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第1篇

摘要:基于中观课程设计的视野,从课程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高职微生物链路课程进行建设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微生物学;链路课程;建设;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070—02

一、直面存在问题,转变高职课程观念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食品企业紧缺的食品营养、检验与安全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一般的专业教学计划中通常设置有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微生物检验等课程。这些相关课程教材大多是“本科压缩型”,教材以学科知识逻辑体系来编写,课程目标上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应用,课程内容出现重复或者空白,理论知识没有根据职业岗位需要进行削枝强干,占用过多课时比例。设计的实验从属于理论体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基本技能和职业能力没有得到反复训练,能力目标潜隐、层次不清。在广大教师的心目中,学科中心课程已经司空见惯,课堂本位、以教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教学观念陈旧与“课程惯性”才是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

从宏观课程角度来看,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而非学科型的、理论型的人才;专业设置要针对市场需求与变化,并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来设计[1]。高职课程目标有鲜明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能性,凸显职业生计目标[2]和岗位技能目标,突出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中观课程角度来看,链路课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链路课程又称中观课程[3],指一个专业中内容相关的一组课程或课程集合,目标是完成一项专门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以实践教学与能力递增为课程逻辑出发点与落脚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贯一体,将同一专业几门微生物相关课程优化组合,构建一门整体的、分单元的、有层次的高职微生物链路课程。按学生能力发展规律和职业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强调以学生直接体验的形式,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均衡发展。

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链路课程及其内容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整合与优化课程内容,构建链路课程和综合课程是当今高职课程改革方向。它将相似或相近的课程内容重新组成一门新课程,既节省了学时,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微生物链路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针对食品检验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食品检验工》(中、高级工)标准,并以学生职业能力渐进形成和双证融通为原则,选择工作必需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组成课程单元,采取螺旋递进模式分阶段、分层次设计课程。课程内容可分为4个单元:微生物“双基”单元、专项检验单元、综合实训单元和顶岗实习单元。

单元1:微生物学“双基”,主要强化学生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及繁殖特性;微生物的营养、培养基的分类和制备;微生物的影响因素;微生物与食品制造及腐败变质等。基本技能包括:玻璃器皿清洗、烘干、包扎与灭菌技术;常用培养基的制备技术;培养检验技术;染色镜检技术等。

单元2:食品微生物专项检验,以食品常规检验与致病菌检验为主。内容包括:细菌总数检验、大肠菌群检验、沙门氏菌的检验、金黄色葡萄球的检验、志贺氏菌的检验等。

单元3:食品微生物综合检验,以学生综合能力训练和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内容包括:选一种食品进行微生物检验;模拟企业设计一个小型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箱或采样箱)等。

单元4:企事业单位化验室、品控岗位实习,以熟悉岗位及其真实工作,提高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为主,养成职业道德。内容包括:调查实习单位、产品生产与岗位任务职责、真实工作及其记录、问题发现与深入探讨、了解微生物检验的发展、自我反省与自我学习、撰写实习报告等。

以上微生物学链路课程中的4个单元遵循能力发展规律,从单一技能到综合能力螺旋递进,每个基本技能在各单元中多次操作训练。如单元1染色镜检中革兰氏染色法,在单元2中的大肠菌群的检验、沙门氏菌的检验、金黄色葡萄球的检验、志贺氏菌的检验得到4次反复训练操作,技能从生疏至娴熟,并能独立而熟练地运用在单元3及单元4中。其他如培养基制备技术、划线分离培养和样品制备技术等一样遵循这个规律,反复训练逐渐内化为学生能力。

三、采用多种课程范型,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

高职教育中的每一门课程原则上不是学科中心课程范型。根据我国高职VOCSCUM(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3],高职课程以应用为目的,可分为几种基本课程范型,如问题中心课程范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任务中心课程范型、体验中心课程范型、培训中心课程范型等。对不同课程范型,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突破了课堂本位、以教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微生物学链路课程由4个单元课程组成,每个单元课程范型不同,教学模式与方法也不同。

在微生物学“双基”单元中,基础知识部分采用问题中心范型,基本技能部分采用训练中心范型,教学方式以“问题——知识——探究——技能”进行。围绕如何发现微生物、如何认识微生物等基本问题,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教学与自学讨论,学习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动手操作对问题进行探究,如配制培养基、接种分离微生物、染色镜检观察微生物等,边教边做、边做边学,训练学生基本技能。

食品微生物专项检验单元课程采用训练中心范型,以国家卫生微生物检验标准与流程,安排在学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室里,对食品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等进行检验。以学生“做”为中心,教师为指导,4人为一小组,6小组为一批,连续轮训,按检验工作过程从器材准备到鉴定报告逐一完成。由于微生物检验特点,每完成一个检验项目需要3~5天,一般集中安排在周四至周日之间。

食品微生物综合检验为项目中心单元课程,以学生自主选择一类食品进行微生物检验,不同食品要求检验项目也不同,从选择项目、拟定检验方案、检验过程和鉴定报告均由学生来完成。项目中心单元课程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按照课程设计弹性管理方法,每个项目小组可以申请在校内或校外化验室进行检验,老师或兼职教师指导为辅。

岗位实习为体验中心课程,课程安排校外企事业单位化验室或者品控岗位进行,通过开放职场的综合实战,注重学生内心体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指导教师主要完成校外实习基地选择,任务布置与说明,实习日志与实习报告的指导等。

四、朝向“三位一体”目标,实施多元化评价

传统的考核模式重知识记忆、重卷面分数、重答案唯一性、重简单易行、重教师主体、重时间封闭性,已经无法适应于高职院校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评价。微生物链路课程教学评价打破考试方式单一局面,实施多元化评价,以求在整体上实现“三位一体” 的目标。根据各单元课程目标、内容和学生的不同,选用各自合适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时空,虽然各有所不同和有所侧重,各自发挥着评价的诊断、反馈与调节功能,但综合效果远超过单一评价模式。

总之,链路课程的建设,不仅可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而且可以拓宽高职第一线教师视野,将高职教学理念贯彻到微观课堂教学中,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药品 质量 培训 管理

中图分类号:D272.92 文献标识码:A

1 培训通则

培训不是一次,所有员工必须定期接受再培训。定期培训周期及内容由各部分负责人确定。每位员工应建立个人培训档案,所参加的培训内容均应记录在内。GMP受控人员中,基层员工每年接受培训不得少于20课时,中层管理人员不得低于8课时,高层人员不得少于3课时。一个课时的时长为45分钟。不论培训的形式如何,均应及时、适当地记录。组织培训的部门应在培训时记录此次培训的相关内容,记录的形式包括培训记录及员工岗位培训记录、员工基础知识培训记录。培训记录、员工岗位培训记录及员工基础知识培训记录由QA统一分发,QA应建立培训记录的分发台账。培训完成后,应及时将培训记录交至QA处。

2培训类型

2.1新员工入职培训

2.1.1岗位培训

岗位培训分为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两部分。新员工理论培训,根据培训文件的所属部门,由各部门指定本部门培训师对其进行培训。理论培训的完成日期根据所需培训文件的多少而定,不经过某项工作的文件培训,不能进行此项工作的操作。对于岗位培训文件清单中需要其他部门培训师进行的培训内容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陆续进行,培训之前到QA处调出自己的岗位培训文件清单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人员转岗,应接受新岗位所需的岗位培训并通过考核,基础知识培训无需再次进行,考核结果记录在员工考核表中。新员工岗位培训、转岗人员培训的考核形式中必须包括笔试,但不限于笔试。岗位培训的试卷包括本部门对该岗位操作技能及理论知识的考核试卷、各部门培训师培训后的考核试卷。

2.1.2基础知识培训

(1)概况、文化及发展;(2)人力资源管理;(3)行政规章制度;(4)财务管理;(5)微生物知识;(6)安全管理;(7)GMP知识&药品管理法。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新员工基础知识培训并对培训结果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并评分,分数记录在员工考核表中。

2.2内部培训

内部培训方式灵活,可以以自学、讲座、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进行,主要包括集中培训和单独培训等。

培训内容: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将GMP人员分为三类:基层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指各部门负责人)。

2.3外部培训

参加外部公开课、交流研讨会、或请外部讲师对我公司相关人员单独进行授课。

培训内容:涉及专业技术知识、企业战略性、发展性等内容。参加外部培训的员工,应取得相应的证书,证书原件归个人,复印件作为培训记录纳入个人培训档案中。

3年度培训计划

3.1年度培训计划的编写

在每一年的11月25日至12月1日之间,QA向各部门发出制定下一年度公司培训计划的通知,各部门负责人在12月20日前应制定出下一年度本部门的培训计划并提交给质量管理部QA。QA应于12月31日前根据各部门汇总的部门培训计划编写公司级的年度培训计划。

3.2年度培训计划的审核与批准

年度培训计划应由QA经理审核, 质量总监批准。质量总监批准后立即生效。

3.3年度培训计划的执行

公司级培训计划经质量总监批准后由QA分发到各相关部门,原件由QA保管。部门培训计划中的培训项目应全部具备培训材料及考核试卷。培训试卷由本部门自行安排人员进行评阅,批阅后的培训试卷经部门内部学习后交由QA归档于员工培训档案中。各部门每年进行至少两次的全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GMP知识学习,也可根据部门性质与职责制定与本部门工作密切相关的培训内容,如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微生物基础知识,环保及安全教育,药品法律法规等。公司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的全员培训,主要包括对GMP实施指南相关内容的学习等。

3.4年度培训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

QA每月月末对各部门进行培训计划完成情况的跟踪。对未完成的计划各部门须作出合理解释,对于推迟进行或取消的培训需要进行变更。

4培训资源

培训材料可包括现行药品监管法规、外部的工作指引、现行有效版本的文件。培训材料由负责进行培训的部或培训师准备。培训材料电子版及纸质版归档于QA。基层人员的培训通常由部门负责人或其指定的合格人员进行。中、高层管理人员可以聘请外部培训师进行培训。

人力资源部应建立基础知识培训教材,作为新员工入司必须接受的培训内容,内容包括GMP基础知识、ICH基础知识、安全和环境保护、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第3篇

生物知识在小学科学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小学科学教师必需的生物学知识是以生物学基础知识为主,兼有生物学研究方法、生物学发展史的相关知识、生物前沿知识、生物学应用的初步知识。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师队伍越来越年轻化,学历在提升,但专业对口教师仍占少数,甚至还有不少小学科学教师以人文专业为背景;而兼职教师占多数,专职教师仍占少数,本文将阐述一些生物前沿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小学科学教师的生物学知识培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有助于引发小学科学教师主动反思自己的生物学知识,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1.人体所需要的七大营养素

营养素的功用就是保证人体正常发育和健康,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有谷物类、肉与禽蛋类、蔬菜水果类、奶和奶制品,我们人体的营养就是从这些食物中获取,可分为七大类: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水。

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由碳、氢、氧、氮、硫等多种元素构成多种氨基酸,再由20多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蛋白质的功能是构成机体细胞和组织,促进生长发育,参加机体物质代谢,形成抗体,增强免疫能力和供给热能。每克蛋白质可提供16.75焦耳的热能。

糖类是热能的主要来源,每1克碳水化合物可提供热能16.7千焦。其特点是: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大,提供能量快而及时,氧化的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对机体无害。

脂类是含能最高的营养素,生理条件下脂类含能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2.25倍左右。不管是直接来自饲料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游离脂肪酸、甘油酯,都是动物维持和生产的重要能量来源。动物生产中常基于脂肪适口性好,含能高的特点,用补充脂肪的高能饲粮提高生产效率。

无机盐又称矿物质,是人体的组织成分。其中人体所需无机盐含量较多的称宏量元素,如钙、磷、钾、钠、镁、氯、硫等。仅含微量或极微量的元素称微量元素,如铁、碘、铜、锌、硒、钼等。无机盐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维生素是人体每日需要量很少,但却是机体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有着不同的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多种不同类型的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化合物。

膳食纤维是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以溶解于水中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水溶性纤维与非水溶性纤维。纤维素、部分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3种常见的非水溶性纤维,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

水约占人体重的50%―70%。水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的营养素,是构成机体的重要原料,是各种物质的溶剂。水在体内直接参与物质代谢,输送氧气和各种物质,调节体温,滋润器官等重要作用。

2.微生物的发酵

微生物发酵即是指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微生物发酵生产水平主要取决于菌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和培养条件。发酵工程的应用范围有医药工业、食品工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以下主要以酸奶的制作来阐述微生物的发酵过程。

2.1 酸奶的制作

酸奶发酵中的主要生物化学变化是: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发酵成乳酸使其pH降低从而使牛奶形成凝胶状,乳酸菌还会促使部分老蛋白降解、形成乳酸钙和产生一些脂肪、乙醛和双乙酰等风味物质。这就是酸奶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和适合广糖不耐症者饮用的主要原因。

2.2 酸奶的制作过程

首先准备好牛奶、酸奶机 ,将塑料容器用开水消毒1分钟,把水倒干净,倒入牛奶 ,再倒入酸奶机 ,用筷子搅拌均匀后 ,将盖好的容器放入酸奶机中,盖好上盖。接通电源,约8小时即可,冬天再加2-3小时。这样,美味又营养的酸奶就做好了。

2.3 酸奶的好处

酸奶的发酵过程使奶中糖、蛋白质有20%左右被水解成为小的分子(如半乳糖和乳酸、小的肽链和氨基酸等),奶中脂肪含量一般是3%-5%。经发酵后,乳中的脂肪酸可比原料奶增加2倍,这些变化使酸奶更易消化和吸收,各种营养素的利用率得以提高。酸奶由纯牛奶发酵而成,除保留了鲜牛奶的全部营养成分外,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还可以一产生人体营养所必须的多种维生素 如VB1,VB6,VB12等。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第4篇

1.1调查对象

2013年10~11月对本校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检验、预防医学、护理、口腔医学、麻醉、影像8个专业本科生,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口腔医学、麻醉、影像、护理6个专业研究生进行调查。其中在校本科生按生物安全教育程度分为3类:(1)未参加过生物安全相关课程学习的学生1073人(未学组);(2)在医学微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学等课程中涉及部分生物安全知识的学生1184人(学部分组);(3)参加生物安全与法规课程学习的学生118人(已学组)。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参考相关资料,经预调查、讨论修改而成。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2)生物安全知识,包括生物安全基础、消毒、个人防护、放射与化学安全4方面知识共25题,其中单选24题,多选1题,共计100分;(3)生物安全知识的需求。以无记名的方式,现场发放填写,现场收回。问卷收回后,调查员进行复查,剔除无效问卷。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EpiData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样本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后进行LSD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50份,回收2541份(99.65%),均为有效问卷,其中在校本科生2375人,在校研究生166人。本科生中,未学组1073人,学部分组1184人,已学组118人;临床医学专业851人(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检验专业265人,预防医学专业304人,护理专业212人,口腔医学专业246人,其他专业497人(麻醉、影像)。研究生中临床医学专业40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30人,口腔医学专业34人,其他专业62人(麻醉,影像,护理)。

2.2三组在校本科生生物安全知识得分比较

已学组生物安全知识得分最高,学部分组次之,未学组最低。三组在校本科生生物知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两两比较,除学部分组和已学组在消毒、放射与化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未学组不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知识得分比较

未学组中,不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知识总得分及各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不同专业在校研究生生物安全知识得分比较

不同专业研究生放射与化学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各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分别与其他专业的放射与化学知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各专业生物安全知识得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生物安全需求调查比较

不同专业本科生除在“希望获得更多生物安全知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其余项目的需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研究生不同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中西医结临床)和非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麻醉、影像、护理)]比较,对各项目的需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实验教学;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科研思维较弱和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与我国所提倡的创新型和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教育培养模式,尤其是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国高校专业课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教学和科学研究两大块。其中教学是专业课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所培养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而开展科学研究能逐渐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教学和科研两者互相补益。一般从事一线科研工作的专业课教师其课堂内容更丰富,教学内容更能贴合社会需求,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毕业以后具有更高的工作适应性。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均将科研项目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相结合。在保证研究项目顺利完成的同时,也培养了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来说,本科生很少有机会接触教师的科研项目,缺乏对科研流程最基本的了解,主要通过本科实验课程的学习和完成毕业论文两种方法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实验课教学是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理解并运用理论内容,进行科学思维培训和创新知识培养的媒介。相对于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更具有直观性,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开展生动有趣的实验课,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专业实验课多采用经典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1],学生通常按照实验课教材记录实验步骤,获得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枯燥,长期开展会降低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产生应付实验课的情况。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将专业课教师的科研项目融入本科生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了解当前的专业热点,进而全方位提高专业素质。尤其是探索性的科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科研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其今后在专业工作中积累经验。天津科技大学设立的“实验室创新基金”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点燃了本科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将科研成果与本科生实验教学相结合必须

保证学生掌握学科基础技能通常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较多,科研难度与本科生的能力不匹配,不能直接作为本科实验教学的内容,必须经过取舍,保证在培养本科生基本技能的基础条件下开展;必须先将科研项目中的实验内容经过筛选、拆分成更小的单元作为实验课教学内容,将科研项目中前期成熟的方法手段与本科生实验教学内容相结合。例如在生物化工系教师的许多课题里,需要从环境中分离获得大量不同的功能菌株。一般新分离的功能菌株,首先需要将这些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将新获得的功能菌株的分子鉴定与“基因工程实验”相结合。这样做既能保证本科生学习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又能增加实验的不确定性。例如从环境中分离获得的是什么菌种,一般通过16SrRNA序列与GeneBank中已有序列相比对,与16SrRNA序列最近的菌种就有可能是获得的新菌种的种属。只有在确定新菌种的种属后,才有可能知道该菌的特性和潜在的应用价值,以及后续确定获得菌种未来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开发等。学生通过该学习才有可能发现实验中潜在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在“基因工程实验”课程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并分析基因组DNA的含量和质量。接下来根据细菌16SrRNA序列设计引物,聚合链式反应(PCR)扩增16SrRNA,获得16SrRNA全基因序列。之后将PCR产物进行胶回收,获得高纯度的PCR产物,并将目的基因片段导入质粒。在制作感受态大肠杆菌时,将前期获得的带有目的16SrRNA序列的质粒转化到感受态大肠杆菌中,通过抗性筛选和蓝白斑筛选,获得携带有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提取质粒,并利用质粒特定引物PCR扩增,检测携带导入大肠杆菌的质粒中目的基因是否是阳性的,最终将携带阳性质粒的大肠杆菌送测序公司进行测序,获得目的片段的碱基序列,与GeneBank上的DNA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利用Mega和Clustal等软件建立细菌16SrRNA进化树,初步确定微生物的种属。在这些实验过程中,既能保证本科生获得实验技能,又能感觉到实验具有的应用价值。在成功获得一些真正有用的实验结果后,这种成就感会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反之,在实验失败后,鼓励学生寻找实验设计的不足,并改善实验方法,从而最终解决问题。这种将科研项目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既能培养本科生的学科实验技能,又能促进教师的科研项目推进,一举两得。

二、将科研方法引入实验教学

科研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这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采用适宜的科研方法能使科研工作高效快捷。相对于传统的本科实验课程,科研项目一般更具有探索性。将科研项目引入实验教学既能降低学生因做传统实验而造成的枯燥感,又能有一定的创新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作为本科生,如果能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习到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对他们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或发挥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例如在“基因工程实验”课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寻求更优性状的菌种以提高发酵产品的经济性和高效性。教师将实验室新分离的菌种交给本科生进行分子鉴定,学生有机会提取不同微生物的基因组DNA,了解不同微生物的特性。因为不同微生物的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略有不同,学生就要从专业网站查阅相应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并与专业课教师讨论实验开展的可行性。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教师要培训学生从哪些科研网站查阅文献,因为大多数本科生的专业英语基础不强,笔者一般建议本科生首先从CNKI中查阅一些中文文献,通过阅读中文文献让学生对该领域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查阅英文文献,如WebofScience、SpringLink、Science-Direct等网站的文献,在该网站主要查阅一些文章的标题和摘要;最后对真正感兴趣的文献再下载进行全文精读,获取需要的实验方法和思路。这种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方法,会培养本科生从科研的角度解决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将科研实验室设备和技术引入实验教学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本科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是相互独立的。大部分高校对于本科实验经费投入相对较低,本科实验室所配备的设备和仪器基本上都是一些常规的仪器,缺乏先进的科研设备。学生使用老旧的仪器设备,导致其参与本科实验课的热情不高。如果学校的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能面向本科生开放,将能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本科生能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技术、仪器和实验方法。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化工方向的专业课教师参与完成了许多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具有完成该类项目的软件条件和硬件条件。而一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在大学中普遍使用率不高,尤其是一些仪器的电子器件如果长期不使用,也会导致损坏,这将直接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如果这些科研实验室对广大本科生开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掌握最新的研究设备的使用方法,拓展其科研视野。

四、改进研究方法

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本科实验教学要尽可能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提高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实验内容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如果本科生实验课仅限于课本,不能及时更新,那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将本科生实验教学与当前正在实施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能促进实验教学不断探索新的实验方法,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成果[3]。对实验项目进行科学重组,使其与现代化科技发展相适应,与生产和工程实践相结合,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自主研究意识,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提供途径,又能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学习最新技术和理念。例如PCR技术在“基因工程实验”课中非常重要,学生充分掌握该内容对其今后的科研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PCR的因素有很多,一个小失误就可能导致实验失败。在实验失败后,让学生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实验方案,例如通过改变模板浓度、Mg2+浓度、退火温度及时间等条件,最终获得阳性结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

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政策,也是教育事业发展客观而意义深远的要求。科研项目应用于本科生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实验内容的逻辑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根据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培养其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一定的生物化工学科素养,其主要核心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理解“基因工程”基础理论;将基因工程原理用于生物化工技术领域;了解一系列的相关实验技能;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事物时,养成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习惯;在学习“工业微生物”课程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现代高等教育是连接基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桥梁。在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遇到问题时,学生的最初想法不应该是绕开问题,而是要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例如在什么网站查阅资料、如何查阅资料、如何综合分析问题,并最终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食品检验;课程改革

近年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中职院校教学寻求突破的关键,也是实现课堂与实践相连接的必要举措[1]。食品类专业对于中职院校来说是一个新兴而热门的专业,食品检验工课程作为我校食品专业的核心课程,自然也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食品检验工这门课程是作为考取“食品检验工”资质而设的培训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期能更好地进入社会进行实践操作的实训课程。我校的食品检验工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新出版的《食品检验工》(初级)第2版,教材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也涉及了多门食品专业课基础知识。如果以实验内容来分,可以分为职业道德教育;食品检验的基础知识;检验仪器设备的维护及各大类食品基本特性的检验方法等几大块内容。对于食品种类来分,又可以分为粮油及其制品的检验,糖果、糕点的检验,乳及其乳制品的检验,酒类的检验,饮料的检验,罐头食品的检验,肉蛋及其制品的检验,调味品及酱腌制品的检验等几大类常见食品的检验。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化学类基础知识也非常多,需要学生们掌握相应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检测、食品化学及食品工艺学知识,以实验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对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课程改革中,如何在完成实验课程原有教学内容的同时,将食品检验工的知识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改变过去各门课程间联系不够紧密甚至各自分割的现象,同时如何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成为了食品检验工课程改革的重点。

1理论性教学改革

1.1教学手段的改革应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生动展示了食品检验工实验内容。改变过去以书本为中心,板书为手段的授课形式,采用图像、视频和声音有机结合的生动式授课,既可以形象展示食品检验的实验过程,也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多媒体教学正在积极推广过程中,教学效果良好,课堂气氛也由沉闷转为活跃。

1.2教学方式的改革实验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但书本上的实验步骤往往较为深奥难懂,造成学生难以接受,以致缺乏学习兴趣。因此一定要改变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死记硬背甚至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讲授食品检验具体内容以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所检验食品的特性,进而联系食品化学与食品微生物学等相关学科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分析出检验方法,由学生自行归纳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改善,最后与书本中的书面化语句进行对比,从而掌握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

例如在测定啤酒总酸度的实验中,教师需要学生自行归纳实验方法时,涉及到了无机化学中酸碱中和的原理。既然是酸碱中和,那么啤酒中的酸肯定要用碱来中和,请学生们列举出最常用的碱性试剂有哪些,学生列举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接下来再次引导学生回答如何得到滴定终点(pH9.0),此时学生想到原来课本上介绍过的pH计,这样实验步骤大体框架便可列举出来了:

啤酒+碱溶液滴定pH计显示读数9.0,此时记录下使用碱溶液的体积,进行相关计算后便可得到啤酒的酸度。整个实验过程中将会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操作有溶液的稀释、溶液的配制、酸碱滴定等,这些操作在化学实验课中已经进行了训练,学生们掌握情况良好,这样整个啤酒酸度的检验就可以由文字转换成了具体实验操作浮现于学生脑海中,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改善。

2实践性教学改革

2.1教师队伍的改革中职院校的食品专业是一个新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也以年轻教师为主。过去由于条件的局限,学校只能由化学老师出任食品检验工的专业老师,专业的不对口造成食品检验工的实验内容仅局限于化学方面,例如实验课程主要以化学基本操作为主,这样就会造成实践环节和书本的脱节,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进入食品行业带来了困难。

但自前年起学校陆续招收了一批食品专业的人才,现在已经有两名食品科学专业的应届硕士研究毕业生,分别毕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食品学院;一名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专业毕业的具有两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这些新教师的到来为我们学校的食品专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于食品检验工教材的诠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为关键的是实验课程开始步入正轨,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日益提高,就业机会也不断增加,真正做到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2教材内容的改革新教师的到来对于一直沿用的教材进行了内容筛选,食品检验工教材针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度有些偏大,实验内容也偏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后能更好地胜任基本的食品检验工作,成为教材改革的重点。我们学校的食品教师经过多次开会研究后,终于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教材改革方案。

教材第一章职业道德与相关法规可以以案例形式进行教学,例如中国屡次出现的奶粉问题,“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等。多媒体教学为主,能更形象地展示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食品人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思。对于第二章食品检验的基本知识和第三章检验的前期准备与仪器设备的维护的教学可以穿插在具体实验操作时进行,这样枯燥的文字便可转化成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对于具体食品不同特性的检验,主要是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食品进行检验,例如粮食灰分的测定、乳及乳制品酸度的测定、啤酒酸度的测定、蛋糕中水分的测定(常压干燥法)、酒类的感官评定、肉蛋及其制品pH值的测定等,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些实验为进入企业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3食品专业实验室的改革改变以往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单一实验设备,引进食品专业设备进行食品产品加工制作实验,建设具有食品特色的食品实验室。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改变以往枯燥的实验内容,课程中安排1/3的课时作为趣味实验实训课,进行糕点、罐头、饮料、酿造食品、脱水食品等加工实验实训[2],如制作蛋糕、面包、月饼等焙烤食品;加工水果、蔬菜罐头食品;制作酸奶;制作薯片等脱水食品;加工速冻水饺等速冻食品;酿制果酒等酿造食品等,同时加入感官评定环节和微生物检测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加工产品,使学生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掌握工艺技能,并对加工品进行感官质量评定和微生物检测,对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进一步巩固书本上的知识点。

食品实验室的实验设备也得到了扩充,学校先后采购了电磁炉、灭菌箱、无菌操作台、均质机、烤箱、小型喷雾干燥机等设备,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兴趣转化为知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食品企业输送更多的人才。

食品检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从实验分析到实验操作,从化学实验、微生物实验到工艺实验基本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得到强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实践操作等综合能力得到加强。同时,课程改革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了解和掌握所授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密切关注整个食品行业中各个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不断扩充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3]。

参考文献

[1]农志荣,黄卫萍,覃海元,潘嫣丽.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食品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研究,2008,3(112):126-127.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护理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模块

现代护理趋势是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身心、社会及文化等需求,按护理计划、护理方案进行身心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和社区保健,这也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长期以来,我国护理高职教育一直沿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模式,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也一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翻版,并未摆脱学科式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现代护理专业特点。因此,护理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医学基础课程是护理高职教育的基础内容,其课程设置及衔接是护理高职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核心重点。我院从2010年以来,通过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合作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将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全面创新性整合,应用于2011级护理学生,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选择我院2010级、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该专业两年的录取分数不同,且文理兼招,故为了避免样本差异造成的统计错误,分别从两个年级入学成绩、性别、年龄、生源类别随机挑选了无显著性意义(P>0.05)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设立对照组(实施旧方案):2010级312名学生,实验组(实施新的课程整合方案):2011级322名学生。

2.方法

(1)组织专业教师设计调查问卷

组织校内专任教师及外聘教师将现有的医学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梳理,罗列知识点,按照重要、一般、不重要三个层次制成问卷,添加补充栏,补充栏中为被调查者认为需补充的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问卷分别分发给本院56名教师及8所实习医院共64名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包括护理部主任、实习科室护士长、骨干护士),收集问卷并进行调查分析。

(2)构建护理高职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模块

通过收集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同时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重新整合,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整合为《人体结构与功能》;病理学、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整合为《人体疾病学基础》;药理学添加部分内容改为《用药护理》,形成了三门课程组成的医学基础课程模块。

(3)根据临床护理工作进行课程设计

在基础教研室内组织精兵强将成立课程改革小组,根据新整合的课程重新编写课程大纲、课程标准,制订学期课程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注重与护士工作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准确描述教学目标,课程内容重新编排,处理好重复内容,适当增加综合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对各课程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给予意见和建议。

(4)课程实施及评价

根据修订的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按照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思路进行设计,组织教师进行备课研讨,广泛采用病例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实施,学期中与学期末分别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反馈情况,课程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检查课程实施的结果,总结实践经验并改进。

2010级学生通过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病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5门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分别参加理论考试,其中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病理学、药理学4门课程还组织了实践考核。课程整合后2011级学生只进行3门课程学习,分别有3门课程的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将2010级312名学生8门理论课程成绩取平均分,实践成绩取平均分,2011级322名学生分别取理论、实践平均分。

(5)统计学方法

三、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我国护士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尽合理,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人们健康需求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模式仍沿用学科系统化模式,注重系统化知识传授,忽略了技能型人才的主旨特点培养,这与我们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高职护理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随着护理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借鉴了国际护理的成功经验。比如,国际上已经形成了护理独立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都明显少于我国,而有较大比例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临床知识是按照人的生命周期设置,实现了综合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已被我国许多示范高职院校所采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受到师资缺陷、实践条件的限制,该体系不能被所有院校推广。鉴于我校建立医学专业年限短,师资普遍年轻化的特点,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教学改革意义深远。专业基础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同时,对学生综合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系将现有的医学基础课程重新整合,以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又避免重复,突出了护理职业特点,体现“必需为本,够用为度”的宗旨,将护理专业教学与护理职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目的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国内外高职人才市场形势。新的课程整合淡化了学科,节约了学时,提升了整体性,使学生能将知识互相联系,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研究结果令我们满意,但是在改革中也发现一些突出的矛盾问题。例如,整合后的课程对师资队伍的要求较高,新聘用的青年教师一般难以胜任教学任务,开发教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大班授课教学效果不佳,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衔接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等。这些矛盾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卫校 检验专业 检验技能 技能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4-01

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知识型教育,职业教育最为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型的人才,因此,在中职卫校学生教育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了解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取专业检验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职业教学的目标,中职卫校需要着眼于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从课程设计、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改进,提升学生的实践检验能力。

一、中职卫校检验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职卫校检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检验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专业课与基础课教学脱节问题,学生对专业缺乏了解、教师的专业技能问题都会影响检验技能的教学质量。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对专业的认知,对专业课今后所涉及的工作内容了解不够,学习的目的不是很明确,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不紧密也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当前很多中职卫校的检验专业教学尚未形成体系,学生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同时,学校在注重基础课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将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学生检验技能缺失。良好的教学,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为基础,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检验教学方式缺乏认知,不能把握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忽视实践教学。

二、提升学生检验技能的有效方式

中职卫校学生的检验技能体现在两个部分,一是基本技能,二是专业技能。教学中,需要以基本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完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在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强基本的技能训练,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巧妙衔接,完善课堂教学形式。

(一)完善基础课教学,改进实验课教学形式

基础课教学是培养中职卫校检验专业学生基本技能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基础课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完善基本教学内容,在考察实践需要的同时,编写相应的教材,同时改进实验课教学形式,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配套,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教学内容的改进需要以实际需要为导向,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编写教材时,章节全面,实验课与理论课巧妙联系,时间安排上也要合理。在教学中,增添设计性实验的内容,教师提供标本,像是尿液、痰液等,让学生自己配制培养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形成合作单位,提升学生的团队协助能力。同时,实验教学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及时反馈操作问题,增设讨论环节,可能提升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检验技能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增设检验技能训练,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将检验技能训练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在教学环节中融入现代化的设备是十分必要的,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改善实验条件,为强化检验技能训练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在微生物检验中,学生可以利用高端的检验设备观测微生物,获取系统的知识概念。在实践的教学中,需要模拟实践场景,将教学与临床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具有实践意识,同时教师在旁指导学生操作,随意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检验技能的训练,离不开优秀教师的在旁指导,中职卫校需聘请临床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技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提升专业的技能。强化检验技能训练,需要花费时间,学校专门设置实践技能检验课,专设实验室,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完成技能培训工作。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单一的教学形式、传授基础知识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当前中职卫校检验专业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融入实践教学的环节,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室,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有效的科研方法。同时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动手能力,在课余时间,教师可带领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比赛,一对一的给予学生专业化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的开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动手实验的机会,这样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意义重大。

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导,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中职卫校检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专业检验技能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专业的技能,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人才的需要,因此,中职卫校需从实践出发,更新教学形式,加强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