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充分认识搞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重大意义
由于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长期以来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许多地区植被破坏,90%的可利用草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国家生态安全,而且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水土保持和草原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改善水土流失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不能适应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水土保持和草原保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各级水利和农牧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搞好水土保持和草原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全面推进我国生态建设工作。
近年来,各地的成功实践证明,采取适当的人工措施,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实现大面积水土流失的初步治理和生态系统的初步恢复,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搞好草原保护和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发展农村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草原保护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级水利、农牧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草原建设的同时,把生态修复作为当前水土保持和草原保护工作的一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监督检查和指导,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二、抓紧制定生态修复规划
各级水利、农牧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本辖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明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目标与任务。规划要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牧区水利等规划相结合,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指导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依据。近期应以江河源区、内陆河流域下游及绿洲边缘区、草原区、重要水源区、长城沿线风沙源区等区域为重点,在降雨条件较好、人口密度相对较小、水土流失相对较轻微的地区,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生态修复的对象主要是覆盖度为5-50%的低中覆盖度的草原、郁闭度小于40%的灌木地等地类。
三、组织开展科研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各级水利、农牧部门要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开展对不同区域生态修复的机理与关键技术、优质抗逆草种选育、效益监测指标体系等课题的研究,制定生态修复技术规范。要积极推广优良草种、畜种及改良、秸秆养畜过腹还田、草田轮作、植被抚育更新、节水灌溉、草产品综合利用、围栏建设、免耕种植、鼠虫害防治等技术,搞好生态修复效益监测评价工作,指导与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
各地要依据《水土保持法》、《草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要求,对乱开乱垦、乱挖乱采、超载过牧等行为,进一步制定操作性强的相关法规规章、管理办法和乡规民约。要严格基本农田和草原保护制度,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方针,建立草畜平衡制度,大力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舍饲圈养,逐步改变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生产方式,严格限制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为生态的自我修复提供保障。同时,要推动各地出台或完善税收、信贷、投资和能源等方面的优惠>策,促进广大农牧民转变生产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积极性。
五、继续加大执法监督
各级水利、农牧部门要加强水土保持和草原执法队伍建设,继续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各地要按照《草原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推行以草定畜,逐步压减牲畜头数,实现天然草原的草畜平衡,加快畜种、畜群结构调整,防止超载过牧,促进草原植被恢复:要坚决禁止开垦草原的一切违法活动,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草原的行为,加大对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各类非法破坏草原行为的监督检查:要坚决禁止超采地下水,防止因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带来新的生态破坏问题;所有实施退耕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均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实行封山禁牧、休牧或划区轮牧。要加强对风沙区、草原区、山区和丘陵区等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所有开发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制度和水土保持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三同时”制度。
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要大力宣传搞好水土保持和草原保护工作在我国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全社会保持水土、保护草原的意识。宣传生态修复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草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注重发挥大自然的力量,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保护草原,防治水土流失。要切实转变生态建设中重工程建设轻保护的观念,自觉转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干旱牧区;草原退化;灾害;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S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一、研究区概况
锡林郭勒草原牧区既是内蒙古重要的畜牧业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处于西部大开发的前沿,也是京津唐经济开发区的绿色屏障;属于内蒙古草原灾害发生频率高地区,对干旱牧区灾害风险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以上理由,将选为东乌珠穆沁旗作为典型干旱牧区研究对象。
二、东乌珠穆沁旗草原牧区主要灾害
(一)干旱为主要灾害
干旱是指在牧区没有具备现代农业灌溉条件下的地区长期缺雨水,造成气候干燥,草场牧草年景不乐观,牲畜饮水出现隐患的现象。本文主要从降水量和温度这两个气候条件研究该旗干旱灾害。降水量的多少对牧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直观的,假定温度恒温的状态下,降水量过多会导致牧区洪涝,降水量过少会导致牧区干旱,不管是洪涝还是干旱灾害的发生,都会破坏牧区生态系统的平衡。
据统计:该旗1981~1990年间,年平均降水量达到255.8mm,平均气温1.28℃;1991~2000年的平均降水量为281.4mm,由于1998年的特大水灾,与上10年相比增加了25.6mm。年平均气温为1.93℃,与上10年相比升高0.65℃;2001~2011年间,年平均降水量为137.6mm,与上10年相比减少143.8mm。年平均气温为2.56℃,与上10年相比升高0.63℃。从上述数据可以看的出,该旗除了1998年特大水灾的影响以外,总体上降水量逐年减少,相反气温逐年升高。
降水量的减少引起干旱灾害,从而影响牧草的产量,会给牧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干旱灾害涉及面广泛,进一步加剧干旱牧区东乌珠穆沁旗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威胁着草原牧区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资源基础,使原本就紧张的人地关系更加恶化,给草原牧区经济发展的进程产生额外的外部压力。
(二)草原生物灾害(鼠、虫)时有发生
生物灾害是指人类与各种动植物相互依存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危机生态环境的一种灾害。干旱灾害与草场退化的恶性循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成为草原牧区生物灾害(鼠、虫)发生的前提。由于发生面积巨大防治面积有限导致草原蝗虫在该旗大面积爆发成灾,70%以上的可利用草场遭受了蝗虫灾害,严重时赤地千里,蝗虫成片、寸草不生,给畜牧业带来致命性的打击。据调查,部分草场又遭受鼠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草原生态保护的发展。
(三)雪灾(白灾)灾情比较严重
雪灾是牧区经常发生在冬春两季的主要气象灾害,是降雪过多引起地面积雪覆盖部分或全部牧草,阻碍牲畜在草场上吃草,从而导致牲畜掉膘,母畜流产,仔畜存活率降低,死亡率上升。冬春两季度降雪量与雪灾危害度成正比。雪灾的持续时间就是开始下雪到结束。据了解,草原雪灾主要集中在10月份和第二年的5月份,在11月份出现的概率是50%以上,次在来年3-4月份雪灾高发期出现的次数占总数约40%。
(四)草原火灾损失惨重
草原火灾春秋两季发生的频率高,由于秋季草原上的草开始干枯,加之人为的因素很容易引发火灾。人为因素主要有当地居民倾倒的炉火复燃、机动车引擎喷火、野外乱扔烟头、禁火区小孩玩火等等。草原火灾起因多,造成的生态和经济损失惨重。如2012年4月7日东乌珠穆沁旗发生一起特别重大草原火灾。经统计,受害草原面积7.66万公顷,造成2人死亡,8人轻伤,120户牧户受灾,死亡牲畜近2万头(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665.3万元①。
三、建立草原生态长效机制建议对策
(一)国外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草原畜牧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主要靠先进科学技术对天然草地资源进行改良和开发利用,建立了低投入、高产出的人工种草养畜生产体系,致力于牧草、牲畜品种的培育、改良和推广应用,不断寻求草畜的最佳组合方式,健全的农业科研体系结合完备的农业推广模式,从而降低了灾害损失,形成种草―养畜―畜产品加工增值的良好生产体系。
1.高效的畜禽防疫和保健体系
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都建立了严格的牲畜卫生制度,并形成了高效率的卫生保健体系。众多覆盖全国的国家级、州级的、地区级疾病监测网点和实验室。在澳大利亚,农民协会组织、农民与兽医、政府兽医机构和科研机构之间,是一体的网络关系。这样的一种体系使得信息的迅速交流和反馈得到了保障。
2.完善而健全的灾害预防体系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在草原牧区区域建立了完善的应对自然灾害发生的预防机制。设立有各级草原工作站,根据不同生物灾害的预测预报技术规范,按时定点进行监测和调查,对草原鼠、虫、病害、毒杂草发生趋势进行分析,提出长期预测报告;草原生物灾害预警信息,主要来源于各级草原工作站的趋势预测和地方实地监测报告。对于草原区域潜在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信息及时的掌握并作出相应的措施,做到了有效的预防。
3.有效而及时的减灾应对体系
对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建立的各级草原工作站,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各级草原工作站,要根据草原生物灾害发生情况,把握最佳防治适期,工作站提前部署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深入灾区指导救助工作;制定、完善草原生物灾害的防治方案;组织应急队伍,做好资金、物资和技术储备。根据草原生物灾害发生规律,制定草原生物灾害应对措施,努力防止灾害的暴发和蔓延,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与国外先进的牧区相比,一方面,东乌珠穆沁旗草原牧区的自然条件恶劣,风沙大,无霜期短,即冬季寒冷而慢长,夏季酷热而短暂;虽草原面积宽广,但退化、沙化严重,人和牲畜的生活生存条件均十分艰难,同时,水资源在草原牧区极其匮乏;另一方面,草原牧区人口与资源矛盾严重;落后的基础设施使的畜牧业的生产和产品流通受阻;牧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生产经营方式转变难度大;畜牧业生产技术仍很缺乏,没彻底摆脱靠天养畜的局面。
因此,学习、借鉴澳、新两国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立足于东乌珠穆沁旗的实际,因地制宜,走出自己的生态化道路。
(二)加强草原建设,走可持续畜牧业道路
可持续畜牧业是结合草原生态系统与畜牧业经济系统为一体,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传承传统游牧业合理的部分,并用现代科学技术调整其结构,改善其功能,保护资源,防止草场退化,为人类可持续使用的目的。针对锡林郭勒草原草地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发展可持续畜牧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合理利用和重点建设相结合
平衡的草场是发展草原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为减缓草场退化对大部分草原,通过轮牧、划区轮牧及合理利用的方式维持产值。同时,通过重点建设改善草场植被,多样化饲草来源,以实现饲草供给平衡,减轻大面积天然草场的载畜压力,推动草原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2.整治和开发相结合
利用草场自我修复能力改善草原生态平衡需要长期的循环。东乌珠穆沁旗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基地,为保平衡和增产需要优先整治,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短期内进行重点开发涉及畜牧业的生产、流通诸多领域,涉及牧区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从而提高该地区畜牧业生产力水平。
3.建立科学的防灾减灾方案,健全工作机制,保障牧民生活
合理利用水资源,兴修水利工程,适度调整粗放型的经营生产方式,增强干旱地区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干旱牧区草原一要做好防治生物灾害(虫、鼠)的工作,要扩大防治面积,增加生物防治比例,以免虫、鼠害的发生;对于雪灾,做好易灾区灾害防御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建立饲草料储备制度,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对于草原火灾,建设草原火灾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建立专业的防扑火队伍,开展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草原防扑火能力。
注释:
①马有祥:《我国草原火灾防控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应急管理,2012。
参考文献:
[1]东乌珠穆沁旗政务信息网.
[2]东乌珠穆沁旗气象局数据(2011).
《规划》目标到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到203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
《规划》针对各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的原则,确定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和重点。
优化发展区包括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区,是我国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生产条件好、潜力大,但也存在水土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资源循环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要坚持生产优先、兼顾生态、种养结合,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前提下,保护好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稳定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友好。
适度发展区包括西北及长城沿线区、西南区,农业生产特色鲜明,但生态脆弱,水土配置错位,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严重,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立足资源环境禀赋,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适度挖掘潜力、集约节约、有序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保护发展区包括青藏区和海洋渔业区,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青藏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但生态十分脆弱。海洋渔业区发展较快,也存在着渔业资源衰退、污染突出的问题。要坚持保护优先、限制开发,适度发展生态产业和特色产业,让草原、海洋等资源得到休养生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规划》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五项重点任务:
一是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县基本实现区域内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到203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
二是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防治耕地重金属污染,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分级管理利用制度。依据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三是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实施水资源红线管理、推广节水灌溉、发展雨养农业,到2020年全国农业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8亿亩。
四是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防治农田污染、综合治理养殖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以及到2030年养殖废弃物实现基本综合利用,农业主产区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基本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得到全面利用。
1.1政府未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政绩考核依据2011年出台实施的《海西州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奖励办法》中7个单项奖里没有直接涉及生态文明的奖项。在实际操作中,经济增长因素仍占据着主导,以增长率论英雄的传统还在继续,对企业环保准入却没有特别关注和严格把关,一些污染企业继续在城市“合法”存在。
1.2资源无序开发,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矿山开采留下严重的生态隐患矿山开采,出现了难以修复的成片裸山、巨坑、渣山、渣滩。近年来,进驻柴达木的矿山企业为攫取经济利益,在生态敏感区域内违规开发现象屡见不鲜。———据海西州环保局资料,2014年初,分布在柏树山脉的15家石灰石开采企业因其剥离式开采方式,致使柏树山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累计破坏山体面积达4.44hm2,随意堆放的废渣量约为1181.7万m3,治理难度较大。虽然大部分企业已转移旺尕秀矿带,但其开采方式依旧,破坏依旧。———2014年7、8月间,多家媒体披露了青海木里煤田个别企业擅自变更开采方式并越界开采的问题,庆华集团破坏高原湿地等行为。政府要求的矿区采坑回填、渣山治理、植被恢复等工作难以落实,据报载,木里煤矿最大的“巨坑”面积达40多hm2。
1.3生态恶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1.3.1柴达木盆地荒漠化程度加剧据海西州林业局最新资料,全州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6处,有9个保护区尚处于待批阶段,现有保护总面积63.5万hm2,占全州面积的1.1%。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全州局部小灾年年发生,极端天气逐年增多。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从根本上未得到改观。
1.3.2高原草甸鼠虫草害、荒漠化、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以天峻县为例,因草场严重过牧等因素,全县以黑土滩为主的退化草场面积达33.3万hm2,超过全县草地总面积的20%;全县土地沙化面积达3.4万hm2,潜在沙化面积有近4.7万hm2;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干旱、风灾、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于靠天养畜的草地畜牧业构成严重威胁。
1.4草原盲目灭鼠、农业过度依赖化肥、农药,为生态持续改善埋下隐患
1.4.1草原盲目灭鼠导致后患无穷2014年6月,《南方周末》报载《欧美前车之鉴,中国仍在重蹈覆辙,三江源灭鼠,半世纪的错误?》报道中写道:“这场由地方政府发动的‘赶尽杀绝’的人鼠大战已持续约半个世纪,耗资巨大,但鼠患却难绝。而在不少科学家看来,这种被视为‘草原害兽’的高原鼠兔,其实是高寒生态系统的关键种群,不应人为地灭杀。”学术界一致认为:鼠兔只是草场退化的结果而非原因。它对于维系高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海西州毒饵灭鼠仍然是“保护”草原的重要手段之一,几十年来鼠患不绝,甚至有局部反弹迹象。
1.4.2水土“过肥”,农作物过度依赖农药,环境与食品安全存在严重风险后果有资料显示,“我国在世界7%的耕地上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却施用了占世界30%的化肥。”据研究,大量使用化肥会引起土壤氮磷的大量积累,从而会引起土壤化学性质恶化、环境功能退化,引发作物养分吸收利用障碍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据了解,全州2万hm2枸杞地里有近千名专门从事施化肥、打农药的务工人员,平均每公顷地的化肥和农药成本高达6000多元。这是全州各地水土“过肥”的一个缩影。长此以往,直接后果将是作物免疫力快速下降,发病率大幅提高,为暴发毁灭性、大面积的作物病虫害埋下隐患。进而酿成环境与食品安全无可挽回的高危风险。
1.5城乡环保与生态基础公共设施规划滞后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如:排污管网、污水处理厂、休闲公园、河滨绿廊、标准化道路、公厕、垃圾房建设等等基础设施不健全,生态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发展滞后,亟待完善配套,生态和环保基础公共设施规划滞后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1.6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产业比重居高不下,减排压力大据海西州政府门户网站资料,“十二五”期间,由于我州结构性污染突出,工业污染源治理距全面达标还有差距,全州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将进一步加大。循环链接、综合利用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基础性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一批基础性工业项目将相继开工建设和陆续建成投产,高耗能工业企业所占比重势必不断增加。能源消耗、“三废”排放必将明显上升,而节能降耗空间十分狭窄,能源消耗总量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将进一步增长;工业废水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迅速,对全州生态系统构成潜在的威胁。
1.7政府部门和公众生态意识滞后根据调查问卷,绝大多数公众简单地将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水平、气候环境画等号。殊不知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程度,包含人本身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水平、生态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等等内容。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没有从思想上对生态建设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2对海西州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几点建议
2.1制定科学的奖惩考核机制,政府正确引导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考核内容直接影响着各级干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因此,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势在必行。此外,政府要通过统筹生态建设、政策建设、健全法律制度、提高生态保障和发展生态科学等职能行为,强化对企业和公众行为的约束和引导。
2.2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每个人都应当有保护生态的态度,并自觉身体力行。要加强生态立州重要意义的宣传。确立高度的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坚持将公众参与视作生态文明建设最可依靠的力量。
2.3加强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主要包括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覆盖全境的生态保护红线体系、覆盖所有官员的生态责任追究、生态绩效考核制度体系、覆盖全空间和全流程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等等。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因此,要尽快在制度建设方推出有利于环境的一系列政策;以法律形式确保可持续的经济生产模式。
2.4优化产业结构
2.4.1提高传统优势产业,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在油气勘探开发和加工,盐湖化工等优势产业领域注入新的发展模式,做大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链。大力推动太阳能产业、设施—流的煤基多联产项目、世界先进的盐湖提锂生产工艺以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2.4.2着力构建循环性产业以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建设为契机,着力构建高原特色生物、有色金属(镍)等六大循环型产业链,并辐射带动循环性农牧业、服务业产业体系,提高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5矿产资源有序开发、依法治理
2.5.1立即叫停违规企业不顾牺牲自然环境的无序开发加快划定祁连山区域生态红线。木里煤矿、庆华集团在青海湖水源地进行违规开采活动,是进驻柴达木盆地矿山企业无视生态后果无节制开发的一个典型案例。对此,要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制止。树立起保护好生态就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的思想意识。按照新环保法的要求,对祁连山区域加快划定生态红线,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5.2加大开采区的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在生态修复上做到还清旧账,不欠新账引导开发企业树立高度的生态良知与生态正义感,并以负责的态度处理好矿床的生态修复,煤炭企业要最大限度地实行井工开采,杜绝出现新的裸山、渣山和巨坑。对于个别违规企业,按照青海省政府《木里煤田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责令其如期完成整改,并加大环保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做到开发和保护并重。
2.6强化措施,缓解生态系统超负荷压力要结合地方实际,通过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生物净化、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活污染源治理等方式和手段综合施治,逐步缓解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
2.7纠正农牧业发展中的错误做法
2.7.1按照“绿色环保”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大力推进农业有机化种植大力提倡柴达木绿色无公害农牧业发展,坚决纠正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片面追求产量的错误做法。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的教训有史可鉴。枸杞、肉苁蓉等产业在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大活力的同时,还带动了区域气候的改善,凸显了耕地的生态价值。为此,各级党政部门要尽早确立“绿色环保”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实现农业绿色有机种植,引导农民普及化肥和农药的相关知识,使他们能够合理、适量使用化肥、农药。创立柴达木有机农作物品牌。
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论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谈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二是产业结构升级;三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其中谈生态保护建设和节能减排的一段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严格保护河源、湿地、湖泊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加速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和公正原则,建设性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政协加大工作力度,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发言、建议、提案逐年增多,这一议题给政协开拓了一个很宽阔、很有前景的议政建言平台和领域,建议今后要一如既往地继续呼吁,持之以恒地把这个议题坚持下去。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第二章“指导思想”里明确指出,今后5年的工作,科学发展是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而转变发展方式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的体会是政协组织、派和政协委员履行职责要与时代主题、主线和内蒙古的实际密切结合,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持之以恒,勇于创新,不断完善议政建言的议题。这些年我根据分管的工作,与政协以及民盟的同志们和政协委员围绕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展开多个议题的调研,在调研报告基础上提出发言和提案,一直向这个方向努力。
(一)保护湿地、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
总书记来内蒙古考察时指出“内蒙古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事关全国的生态安全。”国务院去年21号文件“促进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文件中,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首先是“生态安全保障线”,建国以来国家对内蒙古还是第一次这样定位。
在生态问题上,我们要树立高度的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把巩固国家的生态安全放在维系民族生存和国家富强至高无上的位置。根据新形势,这次政协会上委员们呼吁修订我国的《环境保护法》。
生态保护最迫切的是湿地,但我国的“湿地保护法”至今还未出台,成为本次会议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按照世界湿地公约,河流、湖泊、沼泽、水库等都是湿地,湿地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2010年我与人资环委、政协委员到东部盟市进行了湿地调研,感到我国北方水资源越来越短缺,特别是我区没有雪山,水资源的涵养全靠湿地。湿地还调节着气候,栖息着鸟类等生物多样性,生态价值最高,是生态家族的“大家闺秀”,须格外呵护。湿地与草原森林相互依从,草原森林的退化都是从湿地开始的,我国应该抓紧制定 “湿地保护法”。
这些年,我国对森林和草原的保护明显加大。根据内蒙古政协、人大和一些政协委员的提案,全国政协多次组团赴草原地区调研“保护草原”议题,我两次陪同调研。在多方努力下,国务院在2010年出台了“草原保护奖补政策”,去年全面落实了这个政策,地方也予以配套资金,广大牧民受益。我区得到国家补贴40亿元,自治区配套10多亿,共50多亿提高了农牧民人均收入的比例。可见,在保护草原的同时也可惠及民生。今后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进一步细化、坚持和完善奖补机制。
(二)推进节能减排和碳交易步伐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型还比较慢,转变的效果也不如人意。转变发展方式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要推进节能减排,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去年工作的问题和不足时说“节能减排任务没有完成”,可见确实压力很大。节能减排一是工业减排,二是充分发挥森林、草原固碳增汇的作用。国家今年1月出台了“碳交易”的试点方案,定了7个省做试点,但没有我区。我在会上写提案建议在西部草原、森林、地区建立固碳增汇示范基地,我们要积极争取。
一些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加紧了绿色碳汇技术的创新,将碳汇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将碳汇产业化、市场化,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这个趋势,抢占先机,会很被动。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特别加强相关的立法和政策的出台。我区一方面是碳汇大区,同时也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大区。可以自行交易,可以先行先试。要发挥市场作用,健全碳汇机制,加快碳排放交易的步伐,促进生物固碳增汇减排步伐,因为生物固碳增汇减排要比工业减排成本小30倍。
科学研究证明,植树造林、保护建设草原、治理沙漠,就是创造碳汇,创造绿色新财源。绿色植被增加后,可以计算出创造的碳汇数量。在会上我建议尽快启动国内碳交易市场,企业可以通过碳交易、排放权交易,实现碳平衡。
因此,应改善我区资源配置方式,以绿色产业换资源,以地上碳汇换取地下矿产资源,把沙漠、荒漠的绿化工程配置给煤电企业和能源资源性企业,把真金白银送到农牧民手中,对沙漠、荒漠进行绿化应该是一种很好的配置方式。煤电企业在沙漠创造的碳汇可以与自己排放的二氧化碳交易,实现自身碳平衡,同时也为农牧民致富提供了机会。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会议提出“壮大实体经济”是对的,但要与转变发展方式密切地结合起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实体经济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象我区这样的资源富集区有双重的压力:一方面国家要提高供电能力,另一方面要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这次政协会上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建议要明确节能减排的责任主体,呼吁能源企业要积极参与自愿碳减排,同时积极参与碳汇交易,以完成“十二五”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的各项指标。
关键词:生态环境支撑区;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生态产业
中图分类号:Q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224-03
1 引言
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对于河北省而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根本保障是建立起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河北省“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这一发展定位。无论是维护本省生态安全,还是京津生态安全,河北省都面临着艰巨的生态建设和保护任务。只有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切实健全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生态产业体系、生态补偿体系,走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才能提升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2 健全面向环境改善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加强环境管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面对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以及空气、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形势,尽管河北省各级政府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但环境管理的绩效水平还有待提高,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亟需进一步健全。
2.1 推进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管理的精细化
总量控制作为我国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终极目标。脱离这一终极目标的总量控制将难以体现效果和效率。“十二五”期间,河北省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但空气、水污染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河北应该在“十二五”环境治理经验的基础上,顺应总量控制精细化的趋势,深入推进总量控制管理改革。
(1)积极建立总量――质量的响应关系。根据环境质量改善的具体要求,考虑环境污染源数量、分布、种类、环境背景及环境容量等众多影响因素,科学分解确定各市、县域总量控制目标、指标及控制方案,以及各个企事业单位总量控制目标、能源消耗、浓度限值、治污要求等,实现精准和科学减排。
(2)对点源固定源实施更加全面、有效的管控。各用能、排污单位总量控制目标、能源消耗、浓度限值、治污要求等要以排污许可、用能许可的形式予以确认,严格许可手续审批,以许可证为载体全面落实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水资源、污染排放监控网络和省市县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监测精准度和监测网络的覆盖率,将污染减排目标数据管理上升为系统性的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全过程管理。
(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环保监督作用。“十三五”时期,农村环境问题成为河北省监管的重点。相对于较大的监管范围和较高的环保要求而言,基层环保部门监管力量显得尤为不足。政府部门应多渠道,全面及时地向社会公开各污染源污染排放检查信息,对环境违法举报行为给予有力的奖励和有效的保护,激发广大群众环境监督的热情,尽快形成政府和社会环境监管的合力。
(4)严格执行环境违法“黑名单”制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省级环保部门要督促各市县环保部门及时、全面地记录环保违法信息,以便把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篡改、伪造监测数据,以暴力、威胁等方式拒绝、阻扰环保执法人员依法实施现场监督检查”等行为的企业和个人毫无例外地列入环境违法“黑名单”,并在行政审批、银行信贷、税收优惠等多方面加以制约,让失信企业一次违法、处处受限。
2.2 完善地方环保绩效考评制度
科学有效的环保考评是推动地方政府积极履行环境管理职能,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适应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这一定位。河北省应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各市县环保考评体系,在资源利用、污染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4个方面筛选出符合各市县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构建起各市县绿色发展综合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明确县级相关部门的环保职责。切实把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对环境保护不作为、作为不规范的干部,追究其责任;对不履职、履职不力、履职不严的行为予以行政问责;对环境管理不善的地方政府部门给以批评警告,对环保考核结果成绩优秀、环境保护效果好的政府部门和官员予以重奖。激励与约束并重,防止地方政府追求经济绩效,而忽视环境绩效。
2.3 强化环境治理的技术和信息支撑
有效的环境治理和环境决策、规划的制定离不开相应的技术和信息支撑。河北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面临技术瓶颈。目前,很多技术问题或未突破或缺乏经济适用性。应加大财政资金对相关课题研究支持力度,鼓励组建行业、企业间的技术攻关联盟;要大力推进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以市龌的手段有效解决技术供给不足问题。另外,河北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信息支撑体系也较滞后,需要加快构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动态跟踪的信息集成系统,为生态环境的管理和政府环境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
3 构建绿色经济指向的生态产业体系
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河北既要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破解生态和经济发展的矛盾。这意味着河北产业发展必须转变模式,注入生态学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基于资源优势,未来几年,河北重点要在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牧业、生态工业园区上下功夫。
3.1 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业
生态旅游业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强调了生态性,它集经济性、文化性和生态性于一身,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河北省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 、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根据《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在京津冀地区,我国将重点建设燕山太行山生态旅游协作区和环渤海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燕山长城生态旅游线路、太行山山水生态旅游线路、京杭大运河生态旅游线路、环渤海滨海生态旅游线路4条跨省生态旅游线路和河北坝上草原生态旅游线路1条省域生态旅游线路。太行山风景道(河北石家庄、邢台、邯郸―河南安阳、新乡)也已纳入规划;河北省辽河源、白洋淀、坝上草原、崇礼―赤城、衡水湖、京西百渡、雾灵山7处,被列为全国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河北省要以此为契机,促进本省生态旅游业大发展。
3.1.1 精心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一是实施太行山整体开发战略。河北省太行山区风景秀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要以太行山高速为主线,打造“绿色太行”;以西柏坡为龙头,打造“红色太行”;以燕赵文化为根基,打造“文化太行”,形成太行山全域生态旅游新格局。二是实施提质增效战略。要围绕特色做文章,以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为龙头,推出休闲、度假、避暑、科考、探险为内容的生态旅游项目。依托塞罕坝、木兰围场、尉县空中草原、沽源草原、张北草原、京西草原及其湿地等自然景观,张承地区生态旅游重点发展草原观光、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等;要在培育精品上下功夫,充分发挥该省海滨海岛、湿地温泉的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北戴河新区、唐山“三岛”高端休闲旅游品牌。利用冰雪资源,把崇礼――赤城打造成我国冬季冰雪“观光+体验+度假”胜地;要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积极开发本地特色旅游商品,促进生态旅游与农业、林业、海洋、文化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发展,形成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3.1.2 全力加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依托国家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和国家生态风景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生态项目建设标准和要求,建设自驾车、房车停靠式营地和综合型营地,以及生态旅游宣教中心、生态停车场、生态厕所、生态绿道等生态设施,创建绿色饭店,实现旅游服务的生态化;加强河北省重点生态旅游景区与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连接线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标牌,形成纵横交错、便捷通畅的旅游交通体系。
3.1.3 健全并落实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制度
生态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河北在生态旅游片区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一定要落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建立游客容量调控制度,严格控制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健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其他保护管理制度,严格评估游客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编制生态旅游指导手册,规范景区工作人员、商户和游客行为。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3.2 做优生态农牧业
河北省农牧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需要修复。应该推广运用一些安全的、科学的方法帮助农牧区生态减压、增产提质增效。
3.2.1 大力推进太行山立体农业模式
以小流域为单元,山头、陡坡营造水土保持林;山腰缓坡和山脚实行水平沟、水平梯田或鱼鳞坑整地,营造经济林,前期进行果粮(油)间作;沟谷按坡降设计谷坊坝和塘坝,淤地造田蓄水,发展农业和养殖业。形成以林果为主体林、草、田、水、路合理布局,林、农、牧、渔协调运转相得益彰,建立“山顶洋槐戴帽,山腰板栗缠腰,沟道苹果、梨、桃”的立体农业。
3.2.2 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牧业
一方面,积极推广生态减压、提高农牧业产出的新技术,比如,大行距高低套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绒山羊增绒技术、全日光节能温室、现代灌溉技术等,形成提质减压增效的牧业生产新模式和节能环保的农业生产新模式。另一方面,在种养产业优势明显的地区,积极开展生态循环农牧业示范区、示范户建设。按照“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种养平衡、循环发展”的思路,采取“企业运营、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组织运行方式,统筹开发畜牧业养殖粪污、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等废弃物资源,实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建设原料收运体系,以规模化生物天然气、有机肥等为纽带,建立农牧结合区域多向中循环、种养结合主体双向小循环,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构建良性互动、循环发展的全域生态农牧业立体大循环,促进农牧业转型升级。
3.2.3 加强有机、绿色防控,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一是着力建设绿色外向型优质高效果品基地。河北省是全国重要的板栗、红枣、梨、桃等果品种植地,产量较大,但绿色、优质果品规模还较小。应积极运用绿色种植、加工、储运技术,加快绿色优质果品基地建设,打绿色牌,实现果品提质增效。二是以秦皇岛、唐山、沧州等沿海海域为主体,充分发挥滩涂和浅海面积大、水产养殖基础好的优势,推广高效、生态、健康的增养殖技术,积极引进和推广名优新品种养殖,大力发展对虾、螃蟹、河豚等优质水产品养殖,建设浅海优势海产品养殖基地、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基地,优质海水鱼工厂化养殖基地,推进生态养殖。
3.3 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重化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来看,河北单一化的工业园区较少,且不成规模,大量的工业园区内各种企业混杂,产业关联性不足。越来越多的污染事件直指工I园区,集中生产变成了集中污染。原本是地方经济发展引擎的工业园区,部分成了环境风险隐患最突出的地方。尤其是县级工业园区,已经变成了遍布全省的污染源。因此,创新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全省工业园区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3.3.1 延伸园区内产业链
各地要加强园区产业规划,发展产业链经济。围绕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以及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实施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对于不能在产业链条中找到位置的,即使项目投资再多,规模再大,也不能进入园区。
3.3.2 鼓励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国际上,企业的环境表现已成为政府、企业及其他组织采购产品、选择服务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之一。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中国企业突破贸易壁垒,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园区要加强宣传,让企业充分认识到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开展环境经营,并取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资格,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3.3 加强县级工业园区污染治理
河北省小企业集群较多,环境污染较突出,是今后环境执法监管的重点。要积极推进园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或升级改造,加强排污企业在线监测,培育专业化废弃物处理服务公司,普遍实现园区污染有效治理。
4 完善基于提升生态建设新活力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具有激励作用、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建设的活力。河北省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基本靠财政预算,补偿标准偏低,生态修复和建设的动力不足。还需借助行政和市场的双重力量,完善区域间的横向补偿机制、直接补偿机制,真正实现“污染者付费、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
4.1 协调建立水源涵养地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治理具有周期长、收效慢、投入大的特点。1989年以来,作为京津水源涵养地的承德地区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的投人已超过20亿元,每年投入近2亿元,每个县年均投入3000万元,对于财政收人微薄的贫困县而言不堪重负。近年来,虽然国家对坝上地区的生态治理资金不断增加,北京、天津也进行了对口支援,但相对于浩大的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而言,还远远不够,也难以解决这些地区的生态贫困问题。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要以“水”为媒,以区域生态工程为纽带,与京津协商研究制订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争取京津稳定、持续的资金支持,以w现“受益者补偿”的基本原则。
4.2 继续实施省内跨界水质生态补偿机制
自2008年4月河北省实施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考核生态补偿机制以来,全省七大水系水质有了一定改善。与2007年相比,2015年,全省七大水系Ⅲ类和好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增加了21.94%,劣五类水质断面比例降低了18.98%。但要实现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既定目标,河北还必须加强流域监测,根据实际污染情况的变化,动态调整跨界断面水质考核项目和超标排污“生态补偿金”扣缴标准,让这一制度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4.3 逐步强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调动社会各方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与京津相比,河北生态建设空间较大。应加快京津冀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建设,不断提高林业碳汇交易价格和在碳汇市场中的交易比重,加大对林业自愿减排项目的扶持力度;放眼国际市场,积极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与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进行碳汇交易。同时,还要对省内湿地、草地的碳储存量和碳汇潜力、碳交易等加强研究。力争把湿地和草地生态系统纳入碳汇交易系统,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拓宽生态补偿渠道,调动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金南,等.关于“十三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改革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5(2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长期以来制约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32号)明确指出: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努力促进我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现就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32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总体要求是:紧密结合全省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六小”工程及社会事业建设步伐,妥善解决关系民生的吃水、行路、上学等问题。创新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省级投入的同时,引导和鼓励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主要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到2012年:
¬¬----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l00万亩,达到2178万亩;
¬¬----新增集雨节灌面积l00万亩,达到650万亩;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l50万亩,达到378万亩;
¬¬----新修梯田面积300万亩,达到3161万亩;
¬¬----新增农村户用沼气70万户,达到100万户,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达到21.5%;
¬¬----年均解决l0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
¬¬----新增通乡油路7154公里、通村油路10800公里、通达工程12067公里。
¬¬----解决全省l.46万无电农户的通电问题,确保户户用上电。
三、建设重点
(一)加强水利和基本农田建设
一是重点抓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等大中型骨干工程建设。一方面着力抓好在建工程建设。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作要围绕国家批复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规划,严格落实省政府批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继续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工作。把握好工作节奏,稳步开展日光温室建设工作。优先实施技术路线合理、条件成熟、群众接受程度高的项目。坚持各项措施整体推进,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5年内改造干支渠821公里,发展渠灌103万亩,管灌21万亩,大田及温室滴灌50万亩;加快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设,九甸峡水利枢纽在实现首台机组发电的基础上,加快后序机组安装调试,尽快实现三台机组满负荷发电目标;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在加快干渠工程建设的同时,切实做好受益区水资源配置工作和田间工程配套,确保到2012年工程全面建成,新增有效灌溉面积l9万亩,实现年调水任务2.19亿立方米,解决榆中、会宁、安定、陇西、渭源、临洮等6个县65万城镇人口、90万农村人口的生活及工业用水;引大入秦工程近期着力抓好供水结构优化调整工程建设,在五年内全面建成并发挥效益,实现年调水4.4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70万亩以上目标;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快田间配套步伐,全面实现新增灌溉面积40.8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5.4万亩的建设目标;东乡南阳渠灌溉工程抓紧完成剩余田间配套任务,实现新增灌溉面积l2万亩,有效解决沿线东乡、和政、临夏三县人畜饮水;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优先在玛曲、碌曲、夏河、卓尼、临潭和合作共5县1市项目区内启动游牧民定居工程,逐步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和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等工程,近期治理达到遏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趋势的目标,有效保护和恢复湿地、草场和森林资源,充分发挥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和黄河、长江上游河源区的作用。另一方面,积极谋划和新开工一批重点工程。盐环定场黄二期工程加强向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的汇报衔接,积极配合做好环境评价、土地预审等工作,争取及早开工建设;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在抓紧争取资金、完成剩余“退耕变‘节水”’工程的同时,全力配合黄委会做好二期项目争取工作;及早谋划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是抓好灌区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发挥已有工程效益。在河西和沿黄提水灌区实施好国家重点支持的14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项目资金支持,实施5处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省内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扶持全省50处1~5万亩灌区和万亩以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同时,按照国家总体要求,三年内完成我省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7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大中小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和小型水利建设途径,力争5年内将有水资源条件的l00万亩旱川(塬、台)地发展成水地。
三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以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契机,以张掖、敦煌和武威三市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酒泉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市为重点,在河西地区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2提高到0.56,逐步减少农业用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创建河西地区节水型社会示范区;省内其它区域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努力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工作,在重点流域和电力提灌区积极推行高效节水技术。在广大旱作农业区,积极推广旱作农业节水技术。要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作为重点,5年内力争推广面积达到l000万亩。适宜雨水利用工程的地区,加快干旱山区抗旱水源和集雨节灌工程建设。
四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认真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五年内开发整理土地67.5万亩,其中新增耕地30万亩。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快梯田建设。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水土保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口粮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五年内新修梯田300万亩。引导和鼓励农民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二)加强农村能源和生态建设
一是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以中东部退耕还林重点区和陇南适宜建设区为重点建设区域,兼顾河西、临夏、甘南等适宜推广区域,以“一池三改”为基本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四位一体”和“五配套”等模式。五年全省新增户用沼气70万户,新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4000个,其中:中东部退耕还林重点区(庆阳、平凉、定西、天水、白银、兰州等市),新增户用沼气38.5万户,新建2200个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陇南适宜建设区(陇南市、甘南州舟曲县、迭部县等),新增户用沼气9万户,新建482个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河西建设区(武威、张掖、金昌、嘉峪关和酒泉等市),新增户用沼气16.5万户,新建1000个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临夏、甘南建设区(临夏、甘南两州),新增户用沼气6万户,新建320个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五年基本实现每个项目村均有村级后续服务网点、服务工具和服务人员的目标。
二是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抓紧抓实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的兑现工作,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开发,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后续产业建设,解决好退耕农户、退牧户的长远生计问题,将退耕还林延伸到林草、林药间种。同时,切实抓好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建设工程,按照国家批复规划面积组织实施,使农民从工程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在粮食生产区有针对性地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确保粮食的稳定高
产。天然林保护工程要以全面落实好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为核心,加快公益林培育步伐,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是发展循环农业。以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目的,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建设技术,实现农业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向循环梯级利用、集约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河西地区(酒泉、张掖、武威三市)与农村沼气建设相结合,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50个,重点推广“制种废弃物-有机肥¬-种植业”等循环模式;中部定西市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25个,重点推广“马铃薯-加工淀粉-废弃物利用-养殖-有机肥”等循环农业模式;陇东庆阳、平凉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50个,重点推广“养殖业废弃物-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等循环再利用技术;陇南、天水两市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75个,重点推广“果品-加工果汁-废弃物利用-养殖-有机肥”等循环农业模式;甘南、临夏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50个,重点推广“秸秆-养畜-有机肥”的过腹还田等循环模式。
四是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森林及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落实管理责任,加强资金管理。近期要切实抓好全省公益林资源调查工作,将符合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标准的林地纳入区划界定范围。力争将我省目前尚未纳入国家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草场和1477.68万亩公益林纳入补偿范围,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到草原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带来的实惠。
(三)加强农村安全饮水、道路和农电建设
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集中供水工程为主,分散供水工程为辅,五年内在全省13个市(州)、85个县(区)修建集中供水工程1216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5610处,解决5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稳步提高村镇自来水入户率,使农村饮水安全程度大幅度提升。同时,加快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建立完善主要河流水功能区划,入河排污总量控制与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水环境预测、预报、评价、管理、服务体系,制定重要供水水源地的保护制度,使饮用水源区水质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
二是加快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和通乡通村油路工程建设。按照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总体要求5年内新建、优化、改建农村公路37421公里。其中:通乡油路7154公里,通村油路10800公里,通达工程l2067公里,养护维修工程2000公里,改建提高等级5400公里。
三是提高农村电网改造进程,确保户户用上电。对居住相对集中、距大电网相对较近的约0.58万无电户。采用大电网延伸方式解决通电;对居住极为分散、距大电网过远、大电网延伸无法保证供电电压的约0.88万无电户,采用风光电、小水电等其它方式解决用电。同时配套解决扶贫易地搬迁和新农村建设搬迁农户的用电问题。
(四)加强农村市场、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退市还路”等工程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产品批发市场两大系统建设和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农家店、农资店建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覆盖范围,今年将实现从63个县(区)扩大到73个县(区),覆盖率达到84.9%,五年内力争全部覆盖。依托甘肃省新农村商务网络优势资源,加强与市州涉农网的紧密合作,定期汇总信息,建立连接全省、辐射乡村的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通过配发手机短信特服号、在大型区域性或专业性批发市场配置无线多媒体显示屏等,建立起政府、企业、农户、市场多向连通的信息收集网络。同时,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通过“双百市场”和“退市还路”工程的实施,改造提升大型批发市场和乡镇集贸市场功能,带动农民围绕当地市场需求开展多样化经营和服务工作,解决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有效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二是推进供销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加快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坚持“为农服务”的宗旨,构筑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体系。重点建立以省农资公司及市、县、社农资公司为龙头,以基层供销社和村级服务站为基础的农资连锁经营体系。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使供销社系统的化肥经营总量继续保持在社会份额的80%以上,连锁销售额占到农资类销售总额的80%以上;围绕区域特色农产品和支柱产业,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产品经营企业、加工企业、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把农产品的收购、加工、贮存、销售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农产品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各类农产品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协会,开展相关培训,提供信息、科技和农产品产加销等综合性、系列化服务。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使其成为农产品购销和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头人。继续扶持、建设大宗骨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行“订单农业”,引导农民按需求组织生产。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发展新的各类各级农产品交易市场,在大中城市探索组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本着“开放办社”的原则,构筑日用工业品连锁经营体系。培育经营日用消费品经营龙头企业,建设配送中心,改造和提升村级综合服务社,发展城乡双向流通。用五年左右时间,发展龙头企业100个,发展2000个小超市、便民店。
三是加大惠农力度,全面落实“绿色通道”政策。按照省政府以及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开辟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政策,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减免政策,改善“绿色通道”服务设施,提高文明优质服务质量,切实保障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优先通行,积极支持鲜活农产品快捷、顺畅、低成本流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是继续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进服务”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集中力量整县推进的方式,在2010年前确保完成的41122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任务,2007年、2008年两国家下达我省22400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建设任务,补助资金l.12亿元已经到位,省、市、县要积极落实配套资金,确保今年年内任务如期完成。2009年一2010年,将全面完成剩余18722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建设任务。2011年至2012年,着力解决20户以下自然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力争到2012年,全省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以上。
五是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以农业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为核心,建立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农业政务管理服务系统和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增强“l2316”热线服务“三农”的功能。通过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和金农工程的实施,完成1个省级、87个县级农业信息站和4461个村级信息点建设,到2012年,全省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覆盖90%以上的乡镇和70%的村。
六是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减少气象灾害损失。全面启动实施“甘肃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工程”,建设集应急预警指挥、气象灾害监测、信息传输、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气象灾害专业服务和技术保障等六位一体的气象应急响应服务系统。为社会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启动开展“卫星数字音频广播系统(DAB)试点”工作,解决现有其他方式(如手机短信、电话等)无法覆盖边远、偏僻农村、牧区、荒漠等边远地区的缺陷。建设全省“农信通”气象预警系统,先期在渭源、华亭、陇南二县一市建立150个试点,建成全省气象灾害实景监控系统,在全省各市、县建设81个气象灾害实景监控系统。与电信部门合作,2008年建成全省气象预警手机小区广播系统.在全省建成30%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2008年底建成“个市一县可视会商系统。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资金的思路,切实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一是继续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与国家对口部门的汇报衔接工作,尽最大可能,争取国家在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上对我省有所倾斜,确保每年争取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各级政府要确保每年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呈递增之势。对一些大型工程的建设资金,省上应设立专项予以支持。对中小型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要统筹兼顾,资金安排中保持一定的比例。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企业、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三是整合支农投资,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不断总结经验,推广“临泽模式”,按照“渠道不乱、职责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坚持省级协调,县级整合、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切实解决支农投资管理多头、使用分散、整体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二、加强项目管理,保证投资效益。实行项目跟踪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是工程效益发挥的重要保证。大中型项目建设要严格实行“四制”,农村“六小”工程等小型工程应重点推广报帐制。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加大工程质量管力度,严格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资质管理,加强工程施工的现场监理和质量监督,建立和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切实做到“人员、质量、资金”三安全。
不难看出,面临严峻挑战的首都经济发展,同样蕴含着重大的投资机遇,政府政策与投资释放出的强烈引导信号,投资效应必将因社会资本的参与而充分放大。作为吸引投资的承载地,北京十八区县的2009年工作安排自然也引起了众多投资人士的高度关注,值此2009年投资人士谋篇布局之际,本刊特选取了北京市十八区县2009年的投资方向与重点项目以本刊的视角进行扼要提炼报道,希望能为众多投资人士发现2009年北京区县的投资价值与商机提供参考。
东城区
首都文化中心区建设:改造升级朝阳门,东直门和建国门街道文体中心;筹建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博物馆;培育王府井剧场群,东二环剧场群银街剧场群,隆福寺剧场道口剧场群,打造“古都不夜城”;建设王府井、银街、金宝街,南锣鼓巷南新仓,簋街,鼓楼东大街,国子监、隆福寺街等特色街区,建设版权和文化艺术品交易,戏剧影视演出、动漫和新媒体,中医药健康养生等文化创意产业“六大产业聚集中心”,引入品牌企业;从“吃、住、游、购、赏、藏”等方面开发旅游者消费和市民生活休闲消费两个市场等。
主导产业与功能区发展:建设以总部经济为方向,以楼宇经济为载体的生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进高端化、高附加值,高辐射力的优势企业,利用奥运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体育,会展等产业;推动国有资本向地产开发经营、文化创意,商业流通三大板块集聚: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引导中小企业形成与主导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技术创新发展相衔接配套的产业体系,举办中小企业发展论坛,搭建政府与企业互动平台。推动王府井商业区业态结构优化升级;东二环交通商务区按建设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要求调整发展定位和区域范围,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金融产业发展纲要,争取CBD政策:雍和园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完成重点区域专项规划,构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
西城区
功能街区建设:全力推进金融街拓展项目开工,吸引更多的总部,各类金融机构和与金融业发展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进驻西城;落实德胜科技园产业规划,加快空间,交通和环境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投融资促进平台建设,争取全国技术交易中心落户;完成西单商业区、什刹海旅游区奥运后整治工程,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优化旅游,购物,休闲环境,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加快推进阜景文化旅游街等街区发展规划研究。
城市建设:启动地铁6号线、8号线建设;建设高梁桥,东教场路市政道路和新文化街等53条道路大中修;双旗杆路等道路疏堵和改造中国轻工业协会南侧路等15条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桃园等3处变电站;按照“修缮,改善加疏散”的基本思路,实施11条胡同293个院落的环境综合改造工程等。
促消费:对西单,新街口等重点商业街区各类业态进行引导和服务,以品牌、专业和特色,拉动多层次多元化消费;加大对什刹海旅游区,护国寺小吃街,陟山门步行街等特色街区的规划,打造和宣传力度,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拓展旅游综合消费。
崇文区
“王”字型经济磁场:前门大街申报“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加快建设天坛文化街,依托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博物馆及流通中心,打造高端民族艺术品产业基地;改扩建哈德门饭店、改造崇文门菜市场,燕京大厦、红桥二期等大型公建项目,提升崇外商圈功能和辐射能力,祈年大街西侧危改和建设新世界酒店北京汇酒店等,深度开发大都市街,力争五粮液大世界尽快入驻开业。
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建设国际体育交流中心、体育明星大道,龙潭国际体育城等工程,加强与体育总局所属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协会、产业机构合作,力争在国内外运作一批高端的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项目。
永外商贸服务区:以时尚创意为主题,高标准完成新南城中轴大道商务业态、地上空间,地下空间,交通路网的专项规划;启动西革新里居民搬迁;开展南站商务区规划研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消费拉动:建设特色商业街区。促进国瑞商城、新世界女子百货等项目尽快开业;促进住房消费。与社会资本合作土地一级开发,扩大安置房源的规模和数量,完善“拼盘式”搬迁政策,特别是通过深化产权共有,政府团购或与开发商联手团购房源等方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使居民潜在的住房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改善消费环境。改造升级20家餐饮企业和商场,推动会展及假日消费等。
宣武区
新空间布局:
“三带”。即以大栅栏一琉璃厂和天桥为中心,以“保护为主,市政先行,风貌留存,产业适度”原则,培育传统文化保护完好、传统商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达的传统文化保护带;以菜市口、广安门为中心,以“市政先行,环境提升,功能完善,产业聚集”原则,建设市政配套设施完善,企业总部汇集、具有强劲辐射力和带动力的,现代化高端化,集约化,国际化高端产业发展带,以马连道为中心,以“环境营造,提升品质,集约发展,结构升级”,打造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达,现代商贸、“茶文化”创意产业聚集的现代商贸完善带。
“两线”。以具有核心纽带地位的地铁4号线和地铁7号线为依托,打造两者交汇形成的,最具项目储备空间优势的“两条主线”核心骨架,支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九点”。以两条地铁线在区内开设的九个站点为重点,利用轨道交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加大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力度,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实现“九个重点”的“交通枢纽,城市客厅和新经济增长点”三大功能。
文保区建设:在大栅栏文保区启动西河沿街道路拆迁改造工程,重点实施大栅栏西街修复工程,积极尝试居民单位共建的建设方式;在东,西琉璃厂文保区实施东、西琉璃厂街整治工程,编制《西琉璃厂地区城市设计》,把大栅栏与琉璃厂两条街打造成传统风貌浓郁、文化特色鲜明环境秩序良好的精品商业街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在法源寺文保区,以法源寺东北侧局部地块为试点,通过房屋修缮、居民和单位共建等操作方式,尝试文保区“微循环渐进式、多样化”运作的新模式;整治大栅栏,琉璃厂法源寺等文保重点地区,启动42条街巷胡同的修缮工作,同步推进煤改电及其他市政配套设施导人工程,推进中山会馆,佑圣寺,火神庙,前门清真
寺等文物的保护,修缮和利用。
朝阳区
高端产业发展:设立重大项目协调促进办公室,加强项目调度与服务,加快项目审批,采取担保,贴息,补助等灵活融资方式,促进项目落实;引进国内外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培育三里屯,蓝色港湾等消费聚集区,形成特色时尚消费中心;利用奥运资源,承办大型国际展会,办好旅游文化节,时尚消费节等活动;发挥商务地产优势,促进楼宇经济发展;重点支持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CBD以建设国际先进商务区为目标,建设以太广场等项目,充实功能性项目,培育要素市场,促进金融,传媒,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完成电子城北扩区域控制性详规审批,启动前期开发,推进西区建设;完善电子城道路基础设施,加快IT产业园北区拆迁和高压线入地工程,启动国际电子总部市政设施改造,加快建设北电网络研发中心三期,天利大厦等项目,吸引跨国技术中介,公共研发总部入驻,加快中间业务,高技术服务贸易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完善科技商务服务功能:落实奥林匹克公园发展定位,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体育、会展和商务服务业,建设高端产业基地,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奥运标志旅游地;加快场馆赛后经营改造,策划品牌会展,节庆活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等。
其他功能区建设:建设朝阳城乡一体化制度示范区:推进温榆河储备区建设,启动建设温榆河大道,研究制定机场商务区建设规划,启动前期工作;开发建设金盏金融园区,促进安邦财险等已签约项目落地;明确定福庄,垡头储备区建设方案,成立专门机构,完善管理机制,推动储备区可持续发展;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建设孙河商贸中心等项目;做强观音堂文化大道等品牌,发展崔各庄大环旅游文化聚集区,完善通惠河滨水文化景观带规划;促进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绿色产业带等。
海淀区
推进自主创新:实施做优做强海淀园战略,重点发展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争取全国场外交易市场落户中关村科技园区;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回国发展;开展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力争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实现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突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综合服务平台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支持各类产业联盟,创新联盟和行业协会发展;推进“大孵化器”战略,实施“金种子”计划等新服务项目;以国家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争取国家,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落户海淀;促进“科技奥运”成果转化,启动一批产业化示范项目。
提升产业层级:鼓励和吸引企业,社会投资加快进入高端产业领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持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和产品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加快三大金融功能区建设,吸引金融机构聚集;培育文化创意骨干企业和服务品牌: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企业事务呼叫平台;支持大学科技园 专业园区发展,加快土地一级开发和二级建设,为重点产业项目向园区聚集创造条件。
繁荣消费市场:改造提升同庆街等特色街区和公主坟商圈,大钟寺商业区 西直门金融商圈等商圈,打造区域性商业中心:升级改造大型农副产品批发流通市场;加强城乡一体化市场流通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地区商业连锁网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大力发展文艺演出、休闲观光,旅游会展等消费业,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旅游节庆品牌,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等。
丰台区
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完成城市设计和交通规划专项研究,按照金融商务区的标准完成控规调整,加快启动一期回迁房建设,完成B6、B7地块土地一级开发,启动路网建设征地拆迁工作,实施丰草河治理工程,编制完成丽泽金融商务区电力规划方案,完成东管头变电站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科技园东区三期土地一级开发和汽车博览中心功能定位调整,开发建设拓普科技园;按“军民融合创新园”定位,加强与兵器集团航天集团等国防科技企业合作,开发建设园区西区;推动总部基地,金融港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和招商工作;改造大红门服装商贸区,编制发展规划,打造北京时装之都核心区,建设CBC创意大厦等重点项目;建设河西生态休闲旅游区,创建北京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完善北宫森林公园,千灵山风景区和南宫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链,结合蒲黄榆路建设,整合周边规划建设用地,建设道路两侧商务公建项目,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城乡一体化建设:启动蒲黄榆路建设:建设万寿路南延等道路;争取梅市口路西延北宫路等道路提级和北宫南路年内开工:编制地铁14号线西延至王佐的规划,完成北京南站外部路网拆迁和成寿寺路,马家堡东路,石榴庄路拆迁,实施马草河上段治理:建设河西再生水厂;改造21个“城市边角地”和55个老旧小区,启用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中心,建设二期堆肥厂和渗沥液处理站,推进生态示范区创建,建设郊野公园5处,完成城市绿化美化21公顷,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化216公顷,创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20个,创建首都绿色村庄1个;规划23个新农村村庄,启动16个村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石景山
功能区建设:重点引进金融实体企业,建设京西会展商务区金融门户,开发建设各类全国性或大区域性要素交易平台,建设北京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完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考核评价机制,打造特色鲜明的“创意生态总部园”;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北1区刘娘府地块上半年完成控规调整和修建性详规编制,年底前完成土地一级开发,具备上市条件;推进新媒体基地项目建设,年底中区竣工;金榜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启动办理二级开发前期手续;西井地块通过遴选确定开发主体。南区完成概念性规划设计工作,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西部地区进入全面建设启动阶段;加快“三纵三横”路网建设,确保五里坨西路,五里坨路和黑石头村路完工;完成五里坨供水厂的项目包装;加快西部地区土地开发,运作天泰山国际会议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推进东部现代娱乐旅游区建设,探索特色化经营模式,推进游乐园室内主题乐园等重点项目;建设西部生态旅游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东中西部均衡发展;银河商务区建设成为总部办公和商务金融启动区,万达广场、锡华大厦建成并全面运营,银河商务区完成总建设用地77%的建设任务:TSM商务区金鼎商贸区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工建设北京国际雕塑园地下商务区:争取完成苹果园交通枢纽商务区土地一级开发,实现上市交易,开工建设交通枢纽;开工建设京燕酒店商务区一期,南园大厦建成并投入运营;以搜狐游戏公司为龙头,打造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完成京西会展商务
区土地一级开发,加快项目运作;落实首钢新兴产业基地规划等。
重点工程:苹果园交通枢纽工程、阜石路二期工程、杨庄大街一期工程、京门公路新线工程,永定河二期综合治理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古城高级中学与古二小改造建设工程,石景山医院医疗楼建设工程、京燕酒店商务区建设工程,金榜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永引渠南路、古城南街。苹果园大街3条城市主干路力争完成立项并启动拆迁i推进金顶北路等14条道路建设;启动西山国际文化小镇等项目一级开发。
门头沟
生态建设:启动国家生态区创建工作,重点关注空气质量和环境优美镇创建两项关键指标,完成京津风沙源、农业综合开发,二道绿隔、水土保持治理等工程年度任务。实施门城及斋堂地区矿山修复、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百花山生态环境建设等工程,升级改造永定大砂坑绿化;启动万亩滨水森林公园和城市水环境体系建设;完成永定河流域河道生态修复主体;探索国家级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的途径,组织林业碳汇项目研究;加强西六环路、高家园路,水担路等道路两侧绿化;以108、109国道两侧及已规划村庄为重点,全面推进民居改造和环境综合治理。
产业发展:理顺石龙经济开发区运行机制,研究细化产业定位以及与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合作的有效途径,加快建设产业孵化中心,改造开发区内道路综合管网等基础设施;制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投资开发的政策措施,开展旅游主题品牌营销活动,创建北京市旅游示范区。明确民俗旅游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新包装民俗旅游村10个,提升民俗旅游户100家,形成特色村落、民俗活动和沟域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推进18条沟域建设,强化沟域产业项目策划,研究和包装,实施川柏沟整体开发,加快妙峰山、北岭等沟域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工作;发展精品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推进9个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绿色种养殖规模,推进标准化果园、观光果园建设,支持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落地。
房山区
工业园区建设:以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快房山工业园区南区扩规;深化与中关村科技园区,亦庄开发区合作,打造窦店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基地,琉璃河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长沟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长阳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等;重点支持以一机床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以中粮重组中旺为代表的都市工业,以赛诺园为代表的新医药等产业。
新增长点:推进建设北京石油交易所,使之成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石化行业的交易中心,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建设良乡物流基地中心区项目;建设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内周口店原始公社,中华石经博览园等重点项目,打造旅游文化综合产业集群;推进建设区乡(镇)两级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山区产业发展:设立山区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引导特色种植、绿色养殖和休闲观光旅游等产业项目向山区聚集;发展沟域经济,年内新建2―3条沟域;推广林下经济、循环经济试点经验,扩大特色农产品种养殖规模:整合南北两线旅游资源,促进一产向三产延伸,在农游结合上推出新项目和新产品等。
通州区
园区及特色产业发展:引导产业向园区,功能区集中布局;完善光机电基地,金桥基地、物流基地、经济开发区西区等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储备用地开发和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商务园建设滨河公园一期,中央景观大道等基础设施;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物流业由简单仓储,单一配送向高端环节延伸;发展高端商务产业,吸引总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支持艺术原创与展示交易动漫网游、图书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发展;召开旅游业发展大会,丰富“运河游”内涵等。
新城建设:安排政府重点投资项目30项,预计投资48亿元。完成温榆河西滨河路,朝阳北路东延(通顺路以西)及跨温榆河大桥,京榆旧路三期、九德路,张凤路、觅西路等工程:开工建设内环路东段,潞苑北大街,玉带河东大街东延,宋郎路北延、徐尹路等工程,启动一批道路微循环建设工程;建设完成三河热电联供项目一期管网并启动二期建设;新铺设天然气管线25公里;建设新城电网,完成商务园22万变电站建设,启动乔庄11万变电站等电力设施建设;完成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编制土地储备和一级开发专项规划;加快运河核心区,商务园,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土地一级开发;启动亦庄轻轨线通州段“两站一街”开发建设;引进建设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健全城市商务功能,建设宏鑫花园,通州宾馆等五星级酒店;引进博物馆,影剧院、会展场馆等项目,建设一批高品位的文化休闲娱乐项目。
顺义区
临空经济区建设:开发建设天竺综合保税区周边配套服务区域,吸纳知名跨国企业入驻综合保税区,吸引周边地区现有保税业务回流北京,促进高端配套加工企业和相关生产业在周边地区聚集;空港、林河等功能区,推进空间拓展,强化与对口帮扶基地的合作共建;汽车基地,物流基地等功能区的拆迁土地进行一级开发;国门商务区、临空国际,板桥创意天承,印刷基地等功能区,完善各项规划,推进土地一级开发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加快总部型项目聚集,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南航,东航北京基地,国航培训中心,民航信息集团总部等,吸引国际航空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相关配套产业聚集,打造国际知名的航空产业集聚区;吸引世界500强,知名跨国企业和临空指向明显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设立面向全国乃至东北亚地区的集货分拨中心,打造东北亚地区航空物流枢纽;引进金融总部和分支机构,推动现有金融分支机构提升为区域总部和区域结算中心,打造北京东北部区域金融中心,加快建设新国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启动新国展二期,三期工程;协助办好中国国际服务交易大会和第15届世界航线发展论坛,积极吸引国际知名展会落户,聚集会展产业链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元素,打造首都会展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培育引进各类研发设计企业,重点发展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产品设计、外观设计,广告设计等创意产业,推进北京汽车设计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全市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区;推进潮白河沿岸,奥运场馆周边和新国展周边等重点区域的旅游开发,培育休闲度假,运动健身和商务会展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高端旅游品牌;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吸引和承接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光电显示,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的高科技产业化项目;争取国家汽车质量检测中心,北京汽车研究总院等研发项目落地,推进北京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机床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做大做强数控机床产业;推进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建设,吸引钢材采购
中心和薄板深加工企业入驻,延伸冷轧项目产业链条;继续扶持就业容量大的都市型产业。
新城建设: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建设用地布局;推进新城各街区控规深化方案及地块控规编制,完善新城整体城市设计和特色居住区规划;启动建设轨道交通M15号线,建设顺平路南辅线,白马路延长线,左右堤路延长线等主干道路:推进北部货运通道,东部发展带联络线、通怀路等重点道路前期工作,启动建设减河北路跨潮白河大桥建设;启动城北供热中心;建设西马各庄220KV变电站和南法信,出口加工区等6座110KV变电站:建设新城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医疗中心,职业教育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等六个中心;改造商业中心区,建设区医院急诊综合病房楼;建设城南文化体育中心和职业教育中心;实施行政服务中心景观和道路交通工程,开发马坡组团金融总部基地,启动建设民生银行和金蝶软件总部项目;推进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周边15平方公里区域综合开发,发展马术、水上运动等时尚体育产业,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赛艇,皮划艇赛事基地和北京东北部最大的体育休闲基地。
大兴区
新农村建设: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建设民安路设施农业产业带,全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000亩以上;新建,提升农业标准化基地30个:新建4个优良品种示范基地;编制永定河绿色生态产业带发展规划;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家;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筹建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农业特色产业投资基金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集体经济组织形式。
主导产业与园区发展: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中检所项目建设,引进,建成和投资10家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大兴经济开发区北兴路等市政道路和采育经济开发区综合服务平台;启动建设设计产业园区设计大厦,引导园区产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等高端业态,建设京南物流基地:编制完成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半壁店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建成并投入使用起步区市政配套设施和孵化器项目;建设北京时尚休闲体育产业聚集区:启动星光影视园周边土地一级开发,吸引国内外知名媒体入区,建设卫视使馆区。
新城建设:开发地铁大兴线东配套区,商品大世界,核心区等地铁沿线土地一级开发,安排沿线地块上市;建设西红门等7个一体化站点;建设马西路、南西路、蒲黄榆路;建设清源路东延,魏永路中段道路;实施芦求路,金星路西延,兴华大街南延工程;建设刘田路等公路,建设西旺带状公园,北程庄公园;实施万亩滨河公园一期,南水北调南干渠工程改扩建黄村污水处理厂;推进庞各庄,魏善庄,采育等镇区一级开发,完善镇区产业规划,促进农村城镇化等。
昌平区
主导产业与园区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三一北京制造中心、福田康明斯发动机生产基地,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确保中国石化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修正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等项目年内开工;办理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4个金融后台项目、美国健赞医药,迈瑞医疗仪器等已签约项目的前期手续;以商贸流通业,旅游会展业发展带动消费结构升级,重点建设九华国际会展中心、中关村国际商城二期等项目。
重点开发建设七北路沿线,打造“金十字”高科技产业走廊。改扩建七北路,实现七北路全线贯通,加强与国投集团,首发公司的合作,力争年内启动中关村能源科技创新示范园和绿色总部基地建设:做强八达岭高速路沿线的重点产业园区,推进创新基地和昌平园东区的土地一级开发,建设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二期;打造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示范区和咨询产业集聚区,吸引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入驻;办理京北物流中心的前期手续;推动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和体育休闲产业有机融合、优化升级,协调发展,完成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申报,启动建设十三陵户外休闲运动集聚区的部分项目;支持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在昌平建立科技园,支持北控宏创昌平孵化园产业基地建设,扶持打造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集群:编制和实施草莓产业发展规划,启动建设东部精品草莓产业基地等。
新城建设:以建设“商务花园城市”理念,建设现代化昌平新城。确保轨道交通昌平线建设;完成温阳路,顺沙路,京包高速路二期等工程的拆迁任务,昌崔路等在建工程年内完工;启动福田西路,桃下路,水南路西延等道路及配套管网工程。建成军都220千伏,满井110千伏变电站,力争霍营流村、桃洼等变电站年内开工建设;实施百沙路改扩建沙河北区集中供热厂等项目:启动沙河巩华城和北区6个地块的征地拆迁,完成23.6万平方米农民安置用房的主体工程;推进中财,北航,外交学院3所高校的新校区建设,力争北邮、北师大新校区年内开工:完成沙河高教园区农民搬迁楼二期工程及三期建设启动工作;完成老城区待改造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昌平新城再生水厂和回龙观西部截污工程;建设沙河中直渠治理和百善,沙河两个再生水厂;启动东沙河生态湿地项目,实施5条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完成治理面积50平方公里,在山区村新建一批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等。
平谷区
主导产业与园区发展:加快兴谷,马坊园区用地开发和建设标准化厂房;安排5000万元成立融资担保基金,重点用于马坊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前期工程建设:重点建设北京绿能产业基地,设立发展基金,完善配套设施,推动太阳能设备和电池生产项目建设,推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重点推进电控科技园,普析科技园项目引进和建设,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引导兴谷汽配园、食品产业园骨干企业技改扩产:扶持龙基电力,老才臣等企业建设研发中心;促进高端休闲游梯次型发展,加快建设御马坊度假城,河湾休闲港,轩辕山国际旅游区、峪口商务休闲总部区,熊儿寨东长峪旅游度假区和国际乡村汽车营地等:推进金海湖整体开发,完成湖滨绿化和三泉寺恢复工程:消除景区周边,旅游公路沿线的民俗旅游空白村,建设5个精品民俗村,发展100个市级接待户和一批观光采摘园;完成洳河西岸1号地块土地一级开发和上市交易;完成金典名苑,京都花园等项目土地一级开发;推进建设马坊新区,金海湖和夏各庄特色镇;实施滨水宜居新城,城中村改造,白各庄开发,紫贵庄园等房地产项目。
新农村建设:以特色廊带经济和现代农业项目为重点,壮大果品,蔬菜和畜牧产业,打造西烟路和崔杏路生态产业走廊,建设山区沟域经济带;实施大桃产业升级战略,建设正大300万只蛋鸡项目和5个峪口禽业蛋种鸡基地,发展循环农业和林下经济,推进农业生态化建设;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安全饮水,街坊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改造五项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彻底解决安全饮水问题,修复97个村破损道路,整修73公里乡村公路,改造6700座农户厕所:以太阳能利用为新能源突破口,推进沼气,
生物质气,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推广节水灌溉1.5万亩;推动以新能源、新建材、新户型为特色的民居改造;完成井峪村和向阳村民俗接待区,罗汉石一期,将军关二期,南宅三期工程,实施张家台,东四道岭,黑水湾等一批不同模式的村庄改造和建设;安排1000万元成立农业投资公司,争取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等。
怀柔区
主导产业与园区发展:围绕“一地两园”抓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完善中影基地功能,支持中影集团上市,力争影人酒店、制片人总部基地年内开工,开发特色影视游,规划建设影视文化专业村和影视文化产业带,建设《红楼梦》古都文化园,《西游记》文化创意产业园;强化中科院的集聚引领作用,力促中科院理化所,自动化所,中科合成油等签约项目开工,完成万方研发中心一期主体工程,建设青年公寓等配套设施,打造中关村雁栖高新技术创新基地;壮大汽车及配件、食品饮料,包装印刷等优势骨干行业;推进福田汽车与奔驰公司合资项目;支持建设太平洋制罐研发中心,大北农总部,可口可乐二期等项目;发展商务会展物流业,吸引筹办会展品牌性活动;建设福田物流园区;优化提升休闲旅游业,加快旅游新项目、新产品及纪念品的开发;结合111国道改造,建设燕山满韵风情大道和汤河川满族风情体验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专业村;搭建全区共享的产业发展平台;对北部山区,山前暖区和杨宋,怀北等区域进行整体包装,重点引进文化创意,科技研发,商务会展物流,休闲旅游项目;研究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等:建设北房都市型设施农业园区,北京绿湖生态农业公园,怀柔京承现代农业园、汤河川设施农业产业带等“三园一带”;打造沟域经济带,重点推进“白河湾”,“银河谷”建设;发展茸鹿,食用菌等特色产业。
新城建设:完成雁栖开发区1900亩土地的流转征用工作;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厂房;东区土地进行一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居民回迁安置楼工程;实施南城提升工程,建设山水天地酒文化公园配套设施,推进时尚岛项目的土地入市交易;推进中科院研究生院征地拆迁工作;建设兴盛路、祥瑞路、和平路、凤翔大街等工程;开发建设安丽家园、杨家园,东关,刘各长等村;建设育龙小镇,雁栖人家、西岭宾馆改造等项目;建设怀柔东西向的交通主干线;启动中高路西延工程:改造汤河口,琉璃庙,桥梓等镇区道路;启动国家生态区创建;推进雁栖河、怀河、大沙河等平原河道治理及怀九河,琉璃河综合整治等。
密云县
基础建设:
一园:万亩滨河森林公园,总投资5亿元。
三线:101国道绕城线4公里,总投资5.5亿元,
京承高速联络线松曹路21公里,总投资5亿元;
密云水库西线改扩建10.9公里,总投资3.5亿元。
三厂垃圾综合处理厂,总投资5.3亿元:
地表水厂,日供水5万吨,总投资1.62亿元;
第一再生水厂,一期日处理6万吨,总投资2.4亿元。
重点项目:重点发展以北京呼叫中心产业基地为代表的生产业,建设经济开发区云西路网、污水处理,云联国际总部基地等基础设施项目;仁创,首云铁矿、十里堡循环经济等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实施龙凤酒厂重建、中大燕京汽车厂搬迁、汇源果汁转产等项目,以白河休闲产业带和101农耕休闲产业带为主线,西线以西翁庄渔街二期改造,云蒙山风景名胜区基础建设,京都第一瀑改造为项目组团,打造提升西线旅游品牌。东线以迪拜基础设施等项目做前期工作。
能源建设:以荣获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契机,重点推广生物质能项目和清洁,无污染的太阳能热水系统,推进村级集中浴室工程;推广发展热泵系统,促进能源利用多元化;推进密云新城城东北,城西北,城中及城西南供热体系建设,整合太师屯、古北口,东邵渠、北庄、溪翁庄等重点镇供热资源,建设生物质型煤和大型燃煤锅炉房集中供热试点工程等。
延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