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

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 大体育 教学主题

中图分类号:TG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47-02

留心高中体育教材变化,必定能感受到高中体育教学方向的变化,并体悟到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现将自己的一点感受和体会进行总结,为今后改进体育课堂教学奠定基本的思想基础,也为体育教学改革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1 从《体育》到《体育与健康》之变

在传统的教育中,体育教材注重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编排,重在向学生展示完整的体育知识体系,呈现出关注学科知识的特点。现行的体育教材,由过去的《体育》演变为《体育与健康》,从科目名称的变化,我们就能感受到学科关注点的变化,不仅注重体育学科知识教育,更加关注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关注体育对人类的精神影响,扩大了体育学习的外延,更加关注体育的社会意义。

教材编排的变化标志着体育教育方向的转变。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准确确立教学总目标和方向,由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教学向关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转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观,正确处理运动与健康的关系,让体育运动切实为健康服务。比如,很多人单纯地认为体育锻炼对身体有益,但是,当人身体疲劳时继续进行过量的运动,不但对人体无益反而有害,会导致人免疫力下降。如果青少年长期进行透支体能的体育运动,还会影响成长发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巧,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处理好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让体育学习真正成为健康的指南。

新教材还编排了大量体育运动对精神的重要影响、体育文化、健康饮食的内容,教师要将这部分内容放到与体育技能同样重要的地位,比如,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体育活动对人精神世界、社会交际的影响,体育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关系,对常见传染病对和常见疾病的预防,对心理健康的维护等。教师要将这些内容渗透到体育内容的教学中,比如,当一节课接近结束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今天觉得劳累吗?饥饿吗?你早晨(或上午)吃了那些食物,它们能为你提供多少热量?提醒学生关注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也可以向学生提问运动后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体育运动与精神调节之间的关系。教师也可以利用下雨(雪)、雾霾等不利于室外运动的机会,组织学生上室内课,就某一健康主题进行讨论式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对这方面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还可以结合国内外某一重要的体育盛事,鼓励学生通过观看比赛、参与论坛交流等形式,了解与体育相关的文化和精神,开阔学生的体育视野,加深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2 树立“大体育”的现代教学理念

所谓“大体育”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指我们的体育教学不再以课本内容为全部,而是尽力增加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和运动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教学以强身健体为最终目的,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兼顾学生的心理、精神、意志等各方面的发展,保证学生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发展。“大体育”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健康第一”,运动为健康服务。这种教学理念,与中央倡导的“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相契合,符合时代对体育教育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运动习惯和个人爱好,将这些作为培养学生体育发展的基础。比如,大部分学生习惯乒乓球、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还有部分女生喜欢健美操、瑜伽、毽球等具有一定美感的运动类型。很少有学生喜欢跳高、跳远、投掷类运动项目。高中体育教学要和学生的终身运动结合起来,为学生掌握熟练的运动技巧、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纪要向学生传授普遍的体育知识,让学生有广泛的运动基础,又要有重点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学生的终身运动奠定基础。

同时,我们要正确理解“健康”这个概念:健康不仅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身体,精神和人际交往的全面完善状态,确立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体质健康的基础,不仅是我们在学生时期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终身健康的需要。并进一步认到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通过长期锻炼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自身“健康”,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3 确立体育为健康服务的教学主题

传统的体育教学关注技能、体能重于关注健康,尤其是忽视了运动与心理、精神的关系,忽视了饮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这正是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师在组织体育课教学时,要将“健康篇”的内容与“体育篇”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促使“体育”与“健康”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当课堂上进行了某一项体育运动之后,比如,进行一场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或者一次中长跑,教师要利用休息间隙或者比赛完的短暂时间,组织学生谈谈比赛过程的感受,或运动后的精神状态的变化,促使学生认识到运动对负面情绪的宣泄、对积极向上心态的形成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运动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向的精神风貌。

教师还可以借助体育课的机会,以漫谈的形式调查班级内男生抽烟、饮酒的状况,并组织学生提讨论的形式来认识吸烟、饮酒对身体的伤害,增加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到自觉远离烟酒和,从思想上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注意对身体健康的维护。

男生对各种体育竞赛感兴趣,也对各种体育名人感兴趣。教师要利用这个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种体育大赛中人们为了取得理想成绩妇幼违禁药物的现象,和部分运动员为取得冠军进行超体力的训练导致身体伤残的现象。让学生切实认识到体育运动和竞技性比赛是两个概念,认识到普通体育运动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因追求荣誉而损害健康的体育运动不值得提倡。

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改革的一大重点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体育观念,让学生切实认识到体育为健康服务,我们要通过运动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调节情绪、消除负面情绪,让体育运动成为身心健康的推手。

4 促进学生课内外体育运动相结合

体育课堂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是向学生传授一些动作技术和运动要领,并通过相应的运动训练来帮助学生掌握、巩固和提高运动技能,同时培养学生挑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和毅力。但是,仅仅依靠课堂学习和训练,想让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健康水平有所改善,基本是不可能的。体育的核心精神在于“持之以恒”。学生只有长期坚持、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体育品质,才能享受运动带来的愉悦,才能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人家关系的和谐,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体质、改善健康状况。因此,坚持“课内外结合,拓展体育的教学时空”是体育教学成果得以巩固和拓展的必要途径。因而,每一节体育课的结束不是体育运动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运动阶段的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学校学习与日常运动相结合的道路,是课内外的运动形成完美的对接,保证运动的持续性和长期性。但是,要达到这种目的并未易事,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改进教材,提高体育教学的生命力,并根据体育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热点、趋向,结合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为学生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制定科学可行的运动计划,促使体育运动伴随学生由课内发展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

总之,体育教学改革是展的要求,学习内容也会随着时展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结合社会现象对体育教学进行深度思考,切实搞明白体育教学的方向与核心。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向,采取多样的教学策略,促使体育教学与时俱进,切实为学生强身健体、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林向阳,黄汉升.论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筛选机制和评价模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82-84.

[2] 张三花.回归生活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J].教学与管理,2004(19):33-35.

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范文第2篇

1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

1.1对健康教育的目的认识不清 护士对患者健康教育活动理解不够深刻,把健康教育当作是护理以外的额外工作。

1.2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护士未能很好地运用护理程序为框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教育内容简单,以口头说教式为主,缺少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不能激发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出院指导内容过于简单、患者不易理解和接受。

1.3 对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不足 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学科的应用学科,其学科基础包括预防医学、社会医学、传播学、行为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这些学科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但是我国的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

护士明显缺乏护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的发展。一部分护士在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沟通技巧、交流方法的掌握上还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

1.4 缺乏健康教育时间 角色认识偏差,全院护士缺编,反映了护士希望减轻工作负担的愿望,但同时也包含着不愿承担教育者的心理倾向。宣教时间掌握不好,健康教育内容的宣教集中在患者住院后的前几天,而不是分阶段、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始终,加上患者刚住院,身体上的不适尚未减轻或去除,如手术或操作后疼痛或其他不适尚未消失,因此,患者接受健康知识的效果就不理想。

2患者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患者本身对疾病的认识及自身文化层次存在差别,多表现在老年人群及农村、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少数民族的语言不通,再加上生活水平低,经济条件及卫生条件较差,自我保健意识淡薄等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多数得病后仅限于解除当前的痛苦,对疾病的认识不够。而健康宣教对于文化程度及自身素质的修养不同,他们之间的理解、接受能力及需求程度也不尽相同。

2.2 患者对护士缺乏信任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认为护士只是发药、打针,对护士宣教的健康教育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吸收,有的甚至持有怀疑态度,凡事只相信医生的解释。

3 措施

3.1掌握护理健康教育宣教的方法 健康教育有很多方法,护士可以依据教育的目的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①如果目的是增加学习者的知识,可应用个别会谈、讲授、分发阅读材料、讨论等方式;②如果要改变学习者的态度,可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③如果要帮助学习者获得某种技能,则可用示范及回教、角色扮演等方法。

3.2 清楚认识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①为服务对象提供大量有关健康的信息;②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影响健康的因素;③帮助服务对象确定存在的健康问题;④指导服务对象采纳健康行为。

3.3转变护士的理念 对护士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做好健康教育的关键,护理部通过职业道德教育、礼仪培训,让在岗护士学会换位思考,提高护士工作热情,主动地、积极地努力把健康知识传授给患者。

3.4健康教育需要多学科知识做基础 我院是一所三级综合性医院,护理人员学历水平偏低,而健康教育不仅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营养学、康复学、行为学、公共卫生学、预防保健等知识。因此护理部鼓励护士参加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及成高护理、自考函授班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同时,掌握护患交流技巧、知识灌输技巧、适当的教育方式及方法,获得患者的信任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是做好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3.5注意讲授的时机及知识量 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合适的讲解,切不可将正在熟睡中的患者叫醒,也不可在患者将要入睡前进行,更不可在患者疾病发作时。尽可能选择上午、下午30min、晚上8-9点时病房安静、病者精神较好的时机进行健康教育[2]。每次讲解应抓住患者最想了解的最重要的部分,内容不可过多,分次进行,以免遗忘或疲倦感。

参考文献

[1]李小妹. 护理学导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162-176

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抚养;心理健康;隔代;家庭;幼儿

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孩子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家庭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那么现代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如何理解的呢?它是否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利呢?本研究就是为了解现代家庭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的现状,从而制定一些指向性的措施。用事实告诉人们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形成科学育儿的观点,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以福建省泉州幼师附幼148名小班幼儿的主要抚养者为调查对象。(2)方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3)调查的内容:以问卷形式调查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项目:1.家庭抚养方式2.家长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及采取过哪些方式、方法。3.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4)共发问卷148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1)家庭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的现状

1.家庭抚养方式的比较(表一)

由表一可见:大家庭抚养模式占的人数最多。隔代抚养第二,父母抚养最少。

2.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感受和行为 (表二)

由表二可见:⑴、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上父辈比祖辈认识的人数要多得多 (2)在观察幼儿心理的感受上,由父辈教养的人数高于由祖辈教育的。(3)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上,父辈教养者明显高于祖辈教养者。

(2)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表三)

由表三可见:父辈为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观念所占百分比与祖辈为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观念所占百分比相差无几;而父辈为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行为,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祖辈,这说明了:父辈与祖辈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显著性差异表现在教育行为上,即父辈的教育行为比较先进,孩子的心理发展就比较健康。反之则差。

(3)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家庭的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有一定的影响。

1.隔代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由于老人自身生理、心理上的一些日趋退化的特点,这个环境对于极富模仿力的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补偿心态助长了儿童的依赖性倾向。老人在自己子女的抚养中出现的问题已感到无法弥补,于是在隔代的抚养中百依百顺,希望能把丢失的全“补”在隔代幼儿身上老人的封闭性心态,影响了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另外接受了抚养幼儿的委托,老人害怕承担过失的责任,于是处处包办代替,形成了幼儿自理能力、行为习惯、性格和解决问题能力薄弱低下2.大家庭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由于三代同堂,父母与老人两代人抚养幼儿中的利弊得到了互补。其次,因为人多,家务事分着做,父母也有空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开阔幼儿的视野,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幼儿的性格开朗了。由于见多识广,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加强了3.父母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现在的许多年轻父母在事业上忙碌,对幼儿的教育抚养缺乏的是时间,与幼儿沟通的交往少了,因此,各方面发展相对比大家庭的抚养方式略显差些。但父母的新思想、新观念对幼儿的性格、智力等方面还是具有积极影响作用的4.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家长虽能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他们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显然,隔代抚养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弊多利少。为引导家长采取正确抚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笔者认为应力求做到以下几方面。

三、对策

(1)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是解决心理问题。因此,家长要从意识上转变观念,既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的维护,更不能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2)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幼儿阶段年龄在三至七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1.重视情感教育。2.重视行为培养。心理健康与否,行为表现最为明显。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2.被接受、被尊重;3.得到别人的赞赏;4.在家里有地位。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四种不适当行为包括:(1)引起注意,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2)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3)报复,孩子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4)自暴自弃。孩子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因此家庭对幼儿加强良好行为培养尤为重要。首先要使孩子产生正确的行为观,教育孩子辩别行为的正确性。孩子有了点滴进步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使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其次,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应尽可能做到具体化、形象化,新颖性。如通过孩子们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 从而培养幼儿宽广、积极、热情向上的健康心理。3.重视“成功教育”。“成功教育”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在实施“成功教育”中,家长的积极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如“你做得真好” “不要怕,勇敢些,你—定能学会”等积极鼓励的语言,使孩子作为一种信念牢记心中,形成一种我会做得更好,我是很能干的积极健康心理状态,有了这种健康心理状态,就为幼儿长大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家长须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正确的抚养方式,取得家园教育同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社会、未来合格新人。

参考文献:

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 体质健康 “健康第一” 评价体系

增强中学生体质健康是全社会的责任,不只是教育和体育部门的事情。而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首要的是要积极宣传学生体质健康是我们整个民族健康的根基。广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中学生体质健康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更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亿万个家庭的美满幸福。让孩子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一生幸福是每个家长的愿望,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证明,身心健康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即使品德再好、学问再大,也难以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更谈不上有自己的幸福生活。要通过多种途径、各种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长观和健康观,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体质健康的氛围,并将为之付诸实践。我们在这里通过反思,也想到几点能让农村中学生体质得以增强的做法,拿出来与同行共勉。

一、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教育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不在于教学方法本身,而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所以应抓农村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水平,提高教师体育教学与研究的能力。也可组织农村体育教师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体育教学论,让教师把握教育与心理的基本常识,并在教育实践不断验证理解,从而提高对学生、对教育的认识能力,为抓好体育教学打好基础。并要运用教育理论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总结体育教学经验,按照教育规律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不断研究新课题,发现新问题,探索体育教学新问题,从而实现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进而总结实践,使之升华为理论,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教学,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条件的,可培养教师吸收新的科学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开阔教师的眼界,丰富和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水平,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的能力。还可抓好教师的进修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拓宽教师的学识领域,培养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树立农村中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体育活动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健康第一”应作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使学生理解个人健康、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学会获取现代化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方法,从而提高农村中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目前,我们农村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三、构建适合农村中学生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农村中学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发挥学生体育特长。以往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量化”,而忽视了“质性”评价,往往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甚至有时所得到的评价会和实际不成比例。因此,我们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新的评价体系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要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学生的处境与需要,要突出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学功能。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在体能、技能、行为、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不足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到原因,努力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和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学习评价,学生在充分演示自己体育学习方面长处的过程中,体验体育活动中成功的乐趣与喜悦,增强体育学习的自信。实践中,只对学生公布等级的档次,而不直接公布具体分数。实施等级制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分散的精确度变得模糊,淡化分数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消除分数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进而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健康教育;要求

中学生的健康教育是家长、学校甚至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人的一生。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们每一方都有权也有责任来为孩子的健康教育负责。不管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健康教育都是不容忽视的。

一、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

为此,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初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以及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外在影响,使得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二、重新审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2001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小学叫《体育》,初、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初中学生要开齐开足体育课。因此,课改后的初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

体育教师应知晓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的体力、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和情感的需要。

体育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要求的内容,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学习方法,还要善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主动摄取新的、和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如:体育教师应了解和理解体能与个人健康、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伤害的预防与处理、心理与情绪健康、吸烟与其他药物、营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长发育与家庭健康、社会与环境健康、导致艾滋病的性行为、其他性传染疾病和意外怀孕、过度节食、过度缺乏体育运动等健康教育领域的内容。

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环境渗透;教师言行;家园共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幼儿园的“健康教育”要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帮助幼儿逐渐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的教育。因此基于渗透理念下的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所倡导的是幼儿园在生活中、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中渗透健康教育活动理念,提高幼儿健康认知,改善健康态度,培养健康行为。

一、生活活动中健康教育的贯穿

《新纲要》指出: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要积极探寻日常生活中的幼儿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而幼儿的健康认知有别与成人,譬如,我们班有许多幼儿认为只要一接近感冒的人就会被传染,自己也会感冒;更多的幼儿无法理解、体会和想象现在坚持喝牛奶将会对今后骨骼、牙齿的发育产生怎样的有利影响;甚至不知道多喝开水有什么好处。这时候作为教师应常常契机教育。感冒是通过怎样的传播途径才会被传染的;牛奶含有丰富的钙物质等,能促进人的健康发育;多喝开水能补充一日所需水分等。就是说教师在讲的过程要尽量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这样幼儿才能易懂。

二、一日活动中健康教育的贯穿

1.日常生活中健康教学活动是幼儿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形式。《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健康教学即传统意义的“上健康课”,有别于生活中的健康教育,对于某些健康教育内容,比如,幼儿不太容易理解的健康常识、不太容易掌握或需要系统训练的健康行为技能等,只有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精心地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引导、启发幼儿探索、理解和掌握。因此,幼儿健康教育的形式离不开健康教学。健康教学的内容可以是预先设定的,也可以是临时生成的。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健康的价值和幼儿成长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将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故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是最必要的:如果幼儿教师真正持有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那么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也是最本质的,比如,在画画、看图书时提醒孩子坐姿端正、握笔正确、手眼保持一定距离等;由于“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那么各领域的目标实质上是协调统一的,差异仪仅是侧重点的不同,因此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是最可行的。

3.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然地流露出内在的心理冲突以及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绪情感;在游戏中,幼儿能自由而愉悦地感受和学习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习惯,体验身心放松带来的快乐。因此,在幼儿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美术、舞蹈、语言艺术的作用,把艺术和游戏紧密结合起来,为儿童创设游戏的情境。

三、环境中健康教育的贯穿

幼儿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所以应重视创设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功能,让物体与空间更有益于幼儿的健康,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幼儿园小环境:①通过户外活动器械_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创造让幼儿主动参与体质锻炼的外部环境,激发幼儿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好习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②运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如:通过墙饰布置、教育专栏宣传健康知识及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常识;③结合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例如:“我爱环境美”、“垃圾大楼”等社会性活动,带领幼儿开展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卫生、维护环境卫生的教育,培养幼儿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教师的言行在健康教育中的贯穿

教师一天的言行举止都深深影响着幼儿。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为此,教师还应当积极构建健康的心理生活环境,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使幼儿情绪安定、心情愉快,要充分认识到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有时比物质环境的影响更为深刻,要根据幼儿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反思、调整和改进心理环境。做到幼儿每天都能开开心心上幼儿园,喜欢与老师接近。

五、家庭教育中健康教育的贯穿

幼儿健康教育必须要取得家长的共识,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健康教育效果才能更快、更好、更巩固。

1.通过多种活动让家长转变健康观念,不断完善健康意识,明确健康教育理念和幼儿健康教育目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实施有效教育。例如:安全教育中的“急救、求助电话号码”、“遇到坏人怎么办?”等内容,取得家长的配合教育就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范文第7篇

自踏入高中校门开始,高中生就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其文化课的学习任务是非常重的,所以不少中学对体育这门课程不予重视,有些老师还擅自将体育课改为高考科目的教学,使学生的锻炼时间更为缺少,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学科不仅具备人文学科的特性,还具备社会性、实用性等特征,体育课堂更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场所。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呢?

一、健康人格的概念及意义

健康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是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等各要素和谐统一、相互协调的结果,具有稳定性、综合性以及持久性。

健康的人格是个体实现自我发展、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条件。健康的人格具有积极健康的主体意识,能够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健康的人格一般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能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有着较强的同情心;健康的人格具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在遇到挫折时不气馁、不妥协,不嫉妒他人和诽谤他人;健康的人格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够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健康的人格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断促进自己全面发展。此外,健康的人格是获取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重要前提。

二、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措施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进行,通过合理的运动使学生们的身体得到锻炼,在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意志品质和适应能力,所以体育教学对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一是“边玩边学”,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育运动一般是在室外进行的,教师可以在与学生共同进行体育运动时讲解与《体育与健康》有关的内容,使学生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知识概念。例如,可通过“接力赛”来训练学生的奔跑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接力赛中体验合作的精神。当前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差,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体育老师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是“比赛制”,在比赛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健康人格。高中生有着较强的好胜心理,在任何场合都希望自己赢,但是比赛有赢就有输,在体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输赢价值观和得失观。例如,在讲解“篮球”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向学生传授篮球运动的相关理论知识,教给学生基本的动作,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使学生在比赛这种拓展训练中更深刻地领悟篮球运动和比赛的精髓,养成良好的比赛意识和健康人格。通过篮球比赛,使学生认识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比赛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比赛制”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奋斗、顽强拼搏的良好作风。

三是“个性化”,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因此人的个性也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适合短跑,有的学生适合长跑,有的学生适合跳高,有的学生适合跳远,所以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的提升,注重强调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董 磊,孙培全,赵亚洪.健康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展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1,(49).

[2]董延国.浅析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3]顾晓雪.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姜 静.浅析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与优良的品质[J].成才之路,2009,(22).

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范文第8篇

一、要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正确地对待不同的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上进、心情愉快,促进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并勤于教育工作,能够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并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能够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优点与缺点,预见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心理准备。

2.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1)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互相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而的态度多于仇恨、恐惧、妒忌、厌恶等消极态度。(4)能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行为较少。

3.能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认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2)具有较强的个人教育效能感。(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我,学生和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4.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力一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5.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具体表现在:(1)工作中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不良事件。 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二、要分析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理因素。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生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卞要表现在遗传、发育、和疾病方面。要保持心理健康,首先要保证身体健康,保证身体器官功能正常。

2.心理因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其中,心理过程是指知、情、意,人格则包含需要和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各项心理活动应该处于正常状态。

3.工作环境因素。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环境,因此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人际关系和学校氛围影响着教师心理。

4.家庭因素。教师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等都会对教师的心理产生影响。

5.社会因素。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都生存于社会这个大背景之下。社会的意识形态、风气等都会对教师心理产生影响。

三、要掌握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与帮助方法

从教师个人来讲,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缓解和减轻心理压力,积极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1.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和周围环境。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免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要认识到自己的执教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并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2.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及时消除不良情绪,避免情绪郁积。如放松训练法:从生理上放松,以消除紧张的情绪;合理情绪疗法:转变自己存在的不合理的信念和看法;转移注意法:在情绪低落和压力过大时,通过运动、劳动或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转移注意力等。

3.要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心情舒畅,舒缓压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把自己的苦闷与烦恼尽情地向朋友倾诉,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