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驱动作用;制约作用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可持续供应链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当今社会,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不再是对单个企业的经济、法律、道德约束,而是扩展到整个供应链中,不仅包括对供应链中各主体的社会约束,还包括对供应链中多个环节,的社会约束。为此将可持续供应链下的社会责任定义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在采购、生产、物流、信息流、销售、逆向物流等环节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应考虑员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消费者、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的法律、经济和伦理道德责任。

由此可见社会责任是企业进行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因素,其中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既是企业进行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因素,又是进行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制约因素。

二、社会责任对可持续供应链的驱动作用

1.经济责任的驱动作用。经济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条件与目标,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大的驱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严峻的环境与生态压力下,企业管理者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会积极的把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来,将可持续供应链理念渗透到各个部门、各个运营环节,从而不断推动可持续供应链在企业内部的发展,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应。

2.法律责任的驱动作用。当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下经济发展不能规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政府针对此问题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同时,一些非政府组织通过制定一些行业标准,或评价体系直接约束企业的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这些都促使我国企业重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把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3.伦理道德责任的驱动作用。一方面社会舆论有助于企业提高声誉和形象,为企业积累无形资产,从而又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施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提供动力;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对企业也起着监督作用,当企业的不良行为曝光时,企业形象将受到损害,进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受损,这对企业注重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有力的鞭策。因此,履行伦理道德的社会责任成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推动力。

三、社会责任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制约作用

1.经济责任的制约作用。很多企业为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忽视绿色生产、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因素。特别当环境保护的成本在短期内得不到回报,甚至更有可能使得企业的投入大于产出,基于短期的投入产出理论,企业就会放弃对环境、生态、可持续性等社会责任的投入,这就制约了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的发展。

2.法律责任的制约作用。随着政府对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供应链认识的不断加深,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可持续供应链方面的规章制度,以此来约束企业的行为,这就使得企业履行法律责任的压力加大,成本上升。许多企业为了降低履行企业法律责任的压力与成本,利用法律的空白区域,做出一些损害消费者利益、破坏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另外,我国违法成本低,使得许多企业无视法律法规,公然违法犯罪,其良性可持续发展遭到破坏。

3伦理道德责任意识淡薄的制约作用。企业伦理道德责任意识淡薄,为了在短期内获得竞争优势,企业经常通过减少环境管理、裁剪员工薪酬与福利、社区投入与慈善募捐等社会责任的投入来最大化的压缩成本。甚至一些企业公然抛弃伦理道德,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破坏了生态环境,危害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扰乱了人民的正常生活,严重制约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的建设与发展。

四、提升可持续供应链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策略

1.企业自身约束策略。从企业自身角度,一方面加强语外部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协同治理,通过利益协调机制的建设,保证各节点企业的利益,同时加强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实现真个供应链的长效动态平衡;另一方面,从企业内部入手将可持续供应链中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使其真正变为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可持续供应链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最后,企业要遵守法律法规、行业伦理道德、提升自控能力与自我监督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2.政府引导监管策略。一方面,政府要不断完善可持续供应链中社会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激烈和惩罚两个方面督促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在国际化经营背景下,政府要主动参与国际社会责任与供应链准则的制定,为我国的企业争取更多的合法利益。最后,要加强政府与世界相关组织的合作,共同制定国际相关的劳工权益保障标准与制度,使本国企业与劳动者,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更加有发言权,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利与利益。

3.社会大众参与监督策略。可持续供应链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的推动,还需要社会各层级的参与监督。首先非政府组织要发挥规范与引导作用,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特别是行业协会要规范其行业准入标准、企业行为标准,加强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与约束作用。其次加强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大众媒体要多视角、多层次ι缁嵩鹑蜗缕笠倒α吹墓芾斫行监督。最后,加强消费者对社会责任下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的监督,这就要求消费者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认知,基于自身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予以支持,对社会责任缺失企业坚决予以抵制。

参考文献

[1]吴定玉.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2):55-63.

[2]贺彩虹,周鲜成.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和制约因素.[J].湖南社会科学,2013(1):131-135.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优化策略

一、中国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背景环境

跨国公司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不同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治理对于公司环境责任的要求以及消费者逐渐变化的消费习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跨国公司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的推动因素有以下两点:

(一)环保理念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

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跨国公司都将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并在企业运营管理中充分体现环境保护对企业的重要影响,各行业中领先的跨国公司在考虑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解决与环境的关系的同时,更注重如何使环保理念与企业整体目标相融合从而成为推动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前进的动力,许多跨国公司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将环保理念

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的决心。

(二)明确的绿色供应链规划系统

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长期的战略规划和短期的战术实施。跨国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对环境保护实施系统规划,短期的战术包括对废弃物的处置和排放的管理,随着战略等级的升高,依次为技术发展,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直到企业从长期战略层面考虑的污染预防。

二、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未来跨国公司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供应链管理“绿色化”势在必行。虽然人们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和实施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目前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还是极少数,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来看也极不平衡。(1)时代要求企业必需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保证企业近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统一;(2)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国际社会十分注重绿色工程,许多国家要求进口产品进行绿色性认定,要有“绿色标志”,甚至一些严格的“绿色标准”被视为“绿色贸易壁垒”。

另一方面是供应链管理“绿色化”依赖两大主体的“绿色化”。企业所有员工,特别是企业高层领导要认识到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生存的必然的、唯一的选择。将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机结合是实施企业“绿色化”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要对企业各职能部门按“绿色化”要求进行新的职能确定划分和重组,适当调整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提高运行效率。

三、国外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国外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以及中国的跨国企业大量的“走出去”,“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挑战之一。因此引入和普及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中国企业主动挑战环境危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拓展企业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目前来说,我国汽车行业,电子行业比较重视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销售和废弃物回收整个过程进行环境管理,实现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化。

目前中国跨国公司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比较落后,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企业没有积极主动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这方面的意识还相当薄弱;二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限于比较浅的层次。即使有些企业实施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某些方面,但仅注重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而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其它环节关注比较少,如绿色采购、生态设计、绿色企业形象以及投资回收等。

四、中国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信息系统

客户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信息系统是绿色供应链环境下精益生产的前提和保证。要成功地实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使其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是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建立分布的、透明的信息集成系统,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和透明度。

(二)建立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体系

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最大的改变是绿色供应链将绿色环保的思想融入到供应链的每个环节之中,因此,如要要建立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绿色度应该作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评价指标。由于绿色供应链环节较多,各方面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如果使用单一指标作为绿色供应链的评价标准,很难能客观准确的做出绩效评价结果,所以必须对绿色供应链实施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评价。基于此处提出基于平衡计分卡方法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从如经营角度、运营角度、绿色度、财务指标等多层次多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评价。

(三)实施风险管理

对跨国公司风险分析纳入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供应链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意外紧急状况从而使供应链中断。同时由于风险会随着时间、生产线的变化,材料的变化等生产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还应建立长效风险评估体系,每半年对整个供应链上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重新制定相关对应措施。

(四)完善供应商评价体系

实现每月对供应商进行评价,除了对供应商的交付、质量、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外,还应对供应商的环保和健康安全方面进行审核,并要求关键供应商必须获取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对考核不合格的供应商取消其供应资格;对达到要求但仍有不符合项的供应商,则向该供应商发出纠正预防措施改善表并规定其限期整改。

五、总结

本文主要站在跨国公司的角度面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分析,主要包含跨国公司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影响因素如何推动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最后指出了对于跨国公司如何克服这些阻碍从而优化绿色供应链管理达到企业和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范文第3篇

电子商务的运用,企业发展能最大程度地突破传统时空的界限,高效地整合了上下游产业的各个环节,使得所有交易流程变得更加方便灵活。与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相比,有针对性地提高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质量和效率,通过信息和资金的共享,便于进行销售渠道和库存调配,以达到营销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的双赢。在与当代电子商务的结合过程中,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企业管理观念和体制的滞后

国内大部分企业管理体制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大潮流,在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手段上还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各部门间缺少统一的管理与协调,管理的效率和效能较低下;而且我国对于电商时期供应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也不齐备。

二、信息技术应用低下和信息共享不充分

随着电子商务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和壮大,在接触电子商务模式后我国企业也逐渐尝试着构筑自身的电子商务体系。历史时期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期还比较短,商品货币市场的不完善,以及传统的“竞争”心理,大部分企业还处于“闭门造车”状态;现代科技水平的落后,缺乏专业相关人才,企业信息技术利用率低下;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成熟以及财政、物流、信息、支付等相关基础设施的薄弱,大量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困难重重。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的管理提供了很好地成长环境,现在的供应链的管理我们要求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必须要成为业务上亲密的合作伙伴,这一切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的革新以及业务整合来完成。由于我国文化和我国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这就造成了企业和合作伙伴根本不愿意也不想对信息进行共享,目前我国企业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能和客户之间达到齐心协力,所以无法做到信息共享的最大化。

三、供应链管理效率低,存在牛尾效应

在整个供应链管理流程中,信息处理效率无疑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处于各环节的成员都依赖于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提供的信息及时处理和更新自己的生产或订货计划。如果上下游某一方需求或计划有变动时而没有及时反馈至中间企业,中间企业根据错误的信息进行各种生产调配,从而又影响到下一环节的企业,这样一层层错误信息的传递,造成的损失也在无形中一步步扩大,从而产生所谓的“牛尾效应”。而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成熟以及企业自身传统观念的制约,“牛尾效应”还很难摆脱。

四、供应链内部联系松散,存在利益分配问题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企业自身和相关企业这两部分内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部分在各环节还存在很大问题。企业自身受体制观念问题,各区域各部门相互独立;相关企业间受时空限制和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协同性较差。从而使得整个供应链内部整合程度很低、供应链中各环节成员的利益分配也存在问题。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电子商务的日益推进,企业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相关企业之间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方面的来往也越来越密切。复杂多样联系,使得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个功能层次不同的信息系统,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分配问题。

五、供应链管理构造流程中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客运;供应链;核心企业

中图分类号: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51-01

中国旅游客运发展了20余年,成就与问题并存。一方面,表现为旅游各要素组成部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长,旅游发展越来越迅速,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表现为旅游各要素组成部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的同时却弱化了旅游各要素组成部分彼此之间合作能力的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当前旅游企业效益较低,市场集中度不高、游客利益受损、旅游供应体系集成化、系统化程度不高,旅游客运整体竞争力水平偏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引入可以从理论上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

一、旅游客运供应链的定义

可以将旅游客运供应链定义为:以旅游总集成商为核心企业,为满足旅游需求,通过对信息流、服务流、资金流的协调与控制,在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组合、包装、到最终销售给旅游者的过程中,由旅游食、宿、行、游、购、娱各要素直接供给商及其他旅游间接供给商等共同构成的功能网络链条结构。

二、旅游供应链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于旅游供应链的研究

国外对于旅游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旅游集成商“如何引导、鼓励供应商在经营活动中实施其可持续发展的规定和标准、监控供应商行为等方面。”旅游供应链包括旅游产品供应体系中所有用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供应企业。此外,把垃圾循环利用、处理部门,环保部门纳入旅游供应链体系,从而构建了绿色旅游供应链的完整体系。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旅游客运供应链的研究起步较晚,部分学者认识到供应链客观存在与旅游客运而未引起业内人士关注,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认识旅游客运,从而从各个角度展开了供应链思想对旅游客运相关企业、部门运作的实际意义研究。目前为止,研究成果较少。国内目前应用供应链思想对旅游客运的有关研究,主要是从单体旅游企业的发展和行为角度对供应链下核心企业探讨、旅游客运供应链风险规避、旅游客运供应链构成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对于旅游供应链上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问题:旅游客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施以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管理问题的研究匾乏。

三、旅游客运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要素

(一)核心企业

供应链是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形成的一种网链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核心企业通过自己的企业规模及在行业中的影响力、融合力、协调力和领导力等影响着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核心企业凭借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其他的供应链成员企业吸引在自己的周围,通过契约、合同等方式组织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和协调活动,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之所以加入供应链系统是基于能在该系统中获得最大化利益,因此,核心企业的一切活动必须围绕着降低总体成本,最大化成员利益,获取竞争优势,促进供应链良性、有序地发展而展开,其经营战略、运营手段关系着链上个成员企业的利益与供应链可持续性、发展性。

(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生在旅游客运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高度协调关系。合作伙伴是供应链存在和运行的最基本要素,是供应链的支撑,因此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在供应链管理思想下,核心企业在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中不能只考虑价格,而是更注重选择能提供优质产品服务方面及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并以此为准绳对合作伙伴进行评估、择优,从而保持供应链的持续性与竞争力。

(三)信息技术

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利益与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各要素企业关注的更多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极有可能发生的,减少并最终避免此类冲突,协调好各要素企业的利益关系是核心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之一。同时,供应链上各企业地域分布不同也会增加供应链的运作成本,降低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结合,通过建立多维立体式信息沟通方式,改变传统的单项沟通,以优化供应链管理。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 供应链 管理 物流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内涵发展至今尚无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在进行“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时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认为绿色供应链是环境意识、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与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交叉融合,其目的是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小和系统效益最优。后来,Min等人讨论了在选择供应商的决策中如何考虑环境保护的作用。Beeman将一些环境因素引入供应链模型,提出更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方式。Hock研究了供应链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保持生态平衡。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达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重目标的统一。

因此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深刻的内涵:首先,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全球性的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模式。其次,人类社会正在实施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企业的体现。

二、绿色供应链体系在宜家的构建

1、绿色战略。宜家制定了绿色战略理念――绿色经营意识和价值体系,包括环保战略、低成本战略和绿色产品战略,打造绿色家居理念,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兼顾对环境的关注和利益的追求。宜家从战略高度把主要产品和生产过程,加入持续发展的因素,以不管是国际或国内的商贸管制或能源资源发生短缺,都可以有效响应和保持先机。

2、绿色设计。研究表明,产品性能的70%~80% 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宜家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产品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使设计结果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资源利用、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最小。绿色设计主要从零件设计的标准化、模块化、可拆卸和可回收设计上进行研究。

3、绿色材料的选用。原材料供应是整条绿色供应链的源头,必须严格控制源头的污染。宜家从大自然提取原材料,并从绿色材料的循环生命周期考虑,在原材料的开采、生产、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再用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充分利用能源和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4、绿色供应过程。为了保证供应活动的绿色性,宜家对供货方、物流进行分析。首先是选择绿色供应商,供货方应该对生产过程的环境问题、有毒废物污染、是否通过ISO14000、产品包装中的材料、危险气体排放等进行管理。其次是绿色物流,宜家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过程对环境负面影响适时作出评价。

5、绿色生产。宜家综合考虑产品制造过程的输入、输出和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即由原材料到合格绿色产品的转化过程和转化过程中物料流动、物能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产生、对环境的影响等状况。如采用绿色工艺,在工艺方案选择的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加以分析,提高工艺选择简捷化程度,节约能源,减少消耗,降低工艺成本和污染处理费用等。重视环境保护,在产品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都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

6、绿色销营销。宜家对销售环节注重生态管理,它包含分销渠道、中间商的选择、网上交易和促销方式的评价等。宜家根据自身产品特点,尽量缩短分销渠道,减少分销过程中的污染和社会资源的损失。选用中间商时注意考察其绿色形象。开展网上销售,作为新的商务方式,电子商务是很符合环保原则的,发展前景广阔。在促销方式上,选择最有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方式,还要大力宣传企业和产品的绿色特征。

7、绿色物流。宜家在包装上实施绿色包装设计,优化包装结构,减少包装材料,考虑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和循环使用;注重绿色运输中尽量减少能耗。

8、绿色使用及消费。宜家在产品的使用阶段主要是评价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再循环利用,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处置工作。再循环利用是根据“生态效率”的思想,通过少制造和再制造方式,使得废弃产品得到再循环,从而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9、绿色回收。工业技术的改进使得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全面,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废弃物消费品。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能源浪费,而且成为固体废弃物和污染环境的主要来源。宜家在产品废弃阶段的绿色性主要体现在回收利用、循环再用和报废处理。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宜家的实施

从理念上树立环保意识,宜家对供应链上的每一环包括供应商、工厂、商场、运输公司、消费者等进行有效管理,并始终贯彻绿色意识。特别在原材料的采购、产品设计和生产、废弃物处理上极为重视环保。从1986年开始宜家就采用德国E1- Norm标准,这是世界上最为严格的木质产品甲醛含量标准。1987年,一个超现代的检验所在瑞典阿姆霍特成立,检测产品原材料和家具、棉纺产品的甲醛含量。1990年制定履行宜家第一个环境保护政策。1991年开始履行关于热带林木使用的严格规定。1992年禁止在宜家产品和宜家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对高空大气中的臭氧层有害的CFCs和HCFCs,采用德国包装法令(German Packaging Ordinance),制定宜家包装材料新型规定。总体规定要求包装材料可以回收利用,或二次重复使用。1993年宜家目录册均采用TCF纸张。有关PCP(五氯苯酚)材料使用的德国标准规定被宜家采用,适用于宜家所有运营的市场,同时参加了在多伦多举行的森林管理委员会(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成立会议。1994年瑞士Spreitenbach宜家商场向顾客提供家具回收服务,旧沙发产品可以回收进行再利用处理;并首次开展LCA生活周期分析,对涂漆刨花板和贴膜刨花板对于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哥德堡宜家商场设计建立了第一个生态平衡图表。1995年就宜家的六种主要货物运输方式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同年,实施有关运输与环保的培训和发展计划。1996年宜家在几个国家邀请约130家欧洲运输公司参加环境研讨会,宜家南欧贸易公司引进了简化“环境管理系统”,供宜家供货商志愿参与。所有的宜家商场开始向顾客提供旧家具回收服务(不分产品类别),以便进行再利用处理。1997年国际性的宜家集团环境协调网络成立。宜家北欧贸易公司向宜家供货商提供一项内容极其完善的环境知识基础培训。a.i.r产品系列诞生,包含充气沙发、休闲椅、座凳等。该系列名称的英文意思是“空气是资源”,同时与瑞典保护自然社团和一家回收利用公司合作开展了一项节能灯市场推广活动。1998年宜家按照环境标准评审宜家在欧洲的所有运载设备。德国Gardelegen的斯威伍德工厂获得ISO14001认证。这是宜家集团内部机构首次获取的一项国际环境管理标准。1999年宜家集团开始实施新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一项范围广大的宜家实木产品原材料产地追踪计划开始实行。2000年一项管理规范文件“宜家家居产品采购政策”。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宜家的实施效果

宜家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其经济效益,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并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宜家能向其消费者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宜家的产品开发员选择能够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的制造商。宜家设计师总是推出低价格的解决方案。采购公司寻求最佳价格,然后通过大量采购能够拿到更低的价格。消费者自主挑选家具、自己提货、自己将货品运送回家并进行组装,从而节省开销。产品设计非常独特,精美、实用,独特的营销方式能带给消费者家居设计的灵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宜家的竞争力不在于某项核心技术,而在于它的经营理念――自己设计、自选等。通过将经营理念融合到企业文化,将企业理念转化为独特的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宜家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的创新”,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随着顾客的需求而不断提升。

“全球化思考,本土化经营”,宜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事例。可见,将企业自身资源和外部环境即市场需求相结合,制定有特色的企业理念,并对供应链管理进行创新和完善,是宜家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

宜家宣扬其代表着“简约、自然、时尚”的生活方式。宜家的经营理念是“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宜家的家居风格完美再现了大自然――充满了阳光和清新气息,同时又朴实无华。这些都形成了宜家不可替代的品牌魅力。还有对环保的重视及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这些措施为宜家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品牌形象,从而创造了一个现代家居帝国的神话。

【参考文献】

[1] 但斌:绿色供应链及体系结构研究[M].中国机械工程出版社,2000.

[2] 王能民:绿色供应链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壮阔: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理论基础[J].商场现代化,2007(16).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 政府激励 市场激励

引言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意识不断增强,供应链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创建绿色供应链也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实现盈利和环境相统一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但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很少有企业会自觉实行,所以,在当前情况下,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1、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涉及的全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当前,绿色供应链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 MRC) 在1996年最早正式提出了 “绿色供应链”概念。此后,Steven V. Walton 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在制定环境战略时把供应商加入其中,它的核心思想就是集成管理。Jeremy Hall 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环境友好设计,链中成员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树立所有成员的环保意识,实现供应链优化协调。综上,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为基础, 综合考虑资源配置效率和环境影响, 涉及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通过对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环境影响进行管理,进行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采用绿色工艺进行生产,产品采用绿色包装和回收等技术手段,使企业收益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环境影响最小。

2、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还处于初期阶段,大部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较为薄弱,企业的“绿色工程”往往只是 “面子工程”,很多“绿色” 问题没有提到战略高度,只停留在操作层面。而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强调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回收等环节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有效集成,“绿色”目标覆盖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而不是停留在某一局部或阶段。若某一子系统没有达到与环境相容的要求,则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我国很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导致绿色产业的技术研发陷入“批量小、水平低”的不经济状态。绿色技术属于知识产品,具有边际报酬递增,前期开发成本较高的特征,“批量小、水平低”的研发难以达到预期的收益,从而导致对经营者的经济激励不足。考虑投资风险的因素,很多企业会减少“绿色”投资,导致绿色技术的研发博弈变成等待型博弈,使我国企业的绿色技术研发陷入“低水平—低效益—低水平”的恶性循环怪圈。在绿色供应链的运营中,由于链中企业信息不对称,在追求各自利润最大化时,各企业最优目标与绿色供应链整体最优目标相冲突,致使环境相容的原则在链中企业成员间得不到遵循。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短期行为,很难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我国对绿色产品的认证与标识制度不健全,缺少专门的绿色产品销售市场,而且宣传力度不足,在市场中同时存在绿色产品和普通产品,假冒伪劣绿色产品泛滥,消费者难以判断真正的绿色产品,导致绿色产品市场的选择问题日益严重,这给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不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为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就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成员收益达到帕累托改进的目标。

3、绿色供应链管理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绿色供应链的激励主体可能是所有成员企业及最终消费者,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公益团体为保护环境也可能成为激励主体。激励客体是指被激励者,在绿色供应链中,激励客体可以是各成员企业和最终消费者。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激励目标主要是在保障成员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整体最优,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将实现环境友好、增进社会福利等目标融入到利益最大化目标中去。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激励机制,主要由以下两方面构成:

3.1 政府激励机制

政府作为绿色供应链的激励主体,其目标主要是提供有效的制度环境,解决绿色供应链运营动力不足、避免代内及代际间负外部性、减少成员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政府要公开有关环境和政策信息,企业要公开排污信息, 尤其是在初级阶段,政府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唤醒企业、社会和民众的危机意识,政府要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督,加大由“ 末端治理” 到“ 源头控制” 的监控力度。政府可采用以下激励方式:

3.1.1绿色补贴政策

为保护资源环境和维护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企业付出了在市场条件下难以得到补偿的代价和成本,对这种产品给予补偿就要采用绿色补贴政策。补贴方式可采用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和财政贴息。

3.1.2税收政策

采用税收优惠的手段来鼓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的方法是国际上常用的作法。政府通过税收活动来激励绿色供应链上企业的绿色经营行为,对绿色环保行为给予税收优惠,对污染环境行为征税。法国征收大气污染税,瑞典通过对轿车和重型车使用差别税率和补贴,欧美制定了汽车排放标准,严重污染车辆禁止上路。

3.1.3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就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的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购买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从而使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在经济刺激和鼓励下积极生产绿色产品。一般政府采购量巨大,采购规模一般占GDP的10%左右,所以政府可以利用采购的规模优势和导向作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

3.1.4产业政策引导

政府应为了绿色供应链的有效运营发展提供硬件条件,如从整体上规划社会的物流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对道路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等大型基础建设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

3.2市场激励机制

在绿色供应链环境下,各个企业在战略上是相互合作关系,但是各个企业的利益不能被忽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绿色供应链的市场激励措施主要有:

3.2.1价格激励

绿色供应链各企业间的利益分配主要通过价格调整实现,在对供应链进行优化时可能会产生额外的收益或损失,当能确定相应对象时,由相应的企业承担,但很多时候不能确定准确的对象,必须对额外收益或损失进行均衡分配,分配通过价格实现。高价格可增强企业的积极性,不合理的低价会挫伤企业的积极性。但是价格激励也有一定的风险,在制造商选择供应商时,如果过分强调低价,就会选中报价较低的企业,而一些整体水平较好的企业就被排除在外,结果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交货期等。所以,企业不可只强调低价格,而应从多方面进行考察。

3.2.2订单激励

绿色供应链获得更多的订单是一种很大的激励,在链中的企业也需要较多的订单激励。在拿到较多订单的同时,要注意整条绿色供应链的可持续性。

3.2.3商誉激励

商业信誉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及其重要。商誉主要来自于绿色供应链内其他企业的评价和在公众中的声誉,反映企业的社会地位。

3.2.4信息激励

在信息时代,信息对企业意味着生存。企业获得的信息越多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从而使信息能产生激励作用。信息激励对绿色供应链来说是一种间接的激励模式,链中企业利益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方便企业获得信息。

3.2.5淘汰激励

淘汰激励是企业常用的一种负激励方式。为使绿色供应链整体竞争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必须建立对成员企业的淘汰机制,同时绿色供应链自身也面临淘汰。优胜劣汰是市场的自然法则,淘汰激励是绿色供应链系统内形成的一种危机激励机制,链中所有成员都有危机感,防止出现短视行为,减少绿色供应链群体风险。

3.2.6组织激励

良好的组织对绿色供应链及链中企业都是一种激励,在良好的绿色供应链环境下,企业之间少有争执,合作愉快,供应链运营畅通。制造商常用的组织激励措施是减少供应商数量,并和主要供应商和经销商保持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结束语

绿色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激励机制可以有多种,本文基于当前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和企业改革的需要,以实施绿色供应链为立足点,提出两种种激励模式,多种激励方法。随着管理模式、科学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创新,激励的方法也会不断的更新。

参考文献

[1] 惠玉容; 绿色供应链激励机制构建[ 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 张伟;基于绿色供应链的政府激励方式探讨[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9,(12)

[3]杨红娟;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激励机制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7,(3)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4;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51-02

引言

随着人们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意识的增强,企业供应链上的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绿色供应链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兴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因此,被实务界和理论界得以高度重视[1]。

当今社会,工业迅猛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取得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提高企业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容性成为企业和社会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综合考虑环境与资源效率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企业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体,为有效测评和引导企业的管理行为,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价。但是,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仅限于比较狭窄的范围 并没有进行全面、广泛深入研究。

一、绿色供应链及其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一)绿色供应链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的研究开始于1996年,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有关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并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目的在于使供应链中环境影响因素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

一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保护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管理模式,它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与供应、生产、营销,到最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整条供应链管理进行绿色设计,通过供应链中各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紧密绿色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管理方面实现和谐统一,达到系统社会、经济、生态最优化 [2,3]。

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其概念界定还不健全和完善,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4,5]。

(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

所谓绩效评价,即运用数量统计学和运筹学等科学方法对评价系统提取相关的指标因子,对照标准的评价体系按照相应的程序,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特定组织或系统主体在一定的时期内完成的效益和业绩给出客观、准确和公正的度量和评判。

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的着眼点应服务于绿色供应链的总体目标,它包括绿色供应链内部各环节的成员,并涉及供应链的整体经营状况和运营关系的各种指标。从空间来看,应该涉及供应链系统的内部绩效、外部绩效和供应链整体绩效。从时间来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由此,确定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对于“供应链管理”,我国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更为陌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就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来讲,国际上研究较早,国内的研究大多数是跟踪研究和经验性的总结。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目前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是,绿色供应链绩效是指绿色供应链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效果;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对供应链各环节运作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价。

(一)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建立真实、客观、全面的同时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化提供了衡量标准,为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必要约束和激励机制。

刘源认为可将指标体系按生命周期分为形成阶段指标、发展阶段指标、成熟阶段指标、衰退整合阶段指标等四个阶段性指标。

马飞、陈宏军、杨华基于DEMATEL方法,给出了从流程、客户服务、财务、环保、信息以及知识层面对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的方法。

张培、赵涛、张华伦等根据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成果以及专家的意见,主要从核心企业业绩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和供应链绿色水平等方面指标进行评价[1]。

温宏博、王富华、黄燕等人从绿色供应链综合绩效指标构建的视角,为已有的指标体系做出了补充和完善。

综上所述,专家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在具体的设计中不应该仅仅注重财务指标,也应该注重非财务指标领域的量化指标。

(二)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

1.国内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方法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

张安霞、张红岩、陈彦召、陈焕江提出了基于SPSS因子分析法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其研究结果可用于评价绿色供应链的绩效及分析绿色供应链的运作过程。

韩志新基于成熟度的视角进行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评价,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出发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使用价值。

李静芳、余送、黄芳利用多层次灰色关联度模型进行了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以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曹庆奎、赵斐基于隶属度转换算法,改进了绿色供应链中的不足,提高了绩效水平。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进行校验,是缪朝炜和伍晓奕提出的,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供应链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证明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对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

、张勇基于突变级数法视角进行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这种方法汲取了层次分析法语模糊评价法的优点,按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避免了多目标分析决策时制定各因素权重的主观性,并且计算量小、简单易行、便于掌握,特别是在绿色供应链这种复杂系统的绩效评价决策时更能体现迅速及时的优越性。

根据平衡积分法的思想,从财务、运营、环境、可持续发展4个维度建立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云理论与物元方法相结合,是唐秋生、赵胜男和吕先洋提出的模型。

姚芳、张于贤、王立甫、叶冰冰还提出了基于增强型BSC模型;李剑虹提出了基于属性方法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该方法使得评价指标更具定量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宋巧娜基于论据理论的模型,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基于模糊模型的绩效评价,它是最常用的方法。张志伟与陈铭、周晓辉、冯艳飞与蔡璐分别从模糊数学理论、模型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三种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进行了建模,深刻地探讨了模糊方法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的具体运用[4]。

陈梅与毕晓航、柳键与叶影霞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结合实例对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进行了评价。

2.国外在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研究方法上,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同时附有大量的调研问卷和统计分析等。

国外学者Scott D.Johnson 认为,环境绩效的改善能够促进绩效的改善,最终实现经济增加值。他利用平衡计分卡原则识别并选择了环境绩效指标。另一学者J.Sarkis 利用网络分析法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进行了评估。

三、发展趋势

绿色供应链所研究的内容极为广泛,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这就使得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具有复杂性。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1.由于绿色供应链理论产生的时间比较短,在实践中的应用也不是很广泛,造成对企业案例的搜集比较困难。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进一步深入到企业的内部,调查尽可能多的绿色供应链的实例。同时,要总结行业的异同点,根据行业的特点建立既有侧重点又有通用性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2.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尽量避免由于主观因素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造成影响。因此,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智能建模方法非常有研究价值。

3.绿色供应链在绩效评价上,如果能与计算机相结合,不仅可以设计出更为完整、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还可以更好的检验绿色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效果。所以建立一个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信息平台,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结语

绿色供应链是生态环保、绿色制造理论、供应链管理等学科的交叉,国内外对它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企业改善环境绩效、提高综合竞争力,最终达到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等方面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的战略模式。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已不少,但是要想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探索。如何使企业在环保方面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还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商界,2010,(7):221-222.

[2] 张艳丽.浅析绿色供应链[J].物流科技,2011,(9):67-69.

[3] 方灏.浅谈绿色供应链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94-95.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范文第8篇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非常耐人回味。在博弈论中,对人的最基本的假定是:人是理性的(或者说是自私的)。理性的人是指他在具体策略选择时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囚徒困境”模型也是基于理性人的利益冲突。但在博弈论中,由于双方各自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结果导致了群体利益的损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仅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去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样做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却有碍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思想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本着共赢的原则,使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都能获利的从而能够适应当代市场竞争环境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对囚徒困境的分析不能仅仅从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应该是在“局中人”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也正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囚徒困境分析。

2供应链管理概述

2.1供应链管理产生背景

在20世纪40-60年代,企业处于相对稳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很适合企业的发展。但是在90年代,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式下,“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如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业务活动、使企业在多个领域面临竞争对手、增大企业的行业风险等。鉴于“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从8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了这种经营模式,随之而来的是“横向一体化”思想的兴起,即企业利用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企业只注重其核心竞争能力提升,而将非核心的业务委托或外包给合作伙伴。例如,福特汽车公司的Festiva车就是由美国人设计,在日本马自达生产发动机,由韩国的制造厂生产其他零件和装配,最后再在美国市场上销售,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零售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这条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达到同步、协调运行,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收益,于是便产生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

2.2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新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目前还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或对其相关活动进行清晰的描述。这里仅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供应链管理进行阐释。供应链管理的广义定义:包含了整个价值链,描述从原材料开采到使用结束,整个过程中的采购与供应管理流程。但是,由于广义供应链管理描述的价值链非常复杂,企业无法获得供应链管理提供的全部利益,因而,产生了狭义的供应链管理定义,即在一个组织内集成不同功能领域的物流,加强从直接战略供应商通过生产制造商与分销商到最终消费者的联系,利用直接战略供应商的能力与技术,尤其是供应商在产品设计阶段的早期参与。这种狭义的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提高生产制造商和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2.3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它的先进性体现在是以顾客和最终消费者为经营导向的,以满足顾客和消费者的最终期望来生产和供应的。除此之外,供应链管理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客户为中心。在供应链管理中,顾客服务目标的设定优先于其他目标,它以顾客满意为最高目标。供应链管理本质上是满足顾客需求,它通过降低供应链成本的战略,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应,以此提高顾客满意度,获取竞争优势。

(2)集成化管理。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它是一种从供应商开始,经由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的全要素、全过程的集成化管理模式,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的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以达到全局最优。

(3)对物流一体化的管理。物流一体化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物流合作,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供应链管理实质上是通过物流将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联接起来,改变了交易双方利益对立的传统观念,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建立起共同利益的协作伙伴关系,供应链管理把从供应商开始到最终消费者的物流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管理,始终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物流的各项活动,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最低,实现供应链整体物流最优化。

(4)供应链管理是“外源”整合组织。供应链管理与垂直一体化物流不同,它是在自己的“核心业务”基础上,通过协作的方式来整合外部资源以获得最佳的总体运营效益。

(5)节点企业密切合作、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在供应链管理中,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企业已经超越了组织机构的界限,而要通过与供应链参与各方进行跨部门、跨职能和跨企业的合作,建立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追求共同的利益,发展企业之间稳定的、良好的、共存的互助合作关系,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竞争与合作是无处不在的。笔者认为对于竞争与合作有两种方式,即合作基础上进行竞争、竞争基础上进行合作。这两种方式哪种方式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笔者的观点是:合作基础上进行竞争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也正是供应链管理思想所倡导的。

3基于博弈论的囚徒困境分析

3.1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个嫌疑犯都有罪,但是缺乏足够的证据。实际情况是:如果两个人都抵赖,警方证据不足,只能各判刑1年;如果两个人都坦白,各判刑8年;如果两个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10年。所以。每个囚徒都有两种选择:坦白和抵赖。表1给出博弈的支付矩阵。

3.2基于博弈论的囚徒困境分析

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均衡:在均衡中,每个博弈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战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优战略。也就是说,所有人的战略都是最优的。这里谈到的囚徒困境其实就是纳什均衡的一个经典案例。纳什均衡的前提就是: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所以,囚徒困境中的两个“局中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假如他坦白,我抵赖,坐10年牢,坦白最多才8年;他要是抵赖,我就可以被释放,而他会坐10年牢。综合以上几种情况,不管他坦白与否,对于我而言都是坦白是最优策略。两个人都会这样考虑,最终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结果都被判入狱8年。

4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囚徒困境分析

正如前面谈到的,在博弈论中,囚徒困境模型中的“局中人”由于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结果导致了群体利益的损害。但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率和整个系统的有效性,使系统的总成本达到最小,并使整条供应链的获益最大。21世纪的市场竞争已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其他企业结成联盟,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所以,出于促进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初衷,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即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实现自己和合作伙伴的“共赢”,对囚徒困境模型进行新的分析是有实效意义的。

从表1可以看出,囚徒困境模型中的“局中人”的支付成本为:双方都坦白支付的总成本为“坐牢16年”;一方坦白,一方抵赖支付的总成本为“坐牢10年”;双方都抵赖支付的总成本为“坐牢2年”。根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囚徒困境中的“局中人”就应该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为出发点,双方都选择抵赖才是最优策略。

由此导出的结果与博弈论的理论恰相反,供应链管理思想认为,双方都选择坦白其实是最不利于“局中人”的发展,因为他们的支付的总成本最高——“坐牢16年”。

5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经营策略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企业,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管理思想已愈发不再适应企业和行业发展的要求。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持续发展,不断获益,最佳的途径就是与其供应商及其客户更好的合作,将自身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供应商或客户,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互相合作带来群体利益的最大化,但可能会使某些个体的利益受到损害。供应链管理思想是指整条供应链的利益是最大的,但并不是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企业的获益都是最大的。由木桶盛水原理可知,木桶盛水的多少是由最短的板决定。在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中总有一个是效率最低的,而且整条供应链效率的高低也是由这个“瓶颈”所决定。要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就要使“瓶颈”环节的效率不断提高,结果是“瓶颈”环节的投入大获利小,个体利益受到损害。各个企业都回避供应链(或行业)的责任,不去“补最短的板”后果毕竟是整体供应链(或行业)的衰退,最终反馈给企业,对企业的利益造成损害,阻碍企业的发展。相信企业必将能够在市场博弈中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并且瓶颈是会发生转化的,原来的瓶颈经过创新、改进,就会成为非瓶颈,致使原来的非瓶颈成为新的瓶颈。创新后的非瓶颈也会因效率的提高获得更多的利益,新的瓶颈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也必须进行创新提高效率。结果形成了瓶颈—非瓶颈—……—瓶颈(新的)—非瓶颈(新的)的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经过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使整条供应链的效率不断提高,获得更多利益,也使整条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在供应链的节点企业的合作中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多利益选择合作,但仍有一些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合作,这与囚徒困境模型中的“局中人”一方选择合作而另一方却选择抵赖相类似。这种策略对于整条供应链来讲,并不是最优策略,因为在囚徒困境模型中这种策略支付的总成本是坐牢10年。所以,在实施企业联盟进行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供应链高效运作并达到整体效益最优化,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供应链激励机制,激励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能够按照供应链管理目标的要求为准则进行合作,达到共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