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共建筑安全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二手房 安全管理 房屋使用安全性鉴定 房屋安全档案
中图分类号:TU89 文献标识码:A
二手房是已经在房地产交易中心备过案、完成初始登记和总登记的、再次上市进行交易的房产。它是相对开发商手里的商品房而言,是房地产产权交易二级市场的俗称。包括商品房、允许上市交易的二手公房(房改房)、解困房、拆迁房、自建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主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
1 安全性鉴定是加强二手房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
1.1 二手房安全性鉴定的实践意义
房屋安全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二手房中存在着擅自拆改主体结构、改变原设计功能、增大原有荷载等行为和大量超过设计使用年限的房屋,严重影响到房屋结构安全性、抗震性和耐久性。从而导致房屋出现安全隐患,引起结构破坏、房倒屋塌等事故屡见不鲜,造成许多惨痛悲剧,因此,加强二手房安全管理刻不容缓。安全性鉴定是加强二手房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房屋现状进行使用安全性鉴定,从形式上说是一次“房屋健康状况体检”,从法律上讲是一次“房屋安全证据保全”,是消除继续使用房屋风险,促进房屋居住使用安全,保障交易双方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譬如一套房屋交易前未消除房屋安全隐患,又没有进行房屋安全鉴定,而新的业主再次进行装饰装修,旧问题未除又添新隐患,如果发生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1.2 二手房安全性鉴定的条件和范围
为切实履行住房保障和房屋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房屋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以及各地区实际情况,对具有以下五种主要情形的二手房,在交易前须向安全鉴定机构申请房屋安全现状鉴定:
(1)超年限使用。主要是指超过房屋设计使用年限,由于历史和遗留原因,缺乏施工标准或标准过低,又未进行监理、竣工验收等无质量保证但仍需继续使用的房屋。参照《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查表3.2.1,普通建筑和构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2)拆改严重。主要指房屋产权人在使用过程中追求大空间、美观、风水等,曾有过拆改梁、柱、承重墙等行为,破坏了房屋结构整体性、抗震性和耐久性的;
(3)改变用途。主要指房屋产权人擅自改变了原设计的使用功能,如住宅与非住宅、工业厂房与餐饮娱乐场所以及商场等用途的互变,由房屋梁、柱、板等荷载设计值改变带来隐患的。如装修时随意布置隔墙,非固定隔墙的自重按每延米长墙重(kN/m)的1/3折算为楼面活荷载的附加值(kN//m2)时远大于1.0kN/m2,不符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表4.1.1注:5;
(4)安全疑虑。主要指房屋遭受过地面沉陷、地震、台风、火灾、水淹、撞击、人为因素(如在楼面长期堆积重物)损害等,或者交易双方其中一方认为房屋存在着安全隐患的;
(5)无报建手续或者无施工许可证已投入使用,未确定其安全性的,在已建成房屋上安装大型广告牌,新增水箱、铁塔等设备设施,影响房屋结构安全的。
1.3 二手房安全管理中的禁止行为
禁止以下六种行为:(1)拆除或部分拆除房屋柱、梁、板、承重墙体的;(2)在柱梁、楼板上开设洞口或者扩大原有洞口尺寸的;(3)在承重墙体上增开、扩大门、窗、洞口或者变更位置的;(4)增大荷载,超出房屋原设计承载力的;(5)在建房屋挖建地下室或降低房屋地坪标高的;(6)拆改学校、商场、宾馆、影剧院等建筑中具有抗震、防火功能的非承重结构。
2 加强二手房安全管理
2.1 重视房屋质量 防止产生纠纷
房屋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卖方有对其出卖物瑕疵有担保的义务,而卖方和中介均未告知,那么买方有权要求解除合同,解除合同的原因是由卖方造成的,应由卖方承担责任,双倍返还定金。若交易未成功,且中介对此存在隐瞒实情,应当退回中介费且承担相应责任。房屋所有权人在使用满30年后,可申请房屋安全评估,若安全存在问题,将进行安全鉴定,采取处理措施。评估和鉴定结果不公开,但日后房屋进行二手交易时,买方有权查询房屋评估鉴定结果。二手房屋交易时,需进行安全鉴定,根据各市物价局、财政局批复的房屋安全鉴定收费标准。经鉴定为危险房屋的,鉴定费由房屋所有人(卖方)承担;经鉴定为非危险房屋的,鉴定费由申请人承担。按规定,城市房屋安全鉴定实行“自愿委托”原则,房屋安全鉴定机构接受申请人委托进行鉴定并出具鉴定报告后,可按规定标准收取鉴定费。
2.2 私自拆改缺乏房屋保养意识
自房屋私有化以来,人们普遍缺乏房屋维修保养意识。例如,违法设置隔断群租、超过房屋设计荷载、私自拆改承重墙等行为应被禁止,所有权人买的是专有空间,而房屋主体,如柱子、承重墙属业主共有,日本法律规定在家中不能拍打篮球。各地应启动立法研究及时出台房屋使用安全管理办法。
目前在房屋租赁市场上,打隔断间的“群租”行为大量存在。所有权人擅自大面积设置隔断,在承租人提出房屋安全鉴定请求后仍拒不履行,将被记录在案,并影响日后交易。一旦发现擅自变动建筑主体和承载结构,经鉴定为危险房屋未治理的,将被记录在安全档案里。若所有权人拒不履行改正责任的,将拆改结构的行为记载于房屋登记簿上,在其进行房屋交易时,该信息记录会告知购房人。
2.3 北京市房屋建筑使用安全管理经验
北京市工商局、市住建委共同了《房屋建筑安全评估合同》、《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合同》示范文本,于2011年10月1日正式推行使用。根据《北京市房屋建筑使用安全管理办法》,包括医院、学校、商场等在内的公共建筑,使用满5年必须进行一次安全鉴定;普通住宅使用满30年后,也可进行一次房屋安全鉴定。对于普通住宅,该规定并非强制,管理部门提倡给房屋定期体检,若有安全隐患可及时采取措施。安全评估和鉴定采用谁委托谁付费的原则。普通住宅评估鉴定的费用由委托方(业主)承担。合同的示范文本中,对于评估鉴定费用及支付,提出了按间和按面积两种收费方式,供双方选择。房屋安全评估有两种结果,一是房屋安全,二是存在问题。如果是第二种情况,还需进一步鉴定,出具鉴定结果。若经鉴定属于危房应对外公布,危房可能会影响到周边房屋与人员安全。其中医院、学校、商场等公共建筑的安全评估鉴定结果涉及公众利益,必须对外公示;普通住宅,其安全鉴定结果属于“业主隐私”,不宜强制公示,但结果应在各市住建委系统备案,在房屋交易时,买方可以查询该房屋的鉴定结果。
3 建立房屋安全体检档案
3.1 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开发商或建设单位履行保修责任阶段;二是业主委员会或物业对房屋建筑进行专业化维修、养护和管理,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保持良好的使用环境;三是业主在房屋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时,再投入对房屋进行大修,延长使用寿命。房屋安全质量,开发商和业主都有责任,业主足额缴纳物业费,是延长使用寿命的保证。房屋从“生”到“死”全程监管,采用世界上先进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规范房屋从“出生”到“灭失”的整个使用阶段的各个环节。
3.2 建立房屋安全档案
房屋所有权人应根据房屋结构类型、设计使用年限、使用环境变化等情况,定期委托安全鉴定机构进行安全评估,并由该机构出具鉴定报告,其中涉及结构计算的,应由相应执业资格的注册结构师出具计算书;涉及结构检测的,应经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出具数据。各市住建部门建立房屋安全鉴定机构信用信息管理平台系统,供买方在交易前查询。对房屋建立“健康档案”,类似病历,包括何时损坏过、有无拆改、何时维修过等信息。若有人为恶意拆改承重结构等现象,房屋在二手房交易时,房屋登记部门会告知买房人,并提醒其存在安全隐患。
4 结语
加强二手房鉴定与管理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各地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房屋建筑使用安全管理办法,明确二手房的安全鉴定制度。当达到设计使用年限需要继续使用时,必须进行安全鉴定;拒不改正的,处以罚款;当二手房出现开裂、变形等结构损伤、地基不均匀沉降、因自然灾害等可能导致的损伤、未按规定变动房屋主体和承重结构、安全评估发现存在安全隐患时,买方应要求所有权人委托有资质的房屋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应当每2~5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估;二手危险房屋仍作为经营场所的,不得办理相关证照。禁止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禁止超过设计使用荷载使用房屋等。若业主装修要变动主体和承重结构,必须经全体业主表决同意,并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图后施工。超荷载群租的,将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整改的,处罚金并认定为违法;经鉴定为停止使用、整体拆除的房屋,使用人应当立即停止使用,不得进行交易。建立房屋安全信息档案,记载房屋安全信息,一经发现有擅自拆改主体和承重结构的,未按规定进行鉴定或鉴定为危房而未整改的,将及时记载并予以公布,供房屋过户时查询。
参考文献
[1] GB 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2] GB 50009--2001.(2006年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3] GB 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4] BF-2011-0209.北京市房屋建筑安全评估合同.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近十年来,高层建筑火灾也是层出不穷、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如2009年的央视新址北配楼火灾、2010年的上海静安区“11.15”火灾等。高层建筑失火后,现有的消防设备很难对起火点进行准确的灭火,导致火势进一步蔓延救援难度不断增加,死伤人数及财产损失也呈上升趋势。如何消除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共同探讨的焦点。
一、火灾特点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2005版中规定, 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 24米的公共建筑称为高层建筑。由于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决定其发生火灾后,和其火灾性质不同,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火势蔓延快: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风道、电缆井等竖向井道多,如果防火分隔处理不好,发生火灾时就好像一座座高耸的烟囱,成为火势迅速蔓延的途径,尤其是高级宾馆、综合楼和图书馆、办公楼等高层建筑,一般室内可燃物较多,一旦起火,燃烧猛烈,蔓延迅速。据测定,在火灾初期阶段,因空气对流,在水平方向烟气扩散速度为0.3米每秒,在火灾燃烧猛烈阶段,各管井烟气扩散速度则可达3-4米每秒。假如一座高度为100米的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在无阻挡的情况下,半分钟左右,烟气就能顺竖向管井扩散到顶层,其扩散速度是水平方向的十倍以上。
(二)疏散困难:一是层数多,垂直距离长,疏散到地面或其它安全场所的时间长;二是人员集中;三是发生火灾时由于各竖井空气流动畅通,火势和烟雾向上蔓延快,增加了疏散的难度。普通电梯在火灾时因不防烟火或停电等原因而无法使用,因此,多数高层建筑安全疏散主要是靠楼梯,而楼梯间内一旦窜入烟气,就会严重影响疏散。这些,都是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进行疏散的不利条件。
(三)灭火难度大:高层建筑高达数十米,甚至达数百米,发生火灾时从室外进行扑救相当困难。一般要立足于自救,即主要靠室内消防设施。但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技术条件所限,高层建筑内部的消防设施还不可能很完善,尤其是二类高层建筑仍以消火栓系统扑救为主,因此,扑救高层建筑火灾往往遇到较大困难。例如:热辐射强、火势蔓延速度、高层建筑的消防用水量不足等。
二、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消防安全隐患。其消防安全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消防设计的先天不足:一是高层建筑使用性质的改变,致使现有消防设施无法满足消防安全条件,如高层住宅首层、二层的商业服务网点改为大型商场使用,那该栋建筑就不再是高层住宅了而是高层公共建筑;二是内部装修大量采用可燃物,增加火灾荷载;三是安全出口数量和疏散通道宽度不符合要求,大多旧式高层建筑通常是设置成开敞楼梯间,甚至是一栋建筑只有一个楼梯。
(二)消防设施施工质量不高:不少高层建筑由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围标、买标、卖标、分包等不法行为或者是开发商为谋取更大的利益挂靠施工单位自己负责施工,致使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难以保障,在消防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少土建施工单位因自己没有消防资质,便挂靠其它有资质的单位,把消防工程一并施工完毕,造成工程施工质量粗劣。使用的消防产品存在以次充好现象,给建筑物带来极大的火灾隐患。
(三)共用消防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不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十八条规定“同一建筑物由两个以上单位管理或者使用的,应当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并确定责任人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统一管理”。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消防安全责任并未明确,使用单位对消防设施的维护与管理推诿扯皮,存在无人管理的问题,致使疏散通道的擅自改变、安全出口被封堵、消防设施损坏。
三、对策
(一)强化监督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严把消防设计审核关、验收关和消防施工监督检查,杜绝先天性消防安全隐患。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图审查机构在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过程的行为进行监管,对降低设计标准和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的行为予以严厉处罚。
(二)强化监督检查,提高管理措施:在日常监督检查中,要把高层建筑的监督检查做为重点。对有多家产权单位的高层建筑,要强化承包、出租或委托经营的使用管理,针对高层建筑的管理特点,产权单位、使用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要明确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使用单位自主管理,物业日常维管,产权单位监管,及时消除消防隐患。加强“四个能力”建设和“户籍化”管理工作,提高单位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能力。
(三)强化宣传培训,夯实群防群治:根据《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的要求,履行部门职责,开展针对各行各业的消防安全宣传培训,使公众熟悉建筑内逃生的疏散通道,掌握建筑内消防设施的使用方法。对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用火、用电、用气的操作人员和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必须要进行专业培训,坚持持证上岗,确保管理到位。
四、结语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长期、全民参与的工作,只有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才能有效解决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切实提高抵御火灾的能力。
档案馆建筑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是指从风险管理角度,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运用相关技术和手段,系统地分析档案馆建筑所面临的风险,评估灾难事件一旦发生可能对档案馆造成破坏的范围、规模、强度等,提出有针对性的防灾对策和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自然灾害自古以来就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认识的加深及对防灾减灾课题研究的深入,探讨和关注“风险”问题已形成一种明显趋势。人们发现,原先侧重于灾后应对以及灾后救助的灾害管理机制,缺乏对灾害以及灾害所带来的风险进行前瞻性预测,使社会对灾害只能进行被动式反应,具有很大盲目性;而带有前瞻性、宏观性和多样性的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因为更多考虑灾害动态发展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灾害最终结果,所以能更好地对灾害的发生及灾害造成的破坏进行有效预测和预防,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人们的观念也从“减轻灾害”逐渐转移到“减轻灾害风险”,风险评估也就成为采取成功减灾政策和措施的必要步骤和基础环节。
档案馆建筑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重要性
1.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工作大部分档案馆建筑都或多或少存在安全风险,如部分老旧档案馆建筑采用的是砖木、砖石结构等墙体承重体系,抗拉抗剪强度较差,延性差,抗变形能力小,容易造成结构破坏;部分档案馆建筑在雨水、日照、风化等自然因素侵袭下,结构出现老化和损坏情况,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下降;部分新建和已建档案馆建筑因为节约成本或改扩建等方面原因,构造标准在设防烈度以下,安全存在重大隐患;部分档案馆建筑的灾害应急系统不足,缺乏对档案库房等重要部位的保护机制;部分档案人员缺乏灾害应急知识,灾害应急能力不足等。由此可见,档案馆建筑安全应该是档案安全的基础。2.是实现档案馆建筑安全持续性和动态性的保证风险评估贯穿档案馆安全体系整个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实施、维护直至废止,都要保证安全的持续性。同时,由于各阶段安全需求不同,使得风险评估结论和对策也有所不同,实现安全的动态性。因此一切安全建设和管理维护工作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风险评估基础之上。3.是正确评估档案馆建筑各种风险的前提通过建立档案馆建筑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明确评估标准,规范评估程序,能有效地改变凭主观印象随意评估的现象,从而实现对风险进行客观评估,对风险的影响进行科学预测,动态地反映内控措施与风险隐患的关系,有利于采取最适当的控制措施,使风险降到最低。4.是确保档案馆建筑安全适度保护的需要所有建筑安全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风险评估根据相应的安全等级、存在的风险做出科学判断,并采取相应安全保护技术措施,从而既不会出现保障不力,也不会造成过度保护。5.是强调档案馆建筑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并重的要求档案馆建筑安全风险评估是安全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只有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相结合,才可以建立真正的安全体系。
档案馆建筑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技术指标
目前公共建筑的安全防灾体系建设已逐渐成为国内建筑发展的新热点,汶川地震后,国家出台了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目前国内不少地区已开始对不符合新的防灾设计标准的档案馆进行风险评估和改造,如天津市档案馆进行的消防系统改造项目、保定市档案馆进行的抗震达标改造工程。2000年国家档案局与原建设部联合修改、颁布的强制性标准《(JGJ25—2000)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位于地震基本烈度七度以上(含七度)地区应按基本烈度设防,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地区重要城市的档案馆库区建筑可按七度设防”,同时要求“档案馆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GB50223—200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规定:“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大型博物馆,存放国家一级文物的博物馆,特级、甲级档案馆,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乙类。”“特级档案馆为国家级档案馆,甲级档案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馆,其使用年限要求在100年以上。”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GB50413——2007)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把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抗震设防标准、城市用地评价与选择、抗震防灾措施应根据城市的防御目标、抗震设防烈度和《(GB5011——2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国家现行标准确定,列为强制性条文。
档案馆建筑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内容
1.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估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它的形成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自然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包括三个方面的评估内容。致灾因子的强度评估。一般根据自然灾害的变异程度(如地震震级,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以及对受灾对象造成破坏的程度来衡量(如地震烈度,表示用地震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的大小)。致灾因子发生的频率评估。一般根据一定时段内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来确定。对于具有规律性的致险因素(如台风等),可以通过检索相关部门的有关数据获得其年发生频率;当一个特定事件的年发生频率没有办法获取的时候(如地震等),可以根据一个统计时段(如五年、十年)内的灾害发生总量,除以统计年数,得出灾害发生频率的年平均值。一般来说,致灾因子的强度与其发生频率是紧密相连的,某种自然灾害的强度越大,发生的频率就越小。致灾程度综合评价。是把致灾因子的强度、致灾因子发生的频率及致灾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出档案馆建筑所面临的某种自然灾害的危险性程度等级。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课题组在汶川地震后,提出档案馆灾害预防机制,建议绘制一张全国地震带档案馆建筑防震标准示意图,标注各地区档案馆建筑防震标准,同时规定强地震区的档案馆,应将特别珍贵的档案备份或寄存于弱地震区的档案馆。
2.档案馆建筑承灾体脆弱性评价
对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问题,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高层建筑自身存在的安全问题和隐患的严重性。由于高层建筑自身的特性,加之建筑和消防等技术手段的限制,其消防和安全至今尚无良策能保证万无一失,全社会都要高度关注高层建筑的安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人民的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高层建筑 施工安全 消防安全 对策
一、主要内容
1、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作为现代化城市标志之一的高层楼宇在我国大量投入使用,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高层楼宇自身存在的安全隐患、消防隐患和火险危机给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困扰和危机。
2、主题
2.1高层建筑的概述
2.1.1高层建筑的定义
高层建筑,是指高层民用建筑(含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及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两层及两层以上公共建筑)和高层工业建筑(两层及两层以上且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工业建筑)。
2.1.2消防安全现状
①消防经费严重不足;②城市消防扑救力量薄弱;③城市消防基础设施薄弱。
2.1.3高层建筑发展的新特点
(1)具有建筑通讯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楼字自动化系统、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以及消防安保系统,是技术先进的智能型建筑,可在控制管理中一心实施统一指挥,自动控制建筑内所有设备和管理。
(2)具有完善的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系统,能方便地应用世界各国的社会信息,能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
(3)高层建筑造价贵,重要物资多,人员高度集中,储存大量的现代信息、商业秘密、财务档案等。
2.2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一方面来自于高层建筑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来自于施工安全管理和控制的问题。
2.2.1高层建筑施工自身的安全问题
高层建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同于一般建筑施工的危险因素。具体表现为:
(1)高层建筑作业高度高
(2)高层建筑施工交叉作业多
(3)高层建筑施工工期长
2.2.2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特征及消防安全特点
鉴于高层建筑施工具有施工工期长,高空作业多、承包单位多、交叉施工多、用火用电多等特征,所以高层建设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相应具有以下特点:
(1)在施工过程中,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井没有安装防火门。一旦发生火灾会产生烟囱效应,火势蔓延迅速,扑救困难。
(2)施工现场的有些搭临设施采用了木板、毛竹、塑料布等可燃材料,而且搭临设施之间的防火间距往往影响消防安全。
(3)施工现场由于深基坑的开挖和建筑材料的堆放影响了消防车道的畅通,使消防车难以靠近火场,阻碍了灭火行动。
(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较多,且电气线路较杂乱,如果管理不善,就会引起电气火灾事故。
(5)由于高层建筑施工中承包单位较多,民工的流动性较大,给现场消防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火灾隐患不易被及时发现。民工临时宿舍人员也较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容易产生死伤事故。
(6)施工现场使用的是临时施工用水,供水水量、水压等都不能满足消防要求。应采取适当措施,改善消防供水条件。
2.3高层建筑的消防管理
2.3.1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
(1)火势猛烈,火灾蔓延速度极快
高层建筑装修成本高,室内含有大量可燃物质,如家具、窗帘、地毯、吊顶装饰等,发生火灾时燃烧猛烈。加之高层建筑的竖向井道多,如电梯井、楼梯井、通风井、管道井、电缆井、垃圾道、排气道等,它们都是火灾蔓延的通路;加上这些竖井的抽风作用,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迅速,楼层越高,抽风越强,火势越猛。
(2)火灾扑救工作复杂
高层建筑消防设计是立足于“自救”,其灭火设备复杂、自动化程度高,只要任何一个环节有问题,灭火设施便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扑灭初期火灾至关重要,但现场人员往往不会或无力使用灭火设备,等消防人员全副武装从驻地赶到现场,登上高楼,不仅体力消耗大,还可能与消防中心、水泵房等联系不便、配合困难,楼高风大、火势猛,消防队员在高热、浓烟下操作,比一般火场难度大得多。
(3)人员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层数多,垂直疏散距离长,疏散到室外地面、避难层所需的时间也相应增长。由于高层建筑人员众多,不少公共活动场所的人员相对集中,火灾时增加了疏散的难度,容易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2.3.2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消防防范措施不到位
由于高层建筑从设计到施工,不但要求高,而且环节多。由于众多因素影响,导致工程竣工时留下许多先天性火灾隐患。
(2)消防设施配备不到位
依据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高层建筑在建设时,应设有较完善的消防设施,以便为火灾预防和火灾扑救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但是,公安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在工程竣工验收或日常监督检查中会经常发现,高层建筑普遍存在着消防设施!短斤缺两、质量性能差和功能不全等先天性火灾隐患。此外,一些单位由于缺少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室内消火栓等消防设施的经常维修保养工作,导致了大部分消防设施长期处于故障或瘫痪状态而不能正常使用。
(3)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
一是目前的高层建筑多为合用建筑,产权单位多,使用单位更多,因此造成了各单位在消防安全管理上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现象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消防安全制度不落实。
二是部分高层建筑产权单位和使用单位思想上认识不够,缺乏消防安全意识。主要表现在:有的单位任意封堵室内消防通道,对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制度不落实;有的没有消防应急预案:还有的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消防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等等。
2.4高层建筑安全问题的整改
2.4.1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问题的整改
施工安全管理和控制的问题
(1)建筑安全立法滞后于建筑市场的发展
(2)建筑安全管理落后
(3)建筑市场混乱,缺乏制约措施
(4)人员素质低,安全意识差
(5)安全措施经费的投入不足
2.4.2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问题整改
高层建筑的增多是时展的必然, 绝不可能因其火灾的严重性而停止建设, 关键在于如何预防火灾的发生、降低火灾的损失。因此,本人认为:加强高层建筑消防工作必须把重点放在高层建筑防范措施的落实上。
(1)高层建筑单位制度要健全、管理要跟上,做到软件不软。
1)内部建立责任制,落实责任人。
2)建立一档二薄三查制。
(2)消防监督部门要加强对高层建筑监督检查的力度和监督手段
切实有效的消防监督也是保证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消防监督部门的一个监督重点,消防部门必须花较大精力监督各高层建筑单位消防设施的管理情况。消防监督部门对消防安全有效监督,必须注重提高业务水平、宣传指导、依法处理三个环节。
1) 提高业务水平2)加强宣传指导3)依法监督
(3)落实责任主体, 明确管理责任
三、结束语
现代高层建筑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如何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施工,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摆在施工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真正做到领导重视、措施落实、考核到位,严格奖惩兑现,不断健全与完善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安全技术和提高广大人员的安全工作素质,才能实现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四、参考文献
(1) 王伟,浅析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问题及预防对策―从大型高层建筑火灾中的几点启示[J],安防科技,2006 (4):23-25。
(2)吴龙标,张和平,陆法同等。关于高层建筑中几个消防问题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9,9 (4):37-40。
摘要:本文在结合自己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对建筑装饰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概括和总结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危险因素 ;管理;对应措施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his work in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on decorati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is analyzed and the sum of the feasible solution.
Key words risk factors; Management; Corresponding measures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及居住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住宅装饰装修市场也得到了不断扩展。同时随着住宅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工艺水平在发展,原材料不断更新,对建筑室内装修工程
施工的质量标准也有新的要求,如何控制住宅装饰装修的施工质量,已成为目前建筑装饰界极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对施工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
高层建筑是指lO层以上的住宅以及总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和综合性建筑。高层建筑的楼层多、高度大,但并非是低、多层建筑的简单叠加,而是从建筑结构和使用功能等方面,针对高层建筑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高层建筑要求施工具有高度连续性和高质量,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复杂,除具有一般多层建筑施工的一些特点外,还具有以下施工特点:工程量大、工序多、配合复杂;施工准备工作量大;施工周期长、工期紧;基础深、基坑支护和地基处理复杂;高处作业多、垂直运输量大;层数多、高度大,安全防护要求严;结构装修、防水质量要求高,技术复杂;平行流水、立体交 作业多,机械化程度高。
2.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一方面来自于高层建筑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来自于施工安全管理和控制的问题。
2.1高层建筑施工自身的安全问题
高层建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同于一般建筑施工的危险因素。高层建筑安全施工有以下显著特点陶:高层建筑作业高度高。高层建筑大量的施工作业都是在高空进行的,5O米以上的高空与10多米高度的作业有质的不同。高层建筑楼面预留洞坠人致死更是常有发生,平常不大注意的小石块从百米高空下落可以砸死人。另外,高空作业物料上下困难,就连最方便的自来水也要采用特殊措施才能上去。一个小小火苗容易造成火警,扑灭也较平地困难。因此大量高空作业带来的不安全因素是高层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必须充分考虑和解决的。
高层建筑施工交作业多。高层建筑层数多,作业立体化,在一个垂直空间许多层次上都要进行工作,上下层次互相造成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如某高层建筑工程,上面有人想看看升降机在哪里,当头探到井道口,而下面正好把升降机开上来,一下子把人轧死。上面落物砸死下面人员的事故就更多了。高层建筑施工不可避免交作业.所以必须有可的安全措施来防范可能发生的事故。高层建筑施工工期长。高层建筑施工工期一般都在两年左右,大的项目工期可达三至四年,在此期间人员变动气候变化等人为的与自然的因素都能使正常的设施转入危险状态,不注意就容易发生事故。例如,高层建筑电缆磨破发生火灾,脚手架倒塌等等。所以,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工期长,各种由于时间变化带来的许多不安全因素必须认真考虑。
2.2施工安全管理和控制的问题
建筑安全立法滞后于建筑市场的发展。全国普遍存在无证设计、无证施工、越级设计、越级施工、层层转包以及伤亡事故误报、漏报、瞒报、不报现象。建筑安全管理落后。我国很多地区没有专门的建筑安全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很多企业趁转换经营机制之机,撤销或合并安全管理机构,削弱安全人员,使得施工中安全工作无人负责,无人监督管理。建筑市场混乱,缺乏制约措施。在当前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由于缺乏严格的安全控制措施,一些企业非法转包,越级发包现象严重。还有一些建设单位和非法中介人利用手中的权利,收受贿赂,不顾企业安全资质,使得一些建筑
企业资质与所承接工程等级不符,给施工带来不安全因素。人员素质低,安全意识差。建筑行业的许多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事故的应急能力,这是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一些建筑企业招用农民工、临时工,未经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就上岗。这使得施工现场管理混乱,事故层出不穷。安全措施经费的投入不足。当前建筑行业安全经费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着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化的实施。经费的欠缺使得一些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不能落实。
3.高层建筑施工安全对应措施
3.1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全面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方针。以专业安全知识为内容用行政奖励、法律、法规为手段,全面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安全防范能力,明确自己安全生产责权、利的关系,以达到施工安全效益最佳的目的。主要包括:加强专业安全知识、技术的日常教育与培训,用安全典型事例和事故教训进行教育,对照法律!法规认真地进行分析、讨论。将安全法律、法规逐件公示在安教宣传栏中。积极组织各类管理人员,参加好的安全讲座和参观受表彰表扬的项目工程。通过重视人员的管理、机制的建立、系统的完善、营造出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
明确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责任人。在施工中,明确安全控制由项目经理全面负责,要制定安全管理工作的要点。明确施工安全的承诺与目标,要编制工程项目安全计划,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工程项目部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责任目标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并针对不同的建设项目和施工条件,合理地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确保施工生产中的安全。
抓好施工前与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程施工安全产生于生产过程中,必须要以“预防为主”,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和施工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施工前,要循序渐进,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首先是做好施工前的调查研究。针对现场的地形、地物、地貌进行勘查、记录,及时发现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并依据实地记录、设计文件做好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以及现场安全警示的工作。开展好安全生产的宣教,实施安全技术培训与考核,并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施工中,要遵循“按图施工”的原则,充分了解、掌握设计文件的要求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内容。做好各项安全防护及应力支撑系统的验收工作。特别是井支架、脚手架、各类支撑等。卸料平台等经常性活荷载受力的部位,要按照安全计算的模式进行搭建。掌握全程施工动态,及时发现、纠正违规操作和违纪行为。
3.2加强施工中的事前预控和过程控制
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都必须符合国家省市有关部门颁布的各项安全规程的规定,用工手续要完备;fg工单位在开工前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生产领导组织机构,编制安全管理网络,使之成为整个工程的完整体系;严格实行书面安全交底,施工单位安全部门应编制教育计划大纲,编制相应的安全知识考试,每个参与工程施工的新进场人员均要进行安全考核,严格控制施工人员准人制度。
同时,施工单位专职安全人员应巡查工地,随时了解施工过程,检查施工中的防范措施是否按施工组织设计去执行,检查安全制度情况,督促施工单位对施工机械设备加强平常的检查和维护保养工作,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根据工程进展,分阶段对重点部位举行特别专题安全会议,将安全防范和安全措施安排在施工之前,及时提醒和督促有关单位注意重点部位的安全防范口。如发现安全隐患时,要当场剖析原因,及时指正,限期整改。对预防措施和纠正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应跟踪验证,保存验证记录。同时要建立健全奖罚制度,以经济辅助手段,促进施工安全生产。
结束语
关键词:重大危险源防控措施监督
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发展,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大型市政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不断涌现,项目建设中的重大危险源不断增多,预防建筑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的监管工作尤为重要。因此,要把重大危险源防控工作作为我们日常监管的重要工作内容,为我市科学发展保驾护航出一份力。现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经验,就重大危险源防控监管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强化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1.1根据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设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技术规程》(DBJ13-91-2007)的规定,以下分部分项工程属于重大危险源的范畴。
1.1.1开挖深度超过4m(含4m)的深基坑,或深度虽未超过4m(含4m),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极其复杂的基坑、沟(槽)工程。
1.1.2地下暗挖工程。
1.1.3邻近有建筑物(构筑物)、市政管线,需爆破、降水的人工挖孔桩工程。
1.1.4水平砼构件模板支撑系统高度超过8m或跨度超过18m,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或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m的高大模板工程以及各类工具或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大模板等。
1.1.5高度超过8m或虽未超过8m,但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高边坡、高切坡支挡工程,堤岸工程。
1.1.6 30m及以上高空作业。
1.1.7立交桥、高架桥等桥梁工程。
1.1.8跨度大于24m的钢结构、建筑构配件吊装、拼装工程。
1.1.9建筑物(构筑物)爆破与拆除和其他土石方爆破,爆炸性物质的储存与使用。
1.1.10建筑起重吊装和垂直运输机械安装拆卸。
1.1.11大型起重吊装工程。
1.1.12悬挑式脚手架、高度超过24m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吊篮脚手架。
1.1.13建筑施工防火。
1.1.14封闭、半封闭场所施工。
1.1.15装饰装修工程中危险物质的储存与使用。
1.1.16其他专业性强、工艺复杂、危险性大等易发生重大事故的施工部位及作业活动。
1.2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范围,对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辨识与评价,列出《施工重大危险源清单》并报监理单位审核。
1.3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开工前,将经审核的《施工重大危险源清单》向工程安全监督机构备案。
1.4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机构的监管人员,首先要阅读工程施工图纸和了解工程周边环境,并熟练掌握项目存在重大危险源的情况。如龙岩商会大厦F幢工程项目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十层建筑,查阅其施工图及周边环境条件,该项目的重大危险源有深基坑(开挖深度3.6m~4.8m)、超高模板支撑(支撑高度10.2m~19.44m四个局部高度不等的部位)、悬挑外脚手架(每段高度为19.25m)、落地式卸料平台架(搭设高度86.5m)、塔吊、施工电梯、幕墙施工(高度85.2m)等7个分部分项工程。
2.明确重点监控目标监督
项目监管人员应根据工程项目特点,对各施工阶段出现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列为该项目施工过程的重点监控目标(如龙岩商会大厦F幢的7个分部分项工程的重大危险源)监督,并将其纳入安全监督计划书,在重大危险源实施前及时向建设、施工、监理等建设各方主体进行监督交底。
3.落实专家论证制度,确保专项方案可行监督
认真贯彻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和省住建厅《福建省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程管理规定》,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如龙岩商会大厦F幢工程的深基坑、高大(超高)模板支撑、搭设高度大于50m的落地式钢管卸料平台架、高度大于50m的幕墙工程等4个分部分项工程重大危险源在实施前,要求建设、施工等单位必须对设计和施工方案组织专家论证,其中深基坑的设计方案专项论证专家应从省土木建筑学会公布的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程专家库中选取,施工方案专项论证专家应从省住建厅公布的建设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论证专家库中选取,其余的施工方案专家论证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规定执行,保证专家论证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同时,项目安全监管人员应全程参与专家论证,对参与人员资格、论证组织形式和程序进行监督,确保专项方案贴合现场实际,安全措施全面、可靠,能有效指导重大危险源防控。
4.结合动态监管,着重过程监督,实行差异化监督管理。
建设工程施工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施工阶段出现的重大危险源不尽相同,过程监督和动态管理是确保施工安全的关键。为此,按有关规定,所有施工许可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开工前必须将工程信息登录省动态监管系统。项目安全监管人员应根据项目施工进度及时跟踪掌握项目重大危险源的实施情况,如龙岩商会大厦F幢工程的塔吊、施工电梯应跟踪检查其设备备案证、安装专项方案、检测报告、“四方”验收,使用登记牌、加节附着的验收、定期检查、维护保养等环节情况。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发出责令改正通知单,并督促改正落实,对存在违规行为的项目经理和总监进行网上动态计分,严重的将约谈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进行立案调查,并网上通报,通过动态计分和网上公示,对项目经理和总监的违规行为起到威慑、警示作用,有力促进其认真履行职责,落实重大危险源防控措施,减少事故发生。
实行差异化管理,对重点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超高层建筑工程以及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的工程项目应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并在日常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增加监督检查的频率(如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对施工现场管理较好的工程项目,可在日常监督检查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检查频率(如每季度检查一次)。
5.强调验收监督
施工单位应对每个重大危险源的实施进行认真自查自纠,监理单位应在施工单位自查自纠的基础上进行复查,在进入下道工序前,施工单位必须组织相关责任单位的技术人员对重大危险源进行验收,项目监管人员对其验收进行监督,重点监督检查验收的组织程序(即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及相关技术人员参加验收情况)和重大危险源实体质量,对验收程序不符合要求或实体存在安全隐患的,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并责令落实整改,整改完成后,项目监管人员必须跟踪复查,确保施工安全。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安全管理;措施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s a frontier science a comprehensive very stro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s the enterprise in order to complete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products, from the beginning of accept of construction tasks, and then to the project acceptance. In the whole process, the focus is on the construction sit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object,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ving measure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建筑施工管理作为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建筑施工管理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是建筑工程项目从施工开始到竣工再到工程保修全过程的协调组织管理,对工程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筑施工管理责任及监督问题
在施工管理及合同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难度,目前采取的是金字塔式的管理,该种管理模式是在精干主体的基础上,生产关系和管理层次复杂化。一旦缺少有效的建筑管理责任体系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就必然会出现建筑管理的责任人与各施工生产单位的管理责任模糊。没有合理的科学管理,没形成管理目标,那么监督力度就弱。
(2)施工质量问题
对现代建筑施工来说,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目的就是能够保证并提高产品质量所进行的一系列计划、协调、控制等工作。一些大型复杂的公共建筑施工,普遍都存在着复杂纵横的关系。尽管政府已经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但是人员、机制还没有完全到位,监督管理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安全监管部门的主要工作依旧停留在事故调查、安全检查和发许可证的基础层面上,因此,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3)安全问题
建筑施工管理中,安全管理是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关系到财产和人身安全。建筑施工安全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安全意识薄弱,认识不到位现场施工中的很多工人都没有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法律观念和意识。此外,还有很多生产经营单位只顾生产经营不顾安全的现象十分严重。有的企业没有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就直接上岗,安全操作的水平低,不懂安全操作规程,最终导致了因安全意识淡薄引起的事故频繁发生。②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手段落后,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彻底的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对“三违”大多以罚代管,却忽视了安全设施的建设,忽视了设备和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有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制度的目的并没有应用于管理,而是用来应付检查的。既不重视安全制度建设,也没有将责任制落实。
(4)应对突发事故的预案不足
安全管理工作没落实,关于安全生产的施工资料也还不够规范。施工组织的设计方案、安全教育针对性不强,与施工现场实际要求不符。要应对突发事件,就要通过宏观和微观的施工管理方法来提高社会安全意识,健全自我约束机制。而在施工现成的一些管理人员对现场存在的习惯性违章和一些隐患问题不敏感,不分析,全关管理职能上下脱节,导致安全管理措施无法继续下去。
3建筑施工管理的措施
(1)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①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机制
首先,加强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安全执法机构,还要配备一定数量和专业齐全的执法监督员。一是要牢记安全第一,不断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水平;二是重点检查和督促施工企业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对责任制不明确的企业要及时调整;三是提高安全监督人员的执法水平,确保安全工作稳步进行。其次,建立建筑行业“诚信制度” 。建立行业管理信息化平台,积极采取信息化手段记录监理、施工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安全和文明施工情况及不良市场行为等,及时进行曝光。此外,要理顺处罚的渠道,按照工程行业法规对建筑各方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②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首先,重点抓大型设备、机具的使用安全检测。对进场设备的性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合格后才能使用,还要保证施工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下。对设备运行中的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必须确保施工用具和设备的使用安全。其次,抓好防高空坠落。必须严格检查楼梯口、洞口、通道口、物料提升机进出料口等的围蔽情况。另外,施工单位要给在施工现场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发安全帽,督促作业人员配戴,高空作业人员还必须戴着安全带作业。第三,深基坑工程。开挖前必须检查围护结构是否合格,还应该注意入岩强度必须要符合设计实际要求。当基坑开挖的深度超过4米时,施工方案必须专家论证,施工所采取的方案就应该通过建设主管部门认定有审查资质单位审查。基坑临边负荷要符合设计要求,组织排水、止水两个方面也要确保达到设计需求。
(2)加强安全教育,落实安全责任
①提高素质,加强培训
首先,加强对管理层人员的培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素质。企业应该定期对各级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质量。其次,对建筑企业“一线作业”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并按照各项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定期对“一线作业”人员进行技术考核,合格者才能直接上岗。
②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
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度,保证施工安全生产。建筑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是项目安全施工中的“第一”责任人,重点负责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同时,也要负责安全施工方案的制定、报审、检查等。此外,也要赋予项目经理经济处罚权力,指导好工地的安全事务开展。
(3)处理好后期的施工管理问题
一般情况下,后期的施工管理要面临工期紧、工种多、劳动力投入多、机械多、各工种交叉多、工作量大等问题。因此,抓好后期施工管理,保证项目能按期交工,已经成为了工程总承包单位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效率高、有组织能力的领导机构,并根据工程项目特点、规模等要求设置一个组织机构,做到结构科学、办事效率高,这才是实际中的最有利的组织措施。在管理措施方面,应采取动态控制实现目标,及时检查工序质量,做好工序交接检查。
(4)大力深化建筑施工管理的制度创新
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建筑施工管理的许多制度规范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项目管理考评制度、成本管理和控制制度以及建筑人才培养制度都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所以说,加强建筑施工管理的制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项目责任制的考评力度,把工程责任指标进一步细化,进而制定出各类考评标准,以便能够建立起比较科学的建筑成本控制体系。通过人才激励制度的创新,鼓励各类建筑人才脱颖而出,为建筑人才的发展创造更加完善的环境。同时,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决策机制和风险机制,更好地规范建筑项目的决策行为,为建筑施工工程的进行奠定基础条件。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建筑施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的高低。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断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技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在实践中掌握经验和教训,才能保证施工管理工作稳步开展。
参考文献:
[1]张韬,张兴文.浅谈施工安全技术工作的具体办法[J].山西建筑,2008
【关键词】施工管理;建筑工程
1 高层建筑安全施工管理
高层建筑是指10层以上的住宅以及总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和综合性建筑高层建筑的楼层多、高度大,但并非是低、多层建筑的简单叠加,而是从建筑结构和使用功能等方面,针对高层建筑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施工特点:工程量大、工序多、配合复杂;施工准备工作量大;施工周期长、工期紧;基础深、基坑支护和地基处理复杂;高处作业多、垂直运输量大;层数多、高度大,安全防护要求严,结构装修、防水质量要求高,技术复杂;平行流水、立体交,作业多,机械化程序高。安装施工主要由管道工程施工、电气工程施工、空调通风工程施工、设备工程施工所组成。
2 高层建筑施工的强度控制
强度主要是指混凝土的强度。高层建筑由于混凝土用量大,施工周期长,气候及工作条件影响因素多,有时会发生混凝土强度离散度性大,甚至不合格。那么如何克服和控制好混凝土的强度这一关呢?
2.1 配比的选定工程开工前,一般均要按设计要求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并都要到法定试验机构做级配试验,待级配报告出来后,根据级配做配合比试验(实验室配比),在试验施工时照此执行。但问题就在于级配与现场施工过程中是否相符。
有资产统计显示,若因砂的含水率z增多,砂率下降2% ――3% ,混凝土强度讲下降15%――20% ,而水泥数量的影响力5% ――0% ,石子及砂的级配影响力5% ――20% ;
水灰比影响力多增1% ,强度降低5% ――10%。既然影响力如此之大,那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2.2 严格养护制度高层建筑多采用泵送
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在某些工程上的使用表明,在配比、原材料、振捣控制严格的情况下,仍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
分析其原因,多为抢工期、养护时间严重不足。据有关专家测试结果,其强度比全湿养护28天;全湿养护3天;空气中养护28d分别为2:t.5:1由此可见养护的重要性。
2.3 加强混凝土强度评定剔除试块制作的不规范现象。一个验收批的混凝土应由强度等级相同、龄期相同以及生产工艺条件和配比基本相同的混凝土组成。根据相应条件选定一种,这其中都设计到一个标
准差问题。高层建筑由于施工周期、混凝土的浇筑、养护等气候条件差大,混凝土试验值的离散性也较大,即标准差过大,如笼统地作为一批来评定,很可能不合格,因此应分批,按条件基本相同的划为一批进行评定,这样做既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也符合现场实际。
3 高层建筑裂缝的控制
裂缝分为运动、不稳定、稳定、闭合、愈合等几大类型。虽说骨科内部凝固时产生的微观裂缝不可避免,但从质量角度考虑应尽可能能减少。由于高层建筑混凝土强度普遍较高、混凝土量较大、且带有地下室,所以裂缝产生的可能性更大。下面主要叙述有关对裂缝的“放”、“抗”相关措施。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所谓“抗”,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在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措施。
3.1 “放”的措施:砌筑填充墙至接近梁底,留一定高度,砌筑完后间隔至少一周,宜15d后补砌挤紧;合理分缝分块施工;在柱、梁、墙板等变截面处宜分层浇捣等。
3.2 “抗”的措施:① 尽量避免使用早强高的水泥,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降低水泥用量(宜
3.3 “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在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尤为重要。为使早期尽可能减少收缩,需主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较大收缩的同时,受到内部约束而易开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同时在养护过程中对表面、中间、底部温度进行跟踪监测(尤其在前3天)。对混凝土浇筑后的内部最高温度与气温宜控制在25~C以内,否则因温差过大产生混凝土裂缝。
4 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4.1 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方针。以专业安全知识为内容用行政奖励、法律、法规为手段,全面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安全防范能力,明确自己安全生产责权利的关系,以达到施工安全效益最佳的目的。主要包括:加强专业安全知识、技术的日常教育与培训,用安全典型事例和事故教训进行教育,对照法律!法规逐件公示在安教宣传栏中。积极组织各类管理人员,参加好的安全讲座和参观受表彰表扬的项目工程。
4.2 明确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责任人在施工中,明确安全控制由项目经理全面负责,要制定安全管理工作的要点,明确施工安全的承诺与目标,要编制工程项目安全计划,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工程项目部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责任目标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并针对不同的建设项目施和施工条件,合理地组
织人力、财力、物力,确保施工生产中的安全。
4.3 抓好施工前与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程施工安全产生于生产过程中,必须要以“预防为主”,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和施工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施工前,要循序渐进,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首先是做好施工前的调查研究。针对现场的地形、地物、地貌进行勘察、记录,及时发现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并依据实地记录、设计文件做好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以及现场安全警示的工作。开展好安全生产的宣教,实施安全技术培训与考核,并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施工中要遵循“按图施工”的原则,充分了解、掌握设计文件的要求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