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管理的本质

教育管理的本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第1篇

1. 教育管理主体的良好素养

教育管理者即是教育管理主体, 其自身拥有足够的管理智慧, 基础知识丰富且广博, 在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式进行不断的学习中, 能将其牢固的掌握, 并且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管理策略来开展工作。同时, 教育管理者也拥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能对全局有宏观掌控, 善于沟通协调, 拥有较为开阔的思维和敏捷的反应。另外, 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较为高尚的情操, 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境界, 能肩负教育事业的振兴责任, 保证自身的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提高自身的政治责任感, 有着宽容坦荡, 光明正直的品德。审美素养也是教育管理者必备的素质, 并且能正确理解任性的本质, 对主题自由的生命活动价值有自身的见解, 还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来对审美追求进行诠释, 并且以此延伸自身的情感体验, 来使教育管理主体以及客体相互作用中人所表现出来的状态进行理解, 让人能从平凡普通的生活中得到释放, 能对蜕变、扭曲的异化管理有所突破, 将生活真正的意义嵌入人心, 以此来使人的生命境界得到提高, 进而创造一个走向未来的教育管理。

2. 教育管理活动和谐有序的运行

教育管理职能可以维持教育管理的协调行为, 而教育管理职能可以通过政策、领导以及组织等基本环节来组成。各个基本环节都需要按照相关的教育管理规定来保证自身的顺利运行, 依次逐渐深入, 教育管理者通过运用有效的教育管理艺术以及策略, 使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圆满的完成, 进而开始下一轮的循环。而这一循环需要将有序运行作为主要的运行核心, 因为教育管理工作机制本身的内部循环过程能反映出自身的有序运行, 同时能充分发挥出教育管理过程中各种资源和各种因素的结构组织作用。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中都存在着有序运行, 不管是任何事物的发展, 在其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有序性, 而写教育管理本质内涵也体现了有序运行。所以, 有序运行能将结合真与善, 同时也能对教育管理合规律性以及合目的性进行整合, 其能创造教育管理主体性产物, 也能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将人的自由精神体现出来。

3. 实现教育管理结果的目标

促进人类生产是教育管理的目标, 让教育能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维持社会协调活动, 使社会效益提高。教育管理审美理想现实能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体现出来, 还能展示和解放教育管理过程中人的自由性。因为人类总是因为对效益的追求来进行积极活动, 所以人类的进步也体现出效率提高。从最终意义上来将, 对效率的追求, 是为了对人类生存目的的追求, 能体现效率的追求以及对美的创造。教育管理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对管理者的人性进行塑造, 能使管理者有一个更加健全以及和谐的人格魅力。

二、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需求

1. 审美需要的具体体现

审美需求使人的一种正常追求, 而人具备丰富的意识, 是一种社会存在物, 其能表现出人为了自己有更好的发展, 可对自己的表现有全面的肯定和认识, 能将自有自觉的生命活动需要进行表现。人类对自有的追求, 是一种根植于人类心灵的本质力量, 人只要活着, 就希望自己能表现出有尊严有个性的生存方式, 而人在活动过程中, 也总是希望自己能将自身所拥有的所有能量和本质都充分体现出来。也就是说, 人既能通过对象化活动使自己得到体现, 也能通过自身所创造的社会环境来发现和展示自己的美, 并且给予自己肯定, 这也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本质表现。

2. 教育管理活动的目的

在教育管理活动中, 教育管理主体需要采用有规律且有目的的方式来开展教育管理对象化活动, 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在这样的理性活动中能表现出一种感性的、超越功利的以及和理想化的状态, 并且以此为基础是自己的品质得到提高, 这体现了教育管理审美主体对审美的追求, 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在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 管理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者需要追求自有, 所以这是释放被压抑的主体, 解放被禁锢的情感, 享受生命乐趣的体现。

3. 教育管理审美主体追求

人在教育管理过程中, 其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能得到有效的满足, 同时, 教育管理能也是教育管理审美主体追求自由的基础。共性以及个性的协调活动, 是教育管理的本质内涵。这种活动能通过决策、组织、领导以及创新这样的秩序来进行有序的运行, 以此来对教育组织和个人的关系进行协调。遵循教育管理本身的规律, 是其共有的特性, 较为注重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方法的运用, 并且以此来促进人类自身的再生产, 能对人类的发展需求提供最大化服务。主体性教育管理体现的是人类的主体性活动, 其实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具有自主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的活动。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 并不会被外物或者其他人的作用牵制, 但是能根据物种的尺度来对某种活动目的进行积极的创造。这就是人的活动能与其他动物活动进行区别的标志。所以, 为了能促进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服务, 促进社会发展服务, 需要对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自由进行实现, 并且使教育管理得到全面的丰富, 这也体现了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追求。

三、在教育管理审美实践中实现教育管理审美价值

1. 将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作为依托

在教育管理主体中, 应该融入教育管理客体审美属性, 对其以主体的角度来进行体悟, 这就需要将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作为依托, 这样教育管理才能对人的自由本性以及审美价值意义进行肯定。不管是怎样的教育管理活动, 如果人不进行审美关照, 也不亲自体验情感, 就不能将这一管理活动看作是美的教育管理。在现代社会中, 普遍注重人的生存模式, 也强调人心灵自由的审美形式, 其主要是人的基本人生经验, 其以审美活动为主体为基础, 其能创造一个有个性有生命价值的人类世界。在教育管理审美世界中, 所有参与到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 因为其自身本就应该是的, 以及本真的东西去活着。在精神上, 用全面的方式来将对象占有, 也可以去超越对象, 在管理和被管理的过程中能投入自身的切实体验, 能进行生命内涵的感悟。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 人才能对教育活动中没有拥有的自由感以及解放切实体验。

2. 教育管理实践活动的产物分析

教育管理能对教育、科研以及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提高, 也能创造美, 同时还能保证教育系统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得到较快的发展, 进而使技术美学原理得到运用, 进而形成一种能对社会需求进行满足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产品。在教育管理过程中, 可以产生美的需要, 这一需要能帮助管理者站在美学角度, 来对学校、教育行政机关等进行相关的管理教育。在一个美的教学环境以及工作学习环境中, 审美属性需要教育管理作为基础。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者以及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 能对受教育者的人性以及人格进行完善和健全。另外, 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也能创造出人的审美能力。在创造美的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 美需要推动教育管理者, 并且能根据美的要求来创造美的事物, 这一过程能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玉丽.理解和诠释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美学思想和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同构理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2) :33-36.

[2]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缺失的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5 (3) :88-90.

[3]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再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4 (4) :17-20.

[4]孙玉丽.审美价值教育管理的最高价值[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28 (6) :3-7.

[5]孙玉丽, 孙绵涛.对教育管理审美价值本质内涵的再认识[J].当代教育论坛, 2016 (11) :30-33.

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第2篇

 

“没有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就无从谈起。”但是,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当代研究生的思想观念日趋复杂,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亟需一种新的具有超越传统管理理念的,注重文化价值和追求的管理模式来适应其发展。

 

1 文化管理与教育管理的文化本质

 

“文化管理”理论作为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新的管理理念,是继管理之父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之后管理学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文化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企业’文化管理”中。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文化学的兴起,“文化管理”逐渐被教育界广为釆用,而且不断在学术期刊和著作中出现。随后,“文化管理”一词成为与大学文化或校园组织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本质上,文化管理是一种柔性管理,是对“法治”、特别是“人治”的超越,它通过倡导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唤醒广大师生的创造性、研究性学习和工作激情,积淀深厚的文化氛围,形成强大的文化基因,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快速、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精神血脉,最终达到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教育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教育和对“人”的管理。教育的文化管理就是以高校的文化为载体,本着依靠人、理解人、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的原则,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影响并推动学校的教育发展,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打造文化品牌的目的。

 

从深层意义上说,教育的文化管理的本质就是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就是对教育对象中的成员施以无形的、潜在的、隐性的文化影响,通过理性关注和价值引领,“引导并调控组织和成员的心态和行动”,通过对这种“文化影响”氛围的心理认同,增强群体凝聚力,进而实现高等教育目标与个体价值追求的理性整合,“使组织和成员进入自为状态”,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和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 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文化选择与创新

 

倡导研究生教育文化管理,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对西方文化予以合理汲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与时俱进,才会最终形成研究生群体共同遵循的“文化伟力”。

 

1、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教育管理均是对人的思想意识的精神层面实施的,是对人“心灵的唤醒与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繁衍生息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创造出的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是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研究生人格和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仍然应以积极的态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唯其如此,我们才可能真正建构起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文化。

 

2、西方文化的去粗取精

 

首先,要积极汲取西方文化中的探索精神。古代西方文化从“源头”上就表现了一种追求真理和不懈探索的求知精神。如古希腊哲学关于“求真知”的追问,关于“认识你自己”的追问等等;其次,要批判地借鉴西方文化的民主精神。

 

由于古希腊社会民主而自由、宽松与和谐的氛围,使每个人都能自由且充分地参与竞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创造力,从而创造了灿烂而辉粕的希腊文明;第三,是要批判借鉴西方文化的“法治”精神。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从而使个人的自由权益得到全社会的合法保障,使西方社会普遍注重建立健全“法治”秩序,这也应成为我们予以借鉴西方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3、现代文化的与时俱进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创新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条件。

 

现代文化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根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的潮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社会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才能使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建设健康顺利发展,才能对真正加强并改进新时期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有所裨益。

 

总之,在我们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过程中,我们固然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和提炼道德精神和准则,用以规范研究生生活实践;也需要借鉴西方积极合理的精神文化,以丰富研究生的管理思想体系;

 

同时我们同样需要在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提取并吸纳时代精华的成分以建构我们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

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公共管理;服务本位

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校的常规性工作,历来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高校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重科研、轻教学,重硬件、轻软件等现象,使得学校的教育质量出现下滑。同时学生对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维权意识也显著增强,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与现实状况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

传统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较少关注和服务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各项工作都充分体现了国家计划的特性,学校自主独立性相对缺乏。同时,处于精英型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资源还属于稀缺资源,学校相对于学生及其家庭而言处于一种强势地位,学校对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模块式的教育和教条化的管理,将国家的需求、主管部门的需求、学校自身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往往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求,忽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服务。

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状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学生在校人数激增,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学生人数激增,硬件、软件投入不够,加之认识不到位和准备不充分,学校承受了越来越多学生的抱怨和家长的投诉;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出于自身管理方便和管理成本的节约而忽视学生正当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部分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许多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把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与引导;由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广量大,与学生利益相关的管理部门众多,因此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过程中,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经常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管理效率很低。虽然学校也设有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但由于此类组织的管理和工作开展仍隶属于学校管理部门,故未能很好的实现学生的利益诉求,仅局限于举办相关活动和协助日常管理工作,效果一般。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理论路径

1.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开启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人本价值趋向

教育管理理论大量运用和吸收了管理理论的管理思想而逐步发展起来,并逐步转向创立起适应教育实践需要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其中的人本教育管理理论突出了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推进了教育组织决策的民主化,体现了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本教育管理的重要思想就是教育民主化,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决策和管理。在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民主化被确立为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民主化与国际化、科学化、现代化等一起构筑起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正在促使教育由以往“专制”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的民主教育模式演进,民主已经成为了教育的真正灵魂与不竭的发展动力。同时,学生主体意识的日益复苏,已悄然改变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往所占据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本管理和服务本位的管理理念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日益成为高校构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价值趋向。

2.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政府财政危机、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得西方公共行政领域主流思想理论遭受严峻的挑战,应运而生的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在公共管理实践中,要以公民为根本和核心,把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政府工作首要的价值目标。政府由统治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转变。公共管理可以理解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模式

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价值目标方面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本位”的理念,一切教育管理行为和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以实现学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真正地体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方面,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基础,学校与学生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学校价值的根本所在;在具体的实现路径方面,即明确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构建学生服务型的教育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改革学校主导一切学生管理事务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性管理模式和对话机制;改革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运作方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改革学校在传统管理行为中忽视学生权利,依靠规章制度推动管理的模式,建立以学生共识和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现实路径

1.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以学生为中心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学生作为学校社区的“公民”,因此学生具备了社会系统中的公民特性,享有主体地位,从而使得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其价值取向应该是学生主体的利益实现。同时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因而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随着教育消费观的日渐兴起,学校的服务角色和功能也开始受到学生和社会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受教育民主化思想的影响,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充分考虑学生的广泛民主参与已成为必然趋势。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高校应以实现学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学生的根本利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努力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但在实现路径上,不能依靠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学生利益,而应本着“服务本位”的理念、合作共治的方式来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

2.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构建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

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主要涉及与学生利益的相关政策规章的制定、实施和落实,教育管理组织的架构和职能定位,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服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其成长成才,解决学生在个体发展阶段必然或者可能面临的实际困难,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和提供平台,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全体教职员工都应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3.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维护学生切身利益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教育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提供合法性依据和制度支持,为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指明方向和提供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为后续工作的推动夯实制度基础,从而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学生的正当权益得到制度保障。主要包括:完善和规范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建立服务本位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配套机制;完善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完善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结合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适当借鉴公共管理的相关制度:诸如实行听证制度,畅通学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实施新闻制度,有效保障学生知情权;实行领导接待日制度,提高管理服务效能;积极开展民主评议制度,畅通学生民主参与管理的现实渠道等。

4.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凸显服务职能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服务职能也将深入人心,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学生的消费意识和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为了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周到切实的服务,就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组织及其职能,在完善正式组织服务职能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学生服务型组织建设,重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功能。结合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构建服务型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为根本目标。服务型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学生为主要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从“管”字当头向“服务”至上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主要包括:强化学校正式组织的服务职能,学生管理部门应加强日常管理的服务和协调,教务管理部门应完善教学服务和督导,后勤管理部门则加强服务质量的监管和提高;学校积极提供人、财、物的支持,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组织体系;切实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学生自治组织体系;重视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非正式组织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功能发挥。

5.学生教育管理的队伍:提升服务意识

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应包括学校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他们要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坚持“服务本位”的理念,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坚持学生利益为本,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良好结合,能够给自己准确定位并履行好自己的服务职责。主要包括:学校各级人员须坚持“顾客导向”的理念,能够把学生当作“上帝”来对待。学校各级领导者要重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并加强协调,将学生利益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一般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维护学生切身利益和坚持人性化管理;广大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服务三结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专职学生管理人员,要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在于服务;后勤管理服务人员则需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让学生满意。学校层面则要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教育,积极灌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逐步树立全体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培养他们的服务观念;加强师德和教师伦理建设,进一步明确教职员工的服务职能,大力宣传学习先进典型,加强传统师德精神的培养;注重激励机制建设,完善奖惩制度,将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服务状况与个人的职称、升职、福利等挂钩,进一步激发服务热情;建立和完善人员的服务规范与章程,加强工作培训,广大教职员工也要自觉加强学习和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冯增俊.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特征及趋向探析[J].教育研究,2004(11):9-14.

[2]樊美勤.论高等教育民主化建设——兼论如何推进高校民主管理与教育教学民主化进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25-29.

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第4篇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教育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路径,从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模型和分析工具,为我国教育管理、经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进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刘志民编著的《教育经济学》是一本别开生面的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著作,也是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教学研究的专著。作者以经济学和教育学原理构筑教育学理论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教育学进行系统性研究,阐述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内容涵盖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增长、人力资源、规模经济、制度、投入与收益等。本书也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理论的前沿论著,作者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并重、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兼顾的研究论证思路,构建出基于我国教育实践的经济学研究模型,对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教育学发展和经济学理论完善均具有积极意义。

很多人认为,教育是教育,经济是经济,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独立学科,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找到教育的经济属性。教育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支撑,以高校为例,教育活动的展开至少需要教室、教师、教材、学生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就是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展开的必备资源。这些要素均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经济学上的计量与评估,建设一间教室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招聘一名教师需要支付一定的薪酬,编写和印刷一本教材需要一定的费用,培养一名学生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建设教室、招聘教师、编写教材、培养学生与货币资金要素流入市场具有相似性,因此教育活动的展开就是各项要素流入教育领域的过程,概括来说,就是教育领域的“投资”。但是教育领域的产出并不直接以经济要素的形态呈现,它是一种知识形态或其他形式的隐性产出。

当前,我国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教育任务和科研任务。但是无论教育成果还是科研成果均无法直接转化为经济要素的形式进行计量,例如,教育任务的直接目标是人才培养,接受教育的学生以成绩为标准实现毕业,对于成绩我们无法以经济学标准进行计量。但是学生毕业后能够通过转化为劳动力的形式参与到经济发展中。科研成果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转化,成为实际的生产力,进而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教育领域的教育成果和科研成果最终均会经过一定形式的转化,形成经济要素,这就是教育领域的“产出”。

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深,这不仅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还直接影响了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的发展改革。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教育都趋于信息化,并且发展相当迅速。由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教学情况,需要从改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营造老师与学生和谐相处的氛围等方面进行分析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管理与教学。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教学方法;基础教育

引言

研究表明,当前的基础教育形式依然是传统的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形式。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输入,但没有做到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自身后续的发展有很大的危害性。在进行研究期间,研究人员经常到基础教育课堂中进行实地观摩与详细的分析,以及在与各个学科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到,即使是在信息化教育的条件下,基础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管理

1、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管理含义

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于教育信息化来说,外界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相结合,使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之中,完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获得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尽快的适应社会,迅速实现教育改革的完成。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就是在国家和教育管理机构的领导下,为了更好的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最大程度的服务于基础教育,全方面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管理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与综合,把网络作为平台,实现高效的教育管理、高水平的教学水准。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速度和实现现代化教育的步伐。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管理必须要突出基础教育管理以及基础教育教学的特色,与高等教育相比,基础教育是统一的并且比较基础,基础教育管理应该最大程度的做到规范标准,层层管理。要关注基础教育发展的全面性,要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放在第一位,同时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

2、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管理的特点、本质和目的

(1)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管理的特点

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管理有很多优点,例如管理更加智能方便、管理更加依赖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等。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管理能够很迅速的获得信息并且在较快的时间内传播出去,有效的增加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工作效率。从教育管理方面看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管理拥有开放、科学等特点。开放性使原来的孤立的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被打破,基础教育管理工作由此得到多个地区之间的有效的交流与监督,促使基础教育管理工作更好的进行。系统性是指各基础教育管理机构之间的互相依存性,各机构是一个关系紧密的整体,各机构需要合作与相互配合,避免“内乱”的发生。交互性则是改变了传统的命令与决策执行模式,促使学生、学校、教育管理机构,甚至是全社会都能达到平等关系。科学性则是完全的体现了信息化管理的规律性和制度的优良性。这些特性体现的是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精神和思想动力。

(2)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管理的本质和目的

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使基础教育管理要新颖,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就是将新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思想与基础教育管理相结合,提高管理的效率,改善基础教育的发展。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管理的效率,改善基础教育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教学

1、师生间教学的现状

在现在的基础教育教学模式中,一般情况下会强调学生是主体或者强调老师是主体,不能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做一个合理的定位,认为老师与学生是两个独立的主体,不能相互协调,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更好的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寻找新的教育方法。

2、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的教学的优点

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是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再受到一些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其指引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思想是决定教学形式的关键因素。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和老师通过和谐的交流,使学生慢慢了解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有关学习的各种活动,相对应的学生会在老师的指引下认真学习所学内容,积极的询问老师不会的问题,老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不断地交流来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3、教师与学生应形成平等的关系

基础教育教师不仅自身需要很高的素质,而且还要懂得如何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愉快学习。教育管理信息化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够利用信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随时修改教学的方式与内容,与学生达到完美契合。同时,学生也应该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去接受知识,与教师进行交流与协作,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与教师保持良好互动。这样能够让教师与学生拥有比较近的关系,使师生能够共同进步。

4、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的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的教学,是把素质教育作为首要任务的,通过认真仔细的研究课本,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来获得课堂上学习的内容,经过分析整理之后,将堂本知识与信息知识相结合。并且能够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的改进,实现现代教学的目标,特别是获得知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方面尤为重要。

三、结语

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管理和教学是在不断发展的,本文着重分析了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管理和教学,探讨了信息化对改善基础教育管理和教学的影响。为了使基础教育更加完善,还需要对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更好的将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相融合,让信息技术最大程度的服务于基础教育。

作者:刘立伟 单位:四平市铁西区教育局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第6篇

一、以“事”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思想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工业发展迅猛,经营规模日益庞大,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呼唤着科学的管理方法。在此背景下,形成确立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是从提高工厂的生产率出发,体现了选择和训练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与泰勒同时期的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学说和古典组织理论,系统分析了管理的过程,明确提出了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提出了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和组织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教育管理者重视追求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方法的研究,制定了各个方面的标准,使教师了解教育的目标。而对于管理人员而言,给每一个管理人员赋予一定的职责,充分发挥其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最终使学校组织成员在纪律、秩序和目的等方面更富统一性,对教育管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思想

20年代开始,由于劳工运动和民主思潮的蓬勃发展以及新兴社会科学的产生,同时,学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学校系统内部结构上的变化,泰勒的科学管理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猛烈抨击,故而促进了教育家们开始研究民主的管理,其中以梅奥为代表而创立的“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大受欢迎。人及关系理论研究人的行为的动机、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认为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成员,而不是“机器人”,从人的心理需要和人际之间的交往方面来看待问题,认为教师除了基本的物质需要以及保证生活所需之外,还有精神的,胜利的需要;强调教师要参与学校的各个方面的管理以使教师获得工作上的满足度,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

三、科层管理思想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起,管理理论家开始了对正规组织的等级特点进行了探索。其中以韦伯为代表的“科层管理”较为有代表性。科层管理理论的特点是分工专业化;权利等级体系;规章制度。概而言之,就是特别注重组织内部的结构设计。这样就直接推动了专家们把学校组织看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来看待而惊醒研究;同时,又使教育研究人员对教育管理的研究更接近一半管理的研究轨道,开阔了教育管理研究的事业,加深了研究思维的广度。从根本上说科层组织还使教育管理研究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注意力放在人际关系和组织生活的生活非正规面上,要求重视和理解学校这一正规组织在结构上和技术上的问题,即是学校组织的性质问题。这正是科层组织的最大影响之处,因为它毕竟使对教育管理的研究走上了比较正确的轨道。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

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第7篇

一.“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的终极目标大学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场所,其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出人才

这一过程,也正是大学生得到自我认识、发掘和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重要基础。而这个过程的主体与客体均是人,高校教育管理的实施者是人,其目标也是为了完善客体的发展。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主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的效果。

二.“以人为本”是高校科学管理的必然趋势

(一)管理意识转变的要求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对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的职责和角色要求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主客体对自己的认知、要求和价值的实现也不断提高。这也就意味着教育管理模式将逐步由传统的服从行政命令的被动管理模式向“以人为本”主动管理模式转型。因此高校教育管理的意识和方法也随之发生转变,由单纯的制度管理转向为管理主客体的互动、主动的管理模式。这就要求现代的高校教育管理需要同时将教师、学生和家长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彼此的主管能动性,并以是否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和有效完成学生的价值培养作为衡量高校教育管理成败的标准之一。

(二)教学科研的要求

高校的教学科研是能够充分体现和实现教育主客体创造性的劳动。传统的单纯的刚性教育管理导致了不少教学科研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的发展,一些强制性的刚性管理已经与高校教育的科研工作产生了摩擦,并限制了科研工作者的发展。所以必须将刚性的制度式管理模式有机的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地结合,从个体的价值着手,充分调动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将其从被动角色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位置。

(三)高校主体特征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客体,都是文化水平及自我价值追求较高的群体,这就要求高校教育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能够充分满足其求知和自我发展及价值提升的需要。因此传统的、单纯的行政式命令管理的高校教育管理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高校学生的要求,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并且导致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很难将工作有效开展下去。正如伯顿?克拉克所指出:“学术组织的顺利运行成了所有管理中最艰难的工作”。因此,要将能够充分考虑到个人价值实现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制度管理有效结合,这样既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和规范学生的发展,又能充分满足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实现,从而在实现大学生价值的同时,充分实现高校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能够充分满足管理主客双方面的要求,并能够有效实现二者的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列宁曾经说“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和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

作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的主体,首先需要自我领悟“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精神,只有自己身先士卒,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高校教育管理中,那么高校教育管理的客体才能够主动积极地回应这种教育模式,他们的潜质才能够充分被挖掘,个人价值才能够真正被体现。因而,在高校管理中,应充分凸现其主人翁的身份,增强其责任感和归属感。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尊重学生,为学生提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展示的平台,将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精神。在高校教育管理的执行过程中,由于环境、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均有所差异,所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一致。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体特点的挖掘相结合“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认识、学习和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力培养。

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第8篇

一、创新性教育管理的实践要求

创新精神来源于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它是创造活动的动力,是教育管理者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的心理基础。创造性思维,是以新动机为先导,以思维的流畅性、应变性为基础,以思维的创造性和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为核心。面对学校内外的激烈竞争与挑战,教育管理者的思维应变性强,就能够发挥自身优势,走出新路子,创出自己的特点。创新速度和质量的恰当组合,是取得成功的第一位关键因素。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不能适应教育管理的创新。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创造性实践过程是揭示新的科学概念和建立新科学理论的过程。一个称职的教育管理者,在创造性实践中,要能很好地了解、把握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教育管理者有了不断学习的理念,才能促进教育管理的创新。

专业知识是教育管理者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管理的基础。只有懂专业知识、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管理者,才能在管理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育管理者要善于学习,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研究专业发展规律,做内行的管理者。这样,才能够进行创新性管理并实现预定目标。通晓教育理论知识是实现教育管理创新的关键因素。教育管理者要掌握教育规律,熟稔教育管理制度,有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自信,并善于及时捕捉信息、把握机遇,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为开展创新性工作创造条件。除此之外,在创新管理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必须善于沟通,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善于营造民主氛围,淡化制度,注重文化环境,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寓有形于无形之中。

教育管理者要具有团队精神,注重群体效能;注重长远建设,敢于承担风险;善于关心人,注重心理投入、情感投入,以道德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人格的魅力去激发和引领教职工共同实现教育管理创新的目标。

二、创新性教育管理最终体现在以人为本上

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它贯穿于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管理职能中,成为推动此循环的原动力。

1.计划创新

这既要体现计划的严肃性,又要体现计划的灵活性;既要考虑计划的超前性,又要考虑计划的可实现性。计划工作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2.组织创新

要求组织目标明确,切实可行;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因事设人,分工明确;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部门间要有团队协作精神。

3.领导创新

这主要表现在: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民主决策,职权分明;讲究领导艺术,善于运用激励机制,如荣誉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等,多为下属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创新才能的机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做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建立各级各部门之间的信任、和谐的关系,以及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的关系。

4.控制创新

控制创新指建立信息反馈体系,采用量化标准,检查、督促计划的执行,注重管理效率和管理绩效。

教育管理要创新,教育管理者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能否成功,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多次甚至反复的试验、探索才能取得成功。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有勇于探索的创造性精神。

三、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创新教育管理之中

1.把教职工放在首位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把教职工放在第一位,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的实质所在。同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唤醒领导和教职工“以我为本”的觉悟,使教职工形成从我做起的优良品德和习惯,形成责己严、服从真理的科学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人生价值观。人具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认为,“与我们应该成为的人相比,我们只苏醒了一半。我们的热情受到了打击,我们的蓝图没能展开,我们只运用了我们身体资源的极小部分”。教育是让人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教育管理应该给予人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条件。教育管理以人为本,把管理目标内化为教职工认可的理想,把管理纪律内化为教职工认同的思想,实现规章制度和师生职工思想、追求、情感的统一。

2.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

积极弘扬、确立、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教育管理应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师和学生应当直接或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决策。

3.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独特的学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