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旅融合概念

农旅融合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旅融合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旅融合概念范文第1篇

地理农产的运城实验和运城模式;晋城农旅一体的产业革新;马铃薯产业链合作创新暨新型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的朔州模式;产销一体化安全农产流通模式创新;农业安全播种生产方式的特色机械推广……

时隔两年,再与唐红芳交流农业,愈发感觉她更像是一个理论实践者。当她如数家珍般罗列她那些承载并解读其模式的城市实体店,农村种植基地,甚至在村里盖的农家乐房子,从城市到乡村,从商业到工厂,她做的农业似农非农,她推崇并身体力行的行业显得凌乱又有关联。相比于更多企业家的资产与财富,她更富裕的是层出不穷的产业思想;相比于更多商人关注利益,她更痴迷的是产业思想的影响力。做企业更像是播种思想,用商人或生意人的标准去考量她,似乎很难界定她的身份。谈及此,她说自己更像是一个探索者,内心最强烈的驱动力其实是将认为先进的产业思想呈现出来,所以就成了一个孜孜不倦的试验师,新模式的实践者。

地理农产的地域实验和地域模式

2010年冬天,唐红芳为运城市政府量身打造的运城地理农产展厅亮相省城太原,同年9月17日,运城地理农产展厅开到了北京城。运城市因此成为全国首家依托地理资源建立的—村—品—县—业安全健康农产的专门窗口,几百种运城农产品不再“养在深闺无人识”,而是以新鲜的口感,优良的品质正式进入了公众的视线。

运城市临猗县的一个小厂生产的苹果脆产品,通过在北京联合展厅的展出,吸引了昆明上海的旅游休闲食品客商,当场签约当月现金供货,一举打入了昆明上海旅游市场并成为航空专用休闲食品。

也正是这样一场非农模式试验,衍生出本文开头的一系列产业创新模式,譬如朔州市的马铃薯产业实验,始于2009年的一场脱毒种薯科技种植试验,而今已成为由政府主导发起的从育种到生物肥料科技再到现代机械装备,从种植到仓储到消费的产业革命。

2011年在太原举办的农博会上,朔州马铃薯一亮相即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现场制作马铃薯饮品,首次提出马铃薯作为粮、果、蔬、饮的四大消费定位,“好喝的土豆”迅速成为新闻媒体捕捉的亮点。而马铃薯产业的巨大潜力也因此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关注。

农业之困在流通,农业之危在安全,农业之急在人力与人才。这是唐红芳对农业发展的切实感受。

为了从源头上改进产品的本质,解决当今人们谈之色变的食物危机,唐红芳还联合山西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在朔州建设加工化肥的工厂,与科研结合,从源头上改良土壤,进而改变产品,她不放过农业这个全产业链的上游下游。

如果说对地域农产品的界定和创新仅是唐红芳工作的一部分,她对山西农业发展的创新性的想法和身体力行才是真正蕴藏含金量之处,像唐红芳创新的提法——“农旅一体”,不是“农业+旅游业”的产业概念,而是给予营销思想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农旅一体”与“公司+农户”和规模化经营的不同之处在于,后两者在处理农产品流通中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时,都选择了做“大市场”一方。而前者则是反其道行之,保持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原貌,从市场终端一方入手,让消费者主动接近生产者,拉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这种模式不仅使农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农民可以以老板的身份直接受益,而且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善了农村的面貌,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农旅一体”,就是这种品牌营销思路下的产物。它以农家旅游将城市居民吸引到农村,在享受生态绿色美景的同时,通过体验等方式切身感受到绿色农产品的价值所在,催生其品牌意识,进而产生需求动机。在形成订单之后,农产品再通过销售平台和物流配送中心抵达每个社区和家庭,实现产消直通,城乡联动。

有了唐红芳和她身边一批致力于农业事业的优秀团体的努力,山西的农产品,对农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也渐渐被学界认同。

“喝皇城相府的蜂蜜酒,就能获赠国家4A级景区皇城相府的旅游门票;若是喜欢上太行山顶所生产的山珍野味,就可以去那充满神秘的双胞胎村去领略一番风土人情。”,“吃美味,看美景”的新体验,这些国内主流媒体对唐红芳提出的“农旅一体”创意农业的宣传报道,让她坚持探索农业新模式的想法更加坚定。“我这个人天生喜欢探索,大家都说农业是第一产业,是中国的立命之本,为什么社会精英、知识青年不愿去做?2005年做媒体之后自己的事业要转型时,就选准了农业。大家都抢着去做的事,我却不喜欢。”

影响与行动

7月的江苏海门之行,唐红芳到了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的家乡。百余年前张謇作为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如今的海门,受益于张謇的产业链思想,仅家纺一个产业集群,年营业额就有400亿元。

倍感震撼的唐红芳,同时坚定的还有自己的农业产业链思想,从城市到农村的反向推进的产业链思想。

提及山西首届世界晋商大会,她亦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招商先招智,有了产业思想的输出,才会有签约项目的真正落地生根。而地方的招商引资若以产业链产业集群思想去支撑项目,对资本和人才会更有吸附力。

把自己的想法分享于人,让更多人了解农业,让更多的行业与农业融合,不止于生意的唐红芳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梦想,并不畏误解。她更偏执于对自己思索与实践的传播与行动。

农旅融合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基建;产能循环

一、引言

我国率先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的概念,其是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传统基建)相对应的概念范畴,是指立足于信息网络,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新型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新基建可以分为5G基建、人工智能、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领域。张鹏燕等(2020)研究了将新基建运用在农业领域将有以下优势:由于新基建的发展,张鹏燕等(2020)研究了将新基建运用在农业领域可以改善大部分农产品销售狭隘现状。产能循环是我们基于“第六产业”概念提出的。“第六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由东京大学NaraImamura教授提出,是指农业种植户可以通过发展销售等,让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进行融合,进而提升附加值。我们认为,这一概念首次提出了产业融合的概念,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但同时,这一概念类似于让农民进行产业链前向延申,在我国现阶段国情下,具有很大的困难。同时,这一概念仅仅是产业间生硬的加法,没有真正做到有机融合。基于此,我们提出产能循环概念。这一概念是指在生产流程方面,实现产业内上下游衔接更加紧密,产业间实现在固定地理区域内的共同发展。目前,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新闻报道较多,但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模式研究几乎处于空白领域。本文在研究了全国2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案例后,发现东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规模、发展情况要好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我们选取了南京龙池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调研,并基于此提出了一套适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模式。该模式的提出有益于我国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可以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推广。

二、现有模式介绍—以南京龙池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例

2008年成立并正式投产的南京龙池现代农业示范园是南京市首批市级农业示范园区。2019年8月被评选为南京市六合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2021年11月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目录(2021)》。园区位于宁启铁路西侧,包含了四个村居在内的4.5万亩土地。涉农人口约3万人,核心区域面积约1.5万亩。

(一)打造特色产业

蔬菜、水稻和鲫鱼是龙池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三张名片,通过对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龙池在积极推进农产品物流加工的同时也在重视农业休闲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龙池园区内种植面积约为五千余亩,已建成的水稻基地约为两万亩,稻虾、稻鸭种养面积九百亩,鲫鱼养殖规模两万余亩。其中高效农业设施面积占比约为48%,标准化菜地项目面积占比约为38%,是南京市最重要的叶菜基地之一。园区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了蔬菜基地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休闲旅游方面,园区规划建设了三处生态旅游基地。其中苏康基地与南京农业大学进行了深度合作,在展出的同时,积极探索农业休闲旅游新卖点,打造“和美龙池”品牌,销售龙池优质农产品,并在2019年吸引了周边游客三十余万人,带动了周边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互联网全面覆盖

龙池紧随互联网发展大潮,积极推动园区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与农业、物流和旅游的有机融合,探索农民、企业与市场的连结机制。园区通过构建网上销售平台与农产品可追溯平台实现与消费者的良互,打造生态有机的特色品牌;与多家物流达成协议,通过物联网的建设完善销售途径;借助网络的影响力,扩大园区影响力,吸引游客与市民,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农旅结合

园区坚持农旅融合的发展方向,建设以养殖为主、花卉种植为辅的多样化生态休闲农业。其中,苏康园在提供美景之余,通过引进彩虹滑道、网红秋千及烧烤营地等“网红”系列体验活动,配套销售龙池特色农产品、水产品、鲜切花,提供果蔬采摘、农家菜和茶品尝等服务,吸引了众多周边市民观赏游玩,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创新机制

1.建设电商平台。开展绿色优质有机农产品创建,提高品牌优势与知名度,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并拓宽产品销售渠道。2.通过电商平台订单提前解决销售问题。所生成得订单可以直观快速的了解消费者需求,从而可据此调整销售产品与销售战略,达到增收增产的目的。3.发展集体农业,通过产业集聚效应产生规模经济,开展集体投资建设,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从而降低农业创业门槛。4.提高土地流转率。园区目前已流转土地面积为两万七千亩,并开展加工运输仓储基地建设,通过设施租赁产生经济效益。

三、产业互联模式的“堵点”与“断点”

(一)产业间关联度较低,第六产业发展滞缓

产业互联模式在当前发展阶段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关联仍处于初级较低级别:一产企业仅将成熟蔬菜打包给三产旅游基地,二产企业食品公司将加工制成食品送至旅游基地进行售卖;甚至出现相邻的食品加工公司与蔬菜种植基地,食品加工公司的原料来源于其他距离遥远的种植商,而蔬菜种植基地的蔬菜以低价批发至蔬菜批发基地的情况。经进一步深入调查得知,食品加工公司会出现因上游供应商供应不及时而出现部分加工生产线暂时停摆的情况,蔬菜种植基地因蔬菜市场的需求季节性波动导致供需错位,甚至出现部分蔬菜无法被及时采购而腐烂的现象。一二三产企业生产品类存在差异也是产业互联程度低的原因之一:水稻田与熟食加工企业相邻,则其产业互联度必定不高。一二三产企业虽然物理距离较近,但经济距离被人为拉远的现象十分普遍,企业之间通过产业互联进行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意识仍然较弱,上中下游的产业链传导机制出现一定障碍,导致产业互联与产能循环的成果无法充分发挥,甚至出现资源浪费与整体福利效应下降等问题。

(二)产业内循环存在障碍,产能循环紧密度不高

1.一产种植企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难以克服:作物存在自身的生长周期等自然规律限制其耕种期;土地需要休耕轮休以保持土壤营养化、防止土地荒废;种植田地上进行二三产业活动的可行性较低、难度较大。因此经常出现温室大棚空置,土地季节性荒废等情况。2.二产以食品加工企业为例,机器设备的使用范围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如一些具有特定用途的加工设备,当某一原料的供应出现短缺时,由于机器的功能固着性以及固定成本高,企业难以及时调整生产方向,整体产出将下降。3.三产中的旅游产业受天气、季节影响大:天气状况良好的晴天会吸引大量的游客来观光游玩,可能超过景区的游客负载量;天气状况较差的阴雨天游客量骤减,景区的日常运营支出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增加的同时,收入也会缩水;旅游淡旺季的差异导致旅游市场的季节性问题突出,难以形成全年稳定的收入流。综上,产业内循环仍存在难以克服的客观障碍。

(三)普惠水平较低,产业互联模式推广受限

现阶段产业互联模式的多数成果被下游的参与公司所直接获取。对于农户而言,参与此模式前后的区别仅仅是将农产品卖到批发商手中还是由下游企业进行统一收购,此模式带来的超额收益往往不会流入到基层农户手中,导致农户参与此模式的积极性不高,对基层农户的生活水平没有实质性提高。此外,多数下游公司仅关注收购的农产品的价格和数量,而没有提高农户耕种效率的激励。在农户资金存在局限的情况下,仅凭靠农户的个体行为也难以培育良种和投入新型农产机械,运用先进农业技术所导致的大额固定成本与学习成本阻碍了先进技术的应用,多数农户的耕种行为没有受到新兴农业科学技术扩散效应的影响,农作物的产出无法实现较大程度提升,产业互联模式的成果没有反映在农民的生产中。部分坐落于农村的企业经营与当地关联程度不高:从原公司抽调员工而没有选择从当地招工,导致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的能力差,食品企业没有从当地农户中收购农产品、将当地农户纳入统一管理,而是自行开地种植导致当地农民的耕作被排除在产能循环之外,导致产业互联的普惠度较低。

(四)传统基建缺失,对新基建的支撑不足

部分已实现产业互联模式的六产企业或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具备良好的新基建条件:仓储物流的物联网应用、关于运营与客户数据的大数据中心、5G基站的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设、工业互联网的探索应用等。虽然新基建的建设程度高,却存在传统基建不到位的情况:出现了道路条件差易堵车、指示标识不明确通达度差、公共交通便利度低班次少、垃圾桶卫生间等基础服务设施分布少、餐饮场所数量不足且卫生条件堪忧等现象,导致游客的体验感较差,二次参观的积极性不高,同时降低了潜在游客到访观光游览的欲望,发展旅游产业以带动一二产业形成产业互联模式所带来的人气红利消耗严重。缺乏传统基建支撑的新基建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其自身实现程度高,发展空间和对产业互联的贡献度也会被大幅度限制。

(五)支持力度不足,政府政策亟待加强

1.政府对六产企业的支持往往是促进性而不是建设性的。政府对分散农业与中小型企业的关注度有限,政府出台的利好政策分摊到单个企业后的效应有限,无法帮助企业进行实质性的提升,难以构建产业互联模式。只有大型企业或初有规模的企业联合组织才会获得政府更多地关注与更多的扶持政策,更有可能具有新基建与产能循环的条件,实现产业互联。2.政府政策往往具有阶段性,在初期筹划现代农业园区时给予较多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财政倾斜,而在园区后期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依靠企业个体的行为和彼此间自发地联动,政府的引导、调整作用不甚显著,政策扶持力度较初期有所减弱,可能会导致产业间关联度较低,产能循环不彻底。在调研中,甚至存在基层政府对其辖区内发展第六产业的企业知之甚少的情况,政策扶持更难以实现。

(六)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弱

1.部分企业存在盲目的产业链扩张行为。当六产企业发展到各项业务运作正常以及盈利状况良好时,企业拥有充足的流动资金,亟待扩大经营范围,扩张市场占有率及市场势力,通过向外界大量融资,利用金融杠杆进行负债经营。如果企业的发展战略出现问题,正常经营受到扰动,资金流动性不足,并且缺少资金预警机制,会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给企业的整体运营带来危机。2.在实施战略投资时,决策者缺少风险评估意识,没有充分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企业决策者与交易对方的信息鸿沟难以弥合,导致企业外部融资的费用大幅增加,企业的融资风险加大。因此,在投资过程中会导致经常账户赤字、资不抵债、陷入金融骗局等后果,资金链因此断裂,致使一系列威胁公司生存的连锁反应。

四、实现乡村互联模式的途径

(一)加强产业间联系

科技引领,农业创新。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扩大一产规模,提高机械化耕种率,使农田高标准化、农场化运作,将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相结合,加强产业间的互联互通。夯实基建建设,为产业互联兜底保障。深化交通基础设施联通,促进区域经济要素的流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显著空间关联特征,重视各个产业园间的经济活动联系,深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突破区域内的空间地理壁垒。交通设施不断建设与发展在大幅提升交通便利性的同时,能够吸引资本流入与融合,带动其他产业和行业发展。同时由于交通的便利条件,旅游业的发展、流量的增加将带动本地产品的销售量,加速区域内的经济要素流通,带动园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六产融合发展。以旅游经济加深产业互联,创新多元化业态模式。通过产业互联的方式推进旅游经济与现代农业、文创产业、科技创新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延伸农业园区与旅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间互联带动效应与溢出效应。

(二)突出产业内差异化

依托地域背景与文化特色,对田园景观、民居建筑、节庆与饮食等资源进行梳理分类并统筹整合,实现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同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向游客提供个人定制化服务,加强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以发展特色产业为基础,建立品牌农业。依据地域特色、文化背景等提供异质性娱乐项目,增强产业优势。从科技含量高、功能配备完善、经济效益高等方面创新创造,建设富有差异化的现代农业园区。

(三)政府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加强对新基建建设及普及力度。新基建的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切实提高特色产业园区的便利性与可达性。政府应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了解新基建、掌握新型农业与智慧农业发展方向并将与新基建相关的技术应用到农业方面。精准把握当地的特色文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重视产业发展链条的前后延伸:一方面,政府需鼓励企业加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合作,必要时也可参与农产品生产原料供应基地的建设,从而达到产业链条前伸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也需利用农产品基地发展特色旅游业,使得产业链向后延伸。除此以外,政府积极搭建农业技术研发机构、高校等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桥梁,从而发挥这些组织机构在技术、人员、物流、信息等多个方面的优势。

(四)防范金融风险

评估风险,科学合理扩张。多重因素影响应当在企业或产业园区在做出决策时经过充分考虑,并尤其在扩张决策方面进行合理规划,避免激进的过度扩张,盲目追求规模导致资金风险问题。加强资金监管,避免链条断裂。科学的制度、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案应当在企业规划中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合理规划,从而有效降低资金风险并保证现金流的安全与顺畅。

五、结论与模式总结

(一)促进三产融合,为产能循环增添动力

三产融合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以第一产业从业者为主体,在第一产业的后端加入第二第三产业进行融合,通过促进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全方位发展模式。现代农业是能够形成集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的多部门协调、各环节衔接,具有竞争优势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依托,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通过依托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地打造休闲农业旅游点,进行市场化运作,提升知名度的同时带动第六产业稳定发展,促进产业互联模式的完善。

(二)新基建赋能产能循环稳健发展

大数据是有效进行产能循环的工具。发展农业大数据云共享平台,能够实现农业数据的采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实现科学的发展。农产品可追溯平台,通过溯源系统的管理平台,同时借助智能监控系统自动采集的环境信息、实时视频信息等,建立完善丰富的农产品档案。物联网的建设,有助于各农业区之间的信息互通与产业互联。智能化农情监控平台,将现代化农业装备与信息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在全面的农情感知系统、可靠的数据传输系统以及高效的智能控制系统的配合下,实现平台智能分析、联动控制和精准干预。交通的便捷与快速发展有助于旅游业和农业的有机结合。便利的交通打通了游客与目的地的隔阂,有利于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不断发展。

(三)利用平台经济,拓宽销售渠道

平台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双边或多边市场,因此具有双(多)边市场的共性特征。但其互联网运营特性又为其注入了更多的独有特征,具体包括规模经济、高效连接、网络效应和锁定效应。特别的,在产业互联模式下,平台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推广平台。使得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也可依托平台经济与富有地域特色产品,进行销售推广,进而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与相关文创产品,同时达到吸引游客、扩大知名度的目的。农产品电商依托信息社、微信公众号及淘宝、京东等网络平台,推介特色农产品,擦亮品牌产品名片,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网络商城补充了线下门店售卖的渠道短板,提供更多的产品类型,更多的产品售卖形势,让销售真正做到了O2O线上线下的融合。并且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上预约系统预定产品,使消费体验更加便捷自由。

(四)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突出集约高效科技创新能力。引入高科技农业生产技术,配置现代农业设施,产学研、一二三产融合联动,使得科技惠农绽放魅力。运用农业科技培育新品种,应用优质培育土壤和生产基进行种植,能够提高蔬菜种植效率并且更好的迎合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广泛使用蔬菜温室,并运用控制中心对温室进行一体化智能高效的控制。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在农业中的大面积应用推广,田间地头中涌现的大量新型物质装备也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人机等新装备有效推广不仅使农业种植的开展更加便利快捷,也吸引游人驻足,使得相关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五)政府扶持为发展保驾护航

加大扶持力度,切实保障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补齐现有基础设施短板并推动新基建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实现高效帮扶。把握科技发展浪潮,推动科学技术应用与有机优质农产品从城市向乡村推广,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合理规划,引导产业成长。合理利用当地优势,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规划设计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品牌农业、带动生态休闲。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实现特色产业的发展与成长、加强品牌建设以及鼓励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产业融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玮,秦国伟,于法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转换与调适———基于公共政策的视角[J].农村经济,2021(9):64-72.

[2]陈薇琼.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1,34(3):73-75.

[3]孙中兴,王剑.基于新基建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J].农业工程,2021,11(4):39-43.

[4]樊蓉,裴学海.农业领域5G行业应用研究[J].长江信息通信,2021,34(3):193-195.

农旅融合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徒劳;空;虚无;川端康成

《雪国》这本小说给人最大的感觉是美,美得虚无缥缈。小说中多次出现镜像,幻影,徒劳等字眼,给人一种不真实的虚幻之感,如岛村在火车上看到叶子时的心理活动:“岛村看见这种悲愁,没有觉得辛酸,就像是在梦中看见了幻影一样。大概这些都是在虚幻的镜中幻化出来的缘故……”

岛村是一个消极的人,他做着一些欧洲舞蹈研究,但他自己却觉得描写没有看过的舞蹈实属无稽之谈,虽美其名曰研究,其实是任意想象,不是欣赏舞蹈家栩栩如生的肉体舞蹈艺术,而是欣赏他自己空想的舞蹈幻影。他认为这种空想是由西方的文字和图片产生的,仿佛憧憬不曾见过的爱情。岛村时常感到哀愁,看到事物有时会觉得不过是幻境一般,由镜中虚幻的世界幻化而来。小说里常常写到岛村的感伤:“他从山上带来的感伤,也浸染到了女子的身上。”岛村身体里带着的哀愁使他在看待人或是景色时也染上了这种愁绪。他虽对驹子有好感,却认为二人不过是露水姻缘,一切皆属徒劳。他有家室,一开始和驹子也并不常来往,而且和驹子在一起的时候,又心仪另一位女孩,叶子。看上去岛村只是追求美丽罢了,对爱情似乎并不太当真。而驹子对岛村的爱却要深的多,她对岛村表示理解,告诉他一年来一次也成,带上夫人也欢迎。

驹子爱看小说,记了很多笔记,写了很多日记。岛村却觉得“光记这些有什么意思呢?完全是一种徒劳嘛。”而驹子也只是满不在乎地朗声回答“是啊。”在知道驹子是她师傅儿子的未婚妻,叶子是行男的情人,而行男又快要病故时,脑中又一次泛出“徒劳”二字。然而却觉得驹子是一种单纯的徒劳,她的存在非常纯真。自然,相对于岛村的世故,驹子确实纯真极了。岛村的生活中满是想象的幻影,而驹子却是实打实过日子的,她真真实实地存在着。

作者川端康成受物哀文学理念影响,又受禅宗为核心的东方传统影响。禅宗讲求物我合一、主客一体的宇宙观,力图还原客观外物,去掉粉饰,回归自然,认为在清冷寂静、简朴寂静的禅境中,才能达到与神会的禅悟思考。所以川端康成把地点定在了洁白而清冷的雪国,用悲伤的笔调书写着几个主人公的故事。他的故事受了禅宗虚无思想的影响,这是一种东方的虚无主义,这种东方的虚无主义又不同于西方的虚无主义,是一种投身于人生,而又对人生抱有漠然的达观。

佛教中“空”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与《雪国》中岛村认为的人生徒劳人生如梦幻之类的想法相似。《金刚经》里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句,即说世界上所有因缘和合而成的现象事物都是暂时的,如梦幻泡影般不真实,最后都会消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的是我们看到的都是虚幻的,生灭无常,刹那变化着。岛村头脑中常常闪过的“徒劳”似乎是一种“空”的想法。然而佛教中的“空”却不是简单的,普通人所认为的人生空无所有,到头来一场空。

佛教讲求空,但并非空无所有。佛法上说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理空而非事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道“观自在菩萨,形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为色、受、想、行、识。色,是事物的形象;受,是痛苦或快乐等感觉;想,是由感觉生起的思想;行,是思想所引起的心与意志的使用;识则是由这些感受思想和意志得到的意识。比如水中莲花只是一个存在,却由于我们的经验和感受投射了附加意义在她身上,赋予了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然而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莲花也不过是众生中的一种存在,是我们人的意识使我们认为莲与众不同。而五蕴何以皆空?其实五蕴也不过因缘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无此物,灭之后亦无此物。生灭只间也不过是因缘和合下一时所有的幻像,没有实体,故曰空。当我们看见一个人或者遇到一件事情,他给我们的感受往往并不等同于本质,所以要放下五蕴,放下偏见和立场。由此可见,佛教中的“空”并不是纯然的虚空虚无,而是无我,是解脱,是不执著。

然而到了故事最后,岛村的认识似乎有了转变。蚕房失火,叶子从二楼掉下,这时“岛村心头猛然一震,他似乎没有立刻感到危险和恐惧,就好像那是非现实世界的幻影一般。……不知为什么,岛村总觉得叶子并没有死。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此时岛村看着火中的叶子,却没什么恐惧的感觉,只觉得她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这种变形或许类似于佛教中所说的轮回转化,自然的循环往复。即如李白诗中所写“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之间不过是逆旅罢了。生者为过客,总归要归去,回到大自然中,执著又有何益?先前的岛村是一心念着叶子的,念着她的美和高洁,认为她如女神一般。而现在,叶子美丽的脸庞在火中燃烧,他想起往日的岁月,虽有种说不出的苦痛和悲哀,却看不出往日的那份执着和念想,甚至觉得她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

行男抬眼望天空“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这句话,有人认为是岛村心中美的幻灭,是非常悲伤的,岛村因他心中美丽的叶子的死亡悲伤过度所以呆愣在场,而美丽的银河倾泻了,象征着岛村心中美的幻灭。不过另一种理解或许也能说得通:即在最后那一刻,岛村得到顿悟,懂得了不执著。他的心和美丽的银河融合在了一块,受到了大自然的洗涤,达到物我合一、主客一体的境界。

有学者认为,在《雪国》中所展现的虚无徒劳思想是受禅宗思想所影响,而禅宗是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禅宗的虚无思想即为佛教中关于“空”的学说。然而佛教各时期、各派别对空的解释不一,有学者又说概念是有所不同的。从故事发展来看,岛村在最后一幕之前的徒劳思想只是佛教“空”的思想的浅层,即看到人生的虚无的本质,所以追求美丽追求快乐,视生命为徒劳虚幻,这是一种消极的对待人生对抗虚无的态度。然而佛教中的“空”,并非空无所有,并非让人消极地去对待人生,只是让人不执著于名利,不执著于他物,不执著于外相。不执著可以使人放下更多的心理负担,有利于我们快乐无忧地生活。不执著,做到无我,方可解脱。

故事的最后,叶子死亡,岛村虽感到一种痛苦和悲哀,但却看不出执著追求的念想,这时他方顿悟,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一体的境界。他放下了执著,只觉得叶子并没有死,她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他的心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和美丽的银河融合在一起,而故事也随着岛村精神上的提升,戛然而止。

【参考文献】

[1](日)川端康成.雪国 古都 千只鹤[M].叶渭渠,唐月梅,译.译林出版社,2010.

[2]鸠摩罗什,译.江味农,讲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Z].上海佛学书局,2002.

农旅融合概念范文第4篇

(一) 休闲农场定义

根据台湾地区农业发展条例,休闲农场是“经营休闲农业之场地”,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及接待服务[1]。陈昭郎(1996)提出休闲农场应综合农业经营与服务业之特性,具备游憩、教育、社会、经济、环保及医疗功能[2]。休闲农场蕴涵台湾乡土特色,郑健雄(2002)认为此类乡土性餐旅服务业具有乡土教育、农业体验、生态与文化等观光农业的意涵[3]。郭笙如(2012)在对消费者选择休闲农场之消费价值的研究中指出“休闲农场要素包括运作中之农场环境、农业活动、观光旅游活动、接待设施”[4],意指休闲农场依托于农业与观光,即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接待服务,是一种以农村、农民与农业为根本,结合农业生产、加工及服务的休闲生活产业[5]。由此可将休闲农场定义为“以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及农村生活为资源,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生态教育等旅游活动以及住宿接待设施,使之能达成休闲、学习与体验之目的的农业经营场所”。作为具有传统与现代双重特性的产业,休闲农场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台湾地区早期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为主,1984年台湾农业事务最高机关“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成立。1989年台湾农业委员会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会议确立了“休闲农业”名称,并对台湾休闲农业定位及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在20世纪90年代间,台湾农业委员会大力推动并督导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颁布并施行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发展休闲农业计划(1990)》、《休闲农业管理办法(1992)》、《休闲农业辅导办法(1996)》、《休闲农业发展办法(1999)》等。其中,1990年农委会开始推动“休闲农业区”的概念,并于1996年公布的《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将“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做出了区分:休闲农业区是指为供休闲农业使用的地区;休闲农场则是指经营休闲农业的场地[6]。1998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成立,成为第一个以发展休闲农业为宗旨的非营利组织,至今已吸纳200家会员农场。

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适应其所带来的冲击,台湾农业委员会将永续农业发展作为重要农业政策,提倡农业精致化,从早期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并存”迈向“四生(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共荣”,传统农业转型向休闲农业发展。同时政府实行周休二日制,鼓励民众从事休闲旅游活动,带动地方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2003年学术界成立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协助台湾农业委员会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之后台湾农业委员会设立休闲产业科,加强休闲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高台湾休闲农业产业水平,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市场。2009年休闲农业被纳入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成为台湾地区六大新兴产业,以乐活农业作为发展主轴,打造新概念的休闲农场旅游产品。至2010年底,台湾地区从事休闲农业者总数达到1,971家,其中17.7%为休闲农场,在此基础上,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推行“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为休闲农场提升服务品质提供标准,也帮助中外游客更好地选择休闲旅游目的地,让旅游更有保障。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经历农产业转型、农产业升级、休闲农业法制化、休闲农业服务化,列入国家重大农业发展政策,将一级农业结合二级加工业与三级服务业,带动农业转型,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乡村发展。时至今日,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地区的观光主力产业。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现状

(一) 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特点

2015年在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网登记许可的休闲农场已达314家,其中获得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的场家仅有50家,占登记总数的15.9%[7]。根据台湾网络地图,北台湾与中台湾地区农场分布较为密集,分别为北部69家,中部76家;东南地区农场则较为分散,南部30家,东部29家。台湾休闲农场以农为本,结合农业特色与创新力,发展成为独具台湾地区本土特色的行业。其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主题式”体验经营

翁廷?y(2004)在研究台湾经营休闲农业之策略时曾指出台湾休闲农场主题定位不明,“多停滞于周末摆摊促销农产品的短期市场形态,缺乏卖点”[8]。而随着台湾农业转型,休闲农业发展蓬勃,现今休闲农场多采取主题式经营,业者根据其文化背景设定农场主题,为游客提供不同形态的农业体验。如香格里拉农场的果园自由采摘、走马濑农场的牧草料理等,游客不仅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通过参与农场生活,收获了平日喧嚣都市里无法体验到的经历。

2、差异化发挥资源特色

陈昭郎(2015)认为“休闲农业的竞争优势应建立在充分发挥其资源特色,所谓的资源指的是农业、农村景观、自然资源,以此为基础,再加入高品质的服务,这就是休闲农场与其他休闲服务最需掌握的竞争优势”[9]。台湾至今拥有的休闲农场数量已超过三百有余,但却未出现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等市场秩序混乱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各休闲农场善于利用其差异化的资源特色进行开发,并达到效益最大化。

3、着力于研发绿色产品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台湾民众对于绿色元素的需求日益递增,除平日里采购生活饮食原材料时增加对绿色食品的关注度,节假日出游时对于休闲农场所提供的农产品是否为安心食材的要求也更高了。段兆麟(2007)曾提出休闲农场经营者应致力于维护环境,提供新鲜空气、洁净水、无毒蔬果,设计养生餐饮及健身运动,附合绿色饮食的潮流,以利游客维护身心灵的健康。因此,近几年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场纷纷以绿色为经营核心,加强内部职员对绿色饮食指标等相关政策的培训,对外则响应群众对于绿色饮食与健康的追求。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类型

台湾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休闲农场主题各异,学术界通过分类以呈现其经营形态,既有利于管理,亦可善加利用资源。郑健雄、陈昭郎(1996)基于资源论,以休闲农场的核心产品之自然或人为资源基础为主要区隔变量,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和以人文资源为基础两个角度出发,将“农”作为主要经营形态对台湾休闲农场进行分类。随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休闲场所的经营形态也日渐丰富。结合台湾休闲农场的资源类型与经营形态,主要可分为乡村度假型、观光果园型、农牧体验型、生态教育型以及综合型四类休闲农场,消费者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欲前往观光的农场。以下将通过个案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农场进行介绍。

1、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走马濑农场

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依托乡村自然景观而建设娱乐设施,依循“三农四生”原则呈现多样化的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性的服务与休闲场所。台南县农会经营的走马濑农场是全台第一座休闲农业主题乐园,占地面积120公顷,以热带景观为主题,饲有超过150种畜牧与野生动物。此外,农场设置“古农具体验区”,为游客提供农耕体验,突出了乡村生活的天然性。农场广植盘古拉牧草,以牧草生产为主,园内餐饮多以自种牧草为原材料进行加工与烹饪,作为走马濑农场的竞争优势,牧草料理为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绿色享受。2013年走马濑农场游客人数总计875,326人次[10]。

2、观光果园型休闲农场:香格里拉休闲农场

观光果园型农场富有传统农业文化特色与景观,拥有多样化的农业资源与生产,开发程度较小,体验活动与农产资源结合良好,消费者可在农场开放的蔬果园中尝试采摘农作物并享受劳动的果实。以香格里拉休闲农场为例,农场位于宜兰大元山麓海拔250米处,拥有广袤的原生态环境,装潢朴素。观光果园内依四季种植多种果树,游客可进入园中采摘果实与野菜食用或烹调。餐饮中心提供的料理均来源于农场在地食材,符合现今市场内的绿色餐饮潮流,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3、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清境农场

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以农牧体验为主要旅游产品,多具有较明显的牧场产业文化特质,同时满足游憩功能与生态保育双重需求,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鼓励游客参与动物饲养以及延伸产品的生产制作,发挥农场设施休闲化的特点,提供与众不同的农场感受。农牧型休闲农场位于台湾中部的清境农场占地共720公顷,规划有各具风情的六大步道,以马牛羊畜牧为主,通过开放蓄养过程参观、销售在地食材加工而成的料理,引导游客了解农牧产业,并结合园内动物表演,生动地展示了畜牧农场风情与牧场产业特色。清境农场是台湾地区最受欢迎的休闲农场之一,2013年农场游客总人数为1,143.287人次,其中2月、7月及8月为游客人数最多的三个月,游客人数分别为122,607人次、124,152人次以及124,399人次[10]。

4、生态教育型休闲农场: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

生态教育型休闲农场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为游客展示自然界动植物及昆虫的成长历程,多为中小学户外教学场所,将丰富自然知识及参与农业体验相结合,帮助入园者在学习中成长。位于阳明山内的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融合农村及生态元素,从自然、人文、科技面向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展现地方特色。同时提倡“以大自然为教室,请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当老师”的理念,致力于休闲农业概念的推广,注重生态保育,并配置相关设备教导青少年将自然资源运用于生活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5、综合型休闲农场:新光兆丰休闲农场

综合型休闲农场资源丰富,融合多类休闲农场特色,具有多元文化特质。以新光兆丰休闲农场为例,其坐落于花东纵谷,占地面积广达726公顷,结合自然景观、农林牧生态及娱乐资源,是全台最大的综合型休闲农场。农场草原广阔,采自然放养式饲养牛只,生产与加工乳制品。农场还分有观光果园、可爱动物园、沙漠植物区、欧式花园等多样化的自然、生态与人工造景园区。此外,度假区内以富含钙镁离子等健康元素的石材建造而成的温泉区也是兆丰农场的一大特点。园区整体规划有序,园内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并获得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是为台湾地区综合型休闲农场代表。2013年前往新光兆丰休闲农场的游客总人数为222,774人次,由于农场客群主要为亲子旅游家庭以及公司集体旅游的上班族,台湾经济繁荣地区多集中于北部及中部,而新光兆丰农场位于较偏远的东南地区,加之温泉优势,前往该农场的旅客多选择在休假时间较长的春节假日进行旅游活动,是以农场2月份游客人数最多,达37,676人次[10]。

三、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趋势

台湾地区休闲农场成长时间尚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面临着一些待解决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其一,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产业化、品牌化与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台湾休闲农场较为偏重资源利用,多为独资或合伙经营,忽视市场运作,而要实现规模化经营与国际化则不可避免要选择产业化道路,形成品牌化经营;其二,中远期规划部分较为薄弱,这也是目前台湾一些休闲农场出现文化内涵缺失、教育意义缺失等现象的重要原因,这种现象不利于休闲农场实现长期可持续经营,同样也会在后期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其三,人才缺位,现今休闲农场工作人员大多为通才型劳力,涉猎的范围广而不精,缺乏管理人才及高科技农业人才,人力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其四,资源整合不完善,休闲农场的运营应涉及生产、创意、产品、营销、资金、电商等各大方面,但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经营者多为老农民,电商方面的能力相对较薄弱,难以实现资源整合,尚不足以支撑其实现国际化与品牌化的野心。

虽然现今市场仍有以上弊端,但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学者与经营者在休闲农场的发展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存在以下趋势:

(一)开发手作产品,推广体验式旅游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协会顾问李益辉(2015)指出“体验式的感动旅游是未来的大趋势”[11],体验经济的到来对休闲农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关注游客的游憩体验,增强游客满意度,提高重游率和塑造口碑效应才是实现休闲农场可持续收益与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营业者结合“六级产业化”概念,根据自身农场的特点深度开发手作产品、加强游客对农产品的认知、获得“体验式”的感动旅游是现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的发展大趋势。农产品的DIY体验满足了游客对于新鲜感、刺激感与参与感的需求,在结束农场旅游之后满载而归的不仅只是特产手伴,更多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与流连忘返的回忆。

(二)提升服务质量,高效化品质认证

为实现农业转型,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农业委员会“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的重要政策,包括改善休闲农业环境、提高休闲农场服务品质及发展农业主题游程与强化行销等手段。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结合了农业与服务业,而服务业的核心在于服务品质,为推动台湾休闲农业的永续发展,2010年台湾农业发展协会建立了“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确立了认证评鉴标准细则,同时从农场、餐饮、住宿三个方面纳入专家评鉴与暗访体验诊断,以达专业、公正、客观的标准。早期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多为对外开放经营的私人果园,未在休闲农业协会通过登记,也没有参与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近年来在政府及公会的呼吁下,农场经营者逐渐理解了认证的重要性,通过认证即意味着休闲农场具备在地环境教育资源、积极维护产业与人文风貌、提供专门对口教育人员等重要元素,是提供民众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对农场业者有着监督与鼓励作用,推助农场的永续经营,为台湾地区休闲农场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一套有效地检验标准。台湾地区通过认证并较具规模的休闲农场现已超过了50家。

(三)绿色健康发展,施行“六级产业化”

农旅融合概念范文第5篇

国外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美元时,人们便产生了旅游的愿望。依据这一数据,辽宁2013年经济发展平稳,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8元,超过了300美元。这表明城镇居民在实现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这也是辽宁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政府的支持则是辽宁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WT〇的契机为辽宁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念的提出,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新契机。近年来,辽宁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如2012年辽宁沈阳沈北新区休闲观光农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迅速,以创建现代都市型农业为目标,在观光农业的规模、品种、层次及基础设施等建设上都有较大的提高。薰衣草、辽河七星湿地、稻田画、爱琴谷等项目的开发,实现了沈北新区农业休闲观光产业的历史性突破。再如朝阳县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旅游资源,将全县的特色产业纳入总体发展规划中。2013年以来,通过举办清风岭丁香节、北四家子桃花节、贾家店农场美丽乡村游等活动,有力地助推了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就业。如今,朝阳县乡村农家乐接待游客达到5万多人,接待户100多家。2013年8月,辽宁省又向农业部报批两家休闲农业项目,如果这两个项目报批成功,辽宁省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单位的数目将达到7家。

二、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休闲农业已经成为辽宁省现代农业建设的新途径,并得以迅速发展,但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时间较短,加上辽宁农村地区贫困落后,大部分地区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民进城务工者也为数不少,农民收入虽逐年增加,但整体而言仍然较低,地区发展缓慢。在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村,在政府支持有限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意识薄弱,农民思想比较守旧,特色农业发展缓慢。土地流转制度尚不完善,农村用水安全和饮食安全隐忧仍然存在。这些因素均制约着辽宁休闲农业的发展。总的来说,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政府扶持不够、配套政策跟不上、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从业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在发展辽宁休闲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发展初期,政府的投入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国起了主导作用。特别是政府通过制定一些保护性的政策法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专家指导和发展维护等都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从目前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来看,政府层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人力投入也较少,未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法规约束,这也是目前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缓慢和发展不规范的主要原因之一。

2.缺乏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专门人才

休闲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管理水平远远高于农业和休闲业,因而更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加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完善。从目前辽宁实际看,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尤其缺乏。而当前辽宁省内很多园区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专业的管理人员匮乏,现有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管理经验不足,懂休闲业的不熟悉农业,而懂农业的又不熟悉休闲业。因此,急需加强人才培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服务品质。

3.缺乏规划,缺乏特色

尽管各地对休闲农业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然而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还处于简单仿效和粗放经营的低级阶段,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往往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辽宁省内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缺乏特色主要表现为发展项目功能较为单一、缺乏创新、特色和民俗文化开发不明显。比如游人到农家乐的活动项目一般局限于吃饭和简单观光,缺少对民俗文化内涵的参与和理解。有些地区的休闲农业项目仅白天开放,娱乐项目匮乏,加上存在季节性的特点,水电交通等不便利,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4.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

在现有土地管理体制下,存在管理分散、权属不明的问题,休闲农业经营开发利用土地需要多部门监管模式,严重制约着土地的深度开发和集约利用,休闲农业经营准入门槛高。,集中体现在办理土地变更过程中,涉及的部门有国土、规划、农业、工商、卫生、公安等。各部门之间博弈的结果必然造成资源浪费,权责不明,利益分散。这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严重背离的。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号)中第二条第三款规定“在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由此可见,在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土地变更难题凸显,如将永久性建筑作为休闲农业经营载体,土地需按照建设用地进行管理,而将农用地变更为建设用地,需经过复杂而艰难的过程。

5.农家生活体验中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目前的现代休闲农业的诸多发展模式中,农家生活体验模式比较流行,主要表现形式为农家乐。游客通过体验农家餐饮、垂钓、住宿等服务,这种形式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给游客带来了食品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本较高,建设难度较大,农村地区水质未得到根本改善,旱厕对水源的污染仍然存在。此外,目前辽宁农村食品行业整体水平偏低,假劣食品供给成为长期性、顽固性的问题。食品生产者违规制售假劣食品,并直接提供给游客食用,此外,一些新业态的出现也给农村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潜在隐患。

三、发展休闲农业对策建议

从目前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来看,休闲农业供给与需求矛盾比较明显,主要体现为需求潜力巨大而实际供给不足。为此,寻求适合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如北京模式、广东模式的发展,逐渐辐射到其他各地。辽宁省内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如葫芦岛葫芦山庄、阜新桃李园、丹东大梨树村、沈阳薰衣草庄园、宽甸县河口村等。辽宁在借鉴成熟的发展模式的同时,各地依据自身优势积极寻求自身发展特色势在必行。鉴于目前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问题,要从加强政府宏观指导、产业资本引入、规划先行、组织经营方式创新等角度来促进休闲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以及产业化发展,以农促旅,以旅带农,从传统的休闲内容逐步向特色和文化内涵开发方向延伸,特别是形成观光、体验、餐饮、购物、住宿、娱乐与售后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产品。这也是产生经济协同、促进城乡交融的有效思路。

1.加强政府宏观指导,提高服务水平

欧洲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表明,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中的角色从管制转变为治理(Goodwin,1998),这一理念成为各国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借鉴。实践证明,2011年8月农业部的《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辽宁省各地休闲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今后应继续重视政府在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发展休闲农业上升到制度层面,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并逐步形成对休闲农业进行资金和技术支持的长效机制,促使农业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协调发展,在开发与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辽宁省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对现场宰杀的禽畜需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农家乐中的厨房、碗筷等需要卫生防疫部门的介入和监管,以确保游客消费安全食品。科学规划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要大力治理污染,进一步加大水源地保护区整治力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的水质监测服务体系。

2.引导和规范产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

要实现休闲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避免一家一户经营的局限,需要引入产业资本。对产业资本投资都市农业要明确财政、税收、用地政策,发展适合企业化运作经营的现代农业,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产业布局,严格把关产业资本进入;对于产业资本参与土地流转要动态管理,实行土地流转弹性年期制,加强项目在土地使用期限内全过程动态管理,将项目建设、运行质量与综合效益等纳入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在产业资本引入过程中,无论是土地流转还是企业经营环节都必须确保让农民参与进来,要建立企业与农民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能够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增加农民收益。

3.建立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养支持体系

充分利用科研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利用一些农业院校开设的与休闲农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也可以支持现有管理人员到外地进修,学习先进的国内外管理经验。政府和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者应委托和支持相关科研院所开设与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相关的专业,为今后从事经营休闲农业储备中高级专业人才,为建立研发、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休闲农业智力支持体系创造条件。通过培训、培养、引进人才、引进高级管理理念和经验,全面提升从业质量和水平,积极组织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将该类培训项目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范围。

4.规范和明确休闲农业项目用地政策

在确保国家农业特殊用地的前提下,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并加强监管,增强土地利用效率,为实现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化经营和多元化发展提供基本支撑。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并参与休闲农业开发,这样农民既可以拿到工资性收入,还可以拿到股份分红;为克服目前辽宁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家一户经营的局限,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尝试成立休闲农业经营的专业合作社的形式,以此推进休闲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明确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农业耕地使用性质。

5.推进多种业态发展,选择多种开发模式

农旅融合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 新农村建设 低碳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2011年11月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随后公开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新的《扶贫开发纲要》部署了14个特殊片区,作为扶贫新战略的重点、今后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而滇桂黔石漠化区列入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将获中央扶贫特殊支持,中央将对连片特困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六个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新增财政扶贫资金,进一步加快推进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广西石漠化敏感区面积4.89万平方公里,生态脆弱。新的《扶贫开发纲要》无疑也为石漠化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石漠化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石漠化是石山区面临的最重大的自然环境问题,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新的国家扶贫标准估算,广西农村贫困人口达1012万人之多,贫困人口绝大部分也分布在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区,广西的28个国家贫困县之中,石山面积超过30%的县就有23个,这里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程度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共性的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还没有得到解决,部分地区还面临社会稳定问题的挑战。这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总要求还相去甚远,新农村建设更是举步维艰。

(一)生存环境恶劣,农民生活贫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在石漠化地区劫普遍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罪魁祸首就是石漠化。广西岩溶分布广,面积仅次于贵州和云南两省,石漠化已成为广西最大的生态问题。一个显著特征是缺水少土,目前广西石山区至少有100多万人长期面临缺水的困拢,每年缺水4-5个月,这对于当地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丧失了生存条件。长期以来,人口在不断增加,更加剧了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就连基本口粮也无法得到保证。粮食不能自给,经济收入少,群众生活十分贫困, 为了生存,只能在石缝中点种些旱地作物,如玉米等,如此人类生产活动更加大了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石漠化,石漠化又引起更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石山地区因此陷入了越贫越垦、越垦越贫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使石漠化地区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石山区已成为广西生态最恶劣、经济最贫困的地区。

(二)思想观念落后,难以适应形势发展

在广大石漠化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不论在生产、生活,还是在行为方面,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小农意识仍根深蒂固,读书无用、知识无用、读书不如打工的功利主义思想普遍存在,二是文化素质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难以掌握一技之长,导致农业生产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三是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形成自学遵纪守法的习惯。这些主要是由于在新农村建设中重建设,轻管理、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对农民的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等关注不够。直接后果是农村教育文化基础越来越薄弱,与城镇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将给农村建设带来致命的缺陷。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落后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没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改善就无从谈起。目前石漠化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与农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例如,石漠化区水土保持脆弱,极易形成干旱,而目前一些地方相应的人蓄饮水工程却难觅踪迹。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石漠化区农村公共服务落后,总体上来说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因病返贫的现象仍然存在;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设施差、人才缺、资金少,在农村地区难以享受教育公平待遇;文化投入明显不足,绝大多数的地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的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科技发展滞后,科技对农村经济的支撑力不强;同时,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保障水平不高、保障范围小、社会参与程度也有等提高。

(四)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不高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是协同的。农业科技水平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有关联的,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水平支撑。在广大漠化区农村地区由于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无法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不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率,也无法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和转化应用,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增强农业科技辐射带动能力,也就更谈不上用现代科技治理石漠化了。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石漠化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因素之一。

(五)缺乏产业支柱,农民增收乏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2013年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建设是中心,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然而生产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目前在广大的石漠化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欠发达,农民增收乏力,产业支撑力几乎无从谈起。缺乏产业的支撑,经济发展乏力,“生产发展”无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生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活宽裕,才能展示乡风文明,也才有村容整洁,进而实现管理民主。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新农村建设

从广西岩溶地区区情来考察,石漠化防治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和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后哥本哈根时代,低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无论是经济发展模式还是生活方式的革新都将成为一种趋势。在石漠化治理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避免传统工业化导致的生态恶果。要贯彻低碳经济的理念,逐步探索出一条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要让农村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一)发展低碳农业

人们一谈起低碳经济,讲工业的多,讲农业的少,讲城市的多,讲乡村的少。事实上是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巨大、大有可为,从形势上看已是刻不容缓,低碳农业理念应运而生。所谓低碳农业,就是强调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清洁能源生产。在石漠化地区缺水又少土、能源紧缺,只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低碳农业就不再是遥远空洞的概念。首先,实行节地的立体种养,石漠化地区最显著特征是缺水少土,实行立体种养不仅可以拓展生物生长空间,而且能增加农产品产量,更能提高产出效;其次,实施节能减排,普及农村沼气,研究开发生物能源,发展秸秆气化、固化,开发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以替代化石燃料,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低消耗、低污染和你排放;再次,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替代,减少对环境、土壤及水质的污染,保护生存的空间、保护环境;最后,进一步探索废弃物再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缓解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生态建设,石山区生态建设又重在石漠化治理。尽快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首先是要对石漠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岩溶环境具有脆弱性和易伤性,加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致使广西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生态问题,对石漠化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避免人为活动对自然造成再次更大破坏,同时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生态意识,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各种力量,动员各种力量,如企事业单位、个人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形成合力,参与石漠化治理;其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合理地进行开发,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第三,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比如退耕还林,搞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工作,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第四,多管齐下进行治理,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综合防治;第五,做好乡村清洁工作,“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结合“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着力解决当前农村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还老百姓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活空间,重塑和谐、生态、文明的新农村。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要实现农业生产条件大改观,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结合石漠化防治工作需要,逐步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开展科研工作,依托科技,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应用,优化改良传统农业生产工艺,实现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发展农业生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不仅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而且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

(四)大力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

首先,农村产业也要有“百姓争名、百家争利”的“双百”方针,要众有我特,走村村特道路,要想方设法树品牌、打产品。对贫困村实施,产业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并重,扶持一批适合当地发展、效益较好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特色优势品种,建成一批产业群(带)。其次,大力发展旅游等绿色产。2013年广西旅游发展大会确立了“旅游兴桂”的战略,实施旅游开发扶贫工程,是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现实需要。广大石漠化地区,虽然经济欠发达,公共服务设施落后,但没有受到“工业病”的困扰,无污染,资源环境保存尚好,空气清新、河水清澈,加上当地民风纯朴,这正是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所在,要积极探索发展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新路子,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与贫困村紧密相关的旅游开发。探索旅游开发扶贫新模式,“以旅助农,以农兴旅”,实现乡村旅游与开发扶贫的有机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五)加强宣传,让低碳思想深入人心

在广大农村,传统的小农意识可以说根深蒂固,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低碳”对他们来说尚属新概念,对“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更是知之甚少。因而不断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引导广大农民了解“低碳”,认识到“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的重要性,让“低碳”、“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思想深入人心,在千家万户中形成共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2013年,包括滇桂黔石漠化区在内的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已全部启动实施,新一轮石漠化治理工作也已拉开帷幕,而与此同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新华网,2011

农旅融合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学科整合;参与式教学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出现全域化、休闲化、多元化、自助化、定制化等特点。“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地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1]。在这种“融合共享”特征明显的旅游模式下,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单一知识储备和简单专业技能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旅游人才类型和培养模式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向高知识、高技能、高应用能力方向转化。高校旅游管理是培养旅游行业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旅游人才培养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创新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所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其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义是:是与普通高校培养的高等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的高等职业技术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它要求培养出的人才要熟练掌握该行业一线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是从事行业一线生产的技术型人才[2]。旅游行业的导游员、饭店服务员、礼仪人员、空乘人员等均属于这类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定位模糊,教法单一,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学生专业自信力低,一线服务技能差,学生就业导向不够清晰等。结合时下社会需求,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应以高素质综合型为宗旨,以“学术+应用”“知识+技能”“全国+地方”“行业+专业”为模式,重点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实践和创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实现学生从普通“旅游服务员”到高知、高技、高能的综合型“旅游服务人才”的转变。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一)通过“互联网+”模式,拓宽知识获取渠道,保持教学内容先进性

旅游行业跨界明显、知识容量大、更新速度快,教学中必须跳脱出单纯依托教材的传统知识获取模式,紧跟“互联网”“大数据”,才能保持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才能保持起旺盛的生命力。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3]。教学中以手机等自媒体作为主要的学习工具,一来可关注旅游企业、科研机构、旅游院校等的微信微博公众平台,及时获取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知识。一来可进行“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微平台”“互联网+课程”的学习拓展。如通过“雨课堂”“钉钉”等互联网平台开展师生课堂内外同步学习交互,学习交流更为方便快捷。

(二)紧扣行业发展趋势,突出地域特色,加强地方特色内容教学

大理是全球知名的旅游热区。作为地方高校,大理大学在旅游地域性研究方面独具优势。旅游管理是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广“接地气”,增加旅游“地方性”的内容极为必要。比如,在“乡村旅游”授课过程中,应紧扣乡村振兴主题,依托大理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独特的地质资源以及众多的古村镇文化旅游空间资源,吸收借鉴环洱海保护开发的先进经验,借助多样的文旅、农旅休闲模式和案例,通过案例和田野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发学生对行业政策、发展的关注和思考,提升他们对乡村旅游途径下的乡村振兴的科研兴趣。

(三)多学科融合教学,拓宽学科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修养

旅游学科属于综合性学科,应适当增加不同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比如教学中地理与旅游的融合,能有效地展现旅游资源的“地方性”特征,能帮助学生加强对旅游动机形成、游客空间位移、旅游景观和旅游模式的特色化发展等内容的理解。再则,在“旅游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课程中,结合大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加入人口、民族、农业、工业、城市、宗教、语言、政治、旅游等地理要素主题,既能增加学生的地学修养,又能引起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突出旅游专业的地方性特征。还有,旅游与艺术的融合,在模拟导游等技能型课程中加入民歌、舞蹈等地方文艺专题,在“旅游人类学”课程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能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

(四)加强旅游行业从业资格准入和技能提升内容教学,提高考证过关率,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旅游专业的学生可考的国家级从业资格证书有:导游资格证、茶艺师资格证、人力资源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资格证、会计资格证、秘书资格证等十多种,这些证书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但是证书的获得对学生实做技能的要求较高。为帮助学生提高这些资格证的过关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相关内容,加大实训力度。如利用“旅游语言基础”课程加入语音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度;利用“茶艺鉴赏”课程加大茶艺实训,提升学生手动能力;利用“导游业务”和“模拟导游”课程,进行导游考证面试模拟,加入应试技巧的内容,同时密切关注每年国家考证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导游考证过关率;在课内技能实训教学的基础上,利用“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再强化,巩固学习成果。

(五)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促进科研与教学内容的深度结合

首先,有条件的师生积极申报各种课题,积极参与地方性旅游规划和科研项目。其次,在教学中增加科研的内容,如大理地区,大家都较为关注的大理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大理“六大景区”发展现状、大理导游的生存现状、大理温泉休疗现状、环洱海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苍山和洱海的保护问题、大理旅游线路设计现状、大理古城人民路“摆客”现状、问题和解决对策等,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增加学生对旅游业的关注和科研修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一)全面践行学生参与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为避免“灌输式”教学带来的听课疲劳,在遵循常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注重教学主体转换下的参与式教学,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公平性。参与式教学相对于“灌输式”教学,教学中让所有人能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教学的积极成分和中心,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精神[4]。1群体参与群体参与即全员参与。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应经常使用,如教师给出论题,学生分组讨论并陈述观点。由于学生的参与能力有差异,在这种分组教学法,很难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我的做法是:利用手机或自媒体设备,各组学生自行查找内容,组内组间互通信息,避免雷同和抄袭,找到资料后组内各成员均需进行内容的文字或者录音分析。时间允许时,每位组员上台定时进行口语表述;时间不允许时,组内选出分析表达最好者,代表小组上台陈述。多年的教学效果表明,此法“一箭双雕”,既能保证参与的广泛性,又能保证资料查找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理论课程可采用此法。如“导游业务”理论授课时,请学生查找导游带团相关案例,学生的积极性高,内容记得牢,很受学生欢迎。2个体参与教学中也要强调学生的个人参与与个性展示。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例,教学中加入“每日一闻”播报。在课前布置与课程相关主题,请学生课下查找,课程开始时进行5分钟左右的旅游要闻播报,按学号顺序进行,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公平参与。此法增强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关注度,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自信力,学生参与和接受度高,教学效果较好。3角色参与以“假如你是我”“今天我为师”等为主题。利用“翻转课堂”,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要求学生以教师身份完成一个完整的短时教学过程。此法显示,角色互换是一种“教”与“学”的公平,锻炼学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教学技巧的同时,也给教师一种提示和参考:尊重学生需求,教学效果必然更高一筹。4视觉参与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播放音视频教学资料,通过“视频+记录+评论+感悟+纠正”的方法进行学习。如利用“模拟导游”课程,对学生利用实验课自制的景区导游视频进行观看分析,纠正讲解中的不足;利用“人文地理学”课程,将理论讲授、师生互动教学与人文地理视频教学紧密结合,题材应结合课题广泛而深刻,如人口、语言、文化、环保、战争、地缘、城市、粮农危机以及地方发展等皆可纳入,学生受益匪浅,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以学生参与为主导,积极推行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创设接近工作真实环境的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场景中,进行不同工作角色模拟,从而整合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一种方法[5]。比如在“导游业务”课程中,可经常采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分组创设导游带团情景,准备道具,模拟导游员、游客、旅游服务供应商等等,以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导游带团场景。多年教学经验表明此法极受欢迎,尤其是在公选课采用此法,多专业学生协作完成情景模拟,学习过程人人参与,寓教于乐,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增进了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又展示了旅游专业灵活的教学模式,还能引起学生对旅游从业人员执业环境的关注,此种教学法对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都有较大提升。教学效果极佳。但是,此法多适用于技能型课程的实训环节,而且人数太多效果不一定理想。

(三)群体参与和个体参与结合,采用野外观察学习法,节约教学成本

此法适用于有野外实践环节的课程。如“乡村旅游”,在理论讲授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类型的基础上,利用实训课时带学生到周围乡村旅游形态典型的村落进行田野调查,让学生实地观察乡村旅游发展状态,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寻找存在的问题,回校后写成调研报告。比如大理环洱海地区乡村旅游发达,案例典型。学校到调查点,公共交通便捷,费用较低。再如“模拟导游”课程,教学中需要进行景点的实地讲解,可以利用校园环境进行讲解训练,不出校门,方便安全,不产生任何费用。野外观察学习法,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都能获得提升,选点合适的话,既能完成课程内容,又节省教学成本。

(四)充分利用现有课外资源,推行实景讲解法,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此法为“模拟导游”课程专用教学方法,课程具体讲授导游资格证考证景点和景点景区讲解的技能技巧。可充分利用现有课外资源,先以校园环境为一级讲解点进行初讲训练,以小组为单位按单体景观分个人讲解,待讲解成熟,再选择当地内门票费用少,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好,文化内涵高,距离较近的代表型景区为二级讲解点进行实训。讲解点不一定选热点旅游区,但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景观典型、资源有特色、自然与人文结合、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体验度高。大理地区首选大理大学、大理古城、感通寺、南诏德化碑、洱海月湿地公园、白族名镇喜州等。实景讲解,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快,是一种较适用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农旅融合概念范文第8篇

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支部书记韩忠指着一架鸡公车问成都来的两个姑娘。她们正在村口的农耕博物馆参观。博物馆里展出的都是青杠树村在拆旧过程中收集的房屋构件、生产器具,算不上文物,但对城里人是新鲜玩意儿,也能唤起一些人的乡土记忆。

青杠树村距成都市区16公里,是离成都最近的村庄。韩忠介绍,他们的目标是打造“离成都市最近的最能体现川西风光的小村”,“再现成都的川西记忆”。

而在2012年6月之前,青杠树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农业。

由一而三

2012年6月,成都市国土资源局一纸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批文,撬动了青杠树村的城镇化进程。

青杠树村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理念建聚居区。集中居住以后,结余集体建设用地200多亩可以面向市场流转使用权。

通过市场调查,有不少企业愿意以一亩70万元左右的价格摘牌,用来发展水乡旅游。这样,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投入便有了出处。但这些钱要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后才能到位。也就是说,村里必须先把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出来,才能获得这笔收益。

一方面,通过多方对接,成都农商银行愿意为项目提供金融支持,以整理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作抵押,以农民自主组建的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为贷款主体,成功贷款6000万元。另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通过集体建设用地“预流转”的方式,弥补建设资金缺口。

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是股份制企业,每一个参与项目的农户都是合伙人。

土地整治中最核心的拆旧安置办法和相关的配套措施,全部由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牵头拟定,直至绝大多数人无意见后再提交议事会讨论通过。新居建成什么样,也由农民自主决定。

因为全体合伙人早就在项目之初就将旅游业作为产业主攻方向,因此就把整个村作为一个景区来规划,按照4A景区标准打造。新居住区建筑风格保留着传统川西民居轻盈精巧的建筑造型、朴素淡雅的建筑色彩,原有的高大乔木全部得以保留,原来的灌溉沟渠在小区内蜿蜒流过,变成了具有灌溉、景观双重功能的生态渠。一些重要节点还点缀着牌坊、水车、亭子等景观。

原来农民都不愿意种植的一片低槽田,通过引水进田、搭桥造景、种植水生植物,形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生态湿地公园,将成为今后景区的核心。

目前,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已与5家企业达成投资意向,如果企业的项目方案符合这个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就可以参与集体建设用地的挂牌流转。

现在,农户的新房已分到各自手中。一些农民在盘算着将自己的房屋拿一部分出来搞乡村客栈或私房菜馆,还有一些农民干脆把房屋租给别人,自己到这些产业项目去打工。

借由“小组生”,青杠树村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横跨。

邛崃市夹关镇周河扁也完成了由一而三的跨越。对于导入“小组生”新农村综合体的产业,这里的村民同样选择了旅游业。

农户与一家绵阳的专业化酒店经营管理公司组建“白沫江湾”乡村主题酒店联盟。分为三种合作模式:一是企业投资,即由专业酒店公司通过租赁方式吸收部分农户富余房屋自行投资建设接待设施,目前已有4户农户与公司签订租赁协议,房间数22间;二是农户投资,即由农户对自有房屋中富余部分房间自行投资建设接待设施;三是共同投资,即由专业酒店公司提供改造资金、农户提供富余房屋共同投资建设接待设施。

参与农户不仅在房屋租赁方面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更能参与资本运营收入的分配,同时作为酒店的员工也能获得工资性收入。仅是租房,农户每年平均可获得2.45万元收入,加入酒店联盟更可实现每年7.2万元的收入。

旅游业是新农村综合体优先选择的产业。有计划建成4A景区的新农村有:大邑县■江镇大自然梅花产业园、大邑县新场镇清源半岛、青杠树村、新都区新繁镇高院村等。这些点位造得很美,美丽田园既是景观,又是经济。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被实践为“透山秀水”的工程,“记得住乡愁”被发展成生意,卖给来寻乡愁的城市人。

“乡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三联动

第一产业作为农村本业,未被抛弃,而是升级并与二、三产业互动。

上述青杠树村,已经成功组建了粮经专业合作社,启动800亩的优质粮油和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并在田间、沟边、河畔修建原生态的慢行通道,强化农业的观光功能。

周河扁所在的夹关镇,结合邛崃市打造“邛茶走廊”的规划,产业目标是打造四川茶产业第一镇,“代表成都辐射康藏”。

香林村则是一三联动的复合业态。结合香林村地理位置、产业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有机蔬菜、生态苗木种植,集中连片发展观光农业,打造都市现代欣赏型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土地整理流转,引进格林庄园、金桂园、葡萄庄园等乡村旅游项目,促进一、三产业融合。

新繁镇是一二联动,建家具产业园区、泡菜食品产业园区。

安龙村的产业分成三块:与县文旅公司合作,发展乡村连锁客栈,采取返租的方式,充分利用农户闲置的住房,统一运营管理,鼓励农户居家就业;组建小微盆景合作社,建设占地13亩,总投资约400万元的精品盆景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组建生态蔬菜合作社,带动20户以上农户参与建设生态蔬菜生产基地,并注册“全家河坝”商标。

高院村玲珑锦院各组团之间大量保留原生态植被,彼此间有林盘、沟渠、湿地、农田间隔,房前屋后郁郁葱葱,种的都是柚子、橘子、枇杷等果树,非常便于村民发展以农家会所为主的庭院经济。现在的高院村及其附近,已经有了蓝莓园、百草园、尚作有机蔬菜园等产业项目,在合作社务工,不仅每天有80元的务工收入,还能就近照顾家庭。

崇州市桤泉镇群安村余花龙门子新村和荷风水村,都布局在桤泉镇千亩红提、千亩金银花、千亩荷花产业带的核心区域。周边现代农业的繁荣,给两个农民新村带来了旅游收益。余花龙门子新村将林盘群1、2组团建成具有浓郁西蜀文化气息的池塘文化林盘,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发挥9组地处千亩红提核心区域优势,将3组团打造成红提产业林盘,使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相融。

“小组生”综合体中的产业,无外乎第一产业升级、一三产业联动、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其中,又以一三联动为多,各综合体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不同的景、不同的菜。

不要盆景,要生态系统

“小组生”新农村综合体是以市场的逻辑建造起来的,优质产业便成为综合体的内在要求。

各村纷纷组建的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第一阶段的任务是组织聚居点的建设,将农民的宅基地证收集起来,合成一个大的集体建设用地的权证,作为主体抵押融资,启动新区建设,并对建设过程把关,调息内部争讼,合理分配利益。资产管理公司完成建设之后,再运作产业的发展。

没有产业支撑,新村就成了一次性的盆景,而非一个生态系统。

“大集中”时代的经验和教训表明,“集中之后干什么”才是关键。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特别是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后,明确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胡光伟认为,“小组生”综合体不仅仅是居所的集中,其核心是推进农村组织、产业与空间三整合。

“小组生”在设计之初就嵌入了产业元素。

成都市委统筹委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突出新村建设与产业布局相融合、方便生产与方便生活相结合,统筹兼顾农民生产半径,选择村民小组中心点位或村民小组交界点位的院落布局聚居组团,构建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格局,促进产村一体融合发展。”

各新村的设计图上就预留出了产业的扩展槽。高院村在建筑结构上,结合发展餐饮旅游业的需求,多采用大空间格局,单栋建筑之间间隔较大,便于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庭院经济。青杠树村在房型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如何让农民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5人户型修建成3+2式,5个人住150平方米的房子足够,余出的两人户用来招徕游客。每年租金收入1.5万元。

农民作为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伙人,既是股东,又在园区上班,获得工资收入,沉淀在农村中的“50、60”人员的劳动力残值被开发出来,他们可以打短工增加收入,拔一天草也有近100元收入。

“小组生”使农村公司化,“经营农村”的概念与20世纪90年代的“经营城市”一样炙手可热。但是,农村合伙人在享受市场的自由与利益时,也要承担风险。

青杠树村以节余的200多亩土地抵押,融资6000万元,按照贷款3年计算,每3个月就要支付132万元利息。

郫县安德镇党委书记骆开富的打算是:下一步,农民多余的房屋可以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登记和流转来搞乡村旅游,实现农民资产的第二次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