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识字教学的核心

识字教学的核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第1篇

一、从成功的识字方法中汲取营养

1. 集中识字

旨在通过一二年级快速大量识字,使学生尽早做到能大量阅读,来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基本做法是一二年级的四册教材每册都分为几个部分,在每部分中先归类识字,再读若干篇课文,“识字――阅读”不断循环编排。在归类识字中,基本字带字是最主要的识字方法。如由基本字“青”,带出“清、蜻、情、晴、请、睛”。

2. 分散识字

分散识字是斯霞老师实验成功的一种注重音、义联系,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为主要特征的识字教学方法。它与集中识字以字形为核心不同,强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

3. 字理识字

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这种识字方法,揭示和解析字理,以使学生牢固建立字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是核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是基本和有效的方法。

二、构建自主高效的识字课

1. 落实课标,识字、写字为重点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花很多精力进行频繁的问答,去分析课文内容,这就是越位;而用在识字、学词、写字上的时间很少,用在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上的时间很少,这就是不到位。要依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各项目标。”(崔峦)

2. 删繁就简,依据学情来定教

找准教学的起点,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 融入情趣,让学生快乐识字

(1)猜一猜(猜字谜)。如“三面有墙一面空,有个幼儿在当中”就是“匹”字。(2)编一编(顺口溜)。如“水边两棵草”就是“满”字。(3)赛一赛。内容:读课文、读字词、记字形、写字。形式:小组间、男女生、同桌、师生。(4)做动作。如“看、搓、掰、捧”这几个字可以边做动作边书写。

4. 依法导写,让写字有章可循

(1)掌握笔画的分类。(2)掌握笔画的形态特点。(3)掌握笔画的书写要领。梳理偏旁,化繁为简,剖析结构,依法指导。定位法:首笔定位“三、尖”、借笔定位“打、门”、依形定位“地、和”。笔画法:主笔突出“足、我”、笔画串门“矿、雄”、疏密匀称“川、勿”、笔画对称“木、京”、字无双捺“食、炎”、上紧下松“文、字”。结构法:向上看齐“吉、宙”、比较两边“点、会”、半包半露“画、幽”、品头论足“颜、伸”、上盖下出“床、屋”、外伸里缩“远、趣”。

5. 细读文本,选择恰当的方法

(1)边阅读边识字。识字写字为重点,学段目标落实处。情境创设激兴趣,问题主线贯始终。精选内容循线穿,随文识字不离文。识写重点非孤点,听说读写融其中。构建高效识字课,自主识字梦成真。(2)先识字后阅读。生字镶嵌文本间,集中提取勿慌忙。情趣盎然读文本,读通读顺最为佳。借助语境先认读,集中识字再展开。学有重点教有法,音形义中有侧重。复现巩固多形式,识写结合不分离。

三、学以致用,感受识字的快乐

1. 畅游书海,感受阅读的乐趣

2. 创编童话,编织七彩的童年梦

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第2篇

一、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在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识字写字就是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小学各个年级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为了强化小学语言文字训练,则需要将“识字写字”训练放在第一步。首先,老师需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由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所以需要老师革新传统的语言教学方式,准确把握小学生的爱玩心理,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一些生动有趣的识字游戏,如看图识字、猜字谜、写字比赛、开火车读汉字等,充分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识字写字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其次,老师还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识字、写字技巧和方法。

例如,老师在进行识字写字的教学过程中,可有效结合汉字的形成规律,让学生通过查拼音、查偏旁部首来进行识字,或者将同一偏旁的字列出来,让学生统一进行对比学习,如“什、仍、付、住、他”,而老师还可以将每一个字的偏旁用红色标注出来,以此强化学生进行记忆。通过采用这样的方法,能够为学生识字写字打下基础,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2]。

二、教会学生布局谋篇,拓展学生语言思维

为了强化小学生语言文字训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老师可教会学生布局谋篇,有效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例如,在进行《燕子》一课的教学时,其第一个自然段的寥寥数笔就将燕子的形象栩栩如生的描写了出来,所以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则能够感受到燕子的可爱。但是,这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感受燕子的可爱。因此,老师在让学生进行“读、画、说”来感受燕子的伶俐可爱之后,便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否注意到了为什么本课作者并没有写燕子的眼睛和嘴巴呢?是作者疏忽了吗?”当部分学生在回答了老师的提问之后,老师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燕子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燕子的翅膀、嘴巴和眼睛,并让学生分析翅膀、嘴巴和眼睛的特点。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其思维则一下被打开,一位学生回答说:“燕子的嘴和眼睛并不像翅膀那样有特点,所以作者选择没写”。然后,老师再顺势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在描写动物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动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通过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教会学生布局谋篇,从而促使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有效拓展,逐步增强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

三、重视教学生字词应用,强化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一)利用教材,拓展口语交际空间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留有空白,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将这些空白利用起来,引导学生想象,并通过联想,补充文章的空白之处。此外,教师还要营造出和谐、融洽的环境,让学生可以自在进行交流,从而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3]。

例如:在课文《珍珠鸟》的教学中,文章主要阐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念,文章最后作者写道:“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但是这个境界到底是怎样的呢,学生一般不易理解。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我们都生活在相互信任的环境里,人类不再伤害动物,我们的身边有小鸟、小猴等,这会是怎样的情景?”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很快就活跃起来,能够主动思考教师的问题,教师要适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生都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对这个“境界”加以描述。在激烈的?论中,加强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也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提升,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3]。

(二)加强训练,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为提升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要不断创新口语交际训练的方式,要富于变化,形式多样。教师要从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出发,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说的兴趣。

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拼音教学;兴趣培养;语言表达

阅读是掌握拼音乃至达到正确发声的重要途径,兴趣是拓展汉字积累乃至加强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而拼音与识字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个核心部分,因此,如何加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识字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本文基于阅读与兴趣培养两个视角展开论述,以期加强小学语文教学效用,提升教学质量。

一、阅读与拼音教学齐步

拼音是认识汉字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一个人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表达流畅,这说明其拼音基础扎实,在小学阶段未受地方方言或个人因素的干扰。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一,而小学语文教学显然也受到了地方方言的干扰,有些小学语文教师用地方方言来开展拼音教学,如将鞋(xie)子读作孩(hɑi)子,将日(ri)本读作二(er)本,将ɑ(啊)、o(欧)读作e(呃),等等,对学生以后的语言表达形成了极大的影响。拼音教学是以阅读为基础的,无论处于中国的哪一地域,用的是哪一种方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都应克服这些具有本土气息的语言特征,用普通话来教授拼音。同时,加强小学生对拼音的阅读能力,这需要教师采用一些方法,笔者现将其进行如下表达。

1.在校园内推行普通话

当代中国的家庭,电视、网络基本已全面普及,因此,严格来说自幼儿降生的那一天起,他们就已经在开始接触普通话了。普通话的发音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拼音是一致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还是不能正确发音呢?这是因为地域文化影响了小学生对发音的认识。他们的生长环境以母语为主,家庭成员用方言与其交流,在这样的影响下,即便小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学习到普通话知识,但对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校园内用普通话交流,摒弃方言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强制推行普通话,这既有利于改变小学生的方言发音,又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拼音阅读能力,并由此而加强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效用。

2.引导小学生多读、多看

教师可为小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如《布奇乐乐园》《一千零一夜》《小布头奇遇记》《365夜知识童话》等等,让学生在由图画拼音、与文字所描绘的奇境里认识更多的汉字,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帮助他们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从而提升阅读效用。

3.组织语言进行竞赛活动

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围绕他们近期所读过的一本书、一个故事、所经历的一件事等等,开展小小故事赛活动,让学生用语言将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表达出来,从而加强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此,在拼音教学中每当学生接触一个全新的拼音,会让他们首先形成记忆表象,进而与自身经历联系起来,这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拼音知识,加强拼音学习效用。

二、识字与兴趣培养同行

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由教与学所构建的师生关系中,教并非学生积累知识的唯一途径,更重要的还有“学”,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双管齐下,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识字是小学生的重要任务,传统的识字教学仅由教师来开展,教师读,学生跟读,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仅学到了一些基础知识,对汉字不能形成深刻的认识,更难以构建有效的教学关系。因此,在新时期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要以加强学生的识字兴趣为核心,并围绕这一核心开展教学工作,同时加强“教”的效用。这需要教师从两个方面加强引导。

1.深化、诠释每一个汉字的概念

汉字中的知识博大精深,通常一个看似简单的汉字在不同文本、不同语境下会具有不同的用法,且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升国旗》一课,本课首次出现生字“正”,传统教法通常围绕课文文本对这一生字展开讲解,即:当前、进行的、发生的、现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正”这一汉字绝对不仅具有上述含义,并且加强对这一汉字含义的诠释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讲解这个汉字时笔者为学生列出了这一汉字的所有用法。例如:正确;正常;坐正。同时,诠释“正”的反义词,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汉字的认识。

2.用游戏来加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其作用在于:其一,通过游戏可积累小学生的知识;其二,通过游戏可加强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例如,每天在课堂开篇时组织一次词语接龙游戏,既能够创设课堂氛围,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去学习更多的汉字,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此外,教师还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汉字书写活动,如模拟中央电视台10套“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的场景,由教师提问、学生书写,长此以往,可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汉字的兴趣,使学生通过“教”与“学”两个途径更好地获取知识。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拼音阅读能力与汉字积累兴趣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两个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不断拓展并完善两个层面的教学方法,使其成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宝库的利器,并以此来提升小学语文拼音与汉字教学效用,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汉语能力。

参考文献:

[1]韦月初.寓识字于听说读写中:小学一年级的识字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2(24):46.

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

一、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主要工具,是他们今后继续学习和从事各项工作及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它同时又是一门思想性和基础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对小学生的思想、情感有着很深的影响。语文课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应该首先保证把语文课开设好、教好,让学生学好。

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又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学生只有把语文学好,只有在识字上下功夫,才能在此基础上将其它学科学好。所以必须把识字教学搞好,作为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来抓。

二、识字教学的教学实践尝试

1.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节课的四十分钟,单就识字教学而言,是比较枯燥而乏味的。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从中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是非常关键的。

2.教给学生一定的识字方法

小学生,尤其低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不掌握一定的识字学习方法,他们的自觉性便不可能持久。因此,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必须要教给他们一定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规律,从实践中去体会学习。

比如“他”字,我先让学生找出这个字的偏旁,再将偏旁换成“亻”或者“氵”,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这几个字,学生就记得牢固了,同时也掌握了这种方法,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

另一种方法:从字的部首和字义识字。也就是把汉字音、形、义有机结合,掌握汉字自身规律,让学生在长期的识字过程中形成一种识字能力,比如提手旁这一类字,我先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特征:“都有提手旁”,教师指导:“扌”就是“手”,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字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会说与手有关。接着再让学生举例,哪些事情需要用手完成,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如:“扫地”、“招手”、“推门”、“扔垃圾”、“撕纸”等,这时教师便可适时总结,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汉字的音、形、义结合体,一个汉字的教学也就大功告成了。我个人认为,这既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体现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

3.加强辅导训练,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小学生识字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它的实现是建立在识字方法的基础上的,除了个人因素外,重要的是靠大量的反复训练。因此,在教给学生某种识字学习方法之后,就应该结合课文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具有较强训练价值的练习,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并加强辅导,使之切实掌握并理解所学的识字方法。在辅导训练中,我会认真分析从学生那里反馈回来的信息,然后进行第二次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练习。

识字教学一定要把“练”放进课堂,使学生所学的识字方法得到巩固,并将其转化为能力。识字教学没有练就谈不上学生识字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练是一个优化的过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练习使学生应用新知识的不足暴露出来,反馈给教师后,便于在课堂上解决,提高本课时的识字教学的教学质量。

4.独立运用

独立运用是培养小学生识字能力的关键环节。对于小学生而言,独立运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过程。因此,教师在激发小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并进行一定的辅导训练后,要为学生创设各种独立运用的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逐步内化为一种能力。

方式方法很多,如认读生字、抄写、组字、归类(把一定时期内所学的生字按部首、结构、笔画数、同音等进行归类),虽然这种方法容量大些,但规律性强,有利于掌握汉字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大批汉字的字形结构。

三、对识字教学的几点建议

1.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注意音、形、义相互结合,避免出现文字符号与文化的割裂

汉字是由音、形、义三个因素构成的统一体。教学生识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形成音、形、义之间的牢固联系。当感知其中一个因素时,就能准确再现另外两个因素,即见形能读音、明义;闻音能明义、写形;据义能写形、读音。当然,识字教学要和写字教学联系在一起,字形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汉字除了是一种符号,它还是一种表意文字。我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师在教“沉默”的“默”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为了帮助学生记住它的字形,教师先讲了“犬”的意思是指狗,然后教师编了一句口诀:“一只黑狗就是默”。在很多教师的识字教学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将“碧”分为“王、白、石”等。这样的做法,我个人不敢苟同,这样的做法只注重字形教学,忽视了汉字的文化因素,“默”就是不说话、无声之意,由“黑”与“犬”构成,黑象征沉寂无声,狗是善叫的,用“黑”与“犬”象征不说话、无声,我们就能体会出“沉默是金”的含量到底在哪里,假如你是哑巴沉默对你有意义吗?没意义,你只有在你能说、会说的情况下不说这个沉默才是金、才有意义。我们的先人造这个“默”字是多么的巧,如果简单地以“一只黑狗就是默”来讲“默”字,岂不是有些牵强附会,这不是对汉字进行随意解剖和想象吗?违背了语言文字的规律,会误导、制约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养成。

2要把识字与认识的事物联系起来

学生识字,要把字和它所代表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正确理解,运用得当。因此,就要把识字和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教学。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而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从具体形象到抽象符号之间有一定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在教学时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让学生留心观察,或者引导他们回忆有关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从直观角度去思考、概括,正确理解字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为儿童认识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同时,应该注意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与联系,教学中可适时运用方言帮助学生理解普通话中的词汇,可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3.要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常听老师说学生在读“望天书”,学生会读会说不能识、写。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将识字与听、说、读、写结合,这样能提高识字的效率和质量,防止出现只重视识字而忽视了听、说、读、写训练的偏向。

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第5篇

[摘 要] 从两节《会走路的树》一课的对比分析入手,提出低年段老师在进行“随文识字”教学时,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词意,更要做到四个“注重”:注重汉字文化的影响;注重文本中标点符号的作用;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随文识字;汉字文化;语文能力培养

近几年,“随文识字”在低年级语文课堂颇为受宠。何谓“随文识字”?“随文识字”即“随文分散识字”,这一理念最早由斯霞老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该理念倡导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关于如何进行“随文识字”,斯霞老师并没有提出固定的策略模式,仅生字词何时出现就有按课文内容顺序出现生字词,课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字词先出现,结合课文讲读拎出字词,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学习字词等多种方法。可见“随文识字”应根据学段特征因“本”施教,依据学生需要因“人”施教,根据字词特点因“字”施教。

“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教材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本文所列举的课例《会走路的树》,教师在教学中都凸显了识字、写字教学的地位,体现了年段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教对于生字词的重难点的把握都十分准确,但对于生字出示的时机和处理的方法又有所不同。请看以下几个教学片段的对比:

“好奇”一词的教学

【课例一】

师:这棵小树是金色的,还走来走去,多漂亮多神秘。小鸟和这棵小树相遇了,看到这会走路的树,小鸟感到很――

生:好奇。

师:这个词谁来读?(出示词卡:好奇)

(一男生读)

师:真棒!其实这第一个字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第四声,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一起读。)

师:同学们,“奇”就是――

生:奇怪。

师:心中有了大大的问号,这就叫――好奇。所以“奇”字上面有一个“大”字。谁来学着小鸟好奇地问一问呢?

(一生读)

师:这是个问号,看到问号声音就要往上扬。谁再来好奇地问一问?

(一生读)

师:真好,像你这样的语气就叫作――好奇。小树是怎么回答的呢?谁来读一读小树的话,请你同样注意句子中的标点符号。

【课例二】

引读第一自然段

师:小鸟,我想问问你,当你看见一只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你心里想什么呢?

生:我感到很好奇。

师:是啊,感到奇怪又觉得很有意思就叫作――

生:好奇。

师:请你读读它。(出示词卡:好奇)

(指二人读,齐读)

师:哪只小鸟来好奇地问一问呢?

(一生读)

师:真懂小鸟的心情,谁再来好奇地问一问?

(一生读)

师:我不仅听出了好奇的语气,还在你脸上看到了好奇的表情。还有哪只小鸟想读的?

(一生读)

师:你看,把小鸟好奇的心情带进去读,就读好了。

“有趣”一词的教学

【课例一】

师:“趣”的外面是个“走”,小鸟和小驯鹿去了许多地方。(出示词卡:有趣)

(多媒体出示图片,配乐)

师:他们走到了绿油油的――(生答)草地。

他们走到了潺潺流水的――(生答)小溪。

他们走到了一泻千里的――(生答)瀑布。

他们走到了风景如画的――(生答)山谷。

还远远不止这些呢,这就叫作――

生:许多地方。

师:看,“趣”的里面还有个“耳”,“耳”的旁边是个“又”,“又”在古代代表“手”。想一想小鸟跟着驯鹿去了许多地方,它们会听到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

生:它们会听到小溪流水“哗哗”的声音。

师:大自然的声音多美啊。

生:它们能摸到绿油油的草地。

师:还能摸一摸大自然,摸摸草地的感觉真不错。

生:他们看见风景如画的山谷。

师:这里的风景真不错。

生:还能听见瀑布流淌的声音。

师:是啊,多快乐,多有意思啊。就像小朋友们说的,他们在一起,出去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玩一玩,这就叫――

生:有趣。

师:你看“趣”的外面是个“走”,里面还有“耳”和表示手的“又”呢。看来,有了好朋友的陪伴日子就特别美好。你能带着这样美好的感受读好第三小节吗?

【课例二】

师:在相互陪伴的过程中,它们还看了许多――有趣的东西。读好这个词。(出示:有趣)

(指名读,齐读)

师:看,“趣”有个走字旁,他们就这样一路走着走着,去了哪些地方,看了哪些有趣的东西呢?想不想看看?

(多媒体出示图片,配乐)

师:小鸟跟着它去了――

生:小鸟跟着它去了草坪,看见小蚂蚁在搬食物。

师:有趣吗?

生:有趣。

师:再看看,小鸟跟着它去了――

生:小鸟跟着它去了河边,看见了小松鼠在喝水。

师:小松鼠一边在喝水,一边在照镜子呢,有趣吗?

生:有趣。

师:小朋友,有趣的事太多了,说也说不完,谁来快乐地读读呢?

(一生读)

师:天天在一起的日子就是这么快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纵观以上课例,我们不难发现,两位教师在处理课文关键词上都特别重视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可以说在帮助学生理解词意上费尽了心机。可是,细细品味,在课例一中教师除了带领学生理解词意之外,更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带领学生初探语文言语形式的奥秘,品尝言语形式的甘美。同时教师还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的训练,真正使学生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让学生在“得意”的基础上更“得言”。具体表现在:

一、注重汉字文化的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因此,低年段的识字教学仅仅落实在理解词意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但是,这些内容不应该简单地作为口号,向学生灌输或强迫记诵,而应该潜移默化渗透在学习识字与写字的过程中。

课例一中,教师在教学“好奇”“有趣”等词语时都关注到了生字的字形,可以说教师对汉字文化的教学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是线性的教学而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以“有趣”一词为例,两位教师都关注到了“趣”字的偏旁。课例二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 “趣”有个走字旁,提示学生:他们就这样一路走着走着,去了哪些地方,看了哪些有趣的东西呢?为下文学生练习说话做了铺垫。在这里,对“趣”的字形分析显然是为了下一个环节服务的。相比较课例一的教师,出示了“趣”字后,引导学生观察该字的组成部分:“趣”的里面还有个“耳朵”,“耳”的旁边是个“又”,“又”在古代代表“手”。(出示手的古文字)想一想小鸟跟着驯鹿去了许多地方,它会听到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在教学完练习说话的环节后,又回到“趣”字上来,总结“趣”字的特点:你看“趣”的外面是个“走”,里面还有“耳”和表示手的“又”呢。相信这样一来,学生将永远记住“趣”字的写法,并对中国的汉字构字产生兴趣。学生识字的过程不仅是记住字音,掌握字形,了解字义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积淀的过程。只有像课例一中的教师那样才能教出文化,实现传承。

二、注重标点符号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它所强调的是要将标点符号的学习与阅读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标点符号的作用。教学的重点不仅要把标点符号当作知识来认知,更应当作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感情表达的一种手段来掌握。因此,“随文识字”的过程中,教师的眼中不但要有“词”有“字”,那一个个充满情感的标点也不应忽视。

两个课例中,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好奇”一词,对其进行了指导。课例一中,教师在和学生一同讨论“好奇”一词的意思后,引导学生学着小鸟好奇地问一问。在学生疑问的语气读得不到位时提示:这是个问号,看到问号声音就要往上扬。在此,教师没有机械地讲解问号的相关知识,而是根据故事的情节利用“好奇”一词自然地引出对问号的认识。针对目前低年段学生知识储备大有差异的状况,教师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问号的学习。到此,这个环节并没有结束,紧接着,教师又说:真好,像你这样的语气就叫作――好奇。小树是怎么回答的呢?谁来读一读小树的话,请你同样注意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可见,教师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成了“好奇”一词的教学,又引导学生体会到问号的作用。不仅如此,学生对问号的作用有所感悟后,再来学习后面的感叹号,便是水到渠成了。再来看课例二,教师在告知“好奇”一词的意思后,让学生来“好奇”地问一问,而对于疑问的语气完全没有指导,所以学生读得很平淡。虽然再三指名站起来读,但学生没有调动生活经验,没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又怎能入情入境?而教师也失去了一个指导问号和感叹号的好契机。

三、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从以上的表述可见,在低年级阅读故事和诗歌,主要不是培养阅读分析能力,而重在阅读过程的展开,关注的是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活动,从课文的语言中直接感知事件、人物或情景。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儿童而言,个体生动的活动过程和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投入,那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象感染和情感渗透,比头头是道的理性阅读分析更重要。文本中的核心词往往是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情感体验和想象活动最好的素材。

两个课例中“有趣”一词无疑是教学的重点,两位教师都在“趣”这个核心字上反复琢磨,不但从字形结构上进行分析理解,更为下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想象说话进行了铺垫。虽然两位教师都运用了多媒体出示图片创设想象情境,配乐营造氛围的方式,可是收到的效果却相差甚远。课例一的教师,从汉字字源与文本内容的联系点入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领入文本学习的情境。依照学生的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经验铺陈,把已学的知识在这里有效建构,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辐射,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重视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有表达的自信心。”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还能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感受文本的核心内容,是对文本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有着重要作用,更是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本质需要和崇高追求,语文芳香的独特韵味也恰恰蕴含于此。“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中也要不断探寻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契机。

“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究,笔者只是结合前后两次听《会走路的树》一课的感受,对其做了一些粗浅的思考。这条道路上,我们仍需要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第6篇

识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语文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基于此,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就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注意挖掘汉字本身的趣味,摸索合乎儿童认知规律的教法和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有意识地激发儿童学习汉字的兴趣,让识字教学充满情趣,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一、歌决识字

儿歌朗朗上口,生动有趣,运用歌决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一些难识难写的汉字。如教学“雪”字,编成“大雨哗哗下,把山冲倒了”;如把“碧”字编成“王伯伯,白伯伯,石头上面并排坐”、“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一火灭,田力男,人木休,手目看”等等。如此一编,既识得了汉字又记住了字形,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二、表演识字

一二年级的学生爱动爱玩,教师可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有意地让学生动起来,用动作演示来学汉字。如学习“看”字,可让一学生表演孙悟空,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向四处张望。学习“从”字,可让一名学生跟随另一名学生走。这样,学生既记住了字形,也了解了字义,又不觉得枯燥无味。

三、谜语识字

谜语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同样,猜字谜更是学生们喜欢的游戏活动。猜谜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能锻炼他们的思维,想像,记忆和表达能力。为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除搜集、整理好字谜外,还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编字谜,帮助学生在猜、编字谜中识字。如教学“午”字,可编成这样字谜:“远看像头牛,近瞧没有头,要问是啥字,看看日当头”。再如“获”字:“头上一堆草,下面二狗咬,若是能猜到,收获真不少”。

四、图画识字

汉字从结构上可分为两类――独体字和合体字。象形字多为独体字,它是源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是描绘事物的形象、轮廓或局部造出来的字,故有“书画同源”之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汉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日、月、山、水、田”等,就像图画一样。教学中可根据汉字的这一特点,从字形、从实物图形入手,将汉字以形像生动的图画展现出来,这样,既可引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又可加深学生对字形、字义的记忆及理解。

五、韵语识字

即根据儿童特点,以“趣味性”为核心,将生字编成句式整齐,合辙押韵,通俗有趣,易于理解,短小精练,琅琅上口,便于诵读,易于记忆的韵文。学习时,通过读一读,讲一讲,唱一唱,画一画,玩一玩等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如学习“晴,睛,清,蜻,请,情”这组字时,可编成“青”字家族儿歌:“日字旁,表太阳,太阳出,天气晴。目字旁,表眼睛,水汪汪,大眼睛。三点水,水灵灵,小河水,清又清。虫字旁,虫有关,天上飞,小蜻蜓。言字旁,开口说,客人来,里面请。竖心旁,表思想,我高兴,好心情。”

六、游戏识字

学生学过的字很快就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

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第7篇

纵观低年级识字教学,很多教师不了解汉字的规律,不关注儿童的思维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具体性,只把汉字当做一个个单独的符号来教,导致了识字教学效率低下,使学生出现了记得快、忘得也快的现象。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识字教学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感悟汉字的魅力,把握汉字的形、音、意,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识字的枯燥性,让学生在兴趣中快乐识字。

一、在生活中识字

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在教学《菜园里》这课时,我提前布置学生随家长到菜市场选熟悉的或爱吃的蔬菜,并让家长用字条写上菜名,第二天孩子们把自己爱吃的蔬菜分别报上来,然后我把提前写好的字卡让他们指读,学生非常认真地记住了各种蔬菜的名称。将枯燥的识字教学融入生活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一些本来少见、复杂的字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记住了。

二、在题目中识字

题目是每篇文章的核心或者中心,往往会有生字出现,若能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必将减轻识字的负担,比如在《乌鸦喝水》一课时,课题的引入我采取激情引用,我说:“今天有一位新朋友要和大家一起上课,你们欢迎吗?”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出示“乌鸦”图,并随机说:“请你们和他打个招呼吧!”孩子们有礼貌地说:“欢迎你,乌鸦!”我随机出示“乌鸦”一词,此时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很高,很容易就区分了“乌”和“鸟”的不同,“鸦”字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样在题目中分散学习了两个会认的字。

三、在辨析中识字

低年级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能记住一个字的大致轮廓,但是忽视细节,添笔少画,多点少横以及形近字、同音字混淆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如何指导学生对汉字从粗线条的勾勒到细线条的感知,比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对文中“喝”和“渴”做了如下的设计:我用挑战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说:“乌鸦知道大家很聪明,他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挑战吗?”学生兴趣浓厚,我随机出示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先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我要求学生找出有两个长得很像的字宝宝,学生很快找出“喝、渴”,我立即出示了带拼音的“喝、渴”的生字卡,指名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组词,然后记住字形。学生发现偏旁不同,我则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喝水需要口(口),口渴需要水(氵)”,这样进一步形象化的比较,加强了易错字的区别,随后我出示了“老师口 了,想要 水。”的填空练习,并自己造句。学生学得有趣扎实,再次辨析易混的字,降低学生识字的难度,提高学生识字的效果,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箭三雕”的功效。

四、内化文本识字

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第8篇

一.以故事作为识字的伏笔

学习也如赛跑一样需要有一个助跑的阶段,以唤醒存在于人身体之中的力量,使之发挥最佳状态来完成比赛过程。所谓助跑阶段,类似于学习活动得以完美进行的“伏笔”。而设下伏笔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最佳的伏笔是能够激发其兴趣,带给其听课之热情。于是,为了让识字教学更加有效,我们将聚焦点放在了“故事”上,决定以故事作为识字活动展开的一个伏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奠定基础。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树立“学习为何,为何学习”的意识,常常任由自己的喜好做事。因此,教师需要为其灌输正确的学习意识,把他们当成茁壮成长的小树,细心为其灌溉、剪枝,让他们积淀一些良好的习惯,更好地成长。以识字教学为例,在识字之前,教师要为学生识字活动的展开埋下伏笔,即要让学生了解识字的目的和意义。但是对其单纯地进行教化,并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教师需要以小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将识字活动目的和意义呈现给他们。例如故事法,关于识字的故事有很多,但最脍炙人口的,与学生年龄相符的还要数小萝卜头在白宫馆监狱生活的那段故事。那时候小萝卜头才七八岁,已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十分渴望读书、识字,于是就到黄显声将军的牢房“上课”。当时,他没有一本书、一张纸和一支笔,只能用小石头在地上刻,直到1949年9月6日,小萝卜头与父母一起被特务残忍地杀害,年仅八岁。这时,学生已经被小萝卜头悲惨的童年打动了,所以为了更进一步唤醒学生学习的意识,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地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感想。在想和说的过程中,小学生的识字学习意识自然被强化。这也为接下来识字活动的展开埋下伏笔。

二.以故事作为识字的载体

学习内容的传输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可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物,也可以是具有抽象性特点的东西。这样可以增强学习内容本身的丰富性,避免单一、枯燥乏味,使学生难以接纳。正如我们吃药一样,纯净水是药传输到我们胃中的载体,药通过水被我们更好的吸收。所以教师也应该洞察到这一原理,将其运用到识字教学活动之中,以故事作为识字内容的载体,将趣味性和知识性统筹兼顾,带动课堂进行一次升华。

如果说故事是识字内容的载体,那么在这里,文字就是镶嵌在故事中的宝石,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故事,将其拾捡,并将这些璀璨如宝石的文字积攒起来,形成一定的识字量。以“年”这个生字为例,关于“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教师可以将这个类似于故事一样的传说讲给学生听:在中国的古时候,有一个凶猛异常的怪兽,它叫做“年”,每到除夕的时候,它都会从深深的海底爬到岸上来吞噬人和牲畜。无奈村里的人都在每一年的除夕夜逃往深山。后来有一个白发老人在除夕夜那天来到村子里,用放爆竹,披红袍的办法将“年”这个怪兽驱逐出去。后来,每年的除夕,家家户户都贴对联、燃放烟花,守岁点灯,自此流传,“过年”就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学生通过这个故事相应地也会记住“年”这个字,又会由此延伸,了解和这一习俗有关的字词,例如:拜年、饺子等等。

三.以文字作为故事展开的核心

中国文字从古至今经历了数次的演变,其本身也具有很丰富的色彩,我们通过对这些文字进行丰富的想象联想,交织成一幅具有故事性的瑰丽画卷。作为教师也应该让学生从文字之中获得这种乐趣,让其以文字作为核心,去联想与该文字有关的故事,并将所联想出来的故事分享给学生听。这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加深对生字的印象,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述能力,为其以后的作文有言可叙奠定基础。

比如在学到“竹”这个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个字,编出一个故事来,或者是将与此有关亲身经历的事件讲给学生听。这时候,小学生天生所具有的惊人想象力就会被激发出来,围绕“竹”字,天马行空地讲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学生自然也会对这个字记忆深刻,同时也训练了自己的叙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