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修复机制

生态修复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态修复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修复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生态;保护;海南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23-02

一、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的非生态影响

南海海岛资源丰富,国家首批公布的无居民海岛名录中海南省辖域的无居民海岛有6个。作为独特的自然资源,无居民海岛有着独立的生态系统和资源结构,其生态指标较为复杂,生态系统很脆弱,旅游开发若缺乏生态引导和系统规划,势必破坏无居民海岛,再做修复几乎不可能。因此,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生态指数会产生联动的影响,对推动海洋资源经济开发模式的深耕细作将带来更多的负面效应。

1.对海南省无居民海岛资源结构的生态负效应

作为旅游资源对海南省无居民海岛进行开发和资源重构,主要包括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民居和住宿业建设、道路和交通网络建设、旅游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建设等。这些开发项目依托的是海岛资源现有的自然形态的土地,开发建设过程会将海岛资源进行重构,破土动工等破坏海岛表面,这对海岛的气候,地貌、地下岩层都会产生影响,对海岛植物及微观动物生态结构都会产生不可预见的影响。在舟山群岛的旅游用岛开发中,部分问题已经表现出负效应,游客进入产生的生态破坏、碳排放指标超标、系统联动迟缓以及文化“溢出效应”等负效应问题目前技术还无法解决,将继续存在。

2.对无居民海岛资源构成的生态负效应

海南省无居民海岛的旅游开发对海岛整体资源结构会产生联动的连锁效应,诸如对海岛形态、岸线、植被覆盖区、温度、滨海区域、海水、地下水资源及其涉及海域的生态效应。无居民海岛的旅游开发规划中,项目施工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可能会因建筑垃圾引起海水退化,工业用料可能会对空气和海域产生侵害,游客过度进入的生态破坏、碳排放指标变异、游客行为对近海区及沙滩的破坏,港口建设、旅游建筑及相关建筑占用海岛面积导致海岛面积缩减,海岛港口建设对所属海域及动植物生态结构的冲击等。

对无居民海岛的资源的生态结构和资源构成的影响远不止于此,生态系统的破坏将产生更糟糕的联动效应,会直接引起海岛资源恶化、生产力下降,将是无居民海岛旅游推进的万劫不复。

二、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中的生态保护策略

1.系统分区,生态划定

系统分区是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中对海岛进行生态规划,分区进行设计,将旅游开发区、相关项目区、海岛行政区、生态隔离区等,根据海岛资源的生态指标、生态结构、生态极脆弱特质等对海岛进行空间结构区隔,系统规划,将规划中的生态属性高度界定,将海岛分成功能不同的旅游开发区域,联动协同进行开发与建设。

2.设计主题,异质开发

南海无居民海岛资源较为丰富,开发过程中应在考量经济效益的同时务必以生态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盲目开发与建设对海南省无居民海岛的资源是不负责任的。目前大多数旅游海岛开发的同质性表现突出。要围绕海岛资源的特质和可发掘文化内涵进行个性设计,围绕个性化、异质性和精品化的开发思路,将海南省无居民海岛的特质凸显,海岛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要共同树立海岛品牌与文化意识。南海无居民海岛资源相对空间不够集中,对海岛旅游开发的异质性设计对旅游开发是有利的,不至于因资源集中而过于相似。因此,在开发无居民海岛中建设项目设计至关重要,要避免重复建设和雷同开发,减少资源浪费,抑制非正常竞争的出现。从规划开发层面将主题突出,围绕主题进行系统规划和生态开发,推动海岛可持续发展。“主题岛”和“概念岛”的理念在海岛系统协同开发中极为关键。

3.产品创新,泛生态旅游产品代入

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是建立在循环经济模型基础上的,要求资源的重复利用和低碳发展旅游。生态旅游产品注重重复利用和资源循环,同时观测的指标还有产品的连带功能。泛旅游产品是对传统规范的旅游产品的延伸、升级和创新的具体表现。旅游产品高度同质是今天饱受游客诟病的。在系统协同开发南海无居民海岛中,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应注重独特性、文化性、品牌性和创新性,重构海岛旅游产品结构,将依托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的生态属性融入产品设计中,创新海岛旅游产品,深入推动海岛旅游产品的结构完整、品类丰富、标志突出。产品涉及滨海旅游、海底观光、地貌观光、养生旅游、婚庆旅游、会奖旅游、潜水与海钓旅游、探险旅游、游轮旅游以及海洋文化旅游等,对这些旅游产品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设计是海岛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品牌、文化、环境等要素都要被考虑进去,实现生态开发旅游产品,体现产品的独特性和适应性。

4.预设修复机制,生态建设景观

海南省无居民海岛的旅游开发是旅游业发展和人类足迹延伸的现实需求,也是利用海岛资源开发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结构的需求。要设置预案,保证海岛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生态要求。预设修复机制应该关注在结合不同层级和领域的基础上,依托海洋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建立海岛旅游资源的生态监测系统和异化预警系统以及修复系统。修复系统涉及生物系统修复,将修复技术整合,以物理与化学修复和工程技术修复重组并优化,实现受损生态结构能够及时得到科学合理的处理。预警机制的功能能够对海岛监测,避免出现生态破坏。

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中的海岛旅游景观建设主要是植被、水体、复合生物等景观建设,还包括人造景观建设。结合生态规划总体方针,将生态景观进行分区、分级、分类进行保护,并在建设生态景观时监测对海岛各项生态指标的影响和互动效果,建立保护区和保育区,启动预警修复机制,及时跟进,保证生态景观建设与海岛环境良性互动。发现生态失衡,即进入修复阶段,通过物理学、化学、工程技术等手段进行多样性的修复,同时控制侵害物种入侵,以保证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5.协调开发,平衡保护

海南无居民海岛作为旅游用岛进行旅游开发与建设,在宏观规划与设计的指导下,应注重生态开发与系统协同。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保护性开发是整体海岛旅游开发过程的核心指标,它可以保障生态,培育海岛旅游经济,促进海岛健康发展。对海岛的物理指标测量、容积率、可容建筑面积、建筑体体积、植被覆盖指数,尽可能减少人为设施,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人为生态负效应。提倡低碳旅游和循环旅游经济,尽量以绿色交通工具为主建立交通网络,人为建筑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减少人为因素的破坏和冲击。海岛建设项目与周围环境要和谐自然,规范相关管理与规定,禁止近海和沙滩上的商业项目,保证近海生态系统健康,保证沙滩的生态结构不被人为损坏,以保证游客有更多机会在近海沙滩获得旅游体验。严禁在海岸退缩带附近安置更多商业项目和开发行为。

6.互联网融入,智能生态岛建设

在互联网+的推进中,依托先进技术和经验推进生态旅游岛全面开发与经济发展。借鉴国内外岛屿开发的成功模式,探索海南省无居民海岛生态开发途径,进行生态示范区和生态示范项目建设试点,进而在全岛进行推广,搭建环境友好、资源循环、低碳环保的海岛旅游发展模型。在低碳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电子技术、能源技术等技术上进行有效利用,挖掘海岛绿色能源和新能源,建立多种渠道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测态生态指标,实现人与海岛的协调共生关系。

生态修复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河道;水污染;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被排入河流,已远超过河流的自净能力。因此,城市污染水体的治理刻不容缓。

城市河道的治理受到地形、周围建筑物等空间限制以及防洪泄洪、行船、休闲等功能需要的限制,因此有必要从河道特点和污染特征出发,构建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改善的综合技术体系,从而达到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的最终目的。具体到河道水体修复方法来讲,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与生态修复法,其中生态修复技术由于具有安全、经济、实用、系统等诸多优点而成为河流污染治理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将重点讨论此类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1 生物膜技术

生物膜技术是一项不断发展的技术,它使微生物群体附着于某些载体的表面上呈膜状,通过与污水接触,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吸收并加以同化,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

例如,将生物填料应用于城市重污染河道治理,研究了随时间的推移,填料垂直方向上生物膜的重量、组成成分、膜活性变化规律以及生物填料对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该生物填料生物膜活性以比基质耗氧速率表示为 0.153~0.174 mg/(g・h);在挂膜进行到第40天、悬挂密度为24 根/m 时,对水质的改善效果达到最佳,对TN、TP、COD、叶绿素(Chla)、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 53%,35%,50%,5%,44%。

同时,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河道污水开展了分流处理的试验研究,考察了在冬季枯水期、春季枯水期及夏季丰水期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水质变化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通过调整运行参数,可以使对 COD 的去除率稳定50%左右;对TP 的去除率从冬季的20%逐渐上升至春季的50%以上,但在夏季的雨期,TP 会随进水水质及气候的变化而波动较大;对TN 的去除受水温及 DO 的影响较大,冬季的去除率为5%左右,春季上升至18%以上,夏季进一步提高至30%以上。另外,在河道运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技术治理水质,探索出一套适合城区中黑臭河道就地处理的经济合理技术。

2 水生植物控制技术

大型水生植物对水体外源营养物质具有吸收净化作用,对内源营养物质具有净化及克藻效应。在发生逆向演替的水生生态系统中,施加一定的人为影响,有目的地引种优良水草品种或使原有已被破坏的植物重新恢复起来,促进退化水体生态系统中水生植被的恢复,实现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例如,经过对黑美人等21种观赏性植物在城市河道污水中的生长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黑美人、绿罗、豆瓣绿等10 种植物不适合在城市河道污水中种植;裂叶喜林芋、佛手蔓绿绒、马蹄莲等11 种植物可在城市河道污水中生长;综合考虑温度、光照条件和耐污、吸污能力认为,裂叶喜林芋和佛手蔓绿绒两种植物最适合在城市河道污水中种植。

目前,该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对影响水生植物的生态因子、水生植物的恢复机制、恢复的物种选择和群落配置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3 微生物或微生物促生液技术

生物修复中可利用的生物包括微生物(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高等动(植)物等多种生物,其中,微生物对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起着主要作用。因此,可针对受污染水体的特点和治理技术工程实施的可行性,采用原位修复技术则更具经济和技术合理性。

原位修复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补充污染物高效降解微生物(如光和细菌、硝化细菌等);另一种是补充促生液中含有的促进微生物生长、解毒及污染物降解的有机酸、营养物质、缓冲剂的组分,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增强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能力。

例如,在水体生物修复试验中利用微生物进行水体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应用微生物技术对黑臭河段进行生态修复实验,结果证明,应用微生物技术对城市黑臭河道进行生物修复,在技术上是切实可行的。

4 河道曝气技术

河道曝气技术是充分利用天然河道和河道已有建筑就地处理污水的一种方法。此方法综合了曝气氧化塘和氧化渠的原理,结合推流和完全混合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液体混合和污泥絮凝。

例如,通过河道曝气技术使溶解氧(DO)浓度提高,消除了水体中的致黑臭物质,有效改善或缓解黑臭现象。同时,在重污染河道中引入了太阳能曝气治理技术,结果表明,上、下游 30 m 范围内水体的 DO 浓度比对照区显著升高,特别是底层水体DO浓度升高了5~8 倍;运行一段时间后,水体的透明度得到明显改善,水体中的化学耗氧量(COD)、总氮(TN)、氨氮(NH 4+ -N)、总磷(TP)浓度则显著降低,对其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 37.2%,16.9%,45.6%和 33.5%。

5 人工浮床技术

人工浮床技术是利用漂浮栽培的技术在被污染的水体中种植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利用植物直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同时,在植物根系形成生物膜,利用微生物的分解和合成代谢作用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其他营养元素。例如,采用人工浮床技术对河道进行了5 个月的治理,全河的水体感官性状和水质均取得了较大改善,异臭味得到了有效控制,围隔河段的水质发生了根本性好转。同时,通过分析浮床建成前、后与浮床撤除前、后以及浮床边和开阔水道之间水质的差异,考察了浮床对河口水质的净化效果,并对净化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实施生态浮床工程之前,河口段的水质极差;而在生态浮床植物的生长茂盛期,浮床对河口水体有很强的净化能力,经过浮床段后,水体中 TN、TP 和 NH 4+ -N 浓度均得到明显降低。另外,采用原位围隔高羊茅草坪浮床来净化重污染河道水体,并研究了不同高羊茅草坪浮床覆盖率对冬季重污染河道水体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高羊茅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TN、TP、COD 等均具有极强的去除能力,并能有效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6 生物操纵子技术

1975 年,Shapiro 提出生物操纵子技术,也称食物网操纵。在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方面运用生物操纵措施即增加凶猛性鱼类数量以控制浮游生物食性鱼的数量,从而减少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对浮游动物的捕食,以利于浮游动物种群(特别是枝角类)增长,浮游动物种群的增长加大了对浮游植物的摄食,这样就可抑制浮游植物的过量生长以至水华的发生。例如,通过在重污染河道里放养黄尾密鲴进行静态试验,结果表明,黄尾密鲴单位体重(g)的耗氧量为 0.339mg/(L・h),窒息点仅为 0.25 mg/L;黄尾密鲴在浮圈中主要摄食悬浮有机物,其占食物总量的 79.74%;静态试验和现场试验均表明,黄尾密鲴 24 h 都在摄食,日食率可达到 50%以上。即l kg(空壳重)的黄尾密鲴每天摄入食物量为 0.5 kg 以上。

7 结束语

目前,河流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城市河道水体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因此,必须根据被修复水体环境现状,以生物生态技术为主,配合选择合适的物理、化学方法,同时,采用多种方法或技术的组合,从而达到技术可行、经济有效,同时又符合城市生态的要求,使城市河道水体真正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生态修复机制范文第3篇

一、主要目标

环境空气质量方面:确保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0%以上。

水环境质量方面:全县地表水省考断面达到Ⅰ-Ⅲ类考核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方面: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国家和省市下达的指标要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方面:全县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5年分别减少5%、4%、12%、12%以上。

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全县力争不发生二级及以上环境污染事件。

生态保护红线:按照国家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02%。

二、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运行机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要求,明确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着力推动形成“环委会统筹协调,专委会分兵把守,部门牵头推进,县乡两级具体负责”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责任单位:县环委会各成员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

(二)强化履职考核。严格落实《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对党政领导干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或者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而导致产生,或者未完成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约束性目标任务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同时,强化全县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情况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重要内容,并作为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责任单位: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县生态环境局)

三、深入推进“标志性战役27个专项行动”

(三)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攻坚战。深入推进城市扬尘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各施工企业按“六个百分百”标准施工,确保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以上。(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城管局);深入推进城市餐饮油烟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县城区域内排放油烟的规模以上餐饮经营场所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保持正常运行。(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市场监管局);深入推进工业废气治理专项行动,确保水泥、有色冶炼达标排放整改基本到位,有机化工、表面涂装等重点行业VOCs治理取得关键进展。(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深入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初步建成清洁高效、环境友好的货物运输体系,实现柴油货车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深入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专项行动,力争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网格化、精细化管理,露天焚烧行为有效遏制。(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农业农村局);深入推进城市烟花鞭炮禁放专项行动,确保县城禁燃区落实全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要求。(责任单位:县公安局)

(四)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攻坚战。深入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确保完成乡镇(含村级“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全面推进问题排查整治。(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深入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行动,确保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污水处理率力争达到85%左右,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力争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县住建局);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专项行动,确保摸清排污口底数,建立档案,封堵、取缔违法入河排污口。(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五)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攻坚战。深入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专项行动,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完成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和填埋场排查整治。(责任单位:县城管局);深入推进农用地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确保完成国家、省市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任务。(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确保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目标。深入推进危险废物处置专项行动,确保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得到规范化处理处置。(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六)坚决打好自然生态保护攻坚战。深入推进矿山开发整治专项行动,确保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矿山得到有效治理,督促相关责任主体基本实现修复绿化。(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深入推进湿地保护专项行动,确保乱占湿地、破坏湿地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责任单位:县林业局);深入推进野生动物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电鱼”和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违法行为,确保得到有效整治。(责任单位: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

(七)坚决打好工业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行动,确保基本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以及集企业污染源监控、园区环境质量监控于一体的数字化在线监控平台。(责任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住建局、县生态环境局、水边镇政府、巴邱镇政府);深入推进化工园区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和完善化工园区长效管理和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应急管理局);深入推进工业企业达标排放专项行动,确保各类工业企业基本实现全面达标排放。(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深入推进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确保煤炭、水泥、平板玻璃行业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委);深入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专项行动,确保基本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八)坚决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确保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深入推进水产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全面取缔河湖水库禁养区网箱养殖到位,打击湖泊水库投放肥养殖。深入推进农药化肥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全县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专项行动,确保90%以上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农户改厕率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城市管理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卫健委)

(九)坚决打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构建长效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全力打造赣江最美岸线。(牵头单位:县发改委)

(十)坚决打好河湖水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攻坚战。确保河湖水库水质下降趋势得到遏制,并向好的方面转化。(牵头单位:县河长办)

四、加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力度

(十一)持续推进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对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确保在规定的整改时限完成整改并销号;积极配合做好新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工作。(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十二)持续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审计指出问题,对照问题抓好对照自查,确保在2020年底前全部完成并销号。(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审计局)

五、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十三)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优化空间格局,落实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产业布局等规划编制过程中依法同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调整优化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能源,推动“三线一单”应用实施。(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低碳交通业、低碳建筑业、特色林业、绿色旅游业、节能环保产业。(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林业局、县文广新旅局、县商务局、县生态环境局);深入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和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提升区域品牌价值。(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十四)引导公众绿色低碳生活。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继续教育、干部培训和企业培训体系,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绿色社区、低碳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推行生活方式低碳化,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和应对气候变化宣传,积极引导居民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家居。(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教体局、县交通运输局)

六、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五)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制体制,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完成现有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发证和登记任务,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健全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体制机制,构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

(十六)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构建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十七)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创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协调推进机制,创新矿山生态修复机制,构建以国家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河长制、林长制。(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生态环境局)

生态修复机制范文第4篇

一是共同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合作水平。上海将进一步加强与其它城市在重点领域的合作,以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加快形成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联防联控的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打造区域创新网络和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完善跨界污染防治制度和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加强大气、水环境等重点领域联合防治。同时,也希望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统筹支持力度。如,加强对跨省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序和进度的协调;加强长三角区域能源互保的能力机制建设,支持国家石油天然气期货和现货市场建设,打造国家或华东地区储气、储油中心,保障区域油气供应安全;支持长三角区域申报国家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作示范区等。

二是着力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按照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总要求,上海已经明确了“十三五”规划的总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202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围绕这些目标要求,上海将着力提高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和文化等城市功能,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促进与苏州、嘉兴、无锡、南通、宁波、舟山等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打造大上海都市经济圈。

三是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结合上海“十三五”规划和正在编制的2040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上海将进一步加强对空间、人口、资源、环境、产业的统筹,牢牢守住人口、土地、环境、安全四条底线,推动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精明增长”转变,推动城市空间格局从行政圈层式向“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补齐短板、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超大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整体提高城市发展软实力。

生态修复机制范文第5篇

一、企业环境责任的现状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环境上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对环境问题的出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一方面利用自然资源获取利润,另一方面又肆无忌惮的迫害着生态环境。企业作为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的最大源头之一,责任的不履行或履行程度的不到位更是普遍问题。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环境资源的肆意掠夺,对生态环境的迫害,造成了如今环境污染事件的频发。在京津冀,秋冬季的雾霾严重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穹顶之下,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不能因个别主体获益,而让广大民众买单,生存环境受影响。近几年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因此,环境问题迫在眉睫,改善环境质量刻不容缓。2015年新环保法在突出强调政府的环境监管责任的同时,秉持“多元共治、社会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的理念,主要从行政处罚(检查、查封、扣押、拘留)和公益诉讼等方面强化了企业的环境法律责任。从此不难看出,我国的环境责任制度都偏重环境责任的惩戒功能,忽视了环境责任中预防功能和恢复受损环境的救济功能。罚款作为一种行政责任在环境保护中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首先,我国现行立法中规定的罚款金额相对于自然人具有惩戒和警示意义,但是对于污染企业而言难以达到震慑效果。其次,惩罚手段对过错导致的环境污染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对于非过错的环境损害以及环境损害后的救济收效甚微。再次,过高的罚款额会降低污染人的赔偿能力,影响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恢复的效果。新环保法注重用重罚来减少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而企业则逃避了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损害后的修复责任。对治理环境污染最好的方式,不是通过重罚减少企业的污染排放,而是对环境损害进行预防和对损害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从而恢复环境本来的功能和状态,达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

二、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依据

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稳步增长的趋势,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企业在实现了利润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污染物排放是企业生产的伴生行为,基于社会公平和权利义务对等原则,企业有义务预防环境污染并为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

(一)企业社会责任

责任是指分内应做的事,企业的责任是指企业分内应做的事。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人,有获得最大利润的责任,它要对股东负责,对企业员工负责,对社会经济发展负责,这是企业的经济责任。企业又是一个社会人,为了获得经济上的最大利润,消耗着属于全社会的自然资源,与此同时也破坏着全社会生存环境,这些都是企业获得经济利润时,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因此,根据社会公平原则,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不仅要对赢利负责,而且要对环境负责。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很重要的一方面。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成本和盈利状况外,也要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考量。企业通过获取自然资源、排放污染物来换取自身利润的增长,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治理就也自然成为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企业环境责任法律制度来控制这一成本,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维护所在社会的环境,并做好节能减排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符合社会整体对企业的合理期望,不但不会分散企业的精力,反而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声誉。

(二)公民环境权

环境权是自然人享有适宜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的权利,也就是说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它是人权的一种。公民的环境权是指环境资源利用权是指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利用i,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为民法所调整,环境容量的利用是环境法所调整。企业利润增加,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发生,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公民环境权的保护越来越为公众所知系。公民的环境权和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环境法律责任是相辅相成的,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实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环境权。

三、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

西方发达国家在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上尽管争论较多,但是就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观点一致,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纳入到社会经济实践中。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也开始将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寻求自身发展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我国也加强了相关立法,把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和建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规范化和可操作化。企业的环境责任,除了因发生环境污染而承担的环境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法律责任外,还应包括企业环境污染的预防责任和环境损害后的修复、赔偿责任。

(一)建立企业环境成本预算和支出机制

从企业自身角度进行环境保护,在建立完整的环境责任制度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对作为环境成本的环境污染的预防、修复和赔偿等环境保护进行支出,实现企业和环境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成本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看得见的生产资料,也应包括那些隐形的,短时间看不出消耗的环境成本。企业在发展经济、获得利润的同时,消耗了社会共同的资源,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的物质污染了环境。从这个方面来看,企业消耗的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修复都应该纳入到企业的成本中来。要自主的承担起环境责任,自觉地将环境保护计算到自己的生产成本中来,尽可能的降低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实现生产经营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里的环境保护的生产成本包括制度成本和环保的支出成本。

(二)建立企业环境责任的预防和修复机制

生态修复机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微生物;污水处理;污泥减量

前言

水环境问题是全球的热点问题之一, 污水污泥处理则是改善水环境的核心任务。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提高, 使用微生物修复的方法治理污水污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关于微生物种群研究

1、除磷细菌。污水污泥中磷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其污染程度的主要指标, 除磷细菌则可实现生物除磷, 从而净化污水污泥。

2、硝化细菌。借助异养微生物,污水污泥通过氨化作用产生氨,之后由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硝酸形成硝酸盐,从而起到了“解毒作用”。硝化细菌在污水处理、农业等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近年来世界研究的热点,其中变形杆菌的 亚纲几乎已经成为微生物生态学的模式系统。

3、丝状细菌

丝状细菌作为污泥絮体的骨架,表面附着菌胶团细菌,形成结构紧密、沉降性能良好的污泥絮体,具较高的净化效率;另一方面,絮体尺寸增大到某一临界值后,丝状菌伸展出来,显著影响絮状活性污泥的沉降性(污泥膨胀)或引起生物量变化和泡沫形成(污泥发泡),从而严重影响活性污泥的处理效率。

4、白腐真菌。白腐真菌为生物界中一类奇特的丝状真菌,腐生在树木或木材上,能够降解木质素而导致木质腐烂,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地球生物圈中碳素循环的障碍。白腐真菌能够通过产生胞外氧化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等,直接参与各种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和毒性物质的降解。这种独特的降解能力和降解机制,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科学界以及工业界的高度重视。

二、有关机理研究

1、一般机理。微生物对各种污染物的降解在污水处理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归根结底是通过其分泌的酶来完成的,直接采用酶进行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比微生物修复更具优势。从自然界筛选驯化获得的土著菌,其降解污染物的酶活性往往有限,酶作用的专一性使得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的降解局限于一种或结构相似的几种化合物。依照目前的科学水平,仅能分离出极少部分的环境微生物;同时,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降解,多数不是由单一微生物所能完成的,需要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协同合作。因此,研究微生物基因表达的差异与特征,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对生物修复机理的研究。

2、微生物除磷机理。在污水微生物除磷过程中,几乎不产生磷酸钙沉淀。污水除磷的本质是通过除磷菌过量摄取废水中的磷,以聚磷酸盐的形式积累于胞内,然后,作为剩余污泥排出。微生物除磷工艺分为连续式和间歇式(序批式)二类,所采用的方法大多为活性污泥法。

3、微生物脱氮机理。在氮的去除过程中,硝化和反硝化是微生物的主要去除机制,通过氨氮的挥发作用去除氮素是一个次要机理。微生物脱氮是指污水中的含氮有机物,在微生物处理过程中被异养型微生物氧化分解,转为氨氮,然后由自养型硝化细菌将其转化为NO3-并进一步还原转化为N2,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

三、有关措施研究

1、投加微生物进行水体修复。投加微生物修复可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原位生物修复是指污染水体不经输送,在其原位进行处理。其主要处理方法有:一是投加菌种强化生物修复。该技术直接向遭受污染的水体接入外源的污染物降解菌,同时提供这些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在水体中加入微生物其实是对自然界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的一种强化,当水体中缺乏有效降解吸收污染物的物质时,加入的菌种恰好能加强水体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二是添加营养物激活剂或无毒表面活性剂强化水体修复。水体中的营养物缺乏时会严重限制水体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物的降解,而向水体投加营养盐可以提高微生物的代谢能力,使微生物更好地发挥作用。异位生物修复则需将被污染物质通过某种途径从污染现场运走,便于对修复过程进行控制。因此,异位生物修复有调控和优化处理的特点,但这种运输可能会增加费用,导致修复成本提高。目前异位生物修复治理多用在黑臭河水的净化处理上,即将黑臭河水用泵输入置于河边的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净化处理,然后再将处理后的水送回河道。

2、生物膜修复。生物膜修复是依靠附着在固体表面滤料介质上生长繁殖的微生物来净化有机物的好氧处理方法。微生物能附着在固体介质表面上,对水质变化适应性强,并且处理效率高(因为附在上面的微生物种类较多),降解产物污泥量少。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法具有操作方便、剩余污泥少、抗冲击负荷和适用于小型污水处理等特点,但也存在不足,如需要较多的填料和支撑结构,容易产生厌氧等。

3、生物捕食的污泥减量化。微生物在城市污泥处理中的利用主要是污泥前置减量微生物处理。其方法是通过增加微生物在反应池中的浓度,利用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捕食作用减少污泥量;在复杂的污水处理系统中有种群丰富的微生物,通过发展高级生物形成较长的食物链,使能量从低级生物(细菌)传递到高级生物(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通过生物间的不完全转化,微生物数量、能量得以减少,使得产生的污泥量减少。

4、微生物减量工艺改革技术。一是OSA(好氧沉淀缺氧)工艺。OSA工艺是将二沉池的污泥经过一个污泥厌氧池后,全部回流进入污水处理前端的好氧池,这样不仅增加了好氧池中的微生物浓度,提高出水质量,同时极大地减少了剩余污泥的产生量。在OSA工艺中,一般是将膜生物反应器(MBR)和OSA工艺结合使用。通过对膜进行曝气,增加膜附近的扰动度和物质的传递,利用膜的阻截代替传统重力沉降,使微生物群滞留和分离,并且有效控制污泥的稳定性。因此,水力停留时间(HRT)和固体停留时间(SRT)完全分离,延长了污泥龄,得到低剩余污泥产量和高可溶性污染物去除效率,污泥产量可以减少28%~68%。OSA还可以硝化-反硝化脱氮,若在沉淀池中加入絮凝剂还能同时除磷。污泥衰解可以认为是在OSA系统中,保持厌氧区较低的低氧化还原电位(ORP)有助于污泥的自腐解,不但能够使污泥衰解达到减量化,而且也可以使COD的去除率和污泥的沉淀性能大大改善。二是Cannibal工艺。这项工艺技术利用侧向交换生物反应器,使在好氧反应器和厌氧反应器的液体混合。在侧沟,受到低DO的限制,液体中兼氧菌占主导,它们降解和代谢好氧菌的残留物和副产物。当液体返回到好氧区,好氧菌分解兼氧菌,好氧和兼氧微生物交替作用,将活性污泥破坏,减少活性污泥污水处理系统所产生的污泥量,部分回流污泥直接进入侧向交换生物反应器,同时系统不断选择低繁殖细菌来分解生物固体,直到固体被完全分解。

四、结语

不同的气候带,由于温度、湿度、水中溶解氧等差异造成微生物分解差异大。一是温度、降水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二是气候变化影响微生物酶活性从而改变污水污泥中有机物的降解速率。当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尚少,因此,为了更为广泛有效地应用微生物处理污水污泥,有必要进一步对微生物在不同时空尺度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生态修复机制范文第7篇

信用是企业的生命。市场经济越发展,企业活动范围越广泛,信用就越重要。开展诚信企业建设,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容,诚信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县通过多种方式推动诚信企业建设活动,诚信企业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重视,企业诚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信用缺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创建诚信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开展企业诚信建设,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形成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为忧的社会氛围,对于降低企业经济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强投资者信心,对于扩大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建设诚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见。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制度先行,统一规范;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以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为总目标,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企业资信等级评价为突破口,以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纽带,以金融带动、政府推动、企业参与、部门协作的方式,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企业信用水平,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力争用3-4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整理和披露应用系统和与其相配套的技术支撑体系、企业资信等级评价体系、信用政策体系、信用服务市场体系和企业失信惩戒机制,促使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有效遏制企业失信行为,打造企业诚信品牌,树立信用企业良好形象,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社会环境,为建设诚信提供良好的信用保障。

三、主要内容和工作任务

一)建立诚信企业建设工作机制

1成立县诚信企业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诚信企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整体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2研究制订诚信企业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诚信企业建设工作的思路、目标、任务。

二)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整理、披露应用系统和与其相配套的技术支撑体系

1研究制订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办法和标准,统一信用信息分类及编码、信用信息征集格式和信用报告规范文本,并用数字化管理系统自动进行管理。

2建立信用信息数据交互平台,初步实现部门间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交换和共享。

3建立依法安全使用企业信用信息的机制。

三)建立完善信用政策支撑体系

1研究制定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规范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加工、披露和使用行为。

2根据部门管理权限,研究制定相关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和优惠政策,对达到一定信用等级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3研究制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及管理办法,按照评定等级对企业实行分类管理。

4研究制定企业成长计划,对符合标准的信用状况良好的成长型企业给予各项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诚信经营。

5研究制定加强信用服务行业监督管理办法,确定行业准入制度,规范中介组织的信用行为。

四)建立企业资信等级评价体系

1培育现代信用服务市场,大力发展以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管理咨询、商账催收等为主的信用服务业。

2组建或引进1-2户有较强实力和公信力的评价中介机构开展企业资信等级评价业务。

3开展企业资信等级评价试点工作。

五)建立企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1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在市场监管、政府采购、税费缴纳等方面给予政策性鼓励,金融和社会服务机构可在授信额度、付款方式及有关社会服务方面给予优惠。

2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于有失信行为的企业,通过行政性惩戒、司法性惩戒、市场性惩戒以及通过信用信息的广泛传播形成社会性惩戒,形成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制约”信用联防机制,使诚实守信逐步成为市场主流和社会规范。

3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对于信用记录出现瑕疵的企业,允许其在有关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帮助下,主动采取措施,纠正失信行为,恢复企业信用或个人信用,通过考核和评价后,获准提前解除失信行为公示和市场禁入等限制。

六)培育信用产品市场需求体系

有关部门要率先在政府采购、土地交易、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投资补助或贴息项目的选择等事项办理中使用信用产品(包括个人信用报告、企业信用状况及信用等级等)登记注册、行政事务审批、日常监管、资质认定管理及周期性检验和评级评优等工作中逐步推广使用信用产品。

四、实施步骤和任务分工

一)实施步骤。诚信企业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1初步建设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诚信企业建设工作机制,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体制,研究拟定企业信用信息公开的政策性文件和管理办法,引入或组建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开展企业资信评级试点工作,试行电子数据系统自动规范诚信等级管理及。

2扩大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逐步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信用信息数据交互平台,初步实现部门间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交换和共享;扩大企业资信等级评级范围;经济生活各领域逐步应用评级报告等信用产品,积极培育信用产品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现代信用服务业;初步建立信用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3巩固完善阶段: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政策,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加工、整理、使用、披露系统和技术支撑体系;全面开展企业资信等级评级工作,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信用产品得到充分应用,形成“守信收益、失信受损”良好氛围,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任务分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诚信企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强对开展诚信企业建设工作的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成立县诚信企业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经贸局、人行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发改、财政、工商、税务、质监、劳动、中小局及金融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诚信企业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经贸局和人行共同负责诚信企业建设具体工作。

二)精心组织。由县经贸局、人行牵头制定并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将企业诚信状况作为是否纳入中小成长计划的首要条件,对进入成长计划的中小企业优先提供信用授信、贷款、支付结算、评级、财务管理等一揽子优惠服务。要积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各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纳入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和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

三)强化协作。各部门要分工协作,落实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管理机构落实,工作方案落实,加快推进全县诚信企业建设,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要制定政策措施,推广使用信用产品。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要在登记注册、行政审批、日常监督、资质管理、评级评优等方面逐步对信用报告的使用做出必要的规定。金融和商业机构在与企业或个人发生信用交易业务时,要按照授权和规范流程查询当事人的信用报告或要求当事人提供信用报告。开展工程项目招投标、大宗交易、签订经济合同、进行合资合作等商业活动中,提倡企业和个人主动提供信用报告,授权他人查询自身的信用报告。

生态修复机制范文第8篇

1、抓好城郊型特色种植基地建设。在**乡**村和**镇新发展核桃基地1500亩,使其成为集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经济林观光示范基地。在**镇**村高标准规划1800亩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完成第一期300亩建设任务,其中新西兰红梨250亩,突尼斯软籽石榴50亩。通过观光旅游、采摘一体化的新型发展模式将其逐步建成全区发展城郊化经济的亮点。新建园林花卉苗木基地105亩,使环市区花卉苗木基地总面积达到905亩。扩大李楼蝴蝶兰种植规模50亩,进一步提高神州牡丹园、龙门西山森林公园、新村花卉市场的知名度。

2、新发展蔬菜基地600亩,完成老蔬菜基地改造3500亩,全区蔬菜总产量达到20万吨。完成龙门晓丰农科园、**吉园蔬菜采摘观光园、李楼永生蔬菜采摘园、景华门蔬菜采摘园、白马寺下黄蔬菜采摘观光园等5个蔬菜园区建设,使全区蔬菜基地增强实力,提升档次。扶持食用菌种植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福达美公司杏鲍菇第四条生产线和奥吉特公司食用菌第二期工程力争尽快建成投入使用。

3、抓好现代畜牧业生产。围绕奶业、生猪、禽业三大产业,新建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1个,新建年出栏300万只肉鸡养殖基地1个,改扩建千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猪场3个、改扩建万只以上标准化规模蛋鸡场2个。加快发展畜产品加工业,鼓励支持江泰、伊众、康世肉制品加工企业扩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精深加工比重和市场竞争力。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3万吨。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4、稳定粮食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万亩以上,其中夏粮6.2万亩,秋粮5.8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4万吨以上。开展高产创建活动,重点抓好李楼乡小麦万亩高产示范方和玉米万亩示范方建设。

5、积极扶持休闲渔业产业发展,全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00吨。

6、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挂大联大等方式,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新发展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全区省、市级龙头企业总数保持在16家以上。规范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年力争新发展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

1、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水利配套工程。新打配套机井10眼,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改善灌溉面积3000亩,硬化渠道3000米。

2、争取省安全饮水工程项目,解决5000人的饮水安全;争取市级村村通自来水工程5000人。

3、积极争取,配合市水利部门对**灌区进行升级改造和修复配套,达到“井渠双配套,机电双保险”,提高应对旱涝灾害能力。

4、加强河道险工险段治理,确保城乡安全度汛。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加强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蔬菜日光温室85栋,塑料大棚150个,修复机井42眼,新打机井20眼,硬化水渠13000米,硬化道路3560米。

三、搞好造林绿化,建设生态**

1、高标准实施年度林业生态建设任务,完成村镇绿化、生态廊道绿化补植、核桃基地、生态园区建设、苗木花卉基地、退耕还林、二广高速补植等七项林业工程,植树10.9万株。其中村镇绿化8个行政村,植树10000株;二广高速绿化补植补造9000株;生态廊道绿化补植补造6000株;完成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低质低效林改造200亩,林下种植400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70亩。同时要加强林木管护工作,巩固造林成果,确保绿化成效。

2、组织群众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区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0%以上。

四、提高服务水平,实现科技兴农

1、切实加强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进一步完善测报网络,强化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重大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监测预警和应急控制能力。

2、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新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完成农民科技培训800人,完成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4100人次。继续实施劳动技能培训,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1000人,“雨露计划”100人。

3、推进循环农业建设,发展节约环保型农业。认真做好“三夏、三秋”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继续抓好4个循环农业示范村建设,其中**镇**村为市级样板村,**镇**村、**乡**村为市级示范村,**乡**村为推进村。

4、对农机大户、种养大户和基层农机服务组织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给予信贷支持和优先补贴。全年新增农机总动力3000千瓦,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0.95万千瓦;推广新型农机具200台(套),其中大型小麦免耕播种机20套,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15部,小麦秸秆打捆机10台,秸秆还田和青贮机械40台,其它机械115台;新发展农机大户10家,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5家;抓好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普及,确保玉米机械化收获实现新突破。

五、落实惠农政策,维护群众权益

1、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合法有序流转,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不断建立完善农业保险机制,为农业规模化生产提供保障。

2、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蔬菜基地建设补贴、规模养殖场基本建设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3、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做好农民负担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加大农村“四乱”治理力度,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五项制度”和乡(镇)长述职报告制度、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一票否决”制度等,深入开展农民负担重点治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坚决杜绝涉农恶性(事)件和严重,切实保护好农民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