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印象•,刘三姐”,产业融合,实景演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一.前言

随着旅游产业不断扩展和复制,旅游者渐渐产生审美疲劳乃至厌倦,尤其在经济高速运转的今天,旅游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及工作的压力,其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同类产品的增加,导致旅游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迫使他们急切寻找、选择和创新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力争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获得超额利润。在“推”和“拉”的双重动力作用下,必须实现旅游业态创新,旅游业态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业态融合是旅游业态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和发展趋势,产业融合是为适应产业发展或为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而发生的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其本质是对传统产业组织结构和形态的突破和创新。旅游产业融合是顺应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游客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旅游产业发展新理念,是旅游产业化的新路径,其创新对于突破原有旅游资源的限制,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拓宽原有的传统营销渠道,提升旅游产品内涵市场营销论文,打造旅游产品精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旅游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以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发展起来的旅游业越来越多,主要有文化产业、农业、创意产业中演艺业及网络游戏业等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其中,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整个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主流。本文以“印象?刘三姐”为例,提炼其产业融合模式,并以此为视角,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同时为相关旅游业提供借鉴。

二.“印象?刘三姐”产业融合模式现状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Abstract: We choose the gray model to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hunan culture industry, and use Newton interpolation method to complete the missing data to made it fit the model. When comparing the model data and real data, we found it matched good. By using this model, we predict the total out put of hunan cultural industry from 2016 to 2020. This conclusion would give reference to the evaluation of efficient of the policy of hunan cultural industry.

关键词:灰色预测模型;文化创意产业;短期预测;湖南省

Key words: gray forecast model;cultral industry;short-period prediction;Hunan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2-0063-02

0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是本世纪的一个新兴产业,其定义目前尚无一致说法,但均包含以下几个要素:盈利性质、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以知识和技术为手段、以创意为核心。这些要素基本包含了现有全部文化创意产业的门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湖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来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结构渐趋多元的发展趋势,已然成为湖南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出现了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广电行业、以湖南晚报、潇湘晨报为代表的出版行业、以蓝猫淘气三千问、虹猫蓝兔七侠传为代表的动漫行业。同时湖南拥有大量自然与文化资源,其文化创意产业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如岳麓书院等湖湘文化资源,张家界、凤凰等地的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风情。这些为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但目前仍存在版权意识缺失、技术含量偏低、创新人才缺乏、体制束缚、产业链不健全、产出效率低下等不足。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预测也是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多以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为主要指标。一般而言,在没有重大改变的情况下,短期内一个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值会随着预测值而变化。若在某些政策出台后该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的增长相对于预测值发生了加速或放缓,则可以从客观角度来看待该项政策的效果。对于一些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预测已有相关文章发表,并给出了明确的预测值,而对湖南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无这方面研究。对于湖南省,从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预期、以及如何评估政府发挥现有优势、利用当前的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效果等角度讲,这方面的研究极具必要性。

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本文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模型采用的数据是2004到2014年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年度总产出额,数据来自湖南统计年鉴。其中2008年的数据缺失,由于灰色预测模型要求的数据是等距数列,因而要对数据做预处理以满足模型要求。考虑将该年的数据采用牛顿插值法来补全。

预测值延续了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趋势,从表1可得,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将会持续高速发展,到2016年以后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额将会出现3年翻一番的情况。考虑到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未来会存在资源不足、市场饱和的状况,增长曲线的放缓在长期估计中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只取2020年及以前的短期预测值。就短期状况的评估而言,本文的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Xie N, Liu S. Discrete grey forecasting model and its optimization[J].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2009, 33(2): 1173-1186.

[2]尹锋,倪问尹,彭晨曦,符勤.湖南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势在必行[J].长沙大学学报,2011(06):19-22.

[3]文福华.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03):104-105.

[4]杨燕曦.文化创意产业:湖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性选择[J].现代商业,2011(07):57-58.

[5]段杰,张娟.基于灰色预测的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1):457-460.

[6]张炜,姚海棠.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省域尺度数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2):71-76.

[7]马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20):149-152.

[8]周晶,曹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调研世界,2015(06):17-20.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 产业园区 构成要素 发展演变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181-02

1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原因与意义

文化这一发展要素提升到与资本、资源、管理等战略要素相同的地位,对文化的需求也成为国家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形成的“软实力”及其发展前景备受关注,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经验显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园区化、模化,是一种文化产业发展在地理空间上的积聚,是整合生产、消费、创新、孵化、企业、投资、服务等一系列功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对外界具有一定吸引力[1]。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文化园区在承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储存和分配这一流程中的批量化、市场化操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同类园区同质化明显、服务平台不完善、高端创意人才匮乏、园区管理缺失、产业链不完整、对园区未来发展方向把握不清、园区竞争力较弱,盈利性园区比例少等现象[2]。对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趋势的研究,包括对其发展趋势特征、功能、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把握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脉络,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制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和相应指标,对促进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及业态间合理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 国外与国内关于文化园区发展的演变

因资源禀赋等原因,各国及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也各有不同,由此而形成的文化产业园区类型及发展模式也各有差异。在文化产品输出大国美国,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大致经历政府和社区合作建立非赢利性机构的混合型园区;经营主体多元化、政府业界等多方协作建立的系统型园区;重创新服务型园区;创业孵化型园区。自由竞争、依靠市场机制运行、版权保护及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由此基础形成的文化产业园区具有形式灵活、主体多元、目标明晰等特点。在台湾,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在“去工业化”的背景下,转换城市闲置资源、培育新经济名片而建设并逐步呈现相当规模。依托区域和文化特色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并协同发展,逐步深化内涵,进一步完善设施、更新定位,深化产业链条,形成各具特色和发展形态的文化园区是台湾文化园区发展的主要演变路线。未来世界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也将逐渐呈现以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完善产业集群链,投融资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规模化、集中化、垄断化园区[3]。

在我国,从文化园区发展的阶段划分,从业态集中的产业园区、内化产业链生态的产业集聚区、到规划布局的功能性文化园区,专业化与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再到开启先锋探索的产业试验区;从园区发展形态上的实体型园区、再到建设速度增快的虚拟型园区至混合型园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与产值增幅一直较为明显。在以北京、上海为核心的东部沿海地区所形成的三大文化产业集群带,形成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园区如北京798、宋庄、上海田子坊、8号桥等。这些园区具有一定程度的产业集聚效应,有效地推动了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受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国文化园区的建设虽不断涌现,但较为成功的比例却不高,很多园区的经营陷入困境,人才匮乏、同质化竞争严重、设施不完善及产业链不足等原因都成为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因素。因此,研究分析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根据我国现有情况与资源优势是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引导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切实经验,通过产业集群而形成的规模效应、技术溢出效应、资源共享等是推动整个产业提升的主要方式。在对国内外成功的园区发展分析中可以看到以下特点:一是园区内业态横向组合不断加大,产业集聚效应逐渐增强。以产业园区较为密集的北京为例,通过对空间分布、功能优化和综合服务的提升等手段不断提升产业集聚。二是文化功能的垂直结合深度不断延展,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引发的产业链及产业生态作用越发显著。当园区定位后,园区产业链的核心资源便可与其匹配辅助资源进行结合,也就是园区的核心内容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形成更多条辅内部产业链,如,艺术产业园与动漫产业结合,旅游产业园与电影产业结合等。由此不仅丰富了园区内部产业形态,也可扩大产业集聚、深化产业链条,提升园区竞争力。三是布局与功能成为园区发展要素的主要基础之一,构建园区的基础体系不断完善。与初期自发形成的文化集聚区不同,园区的发展在聚集产业链优质产业群,形成松散合作的内部产业链上,园区的功能不仅为主导者,更是推动者。园区为集聚的企业搭建与政府、行业及市场对接的平台,帮助企业更为灵活地获取政策、补贴及业务等红利,更进一步促进内部产业合作,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四是金融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参与种类逐渐增多,资本更为灵活,对市场反映更为敏锐。五是跨界合作不断显现,融合性越发明显。六是园区空间、形态等不拘一格,变化与适应性更为灵活。

4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特点,结合现实条件下政策、市场等变化要素分析,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应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1)园区形态、空间多样化和开放性。在园区建设形态上,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催使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理念也从单一固定的实体文化园区转向为网络虚拟园区与实体园区双线运营发展,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及便利性特点,虚拟园区不仅具有操作的便利性,还突破了空间地理等固态形式的束缚,线上线下结合的综合运营方式将会成为更多文化园区建设的重点。在空间形态上,国际化园区将会突破单一地理因素更多涌现,文化品牌与服务的不同地域输出交易促使更多国际化文化园区建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2)园区发展途径、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由文化产业园

区成立之初的自发集聚到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由单一投资方建设到政府、企业、机构联合建设,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与建设主体都在不断变化,其规律可总结为由元素由简单至复杂、范围由窄至宽,伴随众筹园区的出现,其投资主体呈现出更为灵活多变的特征。

(3)园区运营体系更具功能性和针对性。文化创意园区的运营趋势从招商引资向帮助企业孵化,参与企业发展与园区企业共同成长转变,促进区域整体转型,其运营体系也从基本的服务转为平台、孵化、再到市场参与者,在打造园区品牌的过程中,园区经营方要不断地适应内外变化做出调整。

(4)生产、生活、生态进一步融合统一。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园区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在不同情况下进行转变的方式,与所在地区域融合、文化融合、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等都是具体的一些做法。建设符合园区的产业生态,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氛围,将文化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通环节与城市地域生活相结合,建立良好的园区环境,将会更好地促进园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兰.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的思考[J].前沿,2011(24):174-176.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一、文化产业经营中的技术与人才

从理论上看,在一定意义上讲,文化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一个依托高新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新兴产业。首先,在创意形成之后,文化产业经营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将抽象的创意转变为现实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对制造技术提出了要求。文化产业需要的制造技术往往与声、光、电、磁等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要求这些技术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可能实现。这也是文化产业直至20世纪后期第三次技术革命之后才兴起的技术原因。其次,文化产品与其他产品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其无形性,它更多的不是依靠有形的物质产品作为载体,而是依靠媒介的传播,从而对传播技术或媒体技术主要提出要求。传播技术或者传媒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基本要素。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面临最严峻的挑战来自文化产业人才,具体而言,文化产业人才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各级各类的专业文化人才,如编辑、演员、作家、编剧、导演、记者、艺术家等。这类人才一般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能够承担产业分工体系中各自的职责。他们主要从事文化内容的生产或者文化产品生产某一个环节的具体工作,一般不与市场直接接触。另一类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这一类人从事文化产业的具体经营管理工作和市场直接接触,在市场中摸爬滚打,这就要求他们既懂文化又熟悉产业化经营管理。在此要特别提出的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虽然要求具有复合性特征,但是更侧重于经营管理能力,因为,文化产业经营的关键在于经营管理,而非文化造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只要能够基本熟悉和了解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涵即可,更专业性的技能完全可以由专业性文化人才完成。

二、技术、人才在文化产业经营中的作用

世界上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是文化和技术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文化产业离不开技术,技术产业也需要文化产业。同时,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人才,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制造人才等,科技与人才共同作用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概括起来,科技是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人才是实现科技与文化结合的主体。

1.科学技术与人才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才与科技是文化产业发展两大要素。正是人才产生的文化创意构成了文化产业的灵魂。正是科技将抽象的创意转变为现实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并将其提供给消费者。比如达・芬奇所说:“艺术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没有当代的文化产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当代文化产业健康快速的成长。以新闻传媒业为例,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三次技术革命的推进和发展。首次是无线电技术的广泛运用与改进,市场上出现了广播和电视。第二次是计算机技术大发明和卫星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第三次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这次技术革命使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向全新的信息互联网络传播方式转变。印刷出版业方面,也在激光照排技术、卫星传版技术、计算机新闻采编系统、数字化流程管理等多种新技术的支持下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从“告别铅与火”到“告别纸与笔”。

2.科技和人才创新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个产业,竞争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影响产业竞争力的诸多因素中,科技和人才竞争力居于首位。特别是对于文化产业而言,科技和人才竞争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文化产业是一个技术高度密集型的产业,它高度依赖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支持。正如上文所言,没有科技的发展,没有人才的支持,不可能有现代的文化产业。一部文化产业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和各类人才各领的历史。

三、明确目标,搭建平台,促进文化科技发展和人才成长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文化创意产业对应英文CreativeIndustries,直译为“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经济形态升级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产业形式,也被称为创意经济。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至今也无法统一。因此,本人通过深入学习认为,它是综合开发和运用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生产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人才就业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21世纪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竞争力最为活跃的行业,与既有文化产业相比,文化创意这一理念更能真实反映出低耗高产这一特点,能够形成具有循环效益的产业链,所以在文化产业中,它是能够创造可观价值的主要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虽然在各国家和地区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上各有特点,但都具备下列共同的产业属性特点:

(一)文化性文化创意产业既有经济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任何文化创意产业都必须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任何创意既是对一定文化的创新,同时创意本身也必须是有文化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始终建立在文化与价值的产生、累积、消化和吸收上,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宏观产业,与传统的、以生产资料为基础进行的生产活动截然不同。文化产品的属性极为丰富,不但具备商品功能,同时也承载着教化、娱乐等功能,更为关键的是文化产品能够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观和认识取向,能够对全社会道德、文化、精神、经济等层面造成影响,这些影响力是普通物质产品所不具备的,其社会效应更为显著。

(二)创意性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创意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创意产品的不断推出,才能吸引消费者眼球。在文化产业中,创意就是其生命力,新颖独特的创意是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命脉。文化资源虽然有限,但是文化创意却可以无限延伸。没有文化的文化产品是无法占据市场的,所以创意性的体现和发挥是其区别于普通文化产业的最大标志。

(三)跨界性创意产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类型,它的关联度极高,主要表现形式为产业融合。同时,创意产业的整合性较为明显,对周边行业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通过跨界发展,能够在不同行业进行融合重组,进而形成独立的行业特色,成为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在产业的横向发展中,不少传统产业经过创意开发后,具备了一定的增值价值,例如在工业生产中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以及服务业、文教事业的相关内容等。

二、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一段时期,国内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新兴产业的一大特色,同时不少创意基地相继建成并开发利用。相关数据显示,在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上海地区,截至2013年,区域内创意产业的发展受益已经占据整体GDP的7.7%。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到,国内创意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发展趋势良好。同时,在国内经济环境较为优越的区域,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文化层面的消费较具活力,而消费水平也在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一线城市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视,并将其视为整体提升文化产业收益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其外向型发展寄予较大希望。在国内经济环境有待发展的西北地区,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文化消费却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区域的文化经济发展应当以当地资源为基础,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以城市为核心市场,不断推出主题特色明显的文化产品,进而形成其独特品牌,以文化产业为发力点,有效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三、加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是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健全的行业制度尤为重要。目前不少国家为了保障本土文化经济的健康发展,已经从法律角度对这一产业的发展进行规范、立法,并逐渐形成完善的法治体系。日本制定出台的《企业安全法则》中规定,外资企业进入日本市场的先决条件是与当地公司进行合作,以此对外来资本进行有效控制。通过上述事例可以看到,国内对于文化产业的立法已经迫在眉睫,对于本国知识产权的合法保护用尽快完善,并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版权审核登记,在国际交流中强化文化资源的保护,使版权保障更为全面。总之,在当前条件下,政府应当以科学论证为前提,尽快出台并实施相关法律监督机制,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在文化单位的转制过程中,要明确界定其产业属性,划分出公益性以及盈利性产业范畴,以此为基础进程差异化管理。在文化政策的制定上,要以全面促进其文化发展为前提,在研究理论与实践发展中找到平衡。在实践管理中,要逐步制定创意产业的评价指标,通过更为科学、规范的评价,使其具备政策支持优势,建立更具发展潜力的循环持续模式。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要在土地征用阶段为创意产业发展预留空间,政府应当全力支持厂房、土地等资源整体出租,作为创意园区建设基地,并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政策倾斜。

(三)推行创意产业集聚战略创意园区的建设,能够成为多产业融合的最佳载体,在资源的优化整合上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并形成明显的规模优势,促使文化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园区的建设,能够强化企业间的跨界合作,发挥其创意优势,形成市场集成效应。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当加大对园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基础环境建设提供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以及政策支持。上海区域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该园区对上海不同区域的动漫、网游研发单位进行集中,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了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科技转化、成果展示、市场交易”五项功能为一体的先进运作模式,实现了合作商家的供应。在产业链的构建与成果转化中,不少品牌例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已经相继推出了动画衍生产品。这种运营模式实现了创意价值的市场转化,获得了巨大成功。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6篇

徐州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文化产业发展定位不清晰、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不健全、文化集聚区经营管理水平不到位以及创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成功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一定具有明确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良好的文化产业体系构建、先进的产业经营理念和强大的产业创新能力。因此,徐州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应该依托徐州市厚重的文化历史资源,明确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加快文化产业与各产业之间的发展融合,重视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走好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道路。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文化资源;产业链发展融合

一、文化产业集聚区概念与发展模式

1.文化产业集聚区概念

产业集聚是指产业在一定时间或空间内产生的集聚现象。产业会在一定时间空间内产生集聚效应,并呈现集群式发展趋势,进而在空间上形成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集聚区(又称之为“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或“文化产业示范区”等)则指众多的文化企业在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内产生的集聚效应,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区。①

2.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1)艺术创作模式

这类集聚区主要由民间艺术创作者自发产生集聚。在文化产品生产初期,艺术创作者通常会选择在租金低廉地带开设工作室,久而久之带动更多艺术家入驻,从而形成文化产业集聚区。②但是,这类集聚区发展比较受限。一方面,集聚区发展规模受限。集聚区一旦需要扩张,其房租地租便开始不断增长,商业气息愈加浓重,造成艺术家群体不得不撤离该原驻集聚区,而去寻找新的集聚区。这种自发集聚形成的集聚区发展模式,暴露出商业利益与原创艺术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集聚区产业化发展受限。由于作品的生产过程与交易过程大多数依靠创作者个人完成,集聚区内部的产业转化程度较低,很难形成产业链。北京798艺术集聚区是这一发展模式的典例。集聚区形成初期,一大批艺术家曾聚集于此进行原创作品制作与展示,在创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的同时,带动了该集聚区文化旅游与娱乐休闲产业的发展。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商家入驻798艺术区,造成798艺术区房租飞涨,商业气息日益浓厚,迫使艺术品原创作者不得不选择主动离开,798艺术区也随之演变成一个以文化旅游和娱乐休闲为主的消费区。

(2)“代工”生产模式

这类集聚区主要为传统制造企业集聚区,采用流水线方式生产文化产品,文化企业之间合作分工比较明确,相对能够形成从产品生产到市场流通的文化产业链环节,集聚区产业转化能力较高。但此类集聚区仅限于文化产品生产层次,对文化产品的创意性要求不高。大芬村油画基地为这类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代表。作为具有20多年发展经验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大芬村基本形成了“市场订货-画师制作-画商收购-国外销售”的运营模式,产业链两端都在国外,而画师则负责在国内按照程式要求制作艺术产品。③

(3)科技创新模式

这类集聚区的特点主要是文化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网络通讯等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开发与运用,催生出如动漫、网游等数字娱乐产业。但此类产业集聚区的产业资金投入不高,对于政府的资金投入与产业扶持的依赖性较大。常州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为这类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典型。该产业集聚区全面整合了包括常州软件园、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环球恐龙城等城市发展资源,打造的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集聚区重点发展中韩游戏产业,形成网游、动漫、软件、设计、电子商务和文化旅游等六大产业集群,集聚的规模为全国同类型产业集聚区的首列。

(4)品牌带动模式

这类集聚区多具有比较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比较容易形成品牌效应。在较高的品牌知名度的带动下,集聚区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相关文化资源越来越多地产生集聚,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西安曲江产业文化集聚区是这类集聚区发展模式的典型。依托其自然条件,曲江产业文化集聚区已经发展成“旅游资源+文化创意”的文化经济发展模式,即通过节庆活动等形式,以盛唐文化为品牌,开发旅游文化资源,不断强调和扩大“大唐”文化符号。

(5)文化消费模式

这类集聚区主要满足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如娱乐休闲等。集聚区内大量聚集演艺中心、展览中心、艺术品交易中心等文化企业。上海田子坊即是由商业画廊和工艺美术等设计类的设计办公区发展为创意工艺品文化消费区。集聚区内集聚了首饰、服饰等创意商业,同时辅以酒吧等特色餐饮业态,满足了旅游者的文化消费需求。

二、徐州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徐州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政府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下,徐州市的文化产业集聚区迅速发展。然而,在实地调查中,徐州比较知名的11家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中,有70%以上处于亏损状态,真正盈利的不超过10%;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同质化、地产化和资金短缺等问题。

(1)集聚区建设同质化

北京及国内文化产业集聚区形成于北京798艺术区(以下简称“798”)等需要转型的老旧工厂。当时转型成功的以798为代表的艺术家集聚区,开创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先河。然而这引起了徐州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效仿。徐州创意68产业园同样以老旧工厂为基础改造,却有别于798,定位为广告设计主题。然而实际情况是,不是每个工厂就可以改造成文化集聚区。由于艺术家是有限的,大师也是有数的,他们不会长期工作在二线城市,基本上集中在几个知名的大城市。所以,一些伪专家们不经过实际操作,只是略加分析北京、上海等集聚区的外在形成状况,就盲目引导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复制。因此造成了徐州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同质化现象。

(2)集聚区经营地产化

由于文化产业集聚区对企业准入没有限制,故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集聚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由此造成文化产业集聚区亏损。现在徐州市大多数集聚区运营商,并没有合理制定企业入驻标准,不注重集聚区运营管理。而是进行圈地,然后尽快地把地卖掉、把房子出租等等。最后,集聚区有的成为了普通的物业集聚区,有的成为了普通的商业集聚区,有的成为了艺术家的工作室,有的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活动场所。

(3)集聚区投资资金短缺

目前,徐州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内文化企业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政府拨款、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④因为文化产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同时文化产业集聚区并没有发挥其集聚功能,仅仅作为文化企业个人的地理集聚区,因而缺少雄厚的资本和较高的社会影响力,资金短板的缺陷越来越明显。此外集聚区企业开发资金主要源于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没有充分的资本积累,不利于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整体运作。

2.徐州文化产业集聚区存在问题

(1)文化产业发展定位不清晰

一方面,各文化产业集聚区没有统一发展目标,造成目标分散。另一方面,由于集聚区内没有科学的规划,文化企业准入标准不统一,造成企业无法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进行集聚,转而以租金高低为标准进行集聚,从而难以形成特色的产业定位和城市定位。如创意68产业集聚区,原定位为以广告设计、平台建设、新媒体广告研发、创意设计等为主要业态。目前入驻的企业共有90家,其中艺术家工作室占总比14%,设计策划类企业占总比18%,文化休闲类企业占总比40%,创意培训类企业占总比18%,其他5家为文化相关企业,占总比10%。实际上文化休闲类企业入驻比重大于设计策划类企业入驻比重,表明创意68产业园已经开始背离发展初衷,向文化消费类集聚区产业模式发展。

(2)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不健全

当前各集聚区普遍将一些毫无关联的文化企业甚至非文化企业僵硬地聚集,有的卖字画,有的做动漫,有的做设计,企业与企业、集聚区与集聚区之间产业分离,无法形成产业链,更无法形成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这样不仅增加了各文化企业的运营资本,同时对集聚区空间造成浪费,没有达到产业集群的效果。如创意68产业集聚区,目前入驻的90家文化企业中,包括艺术家工作室、设计策划类企业、文化休闲类企业和创意培训类企业,其他5家为文化相关企业。这些文化企业之间相对独立,无法形成成熟的产业链,从而使集聚区无法统筹发展。

(3)集聚区经营管理水平不到位

在运营方面,除了集聚区运营商之外,参与集聚区管理的各级负责部门形成了多头管理的情况。多头管理难以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甚至可能造成无人管理的情况。由于管理缺位,很多集聚区在资金投入方面陷入“无人管理--投资无门--不景气--懒于管理”的恶性循环。

(4)集聚区创意创新能力不够足

徐州虽然打出“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的口号,但是在旅游者心中,徐州并非一个旅游胜地,而是一个工业基地或交通枢纽。这是由于文化产业集聚区缺乏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能力,在集聚区建设完成后不再开发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活动,城市品牌缺失,城市知名度不足。从而造成在旅游消费群体中,徐州的城市形象不鲜明,进而产生集聚区与旅游业融合不紧密的现象。

三、徐州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开发文化资源,明确发展定位

依托徐州厚重的文化基础,充分挖掘徐州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使得徐州厚重的历史符号能够活跃在现代化文化旅游平台上,使其成为可阅读、可感受、可消费的文化产品;通过准确定位,确定徐州文化产业主导发展方向,形成主次分明、特色各异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各文化产业集聚区应当将培育“城市文化名片”作为统一目标,加大对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宣传推广力度。将徐州汉文化作为突出文化资源发展,通过报纸、杂志、海报、喷绘广告等传统媒介加大“汉代三绝”宣传力度和徐州城市品牌推广,打造徐州“汉文化”品牌。

2.明晰发展内容,完善产业体系

主管部门应该依托文化产业集聚区自身文化资源,结合文化产业集聚区自身文化特性,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培育。而文化资源与文化特性即各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内容。只有明晰其发展内容,加强内容建设,才能完善集聚区的整体规划指导。依据各文化产业集聚区实际发展情况建立产业链,从而形成完善、优化的产业发展体系。

3.提高经营理念,优化管理模式

首先,在经营模式方面,政府和各个文化企业要积极提升经营理念,建立良好的运营机制。借鉴优秀文化产业集聚区成功发展经验,以文化为核心,带动旅游业以及城市服务业发展;依托历史文化资源,运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人文旅游产品。其次,在集聚区管理方面,文化产业集聚区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团队,而管理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团队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最后,在人力管理方面,产业集聚区需要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健全人才建立与管理体系,招揽外地人才,留住本地人才,盘活现有人才。

4.重视发展融合,鼓励技术创新

文化产业集聚区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多业态结合。让文化与各业态进行发展融合,建立集文物博览、文化体验、现代商业、演艺休闲、观光休闲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同时,在徐州特殊的文化资源背景下,利用现代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文化与生态文化相融合、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辉映的文化项目建设,才能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区域聚集。

作者:王郁霄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注释:

①王国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经营理念探析--以北京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为例.第73页.

②贾佳葛,夏欢主编.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实证研究.第29页.

③顾江,胡慧佳.文化产业集聚区特点、模式与发展趋势.第53页.

④王天铮.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119页.

参考文献:

[1]贾佳,葛夏欢.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年版,第29,30页.

[2]顾江,胡慧源.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特点、模式与发展趋势[J].经济与管理战略研究,第51,55页.

[3]查华超,乔刚.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研究述评[J].安徽电子讯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版,第106页.

[4]黄晓莉,杨利平.西安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版(111).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创业;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

0 引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被众多国家将列为重点的经济产业。创意产业这一概念被定义为:“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因其拥有较先进的理论知识与创意构想,它应该走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沿。同时,在对于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态度上,更要保持肯定与支持。但是,由于受到地域、时间和经济等不同因素的限制,现在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仍然大多处于贩卖创意的阶段。根据行业的发展规律分析可见,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体化则是必然的趋势。

1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在《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列为重要内容,《纲要》中提出“大学生就业应在打工型向创业致富型就业转变中求突破”。大学生自主创业正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好方法之一,因此,各大高校纷纷成立大学生创意孵化基地,以此来教育和培养学生自主创业。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为例,我院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已经培养出许多自主创业型人才,同时基地已和校外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将自主创业的内容与形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自主创业搭建了平台。国家政策不仅在学生的培养上有所重视,而且在自主创业中也给予了政策优惠。国家用政策的优势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用创业来带动就业。

经济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文化的需求。近年来社会上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也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博物院的翠玉白菜伞,将折叠伞与镇馆之宝翠玉白菜相结合,赋予一把折叠伞更有深度的文化内涵,同样也通过如此的文化产品来传播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但是,目前高校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产业较为单一,没有竞争力,辐射面较窄,只适合于创意的贩卖,不能进一步投入生产以及后续的销售等环节。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链将被中断,以至于创意的构思者不能系统的表达出这种文化的理念与内涵。

2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的优势

2.1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垂直一体化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目前仍然处于刚刚起步,大部分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仅处于贩卖文化创意构思的阶段,例如一些简单的文化宣传品、衍生品。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垂直体化则是通过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与生产商、销售商的合作,不仅是文化产品的售卖,更多的是融入了生产、销售等其他环节。通过如此的互助合作,对企业而言,不仅可以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还能节省资源成本,同时根据产品的销售反馈来考虑是否需要研发同系列的相关衍生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求得一种平衡发展并获得利益最大化;对高校学生而言,通过熟悉最适合、最经济的材质,了解每一样产品的销售过程,获悉顾客和销售情况对于本产品的反馈,能够及时对产品进行改进,并在其中锻炼能力、接触社会和积累经验。因此,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和校外企业都可以通过合作来提高各自的竞争力。

2.2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混合一体化

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文化产品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花钱体验文化。因此,文化服务类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发展至今已成了人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却很难涉及这样的层面。高校文化创意产业混合一体化提出了将文化产品的销售与文化服务类产业相结合的概念。文化服务业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首先,对于企业来说,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研发方面节约省了成本,同时用文化创意产品来传达自己的文化理念,同时也用文化创意产品来宣传自己的企业。其次,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源来实践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接触更多在校园内接触不到的社会环境,开阔自己的眼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能够让学生在合作的机制下,了解到社会运营的规律,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再从文化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一体化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仅能够加快文化创新成果的转化,加强校院培养人才的力度,培养优质的文化创新产业,同时能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3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模式的设想

现在的大多数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大学生创业园,通过自主创业来锻炼学生能力。笔者建议在创业园中隔出一片区域来用作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和开发,具体设想如下: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设立专业的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引进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旨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帮助园区内工作室在与校外企业合作时,签订正规合作协议。由管理委员会寻找更多的文化服务类行业与园区工作室合作,通过合作将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方与文化创意服务类产业联系起来,实现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具体设想方案如下:第一,文化创意产业联合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管理园区的运营,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基地的发展方向,落实基地的其他相关工作,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帮助创业大学生增强法律观念,协调好园区内工作室与地方工商财税各有关部门的关系。第二,园区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措施主要有创业培训、创意创业比赛、工商注册、商标注册、法律咨询、高校合作、大学生创业园网站以及其他平台、校外公司对接等。第三,园区可以指导并帮助创业大学生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形成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工作室,实施园区工作室与校外企业合作,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垂直一体化以及混合一体化,借此达到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的目的。

4 结语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承载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重要历史使命,不可能在单一的创意贩卖上故步自封,其发展趋势则是由单一到复杂,以至于能够达到创意产业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刘巍伟,谢志远,李上献.大学生创意产业创业探索[J].教育评论,2009(12).

[3] 王健.江苏动漫衍生产业定向性发展及特征研究[J].电影文学,2016(06).

[4] 谢汇,季海祺.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对策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1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时尚产业 高校教育 创意人才

“时尚”释义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时尚产业由此崛起。时尚即创意,是在特定时段内由少数人率先实验、预认为后来将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顾名思义,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在这个极简化的意义上,时尚就是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这种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甚至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与以上各方面相关的产业就是时尚产业。作为《中国-欧盟品牌建立与时尚产业管理》课程的主讲老师,Stefania Saviolo给“时尚”下了这样一连串的定义:“从语义上说,时尚是个体或者团体通过各种符号、标志表现出的非文字表征;在美学意义上,它则是在某历史阶段由身处某种社会文化背景的设计师所描绘的图景,是在着装、配饰和装修上的风格潮流;而对消费者来说,时尚最直白的表达则是‘看起来很美’。”人们对“时尚”的理解是不断变化着的。上世纪80年代,人们也许认为,时尚就是买皮尔・卡丹或梦特娇;21世纪初,这个名词可能意味着古驰(Gucci)或者LV的皮包;2008年,“时尚”两字则包含顶级品牌背后蕴藏的文化以及人们由此被改变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着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时尚专业也就随着这种改变与影响走进了高校,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时尚产业与时尚专业

时尚产业的发展,包括电子领域、服装餐饮、形象设计、奢侈品等众多方面。“在广告、建筑及其装饰、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创意行业从事创意和设计的专业人士”的需求增多,所以近年专门针对这类专业开设课程并直接服务社会的学校已经开始增多。例如:天津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纳入艺术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新的招生专业,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首次走进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简称GIC)是我国第一个宝石学教育高等学府,自成立以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宝石学专业技术人才,被誉为我国的“宝教摇篮”,这个专业是地质学、材料学等学科交叉延伸的产物,就业领域包括珠宝首饰企业、经贸、质检、旅游、银行等部门,而包括珠宝消费在内的奢侈品市场是时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尚产业所衍生出来的时尚专业,与当下热门的创意设计是相通的。有了创意设计才会不断地有时尚产品的面世,才会推动时尚产业的发展。在英国,创意经济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美国更高达14%,创意产业已经在事实上成为这些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创意产业在全世界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这一切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创意产业和创意设计人群的价值对于时尚经济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一直是紧随市场的发展而发展的,十分注重实践的训练,因此学科的建设也比较成熟,更加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中国的时尚产业起步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狭义地定义为时装相关设计产业的代名词。在国内外,很多理论研究都在探究高校教育在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下的变化与改革,并没有意识到时尚产业这个新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意识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也成为我国时尚产业和创意产业继续发展的绊脚石,并且直接影响着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深入建设,影响着高校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人才。

目前我国时尚专业教育情况

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针对日益繁荣的文化产业,力求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开设了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并取得了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针对培养符合本省时尚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目标,紧紧把握艺术设计教育所特有的敏锐性、定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结合时尚产业的发展趋势,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研究中实行“边实践、边总结,研改相结合”的原则,对专业学科建设进行改革,以提高技能训练实效,培养和输出适合时尚产业发展的人才,提高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首先,很多高校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比较全面。时尚即由创意所引领的潮流,文化创意产业是时尚产业的重要支柱,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根据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可以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类:一是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二是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三是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四是IT行业,即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不难看出,艺术设计专业几乎涉及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部范围。在中国,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也是必然趋势。据统计,2005年上海市已有18个创意产业基地,2008年发展到50个。北京重点培育六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960多亿元,占北京市GDP的14%以上。在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依托高校专业教育资源,培养创意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设计人才。

依托高校资源,培养创意产业设计人才

在课堂教学上,改变为互动性更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产、学、研一体化“工作室”教学模式。首先,老师先走进市场,创造能让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即从市场带回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工程项目或订单。在教师带领下,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后在校内课堂上就能动手实践,直接接触实战市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其次,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走出去”,艺术设计是专业知识更新发展很快的特殊专业,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与接受前沿信息。因此,要求定期派专业教师到更高级学府进修学习,带回更新的知识。二是教师“请进来”。将从业多年、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设计师、企业家请进来为学生带来实际的市场经验,创造就业机会,将名校教师请进来,将先进教学理念和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传授给师生,使教师与学生同步受益。最后,针对设计和市场联系密切的特点,全面调整和规范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在未来设计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极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性强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