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范文第1篇

一、水生态系统特性和功能

水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由河流、湖泊等水域及其滨河、滨湖湿地组成的河湖生态子系统,其水域空间和水、陆交错带是由陆地河岸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等一系列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是生物群落的重要生境。水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可分为流域尺度、河流廊道尺度、河段尺度。其中,流域生态系统是以河湖为主体,边界清晰、结构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功能显著,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1.水生态系统特性水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可从纵向、横向、垂向进行分析:纵向主要表现为河流气象、水文、地貌、地质条件具有明显的上、中、下游区域差异性和河流纵向形态的蜿蜒性;横向主要表现为水—陆两相性,从河流向岸边依次为河道、洪泛区、高地边缘过渡带、陆域,此外,河流横断面表现为交替出现的浅滩和深潭的形态多样性。垂向主要表现为水体表面的水—气两相性和底部的水—泥两相性,河流基底对于水生生物起着支持(如底栖生物)、屏蔽(如穴居生物)、提供固着点和营养来源等作用。水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性:流域性:即以流域为整体,河湖为主体,边界清晰、结构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以河流水系相联系,具有地表、地下完整的水文循环过程。复合性:是由陆地河岸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多样性:河流与湖泊及河流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河流形态的蜿蜒性、河流横断面形的状多样性,流速、流量、水深、水温、水质、河床构成等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是生境多样性和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连续性:水生态系统具有从河流源头到河口的空间连续性和生物过程的连续性。2.水生态系统功能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可分为生境支持、生物多样性维持、服务人类生产生活三个层次。生境支持功能是水生态系统为生物提供生存环境的基础功能,体现在水文循环、气候调节、土壤形成、水源涵养等方面。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是水生态系统生境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支持。服务功能是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效用,具体体现在供水、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污染降解、景观、文化等多方面。3.水生态安全水生态安全是指水生态系统能够良性循环并持续不断的自我更新,其各项功能没有受到损害,进而能持续地满足人类需要的状态。水生态安全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需求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即水生态安全既与水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可再生能力有关,又与人类开发活动密切关联。水生态安全的实质是以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维持来保障其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提供。

二、我国水生态系统状况分析

1.水生态系统状况全国主要河湖生态需水满足程度、水环境状况、重要湿地保留率和重要水生生境状况等方面的调查评价总体为以下结果:①河湖生态需水满足程度。在全国主要河湖223个生态基流控制断面中,生态基流满足程度为优和良的有167个,占比74.9%,主要分布在南方长江区、珠江区及东南诸河区以及北方大江大河上游河段。满足程度为差和劣的有46个,占比20.6%,主要分布在辽河区、海河区、淮河区和黄河区等。在83个敏感生态需水控制断面中,敏感生态需水满足程度为差和劣的有23个,占比27.7%,主要分布在海河区以及松花江区、辽河区和黄河区下游河湖。②水环境状况。最近完成的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对全国主要河湖8499个水功能区评价表明,水质不达标的水功能区有4444个,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及太湖流域的水质达标率均低于40%。在评价的168个湖库中,近一半湖库处于中度及以上富营养化水平。③湿地保留率。对217个评价单元的湿地保留率评价为优和良的有130个,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区、长江区和珠江区。湿地保留率为中等及以下的有87个。黄河区、海河区和西北诸河区约70%以上湿地评价结果为差和劣。④水生生境状况。对全国546个重要水生生境状况的评价表明,生境状况为优和良的有206个,占37.7%,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以及松花江;生境状况为中等的186个,占比34.1%;生境状况为差和劣的154个,占28.2%,主要分布在黄河和淮河流域。主要河流纵向连通性评价表明,受由于水库大坝阻隔,近一半的河流纵向连通性较差。从历史进程分析,我国水生态状况总体呈恶化趋势,已对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2.问题成因分析造成我国水生态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①气候变化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剧。主要江河源头区冰川消融加快,降雨、蒸发、下渗等水循环过程发生改变。干旱区范围扩大、荒漠化程度加重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生态系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洪涝频发对治理和改善部分区域水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新挑战。②部分地区水资源、水能等的开发利用已经接近或超出水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水资源配置缺乏与区域水土资源、生产力布局的统筹,我国约三分之一国土面积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特别是北方地区尤为严重。黄河、辽河、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分别达到82%、76%、106%,超过了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到30万km2。与此同时,废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远远超出水功能区纳污能力。③水生态涵养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不合理的开发模式和人为活动造成与河湖争地,水源涵养区、河湖沼泽区、蓄洪滞涝洼淀区等的水生态涵养空间遭受严重侵占,导致河湖水、沙等循环条件显著变化,湖泊及河流尾闾萎缩,水生态空间格局遭到挤压和破坏。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面积大于10km2的湖泊有230余个萎缩,其中89个干涸,总萎缩面积约1.4万km2。全国天然陆域湿地面积减少了28%。此外,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对构建自净自渗、蓄泄得当、排用结合的城市良性水循环认识不足是导致城市水生态急剧恶化的重要原因。④部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导致河湖生态退化。筑坝建库和大规模引水改变河流、湖泊的水文情势及水生态环境,阻断鱼类洄游通道。在强调工程的安全可靠、技术可行及经济合理的同时,忽视了工程布置、结构、材料等与自然的和谐具体表现为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断面规则化和河床材料硬质化,形成“三面光”河道,造成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河流自净能力降低和水质恶化,使河湖基本生态的功能受损或丧失。

三、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总体方向和措施

1.工作进展2007年以来,水利部开展了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报告中均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作为规划重要内容。2010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七大流域综合规划等,均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目标、任务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12年,水利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启动了《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需水保障等作为主要规划内容。2004年,水利部印发了《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14个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2013年7月,水利部大力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启动了两批105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制定了《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导则》《国家水生态文明市评价标准》《河湖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规范》等一系列标准规范。近年来,对黄河、塔里木河、黑河进行综合治理和水资源科学调度,取得了明显成效,黄河实现连续十六年不断流,塔里木河下游干涸二十多年的台特马湖重新过流,黑河下游的东居延海重现生机。连续实施“引江济太”,将长江水调入太湖,实现了“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标。对扎龙湿地、南四湖、白洋淀等湖泊湿地实施生态补水,维护了生态脆弱地区的水生态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总结我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立法保护不足。水生态系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在保护,我国目前在水生态保护方面的相关法规依然薄弱。②体制机制亟待改革。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编制、实施主体、资金来源、运行维护等方面缺乏区域间、部门间的协调和统筹,主要原因是体制机制的不适应。③监控体系薄弱。我国目前的水生态安全评估标准、监测体系等非常薄弱,造成水生态状况监控、风险预警、责任追究、措施效果评估等缺乏基础支撑。④缺乏流域统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布局重视局部利益和效果,缺乏流域性统筹和治理措施的系统性,个别地区甚至以营造水域景观、后续土地开发为主要目的,破坏了流域整体的水生态系统。⑤水生态修复工程重视工程措施,对监督管理措施重视不够,对已实施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不足,影响工程效益的长久发挥。⑥水工程建设中的水生态保护相对薄弱。水工程建设重视对水资源的功能性开发,忽视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保护现象依然存在。如防洪规划强调对洪水的控制,但对洪水的出路、疏导考虑不足;水系河道整治、滩涂海涂围垦、蓄滞洪区建设等中缺乏与水生态保护的协调和统筹。

2.基本原则和总体方向水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向自然恢复转变。改变以往“以需定供、技术可行、经济最优”的工程建设思路,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将自然修复和人工生态修复措施相结合,建设生态友好型水工程。②流域统筹,系统修复。充分考虑流域水生态体系结构和功能的流域性、层次性、尺度性,转化治理模式,从流域层面提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原则、目标和总体布局。③技术创新,综合治理。创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注重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发挥重点区域的示范作用。我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总体方向是以水资源紧缺、水生态脆弱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区域为重点,以实现江河湖泊沟通、水系完整,水质良好、生态多样、文化传承为目标,从国家、流域、区域、城市等不同尺度提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主要任务,逐步构建空间均衡、功能完备、管理完善、保障有力的水生态系统安全格局。通过水资源合理调配逐步退还挤占的生态环境用水,对水生态作用显著的重点水工程实施生态调度,使基本生态环境需水得到基本保证;重要水域水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通过节水治污和跨流域调水、水资源配置以及河湖连通等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改善河湖水量过程、加速水环境恶化地区河流湖泊水体的流动性,促进水体自我调节功能的恢复和增强,使河湖水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受损的重要水生态得到初步修复,合理调配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建立生态环境用水保障制度,维护主要河湖正常生态功能;基本建立水生态监管体系,加强对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生态环境系统的监测与控制。要着力实现以下转变:从局部区域和河段向区域和流域尺度转变;传统水利工程向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转变;水环境治理从注重水质改善向水生态系统治理修复转变;水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从行政推动向理念、立法、技术及标准制约阶段发展;从局部水生态治理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

3.主要措施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1)健全水生态文明法制体系,加快实施水生态红线管理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划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的行为;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分区、生态区划,明晰水生态功能定位和空间分区,划定河流、湖泊及河湖滨带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切实维护水生态空间,划定水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水生态红线;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占用自然岸线,城市规划应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积;控制用水总量,逐步退还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超采的地下水。确定江河主要控制断面以及区域地下水系统的生态水量标准和湖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开展长江三峡及上中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黄河干流水库、淮河闸坝群等大江大河闸坝水量联合调度试点,完善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水资源紧缺河流的水量调度。(2)强化流域统筹协调管理,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坚持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统一规划,统筹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点源与非点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关系,科学制定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方案。加快批复实施全国及七大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在全流域层次上立足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防洪减灾、水污染防治和生态治理等要求,科学配置流域、河流廊道及具体河段不同空间尺度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和管理措施。推进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管理,完善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全面落实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建立流域防污控污治污机制。建立和完善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经济利益之间的分配关系。创新河湖管理模式,推行水体治理及管护“河长制”。(3)构建生态友好型水工程体系,发挥水工程生态保护与修复完善水工程规划设计标准规范体系,协调好水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强化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调度等各环节的水生态保护。倡导仿自然、低影响水工程建设,河道工程布局应维护河流天然形态,保持河流蜿蜒性,维护湿地、河湾、急流、浅滩等多样性栖息生境。实施水库、闸坝生态调动运行,满足河流生态需水。实施农村河塘沟渠整治,采取清淤疏浚、生态沟渠整治、河渠连通等措施建设生态河塘,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4)构建生态水网体系,实施河湖水系连通河湖水系连通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坚持恢复自然连通与人工连通相结合,以自然河湖水系、大中型调蓄工程和连通工程为依托,以构建流域生态水网体系为重点,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增强河湖连通性,提升河湖水环境容量,恢复河湖生态系统及功能。在东部地区,加快骨干工程建设,维系河网水系畅通,率先构建现代化水网体系。在中部地区,积极实施清淤疏浚,新建必要的人工通道,增强河湖连通性。在西部地区,科学论证、充分比选、合理兴建必要的水源工程和水系连通工程。在东北地区,开源节流并举,有条件的地方加快连通工程建设,恢复扩大湖泊湿地水源涵养空间。(5)实施重点区域水生态修复以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重要湿地以及水生态脆弱和恶化区域为重点,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逐步扩大水源涵养林、河湖水域、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结合“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实施京津冀“六河五湖”生态修复治理,长江经济带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继续推进太湖、滇池、巢湖等重点湖泊和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河湖内面源及水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实施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的生态综合治理。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修复湖泊湿地生态环境。对鱼类“三场”、洄游通道等重要生境保护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划定为水生态重点保护和保留河段,采取禁止或限制开发措施,开展重要水域增殖放流活动,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和修复,实施地下开采量与地下水水位双控制。华北地区依托引江引黄等工程,结合调整种植结构以及退减灌溉面积等休养生息措施,逐步削减地下水开采量。(6)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引导,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格局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人水和谐的宜居生活空间,并以此为引导,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辐射带动流域、区域水生态的改善和提升。加快推进海绵型城市建设,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安排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增加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城市透水空间,保障足够的洪涝水蓄滞空间。(7)促进科技创新,强化监管能力开展与生态用水、配置与调度、生态修复技术、生态补偿、水生态评估与监测、管理机制与保障措施研究等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建立健全水生态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我国水生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展河湖水生态状况持续、系统监测,进行水生态安全评估。建立水生态预警及决策系统。加强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监督机制和监督机构,加大对违规、无序开发活动和破坏水生态行为的监督管理。

四、结语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群力外滩湿地是哈尔滨松花江沿线重要湿地之一,对调蓄松花江江洪水、涵养水源、候鸟与湿地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哈尔滨经济发展,湿地保护、恢复已刻不容缓。文中在对群力外滩湿地主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湿地生态保护的对策。

1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最高。

群力外滩是哈尔滨市区唯一的自然状态湿地,经过城市不断的向外扩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并受人为因素干扰,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湿地机能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对该湿地的保护、恢复工作已刻不容缓。

2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2.1德国莫海姆市湿地保护

他们以“让河流做自己的事”为理念,用更自然化的手段来达到防洪、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等多重长效作用。通过重建缓冲带、增设与河道垂直的开口、鼓励小规模泛洪、控制洪水淹没范围等手段,不仅可以培育河滨生境,逐步实现河道半自然化;而且可以减低洪水累计风险,减少洪水危害。该项目由堤防后退1.3km获得2.02km2圩田,作为泛洪用地,并在圩田内开辟了3.5hm2林地,提升了滞洪空间的景观和休憩价值。

2.2安姆斯湖湿地恢复计划

美国圣保罗市的PHALEN购物中心,始建于一个填平的安姆斯湖湖区上。后来,这个购物中心被废弃,圣保罗市政府决定恢复原来的安姆斯湖,重建为湿地公园。规划彻底拆除所有的人工建筑,开辟蓄水盆地和小运河通道,并在其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接下来,引入活水,在水体内外栽种多种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构筑完整的湿地生态景观。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世界上城市湿地规划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水景规划设计过渡到对湿地系统的设计或改造,重视湿地保护和恢复,尤其重视湿地的生态系统设计。在进行湿地的规划设计时,兼顾美学与生态,把生态学引入到传统规划中,并与其有机结合,经过科学的设计,达到重建生态系统,防灾并兼顾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生活服务的目的。

3群力外滩生境分析

群力外滩滩地地势平坦,高程在116.00-120.00m之间,平均高程117.57m,在松33大断面处,高出20年一遇水面线(116.52m)1.05m。该滩地以耕地为主,大部分渔塘也被改为耕地。人工利用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4.31%;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占总面积的25.69%。土地多为当地村民开垦种植,农田基本成片。对其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分析,包括温度、水分状况、光照、风等因素,认为该地区现状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为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提供了基本保证。

经过分析,可知:由于湿地基本条件缺乏,现状原生湿地植物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现状较大面积的田地上主要是农作物,其余植被以草甸植被为主。一些撂荒地已经开始向自然植被演替,主要为田间杂草(占植被总面积的50%以上);在比较低湿的地方分布有沼泽植被,面积占5%左右。群力外滩的夏季常见鸟类中,除大量的鹭类及常见的麻雀、家燕之外,其余鸟类遇见率均较低。论文关键词:湿地;生态;景观;生境

论文摘要:群力外滩湿地是哈尔滨松花江沿线重要湿地之一,对调蓄松花江江洪水、涵养水源、候鸟与湿地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哈尔滨经济发展,湿地保护、恢复已刻不容缓。文中在对群力外滩湿地主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湿地生态保护的对策。

1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最高。

群力外滩是哈尔滨市区唯一的自然状态湿地,经过城市不断的向外扩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并受人为因素干扰,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湿地机能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对该湿地的保护、恢复工作已刻不容缓。

2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2.1德国莫海姆市湿地保护

他们以“让河流做自己的事”为理念,用更自然化的手段来达到防洪、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等多重长效作用。通过重建缓冲带、增设与河道垂直的开口、鼓励小规模泛洪、控制洪水淹没范围等手段,不仅可以培育河滨生境,逐步实现河道半自然化;而且可以减低洪水累计风险,减少洪水危害。该项目由堤防后退1.3km获得2.02km2圩田,作为泛洪用地,并在圩田内开辟了3.5hm2林地,提升了滞洪空间的景观和休憩价值。

2.2安姆斯湖湿地恢复计划

美国圣保罗市的PHALEN购物中心,始建于一个填平的安姆斯湖湖区上。后来,这个购物中心被废弃,圣保罗市政府决定恢复原来的安姆斯湖,重建为湿地公园。规划彻底拆除所有的人工建筑,开辟蓄水盆地和小运河通道,并在其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接下来,引入活水,在水体内外栽种多种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构筑完整的湿地生态景观。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世界上城市湿地规划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水景规划设计过渡到对湿地系统的设计或改造,重视湿地保护和恢复,尤其重视湿地的生态系统设计。在进行湿地的规划设计时,兼顾美学与生态,把生态学引入到传统规划中,并与其有机结合,经过科学的设计,达到重建生态系统,防灾并兼顾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生活服务的目的。

3群力外滩生境分析

群力外滩滩地地势平坦,高程在116.00-120.00m之间,平均高程117.57m,在松33大断面处,高出20年一遇水面线(116.52m)1.05m。该滩地以耕地为主,大部分渔塘也被改为耕地。人工利用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4.31%;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占总面积的25.69%。土地多为当地村民开垦种植,农田基本成片。对其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分析,包括温度、水分状况、光照、风等因素,认为该地区现状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为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提供了基本保证。

经过分析,可知:由于湿地基本条件缺乏,现状原生湿地植物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现状较大面积的田地上主要是农作物,其余植被以草甸植被为主。一些撂荒地已经开始向自然植被演替,主要为田间杂草(占植被总面积的50%以上);在比较低湿的地方分布有沼泽植被,面积占5%左右。群力外滩的夏季常见鸟类中,除大量的鹭类及常见的麻雀、家燕之外,其余鸟类遇见率均较低。4群力外滩湿地生态保护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净化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处理尘埃、污染和废水。考虑减少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和噪音、并减少能量的消耗。规划中需要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对植被进行合理的恢复。该湿地保护和利用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则:①生物多样性与主导性原则;②群落配置层次性原则;③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则;④经济合理性原则;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包括:重建、改良、改进、修补、更新和再植。

4.1基质和土壤恢复

调查研究表明,群力外滩地区土壤类型以草甸土为主,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该地区的土壤基质需要恢复,运用生态学的改良、改进、更新的手法对该地区的土壤基质进行恢复,根据现状调研分析,选择若干区域土壤条件好的,进行改良,无法恢复的板结土壤通过更新的手法进行恢复,主要是从其他地方搬运一些湿地土壤来恢复该地区土壤基质。

4.2水体环境的培育

规划中重视水体、绿化的有机结合,引入活水,将部分水体加以串联,形成整体水循环,增加土壤的含水性能,保证生态的连续性,该地区生态系统融入区域生态系统之中,为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河道之间、绿脉相连,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形成良好的景观环境品质。

4.3生物的修复和培育

野生动物微生物培育:湿地的植被必须体现生物多样性,不仅需要满足水生动物和其他野生动物,尤其是水涉禽的需求,而且必须在美学上具有吸引力。在保护现状生物和环境基础的同时,为了引进动物,在原来弃耕水田的基础上,规划了贫营养型和富营养型水池数个。在新建的水池中,为了动物的生息,使用了松木桩,留有弯岔、小岛等。除利用现有水渠外,还新建和扩建了一些水渠。栈桥和平台都选用了耐腐材料,为防止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一律不使用防腐剂。混凝土构筑物可能对周围的土壤、水、生物产生影响,一般都用木结构。

湿地植被培育:主要是湿地植物种类的植入和人为辅助的自然修复;保持植被的完整性和异质性(或称多样性)。适当构建一些地表较高、水位较低的生境,在这些新的生境中种植乔木、灌木等中生植物,以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持植被的连通性;建立树木廊道;草本植物物种源的本地优先原则:培育大面积的芦竹群落、低湿的香蒲、苔草等,并采用能自我维持的乡土植物,如野生结缕草、狗牙根等;适当地运用树木的快速构建原则;丰富仅存的山林季相景观,增加植物景观层次;根据生态规律配置湿生群落,尽量演替到稳定阶段群落的种类;尽量减少园林植物种类的应用,保持湿地的自然特性;大大增加树木的比例。因为树木是许多生物(特别是鸟类)的栖息地和隐蔽所。

湿地植被物种选择:要满足湿地以上提出的对植被功能的需求,植物物种选择和配置必须根据湿地建设的进程,即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的变化。第一,种植的多样性可以抵消种植的失败。第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可以更适应条件的变化和随机事件的发生(例如暴风、水淹等)。第三,植物群落的式样化可以支持野生物物种的多样化。根据湿地建设的进程,即不同阶段和不同功能需求,提出不同的阶段性的植物名录。例如,目前只是湿地修复阶段,即复绿阶段,除了本地现有的物种,基本都是草本植物,增加适合在本地生长的木本植物种类。随着时间推移,引鸟功能的增加,增加水生/野生动物,尤其是水涉禽的适生植物种类。随着时间推移,生态旅游的开展,增加景观植物物种。为此把各类适合群力外滩生长的工程物种分为四类,即:本土植物、复绿适生植物、对水生与野生动物具有价值的适生植物以及景观植物。

5结束语

由于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故生态思想成为其规划的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全过程,生态学的方法成为城市湿地保护不可忽视的手段,纵观城市湿地保护与开发,都是根据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崇尚生态、自然,让城市湿地恢复到自然状态;将自然生态系统作为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规划师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内容,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汪永华.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念探讨.

[2]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湿地;生态保护;生态恢复

一、湿地生态恢复理论

(一)湿地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

湿地恢复,一方面指受损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另一方面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地带性规律、生态演替及生态位原理选择适宜的先锋植物种,构造种群和生态系统,实行土壤、植被与生物同步分级恢复,逐步使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的功能水平。

(二)湿地生态恢复的目标

湿地生态恢复的总体目标是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持续状态。但对于不同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其侧重点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如下。

1.实现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的稳定性。地表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和存在的载体,基底不稳定就不可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发展。这一点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中国湿地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大都属于改变系统基底类型的,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湿地的不可逆演替。

2.恢复湿地良好的水状况,一是恢复湿地的水文条件;二是通过污染控制,改善湿地的水环境质量。

3.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

4.增加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5.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

6.恢复湿地景观,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

7.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要求生态、经济和社会因素相平衡。因此,对生态恢复工程除考虑其生态学的合理性外,还应考虑公众的要求和政策的合理性。

二、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一)湿地生态恢复的技术

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可概括为:湿地生境恢复、湿地生物恢复和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相应地,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也可以划分为3大类: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湿地生物恢复技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恢复技术。

1.湿地生境恢复技术

湿地生境恢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等。

湿地的基底恢复: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恢复技术包括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湿地基底改造技术等。

湿地水状况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是通过筑坝(抬高水位)、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等。

湿地土壤恢复:包括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土壤肥力恢复技术等。

2.湿地生物恢复技术

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

3.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

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目前急需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对湿地生态恢复的实用技术(如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与重构及其调控技术,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等)进行研究。

(二)湿地生态恢复方案确定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一般都是耗资巨大的复杂工程,如美国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地重建项目,总投资为6.85亿美元。因此在确定湿地生态恢复方案之前,应对功能设计、操作程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恢复技术等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具体规划。Henry等对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提出如下3点要求。

(1)加强对生态恢复合理性的论证;

(2)确定精确适当的恢复目标和恢复成功与否的判定指标;

(3)监测恢复前后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并与参考生态系统进行比较。

在对多方案进行优化比较时,通常采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法,通过建立生态模型,模拟分析系统中的能流、物质流、信息流、货币流等,对生态工程在能量、环境、经济上进行综合评判和决策。该法已被Ton等成功地用于美国佛罗里达州钢城湾湿地恢复工程方案的优选。

三、结论与展望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范文第4篇

关键词:湿地公约;湿地生态系统;主要问题;保护措施

0引言

湿地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自然资源,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战略资源,又是推动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稀缺资源。

1《湿地公约》及其相关情况

湿地公约是唯一一个针对单一生态系统的政府间环境条约,于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通过。截止到2015年7月,湿地公约缔约国已有168个,已登记的国际重要湿地共2208块,面积达2.10亿公顷。我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到2008年,国务院“三定方案”明确指出,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国湿地保护和履行有关国际公约事宜由国家林业局担任。截止2015年7月,我国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已有46块,湿地面积达230多万公顷。按照我国实际情况和《湿地公约》分类系统,湿地分为5大类(34型),其中,近海/海岸湿地(12型),河流湿地(4型),湖泊湿地(4型),沼泽湿地(9型),人工湿地(5型)。

2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海洋和森林被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重要的水源地、巨大的物资储备库、生态坏境的优化器、重要的物种资源库和物产能源基地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因此,湿地又被称为“地球之肾”、“淡水之源”、“物种基因库”、“生物超市”、“储碳库”、“物种宝库”、“人类文明的摇篮”,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其中供给功能主要是提供淡水、燃料、食品和纤维等,调节功能主要是气候调节、水资源调节、废弃物处理等,支持功能主要是文化多余性、精神和宗教价值,休闲旅游等,文化功能主要包括泥炭积累、水循环、提供的生境等。每年全球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约为30多亿美元,湿地价值很是巨大,因此,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更要予以重视。

3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3.1湿地资源概况

根据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目前全球湿地总面积约为12.80亿公顷,占地球陆地面积的比例约为8.6%。加拿大湿地面积居世界首位,有1.27亿公顷;美国1.11亿公顷,之后为俄罗斯。我国湿地总面积为5360.26万公顷,湿地率为5.58%。

3.2我国湿地保护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初步形成的湿地保护体系是: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保护小区两者为辅,其它保护形式互为补充的多方式共存体系。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共建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570多个,湿地公园900多个。据统计,纳入湿地保护体系的面积为2324.32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面积为2115.68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45.33%。

4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现阶段我国湿地资源主要面临三个问题:管理工作亟待加强;湿地保护空缺较大;生物多样性在减退,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4.1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我国,对于湿地保护与管理分工比较复杂,至今没有形成一个自上至下完善统一的管理体制,各地区各部门都是各取所需,而不是从大局,从整体上,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湿地的发展,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矛盾非常突出。

4.2湿地污染加剧

在376块重点调查湿地中,共有98块湿地正面临着环境污染的威胁,占所有重点调查湿地的26.1%[1]。中国湿地面临很多问题,其中环境污染是最严重的威胁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各种工业厂房层出不穷,一方面加快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对环境构成了威胁,再加上各种漏油事故以及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引起的水源污染,对湿地内的生物种群造成严重危害,也使生物赖以生存的水质变坏。

4.3过度围垦、放牧

根据国家林业局全国性湿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共有279处重点调查湿地面临或正遭受围垦威胁影响,占受威胁影响湿地的25.53%;受围垦威胁的湿地面积681.50万公顷,占受威胁影响湿地总面积的30.01%,占重点调查湿地总面积的25.37%。共有211处重点调查湿地面临或正遭受过度放牧威胁的影响,占受威胁影响湿地的20.22%;受过度放牧威胁的湿地面积943.74万公顷,占受威胁影响总湿地面积的41.56%,占重点调查湿地总面积的35.13%。

4.4过渡捕捞和采集

据调查,我国共有213处重点调查湿地面临或正遭受过度捕捞和采集威胁影响,占受威胁影响湿地的19.49%;受过度捕捞和采集威胁的湿地面积485.82万公顷,占受威胁影响湿地总面积的21.39%,占重点调查湿地总面积的18.09%。尤其是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当地为了增加经济的收入,只为了一时的利益,滥捕的现象尤为严重,不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循环周期,一味地追求量的采集方式,不仅让现有的很多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资源遭到破坏,还损害了所处地的生态平衡关系,对其他生长在其中的水生生物物种的安全也构成了威胁。

5湿地保护战略措施及目标

自《湿地公约》缔结以来,我国作为缔约国之一,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建设、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湿地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延续等方面的工作重视程度日渐加强[2],根据中国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现状,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为基点,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为手段,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对湿地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湿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平衡。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

5.1强化湿地保护法规

加强推进国家层次湿地立法,认真执行《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加快省级湿地保护立法工作,目前我国已有20个省份颁布并实施了省级湿地保护有关各种条例;加强现有与湿地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执法工作;继续推进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一区(园)一法”。

5.2健全湿地保护政策

划定湿地红线。探究建立湿地生态保护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占补平衡”制度、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湿地生态系统评价制度等,确保湿地“零”损失。

5.3完善湿地保护体系

现阶段我国湿地保护率仅为43.51%,很多重要湿地还未受到有效保护,要优先将鸟类栖息地及其他重要湿地纳入到保护体系中,通过建立多种不同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如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等,达到将湿地保护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的目的。

5.4实施湿地保护工程

编制湿地保护十三五规划,扩大现有湿地面积,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提高能力建设。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相结合,并将湿地纳入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谋划实施湿地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开展退养还滩、退耕还湿,优先开展国土空间重要湿地的生态修复工程。

5.5加大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

加强加大各种有关湿地的基础理论和适用技术研究,致力于解决湿地生态修复的各种关键技术难题,建立湿地生态修复模式,为实施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建立湿地生态监测评估体系,对湿地由于资源和土地利用后的生态变化,生态多样性的变化进行监测,加强外来生物物种监测和监控,掌握湿地生态特征的动态变化。

5.6加大湿地保护的科普和宣教

开展各种有关湿地保护专题性宣传教育活动,定期举办湿地保护区图片、普法知识宣传画等图片展览,使人民群众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接收宣传教育,通过报纸、电视等宣传媒体,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湿地,通过实体和网络相结合分方式,加强人民对湿地的了解,从而增加保护湿地的意识,另外要加强各类有关湿地国际合作活动,为全面强化我国湿地保护引进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以上措施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使我国湿地保护和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有所提高,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模式,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精神,通过建设一些重要区域的湿地恢复工程,在全国起到一个示范带头的作用,使自然湿地各种不利趋势得到有效的遏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湿地资源监测、管理、宣教和合理利用能力。期望到2030年,我国90%以上的自然湿地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形成集湿地保护、管理、建设体系于一体,保护成果和管理成效都比较卓越的先进国家。

参考文献:

[1]田丰收.中国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J].科学之友,2006(02):51.

[2]张公保.浅析河流湿地景观规划设计要点———以青海平安驿州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究[J].林产工业,2014,41(6):51-53.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范文第5篇

[关键词]湖荡;稳定性;生态系统;水环境

水是人类生存之源,而湖荡被称为地球之“肾”,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湖荡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水环境生态系统,系统内的水量、水质和生物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湖荡生态系统的主体。长期以来,人们对湖泊脆弱性认识的不足,使人们在向湖泊索取的同时,忽视了对湖泊资源的有效保护,大面积的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导致湖泊资源不断减少,水质不断下降。不仅使得湖内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同时使其周边生态系统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1]。

从发展的角度看,湖荡生态系统恢复效益由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组成,其中生态效益是湖荡生态系统恢复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正是衡量生态效益的一个客观尺度。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系统因受外界干扰而产生的耐久性、抵抗性;另一方面生态系统受到内部扰动后,回归到原始状态的能力,即还原恢复性。

鉴于湖荡生态系统所遭破坏的严重性,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对其进行保护同时,应对已受损害的湖荡生态系统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湖荡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1湖荡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

1.1湖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制约因素1.1.1动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效率、效益和稳定性,而且还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并在生态系统协同进化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2人类活动对于湖荡生态系统的胁迫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生态学中被称为胁迫。对于湖荡生态系统的胁迫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工农业及生活污染物质造成包括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的污染;(2)超量引水,使得其本身流量无法满足生态用水的最低需要;(3)通过对湖泊及其滩地的围垦挤占水域面积以及上游毁林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湿地的退化;(4)不适当地引入外来物种造成生物人侵,使乡土种消失和生态系统水平的退化;(5)城市化以及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系统的胁迫。

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水利工程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不连续化导致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下降,是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系统胁迫的主要原因。

1.1.3自然条件与区位特征的影响平原湖荡湿地处于的水系位置;肩负的缓洪滞沥作用程度;上游流域面积、湖荡直接汇水面积、湖荡湿地水域组成及之间的连接河网、来水水量与水质等水文条件;行政区划,村落位置,人口,工农产业格局及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包括流域内城市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的入湖河流带来的污染物。对生态功能有重要影响。

1.2湖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机制1.2.1制约因素对湖荡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2]制约因素对湖荡生态系统时间结构的影响表现在,由于湖荡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因此系统的结构和外貌会随时间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制约因素对湖荡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影响,湖荡生态系统各个生物成分间,通过食物网和食物链发生直接和间接的联系,保存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

1.2.2制约因素对湖荡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制约因素对湖荡生态系统水文调节功能的影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对水文调节功能的影响非常显著,湖荡系统面积数量上的减少和功能质量上的下降导致蓄水减少,调蓄洪水能力下降,土壤风化。改变了水分养分的循环过程。

制约因素对湖荡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环境恶化的基本特征。

湖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取决于生物多样性的状态。遗传多样性降低,能降低生物生存能力,物种灭绝使得生物多样性降低。

制约因素对湖荡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人为和自然因素改变了原有物理化学循环过程,改变了各元素的循环模式。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制约因素对湖荡生态系统小气候的影响。多水的自然体中,发生大量的大气、植被、土壤的辐射、感热和潜热交换、土壤热传导和土壤孔隙的热量传输,发生在水文过程中的大气降水和地表地下径流的输入、表面的腾发、水汽凝结、液态水的流动与渗透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气候环境。

1.3湖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平衡机制与临界特征1.3.1湖荡生态系统的平衡机制[3]生态系统的平衡反映了系统内生物间、各环境要素之间以及生物与各个环境要素之间的一种稳定的关系。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必然规律性就是生态系统的平衡的机制。

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主要通过系统的自然调控和人工调控来实现。由于具有自我调控和自我修复能力,才使淡水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谓稳定性具有两层含意,一是指对于外界干扰的适应力或称为弹性,二是在受到干扰后回到原平衡态的恢复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其适应性也是有限的。

1.3.2湖荡生态系统的临界特征[4]当系统演化超过某种临界点以后,会突然出现状态跃迁,但由于环境演化极其复杂,这种经济学中常用的优化方法可能并不适用于环境系统演化的临界性,环境演化有可能超过临界范围。

所以,研究环境演化状态跃迁的产生机制,分析环境演化在临界点附近的特殊行为就变得非常重要。

1.3.3湖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失调的临界标志湖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失调的临界标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结构上的标志,结构缺损造成湖荡生态系统的某一组成成分消失,引起功能和效益的变化。另一方面,功能上的标志,包括能量循环受阻和物质循环中断两方面。

2湖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评价

从发展的角度看,湖荡生态系统恢复效益由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组成,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着手,分析湖荡生态系统恢复的生态效益,提出湖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评价体系[1]。

2.1系统整体稳定性及评价指标

湖荡系统稳定程度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说明,结合湖荡生态系统建设的需要,可以从重建和恢复后生物的多样性程度、自然保护区所占的比重以及自然灾害的等级三个方面出发,对湖荡生态恢复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

2.2系统结构稳定性与能值分析

系统的结构稳定性是从生态系统物种之间的作用强度入手,以物种之间的能量流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涉及能值理论与方法。能值分析理论就是将能值为统一度量标准,将系统内各种生态流转化为能量来计算。能值分析湖荡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的步骤是衡量湖荡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成功与否的尺度之一,能值分析的步骤可以分为四步:(1)收集各种数据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用于评定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实地调查和近年的考察资料;(2)绘制湿地能量系统图解,以期对湿地生态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3)编制能值系统评价表,列出湿地系统的主要能源;(4)查取资料获得各种资源相应的能值转化率,求出各种能值转化率的数学平均值,得到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指数。

3湖荡水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管理3.1原则与策略3.1.1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原则湖荡生态系统具有物种多样性和脆弱性的特征。因为生态稳定性原理,物种越丰富,生态系统越稳定。抗干扰能力就越强,功能越易发挥。

3.1.2注重湖荡生态恢复与重建

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对于整个湖滨生态系统来说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削弱或减少剧烈的水土流失,防止湖滨区域内大量表层肥沃的土地受到冲刷,保护湖滨土地的肥力,提高周边土地的生产潜力。

其次,起到对湖滨生态系统的自身保护作用,恢复岸边植被直接保护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流域内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对种群数量或种群结构的影响。第三,湖荡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有效提高了湿地的蓄洪能力,减少湖滨周边地区旱涝灾害出现的频率,增强整个生态系统的抗灾能力。第四,由于水土流失影响力的削弱,同时对湖滨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的实施,生态恢复使区域生态环境朝着有利方面发展,湖滨生态系统出现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保证了湖泊内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平衡,减少了进入湖区主河道的淤积,提高了整个水系的环境质量。

3.1.3注重湖荡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湖荡是个动态的生态系统,与周边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是从一个群落经过一系列的演变成为一个新的群落,历经很多短暂性的稳定和变换,直到相对稳定。实践证明,对湖荡采取必要的恢复和重建,有力地维护和支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1.4处理好水利工程的生态胁迫问题在研究水利工程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性与稳定性需求。水利工程要尽最大可能保护和恢复湖荡形态的多样性,采取必要的补偿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3.2湖荡保护区管理

保护区所占比重即自然保护区所占的国土面积与湖荡的总面积的比值。建立各种湖荡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湖荡生态系统和资源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同时也是湖滨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同时,保护区所占比重因此成为评价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标之一。为了加强湖泊保护,有效发挥湖泊功能,合理利用湖泊资源,维护湖泊生态环境,防治水害,保障湖泊的可持续管理,必须在调查湖泊基本情况、开发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湖泊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湖泊的要求,编制湖泊保护规划,确定湖泊管理的范围及湖泊保护的目标、对策与总体布局方案,以促进流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3.3湖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对策法律体制与宣传教育机制。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是有效保护湖荡生态系统和实现湖荡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问题。

1)深入调查研究与全面监测。要加强湖荡生态保护区的水文监测管理、物种多样性监测管理和水环境监测管理。

因地制宜与分层的管理策略。对湖荡生态系统,其特征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措施,同时它还是等级系统,不同层次上的系统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其管理目标也不尽相同。要求我们对湖荡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特征进行实时的监测和评估,并且随生态系统状况的变化不断调整管理目标与管理对策。

2)社区参与式管理模式。为建立湖荡保护区经济利益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结合机制,让保护区变为社区群众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动持久行为,就要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采纳建议,吸取经验,应用公众知识,最好要引入参与式管理机制。

3)科学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采取二者并重的原则,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涉及多部门多学科,利益主体较多,应统一决策、统一领导,避免多头管理,建立综合管理机制,协调各部门利益关系。

4小结

近年来,水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只有修复湖泊良性生态系统,湖泊富营养化才能真正得到控制。

根据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许多现存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不很完善,甚至接近或已经达到临界状态,需要进一步开展和实施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方案制定,尽早实施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护措施。参考文献[1]柳新伟,周厚诚,李萍等.生态系统稳定性定义剖析[J]生态学报.2004(11).

[2]蔡博峰,秦大唐.能值理论在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2004(05).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范文第6篇

大沽河流域覆盖青岛市一半的市域面积,是青岛市重要的水源地。其中大沽河胶州段长41.5km,河道平均宽度660m。大沽河湿地类型主要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种,湿地资源非常丰富。大沽河下游胶州段靠近胶州湾入海口,河道开阔,湿地资源尤为丰富。但经济活动的蓬勃开展和沿岸人口的快速增长都对大沽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湿地环境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近几十年来,大沽河中下游段采挖河砂对河道内湿地破坏十分严重,当地农民在河滩湿地耕种农作物,造成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湿地面积缩小,综合环境质量下降,而排污总量又伴随经济活动的加快发展而快速增加,直接导致地表水甚至地下水资源被污染。大沽河流域地表水主要污染物为COD、氨氮,大沽河上游的COD、氨氮主要由农田径流污染引起,大沽河下游的COD、氨氮主要由城镇生活、工业企业引起。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农业施用化肥农药越来越多,沿岸工业的快速发展,大沽河流域地下水质量不断变差,主要超标项目有硝酸盐氮、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地下水达到三类标准的只占所有监测井的20%,水质为四、五类的水井达到80%左右,地下水水源需展开保护。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大沽河沿岸,甚至影响胶州湾海域和整个青岛地区的生态环境。因而对大沽河流域的保护和空间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保护既有的湿地等自然资源是十分必要的。3大沽河流域(胶州段)规划2012年7月,《青岛大沽河流域(胶州段)保护与空间利用规划》,该规划将大沽河流域定位为:青岛市的生态绿轴;确保青岛市生态安全的屏障;青岛市重要的水源地;统筹沿岸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根据规划,大沽河流域(胶州段)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保育区、城乡建设区三类。生态保护区为生态特别敏感或关系生态区域安全的地区,严格限制开发。大沽河胶州段主要包括堤坝内用地,大沽河入海口、棘洪滩水库(部分),约占滨河规划总用地的7%。生态保育区不宜进行大规模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本地和下游的用水安全。主要包括滨河沿线现代生态农业及生态旅游发展地区约占胶州段滨河规划区总用地的65%。城市建设区可集中进行旅游接待设施及其他公共设施的建设,约占滨河规划区总用地的28%。按照这个分区来看,大沽河胶州段的湿地大部分位于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保育区内,对湿地的保护和生态恢复可以说有了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它将有利于改进胶州市沿河两岸的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胶州市的经济发展,更有利于改进整个胶州湾的大环境,使大沽河流域湿地成为青岛名副其实的生态环境缓冲区。

2大沽河流域(胶州段)湿地规划保护的效果分析

根据《青岛大沽河流域(胶州段)保护与空间利用规划》,近年来青岛和胶州两级政府对大沽河两岸已经实施和即将实施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对流域内湿地进行了必要的整治和修复,带来了初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1水岸带湿地修复工程水岸湿地修复带主要栽植芦苇、蒲草、千屈菜、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其中芦苇种植面积为水生植物总面积的80%以上。水生植物主要功能为降解拦水坝内河流污染物,对降低COD含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丰富了沿河景观,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根据2014年8月笔者的现场调研和观测,已初现草茂水清的繁荣景色。

2.2生态岛建设工程大沽河流域胶州段生态岛大小总数为13个,总面积约1.27km2。最近几年,结合了采砂残留的沙丘,经过人工整合建设生态岛,岛上种植水生植物为主,点缀旱柳、垂柳等耐湿乔木树种,生态岛周边种植芦苇、蒲草等水生植物。2014年8月现场调研时,生态岛绿意融融,河水水质优良。优美的环境有助于当地旅游的开发,势必会极好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3滩地湿地修复工程大沽河流域胶州段滨河规划区滩地面积1319.1hm2,规划退耕还湿面积923.4hm2约占70%,目前该项工程正在实施中。据2014年8月的现场观察,大沽河支流覆盖区域的滩地保护尚未系统开展,部分区域还处于原始状态。

2.4护岸修复工程大沽河前期治理多采用传统护岸方式,河岸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衬砌,硬化之后不利于生态系统的修复,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现在的护岸设计遵循自然、生态、人水和谐的理念,采用生态护岸,把河水河滩河岸植被连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河堤公路上安有太阳能光板,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又避免了大规模铺设电缆、管路时对湿地的破坏。按照规划进行的综合整治让大沽河得以旧貌换新颜,青岛市母亲河获得了新生,大沽河两岸的绿化,特别是堤坝顶部道路绿化和河滩地绿化,岸边各种乔灌木植物和河道湿地水草区块的有机结合,宽敞通透的堤坝公路,勾画出一幅诗画般的田园风光带,不仅开启了沿岸居民的崭新生活,也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沽河治理中实施的水岸带湿地修复、生态岛建设、河滩地湿地修复、河滩地退耕还湿等工程,不仅使岸变绿了,水变清了,而且降低了枯水期与平水期和丰水期的水流落差,极大保障了市民的饮水安全,对青岛市乃至山东半岛全域范围内的生态优化将发挥巨大的作用,这是无法用数字或金钱能够衡量的巨大成果。此外,经过综合整治,大沽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丰茂的湿地成为候鸟天然的栖息地,以大沽河为绿色中轴,一条贯穿南北的生态长廊已初具规模。

3关于湿地资源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3.1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强化保护对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周围居民的保护湿地、爱护家园的意识。大沽河胶州段下游沿岸已建成了多处宣传教育基地,应该充分利用好。已经封顶的大沽河博物馆要做好收尾工作,积极谋划筹集后期的文物收集、整理展示、政策宣讲等软设施建设,建议结合现代先进的声光电技术手段,用生动形象的音视频、立体模型等方法进行宣传教育。还可将大沽河流域的历史变迁、地理资源,特别是湿地、水资源等相关内容添加到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中,并组织野外考察、郊游等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从切身感触到的实际环境中,从小接受湿地资源保护、爱护家乡的教育。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湿地资源。以地方性立法的手段严禁在生态保护区内进行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保育区内的开发和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限制。另外对城乡建设区的区域规划理应离开主干河道和重要的支流100m之外,对建设开发内容也应列出适当的负面清单,严禁化工、制药、食品加工等潜在危险行业建厂、经营。

3.2开发保护并举,合理规划和布局决策,减少人为干扰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合理利用也是为人类、为社会创造价值。比如,少海国家湿地公园临近胶州湾和大沽河入海口,据当地老人讲当年是为了蓄水而将毗邻胶州湾入海口的河流弯道处人工围地圈造起来的湖区,后改造成湿地保护区,现为国家4A级湿地科普公园。湿地周边的良好环境,促进了周边的经济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对周边的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加上公园内水域全封闭、不流通、自我循环周期长的致命缺陷,易使公园湖区水质形成劣化趋势,因此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减少人为负面干扰作用。

3.3加强基础研究,保护既有生态系统要强化地域性的基础科学开发和研究,借助国家级、地方性等不同层面的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成果,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根据当地湿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保护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态系统,要因地制宜,避免胡规划、乱改造。比如借助当地原有水生植物,适当引进以证明安全成熟的外来植物,形成多样性组合,营造湿地景观。通过各种乔木、灌木、地被、水生植物、草地的不同组合、合理搭配,形成一个渡河、多层次、立体的群落结构。林地设计成具有多层结构的森林群落。主林层和次林层选择阳性树种,中下层选择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耐阴的小乔木和花灌木。对于此前天然或人工培育已形成的林带群落,除非明确为不适合当地环境和气候的种群外,不宜彻底改造,以免因改而废。应该因地制宜,以合适的树种、草种补充填充为最佳,既节约工程造价,又有利于局地生态的延续和快速恢复。

3.4制定定期考察修复制度要建立科学的长效管理机制,根据各动植物的生长时间,制定相应的时间规划表,定期对区域生态系统状况进行考察,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对不合理的地方及时整改或微调,保证大沽河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范文第7篇

关键词:河流;生态修复;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综述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起源地。河流系统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目前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使河流水质和河流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河流的使用价值,使河流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为了恢复河流的使用价值,人们应当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使人类对河流环境的干扰降到最小,与自然共生存,为生物栖息和繁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福于子孙后代。近年来,对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不断深化,河流水生态修复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通过强化自然界自身的净化能力和物质循环规律去治理受损河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理途径。

2 河流生态修复概述

随着人们对传统水利工程给河流生态系统带来胁迫的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恢复河流生态活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出现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和相应的工程技术。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最早是在德国提出的,它强调水利工程在具有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基本功能的同时,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特别强调河溪治理工程中的自然美学成分。

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河流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具有可持续性好、保持力强、工程造价低、耗能少等优点。

3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修复、生境修复等技术。

3.1 缓冲区修复

缓冲区是河流与陆地的交界区域,如河边湿地、河谷或洪泛平原,具有水域与陆地双重属性。缓冲区是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成为两者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它受到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影响,是一种生态交错带,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

3.2 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最普遍的河流修复方法。植被可以通过影响河流的流动、河岸抗冲刷强度、泥沙沉积、河床稳定性和河道形态而对河流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合理分布的植被还有助于减轻洪水灾害、净化水体、截留来自农田的氮和磷以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并可提供景观休闲场所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3.3 生物强化人工河道、生态沟渠及生态护岸

生物强化人工河道是指结合水系疏通工程和结构现状,构建的以生物处理为主体的人工河道,水质净化设施主体设于河道内或河流一侧,形成多级串联式的生物净化系统,从而改善水环境条件。自然河道生态塘则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在塘中种植水生植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可净化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生态沟渠是指根据水生植物的耐污能力及生理特征,充分利用现有沟渠条件,在不同渠段选择利用砾间接触氧化、强化生物接触氧化等措施,逐级净化水质,在达到分级净化水质功能的同时,将净化设施与地表景观融为一体,美化河流景观。

生态护岸是利用石头、木材、多孔环保混凝土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等构建,对河岸进行加固,防止河道淤积、侵蚀和下切,同时多孔护岸材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保障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透水的护岸也保证了地表径流与地下水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

3.4 生态修复耦合技术

生态修复耦合系统是综合人工湿地、微生物及水生动物协同净化等原理设计的生态修复系统,可去除河流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从而达到修复河流水环境的目的。其在利用湿地植物的同时,构建新的水生植物系统;在美化景观的同时,合理配置生态系统营养级结构;利用多种微生物净化水体的同时,构建具有完整营养级结构的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并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改善河流水质。

4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发展的展望

随着对河流的认识加深,人们已认识到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不断得到改进。生态河流与利用传统水利工程方法治理的河流不同,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在不断探索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修复后生态河流的维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河流生态系统长期的健康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倪晋仁,马蔼乃.河流动力地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WILLIAMS T C, DEE P E. A citizen's approach to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5,32(5-6):169-174.

[3]WEBB A A, ERSKINE W D. A practical scientific approach to riparian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in Australi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68:329-341.

[4]张明,曹梅英.浅谈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水土保持,2002(9):33-34.

[5]邵美玲,谢志才,叶麟等.三峡蓄水后香溪河库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06,30(1):69.

[6]龙笛,潘巍.河流保护与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26(2):21-25.

[7]李婉,张娜,吴芳芳.北京转河河岸带生态修复对河流水质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1,32(1):80-87.

[8]钟春欣,张玮.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24(3):24-3.

[9]张建春,彭补拙.河岸带研究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J].生态学报,2003,23(1):56-63.

[10]高鹏.浅谈河流治理中的生态题问[J].北京水利,2004(4):9-11.

[11]高晓琴,姜姜,张金池.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1):103-106.

[12]RUTHERFURD I D,JERIE K, MARSH N. A rehabilitation manual for Australian streams[R].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 for Catchment Hydrology, 2000.

[13]董哲仁,刘蒨,曾向辉.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2002(2):1-4.

[14]李正魁,濮培民,胡维平等.固定化细菌技术及其在物理生态工程中的应用—固定化氮循环细菌对水生态系统的修复[J].江苏农业学报,2001(4):248-252.

[15]陈文祥.利用生物措施提高水环境承载力的对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型湿地 资源优势 湿地建设

Abstract In short, wetland is a ecosystem made up of the water and the creatures living in or by i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tland in mountain areas has a promising prospect, we should make use of the advantage, putting the eco-recovery in first place, and eco-management & eco-protection in second. Meanwhile, we could purify the contaminative water. In this way, not only the water Resources is protected, but also the eco-environment is improved.

Keywords micro-wetland advantages i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wetland

一、湿地的涵义及功能,山区小型湿地建设的重要性

《湿地公约》定义湿地为“不问其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因此,湿地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泥炭地、滩涂等,还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以及退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

湿地是富有生物多样性和丰富自然资源的生态系统之一。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蕴涵于共性之中,山区小型湿地同样可以不同程度地带来它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水源保护成为有关部门尤其是水利部门的工作中心,山区各小流域水体进入主流域直至主河道的过程中会有大量自然的、人为的污染物进入其中,湿地系统本身就是一个低成本的污水处理厂,水生植物可以充分吸收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同时还可起到拦泥蓄沙的作用。相对污水处理厂而言,湿地建设和运转费用较低,当然,湿地系统的承污能力有限,如果超出这一限度,丧失了湿地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污染。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势之一, 旅游者在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同时既可以获得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又受到了生态教育,而生态旅游的客体和载体都要求自然的,拒绝刚性材料(石料、混凝土)衬砌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区小流域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重要的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这一资源,具备自然条件的河(沟)道建设亲水型湿地,引进适宜生长的水生植物,保护水源的同时增加了生态旅游资源,因此小型湿地建设对于保护山区水源和促进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山区小型湿地建设的资源优势

1、水源足

湿地属水域生态系统,无水不成湿地。我区是首都西部主要的水源涵养及供给源地,全区86条小流域隶属三大流域:永定河是全区最大的过境河流,河道长100余公里,流域总面积1368.03平方公里;大清水河流域面积73.2平方公里;北运河流域面积13.82平方公里,正常年份大部分沟道细流不断,为营建小型湿地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并且水生植物生长旺盛,微生物繁衍适度,这样的沟道要以生态修复为主,尽量减少外来物种对本土物种的扰动,达不到水源要求的可以利用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蓄水。

2、蓄水易

一座塘坝、一道谷坊即可拦蓄一洼水,塘坝蓄水不仅可以解决时间、空间上的水资源调度,还可以利用其蓄水建设小型湿地;谷坊的基本作用是拦蓄泥沙,防止沟头前进,沟床下切,而拦蓄的泥沙可以成为水生植物的温床。

3、亲水频

城市水环境中经常设计亲水平台,使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包围下的人们能够近水、亲水、嘻水、戏水,小流域主、干沟道经常巨石林立,加上护栏、栈桥就是天然的亲水平台。此外,较小的石块可以作为鱼虾等的藏身地,达到生态河道治理中抛石的效果。

4、植物多

野生乡土品种多样,水草居多,且生长旺盛;适宜培植的水生植物品种丰富,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净化水体功能:

植物名称

观赏特性

习性

芦苇

观叶、观花

挺水

荷花

观叶、观花、观果

挺水

小香蒲

观叶、观花

挺水、浅水

狸藻

观叶、观花

沉水

睡莲

观叶、观花

浮水

凤眼莲

观叶、观花

漂浮

菖蒲

观叶、观花

挺水、浅水或沼生

马蔺

观叶、观花

沼生

水葱

观叶

挺水、两栖

三、山区小型湿地建设的可行途径

1、生态修复

保护现有天然湿地,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进行自然修复,减少人为干扰,杜绝排污、放牧,坚持做到污物不下排,牛羊不下水。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辅以工程措施,如两岸护坡,路边挡土,上游修谷坊、拦渣坝,防治水土流失对湿地造成严重影响。

2、生态景观

建设亲水型人工湿地,按照景观生态学的观点进行植物、水域、堤岸的景观设计,形成集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游憩行为于一体的空间景观格局。首先,水生植物的选择尽量多样化,沉水、浮水、挺水植物相结合,能给人较强的层次感;其次,堤岸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平面上的曲折变化,还要考虑横断面的变化,小到几十公分的踏步,大到几米宽的亲水平台,以保证不同水位时,游人都能亲水、近水。

3、生物通道

小型湿地建设除以上两种模式外,还有一种是生物通道。生物通道是在工程湿地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强化型复合湿地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营造不同水生植物、微生物,以及水生动物等生物群落,污水流经生物通道时与各类生物充分接触,经过物理沉积、过滤,化学沉淀、分解,生物吸收、吸附、转化、降解的综合作用得到净化。生物通道除基本的植物系统外还包括基质系统、曝气系统、电控系统,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人工湿地,也是山区小流域很有发展前景的污水处理方法。

4、湿地经济

湿地是生态的,同时湿地建设也要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水域面积较小、有通畅水源、水质较好、水深超过3米的湿地可以考虑建设成经济型湿地,莲、藕、菱、鱼虾、贝类都是创收来源,这样的湿地可由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由技术单位定期监测水质及动植物生长状况,给予技术指导。

四、山区小型湿地建设的效益分析

湿地的生态效益体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保护水源等方面;湿地可以提供大量的水产品、矿物资源,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湿地还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较浅的水域,丰富的水生植物,配以景观设施是人们接近自然、融入到自然中去的好去处;此外,一些历史悠久的天然湿地还具有不容忽视的科研价值,在研究环境演化、生物进化、古地理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五、关于我区下一步小型湿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1、湿地资源信息化

调查全区86条小流域中的天然湿地,根据有水时间、水质、植物生长状况等划分等级,建立相应电子档案;调查研究长势旺盛的水生植物的名称、特性,试验其推广性,同时对适宜北京地区种植的水生植物也要试验其在我区的适宜程度,编纂我区水生植物手册。

2、湿地建设科技化

加强与相关科技单位如北京碧水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应用新工艺,引进新设施;加强管理,防止盲目建设;重要湿地坚持监测制度,保证水质,保证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湿地建设示范化

选出具备条件的流域建设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示范湿地,天然湿地、景观湿地、生物通道、经济型湿地都要建,并加大对这些湿地及湿地知识的宣传,让人们认识湿地,了解湿地,自发地去保护湿地。

【参考文献】

(1)《湿地公约》

(2)北京市水务局 “保护引用水源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首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 中国林业出版社

(4)《城镇绿化与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