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

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第1篇

一、办学理念与核心素养

我校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已有37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累,在国内外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7年来,社会深刻变革,教育逐渐转型,如何把“三结合教育”的精髓与当今“互联网+教育”及相应的优秀教育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相融合,推动传统的“三结合教育”升级、上台阶,成为我们探索的方向。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组的指导下,我校认真研究了面向未来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外延与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融慧”办学理念。

融慧者,学校文化之本、岳阳立学之本、师生发展之本也。

融党和政府、校管团队、教职工、学生、家长、社区、社会之慧,尤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慧相融,继承、发展、提升三结合教育,通过广义、新型的三结合教育,使各主体同心协力,促岳阳强力发展。

融教育文化、治理结构、教师队伍、课程体系、高效教学、公民教育、教育技术、国际化、安全与后勤服务、校本科研、学校发展性评价各业务工作领域之慧;融品格、知识、能力、体魄之慧;融师者仁爱之心、导学之能、高效之法于一身,具备高德、慧眼、卓能、良法、强体,使之慧超中华;融学优生、一般生、“学困生”“另类生”之慧;促教师、学生、家长在精神、行为、形象三系统之慧,宛若多指拳合,上下同心、左右协力,固本强基、特色发展,各客体协调兼顾,促岳阳稳健发展。

融和平文化、天津文化、中华文化、人类文化之慧于一体,着力于知识社会、学习型社会、信息化社会、个性化社会、数字化社会、创新型社会、全球一体化社会对教师和学生之需求,转知识体系为能力体系,面向人类、面向未来,发展学校、培养师生,使岳阳成为为人类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未来之才的擎旗之校,以此,促岳阳率先发展!

我校确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优秀的品格、扎实的知识、卓越的能力、强健的体魄。这也是我校开展课程评价的四个关键点。其中,“优秀的品格”包含了品德和性格;“扎实的知识”实际上是以当下和未来的学科知识为主,包含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交叉科学知识;“卓越的能力”不仅仅指当下学习、生活、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更指的是学生将来成为社会建设者所需的关键能力,包含了自主能力、兴趣保持能力、思辨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洞察判断与选择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抗挫与坚持的能力、合作与领导能力等。

二、“融慧”课程体系

学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主的各种课程进行了局部的整合、拓展或者综合,开发、构建了具有我校文化特质的“融慧”课程体系。(见图1)

“融慧”课程结构,包含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和环境课程等四大板块。每一板块又具体分为两小类,一类是国际、国家、地方开发的课程,另一类是学校开发的课程。由基础性课程中的某一门学科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开发而形成的课程,列入“拓展性课程”板块。由基础性课程中的某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整合)开发而形成的课程,列入“综合性课程”板块。第四大板块即环境课程分为学校环境课程、学生家庭环境课程和社区(社会)环境课程。该课程体系包含了宽度上的拓展、深度上的拓展和高度上的拓展。

学校将原有的综合实践课融入学校特色,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自主发展的能力培养,融入更多适合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必备技能、技巧,为成长奠基,为未来准备。如:我们的物联网种植生态课程,就让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们体会到了别样的田园生活。学生借助手机APP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及时的远程智能监控,再不受时间、空间、人员密集度等因素的限制,在监控摄像中随时拍照、截屏、存档,帮助学生建立了针对不同植物的完整的生长笔记,便于学生的对比、发现与研究。借助传感器反馈的空气、土壤的数据进行分析,学生轻松触动屏幕,在家就实现了浇水、补肥、补光、通风等工序。课堂上,当发现植物生长出F“状况”时,借助视频监控与专家进行对接指导。物联网种植生态课程的开设,明显提高了学生对项目研究的关注度,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伴随着一位位“小小现代农业达人”的诞生,家长老师们也加入到认识、观察、监护植物成长的队伍之中。当收获自己种下的硕果时,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说明了一切……

三、完整的保障体系

为了更好地实施“融慧”课程体系,高效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们建构了完整的保障体系,包括观念(思想)保障、制度保障、队伍保障、经费保障、设备设施保障、校本教研科研保障、时间(课时)保障等。其中的制度保障包含了发展性评价制度保障。通过多维评价调动广大教师主动发展、积极参与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快乐、主动成长。在“融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程度地尊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选择,使培养目标成为师生共同的愿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多种形式的积极的发展性的评价,能增强学生自信,对他们的面向未来的学习产生了强力的推动作用。除去各种常规评价外,我们积极搭建平台,创造岳小独有的特色评价。例如:三星奖章评比活动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检验了孩子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成为孩子们争相展示的平台;贯穿全年的学科月活动,成为各学科组展示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舞台;各种擂台赛、智慧大比拼、闯关悬赏榜、岳小吉尼斯、我来做微课、创想梦工坊……目不暇接的创意评价平台点燃了师生们学习兴趣的火种,让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氛围时刻弥漫在校园中。

创想未来的“融慧”课程始于今天的良好规划。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通过对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学情调查,对教师的访谈等,我们不断修订、完善课程体系,不断地与核心素养对接。今后,岳小会更加聚力课程体系建设,尽快把我校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质的中华一流小学!

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美术教育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年龄及身心发展受到限制,中小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正处于基础阶段,早期的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对中小学生美术方面的研究及身心的发展进行概括、探究,进一步得出结论:有效提升创新教育。

一、现代中小学生教育的多彩生活

现代教育技术逐渐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创新,多姿多彩的美妙画面都能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自身的美术水平,充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展教育事业。如何创新教育机制,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方式来激发教师的热情?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教学成为信息化的新常态。信息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变革为主、融合多种美术进行教育创新”,鼓励所有教师及相关教育部门都积极配合教育工作,经过实际探索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教师及家长充分结合中小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尊重他们的成长个性,用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带领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以探索为教学中心,激发学生科学创新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二、创造力的培养须从低龄阶段开始

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理念;教材;调整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为了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我国教育部于2011年12月28日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其中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目标、内容、教与学、评价等问题做出了新的规定。为了进一步深入理解、把握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的内容,笔者从课程的核心理念、基本内容、教与学、评价等方面入手进行切实、全面的研究分析,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一、课程的核心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课程要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尤其,强调了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获得有价值的数学,让每个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将义务数学教育的内涵拓展到了学生接受数学教育上。为了让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良好的数学教育判断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良好的数学教育应满足这样几项要求:第一,符合教育人的基本要求;第二,利于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第三,满足学生在今后工作、生活中的需求。

数学教育除了满足全体学生发展的要求,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了每位同学应该学习的内容,并且在教材中实时推出了选学内容,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既拓展了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也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学习材料。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如下规定。第一,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其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数学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面概括;第二,规定了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即符合数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反映并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决定了数学教材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第三,规定了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数学教材内容组织重视数学结果的过程,处理好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重视数学的直观性,处理好抽象性和直观性之间的关系;第四,规定了教材内容应当呈现的特点。基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考虑,要求课程内容设置要有层次性,且有着一定的多样性。在这里,多样性是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采取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三、数学课程的教与学

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早已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将“教与学”看成一个整体。《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必定是教与学结合的结果”,因而教学活动进行中,师生要积极参与、交往互动,以寻求共同发展。同时,还对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给予了明确规定,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要引导着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并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

为了促进教学活动有效进行,切实体现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标准》中提出了几种学习方式,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中都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推理、验证等活动探索数学过程和结果,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例如,课堂上在教师提出问题和任务后,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切记不要向学生施加压力,并适时给出一定提示以帮助学生找寻正确的思考方向,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自身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更便于自身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切实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作用,《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教师所要注意的内容。第一,以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大纲要求等内容为基础制定课程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第二,重视启发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第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数学思考方式,以便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第四,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让学生个体得以发展。

四、课程学习评价

在数学课程学习成果评价方面,《标准》中做出了明确规定,具体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评价目的方面主要包括三点:第一,通过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第二,鼓励学生学习,为其探寻学习方向给予指导;第三,评价教师教学成果和过程,为改善和完善教师教学方案提供依据。评价内容方面:要尽量反应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所达到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帮助其建立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评价方法方面:采用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五、结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实施后,其对数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基本内容、教与学和教学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给予了明确规定。为了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和学生的个体发展,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必须在新课程指导下进行革新,方能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郑毓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审思[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2(Z1).

[2]史宁中,马云鹏,刘晓玫.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与主要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2012(03).

[3]谢旋.对新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理念”部分的比较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8).

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新课改 教学理念 专业技能 教学方式

传统的政治教材在编排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忽视了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接受能力。如何适应新课改需要,转变角色,有效地开展政治教学,是摆在每一位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

一、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树立新课标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越。作为参与者,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一道去寻求真理,共同分享他们的情感和想法;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应把学生尊为“主人”。教师只有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得以充分发挥,才能把课堂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学生的本位思想,转变教师的主演角色是搞好教学的第一步。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不只是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也是课程开发的过程。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不应让教材去驾驭人,而应该利用教材教学生,把教材当作引导学生学习的知识之“舟”,当作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之“桥”,当作洗涤学生心灵的情感之“池”。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做到活化教材,真正从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调整、整合教材内容,合理选取,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飞跃。回归生活,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新课程高中政治教材已由传统教材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大模块改变为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哲学与生活四大模块。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高中政治教材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应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也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和涉及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对新课程的挑战

强调自学,培养能力。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鼓励学生自学,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配合学生的学,这一环节要立足课本,把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理解的内容,浓缩在知识体系中,通过学生的看、做、思考,熟悉课文,为下一步教学计划的实施打好根基。

新教材坚持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在生活主题下引领学生探求学科知识;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路线;课程设计、课程资源整合与课程开发的能力;科学处理教材与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捕捉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指导学生多样化学习的能力,如自主、合作、探究;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合作教学的意识与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和对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教师必须加强业务的学习和钻研,增强自身创新能力,自我磨练,不断超越;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借鉴同行成功的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

三、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的教学方式

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纳教育 实践 意义 影响 启示

199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教育大会。在这次大会中,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全纳教育面向全体有学习需要的学习者,以学习者为中心,加强参与,减少排斥,强调教育平等,从本质上改革普通学校教育,最终建立全纳社会和实现全民教育。以下就部分国家的实践过程作简要分析并探讨其对我国教育工作的启示。

加拿大的全纳教育

加拿大是比较早地实践全纳教育的国家之一,并在北美国家中产生一定的影响。他们所奉行的全纳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相信儿童、相信他们的能力。这个理念在安大略省的许多学校实践中得到了证明。下表说明了加拿大全纳教育的实施阶段和特点:

美国的全纳教育

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在全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美国全纳教育改革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美国全纳教育具有以下的特征:健全的政策法律保障体系;完整的教育对象识别体系;层次化的教育安置体系;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体系;小班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下表说明了美国全纳教育的实施阶段和特点:

英国的全纳教育

首先在英国,严格的各种法律条文为全纳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政策性保障。1981年教育法是第一部规定将残疾学生融入主流学校的强制性法律,在此基础上颁布了1996年教育法。1997年发表了题为《所有儿童的成功满足特殊教育需要》的绿皮书,1998年颁布了《满足特殊教育需要一个行动规划》的白皮书。2001年《特殊教育需要和残疾人法》对1996年教育法作出了修改。此外,英国注重校园环境的全纳性建设,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除了努力建设优美环境外,还注意人文气氛的渲染,有些注重教义的学校,师生每天祈祷获得上帝的真善美,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和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创造了和谐的氛围。

德国的全纳教育

德国的全纳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学前全纳教育的实施。下面以不来梅学前全纳教育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准备。全纳教育文化的创建是不来梅开展学前全纳教育的前提。幼儿园致力于创建一个安定的、受人欢迎的、合作的、具有激励作用和促进功能的全纳团体。

2.制度准备。不来梅学前全纳教育配备有完善的巡回服务人员体系。具体职责见下表:

3.环境调整。全纳教育的实施还体现在环境设施的调整上,具体有:第一通用设计。通用设计指的是对环境和产品设计时尽可能从一开始就使所有人能使用。第二结构化。结构化是不来梅幼儿园环境调整的另一个特点,它表明环境中存在固定的规则和期望,为孩子的自由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框架。

各国实施经验对我国教育工作的启示

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全纳教育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作不懈努力:调整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全纳教育提供法律保障;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平;特殊教育学校向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过渡,主要为部分特殊需要儿童提供额外的指导;全面开展全纳学校建设,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精神环境;多样化的灵活课程设置和个人化教育方案;加强家长、老师、专家、学生之间的配合和沟通。目前我国的全纳教育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基础薄弱,各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推行全纳教育需要更新观念,加强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吴春艳.“转变观念—实施全纳教育的前提”[J].中国特殊教育,2005(4).

[2]李军胜.“加拿大全纳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出路” [J].外国教育研究, 2008(10).

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第6篇

当前形势来看,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单一、创新性不足,属于比较突显的问题。为能减少这些问题对声乐教学质量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通过如下几点措施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能起到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素材、创新教学模式的作用。首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幼教领域输送人才,因此,在声乐教学的定位上也应该与其他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有所不同,需以培养适合教育幼儿的针对性、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其次,基于幼儿园儿童的特点,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设置上,应以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艺术兴趣为核心理念,一切考虑到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启蒙性、基础性、教育性等特点,才能使声乐教学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优势。再次,学前教育专业属于一门定向培养幼教师资的专业,该专业今后的工作对象以幼儿园小朋友为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也应该优化教学内容,多增设一些儿童歌曲,同时结合幼儿的喜好等特点,选取幼儿易理解、感兴趣、琅琅上口、传唱度高的歌曲,例如《数鸭子》、《摇篮曲》、《种太阳》、《小苹果》等等,均是儿童易接受的歌曲。通过加大儿童歌曲的教学比重,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更加实用。

二、优化声乐授课方式

文章结合实践经验综合分析认为,优化、创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教学的授课方式,可通过三点来完成:

(一)优化集体授课法。集体授课法在声乐教学中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集体授课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缓解他们对发声的恐惧,但这个授课方法也存在教师不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这样的缺陷。因此,教师在集体授课时,应该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力求做到主次分明,先强化重点,再讲其他,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重点内容。此外,在集体授课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地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组间评价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使他们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缺点并加以完善。

(二)分组指导法。分组指导法是建立于集体授课基础上的,教师通过集体授课,解决声乐学习的共性问题,使其均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后针对每位学生在声乐方面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将其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完成后,根据学生对声乐喜好及求知欲望的不同,给予相应的辅导、指导,并让学生进行组间歌唱比赛,观察在歌唱中相互之间的不同,并进行组间相互点评,使学生自己能意识到不足,积极、主动进行改正,尽可能达到即定的学习目标。

(三)多科目融合式授课法。多科目融合式授课法,属于新课改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新模式,其主要是指将声乐与舞蹈、朗读、视唱等相关的学科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声乐灵活应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声乐+舞蹈、歌词朗诵+唱谱、情景剧表演+歌唱等等,均属于多科目融合授课法。采用该方法进行授课时,声乐教师应该与其他相关学科教师合作,通过互相辅助,互为纠正,促进彼此的教学水平。

三、流行唱法在教学中的融入

我国当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多是会采用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后,对很多高难度歌曲均能驾驭。这种比较高标准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声乐水平的提高而言十分有利,但同时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有弊端。长期实践证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走向幼教岗位进行声乐教学时,会发现大部分儿歌的音域在c1~d2之间,但用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来演唱时,则感觉比较怪异,小朋友们也难以接受。鉴于这种特征,将流行唱法融入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也是很有必要。流行唱法具有结构清晰、简单易唱、表演形式丰富等多种特点,其对声音的要求也比较低,演唱时更能传达出歌曲的感情。与其他两种唱法相比,在练习方法,流行唱法需要的气息比较小、音量小,咬字自然、比较口语化,没有那么多的高要求,学生歌唱起来也比较轻松。因此,教师可尝试着在传统美声、民族唱法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与要求,合理、适当地融入流行唱法,以此来促进学前教育学生的声乐水平,提高幼教人才的培养效率。

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研究生 班级建设 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25

Class Construction Mode of Basic Medicine Postgraduates

Fusion Mentor Du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YAN Weitao[1], BI Guopeng[2], LI Pinglu[2], Zarragabene La[1]

([1] Department of Forensic Medicine,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13;

[2] Xiangya School of Medicin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13)

Abstract Integrate the tutor du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to graduate class construction, is a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with further deepening of educational reform,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new organizational mode of students in basic medical research explor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basic medicine fusion tutorial system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ccording to graduate student class construction mode, and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basic medical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class model,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new model are elaborated that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main role, is regarded as a research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ivate a useful exploration of the management reform.

Key words postgraduate; class construction; tutor system

1 基础医学类研究生的管理特点分析

(1)生源质量下降,研究生班级结构复杂。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基础医学类研究生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同时受专业求职去向少、收入水平低、职业晋升慢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医学生不愿意选择基础医学类研究生,加上其他医学相关类的学生报考和研究生招生调剂,使得基础医学类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下降,同时年龄结构不同,本科学习经历不同,地域来源、家庭状况、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等的差异,使得研究生班级的结构复杂,给基础医学类研究生的班级建设带来障碍。①②

(2)基础医学类研究生精力主要集中于科研任务,集体意识淡薄。基础医学类研究生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便各自进入导师所在的系室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相对于其他类别的研究生,基础医学类研究生有较大的科研压力,毕业时对科研课题的要求较高,耗时相对更长,使得研究生在完成导师所下达的课题任务时还要疲于应对毕业论文,这进一步加重了基础医学类研究生的科研压力,使得研究生与班集体的接触越来越少,集体意识越发淡薄,使得班级凝聚力不高。

(3)思想较为成熟,追求独立自主,班级建设主动性低。基础医学类研究生普遍年龄在25岁以上,心理发展已处于较为成熟的水平,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缺乏班级集体荣誉感,同一班级的研究生由于专业、研究方向的区别,分属不同的导师、实验室,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时间安排均有较大差异,使得研究生在班级、年级层面上缺乏深入交流的渠道,班级活动形式趋于单调,缺乏吸引力,使得基础医学类研究生班级建设主动性低。③

2 现行基础医学类研究生的班级管理模式

2.1 横向班级

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相对于原有的小规模招生、“精英化教育”的层次有了很大的拓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各大科研类高校逐步形成了以入学年限为标准的横向班级管理模式,将同年入学、不同专业、导师的研究生群体编入一至二个班级,这种横向班级的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便于学院、年级层次对研究生的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同年入学的来自不同地区、高校的新生之间的交流,促进研究生个体的学习不局限于本专业,而对其他专业也有大致的了解与涉猎,这为基础医学类研究生多元化、跨学科的学术合作奠定了客观基础。④

2.2 纵向班级

纵向班级模式突破年龄、入学时间的界限,以导师为中心,将师从同一导师的研究生编为同一班级,以相同的学科方向为班级共同目标,要求导师不光专注于科研,也需要对自己名下纵向班级中的研究生群体进行管理、建设,引导研究生的思想成长,这种班级模式加强了同一研究团体内部的交流互助作用,增加了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让导师不仅为“学术导师”,更为“人生导师”,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积极性。⑤但纵向班级模式容易在校内形成以课题组为单位的小团体,缺乏横向交流,研究生仅限于与同一研究方向的同学交流,限制了社交圈的发展,为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平行年级的管理、统计、竞选带来了诸多不便,等等。

3 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探析

3.1 结合导师制的混合班级模式

建立结合导师制的混合班级模式的核心思想,充分发挥导师一岗双责制,为每一位入学研究生提供“平行班级”和“导师制班级”的双重身份,学院以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导师为团队核心,根据每位导师所带研究生人数、同一导师名下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研究生所在年级,以同一导师的课题组为建设单位,建设纵向导师制班级,由导师负责高年级研究生的组织关系,并任命相应的负责人;同时,学院统一根据研究生入学年份,以研究方向相近的导师制班级为基准,建立横向的研究生行政班级,设立专门的研究生辅导员担任横向班级辅导员,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组织关系转接等。班级内部民主推选班委会,班委会包含班长、副班长、组织委员、心理委员等,导师制班级负责人按照年级参与横向班级班委会,在协助导师完成本专业研究生科研进度、日常管理的同时,与班委会共同在院党委、辅导员的统一部署下负责本年级研究生班的思想政治教育、团内推优、心理健康、奖助评定等工作以及组织开展各类班级活动。

结合导师制的混合班级模式的实行,能够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发挥其尊重个体、责任导师、统一管理的优势。一方面,导师责任制班级的设立,将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归属于同一导师的不同年级的研究生集中在一起,其负责人在其中起到了连接研究生群体和导师的纽带作用,在导师的引导下,开展本单位研究生科研课题相关工作,同时组织研究生进行相应的组内文娱活动、学术讨论等,建立纵向导师制班级集体目标与荣誉感,形成良好的科研合作氛围。另一方面,以年级为单位的横向班级班委会能够在学院统一安排下更加直接、便捷地进行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将辅导员与负责年级的研究生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便于辅导员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工作,班委会与各导师制班级负责人的紧密合作能够让辅导员贯彻落实各实验室的统一组织工作,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产生等。从班级层面上来说,横向班级的设定也能够充分调动同年级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以共同成长、跨学科思维为目标,有效增强班级组织凝聚力,为同年级学生度过入学适应期、开展多学科科研合作、扩大社交圈、解决个人情感问题等打下客观基础与必要保障。

3.2 结合导师制的混合班级模式建立的基本要求

3.2.1 以人为本思想是研究生管理的核心理念

在研究生班级建设的探索中,不少高校出台过各类研究生管理和班级建设的规章制度,希望在研究生班级建设上进行各个层面上的约束,忽视了研究生群体的个体独立性,结果是导致研究生与研究生、研究生与导师或辅导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契约化”“规范化”的关系,在研究生班级建设中,尤其是基础医学类这种科研性特别高的专业类别,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理念,研究生辅导员在研究生班级中应扮演引导与辅助客体的角色,体现班级的民主性,确定研究生自我管理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思想的产生,将班级建设的重点从规章制度转移至提升研究生个体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并且强调横向班级中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建立具有充实精神文化的精品班级。

3.2.2 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的最活生生的榜样。”国家教委、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等相关文件明确指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不仅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业务学习,而且要关心研究生政治思想上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由于研究生扩招、导师忙于科研、职称等原因,导师对研究生的重视度在不断下降,与研究生交流不足,交流内容仅限于自己研究方向的范畴,而对研究生的日常生活、思想政治表现一概不过问。结合导师制的混合班级模式,通过导师为中心的纵向班级负责人的纽带作用加强了导师与研究生的联系,有利于导师融入研究生群体,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从学术方面和思想方面给予研究生以正确的引导,并且与横行班级辅导员共同对研究生群体进行管理,促进基础医学类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育合格的医学科研人才。

在我国经济大力发展带动文教、卫生等各领域的深度改革过程中,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向高校研究生院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导师制的混合班级模式能够集横向班级与纵向班级的优势于一身,一方面确定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规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所承担的责任,通过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将研究生管理中的多个单元有机整合,促进研究生在学术、思想、生活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讯作者:扎拉嘎白乙拉

基金项目:中南大学2015 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第14号,负责人:颜伟韬,一般项目)

注释

① 费葳葳.高校研究生班级精细化管理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4):247-248.

② 王俊普,罗婷,吴晓英,等.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2):193-195.

③ 张晓卫.工科研究生的现代班级管理模式探究[J].科教文汇,2011(10):142-143.

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教材开发;教材体例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7-0038-05

高职院校正在推行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等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然而,作为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教材的建设仍明显落后于理念的推广与课程的设计。因此,对工学结合教材开发的理念及其具体体例的研究,应成为高职教育界关注的重点。

一、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材开发的依据

(一)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的知识性质

“工学结合”课程即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是指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其核心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学习内容就是工作内容(学什么),在工作中实现学习(如何学)[1]。作为一种课程模式,工学结合课程是通过进行整体化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使学生能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理解,学生不但借此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工学结合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实现了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融合,行动、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这需要从知识的分类和高职教育的性质两方面进行理解。多年来,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的类别进行了划分。1958年,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了“显性知识”(明确知识)和“隐性知识”(缄默知识)的知识形态[2]。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存在是相对而言的,二者之间能够进行相互转化。通过外化把隐性知识用其他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特别是自然的交谈,是知识外化的有效途径;而显性知识也能通过内化和综合化成为隐性知识,做中学、培训和联系是表达显性知识的重要途径。

从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的知识性质来看,工作过程知识是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关注规章的情况下,工具、手段与对象结合的符合目的、指向目标的工作,“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具体的情景中积累起来的,不只是关于具体操作的知识,而且是有关不同劳动怎样与企业整体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因此,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学科知识中引导出来的第二手知识,它具有自己的品质,隐含在具体的实际职业工作中”[3]。有学者认为,工作过程知识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类知识是在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这部分知识即是工作诀窍;另一类知识是学科知识在工作过程中应用的结果。应用过程可能会产生新的知识,也可能会继续保留原来的内容。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工作知识,其存在形式都与以学科为载体的学科知识完全不同,它是依附于工作过程的。”[4] 基于这一解释,可以这样理解,工作过程知识的本质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体,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工学结合课程教材的内容选择。

(二)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的知识结构

所谓知识结构,是指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间充分、双向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在获得新知识时,学习者需要充分调动有关知识经验,分析、组织当前的新信息,生成对信息的理解、解释。同时,学习者要反省新知识和旧知识的一致性,鉴别、评判它们的合理性。任何一种类型教育知识的获得,无不适用于这一过程。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理解它与许多其他事物之间有意义的联系,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5]。学科知识的结构来自于学科结构本身,工作过程知识的结构来自于工作过程的结构。现代工业社会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职位的人员在企业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他们完成任务过程的基本结构相同,德国联邦职教所把工作过程划分为明确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六个阶段[6]。经历这六个阶段,学生能够获得如下能力: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并获取与完成工作任务有直接联系的信息;设想出工作的内容、程序、阶段划分和所需条件,根据给定的设备和组织条件列出多种可能性的计划;通过小组形式集体做出决定,从计划阶段列出的多种可能性中确定最佳解决方案;按照确定的最佳解决途径开展工作,及时观察并记录可能出现的偏差;采用适当方式对工作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从技术、经济、社会、道德和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对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因此,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的知识结构,实质上是工作过程所具有的固定结构,它决定了课程中经验与知识建构的顺序和方式,也决定了其教材的结构。

二、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材的内容、结构与形式

工学结合课程作为一种课程模式,其目标取向在于使学生能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理解,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材的开发,应从内容、结构与形式着手,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教材的内容选择

高职工学结合教材的内容选择,主要涉及学习性工作任务的选择、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