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网络文化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络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早已与生活密不可分。但我国在网络文化发展方面仍然没有突破,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属于我国的网络文化体系,让我国的网络文化在世界网络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网络是一种媒介,在传播信息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文化建设是完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命的第一步,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一方面利用理论知识引导网络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建立职能机构去引导,争取创造更好的网络环境,让网络文化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服务。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对策;思路

21世纪是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网络用户数量直线上升,网络已经与生活密不可分。为了通过网络引导教育人民,就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体系,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网络机制,教育网络用户规范地使用互联网,并且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重要性。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的发展,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但是,在网络的应用过程中,利弊共存,它在为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犯罪的工具,导致违法犯罪事件发生,这就要健全网络管理制度。一个国家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国家的文化就需要世界认同。由于网络是我国从外引进的,到今天为止,还在应用一些国外的网络设备,这抑制了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为了避免其他国家通过互联网冲击我国的文化体系,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体系。如今,每种思潮都必须依靠网络这个最大的信息载体才能达到影响社会的目的。网络具有包容性,接收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洞察了网络的特性,就利用网络传播消极的信息,错误地引导网民,影响网民的思想,使其做出逾越道德规范甚至是法律规范的事。

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是一种载体,传播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简而言之,互联网就是信息织成的网,其上每一个点都是信息传播的源头,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传播者。互联网的出现冲击着传统的传播方式、管理结构、社会结构。在网络用户日益增多的今天,利益与风险并存,为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有正确的网络文化发展方向,建立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2.1建立合理的法律制度。如今,网络违法犯罪事件层出不穷,对个人甚至是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要有效避免这样的损失,需要法律的介入。法律是一种专门制定的、具有强制性的维权工具,适用于网络的法律被称为网络法,这是一种新兴的法律制度。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网络环境,必须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法律需要在合适的时间颁布,但是网络立法时机根本无法预测,为此,法律必须与网络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网络是虚拟的,也是瞬息万变的,不能坚持传统的立法模式,要探索网络发展的方向,适度提前立法。在立法保护网络用户合法权益的同时,还要保证他们可以自由地使用网络,要实现这两者的统一。网络联通全世界,没有国界区域限制,但是法律是有地域限制性的,在建立网络法律制度时,必须化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2.2建立健全的网络文化建设机制。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仅靠法律保障是不够的,还要建立相关的机制,注重网络技术的开发、研究与应用。为此,要创建一批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文化网站,将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让中国影响世界。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减轻负面文化信息带来的危害,在不同层次建立安全预警,分析各种网络信息的影响与危害,有需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将危害降到最低。目前,我国还依赖着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技术,这对我国网络文化发展极其不利。研究、开发网络技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重点之一。

2.3把握互联网发展中的机遇。目前,互联网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中国真正开始使用网络的时间并不长久,虽然我国在互联网标准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是仍然处于劣势。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抓住机遇,投入资金,争取在互联网的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

2.4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必须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积极地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注重舆论的引导,控制舆论,使其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开发网络文化建设的相关项目,掌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者的管理,定期培训,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保驾护航。根据目前的网络状况,依法、科学、有效地管理,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3.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网络的应用利弊共存,在为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我国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真正做到网络文化独立。抓住互联网发展中的机遇,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即将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成美,娄耀雄,杨春阳,刘桂珍,徐明伟,曾会明,孙江波,易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强国对策建议[J].中国广播,2013,05:8-13.

[2]陈志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6:60-62.

网络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一)高校网络文化调查情况

1.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网络德育意识,丰富校园网络文化资源,随机对高校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是当代大学生上网查资料和看新闻的占多数,游戏、交友、聊天、音乐、视频的学生不到五成。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大学生喜欢利用网络学习。

2.大学生综合门户网站栏目的喜欢比例。

依然对这1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喜欢的网站是时事论坛、热点追踪、考试资讯和就业考研资讯等专栏。

3.目前高校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以下几种问题值得深思。根据对学生进行调查,反馈出来学生认为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较弱,缺乏专业网络技术技巧, 学 生网络自律性和自建意识较弱,网络管理和舆论队伍不健全,网络互动平台太少,网络文化含金量太低,网络德育论坛少……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1.栏目设置完备。

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栏目设置都比较完备,一般都有“学校概况”“管理机构”“院系设置”“招生栏目”“考研通道”“学生管理”“名家讲台”“心理咨询”“新闻视点”等栏目。各高校的网站基本能够满足不同专业的信息交流、教学教研、思想政治、校内信息共享等需求。

2.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学校的网站由于栏目设置较多,内容丰富,充分发挥了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全面性等特点,栏目集教学、管理、教师、学生生活为一体,信息量大,尤其是新闻、公告等栏目的点击率最高,成为广大师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动态的平台。有的高校还链接了图书馆,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寻找自己喜欢的资料、有的还开设了校长信箱、书记信箱等栏目,让网络成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平台,方便快捷,实用性强。图书馆的中、英文数据库、自建数据库和试用数据库这四个数据库系统较大地满足了师生的需要,书刊检索、信息通报又方便了受众办理手续。另外,通过图书馆链接的世界各地资料库和多种报刊数据资料库也让大家查阅十分快捷和方便。

3.德育渗透不到位。

不少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德育渗透不到位,有的只是在首页中出现了校训、校徽等可以用来展示高校特色和精神的办学精髓。但是在二级网站上的德育渗透就很少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仍有很多需要提升的空间和开创新栏目的必要。

4.学校网络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投入明显不足。

网络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是电脑,电脑是更新最快的电子产品,任何学校都不可能及时更换。所以就可能出现部分电脑设备陈旧、网络信号不好、网站不稳定、网速过慢等打不开网页的情况。经常打不开网页,势必影响师生上校园网的心情,这给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导致学生不善于利用校园网络下载资料的情况。

5.校园网络的管理有待加强。

学校在创建校园网络的时候,充分考虑了网站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网站所涉及到的内容多、信息量大,这就需要一批技术过硬的专业的管理人才,才能甄别来自于各方面的信息,从而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创新。由于网络互动需要管理人员的参与,尽管互动效果好,但是由于人力不足,管理能力有限,还不能开设更多的互动。另外,学生希望开设更多的新颖的栏目,拓宽交流空间,缓解精神压力的渴求也还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从事网络工作的专职人员太少,很多学院都是兼职管理员。网络管理工作的负荷重、工作量大,而且专业知识和业务都不够扎实,网络管理责任、分工也不是很细化,这些都是影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优化

(一)基于校训,创设更多特色网页

自从有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一个学校的标志,是一个学校的品牌,更是办学理念的彰显。因此,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历史传承、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对于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校训就是校园精神的提炼,反应了师生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校训是德育的综合体现,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因此,高校在制定校训的时候必须要全方位地考虑自己的思想定位、办学目标等方面的问题,综合提炼出能够充分体现办学特色的校训。高校的首页设计要清爽简洁,重点突出,浏览方便,设计合理。通常校训作为学校办学的宗旨都会出现在页面上,附上一些具有代表性能够宣传学校的图片,首页中能轻松的点击到第二级网页。第一级网页的创办,德育思想都以其独特性而贯穿于整个页面。第二级网站的德育往往是现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各栏目组应该根据自己栏目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德育思想。比如学生会的“团结、拼搏、合作、诚信”等可以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教师栏目多以“师德师风”为主题的德育内容来设计;教育科研以学校的长足发展理念来作为德育内容……总之,每一级网站都应该充满浓郁的德育气息,充分体现出大学教育的特色、个性和专业化的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网页的任何地方接触到德育的熏陶。另外,校徽也是每个学校德育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所以在网站的某个醒目的地方,都应该出现校徽,让学生看到亲切的校徽能够精神倍增,努力学习。

(二)学校应加大投资,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比如开设“德育讲堂”、“道德底线”、“我身边的行为”等栏目,尽量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入手,收集德育故事,用自己的方式讲出来,或者展开评论。如果发现了身边德育使者,应该及时让他的故事传播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吸取成长的正能量。如果发现了身边不道德的事情,也可以第一时间到网络上,让学生以之为镜,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不是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或者已经实施过行动。这些举措,都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好方法。学生通过参与互动,可以让他们获取成长有用的价值观,为成为高尚的人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网站内容应新颖独特,实用性强

现在的各高校都很注重网站的实用性和方便性,所以网站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到对师生便利的公告、消息、教研平台、互动平台等栏目。在一些点击率高的栏目更应该加强德育思想的渗透。比如可以每天换一句赋有哲思的至理名言,或者在醒目的位置传递着拼搏、诚信、奋斗、明理等德育精髓。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如果做到了,学生们一定可以变得更为理智,大学生活会因为精神食粮的充足而更为有意义。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我校也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进行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开设具有历史沉淀、时代特色和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体系。这样的体系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拼搏的学风,对增强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师生全面良性发展,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才能让学院具有有别于其他大学的优势资源,这样,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就达到了。

(四)加大投入,优化网管

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高校应该加大投入,加强培训,让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专业人员来对网络进行管理和维护。管理上去了,网站的更新就快了。所以,学校应该提供给网络文化建设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为营造健康、向上、优质的网络文化做好坚强的后盾。

三、结语

网络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网 高校网络文化 信息化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类进入了计算机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正因为它的高速性和易传播性影响着当今人类的方方面面。网络作为当今最重要的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开拓知识,休闲娱乐的主要媒介。网络文化如同其他文化,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网络文化。高校校园网络具有局限性和使用群体的相对单一的特点,因此高校网络文化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含义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相互交流、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因此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人们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高校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

高校网络文化以校园网络为载体。文化是由一个群体的人产生,不同的群体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高校网络文化有如下特点:

第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形成是以校园网络的建成为基础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园网络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校园网络文化,比如一个毫无高效性可言的校园网络是无法形成高效的校园网络文化的。

第二,高校网络文化促进了高校办学理念的更新。网络具有连通性、普及性和交流性,高校网络文化也具有这些特性,因此,在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并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的新理念、新思维。

第三,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因此高校网络文化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网络时代的教育文化,高校网络文化促进了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网络文化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为主体,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新的教学格局正在形成。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1.高校网络文化硬件环境建设

高校网络文化的形成有赖于高校网络的硬件建设,没有完善的校园网络就不可能形成规范、良好的网络文化。2008年6-9月,教育部科技司组织对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有效回收《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问卷335份(每校一份),《中国高校信息化应用效果》问卷825份(320所学校)。100%的高校已经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网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85.32%;学校无线网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15.82%,学生人均信息点数达0.59个;85.5%建立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方面的电子校务系统。但是在有的高校仍然存在重教学、科研、管理网络建设,轻学生宿舍网络建设,一些非学校能够管理的社会渠道上网方式正走进宿舍,给网络管理和校园文化的形成带来了难度。因此,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离不开校园网络的硬件建设,特别是学生宿舍区的校园网覆盖。

2.高校网络文化软件建设

目前,网络已成为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要树立校园网络文化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为学生探求一个施展个性的自由空间,改进和加强校园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思想、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互动性网络平台是不可少的,比如“BBS”、“校长信箱”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交流学习、交流技术、交流情感,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的看法,学校管理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和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找出工作的不足,同时利用这些平台积极引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思想。

加强学术型网络文化建设,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学术的圣地,教师、学生都能够通过网络扩展知识,提升学术理念。在高校网站规划建设过程中,应突出建设科研类网站、在线教学型网站、学术型网站,建立学习资料类数据库、电子图书库等专业资料类网站。网络已成为学生检索资料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网络,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检索、整理、利用资料的能力,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协作学习,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加强校园网络的服务功能,让网络更加贴近师生生活,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师生的服务站和娱乐场。如今的网络越来越多的体现出了它的服务性和娱乐性,当然,高校网络文化在建设的时候社会网络的这些特性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也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些特性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校园网站,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上网时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学校网站上。网络的服务性建设上,比如在网站上链接“列车时刻表”、“电脑软件下载”、“考试成绩查询”、“各种考级的模拟在线考试”等师生生活、学习经常使用到的栏目。娱乐性网站建设比如“在线音乐”、“视频网站”等网站。

网络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一、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许多高校都存在着网络文化建设运行管理不当的问题,因此,导致许多网络文化建设资源都没能得到科学的统筹规划,管理职责混乱,更加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组织管理方面,由于管理结构不完善带来的控制程序混乱、部门配合度不高、板块间衔接分配不明等问题仍较为严重;信息监控与反馈方面,没有一定的网络文化危机处理能力,疏导机制仍不够完善,对学生留言的处理仍停留在删除与置顶的水平,没有完善的访客交流与反馈机制;管理团队方面,年龄结构搭配缺乏合理性、学科结构间也没有有效的互补、管理人员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多数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网络文化管理经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网络技术能力不足。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如今高校大多只重视自身教育学科及专业的系统发展,忽略了对于自身校园文化底蕴的累积与培养。在进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中,部分高校仍没有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缺乏科学合理的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方法。高校提升自身网络文化建设水平的主动性不足,管理中也只能使用旧的网络文化管理方法,往往只能通过简单的堵、截、卡、拦等来进行网络文化建设,导致许多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都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极大的削弱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水平。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偏低

网络信息的传递十分迅速,所以网络信息有着极强的丰富性与客观性,这样使得许多高校学生信息浏览量较大,对于信息的审视与认知能力严重不足,因此,许多高校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往往较为感性与肤浅,这也导致许多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与政治意识严重不足。目前,许多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没有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有机对接,对于高校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不够全面,网络文化的监控力度较为缺乏,更加没有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教化育人的功能。因此,高校必须提高自身网络文化建设水平,加强学生的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二、强化与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一)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

进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需要极其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了高校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该机制的主要任务在于建设各类专题的教育网站,引导网络舆论、传播网络文化等,需要注意的时,该管理机制中不可忽略学校师生及各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在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必须在校园建设的总规划中加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并制定出详细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案,落实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格局,加强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网络技术水平及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组织其定期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进行工作总结与研究。建立起完善的校园网络安全管控体系,做好信息处理、追踪及管理工作。

(二)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高校必须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自身校园文化底蕴的培养与累积。在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中,高校必须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紧迫性,结合国内外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方法,充分考虑校园自身综合实际,建立起富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体系,创新传统校园文化管理与建设方法,学会运用更多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进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如,开设高校官方微博,以此平台来进行网络文化建设,并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还可与班级辅导员与班干部相配合,成立班级微博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有效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效率。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学会应用先进的网络手段,调查分析学生的上网规律,努力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为高校管理人员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各高校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责任、政治及安全等基础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收集采纳学生的意见建议,以此来不断完善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高校可以建立起学校的官方聊天室、qq群、官方微信等多种互动的网站,利用微信、qq、邮箱等多种网络形式,做好与学生间的网络文化交流工作,实现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的交流互动。此外,还可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与多元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还可定期在网上举办读书活动、网络知识竞赛等,加强学生的网络文化建设,从而有机地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网络结合起来,促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

网络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快捷性、隐蔽性等特点使大学生更热衷于通过网络开展学习、社交等活动,而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当前高校网络文化总体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方面的需求,高校应加大投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创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大学生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力争为大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本文针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和加强措施展开阐述。

一、当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1、网络文化平台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高校网站主要是以校园新闻和通知为主,更多是为广大教职工提供服务,主要用于公务性办公,在内容上不能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特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网站浏览量较低,网站的说教色彩浓厚,引导功能较为淡薄。有部分高校开设学生工作活动板块,但信息相对陈旧,更新速度慢,高校校园网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有限。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的能力和水平总体有待提高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勇于面对、善于解决网络文化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自觉提高网络文化工作能力和水平。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搭配总体尚待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网络文化工作经验尚待提高。高校网络能力培训总体上数量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的能力和水平相对有限,部分教育工作者不能运用新媒体通过网上和网下两种形式开展教育工作,因此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3、大学生网络信息选择能力总体较差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大学生缺少应有的批判和思辨能力,盲目、片面接受各种信息,不能将媒体及媒体传播的信息合理运用,特别是造成了个别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生活。健康上网问题成为网络时代的新问题,不良网络信息和过度的上网对大学生都造成极大的身心伤害。

4、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总体比较薄弱

网络的虚拟性淡化甚至去除了网络行为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使部分大学生以为网络是不被人发现的,不必负责的,造成了大量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在大量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下,个别大学生片面、绝对看待问题,这直接刺激了大学生的占有欲和享受欲,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正确网络道德观的形成。网络的立法、执法和司法都相对滞后,大学生对有关国家新闻出版、网络管理、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使个别大学生缺少自控力和自律性。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以为指导思想把握网络文化的方向,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要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思想基础,增强大学生对共同理想的认同和共鸣,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增加大学生报效祖国的使命感。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大师生,提高师生辨别和选择能力。

2、以人为本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高校要结合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需求设置板块,创新网站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要把网络文化建设作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考评的一个重要项目,积极开展网络文化活动。要引导教职工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形式要由传统的面对面咨询转变成面对面和网络交流相结合。要在保证学校校园网新闻性和事务性的基础上,积极展示学生的活动,由专人负责网络信息的更新,充分发挥校园网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要集合学校宣传部、德育教学部、学工部和团委和各分团委的力量以及学生家庭的力量,办好思想道德教育板块和学生生活版块,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应探索贴近师生文化需求的网络资源模式,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和资讯功能。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关系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效果的顺利实现。要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采取定期、不定期培训或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利用网络能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合理,思想政治工作水平高,网络文化素质高,网络技术水平高的教育队伍。

4、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信息的良莠不齐、纷繁复杂要求大学生能够在海量信息面前,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既要传播媒介知识,更要启发、引导大学生批判地看待媒体和媒体传播的内容,引导大学生提高面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以及利用能力,理性对待网络,发挥网络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5、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以及思想特点,立足现实,从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普及互联网法律知识、传播优秀网络文化、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拓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要通过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网络文化实践和心理咨询等途径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文明网络人。要建立合理的道德行为规范,运用行为引导而不是命令的教育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按正确的道德规范行事。可以把网络技术运用能力纳入对大学生素质的考核,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是引导,不能纯粹学分制考核。要积极发现大学生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能力,达到文明上网的教育目的。

三、结语

高校要以人为本、以多样的文化信息、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实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衔接,打造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架起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律、法规教育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实现高校育人的目标。大学生要担负起建设美好祖国的重任,自觉提高网络信息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利用能力,自觉提高网络思想道德素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的工程,要依靠社会、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力量,要利用法律、校纪、技术、网络道德教育、学生自律等各种手段。只有各方努力,才能实现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任祥.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2.

[2] 刘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46.

[3] 刘新生.大学文化建设[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529.

[4] 叶春云,王成.高校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6.

[5] 曾秋菊.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5.

[6] 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7] 何书彩.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30.

网络文化建设范文第6篇

图书馆的资源可以说的网络文化的根本来源,图书馆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在网络文化建设之中,图书馆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图书馆与网络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为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共享提供技术支撑,图书馆也成为了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的节点。首先,图书馆丰富了网络信息来源。随着网络的普及,图书馆开始大量收藏各种文献资料、各种数据库,以及具有特色的作品也转化成数字化资源,方便信息的共享。图书馆中的电子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共享和使用,图书馆利用自身信息量大的优势丰富了网络文化资源与内容。其次,规范了网络信息。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汇集了大量高质量的文化与知识,使得信息更加有序、更有条理,克服了网络文化分散、无序的缺点。同时,通过图书馆数字化信息的管理可以更好的排除不良信息对读者的影响。数字图书馆将优秀的文化遗产与成果更好的收集与整理,可以更好的传播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引导网络文化的良险发展的同时,将我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最后,图书馆具有信息职业技能的优势,具有丰富的获取、组织、管理信息的经验。在收集信息资源时可以更专业、更准确的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理与归类,更方便读者对信息的搜素与利用。在图书馆与网络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同时应充分开发利用网络文化带来的信息与资源,使得网络文化良性发展,使其更加规范、有序,为读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如何更好的利用图书馆资源帮助网络文化的建设

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找准图书馆与网络文化共同发展的着力点,创新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与作用。加大数字化图书馆的开发与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更好的对信息资源进行存储与共享,对我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数字化图书馆如今己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不够重视数字化图书馆,技术支撑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了文化资源不平衡的现象,数字化图书馆仍需要进一步建设。注重个性化、人性化服务。随着信息需求的不断扩大,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成为了网络信息发展的趋势。图书馆自身的资源丰富,应积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制定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图书馆应该重视具有自身特色的数据库的发展,重视网络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更加信息量,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信息。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不仅需要图书馆学的专业人员,更是需要信息技术人才的支持。新时代的图书馆,需要培养一批对信息搜集、分析、整理能力强的优秀专业人才。通过培训的方式,使他们更好的学习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人才上的保障。

三、小结

网络文化建设范文第7篇

一、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普遍性

当前,电脑、手机等设备在中国广大民众中已经相当普及,网络已经深刻地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化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强。在网络社会中,信息交流的频率和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网络思想的活跃也导致许多的问题的产生,其中最为普遍的就要数道德失范的问题了。美国网络伦理研究者巴戈(R•N•BARGER)认为,在虚拟世界中,人类道德呈现弱化趋势,诚实、公正、友爱、互助等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1]。据了解,几乎所有的网民都曾遇到过道德失范问题。在一项在线问卷调查中,只有0.71%的网民选择“从未碰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2]。我们在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散播非法信息的网站及一些宣扬不道德行为的个人,这些网站或个人散播非法信息、宣扬不道德行为的方式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例如,在论坛聊天室我们看到的侮辱和谩骂的语言,一些网站制作和传播迷信的内容,黑客恶意的攻击,垃圾邮件的传播,窥探传播他人隐私,网上欺诈行为,网上赌博行为,不正当的网上投票等。这些不文明、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让广大网民在一边享受着网络带给人们的便利和多种多样的休闲娱乐的同时,还在担心着自己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特别是对于一些对信息真伪分辨能力还尚不健全的青少年来说,更易受到一些不道德行为的毒害。在《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一书中,波士顿大学的理查德•斯皮内洛提出了“每隔10年,技术的发展总会引发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的观点,并在其书中指出“社会和道德方面通常很难跟上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抓住信息时代机遇的同时,却并不总是能意识到和密切关注各种风险,以及为迅猛的技术进步所付出的日渐增长的社会代价”[4]。的确,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诸多道德方面的困扰,但究其原因绝不仅仅只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道德问题,甚至可以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只是伴随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现象,要分析这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应该从主观意识和客观影响两个方面来思考。

二、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普遍存在的主观原因

(一)网络自律意识的缺乏众所周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现实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的行为经常会慑于道德影响和他律力量的影响,大多数人能够较为自觉地接受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约束,行为也相对严谨。然而,由于网络参与的特殊性,网民发表言论并不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而是隐于屏幕背后。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人们更愿意去发表一些他们在通常情况下不便表达的言论,更有甚者将网络当作自己发泄不满的场所。所以,我们在能够匿名发表言论的论坛或者微博、贴吧等网络信息交流场所会更多的看到一些恶意的谩骂、谣言等不雅内容。在这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人们很容易进入一种“反正没人认识我”的自我意识中,一些缺乏自律意识的网民在这种状态下为了表现自我或者其他个人目的,很容易抛弃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舆论的直接约束而发表一些逾越道德底线的言论。

(二)网络诚信的缺失讲求诚信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传统美德。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诚信都被人们视为一种最美好的品质。这说明诚信作为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在社会道德中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诚信的缺失在网络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由于网络信息失真,假消息、假新闻、网络售假、网络诈骗屡见不鲜。据有关资料显示,网络监察部门每天收到的有关网络诈骗的投诉案件数以千万计。有不少网民认为在网上聊天,大家互相看不见对方也不知道对方是谁,所以经常互相欺骗已经成为了很“正常的事情”。网络诚信缺失还表现在精神世界追求的虚假化。例如“网婚”现象的出现,不仅对现实家庭构成冲击,伤害了事实婚姻,为犯罪份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且对于网络诚信甚至整个社会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诚信危机。有些人认为“网婚”只不过是填补个人的精神空虚,但是试想一下,对于现实中的家庭和婚姻双方来说,离开了诚信,谈何爱情?而离开了相互的精神依恋,又怎能有助于家庭的稳定?这些都只是网络诚信问题的一个缩影,网络诚信问题远不止于此。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为诚信缺失提供了一个滋生的温床,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看似是两个同时存在而又互通的世界,但究其本质不论是网络社会还是现实社会都有其共同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在其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就阐述了有关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5]他认为“意识形态总是深藏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倾向和阶级意识”[6]。“……从这时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7]。在此之后,列宁又提出了他对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列宁认为哲学是“有党性的”,文化是有阶级性的。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阶级社会中,作为一种观念性的东西,人们的意识形态在社会实践中的确存在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文化,并且是文化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中心内容。如今,人们已然被网络文化的一系列特性所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也正经受网络文化鱼龙混杂和负面信息强烈冲击的严重挑战。笔者在一项在线问卷调查中发现,有8.78%的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全不了解,58.46%的网民选择了解一点,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较熟悉和非常熟悉的网民分别仅占28.05%和4.17%。这表明,在网络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来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是导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普遍存在的客观原因

(一)网络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崇尚礼仪的培养。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有思想品德课程,德育教育一直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但是从纵向来看,道德教育是一个相互衔接、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国长期以来都实行应试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各个阶段都没有实现道德教育既定的目标,导致道德教育缺乏纵向的沟通和联系。不仅如此,网络道德教育存在其特殊性,针对网络道德的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目前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认真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道德教育的关系,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还是一个盲区。此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也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某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网络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深入到网络社会中去了解学生的网络行为,对其网上道德失范现象更是知之甚少。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缺失的重要方面之一。此外,关于道德教育的问题不仅要从学校教育入手加以重视,家庭教育同样是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家庭对于子女的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对于网络道德的教育更是缺乏,由于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导致的未成年人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家庭教育关于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视不够同样也是导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一个方面。

(二)网络舆论缺乏正确引导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民参与网络舆论的门槛越来越低,更多的普通民众开始选择网络作为民意的表达途径。尤其是近年来在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上,网络舆论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网络舆论的主体已趋向大众化,网民也不再是单一的信息被动接收者,而是网络舆论传播的汇集点,每一位网民都可以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者。正是由于网络舆论的这些特性,导致网络舆论环境的混乱,也正由于混乱的网络舆论环境纵容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发展。固然网络舆论环境混乱存在着网络媒体本身的问题,但关键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对网络舆论缺乏正确的引导。从认识上讲,管理者对新生的网络舆论了解的缺乏是导致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不到位的根本原因。虽然我们的管理者历来重视舆论工作,并且在传统舆论的管理和引导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对于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特殊性认识还不足,这导致我们在实践中主要沿用的是一般舆论工作的做法,而没有根据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网络舆论的特殊规律制定一套专门的措施,针对网络舆论进行管理,因而在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使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常常陷于被动。

网络文化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校 网络文化建设 途径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网络是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必争之地。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应该将网络文化建设与高校建设结合起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文化环境,进一步推动高校建设和发展,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新形势

在网络文化建设实践中,高校加大了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基本建立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增大网络产品提供力度,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已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也面临一些新形势。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信息网络优势向国内高校不断加强意识形态的渗透;国内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在网上集中反映,对大学生思想价值、道德观念、情绪情感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高校方面,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前瞻性缺乏,对网络时代的适应性不足。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提升了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研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2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2.1意识有待增强

近年来,校园网络发展迅速,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知识传承、意见表达、娱乐生活等方面带来了积极作用。高校也不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但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历程毕竟相对较短,仍存在重视力度不够、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主要有:一是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完善给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造和选择的环境,提供了一种与现实不同的生活,使他们的好奇心理得以满足;在现实环境的知识获取和网络平台资源教育的作用下,学生不断成长,随之,又会对网络文化建设提出新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伴随求知欲和好奇心会不断增长和变化。二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还抱有部分陈旧的思想观念,积极应对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不足,不能在第一时间建立系统完善的网络传播制度,缺乏对网络信息内容主动研判的能力,不能达到健康有序网络平台的建设目标。这种情况的出现,制约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发展,也不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

2.2内容有待丰富

高校的责任和使命决定了其承担校园网络文化内容主要供给者的角色。高校也在不断总结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规划,优化技术,加强网络文化传播阵地建设。互联网络的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表现形式异常丰富。校园网络在建设中也需要跟上互联网络的节奏,满足网络使用者的需求。然而,现实中高校部分网站内容还显得比较单薄,枯燥乏味,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网络平台更新速度慢,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在建设自己特色的网络文化平台,但是有的高校还未形成特色的栏目和网站,对网络优势的利用不足。实践中,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思想教育平台远不如信息交流平台、交友联系平台等吸引力强,高校BBS、红色网站的信息量和信息传播速度还赶不上商业网站和专门的新闻网站,教育主题的网络平台和客户端的使用程度不及普通交流的客户端的使用频度高,等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平台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3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随着对网络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加强,高校及校内各个部门都在加大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力度,在总体规划、组织领导、网络平台搭建、队伍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是,在网络文化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上,也存在部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资源整体统筹不足,管理流程不清晰,部门协作不顺畅等问题。在网络文化建设实践中,学校部门、各院系,甚至各个学生组织都建立自己的主页或者网络平台,数量多,宣传力度不一,普通同学面临信息接收混乱的困境,无从选择,网络文化的传播效果不够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往往缺乏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和管理人员,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各个队伍、各个板块的合力尚未形成。

3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途径

3.1增强意识培育

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以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繁荣和发展、满足广大师生需要为目标,不断推进网络文化建设。二是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高校管理者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网络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分阶段有序推进,确保网络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其次,要增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意识。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情况,遇到很多新问题,这就需要(下转第29页)(上接第27页)深入研究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把网络文化建设放到大学文化建设的全局中去考虑。同时,网络文化建设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高校要主动开展对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工作,努力掌握网络文化的发展规律,尤其是要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开展研究,重点把握网络舆情的传播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不断创新网络宣传方法和策略,强化网络平台的主动教育,让网络文化引领校园高校文化。

3.2强化内容建设

高校网络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繁荣网络文化内容,把握传播的主动权,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高校就要不遗余力地繁荣网络文化内容,培育网络名编名师、开办网络名站名栏、发表网络名篇名作,在网络平台增强舆论引导能力。要拓展网络文化功能,把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成为融思想性、学术性、服务性、娱乐性、互动性等功能于一体,既要建设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建设和各类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也要建设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园微信公共账号,还要打造数字图书馆、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丰富教育资源,扩大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和社会服务面,加强对广大师生的吸引力。

3.3完善建设机制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个部门对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都有职责。高校要建立学校统一领导、各部门通力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应该在技术和资源、传播、监管、操作、保障等层面采取措施,实现资源统筹合理、建设职责清晰、管理权限明确、管理程序科学、部门协作有效的局面。另外,要保证高效网络文化建设机制运行有效,必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建设队伍。高校要广泛吸纳和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有政治觉悟的网络文化工作人员,包括思政教师、学生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网络技术专业人员等,并加强对网络文化工作队伍的培训,提高其网络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使他们成为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角色,不断增强育人合力。

4结语

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巨大。面对新形势,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丰富高校网络建设的内容,并完善体制机制。根据互联网络发展趋势,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尤其要探索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新路径,使用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技术,建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实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基金项目:本课题研究受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专项课题研究”项目经费支持。

参考文献

[1] 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