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融合内涵

产业融合内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产业融合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产业融合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业;相关产业;相关部门;产业融合

从事物相互关联的哲学观来看,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行业,广泛涉及多行业、多部门,仅靠旅游行业、旅游部门单方面发展难以达到规模效应。发展旅游这一战略性的支柱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大旅游”观念,具有“大产业意识”,把旅游开发放在综合配置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的宏观范围去考虑,把旅游业的发展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去统筹规划,注重区域旅游产业融合(包括旅游产业的纵向融合和横向融合),构建“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从研究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相关部门(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建、文化、教育等)的互动关系入手,探讨产业融合与产业调整的途径,构建地区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的支撑体系,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形成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产业链与产业群体。

从事物相互关联的哲学观分析旅游业发展,我们可以洞悉并把握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密切关系,研究探索和有效实施产业互动、融合的途径与对策。

一、旅游业与农业的互动与融合

1、旅游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发展旅游业对解决“三农”问题贡献很大,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的优化,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一、第三产业的良好结合;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农产品附加值的增加;有利于农业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农业可为旅游业输送绿色农产品,可为旅游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和充实现代旅游业的内涵;可为旅游者提供回归自然、体验文化的旅游产品。

3、旅游业和农业的互动与融合途径。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开发观光(旅游)农业与“农家乐”等旅游、休闲项目,建设观光农业园区,开发丰富多彩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建设旅游餐饮原料生产基地,打造旅游食品供应产业链;建立地方旅游农业产业集群,增强旅游农业的竞争力。

二、旅游业和工业的互动与融合

1、旅游业对工业的拉动作用。旅游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某些工业的附加值;旅游业的发展扩展了工业的宣传和营销渠道,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工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工业提供了旅游业发展所需的产品,满足了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工业的发展扩大了旅游业的范畴,丰富和充实现代旅游业的内涵;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资。

3、旅游业与工业融合的途径。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建立工业旅游观光点;建立传统手工业作坊旅游区;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生产为旅游业服务的工业用品。

三、旅游业和商业的互动与融合

1、旅游业对商业的拉动作用。旅游业可带动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旅游业发展可提升商业服务人员的素质。

2、商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商业的发展拓宽了旅游业的范畴,丰富和充实现代旅游业的内涵;商业的繁荣可提高旅游城市知名度和提升城市形象。

3、旅游业与商业的融合途径。树立商旅融合的观念;将商务活动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建立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在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不断完善商业服务网点,大力发展商务旅游与购物旅游。

四、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互动与融合

1、旅游业对交通运输业的拉动作用。旅游发展促进交通体系的超前发展,对现代交通业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需求动力;刺激了交通运输种类需求;提高了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2、交通运输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业为现代旅游业提供了强大的供给推力;交通运输业发展能促进国际和国内旅游的全面发展,使旅游成为人民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3、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融合的途径。以市场为导向,做好旅游交通规划,实施交通融入战略;建设“绿色交通”“景观交通”,凸显交通景观价值;交通运输工具与旅游有机结合,体现交通的旅游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如2006年7月1日开通的青藏列车的车厢内的装饰洋溢着浓郁的藏族文化风情)和时代特色;优化交通旅游线路和交通时刻表,与旅游有机对接;衍生开发交通旅游产品。

五、旅游业和城市建设的互动与融合

1、旅游业对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建设的步伐;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特色的形成;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了城市投资环境,使城市建设有较雄厚的财力保证和更高的美誉度。

2、城市建设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城市完善的配套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城市旅游业发展;城市建设极大地增强了旅游效应;城市的发展促进了旅游规划与开发。

3、旅游与城市建设的融合途径。实施城市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善城市旅游环境,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将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有机结合;用旅游文化包装城市、提升城市,塑造旅游城市文明形象,增强城市的旅游魅力。

六、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融合

1、文化对旅游的促进作用。文化是旅游的内涵与灵魂,能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与魅力;文化能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带给旅游者较高的审美体验;文化发掘为旅游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旅游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旅游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旅游是文化开发的有效载体;旅游促进文化或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旅游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有效形式;旅游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保存。

产业融合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陶瓷文化 产业陶瓷 发展趋势 文化内涵

陶瓷艺术品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具有珍贵历史文化背景的历史艺术品,见证着我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兴衰,也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品之一,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制作陶瓷艺术品的基本核心是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只有具有文化内涵以及灵魂的陶瓷艺术品才能够体现出中国陶瓷的精髓所在,才是一件蕴含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灵魂的艺术品,否则,就只能被称为普通器物,无法体现出陶瓷艺术品应有的气韵。

一、中国陶瓷文化的历史及现状

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是陶瓷艺术品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特征的历史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时代下的陶瓷艺术品具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从早期的雄浑、深厚或淡薄、清幽到中期的繁荣、精致或富贵、豪放再到晚清时代的极致优雅和精湛手工,都见证着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先人的聪明智慧并体现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作为历史的见证品,陶瓷不但融入到了人们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还被广泛的流传至今。

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艺术品在世界上刮起了新一轮的艺术风向。因此,当代陶瓷产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目前我国的陶瓷艺术似乎走上了一条平庸化、刻板化、模式化的道路,完全没有了中国陶瓷艺术品应该具备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灵魂,无论是在设计造型上还是在艺术装饰上,都在逐渐的失去应有的灵气。因此,需要陶瓷设计人员将现代审美与传统民族特色进行融会贯通,设计人员自身也要积极的增加生活阅历,注重陶瓷设计每个细节上的的综合创新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使陶瓷设计更加的人性化、生动化,从而能够引起人们观赏时情感上的共鸣。只有立足于文化、融合与文化,才能使陶瓷艺术品不但具有简单的使用功能,还能够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观赏器物。从而为产业陶瓷提供能够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更加能够将代表中国文化特色、代表中国文化内在灵魂的艺术品推广到全世界,与世界文化交相辉映,使中国陶瓷产业焕发出具有时代特色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不竭动力。

二、中国陶瓷文化与产业陶瓷的发展趋势

为了使产业陶瓷不断的持续发展,并且发展的更加壮大,就需要陶瓷产业人员牢牢抓住陶瓷发展所具有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优势,大力发展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陶瓷艺术品,同时结合时展的需求和审美,不断融合现代新型文化,从而创建产业陶瓷发展新道路。只有依靠民族文化,才能为中国产业陶瓷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并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中国陶瓷文化,才能为中国陶瓷走向世界奠定稳固基础。因此,陶瓷设计观念的更新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有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陶瓷文化发展的起点,并将现代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形势作为我国陶瓷艺术发展走向世界的连接点,才能够广泛的发展我国的陶瓷文化艺术。

1、改变设计思维,引进新型观念

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无论在陶瓷的品种、制作工艺还是规格上,都是单一的,缺乏多元文化和民族特色,材质的选择不合理,造型和装饰的设计单一陈旧,从而使中国陶瓷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的局面。为了推进中国陶瓷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在中国陶瓷文化中创新融入现代的陶瓷观念,打破传统陶瓷发展思维定势,从陶瓷产品的文化内涵出发,突出陶瓷产品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制作出属于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特色、富有中国特色的精品陶瓷艺术品,才能够使我国陶瓷产业走向精品陶瓷发展的道路。

2、融合现代陶艺,寻找市场突破

将传统的产业陶瓷与现代的陶瓷艺术进行融合,不但使陶瓷艺术能够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和人们审美风尚的变化,还能将现代文化充分的融合到陶瓷艺术中,从而更加扩大了产业陶瓷的发展道路,为产业陶瓷的文化品牌的建立提供了有力保证。只有注重文化观念的创新,生产工艺的改革,才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不是一味的想要在数量生产和产品价格上占据优势取得胜利,真正的陶瓷艺术优势是存在于陶瓷艺术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上的,只有注重陶瓷艺术的民族特色以及文化生命力,才真正的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人们的审美观念需求。因此,融合现代陶艺和传统陶瓷艺术,是打开市场突破口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个性化的产品倾向越来越明显,对文化内涵程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将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创造观念融合成既有传统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新型陶艺,才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陶瓷艺术发展趋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文化背景下,中国陶瓷文化与产业陶瓷的发展需要进行创作观念的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以民族文化作为改革和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是我国陶瓷产业发展的必要基础,也是陶瓷产业长久以来必须重视的发展因素。只有将历史文化作为陶瓷产业发展的基石,结合现代产品经济的发展趋势,优化品牌意识,打造民族特色的陶瓷企业结构,才能够使陶瓷产业经久不衰,才能在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式中,创造出符合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 孔明.云南建水紫陶中的"工"与"艺"[J]. 红河学院学报.

[2] 陶建.陶建紫砂壶作品[J]. 美与时代(中). 2012(11)

[3] 韩复兴.论中国易经八卦与陶瓷调色之间的关系[J]. 佛山陶瓷. 2012(10)

[4] 方梦雪.浅谈现代陶艺中的动与静[J]. 佛山陶瓷. 2012(10)

产业融合内涵范文第3篇

在当前,文化产业要更好的诠释自身的地位,需要采用全新的演绎形式。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文化的载体日益增多,在当前受众面对的各种内容资源极大丰富的时代,一些传统的文化产业的应用资源会发生变化。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科技资源的发展,文化的载体也要随之而改变。借用当前多维的展现方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现在受众面前,例如历史、民俗、地方文化等等,都可以运用最新的媒介或者载体让这些文化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在当前国际交往增多,民族文化国际影响日益增大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全新的表现形式来承载本国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语言,可以达到全新的展现效果。在历史文化积淀的利用上,欧洲国家有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比如哥德堡号帆船文化的开发运用,它作为瑞典航海时代文化的象征,有着厚重的历史韵味。瑞典通过仿制这艘古帆船,再以环球巡游的方式来进行展示,一方面对本国文化进行了宣扬,同时也推广了相关产业。“秀”作为对文化效果展现的一种说法,即是说运用科技手法,结合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全新演绎,特别是将这种表现手法运用在旅游业、展览业、表演行业等行业当中,而这些“秀”的表现形式,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创新,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之外,同时还可以对创新文化进行发扬。“聚”是指将多种文化展现形式融合在一个项目当中,对受众进行集中表现,在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中,有主题公园、中央文化区、文化艺术节等各种“聚”的内容,而多种模式的展现,也给文化的展现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模式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2文化旗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旗舰项目是指一个地区最能体现该地方文化特点,展现地区文化核心特征的建设项目,它以都市文化的凝聚力为发展先导,同时促进多个产业协调发展,提供文化工作者工作机会,连带促进其他消费产业的提升。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借助旗舰项目的带动力量,以多个文化设施的建立,以及文化活动建设和开展,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旗舰项目的功能是将文化活动和不动产计划、商业功能整合在一起,促进市场的交互作用,打造成功的市场效益。在时代创新技术发展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富于吸引力的表现形式带来全新的文化展示形式,与众多产业产生交集,当前以文化创意为主导建设动漫和创意文化产业园等热潮在众多地区兴起,但是如果能确实理解文化产业融合的内涵,打造文化旗舰,可以在更高层次展现地方文化的魅力,在推动产业集聚上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科技与创意的融合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

在全球产业经济处于全面升级的大背景下,依靠高、尖、精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展最为可靠的倚仗。我国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12年科技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出台了“科技文化创新工程纲要”,已经成为我国下一轮发展战略的措施。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使得品牌产品成为最具传统力、影响力、感召力的文化价值载体,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产业融合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城融合;内涵 ;发展建议

中国分类号:TH17 文献标识码:A

1.概念提出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产业开发区为契机,以工业为核心动力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进入21世纪,随着工业发展的深入,孤岛式园区开发模式使得开发区的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概念被提了出来。

2.“产城融合”内涵

“产”这里指的是产业开发区,“城”指的是城市其他功能集聚空间,“产城融合”是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产城融合”要求产业与城市在功能上融合、空间上互动,整体上形成产业兴城,城市促产的格局。因此,深入理解产城融合的内涵,对于提出更为合理的园区空间发展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功能主义回归人本主义的必然

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

形成期:产业开发区域功能较为单一,更多的是作为城市的一块飞地,在城市空间进行“边缘生长”,较为依赖周边城市的支持;经济发展带动力量主要以区域以外的资本、技术为主;产业结构中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值增长迅速;就业人口主要以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为主,生活配套设施依靠工厂来解决。

发展期:第二产业对服务业的内在需求开始显现,培训机构、酒店公寓、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设施逐渐开始配套,但是仍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就业人口中高技术产业人群比例提高,就业人群结构逐渐丰富;对周边城市的辐射效应逐渐增强。

成熟期: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产业集聚区已经从对周边城市的依赖转为依靠自身强大优势寻求与城市融合;现代服务业成为区域经济主导,就业人群结构复杂化、高级化,各个层次服务功能的需求强烈;资本需求和空间生产的匹配成为区域发展的主旋律;这一阶段,对产业开发区的空间重新塑造成为规划的主要任务。

由此可见,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所带来的必然产物,其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向人本主义的一种必然回归。

2.2产业及城市功能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人们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第二产业的粗放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产业发展规律表明,在第二产业发展至一定规模后,第三产业将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增长也将由第二产业为主逐渐变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素质、高收入人群增加,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需要更加紧密的空间联系。于是,产业与城市之间融合产生内在动力,这就为产业功能及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产城在功能上的融合也会大大的降低经济交流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进而推动产业升级,推动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因此,开发区的发展需要功能融合、空间融合的统筹发展,也是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需求。

2.3产业、人口、用地结构匹配

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的就业结构,就业结构是否与城市配套服务设施供给状况相吻合,居住人口是否与产业需求相匹配,是能否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之一。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法则,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逐步减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逐步增加。而至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就业结构的改变,改变了社会服务需求,城市配套服务设施的供给也应当随之改变。

3.龙泉园区“产城融合”空间发展建议

3.1准确把握区域发展阶段

不同的发展阶段,空间的发展重点也不尽相同。在确定发展战略之前,应当首先把握园区发展阶段,才能使园区的空间发展更加具有针对性。

龙泉园区作为玉溪国家级高新区的延伸,在政策、经济、资源等方面都有强大的支持,但仍然是一个处于起步阶段的产业开发区,这给园区在未来发展的选择上留下了巨大的空间,规划应着眼长远,以产城融合为发展目标,采用规划引导的方法,有步骤、分时序的进行园区开发。

3.2强调区域间协作发展

随着开发区规模的增大和能级的提升,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关系逐渐增强,尤其是在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开发区更应与相邻地区形成共享服务圈、共享创新平台等合作发展机制,以促进区域共同发展。龙泉园区与江川县在空间上紧密联系,各有其比较优势:江川县是拥有较为完整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基础服务设施,自然环境优越,服务业也较为发达;江川龙泉园区是新兴产业主导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由政府强力推动,拥有较好的发展条件,拥有明显政策优势、体制优势、产业优势。龙泉园区与江川县应该形成优势互补、密切合作、产业互动、服务共享、交通对接、空间互联的格局。

3.3完善服务设施,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产城融合发展需要明确认识地区发展的结构,满足就业人群的发展需要,由此才能提出更为合理的规划方案,满足区域发展对服务设施的需求。为了园区能够提供高水准的服务设施,规划提出利用江川县总体规划中山地城镇发展区的优异基底条件,集中布置生活服务空间,按照最佳的服务半径,充分满足园区就业人群的服务需求。服务区除了配备必须的基础功能外,还应当配置教育、居住、文化博览、体育休闲等多种功能,力图形成功能融合、服务优质的产城融合示范性区域。

3.4培育商务中心、提升创新活力

产城融合发展与地区产业升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伴随着开发区转型升级,需要建设中心商务区来满足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的需求,规划结合园区特点及江川县城未来发展方向,将园区几何重心确定为中央商务区,并且确定6条对外联系公路,提升商务区交通通达度,提高与玉溪红塔区及江川县城的联系程度,并以此空间为载体,促进产业创新研发功能的发展,使得产业与产业之间、园区各功能区之间、园区与城市之间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江川龙泉园区功能结构图

4.结语

“产城融合”的提出,是对开发区空间发展模式的反思,只有深入剖析其内涵,才能提出更为科学的空间发展建议,才能使得产业功能需求、城市功能需求与空间供给进行更有效匹配,从而推动开发区由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多功能融合的多元化园区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瑾,耿谦,王艳.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规划师,2012(4):58--64.

[2]林华.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1(5):30—36.

产业融合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株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炎帝文化

0 引言

产业融合的思想最早源于Rosenberg对美国机械设备业演化的研究。早期的产业融合主要在信息传输业体现最为明显、影响最为深远。[1] 随着产业融合现象日益普遍化,产业融合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各产业之间更加密切的融合催生新型产业结构。学者们开始从更广泛的视角来定义产业融合的概念,产业融合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以关注民生、关注幸福为导向的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热点之一,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将形成本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使本地区旅游更具吸引力。

1 炎帝文化与株洲旅游

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它的核心产品就是文化产品,只有实现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整合,才能吸引大量旅游者前来游览观光。株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尤以炎帝文化最具代表性。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因寻找为民治病的草药误食断肠草不幸身亡,“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境内炎陵县鹿原陂。作为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炎帝神农氏教民种谷、制陶,教民建居、织布,还教民弓箭、音乐。从尧舜时代起,炎帝就与黄帝轩辕氏一道,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受到世代炎帝子孙的钦敬。炎帝文化主要包括: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陶瓷文化、天文地理气象、交易市场和社会文明等六个主要方面。在炎陵当地还流传着“神农盗谷”、“天降嘉禾”、“神鸟播种”、“神农夺鞭”、“茶叶解毒”、“炎帝下葬”等美好的传说。它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凝聚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民族之魂。炎帝文化对于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归依情结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是联系海内外华人的情感纽带,更是激励华夏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之光。

株洲作为湖南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炎帝活动的重要区域,也是农耕文化―炎帝文化发祥地的核心区域之一。同时株洲的区位优势明显,且株洲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据《株洲市“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湖南株洲文化产业总产值将占GDP的比重要达6%,为更好的壮大文化产业,株洲市政府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挖掘株洲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为了尽快提升株洲的旅游产业,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和株洲市“旅游升温”为契机,供助炎帝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个案研究,为株洲文化与旅游产业全面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炎帝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重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各地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株洲也不例外,充分利用炎帝文化的影响力,打造株洲的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株洲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2.1 运行机制不畅,制约炎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首先,对于炎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缺乏全面的设计规划。株洲对于炎帝文化的旅游功能非常看重,提出打造炎帝品牌旅游产品。但在具体的操作上,缺乏对炎帝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就产品开发、宣传、投资项目等方面缺乏全面而详细的设计规划。在管理上存在多头管理,对炎帝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制度化的合作协调机制缺少有效的合作规划,严重影响炎帝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

其次,融资渠道窄。近年来,随着炎陵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对于炎帝文化旅游投资预算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在陕西宝鸡、湖北随县都有关于炎帝文化的景点开发,炎帝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异议,加之炎帝文化核心区域地理位置稍显偏远,经济基础差,政策优惠措施实施不力,市场运作机制弱,融资渠道窄。由于受资金、人才制约,导致很多与炎帝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因为资金的原因被迫延迟甚至停止开发。

2.2 炎帝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开发结构单一

炎帝文化历史悠久,内容极其丰富。但从当前对炎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来看,对于炎帝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开发的旅游产品更多局限于“炎帝寻根祭祖”文化旅游这种单一产品结构,对于炎帝文化所附有的其它文化内涵开发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导致对游客吸引力有限,制约株洲文化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2]

2.3 炎帝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创意滞后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指为了满足游客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而策划设计的文化活动内容并形成游客可以体验参与的活动,以及为此而必备的制度安排和设施条件。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一个新的产业发展模式。纵观上海、北京等大都市的创意空间、创意地标,都因为自身的文化、创意、艺术而成为其主要的旅游吸引物,文化创意产业整合当地的文化科技等要素,将提升当地旅游的个性和魅力。[3]炎帝文化作为株洲文化旅游资源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备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强大基础,但目前有关炎帝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的开发相对滞后,除了当前炎帝祭祀活动与旅游产业融合互动以外,其它相关的创意活动就非常欠缺,游客能参与互动的炎帝文化旅游产品几乎没有,不利于炎帝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也制约着株洲旅游产业的提升发展。

产业融合内涵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产业融合;乡镇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4;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966-04

Research on Township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rom Industry Convergence Angle

Taking Zhouwo Music Town as an Example

LIU Dong

(Institute of Arts , Hengshui University,Hengshui 053000,He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the methods,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ownship cultur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integration was analyzed. Taking Zhouwo music town as an example, the local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ategy was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industrial integration; township 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线强调城乡统筹、产城互动,以提升城镇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内涵为中心,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了文化创意和观光旅游的双重特征,其强大的资源整合功能和文化内涵将成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1]。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重点分析乡镇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的途径、意义和作用,以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音乐小镇作为实例,探讨了我国乡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以期为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1 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整合框架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优势资源的交叉融合实现相互渗透,建立新的产业链,从而逐步形成新的产业或增长点的动态发展过程[2]。产业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整体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化,传统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正逐渐被技术革新所削弱,只有不断引进、吸收、整合、优化不同产业的优势资源和商业理念,并通过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转化为企业新的增长点,才能不断提升整个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1 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融合

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创意为发散点,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发挥旅游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又能为地方旅游增添新的内涵和元素,从而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补性融合,扩大地方旅游产业的影响能力,形成全新的产业模式。追本溯源,文化旅游产业首先是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整合。地方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它是地方特色资源、经济、文化和技术等优势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综合产物,能够与传统产业融合,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良好的条件。近些年,随着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的不断提高,将地方文化进行整体包装,形成文化创意产品,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够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准,符合国家政策发展的大方向。另一方面,基于旅游产业的融合性和辐射面,以文化特色为轴线,将地方传统优势工业、农业、商业、地产以及人文景观进行有效整合,可形成多维度和深层次的新型旅游架构,给旅游者以不同的体验,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形成资源协同效应。以文化旅游产业园为例,特色文化为先导可以丰富整个旅游园区的内涵,奠定旅游产品的文化基调,打造园区核心竞争优势;通过文化带动旅游的发展,提高整个园区的客流量,以达到聚集人气的效果;丰富的客流量又可为当地房地产行业和传统工业、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协同效应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地方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3]。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首先应做好优势资源的高质量整合,夯实旅游园区的文化基础,同时加强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将文化融入到相关行业和产品中,并纳入整体规划,从而形成产业链。

1.2 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机制

文化旅游产业以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为基础,通过旅游项目拓展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其成功的根本就在于整合文化与经济产业的能力。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的不断创新,最终形成资源协同效应。不同产业由于自身功能、作用、技术、优势、特色等方面的差异,同时由于与旅游产业关联方式的不同,将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的途径也各有差异。一般而言,资源整合渠道主要包括资源优势整合、技术优势整合、功能优势整合以及市场优势整合[2]。

不同产业的资源优势各异,基于资源优势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能够使文化旅游产品更加全面,如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整合等。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市场是受供求关系所决定,不同产业或产品具有不同的市场调动功能,整合不同市场的旅游资源能够使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更加丰富,如民俗文化节与地方旅游产业结合等。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较快,而旅游产品的创新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持,高技术含量的优势产品能够为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增添新的元素,它的引入和融合能够给旅游业带来科技含量的提高,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因此,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资源的简单投入,更需要其他资源的不断投入,发挥不同产业之间的连带与协调作用,以点成线,以线带面,以面成片,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旅游产业。

1.3 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创造

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满足人们更高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可以从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精神价值3个方面来衡量。了解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创造功能,有利于更好地制定乡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首先追求物质享受,在满足物质需求后会进一步加大对于精神产品的渴求。文化旅游产品融合了传统旅游产品的基本要素,同时借助地方民俗文化对产品进行重新包装,开发出高附加值产品,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不同层次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如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带动当地传统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还能够有效地传承地方文化,丰富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最短缺的不是工业产品,而是生态环境和精神解放,需要和谐的生态环境。基于此,文化旅游业另一个重要效用就是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将传统农业、工业纳入到旅游产业中,成为旅游产业的一环,其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都能够进一步丰富旅游产业,实现旅游者、投资者与当地居民的共赢。只有将当地传统产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使地方乡镇文化得到有效地传承和流转,才能够持续带动地方相关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地方乡镇及其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生活质量。

2 乡镇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路径

中国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经过不断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产业园,但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国内城镇旅游多集中在休闲和观光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对各种参与式和体验式的文化类旅游产品投资较少,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小城镇旅游产品开发大多呈现以资源为导向、各自为政的状况,片面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了乡土民俗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大大影响了小城镇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区域内各景区之间产品开发缺乏协调与联系,开发建设分工不明,竞争多、协作少,没有形成多样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和综合开发优势,从而导致产品类型重复,特色不明显。本研究以周窝音乐小镇的发展为例,剖析我国乡镇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的路径。

2.1 以文化为主线,注重发展方式的协同融合

融合文化创意元素、充分调动旅游资源的整合效用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打造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手段。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文化特色的主线,围绕文化创意开发合适的旅游产品,以丰富的产品和文化来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明确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交叉点、产品的交会点以及产业的互动点,寻找到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与策略,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形成立体产业体系,从根本上脱离传统旅游业的单维性[3]。周窝音乐小镇隶属于河北省武强县,是我国西洋乐器的重要生产基地,其制造乐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在开发建设周窝音乐小镇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投资方尊重现有民居的历史价值,保留小街小巷风貌,依旧建旧、修旧如旧,最大程度保留民宅的原有风味和形式,彰显北方民居特色。同时,将音乐融入到整个旅游产业园区中,依托周窝乐器产业良好的基础,以拓宽延伸产业链方式实施“产业链”招商,成功引进了德国GEWA和北京璐德文化艺术中心两家知名企业,共同打造了中国武强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在建造过程中,对墙体立面、重要设施、村镇夜景、街角节点等地方进行视觉形象设计将都统一在以乐器、音乐为主题的符号中,着力突出了乐器制造的产业特色,让人们体验、享受独特的乐器文化。

2.2 联合周边产业链,有效整合不同产业资源

产业融合的实质是通过优势资源替代或互补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资源的整合开发中应充分调动不同产业的优势资源,特别是要充分挖掘文化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以乡镇文化作为特色,将文化元素融入传统农业和工业,创新原有产品体系,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图1),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开发相关产品,丰富旅游业的产品形式,拉长整个产业链。在联合周边产业时,要有整体思维才能够充分调动其他产业的积极性,通过整体宣传、整体开发、整体促销等统一手段将产品的开发、发展和销售纳入旅游业发展的系统中,与文化特色进行有机整合,成为整个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还应以旅游资源为纽带,以主题文化为切入点,构建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路线,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档次,打造旅游地的文化旅游品牌。周窝音乐小镇的建设遵循“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将本土居民分期分批迁出,将原有民居统一包装,建设了以各类乐器展览功能为主的博物馆16个,以各类商业经营功能为主的门店80余个,以餐饮住宿功能为主的旅社200余个。同时,结合乐器之乡、木版年画发源地的特点,打造一座民风古朴、原汁原味,集吃、住、行、娱、购、游一体的旅游景点。同时,周窝音乐小镇还创办了全国最大的麦田音乐节,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狂欢,将音乐制造、音乐旅游、音乐演绎完美结合,借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

2.3 协调统筹,完善和提高相关配套保障机制

配套保障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政府作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重要力量,应当加强协调配合职能,形成相互协同、相互搭台的保障机制,做好旅游产业的配套服务[4]。由于文化旅游产业涉及到多个产业和政府部门,这要求当地政府建立一个统一的联合协作机制,共同确定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讨论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共同筹划文化旅游产业的宣传工作,使其在思路、目标、措施、步骤和产品开发的类别设计、时间安排、空间布局等方面能够有机结合和有效配合。周窝音乐小镇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政府部门的直接协调统筹,形成了统一的发展思路,保持一致的发展步调,使乐器产业、音乐文化节以及生态农业能够协调统一发展。另外,当地政府注重对传统文化和原有民居的保护,通过租赁的形式与当地居民达成协议,将小镇民居转租给音乐人,将现代音乐文化与周窝传统音乐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发散点,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传统产业、文化创意特色和旅游资源的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从根本上摆脱了产业的单一性和旅游业的片面性。产业功能范围不断拓宽,形成了相互渗透的产品体系,以满足人们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各个层次的需求,为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3 地方乡镇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所融合的资源范围越来越广,一方面使旅游业边界更加模糊,另一方面也使旅游业成为以服务为核心的庞大产业群体。在发展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地区现有资源,结合国家宏观政策,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

3.1 统筹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行业联动协调机制

多头领导是管理中的大忌,也是影响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文化旅游产业涉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其他传统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干预,只有实行统一管理才能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出产业融合效应[5]。目前,我国打造文化旅游概念的乡镇不在少数,但资源整合不到位,分管部门各行其道,没有统一的规划。因此,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统一部署,建立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旅游、工业、经济、城建等协调机制,制定符合产业大局的整体方案,尽量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利益最大化。

3.2 挖掘乡镇特色文化,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创意含量

无论产品形式和商业模式如何变化,归根结底,文化才是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挖掘乡镇特色文化的途径非常广泛,包括旅游规划、项目建设、产品开发等。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与国际旅游大城市相比,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这要求加强对旅游规划的重视,更多地引入国际或国内先进文化元素,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文化体验;重视对旅游产品的细节开发,确保旅游项目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提升旅游者的体验和感受,充分发挥产品创新效用;不断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提升旅游产品的创意含量,提升旅游产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3.3 创新商业模式

除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好的商业模式也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影响着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功能的发挥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弄清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制定商业模式的关键,只有相关产业都能够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分享收益,旅游产业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商业模式可以参考国际上成功项目的开发模式,针对大型主体旅游项目,应当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专长,由专业文化公司、大型旅游投资集团、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投资组建成立项目制股份公司,综合运营产业园项目,实现创意产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合作共赢。同时可以不断拓宽产业发展边界,推动项目执行的积极性。

3.4 重视旅游配套功能和服务质量

配套设施及服务质量是制约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旅游产业也不例外。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主要包括创意园区、大型文体活动、创意建造以及大型展览等观光旅游和体验旅游,这对地方旅游产业的配套功能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让旅游者能够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打造地方旅游品牌,必须能够有相应的条件让旅游者获取更好的体验[5]。文化创意产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行业,而是一种横跨多个行业的价值实现过程,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当不断开拓思路,促进文化产业向旅游业和传统产业延伸。

4 小结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中心日益向大中城市聚集,这一现象已成为当前经济改革、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而地方乡镇在此轮发展过程中则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这不仅体现在经济资源的不断流失,还有人力资源的持续输出,乡镇后续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道路,更是地方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本研究从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乡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地方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文建,陈 琳.产业融合框架下的农业旅游新内涵与新形态[J].旅游论坛,2009,2(5):704-708,716.

[2] 单元媛,赵玉林.国外产业融合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进展[J].经济评论,2012(5):152-160.

[3] 黄细嘉,周 青.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2(9):131-133.

产业融合内涵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将乡村文化资源巧妙地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链接和融合,要引入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方法,剖析当前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探讨全域旅游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利用。

一、乡村文化旅游相关理论

(一)RMP(昂普)理论吴必虎认为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指导、产品为核心,将资源经由市场转化为产品,解决旅游开发中无效旅游产品供给过多、结构性过剩及旅游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必须基于这一理论进行乡村文化旅游的分析,包括资源赋存现状、文化旅游市场、现有文化旅游产品,进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实现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体验经济理论体验经济突显人本性、情感性、体验性和个性化特点,可以将其引入到乡村文化旅游之中,强调旅游者本身的参与性和融入性,探索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和旅游产品,为乡村文化旅游带来全新的思路和机遇。

(三)产业融合理论厉建新提出在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要加强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等产业的链接和融合,形成“旅游+”的综合新产能。

二、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剖析

(一)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速度慢、规模小当前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然而开发利用率相对偏低,缺乏完善的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尚未打造出成熟系统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没有实现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二)文化产品的内涵挖掘不足在现有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于文化产品的内涵挖掘明显不足,没有使旅游者深入体验和感受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难以真正感受到文化旅游深层次的满足感。加之当前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定位不高,存在资源简单整合、产品相似度大的问题,无法形成强劲的竞争力,并缺乏精品开发的理念,无法满足旅游者体验至上的需求。

(三)相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乡村文化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停车位明显不足、公共交通班次较少,卫生环境整体较差,餐饮配套相对粗劣等现象,无法使旅游者感受到良好的旅游体验,对地方的整体形象也大打折扣。

三、全域旅游理念下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一)整合资源,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竞争力1.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要注重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开发,打造高品质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使游客能够更好欣赏体验到特色的乡村文化产品资源,立足于传统的文化旅游景点进行开发和宣传推介,启动旅游产品品牌,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合理策划,利用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内容,如:雷州的妈祖文化、宜兴的陶茶文化、汤山的温泉文化等,形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旅游效应。2.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要对当地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整合,采用以路串点、以路联景的策略,将乡村文化旅游路线进行串联,打造古村旅游文化带、特色农业产业带、生态养生度假基地、民俗文化廊道等特色景点和项目,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精品旅游路线,并充分利用线上旅游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和链接,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取乡村旅游线路及周边配套设施信息。3.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乡村民宿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文化风情、慢生活体验,尤其是物美价廉的优势,日益受到市场热捧。据相关机构调查,超过1/4的游客出行愿意选择民宿。随着乡村民宿业态的不断演化升级,也催生了多种服务业态,促进了游乐、娱乐、度假、康疗、养老、体育、教育、环保、生态农业等多种产业发展,综合带动性极强。在具备条件地区,应制定乡村民宿专项规划,统筹布局和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4.开发特色精品旅游纪念品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旅游者,使旅游者在参与当地特色文化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和领略乡村文化特色内涵,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精心制作的旅游纪念品。

(二)融入政府、企业、民众的合力1.政府要加强开发宣传推介政府要在全域乡村文化旅游中占据先导地位,进行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并积极引入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大对乡村文化旅游的宣传和推介。同时,要在资金、人力等方面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加大乡村文化旅游环境设施的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环境设施的整体提升。2.企业助力投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政府和企业要通力协作,进行旅游推介会投资项目的招商引资活动,打造优质文化的旅游产品,并带动区域内其他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3.加强民众服务意识要增强当地民众的服务意识,加深对当地特色乡村文化的理解度和接受度,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当地民众综合素质,营造出良好的旅游氛围,提高民众服务技能和水平。

(三)打造全产业链的复合型乡村旅游文化产品1.实现“文化+旅游+工业”的融合,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区可以选取当地工厂企业作为工业旅游示范区,联动食品产业、旅游产业,形成食品加工观光区、食品制作品尝体验区、生态文化休闲区的产业链条,较好地提高工业旅游示范区的品牌知名度。2.实现“文化+旅游+农业”的融合,打造农旅一体化园区可以将当地农耕文化与旅游文化元素相链接,打造农旅一体化园区,并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加强旅行社与旅行平台的合作,使旅游者能够在农旅一体化园区享受到旅游、果蔬采摘园、农耕体验园、住宿等过程,深入理解和体悟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农耕文化。3.实现“文化+旅游+教育”的融合,形成研学旅行模式可以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形成研学旅行线路或研学旅行教育基地,让学习者通过观光、参与、体验的方式,加深与当地文化的亲近感。

(四)打造“全市场化”的乡村旅游文化项目1.打造四季旅游产品要根据当地四季不同时间段的民俗活动,打造四季旅游产品,使旅游者感受到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享受到乡村旅游文化,实现全季节、多区域的覆盖。2.策划夜间旅游项目可以利用当地饮食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等资源,策划夜间旅游项目,并与专业的歌剧艺术团或民间文艺表演团队合作,展示夜间旅游文化魅力,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产业融合内涵范文第8篇

一、文化旅游发展观念的转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建设,首先要创新发展理念,做到“十破十立”。一方面要解放思想,破除束缚我省文化旅游发展的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拓宽发展视野和思路,树立开放意识、国际意识,立足于长远、放眼于世界,建立开放的大文化、大旅游发展和服务理念,大胆先行先试,抢占新一轮文化旅游发展的制高点。另一方面要树立创新意识,不能照搬照抄其他省市的开发模式,要结合贵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进一步全面挖掘文化旅游的潜能,把创新理念贯穿于整个文化旅游规划设计、项目开发、管理、市场运作的全过程,把创新、科技、产业、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提升旅游附加值,拓展市场空间,通过文化旅游的融合创新发展促进旅游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和模式。

二、旅游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创新

文化旅游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旅游地文化本身的创新,即文化内涵自身的不断丰富、扩展、创新:二是旅游地文化内涵的外化创新,通常是指其产品形式,主要是产品元素和组合的创新。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其中,文化内涵创新是文化旅游创新的核心环节。这两方面的核心主体主要是当地群众与旅游相关企业。在文化内涵的创新中,当地群众是主体,出于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自发进行文化创新活动;在文化资源商品化的过程中,旅游企业是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进行文化旅游表现形式、体验形式的创新,如在一些具有历史沉淀的文化资源和一些古城遗址的基础上,可融入一些物质载体、故事和一些社会生活的元素,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旅游资源的升级。当地群众文化创新可以为企业的文化旅游创新提供原料,而且企业的创新有时也需要当地群众的参与;企业的文化旅游创新带来的经济及文化价值也可以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创新积极性,为其进一步的文化创新带来灵感。因此,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建设,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当地群众与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在文化旅游的开发中兼顾企业与当地群众的利益,特别是要切实维护当地群众的正当利益。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旅游的积极性和文化的创造性,从而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应放弃对文化旅游经营活动的过度干预,真正在社会文化方面为当地群众和企业的创新提供支持和指导,促进文化旅游的创新和发展。

三、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的培育

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和新业态培育是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重要的内容和途径之一。在新兴旅游方式、消费观念和市场需求下,我省要重新审视和评估自身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瞄准新市场,抢占先机,抓住独具优势的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气候、山地休闲度假等条件,推进文化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生态、医药保健等行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通过嫁接优势,培育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不断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价值链。按照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在进一步做好现有文化、旅游产业、产品、品牌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全方位打造我省发展前景可观的新兴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形成新业态、新品牌。

四、文化旅游产业增长方式的创新

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建设目的在于整合旅游资源,形成文化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文化旅游发展“产业链”的拓展。旅游产业具有无边界的特点,从而能够产生极强的关联效应,完全可以实现许多产业之间的无缝链接和良性互动。一方面,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横向与各产业部门进行广泛的融合,从小旅游产业链向大旅游产业链转型。即文化旅游产业链的拓展要与我省一、二、三产业结构紧密结合,以大旅游产业链的整体价值为目标,把文化旅游创新作为产业成长的投入要素和增值资本,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形成有机联动,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另一方面,文化旅游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要纵向互相渗透和融合,以文化旅游消费带动产业诸环节转型升级和良性互动。目前我省的旅游产业整体尚处在“产业观光”阶段,需要不断研发文化旅游产业的上游产品,延伸产业下游的品牌销售渠道,以旅游消费需求引导产品的设计和功能的优化。二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链”的延伸。文化旅游发展要注重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在旅游资源、旅游品牌、旅游标准、旅游市场和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实行一体化。通过在空间上的延伸,在更大的区域范围配置旅游资源,形成跨越区域界限的旅游产业链,实现跨行政区域的联动。三是文化旅游产业“价值链”的铸造。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建设的核心理念就是创新以及文化旅游价值链的不断铸造,要以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新不断增色现有文化资源,抢占文化旅游价值链的制高点,为我省文化旅游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五、文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创新

贵州一些旅游景区目前一方面存在分属多个部门多头管理的突出问题,同一景区中有旅游、规划、文化、林业、水利、国土等多个部门的管理内容,造成许多景区在资源挖掘、产品开发等方面缺少合力。一些跨区域的旅游资源还存在区域间的相互争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许多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权责不明,管理单位存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不少景区主管部门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愿投入开发和资源保护资金,也忽视对景区资源的监管,一些具有公共资源性质的旅游景区资源遭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因此,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要加快推进有条件的重点景区进行旅游经营管理综合改革,变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旅游管理模式,克服种种障碍,大胆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新型模式,借鉴和推广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等管理模式。尝试采取以下路径:重构景区旅游资源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调整相关政府部门职能,重组资源管理机构等。尝试把重点景区管理处与市州旅游、广电、文化局合并,成立文化旅游管理委员会,对重点景区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利益分配格局,处理好不同区域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各部门之间、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政府与群众之间、企业与群众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制定支持景区旅游资源整合与一体化管理的土地政策、财税政策、用林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等。支持景区旅游资源实行“三权分离”制度,放开各类资本进入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各种限制。以统一的旅游规划、旅游品牌、旅游标准等整合旅游资源,落实一体化管理。

六、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的创新

建立有利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理顺发改、文化、旅游、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职能,消除瓶颈制约,加强协调联动,一是突破部门的行业边界。可以成立专门的文化旅游管理部门,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担当文化旅游产业链的“链接者”。打破归属垄断、行业垄断、部门分割、条块管理的格局,减少各种行政管理障碍,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围绕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任务,密切配合开展工作,将以前分散的市场、人力、资本、文化、自然等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形成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合力,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融合发展,激发文化旅游创新的大量产生。二是建立相关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可以由发改委牵头,定期举行旅游联席会议。重点在行业发展规划衔接、扶持政策制定、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宣传推介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统筹管理,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同步。特别是文化、旅游系统之间要建立起及时高效的沟通渠道,加强工作的协调与配合,努力实现各区域文化旅游部门、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三是突破空间的行政边界。可以在现有的管理框架下,成立区域旅游合作中心,作为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常设职能部门,并定期举办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论坛”,为跨区域旅游发展出谋划策。四是建立开放性的跨越产业边界的行业协会如会展旅游行业协会,或各产业之间的行业协会协调机制,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管理和指导,协调产业间的各种关系,增强企业抵御市场融合风险的能力,促进文化旅游创新的产生;鼓励不同产业间企业家的沟通,支持不同产业间创新成果的交流,促进文化旅游创新的扩散。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