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药发展现状

中医药发展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复合型发展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39-02

随着我国高校对于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复合型发展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对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的复合型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一、五个同心圆理论

Foord提出的教师职业发展五个同心圆理论,强调教师自身职业发展与学生、同行及学校的发展关系一环套一环,同时学校在为教师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平台和机会方面承担着责无旁贷的重要责任。在当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教师的职业发展依托于学校的大环境,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也必须和学校的属性、定位以及时展紧密相连。

二、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医学院校英语教师发展现状,我们以Foord提出的教师职业发展五个同心圆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实验的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及其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涉及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相关医学专业背景(跨学科知识)方面、学生对教学的评价、课堂管理、课堂教学、同事合作等方面。

(一)英语教师的自身职业发展需求及科研方面

从调研上来看,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主体发展意识稍显薄弱。受访英语教师中,有约百分之五十的英语教师缺乏明确的自我发展规划,还有约三分之一的英语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不太满意,有超过60%的英语教师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

科研方面,从调研上来看,随着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理论实践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超过45的英语教师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很少有英语老师在高水平英语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有超过30%的英语老师对科研的兴趣并不怎么浓厚,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对于科研项目,也是迫于学校科研任务量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的压力才去硬着头皮申报。不少英语老师并没有认识到“科学研究工作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医学专业背景(跨医学学科知识)方面

从调研上来看,我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相关医学专业知识明显欠缺,这种欠缺既与中医药院校的目标定位、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大环境有关,也与英语教师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关。受访英语教师中,有约百分之五十认为英语教学,特别是公共英语教学与医学专业背景知识关系不大,有部分英语教师认为不懂相关医学专业背景知识也不怎么影响英语教学,甚至有少部分英语教师认为医学专业背景知识对英语教学帮助不大或基本没有什么帮助,没有必要话费时间精力去学习医学专业背景知识。

客观来说,外因上,在中医药院校中,由于学校的定位,英语学科的重要性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会被弱化,与处于主流地位的中医药学科相比较,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会显得偏弱些;但同时,从内因来说,英语教师的内在心理需求和对完善知识结构的渴望也非常重要。

(三)课堂教学及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方面

在作为教师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之一的课堂方面,我们的两年来的调研发现,超过95%的英语教师的教学得到了学生群体的认可和尊重,课堂成为满足英语教师“自我实现”需要的重要场所。学生对英语教师教学和管理的评价总的来说是相当不错的。根据江西中医药大学教务处组织的2013-2015学年3个学期学生评教活动的抽样数据来看,学生对英语教师教学的评价普遍在良好以上,各项评价指标值都比较高,总评分数平均超过90分。这反映出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肯定和褒扬。有超过70%的英语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在构建多元互动、活跃灵动、富于创造力的课堂生态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我们也从学生对教师进行的具体评语中可以发现有部分英语教师几乎每天都在搞教学,但在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以及教学反思不尽如人意。有的英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稍显不足,有不少学生在评语中希望他们的英语教师不要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能够走下讲台,多与他们交流沟通,而不要课间和课外都没有任何师生交流和沟通。

(四)同事合作等方面

从调研上来看,我校所有英语教师都能与同事积极进行合作,共同搞科研、申报课题,写论文,参与集体备课、分享教学经验和课件资料。另外,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有约30%的英语教师能够主动和本校及其他省内外科研院校的其他学科专业,包中医、中药、管理、计算机、音乐、心理等等专业的老师合作搞科研,报项目、做课题、写论文、编教材、出版著作,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

三、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复合型发展策略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在复合型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认为,若要实现医药院校英语教师的持续、协调、长足发展,还应注意或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自我发展的自觉、主动性

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前提。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充分意识到自己是有主观能动性、自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者,同时形成不断改造自身教育观念与行为的主观意识与态度。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除了拥有自我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之外,还必须拥有坚实的专业素质结构作为实现此目的的物质条件。

(二)积极反思

反思实践是促进教师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方法以及效果,反思自己的行为及其支撑理念有助于知识建构,反思实践是促进教师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方法以及效果进行反思,从而对自身的教学观念、方法等进行重新评估和完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完善与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英语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努力完善与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使自身的新旧知识结构体系能够更好地融合,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深化知识结构,使新型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和可行。

(四)积极开展教学行动能力研究,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教学的研究者。英语教师可以采取边教学、边研究的方法去解决自身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刘润清(2004)认为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能够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自身的行为及其支撑理念有助于其知识建构的完善与优化。

(五)加强师生交流、沟通

英语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积极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认真主动听取学生的建设性意见和心声。

(六)加强同行沟通、交流,增强协作意识

教师通过协作相互合作切磋、启发,通过教学观摩、同行听课、教研室集体备课、教学比赛、讲座会议等形式发现自身不足,提高自我,通过群体交往相互提供情感和学术支持,可以更客观地衡量自己的成就。

(七)学校应加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以可持续发展眼光着眼于其未来发展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能满足教师个体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是具有一定后劲和持续潜力的发展,它是个体迅速适应社会,并在社会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创造性地贡献聪明才智与力量的一种持续能力,它强调个体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创造性。关注高校教师发展,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关注教师自身持久性、连续性的发展,关注教师自身潜能充分发挥的发展。从调查情况看,学校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日益加大,相继成立了“中医药翻译基地”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并即将出版由本校英语教师翻译的中医药学术论文的英文版论文集。另外,学校应强化英语教师培训体系,优化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鼓励英语教师选修部分医学课程、在职进修、访学、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等等,营造促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R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0(a)-0120-04

Research on th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uji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PENG Haiyuan1 ZHU Xiangzhi1 HONG Fan1 WANG Fangren2

1.Fujia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3,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As a new indust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ultural industry has varied degrees of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 especially inside som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nd TCM culture deep city and area where had achieved good result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ujian TCM cultural industry, this paper is pointing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uiting its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ujian TCM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Countermeasure

近年来,随着文化多样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的日益显现,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中医药文化产业作为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2009年我国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1],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2]。因此,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其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5]。

目前,国内已有研究机构开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超中[6]开展了我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对策研究,提出了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的建设方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周钊和等[7]从中医药文化研究保护、宣传教育、行业文化、文化产业及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对湖湘中央医药文化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黄冈师范学院江军民等[8]通过对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蕲春县李时珍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同时,我国也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中医药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医药文化产业规模呈现逐步壮大的趋势。如浙江现代联合集团投资超过60亿元筹建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园;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投资近十亿元建成了省内首座宏济堂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安徽启动了中华医药科技文化产业项目;黑龙江也明确了2014年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等。福建省在中医药文化开发方面也有所成就,但仍存在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较少、产业发展不够成熟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福建省(以下简称“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我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1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1 中医药文化产业内涵

中医药文化产业是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主要借助传媒、科技手段,将中医药的属性,蕴含的历史、地理、民族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人文元素进行文化加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其经济价值的的全新产业,涉及科研、教育、医疗、休闲娱乐、国际交流合作与传播等各个领域[9-11]。

中医药文化产业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与中医药文化相关联的历史、人物、文物等为内容,利用图文、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制作的书刊、包装、广告、广播、影视、戏剧、曲艺等产品;另一类是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各种养生保健服务项目及平台,包括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医药主题公园、医药文化会展、文化养生机构等文化服务性消费行业[12]。

1.2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借助国家扶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良好政策优势,福建省利用自身所积淀的资源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福建省在中医药文化产业研究及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并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1.2.1 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优势,引领了相关行业协同发展 我省积极推广中医药老字号品牌,弘扬传统文化。据统计,我省从2006年开始开展并认定了三批共53家“福建老字号”,其中34家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中医药领域包括片仔癀、灵源、采善堂等品牌[13]。这些品牌企业依靠中医药“老字号”涉及医药、食品、餐饮、酒业等行业,牵起了整条产业链。如以漳州市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中医药骨干企业依托传统品牌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基本形成从药品、保健食品到饮料、家庭药膳,从原料、片剂到胶囊、口服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链条。漳州片仔癀公司在四川阿坝州和陕西秦岭山脉以南的凤县投资建立养麝基地,产品由单一的药品发展至保健品、特色化妆品、医疗器械、日化产品及其他护理用品等多个品种,逐步覆盖了上游原材料、中游研发、下游生产销售产业链。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打造“灵源”牌,产品由“灵源”万应茶延伸至茶剂、散剂、饮料、食品和中药饮片等多系列品种。

1.2.2 加大了中医药文化宣传 发展中医药文化会展业。利用地缘优势,我省坚持办好“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闽台中医药学术论坛”“海峡两岸慈济中医药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学术交流、经贸洽谈、药物交易等形式,推广中医药品牌,吸引国内学术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等各方力量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漳州片仔癀公司就常通过展览、视频及作为馈赠礼品等方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示了源于宫廷秘方、历经弥新的传统名贵中成药文化。

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产品。近些年,我省反映中医药内容的报刊书籍、音像制品等中医药文化产品深受观众喜爱。比如,中央电视台慕名采访、拍摄的片仔癀专题片――《国宝秘药之秘》上下集在CCTV国际频道播出后,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反响;同时,为了弘扬片仔癀文化,宣传国药普济苍生的MTV《爱的传奇》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唱;与原卫生部、国家药典委员会合作制作的大型系列专题片《中华特色药―片仔癀》专集,翻译配音了中文、英文、日文、韩文等多个版本广泛宣传;与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合作的介绍国宝名药片仔癀的专题节目播出后也在海内外引起较好反响[14]。另外,福建三明市也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并正式出版发行了保护民族中医精华的2部民间医药专著――《三明畲族民间医药》和《三明畲药彩色图谱》[15]。

参与大型科普公益宣传活动。在“中医中药中国行”福建活动中,我省也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走进社区和农村培训社区及乡村医生、举办义诊与健康讲座等,并为现场群众发放扑克牌、团扇、科普小册子、单病折页、中国中医药报特刊等宣传用品,开展草药辨识、药膳制作、膏方介绍、中药炮制、制药等服务项目,颇受群众欢迎。此外,利用地缘优势,加入海峡两岸中医业务交流活动,组织我省中医药专家奔赴马祖等地,开展肾病、胃病的中医治疗和饮食宜忌、中医保健养生等讲座,并进行学术交流。

1.2.3 推动了中医药文化融入旅游产业 在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省越来越多企业,尤其是中医药企业选择开发品牌文化,与旅游业“结缘”,将智慧和创意注入冰冷的产品,让其华丽转身,成为给旅客带来欢乐和惊喜的时尚旅游产品。如漳州片仔癀公司打造片仔癀博物馆、中药标本馆、植物园、中成药生产车间等组成的片仔癀中药工业园浏览路线,通过物化形式,形象、客观地反映片仔癀的文化特定,展现片仔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同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工业旅游示范点供游客参观,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个团[16]。灵源药业也参与工业旅游示范点创建,打造以灵源山风景区、灵源禅寺、公司等为核心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使企业产品、管理、文化与游客无缝对接。

1.2.4 筹建了一批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 为实现中医药相关产业有机整合,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我省积极鼓励支持企业通过自建、联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方式,建设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由万好国际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投资2.5亿元,以纯药用植物为景观的中医药文化创意博览园将于2014年7月开放,园内拥有神农谷、体质辨识园、万博园、经络园、中医药文化博览馆等十八个贯穿中医药发展史的文化互动景点。2012年3月,尤溪县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也正式启动,该项目提出建设一个融中医药文化、旅游、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于一体、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总体思路,园内包含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中医药休闲养生基地。2013年2月22日,融合两岸中医药科技、金融、产业等优势要素的海峡两岸中药现代(福建)产业园落户漳浦,将重点建设两岸药用植物园示范区、两岸药材集散中心、两岸现代生命科技园、中医药文化体验园等。

1.2.5 建设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是传承中医药文化和凸显中医药特色的平台、宣传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窗口。我省确定片仔癀博物馆、海沧青礁慈济宫景区闽台中医药博物馆、万好药博园等为我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另外,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和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联合打造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内容涵盖中医药文化起源、古近代名医介绍、杏林典故、养生保健知识、中医特色疗法及用具、常见中药展示等。

1.3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3.1 中医药文化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中医药文化产业空间巨大,中医药文化资源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但目前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主体较弱,具有竞争力的中医药文化品牌较少,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发展能力明显弱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仅少数如漳州片仔癀、厦门中药厂等企业的经济规模、企业规模、品牌影响力等具有抗衡能力。如漳州片仔癀已形成产业链和规模经济,居我国中成药行业50强,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20强。近几年,该公司产品畅销海内外,年出口超千万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单项中成药出口金额首位。

1.3.2 中医药文化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 我省对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发展规律和思路等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较少,中医药文化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如武夷山地区是早期福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区域,该地区的医籍医事是古代福建医药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出现了法医学家宋慈、理学家研医有成就者蔡元定、为官习医者钱闻礼等[17],但该地区开发利用名人品牌明显滞后,没有真正把名人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中医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1.3.3 尚未形成集群优势 纵观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基本还处于单兵突进状况,布局分散,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因此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如漳州片仔癀位于漳州,灵源药业位于泉州。另外,可集群化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尚未完工,大量企业、科技、人才、资金、政策等多因素也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此外,我省还存在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区特点不突出、地域同构化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短缺、产业配套不到位等问题。

2 发展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2.1 制订相关发展方针,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相关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从政策、机制、投入、项目、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中医药的医疗、教育、科研、影视、出版等给予政策支持,大力扶持扩大中医药文化事业;并积极引导、鼓励中医药企业和文化产业链相关企业联合,深度开发医药文化内涵,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健康成长。同时立足全省中医药发展大局,统一规划全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结合区域文化资源特色,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体系,避免出现特点不突出、地域同构化等问题。

2.2 发挥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培育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

政府应大力推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一是培养国际中医药文化名人、国际中医药文化品牌、国际中医药文化著名企业、国际品牌中医院等,通过文化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多种方式,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二是采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推进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措施,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增效益,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2.3 调研福建省中医药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

福建省孕育了众多著名医家,如东汉建安时期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的长乐人董奉、宋代建阳法医学之父宋慈、闽台民间医神“保生大帝”吴、清代长乐著名的医学理论家、临床家和医学教育家陈修园等[18]。因此,应对福建省各地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包括中医药文化古迹的考察、传统中医药地方风俗民情的考证与开发利用研究、近代中医药贸易故址与文化研究、知名中医药种植基地、企业与医院文化的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等。通过深度挖掘、整理、研究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把名人古迹等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

2.4 重视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力度

2.4.1 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中医药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其文化内容的传播者往往较难替代,中医药文化产业需具有中医药知识、中医药事业管理知识、文化产业化专业知识等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因此,我省应建立集中医药、文化、创意、市场运营等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中医药文化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4.2 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 我省可从功能导向、政策扶持、制度激励等方面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北京、广东、台湾等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引进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那些闽籍的在外工作的高端人才,以提高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素质。

2.4.3 搭建中医药人才交流平台 福建中医药大专院校、中医医疗机构、研究机构、中医药企业以及中医药产业基地等应加强合作,共同搭建人才交流平台,达到人才培养机制共建、师资队伍互动、课程体系共享、科研项目合作等目的。

2.5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创新中医药文化产品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影视、广告、书刊音像、演出活动和动漫等形式多样、科学实用、健康向上的中医药文化精品,通过生活化、时尚化的创作,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向人们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开发新兴传播方式,创新中医药文化产品,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医药文化。如以魔方为基础,融合五行和阴阳元素的中药魔方,就是借助益智类玩具传播中医药文化理论,进而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6 加强闽台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我省可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政策、福建对台“五缘”优势和中草药资源丰富等独特的有理条件,以及台湾在现代中药制造业的优势,积极开展闽台中医药科技文化交流。通过筹办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论坛等活动,推动海峡西岸区域内中医药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人才流动、产业合作、监管联动、标准互动,实现两岸中医药优势互补;建立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中草药产业基地,使福建成为两岸中医药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和对台中草药供应集散地,形成两岸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通过闽台民间共同信仰的医神“保生大帝”吴加强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2.7 深化中医药文化与金融合作,建立投融资平台

我省中医药企业规模较小,资金不足。因此应将中医药文化产业与资本进行有效对接,为投融资双方搭建一个对话平台,应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如在相关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争取政府的专项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成长性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及国内外社会资金,银行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

3 结语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独特,地域性鲜明,同时也孕育了众多著名医家。因此,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发挥特色优势,通过挖掘中医药文化价值、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等方式,不仅可以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而且可以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从而使中医药文化得到弘扬、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9-05-0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Z].2012-04-20.

[3] 高彦彬,赵慧玲.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提高中医药文化软实力[J].世界中医药,2011,6(6):461-464.

[4] 肖燕,宁泽璞.略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化[J].世界中医药,2011,6(5):372-374.

[5] 官翠玲.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3, 34(11A):75-77.

[6] 张超中.我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0):5-7.

[7] 周钊和,徐海燕,范霞,等.湖湘中医药文化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3,(9):165-166.

[8] 江军民,陈中文.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2):100-102.

[9] 赵立冬.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意义重大[C].北京:北京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协会,2009:893-896.

[10] 陈小平.地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1-136.

[11] 蔡光先,陈志鹏,宁泽璞.加快中医药文化产业化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0-04-08(3).

[12] 秦伟民,刘蔚.简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桎梏及对策[J].湘潮,2013,(10):82-83.

[13] 刘文艳.泉州再增一家福建老字号[N].泉州晚报,2014-06-18(10).

[14]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宝秘药之秘――中央电视台慕名拍摄并将播出介绍片仔癀专题片[EB/OL].[EB/OL].2012-04-18/2014-07-22.

[17] 吴童,王莹颖.理学与宋代武夷山地区中医药文化[J].中华医史杂志,2011,41(4):214-216.

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3中医药信息的学科建设和具体内容

中医药信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就目前科技文化的发展现状而言,将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应用于中国医药事业当中,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这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也要求加强中医药信息的学科建设。

(1)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年轻学科,中医药信息这门课程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就目前的发展来看,一些高校已开设的中医药信息课程主要包括:“中医药文献信息的获取与利用”、“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公共卫生网络信息资源”、“医学网络资源利用”、“现代图书馆利用”、“医学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在医学中应用”、“医学软件设计”等课程。

(2)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科体系的一个新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是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科,它的发展充满包容性和进步性,不断地吸收着先进的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将其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中医药学与信息学的交叉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中医药信息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又要对中医药相关理论知识有一定了解,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的不断发展。

(3)中医信息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包括文献检索和数据分析两方面。文献是信息的载体,中医信息学的研究归根结底就是对中医医史文献的研究,利用一些相关的中医文献数据库进行查询检索、归纳整理,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此,中医药文献学、中医文献检索等学科与中医药信息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医药信息的学科建设过程中,还要重视文献检索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建设。

(4)建设强大的中医药信息学的教师队伍是进行中医信息学的学科建设的必要条件。中医药信息学由中医药学和信息学两者交叉产生,它需要的是既要了解中医药学,又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全面人才,而目前这样的人才还是比较缺少的,师资队伍也相对薄弱。因此,要进行中医药学的学科建设,还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培养相关人才的发展要求。

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前言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旅游的日益兴起,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各种健康理疗,中医药旅游便应运而生了。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对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中医药服务业的延伸和养生旅游的扩展,有助于旅游业转型升级。国务院日前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的出台让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健康旅游产业迎来发展总要契机。

伴随着中医药旅游行业的逐步发展,国内对中医药旅游产业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并形成一定的成果:郭鲁芳等学者(2000年)[1]认为健康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一切有益于现代人消解第三状态、增进身心健康的旅游活动。田广增(2005年)[2]认为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内涵、独特理论体系和内容为基础,以各种医疗和健身方法、药材观赏、购买和使用为基本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张文菊、张念萍(2013年)[3]提出中医药自然旅游、生态型中医药旅游属于中医药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交集部分,是生态旅游中一种新的实践方式。综上内容来看,对中医药旅游的研究主要还处于概念、现状分析;研究方法也多是描述性为主。因此,本文在“旅游+”理念指导下,对岭南地区中医药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以期为其发展做出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丰富

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适宜,雨量充沛,冬季无严寒,四季常绿等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中医药植物生长。巴马旅游、长寿养生和中医民族医药相结合,继承发扬民间壮药、瑶药的中医药疗法;玉林市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旅游资源;云浮市禅宗文化资源,养生文化旅游资源底蕴深厚;惠州葛洪鲍姑夫妇的养生文化与坡养生文化;鲍^和何仙姑相传留下了许多有关惠州的著名的中医药著作等使得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

(二)国家政策支持的优势

2016年12月6日,《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立场昭告世人,中医药在展馆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意味着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巴马、玉林、云浮、惠州等岭南地区主要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基地纷纷抓住机遇,积极开发自身蕴藏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并结合地方实际实施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旅游发展的条例措施。

二、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不够深入

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除巴马地区的养生旅游形成一定规模,在国内外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大知名度外,大部分地区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旅游品牌的竞争优势弱,中医药产品价值低,品牌少,且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较小。

(二)中t药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在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方面已经具备较好的机构、硬件设施,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扩展度不够广,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需要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中医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促进中医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培养既掌握中医药知识又有旅游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将外语与旅游服务技能相结合的旅游业复合型人才。但当前掌握中医药知识、外语导游服务技能及拥有外语导游证的人才严重缺乏,难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四)中医药旅游制度管理不完善

目前,中医药健康旅游业作为产业融合新业态,其产业边界相对模糊,在产业管理、监控、引导等方面具有大的交叉性和复杂性,而具有规范性引导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当薄弱。缺乏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规划及行业服务标准,管理模式方面存在模糊不清、把关不严、缺乏创新等问题不仅影响人们对传统中医药服务的认识和评价,而且造成旅游市场更加混乱无序。

三、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一)中医药+乡村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乡村旅游把乡村旅游与中医药资源紧密结合,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发展休闲乡村旅游,实现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一体化。对农民加以引导,让农民参与到中医药健康旅游业的生产服务体系中,并从中获取相关的利益。

近年来,玉林市着力打造以“五彩玉林,都市田园”为口号的乡村旅游取得成效。在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16年度四星级(含)以上名单中,玉林市7家乡村旅游区和5家农家乐上榜。同时玉林素有“南方药都”的美誉,中药材原材料丰富,市场交易活跃,是岭南特色中药材主产地。那么玉林可以开发中医药旅游产品,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一方面,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将其纳入到乡村旅游线路规划中。另一方面,建设乡村旅游景区时,完善中医药相关服务、人员及设施设备。对景区人员加强服务意识和素质的培训,聘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管理中药材种植园并投入建设中医药相关设施设备。

(二)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将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绿色、健康”等养生旅游要素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壮大旅游产业,延长产业链。

对巴马、云浮的传统养生保健技术(如针刺、艾灸、香薰、推拿、拔罐、足底按摩、采耳、药寓药膳、药物外敷以及传统医疗体育如太极拳、太极剑等)整理挖掘与创新,形成养生药膳、中医药加工参观体验、中医药疗养服务等产品。再用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结合为主要旅游品牌,加大中医药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开展中医药旅游的科普宣传,提高中医药的影响力,使群众更加了解中医相信中医热爱中医,从而了解中医药旅游这一新的概念,推进中医药养生产业的发展。

(三)中医药+文化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进行有机融合,以提供中医药文化传播及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为主题的创意旅游新业态及其产业链条。将中医药与现代化的旅游服务和设施与地方古朴居民、民风、民俗文化等紧密结合,并对名人中医药相关的文化内涵传承发扬,形成地方独特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的同时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有效的保护。

如惠州有中医药文化养生名人葛洪鲍姑夫妇和坡等,在中药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重点要围绕着这些历史名人的中医药理念展开,打造惠州独具恃色的中医药人文旅游资源。打破传统的结构单一的旅游产品体系,把惠州已成型的中医药文化旅游景区,未成形的打造成型,将其连片成块。

四、结语

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蒙医药;蒙医药特色;发展概况

中图分类号:R2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6-0004-06

Abstract: Mongolian medicine is a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to the Mongolian people,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Mongolian medicine makes a certain contribution to the health of the nation because of its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rich experie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medicine ,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medicine by consulting the Mongolian medicine research literature.

Key words: Mongolian medicine; characteristics Mongolian medicine ; development situation

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多年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医药,具有显著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及丰富的临床经验,除多用天然药物以外,还有灸疗、火针、药浴、放血等多种特色疗法[1]。蒙医药特有的治病法则、天然和安全等特性赋予的潜在市场利润使其在医药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为蒙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目前蒙医药发展还存在规模小、人才短缺、需求量少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蒙医药发展,加强蒙医药文献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加强蒙医药科研工作及蒙医药相关宣传工作,充分开发利用蒙医药饮食等,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有效医疗服务要求,笔者提出促进蒙医药发展的几点建议。

1 蒙医药特色

1.1 独特的理论体系

蒙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是蒙医药继承发展的根本。其显著特点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为主导[2],即以阴阳五元学说哲学思想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辨证施治。蒙医学认为疾病种类虽然繁多,但病因上归纳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协日乌素、粘”等6种因素,称为“六基症”,本质上分为寒热2种[3]。蒙医理论认为三根七素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与物质基础,并且也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三根七素学说在蒙医学理论中居为核心理论。所谓三根是指赫依、希拉、巴达干。蒙医理论认为三根在人体内以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存在,如果三根失去平衡,则会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七素是指食物之精华、血、肉、脂、骨、骨髓、(经血),也包括滋养这些物质的元素,七素是构成人体形态结构的最基本单位,也是人体三根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蒙医诊断主要是通过望、问、切三诊,问诊以询问患者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病史、体质等;望诊注重面色、形体、五官、皮肤、头发指甲等;切诊以切脉为主。治疗原则上结合饮食起居、患者体质、生活习惯、四季给予治疗[4]。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把这些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蒙医特色理论,提高蒙医诊疗水平,用蒙医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2 丰富的文献资源

千百年来,在蒙医药学系统理论奠基与传承发展历程中,形成并保存了大量的医学文献,具有系统的医学体系和重要的医学典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脉诀概要》《药物识别》《甘露滴珠》《甘露临证鉴别论诊疗集》《识药晶鉴》等一整套蒙医药著作;此外还有《巴莎森制药法》《医法海鉴》《蒙药正典》《甘露医理》《实用蒙医药学》等著作[5]。这些文献是蒙医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蒙医药传承与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临床和新药开发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情报来源。蒙医药丰富的文献资源使蒙医药学日趋完善,形成了具有鲜明北方民族医药特点和地域特点的近代蒙医药学。

1.3 丰富的药材资源

据统计,蒙药材品种多达2200余种,较常用的有1342种,其中植物类大约940种,用药部位包括种子、果实、根及根茎、全草、枝叶、花等;还有菌藻类14种,昆虫类、动物类大约290种,矿物类大约98种[6]。其中黄芪、麻黄、肉苁蓉、沙棘等多数药材是内蒙古著名的地道药材。此外,具有药用价值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16种,保护植物40种[7]。如此丰厚的蒙药资源是蒙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

1.4 独特用药方法

蒙药在品种方面具有地方特点外,其用药原则、药材的加工炮制方法,配方、用药及药引子等方面也有独特的风格。蒙药用药上遵循“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用药原则,重视地道药材及对药材的正宗采集加工炮制方法。如热、温性药材晒于阳光下或火烤,凉、寒性药材风吹或阴干。在蒙药配方中,90%以上药味为生药,极少数药味炮制也是轻微从简[7]。与此同时,蒙医临床用药特别注重药引子。由于蒙药药引子在医疗实践中功用独特,它能够引导药物快速并准确达到病灶,因此蒙医对症所用药引子很多,如奶油、牛奶、红糖、黄酒、白酒、马奶酒、绵羊肉汤等。这些奇妙的药引子造就了蒙医药特色药引子文化[8]。蒙药的独特用法使得蒙医药研究更加有必要。

1.5 蒙医特色疗法

蒙古族的先民不仅积累了诸多药材、成药治疗疾病,也发明了很多颇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早在两千年前,蒙医的“七十二脉放血”、震脑术、皮疗法、马奶酒疗法就已经成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疗法之一[9],此外还有如酸马奶疗法、色布苏疗法、矿泉疗法、针刺、灸疗法、拔火罐疗法、冷热敷、正骨疗法、药浴、蒙医火疗、茶疗、蒙药熏蒸、盐浴等。蒙医赞巴拉道尔吉火针、温针疗法、蒙医正骨术、熏鼻疗法、乌拉灸术、焖汤疗法、红柳灸疗法等蒙医特色疗法没有被遗忘,得到了充分的发挥[2]。

2 蒙医药发展现状

2.1 蒙医药规范化、标准化不断完善

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了蒙医药现代化进程。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蒙医药标准不断完善。2007年,建设了GLP实验室,即优良实验室规范实验室,制订了《蒙药材炮制规范化研究》《蒙药制剂规范》《蒙药材质量标准化研究》及《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使蒙医药标准更系统化。

在蒙药品种调查与整理方面,我国曾对蒙药进行过一定规模与范围的资源普查,对蒙药进行了标本采集与鉴定工作[7]。例如,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野生蒙药用植物的调查证实,库布其沙漠地区含有丰富的蒙药用植物资源,共有蒙药用植物29科,49属,51种、1亚种、2变种[10];对新疆厄鲁特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进行普查证实,新疆厄鲁特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共有42种[11]。

在单味蒙药的品质评价研究及蒙药成方制剂规范化质量标准的研究方面,《内蒙古蒙药材标准》收载蒙药材322种,《内蒙古蒙成药标准》收载103个品种,《内蒙古蒙成药标准》补充本收载100个品种,《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收载蒙药材57种、蒙成药145种。还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成药标准汇编》收载了十几个品种的蒙成药;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了4种蒙药材,12种蒙成药。

在蒙药材考证方面,《蒙药学》共收载蒙药543种,附墨线图333幅;《蒙药志(上)》共收载蒙药152个品种,并附墨线图195幅和彩图146幅[12]。

在蒙医治疗方面,开展了《蒙医名词术语规范》和《蒙医护理标准》《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汉译》《蒙医传统正骨操作规范》《蒙医传统疗术操作规范》《蒙医疗术标准穴位图谱》等标准化项目[7]。

2.2 蒙医药服务机构不断健全

国家和积极推进蒙医医疗机构建设。据统计,旗县级以上蒙医医院或蒙医中医医院94所,其中三级以上19所,二甲以上54所[13]。目前,已形成了以2所自治区级蒙医医院为龙头,16所盟市级蒙医机构为骨干,90所旗县级蒙医机构为基础,其他各类医院蒙医科为补充的庞大服务机构体系[13]。在蒙药制剂机构方面,有54家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蒙药制剂室。配制剂型有丸剂、颗粒剂、汤剂、胶囊剂、片剂、合剂、散剂、酒剂等,具有6000多个蒙药制剂注册批准文号[14]。此外,在蒙药产业方面,有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赤峰天奇制药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库伦蒙药厂、内蒙古乌兰浩特中蒙制药有限公司等中蒙药制药企业25家[15]。这些医药服务机构的完善,不仅改善了患者就医难的问题,也为蒙医药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

2.3 政策扶持推进了蒙医药发展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第八条“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中提到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党的“十七大”和“十”都提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011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全面总结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弘扬中医药文化,研究部署“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推动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交流经验,研究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路和方法[16]。此后,又相继出台了《自治区推进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食品药品安全内蒙古建设方案》《自治区蒙药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等相关条例。《关于进一步扶持蒙医中医事业发展的决定》,涵盖了蒙医药产业政策、投融资机制、蒙药材标准、蒙药材炮制、蒙药制剂和蒙中药材种植基地规范化建设等。并把蒙药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列为一项内容,加快了蒙药标准化建设步伐,明确了蒙药产业及蒙医药发展方向,提出了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14]。这些法规为蒙医药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3 存在问题

3.1 蒙医药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

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蒙医药人才队伍是蒙医药学传承与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首先,不少资深的蒙医年事已高,他们优良的医疗技术面临一定的失传风险。其次,在高校当中,研究生数量不足,造成承担科研课题的导师无法顺利进行研究或对研究进行深化,减少蒙医药学研究的后备力量[17]。再者,设立蒙医药学院或专业的大学招生规模有限,满足不了医疗机构对蒙医药人才的需求,严重影响了蒙医药整理、研究和传承等工作。

3.2 蒙医药产业化发展程度低

蒙医药产业化发展存在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自主研发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科学的营销手段、缺乏国内市场销售网络等一系列问题。据统计,2008年全国蒙药专业生产企业只有5家,行业产值不过2亿元人民币[18],表明没有足够规模的蒙药企业。一方面,相对国内中药产业而言,蒙药研发过程及产业化步伐较缓慢,基础研究薄弱;另一方面,由于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不透彻,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符,生产和科研相脱节,存在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脱节的情况[19]。在销售环节,蒙药没有直接商,导致蒙药的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掠夺。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整个蒙药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对此,亟须加强蒙医药的基础研究和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的研发路径,努力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适应现代工业需求形式的高端民族医药精品,使蒙医药产业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快速发展[20]。

3.3 蒙医药需求受限

长期以来,由于蒙医药的覆盖范围较狭窄,受地域、交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消费者对蒙药的认可度不高。绝大部分蒙药局限在以内销售和使用,在全国各地的销售很少。据孙畅教授的调查,全国有高达73%的汉族人民并不经常接触蒙药,有近25%的人根本就没有接触或听说过蒙药[21]。可见蒙药被认可度小,需求量少。此外在供给上,蒙药产业出现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消费者对蒙药的了解不够深入,而引起需求量少。

4 蒙医药发展对策及建议

4.1 蒙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及电子信息化研究

蒙医药古籍文献是蒙医药知识的主要载体,如《四部甘露》《秘诀补遗批注》《秘诀宝源》详载了蒙医药核心思维、核心观点及诸多方剂,为蒙医临床诊疗技术和经验提供了文字依据。蒙医药古籍文献、经典著作是蒙医药学研究的命脉,保护研究古籍文献,继承创新蒙医药最基础的工作,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8]。

大量的蒙医药古籍文献为蒙医药学文献电子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浩必斯嘎拉图提出[22],建立蒙医药学文献电子数据库的原则是立足具有相关专业高校,面向社会,既要考虑蒙医药文献数据库的合理性,又要保证数据源的完整性,并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先进性,符合蒙医药学专业和蒙医药学文献的发展趋势。此外,程鸿等对蒙医药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方案[23]。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蒙医药数据库、蒙医药信息网络、虚拟蒙医药研究机构和蒙医药远程教育网络、蒙医药智能化信息平台,形成蒙医药信息化的网络体系,不仅避免文献古籍的遗失,也可以便利人们随时查阅[24]。

在蒙药材信息化方面,“常用蒙药材数据库应用系统”收录了326种常用蒙药药材和516首方剂信息,使用该应用系统能够便捷地查询常用蒙药的基本信息,为蒙药数据挖掘搭建了良好的基础平台[25]。因此在蒙医药其他方面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4.2 紧抓教学,加强蒙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蒙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蒙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长期追求的目标。教学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应建立合理的教学团队结构,加强教学实力。做好蒙医药科研、开发蒙医药科技工作,特别是在医疗科技领域中,必须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科研人才放在现代化发展的全局性重要位置,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医战略,不断培养大批的蒙医药人才[26]。让广大教师在扎实的蒙医药学理论知识基础上,紧抓教学质量,培育出一代代蒙医药高等学历人才,使蒙医药人才更加丰富,对于蒙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3 遵循蒙医药发展规律,加强蒙医药规范化研究

蒙医药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蒙医药现代化研究必须遵循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规律,不得将现代医学理论生搬硬套,强加在蒙医理论之上,必须要将蒙医药特有的发展规律和现代科学方法有机结合来研究蒙医药[27]。虽然经研究者们经多年努力,在蒙医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不够完善,导致迄今为止,蒙药还没有真正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28]。因此,将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合理应用于蒙医药的研究中,规范蒙医药标准,加快发展创新步伐,是蒙医药走向世界的基础。

4.4 合理开发蒙药资源,积极推进种植、养殖资源

蒙药源问题是困扰蒙医药产业化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蒙药材多为天然产物,虽有地广物博的药材产地,但也因长久采集或环境因素等易导致药材匮乏问题。另一方面,蒙药广泛采用珍稀动植物入药,比如藏红花、麝香、羚羊角等。由于国家对珍惜动植物保护力度的不断增大,蒙医药产业化生产遇到药物原材料缺乏的窘境。对此,在传统理论指导及实践基础上,以现代科学方法及手段开展蒙药材研究,充分利用药材资源[29],同时针对稀有物种药材,需要积极栽培绿色药材,用生物防治手段,建设无污染药材基地和人工喂养动物,培育地道药材,推广优良品种[9]。

4.5 加强蒙医药相关宣传工作

首先,应立足于做好蒙医药宣传工作;其次,再面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全面宣传蒙古族的文化传统与习俗,不断向社会展示蒙医药的博大精深和疗效,发挥蒙药和保健品的优势[21]。如今,辽宁省82所各级蒙医医疗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30],在蒙医药全国性发展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这对全国范围内推进蒙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6 开发利用蒙医药饮食

蒙医饮食疗法分为食物和饮料两大类。食物类包括粮食类、肉食类、油脂类、乳食类、蛋类等;饮料包括水类、奶类饮料、茶类、酒类等4类,总计包括近200种饮食[18],不少饮食长期以来被蒙古族人民用于预防及治疗疾病。在蒙医饮食疗法研究中,元代蒙古族医学家和营养学家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饮食营养和食疗医学的集大成之作,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饮食疗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营养学专著[31]。此书中把日常饮食分为谷物类、禽类、牲畜类、鱼类、蔬菜类、瓜果类、副食类等7大种类,并且对食物的性质及功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不仅附有170余张图,还把饮食营养学与药理学相结合起来,给后人研究和探讨蒙医饮食疗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2]。如酸马奶,蒙医传统经验用于滋补和调护身体,如今“酸马奶疗法”的研究已证明了酸马奶对高血压、冠心病、瘫痪、肺结核、慢性胃炎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非常明显,其开发利用潜力很大[33]。此外还有蒙古奶茶、奶食品、肉类食品的医用开发也在不断研发中[34]。

5 小结

蒙医药学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以及同自然界、疾病做斗争中逐渐积累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在防病治病方面日益凸现出他的独特魅力。人类对于医疗保健“同归自然”的呼声更为蒙医药的开发研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但我们也应认识到,蒙医药的发展既要讲特色也要讲优势。因此,振兴和发展蒙医药,推进其研究与开发,是历史的潮流、时代的需要。我们应更好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借鉴其他民族医药的发展经验,更加深入研究与开发蒙医药,更好地保持和发挥其特色与优势,坚持标准化,实现现代化,不断进取,使蒙医药为人民的保健康复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圆,尚远宏,刘超,等.蒙药的历史与研究现状、发展前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2):282-285.

[2] 玉荣,布仁巴图,赵百岁.论蒙医药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21(6):69-71.

[3] 王玉华,色仁那木吉拉.蒙医药学概述[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5,37(1):48-52.

[4] 陈留柱.加强内涵建设发展蒙医药事业[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 20(8):54-56.

[5] 布仁达来.蒙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3,19(5):68-69.

[6] 刘程惠,胡文忠,何煜波,等.中华民族医药――蒙药的发展历史与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476-11478,11536.

[7] 乌兰.蓬勃发展的内蒙古蒙医药事业[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 16(7):1-6.

[8] 包温泉.蒙医药的继承创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20(8):58-60.

[9] 毕力夫,吴岩,常福厚.继承和发展蒙医药,加快蒙医药的研究和发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3):186-189.

[10] 姜春义,铁龙,哈斯巴根,等.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野生蒙药用植物的初步调查[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5,34(3):65-68.

[11] 巴音达拉,嘎日桑敖力布,哈斯巴根.新疆厄鲁特蒙古族药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3):1-4.

[12] 周桂坤,关金凤.蒙药的历史渊源、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7(1):6-9.

[13] 乌兰.世界传统医药瑰宝、国家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医药[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21(9):1-5.

[14] 王玉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筑牢蒙药梦――蒙药产业化发展趋势[J].北方药学,2015,12(12):131-132.

[15] 李啸浪,焦爱霞,唐萍.贵州民族医药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亚太传统医药,2013,9(7):1-3.

[16] 包梅花.发展蒙医药文化推动蒙医医院长足发展[C]//北京中医医院.2013京蒙蒙中医药高峰论坛论文集.通辽,2013:254-257.

[17] 韩牡丹.如何发展蒙医药事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15(37):132.

[18] 杨丽梅,杨丽莉,张璞,等.少数民族医药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思考[J].前沿,2012(1):164-166.

[19] 高宇航.内蒙古蒙医药开发利用现状、发展前景刍议[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7):4464-4467.

[20] 杜江.中国民族药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1,17(10):70-71.

[21] 武小兰.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5):16-18.

[22] 浩必斯嘎拉图.内蒙古医科大学图书馆建立蒙医药学文献数据库的构想[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6):14.

[23] 程鸿,李.基于学科导航的蒙医药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4):108-110.

[24] 吉木斯,阿拉腾巴根.探讨蒙医药学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20(8):56-57.

[25] 马运运,郭静霞,毕武,等.常用蒙药材数据分析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构建[J].中国现代中药,2016,18(2):170-172,177.

[26] 于连云.加快蒙药开发研究,实现产业化步伐的若干对策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1,11(2):56-57.

[27] 毕力夫,乌仁图雅,吴岩.蒙医药学的现代化研究是蒙医药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4):256-258,263.

[28] 吕振兰,王雨梅,孙鑫鑫.蒙药产业化发展浅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16(12):79-80.

[29] 特布沁.中国蒙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和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5,43(1):102-104.

[30] 齐秀珍,齐宝山.强化蒙医药管理,走突出蒙医药特色和优势发展之路[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10):72-74.

[31] 鄂兰秀,额尔德木图,程立新.《饮膳正要》蒙医学理念探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4):331-336.

[32] 忽思慧.饮膳正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8-23.

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应用经筋膜原理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马兜铃酸肾病的中医证候与临床因素相关性研究

144例9种体质人群夏季红外成像特征的研究

糖尿病足诊治的中西医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养阴清肺方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研究医案是学习医家经验的最佳途径

肝气郁结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针刺疗效及尿动力学分析

寻常型银屑病不同中医证候T淋巴细胞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临床研究的思考

郭志强教授经验方外治宫颈炎的回顾性研究

痴呆证候分型标准引证文献计量学分析

转化医学理念与中医药发展新机遇

血液黏稠度增高与不孕症关系的探讨

急性扁桃体炎发热病例的证候类型及特点

慢性鼻咽炎中医证候分型的临床研究

谷晓红教授从脾胃论治痤疮验案举隅

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病案1则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证候分析

戴西湖教授专方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刘继祖主任医师治疗癌症的临床经验

苔藓冲剂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临床观察

慢性复发性溃疡性结肠炎病案1则

加味沙参麦冬汤联合眼针治疗干眼症临床观察

王绵之教授1203张处方的整理及用药特点的研究

王永炎教授灵活应用通腑法治疗中风病验案举隅

化痰通腑法影响中风病患者意识状况的临床分析

神经内科失眠患者中医辨证要素调查

中医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干预

失眠伴记忆障碍患者的中医辨证要素特征分析

中药敷帖综合治疗特发性神经疗效观察

新加良附方对移植性人胃癌抑制效应研究

加减麻杏二三汤治疗小儿哮喘疗效观察

中药内外联合治疗扁平疣临床观察

老年性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证候特点的分析比较

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38例疗效分析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

药罐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鼻舒滴丸治疗急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郭志强教授分期治疗妇科病经验

中药六神丸在乳牙干髓术中的应用

肾移植术前后中医症状学变化分析

张仲景“阴阳自和”观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通三焦和脏腑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32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一中医脑病学科

清毒栓治疗宫颈糜烂98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医药; 养生; 旅游; 优势; 劣势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88-001

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是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旅游结合的新型旅游项目,人们在旅游的同时,可以享受独特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体验药物种植采摘及针灸拔罐、治疗疾病,观赏中医药文化景观、药膳药浴、学习五禽戏八段锦,达到强身健体、养生保健的目的。安国市政府提出把安国市建成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中以“药文化”保健为特色的休闲精品旅游区,安国已从单纯的药品观赏型发展成为“瞻药王、逛药城、观药景、吃药膳、睡药枕、品药饮、沐药浴、购药物”等渗入人们衣食住行的全方位药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文章从安国开发中医旅游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更加深入挖掘安国中医药旅游发展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分析

1.交通便捷

安国市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在环京津和环渤海经济圈内,地处京、津、石三角中心地带,距首都250公里,距天津235公里,距石家庄110公里,东南西北分别与博野、安平、深泽、定州、清苑、望都毗邻。安国市城区面积已达12平方公里,其内有保石、保衡、津石、定沧四条公路从此经过,交通便捷[1]。

2.经济优势

安国市经济基础良好,2009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完成58.6亿元,全部财政收入3.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安国市的优势支柱产业是药业,有“三分天下有其一”之说[2]。

3.浓厚的中医药历史文化

安国的药业始于北宋,其独特而深厚的药文化积淀,为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资源。药王庙、关汉卿纪念馆、贵妃桥等都是安国的旅游景点。

4.独特的中草药资源

安国市现拥有13万亩以上种植面积,涉及370多个品种,年产量3672多万公斤,占河北省药材总产量的70%以上,全国80%北沙参、25%黄芪、10%以上白芷、丹参来源于安国,拥有被誉为“祁药”的地道药材和一批名贵药材[3]。安国市依托传统药业优势,围绕“药业产业化,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目前已建设安药集团、天下康制药有限公司、美威中药材有限公司等一批规范化饮片加工及医药企业[4]。

5.农业发展

安国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现有耕地49.8万亩,现已建成优质粮繁育基地20万亩,连续20多年粮食生产实现丰收,主产药材、花生、瓜果,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等粮食作物[5]。安国市林果资源丰富,有5万亩苹果、鸭梨、葡萄,是河北省重要的鸭梨生产基地。

二、劣势分析

1.专业养生旅游设施差

养生旅游者的需求就是在食、住、行、游、购、娱上能够满足养生保健的需求。安国市有中药博物馆、关汉卿墓、药王庙、贵妃桥、纪念堂等旅游景点,目前接待旅游者最多的是药王庙及关汉卿纪念馆,其他的景点接待的旅游者很少,甚至贵妃桥未被开发;其次,景点规模开发的小,游览时间较短,只有一般的无法体现养生特色的基础设施,中医药养生相关的文体娱乐项目的体验上很少,缺乏体验性。

2.核心资源不明确

药王庙、贵妃桥与关汉卿墓是安国市独特旅游景点,其“药文化”与关汉卿文化“可以作为安国市旅游的核心资源。中药材交易大厅、东方药城、中药材高新技术示范区、药材种植试验场、中药材种植基地等是安国市“药文化”旅游的核心资源,但目前未得到资源的充分开发挖掘和利用。

3.品牌知名度低,产品单一

随着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养生旅游产品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品牌的竞争呈现激烈之势。同时北京、甘肃、长寿之乡广西巴马、浙江武义、广东梅州、安徽亳州提出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建造国际养生旅游品牌。与这些地区比较,安国的养生旅游品牌知名度低,缺少知名产品,且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产品的内涵挖掘不充分,仅有安药集团、祁新颗粒饮片有限公司、美威中药材有限公司等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

4.环境质量差

近年来,雾霾天气愈发频繁的出现,在全国污染城市排名中,保定一直处于前三,这一点是安国市发展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要面临的一大难题。环境污染,就会影响人们到此旅游的欲望,人们都想去一个空气好、景色优美的地方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5.缺乏精品路线

安国市拥有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历史和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但目前只推出“北京安国”一条保健旅游专线,精品旅游线路少,没有进行开发和提升贵妃桥、药王庙、关汉卿墓等这些原本著名的景点,因此缺乏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结论

通过对安国开发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分析,可以看出安国发展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的优势十分明显。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业态,既可以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又可以弘扬安国丰富的中药资源和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医文化。因此,安国应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促进安国中医药和旅游的共同发展。

注:本课题是2015年河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张永志,韩玉辉.“千年药都”竞风流,中华建筑报,2007,12

[2]安国市-互动百科,http://

[3]张永志,韩玉辉.“千年药都”竞风流,中华建筑报,2007,12

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策略

中医是我国人民创造发展的传统医学,而中医护理是中医药学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中医护理的主要理念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1],重点关注对人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医护理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而我国对中医护理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在与日俱增。随着《(〔2015〕7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2](以下简称意见)的,我国中医护理教育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在《意见》中,重点指出了我国中医护理教育在当今新的大环境下的发展道路,即立足实际,大胆创新,从而促进中医护理教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1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1.1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中医护理教育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集中表现在其管理方式落后,缺乏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机制以及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成果显得不尽人意。管理机制存在不足,因而需要我国高职院校进一步推进信息化管理机制改革,深入中医护理教育实际,开展有效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突出中医护理教育的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立足实际操作开展实践化教学。

1.2护理教育方式单一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医护理专业教学中,其教学模式还比较落后,大部分学校教学模式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则通常只能听讲,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严重的挫伤。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依旧是以中医理论教学为主,对具有实践性的护理操作能力培养却显得尤为不足,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严重滞后[3]。而在考核方式中,单一的分数化考核评价体系难以体现出中医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3师资队伍建设还比较滞后

中医发展历来落后于西医,而在中医护理教育专业,我国有很多高职院校的主讲教师都是西医院校毕业的医护人员,因而其本身对于中医方面就缺少系统化的理解,自身对于中医理念的理解更是不够深入,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进行宣讲式的照本宣科教学,将教学内容简单传达给学生。而具有高水平的中医护理教育方面的教师则极为缺乏,相对于建设完善的西医教师队伍,中医护理教育专业教师显得捉襟见肘,难以适应当前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2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新形势

2.1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中医药学在近年来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而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加大中医药学发展支持力度,在《(2015-2020)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4]中明确指出,中医药理念中重视个体化治疗保健,有着极为明确的疗效,兼之治疗方式灵活多变,因而是我国健康服务资源中极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健康服务主要是采用传统医学理念来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其服务内容集中体现为中医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不断推进中医药学发展,是促进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的重要手段。其次,在《意见》中,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目的在于实现医疗服务均等化,从而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整体健康水平。而随着我国《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的实施,在乡镇等基层要建立起中医药服务重心、乡镇卫生院、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站、乡村中医卫生室等一大批基础卫生机构,其中中医诊疗量在同级诊疗机构中所占比例应当超过1/3。因此,在推动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的同时,不断加快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医疗服务均等化的基本途径。而在此背景下,基层卫生队伍中就需要有足够的中医护理、中医治疗人才的支撑,这对于当前高职院校中医护理专业的学生又是一项促进其实现就业的措施,同时也对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2.2市场对中医护理的需求不断扩大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然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同时,人们生存压力也在不断加大[5],因此,人们对于养生保健越来越关注。而中医药健康服务理念集中表现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重视治未病,因而市场对中医护理的需求在不断加大。而在此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专业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3加快我国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的策略

3.1完善中医护理教育管理机制

基于以上现状与形势,进一步加快我国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已经迫在眉睫,而首要策略在于完善中医护理教育管理机制。具体来说,①在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专业中,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中医护理教育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方式的落实。②需要高职院校提高对中医护理专业的重视程度,依托国家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体系,重点完善中医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例如可以在专业课程中根据基层医疗需求开设中医护理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让中医护理专业的学生具备足够的中医护理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具备保健指导能力,从而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发展。

4丰富护理教育方式,改革教学手段

针对传统中医护理教育模式单一的问题,要实现加快我国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的发展,还需要不断丰富护理教育方式,改革教学手段。①高职院校中医护理专业需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以“中医基础、中医护理、健康管理”为课程核心理念,增设药膳食补、推拿等课程,同时开设相应公选课程,扩大中医护理教育影响力。同时,还需要加快中医护理教材的改编,需要突出中医理论教育,结合当前中医技术,还需要联合当前中医护理中临床上护理岗位的具体要求来进行编写,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学习到最先进、最适合的中医护理技术与理论。②在教学方式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现代素质教育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6]。例如可以采用PBL教学法,刮痧法操作教学中,创设问题,将问题提前发放到学生手中,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来寻找答案,从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之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的模式对问题进行交流,得出最合适的答案。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评价解答和补充。而后,由学生具体扮演护士和病例进行演示操作,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分析不足,重点讲述,从而让学生们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中医护理学习中,培养起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再次,高职院校需要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具有中医特色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实训基地锻炼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实现深刻理解理论,增强动手操作能力的目标。与此同时,还需要高职院校中医护理专业与社会临床医院建立起对接关系,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实习能力,从而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动手操作联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深化理论认识,培养出具有合格的护理能力的中医护理人才。

5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加快中医护理专业的发展,还需要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的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队伍,①针对已有的中医护理专业教师,需要开展新技术培训,不断增强其教学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多样化教学手段。②需要引进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进一步扩大中医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同时,高职院校应该依托社会服务活动推广中医护理项目,例如在社区健康知识宣教时,可以将中医药学知识作为重点项目宣讲,推进中医药学进生活,提高社会大众对于中医药学的了解程度,从而扩大中医护理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推动中医护理教育的发展。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医护理教育已经迎来了大发展的新时期,而在新形势下,就需要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推动中医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水平,从而为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赵俊夺,米娅莉.高职院校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才智,2015(11):169-170.

[2]刘昕昉.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感恩教育探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50-52.

[3]邓周.加强高职医科院校护理道德教育水平的对策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252-254.

[4]郑晓彦.浅谈高职院校护理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12(21):203,208.

[5]王延青.高职院校护理教育质量评价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3(2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