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民教育的核心

国民教育的核心

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民族精神 重要性 途径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之魂。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高校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精神动力。学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

        一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国家的一种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极大地促进人民团结一致,抵御外来侵略。在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爱国主义教育是指引导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理想、信念,与充满对祖国的热爱与树立报效祖国的理念,这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

        二 加强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高校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这对当前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作用与意义。

        在高校开展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让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感。这是鼓舞大学生立志成才、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以民族精神为核心就是指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中华民族情结,即这种人才能在祖国和世界任何地方想到为祖国做贡献。他们应具有胸怀天下、报效祖国的伟大胸襟。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同时担负着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操的重任。由于高校学生作为思维最为敏感、前卫的青年群体,他们在当今深刻变化的形势中,较之以往,承受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骤然加大,他们就会将这一切不如意归结为国家、民族与时代,从而发生反叛精神,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中,就会极易出现发展不和谐的音符。而高校能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这样,在高校学生中进行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

        三 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1.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民族性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独立自强、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在高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胡锦涛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报效祖国理念。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源泉,它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与动力。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表现为民族精神等精神力量的竞争。因此,对高校而言,开展对大学生进行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增强其国家认同感,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2.加强高校爱国主义宣传基地的建设

        高校要建立爱国主义宣传基地,形成以革命人物、事迹等爱国主义宣传基地。一个爱国主义宣传基地就是一段历史、一部教材、一处课堂,它是一座蕴藏着真善美和创造精神的思想宝库。通过对爱国主义宣传基地的参观,可以引导他们从中接受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从而积极投入到建设中国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去。因此,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要组织大学生到爱国主义宣传基地参观学习,以增强大学生具有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情操。由此可见,加强爱国主义宣传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3.开展中华历史知识教育及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国人民在历史上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情怀。近代中国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历史,就是中国民族崇高的民族品格和伟大精神的真实写照。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让广大学生接受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就是让他们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而树立国家与民族意识,能在国家危难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为国分忧,承担起历史责任。同时,更要加强中国革命的传统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与建设新中国而表现出来的革命气概与民族气节。这样,学生就会认识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从而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与崇高抱负。

        4.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作用。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渗透爱国主义思想,突出民族精神这个主旋律。鉴于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让高校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结合时代的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将中国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画像、名言等张贴在教室、走廊、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以此来增加校园爱国主义教育场景与气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把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

        四 结束语

        实践证明,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要根据时代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充分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复杂性与艰巨性,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张莉、徐国锋.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低效的社会原因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报,2004.10.15

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公民教育

[作者简介] 余清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之一,是提升社会凝聚力和积聚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途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阐释为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思想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核心作用的一个基本前提是需要被人接受并主动贯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被接受并被主动贯彻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教育领域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性质

自从2006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以来,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探索就迅速展开,特别是高校的很多教育学者和实践者投入其中。教育学者和实践者们主要探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目标、途径、方式与机制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也取得了很多深入的认识。与这些探索相比,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还有待于深入,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教育的问题,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性质问题。

在以往的探讨中,有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当作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有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当作思想政治教育。这两种观点在思维路线上是非常不同的。第一种观点是在人的道德或一般社会性发展上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把这种教育的根本目标定位在提升青少年社会性或促进道德发展,并以道德规范或道德感染的逻辑组织教育活动。第二种观点是在人的政治角色担当上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把这种教育的根本目标定位在培养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并以政治选择的逻辑组织教育活动。从思想路线的比较来看,两种观点在价值、目标以及活动逻辑上是非常不同的,因此这里非常有必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建在何种价值立场之上、目标如何以及以何种逻辑组织。

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价值、目标以及生成逻辑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性质上应作以下定位: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根本上是政治教育,以促进国家发展和个体政治性发展为根本价值。从概念本身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根本特质来自于“社会主义”一词,而“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相对的政治概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建设社会主义应该坚持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从政治维度产生的价值体系。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肯定能对政治之外的经济、文化以及一般社会生活产生导向影响,但这并不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政治教育的判断。因为,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是学术意义上的“政治”,这种意义的政治是广义的,只要涉及公共事务就可以归入政治范畴,因为政治可以非常广义地理解:“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经济、文化以及一般社会生活发挥引导作用是必然的,因为这些领域本身就属于宏观的政治事务。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目的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是为了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促进社会发展。这个根本目的在个体层面的表现是个体政治性发展,真正实现从一个自然人到一个社会主义“政治人”的转变。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属于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范畴,以培养社会主义的中国公民为根本目的。中国的政治教育到今天已经走到了公民教育的时代,2010年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为中国的公民,要承担不可推卸的社会主义建设义务,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践行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内容,是引导公民选择正确政治行为的基本途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中国公民。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基于政治选择逻辑的教育。与一般社会价值观的社会关系基础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基础在于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反思,在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也在于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正是在这种政治选择过程中,我们现在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能仅从当代社会发展方向、个体间或小群体的社会生活来找寻开展逻辑,应该立足于中国革命史、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中国未来发展前景来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活动。

概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教育,而是一种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个体政治性发展的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培养社会主义中国公民的公民教育、是以政治选择逻辑开展的教育。这些性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基本的规定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施战略

以往很多研究主要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施之上,并设计了很多途径、方法和具体的活动,相信也会取得相应的效果。但是,从宏观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施问题需要有战略层面的考虑,需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性质来探索这种教育的实施战略,因为不同性质的教育需要不同的实施战略。

从性质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中国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需要基于政治选择逻辑的教育,是需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与依据、体验与交流、实践与谈论等内容的教育。这些特点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能用常规的“灌输”或“说教”的封闭姿态,不能就教育而论教育,也不能只看重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实施中应该坚持以下基本战略: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坚持教育行动与社会建设并举的战略。这条战略表达的核心意思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有坚实的社会基础,需要在社会发展和改造中进行。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威胁最大的就是社会不能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组织,因为这将最直接地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依据。可以说,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主要在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大家最能直观感觉的当代中国社会并没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组织,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理性就要受到质疑。反过来,如果大家能够直观感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社会的体现,那么这种教育就将事半功倍。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主义社会比任何孤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行动更有效。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坚持“大教育”的战略。所谓“大教育”其实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渠道,不仅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教育,还要实施社会教育,甚至是家庭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政治价值观,主要引领所有公民具有广义政治性的公共行为,因此社会是公民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领域,在社会中进行广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选择。况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包括广泛的体验、实践与讨论活动,这些都需要走出学校来进行。家庭教育在情感、品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当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感受、交流,家庭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场所。

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 中小学;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者简介] 吴安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一、充分认识我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紧迫性

(一)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代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宗教、种族、语言、文化出现了大融合,众多国家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态势。为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危机和青少年信仰缺失及犯罪率飚高等问题,各国在经历了“价值中立”、“价值虚无”等思潮后,均十分重视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具有共通性、普适性的“核心价值观”,用本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形成认同和内化,以确立本民族的社会传统和国家认同,其中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都致力于核心价值观教育。

英国立足于多民族、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多信仰、各种矛盾和冲突频发的国情,提倡推行“自由、宽容、开放、公正、公平、团结、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重视家庭和所有社会群体”等英国核心价值观教育。英国教育部在2002年确定了“英国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计划。2007年提出了《全国中小学教授英国传统价值观的教育计划》,规定11~16岁的中小学生学习有关“言论自由、多元文化、尊重法治”等核心价值观以及英国不同群体对英国社会的贡献等内容。其中“多元文化”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英国形成了“精英、多元、兼容”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在经历了“价值中立”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升高的危机后,20世纪中叶,美国学校教育开始肩负起“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使命,在中小学中抓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以培养公民具有合乎本国政治制度的观念,明确公民的责任和权利,树立起“我们是美国公民”的思想。同时美国还以立法的形式将“尊重、责任心、可靠、关心、公平与正义”等核心价值观确立为美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

新加坡政府于1990年发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国家五大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中小学中,则通过《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来实施共同价值观教育,形成了以“自尊、自律、廉洁正直、责任感、爱家、爱校、爱国、团队精神、种族和谐、关怀与体谅、与邻国相互依存、和平及稳定”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体系。

可见,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是各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涌入我国,多种文化体系及价值观的并存和冲突已经十分明显。其一,我国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呈现出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这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既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引发了其“价值冲突”或“价值虚无主义”的泛滥。其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巨大转型,市场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诚信缺失、极端个人主义等也应运而生。其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得以广泛应用,给中小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途径,但同时,有害信息借机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其四,改革开放扩大了未成年人的视野,但外来敌对势力加紧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西方价值观和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良影响。其五,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学习竞争激烈,心理异常复杂,这使得中小学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上述新情况新问题都向中小学德育提出了巨大挑战。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正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二、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的内涵及其精神实质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要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它是由一系列内涵明确、联系紧密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思想、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观念构成的完整体系。深刻领会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前提。

(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中小学生的头脑

只有用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思想来武装中小学生,才有可能使其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建国以来,党中央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相继提出许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世界、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南。让中小学生了解、认识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以理想信念教育引领中小学生的成长

对中小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让中小学生了解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道路的历史,努力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历史,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长期探索并最终选择的结果,从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要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中小学生刻苦学习

在绵延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道德价值体系,其精神气质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天地精神,显示出中国人赞扬天地博大悉备的生命创造精神,并从这种大化流行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出发,来理解宇宙万物和人的生命的宽广胸怀。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所在。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经典”,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以及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和民族英雄,尤其要注重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要让学生学习和认同“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报恩、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奋不顾身、舍生取义、以天下为己任”等传统美德,以此来重新建构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图谱,让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永远放射出动人心魄的光辉。

(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支撑中小学生的人生

中国人历来重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教育。春秋时期的齐国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智、仁、勇”做人“三达德”标准,之后孟子进一步发挥为人性之中先天就有的“仁、义、礼、智”四种“善端”。汉代董仲舒强调“仁、义、礼、智、信”,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唐宋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八德”价值观;近代,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以国为本”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核心价值观。这些都成为支撑当时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兴旺之根,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在中小学进行荣辱观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习和掌握荣辱观,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三、创新我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模式、方式和途径

目前,我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结合中小学的实际生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中小学校价值教育的具体目标,融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学校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和班级管理中。如何创新价值观教育模式、方式和途径,如何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社会经验特点,把这些抽象的价值目标和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的价值教育目标和道德要求,易于学生认同和学习,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

(一)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班级管理融为一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模式

首先,要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中小学语文、历史、政治、德育课等各科教学中。中小学德育课程,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理科课程,要充实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让学生从中学习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发展历史,受到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并以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为依托,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其次,校园文化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内涵,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必须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每天坚持升降国旗,每周举行国旗下讲话,全体中小学生都应会唱国歌。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校园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灯箱、语录牌等,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再次,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环节。学校要根据本地区和本学校实际,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参观历史、文化遗迹、革命遗址和新中国建设成就展,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歌咏、阅读活动等。

(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其关键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学生切实需要、易于理解认同、情感接受、切实可行的价值信念和实践行为。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生动活泼地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避免空洞、抽象和成人化。要调动学生学价值观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对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价值冲突和矛盾进行研讨、分析、判断与选择。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选择和学习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机会。让学生参加艺术表演、体育活动、少先队组织、义工服务活动等,学习和养成“勤奋、诚信、忠诚、勇敢、慷慨、服务、奉献”等品质。

(三)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途径

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载体。例如充分利用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等有利时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升旗仪式、成人仪式等形式,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运用网络等学生喜爱的载体,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结合学生的成长成才,将教育渗透到青少年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努力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正确处理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三重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盛行重认知轻情感、重灌输轻体验、重知识轻实践的做法,降低了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正确处理好知情、知行、知信的关系,是提高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

(一)知情结合

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知情分离”。个体的价值观不是由人所具有的知识多少决定的,而是由人认同和内化的水平所表征的,其中情感认同是关键。在中小学价值观教育中,只有将知情结合起来,重视情感的发动和培植,强调情感体验与认同,推行情感性的价值观教育模式,才能便于学生理解和认同,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知情结合的价值观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知行结合

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着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知行分离”。事实上,价值观的认知与价值观的践履是不能割裂的。这不仅涉及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而且涉及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如果将价值观教育视作由知到行的过程,将个体的价值观发展规定为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简单过程,那么,价值观教育就只能培养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种教育又怎能培养出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呢?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知与行是一个互生互动的动态过程,两者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知”是包含“行”在内的,任何真知都是知行合一的,因此,中小学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是知行合一、知行并进的。

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第4篇

美、日、韩学校 核心价值观教育 内容特色 比较研究

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如何使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富有更强的时代性、更好的现实性与更大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当下的迫切任务与重要研究课题。当今国外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经过多年的理论建设、多元发展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系统性可靠、操作性较强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讨当代美国、日本、韩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做法与基本经验,对于不断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深入改进新时期我国学校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一、美、日、韩三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

1.以培育富有爱国主义的责任公民为主要目标

美国教育多元化的特征决定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没有统一要求,但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基本特点就是要求培养合格的、强调健全人格以及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与遵纪守法的责任公民。美国平时注重宣扬爱国主义的民族凝聚力和价值观教育,在教育中,“‘他如何获得价值观’这一问题比‘他获得了什么价值观’更为重要”[1],“旨在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热爱美国,形成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忠诚,遵纪守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进取的‘责任公民’”。[2]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特别强调学校应培养美国人的“国民精神”,主要指爱国、修养、诺言、恢复伦理道德、纪律等,以适应美国发展对人才的需要。[3]美国政府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小学、中学、大学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平时注重爱国主义精神和守法精神的养成教育,极力宣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合乎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动,明确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使全体国民具有‘美国精神’”。[4]

1890年,日本明治政府颁布了《教育敕语》,强调以忠孝、信义、义勇、守法等“忠君爱国”精神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确定了21世纪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宽广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5]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培养一种坚韧、勤奋、勇敢、守纪律,忠于国家、人民和集体,重视发展个性化、创造性和多样性,培养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宽广的胸怀与健康的体魄,面向世界的“忠臣良民”。其目标主要体现于“虔敬天皇教育”、“忠的教育”、“乡土教育”三个方面。其中“虔敬天皇教育”来鼓舞国民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国民民心;“忠的教育”就是要求团体成员同呼吸、共命运,做到“忠德”,贡献“忠诚”;“乡土教育”即以本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为主要内容,利用各种机会培养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20世纪上半叶,韩国虽然“饱受日本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但始终没有丢失其民族性”。[6]韩国政府历来重视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化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上。韩国现行《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热爱国家与热爱民族的精神,为维护、发展国家的独立自主和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教育要为创造和发展世界文化而努力。韩国政府颁布的《国民教育》指出:“爱国家爱民族是我们的求生之道。作为一个有信念、自信勤勉的国民,应汇集民族智慧,创造崭新历史”。政府强调把“国民精神教育”贯穿于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韩国原教育部长Rhee Kyu-ho深刻指出,精神教育就是指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政治教育,其核心在于让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爱深入人心[7]。尤其从小学到大学,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民精神教育”内涵逐级提高,相互承接、逐级提升的梯级教育教学架构,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和水平要求不断加强。因此,韩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精忠报国”的韩国人,为韩国的迅速崛起与迅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核心价值观精神基础。

2.以注重营造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文化渗透为基本途径

美国学校倡导追求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和社会价值,注重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潜移默化作用,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地渗透于文化环境之中,以潜在的形式影响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受到教育、锻炼能力;提升素质、增长才干。如学校非常注重创建整洁、文明、幽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使青少年学生受到文化环境熏陶影响;美国处处飘扬的美国国旗,以重要历史人物命名的街道,难以数计的博物馆、纪念馆,充分展示着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标榜着“美国精神”,是美国学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8]此外,美国学校还通过国庆、校庆、入学与毕业仪式、社团等系列活动,从而使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战后,日本学校普遍采用各学科课程教学,对青少年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日本教育权力机关通过多种文件要求学校发挥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以提高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水准。日本政府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国语科需要培养语言的实感,必须尊重国语的态度,培养团结、有礼貌、谦逊、爱劳动、智慧、同情弱小、见义勇为等品德。历史课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日本的发展及前景,并将日本置于国际大环境中考察它的历史作用。数理学科通过归纳推理数学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合理的生活态度。地理课要求学生对国土的认识,增加对保护环境、利用资源的认识。音美体课培养学生愉悦的生活态度和欣赏美的高雅情操。此外,通过播放日本动画片,传播日本民族文化、阐述各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道德伦理的判断等,使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娱乐片中进行。

韩国学校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宣传历史上爱国主义英雄事迹,以此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信心。韩国政府建立一些爱国主义英雄塑像,把英雄的事迹撰写成文学作品或者搬上银幕对青少年进行鞭策与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实行潜移默化的儒家伦理教育,如通过正月春节、十五元宵节、观灯节、五月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一些传统节日营造文化氛围,使青少年每时每地接受儒家思想的熏染,感受到习俗中儒教伦理所散发的价值观教育作用。在韩国社会生活里,“身土不二”的核心价值是强调人的自身发展以及国土的不可分离性,来号召人们支持民族产业的发展。另外,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故居遗址、纪念碑、建陵园庙宇等进行历史文化教育。

3.以注重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活动为基本途径

美国学校重视校内外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其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既可以是有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又可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主要做法有:美国大学本科总学时比中国少33%~40%,讲授只占总课时的25%~34%,平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入学仪与毕业仪式、国庆、校庆等方面的活动,来增强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组织一些学生参加有关活动,如为吸毒者、无家可归者的帮助活动,为老年人、残疾人的服务、竞选宣传、慈善募捐、教堂服务等活动,来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9]通过参观科技馆以及社交、文体、宗教、志愿等课外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爱校之心。

日本学校开展“特别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其“丰富的人生、个性和创造力、自我表现能力”。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政府为了让青少年学生了解社会,提高核心价值观实践能力,要求大学生参加“有组织的校外教育活动”[10]。比如日本文部省大力提倡并推行“体验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然教室”、“森林之家”等集体活动,加深对大自然的理解和热爱。学生自治会组织学生考察家乡历史文化、倾听历史故事;收集乡土资料,了解本地经济产业;了解企业、农村中生活;到社区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或承担家务劳动;参与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政治活动,为他们充实内心世界,养成核心价值观品行创设实际条件。

韩国学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迥异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方式来支持学校核心价值观建设,消除学生在拥挤课堂中产生的不良心理;通过举办各种报告会、演讲会、展览会、论文成果评比会、社会问题调研、民意测验以及“读书节”活动,举办关于反对性别与种族歧视、暴力、吸毒专题研讨会,开展文艺节、音乐节及传统艺术活动,不断增加青少年学生参加锻炼的机会,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以期取得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效果。

4.以注重凸现心理健全的人格教育为主要内容

心理学课是许多美国学校的必修课程,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如美国哈佛大学等选修心理课程,进一步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方法、指导健康成长、消除心理疾患、提高学生自助能力。美国学校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平时在课堂教学、团体训练以及日常生活中开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动,为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学习与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相对有固定的编制、专项经费、工作制度与工作规划以及心理咨询专家队伍,为学生提供心理与发展咨询、适应与障碍咨询、辅助与治疗等多形式的服务。

日本学生家长、学校老师从小就教育孩子怎样学习、如何到名牌大学进一步认真学习与深造,从而导致整个日本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偏重智育,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由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严重的“教育荒废”和“心理亚健康”。有些学生毕业后,他们频繁地改变工作或者不上班,让父母养活到20~30岁,日本学者称他们为“寄生虫”或“消沉的一代”。[11]因此,日本政府于2003年,在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和青少年健全活动俱乐部等机构,还在每年的11月份举办“全国青少年健全培育月”等系列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韩国学校心理咨询室作为教师与学生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与实践,最终帮助学生正确选择、健康成长、排除各类心理障碍,其作用可谓举足轻重。韩国学校心理咨询室具备必要的设施及基本的资料,让学生敞开心扉倾述烦恼与忧愁。学校心理咨询室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可以设立学生生活指导设计企划室、学生个体指导研究室、提供及保存情报资料室、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等场所;根据不同情况也可以冠以其它名称,如知心屋、指导室等。心理咨询一般安排在下午或课后,学校对咨询机构的经费与教师的聘用都有明确的规定。

二、对推进我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美国、日本与韩国等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在特定的历史传统、民族背景中产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与吸收的东西,但不能简单地套用来践行指导。当今社会在迅猛发展与高速前进,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已积累了优秀传统,但由于受许多因素困扰,阻碍着我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一些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亟需我们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美国、日本与韩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通过比较、鉴别、融合,坚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出发,进一步推行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梦的改革进程,同时考虑中外教育观念的不同性,既要大胆借鉴其方法又要谨慎观察其态势,不能盲目地引进而应根植于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走以本土化为主体、国际化与现代化相融合的后现代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之路。

1.大力弘扬时代性的精神价值观教育

2011年,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纵观当今美国、日本与韩国等国家,核心价值观教育致力于培养本国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当前,我国学校开展了富有实效性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但一些教育问题仍不尽人意:如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枯燥,缺乏时代感;教育效果形式化,缺乏针对性与有效性。因此,我国应把培养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目标与根本灵魂。如通过红色影视、红色网络、红色歌谣等形式开展精神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围绕重大的历史事件活动,增强青少年民族精神的现实感和认同感。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国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全球眼光与富有民族精神的新一代,我们应把学校的精神价值观教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开创富有中国特色、具有时代性的精神价值观教育之路。

2.不断营造渗透性的环境价值观教育

西方国家注重校园环境作用,充分利用校园教育环境等资源使学生受到价值观念影响、获得价值观情感体验。为此,我国学校应优化物质环境建设,如重视校园文化景观、食堂、校舍、图书馆、实验室、操场与其他公共场所的布局,努力发掘校园环境的“隐蔽性”、“渗透性”等熏陶和启迪作用。把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精神遍布在大自然的环境氛围中,把抽象的理论寓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增强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认知、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必然会产生无形的影响与辅助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应重视精神文化环境建设,如提倡名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建设与社会教育网的建立、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抓学校教师的师德与师风建设、开展校园活动来增长学生的价值观认知。此外,我们在报纸书籍、影视与网络媒体、网络游戏等传播符号中嵌入核心价值理念,通过文化产品的形声性、娱乐性以及审美性等特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化产品中的价值理念。因此,我们要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营造精神文化氛围,“实行无形教育,推行无声管理,进行无声语言”。

3.不断强化实践性的内化价值观教育

美国、日本与韩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实践可以使学生获得新的核心价值观认知。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功效在于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生存”的基本素质与综合能力,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的协作精神,树立“爱祖国、爱社会、服务他人”的核心价值观信念,不断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在教育中长才干、在奉献中作贡献”。近些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得到锻炼。但我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实践性中明显存在着不足之处,对我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性研究与贯彻落实;要开展一些校园文化、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社会调查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观教育的使命感,强化学生实践性的价值观教育内化。

4.不断加强专业性的心理价值观教育

近年来,学校屡屡发生的校园暴力、学生自杀等一些事件,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当下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尽管我国一些学校相继开展了心理价值观教育系列活动,但因为一些学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心理学科的专业化程度不够,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学生对心理价值观教育存在认识误区等系列问题,在某些学校还流于表面形式,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理论观念以及方法手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心理价值观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社会大环境的心理氛围相应制约着学校心理价值观教育。因此,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价值观素质教育。如需要当地政府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充分协调与有力支持,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的有机联系与密切配合;学校要加强心理课程的建设,高度重视心理队伍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心理价值观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Raths,L,Harmin,M,Simon,S.,Values and Teaching,Second Edition,Columbus,Ohio:Merill,1978.

[2] [4]贾仕林.中美高校德育实施目标、内容的比较及启示.思想政治教育,2010(4).

[3] 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5] [日]岸根卓郎.我的教育论―真・善・美的三位一体化教育.何鉴,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教育部社政司组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 Gay Garland Reed,Sheena Choi:Korea:Confucianlegacy,Global Future.Values Education for Dynamic Societies:Individualism or 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re,2001.

[8] [9]贾仕林.美国高校德育现状及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2008(1).

[10] 王玄武编.比较德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公民、社会三个层面,国家层面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内容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内容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就成了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彻到教育教学当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促进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来考虑:宏观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要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把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教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教育教学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使学校成为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从微观上来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融入课堂当中,融入学生的脑海当中,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他们的价值奋斗目标和进行学习的有效推动力。

二、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公民和社会三个层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引领教育教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促进学校教学工作中发挥作用。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之所以能在教室里安静地学习,源自于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要让学生彻底感受到国家为他们的学习创造了许多优越的条件,并使他们树立起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意识。因为一个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每个人都为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才能让国家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这样去做,而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更加有责任去主动承担起这样的责任,要树立主人翁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看上去简简单单的八个大字却凝练着极大的政治和思想智慧。国家是一个公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果没有了国家的庇护,一个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正是因为如此,作为国家公民的一员,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并且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贡献从哪里做起?当然就是敬业了,每个公民都有职业,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做到敬业就是为国家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正所谓平凡岗位显示不平凡成绩。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友善是人与人相处之道。作为一个公民,除了要爱国、敬业外,还要讲诚信,讲友善,对家人、对朋友以及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友善,从而让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充满真情。这些都需要教师给学生讲清楚,贯穿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

三、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化安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7-0083-03

文化安全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性的话题,也是考量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标尺。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价值观,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是确保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的根本途径。新疆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维护文化安全尤为紧迫。高校是各种意识形态传播、交锋的前沿阵地,一直是境内外“”蓄意深入、图谋不轨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是未来建设新疆的主力军,对各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新疆经济社会稳定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安全筑起一道坚固的文化防线。

一、新疆文化安全的战略审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安全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因素。“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特别是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体系免遭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和颠覆,从而很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价值传统,在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革新,消化和吸收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明生活方式”[1]。新疆有着独特的区情,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多种宗教并行流传、多元文化交融繁衍、多种体制共生,相对于内地省区,文化安全问题尤为复杂、艰巨、紧迫。

(一)新疆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区域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并与蒙古、俄罗斯等八国接壤,是我国毗邻国家最多、国界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区。另外,作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新疆是我国21世纪重要的战略资源接替区,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维护其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战略问题。

(二)新疆面临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文化观的浸透与威胁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民族文化聚集的地区,宗教文化传统浓厚。泛突厥主义文化一方面鼓吹所谓“突厥文化共同体”,千方百计要把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从中华民族文化中分离出去,为民族分裂主义服务;另一方面又极力否认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不断更新的、具有发展活力的有机体,否认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加强文化交流和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双向互利的过程,坚持封闭、守旧、僵化,反对改革、开放、转变,阻碍了新疆先进文化发展的步伐[2]。“”和“东突”分子也利用这种特殊的区情、民情进行泛伊斯兰、泛突厥主义宣传,对边疆的安全、稳定及整个国家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三)西方文化霸权加紧了对新疆的渗透和分裂

新疆由于特殊的地缘环境和国防战略地位,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从事分裂活动的重点区域。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军事、经济、科技优势,向全世界推广其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在“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的掩护下,积极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以新疆为突破口,加紧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

同时,由于新疆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南疆与北疆、相对发达城镇与偏远农牧区在物质生活、思想观念上存在差距;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不同民族在民族风俗、文化、等方面有很大不同。西方分裂势力利用这些问题,煽动民族对立情绪,破坏各民族的团结,进行思想渗透和政治分化,用心险恶,使新疆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高校是先进文化传播的摇篮,是境内外“”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和影响的前哨,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至关重要。大学生是未来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教育和引导各民族大学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维护新疆文化安全和巩固新疆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一)加强新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

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大批的人才。然而,新疆地处边塞,交通、信息不发达,生活条件艰苦,难以吸引、留住内地的优秀人才,新疆人才输送主要依靠本地高校各民族大学生的培养。各民族大学生作为新疆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直接关乎他们的成长成才,关乎新疆的长治久安。因此,必须引导各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远大理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认同,能够扎根边疆,成为稳疆兴疆的生力军。

(二)创新新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

目前,新疆有各类高校32所,在校各级各类学生24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近9万人,占大学生总数的35.2%①。各民族大学生应该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和引领者,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新疆高校意识形态斗争异常复杂激烈,各民族大学生是西方反动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争夺的重要目标。“对新疆各民族大学进行政治、思想与品德的塑造,使他们真正确立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新疆稳定的治本之策”[3]。

(三)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1.近年来“”加紧聚合,在新疆高校建立和发展了“伊扎布特”等大量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组织。用“文”的手段,借文化、艺术、学术交流之便,大肆进行反动宣传。极力散步、传播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宗教观;歪曲新疆历史,煽动民族仇恨,诋毁党的领导,攻击政府推行的“双语”政策;企图用宗教干扰高校教育,毒化大学生思想,拉拢一些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参加反动组织,企图培植“亲西方”的内应力量。

2.一些大学生对新疆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历史发展变化了解不够,宗教意识比较强,对“”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抵御“”渗透侵害的能力不强,容易受到“”的引诱利用。据调查,新疆高校有些大学生思想受到极大影响,精神被控制,参加了“伊扎布特”等反动组织,书写反动标语,甚至参与乌鲁木齐“7.5”事件。

大量事实说明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非常艰巨,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五观”和“四个认同”的思想,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三、加强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由认知到认同,再内化为行为的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新疆这个特殊的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区域,引导各民族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通过文化认同,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这种认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升华,并形成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4]。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使人具有一种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做出识别、判断和选择,并对选择的价值观念产生认同、坚信、内化和饯行的能力,其意义就在于影响个人与社会的文化认同。所以,价值观教育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文化认同问题。

新疆多元文化发展的态势使大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选择,而“多元的文化选择很容易使人们在价值观的抉择中陷入自我冲突,甚至产生无所适从的困惑与迷茫,导致一部分人在确认价值观时失去方向感,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是非不辨,美丑不分等”[5]。这就需要引导各族大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坚持中华文化认同。

新疆高校应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对各族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的教育,也要重视新疆历史包括民族史、文化史、宗教史教育,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从而增进各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深入理论研究,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以来,学界对于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观点,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但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项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尚未提炼出来。因此,还需要拓宽研究视野,深化理论研究深度,加强实证研究,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明确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但要把高度抽象的理论体系转换为各民族学生能够掌握和内化的知识体系,还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立足于现实生活和民族地区特殊区情,整合提炼出反映时代和学生发展要求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充满科学性、时代性、生活性和民族性。价值观教育只有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学业、精神面貌、社会交往等实际问题来开展,才能收获更大实效。

新疆地区高校学生多民族并存,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众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本建设和学科建设,突出新疆地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地域性特征,使“五观”、“四个认同”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注重从新疆地区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如: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宗教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及兵团屯垦戍边文化均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善于挖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设网络课程平台、电子教材和课外读物等,丰富完善教育内容。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个人不能够一部分一部分地来教育,而是由人所经受的种种影响的全部综合地教育出来。”[6]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 家庭、社会和学校都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使大学生能接受有效的价值导向,拓宽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参与面,使价值观教育不留真空,是当前的迫切任务。因此,要积极探索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形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的优良环境,从而系统地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

(三)创新方法,拓宽渠道,提高实效性

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和“三贴近”原则,结合大学生各种思想认识和实际问题,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专题讲座、讨论、辩论赛、知识竞赛、小品演绎、社会调查等,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软件、视频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教育要注重解决好他们学习、生活中实际困难,如:贫困问题、汉语学习与专业学习问题、就业问题等,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吸引力。

坚持多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以课堂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同时校园文化、网络、社会实践、社区、大众传媒等也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歌善舞,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也可以以此为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重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将专业实习实践与大学生三下乡、进社区、勤工俭学、参观考察等结合起来,增强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机制建设,实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新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有力的机制和制度保障,为此应着重加强机制建设。

1.健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领导体制与工作

机制。中央16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新疆高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立足区情,深入调研,摸清大学生思想状况,制定科学的大学生核心价值体观教育的实施规划。近年来新疆医科大学探索、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育人工作机制取得了不菲成效,值得学习和借鉴。

2.完善物质保障机制。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活动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这是当前新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新疆各高校应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的管理使用,建立完善专项经费预算制度。确保专项经费足额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逐年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同时,要重视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收入和待遇,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性。

3.重视评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科学评价系统,是对价值观教育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优化价值观教育过程的有力支持。新疆高校评估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作为重要指标,积极探索综合评判法、实践检验法等评估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水平。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子杉.国家的选择与安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39.

[2]王小平.泛突厥主义文化透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0.

[3]张洁.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

[4]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0.

[5]许苏民.文化哲学「M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苏]马卡连柯;刘长松,杨慕之译.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27.

收稿日期:2013-11-08

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民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心中,实现“内化”与“外化”相结合,是最根本的要求,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自然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农民阶层的特殊性,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重而道远。我们应采取一切有利措施,借鉴相关经验,努力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农民内心的目标。的农民观在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创造性理论与实践方法,对培育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一、认识农民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实事求是是农民观的基本立场。正是基于领导农民的实践,的农民观不断丰富发展,并成为一套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建设的完善理论体系。近代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有着巨大的潜在力量。鸦片战争逐渐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悲惨遭遇,农民迫切希望改变现状,“三座大山”的压迫势在必行。因此,对于革命他们是持坚决支持的态度。同时,工人阶级与农民有着天然联系。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工人绝大多数出身于贫穷破产的农民,这就是与农民的天然联系,有利于工人阶级与农民形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但是,“农民是小生产者,提不出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革命纲领和正确的指导思想”。深刻地认识到了农民阶级自身的缺点。因此,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只有领导农民阶级,并且与之形成革命联盟,才能领导农民才能真正发挥农民的巨大力量。在对革命的态度上,深刻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农民对革命都具有坚决的态度。因此,依据经济基础,把农民分为富、中、贫农,并作了深刻的分析:富农由于对土地的占有,生活上富足有余,他们骨子里并不希望革命,因此,对于革命的态度是消极的;中农占有一部分土地,勉强能够维持生计,对于革命的态度一直处于“观望”之中;而贫农几乎不占有土地,对革命的态度才是最彻底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总结出:“农民,主要是贫农,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就这样,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团结农民,领导农民为创立新中国而奋斗的革命路线,对后来党的政策方针的制定、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掌握农民实际情况为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首先是农民生活的大后方———农村,如今显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农村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农村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由于城乡差距大,农民收入低,伴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出现缺少劳动力,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等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紧密结合这些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培育。其次是农民特点。

随着我国教育逐渐普及,现代农民已经逐渐成为了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民。农民日益具有的现代气息对培育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了良好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总体来说,农民的知识等储备是相对薄弱的。我们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高度浓缩、具有体系、不同层次要求的指导思想。知识文化水平严重落后依然是造成农民在接受这种高度凝练的价值观的最根本的阻碍。同时,现代多元化思想也逐渐影响到农村,以及农民思想独立性日益增强等等,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积极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审时度势,充分掌握新形势、新情况,及时应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解决农民问题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

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不断加深,深刻认识到农民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而农民问题核心则是土地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之一就是封建制度,而封建土地制度则是旧社会进行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因此,反对封建制度就要撬动它的根基,就要彻底打碎阻碍革命向前发展的“绊脚石”。“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在农村人口中90%的贫农、雇农及其他人口,只占有土地的20%到30%,而占人口10%的地主、富农,却占有70%到80%的土地。”农民长期遭受压迫,土地问题一直是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解决了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土地问题,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问题,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是正确。“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解决这一基本问题的革命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路。”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逐渐步入世界强国之列,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但是,农村依旧是我国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建立于坚实的物质基础上。由于农民阶层的贫穷等特点,对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应该保障农民的物质基础得到相应的满足。这对积极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是必要的。第一,解决农民问题,将大大提升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后,会积极谋求精神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带领下,我国积极向着伟大“中国梦”奋斗。在这一过程中,农民问题呈现出多样化。农民需求逐渐从单一的物质层面改变,精神层面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契机。我们要不断解决新时期出现的农民问题,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农民主动追求的精神动力。第二,解决农民问题,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能够有效提升农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保持党和政府同农民群众的联系。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不断稳固、提升人民的信任度。现代化进程使农民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是考验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处理好这些问题,能够增进农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有利于党和政府实施政策方针,有利于培育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绝大多数人的愿望,是切实可行的。如何寻找一条符合农民情况的培育路径,是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务之急。这条道路要紧密结合农民的根本所需,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之相一致。最高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与农民生活富裕相一致,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与农民权利相一致,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与农民行为准则相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符合农民的愿望,才能在培育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

三、教育是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措施

由于农民阶级自身固有的缺陷,在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的教育农民,领导农民走向胜利。如何领导农民?谈到,要实现对被领导阶级的有力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事实证明,党领导农民取得伟大的胜利,除了党始终关注农民问题外,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始终强调对农民不断进行文化的教育。“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因此,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是很艰难的。首先独到的分析了农民未受文化教育的根本原因,继而谈到“农民一向痛恶学校”如今却大办夜校的转变过程。不是农民不想学习文化,而是由于书本里的东西不符合农民需要,教师的态度让农民退避三尺,并批判“教育家”们的“空唤普及教育”是“一句废话”。农民基本的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对革命和建设时期都作出巨大贡献,更是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如今,虽然我们国家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应该正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自身文化教育相对落后,这是我们要建立文化强国需要跨越的基本障碍。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被理解接受,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农民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接受更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循序渐进、行之有效的促进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其根本路径就是实行国民教育。一方面是基本知识文化教育。

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困难的问题就是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低,文化积淀不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相对于其他群体更难消化。因此,必要的国民教育是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措施。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中。首先是以文本的形式体现出来,带有强制性,这是必要的。其次是国民教育能够充分发挥渲染作用,形成一种潮流,极具隐蔽性。总的来说,对农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长期过程,“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国民教育是根本,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必要的。“认为,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经济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指导、灵魂和生命线的地位。”十分重视教育引导的作用,曾多次强调教育引导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引导、纠偏作用,有效的保障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借助时机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革命时期,为了提升农民的政治觉悟,就特别强调“普及政治宣传”时效性,充分利用口头宣传、墙上标语等实用而有效的载体。培育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适时运用不同的载体,从传统载体到现代载体(如电视、杂志、网络、手机等),要不断与时俱进;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4-95.

[2]中国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理事会.思想辞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4-15.

[3]范书林,的农民观[J].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3):1.

[4]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3.

[5]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

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第8篇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

 

 

 

摘要: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财富,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源流、价值目标和观念特性上具有共通性。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需把握理想信念引领、道德自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和育人合力构建等四个着力点。

 

关键词:长征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01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4-0001-06

 

 

 

 

 

2016年10月21日,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精神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1]长征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旗帜。党的十八大提出和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凝练而成的思想结晶,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在文化源流、价值目标和观念特性上具有共通性。深刻把握两者的逻辑关联,有助于我们将长征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一、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通性

1.在文化源流上具有共通性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诞生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从文化源流上分析,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通性,两者都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长征精神打上了深深的中华文化烙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集中和最高体现。总书记在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2]长征集中展示了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团结友善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这些精神的形成无不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吸取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互助友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长征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代的思想升华与创新性转化。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和理论根基,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寄托着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讲仁爱、崇正义、倡公平、重民本、尚和合、守诚信等价值观念一脉相承,延续和蕴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具体来说,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和合、富国强民、以民为本的理念。如秦朝商鞅认为“故治国者,其传力也,以富国强民也。”儒家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道家倡导的“天人合一”、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就分别与“富强民主和谐”价值观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也深刻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到“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从“各尽其职就是正义”到“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平等和公正观念的认识和不懈追求。[4]而从公民层面的价值观而言,同样吸取了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精髓,相关的论述和典故比比皆是。比如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济世安民的价值理念,“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思想传统,孔子“主忠信”的道德观,孟子提倡“与人为善”等都与公民个人层面价值观的具体价值准则不谋而合。

2.在价值目标上具有共通性

从现实价值目标上看,长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具有共通性。两者都以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为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都致力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长征精神孕育和凝练的历程,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追求远大理想和目标的生动写照,多少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后来者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不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现阶段中国社会“最大公约数”的价值共识,同样以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为最高理想和目标表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正如同志所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5]实现伟大的梦想,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实干才能兴邦,坚持才能成就梦想。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们吃菜根、啃树皮,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却越挫越勇,坚持斗争不轻言放弃。现时代我们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就要发扬长征精神中不怕困难、团结拼搏的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强大力量。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早日圆梦提供精神支撑。

3.在观念特性上具有共通性

长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属意识形态范畴,两者在指导思想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都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思想成果,两者都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征;都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都具备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特质。

遵义会议之前,王明等人脱离中国实际,实行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红军接连失利。惨痛的教训促使我们党开始深入思考党的思想路线问题。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立场,从而找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将中国革命事业引向了胜利。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中国文化现状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价值理念的有机统一,符合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也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二、弘扬长征精神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价值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7]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全体社会成员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8]深入学习和理解总书记关于长征精神的重要论述,利用长征精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1.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对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的深度把握是获取人民群众情感支持和理性认同的关键。马克思曾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词义虽然简单实则有着丰富的内涵,然而现实却是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理论阐释失语或乏力的窘境,教学内容停留于碎片化和浅表化,教学方法则呈现出抽象化和单一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渊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而在阐释过程中要与我国文化和革命传统接轨,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10]长征精神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丰富的话语资源,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比如大量有关长征题材的历史资料、文化书籍以及音像制品就能很好地适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中,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文化渊源的认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一词为例,在教育中可以用长征途中工农红军为挽救民族危亡,以非凡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抗敌的英模事迹来进行解读,通过深入浅出、情理交融的内容阐释,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有利于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

作为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已经逐渐融入到高校校园中。因其便捷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新媒体逐渐成为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方式。长征精神的媒体宣传,为高校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媒体平台。比如,借用网络交流平台和网络课程,在方便快捷的互动中帮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借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引导大学生养成自强不息、团结合作的精神品格,用创意而又接地气的互联网思维方式继续传递长征精神。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能在沟通反馈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效度。

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必然要求。长征的革命遗址与纪念馆,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载体。高校可以引导大学生党员带头组织传承长征精神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开展长征精神志愿服务万里行活动,锻炼学生体魄、磨练学生意志,促使广大学生发扬和传承红军将士艰苦朴素、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用实际行动做红色传人;组织学生参观长征历史纪念馆,走访慰问老红军和老战士,使大学生从红军长征的感人事迹中接受红色教育。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养成,增强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有利于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神力量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是朝夕之功,其过程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从其诞生的那天开始,就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的质疑、批判和攻击,在高校表现得尤其集中。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任重而道远。近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泛滥,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不时遭其恶意曲解;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历史伟人不时遭其恶意丑化。历史虚无主义者“经常随意假设历史,随心所欲地虚构裁剪历史”[11],种种不实言论的涌现造成部分大学生意识混乱与迷茫。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失时机地将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向我国传播和渗透。在此情境下,高校教育者能否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的语境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引导“80后”、“90后”大学生抵抗错误思潮的侵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将是一次全新考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依然可以从那场声势浩大的长征征途中汲取精神力量。红军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抒写的不朽传奇能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荡起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而努力拼搏的决心和勇气。具体而言,“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指引我们要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决不被错误的谣言所蛊惑,要树立苦中作乐的乐观心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胜的信念;“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指引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指引我们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不能照抄照搬、盲目借鉴他国经验,而应当从我国实际出发,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和“同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指引我们各条战线的群众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中华民族向世界舞台中心挺进的磅礴伟力。

三、弘扬长征精神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着力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把握以下四个着力点。

1.坚持以理想信念的引领为核心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民群众战胜困难、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精神支撑。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2]长征的胜利即理想信念的胜利,总书记明确指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13]“革命理想高于天”是长征途中广为流传的口号。正是因为拥有坚定的革命信念,独腿战士钟赤兵拄着双拐走完了长征路。红军作为一个共同体能够完成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穿越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征服人类生存极限,长驱二万五千里,根本原因也在于红军具有铁一般的革命意志和信仰。

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帮助大学生思考“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和为什么学”的现实问题,明确做人的根本。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解决当前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乏力的关键。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核心就是要帮助青年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积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过程中,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比如组织开展“大学生党员红色服务”实践活动,激励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帮助身边同学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高校要以弘扬长征精神为契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坚持以道德自觉的培养为基础

长征的生命力在于它是一种蕴涵道德自觉品行的生动实践。在长征中,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这既是红军严格遵守党规党纪的行动展示,更是红军将士高尚品格的道德示范。长征途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把自己仅有的粮食、衣物,甚至生存的希望让给战友,而把饥饿、苦难和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的英雄道德模范。正是因为高度道德自觉的驱动和感召,才激发了红军将士们英勇顽强的革命斗志,并收获民心,发动人民群众一道共同抗敌。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时代进步的尺度。崇德修身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而言都极其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和体现了中华民族道德素养的精髓。同志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4]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立德树人的问题,其重点还在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觉。道德自觉主要体现为道德主体在道德认知、道德内省和道德约束方面具有清醒的自主认识与自律意识。“只有在清醒认识道德现状、注重把握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坚持以向真、向善、向美的‘内驱力’,努力克服自身局限性,避免急功近利,最终得以守望共同的精神家园。”[15]缺乏道德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失去动力和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观念不断传入我国,部分大学生受其影响道德品质呈现逐渐滑坡的迹象。目前诸多高校反复开展大学生诚信应考、遵纪守法等教育活动,即是对大学生现实道德状况的回应。在此情境下,有必要在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坚持把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加强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激发他们的道德自省和自觉性,从而“迈向从他律到他律与自律结合、最终实现自律的修德境界”[16]。为此,可以发挥长征精神的感召和教化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用长征精神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辨识力。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是道德实践的榜样。要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红军长征道德模范学习实践活动,创新宣传形式,注重活动实效,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大学生的生动实践,在高校校园内营造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3.坚持以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为重点

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繁衍和发展的精神命脉。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我国各民族、各阶层团结一致的强大动力,支撑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荣的伟大实践。长征的胜利,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于抗争、不怕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自古至今都是中国社会始终强调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需要以纪念长征胜利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重点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受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袭,当前我国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歪曲和误解爱国主义的错误论调,有的人甚至认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已无需再提民族国家的主权与利益,更无需提倡爱国主义;还有的人以盲目抵制、鲁莽行事等非理性行为来表达爱国之情。对此,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准确讲解和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全面厘清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引导大学生将深厚的爱国情感、理性的爱国认识和务实的爱国行动相统一。高校要加强和重视党史国史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带领大学生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此增进大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使命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坚持以育人合力的构建为保障

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团结各方力量、紧密联系和依靠各地各族人民群众是战胜一切困难、凝聚人心的法宝,长征的胜利是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和团结人民的结果。长征途经12个省中,有6个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少数民族群众起初对红军抱有敌视态度,后经过红军战士耐心的讲解和高尚品德的感召,逐步化解了误会。红军每到一地,都深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打土豪、分粮食、废苛捐,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

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单靠一方或某个人的力量难以取得成效。我们应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的长效机制,努力创设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搭建全方位齐抓共管、多方面协调配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格局。在家庭层面,家长要以身作则,重视家风教化,以良好家风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启蒙、品性养成、革命传统教育,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从社会层面而言,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各地结合区域特点和历史传统,有序开展长征地域文化资源的研发,重视长征物质遗产的保留与修复,鼓励旅行社积极开辟长征主题红色旅游专线;组织创作弘扬长征精神的歌曲、影视剧和文学作品,营造精神振奋、民心鼓舞的社会氛围。在高校层面,党委要对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切实履行党委主体责任;高校教师要将长征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深入研究长征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把握长征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构建科学规范的价值观话语体系;积极创设弘扬长征精神的实践载体,邀请老红军或红军后代到高校开讲座,加深大学生对中国革命斗争史和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和体会。总之,高校各部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协同效应,激励大学生自觉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教育强则国强,人才兴则国兴。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7]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长征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用长征精神立德树人,在弘扬长征精神中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既是必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2][8][13].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9,9,9,11.

 

[3].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1).

 

[4]房广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10.

 

[5]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9.

 

[6][7]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9-10.

 

[10][14].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11]徐玉明.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基础批判[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54.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110.

 

[15]杨红英.道德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J].学术论坛,2013(4):9.

 

[16]于成学,孙嫣雪.他律走向自律:大学生修德的思想境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