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信息资源常见管理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什么是信息资源共享
在我看来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在今天的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者说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各种科学技术的出现,便利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使得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多。所谓的信息资源共享,就是把各方面的信息都能够达到很好地流通,从而达到知识的普及,是人们的知识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也可以是人们更加了解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的来自政治、经济或者是文化方面等等的发展状况。有一句是“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这里不需要仔细的理解,但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高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的共享程度也在不断地深化。
二、高校档案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信息资源共享认识不够
虽然目前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科学的力量在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影响,信息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中国这个辽阔的国土上,并不是每个人,或者说每个地方都认识到了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同样的,也不是每个学校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的好处都已经完全理解,或者是根本不去了解。前面我们提到高校的信息档案资源在我国整个资源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但在不同地方的高校中,或许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或许由于科学技术普及程度的不高。某一些高校没有强烈的信息共享的观念,对于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导致一种结果的产生,就是信息资源共享化程度得不到更加有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个人,更甚者是社会的发展。
(二)高校档案管理不规范和服务模式单一的问题
在今天的高校中,也在不断地加强信息化得水平,开始进行信息资源档案的管理,但一般的高校中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组织,不可能进行系统的并且有效的管理,从而导致管理的混乱现象发生。同时,使得高校或者高校以外的信息获得者在查询信息时的繁琐和低效。除此之外,更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高校的档案管理的模式是极其单一的,在高校的管理模式中,信息资源主要服务于学校的领导者,以便于他们进行对学校的很好地管理,而对于占据学校主体的人群,比如教师,学生等等,他们对于信息的涉及却很少,就不利于资源的很好的利用,和信息的有效的共享。对于这方面有可能是由于我们前面提到的观念的落后,陈旧的教学模式的长期存在,在我看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校并没有树立起为大众服务的观念。或者是对于档案的收集不够努力。使得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十分缺少。
(三)高校档案管理中信息服务效率较低和技术的缺乏
对于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我认为是在大多数的高校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比较普遍和常见的问题,是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的。在高校的档案管理中,我认为这两个方面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性。由于某一些高校资金的缺乏。所以无法引进新的技术和新型的管理信息的方法。一些学校还保持着旧式的信息管理方法,那么,对于这种现象,就会使得信息的获得者在一定程度上在获得信息的时候比较麻烦,效率低下,从而使信息的得不到很好地利用。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高校中档案管理的技术手段落后,基础设施陈旧等等,这些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天的学校中是随处可见的。即使在大学,也无法做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档案管理的方便和快捷。
三、总结
关键词: 档案;管理;创新
1 档案管理创新的意义
1.1 档案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档案工作是企业发展工作的组成部分,它与企业建立起共存、互助协调的关系,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已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档案管理创新是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需要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单调、贫乏的存档案室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档案资源结构,已是当务之急。通过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加强档案资源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利用服务。
2 档案管理创新中的思维障碍
2.1 创新思维障碍定义
所谓思维障碍,是指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而人的大脑思维却相对简单,其特点就是一旦长时间沿着一定方向、按照一定次序进行思考后,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或惯性,这种情况叫“思维惯性”。如果对于自己长期从事的事情或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物产生了思维惯性,并多次以这种惯性来对待客观事物,这形成了非常固定的思维模式,即人们常说的:“思维定势”。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势合起来,就称为“思维障碍”。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新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创造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形象,从而使知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创新的前提是突破常规,超越思维的惯常定势,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惯常定势成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条条框框,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不打破条条框框,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
显然,思维障碍阻碍了我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于创新是
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要进行创新,首先必须突破由“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势”而形成的思维障碍。
2.2 档案管理工作上的思维障碍
2.2.1 观念固定,创新思维缺乏变通
当某种观念为人们普遍接受以后,会在人们的心脑中相对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固定的观念。人们常说的传统观念就是固定观念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目前,档案工作者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许多思维定势,成为了档案工作的思想障碍和框框套套。
企业档案工作与经济工作脱离。档案工作者在继承和创新关系上犹豫彷徨,有的片面强调原则,习惯照既定的框框办事,有的片面强调继承,缺乏辩证的观点,对过去的做法一味照搬照套,这些在不同程度上都影响着档案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企业档案工作中现有的标准制度与实际情况不适应。档案管理仍然还在沿用过去制定的一些法规、规章、标准,部分已不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特别是最近几年企业改革的步伐很大,档案工作还按照过去的方法进行,存在依据标准和实际工作的不和谐。
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的发展不同步。随着企业的深化改革,特别是处于资产和产权重组的企业,企业档案没有纳入企业的改革规划中,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跟不上,导致档案流失严重,档案得不到安全保护。
2.2.2 意识狭隘,创新思维缺乏动力
意识狭隘是很常见的创新思维障碍。档案管理意识不强,管理模式较陈旧,检索效率不高,档案利用率低。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对室存档案重“藏”轻“用”,对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缺乏广泛的宣传,因此企业员工对档案利用效益知之甚少。由于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档案利用率不高。档案的服务手段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大部分的检索方式还处于传统的手工检索,尽管各档案部门在手工检索的途径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编制了多种形式的检索工具,但在编制检索工具中出现了求“多”不求“精”的现象,误认为编制的检索工具越多,档案工作服务质量越高。
2.2.3 知识匮乏,创新思维缺乏能力
知识匮乏是创新思维的绊脚石,要创新,就必须具有创新能力。由于档案工作的单一性,乏味性,令大部分的档案工作者知识结构断层、老化、单一,思维的惰性,墨守陈规,被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管理模式所束缚,缺乏创新的能力。
3 突破思维障碍,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
3.1 树立超越意识,实现管理意识的创新
创新思维的实质是对原有思维模式的超越,是对创新主体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观念、方法等进行新的组合,新的组合必然突破原有知识、经验、观念、方法内部及互相间的组合方式。而旧的组合方式就会本能阻扰这种突破,成为思维创新的障碍。不突破这些障碍,既无法进行创新思维,更无法提高创新能力。因此,要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首先要实现管理意识的创新,这要求档案工作者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超越自我意识,随着企业的发展,档案工作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重新定位,档案工作者在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同时,不妨多一些胆魄与果断,多一些敏捷和睿智,善于超前性地发现问题,独到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回答问题,敢于否定自我,敢于弃旧迎新,不断变革档案工作职能和方法,实现档案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服务手段创新,改变传统的以藏为主、重藏轻用、被动服务的局面。
3.2 扩展思维视觉,实现档案思维的创新
要突破思维障碍,就需要自觉地转换看问题的角度,扩展思维视角。要实现档案思维的创新,就要求档案工作者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及时了解所涉及工作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学会运用创新思维的原理和方法,解决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出现的新问题,运用档案的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进档案工作,实现由单一专业型向多样复合型转变,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共享档案信息资源,提供远程服务,使档案利用服务手段多层次、多样化,服务范围由“窄”变“宽”,服务层次由“浅”变“深”。
3.3 练就过硬本领,实现管理技术的创新
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方法:
1端正成本管理理念
从公路施工企业的角度分析,成本管理理念的树立,是做好成本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战略管理结合起来,树立战略成本管理意识,在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对企业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以便形成企业的战略依据,方便企业从价值链、战略和成本动因等角度,做好成本管理工作。“人性化”的成本管理意识,公路施工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必须以人为核心,通过培养全员的成本意识和调动员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形成整体性成本管理的模式,以此发现和挖掘每个人的成本管理潜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做贡献。系统环境的管理理念,成本管理需要摒弃传统经济观念的束缚,树立系统管理的理念,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确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等,并和生产经营的动态因素结合起来,实施成本的全程管理。
2选择合适的成本管理方法
公路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方法,常见的有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管理法和价值工程管理法,主要内容如下:作业成本管理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在了解作业消耗资源的基础上,确定资源的具体需求,体现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内涵,属于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作业成本管理需要建立作业中心和成本控制标准,以熟悉施工的流程和计算实际作业成本,从而展开成本方面的业绩评价。目标成本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基于施工成本经营活动,从企业的目标管理体系当中,抽出成本管理目标,以指导、规划和控制成本费用支出,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成本管理需要确定和分解成本的目标,并通过对成本目标的控制,针对企业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人员因素、工程工期和质量要求等,展开全面的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全面降低工程成本和提高工程的效益。价值工程成本管理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工程价值、功能和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工程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的角度,对工程的核心价值功能展开分析,以提高工程的价值,有利于在实现工程功能的同时,节约投资。价值工程的运用,需要确定具体的价值分析对象,并对相关方案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计算施工方案的功能系数、成本系数和价值系数,最后确定价值分析的对象和制定改进的措施,在公路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当中,一方面提高工程质量和保证工程工期,另一方面减少盲目的投入,避免成本费用的不必要浪费。
关键词:档案;开发利用;问题;解决途径
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是档案工作者将室存静态档案信息,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开发和传递给利用者,从而实现档案信息的活化和共享,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一项档案业务工作。在对各类档案的开发利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多问题,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的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维护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健康存在,值得档案管理者进行探讨。
1 医院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的常见几个问题
1.1查阅检索方式落后,影响档案的开发利用 目前许多医院档案以"卷"和"件"形式并存,由于以"卷"为单位的档案形成时间较早,且这部分档案基本以纸质档案形式存在,档案科在查阅此类档案时需要通过全宗分类,按照年度分类、组织机构分类等方法按卷进行查阅,这种查阅方法速度相对较慢,不利于档案查询。此外,近年来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电子档案的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如何提高档案借查阅速度,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将"死"档案变成活资料,是医院档案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
1.2档案开发利用形式单一,影响利用效果 档案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许多医院档案管理者便将"把住档案科的门,锁紧档案柜的锁"当成自己工作的本分,对开放、传递档案信息顾虑重重,这就很容易使档案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如何开发多种渠道,做到既能挖掘到档案的精髓,又能更好的为我所用,推动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向纵深发展,是档案开发利用工作面临的一个问题。
1.3相关人员归档意识薄弱,影响档案的开发利用 综合档案科是医院档案的管理部门,各类档案源于各个行政科室,而兼职档案员的素养结构及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档案质量。目前许多医院兼职档案员对归档工作存在以下两种错误态度,①懒于归档,即对待归档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作风浮躁,对每年度需要归档的材料懒得整理,抱着归档材料越少越好的不负责任心理;②误读归档,有的兼职档案员把档案科当成了"仓库",把自己用不上,放在眼前"碍事"的各类材料不经认真选择统统归档,这样不但增加了档案科工作量,造成档案材料的重复收集,且无谓的占用档案库房,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如何提高兼职档案员的归档素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共工作。
2 解决档案开发利用中问题的途径
2.1充分利用档案管理系统软件,推进档案信息数据化管理 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加大档案工作资金投入,在安装配置档案管理软件及档案库房自动温控系统同时,还为档案科配备电脑、扫描仪、复印机、刻录机等设备,使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同时医院档案科积极推进档案的电子录入进程,实现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两种档案保管形式的有机结合。今后还将进一步探索开展档案信息院内网上浏览服务,集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将档案信息按密级分类,设置浏览权限,利用院内OA网上办公系统,为利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2.2充分发挥电子文件优势,促进档案开发利用向纵深发展 档案科作为收藏保管档案信息的部门,它既可以开发利用档案原件,也可以对原件进行加工、转化而得到二次或三次文献信息,而电子文件就是将数字化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远距离传输,使异地利用成为可能,这就使电子文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院医疗执业许可证、法人证、组织机构代码证、母婴保健证作为经常使用的证书类档案,由于其应用范围广,利用的科室多、人员多,经常会遇到所需证书载体不同、交叉使用的情况。对此,我们在工作中探索采用复印、扫描结合的管理方法,在做好保密措施的同时严格控制各类证书适用范围,以保证其正常用途。譬如对需使用证书复印件的科室或个人在认真填写档案借阅申请单上的相关信息后,由档案科在复印件上注明用途并加盖医院公章;对需上传网络的电子版证书,由档案科首先进行扫描,然后在扫描件上添加水印,注明用途,既保证了信息的安全又最大限度的方便了使用。此外,数码摄像机、数码录音机等电子设备的使用,为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3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档案意识 医院档案科应加强档案知识的宣传,普遍提升医院各级人员的档案意识。可以通过院报、院周会等形式宣传档案馆藏内容,采取举办档案展览、印发编研材料、组织档案知识问答等方式,广泛向医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宣传医院发展历史,增强对馆藏珍贵档案的了解,达到强化归档意识的目的。同时将档案管理纳入职能部门年终考核工作,多措并举、踏踏实实地做好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
总之,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只有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均贤,李现红.档案管理[M].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10.
[2]杨晓辉,于秀杰.医院档案信息的价值与开发利用[J].兰台世界,2013(z4),138.
[关键词] 企业 信息管理 知识管理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对企业内外信息的综合利用能力,包括对外部市场信息、公共资源信息以及对企业内部信息如生产资源信息、产品开发信息、产品质量信息、市场销售信息、市场反馈信息等的搜集、处理和利用能力,所有外部信息只有在高效的转化为企业的内部信息并经过正确处理后才能转变为企业的业绩和竞争力。在经济环境法制化的推动下,企业外部信息的透明、公共属性特征将日益强化,因此从企业生存、发展、并不断推动业绩成长的角度来看,企业内部信息的搜集、处理、反馈和利用等一系列流程的正确与高效成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信息管理。资本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决定了以资本为根基的企业首先要使企业的盈利能力最大化,这一巨大的力量驱使企业必须最大限度的加快流动资金流转效率,流动资金流转效率是由企业内部知识资源、产品物质资源(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流转效率决定的。产品物质资源的有形、简单特征使企业在实际管控中较容易达到管理目标,而知识资源由于具有巨大的弹性导致对其进行有效管控难度较大,对知识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附着于知识资源的资金的流转效率。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知识资源进行正确高效的管理,搭建科学高效的知识管理平台成为获取和利用知识、提高企业绩效的要素。
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都是有效运用资源追求企业绩效最大化。信息管理的目标是有效满足信息需求,信息管理的手段是通过资源的配置来实现其目标;知识管理是基于企业对知识创新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机制)。虽然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在产生的背景、目标、管理内容及理论基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它们的作用基本一致。通过信息管理对企业的经营进行调节和控制、优化决策和资源整合,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益。同时通过对知识资源的系统化和有效管理,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资源,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
一、企业知识与信息资源管理架构的搭建
1.企业知识与信息资源管理架构的常见形式。
(1)塔型架构,这是一种在大型企业中常见的传统资源管理架构。此类管理架构是依照企业的塔状组织结构搭建的,其优点在于产生在不同层级的信息在经过一般性筛选处理后逐级传递,可以减少重大决策判断失误,缺点是效率低下和容易产生信息失真。
(2)树型架构,这是一种适宜于中小型企业的资源管理架构,此类管理架构是依照企业的垂直组织结构搭建的,产生在不同层级的信息在经过一般性筛选处理后都直接传递给最高层级,其优点是高效,缺点是极易产生重大失误。
(3)扁平型架构,这是一种现代化的企业资源管理架构,它是依照企业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而搭建的资源管理平台。这种平台的搭建是以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团队成员为核心,企业要努力使每一个岗位的成员都能成为知识和信息的搜集者、识别者、使用者和管理者。这种架构可以较大程度的简化资源传递处理的流程,因此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过程的失真、也极大的提高了资源流转效率和正确决策效率。
2.不同管理架构对管理资源的掌控分析。
(1)在塔型和树型管理架构中,信息采集末梢单元发达灵敏,信息采集量庞大,是一种快速的采集方式。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管理者通常会陷入洪水般的信息流中而不能自拔,如果加上企业管理者试图做出更多的决策,限于管理者自身不可能成为企业中所有领域的行家里手,决策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模式下长期工作的各层级管理者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弱化,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信息失真将不可避免。因此要发挥好这两种管理方式的优越性,除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方法如:ERP信息管理系统外,必须培养各层级相关人员对信息的正确搜集、识别、处理和管理能力。
(2)在扁平型管理架构中,由于管理扁平化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提高效率、减少信息失真,要求从企业团队的每一个基层成员、最小单元的管理者向上追溯到企业的最高管理者都必须具备与自身岗位职责相匹配的知识、信息管理能力,这种架构一旦搭建完成,由于大部分日常信息都已经在相应的岗位上高效正确处理,汇集到主渠道里传递的信息数量将逐级减少、重要性逐级增强、透明性逐级改善,这将会使领导者尤其是最高决策者,能够从洪水般的信息流中脱身,致力于处理事关企业决策的重大信息,从而制定正确的政策、调整企业的航向,推动企业业绩的持续增长。需要强调的是,扁平化管理成功的基础是改革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培育能力具备的团队成员,尤其是各管理单元的管理人员,这是一个经常性的工作。
3.根据企业实际运营模式搭建科学的管理平台。企业从建立初期的粗放式管理、高速成长期的制度化管理到确立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培育出完善的企业文化的成熟期,企业的价值理念、产品属性、人文环境千差万别,因此很难有统一的管理模式,任何企业的知识与信息资源管理都需要创造性,在知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蕴藏着管理方式的创新。这种差异化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接受这种差异化将为企业营造可孕育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活动的基本氛围。企业管理者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立管理模式,搭建符合自身需要的高效科学的知识与信息资源管理平台。
二、企业知识与信息管理的策略
1.搭建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治理结构以确保知识、信息流转过程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由于知识、信息循环本身引起的企业运转是否良性取决于其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是否失真和各环节知识、信息处理者的主观作用,搭建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治理结构可以最大限度的确保知识和信息流转过程中的真实性和处理者的责任感。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导企业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确保知识和信息管理的正确快捷。
2.通过树立企业理想引导组织成员不断为企业文化注入新的内涵。企业不可能仅依附于资本的增值本性保证企业业绩的持续增长和持续生存。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那些把资本赋予必要的社会属性的企业才可以生存的更久。这其实就是要求企业的领导者要有理想,其中心内涵是领导者必须有两种核心的责任感,其一是有责任使企业保持持续增长,其二是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有意识的主动行为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持续发展,即要承担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社会责任。不仅如此,企业领导者还应努力把这种个人行为变成企业的行为,变成每个团队成员的行为,最终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在这样的指导原则下,能够在团队内部营造诚实、勤奋、轻松、开放的工作氛围,使每一个企业成员都成为高效正确的资源利用者和管理者,推动绩效不断提高。
3.建立完善的制度是企业资源规范化管理的基础。管理制度的搭建必须建立在人性化的基础上,知识与信息管理突出的特征表现在管理的刚性和柔性上,刚性是指知识和信息表达内容的证据、依据属性,柔性指的是知识和信息内容或隐含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弹性。在知识和信息的搜集、处理、反馈、管理过程中有关环节的人员会将自己理性或非理性的判断、思想赋予流过的信息。团队成员中的差异性、个性化行为特征,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敏感度。但这种行为特征对保证知识、信息流程中的真实性却是有害的。因此必须规范人们在知识和信息处理中的行为,即在深刻理解人性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制度来约束每个成员,确保企业运作的聚合性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
4.根据知识与信息管理的特殊性,合理设定管理指标。企业知识与信息管理的特殊性在于其刚性和柔性特征并存。刚性特征如:科研人员开发产品的数量、产品的技术指标等具有刚性特征,其易于衡量、量化考核,因此在重视实际绩效的企业里,管理者很容易依据信息的刚性属性如客户要求而制定大量的刚性指标,依据刚性指标进行业绩考核。这种考核方法在信息搜集、输入、传递、处理、反馈和管理过程都是良性和透明时,是行之有效的。但实际上所有的信息搜集、输入、传递、处理、反馈、管理、及最终的处置都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是管理的柔性特征,如产品的性能指标往往是有限的,而产品性能是无限的,性能指标不能完全涵盖性能。当这种不确定性的程度不可预知时,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考虑管理的柔性特征,这就涉及到人性方面。制度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却无法约束人的思想;考核可以使人完成既定有限的产品性能指标,却不能约束他开发出完美无缺的产品;因为人人都知道缺陷是永存的,追求完美的动力更多地来源于人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柔性特征决定知识与信息管理乃至绩效管理的成败,管理者过于关注刚性特征如产品的性能指标,必然会引导具体工作者去努力实现既定的有限目标而忽略产品的真实性能,这也是很多企业绩效低下以及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产品的症结所在。就具体的管理项目来讲,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根据项目预研阶段获得的信息包括国内外该项目产品的发展历史、现状、发展趋势来甄别项目的刚性和柔性特征中哪一个占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不同的过程管理细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柔性特征占主导地位的项目难以实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刚性特征占主导地位的项目,对其进行量化考核非常困难。为实现更有价值的目标,管理者就必须随时关注过程信息,并逐步完善充实预期目标,及时给出指导性的意见,以达到确保绩效增长的目的。
5.加强企业知识与信息库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应建立一个广纳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知识与信息来源的机制,提供各种开放性的学习条件,建立能让丰富的信息和宝贵的知识不断更新的企业知识与信息库和顾问团队,使企业保持活力。因此,一是要有效组合知识与信息,使之成为系统的开放的资源;二是要继承和延展知识与信息的管理,使之不断演化和完善;三是要重视人的动态资源,让广大员工都成为知识与信息库的建设者;四是要做好知识与信息的选择、组织和管理,筛选并传播最相关和最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从而使企业能便捷、充分地获得知识分享和信息利用,推动企业创新,达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绩效的结果。
三、结束语
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战略的核心。从企业生存、发展、并不断推动业绩成长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的搜集、处理、反馈和利用等一系列流程的正确与高效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而企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对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要搭建科学高效的知识与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对企业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明晰化、系统化的管理和利用,培育能力具备的管理团队和工作团队,推动企业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组织整体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张祖忻:绩效技术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5
【摘 要】在一些资源供应里面,扩装工程是一些企业实行资源供应和销售的主要环节,它也是将企业和销售客户联系的重要途径渠道,业扩报装工程的质量能够影响客户满意程度以及资源销售情况的利益,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国家生产还有人们生活都有着一定影响,特别是业扩报装管理作为工程施工里面的主要步骤,影响和用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实现;业扩工程;工程化管理
在建设过程中,业扩报装工程是实行企业和客户相互沟通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也是企业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平台体现。在业扩报装工程里面,客户信息资源是企业营销部分实行数据收集的来源,实行企业的业扩报装就是按照实际运行状况、客户要求,实行客户哪里有需要就在哪里进行发展建设。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现代施工和建设里面,人们对于建设要求也在渐渐的增多,实行业扩报装服务的要求也就增加。所以,需要一套科学、完善的业扩报装管理系统,去实现业扩报装的管理,能够提升业扩报装标准。
一、业扩报装管理的用处与意义
在建设里面,业扩报装也能够称呼为业务扩充、业扩等。在我们国家的建设里面,业扩报装是指客户在申请受理之后,联系企业实际状况,为用户实现不断扩充业务,便于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建设里面,业扩报装是企业和用户联系的平台,它也展现了企业形象的平台。另外,业扩报装也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首演环节,业扩报装管理质量一方面影响着服务质量,一方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特别大的影响。在现实生活开展服务过程里面,企业应该按照受理的用户扩报装业务种类所受到信息数量、内容等等,耗时都比较多。使用业扩报装系统实行工程管理,可以很好的将上面业务遇到的状况进行开展,并且在短时间之内应该使用高效率将业扩报装实现,提升工作效率。另外,在实行电力业扩报装工程管理的时候,使用业扩报装体系,一方面可以能够将业扩报装管理问题与要求进行妥善解决,一方面能够改进业扩报装管理方法,对提高管理水平有着比较积极促进的用处。一般状况下,在使用业扩报装管理的时候,传统管理方法大多数是用人工操作完成的,在过程里面比较随意,在开展业务的时候有错误问题或者是不良现象也经常出现,对于业扩报装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进行科学管理,一方面能够将业扩报装的效率和工作水平提升,有效改善用户服务质量,一方面对于促进企业发展和事业进步都能够,有着重要用处与意义。
二、业扩报装管理中的问题
按照现在业扩报装的管理内容与意义,联合现在我们国家业务开展实际状况,伴随着经济事业的发展,业扩报装范围的应用也变得广泛起来,可是对于业扩报装有着突出问题,影响业扩报装的水平。根据业扩报装不同时期,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在业扩报装的过程里面,实行客户用电需要受理时期,按照这一时期业扩报装的现实状况,因为业务开展时会出现托关系、熟人实行申请受理的现象,致使在业务扩报装中,操作工作人员实行申请受理会有阻碍,实行违章操作,一方面对业扩报装管理系统业务的实施有着影响,一方面对企业树立形象有着不利影响。这是业扩报装里面实行受理时期所产生的主要问题。
(二)在实行业扩报装方案确定时期,因为方案确定是流程实现的主要环节,对于报装工程的质量和成本费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对于业扩报装的选择上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最后,将方案确定下来,对于业扩装包工程的成本与效益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在业扩报装的合同洽谈与设备采购时期,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贿赂工作人员的行为,降低业扩报装工程的造价,对于商家与类型、规格的不同,若是不实施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会容易在采购过程中有以次充好的现象 出现,对于业扩报装的质量以及利益,都有着不好的影响。
(四)在业扩报装的施工时期,伴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激烈,有一些施工企业为了将施工利益提升,在施工的时候使用不达标的施工材料,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在验收业扩报装的时候,因为验收的工作人员对施工资料不够熟悉,会导致对业扩报表施工的难度增加,从而没有办法保证施工质量。
三、分析业扩报装的科学化管理方法
联系上面所讨论的业扩报装管理的问题,在实行业扩报装的时候,应该再下面几个方面增强业扩报装的工程管理,这样能够推动科学化管理。在最开始的时候,实行业扩报装过程,应该增加对业扩报装工程的法制建设制度,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工程管理,去提升工程管理的标准和质量,加速建设发展。现在,我们国家事业建设和管理中,有着很多违法问题和现象,为企业发展带来了一个不利影响。面对这种问题,在进行事业建设中应该增强法律法规的建设,这样能够推动业扩报装规范化的开展实施。然后,再将业扩报表工作流程进行简化,因为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工作效率,为了将业报工作效率提高,先将工作管理效率加强,并且除了增强管理效率之外,也应该将流程实行精简,避免在工作里面有多于流程出现,将开展时间缩短,把工作效率提高。在最后,将业扩报装的科学性管理实现,也应该建立比较完善的服务监督体制,实现整体科学化管理,以便于提高和加速业扩报装管理标准。
四、结束语
在@篇文章中,是对业扩报装以及科学管理有着的重要意义,联合业扩报装工程管理所出现的问题,实行科学化管理方法实行论述,便于提升业扩装工程的管理标准,加速建设与发展。总而言之,企业扩报装是企业和用户联系的关键环节,这对于企业服务质量提高和供电利益保障、客户需求等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与用处。
参考文献:
[1]练润清.关于如何实现电力业扩工程科学化管理的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3,(24):219-220.
[2]张军华.浅谈电力业扩工程科学化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1):162-162,163.
[3]周燕,金可豹.如何进行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科学化管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590-590.
【关键词】后保管时代;高校;学科;档案管理;现状;改革
当前档案管理进入了后保管时代。在保管时代,国内档案学者囿于运用档案学的思想方法研究档案问题,研究视野比较狭窄,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也仅限于档案界,即“站在档案圈中看档案”。进入“十二五”之后,中国档案学研究视角、研究领域有了较大的拓展与扩大,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注重发挥档案管理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重要作用。
1.我国高校学科档案管理的现状
1.1对学科档案管理不够重视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档案管理不够重视,学科建设领域有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少数高校基本没有对学科档案进行整体管理,学科档案管理人员、条件与财力人员的配备不定位,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比较传统、陈旧,具体档案馆藏的种类也比较单一。
1.2管理方法与手段不能与时俱进
传统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方式仍以行政为主,根本没有将其纳入现代科学管理和法制管理的轨道。此外,从高校的档案库藏现状看,有关科研、教学以及那些时代信息含量高的资料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行政方面的信息资料却比较多。管理方法与手段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学科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和教育的国际化、终身化、信息化。
1.3学科档案管理不能做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学科档案不少只是学科申报、检查、评估或验收时,才临时收集有关材料;学科档案管理不够规范,对高校管理中的领域学科档案的保密难度高,管理中人为、零散现象比较常见;学科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的执行不一贯,学科档案检查与评估不够。
2.高校学科档案管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学科档案是指学校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学科建设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书面文件、电子文本和影像资料、网络数据等原始资料的总称,它承载了学科发展的历史,也孕育了学科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对高校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学科档案管理是大学学科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档案管理要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系统、完整、科学的学科档案体系,创新服务机制,完善服务功能,将有助于推动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3)当前社会加速转型、科技日益进步和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的形势,传统档案保管模式面临多重挑战,档案后保管模式的特征日益明显。对高校学科档案管理改革的研究,有利服务于新时期高校的学科建设和跨越发展。
3.高校学科档案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3.1电子文件管理
档案后保管模式的提出,是档案界应对电子文件涌现作出的理论反映。近五年来,随着电子文件取代纸质的压力与日俱增,国内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持续深入,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引进和介绍欧美学术成就的基础上,着眼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的研究和介绍,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比较鲜见。近几年,我国档案学界的主要贡献是在延续已有研究路线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在电子文件管理流程、机制、体制、标准和管理战略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电子文件管理是一个当代国际档案界普遍关注的研究命题,其在档案学科和档案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不言而喻。如果说西方档案学界主要侧重于从应用技术或管理技术上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永久性等进行研究,那么我国的特色则是侧重于在宏观层面上对电子文件管理的机制、体制和战略等进行探索。
3.2数字档案馆与电子文件中心
从档案界的角度出发,电子文件管理需要落实在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上。2006年以来,中国档案学界以电子政务和档案信息化理论研究为基础,重点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开始了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的探索。电子政务和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十年来我国档案学科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这种苗头虽然仍旧存在,但本学科研究的特色逐步彰显出来。
虽然有关数字档案馆和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取得了系列成果,但客观地看,这一专题上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达到系统化水平,理论深度尚显欠缺,理论成果也并没有引起业界在实践中的充分关注,其科学性尚待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同时也应注意到,对仓促起步的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如何进行总结分析和效益评估正成为理论界必须研究和面对的棘手问题。
3.3档案开放与利用服务
近几年,档案开放与开发、档案利用与服务成为档案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并逐步从单纯研究档案信息开放与开发扩展到同时将学科信息开放与开发作为研究对象。后保管时代档案工作中心从“档案保管”转移到“档案利用”上,从“传统档案服务”过渡到“知识服务”,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角色也从单纯的“实体保管员”扩展为同时作为“知识提供者”,因而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有了更多的新途径与新方法。文件与档案开放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部门在承担档案开放任务过程中,应适时将其建立成为学科信息公共查阅点,并在档案管理制度上做出调整与创新。
3.4档案法规政策与立法立规
前几年,档案法规、政策与立法立规研究受到进一步重视。中国档案学者将档案立法立规与政策放在信息立法与政策体系中进行了系统思考,通过对若干法律或政策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提出了对档案法规及其实施办法和有关档案政策进行修改的具体思路和方法。档案政策的制定应基于责任和权利两个价值导向,对档案馆的开放责任和公众的档案利用权利进行具体政策内容的设计。高校学科建设管理部门应不断建设学科档案的系统而完善的制度体系,并要求严格执行。
4.高校学科档案管理改革要求
基于以上对目前我国高校学科档案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对高校学科档案管理改革要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转变传统观念,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自以上分析可知,现代高校学科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而且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比较严重,在现有的状态下很难实现管理工作的创新。因此应首先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跟上现代高校发展的步伐。具体做法是:要加强领导重视。高校领导应正确认识到学科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必须在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根本上改变档案工作谁都能做、可有可无、做好做坏一个样的错误观念;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要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和考核制度,将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纳入绩效考核之中,把工作的实绩与职称的评聘和工资的提升挂钩,从而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科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专业技能。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是现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新突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不断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实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关键。
4.2建立和完善档案资料信息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档案资料信息保障体系,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档案信息存储时,要加强档案资料信息安全及计算机网络安全使用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管理技术,认真做好身份认证与密码管理工作,加强对档案管理系统的实时监控;同时还要对办公设备安装杀毒软件,以免出现木马和中毒问题;第二,档案信息利用时,要坚持利用与保密并重的管理原则,必要时可对网上内容设置访问权限。只有通过加强以上具体环节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档案资料信息保障体系,才能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
4.3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加快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进程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加快的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且使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应用与各个领域,高校档案管理也不例外。从实践来看,档案作为高校的主要信息资源,也正在向着数字化方向快速发展。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系统可以使高校档案管理更加现代化,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办公自动化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OA系统对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后,档案的管理升级为体系管理;第二,档案管理效率大大提高。OA系统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使文件资料的收集、储存、分类、统计以及查阅等都变得方便、快捷;第三,档案资料的传递速度与安全性提高。利用OA系统,能够避免传统信息管理过程中的种种弊端,通过网络传递更加快速、安全;第四,电子文件的保存比较稳定。较之于纸质文件的保存寿命而言,电子文件可以通过邮箱、U盘以及硬盘等保存,受环境影响较小,保存比较稳定。因此,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加快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进程势在必行。
总之,面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科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认真体会和践行传统忧患意识的实质内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高校档案管理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月.关于高校学科档案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兰台世界,201,02.
[2]彭群颐.信息化社会高校教学档案建设研究.教育与职业,2009,02.
[3]刘恩贤,姜辉.高校重点学科档案的内容、管理和意义.山东档案,2011,04.
关键词:图书管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化技术在各行各业得以普遍应用,作为文化建设阵地的图书馆亦应高举信息化改革的大旗,以互联网思维进行图书管理,搞好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图书管理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目标,提升图书馆整体服务质量。
1 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概况
(一)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即指以“互联网+”思维进行图书管理,实现图书管理的智能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图书存储的数字化以及管理服务的网络化。简单来说,亦即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图书管理体系之中,实现图书管理的自动化、高效化、便捷化,以使图书管理工作紧跟时展步伐,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转变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模式,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图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二)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深入人心,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亦具有显著的意义,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其一,有利于减少图书管理成本。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前期的投入较大,但一旦形成系统性的信息管理模式,则管理的成本将大大减少,不仅能减少相应的人力资源,而且能够减少书籍的损毁,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阅读群体。
其二,有利于完善图书资源服务。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有效整合图书资源,进一步优化图书数据资源的采集、加工、整理以及查阅服务,能够更便捷地为读者提供所需信息。
其三,有利于实现图书资源的大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图书资源的在线查阅,实现馆际共享,能够有效建立区域性的图书共享平台,实现图书资源的馆际互读,形成一个大的网络在线资源库,可最大化提高图书的使用率,实现资源的充分整合与利用。
(三)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目前,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其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献的检索和使用。图书资料通过信息化平台被录入数据库,读者只需通过相应的检索工具便能筛选到所需资料,并可在授权范围内将资料进行直接下载和拷贝。二是电子图书。纸质版图书通过电子扫描仪可直接生成影印本电子书,更好地保存书籍资料,方便读者查阅。三是图书的在线订阅、预约和推荐。通过图书馆的网络管理平台,读者可随时查看图书借阅情况,了解图书归还时间,在线预约图书,而图书管理人员也能通过网络平台在线购买新书、清查库存,为读者进行书本推荐服务。
2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未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囿于传统图书管理观念的束缚,部分图书管理人员对于图书的信息化管理还不太信任,信息化建设意R不强,有的甚至存在抵触情绪。特别是对于图书馆的领导层而言,其在部门工作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一旦部门领导不重视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则极易造成员工信息化管理意识的不足,从而对现代图书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此外,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还体现在工作懈怠、信息技术水平低下等方面,亟需改进。
(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素养不高
图书管理工作的好坏与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图书馆要想提升服务质量,必须具备一只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然而,在目前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管理人员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培训,其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显现,特别是信息技术能力的不足使得图书管理工作效率难以提升,给图书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网络技术的依赖性较强,这就使得电子信息资源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而由于图书管理工作者信息技术素养不高,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安全防护,显然难以有效保护电子图书资源。因而,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迫在眉睫。
(三)电子资源利用率较低
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吸引更多读者阅读图书,提高人们的整体阅读水平。然而,目前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资源的利用率较低,难以吸引读者阅读,一方面是由于系统建设还不够完善,信息资源较少,或操作不太便捷,读者难以获取有效的阅读资源;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和老年人信息技术掌握不熟练,在电子资源查询和获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都会造成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低下,这对电子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3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一)加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因此,图书馆要加强对员工的培养教育,使其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促其主动投身到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来。一方面,图书馆领导阶层要转变观念认识,积极制定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培养专业化的信息建设管理团队,引进高素质管理技术人才,推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图书馆还要积极宣传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监督,促使员工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认识,主动学习技能,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图书管理服务。
(二)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
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人才的支撑,只有不断提升图书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才能使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真正发挥效用,最大程度地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图书馆要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基本的图书信息化管理技术,包括电子信息检索、信息分类采集、读者信息管理、图书网上借还等一系列的专业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还需对图书管理者进行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使其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掌握基本的问题处理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保障电子信息的安全。此外,还应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文化素养,使其能更有效地为读者查找资料、推荐所需读物。
(三)改进管理方法,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
鉴于目前电子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图书馆应努力改进管理方式,构建与自身图书管理和读者需求相适宜的图书管理系统。其一,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优化信息检索功能,扩大电子资源容量,以满足更多读者的阅读需要;其二,加强与出版社及新媒体的合作,及时利用图书馆的网络平台最新图书信息,进行新书推介,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其三,制作电子图书检索、查阅、使用等方面的小视频,利用图书馆的电子大屏幕或网络平台播放给读者看,指导读者高效使用数字资源。
4 结语
总之,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图书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满足读者多样化需要。今后,图书馆还应在信息化建设上多下功夫,与时俱进,更好地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