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培训总结

微生物培训总结

微生物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

1创业型小微企业概述

1.1创业型小微企业概念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这一概念由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小微企业在税收上的概念和其他企业略有不同,主要有三个标准。第一是指资产总额,工业类型企业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类型企业不超过1000万元;第二体现在从业人数,工业类型企业不超过100人,其他类型企业不超过80人;第三,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这是三个方面——税收指标。符合以上三个要求的就是税收上说的小微企业。目前,我国小微企业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取得了很大发展,小微企业涉及的行业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未列明行业。创业,是一个探寻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产品、服务和发挥其潜在价值的过程。为达成创业的目标,花费无数时间、付出艰辛努力,并且承担随之而来的财务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舆论的风险,追求金钱利益的回报、个人成就的满足。创业型小微企业就是在创业的基础上,结合小微企业的行业特点、结构差异、管理方法捕捉市场机遇,发挥创新的作用,创造出使人类生活更加便利、更加高效、更加节能的新型小微企业。

1.2创业型小微企业的特点

1.2.1人力资源方面因为创业型小微企业是以家族为本位,故企业毫无管理秩序及理念,更倾向于家人的日常交往,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强,也缺乏对员工定期的培训,所以创业型小微企业的人岗匹配度还有待提高。并且,企业想立足于市场,就要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而由于员工的专业能力缺乏针对性,不能开展及时有效地员工培训,最终会出现企业文化混乱,员工的精神面貌萎靡、工作效率低下等现象。

1.2.2运行过程方面创业型小微企业的企业结构更倾向于家庭模式,突出的特点就是企业管理者的独断专行,企业的运行都由管理者一个人进行决策,问题是管理者多数文化素质水平并不高,会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故而其在管理决策上往往不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去对待事物的发展,容易受旁人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决定,致使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

1.2.3金融支持方面创业型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亲戚、朋友和熟人,很少有正式的融资渠道。2011年,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在未来3年免征小型微型企业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所以现在有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增添了许多与小微企业财务状况相匹配的项目。

2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现状与存在问题

2.1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现状

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是创业型小微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持续提升创业型小微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人力资本聚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创业型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具有针对性强、培训持续性强、回报高等特点。但由于企业存在认识不足、培训经费短缺及内部师资等问题,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往往或流于形式,或有名无实,大大影响和削弱了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的作用。因此,创业型小微企业对员工培训体系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和实用化的需要十分迫切。

2.2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忽视了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创业型小微企业培训体系构成不完整,基本没有专门的员工培训部门,培训工作大多由企业各个部门自行考虑和安排。创业型小微企业虽有员工培训制度,但大都不完善,企业都是轻考核、重形式,仅仅把员工培训当作是一项指标,指标达成就好,没有及时做出培训总结,也不会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受训者在工作上具体应有哪些修改和提升、程度应如何、以后的培训需要进行哪方面的加强,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管理者总是模棱两可。其结果就是企业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往往得不到彻底的解决,无法与市场的发展步伐接轨,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2.2员工参训积极性不高员工培训普遍存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部分员工缺少长期的规划,也没有认识到岗位竞争的重要性。员工岗位相对稳定,使得创业型小微企业的员工还没有认识到企业为他们提供的培训其实是一种变相福利,反而误认为这种培训是在浪费工作时间,继而把培训当做指标来完成或者直接选择放弃。还有一些问题表现在培训效果方面:目前有一些创业型小微企业的培训实际上都没有取得理想效果,主要两个原因是有的创业型小微企业开展的培训活动过于繁琐复杂以至于员工无法及时掌握消化,还有就是有些培训项目在其针对性方面做的不到位,导致部分员工觉得培训对提高自己的技能和工作效率没有多大实际用处。

2.2.3创业型小微企业培训成本有限创业型小微企业虽然极度需要人才,却因资金链小却难以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及精力到培训当中。企业的人才发展首先要聚焦于人才的“选用”,然后才是“育留”。创业型小微企业还处于求生存阶段对于人才的需求,比起大企业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创业型小微企业的薪酬竞争力又确实无法与大企业竞争,所以很容易造成“饥不择食”的情况,导致岗位不胜任或人才流动所造成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给创业型小微企业带来危机。因此创业型小微企业资金链小、培训成本有限成为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的主要问题。

2.2.4培训监管不利,缺乏长期激励机制现阶段的许多创业型小微企业培训工作管理机制过于繁杂,监督手段不力,员工培训经常是有始无终,相对于最重要的培训效果,企业更看重竟是前期准备。培训计划一旦开始施行,高层管理人员就很少有人过问,直到培训结束时简单测评一下,作为此次的培训成果。这种流于形式的监管,使培训效果不能得到有效分析,对于员工培训工作的下一步开展有害无益。由于创业型小微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都比较薄弱,致使一些管理者过多地看重眼前利益,缺乏对员工的长期激励,很少采用员工持股计划、职业生涯规划等长期激励措施,使许多员工工作积极性被扼杀,导致创业型小微企业出现竞争力下降、生存时间短等问题。

3创业型小微企业员工培训的具体策略

3.1加强领导层对员工培训的重视

部分创业型小微企业领导者认为培训就是某一个部门或某几个人员的责任,也有些创业型小微企业只重视基层操作人员的员工培训。其实,要想把员工培训真正落到实处,就要加强领导层对员工培训的重视。企业最高领导层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人物,为了使其充分认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培训应从最高领导层入手。通过中、短期的阶段性学习,培训研讨会或国内外参观考察等方式,使领导层了解本行业最先进的管理知识,使其扩大信息、开拓视野、善于经营,使其深切了解到员工就是企业的基础,要想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就必须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3.2将培训结果与绩效挂钩

为了将培训结果与绩效成绩挂钩,员工培训就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计划的实施及成功必须有完善的员工培训战略保证,二者都要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在员工培训中,可通过不同的培训方法、考核机制、评估手段,科学系统的把薪酬福利的提升、工作职务的变迁、工作环境的改变、等绩效结果与培训成绩相挂钩,在管理机制上突破陈规旧章,在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奖励,激发员工内在活力,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建有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培训体系和用人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做到不同的贡献就有不同的薪酬,全方面体现同工不同酬,同酬必同效的创业型小微企业薪酬绩效结构。

3.3构建基于E-HR系统的培训体系,实施共享人力资源部计划

创业型小微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度非常高,却因资金缺乏难以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及精力到培训当中。所以导致岗位不胜任或者人才流动所造成的成本居高不下,最终给企业带来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共享人力资源部的计划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辅助以E-HR培训体系,可有效减少创业型小微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尤其是员工培训方面。通过共享人力资源部计划小微企业可以与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获得专业的服务,享受到专业人力资源机构在员工培训、招聘渠道、劳动关系、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支持。不仅降低了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也解决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人才招聘难题。

3.4建立具有创业型小微企业特色的长期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首先要满足当前生产经营的迫切需求,其次要具有战略发展眼光,最后还要对做到市场变幻的未雨绸缪,要为创业型小微企业的未来成长做好人力资源方面的战略储备。在所需的人、财、物等方面,“长远”和“近期”这两个目标在决策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冲突,为长远筹划的激励项目可能既费时费力又不能立见成效,但我们必须要把眼光放得长远,因为只要人才发展方向预测准确,经过培训的新型人才必将在未来新一轮的竞争中创造出无可比拟的巨大经济效益。要制定出符合创业型小微企业结构特点的激励机制。这种机制不仅要立足当下,还要兼顾未来,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保持连贯性。为了制定科学系统和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应对组织人才资源需求进行调查和预测,并且全面考虑到组织的经营结构特点、近期生产目标、长远发展规划,及行业人力资源变化趋势等因素。要对长期激励计划的目标、方式、产生的效益进行科学系统、广泛细致的研究。通过制定和执行激励计划,保持激励的制度化和连续性。企业还应建立激励效果的追踪检查方案,并根据生产经营的变化,及时对激励计划做出相应的修改。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静.关于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N].新晨报,2014-09-01.

微生物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品开放课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精品开放课程是由名校提供的免费开放的、数字化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学习者通过网络以视频、文本等形式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我提升[1]。自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迄今已经建立国家级精品课程3 800多门,并带动16 000多门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微生物学课程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主干课,是生物学科多个专业的必修课,在微生物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笔者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查询到微生物学相关的精品课程有44门,其中国家级6门,省级22门,校级16门,包括武汉大学沈萍教授主讲的微生物学以及南开大学李明春教授主讲的微生物学。本文在总结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开放课程背景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 充分利用资源,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学课程的参考教材以国际上经典的、最受欢迎和再版次数最多的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教学资源,包括微生物学视频、微生物图库、微生物名人堂、微生物学热点、著名杂志文章、著名大学和研究所的微生物网站等。在教学实践中,描述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自学。教师在课堂上仅介绍知识点和关键内容,为开展案例教学节省了课堂时间。

2 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以近年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微生物学相关SCI论文为案例。教师在学期初给出若干个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名词,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合成3~4人的学习小组。每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使用信息学课程上学习到的文献检索方法查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学术论文。通过论文的翻译和学习,先进行学习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达到对论文所涉及知识点的掌握和贯通,然后将论文的主要内容制作成poster(墙报),最后每个小组推举1人参加全班的报告交流。学生学习了课堂之外的内容,他们制作的poster还成为教学案例,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查找文献,制作poster,答辩等各种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思维,对培养高素质的生命科技人才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3 鼓励科研训练,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根据学生申请和答辩的情况可以分别给予国家级、北京市级及校级资助。在校本科生可以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申报,项目人数1~5人,选择指导教师,进入指导教师实验室开展研究。另外,学院还根据国家理科基地文件精神,为确保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资助项目的严格执行,使理科基地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有效提升,鼓励本科生积极申报理科生物学基地2012~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J1103516)子项目。为了给本科生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学院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利用国家理科基地的建设经费,购置了常规的实验室设备和仪器,包括超低温冰箱、高速冷冻离心机、紫外光谱仪、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显微成像系统、万分之一电子天平、pH计、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培养箱、摇床等。通过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培养了本科生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兴趣。目前每年微生物教研室(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指导立项的本科生创新项目有3~4项,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科研训练的本科生有10~15名,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累计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其中多数本科生在外校或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从事微生物学研究。除了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我们还同步开设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在实验课程中设定开放实验,学生自己调研实验原理和方法,与教师交流讨论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通过对学生的文献调研能力、科研思路、实验技能、实验成果总结等环节的训练,全面提升所有学生的实验和科研能力。

4 重视学习能力,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本课程教学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采用“6211制”,即总成绩为100分,期末考试成绩为60分,案例教学占20分,平时作业占10分,学习态度(考勤、讨论和答疑等)为10分。期末试卷用全英文考题,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也可以用中文回答。案例教学的成绩由学生自己评定,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做poster演示和答辩时,其他学生都作为评委对答辩同学进行评分,全班同学打分去掉5个最高分和5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值。

5 结束语

学生通过微生物双语课程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国内外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培养了英文阅读的习惯,提高了用英语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环节获得了学生的肯定,这个环节的培养让本科生能获取第一手的文献资料,为提前进入科研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通过教学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在微生物双语课程教学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如少数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对双语课程学习有畏惧心理,对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一个难点;英文授课速度慢,而课时有限,在精讲和泛讲的内容选择上比较难以把握等,这些问 题还需要在不断探索中调整,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宋存江,王淑芳,李国强.开放课程背景下的微生物发酵工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1):3-6.

微生物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urse teaching quality of Microbial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he talent development target of food and drug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rough the ability analysis of food inspection post, the adoption of course desig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course evaluation were reformed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employment.

关键词: 微生物综合训练;教学方法;课程考核评价

Key words: Microbial Comprehensive Training;teaching methods;cours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12-02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社会迫切需要食品检验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有着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微生物综合训练》是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专项课程,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的课程,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选取上需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实用性。为了适应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通过对食品检验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对《微生物综合训练》课程进行重新设计,选取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以满足食品检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1 教学目标与课程设计

1.1 教学目标

1.1.1 总体目标 《微生物综合训练》主要讲授微生物的镜检技术、培养基的制备与消毒灭菌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培养技术、食品微生物分析技术等实践操作技能。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并结合有关实习,应熟悉掌握微生物的镜检技术,并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培养及食品微生物分析检验,满足食品检验岗位需求。

1.1.2 具体目标 通过技能训练,学生应达到的如下具体目标:①熟悉并掌握微生物的镜检技术;②熟悉并掌握细菌的染色方法;③能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培养;④掌握微生物的无菌接种技术;⑤熟悉并掌握细菌的检测方法;⑥熟悉并掌握霉菌、酵母菌的检测方法;⑦掌握食品中各种微生物检测与数据汇报方式;⑧掌握实验室安全防范知识,会对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简单事故进行处理。

1.2 课程设计

1.2.1 设计原则 本课程的设计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微生物综合训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2.2 设计思路 根据课程的特点,实施项目化教学。结合食品检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实验项目,项目内容注重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项目顺序的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兼顾项目的难易程度,逐步加深学生对微生物检验的了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循序渐进的提高。

2 课程内容选取

为了适应食品检验岗位任职需求,《微生物综合训练》课程内容的选取更加注重系统性和实用性。将真实的案例作为实验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微生物镜检、革兰氏染色、分离和培养、培养基制备等实验操作是教学的重点,微生物技能训练的原理部分是教学的难点。《微生物综合训练》的课程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

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本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项目。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每组3-5人,每个项目小组独立完成实验项目,从信息的收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实施到最终的考核评价均由学生负责。项目教学法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更加注重团队合作,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任务驱动法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适用于已具备一定微生物检验基础的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很好的培养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为核心,按照微生物检验的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分解,确定各分项任务的理论知识点与基本操作技能点,把理论知识点的教学融合到基本技能点的训练之中。例如,实验项目“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之前的教学项目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微生物检测知识,能独立的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在前一个实验项目结束时下达“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自行选择不同环境的水源进行测定。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微生物知识将任务进行分解、细化,不同的学生承担不同的子任务。学生将之前学到的显微镜检验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消毒与灭菌技术以及菌落计数等知识都融入到该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巩固了之前学到的实践操作技能。学生在完成该任务时充分发挥想象力,采集了马桶水、自来水、河水、矿泉水等多种不同环境的水源,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身边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的认识,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养成。

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能力。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的实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及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

4 课程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指挥棒,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成绩,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本课程放弃传统的“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方式,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考核,采取“考核评价过程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本课程共分13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均需独立考核评价,最后将考核评价汇总形成学生的最终成绩。过程化评价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教师评价、组内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根据学生在每个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不再单纯依靠最终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微生物综合训练》课程教学中,课程设计起指导作用,可以合理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结合典型工作任务选取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微生物检验技术与技能,增强了学生毕业后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微生物综合训练》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适应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发展需求,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需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葛晓忠,项芳.基于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35):259-260.

[2]毕韬韬,吴广辉,胡红芹.高职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9):135-136.

[3]马越,虞未章,谢梅英,等.高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9):20-22.

[4]吴君艳.基于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35):809,888.

[5]朱超才.基于项目教学的《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改革研究[J]. 价值工程,2013(17):234-235.

[6]朱军莉,赵广英.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5):150-152.

微生物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极易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但是,微课的出现却有利于破解这个桎梏.由于微?n的视频特性和可下载保存,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好的突破初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有助于形成高效课堂.

二、初中物理微课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1.内容选择

一般可选择单元、章节的重难点内容或总复习中的某个专题.如《物体浮与沉》,《液体的压强》,《串并电路》等和总复习中《测密度的特殊方法》,《电路故障分析》等专题可制作成微课进行突破,提高课堂效率.

2.教学设计

在用手机、摄像机或录屏软件制作微课前,要先做好微课的教学设计.下面以总复习的《用特殊法测密度》专题举例.

2.1 教学设计内容:沪科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用特殊法测密度》

2.1.1 适用对象:八、九年级学生物理学习

2.1.2 选题意图 :密度测定是中考的重点之一,同时又是中考的热点.密度的考查主要以操作性的实验题型出现,在考查知识的同时兼顾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利用天平和量筒,只要分别测出被测物的质量m和体积V,就可算出被测物的密度,这是最基本的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则往往是天平、量筒不会同时具备,此时只要借助适当辅助器材,同样可以测定物质的密度.

2.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利用天平和量筒或辅助器材,只要分别直接或间接测出物体的质量m和体积V,就可以算出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

人文目标: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措施:课前预习,课中讲解或活动,课后复习反思

(1)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将录制好的微课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质疑.

(2)课中讲解或活动:学生带着自主学习产生的疑问,在教师引导下再看视频,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疑问,最后完成一定的训练题,巩固、提升学习效果.

(3)课后复习反思:要求学生课后反思课堂所学内容并通过反复看微课解疑.

2.1.4 教学过程

预习自学(课前8分钟)观看视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看过程中可以暂停、重播典型例题视频产生对测质量和体积困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探究(课中前8分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合作、讨论解疑测质量和体积的各种方法(5分钟)展示点评、拓展提升测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如等量法测密度和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3分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体会成功的快乐.

总结提升(课中2分钟+课后10分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反刍、当堂检测(课中2分钟)自我完善、训练提升(课后10分钟).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2.2 设计亮点:

(1)采用PPT录制方式,合理的利用了PPT的动画功能,更加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中不出现教师的身影,使学生少了敬畏,能更加自如地学习.

(2)选择思维方法-典型例题分析-思维总结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过程,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2.3 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利用天平和量筒等计算物体的密度

学习资源:微课视频《用特殊法测密度》

学习方法与任务:

(1)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可以采用暂停、重播典型例题视频等方法.

(2)观看后自主完成《强化训练》,并尝试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

强化学习:网络专题训练的下载、网络在线学习.

微生物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料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模拟实验

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了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二、分段实验

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番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在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番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结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三、独立实验

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要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的组织训练后,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刨小动物;学会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四、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微生物培训总结范文第6篇

    结合我系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近10年的办学经验以及社会对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岗位人员素质能力要求,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要达到的能力目标概括为:通过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训育,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能进行微生物个体形态的观察;掌握培养基的制作与灭菌,能够制作培养基平板和试管斜面;会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接种、培养、染色等微生物操作,具备一定的微生物认知、操作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简单

    当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简单、枯燥,多是一些附属于微生物理论的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实验,缺乏新颖性,实验操作内容只着重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以期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养,增强学生开发创新意识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学生自主设计的探索性实验几乎没有,实验操作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2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方式死板,手段单一

    传统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在训育过程中,一般遵循的三步骤是:老师先讲技能训练达到的要求,然后作操作示范,最后老师监督学生操作。老师先讲一般是由实验指导老师先讲技能训练达到的要求,采用的方法、目的、原理,仪器设备的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按步骤示范给学生,最后监督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指导书的步骤完成实验操作内容,以实现技能训育目的。整个技能操作训练过程死板,枯燥,缺乏新鲜感。加之技能训育手段单一,多采用讲解、板书、挂图等模式。枯燥的技能训育内容,死板的技能训育方式,单一技能操作训育手段,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学生很难在实验技能操作中感受到主体地位。

    2.3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效果评定不合理

    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其训育效果评定主要包括平时成绩30%(主要是依据出勤以及实验操作态度等)+实验操作技能报告70%,这样的实验技能训育效果评定体系,容易出现学生只重视实验操作报告,不注重技能操作规范和操作要求,不重视技能训练过程,实验操作敷衍了事,不利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3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措施分析

    3.1更新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认识

    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更新观念是前提。结合我系实际,由于我系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学生人数少,个别实验操作指导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甚至有的领导也不重视,导致一些实验操作技能训育的基本器材缺乏,加之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的意义认识不足,积极参与意识不强,从而影响操作技能的提高。为此更新教师和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在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形成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深刻认识在强调“实践性”的高职院校中,校内实验和校内校外实训,是对学生的科学实验方法、专业操作技能、求真务实作风、探索创新精神等培养和训练的主要渠道,充分认识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是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必不可少的内容,对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明确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训育目标,从思想上认识和重视其技能培养和形成。

    3.2合理选择和安排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

    结合高职教育及本系学生实际,合理选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是提高技能训育效果的内容保证。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的选择,要坚持学生能用、实用、够用的原则,做到验证性实验、操作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合理结合,比例适当。在内容选择上不能全是验证性实验、操作性实验,以免学生学得枯燥乏味而无新奇感,也不能不管学生实际,盲目选择过多的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让学生感觉毫无头绪,或是无从下手而产生畏难情绪。此外,在保证实验内容多样化的前提下,一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实验的求知探索欲和接受能力,二要结合综合性实验的延续性,合理安排实验的先后顺序。

    3.3改进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方式和手段

    针对过去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方式和手段上的不足,本着突出实验操作技能训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科学合理选择好实验操作技能训育内容的前提下,在技能训育过程中建立预习实验报告制,即技能训育前要求学生预习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实验预习报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实验材料的收集和准备。此外技能训育人员要深入研究有关理论、大胆探索实验操作技能训育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有效组织和实施实验技能训育课,在技能培养过程中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实验操作技能训育的全过程。结合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实际,由于有些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需要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为此,实验操作就要更加灵活,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学生开放实验室。经验表明,开放实验室的建立,学生可以不受学时限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拓展实验内容,增强实验内容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责任心。同时由于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中微生物具有体积微小,肉眼难以看见等特点,加之微生物实验很多操作都强调无菌操作,操作过程中要求动作轻、快、不能讲话。实验操作中讲解与示范操作往往不能同步,而且示范操作时,技能操作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和环节不利于向全部学生展示,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效果。在传统训育手段中合理的使用多媒体,采用必要的视频、录像等,融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为一体,一方面可以解决传统训育中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实验技能训育变得更加生动,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训育的效果。

微生物培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技能;微格教学;导入技能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基地,要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提高师范生的质量,以适应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随着教师专业化在世界各国的推动和我国基础教育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发展,对未来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师范院校必须更加重视师范生培养的方式和方法。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除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智力素质和教育理论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从事中学教师职业的技能,才算合格的师范毕业生,才能胜任中学教学工作的需要。

1.师范生教学技能概况

教学技能是师范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从师任教的基础。所谓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原国家教委于1992 年印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和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对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作出了详细的说明,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化的要求。《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五类:(1)教学设计技能;(2)使用教学媒体技能;(3)课堂教学技能;(4)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5)教学研究技能。基本课堂教学技能包括九项基本技能:①导入技能;②板书板画技能;③演示技能;④讲解技能;⑤提问技能;⑥反馈和强化技能;⑦组织教学技能;⑧变化技能;⑨结束技能。

2.导入技能简介

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或在进行新课题学习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方式。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导入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可以使整堂课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高度重视导入技能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特点,常用的导入方式有:(1)直接导入法。教师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以引起学习动机。(2)旧知识导入法。新知识都是在一定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利用复习旧课或与本课题有联系的知识,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向高深或纵横层次展开思维,使学生感到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伸,具有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作用。(3)实验导入法。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力、热、声、光、电等实验现象可以使学生在感官上接受大量刺激,获得大量感性信息,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种导入方法直观、形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具有物理学科的特点。(4)事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设置学习情境从而导入新课。物理学史料中有许多关于科学家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故事,这些史料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生动教材。(5)生活经验导入法。物理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在许多生活经验里包含着物理知识。

如果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素材导入新课,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以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物理师范生通过导入技能的训练,一方面可以掌握导入技能的运用,另一方面在训练事例导入法时可以训练教学语言技能,同时在训练实验导入法时可以训练实验演示技能。

3.运用微格教学训练师范生的导入技能

3.1 微格教学概述

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主要是运用微格教学方法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微格教学是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的视听技术,采用可控的教学环境,培训、提高在职教师和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师资培训模式,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

它是一种把复杂的教学行为过程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技能,并对每一技能提出训练目标,用较短的时间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反复培训的一种方法。

微格教学通过观摩示范、组织讨论、编写教案、角色扮演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来培训教学中的各种技能,具有参加的人数少、时间短、内容单一、训练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反馈及时的特点。微格教学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后,很快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兴趣, 并在许多师范院校得到了应用、推广和发展。目前微格教学系统主要采用当前先进的数字化传输、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应用方案,具有数字化、网络化、交互式可视化的特点。该系统由一个总控室和多个微格教室组成,可以把师范生微格教学过程进行数字化录像、存贮,通过计算机交换机连接校园网或Internet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点播、观摩、监控与评课。

3.2 微格教学在教学技能训练中的运用

我校物理师范生自2002 级开始运用微格教学方法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在微格教学中采用的培训步骤为:

(1)理论学习

学习微格教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是学习微格教学的内涵、步骤,教学目标、教学技能和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教材分析、学习教学评价方法等教育教学理论。观看往届学生优秀微格教学录像或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但也可利用失败的微格教学录像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剖析,为学生提供微格教学的感性认识和模仿依据。

(2)确定训练技能,编写教案

微格教学的特点是把课堂教学分为不同的单项技能分别进行训练,如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等。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优秀教学录像,要求师范生研读教材,参看一些优秀教案,自己编写一节5~10 分钟的详细微格教案,教案要求有明确的技能训练目标、技能要素和教学目标,注明自己的教学行为、时间分配以及可能出现的学生学习行为及对策。如前所述,我们侧重导入技能的训练。

(3)微格实践训练

角色扮演是微格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微格教案编写完成之后,受训师范生按规定的教学技能,在5~6 人组成的一个微格小课堂里进行试教,师范生登上讲台,以教师的身份进行教学,其他的小组成员,则扮演学生,微格教学录像系统将授课师范生的教学行为记录下来。

(4)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是微格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试教后,指导教师、受训师范生和扮演学生的师范生一起观看录像,分析受训者的教学行为。先由执教者进行自我分析,检查实践过程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否掌握了所培训的教学技能,指出自己存在哪些不足以及优点。接着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再对其教学过程进行集体评议,以促进受训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5)修改教案,反馈教学

通过评价反馈,受训师范生根据指导教师与同伴师范生的意见和建议, 结合录像自我反馈体验,对教案进行修改,再进行第二次微格教学训练。

4.结束语

通过微格教学的训练,全班可分多个小组同步进行,增加了每位同学的训练机会;利用教学录像的回放、反馈评价,可以及时地修正师范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重视导入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同时可训练教学语言技能和实验演示技能,提高技能训练的质量和效率。微格教学具有技能单一集中性和目标明确可控性的特点,通过微格教学训练,可以很好地提高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总之,通过微格教学实践验证,微格教学是师范生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经过近几年的教育实习反馈,实习基地的师生给予我们的实习生很高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孙立仁.中学物理微格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微生物培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微生物技术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微生物技术及应用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噬菌体的危害与防治,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了解微生物的生态,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途径以及其危害,熟悉微生物学的实验检测方法和手段。以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当前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那么,教师如何教得好,学生怎样学得好,并能合理评价教学成果,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突出实用性,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在1988年便成立,为自治区乃至全国培养出大量的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本专业紧密联系自治区的产业特色,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为了达到企业对高职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用人需求,对本课程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教学探讨,从而使高职生达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强化职业素质的目的。

1 理论教学方面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理论的教学应根据学生要求掌握技能的需求,结合相关企业的所用知识进行讲解,使抽象的理论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就业做铺垫,为企业工作需要做基础。对于实践性较强教学内容,则要突出操作的步骤,保证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需要。在内容方面的取舍上,需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并侧重反映生产与实践中的实际主要技术环节和存在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实用强,科学合理。

教学要切实应用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将课堂教学内容由死板变为图文声像兼备的有吸引力的变化过程,增加教学信息量,增强新颖度,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微生物是一类肉眼很难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其形态。因此,在对微生物的形态做介绍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直观形象地让学生认知感受,加深印象。

另外,教师除了要向学生教授本专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查阅有关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增加师学间互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这对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也加快学生熟悉新岗位的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2 实践教学方面

搞好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对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把教学计划实训课时提高,压缩减了与实践要求较远的理论知识,将有关理论知识整合到实训内容当中。调整后突出实验和实训课,以强化技能训练为主安排实验课程,加强学生微生物基础操作技能的练习,这样保证科高职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同时,按照实验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课程教学分成几个模块进行,统一安排重点实验实训,培养并增强实践能力。

对实验教学进行调整改革,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4~5人一小组,由老师参与,引导学生一起促成教学内容设计,每个小组成员都与组员互相配合,一起完成实验教学项目。小组间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再由老师进行最后点评,总结本次实验项目的实验重点难点和疑难问题。在实验时,都按企业的标准执行,要求学生按章办事,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3 考核标准方面

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典型的高职教学过程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考核办法。因此,在教学做的基础上实行有效的评价机制,构建“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为了实现既定的学生培养目标,我校在微生物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上实行理论、技能、职业素养“三元化”的综合评价机制,突出了技能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有的地位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视,从而保证学生对实践技能的培养效果和快速适应企业工作的要求。首先,提高理论课程平时成绩的比例,避免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死板评价方法,平时技能和职业素养表现均作为考核项目。其次,课程考核以职业技能考核为重点,即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进行评定,转变过去凭死记硬背的考核形式,真正检阅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另外,考核形式实行多元化。实践调查报告,实验设计方案等都可以作为考核方式应用到教学考核当中,从而保证考核的科学合理性。

4 教材建设方面

高职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应着重讲解在实际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微生物技术岗位的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根据生产实际进行内容增减,增强实用性,以操作技能为侧重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定和安排。我们根据各专业方向的不同,编写了切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能够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食品微生物》、《乳品微生物》和《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等教材正在我校所设专业内部进行初试,并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实际教学及实践问题进行灵活调整,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形成行之有效的特色教材。

总之,为了培养面向生产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准确定位,并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不断实践和探索,形成实用的教改理论,使高职生达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强化职业素质的目的,为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