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生产的案例

绿色生产的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绿色生产的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绿色生产的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 绿色 经营

一、 何为企业的绿色经营

绿色经营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注重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为实现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以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从其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企业经营战略是关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总体设计,是企业面对剧烈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的策划。经营战略指明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总体目标、发展方向及实施步骤。企业绿色经营作为一种崭新的企业经营模式,是企业经营战略在当今社会经济条件下发生的重大变革。企业绿色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企业面对上述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而进行的经营战略的全面调整。通过调整,使企业的资源得到重新整合,使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重新实现协调,使企业在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走出一条绿色经营的新的发展之路。

二、 企业绿色生产的策略

生产是企业经营的最基本内容,好的生产是好的销售的前提。因此,要实现企业绿色经营,首先要保证绿色生产。绿色生产就是从原材料和能源的选择,到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的最终处理都尽可能将其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

1、原材料的采购

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追求经济利益,但企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企业应该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对于原材料的采购,组织相关技术人员严把质量关,对于不合格或者不达标的原材料坚决不予采购。建立相关的责任落实机制,实行层层把关,层层审核,哪级出了问题就追究哪级的责任,这样有利于保证原材料采购的环保和高效。

2、能源的选择

企业的生产离不开能源,而且都消耗巨大。为了实现绿色生产,在能源的选择上,企业也应该有所转变。煤炭资源是目前企业采用的最主要能源,但由于煤炭污染较大,且不可再生,所以企业应该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减少煤炭能源的使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型环保能源,这些能源属可再生资源,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例如现在有许多办公照明、取暖设施都是利用太阳能发电产生电能,从而满足日常需要。企业应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环保能源,保证绿色生产的顺利进行。

3、生产过程的控制

绿色生产过程的控制,主要是指实现生产过程的清洁化。不论从工作人员、工作环境还是生产设备,都严格按照环保要求执行。现今一些企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企业,如雨润、蒙牛等,在清洁生产过程的环节中,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工作人员进行身体消毒、穿着统一卫生服装、尽量不用化学制品,充分利用能源,并减少可能产生的污染等等,从各个细节体现出绿色环保的生产理念。

三、 企业绿色销售的策略

1、绿色产品包装策略

现代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往往在包装上狠下功夫,用各种色彩艳丽、材质不同的包装袋给商品包装“美容”,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情趣。从环保的角度讲,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企业应该把精力放到产品质量上,对于商品的包装要尽量选择耗资少的,且污染小的的材料,如改塑料包装为纸质包装,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逐渐减少包装的使用。例如国家为推行环保,所实行的“限塑令”,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塑料污染,降低了能源消耗。

2、绿色产品标志策略

企业要想达到良好的销售业绩,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就要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现代社会人们对商品的要求更为复杂,不单要求质量,还要求绿色环保,各国对于环境问题也是越来越达成共识,纷纷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界定商品的环保程度。有绿色标志的就为相对环保的商品,消费者在购买时会优先考虑。所以企业要从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努力达到环保要求,取得环保标志,从而实现企业的良好销售势头。

3、绿色广告策略

企业生产的商品最终被消费者了解,多半是利用广告达到的功效。绿色广告策略就是在广告的创意、制作、投放渠道选择等各个环节都体现出绿色环保的概念,广告的创意要新颖别致,广告的制作要尽量简单,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从而合理恰当的展示绿色广告的感性诉求、理性诉求和道德水准,更加突出企业的环保理念和环保形象。企业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公益广告的形式和创意,例如;“不要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成为人们的眼泪”、“绿色是地球的本色”、“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些都是支持环保、提倡环保的广告案例

4、绿色运输渠道策略

只有保证运输渠道的畅通,才能保证绿色商品的品质,实现市场流通,最终完成绿色销售。所以,企业在运输渠道和运输方式上,要精心组织策划,实现最低的消耗和最快的运输之间的完美结合,保证商品的绿色本质,保证市场的高效流通。

四、总结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全球达成一致的议题之一,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企业作为社会生产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更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将环保概念和理念推行到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之中,倡导绿色经营,坚持绿色经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帆.绿色管理――企业管理的新趋向[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绿色生产的案例范文第2篇

一、问题的提出

加多宝与广药集团的王老吉商标刚尘埃落定不久,双方新一轮冲突又重燃战火,这次双方在红罐凉茶包装装潢的权利归属上展开激烈对抗。目前我国主要由《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知名商品包装、装潢,国家工商总局在1995年颁布的《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下文简称《若干规定》)中对知名商品、包装、装潢做了简单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2007年的《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知名商品做了具体规定。虽然上述规定明确了知名商品与包装装潢的含义,但并未对知名商品包装装潢的权利归属做出具体规定。2013年5月15日,加多宝与广药集团的红罐凉茶包装装潢案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庭审过程中,审判长归纳了本案的四大焦点:一、涉案的知名商品是什么;二、涉案商品的特有包装装潢归谁所有;三、涉案商品的特有包装装潢能否同王老吉商标相对应;四、经济损失如何计算。本文试图围绕“红罐之争”的争议点,结合国外的认定标准,解决“红罐之争”的权利归属问题。

二、涉案知名商品的认定

(一)知名商品性质认定

知名商品是指在中国境内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商品。无论知名商品的知名度有多高,其首先应当被认定为商品。经济学中认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物,体现的是各种要素的投入,要素实际上就是各种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原材料、土地、设备等,无形资源包括:技术、声誉、时间等,而资源实际上又是各种权利的结合体,如所有权、使用权等。[1]因此商品的本质是各种要素权利的结合体,应从商品的整体要素对商品进行分析。商标权只是商品要素中无形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商标权的变动会影响商品要素,但是不会对商品要素产生决定性影响。结合到本案中,无论王老吉商标的归属如何,加多宝生产的红罐凉茶的原材料、设备等有形资源没有变化,配方、工艺等无形资源也没有变化。因此,从商品本质属性分析,本案所涉及的知名商品为加多宝生产的红罐凉茶,并不因商标的变更发生实质变化。

(二)本案知名商品的认定

从1995年开始,加多宝母公司香港鸿道集团同羊城滋补品厂(后被划归广药集团)签订商标许可协议,加多宝得以在大陆生产、销售红罐装的凉茶,与此同时,广药集团根据商标许可协议,生产、销售绿色纸质包装的凉茶。另一方面,王氏后人在香港和海外享有王老吉商标权利。

在本案中,广药集团和加多宝都引用了2003年《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佛中法民三初字第19号民事判决书》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03)粤高法民三终字第212号民事判决书》,两份判决书均认定“王老吉凉茶属于知名商品”。广药认为,该案所指的知名商品就是王老吉凉茶,不但包括红罐王老吉,也包括绿色纸质包装的王老吉及瓶装王老吉等。加多宝认为,2003年市面上只有加多宝公司生产的红罐王老吉凉茶,因此在该案中的王老吉凉茶是特指,具有唯一性。事实上,2003年案例的双方当事人为加多宝和三水华力饮料公司,法院明确认定的知名商品是加多宝生产的红罐王老吉凉茶。由此可见,广药的观点带有误导性质。另一方面,本案的立案时间在2012年7月,而广药集团在2012年6月才刚刚推出红罐王老吉凉茶,在如此短时间该凉茶又怎么可能立刻被认定为知名商品呢?

因此,从1995年至2012年,在大陆范围内实际存在两个厂家生产两种不同的王老吉凉茶,而根据目前加多宝与广药争议案情分析,本案双方争议的知名商品肯定不包括广药生产的绿色纸质包装的凉茶,双方争议的知名商品实质上是加多宝生产的红罐凉茶。广药认定知名商品的观点是错误的,宜采用加多宝认定知名商品的观点,即本案的知名商品是指,多年来加多宝生产经营的曾经租用王老吉商标、现使用加多宝商标、使用王泽邦后人独家配方的红色罐装凉茶产品,包括加多宝公司生产的贴有王老吉商标和加多宝商标的红罐凉茶。[2]

三、包装装潢权利的归属

(一)包装装潢权利的本质

根据德国学者梅克尔的“法力说”,权利是由“法律上之力”与“特定利益”两个因素构成。“特定利益”包含了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两种,“法律上之力”为保护“特定利益”而创设,同时“法律上之力”规定了相关人的义务以保障权利的实现。[3]

知名商品包装装潢与《著作权法》保护的美术作品、《商标法》保护的图形商标、《专利法》保护的外观设计存在着相似情况,其是否能作为独立的权利受到“法律上之力”的保护呢?事实上,知名商品包装装潢权与上述权利还是存在明显区别的。首先,外观设计和图形商标需要经过行政程序的确权后才能获得保护,而包装装潢权利的获得不需要经过行政程序;其次,美术作品要求满足“独创性”的要求,而包装装潢没有最低的“独创性”要求,“其实质上就是未注册商标”。[4]综合来看,包装装潢是一项来源于使用的权利,其依附于知名商品的存在,具有权利的独立价值。

另一方面,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包装装潢权维护的“特定利益”包括了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及社会经济秩序。包装装潢权保护的经营者合法权益,体现的是经营者在合法经营中产出的成果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他人的“搭便车”行为将造成消费者的混淆,减少合法经营者的产量,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包装装潢权保护的社会经济秩序,则体现了法律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消费者根据包装装潢识别特定的产品来源。因此,知名商品的包装装潢权利背后的“特定利益”体现了“混淆原则”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适用。

(二)比较法视角下的包装装潢权利归属

1.美国法的规定与司法实践

美国使用商业外观权来保护商品的包装、装潢权利。传统理解的商业外观指的是包装产品的标签、包装、容器的外观,现代的商品外观则进一步扩大,还包括了商品及其整个包装,甚至包括了商品的设计和形状。[5]美国《兰哈姆法》第43条(a)规定了对商业外观的保护。该条规定:任何人在商业中,在商品或服务上或与之相关方面,或在商品的容器上,使用任何文字、术语、名称、符号或图形,或其组合、或任何虚假的原产地标记,对事实的虚假或误导性描述,(A)可能引起对该人与他人的附属、联合或结合关系的混淆、误认或欺骗,或者对其商品或服务或商业活动来源于他人、由他人赞助或认可的混淆、误认或欺骗,或者(B)在商业广告或推广中,错误表示了他或她或他人的商品或服务或商业活动的性质、特征、质量或原产地。该人应当承担责任。该条款并未明确提及商业外观权利,但1988年修订兰哈姆法的报告将“符号或图形”解释为“具有商标作用的颜色、形状、声音或外观”,[6]而后判例法将对商业外观的保护纳入商标的保护范围。

但并不是任何商业外观都可以受到《兰哈姆法》的保护,美国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在尼特波公司诉劳力公司一案中认为,要根据《兰哈姆法》第43条(a)在商业外观侵权案中胜诉,原告必须证明(1)其外观具有来源的显著性;(2)它的产品与被告的产品之间存在混淆可能性;(3)不具有功能性。[7]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两比索诉塔克公司案中认为,商业外观,获取第二含义并不是商业外观受保护的必要条件,同时商业外观诉讼应当像其他商标案件那样得到准确的分析。[8]

美国成文法并未对商标许可过程中的商业外观的权利归属做出规定,而在美国司法实践中,商标许可过程中的商业外观归属存在争议。1966年的Distillerie flliramazzotti案中,纽约最高法院认定商标许可人享有商业外观权,法院认为,商业外观承载了许可人的商誉,已经成为许可人的财产,在原商标许可终止后,被许可人使用与其在原商标许可合同期间所使用的药剂容器,将导致许可人商誉的挪用,引发混淆,法院最终判决赔偿并颁发了永久性禁令。[9]2007年的Magna Doodle案中,康涅狄格州法院则认定商业外观权由商标被许可人享有,法院认为,商标许可合同仅包含订立合同时商标许可人已有的商标,不能涵盖商标许可过程中被许可人创造的商品外观。[10]上述两案中,商业外观均由被许可人在商标许可期间创设,但判决结果并不一致。

2.日本法的规定与司法实践

日本主要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进行保护,该法第2条规定:“如果有人进行下列各项之一的行为时,因此而使营业上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人可以请求制止这种行为:1.在本法施行的地域内,使用相同或类似于众所周知的他人的姓名、商号、商标、商品的容器包装或其他表明是他人商品的标记,或者贩卖、推销或输出使用了这些标记的商品,以致与他人的商品发生混淆的行为;2.在本法施行的地域内,使用相同或类似于众所周知的他人的姓名、商号、标章或其他表明是他人营业的标记以致与他人在营业上的设施或活动发生混淆的行为。由上可见,日本保护知名商品的基础是“混淆理论”。

日本法并没有直接规定知名商品特有包装的权利归属,而是通过司法实践逐步解决了对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的归属问题。在“Gold Glitter案”中,法院认为被告在Gold Glitter车蜡发展壮大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关公众会将被告认定为本产品供应商,被告的使用不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在“阿扎列案”中,法院认为被告对涉案的标识的知名性做出了实质性贡献,是体现知名标识的主体,不能认为搭了原告商誉的便车。

由上述案例可见,日本在认定知名商品包装权益归属上采用了“贡献原则”,即根据创建商品包装知名性的贡献程度大小来判断权利归属。“贡献原则”的基础是“混淆理论”,贡献,可以让包装知名,也可以在包装上倾注和凝聚自己的商誉。防止混淆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防止他人搭自己商誉的便车,“贡献”的主体在包装上倾注的商誉足以使其有资格成为该包装所指向的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主体,就有资格防止他人的混淆。[11]

(三)认定包装装潢权利归属的判断标准

虽然目前我国法律没有对知名商品包装装潢的权利归属做出界定,但综合前述论证,笔者建议该权利归属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判断:一是在先使用,二是贡献大小。

1.在先使用

《若干规定》第4条明确规定:“特有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应当依照使用在先的原则予以认定。”在先使用是指经营者在将包装装潢用于自己生产的商品前,市场上不存在其他经营者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本包装装潢相同或类似的包装装潢。知名商标包装装潢权利应该归属在先使用人,同时,保护在先使用人的权益实质上与商标法对在先权利的保护一致,能防止消费者对包装装潢来源的混淆。

作为非注册商标的保护,包装装潢的在先使用对显著性的要求较高,应该体现为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中最早使用,即该包装装潢应当是最先在相关市场上出现的,否则包装装潢极有可能同在后注册的商标权利冲突,造成消费者混淆。

本案中,结合加多宝与广药集团的纠纷争议范围,在先使用的相关市场应被认定为大陆范围的凉茶市场。1995年加多宝开始生产和销售红罐凉茶,当时的大陆凉茶市场普遍以黄色或绿色作为凉茶的包装颜色,红色因为容易引发消费者“上火”的联想,没有凉茶企业采用红色的凉茶包装,同时考虑到罐装的成本较高,多数凉茶企业都采用了纸质的包装。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加多宝是第一家在大陆推出红罐凉茶的企业。而后广药集团直至2012年6月生产、销售红罐王老吉凉茶,[12]该案的双方当事人对比,加多宝无疑是红罐包装装潢的在先使用人,应当享有红罐凉茶的包装装潢权利。

2.贡献原则

由前述对日本法的判例分析可以看出,日本采用了“贡献原则”认定知名商品包装装潢的权利归属,即根据创建知名商品包装装潢知名性的贡献程度大小来判断权利归属。事实上,一方使用主体对创设知名商品包装装潢的贡献越大,该使用主体与该包装装潢的联系也就越紧密,消费者也就越容易将商品的来源与该使用主体联系起来,也就更加承认该主体享有该知名商品包装装潢权利。由此可见,“贡献原则”与“混淆理论”是相通的,防止消费者混淆主要就是为了防止他人搭自己商誉的便车,“贡献原则”的主体在知名商品包装装潢上培养的商誉足以使其成为该包装装潢所指向的商品来源主体,并有资格防止消费者的混淆。因此我国在认定知名商品包装装潢权利的归属应当采用“贡献原则”,防止他人混淆。

本案中,红罐凉茶由加多宝于1995年最先生产、销售,在此后的18年间,加多宝一直不间断地在其生产的凉茶使用红罐包装,并投入巨资进行大力宣传,使得红罐凉茶从众多凉茶种类中脱颖而出,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并最后被认定为知名商品。而此期间,广药集团生产销售绿色纸质包装的凉茶,并未对红罐凉茶的知名性做出“贡献”。因此,可以认为加多宝一方的“贡献”将红罐凉茶打造成知名商品,其应当享有红罐凉茶的包装装潢权利。

四、结语

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背后体现的是经营者的心血和投入,应当慎重判断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归属。目前我国并无法律直接规定该权利归属,本文认为宜采用在先使用和贡献原则作为认定包装装潢权利的判断标准。加多宝作为红罐凉茶的在先使用人,对红罐包装装潢的“知名性”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应当被认定为该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的权利人。

注释:

[1][美]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菲尔德:《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130页。

[2]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微博直播,http:///guangdonggaofa.2013.5.15,访问日期:2013-05-15。

[3]郑玉波:《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4]孔祥俊:《商标与不正当竞争法原理和判例》,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713页。

[5] 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 8:4 (4th ed.).

[6] S.Rep.100-515,100th Cong.2d Sess.at 44,1988 U.S.C.C.A.N.at 5607.

[7] See Knitwaves,Inc. v. Lollytogs,Ltd. 71 F. 3d 996 (2d Cir. 1995).

[8] See Two Pesos,Inc. v. Taco Cabana, Inc.505 U.S.763 (1992).

[9] Distillerie flli ramazzotti, s.p.a. v. banfi products corporation,52 Misc.2d 593, 276 N.Y.S.2d 413(1966).

[10] Pilot Corp. of America v. Fisher-Price, Inc., 501 F. Supp. 2d 292(2007).

绿色生产的案例范文第3篇

摘要:指出了产品供应链的系统传导作用为绿色技术在企业群落中的扩散提供了自然和充分的系统动力,绿色技术在物质流和信息流两个层面上的扩散是这种动力作用的具体反映。继而,运用演化博弈数学模型对绿色技术扩散的动力渠道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市场诱致作用下的“交易传染型”和“成功主体模仿型”是绿色技术在企业群落内得以高效扩散的两类最重要的动力渠道,反应了企业个体实施绿色技术变革的内在动机。在两类动力渠道的作用下,企业的清洁生产意愿得以强化,绿色技术转换环境得以改善。

关键词:绿色技术;扩散层面;动力渠道;市场诱致

1引言

绿色技术(GreenTechnologies)或称清洁技术工艺(CleanTechnologiesandCrafts)是指能减少环境污染、节能降耗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从经济学意义上看,绿色技术的应用是为了使整个产品系统(或生命周期)的内部、外部成本总和最小化,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效应。根据绿色技术进化程度以及与环境的匹配情况,可以将绿色技术分为三个层面:末端治理技术、清洁技术工艺、绿色产品制造[1]。末端治理技术是在生产的最后环节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清洁工艺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绿色产品是从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来节约能源,预防污染。

从外在来看,绿色技术的扩散与应用是企业群落可持续产业模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群落系统内大多数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弱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开展废弃物资源化活动、企业投入专用设施与其他企业建立工业共生合作(工业废物或副产品的交换利用)等。从内在来看,绿色技术实际上是促进企业生态化经营,进而推动整个群落生态化演进关键的知识(技术工艺)与物质(材料设备)保证。企业的绿色技术应用究竟发生在哪一层面和环节、绿色技术在群落中是通过何种渠道和方式来扩散和应用的,所有这些都是市场调节、政府管制下的企业自主决策结果。其中,企业所处供应链系统的自发传导作用、迫于外部压力的信息共享、为了获得市场竞争力的策略反应等因素,是绿色技术在企业群落内得以扩散与应用的主要系统动力。

2供应链传导作用下的绿色技术扩散

绿色技术在企业群落中的扩散与应用,可以从产品供应链系统传导活动中的物质流和信息流两个视角予以观测与解释。

2.1物质流层面的绿色技术扩散

物质流层面的技术扩散表现为:在产品供应链系统传导活动中,当下游企业获得上游企业提供的清洁替代能源、原料和中间产品后,下游企业的整个产品系统(从产品设计、生产直至终端消费使用)随即也就具备了生态化品质。

这是因为,绿色产品制造本身就被视为绿色技术第三种层面上的技术扩散[1],在绿色中间品、产成品被制造和输出的同时,绿色技术实际上也就在扩散了。例如,下游厂商购买了来自上游供应商的“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利用太阳能的整套发电系统),由于“光伏发电系统”没有机械运动部分,无污染、无噪音,当下游厂商用这套清洁能源装置为本企业的生产系统提供清洁、可再生动力时,下游厂商的生产活动也就自然具备了清洁技术工艺特征。在此,绿色技术伴随产品绿色供应链系统的传导活动得以有效扩散[2]。

同样,企业群落中的横向生态耦合链接关系也同时伴随着绿色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如图1的虚线框所示:被观测企业出于“三废”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的考虑,将其产生的副产品———“工业排泄物”进行无毒化、无污化和原料化处理,出售给关联的、处于“工业食物链”下游的企业作为工业原料使用,被观测企业这一举措本身就内含绿色技术的利用或创新。另外,在对潜在成本与潜在收益权衡的基础上,处于相同“食物链”的上、下游企业会在绿色技术扩散问题上达成交易。反过来,在满足潜在收益大于潜在成本的前提下,来自“食物链”下游企业的绿色供应需求(可循环使用、无公害原材料、低耗能产成品)、第三方的法规监管,均能促使被观测企业从其上游企业或者科研机构(多数是政府支持的)购买、获得清洁技术工艺[3]。在此,绿色技术在横向生态耦合中得以扩散。

2.2信息流层面的绿色技术扩散

信息流层面的技术扩散表现为:当企业迫于某种“现实性压力”(技术、成本、消费者偏好、法规管制等)提升产品系统的生态品质(资源节约、清洁环保)时,就会在产品的设计阶段考虑清洁能源、环保材料的技术替代问题,因此对其上游供应商提出了“绿色供货”

需求信息。为了维系与传统客户的供应关系,上游供应商按下游顾客的“绿色”供货需求,向其提供清洁替代能源、原料和中间品。在此,下游厂商的清洁生产活动信息、绿色产品需求信息促进了上游供应商的绿色技术应用与开发,这里呈现出信息流的顺向或逆向运动(图1中虚线指示的方向)。

绿色信息流更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在控制成本、强化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垂直分工效率的战略考虑下,群落中规模大、实力雄厚、对群落经济起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企业,通常会将绿色创新技术(如替代材料生产工艺和使用技术)有偿或无偿转移给上游供应商使用。

下面将通过对国内OEM电子产品企业在无铅焊接技术上合作的案例来说明这一现象①(见图2)。

在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应用无铅焊料可以杜绝产品报废后和报废处置过程对环境(水系、土壤)形成具有毒害作用的铅污染。随着欧盟2003年颁布电子废弃物管理指令(RoHS)后,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电子产品都必须在欧盟设定的时间期限内(2007年以前)实现无铅化生产。在此压力下,国际知名品牌电器商出于成本控制、提高跨国垂直分工效率的考虑,早在2003年欧盟法令颁布后就着手对中国境内的OEM(贴牌制造)企业进行无铅焊接技术培训,从而将这项在中国基本空缺的清洁技术工艺转移、扩散给中国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国内的OEM电子厂商大多集聚于同一专业生产地带,如广东的深圳、东莞、惠州,上海、苏州、常州等长江三角洲地带。群落的聚集效应为同类企业之间进行技术工艺、管理方式的比较、揣摩、模仿,甚至内部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另外,OEM电子厂商同样是为了提高垂直分工效率,直接将学习得来的无铅焊接工艺(免费)转移、传授给自己的供应链上游企业———集成电路板、电子元件、板卡等群落内或附近的国内电器材料供应生产企业,而这些电器材料生产企业为了保证无铅焊接电子元件的阻燃性、耐高温性能,又与无铅焊料供应商在技术上进行着频繁的沟通,进一步促进了无铅焊料生产厂商的绿色工艺技术水平。

3绿色技术扩散动力渠道分析

基于市场诱致的绿色技术扩散的动力渠道主要可以分为:“交易传染型”和“竞争模仿型”两类模式。

3.1“交易传染型”绿色技术扩散

在被观测企业A的前向和后向供应链上(图1的横向线框所示),企业A对清洁工艺的采纳会通过与其上、下游企业的交易关联,促进绿色技术的运用和扩散。另外,在企业间的横向生态耦合过程中(某一企业的副产品成为另一企业的生产原料,如图1的纵向线框所示),处于“工业食物链”下游的企业对上游“排泄物”的原料化利用行为也衍生出绿色技术的交易和扩散,这类扩散模式可以称之为“交易传染型”扩散。交易传染型绿色技术扩散的实现机理可以通过应用“传染复制”总体博弈演化模型予以解释[4~10]。

(1)“传染复制”演化模型说明企业群落中所有的企业被理解为一种群落总体I。

不同的企业个体i之间发生交易关联(“遭遇”)的情况是一个不确定的随机事件,总体中的个体出现在不同交易项目(产业供应链关系或者工业共生关系)上的概率bi(x)被假定服从泊松分布。

当某个企业个体在某个具体交易项目上“遭遇”

到具有“绿色需求”的交易伙伴时,所采用的策略主要有两种:其一,采纳策略h(如迎合交易伙伴的“绿色需求”,采用新技术改善产品的生态品质,向客户方提供节能、清洁型原材料或设备);其二,不采纳策略r(依然因循传统生产工艺)。

假定每个具有“绿色需求”的企业都是一个实际的h策略者,而每个仍然因循传统生产工艺的企业都被暂时作为r策略者对待。

当前企业群落中持有h策略的企业比例(流行度)为xih,持有r策略的企业比例为xir,一个h策略者与一个r策略者彼此遭遇的概率为bi(x)xihxir(对任何h,r∈Si,Si为策略集)。在此,策略具有传染性,r策略者变成h策略者的概率为phir(x),而h策略者变成r策略者则反过来。

假设在统计上是独立的,可以发现:当(h,r)对“遭遇”时,它们变成(h,h)的概率为phir(x)(1-phih(x)),变成(r,r)的概率为prih(x)(1-phir(x)),其他情况下则成为(h,r)对或者(r,h)对。第一种情况下,h策略者数量增加一个,r策略者数量则减少一个;第二种情况则正好相反。在后两种策略组合对中,企业总体中采纳绿色技术与因循传统技术的企业比例保持不变。

(2)基于交易的绿色技术“传染复制”

通过以上的说明和定义,可以得到一个基于流行病学的绿色技术采纳企业的“生殖能力”动态预期:x·ih=bi(x)∑k∈SIxir[phir(x)(1-prih(x))-prih(x)(1-phir(x))]xih=bi(x)∑k∈SIxir[phir(x)-prih(x)])xih(1)公式(1)这个流行病学(统计力学)模型被视为传染性复制子,这里可以假定传染概率phir(x)是采纳策略h平均收益ui(ehi,x-i)的增函数;是不采纳策略r平均收益ui(eri,x-i)的减函数。对某个在第一自变量ui(ehi,x-i)上递增、在第二个自变量ui(eri,x-i)上递减的函数(Lipschitz连续)来说,令:phir(x)=δi[ui(ehi,x-i),ui(eri,x-i)](2)prih(x)=δi[ui(eri,x-i),ui(ehi,x-i)](3)因此,(1)式可以改写成:x·ih=bi(x)[∑k∈SIxir(δi[ui(ehi,x-i),ui(eri,x-i)]-δi[ui(eri,x-i),ui(ehi,x-i)])xih](4)从式(4)中可以看到:类似许多动态演化一样,这种流行病学动态成为企业选择纯策略(采纳绿色技术或者不采纳绿色技术)的依据,即企业群落中实施清洁生产工艺的流行度xih的变化率x·ih在“绿色遭遇率”

bi(x)(在供应链关系活动中遇到“绿色需求”企业的几率)不变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企业策略转变(生态化技术变革)的收益差。由此可以发现,绿色技术在群落内部得以扩散的根本机理是:企业的自利考虑以及市场机制的诱致作用———采纳清洁技术工艺可以维系与“绿色需求”客户企业的商业交往,所获收益要高于因循传统工艺、有可能失去交易机会的不采纳绿色技术策略r。在现实中,“传染型”绿色技术扩散的具体渠道主要有:A实施清洁工艺生产属于工艺型绿色技术革新,而不是采用末端型治理技术,因此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强调绿色替代原料的应用,对上游供应商提出了“绿色供应”要求,促进了上游企业开展绿色制造,从而间接刺激了其实施绿色技术的采纳和创新。例如,通用电气公司要求与其有合作关系的所有供应商企业都必须自觉遵守环境法规,做到达标排放,而且所供原材料必须具备环境友好品质,这使得那些希望维系与通用商业关系的供应商必须采纳绿色技术工艺来满足通用的“绿色需求”。

A采用清洁工艺生产出的绿色产品系统提供给下游企业,使得下游厂商的生产具备了清洁品质。而接受A的绿色产品系统必然导致下游企业对传统生产工艺进行绿色变革,因此绿色技术得以有效扩散。

A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就绿色创新技术资源的受让问题达成交易。出于获得垂直分工利益的考虑,A将自身的绿色创新技术有偿或无偿提供给上游企业以获得绿色原料的供应保证,或出于引导消费和开发市场的需要,将技术提供给下游企业使其具备应用A企业绿色产品系统的能力。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A具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独立的研发部门,绿色创新技术转让本身就能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即转让的潜在收益远大于潜在成本。

居于“工业食物链”下游的企业能够以A的“工业排泄物”为生产原料,说明企业之间构筑了事实上的产业生态链接,即前文所指的企业横向生态耦合。在这种主导产业链活动衍生出的横向生态耦合关联中,处在相同“食物链”的上、下游企业会彼此促进对绿色技术的运用,如FutureGen项目中的煤炭气化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用于强化采油(EOR)。另外,双方也可能在绿色技术转让问题上达成交易。例如,上游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把对“三废”的处理从其生产边界内排除,而下游企业在有利可图的前提下会自愿选择“三废”

治理和综合利用业务,在此过程中同样可能伴随着相关技术的交易转让。

3.2“成功主体模仿”型绿色技术扩散

在企业群落中,绿色技术有效扩散的另一种重要途径,是通过群落里生产相同或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实现的。其中,模仿成功的“绿色企业”的做法是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得以有效扩散的重要途径。

竞争模仿型绿色技术扩散的实现机理,可以通过“成功主体模仿”的总体博弈演化模型予以解释[9~14]。

(1)“成功主体模仿”演化模型说明在研究中,可以假设企业群落总体中选择采纳某种绿色技术策略h(h策略表现为产品系统中较为具体的、某个环节的生态品质改进)的概率phil(x)与企业群落内策略h的流行度xih成比例。持有采纳策略h的企业当前收益越高,该比例就越大。

ωir[ui(ehi,x-i),x]>0用来表示企业群落总体I中反思策略l者(l策略是指因循传统生产工艺的做法)赋予纯策略h的权重,其中ωir为一个(Lipschitz连续的)函数,它在第一个自变量(收益)上是严格递增的。

(2)基于成功模仿的绿色技术选择通过以上的模型说明和变量定义,可以得到企业个体采纳某种绿色技术策略h的概率为:phil(x)=ωil[ui(ehi,x-i),x]xih∑k∈Siωil[ui(eki,x-i),x]xik(5)在“成功主体模仿”的总体博弈演化中,反思策略的企业个体i未必知道博弈方位置所有纯策略(例如选择变革产品设计方案策略h、选择采用绿色替代原材料策略k、选择清洁节能的加工制造技术策略m、对生产废料的资源再生处理策略g、对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再利用策略e等)的当期预期收益,对所有的i∈I;企业个体不需要知道当期的总体状态(群落中究竟有多少家企业实施了生态化经营、生态化经营的企业在产品系统的哪些环节应用了绿色技术等);企业个体也不需要知道其他企业个体实施生态化经营的具体收益。但是,企业个体却可以通过了解群落内采用某类绿色技术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总体为J,且JI)的总体收益概况,做出是否采用该类绿色技术的决策。

那么,促成企业个体采纳某类绿色技术的系统动力(动态选择情况),可以通过式(5)中的绿色技术策略h选择概率phil(x)、策略的流行度xih与h策略占策略总体收益的比值来予以构造(如式(6)):x·ih=∑i∈Jωil[ui(ehi,x-i),x]xih∑k∈Siωil[ui(eki,x-i),x]xik-1xih(6)同理可以获得其他纯策略的动态选择情况,例如:x·ik=∑i∈Jωil[ui(eki,x-i),x]xik∑k∈Siωil[ui(eki,x-i),x]xik-1xik(7)………

x·ie=∑i∈Jωil[ui(eei,x-i),x]xie∑k∈Siωil[ui(eki,x-i),x]xik-1xie(8)式(6)~(8)说明:在企业群落中,某类绿色技术选择(纯策略)的动态生长主要取决于运用此类技术企业的总体收益概况(企业规模的扩张、市场份额和税收上缴额度的增加等)、运用该类绿色技术的企业比例(技术流行度)两个因素带给企业个体的启迪,在此基础上不同的企业个体会根据各自对x·ih,x·ik,…x·ie值的主观判断进行排序①,以便选择自己的绿色技术模仿点。当某种绿色技术通过模仿机制被采纳后,新的一轮策略选择在同样的机制下又自发持续进行。

假设被观测的A类企业运用绿色技术,尤其采纳的是工艺型绿色技术,其生产排污、耗能耗材情况得以有效的改善,而且其产品系统具有显著的“生产者责任延伸”特征[15],另外A类企业还和位于“工业食物链”

下游企业建立的综合利用其副产品的契约机制。更重要的假设是:由于产品系统的清洁、节约品质被越来越多的责任型消费者和具有“绿色原料”供应要求的下游企业所青睐,因而A类企业的绿色生产工艺以及横向产业生态耦合为其带来了可观的综合效益。

A类企业的成功模式引起了同行业者B的注意,出于竞争的需要,对A类企业产品系统的绿色技术特征进行模仿被纳入了企业B策略选择集中。模仿点主要出现在:产品工艺设计阶段(含替代材料选择)、加工制造阶段、副产品处理阶段、产品报废后的处理与循环利用阶段(该阶段是在传统产品系统基础上延伸出的企业责任阶段)。模仿点可以在产品系统的某一环节出现,也可以是在许多环节上同时出现,这主要取决于企业对模仿成本、资源环境法规约束力度等因素的考虑。模仿点的出现必然导致模仿企业对绿色技术的吸收和运用。

假如模仿点出现在副产品处理阶段和产品报废处理阶段,那么该阶段的绿色技术运用则属于末端治理型技术,事后性与被动性是这类绿色技术实施的特征;假如模仿点出现在产品工艺设计和制造加工阶段,那么企业B采用的是工艺型绿色技术,即注重整个产品系统生命周期内的生态化运作,突出典型的“3R”原则。“竞争模仿型”绿色技术扩散的核心机理在于成功开展生态化经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对同行业企业产生的启发,其技术来源不一定是创新性技术资源(需要购买),绝大多数可以是成熟的环保节能技术,或者只是在产品的设计中增添了对整个产品系统(生命周期)的环保、耗能品质的考虑。

4市场诱致的绿色技术扩散案例分析

美、日电子企业在无铅焊料技术选择路径上的比较(见图3)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传统电子元器件连接方法,包括印刷电路板的表面涂料、电子元件的回炉焊工艺等,都离不开锡铅焊料。

以锡铅焊料工艺生产的电子产品在报废后难以回收,并且导致了废弃物拆解场地和作业人员的铅污染、电子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系铅污染等,来自电子废弃物的铅污染引起了各国环境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由个别大企业开展了无铅焊接工艺的研发(见图3),但在无铅焊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着个别企业单独研发和应用无铅技术,缺乏必要的生产系统技术转换环境、环境经济收益无法补偿高额成本、传统有铅焊接具有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形成了强大的技术惯性等,阻碍了无铅焊接技术工艺在企业中的推广。

在电子产品制造商的大力游说下,美国环境管制部门最终同意采纳和推广低铅技术方案(减少印刷电路板中铅的消耗、鼓励研发集成度较高的印刷电路设计),另外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加大对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力度(末端处理)。相对美国而言,日本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涉足电子产业的无铅化,但日本企业却将无铅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看作是电子产业界的重大机遇。松下电器公司于1995年开始无铅化技术开发,并于1998年推出无铅MD播放器后,日本企业凭借其纵横交错的产业网络、紧密的上下游企业协作关联、日本企业群独有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为电子产品的无铅焊接工艺的普及创造了系统的技术环境,其间还得到了日本焊接协会在研发和培训上的大力支持。随着欧盟电子废弃物管理法令(RoHS)于2003年的出台,日本电子企业普遍采用的锡银铜为主料的焊接工艺被确定为电子产品市场的主流技术(见图3),并已经成为目前全球最主要的无铅元器件、无铅材料和无铅系统产品的供应商[21~23]。

该案例说明了日美两国电子企业在企业分布特征、绿色技术流行度、绿色“遭遇率”、技术变革收益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两国企业不同的绿色技术变革路线,日本企业最终采纳了无铅焊接工艺(RoHS许可的技术主流),美国企业则选择了低铅化技术(含有末端治理的技术特征)。

事实上,“交易传染”型与“成功主体模仿”型两类绿色技术扩散特征都能够见之于本案例的分析。无论是绿色“遭遇率”bi(x),还是无铅焊接技术流行度xih,日本电子企业都比美国企业高。这首先应归于日本电子企业的高聚集度,例如日本山梨市井底瘦地区聚集了几十家电子产品和电子元器件生产厂商,是典型的电子产品专业生产带。在产业网络密集、地域相对集中的技术环境中,上、下游企业的绿色技术研发、绿色供应需求能够相对容易地得到与之有供应链关联的企业响应,出于节约谈判时间、便于垂直分工、迅速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考虑,企业间往往能够就新技术的研发、交流、转让达成高效的沟通与协作,从而加速了新技术在群落内的应用和扩散。因此,当RoHS法规下的无铅供货压力增强(可以理解为“绿色遭遇率”

bi(x)增大)时,随着无铅焊接工艺收益被大多数企业认可,无铅焊接技术必然在企业群落内呈现出高流行度xih态势,其技术应用增长率(扩散效应)自然得以提升。

5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绿色技术扩散层面和渠道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产品供应链系统的传导作用下,绿色技术在企业间的扩散主要经过物质与信息两个层面,即物质传导作用表现为产品的绿色制造、工业废料与副产品的交互循环利用,客观上促进了绿色技术在企业间的传播使用;信息传导则体现在为了提高整体供应链运营效率,企业个体间自发传播绿色技术的动机是客观和充分的。

绿色技术在上述两种层面上的扩散,实质上体现了市场机制对绿色技术扩散的自发调节作用。事实上,绿色技术在企业群落中得以高效扩散的根本动力在于企业个体自愿和持续的市场行为选择。这种选择主要是基于对绿色技术采纳的收益与成本、政府监管等变量的权衡和反应,具体而言,两类渠道动力促使企业自发地采纳绿色技术工艺。

其一,群落系统内从事清洁生产的企业越多、具有生态需求的用户越多,产品供应链系统中“遭遇”绿色需求(环保、可重复利用材料,低耗能产成品或中间品)的概率越高,为了维系与客户的供应链关系,企业有足够激励去采纳绿色技术,而非因循传统的“三高”(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技术。

其二,群落系统中的其他企业采纳绿色技术所获收益会提供一个有效的模仿效应,出于获得市场竞争力的考虑,企业会根据自身的成本技术约束选择适合的技术模仿环节,以绿色技术工艺代替传统技术工艺。

模仿效应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增加从事清洁生产的企业数量和密度,企业间商业交往的“绿色遭遇率”也因此提高,在高“绿色遭遇率”的群落系统中,企业实施绿色技术变革的技术环境得到改善、技术转换成本较低,因而绿色技术在企业群落中被扩散和应用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参考文献:

[1]董炳艳,靳乐山.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进展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5,25(2):64.

[2]陈英婕,傅仲文.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展望[J].电源资讯,2006(7):44-45.

[3]魏晓平,李昆.基于“复制动态”进化博弈理论的生态工业链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49-57.

[4][瑞典]乔根·W·威布尔.演化博弈论[M].第1版.王永钦(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绿色生产的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营销;现状;问题;趋势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8日

当前不少企业都将绿色营销观念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绿色文化家喻户晓。例如:以产品生产为出发点,奉行绿色营销观念的厂商都追求绿色生产,从原材料的采集以不破坏大生态环境为宗旨,到成品的运输环节尽量利用运输空间,最后产品销售时的绿色服务。有别于传统的营销方式,绿色营销把人类社会环境利益放在了首要位置,很多企业都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且都顺应这一潮流,加入到了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行列当中。绿色消费也日益成为消费者的主导消费理念,企业如果能够把握绿色营销的方向,必定会增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达到盈利与保护环境双赢的结果。

一、绿色营销产生的原因

1、来自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压力。其实不光我们国家在走以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道路,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同样如此。环境自我修复的过程是漫长的,而人类的索取则是无止境的。这一矛盾导致生态环境每况愈下,使我们意识到,是时候为保护环境而采取一套可持续发展的营销模式。

2、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觉醒。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着实让人担心,普通产品的安全问题无法得到保障,这也使得消费者在购物时尽量选择带有绿色标志的产品。消费者的这种意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得到空前提升,顾客的绿色需求也迫使企业尽早采取绿色营销战略,以占据有利市场竞争地位。

3、国际立法的强化。正所谓“无法不成方圆”,面对如此大的环境压力,国际立法机构当机立断,确定了很多环境保护法,通过这种强制的手段限制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绿色营销便应运而生,因为绿色营销就是在缓解环境威胁,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经济效益。

4、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竞争的压力。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这六方面统筹兼顾,一个企业若想长久发展下去,就必须遵循这一战略。同行之间的竞争也是导致绿色营销盛行的主要原因,采取绿色营销战略的企业更环保、节能,生产的绿色产品也更符合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二、绿色营销的特点

1、提倡绿色消费意识。绿色营销的主要内容是倡导绿色消费意识,其目的是让消费者用绿色的生活方式去消费并尽可能地选择绿色产品。这样,消费者不仅能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而且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地为子孙后代留下很多资源。在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逐渐觉醒的同时,绿色市场也不断成熟稳健。

2、实行绿色促销策略。环保是绿色营销对企业提出的最为严格的要求,这使得企业的促销策略也随之发生了很大转变,企业营销活动的焦点从以前单一追求利润增加,逐渐转变为:加大在营销生产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的协调和谐相处问题上来。企业在进行促销活动时,也应注重对绿色产品的使用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宣扬。

3、采用绿色标志。在绿色营销起步时期,绿色标志的使用是绿色营销的明显特征。企业在自己生产的绿色产品上粘贴绿色标记,方便消费者辨识绿色产物、购置绿色产物,这样一方面能保护生产绿色产品企业的经济利益、保证顾客消费绿色产品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能对非绿色产品生产企业造成巨大压力,有利于绿色市场的加速形成。

4、培养绿色文化。绿色营销的飞速发展鞭策了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绿色文化无形变成企业文化的重心实质。绿色文化不仅仅要求企业注重自身发展目标,更严格要求企业将自身发展同环境目标相结合、企业营销理念与环境保护理念相结合。在企业日常活动中,要培养员工的绿色观念,建立完善的绿色管理制度,形成人人具备绿色理念、人人自觉宣传绿色理念的绿色文化气氛。

三、实施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1、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淡薄。也许是绿色营销这一观念刚刚兴起不久,广大消费者还不太了解绿色商品与传统商品的区别,不愿盲目地购买。其次,绿色商品的价格较普通产品的价格要高很多,很少有消费者花更多的钱买相同功能的产品;少了政府和媒体对绿色营销的宣传,群众很难理解绿色消费同保护环境、社会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绿色产品才问世不久,这一市场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部分消费者虽有着前瞻的消费观念,但是因为绿色产品质量这一块缺少监督,他们会因一次失败的购买经历而对绿色消费产生抵触心理。

2、企业缺乏绿色营销观念。先说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的重要性。消费者的大量需求直接影响着市场供应,如果庞大的消费群体都在购买绿色产品,那么非绿色产品企业便失去竞争力,久而久之,这些企业肯定会变革图新,加入到绿色生产企业的行列当中,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再谈谈企业建立绿色营销概念的重要意义。现代化社会中,企业和企业间的竞争力强弱不再看好谁的原材料价格更低、谁的第三方物流更便宜、谁的制造工厂更超前,而是看重谁对社会环境的破坏力小。企业对环境的破坏力小,说明其可持续发展的时间就越久,一个企业存在的时间长短正是其竞争力所在。中国经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因其不健全的市场机制,造成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短视性,过分看重眼前利益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保护环境这一点。消费需求结构会因顾客对绿色消费的依赖性改变而变化,很多企业很难意识到绿色问题能造成企业竞争力差异性这一问题,便无视了环境问题带来的新的市场机遇。这一切的原因都归于企业缺乏绿色营销的经营理念。

3、价格策略制定不够合理。商品的价格高低直接影响消费者是否购买。绿色营销初出茅庐,从产品的生产到绿色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这些客观因素注定绿色产品的价格较高。所以,很多产品在进入新市场的时候,定价往往不合理,没有全面了解当地消费者购买能力而盲目定价。

4、城市农村绿色化程度层次不齐。在国家颁布的环保型城市政策下,不少城市都自觉加入到环保的行列当中,这些城市中的企业也都遵循低污染甚至零污染的条例。如知名日化企业***在公司设立“绿色循环箱”,对废弃的纸张进行回收处理以达再利用的目的,并且还配备了太阳能和雨水收集装置,力图减少对环境造成污染。拥有这样绿色观念的企业,我想一定具备生产绿色产品的实力,引领未来绿色消费的浪潮。然而,在我国部分乡镇的某些企业内部,情况则恰恰相反,这些乡镇企业依然走着“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这说明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绿色营销的重要性,片面地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地球大环境的可持久性。大家都知道,环境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人类不能因一己之私便打破自然规律的常态。

5、国家扶持力度不够。国家调控着整个经济行业的脉搏,但是政府对于绿色营销方面却迟迟没有颁布相关法律法规,缺少国家的监督很难使绝大多数企业自觉遵守绿色营销的模式。部分地方政府只看重经济的增长,却忽视了一切经济都源自于自然。虽然表面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长此以往,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地球资源将会越来越少。这种人类和社会不和谐的相处方式,是我们绿色营销学中不倡导的。

四、解决绿色营销问题的建议

1、继续普及绿色营销观念。自由企业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一个问题:自由市场和自由价格机制是推动市场经济的主要动力。绿色产品无疑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消费者未来的消费趋势也必定是绿色无公害的产品。绿色消费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消费者在未来的消费主张也必定会向绿色产品方面发展。这就给企业一个很好的暗示――大力发展绿色营销。从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先前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责任和社会长远利益为中心。渐渐将绿色文化拟定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绿色文化建设,企业将自身营销理念与绿色生态理念连接。这就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企业大力推行绿色营销,消费者也主动购买绿色产品,双方的这种相互促进的势态在未来将会更加普遍。如若绿色营销得到普及,那么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淡薄、企业缺乏绿色营销观念、城市农村绿色化程度参次不齐等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2、合理制定绿色产品价格。如若企业合理利用产品包装这一环节,撇去传统奢华俗套的包装方式,采用可循环利用、可降解的包装材质能大大压低产品价格,在保护环境与盈利两方面都做到双赢。在制订价格之前,企业理当合理剖析需求市场以及消费者的置备心理,衡量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做到盈余的条件下制定一份绿色的价格战术。例如,在一个新的市场,企业可以采用均匀定价的方法,综合新市场各个同类产品的价格,从而拟定自身产品价格,这样可以避免盲目定价过高而使消费者产生恐惧心理;如果公司生产的产品品类很多,也可以采用系类商品定价方法,将这一系列有联系的绿色产品捆绑起来销售,产品量的增加往往会使消费者忽视单个商品的价格。

3、政府加大对绿色营销的干涉力度。若政府能够加大对这些重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结果不至这样。国家对企业用于环保方面费用的补贴还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企业之所以走着边污染边治理的道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企业资金不足,没有能力长期走环保道路。据笔者所知,部分省份的政府只是对新能源龙头企业有所补贴,然而真正污染环境的正是那些中小型企业啊。所以,希望政府能加大对中小型重污染企业的扶持,如果这变成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那么人类经济发展将不会背离环境的破坏,绿色营销也能更好地发展起来。

4、将绿色营销与网络营销结合得更紧密。网络对21世纪营销活动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网络营销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很多利用网络营销成功推广的案例让不少企业深刻意识到网络营销的诸多好处,并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进行新模式下的营销计划。网络营销的发展如火如荼,这给绿色营销一个很好的启示:将绿色营销与网络营销结合。这无疑是一条未来发展的好道路。企业可以将绿色营销理念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开网上商店的形式出售绿色产品,顾客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了解产品的信息、价格。相对于传统直营店,网店本身就是一种绿色模式下的商店。所以,绿色营销与网络营销的结合可谓是将绿色营销推向一个新纪元。

5、通过科学技术影响绿色营销。科学技术的高低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因素的差异性也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简而言之就是说现代生产被科学技术领导、左右。当今社会的生产力能力提高主要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劳动对象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深受技术开发程度的影响,只有不断开发和利用更节能、更环保的技术,才能从“硬件”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受其影响之大不言而喻,科技在创造出新的产品的同时又在不断淘汰旧的产品。所以,企业在进行营销策划之前务必要考虑科学技术的影响,新时代为企业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威胁。如果企业能够把握营销机会,将新科技创新运用到绿色营销中,对企业未来发展可以说是一个新机遇。

6、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绿色化。所谓供应链之间的绿色化,指的是产品从原材料的采集到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机制。绿色营销观念从供应链初始的计划拟定到产品制造、货物包装与运输、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严格秉承低碳绿色标准。在未来高效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下,供应链之间通过认真遵循企业的绿色文化,在把产品销售给顾客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到低污染原则、低消耗原则、低成本原则,从而实现企业与环境共存的终结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龚勇华,高建斌.基于成本和效用的绿色营销发展障碍分析[J].金融经济,2014.1.

[2]孙克俭.绿色营销研究:内涵、现状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2.5.

[3]李小贺.浅谈我国绿色营销现状及其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8.

[4]谢泗薪,陈亚蕊.企业社会责任与绿色营销战略融合模式[J].价格月刊,2013.7.

[5]刘智丈.关于企业绿色营销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中国外资,2012.16.

[6]王玉莲.生态经济视阈下绿色营销的路径选择[J].前沿,2012.3.

绿色生产的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壁垒 国际贸易保护 环境保护

1947年《关贸总协议》第20条中将“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须的措施”和“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列为对自由贸易原则的一般例外的规定。因此,集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于一身的绿色壁垒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成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最重要的贸易壁垒。

一、绿色壁垒的界定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又称环境壁垒,生态壁垒。对于绿色壁垒的概念,理论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表述方法。比如说:“它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国政府以保护有限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对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原则”;“绿色壁垒是指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与安全为名,通过制定复杂、苛刻的环境保护标准,限制或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一种市场准入制度”等等。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知绿色壁垒其出发点是为了保护本国的贸易,“绿色”仅是表面形式,是为了迎合现代社会中人民对环保和健康的更高要求以及规避相关国际贸易规则的限制,其实质是一种更新、更隐蔽、更有效的国际贸易壁垒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它比传统贸易壁垒更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符合国际贸易规则要求,迎合广大消费者心理需要,因此绿色壁垒也就逐渐成为取消关税壁垒后各国采取的最主要的一种国际贸易保护手段。

基于此,笔者认为所谓绿色壁垒应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制定繁琐的检验、审批程序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

当然由于各个制定国立法技术的不同、具体规定内容的差异以及操作方式和程序设置上的区别而造成符合或违背国际贸易基本准则两种后果,因而被区分为合理与不合理两种形式,但其限制进口,保护本国贸易的本质是无可置疑的。

至于合不合理,笔者认为关键是一个度的把握,因为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各国为了保护环境和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必然会采取一些措施规范进口行为,这些措施虽然客观上也会造成限制某些产品进口,但根本目的不同。这些标准和技术规范是国际贸易中必需的,也是符合贸易基本原则的。

二、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应对绿色壁垒应采取的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频频遭受了来自国外的绿色壁垒障碍,出口严重受损。而由于我国绿色标准的门槛过低,又导致国外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和产品长驱直入。绿色壁垒的冲击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在国际贸易中加强环境管理是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

所以我们应在充分认识绿色壁垒二重性的前提条件下,一方面突破国外的绿色壁垒,保护我国的出口贸易,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利用绿色壁垒,保护生态环境、人和其他动植物的健康,保护国内的民族产业。

1.跨越国外绿色壁垒的应对措施

在突破国外绿色壁垒方面我们可采取以下法律应对措施:

(1)坚持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加强贸易谈判

绿色壁垒的背后隐藏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利益的冲突,加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资金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又是发达国家以前对其他国家殖民掠夺造成其环境破坏恶果的延伸和继续。所以,在环境保护上,我们应秉承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由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于在国际贸易中设置绿色壁垒也应给予其他发展中国家一个过渡期。我们应秉承这一原则加强与发达国家的贸易谈判,突破壁垒。

(2)根据透明度原则的要求,建立“绿色贸易信息网”

WTO的透明度原则要求成员方所实施的与国际贸易有关的法令、条例、司法判决、行政决定都必须予以公布,以使各国政府及贸易商熟悉它们。因此,我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根据透明度原则的要求,由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建立一个“绿色贸易信息网”,收集各国与绿色壁垒有关的信息,为我国应对绿色壁垒提供最及时、最准确、最完整的有效信息。

(3)认真研究有关绿色壁垒的经典案例,善于灵活运用WTO 争端解决机制

认真、深入研究有关绿色壁垒的经典案例,总结别国的经验教训,充分运用非歧视原则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以及谈判机制,主动申请斡旋、调解和调停程序,尽量把涉及我国的绿色壁垒纠纷案压制在磋商阶段解决,使我们的损失最小化。善于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培养熟悉WTO实体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的专业律师。

(4)根据WTO的规则完善我国现有的环境经贸法律法规,促进与国际的接轨,积极推动我国绿色贸易的发展 ①将我国签署的国际公约具体化、法律化

近几年来我国虽签署了十几项与贸易直接相关的环境公约,但是,有的公约在国内没有直接的法律、法规加以具体化,即使有的公约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撑,但很多是停留在行政立法的层次上,其立法层次也有待提高。

②进一步完善现有法律的不足

我国有些法律规定和WTO的原则有出入且相关法律没有很好衔接,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现有的一些法律规定。

③加紧制定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健全我国相关法律体系

当然,应对绿色壁垒仅靠我国现有的几部法律法规肯定还远远不够,它需要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需要一整套涵盖产品本身及其生产、包装、检疫等全过程的完整绿色壁垒法律体系。

(5)推广环境认证,完善绿色税收制度,积极推动我国绿色贸易的发展

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加强与其他国家环境标志的相互认证。完善绿色税收制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开征污染物排放税、环境服务税、污染产品税、生态环境税等税种,利用绿色税收手段调节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补贴实行清洁生产的污染控制和自然保护措施,以此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方式,研制环保产品,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跨越国外绿色壁垒。

2.我国合理利用绿色壁垒的应对措施

另一方面,我国在积极应对国外不合理的绿色壁垒的同时,还应合理利用符合国际贸易基本原则的绿色标准,以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人和其他动植物的健康,保护国内的民族产业。

绿色生产的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原子经济性; 绿色化学; 制药工艺

化学制药工艺学是药物合成路线、工艺原理、工业生产过程及实现其最优化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制药工业是整个医药产业的核心,如何以消耗原料、能源和资本为主的工业经济,转向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的知识经济,开发易于组织生产、操作安全和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成为新时代制药工艺学教学面临的艰巨任务。

一、原子经济性理论的提出

有机合成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从1973年化学大师Woodward的维生素B12全合成,到当代最著名的化学家Corey的反合成分析法,为有机合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著名化学家B.M.Trost首次提出“原于经济性(Atom Economy)”的理论,即在化学反应中究竟有多少原料的原子进入到了产品之中,其计算公式为:原子利用率=(目标生成物的质量/参加该反应所有反应物的总质量)×100%。这一新的评估标准为药物合成的绿色化途径提供了一个指导方向,即尽可能地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又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B.M.Trost因此获得1998年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学术奖。

二、原子经济性理论的应用

人们常用原子经济性来评估化学工艺过程,要求尽可能地节约那些不可再生的原料资源。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应有100%的反应物转化到最终产物中,而没有副产物生成。传统的有机合成化学比较重视反应产物的收率,而较多地忽略了副产物或废弃物的生成。

1.设计合理的合成工艺路线

一个化合物往往可通过多种不同的合成途径制备,但相对化学当量的反应,高选择性、高效的催化反应才符合绿色化学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基本骨架与功能基团构建的原子经济性,如(+)-生物素的工业化生产工艺路线选择中,其5碳侧链的构建采用C3+C2策略,以二氧化碳为原料,运用典型的双格式反应一步形成5C羧基侧链,比已有的C3+C3-C1合成策略更具原子经济性,且原料易得,原子利用率高,废物排放少。因此该工艺路线在中国的投产以绝对的优势垄断世界,不仅获得巨额利润,更具有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有机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如环已烯为目标化合物时,从脱水反应的追溯求源思考方法,可以想到其前体化合物需为环已醇;但从原子经济性考虑,我们更应通过其前体化合物为丁二烯与乙烯通过Diels-Alder反应得到。因此工艺路线的选择中尽可能利用加成反应、重排反应等原子经济性反应,避免使用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非原子经济型反应。

2.发展高选择性、高效的催化剂

手性药物获得单一手性分子的方法中,外消旋体的拆分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是,理想的产率也只能达到50%,另一半异构体只能废弃,因此不对称合成反应是理想的原子经济性绿色化学途径。200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Knowles,Noyori和Sharpless三位化学家,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催化反应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也表明了催化不对称反应在医药工业的重要意义。

在不对称催化反应日益发展的今天,教学中应重视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型手性催化剂的思考。如动态动力学拆分的方法,使用手性催化剂催化异构化反应,这样单一光学活性化合物的产率就可以达到80%~90%。还有如不对称活化(毒化)、不对称放大、去对称化反应等新的观念、方法和技术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和发展的。至于新型手性催化剂的研制,更需要重视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型手性配体和相应的手性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如酶催化剂、有机小分子催化剂都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我国已有非常成功的例子――(+)-生物素的工业化不对称合成,采用的手性辅助剂和催化剂原料来自氯霉素生产过程中的手性右胺。该手性催化剂成功地应用到了(+)-生物素中间体手性内酯的合成中,大大降低了(+)-生物素的生产成本。此工艺的特点为废物利用和绿色化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然,目前真正属于高“原子经济性”的有机合成反应,特别是适于工业化生产的高“原子经济性”的有机合成反应还不多见。化学制药工艺学的教学应培养学生自觉地用“原子经济性”的原则去审视已有的有机合成反应,减少化学合成中有毒原料的使用,提高原料和溶剂的利用率,节约能源,努力开发符合“原子经济性”原则的新工艺。

参考文献:

[1]邓立新.药物的传统合成与绿色合成的原子经济性比较[J].化学教学,2005,(11):22-24.

绿色生产的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畜牧业;清洁生产;问题;应对措施;作用

中图分类号 X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265-01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对清洁生产作出如下定义:在不影响自然环境状态下,充分利用合理的自然资源与自然能源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求,在合理范围内尽量降低资源成本的投入,保证生产无毒化、资源化及节约化。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导致人们对食品安全质量有了进一步要求,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成为未来主要发展趋势。清洁生产即是通过不断提高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争取采用可循环使用生产原材料的方式进行加工生产,全面引进环保生产设施,全面控制成本资源投入总量,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降低产品生产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压力。

1 畜牧业清洁生产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体系不断变革,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与林业共同成为支撑我国农业发展的两大支柱型产业,我国整体畜禽养殖数量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随之而来的即是动物粪便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通过研究大量国外发展案例,分析清洁生产在工业、农业等生产行业中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状况,畜牧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加强清洁生产建设,将清洁生产方式全面结合到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高畜牧业综合竞争能力,为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清洁等做出卓越贡献,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条件,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1-2]。

2 畜牧业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

2.1 环境污染问题

据专业人士计算,一个1 000头的养猪场平均每天排出畜牧粪便可达6 t以上,如果只是选择水冲形式清洁,日耗费水资源是总粪便量的5倍左右。另外,通过对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分析,还发现被猪场污染的水资源中需氧量、虚浮颗粒等都严重超出国家的规定水平,属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88》提到的重污染产品,污水中COD、氮、磷等含量都严重超标,污染后的水资源无法对小麦、水稻等农作物进行浇灌,根本无法满足农作物的营养所需,更无从谈及因“绿肥”作用产生的农作物“高收入”。除此之外,规模性养殖与普通家庭饲养相比,其牲畜的排泄物所导致的水资源污染现象更为严重,尤其是产生的甲烷气体是普通粪便污染物的2倍以上。在造成大气升温的众多因素中,牛羊等畜牧养殖也是二氧化碳、甲烷等可能引起大气温度升高的释放源之一。因此,畜牧业在给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收益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担。特别应该引起重视的是环境污染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2.2 主要应对措施

对于畜禽养殖业而言,只有在整个生产过程充分融入环保与预防意识,才有可能实现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目标。通过选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改善传统技术发展水平,从根本上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有害物排放,避免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清洁生产的直接方式,对于畜禽养殖业而言,只有从初级生产开始即融入清洁生产思想,并在生产过程中贯彻落实目标要求,进而才能充分发挥清洁生产的有效作用[3]。

3 畜牧业清洁生产的作用

3.1 资源节约的需要

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具有非常明显的投入高、消耗高、产出低等粗犷式发展特征。畜禽养殖业发展过程中损害大量生产资源,水资源浪费量尤其大。据统计,每1 kg猪肉或者牛肉的生产会利用3.9~4.3 t的水资源,浙江省人均消耗猪肉18.66 kg左右,平均计算单食用猪肉一项所需要的水资源量为206 L,是水资源日平均用量的1.5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畜禽养殖业部分食物在没有经过完全消化吸收的情况下就已经排出,也为此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想要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利用清洁生产方式全面改善生产环境与生产方式。

3.2 国家环境保护的需要

目前,我国已经将农业污染问题纳入城市环境治理范围,国家“十一五”计划中就已明确指出改善畜禽养殖业环境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为顺应时势,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降低畜禽养殖业在生产过程中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环也势在必行。

3.3 国内市场的需要

社会经济水平在稳步升高,人们已经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生产需要,为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开始对生活产品有了更高层次需求。畜禽养殖企业为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潮流,也需要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注重健康、绿色产品的生产[4]。

3.4 突破贸易壁垒的需要

自中国加入WTO以后,畜禽养殖业也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发展中国家由于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导致产品在环保、安全等方面均差距较大。部分国家开始大批量地向我国输送成本低、质量

优的畜禽产品,在国内市场深受欢迎。为了保护我国畜牧业自身利益,我国畜禽养殖企业必须从根本上加强清洁产品生产,才可能在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抢占一定市场份额。

3.5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内容。不浪费、不破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通过清洁生产可最终实现生产效益的提高,推动社会向健康、有序的发展方向不断进步。

4 结语

当前形势下,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意识日趋“升温”,并且环保清洁工作越来越到位,成绩斐然。然而,从目前发展情形来看还不容乐观。环境清洁只是在工业生产领域进行实施,对于环境破坏严重的畜牧业领域,还没有广泛延伸到。因此,将清洁生产纳入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温和畜牧产品的生产降低畜牧业给自然环境造成的伤害,为人类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仍然任重而道远。

5 参考文献

[1] 孙东升.论清洁生产与我国畜牧业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1(2):43-46.

[2] 廖新d.动物废弃物管理与畜牧业清洁生产技术[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1):111-112.

绿色生产的案例范文第8篇

【案例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从细胞知识来看,引起枫叶颜色变化的物质存在于:A.叶绿体B.细胞核C.液泡D.细胞壁。给出的标准答案是C(本题源于某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初四理科综合试卷生物学部分)

【商榷】按照定式思维,很容易让人想到叶片呈现出红色是花青素的原因,故而非常容易的答出和标准答案相同的结论。笔者认为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根据所掌握的细胞知识,从什么原因引起枫叶在不同季节颜色变化(由绿变红)入手进行分析,找到引起枫叶颜色变化的物质。首先叶片是绿色的,是因为枫叶叶肉细胞内叶绿体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在正常情况下,叶绿素对绿光的吸收量非常少,几乎都反射出来了,使叶片呈现绿色。而到了秋天,温度变低,叶绿素不稳定,被逐渐分解,而失去了反射绿光的作用,而这时花青素的颜色就显现出来了。据此,本题的答案应该是A.叶绿体(含有叶绿体)和C.液泡(内有花青素)

【案例2】将100克绿豆种子种植在暗处,5天以后种子经过萌发发育成800克绿豆幼苗,在此过程中,绿豆体内的有机物变化是:A.增多B.减少C.先减少后增多D.不确定。给出的标准答案是B(来源同上)

【商榷】这道题是将100克绿豆种子培育成800克的绿豆芽(幼叶未长出)的过程中,绿豆中有机物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正确的是( )

■■

A B

■■

C D

一题的变形。该题主要考察的是植物种子萌发成绿豆芽(幼叶未长出)过程中,有机物被消耗利用一知识点。变形后的习题,多了一个场景就是暗处,似乎在告诉学生绿豆种子萌发长出了幼苗,由于没有光也不能光合作用,有机物也不能增多。但这里忽略了一个细节,【案例2】给出的100克绿豆种子,5天以后种子经过萌发发育成800克绿豆幼苗,似乎太快了吧,学生即使按照命题教师的设想去答题,也有牵强之感。

【案例3】下列哪项是植物细胞具有而动物细胞不具有的结构:A.细胞核、叶绿体B.细胞壁、液泡、叶绿体C.细胞质、液泡D.细胞膜、叶绿体。给出的标准答案是B(试题来源于某市2005年某课改实验区学业考试生物试题)

【商榷】从给出的答案来看,动物细胞中应该没有液泡,但从一些文献来看,动物细胞中时有液泡这一结构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重要概念中有这样的论述:“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俗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朱正威、赵占良主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有这样的描述:“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上册对这一问题是这样表述的:“人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其细胞质中没有叶绿体和中央大液泡”。如果在编制的试题中强调动物细胞没有液泡是不科学的。

【案例4】用显微镜观察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时,发现一气孔位于视野的右下方。要想使该气孔移至视野中央,装片应移向:A.左上方B.左下方C.右上方D.右下方。给出的标准答案是D(试题来源于某市2011中考生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