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会化媒体的含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一个营销人,笔者更愿意从营销的角度去看。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电影浓缩着诸多营销人和企业主共同探索和思考“社会化媒体”微营销高度历程的写照。
在facebook风靡全球之前,扎克伯格也没有想象到它究竟带给人们的改变是什么?正如少年派在遭遇海难之前只是怀着对风暴和闪电所带给的新奇和刺激疯狂,并未曾想象海难之后能够经历让人生如此美幻却又影响一生的历险漂流。当微博这一社会化媒体以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平台慢慢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迅速走入营销人和企业主的视野时,“社会化营销”也真正开始了它的奇幻漂流。
打造高质量的微博内容本身就是一种营销手段,筷子兄弟《老男孩》的成功是微博平台改变广告长度和故事内容的承载量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频感受并广为传播。伴随着凯迪拉克的《56号公路》、人保电话车险《兄弟连》和《微笑无敌》等以传递不同人生的态度的视频内容在微博广受关注,使得“微电影”也成为社会化媒体营销价值收获的第一屏。随着微博平台的深度开发,有态度的文字话题和创意性的图片成为社会化媒体重要的内容之一。从‘杜蕾斯鞋套’的即兴传播,到地铁惊现‘楼兰女’的猎奇,再到人保电话车险的‘姐妹花’青春励志的感动和‘45°最美微笑’的唯美……,无疑不为社会化媒体这段漂流史注入奇幻色彩。微矩阵、微活动等出现又促使企业主们立足产品和服务进行营销创新:类似构建“‘我想与这个世界谈谈’去捕捉2012年世界末日的热点话题,引导受众使用APP将文字以明信片的形式传达,促使大家思考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事物”以及“‘你回家我报销’活动,只要车主撰写回家宣言就有机会获得企业主报销的回家路费”等。
受于微博用户构成和用户的行为局限让微博的整体商业化进程遇到种种困难,“刷粉军团”作祟、营销“注水”、营销价值过度开发和官方监管,这些都导致微博大号已死。正当微博营销逐渐遭受“精准化”质疑之时,微信作为社会化媒体另一新军,迅速成为继微博之后又一微营销热点。亦如少年派经历了奇幻,缺粮少水之时在神秘浮岛般重获新生希望。
从“查找附近的人”功能的探索,到“扫一扫”O2O模式的引入,再到被广泛关注的开放平台,微信打开了微营销的魔盒,释放出无限想象空间。星巴克《自然醒》让微信彻底走进人们的生活;杜蕾斯在微信中与用户“谈性说爱”增强品牌个性;人保电话车险结合产品特性推出了“微信半月刊”,与订阅者分享车险知识、新车咨询以及热门活动和语音互动音频等全面实现与客户“零距离”的沟通与服务……。
2012年初,经过Kevin所在的浩腾媒体团队和腾讯团队数十次头脑风暴,“世界没有陌生人”项目终于赶在春节最高峰时间上线。10位选手每人借助仅有的140元钱和用来登陆腾讯微博的Intel超极本,在社交网络由线上传递到线下的帮助下,顺利走完了五条不同的“温情春节回家路”。
活动后的效果显示,这场活动全程共有27000人直接加入,活动微博评论转发量达一亿次,Google搜索量达3250万条,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各类平面媒体、门户网站自发进行报道……“‘世界没有陌生人’就像一个南美洲的蝴蝶引发了我们不曾想到的效应。”Kevin感慨着活动成果,他说,“社会化营销在中国的突然兴起,让我们每一个营销人都找到了新的兴奋点。”
“我们不陌生只是未相识”
选手“43辞职去旅行”成功回到家之后,在腾讯微博上发表对“世界没有陌生人”的感想:“#140块钱回家#18个日夜,4000多公里路途,感谢那些在路上帮助我们的朋友们!感谢支持我们的众多网友们!也感谢那些以理性的方式提出不同意见的网友们!我还是要说我在活动召集期间说过的那句话:我们,并不陌生;只是,未曾见面!”
世界没有陌生人——“140块钱回家”活动,目的是借春节回家的契机测量社会的温度。活动从2011年10~11月线上预热,征集网友参加挑战140元回家开始。2011年12月线下甄选,从报名网友中选出10名有特色有故事的选手,通过多次沟通确定路线和分组,商讨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如何求助等细节。2012年1月1日,选手们陆续踏上回家路,并通过腾讯微博#140块钱回家#话题和专题,随时近况。选手们的求助信息被快速到专题紧急求助区域和话题置顶区域,得到了线上线下众多网友的鼓励和真实的帮助。2012年1月20日,随着最后一名选手“飘尘”平安到家,“140块钱回家”线下活动完美落幕。
在腾讯2012智慧峰会上,这个“Intel世界没有陌生人”案例获得了腾讯携美国ONE SHOW主办的第三届MIND AWARD腾讯智慧实效营销大赛“全场大奖”。
作为全球顶级创意大奖,美国ONESHOW一直被誉为广告行业的“奥斯卡”,其旗下ONE SHOW INTERACTIVE互动广告奖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互动奖项。继2011年的第一次合作后,2012年腾讯MIND AWARD再度联手美国ONESHOW。今年腾讯MIND AWARD评委团主要由来自4A创意公司、4A公司、广告主的20多位权威人士共同构成,包括美国The Martin Agency高级总裁FabioCosta、NIKE大中华区总经理NicolasZurstrassen、AKQA中国区执行创意总监Johan Vakidis、OMD中国区首席执行官Siew Ping Lim、安吉斯媒体大中华区首席数字官张志弘、阳狮执行总裁BrianSkahan、华扬联众首席执行官苏同、LOWE睿狮传播中国区首席创意官陈耀福等。这些评委不但从专业角度提供了最权威的评判意见,更大幅度提升了这次赛事的公正性和含金量,为中国实效营销提供了国际化的平台和视野。和往年的MIND AWARD相比,今年的奖项设置除了原有六大行业的金、银、铜奖外,还特别设立三个单项奖:包括最佳无线应用奖、最佳社会化整合营销奖、最佳品牌内容营销奖,以及一个全场大奖。
纵观从100多个参赛案例中脱颖而出的22个获奖案例,创新的社会化营销成为了几乎所有案例共同的亮点,这表示当下广告主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交网络,尤其是跨平台社会化营销的能力。
社会化营销的未来在中国
无独有偶,日前,宝洁公司宣布准备将护肤品、化妆品、个人护理用品等业务总部从美国的辛辛那提市转移到亚洲。这个颇具深意的决定,似乎印证了宝洁大中华区品牌运营副总裁Jet Jing在2012MIND AWARD腾讯智慧峰会上接受记者专访的一句话。
Jet Jing在专访中提到了宝洁在北美地区的Old Spice品牌曾开展的一系列建立在对消费者深刻洞察基础上的创新营销活动。由于创意的新颖和执行的精良,有效且全方位地利用了社会化营销平台,使Old Spice一跃成为北美第一的男士沐浴产品品牌,更连续两年斩获Cannes广告节数字营销大奖。在这个例子里面,OldSpice在社会化平台上(包括Facebook、Twitter、YouTube)与消费者的实时互动和反馈最值得称道,如在Twitter上收集消费者反馈,然后用新颖的视频方式回答这些问题,并在YouTube上面广为传播,这在整个营销业界都是少见的实时互动网络营销方式。“我们会将这个经验延续并扩大到各个市场上去,特别是中国。”JetJing说道。
目前为止,在中国各大社交网络平台上,宝洁在中国的所有品牌均拥有自己的网络社区,累积了上百万余名活跃粉丝。其中海飞丝达人秀和碧浪品牌等官方微博受到消费者欢迎,由社会化营销促成的病毒式乘数效应,成为宝洁品牌整体营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宝洁最新的品牌建设愿景指出,我们要跟每个消费者建立一对一的,一辈子的联系,”Jet Jing表示,“针对这一愿景,我们也将相应地加大在社会化媒体领域的人才配备及相应流程规划。例如,我们为重点品牌如帮宝适配备了专门的Community Manager及agency团队,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积极的变化。”
探索成体系的方法论
社会化营销最终服务于销售以及品牌形象提升,现阶段的社会化营销需要更数据化的衡量体系,以及引导社会化营销行业发展的理论体系、方法论。Jet Jing说,“我们期待业界对数字营销及社会化营销有更多的探讨,让品牌更加有效地找到针对性的社会化营销策略,促进对结果更全面客观的评估,来最大化其对整体生意的促进作用。”
腾讯于2010年首次推出了TencentMIND理论,把数字营销的效果分成可衡量化、互动化、差异化以及精确化四个维度去衡量,打破了传统数字营销混沌发展的局面。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该方法论在实践中被不断完善、发展,成为国内最领先的营销方法论。而这也是目前国内惟一被国际社会广泛分享和认可的营销方法论,其“足迹”遍及纽约广告数字峰会、香港美国商会等全球高端会议现场,以及哈佛大学、新加坡、泰国等全球各地。
在这个问题背后,既代表着旧与新传播模式的大撞击,又代表着Web1.0与Web2.0营销模式的大比拼。
毋庸置疑,搜狐通过获得北京奥运会正式门户网站的身份,取得传统意义上的形象话语权,这代表着传统门户网站的最高权威价值。
而腾讯,则通过北京奥运会,完成了一次全新整合传播模式的大演习,其“社交网络+内容报道”的立体+交互模式,证明了Web2.0与Web1.0可以在奥运会这一重大事件下,充分交融在一起,形成前所未有的传播效应。
我为什么用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来表述,是因为它可以同时涵盖腾讯的IM、群组、博客、人际传播等多种沟通形式,这也正是腾讯在奥运会开锣之前,就已经注定不同于甚至优胜于搜狐式门户网站的报道聚合模式。
一切取决于用户体验出发点的不同
在搜狐,用户基本的、第一位的体验是看新闻,其本质,和看报纸、看电视没有什么不同。
而在腾讯,由于用户首先做的事情是登录腾讯,和朋友连接起来,然后,再通过弹出窗口、点击、和朋友聊天、去自己的空间发文章等方式,接入线上世界,所以,奥运会不是以媒体的方式呈现的,而是通过客户端和好友互动的状态呈现的。腾讯将其表述为:“这里就是你的网络主场。”
这种差异性,其实就是媒体和以用户为中心的差异。
腾讯所代表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是即时、互动、全方位、多触点传播的。据了解,腾讯上和奥运会相关主题的QQ为63万个,参与人数达到2500万,这使得其更容易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网民需要的不仅仅是看奥运会,更需要的是参与和分享奥运会,需要有足够大的舞台去释放奥运激情,能到赛场看比赛的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会想尽办法、用各种工具,在与赛场几乎同步的“网络主场”上狂欢。
贴近性决定速度和体验
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的数据显示:65.28%的网民表示是通过腾讯网获知北京奥运会首枚金牌信息,比例居各大网站之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北京奥运会首枚金牌的信息,是通过即时信息直接推送到用户已经在使用的桌面上,然后再经过朋友传播和群组讨论,得到了完全无边界的、去中心化的传播,这是门户媒体的中心化、单一化传播所无法企及的。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即使不少网民是通过门户网站获得金牌新闻的,但他们仍然是通过社会化网络,经过IM、BBS、SNS、个人空间等方式进行二次传播,而由于腾讯在社会化网络上的领先地位,其结果是,大部分用户还是觉得北京奥运会首枚金牌的信息来自腾讯,尽管很有可能第一信息点是来自门户的。
再者,用户泡在社会化网络的时间远远多于看新闻,这样一来,用户更可能在社区中反复接触并参与了北京奥运会首枚金牌信息的传播过程,这也是促使用户觉得信息来自于腾讯的重要原因。
所以,无论是速度、接触密度、互动程度,腾讯模式的社会化模式比纯门户模式更为有利,正是因为贴近性决定了结果。
只有立体式的营销模式才能真正有效实现营销效果
以用户为中心的立体化、互动化模式,必然产生品牌进行奥运营销时的明显差异。
诚以为,此次北京奥运会上最高效的营销典范,不是在奥运网页上的冠名或横幅,而是耐克赞助腾讯即时消息,其贴近度和即时性所产生的营销效应,绝非显示性网页广告所能比及。
Web2.0社会性网络,天然地决定其比门户式媒体能做更多的事情。这些事情,很多不是广告,而是一种游戏。
例如,可口可乐和腾讯合作的奥运圣火在QQ上的传递行动,做法很简单,也很容易想到,但一定只有IM才能做得到。其8888条传递路线的展开和6000万用户的参与,使营销成为全互动的体验。
想在这里再次强调一下互动营销的本质含义。很多时候,人们以为,只要在资讯上增加一些评论或者抽奖,就已经是互动营销了。其实,真正有价值的互动营销不是人和资讯的互动,而是人和人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传递,从而实现口碑的流动,品牌体验的社交化分享。这才是真正的互动,人是主角,资讯只是配角。
许多学员表示,因为在宁静美丽的校园上课,所以心一下就安定下来,能够很认真的学习。加之这次的课程是实战,现场教现场学,所以扎扎实实的学会了很多操作的技巧,不仅走出了以前在新媒体营销方面的误区,对以后运营中的新媒体营销有很大很实在的帮助,也不枉从北京、广州、重庆、安徽等地千里迢迢赶过来听课。
未来美业大趋势分析
授课人:医学美学美容杂志社社长 辛映继
作为一个从业30余年的美业人,辛映继社长见证了中国美容美发化妆品行业20年来的起步、发展、变迁历程,感受深刻;作为一个从业20余年的媒体人,辛映继总编创立了医学美学美容杂志社、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社、医学信息杂志社,开创了中国第一本美容时尚科普杂志,开创了中国第一本美容专业线权威行业期刊,开创了中国美业第一个获得商标注册的高端峰会品牌“华山论剑”、行业奖项“华山奖”;作为一个管理者,辛映继总裁认为媒体也是需要经营的,杂志社也是需要管理的。在课堂上,辛社长从自己扮演的三个不同的角色看美业的现状及发展:从行业人的角度看市场发展变化及趋势;从媒体人的视角分析了媒介在市场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及转变;从管理者的角度解析了品牌塑造战略及赢者思维。
美业目前现状观察
目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说,总体趋于稳定并正在逐步走出调整期,这一点保证了美业仍然会继续其增长的大趋势。国家关于加快城镇化健身、扩大内需引领经济的大方针,以及增加居民收入的既定改革方向,都将给服务行业消费升级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十报告提出“美丽中国”概念,既包含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也包括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而美容美发产业,是中国传统美容文化与先进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恰恰是关系国民生活品质、身体健康、国民面貌的重要体现,所以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从消费环境来看,中国大陆消费者信心继续呈现乐观态势:在过去6个月内,中国大陆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12年上半年的77.4分提升至81.8分,远远高于亚太区59.7分的平均得分,而包括饮料、食品、美容产品、营养保健品、服装零售店等品类在内的快速消费品消费均呈现上升趋势。
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变化来看,消费者自我价值认识日渐提高,购买决策的自主性更强,自主决策意愿更加强烈,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表示非常乐于使用科技产品/服务(如计算机、手机、互联网等)来获取信息,帮助自己做出“聪明”的购买决策。大多数消费者会查看与比较同一产品在不同销售渠道(如网店、大卖场、折扣店、品牌专卖店)的价格,在外出购物时,他们会借用计算机或手机来帮助查询或确认相关的产品/服务信息(如价格比较、店铺推荐等)的行为、活动消费者自我表达欲望更强,注重实时联系与信息分享。随着QQ、MSN等交互平台的崛起以及交互技术的迅猛发展,网上消费的互动性已经大大增强。网上购物的互动性,一方面让供应商更加充分地了解及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让品牌和商品信息传播有了更多样化的途径。追求消费方式便捷化。互联网的兴起造就了新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新消费主义群体。这一群体消费者可以利用互联网了解世界各地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的信息,要求生产者和供应商以最便捷的方式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
未来美业大趋势分析
在这种大环境下,未来的美业必将向以下的趋势发展:
1.产业融合
相关产业是作用在美容产业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共同决定着美容行业的变革与发展。从近几年的行业发展现状来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美容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以及美容产业内部细分市场的融合都将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比如日化线和专业线的融合、医学美容和生活美容的融合、健康产业和美容产业的融合等。
2.整合细分
未来几年,在供应商、渠道商、店商等产业链整合上将发生较大的变化。美容品牌的连锁门店并购与托管将成为跨区域扩张的重要手段,快捷连锁美容院、纯SPA、健康养生会所、大型综合性会所连锁、医疗化会所、社区便利美容院、专业项目美容会所、商务休闲会所成为未来市场的主营业态。资本市场的介入推动美容行业的整合,以医学结合,提供增值和附加的服务,综合性的大型店出现,集团化发展促进连锁店和直营店的增加,并以功能为主,差异化、个性化加快发展。
3.连锁扩张
通过推广和实行连锁经营理念,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建立良好运作程序,形成良好口碑的经营运作模式势在必行,连锁经营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连锁经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迅速的推张力,大型的连锁店,无论是规模、组织、财力、人员等各方面都比小型美容美发店优越。目前,异地发展连锁经营也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特点,连锁结盟的形式也越来越多,从而使得终端层面形成一股合力,能够与上游生产企业争取更优惠的条件和价格,获得更多的谈判筹码及话语权。
4.资本运作
美容行业蓬勃发展所展现出的活力,自然吸引了众多风投企业的目光,风投企业开始在国内美容行业的领先者中寻找投资的对象。同时,在发展前景越来越被看好的情况下,美容化妆品企业资金链的需求也不断上升,许多公司也开始把目光投向资本市场。
5.高端定制
高端抗衰、中医养生、高端美胸项目、私人定制、医学整形推动高端美容进入奢侈品的个性化订制时代。
6.学习的革命
从业者的学习热情一度高涨,并不断膨胀,学习方式也变得多样起来。北大总裁班、专业教育咨询机构的魔鬼训练营,还有很多商学院,让美容教育培训市场一下子热闹起来。相信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学习考察和培训,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必将得到全新的提升,从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7.新媒体营销
近年来,新媒体的兴起带动了品牌营销模式的变革。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应用的不断丰富,网民人数迅猛增长,网络购物随之风生水起,不仅网店越开越多,而且许多传统企业也走上了网络营销的道路。同时,作为最乐于尝试新式营销的美容行业,继互联网的种种靓招之后,移动互联网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也开始赢得关注的目光。美容行业不仅是时尚的宠儿,更是营销领域的弄潮儿。新兴的移动互联网营销因其随身性、本地化、私密性、惟一性等特点成为美容企业的新宠。移动营销的创新除了结合移动终端自身的优势和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外,移动广告还抓住了APP的特点,把广告主的宣传要素植入到相应的APP中。全新的营销体验,让不少企业迅速崛起。
课堂小结:
不难看出,美业现在的市场环境及未来形势都是一片大好,而且不得不提的是,媒介与商业已经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媒介,尤其是新媒体成了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商家需要媒介来营销,消费者需要媒介来接收信息。对于商家来说,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阶段,从现在到未来如何利用媒介做营销,尤其是如何利用新兴媒体让自己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跳出来”走出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此次课程走进交大,以“新媒体落地实战”的原因和目的。
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
授课人: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 黄蓉
社会化媒体是什么 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社会化媒体更加注重用户创造内容、用户之间的互动。社会化媒体契合营销本质 所谓营销,无非是一个企业与他的消费者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消费者、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反馈毫无疑问居于重要位置。过去由于技术手段有限,企业、消费者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的双方沟通关系建立难以进行或者需要很大的成本,社会化媒体的出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能够让销售者在营销的全程都与消费者保持互动。数字技术或互联网技术,提供了更大的营销想象力空间。
社会化媒体能带来什么
互动
所谓“互动传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者通过媒介内容影响受者,二是受者通过反馈意见积极参与对传者的内容趋向产生影响,传受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社会化媒体应用使双向传播模式甚至网状传播模式得以广泛应用,让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线上和线下实现了互动。
案例分享:煎饼阿姨的O2O(最接地气的社会化媒体互动)
黄蓉教授分享了一个案例,说她有次跟校旁卖煎饼的阿姨聊天,那时快到饭口,煎饼阿姨的手机QQ响个不停。原来她建立了一个QQ群,收到的消息都是正在上课的同学们留言下单,然后她记录下QQ名并提前做好了用纸条塞上标签,学生们下课后直接交钱取货就可以。她说此方法已经用五六年了,效果很不错。
关系
互动可以让商家和消费者全方位的建立关系。即是说,让顾客或者是未来顾客参与进来,让他们一起传播企业的讯息,甚至是让他们“拥有”企业的品牌塑造权。企业主动跟顾客在各个方面建立关系,从而让他们成为口碑传播的载体,加大营销力度、加强品牌价值、帮助促销、增加生意额和盈利,例如粉丝给htc取绰号为“火腿肠”、苹果5S被称为“土豪金”等。
信任
企业与消费者建立关系之后,就逐渐能够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在泛营销时代,信任至上。信任正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信任能使企业消费者能够建立长期的关系,为营销的持久性奠定基础。但是必须要认识到,产品质量、服务和体验是信任产生的基础。
品牌
在建立了关系、信任之后,才能再谈建构品牌。对品牌来说,大量的传播都是免费的。消费者作为最好的传播媒介,会通过社会化媒体助推企业塑造品牌。但是这种病毒式传播驱动力取决于品牌和产品本身,且传播决定权在消费者那里。所以,对企业来说,要想达到最好的品牌塑造效果就必须花心思做好产品和服务。
社会化媒体营销需要注意的细节
位置
目前中国社会化营销公司最大的误区,在于他们始终认为自己站在了信息传播链条的顶端,认为带着粉丝一起玩儿就是社会化营销的根本所在。但实质上,真正的社会化营销公司,要会定义其目标受众,不仅仅是简单粗暴的通过媒体将信息流空降至受众群体。他们可以清楚的描述信息传播过程中将会遇到的所有传播节点特征,预判并利用他们对于信息的反应,产生更大的信息流,从而更有效的影响目标受众。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推送,用户更喜欢是贴心的交流、指导、专业信息的沟通,而非强制的显摆、卖萌。受众所需要的是信息要带来真正的利益与价值,有形无形的都行。
专业
企业如果要在社会媒体上做营销,就要认真做,不能只是找个团队里的小助理充当微博,必须要找有创意,明白公司运营方向,明白营销目标的人亲自处理。是全职工作,没有理想的内部人选的话,最好找专业的营销顾问公司。常见的微营销从业人员,喜欢从各种途径寻找段子,甚至是代运营托管,严重忽视了自身产品或者行业度的专业度。所以,尽管有客户群体,但枯燥的复制粘贴,无法进行有效的内容沟通,往往丧失了成交的机会。写作微博就是为了找到产品、品牌、顾客利益、社会期待的交集,所谓的创意无外乎是这些。
社区
致力于建立客户之间的关系将粉丝发展成为粉群,争取你所要的客户群,形成社区。社区主要针对的是本地化销售,因为你不能指望别人“打飞的”来吃顿拉面。社区的最大好处就是能让你很明了的于客户群进行互动,让那些没有进入圈子的人想办法进入你的圈子。
案例:分享R ue La La的私卖模式(产品只给社区内会员看并且只卖给会员)
R ue La La是美国很火的限时抢购网站,登录其官方网站,你会发现它就像个私密站点,没有会员帐号什么都看不到,而获取会员账号的方法只有受其他会员邀请或等待开放注册。R ue La La通过Facebook给了更多人接近其品牌的机会,他们会在Facebook上和分享产品信息和折扣信息,而这些内容在其官网上都需要成为会员才能看到。虽然东西还是仅供会员购买,但这也恰巧抓住了人们的心理:奢侈品正因为其可望而不可及才被大众所向往。R ue La La的社交运营是成功的,最好的证明莫过于Facebook上的24万粉丝。
整合
多种传播渠道的整合:做社交媒体营销,不是只靠微博、或者微信,也需要整合其他平台,才能有协同效应。营销过程的整合:千万不要以为你的公司开通微博、微信,就很时髦,就“社会化”了。微博、微信、“微xx”……只是工具,我们不能被工具牵着鼻子走,要把这些工具融入到公司公共关系、市场营销的整体策略中,让它们为其实现变革。
内容
社交化媒体营销的本质是内容营销,好友和粉丝是在乎内容的,内容的体验和质量决定品牌的体验和质量,内容展现的性格和格调就是品牌的性格和格调。内容营销是核心,那么创意将是指挥官,有创意的内容更让人喜欢和兴奋,也增加网民和消费者对客户品牌的敬佩和亲近。创意不是一种技术,也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态度。创意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是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也尽量不要为了创意而创意。根据人群确定创意,那么所做的内容就更容易被接受。
话题
内容靠创意,好的创意其实就是好的话题。病毒式传播很大程度是话题效应,而话题三原则为:1.和大事件交集优先:借势而上,方向要对;2.话题开放性优先:能参与、能创造,能作;3.和品牌属性契合优先:有交集更好借势营销。
案例:分享黄太吉的话题营销(10多平方米、13个座位的煎饼店的创意)
1.七夕节时:跟爱人到店里来会送一个豪华煎饼;2.奥巴马竞选连任时:支持奥巴马连任,巧克力豆浆和黑米豆浆半价销售;3.光棍节:油条寓意为光棍,买一根送一根,但要拍照表明是光棍;4.“六一”儿童节:做了六一预告,只要戴红领巾来就送你煎饼,有超人送餐员、蜘蛛侠送餐员,结果有很多人抱着送餐员拍照;5.父亲节:带老爸来就送一套煎饼。
长效
营销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无论借助任何媒介都是如此。但要认识到:1.微博是个情感产品,不可能一蹴而就;2.这里不是卖东西的地方;3.这是和品牌用户近距离接触的平台。营销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过程,但有人会想得太简单和功利了。企业整体市场营销/公共关系规划是什么?微博、微信在你们的整体策略中的定位如何?对微博、微信这两个工具的期待?你准备好了吗?这都是社会化媒体运营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课程 价值 艺术教育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50-03
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随着教育的改革开放步伐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为青年学子的全面协调地发展构筑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如果要使艺术教育达到“以人为本”的高度和可持续发展的向度,我们必须不断探索艺术教育的规律,努力构建出艺术教育的合理的系统。本文拟就艺术课程的价值、艺术教育评价和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谈谈粗略的见解。
一、艺术课程的价值特征
课程的价值即课程的作用。艺术课程与其它课程一样,同样具有两个方面主要的价值:一是社会化价值,二是个体性价值。
1.社会化价值
艺术课程的社会化价值是指艺术课程对社会文化承载与传播所起的作用。艺术课程与其它课程一样,以它特有的方式负载着社会文化。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掌握人类积淀下来的技能技巧和审美经验,以便实现艺术的薪火相传。人类文明前行的历史为艺术积淀了丰厚而广博的物质化和非物质化的财富,那么,现行的艺术课程就应该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对这种所积淀的财富进行遴选,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吸收一些新的文明成果,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富有厚重的传统渊源和鲜活的时代生命气息。
2.个体性价值
艺术课程很大程度上具有个体性价值。首先,艺术课程为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生提供技能技巧经验,并指示获得这些经验的途径。高等院校艺术类的学生通过课程指导下的各种活动,进一步感知自身所热爱的所崇拜的艺术,并了解所需的材料属性特征、形式要素法则、内容含义表现的方式以及获得技能技巧的培养与训练、鉴赏能力的提高等。艺术课程应通过学生的主体体验来达到教学的目的;虽然艺术课程含有德育和美育的基本任务,但它一定要与艺术教育的本体特征形成整合,并且主要是促进他们的艺术素质的个体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维护和保障他们的鲜明个性。当然,个性发展不可能是绝对自由式的,它必然要受到社会要求和艺术教育规律的影响与制约。
艺术课程的社会化价值和个体性价值是相辅相成的。个体性价值负载着社会化价值,社会化价值是通过个体性价值来实现的。艺术课程的社会化价值在于它把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变成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艺术鉴赏能力、艺术创造能力,从而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打下牢固的基础。如果艺术课程的个体性价值得不到充分的认可与发挥,其社会化价值也得不到保障;反之,如果过分强调个体性价值而社会化价值遭到忽视或不够完善,进而就会影响艺术专业类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艺术课程的价值内涵
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一种满足,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是价值关系的两个端点。主体需要是主客体之间能否形成价值关系的基本标准。我们这里所指的主体是包括所有人的社会主体,与之相对应的当然是一切社会事物这样一个客体。因此,客观事物能否满足社会群体的需要也就决定了客体价值的性质。由此推论,艺术课程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艺术课程与作为主体的社会和高校大学生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主体对艺术课程的需要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的需求
“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行为(及其产物)的全部组成部分中的一部分,它是通过社会而传播的。”[1]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需要课程这种载体来传播艺术文化,包括人类社会发展所积淀下来的艺术成果,那些物态化和理念化的东西需要社会有组织、有规划,以更有效的方式来传播社会所认同的文化,于是需要艺术课程。其次,社会从自身运作的规律出发,从人类发展的特征出发,或者说从“以人为本”出发,这就要求高校大学生加强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但社会不可能直接把它的要求加载于青年学生身上,于是它需要通过某种媒体来实现它对下一代的要求,课程就是这些媒体当中的一种。如果说艺术课程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那么艺术课程便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2.个体的需求
(1)个体的审美需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接触生活,在生活中,人的生命力得到了表现的机会,由此“人的生存需要的含义也扩展开来了,有了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2]享受需要既有物质的享受,也有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审美需要是从人类的三种基本需要中萌发、产生出来的独立的精神需要。
审美需要与形式、形象密切联系,它表现出对形式与内涵的追求。人一旦产生了内在的审美需求之后,才有可能真正与外界构成审美关系,展开审美活动。高校艺术类的学生的审美不等同于对一般客体的认知,他们也不是简单的接受现存的审美理念,而是主体在对客体了解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或抉择,从而形成自己的独到的审美理念。由此推论,艺术课程的价值不在于给高校艺术类学生的一个定位“塑造”,而在于为他们形成自己的独特审美理念和艺术创造能力提供相应的“材料”,促使他们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2)个体发展和完善的需要。高校艺术类学生要融入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同时要体现自我生存的价值,而体现的方式和途径是多方面的。从事艺术的传承活动也是一种高尚的事业,艺术课程为高校艺术类学生提供了审美经验,帮助他们掌握从事艺术活动所必需的艺术法则、表现技能。从这一角度讲,艺术课程能够满足高校艺术类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需要。作为发展主体,他们在融入社会的同时,也在塑造富有个性的自我,主体“自我”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就是一个充分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并与社会达到适应和协调的过程。
三、艺术课程的价值期待
政治社会化概念最早诞生于西方国家,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学者开始了对儿童和青少年政治行为发展的直接研究,他们发现早期的政治学习对形成政治自我非常重要,童年政治社会化与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变迁密切相关。少先队组织作为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基地,它在运行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自发形成同辈群体,而同辈群体作为影响儿童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儿童政治社会化进程中起着家庭、学校、大众媒体等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鉴于同伴群体的种类、性质不同,潜移默化地对儿童政治社会化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此问题还未被真正重视。本文拟对少先队组织中的同伴群体的内在特征及其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做初步探讨。
二、少先队组织中的同伴群体与儿童政治社会化
(一)少先队组织中同伴群体及其内在特征
所谓同伴群体,也称同辈群体,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是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一种非正式群体。
同伴群体的特征是群体中的成员都感到自己是某个社会单元的一份子,他们共同遵守一套规范和准则,并会发展出等级性的社会角色结构和关系,这些结构和关系调控着他们的交往。同伴群体能满足成员的需要:一是可以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少年儿童在校期间,逐步独立于家庭,情感满足的范围也在扩大,如学校、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大众传播媒介等,但最重要的还是同伴群体,在群体中可以求得情感平衡;二是满足相互尊重的需要,同伴群体一般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之上的,因而使群体成员互相尊重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弥补了其人格发展过程中的部分缺陷;三是可以满足发展个人志趣的需要,同伴群体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可以为不能或暂时不能被社会认同的志趣的发展提供场所①。由此可知,同伴群体是一个满足需要、回复平衡、解除紧张的场所,是一个能够吸引个体的“场”,是需要满足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对少年儿童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凝聚力,并影响着少年儿童的社会化。
在少先队组织中,年龄相仿的儿童是唯一的、完全的主人。儿童在少先队组织中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加强交流,并自发或者由成人安排组成各种团体、中队、小队、小组等。“少年儿童组织作为一种同辈群体和社会组织,能够对儿童的社会化,尤其是政治社会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②。通过少先队各种形式的活动,儿童感到自己是这一社会单元的一份子,共同遵守少先队的规范和准则。儿童通过少先队组织的集体活动,在同伴群体中学会了以集体为导向而非个人目标为导向的活动。
(二)儿童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和方式
戴维?伊斯顿于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获得政治倾向,形成体系依附,并发展为扩散性支持的过程。我国学者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从两个角度来阐释:一是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个体通过对所处社会的政治文化方式和过程的学习,从而接受和掌握该社会的政治知识、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信仰、政治规范和政治技能,从而获得政治属性,成为政治人。二是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其政治文化通过适当的途径传播给社会成员,使得政治文化得以维持、代际传递和变迁,社会成员在此过程中获取政治认识、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
儿童是社会中的非政治人,是潜在的政治人及政治上的主人。少年儿童作为一种易模仿、易受影响的特殊群体,政治社会化就是其形成政治心理的过程,一般以政治认同、政治归附、政治忠诚、政治服从等带有情感色彩为主③。在研究儿童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伊斯顿和丹尼斯合作研究发现,儿童对政治人物和政府持有正面看法。他们提出了一个儿童政治社会化理论模式,将儿童政治社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政治化、拟人化、理想化、制度化。在“政治化”阶段,儿童通过与他直接有接触的政治人物和政治角色的象征开始对政治领域感兴趣;在“拟人化”阶段,儿童通过几种权力形式开始接触政治制度;随后在“理想化”阶段,儿童会用理想的眼光去看待人格化的权力;最后进入“制度化”阶段,随着儿童的成长,逐渐认为政府的象征是各种机构④。道森和普鲁伊特更强调儿童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间接的政治社会化,指出少年儿童通过在家庭、学校、俱乐部等场域与他人交往相处获得非政治性的信息,这些信息又可以传递给政治系统⑤。这种间接学习的结果是建立政治态度取向,这与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培养少先队员对党和国家的政治情感――不谋而合,最终形成国家认同。
三、同伴群体如何影响儿童政治社会化
在同辈群体中,儿童如何实现政治社会化?哈里斯认为,社会化是一种文化传递,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文化传递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同伴内文化交流。所有的同伴群体都积极地向新来者传授成为群体中成员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动机,而新来者也乐于接受,想要尽快融入其中。在群体内,儿童会模仿其他成员的言行、举止、态度等,力求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奉行多数成员认同的行为准则,儿童之间变得越来越来相似,这就是群体同化过程⑥。群体就在这种个人的群体同化行为中,促使个体采纳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准则来完成群体的社会化。如果某个成员出现与其他成员不一致的现象,他就会受到群体的处罚。为免于同伴压力,儿童不得不接受群体规则,并与其保持一致,这种同化过程会对儿童的个性有长期的影响。在同一群体中,儿童也强烈希望参与到群体之中,自觉主动地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同伴群体一旦形成,就成为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群体中学习社会文化,形成自己的群体文化⑦。同伴群体的作用就是传递和加强社会政治文化,促使个体学习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从而促进儿童在群体中的政治社会化。
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最后结果,是为社会培养一个符合社会政治文化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政治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同伴群体虽然是自发形成的,但也有其不成文的行为规范,成员有自己特定的角色和地位,为免于受到群体的排斥,他们不得不接受并遵守这些规范。健康的规范会促使儿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了一定的政治基础。同伴群体还是儿童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可以促进儿童之间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的社会交往,并且印象也很深刻。在交往过程中,同伴本身就是一种强化物。除此之外,在同伴群体中,成员可以承担多种角色,这是不同于在家庭、学校固定的社会角色,而是多变的,可以是领导,可以是下属。这些角色体验使青少年较早地学会如何更好地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同时这些角色体验经历正与少先队的教育理念相符合。
同伴群体在儿童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同伴群体也会对儿童的政治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同伴群体没有系统、明确的规范要求,但有不成文的、为全体成员自觉遵守的规范,与少先队组织会存在冲突,即正式的少先队期望和非正式的同伴期望之间的冲突。如他们过于热衷同伴群体开展的活动而对少先队的活动缺乏热情(这种情况更多出现于高年级的少年儿童中),从而影响到少先队的正常工作。同伴群体成员会在一起随意交流,对少先队组织宣传和鼓励的行为、活动随意评价,成为谣言的发源地和传播途径,对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造成影响,与少先队对成员的要求背道而驰,影响儿童形成正确的政治情感。
具体来讲,同伴群体成员本身家庭环境不同,构成成分复杂,缺乏整合一致性。如若具有不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群体人物占据核心地位,那么群体其他成员由于向心力和从众心理,从而竞相模仿,甚至会使错误观念、行为扩大化。对于儿童来说,同辈群体的存在起着参照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群体的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为获得同伴的赞赏和认可,儿童也往往会做出与社会要求相悖的言论行为。
四、利用同伴群体内在特征,优化儿童政治社会化过程
同伴群体作为一种带有自发性、自愿结合形成的社会单元,在少先队中必然存在,并有其自身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少先队组织应利用好同伴群体积极影响、克服抵制其消极影响,更好促进儿童政治社会化。
1.作为少先队组织的组织者,首先要重视同伴群体对儿童的影响,在态度上要尊重和接纳同伴群体。因为儿童在同伴群体中能够平等对话,出自内心的表达真实想法,没有约束,可以互相理解并找到归属感,而且在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情感共鸣使得儿童获得关于社会更广阔的认知视野。所以,少先队组织要鼓励支持儿童积极主动的开展必要的同伴群体的交流交往,干预不能过多,突出儿童自主性,帮助他们接受少先队传播的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2.在处理少先队组织与同伴群体的活动时,组织者要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利用儿童情感易受感染、好模仿的心理特点,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同伴群体中的核心人物会影响群体成员,与其他成员交往的过程中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成员之间会互相模仿。据此,少先队组织要利用典型人物在群体中的参照和领导作用,加强对典型人物的培养,使儿童通过模仿学习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
3.在活动设计上,开展党员与少先队、共青团员与少先队员等对接活动。根据哈里斯群体社会化理论,社会化是一种文化传递,而文化传递并不是传统观点的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完成。在儿童政治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儿童会对政治权威人物易做出正面看待、评价,赋予政治人物过多的道德的、情感的诉求。格林斯坦在1958年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儿童的政治情感的发展是先于政治认知的,他们把政治人物排名很高,在知道政党含义之前把自己归为某个党派,把政党的标签与某个权威人物联系起来,如总统和市长。他还发现,儿童倾向于把政治领导者描述为“帮助的”、“关心的”和“保护的”人。在儿童对党员和团员有一定认识的基础,让党员和团员加入进少先队活动当中,采取群体对群体,对儿童政治社会化会起到正面影响作用。
4.在活动开展方面,少先队组织要利用儿童满足需要的机制,改变成员的需求方向,隔断同伴群体中的情感联系,使成员之间上升为集体,变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同时,注意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要充分调动同伴群体的积极性,使每个少先队员参与到活动当中,培养集体荣誉感。集体教育不容忽视,多创造符合孩子们发展阶段的集体活动,在集体中接受教育,在集体中巩固、深化和发展学习到的各种良好品质。活动开展前,充分了解儿童年龄特点和内心的需要,以此为根据来设计活动,并且活动的覆盖面要广,以满足儿童不同方面的需求。活动的进行要让孩子们交到朋友,学会珍惜友谊,获得归属感,使儿童与同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因为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最直接、最贴近孩子自身生活的,也是最能让孩子产生共鸣的。
注解:
①高旭平.同伴群体的内在特征及其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98(1).
②吴小伟.少儿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以中国少年先锋队为例[J].少年儿童研究,2011(9).
③陆士桢,王剑英.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及价值追求[J].中国德育,2012(4).
④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6.
⑤R.Dawson & K.Prewitt.Political Socialization[M].Little Brown and Company.Boston,1969.
【关键词】电视传播;文化发展;文化构建
电视从投入大众传播伊始就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产业,今天,电视业早已经是大众传媒界创造出庞大资产与众多文化产品的翘楚行业,电视也是人们交流信息、情感的主要方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可以注意到,在现代社会生活当中,电视早已经不只是一种传播技术,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对于人们的行为与观念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电视传播模式的变迁
(一)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变迁
从中国广播电视的诞生之日开始,其传播模式就在不断地变革、发展。21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数字电视,改变了原有的模拟信号时代,较之前的模拟电视,数字电视最大的变化就是传输方式上有了重大的改变,它以数字方式进行传播,较之于模拟电视,其信号的稳定性与兼容性更好,所发送的图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更小,所还原的画质与声音更为清晰。另外,数字电视将电视的主动权交还给了观众,观众在选择自己喜欢节目的时候,可选择度更为广泛,而数字电视给了媒体跨媒介的选择,使电视与其他媒介产生更多的交互方式。令人惋惜的是,虽然我国数字电视行业受到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但是在当下的发展过程当中,运营效果并不明显。由于我国数字电视频道匮乏与网络视频发展良好,数字电视没有稳定的收视群体,另外我国各地电视网络划分不一致,没有一个统一的网络,导致我国的数字节目市场在当前发展过程中不够理想。
(二)从手机电视到网络视频
我国的手机电视业务最初是在2003年登上舞台的,此后受到各大电信运营商与广电集团的大力支持,逐渐成为新媒体时代广电集团新的营销渠道。由于我国广大电信运营商网络使用不一致,手机电视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进入本世纪后,由于手机等技术的充分革新,以手机作为载体的另外一种电视传播模式——网络视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网络视频是指由网络视频提供商提供的、以流媒体为播放格式的、可以在线播放的视频文件。当下,中国的网络视频行业经过一系列的拓荒创业、领土争夺以及兼并联合后,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局面,以优酷土豆、爱奇艺为第一梯队,搜狐视频、乐视网以及腾讯视频为第二梯队,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以CNTV、芒果TV、新蓝网等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为基础的视频网站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以湖南卫视的“芒果TV”为主的网络视频网站,逐渐放弃了与别的视频网站合作的方式,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网络视频客户端,2014年,“芒果TV”率先试水,成功开启了自己的网络独播时代。电视传播模式的变迁,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数字化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制约之外,也受到广大受众与当下文化传播环境的影响。
二、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当中,不单需要繁荣经济,同时也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层次上的追求,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前提下,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态。
(一)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需求与审美特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2013年被定义为大数据元年。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给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带来了相当严重的冲击,与之相关的一切,如传播方式、传播形态与表现对象,甚至是其内在的艺术含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的发展代表了电视逐渐转化为表现人们个性以及表达人们内在审美需求的一种媒介形式,因而形成了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独特的媒体特征与审美意蕴,如以时尚元素涌入为代表的偶像剧,就代表了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与审美特征。首先,偶像剧的目标收视人群是崇时尚的年轻人,偶像剧就充分利用这一元素,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如2014年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在整个亚洲地区引起了巨大的风潮,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该剧充分利用了时尚元素,赢得了大批年轻观众的关注。电视传播和文化发展的日益繁荣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审美机会,通过电视的传播,文化定义的外延得到了丰富与拓展,人们对文化的定义不再拘泥于固定的限制,而是从各种美好的事物与艺术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中获得深刻的感知与愉悦。审美是长期的积累、沉淀,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断成长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感知能力,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传播了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审美体验,人们在享受电视传播所带来的饕餮视听盛宴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审美素养,发现了更多的美好事物。因此可以说,电视传播在激发大众审美体验与审美感知的同时也构建了新的视听感受,有效地促进了当代文化的发展。
(二)社会文化评价体系的变革
随着互动媒体时代的到来,观众习惯了一边看电视一边沉浸于社会化的媒体互动,比如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媒体关注到了观众的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很多电视台开始将与观众的互动引入到电视节目当中,比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刷微博话题,成为当下许多年轻人习惯并喜欢的一种互动方式。尽管有些节目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但是由于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热议,从而引起观众的收看,如电视剧《爱情公寓》,这说明,大众对于电视文化甚至整个大众文化体系的评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通过社交媒体引发的社会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成为评价当代文化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很多电视节目的诞生引发社会全民热议,如湖南卫视播出的大型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的火爆,使得电视媒体生态圈中亲子同质化节目遍地开花,一度在社交平台与社会上引发现象级讨论。此类现象级节目的产生,一方面在节目上做出了深刻的变革,在传统的电视话语表达方面潜移默化地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引导大众对节目反映的司空见惯现象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在于对社会不同阶层的强大渗透力,其话题讨论与收视表现都与社会化媒体的运营紧密相连。另外,电视文化评价体系的变革推动着文化产品专业化的提升,传统电视内容的生产对观众的需求偏好感知是粗略的,而社会化媒体对受众的感知是清晰的、具象的。通过社会化媒体的触须去探知各个群体所关注的话题点和兴奋点,以此来生产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电视文化作品,输出有益于提升文化生产领域的专业化程度,同时也为文化生产者提供更具多样性的播出渠道。
小结
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而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是人文精神,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因此电视媒体作为当代文化的传播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利用电视传播构建当代文化。而无论电视传播技术如何发展改变,其所担当的传播当代文化的责任是不应该改变的。
参考文献:
[1]赵禄、贾克敏.论电视文化的传播价值取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8:362-363.
[2]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06:95-98.
[3]张春波.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当代大众文化[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03:88-92.
[4]尹均生.大众传媒与当代文化建设[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4:1-4.
[5]沈悦.电视传播与当代都市文化[J].新闻研究导刊,2016,05:105+136.
1.1关系为主的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社会化媒体用户规模已超过3.46亿人,社交网站网民规模为2.88亿人。同时,网购用户规模达2.71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2.9%,年增长率达24.8%。对日益增加的网民用户而言,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已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两者相互融合创造出一种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社会化电子商务。当互联网行业进入“用户生产”时代,快捷精准地接触大量用户代表着无限商机,各互联网上包括本文所谈论的电子商务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一场用户争夺战。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消费者不再受制于卖家提供的商品信息而是拥有自己的消息来源,熟人之间的口碑传播使他们能多方面获取所需信息。因此,对电商平台而言掌握社交媒体就等于争取到用户资源,反映出整个产业关注的重点从“价格战”到“抢人战”的转移。而人与产品的关系往往是不稳定的,有时反倒是形式,例如界面风格、用户体验等因素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会产生较强的制约作用,故用户体验常比内容更能成为人们依赖某一产品的理由。用户对产品的需求深化为对人与人关系的需求,人际关系成了大众传播的“基础设施”。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电商平台中至少有三种关系:人与产品的关系、人与电商平台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种思路反过来会更顺,首先为用户之间的关系培育提供好的土壤,当用户之间的关系稳固后,用户对该电商平台的依赖和品牌忠诚度也就会顺理成章地建立,最后消费者与该电商平台上所提供的内容及其他产品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容易建立了。要注意的是,此三种关系不能割裂开来看,而应从系统论的角度去理解,此关系系统将是电商的核心竞争力。
1.2电子商务平台基于“关系”在电子商务模式中的完善,许多电商都从单一的运营模式转向平台化运营。彭兰曾指出:“从用户需求角度看,中国的网络经历了从内容平台到社交平台到工作生活平台这样一种发展脉络。”此过程并不是一个后来者取代先行者的过程,而是一个新平台不断扩大旧平台的内涵、实现其功能扩张的过程。因此,现在的互联网市内容平台+社交平台+工作生活平台,是一个综合平台,而不是单一的内容平台。“当网络成为一种综合平台时,它的内容平台所能承载的产品要丰富得多。”同样的,电商平台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商品交易平台,其实际承载的也将远远大于其所提供的各种产品。电子商务的目标不再是单纯的经营产品,而是首先要经营好平台。要经营好平台必须把营造用户于用户之间的关系、用户与自身平台之间的关系作为最核心的基础。比之“渠道为王”,此说法也许可以扩展为以平台为载体的关系为王。依托于这种关系的建立,平台可以包含渠道但比渠道的含义更广。当经营者扼住了“平台”这个“咽喉”时,才能赢得更多的经营空间和更强的经营能力。
2.电子商务平台的用户关系系统
2.1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好人与人的关系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产品与商机的非腾讯莫属。对腾讯来说,一个稳固的用户入口意味着商机,微信蕴含的商业潜力是目前为止任何同类社交软件都不能比拟的。腾讯7亿用户为微信提供了充足的用户资源,这些人继而通过导入手机通讯录邀请新用户加入,利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形成一个个紧密圈子,并通过“朋友圈”这一功能向社交网络跨越。2014年3月,腾讯入股京东正式跨界电商平台。可以说,微信发展电子商务主要就是靠着用户之间的关系搭建,形成了高黏性的社交网络,也就是靠用户来发展用户,微信用户的高黏性源于强关系的作用。为更紧密地参与到朋友的生活之中,人们愈发依赖微信,从而产生更丰富的内容,以供个体之间产生交流互动——这种循环体现出社交网络体系内强关系与用户黏性相互作用的机制。
2.2人与电商平台的关系人与电平台关系的构建由来已久,如淘宝、京东、当当等都有会员制度,还可以联系签到领积分或金币,但此种单向关系难使黏性长久维持。对此,淘宝网开发了IM个人网店专用工具“阿里旺旺”,整合了强大的聊天记录、交易管理和支付宝等功能,满足了电商平台与用户进行网上交易时的沟通需求。无独有偶,阿里旺旺问世两年之后,eBay收购了Skype,将即时通讯工具整合入自己的C2C交易平台,使eBay平台呈现出“C2C+Paypal(支付工具)+Skype(沟通工具)”的模式,基本等同于淘宝的“C2C+支付宝(支付工具)+阿里旺旺(沟通工具)”的模式。这演变成许多传统电商平台搭建用户与平台关系的一个模板。例如,京东推出了职能机器人JIMI作为智能购物小助手,它既能解答您购物过程中的问题,还能讲笑话、查天气、甚至谈天说地。电商平台还通过其他方式建立其自身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阿里结合双十一推出自己的社交品牌来往,因用户基础和产品设计上存在缺陷收效甚微。2013年底,淘宝更不惜与另一个未成气候的潜在竞争者新浪微博合作推出“淘宝微博版”,而随着良莠不齐的商品信息泛滥,在微博上开淘宝店并没有成为一种主流的推广方式,但也成为发展用户与平台关系的一次有益试水。
2.3人与产品的关系产品设计生产之初,绝大多数的考量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包含潜在的可能被激发出的需求。产品的营销宣传过程中,情感诉求更是成了广告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被广泛运用。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这种关系被定义为供求关系。随着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这种关系也不断深入。在电商平台,用户可以收藏自己喜爱的商品,评价已经购商品为以后的用户购买提供建议,向商家反馈购买后的使用体验等等。大数据还使电商平台可以根据用户搜索的关键词及浏览历史,推测该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产品,这是人与产品关系的一种延伸。电商平台借住用户在其平台上的操作给出产品推荐给用户的过程更是两个关系子系统在一个完整的关系系统下的有机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