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第1篇

课程改革后中小学德育教育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对学科教学和教材进行了改革,而且进行了超越学科体系的全方位改革,改变了传统教育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闭塞、时效性低的弊端。下面我将简要阐述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和教育关系不明确

问题德育和教育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取向相同的,从我国古代来看,德育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德育与教育是大致相同的,相辅相成。而发展到近代,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朗,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使学校“大一统”局面发生了改变,德育与教育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工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入知识就力量的时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比较德育的地位越来越低,德育与教育的关系“破裂”开来,造成了现代教育只求真不求善的局面,一味追求知识和本领的进步,忽视了自身的精神修养,创造出高层面的生产机器,加工各种精密零件,而精神层面配不上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德育与教师关系问题

现代社会不断向产业化靠拢,不断进步,学校不仅是学习现代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场所,并且随着现代教育的日益进步,学校也成为竞争激烈的场所。在这种大环境下就需要搞好教师和教育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定位的重要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而在传统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是充当引起学校激烈竞争的加剧者,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两个层面,不能很好地互动。更恶劣的是伴有体罚,对于思维意识较弱的学生进行辱骂和讽刺,实行所谓的严师出高徒,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想意识的健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更加强调德育的地位,重视德育的发展,培养综合型人才。需要学校不断进行创新,创造出新方法和新途径来强化教育的时效性,从知识传递过渡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各学科的教育中都强化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不断上进的优秀品质。在课程改革中,尽量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德育课程面貌,强调在真实、客观的生命体中感受构建个体的道德成长经验。就此,新课程的改革解决了传统教育背景下道德与生活的分离局面,学校开始从教学向教育转变,引发了教学工作者对传统教育新的定位和思考,更加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性,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等,有利于德育工作的继续发展和探索。

三、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针对中小学生思想特点

构建道德教育体系课程改革下中小学遇见域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来制定教育对策,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体系。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理想,依赖心理严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学校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以往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要创建新的渠道,将教育的理念深化到学生内心,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并且还可以运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

(二)将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的研究视野,直接表现为德育课程类型从理论体系开始向生活体系转变,同时,在实践中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逐步发展起来,德育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更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场所,还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的重要场所。

(三)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育机构要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对教师的导入方式、提问方式、行为举止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严格要求,做到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观念。比如,备课充分、守时和负责等优良品质,要以身作则,给中小学生起到良好榜样,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并且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技术 问题 整合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2000年10月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谈上,指出信息素养已成为人的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并宣布中国将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推动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这一讲话指出了中小学教育必须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信息素养即“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等多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的共同的评价”。当今,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有关信息素养及信息素养教育的讨论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10过去了,但是从多方面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中发现我省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信息素养教育还是困难重重,问题多多。

一、信息素养教育在中小学实施的障碍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问题、资金和技术问题

因为信息素养教育依赖于计算机支持的网络教学和强大的校园网,但从调查中发现,在中小学实施信息素养教育最大的障碍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问题,有好多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谈信息素养教育不是从教育信息化的高度来谈这个问题,更没有从网络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一高度看待问题,甚至有些教师觉得信息技术教育不过是把知识从黑板、教科书搬家到电脑,从“人灌”发展到“机灌”,其实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因而对在中小学实施信息素养教育持漠不关心甚至排斥态度,这对于积极筹划和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加速信息素养教育极为不利。当然,单纯观念的开放不可能带来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上的突破,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也必须跟上。作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和重要标志,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正成为中小学教育发展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目前,据调查和笔者在上大学一年级新同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时发现农村绝大多数的中小学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有些乡镇中小学有计算机,不过也就是几台早就该换代的裸机;当然有些城市的中小学(如贵阳市)的大部分校园网已经建成了,但缺乏统一规划,存在不少管理、维护和应用的问题,而且软件建设也未相应的跟上,甚至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因而阻碍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

二、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学缺少“整合”的观念,一些教师的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教师是教育变革的动力。没有教师的转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素养教育。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还完全停留在要求学生只对知识点的了解,而完全忽视了学生掌握了该知识点后,拿去干什么的培养。例如,笔者在一节“平均数概念”的课堂上发现,我们的老师是这么教的:首先老师拿出班上一位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各科成绩写在黑板上,求出该同学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数,解释到:平均数――用几个数的和来除以这些数的个数;其次写出一个平均数和几个数,要求学生来求其中一个未知数x;最后老师出了几道题要求学生上黑板解出,留几道题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来巩固“平均数”。显然,这些问题强调的是对各种平均数计算公式的熟练程度、准确性,而不大关注对概念本身的理解,准确的说,这还停留在算术题上。对这个问题,我让我的学生(大二的学生)做了探讨,有一位学生是这样来写教案的:首先引用了那位教师对平均数定义的方法,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们讨论(1、一名身高1.5米的儿童是否可能在平均水深1.2米的游泳池中遇险,为什么?2、火车为1米以下的同学半票,现在有一群平均身高为0.8米的儿童去坐火车能否全部半票,为什么?3、请根据68+79=147,计算:68+78=?;67+80=?;680+790=?;……你发现了什么?)最后,给学生一道家庭作业:请你们回家统计你家上三个月的用水情况,求出平均数,思考为什么有的月份要高,有的月份又低?你能否控制你家的月用水量都在这个平均数内呢?(整个教学过程是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来提高教学效果)。我想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不仅仅停留在计算上,更对它有所深刻理解和应用。所以,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再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为提高青少年一代的信息素养做出新的贡献。

三、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推动,缺少评价、管理和有效科学的督导评估机制

笔者调查发现: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些条件比较好的中小学的公开课中可以看到,平常是很少看到的,就算有,大部分老师也就像前面有些老师所提到的:信息技术教育不过是把知识从黑板、教科书搬家到电脑,从“人灌”发展到“机灌”,其实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甚至还有很多中老年教师还持漠不关心甚至排斥态度,而且很多学校也只注重升学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推动,学校缺少评价、管理和有效科学的督导评估机制。这样对在中小学实施信息素养教育无疑又是一大障碍。还好,当前国家正在进行科学的考试和测评制度改革,科学的考试和测评制度,将有助于弱化“应试教育”的倾向,对推进信息素养教育起积极的导向作用。学校中平时的考试测评制度也要改革,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从“分数”当中解脱出来。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取消小学考试成绩百分制,而实行“等级+特长+评语”的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正面引导式的鼓励性评语能给学生以温暖和鼓励,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值得推广。

谈到这里,我深切感觉到,就培养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角度来看,在当前来说,在我省的一些地方政府对教育的经费的投入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我们是可以对教师的培养加大力度的,特别是对今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现在在校的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和实践》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杨德山.

[2]《信息素养论》王吉庆.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信息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2-0088-02

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我国在教育信息化上已累计投入资金达数千亿元,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统计,2004年全国平均18.9个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约90%的城市学校、60%的县镇学校和40%的农村学校建立了校园网。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巨大冲击使得各个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中不断投入资金,很多学校建设了公用的数字化图书资源中心、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学科实验室等。但是,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已建成的校园网中,60%以上处于闲置浪费之中。在中小学中的校园网和一些市县自建的城域网,利用率不到25%。如何能充分利用良好的信息化资源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一、信息素养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信息素养会议发表了《走向信息素养社会宣言》,其中明确提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是个人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促进人类发展的全球性政策。何谓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意识的指导与信息伦理道德的约束下,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速获取、正确评价和善于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它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快捷的信息获取能力;正确评价和鉴别信息的能力,善于将信息技术和获得的信息与工作、生活、学习结合起来的能力;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去开发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是当前衡量一个国家人才综合素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科技,特别是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人类的沟通与信息交换方式由过去的人际互动模式,变为人机互动为主模式。终身学习和开放学习成为新的教育理念,为满足知识创新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发达国家纷纷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决策。信息素养在人的综合能力体系中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它对增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扩大知识面,了解科技动态,搞好科学研究、创新和管理活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中小学教师急需开展信息素养培养。中小学教师肩负培养未来一代的重责,理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但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具体表现在缺乏信息的感知能力和注意力,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信息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信息工具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缺乏信息资源的结构、信息系统的构成、信息检索技术的基本知识,缺乏查找、识别、利用、加工、创新、管理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有待于提高。

信息技术本身是飞速发展的,软件的更新周期,硬件的更新周期已经是以月为单位,仅仅掌握几种最基础的软件是难以应对教学需要的。如今博客大行其道,很多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博客,而很多老师对博客一无所知。博客的使用是非常简单的文本操作,在技术上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不了解博客的教师们缺乏的是对新的信息技术的兴趣,即缺少我们所说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培养对信息素养的提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具备了信息意识,才能不断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

2、中小学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信息素养

在一线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大部分都接受了职后的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中教师们可以掌握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但在教学中却很少尝试着使用。可以说,教师们都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但缺乏真正的信息素养。

首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信息素养重要的体现就在于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愿意尝试和体验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和学生进行交流,愿意尝试和体验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扩展自己的知识,愿意尝试和体验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辅助自己的教学活动。其次,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有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能够活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的基本信息能力包括: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工提炼信息的能力,整合创建信息的能力,交流传播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有的专业信息能力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建构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等。此外,还应自觉地约束自己,能够合法、合理地利用信息,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规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保护个人信息,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二、培养在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策略与措施

1、转变看待信息技术的观念

高等院校的师范专业大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少,设置的课程也比较落后。 “只是把信息技术看成是一种简单工具”的观念在好多教师和同学心里占据主导地位。不可否认,信息技术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级的工具,但信息技术也是最特殊的一项工具。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一样,不是几门课程就可以完全概括的,必须有充分的实践和反思才能掌握,才能在一定领域里运用自如。因此,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建立完善的体系,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应用都要有很好的设定。

2、完善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当前,大学设置的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选修的课程主要有:平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程序设计等。课程结构非常松散,课程要求也各自分离,没有形成良好的课程体系。为此,我设想了一个三层次的课程体系模型:

第一层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要勾勒出信息技术的框架,一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讲解计算机的原理、术语、基本结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术语和原理;二是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发展虽短但其中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伟大智慧和商业精英的精细谋略,体会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教导学生大胆地挑战未来,开拓创新;三是熟悉常用软件的使用,办公系列软件是学生必需精通的,而计算机的日常使用还必修借助一些常用的小软件,比如抓图软件,网络下载软件,媒体播放软件等。

第二层次:与相关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

1、写论文或设计报告。文字处理软件是学生最常用的软件,然而很多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却出现了很多格式上的错误,所以必须在日常的课程中就引导学生用计算机书写论文或设计报告等应用文,了解各种应用文格式,了解一般书写规范,以及学会如何在软件中调整格式等技术。

2、在各学科课程中布置各种“搜索任务”,比如了解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查询历史人物的相关信息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检索的实践,通过这些“任务”促进学生使用搜索技术,实践搜索技术,并且能在搜索技术的使用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信息能力的目的。

3、运用数据库和网页设计技术,学生自主构建学科课程资源。把握住掌握这门课程的课程结构框架,结构框架才能把具体的知识点填充进去,找到相关知识在学科中的位置。网页的形式就是最好的展现知识结构的方式。现在大部分制作网页的工具软件都是采用所见即所得的的方式编辑网页,可以很轻松地学会制作网页,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建立课程资源网站,既可以让学生总结课程所学,又可以让学生学习网页制作等相关技能,而且,随着学生网站建设知识的丰富,随着课程的进展,当学生不断完善网站,使网站达到一定规模后,并且可以借助校园网将学生制作的课程资源网站。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不仅进一步内化和提升了对学科知识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第三层次:重视培养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把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真正加以运用,从而发现技术上的问题,重新思考,获得体会,知识也就转化为技能,经过如此的磨练,就会总结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套方法,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只在课程教学中完成,更重要的是要在“开放的课程”中完成。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要参与很多课外的活动,学生辅导员可以把各种活动都作为“开放的课程”,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帮助解决问题。比如:当学生要组织一次环保主题的科普活动,学生辅导员可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活动准备阶段,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找到很多关于环保的资料信息,活动进行阶段可以借助网络与科学家对话甚至远程视频讲座,可以建立主题论坛或博客宣传活动,让更多人关注和参与讨论。在学生的很多活动中都可以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在活动的锻炼中,学生会逐渐建立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规范,这也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实践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等师范教育要适应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新课程实施推进,必须提高师资的信息素养,师范院校肩负着这一历史重任。当今的师范生作为二十一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为此,应强化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优势和特色,对现有师范院校的布局、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等方面进行战略性调整,满足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各种培养模式,大力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信息素养的新型师资。

参考文献:

[1]刘志红,周振军.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6(8).

[2]田江.信息时代师范大学生信息素养探微[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3]林松.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信息素养培养[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4]陈江英.教育信息化与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081-02

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草案》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注意加强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的教育。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音乐课程改革随着国家《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发,开始把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放在了课程目标首位,标志着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这关系着亿万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不仅突出了教学改革,也对学科价值、性质和定位做了新的表述,对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和修改,体现了顺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理念,是新时代中小学音乐教育法规建设的主要成果,标志着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已开始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十世纪的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主要体现以下几点: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已建立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管理机构,初步改变了音乐教育长期没有专门机构管理的状况;二是制定了指导中小学音乐教育相关的文件和法规,基本保证了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开课率,使不少农村学校音乐教育长期空白的状况得到好转;三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并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四是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法,如柯达伊教学法、日本铃木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等,这些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引进,有效推动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大大促进了我国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五是在音乐教材建设、教学器材配备及音乐教科研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问题

1、受应试教育和陈旧观念影响,使得中小学美育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加之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音乐学科地位与作用认识仍然未到位,因此对美育重视不够,具体体现为对教育方针贯彻不实,教学中只关注音乐娱乐性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它审美的本体功能和价值,因而把音乐学科的教学目标简单的视同为其它课程的教学目标,淡化和忽视了音乐学科不可取代向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等特有的学科价值,使音乐教学重技轻艺和少美缺德,忽视了学生终生发展潜力的挖掘与培养。

2、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导致城市与偏远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差异较大。我国75%以上的中小学在农村,加强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应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紧迫任务,否则贯彻义务教育法、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及实现两个文明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对农村学校在师资建设、教学器材、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应必要的倾斜。

3、音乐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据官方资料表明,我国小学音乐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77%,初中音乐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65%,这意味着还有近三分之一音乐教师学历不达标,特别是农村地区音乐师资匮缺问题在近期内较难解决。90年代中期以后,一方面因高师扩大招生,音乐系科的毕业生数量增多,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下降,中小学生源减少,专业教师奇缺的矛盾总体上有所缓和,但由于毕业生大多留在城市学校工作,致使城市中小学音乐教师趋于饱和,而农村学校音乐教师仍然奇缺,这应是国家重视解决的问题。

4、音乐乡土教材的建设不尽如人意。民族音乐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效果欠佳,在音乐教学中弘扬与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兴趣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对策

1、教材编写应自下而上广泛征求意见

新课改之后,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离国家有关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认为编者有必要多听取学生及基层老师意见,在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前提下,面对各地教学实际和学生需要编写教材,因此必须采用自下而上的办法广泛征求各地老师意见。在教材中可补充地方戏或穿插乡土音乐,也可以吸收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以开拓学生音乐视野,帮助学生了解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使音乐课本成为既有特色又可实施的教材。

从音乐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来看,这两者亟待创新。在陈旧教育观指导下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学往往与审美教育的本体目标相背离,使学生在枯燥的训练中失去对音乐兴趣,并舍本求末,淡化了美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努力发掘音乐内涵中美的因素,将审美兴趣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以培养学生表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还要求教者能根据教学需要,采用灵活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与感受,让他们大胆彰显个性,确立起学习音乐的自信心,最终成为具有全面和谐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的升学竞争、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竞争的要求,使我们的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不败之林,使教育为实现中国梦发挥重要作用。

2、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其中包括引入了一批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思想和方法,如: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思想、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洛兹教学法、日本的铃木教学法等。此外,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理所当然的应将现代电脑技术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建立以电脑音乐和网络为技术平台的现代教育环境和音乐学习资源体系,充分利用电脑音乐教学系统,大面积、高效率、个性化、创造性地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推进音乐教育国民化。

3、将流行音乐元素带进校园

时代的发展要求音乐教学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气息。流行音乐在学生群体中是较受欢迎的,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妨把思想情绪健康的流行音乐适量地引入校园,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调动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拉近师生互动的距离。

总之,音乐应是育人的载体和工具。新世纪的学校教育所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音乐基础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基本懂得音乐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以情动人的艺术表达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具有审美情感和对美的追求,这是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最本质的区别,正如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指出,加强基础音乐教育旨在“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感情更臻于细腻敏锐,使儿童更加健康活泼,具有想象力,促进各方面的学习”。因此,音乐课的特征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聆听音乐、感受与表现音乐。参与音乐创造活动,使学生沉浸在音乐文化的美妙境界,有使自己的精神也在音乐中不断得到升华,多一点高雅与文明,少一点低级与庸俗,多一点爱心与奉献,少一点私心与贪欲,成为具有真善美和人格完善的人。

参考文献:

[1]魏琳.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J].戏剧丛刊2013.3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教育;成才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1)信息技术教育的含义。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相关的技术,而信息技术教育则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为目的的教育,而是由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多媒体工具作为依靠,将学科知识建设在其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的方式。为了缩短农村与城市学生的教育环境及教学方式差异,为了培养农村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应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模式,助学生成才。

(2)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①加强农村学生未来生存能力的发展。生存能力的培养是目前中小学教学的新模式。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未来的人生道路大多是进城、上大学,或者是继续留在农村务农,对于前者的学生来说,前途已经一片光明,而对于后者的学生来说,前途不容乐观,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展开教育呢?农村是城市的基础,农村建设更是体现国家强大的根本,我们要加强农村建设就要从农村中小学教育抓起,与其试图让单调的课本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农村面貌,不如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直接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农村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并努力使它们成为农村学生未来生存的基础。②加强农村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认识。据不完全统计,农村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知识相对城市学生来说较为单薄,而且由于地域环境的限制、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中小学生不懂得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无法正确使用计算机。因此,我们要努力让学生有统一程度的起跑线,让他们学会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初步了解电子科技产品的知识。

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1)农村与城市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方式的不同。农村与城市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从微观角度上来讲有所不同,农村的信息化教育无法快速普及,山区的地形及电缆设备的不齐全也影响着当地的教育改革速度,而城市的中小学普遍有着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多功能投影仪、立体式多媒体教室已经深入课堂,农村的中小学虽然正在逐步推广信息化教育,但还很难达到学生们一人一台电脑的标准,这对教师来说,教学难度增大。另外,农村中小学的教室普遍没有投影仪设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无法将课件呈现给学生,因此,农村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工作往往停留在板书教学上,很难跨向完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农村与城市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从宏观角度上来讲有所不同,现如今,城市信息化教育已经达到校园无线网络普及的程度,远程教育的先进化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教育的体现,而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目前还未达到有线网络普及的程度,更别提无线网络的使用了。对于远程教育来说,这正是针对偏远山区孩子们的有效教学途径,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光缆疏通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尚未达到这一教学模式。

(2)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式落后的原因。①信息化教育的思想淡薄。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学校,在建设过程中都应该拥有前瞻性的思考,而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由于在办学期间投资力度不够,为了尽快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则忽略了未来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他们对信息化教育观念认识尚浅,因而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没有制定长远的教学改革规划,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制度。②教师信息化教学经验不足。一个学校的发展最离不开的是教师,教师是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农村教师是站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他们决定着无数农村孩子们未来的命运,他们承载着无数渴望知识的孩子们的梦想。然而,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普遍是当地的没有接受过严格训练的乡村教师,或者是城市刚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教学经验都不丰富,更不用说信息化教学经验了。③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缺乏。在农村中小学里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信息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目前,在大多数学校,信息技术人员不仅要承担技术维修工作,还要承担教学工作,由于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够专业化,这也就导致了学校的部分计算机空闲、教学资源浪费的状态。

三、改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思路

(1)扩大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范围。要想完全打开农村信息化教育局面,就要切实抓好扩大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范围的工作,将信息化教学有目的、有制度地落实到每一所学校,并向农村中小学教师普及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普及信息化教学方法,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努力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国家要对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改革给予资金支持,并引进专业信息化技术人员给予技术支持,学校领导给予可信度支持,学校教师给予协助支持。

(2)缩小农村与城市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差异。我们不仅要扩大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范围,更要缩小农村与城市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差异,努力将全国上下的中小学的教学模式统一起来,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地区,也绝不偏袒任何一所学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才是信息化教育的根本体现。只有搞好了农村的教育工作,才能有效开展农村的经济建设;只有抓好了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才能抓住我国农村美好的明天。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将城市中小学校的优秀教师与学生派到农村,为其信息化教育工作排忧解难,互相交流经验,也可以让农村的部分教师与学生走到城市来,学习和感受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多角度思考,取长补短,争取快速缩短城乡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差异,从而真正使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胡小勇,祝智庭.信息化视野中的教师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

2003(6).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第6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的初中思想品德是由传统学科思想政治演变而来,貌似不经意之间学科名字的变化,其实暗含着教育专家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定位。在新课改中,广大的一线教师认为对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而言,谈政治过于敏感、笼统,相比较而言,对其生活精神和道德的提升会更加有必要。而在新课标的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有一些是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的相关内容,因而一些概念或规则的解释过于抽象、概括,学生很难了解和掌握,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加以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逐步深入,增强兴趣。例如,在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课中,在前期备课环节,我就积极准备,在网络上搜索大量文字、罔片以及影音资料;浏览大量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专题性网站,选取了一段网络上热播的《改革开放30个精彩瞬间》的视频,在课堂上现场播放,让学生对改革开放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直观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归属感。

二、时事评论,培养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由其学科特性决定,其必须和现时代的国内外时事热点搭建联系,成为对学生知识掌握考查的重要方面之一。而由于教材出版都有统一的时间,印刷又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势必会造成教材和时事热点失之交臂。但是,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要求中,时事热点的考查必须要占卷面总成绩的一定比例。而新鲜的知识正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因为其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更容易被学生所记忆和掌握。在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热爱生命》一单元的授课时,正好遇到日本地震发生不久,我就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本质和真谛,通过叙述和影音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在灾难发生时,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和无助,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增强和完善,促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

三、学以致用,强化兴趣

在新课改中,初中思想品德摆脱了以往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古板、陈旧、迂腐,将更多的新鲜元素融入其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学习思想品德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将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容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用以指导生活实践,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合理、科学、健康。例如,在苏教版思想品德课中有《克服烦恼悦纳自我》的课程学习,此时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对自己的成长存在着许多困惑和不解,很多生活、学习、情感方面的烦恼也都困扰着学生,让学生无所适从。我就借助这一课,从实用心理学的角度,给他们剖析了成长烦恼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解除了学生的忧虑和恐慌,对学生成长中的烦恼予以解答并提出建议,让学生更好地度过青春期。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化 中小学信息技术 教师专业化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84-0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良好的知识架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优质的教学水平提出了很多要求,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提升层次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探索与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成为了现代基础教育信息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 有效掌控课堂

1.转变教育理念

信息技术教师要迎合现代教育理论,有效转变重专业技能、轻理论知识的教学,逐渐形成一个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良好风气,推广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以及业务素质。广大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组织、有效指导与合理点拨的方式,让学生能认真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把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变到“会学知识”,把“学习信息技术”转变到“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习的”的轨道上来。

2.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要依照客观现实,科学合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做好组织教学的准备工作,彻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就是学习计算机的老看法、老观念。为能尽快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鼓励与诱导的方式,形成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3.实行过程性评价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建立一个教书与学习的合理评价机制,实行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在教学中没有评价的教学其实是一个无效的教学,教学和评价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推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能否有效地掌控课堂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点。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加强课堂组织的基本功训练要从日常教学实践入手,主动地去进行。对于每一堂课,教师都要认真备课,掌握学生的知识需求;课堂上要精心施教,有组织地进行教学;课后要善于反思,迅速进行公平评价。

二 注重课外辅导

在当前的中小学中,信息技术并不属于考试科目,这就使信息技术课程只处于一个附属地位,教师也不会过多去重视。通常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的成就感主要依存于课外,有效的课外辅导能力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根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如信息学竞赛、电脑制作大赛以及科技创新活动等来展开课外辅导。虽然其中有许多困难和阻力,但是,只要教师能够认真踏实地去施行,坚持地去实践,就一定会让信息技术的课外辅导进行得如火如荼。

三 增强教学科研

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而教学科研又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推动剂,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通过教学科研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通过教学科研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潜能,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增强教学科研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要加强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熟悉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勇于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敢于实践新理论;其次,要有敏感的课程意识,及时捕捉思考信息技术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并把它们作为研究的内容,同时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得到提升;最后,有效运用自己的博客。博客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像免费注册电子邮件一样完成个人网页的创设,在博客上做教学科研,可以起到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率先走进教育科研的新时代中,让博客成为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加速器。

四 参加学习培训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在持续更新。同样,学生在变化,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要不断改进。信息技术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去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这就导致了许多教师跟不上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这时,就要求教师要经常参加一些学习培训,要不断地更新自身学习的新知识、新思维以及新理念。其学习培训的主要方式有阅读一些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理论书籍,阅读一些教育信息技术和中国电化教育之类的专业期刊,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因特网进行自我学习;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走出去和请进来,向一些专家学习,教师群体之间要有自我培训的意识。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关于师范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师范生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对接,应该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中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本文简单地探析了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跟中小学语文教学间的对接。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瑾.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韩丽梅. 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失落[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87-89.

    [3]匡锦,易宏.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对东南亚汉语教育影响力的研究——以云南开展对外汉语教育为例[J]. 学术探索, 2010(5): 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