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货膨胀的问题

通货膨胀的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138-03

通货膨胀预期推动通货膨胀的观点已为学术界广泛接受。各国中央银行对通胀预期保持着越来越高的警惕性,而且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通货膨胀预期也将对我国通胀产生实质影响,因此,将通胀预期纳入货币政策制定范畴是央行调控的必然。

一、通货膨胀预期含义及其对货币政策的重要意义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预期”就是对经济变最未来值的预测。这一概念在引入到通货膨胀理论研究中则成为区分传统与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的重要标志,正如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通货膨胀理论专家赫尔姆特・弗里希在1986年就曾指出:“近十五年发展起来的通货膨胀理论和传统的通货膨胀理论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是否认识到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本文笔者将“通货膨胀预期”定义为:建立在某种认识基础上的、对未来通货膨胀率水平的一种估计或推断。

从预期理论发展来看,预期主要分为“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是一种关于预期形成的观点,认为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即仅由过去经验所形成,预期将随时间推移缓慢发生变化。凯恩斯理论和货币主义中的预期为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s),又称合理预期,指针对某个经济现象(如市场价格)进行预期的时候,如果人们是理性的,那么他们会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来做出行动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因此,平均来说。人们的预期应该是准确的。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F.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针对适应性预期中的非最优特性而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R.E.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等人做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学称其为“预期革命”,并逐渐形成经济学中一个重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适应性预期具有随机性,没有理性的解释,即属“后向预期”,而理性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则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

笔者认为,除了从预期形成过程区分预期外,还应该从做出预期的主体来加以区分。不同类型的主体会因为具有不同的身份、社会阅历、学识水平以及所掌握的信息丰富程度而对未来的通胀有着不同的估计,即使同一类型的主体之间预期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笔者还认为,并非所有类型的预期都对未来实际通货膨胀产生作用,西方经济学中所讲的公众预期应该是各种预期综合较量、博弈的平均表现预期,只有对价格产生直接影响的主体的预期才能对实际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基于此,笔者将公众预期按主体具体细分为生产者预期(或经营者预期、厂商预期)和工人预期两大类,而诸如退休职工、未成年人、失业者等群体由于其预期对价格形成不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将此类预期抛开。不纳入本文研究范畴。之所以将预期按主体划分。是因为这两类主体的预期力量在影响实际通胀的渠道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将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予以叙述。

预期理论对通货膨胀理论以及就业理论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货币主义对菲利普斯曲线修正方面和理性预期理论方面。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一种替代关系,即若要获得较低的失业率就必须承受较高的通胀压力,而若降低通胀率则要以牺牲就业为代价,这一理论导致政府决策往往处于两难境地。200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经过深入研究,将预期引入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著名的“预期修正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即通货膨胀率不仅取决于失业率,而且还取决于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这样较高的通胀将使人们产生较高的通胀预期,其结果就是在高失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伴随高通胀而并非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所说的低通胀。这便给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即降低通胀预期将带来低通胀。他强调,在适应性预期的作用下。通胀率与失业率在短期内有交替关系。长期内则不存在这种关系,且短期内并非通货膨胀本身。而是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失业水平,政策制定者通过制定意料之外的通胀率来实现对失业率等实际经济指标的调控,而长期内政策制定者不可能长期“愚弄”人们。所以,长期内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之间不会出现永久性偏差,因此,长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自然失业率上的直线。货币政策长期内对经济增长、失业等调控是无效的,货币政策的长期效果只能对通货膨胀产生作用。而与货币主义不同的是,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人们是理性的,因此,短期内通胀率和失业率也不存在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也是一条垂直线,主动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无论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内都无效。两学派都对单一规则的政策持支持态度,不同的是货币主义倾向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经济的长期自然增长率、最终产品的长期稳定价格等相一致,而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最优货币增长率应是与公众预期相一致的比率,只有与公众预期相一致的货币政策才是有效的。抛开二学派的分歧。学界主流认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更应该将调控目标着眼于控制通货膨胀上,而非其他目标。

二、通胀预期的决定因素及通胀预期影响实际通胀的渠道探析

目前。学术界将通货膨胀预期纳入通胀理论研究已是普遍现象,通胀预期越来越受到各国中央银行的关注,通胀预期的一些问题不甚明了,尚需研究。美联储现任主席伯南科在2008年6月9日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第53届经济年会上发表的《通胀分析中的突出问题》(Outstanding Issues in theAnalysis of Inflation)一文中提到:“大多数经济学家将通胀预期视为理解通货膨胀动态的关键因素,但对通胀预期由什么因素决定和它们如何影响通胀预期,都知之甚少”。为此,笔者针对此二者问题进行探讨。

(一)通胀预期的决定因素探讨

1 一国的市场化程度。市场发育越成熟,市场竞争就愈激烈,市场活动越频繁,各相关利益单位就会愈加关心自身利益而主动获取相关信息、判断市场未来走向,从而形成客观公正的预期。相反,国有企业占大多数的经济中。市场竞争不充分,企业和劳动者缺乏主动预期性,预期几乎无从谈起。

2 公众对经济常识及运行情况的了解程度。这一点是结

合理性预期观点提出的。公众当然不会像经济学家那样熟知经济规律,但公众对经济领域中的一般常识的掌握程度将在很大程度左右他们的通胀预期方向及其水平。对经济常识了解越多,公众所做出的预期就不至于过于偏激,而会更加理性,更加精确;缺乏必要知识所做出的预期将放大未来通胀,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因此,加大力度使公众更多地了解GDP、CPI等宏观经济指标含义及相关经济常识对改善预期的质量大有裨益。

3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这里体现的是政府的威信问题。现在许多政府往往会承诺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通过承诺来降低公众预期。但是,缺乏威信的政府所作出的承诺不仅不会降低公众预期,反而将会增加公众预期的强度;而对政府充满信心,相信政府能够有效控制通胀则会有效降低公众预期膨胀,尤其是在受到外部冲击(如石油冲击)时。公众对政府充分信任、相信通胀只是暂时的,则不会产生恐慌心理。也就是说稳定的预期更有助于抑制未来通货膨胀。

4 公众对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生活成本的评价。这一点主要体现适应性预期特点。人类是有记忆性的动物,在没有获得充足信息或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理性预期假设是不能成立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理所当然地成为一部分公众判断未来情况的依据。这部分公众一般对过去和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悲观与否、以及自身的基本生活成本、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都会对其预期产生直接影响。充满信心的判断产生较低的通胀预期,而悲观失望的评价则放大通胀预期。

(二)通胀预期影响实际通胀的渠道探析

学术界一个重要观点认为,工资谈判是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实际通胀的主要渠道,这一观点主要基于如下解释:工人对生活成本提高的担心增强了他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促使工会组织要求增加工资,通过工资谈判,将工人预期加入合同,从而推高了产品市场价格。笔者基本赞同这一观点,但这一观点尚显粗略,笔者认为,工资谈判是否成功、生产者所处的市场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加价行为是预期传导的关键两环。

首先。工会组织通过工资谈判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是否会被生产者所接受则存在一个背景问题,即劳动力市场问题。若劳动力市场供给较为充裕,失业率较高时,生产者具有较多的选择权,工会组织不会冒然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即使提出要求,也会因为“底气”不足而达不到目的。这种情况下,工人预期并不能传导至实际通胀。若劳动力市场供给较为紧张,失业率较低时,工资谈判的筹码会更多地倾向于工人一方。

其次,工资谈判成功后,具体有多大程度的预期会传导至实际通胀还取决于生产者的市场地位,以及由此派生的加价程度。我们假定生产者的通胀预期为a%,工人通胀预期为b%。而且需要强调的一个常识是,作为人工成本的工资只是成本的一部分,在其他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6%工资并不等于增加了b%的成本,成本增幅要小于b%。当工人提出增加6%工资时,竞争厂商则迫于成本压力而加价,幅度低于b%,若a%

三、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现状分析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公众预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且正在从不成熟、非主动向成熟、主动方向发展。改革之初,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占据较大比例,市场刚刚开始发育,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形成,市场价格尚处于“官定”阶段,不仅是企业经营者还是劳动者对通货膨胀基本无预期或者较少有预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愈发活跃,竞争愈加激烈,企业和个人也愈发感觉到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至此公众预期开始逐渐形成。但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公众预期仍处于发展、形成阶段,主要特点如下:

(一)适应性预期显著,理性预期成分较少

纵观30年改革发展,我国公众预期带有显著的适应性特点。即后向性,如农民种粮往往根据上年销售情况决定今年种植计划,一些企业受上年原材料上涨影响而囤积原材料以备来年生产等等,都是适应性预期的体现。但是,这些预期只是依靠过去的信息来推断未来情况,从而缺乏一定的理性,如农民因上年销路好而增加今年生产计划,导致今年滞销,农产品价格呈现显著的周期性波动,这就充分暴露出适应性预期的弱点。而且从中也可以看出近期价格上涨对预期作用较强,较远期的价格变动对当期预期作用逐渐减弱,正如20世纪80年代末的通货膨胀到90年代末期已经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二)公众预期基础薄弱,稳定性差

公众对经济常识及运行情况的了解程度是决定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因素之一,反观我国实际情况,公众对经济常识掌握程度明显比其他国家要低。公众对一些诸如GDP、CPI等经济指标含义知之甚少,尤其是对CPI指标存在误解,由于官方公布的CPI为同比数据,而公众往往会将本月CPI上涨理解为“本月价格又上涨了”,从而不断调整预期,这体现出我国公众预期基础薄弱,且稳定性差。这一方面与我国公众缺乏主动掌握相关常识、获取信息的意愿或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对公众的经济常识普及程度较低有关。

(三)工资谈判相对缺位,预期传导渠道堵塞

工资谈判是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实际通胀的主要渠道,但我国工资谈判在大多数非公企业中尚处于缺位状态。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供给较为充裕,企业经营者有较大的选择范围,工人和雇员缺乏要求提高工资待遇的“筹码”;另一方面,大多数非公企业的工会组织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谈判机制,尚不能充分反映职工意愿。正是由于这两方面原因,工资谈判在我国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就堵塞了预期传导,从而使工人预期无法向实际通胀传导,而更多地是生产经营者的预期占主导地位。

四、通胀预期下我国货币政策走向路径探讨

虽然我国公众预期受以上三个特点影响尚不成熟,但公众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因此,中央银行必须高度关注通胀预期及其发展,从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方向。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货币政策走向应遵循如下路径:

(一)短期内遵循多目标制

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转型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等目标都是政府必须兼顾的,货币政策理所当然要承担一部分调控任务。短期内,我国货币政策实行多目标制存在一定的客观基础。按照费尔普斯的观点,短期内并非通货膨胀本身而是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失业水平,政策制定者通过制定意料之外的通胀率来实现对失业率等实际经济指标的调控。而我国央行并不需要刻意制造意料之外的通胀率而“愚弄”公众,因为我国公众预期尤其是理性预期尚不成熟,公众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胀之间客观就已存在差异,无需可以制造,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就奠定了中央银行实行多目标的可能性,央行恰恰可以利用这种天然时机,在一定的通胀率范围内实施多种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新形势下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机制中出现了众多新的特征并掺杂着错综复杂的决策博弈关系。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特征及其对于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问题的作用和要求,接着重点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对于两者关系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即缺乏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考虑和安排、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两者内涵及相互辩证关系和影响机制的把握不全面、对于高通货膨胀水平和低就业率下的能够减少经济不良预期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对于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关系的多种情形所依赖的条件认识的片面性等,最后提出了解决两者关系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 通货膨胀 充分就业 货币政策 研究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特征及对通货膨胀与就业问题的作用

2008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目前还尚未走出其带来的阴影和不良影响,我国的对外出口总额在2010年底才达到了2008年第二季度的水平。面对市场需求萎缩和投资的缩减,全球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自2008至2010年底普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政府对于经济的直接投资力度和规模,以此来拉动总需求和总投入,从而刺激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和公众对于经济的利好预期。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特征一方面刺激了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就业水平,但也带来了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和物价上涨速度。2011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年均上涨了约5.4%,大大超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范围,不断攀升的物价对于国民经济各个环节产生了众多不良影响,种种迹象表明,2012年抑制物价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巨大。这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问题上所面临两难选择的具体表现。

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和就业问题历来是一对难以割舍又“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由于其对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有着实质性影响,因而也是必须加以重视和妥善解决的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特征及其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作用影响,客观上要求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布局的高度层次上,去审视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以为该问题的处理和权衡提供战略统筹和规划依据;全面理解和把握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内涵及其作用机制,为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社会相关保障体系,以保证即使两者关系处于最坏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公众对于经济发展的较好预期;最后就基于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两者的关系进行相关决策时,要对其结果条件对应关系进行准确把握。

通货膨胀与就业问题处理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纵观2008-2011年期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处理中,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大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减少或降低税率和银行贷款利率,以刺激和扩大相关投资主体对于经济的投资行为和规模,这种行为使得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依然保持了平均约2.3%的经济增长速度,失业率基本保持在平均4%以下的国际警戒线水平,基本上初步实现了充分就业;但同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却是2005-2008年平均通货膨胀水平的2.3倍,该期间国际贸易中大宗商品和货物的进出口价格平均上涨了约11.8%左右,劳动力价格也大幅度攀升。特别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过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已经对于全球经济的运行态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改变着国际贸易收支的均衡和相关货币汇率的变化。通过对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在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上所采取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影响的分析,归纳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由于缺乏对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问题的作用意义和重要性等认识不足,使得基于经济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层次方面的考虑和相关安排机制尚未建立,对于通货膨胀和就业问题的决策多出于短期行为的博弈。据一份对于全球宏观经济2003-2010年运行状况和运行特征的调查数据显示,该期间各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只有39.3%的国家和地区,将通贷膨胀和就业的权衡问题列入整体的宏观经济决策之中,其在通货膨胀和就业资源资金上的投入比重之比为1∶2.35,以较大的通货膨胀水平获取就业率的提升,而这种经济运行的结果使得超过67%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宏观经济运行失衡状态。同时政府在考虑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时,大部分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较高的通货膨胀速度,并且对于其后续影响和结果也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估。

第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由于缺乏对于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问题全面内涵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了解,使得相关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实施效果与主观目的之间发生了背离,出现了较高通胀水平下仍然保持了较高失业率的水平这一矛盾和困境。新形势下超过63.4%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率不超过2%的经济缓慢增长与6%的高通胀水平、9%的高失业率水平相伴的情形,特别是缺乏创新机制和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经济体更是如此,2008-2010年非洲国家联盟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其通货膨胀水平和失业率处于危险的双高局面。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把两者当成了一种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反比例关系,而忽略了对这种关系状态的具体条件的分析。

第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由于缺乏对于社会保障体系作用及其贡献的影响,使得在高通胀水平和高失业率水平下,公众对于经济发展的预期和走势期望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抑制了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并最终影响到总供给和社会的再生产。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社会公众预期的影响是较大的,通过对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的欧美和相对较缺乏的亚洲国家的对比研究发现,在同样的通货膨胀水平下,欧美国家市场总需求的减少幅度仅仅是亚洲国家平均水平的37.8%,因而其社会生产的缩减幅度仅有亚洲国家的18.3%,而亚洲国家的社会公众对于经济预期的变化幅度一直保持在较大振幅水平上变化。这就是亚洲国家和欧美国家相差悬殊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社会公众未来预期的影响:保障体系健全,公众未来预期向好,刺激其有效消费需求,进而带动社会再生产相关环节,反之则结果也相反。

第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由于缺乏对于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之间关系的多种情形与其对应具体条件缺乏了解,以致在根据其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决策时,造成实际调控效果往往与理论推导值相去甚远。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变形分别揭示了短期和长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的关系,而现代经济运行中约有32.7%的宏观经济运行决策是在违背条件结果对应机制上而做出的,使得2008-2010年期间全球经济宏观调控中造成了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而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特别是美国长期9.8%左右的失业率水平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的复苏。另外通货膨胀和就业率在某种情形下又具有完全的不相关关系,这使得对于一方的调整难以控制另一方的运行和表现。

处理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对策

根据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政策特征及其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作用阐述,在分析了目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在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上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作用及其效果的基础上,参考相关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对各主要经济学派主张综合的分析,并利用大量的近年来被广泛推崇和认可的实证主义学派的经济统计数据和统计数学经济模型,就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加强和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于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问题的把握和解决提出如下对策:

第一,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处理和决策,要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和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布局的高度去认识和审视,确保对于两者关系的处理和相关决策符合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以减少或避免针对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而出现的短期博弈行为和短视举动。通货膨胀和就业问题是现代经济运行中的两个突出问题和棘手问题,一个健康健全的经济体运行特征应该是具有一个合理通胀水平和物价水平以及将失业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要做到对这个两难选择的准确把握,就必须将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的问题从经济结构调整战略转型及其长期发展的规划上来看待和加以审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处理通货膨胀时不伤及到就业问题,而在解决就业问题时候通货膨胀水平依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第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的处理和决策,要从对于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内涵及其作用机制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将宏观经济调控决策的主观目的与实施效果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幅度和变化区间内,摆脱两者同时陷于低谷的被动局面。通货膨胀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普遍现象,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和机制也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常见的通货膨胀类型有输入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以及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充分就业是衡量就业比率的一个指标,而不是彻底消灭失业现象,相关理论研究显示,一定的失业率水平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客观上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及其情形又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情况下两者此消彼长,高通胀率往往伴随着投资需求的扩大和较高的就业率水平。

第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的处理和决策,要从建立和健全社会相关保障体系方面进行布局和谋划,从而根据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即使在高通胀和高失业率这一最坏情况下,也能保持公众对于经济发展的良好预期和保持一定的需求规模和水平,从而实现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问题对于宏观经济的运行作用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通过对于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影响而最终实现其作用的,一般情况下高通胀水平和高失业率总是传达出经济颓靡的信号,与此对应的社会公众心理预期是较低的需求开支和较高的储蓄率水平,这又会带来社会总需求的不足,进而影响社会总供给和社会再生产,而良好的给予社会成员正常生存发展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则能够在高通胀水平和高失业率状态下维持并刺激社会公众的心理利好预期和需求开支行为。

第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的处理和决策,要从对于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经典变动关系及其三个变形所满足的条件的细分和具体分析为基础,根据两者的变化情况和详细参数来制定符合其特定要求的决策和实施规划。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的关系,在短期内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反比例关系,即短期内通货膨胀水平高则失业率低,而较高的失业率也会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有所贡献,另外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发展了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三种菲利普斯曲线变异情况,即完全正相关、完全负相关和完全无关三种情形。随着宏观经济运行特点的日益复杂化,这几种情况下对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要求是不同的,必须做出具体分析。

结论

后金融危机时代,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的关系问题成为宏观经济调控决策和方案制定的主要挑战和均衡选择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分析了在两者关系处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议: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长远战略规划的角度和层次,去认识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全面理解和把握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对立统一面;加强社会相关保障体系建设,以在高通货膨胀水平和低就业率的最坏情况下,仍然保持公众对于经济发展前景的良好预期;最后对于传统经典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情形及其条件要做针对性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新时期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顺利解决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参考文献:

1.邓亚平,何阳钧.治理当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9(8)

2.陈新平.治理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困境及其成因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3.沙莉.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解析[J].党政干部学刊,2008(10)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货币供给量

在宏观经济研究领域,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以下简称通胀与通缩)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经济现象,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根据经济周期理论,通胀与通缩交替换位的动态过程可以具体描述为:严重通胀……温和通胀……零通胀……温和通缩……严重通缩……温和通缩……零通胀……温和通胀……严重通胀。从目前统计文献来看,美国多次发生通胀与通缩的相互转换:美国20世纪初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814―1918年又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在1929―1933年期间随之而来金融体系瘫痪和物价暴跌使得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出现了严重的通缩;1970―1982年期间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胀并存的“滞胀”局面;经过20多年的治理和低通货膨胀增长,目前又有向通缩转换的趋势。从上述历史回顾来看,美国通胀与通缩交替换位基本符合上述动态过程。1984―2005年期间,日本也基本实现了通胀与通缩的相互交替: 1985―1988年,日本央行多次大幅度降低利率和法定贴现率,使信贷总额高额增长,而这些资金大量流到了股市和房市,造成了股市和房市的泡沫化。据日本官方估计,1989年全日本的不动产价值达到2000亿日元,相当于美国不动产价值的4倍。1989―2005期间由于日经指数的急剧下挫和结构性的投资偏差使得日本经济陷入了严重的通货紧缩之中。因此,严重的通胀与通缩的相互转换影响到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社会的稳定以及人民生活的稳定。

关于通货膨胀定义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描述, 但主要思想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结果,即指一般物价水平出现持续性的普遍上升的过程。第二类强调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 指当货币量增长的速度超过了生产增长的速度, 即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要时就发生通货膨胀。相应的,通货膨胀的测度也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从物价水平变化的角度,则我们使用综合物价指数。第二,从货币供应量的角度。从世界银行 《世界发展报告》 公布的各国广义货币(M 2)年平均名义增长率的变化,可以了解各国货币量增长变化的趋势,从而可以知道该国的通货膨胀率大致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尽管货币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可能相同,但基本上呈现出同步增长的趋势。所以从货币年平均增长率的水平可以粗略估计出通货膨胀的高低和严重程度。

本文首先通过 GAR C H计算出通货膨胀水平值的条件异方差之后, 进一步通过回归和系数检验证明通胀率和通胀率的波动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后又通过以上海股价综合指数的实际收益率为 自变量,以通胀率的条件异方差的水平值和 6期滞后值为因变量进行回归,而后对回归的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我们的检验结果表明,通胀率的波动性和股票的实际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高通货膨胀能引起高通货膨胀的波动性, 最终导致股票实际收益率的降低。此外,还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从我们的 G AR CH模型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高通货膨胀将导致通货膨胀率水平值的较大波动,从而增加实际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见,价格水平波动起到了影响实际经济运行的作用,这意味着目前缓解通货紧缩压力已经非常必要了。第二, 股票作为防止通货膨胀损失的投资工具, 当通货膨胀上升时,股票的名义收益率并不能完全根据通货膨胀的变化作出一一对应的调整, 从而导致股票实际收益的下降,因此,股票不能给投资者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第三, 我国股票的实际收益率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变化,这与“费雪效应”理论中所描述的金融资产的实际收益率保持不变是相矛盾的,这同时也说明货币政策的非中性特征。货币政策的变化通过影响到通货膨胀的变化来

从历史上来看,用价格管制的办法治理通货膨胀,最后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最近的例子是非洲的辛巴威,通货膨胀到了70倍。政府下命令让所有物价全部下降,民众是热烈拥护,但实际结果是不仅没有遏制这种恶性通货膨胀,反而使整个国家经济更为萧条,通货膨胀率更高。同样,上个世纪40年代末,也用控制价格的方法来治理通货膨胀,结果是以完全失败告终。

目前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政府也试图来管制最弱行业的价格来控制通货膨胀进一步上升。比如说,最近商务部、发改委大显身手,来管制食品价格上涨、管制猪肉价格的上涨等等,试图以这种管制的方式来控制通货膨胀。可以说,政府管一下欺行霸市、价格合谋,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想通过行政的方式来管制价格,不仅解决不了通货膨胀的问题,反之,会使问题更为严重。

在短期中,通货膨胀的作用较长期不明显, 一方面是因为2000年我国物价指数很稳定, 其走势很平稳, 所以通货膨胀的作用结果表现不明显, 另一方面是作用结果在短期内不可能立刻就能有所体现。总的来说, 由于短期的相关系数与长期的相关系数都为正, 数值也相差不大, 都在016 左右, 可以说通货膨胀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正面的效应大于负面效应, 这个正的关系是显著的, 但二者并不是高度的相关。 我国的通货膨胀与股票市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个作用的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取决于今后我国股票市场的成熟程度。

参考文献:

[1]樊纲: 克服信贷萎缩与银行体系改革―1998年宏观经济形式分析与1999年展望[J].经济研究.1999.1

[2]冉光和: 中国货币供应问题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8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第4篇

通货膨胀是当今社会一个高频词汇,各个场合都能够听到通货膨胀,究竟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过膨胀与人们所说的物价上涨有什么联系以及区别,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通货膨胀,这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内容,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能够加深自己对于通过膨胀的认识。

关键词:

通货膨胀;货币;物价;政策

通货膨胀是政治经济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通货膨胀很多学者进行了不同的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认识。通货膨胀在我国成为一个热词,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年我国通货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的通货膨胀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其所带来问题。本人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对于通货膨胀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入,很多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之中,因此在课堂之外继续查阅通货膨胀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的了解体会写作了本文。

一、什么是通货膨胀

什么是通货膨胀,有经济常识的人的第一回答就是物价上涨,这一个概念对不对,也对也不对,对通货膨胀确实表现为物价上涨,但是物价上涨并不一定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而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从通货膨胀的具体概念来看,通货膨胀是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从概念可以看出,一种或者几种商品的涨价,商品某一时间段的涨价,都不能够称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物价长期整体水平的提升。通俗来说就是,在一段既定的时间内,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衡量通货膨胀最常见的一个指标就是CPI,即消费价格指数,这一指数的获取主要依赖于从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各个地区选择的数十万个家庭,这些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数据给统计局,然后统计局依据这些数据计算CPI,一般来说,CPI超过3%就意味着严重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影响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可以说每一个人都难以摆脱通货膨胀的影响,无论是有钱人也好,还是穷人也好,无论是城市人也好,还是农村人也好,都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

1.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将会带来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会给每一个人的生活带来影响,这意味着同样的钱,可以买的东西却变少了,举例而言,本人对于物价上涨深有体会,原来街边卖五毛钱一杯的豆浆,现在都卖到两三元了,原来十几万元一套的房子,现在都超过百万了,这就是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物价的持续上升给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低收入人群,感到了生活成本的进一步上升,物价上涨还会导致一些不理智的抢购行为,扰乱社会秩序。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2.财富分配。财务分配效应也是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低收入者(拥有较少禀赋者)福利受损,高收入者(拥有较多禀赋者)却可以获益;以工资和租金、利息为收入者,在通货膨胀中会遭受损害;而以利润为主要收入者,却可能获利。同时财富的分配效应还体现在私人以及政府在财富重新分配方面,通胀会有利于政府而损害私人,政府会获得通胀税。通胀利于借款人而不利于放款人,举例而言,一个人10年前欠你100万,10年后才还你,这肯定对于借款人来说是一个大便宜,毕竟10年之后的今天,10万元的购买力是远远无法与以前相比的。

3.收入下降。通货膨胀将会导致居民的实际收入下降,对于大部分工薪家庭来说,收入有名义收入以及实际收入之分,名义收入是指收入的绝对数则,实际收入则是剔除通胀以后的收入,同样的收入在不同的时代其购买力完全不一样,通货膨胀将会导致居民的实际收入出现下降,同样金额的钱通胀条件下,所能购买的东西将会大大减少,举例而言,一个月薪3000元的白领,在前些年,可以过的很不错,但是这些年,将会感到生活相对吃力。一般来说,工薪阶层的收入很难与通胀保持同步,收入固定的情况下,他们工资的购买力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不过经济学家的研究也发现,通货膨胀并不是一无是处,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轻度的通货膨胀反而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的,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增长总是与通货膨胀相伴随的重要原因。其实回顾这些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也会发现,物价也呈现出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也是为什么通货膨胀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直接原因,也有深层次的原因,本文对于这些原因进行一个全面的探讨,希望能够明确究竟是什么状况带来了通货膨胀,这样才能够通货膨胀的应对方面做到对症下药,最大限度的降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直接原因。从直接原因来看,任何通货膨胀其实都是货币太多,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在固定的时间段内,社会总产出是相对固定,同样产出下货币越多,物价也就越高,通货膨胀也就会越是严重,举例而言,同样1套房子,当标价10万或者100万的时候,房子还是那套房子,但是价格已经不再是那个价格,这实质上就是货币增发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央行有货币的发行权,如果实施了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出来了太多的流动性,必然就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会出现全面的上涨。

2.深层原因。从深层次原因来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实质上深刻体现出来了供求层面的一个变化,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种:其一就是供求失衡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即产出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导致物价的全面上涨;其二就是需求拉动导致的通货膨胀,即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实质上也是常说的供不应求,供给难以有效的满足需求;三是成本增加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在劳动力、原材料各种成本快速增加的情况之下,成本增加最终将会通过商品的终端售价反映出来,因此这也会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

四、通货膨胀的应对

温和的通货膨胀会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严重的通货膨胀将会导致的经济陷入衰退,社会也会出现不稳定,因此针对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采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行政手段来进行加以应对,避免通货膨胀失控。

1.稳健货币政策。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方面,需要采用更加稳健的货币政策,即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投放,典型的做法就是提高利率,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将市面上的流动性进行回收,同时发行国债来回回收居民、企业手中的货币,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市面上的货币供给,从而逐渐削弱通货膨胀所产生的根基,实现恶性通货膨胀向温和通货膨胀的顺利转变。

2.紧缩财政政策。通货膨胀的应对还需要用好财政政策这一手段,实施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方面不能够过于激进,而是要保证一定的盈余,尤其是公共投资项目方面,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必须要谨慎投资,花钱不能大手大脚,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控制需求。

3.严格控制物价。通货膨胀的有效应对需要用好物价控制这一手段,经济手段的效用往往具有滞后性,而行政手段则是立竿见影,针对物价过快上涨的问题,需要采用行政措施进行干部,避免一些不良商家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徐艳.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应对[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11期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通胀预期;测量方法;比较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重要环节。尽管从预期角度研究通货膨胀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国内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探讨还停留在感性认识和定性分析上,对通货膨胀及其影响因素的规范定量研究不足。要研究通货膨胀预期首要和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获得通货膨胀预期的可靠数据,即如何准确合理地度量通胀预期。

预期通货膨胀率测算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思路:

一、统计调查法

统计调查法获得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方法是指首先通过问卷等形式的统计调查对公众预期进行调查,若获得是定性数据则再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这些数据转换成可用于分析的定量数据。中国人民银行自1993年建立了居民储蓄问卷调查制度,并与1999年进行调整。这个城镇储蓄问卷调查主要以定性调查为主,如:"您预计未来3个月的物价水平将比现在:①上升、②基本不变、③下降、④看不准"。肖争艳和陈彦斌(2004)首次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蓄问卷调查数据估算出了我国预期通货膨胀率,文章中分别用差额统计量法和基于正态分布、Logistic分布、均匀分布的概率法将得到的定性数据转化为定量数据,计算了中国消费者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并比较了使用不同方法得到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结果表明各种方法得到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偏差都比较接近,由基于均匀分布的概率法计算得到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的误差最小。使用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通货膨胀预期测量和相关性质研究的还有肖争艳、唐寿宁、石东(2005)及张蓓(2009)等。

二、金融市场提取法

金融市场提取法是指利用金融市场的某些指标作为预期通胀率的代替指标或者作为判断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预测变量。王维安、贺聪(2005)通过构建房地产均衡市场模型,在风险中性的假设前提下,利用无套利均衡定价原理,从房地产价格波动中分离出市场通货膨胀预期。郭涛、宋德勇(2008)将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水平因子作为预测未来通胀的有用指标。而李宏瑾等(2010)认为可将中国短期利率期限结构作为预测通胀走势的变量。

三、计量建模方法

计量建模方法是指设定预期通胀率与某些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估计该模型中的预期通胀率。赵留彦(2005)基于可观测的月度通胀率和利率序列,设定不可观测的预期通胀率和预期真实利率服从向量自回归过程。在理性预期假定下将该过程改写为状态空间表示,根据卡尔曼滤波算法推断预期通胀率。经验结果显示,以上预期形成机制假定所产生的预期通胀率是实际通胀率的无偏估计。刘金全、金春雨、郑挺国(2006)指出通货膨胀率预期是一种依赖相依变量的动态预测,将状态空间模型和Hamilton(1989)的Markov区制转移模型结合起来,在实际通货膨胀率和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整体系统下估计通货膨胀率预期和潜在经济增长率。 刘雪燕、张敬庭(2008)使用SVAR方法将中国短期名义利率拆分成预期通货膨胀率和Ex-ante实际利率两部分,得到了预期通货膨胀率序列。徐亚平(2010)建立了附加前瞻性政策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李昊、王少平(2011)在蕴含微观经济基础的结构菲利普斯曲线框架内研究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结构和性质。刘金全、姜梅华(2011)通过双变量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方法估算出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并检验实际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预期之间的关系。李颖、林景润、高铁梅(2010)利用滚动构建VAR模型的方法进行样本外动态预测,估计得出粘性信息假设下的通货膨胀预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非线性的LSTR模型,刻画出通货膨胀率的非对称调整路径。李成、马文涛、王彬(2011)在国内首次采用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测度我国的季度通货膨胀预期,并用贝叶斯法估计模型参数。

准确测度通货膨胀预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以上总结出的三类测度方法无对与错之分,但各有其优劣之处。统计调查法所能获得的是定性数据,给计算带来一定困难。由于问卷调查法所固有的不足,统计调查法的调查结果依赖于对样本的选择和问题设计的程度很高;在将定性数据转化为定量数据的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基于不同的概率分布都会影响得到的结果,使数据具有不稳定性。金融市场提取法利用某些金融指标,要求有运行良好的发达的金融市场,且至少需要20年以上的数据,中国的金融市场不成熟、不发达,远不能完全满足使用条件,所以使用这种方法就受到很大限制。使用计量建模方法时不同的预期形成理论基础及不同的模型设定形式对结果有很大影响。

虽然测度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方法很多,但对于哪一种或者哪一类方法能够更好地达到我们的目的至今都没有定论。基于以上对国内文献的总结和分析,笔者发现并没有对公众通胀预期各类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的分析,在以后的分析和讨论中可将方向向研究其影响因素并基于一定的预期理论和模型对预期通胀率进行测度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肖争艳,陈彦斌. 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研究:调查数据方法[J]. 金融研究,2004,11:1-18.

[2]王维安,贺聪. 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预期[J]. 财经研究,2005,12:64-76+87.

[3]郭涛,宋德勇. 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货币政策含义[J]. 经济研究,2008,03:39-47.

[4]李宏瑾等. 利率期限结构、通货膨胀预测与实际利率[J].世界经济,2010,10:120-138.

[5]赵留彦. 中国通胀预期的卡尔曼滤波估计[J]. 经济学(季刊),2005,03:843-864.

[6]刘金全,金春雨,郑挺国.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性与通货膨胀率预期的轨迹:基于状态空间区制转移模型的研究[J]. 世界经济,2006,06:3-12.

[7]刘雪燕,张敬庭. 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和Ex-ante实际利率的测度[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07:128-137.

[8]徐亚平. 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模型刻画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J]. 金融研究,2010,09:19-33.

[9]李昊,王少平. 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粘性[J]. 统计研究,2011,01:43-48.

[10]刘金全,姜梅华. 中国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1,04:22-24+33.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108-02

1 引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保持了持续的增长态势。截止2011年底,我国现价GDP总量为458217.58亿元,同比增长15.1%;我国国民总收入也在不断增长,截止2011年底,我国居民总收入为43.18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货币供应量M1达到28.98万亿元(如图1所示)。经济增长往往伴随而来的是通货膨胀问题的存在,我国近二十年来的通货膨胀问题可谓困扰着货币当局与普通百姓。1994年我国通货膨胀水平曾达到建国以来的历史高位24.1%,相对于一年期的名义存款利率而言,我们的实际存款利率长期处于低位,甚至是负值(如图2所示)。经济的增长给给我们百姓带来福利的同时,通货膨胀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The Sword of Damocles)却时时让我们担忧。本文旨在寻求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三因素:名义存款利率、货币供应量M1以及国民总收入等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借此分清我国遏制通货膨胀的着力点所在。

在此,我们以1990~2011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对我国利率、货币供应量及国民收入变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一下分析。

2.1 数据选择

在本文中,我们以一年期名义存款利率R、国民总收入Y和货币供应量M分别作为自变量的数据支撑,通货膨胀率P作为因变量,并且对Y和M进行定基,取对数换算。如下表1:

2.2 单位根(ADF)检验

(1)检验我国1990~2011年度一年期名义存款利率R、通货膨胀率P、国民总收入Y以及货币供应量M是否为平稳序列。

通过Eviews检验,得出结果为表2:

由表2可知,通货膨胀率P、一年期名义存款利率R、国民总收入Y以及货币供应量M的水平值在1%的水平下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我国1990~2011年度的P、R、Y以及M序列是平稳序列,故其是I(1)平稳过程,可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性。

2.3 协整检验

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知,P、R、Y以及M四个变量之间在1%的显著水平上有一个协整关系如下:

通过式(1)可以看出,我国存款利率、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率是正向的作用关系,且货币供应量的t检验值(6.1362)是显著的,存款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相对呈现微弱的正向关系,且其t检验值(0.9934)是不显著的;国民总收入对通货膨胀率是负向的作用关系,这里可以理解为国民收入的增长部分地抵消掉了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式(1)验证了在整个样本期间,我国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率具有正向的作用关系,具有较强的弹性;国民总收入对通货膨胀率是具有负向的作用关系,具有较强的弹性;而存款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弹性是微弱的。归纳其成因,本人认为,主要是因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水平还不够充分,利率的价格杠杆作用还十分有限,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推动因素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而国民收入的增加恰恰是应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之一,而不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其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走高的必然因素。

3 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检验,可知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率的三因素有其不同的强度与作用方向,针对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谨供参考。

3.1 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

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继续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不仅要实现短期利率的市场化,还要实现长期利率的市场化;不仅实现本币利率的市场化,还需实现外币利率的市场化;不仅实现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还应实现贷款利率以及其他理财产品利率的浮动幅度。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一定的利率决定权,是社会资金根据供求实现平滑流动,切实实现利率价格杠杆的作用。

3.2 适当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货币供应量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强,这就需要货币当局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可以使当地参考货币学派的相关理论与观点,保持一个稳定的货币供应量,给人们一个稳定的物价上涨预期,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情绪的出现。

3.3 适当增加居民收入

当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时,最好的抵消措施之一就是相应增加居民的收入。是否可以考虑使得每年居民的收入增长率不低于当年的通货膨胀率,通过社会剩余资金的再分配实现收入差距的缩小。当然相应的措施还是比较多的,比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征收遗产税,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等等。

3.4 其他配套措施

我们必须认识到,通货膨胀率的攀高不仅仅是由以上三个因素影响的,还有诸如商品流通不畅、部分原材料的稀缺性、国外通货膨胀的传入等等。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综合考虑诸多要素,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及其他相应保障措施的综合运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通货膨胀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骆波,沈志宏,常虹.当前我国通货膨胀问题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2).

[2]张会清,王剑.通胀预期与真实价格之间的关系[J].经济问题探索,2010,(12).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国民经济;危害;原因;对策

最近我国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严重,国家在通过出台一些救市政策成功应对经济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经济结构亟需改善,通货膨胀预期陡增,内需增长动力不足等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一系列问题中,通货膨胀问题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失衡的一种表现,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这种影响会由于通货膨胀的程度、程序时间、成因以及表现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会由于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而有所不同。

这里简单梳理一下2010年我国高通胀预期的原因。

(一)货币投放量扩大

在经济市场中,货币投放量增大主要加强了金融市场的流通性,货币数量的增加直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若货币供给速度大于了潜在经济增长率(即真实利率),就会对商品价格产生一个较强的拉动作用。2009年我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高达9.58万亿元,助推M1、M2达到了十年的高点,截至2010年2月,我国M2总量达到近40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我国仍处于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阶段,4万亿元投资项目后续资金需求刚性,那么货币投放量很难强制压缩,于是由于宽松信贷而产生的流通性过剩的通胀压力持续显现[1]。

(二)资产泡沫的不良预期

当货币超量发行涌入经济市场的时候,实际增长率为市场可以健康消化的部分,其余则成为过剩的流通性压力。2009年由于宽松信贷政策,货币供给量增长27.7%,而实际经济增长为8.7%,房地产与股市等资产市场吸收2.7万亿元,相当于货币供给量的6%。而房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对货币的"吸纳"建立在其本身非理性繁荣而产生的资产泡沫化基础上,我国股票市场2009年达到88.58%的涨幅,居全球前列;而房产市场随着房价的飙升而成为投机型投资的热土。

(三)输入性通胀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纷纷上涨,我国进口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很可能影响到我国国内消费品价格。这体现出我国2010年通胀的预期表现出多种通胀模式混合的特征。

二、通货膨胀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有两种形式影响到经济: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以及通过改变产品产量与类型影响经济。具体地说,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扭曲商品相对价格,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引发泡沫经济乃至损害一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权基础。

目前通货膨胀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至少有三大危害。

(一)使中国已经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

人们都知道通货膨胀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特别是对低收入民众的生活冲击最大。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额损失,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利益。但低收入者的工资收入增长总是落在通货膨胀之后,涨幅永远也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这种情况在劳工权利缺乏的中国更加明显[1]。

(二)给投资和消费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中国本来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

商品的价格本身应该是市场来调节的,生产者可以根据价格来调整自己产品的生产规模。但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不能反映市场的真正去求,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商品价格混乱状况将造成更加混乱的后果。如果不能有效的迅速制止这一轮通货膨胀,那么中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来调整长期积累的过度投资和生产能力过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2]。

(三)资产泡沫的不良预期增加物价上涨,提高通货膨胀预期

资产泡沫的不良预期会造成两个效应,第一,硬资产涨价拉动消费品物价上升,使得消费者消费增加,进而促进物价上涨;第二,资产泡沫化预期形成后,大量资金涌出压力增大,提高通胀预期。

三、通货膨胀的对策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最大外汇储备国,我国2010年的高通胀预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我国政府相当重视新一年的通胀走向,明确指出试图控制新一年CPI指数上涨率为3%,做出温和通胀的预期。

第一,采取紧缩型的货币政策,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提高利率,收缩信贷,缩紧银根,减少市场流动性;提高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和减少信贷总额;继续加强资本管制,防止热钱涌入;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让其快速回归均衡汇率[3]。

第二,稳定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通货膨胀最大的危害就是通货膨胀预期。现在房地产市场上卖方的观望,跟1988年和1989年时发生的严重滞销类似,卖方对通胀有预期,对政策调整有预期,所以囤房不卖,买方也在观望政策,形成了滞销。当然,房地产还有其他方面的情况,包括前几年投资增长太快,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对于房地产领域的通胀预期,只能慢慢地进行调整。

第三,高度关注农产品价格,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粮价是百价之首,我国的物价问题,说到底还是粮食问题。目前,不仅全社会对粮食的需求在明显增加,全球粮食供需缺口也在日益扩大。因此必须动用财政政策抑制通胀,对于生产成本中农资价格的过快增长,政府加大补贴投资力度进行调控,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的互动机制[4]。

第四,消除民众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心理,防止此次通胀从结构型通货膨胀演变成全面通货膨胀。我国虽然现阶段是结构性通货膨胀,但食品价格上涨引起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随着产能过剩的现象逐步消失,一般消费品的价格必然因生产成本上升而上涨,而这又会带来物价的全面上涨。所以,现阶段存在由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变为全面通货膨胀的可能。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能保持我国经济稳中求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祝宝良.时势解码[N].经济观察报,2010-3-29,(1).

[2]胡少江.通货膨胀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时代观察,2007,(12).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股票价格;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6-0076-05

历史事件表明,股票价格由快速膨胀到急剧崩溃,往往都会引发一轮较长时间的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由此引发了各国理论界和货币决策者对“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股票价格作出反应”这一问题高度关注与深度思考。尽管股票价格不乏包含了诸多投机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股票价格同时也包含了未来经济运行趋势及预期通货膨胀信息。Gertler 和 Bernanke(2001)指出,资产价格将会通过财富效应、资本的成本效应、金融加速器渠道对总需求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如果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相关性,货币当局又能对包含股票价格在内的资产价格波动作出一定反应,必将有益于缩短前瞻性货币政策的时滞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一、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研究述评

关于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更多集中于“通货膨胀对股票收益的影响”这一问题。究其原因,与著名的“费雪效应”是密不可分。费雪(Fisher,1930)提出,名义利率近似等于实际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和,实际利率是独立于货币因素或通货膨胀之外而是由实际经济因素所决定,通货膨胀则完全由债券或股票的名义收益所体现,即通货膨胀与债券或股票的收益之间存在正向变动关系,在长期股票是一个好的抗御通货膨胀风险的套期保值品。为此,理论界围绕“费雪效应”是否存在展开较为深入而持久的研究。

1.20世纪90年代前“费雪效应”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前的绝大多数实证检验表明,通货膨胀对股票实际收益的影响是负向的,并不存在所谓的“费雪效应”(如Lintner,1975;Bodie,1976;Fama、Schwert,1977;Nelson,1976;Schwert,1981;Cohn、Lessard,1982;Geske、Roll,1983等)。为解释通货膨胀对股票收益之负向影响的实证检验结论,西方理论界提出了诸多理论假说,其中富有代表性的理论假说主要有的“税收效应说”(Tax effect Hypothesis)、“通货膨胀幻觉说”(Inflation illusion Hypothesis)、“假说”(Proxy hypothesis)“证券风险溢价说”(The Risk Premium Hypothesis)等① 。

“税收效应说”(Feldstein,1979;Summers,1981)认为,由于通货膨胀率的上涨使得企业的存货价值名义增加和资产折旧的历史成本下降,使其账面收益提高,从而导致企业利润虚假增高,而实际税收负担增加和实际利润下降,由此降低企业股本价值,故而通货膨胀对股价的影响是负向的。

“通货膨胀幻觉假说”(Modigliani、Cohn,1979)认为,通货膨胀诱导投资者犯下两种认知错误:一是当投资者对企业预期实际利率进行资本化时,用名义利率替代实际利率;二是由于投资者没有能力认识到,即使考虑到企业所面临较高的名义利率支付负担而降低企业报告利润,但是企业也会名义负债贬值而隐含的实际资本收益增加。由于通货膨胀幻觉使投资者缺乏理性估值,从而低估股价,由此导致通货膨胀对股价产生负向影响。

“假说”(Fama,1981)则认为,通货膨胀与证券价格之间负向关系是虚假的,这种负相关只是股票收益与实际经济正相关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通货膨胀作为资产收益、未来实际经济活动预期、利润的实际推进器,当通货膨胀加速时,投资者预期经济增长将下降且波动加强,其要求的风险溢价将增加,故而出现通货膨胀率与未来实际经济增长率是负向关系,而股票收益率与预期未来实际经济增长率是正向关系。

“证券风险溢价假说”(Malkiel,1979;Pindyck,1994)认为,在高的通货膨胀期间,股票的风险溢价将增加。当通货膨胀增加,资本的总边际收益(the gross marginal return on capital)波动性将随之增加,假定投资者是风险规避者,将会增加其必需的风险溢价,而这种溢价要求直接导致证券价格直接下降。

但是“假说”(Fama,1981)则认为,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之间负向关系的错误的,通货膨胀率与未来实际经济增长率是负向关系,而股票收益率与预期未来实际经济增长率是正向关系。因为通货膨胀作为资产收益、未来实际经济活动预期、利润的实际推进器。当通货膨胀加速时,投资者预期经济增长将下降而更加波动,因此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投资者预期经济增长越发不稳定的宏观经济有助于形成长期收益增长。

2. 20世纪90年代后“费雪效应”研究的趋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一方面,研究者对“费雪效应”的实证检验结论并不像前期研究那样较为一致,而是出现较大的分歧;另一方面,对“费雪效应”的实证检验的研究角度更加细化与深入。具体而言,研究者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费雪效应”展开了深入的实证检验:

(1)区分了当期与前期、预期与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效应。Boudoukh 和Richardson(1993)指出,“费雪效应”揭示的是股票收益与预期通货膨胀的关系,使用事后的通货膨胀衡量是一个采用了错误变量的问题;如果采用事前的通货膨胀衡量,股票名义收益与事前以及事后通货膨胀在长期都是正向变动关系。Blanchard(1993)发现,在1970年代,通货膨胀的非预期增加将导致股票价格急剧下跌,高的股票溢价与通货膨胀急剧上涨相联系,低的溢价与通货膨胀下降是相联系的。Barnes(2000)发现,在较低及温和的通膨国家,通货膨胀与股票收益率之间为负相关或不相关;但在高的通膨国家,两者之间呈现很强的正向相关。Choudhry(2001)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阿根廷、智利、墨西哥及委内瑞拉等四个高通膨国家,当期的股票收益与当期的通货膨胀为正向相关,且前期的通货膨胀对当期的股票收益有明显的影响。Ritter 和 Warr(2002)发现,股票的未来实际收益与预期通货膨胀是负向相关,在1978年~1997期间,预期通货膨胀每增加100个基点,股票预期实际收益次年将减少242个基点。而Hondroyiannis 和Papapetrou(2006)通过MS-VAR(Markov Switching VAR)模型检验发现,股票实际收益与预期通货膨胀、非预期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2)区分了货币因素的与产出波动因素的通货膨胀效应。Graham(1996)研究发现,1976年~1982年期间的通货膨胀是货币因素而不是供给冲击所导致的,这期间的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之间为正向变动关系。Hess 和 Lee(1999)认为,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取决于通货膨胀是由供给冲击还是由需求冲击所引起的;他们利用季度数据和时间序列的方差检验法发现,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由货币冲击相关的需求干扰提高了通货膨胀率和股票收益,而由实际产出冲击的供给干扰将降低通货膨胀率和股票收益。Kryzanowski和Rahman(2009)认为,如果卢卡斯型飞利浦斯曲线的周期性波动成分是由产出率波动主导,则股票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负向相关是错误的。

(3)区分了顺周期货币政策与逆周期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Kaul(1987)认为,顺周期与逆周期的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有着不同的影响。当实际经济活动的增长或下降,则导致实际货币需求的上升或下降;如果货币供给也相应地增长或减少,根据货币部门的平衡过程,物价就应当上升或下降。因此,顺周期货币政策使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之间为正相关关系,逆周期货币政策则会使两者之间为负相关关系。但是Graham(1996)发现,在1976年~1952年期间,美国实施了顺周期的货币政策,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却为负向相关关系。

(4)区分了短期与长期的通货膨胀效应。Anari 和 Kolari(1999)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对工业七国的实证检验发现,在短期(大约2年)股指对通胀非预期的增加呈现负向反应,而在长期(10年~20年)却是持久的正向效应。但Tatom(2002)通过协整检验却发现,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在长期是负向相关的,高的股票价格与低通货膨胀、低联邦利率是相联系的。Al-Khazali 和 Pyun(2004)发现,在亚太新兴经济体中两者短期是负相关而长期是正相关。但Kim(2005)却得出相反结论,他运用小波分析法对美国1926年-2000年期间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在短期(l个月)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为正向相关,在长期(128个月)两者却为负向相关。

此外,研究者对通胀与股价之间以下两方面内容也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

关于股票是不是有效的抗御通货膨胀风险的套期保值品的问题研究。多数研究表明,在长期股票是有效的抗御通货膨胀风险的套期保值品。Marshall(1992)认为,对于货币因素所引致的通货膨胀,股票是有效的抗御通货膨胀风险的套期保值品,但是对于实际产出波动因素所引致的通货膨胀并非如此。Ely 和 Robinson(1997)实证检验发现,在长期股票具有套期保值功能。Lothian 和 McCarthy(2001)对OECD国家长期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股票是一个好的抗御通货膨胀风险的套期保值品,但这需要非常长的时间。Al-Khazali 和 Pyun(2004)回归检验了太平洋流域9个国家的证券市场发现,股票的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在短期是负向相关的,但是在长期两者之间则是正向相关的,股票在亚洲和在美国与欧洲一样都是好的抗御通货膨胀风险的套期保值品。Ahmed 和 Cardinale(2005)发现,股票在美国在长期(5年或以上)是有效的抗御通货膨胀风险的套期保值品,但在英国和德国的效果是混合的。Luintel 和Paudyal(2006)发现,英国股票在长期是一个好的抗御通货膨胀风险的套期保值品。但 Engsted 和 Tanggaard(2002)发现,美国的股票并不是有效的通货膨胀套期保值品,无论是对预期的或非预期的通货膨胀。

关于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的问题研究。Ely 和 Robinson(1997)运用约翰逊(Johansen,1988)的分析框架,对1957-1992年期间的16个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大部分国家的股票价格与商品价格并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两者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Anari 和 Kolari(2001)发现,在1953年~1998年期间,6个主要经济体的股票价格与商品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Luintel 和Paudyal(2006)也发现,在1955-2002期间,英国的股票价格与商品物价之间存在协整关系。Silvapulle、Moosa 和Hoque(2007)利用TAR(threshold autoregressive)和M-TAR(momentum TAR)模型对工业七国的检验发现,实际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存在协整关系;当通货膨胀上升时,通货膨胀将导致股票实际收益下降,而当通货膨胀下降时,通货膨胀对股票实际收益没有影响,通货膨胀在美国与股票实际收益存在短期负向变动关系。此外, Evans 和 Wachtel(1993)、Holland(1995)、Spyrou(2004)等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与股票是正向相关。

二、股票价格与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的研究述评

关于货币供给量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存在负相关论、正相关论、不显著相关论以及因果关系论等四种实证研究结论。

1. 负相关论

负相关论者分别从“通胀溢价假说”(inflation premium hypothesis)、“政策预期假说”(Policy anticipation hypothesis)和和“实际经济活动假说”(Real activity hypothesis)等三种理论视角阐述了非预期的货币供给量变动与股票价格之间为负向的相关关系② 。

“通胀溢价假说”认为,由于货币当局在市场上缺乏可信度,货币供给的非预期宣布增加将导致高的通货膨胀预期;高的通货膨胀预期将导致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增加,但同时也导致公司未来现金流贴现的资本成本增加,由此而导致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非预期的货币供应量变动之间为负向相关。

“政策预期假说”认为,在价格粘性下,货币供给的非预期增加,使得实际利率水平下降、货币需求增加,由此而导致市场短期利率上涨。而短期利率上涨则将导致经理人预期货币当局的未来货币政策将趋于紧缩,进而导致实际利率上涨。实际利率的上涨不仅使得未来的现金流贴现的资本成本增加,同时也使得经理人相信高的实际利率将抑制未来经济活动而导致未来公司利润下降,由此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因此,该假说认为,货币供给的意外增加与低的股价是一致的。

“实际经济活动假说”认为,货币供给的意外变动传递着未来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的非预期增加,则意味着未来货币需求大于其预期。由于未来货币需求依赖于未来产出,货币供给的意外增加导致经理人预期未来产出增加和未来利率的提高,由此而直接导致当前货币需求增加的利率上涨,从而导致当前股价下跌。

尽管上述三种假说是建立货币当局可信度缺失基础上得出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变动对股价产生负向影响,但是多位学者的经验检验却证实了非预期的货币供给量变动与股票价格之间为负向的相关关系。Pearce 和 Roley(1983)以及Cornell (1983)的经验研究发现,股票价格只对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变化作出反应,非预期的宣告货币供给增加使股票价格下跌,反之相反;Mishkin (1982)、Hardouvelis(1986) 和 Hafer(1986)的实证研究均得出类似的结论。不仅如此,有些实证研究在没有区分预期与非预期的货币供给量变动情况下,同样得出了货币供给量与股票价格之间呈反向变动的关系。如Berkman(1978)利用M0货币指标、Lynge(1981)利用M1与M2货币指标,在没有区分预期与非预期的货币供给量变动情形下,他们的经验研究同样得出了“货币供应量和股市价格之间存在着逆向变化关系”的经验结论。

2. 正相关论

正相关论者认为,货币供给与利率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利率又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由此可推知,货币供给量与股票价格之间应该存在一种正向相关的关系。这种正向相关关系的推论同样也得到许多学者实证验检验结果的有力支持。Huang 与 Kracaw(1994)对日本的实证研究,得出股价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而与利率之间存在负向关系。Chen(2007)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冲击对熊市的市场收益有较大影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增加了市场转向熊市的可能性。

3. 不显著论

Lastrapes(1998)利用VAR模型对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和荷兰等8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货币供给的突然变动对资产价格产生正的影响,但除法国和英国的影响统计上效果不显著;并且货币供应量的冲击效应在长时间内会回到最初的水平。Bordo、Dueker 和 Wheelock(2008)运用Qual-VRA模型对美国的1952年8月至2005年12月的月度数据经验检验发现,广义货币M2存量的增长对股票市场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而长期利率对股票的实际价格具有、统计上显著的、持续性的负向影响。

4. 因果关系论

在实证研究中,除了论证之间的相关性之外,研究者也对两者之间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但结论却存在截然不同。有的学者经验研究得出货币供给量变动是因,股价变动是果,由此得出可以利用货币供给量变动对股价进行预测;如Alatiqi和Fazel(2008)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给并不是股价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两者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有的实证检验却得出相反的因果关系,得出股价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协整,价格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如王国松(2010)基于中国1999年7月至2009年7月的统计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实际股价与实际M1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和互为因果关系,实际股价与实际M2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三、结论与研究展望

虽然关于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国内外实证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但是由相关的国内外实证文献可知,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正向变动关系,股票在长期是个较好的抵御通货膨胀风险的套期保值品,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费雪效应”关系在长期是存在的。之所以对“费雪效应”的各国实证检验出现不同的检验结果,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研究者实证研究所考察的样本区间的时间长短不一致。“费雪效应”假说虽然指出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在长期存在的理论关系,但是并非没有从理论上界定和量化“长期”概念,由此而导致有的实证检验支持“费雪效应”的存在,而有的否定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