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免疫学基本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体现。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材选用、教学资源、考核制度、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医学免疫学》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课程建设;学改革;高职教育;免疫学;护理专业
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质量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伴随着高职等教育模式的极大转变,在课程建设方面也应不断改革,融入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普遍使用的教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其中《医学免疫学》是该课程的一个子课程,是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也是医师和护士执业考试的重要内容。为使课程更好地适应当前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现代护理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合理的推进《医学免疫学》课程建设的改革,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实施,以达到我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也进一步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奠定基础。经过近2年时间的实践研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在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教学中,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材选用、教学资源、考核制度、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该门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
一、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要顺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理的转变念是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为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鉴定良好的基础。《医学免疫学》与其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等交叉渗透,为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使学生系统掌握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和诊疗实践技能,以培养医学高职应用型人才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因而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加强基础、注重实践、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开阔教师教育视野,我院公共基础部多次开展开展“转变教育观念、适应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学习和研讨会,教师充分认识到《医学免疫学》教学只有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市场需求,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才能有力调动教师参与《医学免疫学》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年轻的医学学科,也是在医学课程中知识更新速度最快一门课程概念繁杂,内容晦涩,难以理解。因而,我们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阐述上,在讲授过程中,有必要插入一些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研究,介绍一些挑战性的课题和新发现以及新进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学有v在《医学免疫学》课程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从诸多方面着手研究,突出了学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加强基础,注重实践,突出专业方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遵循职业教育的宗旨,将不断深化改进,制定出更为优化的课程建设方案,以推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晓娟,李波,刘爱平,等.免疫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48-50.
[2]许文,李心群.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促进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学[J].检验医学教育,2009,16(2):22-23.
[3]穆春晓.高职检验专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设计与构建[J].医学教育,2009,47(13):112-113.
[4]王宗军,张业霞,李睿,等.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建设[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3):398-402.
[5]周亚妮.融合PBL和LBL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5,28(1):70-73.
[6]彭丽娟,朱红.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建设初探[J].生物技术世界,2012,6(15):96-97.
关键词:免疫学 学习兴趣
免疫学是生物学与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其教学内容深奥抽象、概念纷繁、机理复杂,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生学习起来颇有难度,而且容易引起思维疲劳以致不求甚解[1],容易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结合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1 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免疫学《绪论》的讲解尤其关键。《绪论》是学生对免疫学这门课的初次接触,除完成教学任务之外,我们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总动员,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免疫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给学生们介绍免疫学发展史及现状,引发学生对免疫学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如牛痘的接种消灭了肆虐几千年的天花。教师通过精炼介绍免疫学发展史与巨大成就,可激发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其次,联系临床实践,介绍目前医学科技水平还未能彻底对付的某些免疫相关疾病,如肿瘤、艾滋病、肝炎、SAS等,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无不意识到任重而道远。最后,给学生提前打好预防针,让其做好思想准备,迎接挑战。通过对学生介绍免疫学难学的特点,让其做好心理准备,鼓励其克服困难,扎扎实实地修完这门课程。
2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授课艺术
2.1 设疑问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免疫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设疑,制造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免疫应答”时,可以问学生自己接种过哪些疫苗?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牛痘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等。接着问:为什么接种牛痘苗可预防天花?是否所有的疾病都可以接种疫苗预防?学生都回答不出。教师指出这是免疫应答的原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课题,使教学目标在轻松的教学活动中完成。再如,在讲述异嗜性抗原时,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有些人得了扁桃体炎后,会导致肾炎或心肌炎的发生?”通过有目的地提出悬念性的问题,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预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2 启发式分析法教学。
启发式分析法就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从已知的某个概念进入到未知的某个概念,可把学生感到分散、凌乱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2]。如讲概念“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时,运用启发式分析法,提出器官移植是现在流行的一种先进医学技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器官移植都能成功,提出器官移植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学生们会回答是移植排斥反应,进而引出“组织相容性”,此时又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的抗原知识来思考组织相容性的决定因素,引出组织相容性抗原,从组织相容性抗原是什么基因编码产生的,引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习时层次清楚,逻辑性强,容易理解。
2.3 比喻生动恰当,直观形象描述。
运用直观的道具、图标和形象生动的比喻,可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中,我们把免疫系统比喻成堡垒,把细菌、病毒比喻成入侵的敌人,把免疫细胞比喻成守城的士兵,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讲抗体结构时,将抗体比喻成一个站立的人,用两手臂伸平逐渐上举演示抗体构型从“T”字形向“Y”字形演变的过程,上臂以下是恒定区,铰链区相当于肩关节,前臂是可变区,可变区结合抗原时就像人的手抓住一个东西,人有两只手,那么一个抗体就可以结合两个抗原。这样的比喻很形象生动,学生听后很容易理解记忆。
2.4 结合临床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学以致用”,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当我们觉得它有用时,才能真正激发起我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免疫学是一门与临床有着密切联系的基础医学学科。许多临床现象都是学生已感知到的,但并没有清楚地理解:如为什么青霉素等抗生素易发生过敏?为什么左眼受伤右眼也发炎?组织器官移植时为什么易发生排斥反应。为什么不同血型的人不能相互输血?在教学中把学生已感知的临床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学之有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教学内容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3 改进教学手段,实施多媒体教学
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的画面结合Flas,能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枯燥的医学免疫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抗原提呈过程的讲述中,仅仅依靠课本以及教师的描述是不够的,多数学生仍然不能理解;而通过多媒体,配以动画画面,学生可以观察到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及彼此的差异,使原来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为生动的画面,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讲授补体系统的激活过程时,通过动画演示,学生能直观、形象地观察到补体系统激活的全过程及最终形成攻膜复合体导致靶细胞溶解的现象。同时,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变态反应和免疫学;教学方法;教育改革
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以其广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层次性,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渗透下,当代医学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并显示出和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诸多环节息息相关,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化紧密联系等一系列特点,加之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名词新颖概念繁多,内容比较深奥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觉得学习较为困难。因此,如何适应当代医学免疫学发展的时代要求,针对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成为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关键。几年来,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注重加强教学改革,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进行培养,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优化免疫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内容比较抽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较多,在教学上历来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满堂灌,就会造成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得到的越少;教师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的印象模糊不清,结果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出发,把握教学重点,找出难点和关键。并对知识结构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使之成为能为学生接受的知识框架,例如免疫应答是基础免疫学的核心内容,以往学生反映本章理论深奥,难以掌握,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将每一种应答的基本内容设计为图表进行归纳,把繁杂的文字叙述提炼为知识点串联起来的框架,提供给学生最简单、最有效的知识养分。在课堂上主要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而对其他次要内容或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则略讲或让学生自学。根据学生情况,推荐一些新版专著及相关的综述文章作为参考,以开阔其思路和视野。这样,一方面在不失全面性、系统性的基础上,紧扣重点、突破难点,精辟讲解,使学生学得懂,学得精;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动性。
2 改革免疫学理论课教授方法,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2.1 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 医学免疫学概念多、抽象、不易理解,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知识结构相互依存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展现知识,启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加强记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经常运用提问方式,把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围绕问题以解答的方式授课;或者有的问题问而不答,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老师学生共同解疑。比如在讲免疫学绪论时,我们采用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首先提出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是如何发生的?乙型肝炎如何预防等,然后简单回答,最后小结免疫学与疾病的发生、诊断、预防、治疗等息息相关,以此说明免疫学的重要性和激发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
2.2 利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载体结合在一起,具有信息载体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它改变了“一本书、一张嘴、外加板书和挂图”的传统教学模式。近年来,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应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可以讲授更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此外,多媒体教学应用视听结合方式表达授课内容,充分调动视觉、听觉两种功能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使过于理论化、抽象的免疫学理论得到更形象、直观的阐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讲解抗原提呈细胞章节时,可用几幅带有动画效果的画面,通过颜色和不同画面出现的时间差的变化,比较形象地把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及提呈过程展现给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3] 古人曰:“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作为身心均发育成熟的大学生,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又由于免疫学对初学者而言需要接受、理解、记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太多,因此,指导学习方法是必需的。我们认为给学生有意识地介绍学习方法,对帮助其学好免疫学非常重要。在免疫学学习过程中,第一是要求学生上课时注重对问题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住相应的知识,切忌上课当“打字机”。第二是要求做好笔记。因我们所选教材的内容丰富、繁杂,有时一次课涉及多个章节内容,如果学生上课时不做笔记,或做得不好,课后将难以把握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在重点部分做符号,重点内容重点记,一般内容略记。重点的内容提示学生先理解听懂,再留时间做笔记。第三是课后要求及时复习。因免疫学内容抽象,要理解的内容多,如不及时复习就容易忘记,而理不清其内在逻辑关系,学生不能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就会感到难以记住。第四是要求阶段小结。因为免疫学前后章节联系紧密,前边所学内容进一步为后边的内容打下基础,如果前边的内容没学好,学习“欠帐”越多,后边的内容理解就越困难。因此,要求学生对前边所学的内容要进行阶段小结,并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第五是指导记忆方法。因免疫学内容繁多,不好记忆,根据不同章节指导学生应用图示、提纲、列表、对比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介绍,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相应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2.4 引入PBL教学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临床免疫学的内容,如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等,在学生对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我们采用PBL教学法[4],进行病例讨论。讨论课前将病例及问题发给学生,比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例,列出“初步考虑病人患何病?”、“发生机理如何?”、“如何进一步明确诊断?”、“如何预防?”等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预习相关的知识点,自学总结,准备小组讨论提纲。在PBL教学课中,围绕病例所提出的问题,首先由组长作中心发言,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再由教师提出新问题,让作中心发言的学生解答,或由他人回答。若问题比较难,学生解决不了时,教师可做适当启发和引导,如果仍不能解决,则由教师解答。PBL教学课结束前几分钟内,教师做总结归纳,强调一下重点和难点。此外,课堂讨论前,教师应随机地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中的表现,实事求是,客观地做出评定。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3 改进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免疫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验的开设很重要。实验课不仅可以验证学生在理论课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为此,我们增加了实用性强的实验,并注重对实验内容的整体安排。另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开展课外科研兴趣小组活动,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查找文献,收集资料,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实验计划,亲自动手完成相关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写成论文。比如以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鉴定为主线,安排了血清IgG的提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免疫印迹等一系列实验。这样做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和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这对日后进一步深造及科研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
4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高效轻松的课后复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医学免疫学的内容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我们利用学院网络资源,建设网络课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自学和复习。学生可以通过终端与网络中心连接,将课堂上讲解的多媒体课件再从教学资料中心的服务器中读取,对不理解的环节可反复观看。同时,可以利用网上提供的练习题进行自我测验,检查学习效果。对还没有掌握的内容再进行学习。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教师工作强度,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5]。2006级学生医学免疫学期考成绩为(80.32±16.46)分,2005级学生期考成绩为(72.78±21.75)分,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6.18,P<0.01),2006级学生医学免疫学期考成绩比2005级学生有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免疫学的学科特点,对免疫学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静,毛立群,牛秀珑.医学免疫学教学法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571-572.
[2] 程桂芝,郗雪艳,马杰,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4):319-320.
[3] 樊晓晖,杨海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120-121.
从上好第一堂课、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与教师的科学研究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探索,免疫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均得到显著优化。
关键词
免疫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1前言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因此,免疫学不仅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一些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免疫学发展迅速,知识点多、概念多,前后内容不仅衔接紧密,而且比较抽象复杂,学生普遍感到枯燥难学、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导致死记硬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1]。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免疫学课程的特点,谈谈在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改革和增强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尝试。
2注重“首因”,以精彩绪论奠定良好开端
根据“首因效应”原理,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人们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2]。因此,第一堂绪论课非常重要,力争在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喜欢上免疫学。绪论除了介绍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史外,还通过串联的形式介绍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突出其前后衔接和内在联系的紧密性。对免疫学发展史的讲解,应该兼具科学性与故事性,可以通过列举一些著名的传染性疾病,讲解人们如何应用免疫学方法来预防这些传染病,使学生明白很多疾病的发病机制都可以用免疫学的理论知识来进行解释,很多临床病例的诊断及治疗也涉及应用免疫学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使学生感到原来免疫学就在身边,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免疫学以及免疫学密切相关的科学成果在历年诺贝尔奖的颁发中所占的比例是任何生物医学学科所属的单一学科所不能比拟的。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免疫学方面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突出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免疫学的热情和兴趣。
3案例导入,以情趣促认知
免疫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技术与临床病例等实际应用紧密联系[3]。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章节内容适当引入相关的临床病例和实验应用分析,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避免照本宣科的讲授和枯燥的理论说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接受知识。如讲到免疫凝集时,告诉学生免疫凝集就是抗体与颗粒抗原结合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学生可能还是不能理解凝集反应是什么,这时引入具体的例子分析,举例常见的免疫凝集反应,如血型鉴定试验。告诉学生血细胞凝集反应抗体识别的抗原是红细胞表明的天然抗原,红细胞在这里扮演的就是颗粒性的抗原,因此能与抗体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从而进行血型诊断。这时还可以引入凝集抑制实验,凝集抑制实验可以用来进行妊娠检测和是否吸食检测。这样理论联系实践的讲授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免疫凝集概念的认识,对以抗原抗体为理论基础的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实验分析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4方法驱动,提升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式教学、比喻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双语教学)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接受知识转变。提问式教学课前可以提问学生上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促使学生课后复习上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提问,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问题,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避免长时间的讲授。学生长时间听讲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如在讲授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时,可以提问:“为什么抗原的分子量越大,结构越复杂,抗原的免疫原性就越大?”讲授完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可以提问:“补体活化三条途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如何?”比喻教学比喻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大家熟知的物品、知识或经验来类比,进行教学的方法[5]。如在讲授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将人体的免疫系统与一个国家的国防系统来进行类比,通过比喻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启发式的提问,使学生发散思维,积极主动思考,灵活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来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抗体的类别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IgM血清异性IgM水平增高,提示有近期感染;脐带血或新生儿血清中IgM水平升高,表明胎儿有宫内感染,诊断的依据是什么?”双语教学免疫学教学内容中英文缩写词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穿行双语教学,一些专业英语词汇和句子可以用英语来进行讲授,加深学生对英语缩写词的理解记忆,提高学习免疫学的兴趣,为以后专业英语的学习和阅读英语专业期刊文献打下基础。
5“教”“研”共进,践行“研究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免疫学的国际前沿动态介绍,也可以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及成果图片引入课堂教学中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还能吸引学生申报学校的创新研究项目,课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来。如讲授抗原抗体反应时,可以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全氟辛烷磺酸对涡虫神经再生毒性研究”进行讲解,全氟辛烷磺酸作为一种环境污染物,对涡虫的神经再生有影响,就可以使用酶标记或荧光素标记的抗神经突触的抗体来检测涡虫神经再生的情况。这样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免疫荧光分析技术,还使学生知道如何将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运用到科学研究中去,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他们以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6教学手段优化,多媒体呈现与板书设计相辅相成
免疫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免疫学作用通路和反应机制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4]。如在讲授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时,使用多媒体图片教学形象直观,学生就能比较容易理解,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免疫学知识点多,内容复杂,如果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往往导致教学速度过快,学生难以短时间内接受大量教学信息。尤其是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学生课堂上可能就没完全掌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适时结合,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不仅能放慢教学速度,而且有利于借助板书的即时性、互动性特征,强化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7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近年来在免疫学教学实践当中的一些探索与实践,今后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免疫学,不断增强免疫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群芝.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继续教育,2014,8(10):61-62.
[2]操龙升.浅析心理学“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J].基础教育课程,2014(24):8-9.
[3]冯龙,梅雪,江华,等.浅谈如何提高中医院校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5):59-61.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PBL教学;教学方法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作为现代医学的前沿科学之一,其不但已成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诊断不可缺少的工具,且已渗透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医学免疫学已成为医学和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之一[1]。
1. 医学免疫学的教学现状
医学免疫学课程特点主要为知识点繁杂琐碎、内容系统性极强,同时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早,学生尚未系统地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此外,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相关临床疾病的联系知之甚少。最后,现代免疫学理论及技术日新月异,更新速度快,内容抽象而繁杂,学生理解难度大。如仍沿用传统 “以课堂灌输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势必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引起其厌学情绪,最终造成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机械记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如何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及求知欲是医学免疫学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2. PBL教学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学首先创立的,其强调以问题为基础,以临床问题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较之传统教学模式,PBL教学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不同之处: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②注意将问题引入,带着问题进行学习;③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中分析及解决问题,从而学习知识,培养其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综合而言,PBL教学模式的优势恰恰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欠缺与亟需的,因此,我们结合了PBL教学及传统教学法,进而引入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收效良好。
3.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学生对象为我校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由于我校医学免疫学教学为大班教学,因此,选择了1,3大班为实验组,学生人数为192人;对照组选择2,4大班,人数为195人;两组对象总体往期综合成绩相当;两组学生使用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医学免疫学》(第6版);学习内容为超敏反应;学时总数为6个学时。
3.2 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传统教学与PBL教学结合的方法。先进行2学时传统教学授课,将相关基本概念与原理进行介绍,而后进入PBL教学阶段。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贯穿整个6学时教学过程。
3.3 PBL教学模式的实施
3.3.1. 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教学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目的收集并整理临床病例及问题,制定教学进度表及教学计划。
3.3.2. 小组自主学习 每个大班所辖小班分为3~4组,每小组人数约为10~15人,小组的成立为随机组合,每组选定一名组长,组长需组织组员收集材料、讨论及汇报。教师在课程开始前一周,预先将问题发放给每个小组组长,要求每位组员就所得问题进行资料搜集、文献查阅、整理及分析资料等,时间为一周。
3.3.3. 组内讨论 各组组长在一周查阅、整理文献时间到达时,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资料汇总;同时,就所给问题及病例从发病机制、疾病类型、诊断及防治等方面进行讨论;要求讨论过程中各组要进行详尽记录。
3.3.4. 总结与汇报 经过小组讨论后,组长应就组内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制作相应汇报PPT,在最后一节课时对小组的学习结论等进行全班汇报。最后,教师对各组进行点评与总结,并根据各组在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给予评价。
4. 教学效果评价
学期结束后,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考试评价,两组均采用同一试卷考核,比较两组成绩并进行统计分析,成绩采用t检验分析;此外,对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PBL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学习兴趣、学生能力等方面。
5. 结果
5.1 考试成绩
两组学生全部参加期末考核,缺考人数为0。实验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
5.2 调查问卷结果
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192份,收回192份,调查问卷结果发现90%以上学生对PBL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学习兴趣及综合能力培养方面表示赞同(见表二)。说明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可行的。
6. 讨论
6.1 PBL教学体会
近年来,大量教学同行的研究表明,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学生更能接受PBL教学,教学效果较好,与我们的发现是一致的[4]。PBL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习氛围活跃,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综合分析能力。此外,由于PBL教学采用了学生分组的形式,在资料查阅、组内讨论等过程中均需较强团队协作意识,因此,通过PBL教学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临床工作奠定基础。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新的相关知识,并且需要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相联系,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启发者”或“引导者”的角色,因此,对于教师的教学思路及综合水平均有较高地要求,促使教师需不断完善自身能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同时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6.2 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需要较好地控制能力,才能使教学进度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实际过程中,往往由于讨论或汇报等内容较多导致时间的延长,从而使得课时安排较为紧张;第二,由于教师数量有限且工作量大,导致不能很好地顾及全面,势必造成有个别学生积极性受到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与改进。
总而言之,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综合,取两者之所长,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也能更好地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PBL教学值得深入研究、改进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方亮,陈丽华,金伯泉. 医学免疫学引入PBL教学模式的机遇与困境 [J]. 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10): 724-726.
[2]韩超峰,陆元修,李天亮,等. 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3, 15(5):456-457.
一、基础医学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学习了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才能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思维开发,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下面就对基础课进行分析:
(一)人体解剖学该学科研究的是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其任务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基础。“医者不知脏腑,无异于盲者夜行”就形象的比喻了人体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了。例如护士在做肌肉注射时,就需要解剖学的知识了,只有找到准确的位置,才能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二)组织胚胎学该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关系,是病理学的基础,不了解正常形态,便无法辨别异常。
(三)生理学该学科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主要任务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生命现象、发生过程、产生条件、基本活动规律、形成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其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适应性调节。例如护士在护理哮喘病人时,观察病人是什么样的呼吸异常,为何哮喘病人呼气比吸气困难呢?这就用到生理学里面的知识了:在吸气时,呼吸道口径是扩张的,在呼气时呼吸道口径是收缩的,所以哮喘病人会出现呼气比吸气困难这样的情况。
(四)生物化学该学科是研究生命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它不仅为护理学生以后的临床课程打好基础,而且也与临床工作息息相关,比如血液生化、肝胆生化、维生素等的正常代谢是生命所必需的,如果代谢异常,就会直接造成临床多种疾病。
(五)药理学该学科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一门学科,包括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和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作为护理人员,既是各种药物治疗的执行者,也是给药护理的实施者,所以必须熟悉临床各类用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与医药人员一道,共同承担起合理用药指导、健康咨询、卫生保健等职责。比如在用药过程中,病人服用了利福平,那他的分泌物、尿液会出现橘红色的现象,所以作为护理人员来说,就应该非常清楚,事先告诉患者。
(六)病理学该学科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学科。它被喻为“桥梁学科”和“权威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作为护理人员,只有知道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对功能、代谢的影响,才能够更好的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健康教育等。
(七)微生物免疫学是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课程的合并,微生物学的学习主要是认识不同微生物的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为临床用药治疗微生物做以铺垫。免疫学的学习,为现在的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护理做基础,没有免疫学基本的知识,就很难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用药情况等。
二、影响
(一)高职护生特点分析高职护生是护士的主要来源,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扩招,就面临着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下降的问题,这样的生源在学习基础课时就比较费力了,学生的理解力、努力程度等都需要提高,所以在教师授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程度灵活的调整上课方式与课时的安排等工作。
(二)对职业发展的影响高级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护理操作,更重要的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需要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增强护士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基础医学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必备内容。
(三)对工作的影响假如忽视基础医学,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护士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要进行常规护理,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病情,执行医嘱等,倘若片面的加强护理操作,忽视基础医学的学习,会使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思维比较局限,对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阻碍作用。
三、对于基础课教学的几点想法
(一)教师提升授课水平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复杂抽象,记忆知识点多,面对高职学生,在讲课时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完整性的把握,因为基础课是为临床课的学习服务的。比如讲《人体解剖学》时,神经系统是学生很头疼的一章内容,作为护理学生而言,主要涉及这部分相关疾病的知识点就可以了,深度可以适当调整。
[关键词] 物理化学;考试;思考
[中图分类号]R424.7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c)-124-02
Analysis of the final examination results of physical chemistry
DENG Ping
(College of Pharmacy,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6,China)
[Abstract] 152 final examination papers of Year 2006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harmacy have been analyzed, calculating the value of difficulty , and compared score loss.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physical chemistry teaching have been also explored.
[Key words] Physical chemistry;Test question;Consideration
考试是学校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试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方面可以评价和检测学生“学”的情况,即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另一方面通过考试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利用试卷中包含的信息对考试进行分析,一方面有助于改进考试设计,减少考试设计中的主观随意性,对今后的命题具有指导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定量分析,获取有关试题质量的各项指标,以判断考试的有效性,发现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1]。本文通过对我校2006级药学、中药制药152名本科生物理化学期末成绩进行分析,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以期改善教学效果。
1 试卷的构成和分析方法
试题实行百分制,由四种题型组成:①选择题:均为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②填空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③判断题:10个,每个1分,共10分;④计算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本次分析采用重庆医科大学自主开发的试卷分析软件。
2 试题质量
试卷定量分析常用“难度、区分度、信度”等指标来进行,这是统计学方法在科学分析考试中的一种应用。
2.1难度
难度指试题的难易程度,是衡量试题对学生知识能力水平适合程度的指标。一道试题的难度既能反映试题本身的复杂程度,又可反映教师与学生间的教与学的状况。难度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学生成绩的偏态分布。难度值过大,试题过易,考生成绩集中在高分段分布;相反,难度值过小,试题过难,考生成绩集中在低分段分布[1]。试卷的难度一般应该控制在0.3~0.7之间。各小题难度系数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2区分度
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区分度高的试题(或试卷),能较好地鉴别考生的实际水平,使得实际水平高的考生得高分,实际水平低的考生得低分。区分度是评价试题(或试卷)质量、筛选试题的主要指标和依据[2]。区分度一般大于0.3为优秀。各小题区分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2.3信度
信度指的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的程度,亦即测量的结果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考生的实际水平。信度是对整个测量优劣的评价指标,它揭示测量值与真实值的相差程度,反映样本与总体的接近程度。从理论上讲,信度越高,测量结果越可信[1]。本次试卷分析信度系数=0.777 3,由于试卷样本的数量太小,信度系数适中。
3 考分情况
3.1 基本情况
如表3所示。
3.2分数分布
如表4所示。
4 讨论
4.1 命题质量
从试卷的难度定量分析情况来看,难度>0.7的题目有20道,<0.3的题目为0道,而难度位于0.3~0.7之间的共计16道,试卷难度偏易。从试卷的区分度来看>0.3的题目仅14道,试卷的区分度不高。从难度系数和区分度来综合考虑,本套试卷质量难度偏低,难以很好的区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由于本次试卷分析的样本数量仅152份,试卷分析的信度系数为0.777 3,信度系数适中。
从试题的定性分析情况来看,考试内容覆盖了教学大纲中的大部分内容,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基本一致。从各题的难易程度分析,可以看到试题中难度较低的题目比例略有偏大,占了56%,对以教学大纲中基本掌握的内容过于偏重,在今后的出题中应加以避免。从学生完成试卷的情况看,在2.5 h内基本能完成,未有提前交卷的学生,说明题量合适,考试过程中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无歧义,表明试卷题意表述明确、术语表达科学。
4.2 学生掌握情况分析
学生失分较多的是选择题5、11、12、13、16、17,这些内容为化学势的比较,相平衡中相图的识别,电解质溶液的电迁移等,是热力学及动力学基本原理和概念在溶液、相平衡、电化学领域中的应用,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掌握程度还不够,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够灵活到位,导致在“学以致用”方面还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应用方面的教学。计算题中失分较多的还是热力学中的计算,尤其学生对“克-克方程”的运用还不熟悉,造成计算无从下手,说明学生对一些原理和公式的掌握还不够牢固,尤其是死记硬背公式的同学往往将公式记忆错误。这提示我们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公式、原理,能够通过简单推导检验公式的正确与否,避免由于公式记忆错误的失分。另外失分较多的是填空题的8小题,该题在题干中用了“Helmeholts energy”的英文表述,结果大多数学生由于对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不熟悉,造成失分,说明专业术语的英文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得分较多的题均是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等基本概念和原理,计算题中对动力学和电化学的基本计算,说明这些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良好。
5 结论
本套试题的覆盖面,基本符合高等药学教育物理化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试题的信度和区分度相对较低,试题质量有待提高。在对近几年试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筛选难度适中的题目,淘汰难度过高或者过低的题目,提高试卷的区分度,使试卷质量得到提高[3]。
根据试卷分析,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对基本概念、原理、技能的教授方式,但对于相平衡等方面的应用要进一步加强,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运用的灵活程度,加强专业英语中术语的学习,为今后的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叶能胜,谷学新.《分析化学》试卷分析及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38-40.
[2]陈朝明,王涛.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期末考试的分析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6):659-660.
[3]习丽.高等数学试卷难度及统计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7,12:34-37.
1 慢性病的定义
慢性病是指病理变化缓慢、病程长、短期内不能治愈或终身不能治愈的疾病(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如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等虽然还不能治愈但只要按规律服药就能够长期生存。
2 对肿瘤的认识
2.1 所谓肿瘤 就是人体某一些细胞长期不正常增长形成的新生物,并对人体产生危害。肿瘤通常分为良性和恶性,恶性肿瘤(癌症)是细胞基因突变及快速增殖、侵袭或转移、经久不愈、 危及生命、难以根除、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任何系统、多达100种以上的一组疾病。
2.2 为何要将恶性肿瘤定为慢性病呢? 可能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2.2.1 肿瘤的发病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包括较长时间的潜伏期和发病阶段。临床上一般将肿瘤分为临床前期及临床期。临床前期是指肿瘤由发生阶段至形成症状、临床上可以察觉到肿瘤(肿瘤细胞达109,约1 cm大小)的这一阶段。临床前期病变过程隐匿,患者没有自觉症状,目前还难以识别。据估计,此阶段在整个肿瘤发展过程中占据的时间长达75%,多数长达8~20年,有的可达30~40年之久。临床期是指从肿瘤被确诊之后的整个阶段,患者可能已出现自觉症状,但已成为晚期了。这一阶段只占整个病程的最后的25%时间,多数患者已不能治愈,最终难免死亡。以上资料说明肿瘤有一个较长的慢性发展过程[2]。
2.2.2 肿瘤是可以治疗的。如今,恶性肿瘤已不像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那样谈癌色变了,现在可治疗的及有较好预后的肿瘤有不少。高治愈的有:乳腺癌、大肠癌、卵巢癌、皮肤癌、软组织肉瘤、鼻咽癌、喉癌、前列腺癌及淋巴瘤等。可延长生存期(治愈率在30%左右)的有: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及胃癌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可延长生存期的有:肾癌、黑色素瘤和子宫内膜癌等[3],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技术及新疗法的应用,可将使可治愈肿瘤种类和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2.2.3 肿瘤是有预防作用的。从我国对于食管癌的预防来看,经过对高发区群众的宣传教育,改变生活习惯和食用经过处理的饮水,近年发病率已显示出下降的趋势。肺癌亦然,在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大力宣传戒烟运动,历经30多年后到2000年调查显示发病率开始下降。
3 癌症的预防措施
要想预防癌症关键是要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改善我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3.1 远离致癌因素 如戒烟;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避免过多的脂肪,过多的肉食,否则会增加肺癌及大肠癌发病率。
3.2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每年需要进行一、二次体检,发现健康稍有问题,就可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很多癌症发病前都有一些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要是不及时处理,就有发展成胃癌的可能性。
3.3 加强锻炼身体 强健的体质能增强人体防御各种疾病的能力,使人少生疾病。
3.4 及时的预防接种 例如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就能减少乙肝的患病率,这样会明显减少患肝癌的机会。因此,接种疫苗十分重要。
4 肿瘤治疗的现状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对肿瘤认识的提高,现已认识到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肿瘤的治疗已进入个体化的综合治疗阶段。而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基本概念为:根据肿瘤的部位、病理类型、病期及患者的身心状况,合理地、有计划地应用现代各种治疗手段。随着病情变化及对治疗的不同反应,为每一个患者制定可行的治疗方案,并以最适当的费用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个体化综合治疗的概念更能准确地反映当今肿瘤治疗新观念的全部内涵。这一概念强调了患者机体和疾病两个方面,强调了应有计划地采用不同有效的治疗方法,强调成本效益的社会医学观点,而且目的明确,最终的结果是达到效果和生活质量的统一。根据以上观念,现代的肿瘤治疗不仅要追求“根治”,还要根据机体状况保持长期“带瘤生存”,减轻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讲求成本效益关系,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措施[4]。
目前肿瘤的治疗方法不仅有传统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中医中药治疗;还有更多的治疗方法,如介入治疗,热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核素治疗、氩氦刀治疗等局部治疗以及生物免疫学治疗。特别引入注目的是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不仅具有特异性地、选择性地靶向治疗,还不影响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从而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如吉非替尼(商品名:易瑞沙)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特别是针对亚洲人、女性、非吸烟、腺癌患者能够明显延长无病生存期及减轻疼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自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所以现已普遍认为靶向治疗必将成为21世纪肿瘤治疗中最具潜力、最有希望带来突破的新疗法。
5 将恶性肿瘤定位为慢性病的现时意义
根据我们的理解,肿瘤定为慢性病是包含了两层意义。第一是肿瘤的发病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重视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第二是尽力把临床已发展形成的肿瘤变成慢性病,延缓肿瘤的发病进程,让肿瘤像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慢性病一样,得到长期控制,让患者与肿瘤和平共处很多年。目前,我们有很多肿瘤患者,经过治疗可以很好地能够长期“带瘤”生存。最好的例子就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以生存20年左右[6]。
随着人们对于恶性肿瘤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不断提高,适时地转变观念,并及时地提出肿瘤就是慢性病的认识,无论对于医生,还是患者,乃至健康人群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作为医生会对治疗恶性肿瘤更加积极、主动和自信;对于患者也一样会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会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对于健康人群自然是压力大减,可以更加集中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生活的质量大大改善,这就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总之,肿瘤定义为慢性病,从理念上讲是积极、主动的,为我们战胜肿瘤疾病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本刊编辑部.与慢性病面对面:癌症.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7,4(1):1-2.
[2] 朱雄增,蒋国梁.临床肿瘤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李岳.实用肿瘤治疗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