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进化生物学的意义

进化生物学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进化生物学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进化生物学的意义范文第1篇

1997年,Pinker在《大脑如何工作》(HowtheMindWorks)一书中提出了“逆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方法。在技术上,我们通常是先设计和制造某种装置,然后再用它来实现相应的功能,完成相应的任务。而反过来,如果我们不知道某种装置的设计制作机制和过程,那么就可以通过分析它的功能和所要完成的任务,来对它的内部设计机理做出一个假设式的预测说明。同理,假如我们把人类的适应策略以及相应的行为看作人类心智的功能,那么就可以根据这种功能的实现来假定内在的心智结构,猜测这种心智结构是如何被设计和创造出来的。为了获得心智结构方面的知识,就对心智的功能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关于内在设计机制结构的假说。这就是逆向工程的研究方法,其实也就是从功能到结构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类似于Cosmides和Tooby提出的“预测的进化心理学”。Cosmides和Tooby将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区分成解释的和预测的。解释的进化心理学主要是针对当代的人类行为,给出一个关于其起源的假说,其实也就是用祖先面临的适应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假说来解释当代的行为。预测的进化心理学则主要是认为祖先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中的适应性问题,是借助于内在心智结构的适应来加以解决的,于是外在功能来源于其内在结构而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外在功能的分析,来对其内在心智结构的设计机制提出一些可能性假说。在上述两种研究进路的基础上,Buss提出了进化心理学分析的层级理论。

Buss认为进化心理学的分析层次,包括一般进化理论(如广义适应性理论)、中级水平的进化理论(如性选择理论),和具体的进化假设(比如,若雄性会给后代提供资源,那么雌性在择偶时会考虑对方获取资源的能力和向自己投资的意愿)。在这些进化心理学分析层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两种形成进化假设的科学策略。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理论驱动型,从较高层级的理论推导出较低层级的理论,比如从广义适应性理论,我们可以推导出人类会更多的帮助较近的血亲,而不是较远的亲属或者陌生人。另外一种是自下而上的观察驱动型,从较低层级的经验现象得出较高层级的假设性理论解释。比如,从男性在择偶时更看重女性的外貌这一事实,可以得出女性外貌在远古时是男性推断她们的生育能力的重要线索之一这样的一个假设性解释。Cosmides和Tooby给出的研究方法,相比较Buss给出的研究方法,更多体现了进化心理学自身研究方法的特色,是进化心理学家在进行具体研究时更容易操作的方法,也是为大多数人所支持的一种研究方法。首先Buss的研究方法是任何学科都具有的一种形式,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建构符合它是毫不奇怪的。其次Buss给出的研究方法的论述更多是一种理论重构,是对于已经建立的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做出一个层次划分,并没有真正反映出进化心理学家在做实验研究时真正采用的研究进路。所以,Cosmides和Tooby夫妇给出的两种进化心理学研究进路代表了进化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而Buss的理论则是对上述两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进行了理论重构。所以如果抓住了解释的进化心理学和预测的进化心理学这两条基本研究进路,我们也就把握住了进化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假设的故事”的批评

所谓“假设的故事”,是针对进化生物学中的适应主义纲领的批评。1979年,高尔德(S.J.Gould)和列沃汀(R.C.Lewontin)发表了题为“圣马可的三角拱腹与潘哥洛斯范式:适应主义纲领的一个批判”的文章,总结并激烈地批判了适应主义纲领(adaptationistprogramme)。他们所说的适应主义纲领基于这样一种观念:自然选择具有至高无尚的力量,它用于支配生物体的设计与建造的,将是可能方案中最佳的。按照这种纲领来研究适应现象,通常要进行两个主要的步骤:一是,“生物被原子化为‘性状’,这些性状又被解释为由自然选择按其功能设计的最佳结构”;二是,“逐个部分的最优化失败后,通过断言生物不能每一部分都最优化又不伴以其他部分的消耗,而承认了相互作用。‘权衡’观念被引入了,生物被看成是(满足各种)互斥要求的最佳妥协方案”。高尔德和列沃汀还列举了适应主义者的论证风格,如“当一个适应性论证失败了,就去试另一个”、“如果一个适应性论证失败了,就假定还存在另一个较弱形式的论证”、“强调直接的功利性而排斥结构的其他性质”、把适应性论证的失败归因于对生物的生命缺乏完善的理解,等等。他们所要指出的是:一个适应性故事的拒斥经常导致它被另外一个解释所取代,而非导致对于是否需要一个不同解释的怀疑;一个故事的接受标准是如此的宽松,他们可能不需要确证就可以成立。也就是说,适应性假设具有很大随意性,缺乏一个客观可靠的步骤、程序,也无法提供经验的证明。高尔德和列沃汀对适应主义纲领的批判也成了对于解释的进化心理学最为著名的批评,因而也是对于进化心理学作为科学的最大障碍之一。Cosmides在一个采访中回应了这种批评:“具有专业进化生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对于任何特征的事后解释进行虚构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进化解释具有重要的约束。”也就是说进化心理学提出适应性假设的过程,是有着严格标准而绝非任意的,那些批评进化心理学是随意编造的人都是门外汉,根本不具有专业的进化生物学知识。Holcomb还明确地辩护道,进化心理学是一个最佳解释推理,而最佳解释推理是科学事业中经常用到的研究方法,所以进化心理学的解释也是科学的。

这里,需将“假设的故事”和“最佳解释的推理”背后的逻辑展示出来。我们不妨先构造一个进化心理学的例子。通过对当代人类个体行为的观察可以发现,1号男性喜欢腰臀比更低的2号女性而不是较高的4号女性,3号男性喜欢腰臀比更低的6号女性而非更高的8号女性,5号男性……,等等。这时,得出归纳命题:当代男性中的大多数喜欢腰臀比值低的女性。我们暂时接受描述当代人类行为的命题是真的。对于这个当代人类行为的归纳命题,进化心理学家提出一种解释的假说,认为这是由于远古祖先面临着一个在繁殖中选择最佳婚配对象的适应性问题,如果那些具有喜欢腰臀比值低的女性这样一个内在心理倾向的男性,其繁殖更为成功,那么经过多代的繁衍,当代人群中具有喜欢腰臀比值低的女性的内在心理机制的男性的数量就会更多。对此,进化心理学家所经常使用的表述,往往是将许多概念混杂在一起,让人感觉似乎有道理,但概念的定义不明确,逻辑线索不清楚,同时也缺乏一种有力的理论表述形式。实际上,其核心命题不过是描述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外界环境条件所要求的适应性问题,同时在一部分人群中出现了形成解决方案的内在心理机制的变异;第二个阶段则是自然选择发挥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某些内在心理机制的变异能够成功解决适应性问题,从而具有这种内在心理机制的个体具有更高的繁殖率,经过自然选择其后代数量也就更多。概括起来说,自然选择偏好那些具有能够解决远古适应性问题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个体。令上述的解释性原因为假说a,把被解释的当代人类行为称作假说b,然后从a可以推出b。根据a和b的真假,可以得到一个因果推理、一个最佳解释推理和一个讲故事的假设:

1.如果a被考古等多方面的证据表明为真,b作为一个归纳命题被接受为真,那么我们对b作出解释a时不会感到任何困惑。这正如用“下雨”对“地面湿”做出因果解释一样。

2.如果a的真没有得到有效的证据,而b作为一个归纳命题被接受为真,并且如果a是真的,则相对于其他可能性假说b得到最好的解释,于是有理由认为a是真的。这是具有盖然性的溯因推理。接受大爆炸学说也是这样:为什么所观测到的宇宙数据是如此这般的,宇宙大爆炸学说比其它学说的解释更为合理(有更多的归纳证据),于是大爆炸学说被人们所广泛的接受。

3.如果a没有得到有效的证据证明为真,而b作为一个归纳命题被接受为真,并且如果a是真的,则b得到一个并非最佳的解释,那么a就是一个随意的假设。这就是真正的讲故事了,比如为什么所观测到的宇宙数据是如此这般的,神创说比起宇宙大爆炸学说就是一种随意的假设,就好象讲故事一样,中国人可以说是开天辟地,而印度人则说是梵天创造了世界。在批评者眼中,进化心理学属于第三种情况。他们把进化心理学中远古适应性问题的假设都看成是随意编造的故事,看不到进化心理学家在做出适应性假设时遵循的严格规范,把典型的最佳解释推理或溯因推理完全混同于“选择万能论”的适应性论证。实际上,进化心理学家大都强调他们的理论在解释力上优于行为生态学的,其根据就在于归纳证据的数量。同时,进化心理学在给出适应性问题假说时,广泛吸收了进化生物学、神经生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的成果,有必要的科学事实依据。强调最佳的解释力及假说的科学事实基础,就是最佳解释推理区别于“假设的故事”的最重要的特征;而这两个特征也最佳解释推理作为科学方法的基本条件。Holcomb指出:“进化心理学已经建立起来了一套精致的专门的技术来检验关于行为的适应意义和相关机制的假说。……随着证据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我们不仅仅认为这些进化假说是值得选择的,同样认为它就是正确的。”

三、对内部心智结构的预测

有些批评者认为,进化心理学家都在忙于为当前的人类行为编织各种各样的可能解释,很少做出一些可供实验检验的经验预测。即使偶尔对内在心理机制的结构构建出了各种模型,但这种预测也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猜测,仍然缺乏明确的关于内在心智结构的独立证据,因而也是成问题的。而进化心理学家则明确表示,进化心理学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就是提供有关内部心智设计机制的预测,其途径和方法是:根据有关的环境信息输入以及心智模块所执行的任务、表现出来的行为功能来预测内部机制。进化心理学家的具体作法有下面三个步骤。第一,进化心理学家首先假定:我们都有一个石器时代的大脑,大脑最初被设计制造的时候是用来解决远古适应性问题的,所以我们关注的不是当前环境条件下的输入输出,而是远古环境条件下的输入输出。第二,大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计算然后输出特定的行为。通过大脑的功能也就是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任务,可以对它的内部设计机制做出合理的预测并构建出近似模型。这就类似于平克(StevenPinker),所说的“逆向工程”方法,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个装置的功能,那么就能够对其内部的设计机制做出一些合理预测。第三,对于大脑内部设计机制的假设模型仍然要进一步经受检验,具体的做法就是考察其输入输出是否完全符合我们大脑的真实输入输出,也就是考察假设模型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输出是否符合人类的真实行为,符合度越高,那么我们的假设模型就越逼近对于大脑内部结构的真实描述。

按照Silverman的一项研究,我们的男性祖先要四处奔波狩猎,而女性祖先则是在固定地方采集,在这两种适应性环境条件下的男女具有不同的行为模式。综合有关环境信息输入和行为输出的情况,可以假定男女具有不同的空间辨认模块,男性更加擅长于运动中的精确定向和对三维物体进行心理转换,而女性则更加擅长于记忆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男女具有不同的空间辨认模块”的假说,还要被运用于预见男女在其他方面的行为差异。比如,男性注重通过变换居住地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女性更注重通过装饰和重新摆放家具来改善居住条件。如果根据空间辨认模块假说做出的预见都是真实的,就能证明人类男女大脑中的确存在不同的空间辨认模块。这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相似性。认知心理学强调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某一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因此,认知心理学特别注重实验设计,以求获得判定内部心理机制所需要的材料。不过,进化心理学并非是对当下的输入输出进行操作,而是通过考察远古环境的输入和人类行为输出之间的适应关系来预测内部心智结构的。

进化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没有本质的不同。它们都同样地把人类大脑假定为一个信息处理装置,都相信这个装置里面充满了成百上千台功能分化的微型计算机,每一台计算机专门负责处理一个特殊的适应性任务。其实,整个认知科学都采用这种功能主义研究进路。虽然无法知道心灵的物理-化学结构,但可以知道电脑的内部设计机制。而且,当把电脑看作是人脑的模型时,可以成功的预见许多人脑支配行为的许多特征。按照功能主义的主张,即使在缺乏关于黑箱内部实际经验证据的基础上,我们也能够凭借其输入输出,构建出各种功能模型来对它进行科学研究。所以即使没有细胞学和生物化学的证据,孟德尔关于遗传因子(基因)的研究也是科学的,同时只要承认模型在科学中的作用,就没有理由怀疑进化心理学有关内部心智结构研究的科学性,因为虽然各种心智模块假设还缺乏直接的独立证据,但这不是进化心理学独有的“缺陷”,而是一切以模型为工具的科学研究共有的特征。

四、进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不足

对于进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许多批评,大都是出于对进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误解。进化心理学中广泛使用的溯因法和功能分析法,都具有科学的合理性。但是,这种情况并不表明进化心理学在运用上述两种基本研究方法时完全没有缺陷。实际上,它仍然面临着直接证据不足、缺乏可检验性以及概念的定义不清晰等方面的困难。直到目前,进化心理学家还没有考虑在神经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基础上为诸如心智模块这样的内在心智结构假说提供直接的证据。这就使得进化心理学远离了公认的科学事实。尽管直接的独立证据并非必需的,但置已经得到科学家广泛公认的科学事实于不顾,让心智模块完全中立于神经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进步,毕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缺陷。假如能把某种心智模块与特定的基因联系起来,有关内在心智结构的假说就有了直接的证据。而做到这一点,在当前的科学背景下是有可能的。可惜,进化心理学家还没有打算这样做。进化心理学的功能分析要针对远古人类来进行。这就需要搜集大量的古人类学资料。这不仅超出了进化心理学家的能力范围,即使是古人类学家搜集的资料也是不完整的。如果说进化生物学家还有古生物学提供的化石作为直接证据,那么进化心理学家就没有可资研究的关于远古人类行为的“化石”。根据今天的人类行为去推测远古祖先的心智结构,无论如何是难以从经验上加以检验的。更为严重的是,进化心理学家对这样一种困难还缺乏深刻的自觉。进化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例如,男性和女性的空间辨认模块,就是两个含糊不清的概念。进化心理学家不能把男性的空间辨认模块与狩猎行为稳定地对应起来,也不能把女性的空间辨认模式唯一地与采集行为对应起来。因为男性有时也愿意从事采集活动,女性有时也参与狩猎工作。

进化生物学的意义范文第2篇

但是达尔文早就告诉我们,进化并不具有确定的方向,只意味着有变更的传代。对今天的生物学家来说,进化只意味着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变更和改变主要是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适应是有方向性的,但是环境的变化是没有方向性的,因此生物的进化从长远来看也是无方向性的。包括人类在内的、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史,都是适应环境的结果,并无低级和高级之分。人类并不是进化的必然产物,而是跟其他生物一样,都是无数次偶然事件的结果。我们或许可以根据自然选择原理预测单个的进化事件,但是我们基本上无法预测一连串的进化事件。谁能够预测一种猿类的后代占据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地球的主宰,而与他最亲近的物种却濒临灭绝?谁又能够预测人类这个物种的未来?

人类的进化,就像人类的历史进程,都是几乎不可预测的。但是,既然人们一贯热衷于预测人类的历史进程,我们也不妨猜测一下人类进化的未来走向。事实上,已有许多科幻作家幻想过未来人类将会是什么样子,比如将会有异常发达的大脑,有着具有x射线能力的眼睛,将变成超人,等等。这些幻想,都是根据拉马克主义的原则:用进废退,那些频繁使用的器官将会变得越来越发达。但是我们已经知道,拉马克主义并不成立。我们对进化的猜测,将只能根据达尔文主义: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对于小群体来说,随机的基因漂移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对此,我们则完全无法预测。自然选择只是在原有的蓝图上修修补补,不可能造就完美无缺的生物。因此,也许只有这一点预测是我们有把握的:人类不可能经由自然选择进化成超人。

遗传变异是进化的来源,它最终由基因突变产生。较高的突变率对于具体的个体基本上是不利的,但对于进化则是有利的。人类基因突变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化学药物、放射性物质的诱变等。在工业化的社会中,新增加了许多人工诱变因素,像核技术、医疗放射以及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化工产品(杀虫剂、食品防腐剂、化妆品等等),使人们不得不担心人类基因突变率会不会大大增加。但是我们要考虑到,自然界已存在了大量的诱变因素。比如,许多植物为了抵抗害虫,都进化出了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包括诱变物质。据估计,被我们消化吸收的植物天然杀虫剂,是人工杀虫剂的10000倍。在食物腐败时,会产生更多的诱变物质,像黄曲霉素就是已知最厉害的诱变物质之一。与这些天然诱变因素相比,人工诱变因素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另一方面,在工业化的社会,人们有条件吃到更多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它们大多含有抗诱变物质,有助于降低突变率。花岗石具有放射性,住在花岗石房子中的人会有较高的突变率,但是随着人工建筑材料的流行,这种危险性随之降低。总之,将各种因素考虑进去,我们难以断言在现代社会中,诱变因素会显著地提高人类的基因突变率。

生存斗争这一概念的提出,据达尔文所说,是受到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启发。按马尔萨斯的理论,人类的生存斗争,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引起的。但是事实上,人口的增长并不只意味着生存斗争的加剧。现代社会的人口增长,伴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从而削弱、抵消了人口增长所产生的生存压力,其生存斗争的激烈程度未必就比人口稀少、但死亡率高、难以找到配偶的原始部落强。但是人口正在快速膨胀,如果不加控制,很快就会达到甚至超过自然界所能承受的极限,那时候,马尔萨斯的理论就会开始生效。如何控制人口的增长,避免生存斗争加剧,是当务之急。

现代医学的进步,大大减轻了自然选择对人类的影响。在从前,频繁爆发的瘟疫导致了大批死亡,是人类接受自然选择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在现代社会,从前令人闻之色变的许多种瘟疫、传染病,都已被消灭或得到控制。不过,如果我们现在就声称传染病已不再是自然选择的因素,未免为时过早。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仍然在落后地区流行、潜伏,随时有可能传播开去。新的传染病一比如艾滋病——也会出现,并可能对人类的进化产生影响。但是医疗技术的发展确定无疑地已使自然选择在许多方面失去了作用,最好的一个例子是婴儿死亡率的降低。大多数婴儿出生时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那些体重较轻的或较重的都更容易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夭折。在过去,这种“稳定选择”导致大约1/20的婴儿在出生后的一个月内夭折。但是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妇产科技术的发展,这种稳定选择的强度在全球范围内都已大大降低,那些原先导致婴儿死亡的基因得到了医疗的保护而不被淘汰。还有更多的致病基因得到医疗的保护,比如,从前许多恶性遗传病的患者在成年之前就已死亡,而现在,通过治疗,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可以活到成年并留下后代,自然选择已无法消灭这些致病基因。同样,自然选择对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现代社会的头号疾病也无能为力,因为在这些疾病开始发作的时候,患者大多已过了生育年龄。

这种情况使一些人非常忧虑,担心致病基因会越积越多,人类的遗传质量会越来越差,人类不仅不能进化成超人,反而会退化成亚人。这种危险在目前看来并不存在,因为人类的基因库也在越变越大,从而稀释、掩盖了有害基因的后果。在从前,人类主要由一些小型的、彼此孤立的群体组成,通婚范围很窄。在这种小群体中,有害的或有利的基因突变都会有显著的后果。但是随着交通、通讯的发达,这种情况迅速发生了变化。在19世纪的欧洲,乡村夫妇的出生地距离平均少于10千米,而现在,这个距离扩大到10倍。这种远距离通婚趋势在世界各地都会持续下去,未来的人类无疑会比现在更像一个单一的遗传群体。一个小群体所承受的自然选择压力更大,也更容易发生随机的基因漂移,因此进化速度会非常快速。而且,环境会对各个不同的小群体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他们中的一个或更多个能够更好地迎接新环境的挑战。10万年前人类的快速进化,可能正是得益于当时的部落式社会结构。但是从那以后,一人类的社会群体越来越大,进化速度也越来越慢。当地球最终成了地球村,全人类终于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可能就意味着人类的生物进化已经停止。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用科学技术帮助人类进化呢?对此必须非常小心谨慎,在我们对人类的遗传和进化有透彻的了解之前,轻举妄动只能造成悲剧。在20世纪上半叶,当经典遗传学刚刚兴起之时,许多遗传学家踌躇满志,以为已经掌握了人类遗传的奥秘。那场旨在造就一代优秀人种的“优生学”运动,成了一个悲惨的教训。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再次面临制造完美人类、建设一个“美丽新世界”的诱惑。再过几年,包含了30亿个碱基对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将全部被测定,从此我们就有了一本隐藏着人类遗传的全部秘密的密码本。但是人类的密码本并非只有一本,人类的遗传有着极复杂的多样性,并不存在单一的标准。要了解所有的多样性,必须尽可能多地获得各种各样的密码本,这仍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手头光有了密码本也是远远不够的,更加重要的是破译密码的意义。要鉴定出人体中所有的10万个基因,了解由基因编码的所有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相应的基因表达、调控机理,同样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也许还要再用一个世纪,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座揭示人类生命奥秘的完整的宝库。

但是,我们已经开始了利用生物技术改造人类遗传的努力,对致病基因进行修复、更换的基因疗法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所有致病基因在将来都会被鉴定出来,基因疗法也会成为一项常规疗法,现在的许多不治之症将能够被根治。对这种代替自然选择淘汰致病基因、避免人类遗传质量下降的实践或许还少有异议,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我们已有了克隆人的能力,并且在不太遥远的将来,也会有能力改变受精卵的基因,对下一代进行遗传设计,永久性地提高智力、体力、感官和其他各方面的能力。计算机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也将会使我们能够在体内植入各种计算机芯片,修正、提高人体的各项机能。如果说,人类不可能通过自然的进化成为超人,技术的进步却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今天,高科技时代的人类在生物学上其实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并无差别,但是在经历了几万年缓慢的生物进化之后,我们首次真正面临着利用技术改造人类身心的可能性,这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无疑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最值得我们担忧的,是贫富悬殊的加剧:到那时候,富人将更有条件改造自己的身体和后代,贫富差距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的,也会是生物遗传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利用技术设计、改造人类的遗传?这么做的后果将会如何?要迎接技术的挑战,我们将被迫不断地重新思考人究竟是什么这一最基本的伦理问题。

流行的观点认为,科学只能揭示事实而不能做价值判断,后一任务该由哲学、宗教承担。但是,价值判断离不开对事实的认定。没有科学基础甚或违背科学的价值判断,都必然是盲目的。人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哲学、宗教问题,更是一个生物学,特别是进化生物学的问题。至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什么样的伦理道德是最合适的,进化生物学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全人类和人类群体的关系:遗传学已揭示了人类遗传的高度同一性,将人类划分为几个种族,并无生物学的依据。人类群体之间的差异,主要的是文化差异。现代人类的进化,也基本上是文化进化,主要通过不同文化群体的竞争而实现。现代进化论也告诉我们,竞争并非总是要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在许多情况下,和平共处、相互合作是更为稳定、更为适宜的策略。被错误地贴上“社会达尔文主义”标签的斯宾塞主义并无科学的依据。丰富的变异是进化的基础,是适应新环境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学会宽容、尊重不同的文化。

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伦理道德历来意味着个体必须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做出一定的牺牲。既然人类的文化进化是以群体为单位的,这种要求就是很自然的。传统社会过于强调群体利益而压制了个体权利,现代社会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获得认同的需求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本能。但是对群体的认同感,又是建立在群体能够保护个体的权利之上的。我们又该如何确认个体的权利?就像一切有性繁殖的个体,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形态、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因此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天赋。这种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它使得社会分工成为可能。一个健康的社会,是每个人都能够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天赋的社会。人人生而平等,仅仅是指在法律上和机会的平等,绝不意味着天赋的等同。以平等的名义无视人类个体的多样性,对个体、对社会都有害无益。我们要学会正视、尊重、利用人类个体的多样性。

进化生物学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学;演化;自组织

现今演化经济学家在生物进化论在经济学中如何应用方面存在分歧,国内外有部分学者在认同经济演化这条道路上渐行渐远。大家普遍认同的一点是,经济系统的演化是一个内生性的复杂演变过程,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出相对统一与系统的机制来解释、推动这一变化。争论的核心在于是否应该把生物进化理论特有的适应、选择等概念引入到经济领域。

一、经济演化研究中自组织与传统达尔文主义的对立

对经济演化的看法从观念上基本可分为达尔文式进化支持者与反对者,后者提供了一个替代概念――内生性改变或称为自组织改变。应用生物概念的演化经济学是普遍存在的且有着悠久历史,至少从Veblen(1898)就开始了。在那时,生物进化的想法只是简单地与所观测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而没有太多令人信服的解释。随着生物进化论与经济研究的联系加深,不少学者认同进化论的普遍价值并认为突变、选择与遗传(后者有时被称为保留)机制是所有开放复杂系统的总体特质,经济系统当然也包括在其中。

其中,Hodgson(2002)是“普遍的达尔文主义”最突出的拥护者,他认为,选择、变异和遗传机制不是生物学所独有的,而应该视作所有进化程序的普遍原则,“达尔文主义原则适用的范围相当普遍,这些原则逻辑上独立于生物学上诸如基因、DNA的遗传与选择在逻辑上是独立的”。Dopfer and Potts(2004)and Dopfer,Foster,and Potts(2004)对经济演化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它有一个“起源、应用、适应和保留”的阶段性演进规律。Nelson(2006)同意普遍达尔文主义,将它定义为一个涉及变异与选择的动态理论,并指出,它是研究经济演进状态最好的模式。

另一方面,也有人批评达尔文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应用。Penrose认为,早在1952年,当时现代演化经济学才刚刚正式起步,学者们正尝试对经济演化进行建模,新达尔文主义理论就已将有缜密思维的行为从研究范畴中排除出去,尤其是经济活动。Witt可能是对起源于生物学普遍应用的经济演化概念最有力的反对者,他指出,需要一个更加抽象的概念来解释经济的演进,“演化从最抽象的层面来看,可能与以时间为基础的变化相关”。对Witt(2004)来说,生物学上突变、选择和遗传机制在经济学上的意义被某些学者夸大了。Witt反对达尔文主义经济学者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人类行为可以有意识的自我改变,由此,人们不同于生物,可以避免外部选择。

Foster是反对者的另一代表人物。他并不认同选择机制在经济演化中的重要作用,经济演化的原动力来自于自组织的、持续不断的创新,由创新产生的多样性保证了经济的发展演进而不是经济中的竞争选择。同时,他也承认选择行为将引起成功变异的扩散,但他认为这里的选择机制也是自组织系统中的一部分功能。由此可见,自组织概念在某个层面来说,与传统达尔文观点并不完全吻合甚至对立。自组织理论认为经济系统的演化根本不同于生物进化,因为经济行为人能够有意识地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并且,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动力并不是选择,而是以一个持续的、自发的创新为基础,该基础有着自我组织的特征,这与熊彼特的创新观念有一定程度的吻合。

二、对自组织两个流派观念的分析

Witt(1985,1997),Foster(1997,2000),Weise(1996,2003)这些学者用自组织的概念来解释经济演化的过程。在对这一概念的有效性进行讨论时,我们首先要将两种完全不同的诠释的方法分开:第一,对自组织概念最多的解释是基于自组织的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概括(Weise,2003)。第二,Foster(2000)主张的,参考了Kauffman(1993)提出的自组织的进化生物学理论。

(一)“自组织”是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

Witt(1985,1997)将经济学上的自组织理论划分为合作和完全协作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协调或“自律性”的特点,经济主体的尝试是想让大家更深地了解其所在的市场环境。正如他们研究价格、购买和购买潜力时增加了供给和需求的协调,为了说明这个过程,Witt(1997)建立了一个模型说明引进了新技术如何影响旧的和新的变异型的采用,通过引入偏置参数的使用进一步支持了优越的技术经济的观点,利用多种多样的参数来探讨创新质量的不同如何影响对市场的协调的过程。

这个模型结构建立的方法与Weise(1996,2003)提出的来说明经济学上的自组织的控制――等式模型建构的方法相似,Weise的模型中更详细地列举了这些作用同时也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些作用。他将四个因素的影响分开:(个人)偏好的作用、整合、非整合和波动,即一个人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其他人(Brandes and Weise 1999)。整合作用主要是与Witt的频率依赖性的观点相对应的,个人的偏好作用可以反映出Witt的等式的论点。

(二)自组织概念以及它如何应用于演化经济学解释之一

现在我们讨论下自组织概念是否可以帮助解答演化经济学的一般问题,即将创新引入到经济系统将产生什么新的结论。Witt的描述可以理解成为有这么一个内在的刺激产生创新。他指出创新如何蔓延,可能取决于人们获得知识的质量和使用它是否会损失或获利(2003)。

关于Witt自组织概念的独到之处,它叙述了重组、改造、变异的相互关系直到现有的变体,并将其命名为知识的利润损失、由于竞争对手的活动、刺激创新,这样的一个关系作为构建自组织概念经济演化和自组织的实际工作过程。但它尚未构建完全的内生经济演化过程。实际上,如何运作以及某个特定部位不同层次如何演变的过程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缺乏一个因果关系解释。

(三)自组织概念以及它如何应用于演化经济学解释之二

自组织概念最早产生于生物化学领域(Foster,1997),Foster随后倡导生物学家Kauffman的一种发展演化观念(Foster,2000)。根据Kauffman(1993)的论断,Foster认为,甚至在生物学的自组织都可以被视为一个整体元素的进化与衰退的选择。

Kauffman的自组织理念包含着在Foster的文章没有讨论的有关方面――连通性基因。新变异基因的组合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连通性,基因连通性的匮乏将导致有机体相当稳定,因为对突变生物来说,单个基因不可能导致个体产生大的变化。另一方面,高连通性会导致惊人的突变,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有该特征的生物难以生存。根据Kauffman(1993),生物体拥有一个中等程度的连通性才可能生存,也是为什么自然选择会产生这样一个适当的演化程度的原因。

三、对自组织两个流派的评价

对于第一种诠释方法,尽管使用相同了的数学工具,学者们强调的是经济的自组织的不同方面。Witt探讨的是涉及其协调和完全协调特性的问题,而Weise强调了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的协同作用的相互关系,个人形成集体的决策依次取决于集体的决策。经济学上的自组织呈基因动态复制模型,没有提供附加的洞见,相比上述两个模型,我们没能看到一个详细的实例。

对于第二种诠释方法,Foster回避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经济体需要有持续的自发的创新倾向,这不是简单地引用熊彼特内部创新机制所能解释的。根据自组织理论,需要把经济体看做一个整体,当把整个经济环境看做一个整体的话,经济演化是一个内生性的现象,但这样做同样回避了演化机制如何在此过程中发挥作用。Kauffman自组织理念对我们现在的启示在于研究潜在的不同程度的连接性,特别是生物进化选择适当的程度上允许了在保证一定稳定性的前提下有机体演化也拥有了足够的灵活性。

四、自组织概念对经济演化研究方法论的启发

普遍达尔文主义的演化观念与自组织的观念两者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达尔文主义演化观念更多的偏重于生物角度、微观层面,而自组织的理论恰恰考虑了人为因素而不是单纯的等待环境的选择,体现了企业与现代经济环境的互动。

不可否认,自组织理论的发展已使人们关注的焦点从选择机制转移到变异和新奇创生的自组织机制上,但这没有降低选择机制的重要性。正如霍奇逊指出的,自组织理论的发展只是对自然选择理论的修正而非否定,自组织是演化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并不能替代自然选择。两者的矛盾并不如有些学者宣称的那样。

新古典理论认为,对人类总体行为的理解完全可以通过对孤立地来看的“代表者”的理解来达到;但复杂性理论却认为,这是一种“合成的谬误”,它没有认识到在总体行为中所发生的“深层次的”交互作用。

所以,我们在进行经济演化研究时,应该把它视作自组织化运作的达尔文进化,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把微观个体与整体环境结合起来,把企业个体的稳定、创新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研究彻底,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组织与达尔文主义密不可分的嵌套动态复杂模型。

参 考 文 献

[1]Sylvie Geisendorf.The economic concept of evolution:self-orga-

nization or Universal Darwinism?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Vol.16,No.4,December 2009:377~391

[2]Andreoni,J.,and Miller,J.(1995),Auctions With Artificial Adaptive Agents.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10,39~64

[3]Arifovic,J.(1994),Genetic Algorithm Learning and the Cobweb

Model,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Control,18.3~28

[4]Beckenbach,F.(2005),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Search

Processes――a Contribution to the Microeconomics of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Volkswirtschaftliche Diskussionsbeitrage No.75/05,Univer

-sity of Kassel

[5]A General Model,Kyklos,52,573~590

[6]Foster and Wild 1996;Foster 1997,2000

进化生物学的意义范文第4篇

有谁没有拖延过?

可是谁又没有拖延过呢?其实,拖延的习惯很多人都有,但是能够说成是拖延症的,都是那些较严重的拖延行为,并且已经造成了严重影响和后果的。如果长期因拖延从而影响到了工作和生活,并且因此产生负罪感、自我厌恶、紧张和忧郁的感觉,那就可以被称为拖延症了。虽然现在没有关于“拖延”的明确界定,也从未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论,但拖延无时不在。

在豆瓣网上网友们自发成立了“战拖”(摆脱拖延症)小组,3年以来小组成员至今已达4万余人。这是一个有着共同问题的群体,小组成员深受拖延的危害。他们认为做事拖延不但要承受来源于自己内心的煎熬,还要承担很多外在的损失。其中就有人因此错过了晋升的机会,也有人总挨老板骂,还有经常被扣工资的,甚至有想轻生的。

很多人会把拖延和懒惰联系起来,但是这种连结没有任何根据。从根本来看,这并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拖延到底是不是一种病?

拖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问题,在电影《赤壁》中,曹操因延误了战机从而大败,八十万的大军被刘备和孙权打得溃不成军,最终大败而归。 我国清代也有脍炙人口的《明日歌》,讲的就是拖延的问题。

《 明日歌 》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意思是:明天又明天,明天是多么多啊?如果我们一生做事都要等到明天,那么势必虚度光阴,一切事情都会错过机会,一事无成。世人往往会受“待明日”之苦,明日是无穷无尽的,但人却越来越老。从早到晚,一天天就像这滚滚东流水一样,飞逝而去,从古至今的漫长岁月,就是随着落日西下,慢慢过去。百年来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请诸位听听我的《明日歌》。

看来拖延症自古有之,并且前人早有古训。如今也有不少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很多人认为通用汽车公司的衰败,部分应归咎于管理层对一些问题拖而不决。

看来拖延造成的损失果然不可小视,那么,对于我们个人,拖延又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2008年,美国洛杉矶的一家癌症研究基金会调查了500名癌症幸存者后指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在发现癌症症状后,拖了两个月甚至更久才去就诊,15%的人拖了1到5年。考虑到这些数据来自还活着的患者,研究者们认为许多人可能因为拖延而死亡。

众所周知,疾病能造成躯体不适甚至死亡,严重的拖延症能带来同样影响,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拖延症应该算得上是一种“病”。

对拖延者生理根源的研究,大多是围绕前额叶皮层的作用展开的。这个脑区负责大脑的行政职能,比如规划、冲动控制、注意力,就像一个过滤器,减少因来自其他脑区刺激而造成的分心。如果这个部位受损或者不活跃,筛选让人分心的刺激的能力就会降低,从而导致管理能力较低,注意力缺失,结果拖延加重。前额叶皮层不活跃和额前叶活力低下相似,后者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中很普遍。

拖延并不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上世纪80年代,拖延现象已成为西方学界的研究课题,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纷纷介入。近些年,国内也开始关注并展开深入研究。

凡事都要从两面看,在我们关注拖延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开始考虑它的正向意义。埃及有两个词都可以翻译成拖延,这两个词都跟生存有关。其中一个词暗指拖延是一个有用的习惯,可以避免不必要做的工作和因冲动而牺牲的经历,从而达到保存能量的目的。另一指拖延能保护脆弱的自尊,让你感觉没那么低落。

的确,延迟做决定或者行动可以避免错误决策带来的麻烦,例如计划做整形手术者,如果在实施手术前能够多考虑延迟做决定,那么可能会避免很多由于冲动带来的无谓损伤。

可见,拖延也有正面意义。也就是说,拖延可以分为消极拖延和积极拖延,只不过在生活中,消极拖延更常见一些。也有人认为,积极拖延所带来的好处远没有消极拖延的负面影响大,所以一旦提及“拖延”,大部分人都会想到它负性的一面。实际上只是忽略掉了积极的那一小部分,并不是没有。

拖延的3种心态4个因素

任何职业都可能存在拖延的的问题,按照拖延的主要原因不同,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A、鼓励型,或者说找刺激型,他们盼着最后几分钟忙碌带来的。

B、逃避型,他们回避失败的恐惧,甚至害怕成功,但实际上,他们非常关心别人怎么看自己,他们更希望别人觉得他不够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

C、决心型,他们没法下决心。不下决心就可以回避对应对事情的拖拉。

另外,国外研究此方面的专家认为,众多因素影响着拖延症的程度,它开始于不同人的不同个性以及所处的特殊的环境。其中有4大因素与拖延症最紧密――包括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前三条都好理解,目标与酬劳太过遥远要举例来说明。例如那些今天花明天的钱,即时享受者,就是容易患上拖延症的群体。还有就是现在吃苦学外语,将来也许才有收益,那么很多人都会选择眼前的舒服。这些都是容易出现拖延行为的群体。

还有人打趣说,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远古时代人们,今天活着,明天就可能会死,一鸟在手的眼前利益,比十鸟在林的长远利益更有意义,因而重视眼前利益胜于长远利益是理性的行为,并成为人类的天然习性。但后来环境发生巨变,人脑却没来得及随之进化,这种天性就成了短视。

摆脱拖延症的有效办法

其实,任何问题的最佳解决方式都是先了解原因再考虑对策。充分了解了拖延症的成因以后,才能找到最有效的办法战胜它。

从深层次来考虑拖延,能发现这不仅是个坏习惯,还能推理知当事者有关理性思考限度的重要问题。例如人们过分强调了当前事情的重要性,从而低估了未来事情会带来的影响。

进化生物学的意义范文第5篇

眼睛形成的轮廓

有人认为,眼睛是功能较少的器官,没有什么用处,无法从进化来解释眼睛的演化和发展。但达尔文认为,眼睛功能少总比没有好,比如一些海洋无脊椎动物只能分辨出黑白两色,但对于它们而言已经足够了。还有一些动物只能捕捉到光,例如蠕虫。而且,世界上只有脊椎动物和头足动物拥有可以调节大小的眼睛,从而方便聚焦。而今天,来自基因的信息提示,脊椎动物和更加简单的无脊椎动物的眼睛拥有同一种进化的基因。

在距今5.43亿年前左右,一种名为莱氏虫的三叶虫身上长出了地球生物的第一只眼睛。而此前的一些生物体虽然有感光细胞,但还不足以称为眼睛。因为眼睛不仅要感知光线,还需要有一个能聚焦光线形成图像的晶状体。后来,生物缓慢进化而获得了晶状体,其视觉效果就从1%骤然上升到100%。而眼睛的出现宣告一个更为无情、竞争更激烈的时代到来。从这个意义看,眼睛并非是无足轻重的器官,而是重要的器官。

无论人类的眼睛进化的细节和过程如何,我们今天能拥有的眼睛是长期演化的结果,它的存在即是合理的,尽管也有不合理的部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眼睛呢?

人类的眼睛主要部分是由一个直径约24毫米的近似圆球体构成,此外,还有眼球壁和包在眼球内的一些组织共同组成。而眼睛看世界就像相机摄取世界的影像那样。但实际上相机才是模仿眼睛设计出来的。

当然,眼睛的最大功能就是观察和审视大千世界,把获得的影像信息输入大脑,供大脑对现实情况做出决策,以决定人类的行为,同时也给予人类以高级的精神享受,如观看电影、美术摄影图展,欣赏美女等。而眼睛看世界的功能主要就是视觉,包括三类。一是视力,二是色觉,三是立体觉,其中最主要的是视力。视力由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组成,周边视力又称视野,即能看到的空间范围。中心视力即视锐敏度,通常称为视力,又有远视力和近视力之分。远视力是指5米远距离的视力,近视力是放在眼前一尺处检查的视力。同时,眼睛的视力还有暗视觉和明视觉之分。

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眼球壁有三层。外面一层厚厚的白膜称巩膜,也即眼白,可保护眼内组织;外层的最前部有一个像圆窗户的透明膜是角膜,相当于照相机的透明镜头,可让光线进入眼球内。

眼球壁的中间一层为棕黑色组织,称为葡萄膜或色素膜、血管膜,主要起遮光作用,如同相机的暗盒并起到供给营养的作用。在它的最前部就是黑眼珠,称虹膜。黑眼珠正中有一个小孔叫瞳孔,相当于相机的光圈,可随光线的强弱变大或缩小,以控制进入眼球的光线。在虹膜后面有一个称为睫状体的结构,一般情况下是看不见的,它的作用是调节焦距和生成房水。

眼球壁的最里层是视网膜,类似相机里的胶卷,能感光和把光线转化为神经脉冲,传递到大脑的视觉中枢。视网膜视轴的终点为黄斑中心凹,中央无血管,是负责视物的主要地方。黄斑区鼻侧3毫米处有一结构称为视,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聚向视觉中枢传递信号的出口,也是视网膜动静脉出入的地方。

人的眼球内有三大内容,一是房水,二是晶体,三是玻璃体。房水是眼球内的营养液,‘具有维持眼压和营养眼内组织的作用。晶体是一个扁圆形凸透镜,类似于照相机的变焦镜头,它在睫状体的作用下能调节眼睛清楚地看远、看近。玻璃体为无色透明胶状体,充满于晶体与视网膜之间,具有屈光、固定视网膜的作用。眼球则由眼外肌、血管、神经、筋膜等组织固定,悬浮在眼眶内,周围充满了脂肪,以避免眼球在震动时受到伤害。眼外肌共有6条,指挥眼球协调运动,分为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4条直肌及上斜肌、下斜肌2条斜肌,如果它们的力量不协调,就会出现各种斜视。

人的视觉通路为:光线从眼睛前面进入眼球通过角膜、房水、瞳孔、晶体、玻璃体,到达视网膜神经,再经过复杂的生物光化学反应产生生物电流,由像电缆一样的视神经把生物电流传送到大脑视觉中枢,再由视觉中枢感知和认识世界。

人眼的最大疑问

说到这里除了会感叹人的眼睛的进化是如此精妙绝伦之外,其实还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例如,人的眼睛为什么只长在脸面,而后脑却没有一个。如果一个长在前面一个长在后面,眼睛不就能以360度的视野观察大千世界了吗?而人眼只长在前面的结果同样决定了人类的一些社会行为,例如客家人的行为规范。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历史上有过从中原到南方的6次大迁徙。由于身在异乡而对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客家人自称“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而从两宋开始,客家人从中原第四次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在迁徙的过程和在异乡他国的生存环境下养成了客家女性的一种习惯。如果不了解客家女性的这种习惯,一般人是读不懂描写台湾客家女性的这首小诗的:

弯腰,低头

斗笠盖住岁月

客家老妇的身子

依然健壮有力地站稳溪流

前两行诗可以用来描写所有地方的浣衣女,但是,“依然健壮有力地站稳溪流”却是对客家女的独一无二的歌唱,也是最有诗意之处。因为,在客家人南迁到中国南部省分和台湾之时,客家女也和当地的女性一样或坐或蹬在河岸,面向河中浣衣洗东西,但由于对水和其他资源的争夺,不免与原住民有矛盾和械斗,许多面向河面背对河岸的女性因无法防备身后的袭击而丧生。因此,客家女养成了一种习惯,改为站在溪流或河流之中,面望河岸浣衣,以防他人的偷袭。因此,一句“依然健壮有力地站稳溪流”便浓缩了客家人在向世界各地迁徙后生活的艰辛与凄美。

可以想像,人类的眼睛如果是一个长在后脑,一个长在面部,就不会有客家人的这种生活方式了。而且,不仅仅是客家人,所有人都可能以后眼来观察世界,防备偷袭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功能而已。

比目鱼眼睛的启示

不过,人的双眼长在面部尽管是长期演变的结果,但也有其充分的理由。这种理由是什么,当然只有推测。不过,从比目鱼眼的形成可以获得一些类似的解释。

比目鱼喜欢侧着身子贴在海底生活,慢慢地贴在海底那面的眼睛就没用了,也看不见什么东西,因而其眼睛移向朝上的一面,而且这一面有颜色,能随着环境而改变颜色。而朝下的一面则既无眼睛也无颜色。比目鱼的这一特殊形态和颜色是它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目的是能让它们伪装性地平躺在海底,等待猎物自投罗网,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自己,抵御敌害。

比目鱼眼睛的变化始于仔鱼期。初孵化的仔鱼和其他鱼类一样,身体左右侧对称,眼睛也是左右对称,每侧一只眼睛,也与其他鱼一样游于水体上层。当仔鱼成长到15毫米以上时,一边的眼睛逐渐往头顶上移动位置,并越过头的上缘,从另一侧往下移,直到和另一只眼睛接近时才停止移动。在一边的眼睛移动位置时,背鳍也向前延长,当一边的眼睛移动越过头顶时,背鳍也延长到达头部后缘。由于两眼都在头的一侧,使原来对称的头骨也发生了变化,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当两只眼睛移至同一侧后,比目鱼就下沉到水体底层,侧卧于水底生活,或在贴近底层的水中游泳。此时,有眼的一边向上,无眼的一边向下。有眼朝上的一面有色素生成,并且保持原来的弧形外表。无眼朝下的一面则很少有色素产生,多为白色,也有少数个体散布着褐色或黑色斑纹。同时,朝下一面的外形平切,就像一尾鱼从中线剖开形成的半边鱼。

关键意义就在于,比目鱼为了生存是打破了生物的基本原则之一――对称性。因为无论是昆虫、鸟类、鱼类还是哺乳类乃至人类,很多生物都具有左右对称性。而有一些低等生物则是辐射对称,例如海星、水母。但是,同样重要的是,比目鱼打破的只是一般的左右对称的关系,但却创造了另一种与人类一样的非对称关系。

正如自然法则一样,有对称,也就有非对称。人的非对称关系体现在前后关系上。脸面、胸、肚子和后脑勺、背脊、屁股是非对称的背腹关系。比目鱼打破眼睛左右对称的关系却演化成新的背腹关系,两只眼睛都长在了背侧。而仅从这同一侧来看,它的眼睛其实还是与人的眼睛一样,是左右对称的,只不过人的双眼是在腹侧一面。

比目鱼眼睛的这种演变是逐渐进化的结果。芝加哥大学的一位进化生物学博士生马特・弗雷德曼证明了这一点。他在来自维也纳的化石里发现了比目鱼的过渡类型,是远古第三纪时期的“歪眼鱼”化石,其中一个是已知物种,学名叫做Amphi stium。起初研究人员把Amphi stium归为“类比目鱼”,认为这种不对称的“歪眼”是化石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变形造成的。而马特对多个Amphistium的化石标本进行X射线断层摄影分析后,认为这些标本的眼睛不对称程度一致,说明“歪眼”并非物理变形,而是在两眼左右对称的鱼和两只眼睛完全长到一边的比目鱼之间的某种中间类型,是一种中间产物。因此,比目鱼的双眼从左右对称移位到同一侧是自然演化的结果。

更多的优势

从比目鱼的情况可以推论人眼的情况。人眼既符合左右对称的原则,也符合腹背非对称的规律,它与比目鱼的眼睛一样都是适应环境的结果。如果要使前后都看得到物体,就需要打破左右对称的器官分布,而改为腹背对称的分布。这种前面一个眼,后面一个眼的布局需要有像比目鱼那样的生活方式,但人类并没有类似比目鱼那样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可以让后面有两个眼前面也长两个眼,但是,生物的适应环境也有一个原则,即牛顿所说,自然不行徒劳之举,少已够用,多则何益?在两只眼已足够人使用的情况下,即使有着背部看不到东西的缺点,要弥补这一缺陷只需转过身来即可。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人眼的更多功能和优势。

进化生物学的意义范文第6篇

是不是一种“瘾”?

我们都能理解分手的姿势不能像当初恋爱那般优雅,那是缘于事情的本质发生了巨大改变。当初那会儿考虑的是要不要在一起,眼前却是犹豫要不要分开。可是,即使再歇斯底里也不能解决问题,为何还要继续纠缠呢?

这不是一个少数人面临的问题,很多女性遭遇情感创伤以后会不自觉地反复回忆那些伤害过她的一幕幕,或者明明清楚不必非要如此却不断实施各种报复行为,那种欲罢不能十分类似“上瘾”。

其实,类似的“上瘾”还有很多,不仅仅存在于情感方面。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当某一颗牙齿变得敏感,一碰就疼的时候,正常的想法就是尽量别去碰它。可是,事实证明,我们并不能如想象那般理智,相反,绝大多数人会经常去舔那颗隐隐作痛的牙齿。每次都会疼痛难忍,却停止不了。

还有开车时被人别了一下,于是猛踩油门非追上去再别他一下。明知道大家互不相识,很可能以后也不会再遇见,为何非要如此呢?况且对方开车技术不好的话,也相当于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又何苦?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

可见,不理智常有,特别是面对婚姻情感,我们尤其不够理智。

所以说,如果反复舔正疼着的牙齿能算做是对疼痛上瘾的话,女性在面临分手时这股子拧劲也完全可以叫做另一种形式的“瘾”。

为何会对“伤害”上瘾?

任何“瘾”背后都隐藏了巨大的心理能量。那么,是怎样的能量使得女人要一遍遍地让自己放下尊严想要去联结那个混蛋?

那是因为很多女性不自觉地把婚姻内化成了自己生命/生活的一部分。想象一下,属于“我”的某一部分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背叛了“我”,将会是何等的虚弱和无助?当人们体验到绝望时,一系列宣泄式的非理就会陆续出现。

有人是因为对方寡情,所以才一定要让那个男人记住自己,记住这段感情,既然不能留下美好的记忆,于是就留下最痛心的烙印。例如把前夫和小三的照片放在网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的遭遇,将背叛自己的那两个人置于公众的道德评判之下,就像肖艳琴。

有人以死相逼,坚决不离婚。其实很多时候这个决定并不是出于对今后生活的考虑,仅仅就是不想给小三让位而已,心想着坚决不能让他们俩人得逞。想把地下情顺理成章的搬到大庭广众之下,那绝对不行。所以,这样考虑的女性即便守着破裂的婚姻不撒手,今后的日子过得也不会幸福,因为不分开完全出于“恨”和“不甘心”,自然不可能真正接受曾经犯过错的丈夫。

还有人总想弄明白一些事情,想要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例如“造成今天这样的结局,谁的责任更多?”“他到底有没有爱过我?” “为什么背叛我?”等等。每问一次,都被戳伤一次,却停止不了。 曾奇峰说:“在自我了解这一点上,不管你作出过多大努力、取得多少成果,你都不可能完全地理解你自己,总有一些关于你自己的东西,是你不知道的。”对于我们自己,尚且不能做到完全了解自己,更何况了解其他人?

爱情这事本身就是混乱的,很难像交警处理事故一样做出明确的判断,谁是责任方?或是责任几几分?没必要强求一个明确的结果,因为爱情中的双方一定都是难逃责任的,真想分清楚占几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除了上面提及的几种,拙劣的姿势还有很多种,不同女性的应对方式也不同。

毕淑敏说,科学技术是越来越发达了,但迄今没有一种仪器,可以测量出人类情感的进行状态,可以预计出人的情绪指数。的确,当我们能够探知遥远星球的一次轻微地震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同床伴侶,是否辗转反侧。 我们以为自己已经能够洞察他人心扉的时候,其实往往隔靴搔痒南辕北辙。最可悲的并不是没有洞察别人内心的能力,而是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清楚。

行为需要听从内心的指引来实现,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能要什么,最后能放弃什么,通过不断的反思校正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正因为遭遇创伤的女人们容易混乱,想不清楚自己此时此刻要什么,所以,才会歇斯底里,才会不能控制自己那些近乎疯狂的行为。

面对背叛,真的不能更理智吗?

都说女人遇到感情问题是大脑是混乱的,生活工作中傻女人不多,但是感情里却不少。在接诊婚恋咨询时,我会发现好多女性来访者面对感情问题时智商就会选择性跌停了,其实她们在生活中都很优秀,有的甚至自己开的公司已经规模相当大,但是遇到情爱的问题就纠缠其中,难以自拔。也有人认为女人的情感和理智是相互抑制的,当感情来了,女人的理智就在此情境下丧失了 。

事实果真这样吗?

仔细想想,这其中存在一个时间概念,获益时间的问题。

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选择眼前利益是人类的天性。远古时代人们,今天活着,明天就可能会死,一鸟在手的眼前利益,比十鸟在林的长远利益更有意义,因而重视眼前利益胜于长远利益是理性的行为,并成为人类的天然习性。但后来环境发生巨变,人脑却没来得及随之进化,这种天性就成了短见。

在安全的环境下,情绪是可以立即表现出来的。但是,有些时候有了情绪就发泄出来会在日后为自己增添麻烦,也会给对方带来更大伤害。明知道当时不控制情绪会有很多后果还要那样去做,也正是由于人类的这种天性使得更多人会选择即时获益,才会当时痛快了后果以后再说。

其实更多的是不想控制,而不是不能。自己的感情遭遇危机,忍住不发作, 需要时间的检验才能知道当初的忍耐到底值不值得,也同样在考验一个女人的修养和气度。

很多女人面对丈夫背叛,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结果。也有一些不是不清楚,而是在情绪面前顾不上去考虑自己想要的罢了。

如何优雅的说分手?

关于情感的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离婚,不仅仅是一个法律过程,更多是一个心理过程。要把一个每天和自己朝夕相处的男人彻底从生活中剥离出去,变成一个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人。

离婚,我承认是结束一段不愉快的婚姻,但是这个过程仍会痛苦不堪,就好像是身体里的发了炎的阑尾,虽然对你不再有用,只能带来痛苦,但是想要把它从身体里去除,还是要付出血和泪的代价。

若非冲动离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成年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离婚的目的不是让对方和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而是各自去寻找幸福的可能。

所以,既然已经选择离婚,就别折腾,即使前夫跟你说拜拜以后转个身立马把当年那个小三娶回家,也别去哭闹要死要活,因为折腾实在没什么意思,更没意义。

进化生物学的意义范文第7篇

英国顶尖进化生物学家之一,罗宾・邓巴教授记录了爱丁堡边缘艺术节期间参试者观看戏剧电视录像时发出大笑的情况。之后,邓巴教授测试了参试者的疼痛忍受度。

结果发现,观看《憨豆先生》或《六人行》等喜剧片的参试者发出大笑的次数最多,疼痛忍受度也更高。这种作用完全来自于大笑,而不仅仅是良好的感受。对比组参试者的疼痛忍受度明显较低。开怀大笑15分钟,疼痛忍受度会提高约10%。

研究人员分析指出,开怀大笑非常耗费体力,而耗费体力的活动会引发大脑自然产生内啡肽(人体疼痛控制机制的“秘密化学武器”)。内啡肽不仅具有镇痛作用,而且有助于拉近人际关系。正因为如此,大笑才会在社交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朋友在一起,比自己独处更可能捧腹大笑。

然而,邓巴教授表示,虽然礼貌的短促微笑(干笑)让人高兴,但是微笑对于提高大脑欣快激素内啡肽却毫无帮助。惟有开怀大笑才能提高大脑内啡肽水平。只有真正的大笑才会发挥镇痛作用。发自内心的大笑涉及难以自控的急促呼吸等身体活动。

早期研究发现,大笑有益心脏健康,可促进血液循环,其效果堪比锻炼或降胆固醇药物。大笑还具有减肥作用,每天大笑1小时消耗热量相当于举重半小时。大笑还可以锻炼至少15块面部肌肉,让皮肤更光滑,更显年轻。另外,每天捧腹大笑一两次,有助神清气爽,提高免疫力。

男性比女性更爱钻牛角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女性抱怨,丈夫干什么都爱一条道走到黑,不知变通。其实,这是男人天性使然。研究发现,男性的优势多在左脑,而左脑是用来感受时间的,他们的思维是线形的。

男性无论在做什么事情时,都表现得“一往无前”。与男性相比,女性的优势多在右脑,右脑是用来感受空间的,女性的思维是圆形的。因此,女性在做事时,经常能兼顾各方面,并且更知道变通。

我们不能说男女谁的思维方式更好,相互借鉴才能补己不足。对于男人来说,做事时不仅要前思,更要后想,也许退一步或兜个圈子就能顺利完成任务。

对于女人来说,不要总抱着过去不放,要学会放开胸怀,多憧憬美好未来。当然,在发生冲突时,男人和女人要换位思考,并多与对方沟通,以便相互学习和借鉴思考和处事方式。

研究发现容易尴尬的人更可靠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刊登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容易尴尬的人更可靠、更慷慨而且更可能对配偶忠诚。

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60名大学生讲述尴尬体验故事(比如,误将肥胖妇女看做孕妇等)进行了录像。研究人员对参试大学生的“尴尬度”进行了分级。然后参试大学生玩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游戏以测量其自信度。结果发现,最尴尬的参试者表现最大度最慷慨。

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完成同样游戏的另外38名参试者的尴尬度、合作度和慷慨度进行了研究。两项研究都发现,尴尬具有“亲社交性”(尴尬有益社交)。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新研究结果对于寻找可靠商业合作伙伴或终身伴侣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心理学家罗布韦勒博士表示,尴尬是可用于判断是否值得信任的个人“情感签名”。尴尬有益于促进社交,建立人际间的互信和合作。

沉湎于负面回忆更容易生病

据印度时报文章称,格拉纳达大学的一个研究报告说,回忆过去是很多人的尤其是老年人的所爱,但一项新研究表明,老是回忆过去会危害健康。

研究人员评估了50个人,其中男女各半,随机抽样,采用问卷调查和时间定向测试。测试包括五个方面描述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态度。

研究人员发现总是看负面的人,他们每天的日常活动很难,他们有更多的身体疼痛也更容易生病。

戒烟可恢复记忆力

许多人吸烟后都发现自己的记忆力有所下降,而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如果戒烟,记忆力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英国诺森布里亚大学近日公告说,该校研究人员对一些志愿者进行了记忆测试,这些志愿者包括吸烟者、戒烟者和从不吸烟者。他们被要求在校园中的一些指定地点完成预先交代的一系列任务。

结果显示,吸烟者群体的记忆力表现最差,平均只能记起59%的任务:而从不吸烟的群体表现最好,平均能记起81%的任务。那些已经戒烟者也有较好的表现,平均能记起74%的任务。

参与研究的汤姆・赫弗南指出,本次研究显示了戒烟能够帮助改善认知能力。吸烟者如果戒烟,记忆力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美国《药物和酒精依赖》杂志上。

打哈欠与大脑温度有关

在很多人看来,打哈欠是疲劳的表现。据美国《动物行为》杂志报道,一项新研究发现,打哈欠其实跟大脑温度有关。

美国宾汉姆顿大学生物专家安德鲁・盖洛普博士表示,大脑如电脑,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工作效率更高。盖洛普博士及其同事通过对长尾鹦鹉的研究发现,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大脑温度的时候,人就不会打哈欠,深呼吸凉爽的空气有助控制哈欠,而吸入暖气则适得其反。

对于鸟类和哺乳动物来说,哈欠的作用犹如散热片。研究发现,打哈欠可以让人更警觉,早上起床后打哈欠就犹如喝咖啡,让人精神倍增。新研究结果还解释了疲劳者容易打哈欠的原因:疲劳和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深层温度上升,因而需要打哈欠予以降温。癫痫等疾病患者爱打哈欠,也是类似的道理。另外,哈欠还是人体“清醒/睡眠”机制转化的信号。

严重打鼾可引发老年痴呆症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老年妇女中有认知损伤的比例高于无睡眠呼吸疾病的老年妇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能损伤老年女性的认知能力,严重时可能引发痴呆。

进化生物学的意义范文第8篇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日:“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这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相同的资源。不同的结果,这是博弈论在我国战国时期一个非常经典的应用,由此看来博弈论的思想在古代就已经产生了。敌我双方交战,要克敌制胜就要在了解双方情况的基础上,做出最优的对付敌人的方法,而后来随之而来的俗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则是古时对博弈论运用于战场上一个非常简明通俗的说明了。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按照2005年因对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Robert Aumann教授的说法,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所谓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即局中人[player])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在如此迭代考虑情形进行决策,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strategy)。

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经济学、政治科学(国内的以及国际的)、军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它还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以及诸如认识论与伦理学等哲学分支有重要联系。

二、博弈论与企业战略决策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囚犯的两难处境”: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由地方检察官分别和每个人单独谈话。检察官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该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他们选择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监禁――3个月,但前提是同伙抵赖,显然要比自己抵赖要坐10年牢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10年牢。太不划算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5年,总比被判10年好吧。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1年刑)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因为,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串供),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也就是说,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囚徒的两难选择”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他们两人都是在坦白与抵赖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这样他们必然要服长的刑期。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时,或者相互合谋(串供)时,才可以得到最短时间的监禁的结果。“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不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位经济学圣人在《国富论》中的名言:“通过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纳什均衡”提出的悖论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因此,从“纳什均衡”中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其次,“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所以“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弈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在现代企业经营中,企业一方面要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采用灵活的战略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为争夺市场的营销战,李嘉诚和包玉刚收购九龙仓的传奇经历都是这方面成功的典型。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单方面的利益,则有可能两败俱伤。中国家电市场上喧嚣一时的彩电价格大战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反面注脚。

所以,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必须善于利用合作博弈的优势,在于环境的协作中获得双赢。197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使其每年至少可以节省30亿美元。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合作形成的wimel联盟,占据了世界电脑业的大半江山,每当微软推出功能更强的软件后,英特尔集成芯片的需求量就上升,同样,当英特尔生产出速度更快的集成芯片,微软的软件因有了更好的载体而显得更有价值。同样,战略联盟在神州大地也风生水起,如新课,上广电,熊猫,广电万燕四家在上海宣布成立DVD联合体;科龙集团和小天鹅集团签署战略联盟;韩国电信巨头韩国通信与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达成战略联盟;TCL与Thomson组成彩电战略联盟:联想与IBM的个人电脑联盟等等。

由上可以看出,博弈论对于现代企业战略决策有着两重意义:首先,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行业内的竞争逐渐表现为几个大型集团之间的竞争,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所做的战略决策一般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对手情况的基础上,而从博弈论的定义上来看,这类问题都属于博弈论的范畴,于是

我们就需要通过博弈论的各种决策模型而使这些问题的决策更加的合理化,这是博弈论对现代企业战略决策的第一重意义,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运用于实战的决策管理中;第二,如前文所述各企业形成联盟的例子可以看出,企业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可以更好的获取利润,并进一步的发展强大企业的自身,而这正是博弈论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和方式改变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运筹学在企业管理各个阶段的运用

企业管理的各个阶段,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计划、市场营销、运输问题、库存问题、人事管理、财务会计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运筹学的思想轨迹。

1、战略管理与生产计划

可以说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一环,只有企业能站在宏观层面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等手段,实现充分利用本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以达到优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才能够真正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以系统的观念来看待企业,如何寻求系统内外的资源合理分配和优化。这正是运筹学的思维所在。而如何确定生产计划则正如同田忌赛马一样,如何能将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生产出来,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2、市场营销

一个市场研究专家试图用数据证明消费者的洞察多么有意义,而一个战略管理咨询专家则强调成功营销案例中隐藏的思路更加有价值。其实市场营销所存在的价值不仅仅应该是卖出商品,还应该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分析。如何评估产品的价值,价格,销售渠道,促销等基本情况,运筹学的理念都可以为管理者提出辅助的决策。

3、运输库存

在企业管理的范畴中,经常会出现与物流相关的问题,例如,从原材料的生产地将原材料买来,在运输到生产地,之间一系列的物流相关以及运输相关的问题,都可以用运筹学来解决。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来获取最便利最顺利的运输,这个也是应该要解决的问题。

4、人事财务

毫无疑问,在企业的管理中,人事与财务决定这企业的稳定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只有合理的人事和财务制度才能使企业在发展上更加的符合市场运营的规则,而运用运筹学的理念来对企业的人事进行管理,能够建立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最大程度的通过战略纽带将“分割”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整合起来,带动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管理等全面的提升,而在财务方面显的突出的便是解决企业如何最有效的利用资金资源的问题,涉及到的包括投资决策分析,成本核算分析,证券管理等。在投资决策分析中,企业如何利用剩余资金,如何投资往往有多种方案。而运筹学则是要对这些不同的投资方案进行决策,以确定最优方案,使得企业的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