客户端数据的涌入,将更容易获得用户的各种行为信息,例如所有的临床检验信息、处方信息、个体信息、疾病史信息及保险信息等。数据清洗面临的数据源更加复杂,例如问答、搜索、下载、上传的各种数据等等。数据抽取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例如歧义、语义变换,及无结构数据抽取模板的学习等。在中医学临床应用的场景中,由于数据抽取的质量与临床诊疗的疗效相关,因此对抽取工作的准确率、召回率的要求就更加高。希望通过对Watson理念的学习,能够建立起中医药数据挖掘第三阶段的理念和方法,即由之前的“模拟”名老中医诊疗成为“多种传感器和大规模数据库,通过多种算法和机器的学习,来完成分散的任务”,能将优秀中医群体智慧成功地用于证候诊断和处方用药上,那么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AlphaGo)对战世界围棋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并以4U1的总比分获胜。AlphaGo的工作原理有2个:一是“深度学习”,二是“两个大脑”,即通过2个不同神经网络“大脑”合作来改进下棋。在给定棋子位置情况下预测每一个棋手赢棋的可能。对于中医药数据挖掘来说,如果能将AlphaGo“深度学习”的工作原理发展应用于中医优秀群体的诊疗经验学习,将“监督学习的策略网络”与棋局评估器双大脑的模式发展应用于具体疾病诊疗,那么针对中医优秀群体的医生诊疗数据挖掘将可实现。

无论是Watson还是AlphaGo,都是集中了人类优秀智慧解决问题。尽管中医面对的问题比Watson和AlphaGo面对的问题要复杂很多,但如果中医药数据挖掘在受Watson和AlphaGo的启发和影响下,试图发现可以超越个体的、适用于中医临床的优秀群体经验。那么在下一个10年,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有可能突破瓶颈,所取得的进展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将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韩家炜, KAMBER M.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范明,孟小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

[2] 王光宏,蒋平.稻萃诰蜃凼[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2(2):246-252.

[3] 崔蒙,李海燕,雷蕾,等.“大数据”时代与中医药“知识密集型”数据[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3,37(3):1-3.

[4]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 吴家睿.建立在系统生物学基础上的精准医学[J].生命科学,2015, 27(5):558-563.

[6] 张华东,赵冰,王映辉,等.谢海洲“治痹三要四宜”学术思想之信息化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11):5-6.

[7] 崔蒙,杨寅.关于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