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

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范文第1篇

一、案例介绍

某机械进出口公司出口一批机械设备,双方在合同中规定:使用DES成交,信用证付款,12月15日交货,开证行凭买卖双方货到目的地经检验合格后会签的货物交接凭证付款。11月上旬,我机械进出口公司的机械设备装上A轮驶向目的港,由于海上风浪很大,船舶行驶缓慢,延迟了几天才到达目的港,因而遭到买方责难,并以降价要挟,经过我方努力争取,对方未予以追究。卸货后买方派人检验设备声称设备不完全符合合同规定,拒绝在货物交接凭证上签字。经艰难交涉卖方降价5%,买方才签字,开证行予以付款,但卖方公司损失不少。

该案例中使用的贸易术语是DES目的港船上交货,在该术语下,卖方承担的主要责任义务是自付运费订立运输合同,在合同规定的交货期内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港,并在船上将货物置于买方的处置之下;承担在目的港将货物置于买方处置之前的一切风险和费用,并办理出口手续和提交相关单据。而买方的责任义务是接受卖方提供的有关单据,在目的港的船上受领货物,并按合同规定支付货款;承担在目的港船上受领货物之后的一切风险和费用。所以DES术语下,风险转移点是在目的港船上,属于到达合同的一种。

二、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许多人认为卖方公司没有预估到航行的意外情况,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才导致货物延迟到达目的地,给了买方要求降价的借口。同时开证行凭买卖双方货到目的地经检验合格后会签的货物交接凭证付款,显然是信用证的“软条款”,对于卖方非常不利。但是,我认为导致卖方损失的根本原因是贸易术语与结算方式不匹配,贸易术语DES与信用证结算方式主要在两个方面不匹配。

(一)风险转移点与交单议付时点不匹配

本案例中使用DES术语,即卖方在目的港船上将货物交给买方,风险和费用发生转移。因此卖方要承担按期将货物运到目的港的责任,但是实务中卖方不可能自己完成运货,而一定是将货物交给承运人,那么货物实际能否按期到达目的港不是卖方能够控制的,因此卖方极有可能会出现延迟交货违反合同的情况。而在通常的信用证交易流程里,卖方只要完成在转运港的发货取得提单后就可以向银行交单议付。对于买卖双方而言交单即表示卖方交货给买方,对于银行而言信用证是笔纯单据业务,即当“单证相符,单单相符”时应对卖方支付相应货款。

所以信用证下银行是以交单议付时间认定为卖方交货的时间,即在装运港了;而依贸易术语DES则是以目的港风险转移点认定为卖方交货的时间点,两者认定不统一。因此当以DES条件信用证结算交易时,一旦货物延迟到达目的地,卖方必定会违反合同,即使这时银行已经议付货款,卖方仍然要向买方赔款。反之,若等货物实际到达目的港风险转移后,卖方再交单议付则失去了信用证结算的本意,卖方也损失了从装运港到目的港运输期间的货款的时间价值。无论哪种情况,卖方都必定遭受损失,其根本原因就是风险转移点与交单议付时点不匹配。

(二)商品检验时点与交单议付时点不匹配

国际贸易中,由于买卖双方大多数情况下无法面对面交易,所以为了明确买卖双方的责任,同时保证货物符合合同要求,需要对货物进行检验。而实务中常见的检验点有卖方工厂、装运港、目的港和买方所在地,如何选择受到贸易术语、商品的特性、检测手段、行业惯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检验工作应在货物交接时进行,即卖方向买方交付货物时,买方随即对货物进行检验。货物经检验合格后,买方即受领货物,卖方在货物风险转移后,不再承担货物发生品质、数量等变化的责任。因此当使用D组贸易术语时,往往是在目的港或目的地进行检验,但是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卖方是在装运港发运货物取得提单后就可以向银行交单议付,但此时买方还未见到货物,无法进行商品检验,买方承担了收到货物与合同不符的巨大风险。所以案例中“软条款”的出现也可算是情理之中,这种“软条款”可以保证DES术语下买方享有的检验权,但会妨碍到卖方顺利取得货物交接单,如案例中买方不在货物交接凭证上签字,卖方就无法向银行要求货款。卖方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而选择降价也是无奈之举。

三、结论与启示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案例中卖方遭受损失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地使用了DES术语与信用证结算方式结合。在结算方式上以卖方角度而言,我们认为信用证比托收安全,托收比汇付安全,所以在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中信用证一直是国际结算的重要内容。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信用证都适用,即不是在任何贸易术语下运用信用证都安全。因此为了避免损失的发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选择F组和C组贸易术语与信用证方式结合

我认为信用证主要适合于F组和C组术语,即FAS、FOB、FCA和CFR、CIF、CPT、CIP,因为这两类术语的风险转移点在装运港或出口国货交承运人,卖方在装运港将货物交给承运人取得提单就完成了交货义务,所有的风险和费用都由买方负责;若采用信用证结算,卖方此时将所有单据交给银行议付就可以取得货款,基本可以实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风险转移点与交单议付时点实现了基本统一。

(二)选择货物检验时点在装运港或出口国境内

为了避免检验时间点与交单议付时点不一致,在交易时应尽量选择货物检验的时点在装运港或出口国境内。这样,卖方在将货物装运或出口国交给承运人时就能利用检验证书说明自己所交货物符合合同,并向银行证明已经完成交货义务,顺利取得货款。而买方也可以通过检验保证自己取得的货物是符合要求的,有效维护了自己的权利,从而可避免了类似案例中的“软条款”的出现。

(三)“选择DES术语下最好采用托收作为结算方式”

托收是银行根据出口商的指示向进口商收取款项和/或承兑,或者在取得付款和/或承兑(或其他条件)交付单据的结算方式。在DES术语下,卖方在装运港将货物交给承运人取得单据后就可将单据交给银行办理托收,而银行根据托收指示即可向买方提示单据要求承兑或付款,只要货物安全到达目的港,买方即可承兑或付款换取单据,然后凭单据到目的港去提取货物。如果买方想以任何借口要求降价或拒绝领取货物,那么卖方也不用担心,因为在装运港船上交货之前货物的所有权都在卖方手中,卖方可以随时寻找新的买家,指示银行将单据转交给新买家。那么基本可以保证买卖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综上所述,信用证虽然是一种相对较安全的结算方式,但是也不是任何贸易术语下都适用,案例中DES术语与信用证在风险转移点、商品检验时点与交单议付时点的不匹配,是导致贸易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国际贸易活动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贸易术语与信用证结合,从而有效避免风险。

参考文献:

[1]叶德万,陈原.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程[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范文第2篇

非洲国际商法统一化与协调化的成因

一 .经济全球化是非洲国际商法统一化与协调化的根本原因

正如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一样,法律的统一化与协调化运动是当今国际社会法律发展的一大趋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成因是多方面的,而经济全球化是其根本原因。①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深入发展,各国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跨国民商事关系以前所未有的数量发生,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为了吸纳国际资金、技术和人员,无不在改善其国内法律环境,这样就需要各国法律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这有利于各国法律消除差异,趋向统一;而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要谋求共同发展,保证国际社会正常的经济贸易活动的安全,进一步推动国家经济贸易交往的扩张和深化,则需要制定更多的国际条约来规范国际商事关系,努力建立起反映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国际法律环境。法律的统一化与协调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世界范围内法律的统一化、协调化首先表现在民商法领域。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不同国家商人交易增多,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商人之间的跨国交易设立规则,进而推动世界范围内商法规则的统一。②因为“协调化的法律规则能降低交易成本,并因此促进国际贸易和商业的发展”①。数十年来,国际商法的统一化进程已取得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1?商人通过自己的机构如国际商会等创设或统一了大量的商法规则; 2?各国通过国内立法制定出与多数国家相一致的法律规范,从而使商事法律规范趋向统一; 3?国际社会通过制定大量的调整有关国际商事关系的国际公约,推动了国际商法的统一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这就意味着,处于边缘化状态的非洲国家根本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②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非洲国家积极推进市场的联合与扩大,而“市场的联合总是与努力对有关金融和贸易方面的法律进行协调的活动相伴而行”③。非洲国家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商法的统一化与协调化运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潜在好处,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中,避免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

二.非洲国际商法统一化与协调化的直接原因

消除法律的多样性,是非洲国际商法统一化与协调化的直接原因。法律的多样性在非洲尤显突出。非洲法律的多样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单一国家内部法律的多样性。在一个非洲国家内部,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的习惯法。在殖民时代,一些外国法被强加于非洲本土法中,且二者继续存在。独立后,许多非洲国家采用联邦政体,使一国内部各地区具有依据本地情况进行立法的权力,而各地区的立法并不必然是统一的。

2?非洲国家之间法律的多样性。长期的殖民统治对非洲各国的法律造成深刻影响,独立后非洲国家基本上沿用前殖民国家的法律制度。伊斯兰教在非洲广大地区的传播使伊斯兰法对一些非洲国家的法律也产生巨大影响。此外,当今一些非洲国家的不同地区在历史上曾被不同的国家占领,造成现在一些非洲国家的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类型的法律。因此,可以从法律的角度把当代非洲国家分为普通法系国家、大陆法系国家及混合法系国家。它们之间的法律必然存在巨大的不同。3?非洲国家和其他大陆国家之间法律的多样性。尽管非洲国家的大部分法律制度源于欧洲,但不能就此认为非洲国家的法律规则等同于它们所采用的欧洲国家的法律规则。即使法律制度同属一个法系的不同国家,在处理同样事情所适用的规则上也常存在很大差异。导致此种状况的原因诸如:各国法律发展或改革的步伐不同,各国的社会文化因素对法律的影响有别;现在许多国家乐于从其他国家移植一些法律规则和概念,这些国家并非总和移植国同属一个法系。非洲国家接受欧洲法后,欧洲国家法律的发展并非总在接受国中得到反映,而另一方面,非洲国家本身也经历着内部的法律发展,这包括新的本土法的制定,对立法作出的新解释,以及对其他国家法律的移植等。

非洲法律的多样性不仅影响非洲各国之间、非洲国家与其他大陆国家之间贸易的发展,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非洲经济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法律制度的差异是产生法律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毫无疑问,法律冲突妨碍了贸易的发展”④。从事国际贸易者必须考虑到:某项交易应受何国法律支配,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应到哪国法院寻求救济。也许有人认为只要在合同中加入法律选择条款和法院管辖条款,上述问题即可解决。关键是,即使我们知道某一交易受某一非洲国家法律支配,由于其法律制度的多样性,我们也很难知道根据该国法律对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是如何规定的。因此,此类条款并不是解决法律多样性产生的问题的有效、持久的方法。有人曾指出,法律选择条款“并不是解决地区之间贸易问题的实用方法,因为许多合同经常不指明适用的法律,或为追求缔约效率而忽视了该问题。”⑤

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范文第3篇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广泛应用,它不仅代表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而且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牢牢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才有可能在21世纪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到主动地位。虽然我国在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关键技术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以及诚信机制不够完备等。为此,政府和企业双方应共同努力,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有效推广和应用。在当前的新经济背景之下,我国发展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大部分的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发生在欧美等国,这完全有赖于其资金的高投入和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而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比较落后,这将有可能使我国错过电子商务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因为基础网络的建设和运营是电子商务的载体。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运营模式是通过网络将交易双方、银行、认证中心及工商、税务、海关等有机的集合起来,最终实现包括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交易过程。通过网络将各企业联接在一起,用户使用浏览器进行操作,完成网上交易。为了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要有效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还应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2加强电子商务关键技术研究

在快速推进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的浪潮中,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技术问题。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电子商务技术的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因此,技术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在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它涉及了很多行业和职能部门,诸如海关、税务、银行、保险以及物流等,因此,其推行也有赖于它们之间的通力协作。我国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应紧紧围绕网络安全管理、电子支付、CA认证等电子商务关键技术来进行研究,其间各方应通力合作、共同开发,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的技术研究力量得到一个显著的提升。

1.3加强国际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据统计,2012年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远低于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大量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与低就业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各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学生综合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胜任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工作。为了解决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一方面,各大高校应尽快完善国际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力争培养与之对口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电子商务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教育和培训,以便培养出更多的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

1.4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与合作,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电子商务在不断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如关税、知识产权保护等,因此,世界各国还应加强相关经贸合作。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加国际电子商务的经贸对话活动。这些活动不仅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下新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甚至还决定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同时,有些传统的国际贸易规则已经不太适用于现行国际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它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2结语

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范文第4篇

    人类对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最初,环境问题被认为是一国国内问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问题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国内问题转变为全球问题。热带雨林的减少、臭氧层的消耗越来越引起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造成环境退化的原因有许多。从社会层面看,人口的快速增长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从经济层面看,环境退化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是由于市场不能正确地为环境资产定价,进而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造成环境恶化,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环境资源具有很强的非独占性,如空气、水、公海的鱼类等,无人需要为其承担资源枯竭所造成的损失。所以在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贸易和环境会发生相互影响。

    (一)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通常人们习惯于把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归结为三个方面:

    1.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产生于贸易活动所导致的全球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工。即开展贸易活动之后,原来自给自足的国家能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进口产品。专业化分工和生产提高了生产活动的效率和规模,提高了各国的消费水平。对于一国的环境而言,如果扩大的出口部门的生产活动的平均污染程度低于规模缩小的进口竞争部门,则该国的结构效应就是正的,反之则是负的。

    2.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主要反映经济活动的规模变化,通常被认为具有加剧环境恶化的作用。在生产活动污染系数一定和产业结构布局一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在促进经济活动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贸易的发展对环境影响的规模效应是负的,即对环境是有害的。

    3.技术效应。

    技术效应体现了产业生产技术的改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政府会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与法规,以使企业生产的产品对环境的危害降至最低。

    (二)环境对贸易的影响。

    首先,各国制定的环境法规和国际环境公约在一定程度上给国际贸易带来影响,如产品的环境技术标准对产品的生产、工艺、材料、品质和成分的含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使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客观上起到了限制贸易的作用。但同时,严格的环境措施也可能给贸易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出口企业在达到较高的环境标准后,由于领先于其它的竞争者,则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如近年来欧盟实施的“环保标签”的认证,使很多得到认证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拿到了进入欧盟国家市场的“通行证”。

    其次,各国政府实施的绿色补贴影响着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各成员方允许政府对环境保护提供绿色补贴或环境支持。但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落后,资金匮乏,在利用此规定对生产者提供补贴中处于不利地位。

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外汇储备;结构;激增;原因;对策

1.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现状

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到2005年超过8000亿美元,9年间增长近7倍。特别是近3年来,储备增速进一步加快,每年新增储备都超过4000亿美元。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大国。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0447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一,同时几乎是排名第二的日本所拥有的外汇储备的三倍。外汇储备激增已经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相当的负面影响,也使我们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表中我们看出,1978年到2003年年底,我国积累了4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然而自2004年到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是8000多亿美元,到2008年,已经达到19460.30亿美元。也就是说,三年的时间里面,总共有11200多亿美元的外汇新增。

2.我国外汇储备激增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对外资吸引力的逐渐增强等,归结起来可分为四个因素:

2.1 根本原因

从宏观角度来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来看。从国际层面来看,在当前全球分工格局下,以我国为首的发展中经济体处于国际分工的中末端,承担了大量的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和出口转移,从而在贸易创造和转移过程中创造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同时,自2000年以来的本轮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中,我国等发展国家资本回报率优于发达国家,使得大量外资以战略投资等渠道涌入国内,从而通过资本项目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从国内层面来看,近年来宏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对外经济交往的扩大是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内在原因,在此过程中以出口为导向、以引资为重点的对外经贸政策扮演了重要角色。

2.2 外部环境

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金融、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贸易额高速增长,资本流动速度加快,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潮流下,我国享受到了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从国际贸易看,在不断增加的世界贸易额中我国所占份额逐年增加。

2.3 直接原因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分析从国际收支表来看,外汇储备增长的直接原因可归结为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长期的双顺差。资本项目顺差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形成的,我国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相关政策的优惠、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项目顺差是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但这些债务性储备稳定性较差,并且随着美元的贬值趋势,使得我国巨额外汇储备蕴涵着一定风险。

我国近几年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连续出现顺差,并影响到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的大幅增长。因为近几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有关项目的比例大体一致,所以下面仅以2010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例说明影响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

从上表可知2010年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都发生了双顺差,并且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差额远远低于经常项目的差额。经常项目顺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货物贸易,而服务贸易出现了逆差。服务贸易的逆差说明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差,尤其是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项目的逆差比较严重。在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金融项目,并且该项目当中的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是较高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我国外汇储备变动中发挥最主要作用的是直接投资,尤其是外国在华的直接投资,也就是说我国的外汇储备当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债务性储备所构成的。

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范文第6篇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规模、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学家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不断探索,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国际贸易新理论有以下几种: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StrategicTradePolicy)产生于2O世纪7O年代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之下,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等人于2O世纪8O年代中期提出,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1)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2)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理论。

2.产业内贸易理论

20世纪70年代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等人开创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发展。该理论不同于侧重论述产业间贸易的传

统贸易理论,它侧重研究贸易双方在同一产业中既出口又进口同类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在不完全竞争产业中,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决定因素。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销售学家弗农于1966年首先提出,经威尔斯、赫希哲等人不断完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由于技术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包括五个阶段:(1)新生期;(2)成长期;(3)成熟期;(4)销售下降期;(5)让与期。

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提出并完善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不同之处在于,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在于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源于一个相互增强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四个关键因素影响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这四个因素是:(1)生产要素;(2)国内需求;(3)相关产业;(4)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度。

二、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启示

1.积极转化国家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由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所决定的静态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竞争优势则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根据生产要素禀赋,我国一直以来具有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是,在当今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要确立把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的外贸战略。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由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推知:创新国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最大获益者。这是因为:在产品的新生期和成长期,创新国以其技术优势垄断了国内和国际市场,因而可以获得大量超额垄断利润;在产品的成熟期进入所谓的“大规模生产”阶段,创新国可以获得巨额规模经济效益;在产品的销售下降期和让与期,创新国在国外投资建厂,输出其知识产权和品牌,延长其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国际市场上继续赚取利润。

3.发展高层次产业内贸易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给各贸易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还加快了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企业家精神在不同国家同一行业内的传播和扩散,给同类产品生产上档次提供信息,并通过规模经济,实现不同国家在产品层次上的分工,实现产品生产的国际化。

4.发挥政府作用,重视市场保护。(1)更加重视国内市场。巨大的国内市场即使在出口不利的情况下也可以缓冲风险,避免国内产业受到冲击。(2)重视发挥政府的作用。根据战略性贸易理论,对于高科技产业在关税和其他方面政府给予适度保护,将有利于顶住外国进口产品的强大冲击,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有利于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

三、面对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我国外贸对策研究

1.改变“加工制造”的单一功能,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综合运用政策手段,完善管理,改进服务,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业和研发机构转移到出口加工区,实现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有利于缓解出口压力。坚持内需为主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在外需不太明确的情况下,宏观调控的着眼点应更多地放在扩大内需上,通过扩大个人消费,民间住宅投资,加大农村市场的开发,激活国内市场。

3.加强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产业升级的实质就是技术进步,提高效率。目前我国要积极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较高层次上与发达国家合作,提高我国国际分工的地位,加快工业化进程。

4.开发多元化国际市场。我国应该开发多元化国际市场,即要立足于周边国家市场,并大力向其腹地推进;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北美、日本和欧盟等发达经贸体的贸易关系;尤其要以建立中国——东盟贸易区为契机,努力强化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加强、一国四方(祖国大陆、港、澳、台)的贸易合作。

5.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我们应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重视产品开发战略,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着力于开发人力资本,促进竞争力持续发展;重视科研研究和开发,为保持产业持续的竞争力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发挥大国规模优势,坚持扩大内需,激活国内市场。只有这些方面做好了,国家的竞争力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2]Lee.McnightandJosephP.Bailey.IntemetEconomics[M].London:TheMTIPress,1997.

[3]陈传兴.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原因及对象[J].国际贸易,2006,(4):45.

[4]贾海基,李春顶.我国对外贸易摩擦频繁爆发之合理性研究及对象[J].国际贸易问题,2006,(7):13.

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贸易摩擦;新特点;原因;措施

一、国际贸易摩擦的现状

通过各方面协同合作,我国的贸易环境在过去的11年之间有了明显的改善,各种数据显示,就贸易总量和经济总量方面,我国在世界上的排名有了巨大的飞跃。福兮祸所伏,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贸易救济措施对我国是一项很大的挑战,解决该问题是一个艰难的任务。2012年针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涉及国家的总数为21个,件数达到了的77起,涉案的金额更是庞大,高达277亿美元,令人难以想象。事实上,我们在提起贸易救济案例时习惯把贸易救济措施当中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其他的一些贸易壁垒措施混淆在一起,包括美欧这样的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内,许多国家几乎都是交叉着使用多种措施,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造成的我国目前总体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的企业外部环境。

二、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特点

首先,在产品方面,贸易摩擦已经从单个商品慢慢地扩散到整个产业,摩擦以及倾销不再停留在个别产品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走向产业贸易摩擦、结构性贸易摩擦等领域,甚至直抵政策和制度等层面。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在早期和中期,贸易摩擦主要是密集于单个商品。近年来,伴随着以成倍的数度增多的产品种类和进一步优化和改善的出口产品结构而来的是国外与我国的贸易摩擦逐渐针对某些产品群和产业。

其次,在领域方面,我国与国外的贸易摩擦有了一次历史性的转变,挣脱了传统市场的牢笼,蔓延到新兴市场。我国产品的出口国以美国、欧盟、日本、东盟和加拿大为主,这些出口市场也将是今后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阵地,这将是一场持久战。在今后共同协作发展中,我国与一些贸易方仍会不断地出现摩擦,并在致力解决摩擦的过程中寻求各自的发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摩擦数量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之中,就数量上不断增多,强度上不断增大。从数量上来看,根据近年来WTO统计,在WTO成员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案件中,中国出口产品所占比例高达1 ∶7。在国别方面,与我国发生的贸易摩擦已经从一开始的发达国际逐渐扩散到发展中国家,不仅涉案国别增多,涉案数量也是只增不减。

三、产生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市场需求呈现衰退趋势,部分主要的发达国家经济明显增速下滑,内部矛盾突出,一系列的反应导致保护主义登上舞台,一些经济体贸易政策越发以自我为中心。众所周知,金融危机并未对我国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仍保持稳定发展的状态,从而易于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目标对象。

我国发展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贸易摩擦现象的增多这也是在所难免的,成因错综复杂。不容置喙,贸易顺差的确给贸易摩擦雪上加霜,但究其根本原因,从总局来看并不是顺差导致国际贸易摩擦。

四、应对贸易摩擦刻不容缓

在宏观层面上,为营造更为良好的贸易环境需要政府进一步努力,以谋求企业发展。可以通过多双边合作,签署更多自贸协定;以及完善我国加入WTO的有关法律规则,在贸易救济体系、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上引起高度重视。

在中观层面上,需要协会组织要发挥更多有效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力度,提前为外贸企业做好准备和预警,为扩大出口创造更为便捷的条件;及时了解掌握国际标准最新动态,特别是行业内先进企业的最新标准,依据国际市场需求发展动态趋势有效调整国内相关标准,主动利用相关信息、积极化解国际贸易摩擦,改变以往我国在国际事件中的被动地位;定期为会员企业提供的有关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的最新动态。

在微观层面上,企业要发展,完全依靠政府补贴是行不通的,要以自身的科技、品牌、和质量为中心,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此外,企业要自主学习贸易救济知识,他国积极地与行业协会取得联系,向行业协会反映情况;及时制定合适的营销方案,降低被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概率的同时,切实维护好出口利益。

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将会向着复杂化、常态化发展,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一场持久战,成为我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的一项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1]田玉红.WTO框架下中国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M].人民出版社,2009

[2]杨仕辉.贸易争端解决的博弈分析与策略[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吴建功.WTO体制下的贸易争端预防机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本科教学;哲学线索;历史线索

一、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的哲学线索

国际贸易纯理论在长久的历史演化中潜藏着一条哲学线索,我们可以套用老子《道德经》中的话描述它,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是老子从哲学的层面上来探索宇宙万物演化的规律,也可以从系统的层面上来揭示国际贸易理论整体逻辑演绎的哲学规律。

(一) 道生一

所谓的“道生一”,即,经济学为说明资源配置之道,逐渐建立一套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其本质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既定市场经济制度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所以国际贸易理论所要讨论的是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为了说明理性人进行资源配置之道,数百年来,从亚当・斯密提出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以来,西方经济学家们进行着一场构建一般均衡理论大厦的智慧接力。当我们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后,掌握了这个资源配置之道,接下来的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学习中,我们就要将这个为说明资源配置之道而形成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在国际经济格局下进行应用,来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即国际贸易问题。

(二) 一生二

所谓的“一生二”,指的是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应用,先后形成了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和现代自由贸易理论。

在微观经济学中,一般均衡模型,具有三大几何分析工具: 一是生产可能性界曲线,二是相对价格线; 三是社会无差异曲线。在封闭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不同形状和位置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相对价格的差异。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于是古典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又进一步统一到比较优势理论中去。这正是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在“国际贸易完全竞争理论”中的完美应用。

(三) 二生三

所谓“二生三”,系指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新阶段,诞生了“新贸易理论”。

1970 年代后,国际贸易理论在引入规模经济因素后,突破了一般均衡的完全竞争模型,将资源配置之道贯穿到“国际贸易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分析中去,从而实现贸易理论的新变革。规模经济因素的引入,导致递减的机会成本,从而形成内凹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

(四) 三生万物

所谓的“三生万物”,是指在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国际贸易理论不断演化,从多个研究的角度产生诸多理论流派和观点,所有这些理论都可以统一在供求价值论的理论框架下。

国际贸易从其实务本质来说,就是一笔以国家为主体的交易,任何交易都存在供给方和需求方;一笔交易的达成,或是由于供给方的交易意愿较强,或是由于需求方的交易意愿较强,我们都可以从供给方和需求方去寻找其交易背后发生的动因。同样,任何国际贸易理论,或是从供给层面,或是从需求层面来寻求不同形态贸易发生的基础,或二者兼有之。

二、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的历史线索

(一) 与贸易保护主义斗争的需要

在以国家为主角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国际贸易所引起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影响一国国内不同部门的利益和不同国家利益的分配。西方学者或是站在本部门利益或是站在本国利益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贸易理论和政策主张。因此,国际贸易理论自身存在着强烈阶级性和对抗性。整个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史就是自由贸易主义和保护贸易主义的斗争史。

( 二) 理论在逻辑方面自我完善的需要

理论的发展既有质变,也有量变。当理论的质变所形成的范式固定下来的时候,理论就开始自我完善式的量变。这种量变是寻找固有理论在阐述或论证过程中所遗留的逻辑方面的漏洞和空白,进行自我填补、自我完善。这既是学术研究的路径,也是推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现实动因。这种动因,在推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 应对国际贸易现实挑战的需要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对经济现象的反映和解释,当实践的发展,经济理论不能够解释说明新的经济现象时,就必然会得到不断的修正,甚至被否定,这就为新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历史契机。国际贸易理论几百年来的演化史,其实就是不断地应对国际贸易现实挑战的历史,实践给予贸易理论以新的生机,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甚至实现了其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越。

总之,国际贸易理论的讲授与学习贯穿哲学的线索,能充分展示理论数理推导的逻辑美,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清晰性,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国际贸易理论的内涵; 贯穿历史的线索,则会增强理论课讲授的生动性,使其更贴进社会科学的本源,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论专业素养的养成,加深其对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的了解。联系历史背景,紧扣理论观点,再配以条理性和系统性的模型解说,必然使课堂的讲授张驰有度,更富有立体性。

参考文献:

[1]文娟.《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 经济师,2009,( 07) .

[2]老子,.道德经[M]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