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健康的认知

对健康的认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健康的认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健康的认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日常琐事;应激;回归分析;大学生;健康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Hassles and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Xu Guoqing, Li Hui, Xie Guoca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hassles and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xamine their interaction. Methods The SRHMS and the revised HASS/Col were used in measuring Health and stress of daily hassles of 153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Frequency of daily hassles in college students significantly predict physical health; the person appraisal of intensity of the stressor and coping processes significantly predict mental health; coping processes significantly predict social health; frequency and coping processes significantly predict gross health scores. Conclusion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hassles and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daily hassles can be an effective predictor to health of individuals.

【Key words】 Daily hassles; Stress; Regression analysis;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1 引 言

应激是由各种充满紧张性的刺激物引起的一类非特异性反应状态,包括应激源、个体对紧张的反应和应对过程[1]。应激发生频率高、范围广,对个体的工作或学习都有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的身心健康,引发机体疾病。根据引发应激的刺激事件强度,可将应激源分为:生活事件(生活中重大的变化)和日常琐事(常见的使人烦恼和气愤的“琐事”)[2]。重大生活事件很容易引发身心疾病[1]。而国外研究发现,日常琐事应激可显著预测心理压力与负性情绪[3,4]。国内也有研究认为,日常琐事应激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5]。Lazarus认为日常琐事与疾病的关系甚至比生活事件与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3]。因此,可以推测日常琐事应激很可能会成为预测个体身心健康的有效预测源。

国内研究集中于对在校大学生面临的应激性事件和生活压力感受的调查以及量化评定方法的探讨[6,7]。但较少有区分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这两种应激源,并且所有的评定量表在评价应激对个体影响时多从应激频率、认知评价和个体应对等方面入手,但仅侧重其中的某些方面。例如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就缺乏对应激频率的评定[8]。若个体面对的应激频率较高,自身的认知评价也高,且个体应对较差,那么应激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就会累积增加。因此,结合上述三方面因素设计出的应激评定量表会更有效。根据WHO的定义,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据此,本文试图探讨日常琐事应激与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关系,并检验日常琐事应激对不同层面健康的预测作用。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随机抽取161名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3份。被试平均年龄22岁。

2.2 方法

2.2.1 大学生日常琐事应激评定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 大学生日常琐事应激评定量表由Sarafino编制,共54项。被试根据过去1个月左右的回忆,对量表中所列事件发生频率、困扰程度和个体应对进行等级评定,等级越高代表应激发生频率越高,通过认知评价带来的困扰程度越大,个体应对的时间越长。各题目项在这三方面的评分分别相加即为分量表得分,各得分之和为日常琐事应激得分。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9]。

为排除语言、文化等差异,使用前对该量表进行修订。首先,翻译量表题目,并请英语教师校正;其次,用开放式问卷对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国内学生还常遇到事情冲突和东西坏掉等日常琐事。最终,修订后的量表包含51个项目。使用后得到3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3、0.94和0.91。SCL-90症状自评量表包括90个题目项,共10个因子分,可测量心理健康状况,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10]。本研究中作为修订后的大学生日常琐事应激量表的效标。结果表明,大学生日常琐事应激总分与SCL-90总分之间相关值为0.51(P

2.2.2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 自测健康是指个体对其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和期望,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较通用的健康测量方法之一。该量表由许军等人根据WHO的健康定义,采用Delphi法和现场调查法编制,适用于14岁以上人群。SRHMS为自评量表,由10个维度,48个条目组成,包括自测生理健康(1~18)、心理健康(19~34)和社会健康(35~48)3个子量表。评分采用模拟线性方式,各个题目原始分的回答是在一条有两个极端点的10厘米线上画上标记,其中37个题目正向计分,11个题目反向计分,每个题目的理论最高值是10,最小值为0。经测试证明SRHM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1]。

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包中并进行统计处理。

3 结 果

3.1 大学生日常琐事应激的性别与年级差异比较 见表1。

表1中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大学生日常琐事应激各维度及总分不存在性别差异;F检验的结果表明,也不存在年级差异。

3.2 大学生日常琐事应激与自测健康之间的关系 见表2。

表2显示,日常琐事应激各维度及总分与健康各维度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3.3 健康各维度对应激各维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见表3。

由表3可知,应激频率单独对生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认知评价和个体应对共同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个体应对单独对社会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应激频率和个体应对共同对总体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4 讨 论

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应激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低年级学生应激水平高于高年级[6,7]。而本研究结果未发现日常琐事应激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我们推测日常琐事应激来源广泛,也许更多受人格等因素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大五人格的神经质、尽责性和外倾性与日常琐事应激关系密切[12]。

Selye认为应激发生时,会引发机体心率上升、肌肉紧张度降低等一系列自发的防御性反应即警戒反应,而大多数短暂应激都会在这个阶段得以解决[1]。日常琐事应激事件发生次数越多,个体经历身体的这种变化就更频繁,进而表现为身体健康受损。这可解释日常琐事应激频率对个体生理健康的显著预测作用。

认知评价和个体应对共同预测个体心理健康的结果服从认知交互作用模型的理论预测。该模型把应激看成个体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对事件的认知评价以及个体的应对可预测心理健康。

个体应对单独预测社会健康这表明应对能力差的学生社会健康水平较低。原因可能是这类学生欠缺对社会支持的合理利用,处理日常琐事缺乏灵活性。

总之,大学生日常琐事应激与健康的关系密切,可以作为预测个体身心健康的有效预测源。但日常琐事应激对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预测有差别,可能是他们发生影响的作用机制不同所致。

对健康的认知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选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和《体育梭炼知行调查问卷》时242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在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女生显著低于男生,高三学生显著低于高二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显著低于城镇生源学生;2)有66%的高中生时体育梭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参加体育课外的徽炼:3)高中生体育梭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3)高中生知行程度不同,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同,从高到低依次是:运动+认知高组.运动+认知低组、不运动+认知高组、不运动+认知低组。

1前言

高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个性成熟度较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同时还要面临高考压力、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容易造成种种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知行是指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和被试是否为运动群体。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并对其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特点,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

本研究根据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分类标谁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3类,分别为健康、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并赋予分值。

2.2.2《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蝉教授等2006年编制的《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

在所调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处于健康状态,有31.89%的高中生处于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状态,有36.7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状态。

3.1.2不同群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2.1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1.2.2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一与特点

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65.2%的高二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76.8%的高三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

3.1.2.3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63.3%的来自城镇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共有76.5%的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城镇和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来自农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2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的分布情况

对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高,45.3%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低,7.1%的高中生认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分布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运动十认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运动十认知低的高中生占11.8%;3)不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运动。

3.2.3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4组样本予以赋值,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3.2.4不同知行等级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对不同知行程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发现,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十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4结论与建议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学校、家长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抓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创建和拓展维护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加强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2)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差,所以在准备高考的同时,学校和家长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注意给他们创造积极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注意劳逸结合,使他们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身体状态,从而能够更好的应对压力。

对健康的认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温州地区; 高二学生;性心理健康;现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6-0020-04

一、引言

罗素讲过:一切的无知都是令人遗憾的,但是对性这样的事无知,则是严重的危险。这些年来,许多青少年极端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都与性问题有关。

虽然当前青春期的性问题、性健康教育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有关青春期性心理的研究大多数都是经验性的描述和采用自编问卷小范围地对青春期性心理的状况进行调查,其科学性不够高。同时,性心理健康状态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而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后期,研究高中生能全面地了解性心理健康状况。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研究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考察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来促进青少年性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温州地区内3所高中,包括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共计510名在校高二学生进行调查。样本分布于温州的市区、平阳和苍南,重点高中162人,普通高中129人,职业学校180人,其中男生222人,女生249人。共发放份问卷510,剔除回答不完整的和随意作答(4对测谎题得分不一致)的问卷,剩余471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2.3%。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高中生性心理健康调查包含两个问卷,问卷1采用西南师范大学骆一编制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该问卷把青春期性心理健康分为三个维度:性认识方面(生理知识、性知识)、性价值观方面(性观点、性态度)、性适应方面(社会适应、性控制力、自身适应)。问卷包括46个项目,其中有4对测谎题,17个反向记分题。问卷采用5点评定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给予1到5分的评定,反向记分题相反,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2是围绕上述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三个维度设计的自编问卷。

3. 研究程序

采用男女生分开的大团体施测方法,由校外专职心理老师担任主试。发下问卷后,主试先指导学生正确填写量表,强调测验以不记名方式进行,仅用于科学研究。主试在确认被试理解施测要求后开始施测,并当场收回问卷。

4.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T检验和F方差分析。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温州地区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总体现状

表1 温州地区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总体特征

对温州地区的高中生性心理健康问卷结果进行总体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从中可见,三个问卷的平均分大小的顺序依次为:性价值观>性适应>性认知。各分问卷平均分大小次序为:性认知问卷:生理知识>性知识,而性知识得分低于3分;性价值观:性观点>性态度;性适应分问卷:自身适应>社会适应>性控制力。

2. 温州地区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具体特点

表2 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和

不同子女数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

注:*P

经T检验分析发现,除性价值观维度外,温州地区高中男生和女生性心理健康的各维度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其中男生的性态度和性控制力低于女生,其余维度得分均高于女生;同时,高中生性心理健康不存在生源地差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在性观点和性控制力上存在差异,自身适应、性适应和总体水平存在差异非常显著,且都是独生子女好于非独生子女。(见表2)

表3 不同学校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

注:*P

经F方差分析发现,温州地区高中不同学校类型学生的性心理健康状况,除了性知识和性认知两个维度没有差异外,其余维度都有显著差异。运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发现,重点高中学生的性观点、性价值观、社会适应、性控制力、自身适应、性适应和性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均高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学生,且差异非常明显;重点高中学生的生理知识好于普通高中;重点高中的性态度好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通高中学生的性态度、性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明显得分都高于职业高中的学生。(见表3)

表4 不同学业成绩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

注:*P

在学习成绩这一因素中,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划分为中等偏上、中等和中等偏下3组,对这3组学生的性心理健康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成绩在性认知、自身适应、性适应和性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的主效应显著。多重比较发现,学习成绩偏下学生的性认知高于学习成绩偏上和成绩中等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自身适应得分低于学习成绩偏上和学习成绩偏下的学生;在性适应维度中,学习成绩偏上的学生高于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学习偏下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总体水平高于学习中等的学生。

四、讨论

1.温州地区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总体现状

本调查表明,温州地区高二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学生对性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基本能够适应由性引发的变化并表现出基本恰当的行为;学生对有关性问题的各种知识的认识很一般,尤其表现出对性知识缺乏科学的认识,性认识滞后于性适应、性价值观;虽说性价值观可以指导性认知、提升适应,但如果没有科学的性认知为基础,性价值观也可能是无水之源,这也提醒我们要对现在高中生性价值观的成熟度有一个理性的思考。

这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所获得的性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就慢慢形成了一些对性问题的看法,而且这些对性问题的看法也会不断地发展、调整;其次,受性传统观念和性开放态度两种思想矛盾冲突的影响,高中生对性问题的态度倾向和性适应也常常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中,学生在面对外界探问时也可能表现出防御机制,倾向于“标准答案”;再者,由于家庭性知识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性教育的回避态度,使得学生性认知发展缓慢,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

2.温州地区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具体特征

(1)性认知

研究发现,温州地区高二学生性认知水平偏低且表现出性别角色、学业成绩差异,其中男生性认知水平高于女生,尤其女生对性的各种问题的认知水平偏低;成绩偏下的学生性认知水平高于成绩中等和成绩偏上的学生。同时,农村和城市高中生的性认知水平的差距在缩小,性认知水平不受生源地、学校和家庭子女数的影响。

在生理知识方面,男生对生理结构、生理功能等了解多于女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好于普通高中的学生;高二学生的性知识水平偏低,其中男生对有关避孕、性病、性骚扰、性心理等的认识好于女生。

原因分析:

其一:温州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较快,学校的硬件设施基本上没有差别,学生获得性信息的渠道基本上没有差别,在性认知上就不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二: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还影响着性认识水平。认为女生应是被动、顺从、依赖的;男生应是主动、有支配力的。传统文化对女生性方面的限制要比男生严格得多,应加强对女生性认知的教育。

其三:成绩偏下的学生性认知水平最高,可能是这部分学生精力转移并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性知识所致。这也提醒我们应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关注并积极引导,不然他们将更容易成为“危险”群体。

(2)性价值观

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个性价值观看,温州地区高二学生处于中等水平且存在学校差异,职业高中学生性价值观水平最低;从性观点上看,男生性观点较女生准确,重点高中学生性观点较职业中学和普通高中学生准确,非独生子女学生性观点好于独生子女;而女生性态度好于男生, 职业学校学生的性态度最差,所以教育者应特别加强职业学校和女生的性价值观引导;同时现在一部分男生和女生存在功利型性价值观,近 9%的学生认为爱恋是为了寻求刺激或性可以作为换取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原因分析:

其一:以往性教育偏重于性知识方面,它使青少年对自身生理变化有了正确的理解,对青少年的性观念和看法也产生了某些积极的影响,尤其对男生的影响较大。

其二:高中生对性问题虽有了一些看法但还正处在不断的发展、调整中,自编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同伴观念、社会环境和媒体信息等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职业高中学生关注这些因素的时间和精力最多,加之高中生思维的片面性和极端性特点,可能导致职业高中生性观点和性态度更容易产生偏差,重点高中生则相反;还有可能是在保守性观念和开放性观念共同影响下,女性仍然比男性在性问题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而且保守的性观念对女性的影响更大一些,这可能是性问题的态度倾向上出现性别差异的原因,而女生对爱恋、性解放等的态度相对比较理想化,较注重感情,态度也更加积极,相反男生的性价值观有待提高。

(3)性适应

研究发现,温州地区高二学生性适应水平处于中等程度,男生性适应水平好于女生,重点高中学生性适应水平好于其他两类学校的学生。在自身适应方面男生好于女生,独生子女学生对自身变化的适应要好于非独生子女,重点高中学生和成绩偏上的学生的自身适应也要分别好于其他两类情况的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男生好于女生,重点高中学生对社会文化道德的适应好于其他两类学校的学生;在性控制力方面女生好于男生,重点高中学生对有关性活动的控制和调节要强于其他两类学生;其中有10%左右的学生不大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近11%的学生缺乏对性冲动的控制能力,这些都提醒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分析其原因:

其一: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并趋于稳定,高中生对自身身体的变化有一定的统合能力,对社会道德也形成了自己的观念,同时也能够对自己的进行一定程度的监控。

其二:青春期女生的生理变化要大于男生,这就对女生的角色认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三:由于两性社会化过程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被要求是独立、果断、自控力强的,而女性则被要求是服从、谦和的,性别角色的刻板化对男女心理差异、行为差异都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这也会对性控制力产生影响。

其四:青春期产生性冲动和渴望接近异性是很自然的,不受成绩、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但重点高中学生当出现性冲动、望的时候,可能更多地能将精力转移到学习中去,从而使能量得到宣泄或升华,说明性的好奇心与其他各种好奇心一样,一旦满足或者找到恰当的出口,很快就会消失。因此,防止青少年出现性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尽量按其要求,告诉他们关于性的一切事情并提供支持、引导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骆一.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的初步编制[J].心理科学.2006,3.

[2]王慧遐等.浙江省中小学生青春卫生课状况调查 [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

[3]李晓天.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探究[J].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2006,5.

[4]冷剑丽.瑞典中学性教育的实践及启示[J].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2006,6.

[5]谢己红.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青少年德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J]. 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2000.

对健康的认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政治教师 健康心理 中学生 影响

由于教师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也是一种充满激情和动力的事业,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情感素质。1962年,美国工程师普莱西研制出世界上发明一种教学机器,于是有人就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在二十一世纪将不存在了,也提出了所谓的“非学校化”和“教师消亡论”观点。但一直到今天,教师这个职业并没有消失,也没有因此而被淡化。这也许说明了任何先进的现代化机器都不能取代教师的情感教育功能。如今,一些教师出现对职业的倦怠、没有激情,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教师情感的冷漠和教师对职业中的事情缺乏必要的感动力。在这里,我们主要思考的是,教师情感的意义、学生健康心理和教师情感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影响。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我们做事的前提,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只有在心理上是健康的,才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来;只有心理健康,才能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这份职业。教师应以亲切的情感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进步。因此,一个好的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因为,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其言行情绪必然是积极的,对学生的影响也必然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对学生起着暗示作用。于是,教师情感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不同,对学生的体验或反应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投入积极的热情,学生也会以积极的思维来思考;老师对作品的内容的深深感动,也会让学生热情高涨、群情振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投入何种情感,学生也就会产生也相应的情感,即教师情感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其实,一个有影响力的教师是善于投入自己的情感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也会充满激情地去关爱学生,从而给学生带来内心世界的感染,因为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情感互动的过程。印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说过,师生活动是“师生心灵约会”的活动,所以,教学过程中是一刻也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投入的。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从而可知,学生心理健康不仅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社会的必然性,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的新任务。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不但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参与竞争的心态。许多心理上有障碍或病症或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都是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的。于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素质要求。也就是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其心理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其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最终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

三、教师健康心理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影响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它的意义是对人的认识和活动具有动力作用,对人的健康有重要影响,它丰富了人的心理生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反应是异常敏锐的。教师的喜怒哀乐都会引起学生心理的波动,教师对学生、对工作、对社会、对人生的不同态度,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同影响。多年来的对学生工作和对心理教育教育的实践让我们明白:研究教师情感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对顺利做好学生教育工作,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用自己的语言、行动、情感来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师生、生生之间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用激扬的情绪,热情的语言来激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受教育者在课堂上有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愉快地接受教育,积极地探讨问题。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最常见的关系之一,是学习者在学习实际中与老师之间形成的一种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交流,以便更好地用教师情感去影响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的情感因素是非认知的,从属于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如果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只求字正腔圆、表达准确,而没有情感的投入,再多的语言也是苍白无力的。教师只有在语言表达中加入情感因素,才能触动学生敏感的神经或精神世界。虽然情感不等同于认知,但情感也有具体的认知功能,也能提升学生认知的效率,并增强认知活动的动能。从而可知,教师情感在教学中有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镇定愉快的心情,有利于课堂上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也能准确地阐述教学的内容,更好地感染学生的情绪。所以,教师的心理情绪调整得当对引导学生改变焦虑、自卑、人际关系紧张、抵触情绪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是有积极作用的。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言教不如身教”的道理。

对健康的认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者 心理健康 标准 提升策略

21世纪,我们步入全球化竞争时代,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压力加重,企业管理者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在我国,管理者及员工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尚未引起企业组织的普遍关注。作为现代企业,必须创新理念,把管理者与员工的心理健康提升到战略高度给予重视。

一、企业管理者心理健康与组织健康

21世纪,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急剧变迁,诸如全球化竞争、知识经济、企业并购等新趋势,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考验。Matthew Miles在 1965年曾指出,组织如同个体一样,也有健康好坏之分。 “健康型组织”成为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个话题,日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企业管理者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处在既需要关注组织绩效又需要关注组织任务目标达成与员工健康,满意度的平衡中,工作环境始终是被动和主动相互交织,思想和行为自觉不自觉的经常发生碰撞。企业管理者时常绞尽脑汁思考,千方百计适应,日积月累,造成心理负担加重。从长远看,如不及时加以解决,会给管理者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全体员工的心理健康,全体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代表组织健康水平,因此,企业管理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组织健康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二、企业管理者心理健康的标准

企业管理者的心理健康对于其个人来讲,乃是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成功之本,对于企业组织来讲,是达成组织绩效和组织健康发展之本。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是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没有心理疾病或者病态,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目前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1、智力状况正常;2、情绪、情感稳定乐观;3、意志坚定,能够自制;4、具有适度的反应力;5、心理悦纳;6、人际关系协调,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人生态度积极;9、行为表现规范;10、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我们认为依据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特点,企业管理者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1. 管理者角色正确认知

管理者能认同自己的管理角色,热爱管理工作,积极、正确履行管理者的职责。企业管理者只有真正理解管理角色在企业组织发展中的作用,将自己的才能在管理工作中体现出来,才能形成正确的管理角色认知,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社会认同感,才能对企业组织中的管理工作有良好的适应。

2. 管理者的高情商

一个心理健康的企业管理者一定是拥有高情商的管理者。情商(EQ)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对于企业管理者,要实现高情商,第一要能正确认知自我的情绪,成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主宰。第二,要能够有效调节不良情绪;第三要善于自我激励,即使陷入低谷,也能够快速的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快速走出低谷;第四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能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管理者,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心理健康,合格的管理者,才真正拥有影响他人的领导力。

3. 管理者高自我效能感

管理者即使具有了相应的管理能力,如果对自己完成具体的管理任务缺乏自信,即管理自我效能感低,也无法使潜在的管理能力达到充分的发挥,导致管理的失败。因此,心理健康的管理者自我效能感高,能正确看待自己,努力寻求自己的最佳发展,从而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

三、企业管理者心理健康的提升策略

1. 企业组织要进一步关心企业管理者的心理健康

企业组织要为企业管理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企业组织可引入EAP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员工帮助计划。它是由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绩效。

2. 加强对企业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观的普及

企业组织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管理者。在企业组织中,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必须以提高管理者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为前提。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以及帮助人们去面对和疏导,是组织需要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当承担起企业管理者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普及,加强对于各级企业管理者的心理健康的EAP知识及服务的普及培训,多维度的内部沟通系统与企业管理者进行心理健康方面话题的沟通。

3. 完善企业管理者自我心理调节机制的构建

心理能动反映论认为,企业管理者心理健康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适应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体的构建活动,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心理调节机制实现的。“人贵自知之明”,事实上,许多人并没有很好的认知自己。他们常常对自己高估或者低估,从而丧失自我发展和成功的机会。企业管理者应该学会进行心理调适,尽量改善、改变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客观环境,应用有效的管理工作方式,避免脑力过过度疲劳,学会调适自己的不良情绪,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工作、生活与他人,完善自己,培养优秀的人格与品质。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心理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组织要支持和关心企业管理者的心理健康,企业管理者要有提高自己心理健康的意识,学习正确调适心理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兴琼 陈维政,组织健康:概念、特征及维度,《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第2期

对健康的认知范文第6篇

随着人们身心健康需求的与日俱增,理应为之提供心理支持的护士自身却被普遍认为职业心理压力剧增,我国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 护士的心理健康维护并非仅仅从业者自身,每个从事护士职业的个体都应该对此有更深入的思考。 在世人看来,医务人员懂的防病治病的保健知识,其职业有利于自身保健。然而,医护人员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据一项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已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如何履行其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神圣使命呢?现对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简单分析如下:

1.职业心态

相关研究表明,个人职业生涯与其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当人们妥善处理职场的生活事件和人际关系,完成职业的规定任务,便会产生胜任角色的愉悦。许多心理健康的个体热爱其职业,创造性的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工作不仅不会令其厌倦、疲溃,反而成为其生活乐趣的来源。某国际调查显示,“工作并快乐着”的年轻“白领”,每周工作100小时,其身心成完好状态;而厌倦工作的人,每周工作40小时,其身心却显示“亚健康状态”。 某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正是因为陷入了归因困境,如一味的抱怨社会或他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评价“有失公允”或“关注不足”,在困境中越陷越深。

2认知评价

人们或许无法决定自己的职业及其所处的环境,无法选择职业对象,无法选择他人对自己所司职业的态度;但可以选择积极认知评价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选择积极的工作态度及行为。同样遭遇护患冲突,一人将其认知评价为职业历程的既淀,以高姿态面对患者的冲突,既有利于问题解决,也有益自身健康;另一人将其认知评价为对方存心找茬,无法自制的与对方争执,既不利于问题解决,还可能殃及医患双方的健康。乐观者在困境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困境。试想如果自己都不能理直气壮地维护所从事职业的自尊,又何谈赢得他人的理解和敬重呢?所以我们应该用真诚的交流消除他人对护士执业的误解,引导其与我们形成积极职业评价的共识。

3.人际适应

作为社会人、职业人、个体改变人际环境的力量极为有限,人际适应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自己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潜能,永远别奢望可适应自己的环境。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任何心理的病态,都是有人际关系不适应所致。职业要求医护人员具有人际沟通的主导性,不掺杂个人好恶、无条件的适应各种人际关系环境。人际适应好者,可最大限度的与对方共享人及合作的资源,达到双方身心“共赢”的较理想境界;人际适应不良者,则易陷入人际冲突的泥沼,危及人际双方的身心健康。

对健康的认知范文第7篇

影响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1―0065―01

初中阶段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来说,是快速塑造人格,提升认知的重要阶段。而在这个阶段,由于处在特殊的身心发育时期,加上外部的课业压力,家庭环境等影响以及社会各界给予的关注等因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往往具有快速而起伏的特点,且充满了对立与矛盾。而初中的美术教育恰恰具有舒缓压力,平复外界诉求的能力,且具有直观性,科学性,理论体系成熟,评价标准层次多元化。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科学的认知世界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控、情绪管理和是非辨别能力,进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人类社会在步入新世纪以后,全面的竞争已经开始建立在人才资源的竞争上。而心理的健康发展正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但是目前社会外部环境复杂,各种诱惑因素多,使得处在人生发展不稳定阶段的初中生在心理的健康发展道路上充满了挫折与矛盾,而且容易诱发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1.青少年自身心理状况。处在敏感时期的初中青少年一般都没有社会经验,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学校与家庭的庇护之中。因此,在步入这一时期时,青少年自身的心理还过于稚嫩,并且缺乏完整的认知体系支撑。

2.复杂的外部环境。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竞争压力的日益提升,造成在部分社会体制中出现浮夸、拜金等现象。而精神世界的支柱缺乏,物质欲望的快速膨胀,使得处在特殊人生阶段,对于外部环境感知极度超前敏感的初中生,极易产生人格问题。缺乏对于外部诱因的基本辨别能力与抵抗能力是初中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因此复杂的外部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3.相关心理问题。目前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中,很多学生身上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心理问题。很多初中学生自暴自弃,厌学,自我伤害,甚至犯罪行为都与这些未得到及时纠正与引导的心理问题有着联系。

二、美术教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入,目前初中美术教学也愈加地注重学生的自主化学习与自由发挥,美术教育在如今提倡各项素质教育新观念的教育体系中,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其具备培养初中学生审美、情感控制,健全人格的能力也得到了凸显。其能为学生人格培养工具化或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孵化器的多样性课堂教学模式也使得美术教学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的研究更加多面,层次更加丰富。

1.美术教学的目的。不同于传统的注重技巧与手段的美术课堂,如今开放化的初中美术教学其实是一种发现世界,寻找世界真善美的教学。新型的美术教育便是通过绘画鉴赏来引导学生培养创造力与自我审视的能力,并借由这些能力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修正、塑造健康的心理与人格的教学目的。

2.美术教学的认知引导。美术教学教会了学生如何理性认知世界,感性认知美好,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感知外部环境的媒介。初中生认知能力有限,对于外界反馈信息的处理能力也较弱,在接触新的东西与外部诱惑时,容易产生困惑,形成主观片面的认识,进而对其心理的发展造成错误的引导。而美术教学能够促进以思维能力为基础的感知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形成正确向上的三观。

对健康的认知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体质 健康管理 体系构建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已经成为全社会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强度的降低,加上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家长的溺爱,变得懒惰,怕苦怕累,体力活动不足,不爱参加体育锻炼;有些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有些大学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注意远离垃圾食品,不注重饮食营养,如大学生经常不吃早餐;有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经常熬夜上网,玩游戏、看电影、聊天,不能保证充足的睡眠,晚睡晚起,作息不规律;有些大学生养成酗酒、抽烟的习惯;有些女大学生为了身材苗条或者减肥,通过节食或服用药物来达到瘦身的目的;有些大学生面临完成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竞争的压力等,导致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心理失调。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维护和管理的自觉性是非常必要的。

1.健康管理的概念

1.1健康的概念

现代健康的含义不仅仅是传统所指的身体没有病而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更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完整的科学概念[1]。健康的四大基石分别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和心理平衡。

1.2健康管理的概念

在笔者所搜集的文献资料中,大部分研究者倾向于黄建始对健康管理的定义,即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2]。

2.高校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构建

纵观我国各级高校,学生的健康问题主要由学校的卫生部门管理,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很不到位,大部分学校仅限于开展一些健康宣传活动和定期的健康体检。许多专家指出,很多慢性疾病都是因为青少年时期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为了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学校在健康教育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适时地引入健康管理的理念,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管理,让大学生对自身的体质健康有客观的、正确的评价,并根据自身的体质健康情况,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以学校为基础的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1)调查系统,即收集大学生与健康有关的信息;(2)评价系统,即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达到预警的目的;(3)指导系统,针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制订相应的应对方案;(4)干预系统,实施制订的方案,对大学生的健康进行干预(如下图)。

2.1调查系统

调查系统主要是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关的因素进行调查和测试。(1)健康史调查(包括家族和个人的患病史),健康体检,这些可以由学校的卫生机构完成;(2)体质健康测试,体育认知调查、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身体素质测试,这些可以由体育教师或与体育有关的机构完成;(3)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营养状况、体育锻炼等,这些可以由班主任或辅导员完成;(4)心理健康测试,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些可以由心理辅导机构完成。最后把上述调查的结果汇总,为每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

体质自评是了解大学生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体质自评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对自身体质健康的主观的评价及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等,然后把体质自评的调查结果与体质健康测试、健康查体等得来的客观的体质状况进行对比,找出大学生体质自评与客观健康的差异。

2.2评价系统

评价系统主要是针对调查系统中所得到的调查和测试的结果,根据相关的标准,利用有关的软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评价,比如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等级、心理健康评估、大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体质健康的认知程度等。

通过分析大学生体质自评和客观差异产生的原因,找出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原因,如对体质健康的认知水平,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的态度等。

2.3指导系统

指导系统是指根据评价系统的分析结果,给学生提出一个改善和提高的意见和方法。比如侧重于体育锻炼的运动处方,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案,心理辅导方法、政策法规的制定、促进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等。

根据评价系统分析出的影响威海市高职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比如,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规范大学生的作息制度,增加体育设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等。

2.4干预系统

干预系统是指运用指导系统给出的方法,对评价系统分析出的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比如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健康知识的宣传、政策法规的制定、心理辅导、生活方式辅导、疾病的防治等。

实施指导系统制定出的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和方法,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干预。比如,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健康知识的教育,增设一些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所需的器材和场地,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等。

综上所述,大学生健康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