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课程改革;核心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社会”的时代,在知识社会里,基础教育最需要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学力,而“创造性”学力的育成不仅仅是靠知识的习得与再现的“记忆型”学力,更要靠能动的“思考型”学力。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目标出现了变革,在学科的知识技能之上,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自我调整等高阶认知能力和沟通、协调等社会技能,以及反省性思维、自律性、协作性、责任感等人格特征与态度。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5年提出的“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就是希望解决: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确保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同时去推动社会的进步。

教育部在2014年3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并将这一概念摆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意见》强调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本次的中学课程改革就要提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给出“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明确指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应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根据《意见》要求,教育部课程中心组织中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研究制定中学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在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中应达成的核心素养要求。

“核心素养体系”是不同学段育人目标和任务的依据。根据《意见》的要求,在提出“核心素养体系”后,这一体系自然也就成为中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依据,也自然成为中学物理核心素养提出的依据。

二、实验探究能有效促进中学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所有内容都有实验基础、逻辑思维和教学表达这三种要素。物理学主要有四个特点:(1)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实践联系密切、应用广泛的基础科学。(2)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3)是一门实验科学。(4)是一门严密、定量的精密理论科学。基础教育阶段,物理学是一门生活气息浓厚的学科,较其它学科,它与实验和生活实践联系更为密切,所以探究学习的观念和方法更容易与物理课堂教学相结合,有效推进素质教育。

中学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实验探究是中学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科学实验探索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情境,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活动,最终实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在此阶段的物理教学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2]。

1、中学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

探究教学基本模式:导入探究应用拓展总结

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教学资源条件及学生知识、能力基础等差异,教学模式在具体应用上可呈现出一定的变化,主要是课堂环节的增减和环节顺序的变化。所以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通常按下列模式组织实施: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

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

2、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策略

(1)观察是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切入点。

中学物理实验学习离不开科学探究,而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最基本手段。物理实验探究学习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而问题的发现又源于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首要措施就是教师要适时提出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有价值、有兴趣的问题,或向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知识,使学生乐于去观察、去发现问题。

(2)实验探究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闪光点。

物理教师应按照物理学科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创造条件,使教学活动围绕着实验来进行,并尽可能保留探究的性质,把教学活动变成“模拟的科学发现过程”。经分析发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有的已为学生做好了设计方案,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有的则只给学生提出了问题,其余部分如制定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完全要靠学生自己去独立完成,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很有积极的作用。

(3)思维是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发散点。

中学生思维发展迅速,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相对优势,而好奇心和探究求知事物是他们的天性。中学生富于想象力和观察力,常常提出一些新设想、新见解,或乐于尝试一些新方法,在思维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而中学物理实验的探究教学,正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使他们的发展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才能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4)中学物理实验探究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开放性和探究性。

探究学习中,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是以问题为载体,整个学习活动以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自成序列。所以,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应具有很强的问题性教学策略。由于要研究的问题来源广泛,所以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教学策略。教学的本质对学生来说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体验,从而提高探究能力。所以,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应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教学策略。

(5)选好探究课题是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基础。

①根据教学目标选择课题。在探究教学中确定是否用探究教学,哪些内容用探究教学,教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根据目标的侧重点选择教学方法。一般来说,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容更应进行探究教学。

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确定探究课题。一个有难度但又能让学生获得成功且又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就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方式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也只有适合于学生又有意义的课题才能开展有收获的探究活动。

③充分考虑具体的教学资源条件选择课题。在确定课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获得信息的可能渠道:图书、资料、网络等。物理中,很多假设需要实验来验证,实验器材,哪怕是自制器材的可能性都应纳入考虑范围,或者提供给学生获得实验器材的可能渠道及线索。

④根据学生的生活、活动经验选择课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最能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课题,特别是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获得的问题,教师应充分予以重视,并大胆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同时教师在确定课题时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差,就是同一区域的不同学生也存在差异,为此,教师应深入调查了解,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题。

(6)激发探究热情是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关键。

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有广泛的参与性,学生有兴趣,求知欲强,都乐于参加。所以创设情景、目标激励、成功体验等是激发研究热情的有效方法。

①创设问题“情景”,要求提出的问题有较强的趣味性与诱导性。一节新课,如何导入是关键。“问题导入法”是教师常用之法,然而探究学习提出的问题,不但要有“思考性、趣味性”,还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应该能引入研究的契机,引入知识的生长点。

②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探究实验奥秘的欲望。研究物理规律,多数是要通过实验来完成的,但教学中必须避免“验证性”实验,因为那样还是将课本知识、结论强加给学生,而不能通过探究使学生自己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三、中学物理实验探究的方式

1.演示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完成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教师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对知识深入引导和研讨,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亲自探索知识,如能将一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经过分析、讨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则会从中悟出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例如:在研究焦耳定律的演示实验中,我是这样处理的:提前在课前布置预习本节课,以思考题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演示实验课题──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求学生利用自习课时间,实施以下过程:

1.1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关键是让学生考虑好实验原理,怎样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变为可以观察比较的对象。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不同的实验方案达十余种,有的甚至比教材上的方案还简单易行,有的让火柴梗吸收电热升温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有的让烧瓶里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使玻璃管的红水柱上升,有的让灯丝发热升温而发光……这样表演性演示实验变为开放性研究实验,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2自主选择实验器材

在完成设计后,有的同学到实验室借实验仪器,有的学生找老师帮忙安装实验装置,有的学生自己制作一些小器材,这样变纯观察性实验为创造性操作实验。

1.3自由组合,探索研究

经过交流,有一些同学的实验方案相近似,于是他们就自动组合,在实验过程中,互相交流切磋、沟通、共同研究。在交流中学会团结协作,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提高。

2.学生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

如果每次物理实验的实验目的、仪器准备、操作步骤、实验报告全部都由教师预先设计好,学生只进行“按方抓药”、“照图施工”,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不再会有浓厚的实验兴趣。因此,教师要适时、适量地改进实验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一些开放型的探究式实验。当学生已经熟悉实验的流程后,应该尝试让学生适当地亲身经历设计方案,选择仪器,制订步骤,设计表格,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实验评价等实验过程中的某个环节,使学生真正进入科学学习的状态和角色。当然在实验中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实验的信心,并对他们的实验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实验中操作上或思维上的“闪光点”。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原因,从中有所发现。通过探究式实验,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基本实验原理及其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能力型实验的研究对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团结协作的能力,敢于怀疑的精神和探索创新的意识等,还能使学生懂得要变换角度、变换问题去认识同一件事,例如:测电阻的实验,可以使用不同器材,不同方法,不同电路,其方法很多,有伏安法、滑安法、滑伏法、替代法、半偏法等,电路也有内、外接法,限流、分压接法等。而共同点都应用了部分或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课外小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

根据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部分知识点选作“实验探究”的案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达到能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的初步阶段,为以后评估、交流与合作等更进一步的探究打下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为适应时代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们物理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摸索和改进,激发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热情,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才能在物理实验这一广阔的天地,造就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范文第2篇

国际上长达二十多年的研究表明,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基础教育既不可替代也不能超越,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2014年3月底,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和课堂教学转型的方向。

第八次课程改革已历经十多年,这些年来基础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然而,当改革的激情逐渐消退,基础教育的改革者、学校教学的实践者们依然存在着困惑和困境:就目前而言,知识本位、应试教育仍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学科教学的表层化现象仍然突出;师生争分夺秒地获取知识,“有效教学”的追求过程中却出现了“成绩有效背后的兴趣缺失,教学有效背后的教育缺失”的现象。

如今,教育领域正在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必将为基础教育带来一场“深度革命”。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瞄准的不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应是学生的幸福成长和健康发展。坚持以生为本,强调以学生的学习状态或者心智发展为主要课堂形态,师生间“教”与“学”关系的重心最大可能地向学生转移。这一“教学转型”旨在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个深度的理解,并学会与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有机联系和理性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科教学更好地来助推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根”,实现“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启迪智慧”的价值追求。

教学转型应基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指标取向而言,“核心素养”应是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基础教育应给予学生终生受益的东西:一是思想素质,它是学生做人的基础;一是思维素质,它是学生做事的基础。

教学转型即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其根本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的21世纪公民必备的素养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2003年又增加了“学会改变”,并将这些基本素养视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五大支柱。基于此,新课程的教学要实现“四基”、“四力”的任务,即通过教学给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范文第3篇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1.根据岗位能力需求提炼专业核心内容

社会和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是职校的培养目标,对岗位能力的要求是课程设置的依据。专业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内容,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能够提供形成岗位专业技能必须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二是能够提供就业岗位所需要的通用技术、核心技术知识和能力结构;三是能为学生创建就业行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就业与人格发展。培养学生在动态的社会情境、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具备一定的主动应对能力以及责任感。

2.根据核心内容确定专项能力模块

核心内容提炼于数控机床操作工人必须具备的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以获得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注重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做人,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例如,培养数控机床操作工这一岗位能力的专业核心内容分析如下:

通过对核心内容、能力、知识、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入分析,我们将数控机床操作岗位的专项能力划分为四大块:通用技术模块、机械加工模块、数控编程与仿真模块、数控机床操作模块(见下表)。

3.根据专项能力模块设置核心课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根据能力模块,按照教学规律,通过一定的优化组合和科学创新组建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的主体是专业技能及相关专业知识的集合,课程内容的排序结构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顺序,体现教学策略,真正将能力培养放到了中心位置,实现了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原则。

4.根据核心课程规划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核心课程的目标取向基本一致,即强调能力与知识的整合,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内容与方法的兼顾。核心课程的课程形态和目标取向确定之后,还要考虑通用能力类的基础知识课程设置和职业能力形成链的完整性等问题。严格依据核心课程这一条主线,设置好基础课程和相关课程,规划和完善整个专业教学计划。

二、构建就业导向性课程体系框架

1.课程体系的主体内容

职业基础课程: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通用能力;通用技术课程:职业关键能力、职业关键技术;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认证课程:职业技能资格和等级认证;校企合作课程:根据就业单位需要开设课程,包括技术课、技能课和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课。

2.课程体系的基本内涵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专业技能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围绕形成岗位的工作技能和职业能力这个中心展开。通用技术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围绕着铺垫好专业技能课程而展开,而职业基础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则关注学生的整体精神构建,围绕着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通用能力这个中心而展开,既可单独开课,又强调将其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这三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依据岗位工作过程的需求相互协调、互补组合,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课程体系强调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引入国家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认证,将就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高度融合,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接轨。学生毕业前考取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从资质上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得到企业认可。

(3)校企合作办学是就业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把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各环节和要素充分结合起来,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在真实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培养。校企合作办学的开展,不仅能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理想与文化,提高职业素养与能力,而且帮助学生快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过渡平台。

(4)基于岗位能力本位的理念建立的课程体系,便于掌握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还能够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和发展,调整更新课程内容,调整教学计划,紧跟市场需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网上资料“职业教育理论系列论述”.

[2]张明德.讲座“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研究与课程开发”.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英语,核心素养,创新教学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掌握关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探究的重要目标。当前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教师应当由传统应试教育逐渐转向为素质教育,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多元教学方法,如此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无非是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要想帮助学生领悟核心素养内涵,教师必须要从语言内容的应用性花费时间和精力,切记不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思维。初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英语词汇和语法内容,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英语思维,教师必须要予以充分的重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内涵,逐步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研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提出具体的培养对策,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一、改变教学结构,引导学生思维取向

教学结构体系调整与改变是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传统的英语结构体系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采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方式,严重违背了社会发展需求,也阻碍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要想有效扭转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师间必须要配合交流,探索适合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近阶段的学习情况,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尊重学生的知识接收程度。同时要构建符合知识体系相关要求的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引领学生学习Whatareyoudoingforvacation?这节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加多元教学方法,先用有关的句子表达文章中自己在假期会做什么,来代替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并且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语言应用之中通过实施教学结构改革能够促使学生思维多元化发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转变教学育人导向,塑造学生核心素养

教书育人的教学手段成效性是当前时代赋予教师的新要求,教学内容不应当只放在提高学生的分数上,教师必须要将育人导向放置在学生的理想观念以及核心素养培育上。当前社会的发展缺乏的是综合型人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新时念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育人方面必须要讲究课程整体的价值和功能,在评价学生能力过程中应当从多角度入手。同时教师应当在英语授课活动中注意实践活动的多元性,培养学生的体验与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英语课程改革能够取得成效。教师必须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育人方针,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时先准备自己去过的旅游景点,或者是选取具有意义的照片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简洁的语言进行交流,通过讲解趣味的故事,提高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热情,同时要明确合理的育人导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

三、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内涵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相互结合,从而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教学观念。英语是一门语言性的学科,所以初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在英语教学实践当中,通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英语学习当中的学习情况,具体地提出教学问题,使学生能够科学分析从而解决问题,逐步完善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教师也要在阅读教学当中,设计多样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分层教学,创新教学形式,使学生体会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通过此类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权,还能够使学生在活动当中,通过辩论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实践当中,通过阅读使学生学会自己感悟和思考。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例如看全英文的英语电影,引导学生聆听英语的歌曲,并且利用英语游戏丰富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听觉、视觉当中学会感悟和探索,有效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将英语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过于重视提高学生的分数,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难以满足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核心素养是时展的必要元素,教师应当将核心素养培育方式注入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属于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日后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理念,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确保英语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认知水平,促进学生能力朝着多方向发展。由于英语是一门语言性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要通过实际性的交流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当中,想要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英语知识运用能力,导致学生在核心素养学习和培育的过程当中忽视了自身的发展和学习目标,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学生对于英语学习难以立体化的掌握。所以,教师要在英语教学当中多与学生沟通,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英语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争取在全方面都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便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知识。教师也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英语知识的拓展,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I’mwatchingTV这一节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探讨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取得良好的交流效果,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且形成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进而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英语来进行分享和学习,通过分享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利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塑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中,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思想。

五、从学生兴趣入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学习兴趣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动力,是在培养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时,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素养的关键途径之一。教师要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当中运用综合性的、课堂知识创新性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当中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roar这个单词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引导,播放老虎叫的视频,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感悟这个单词的发生和动物的叫声,使学生能够迅速融入到课堂学习当中,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从基础能力入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听力是英语学习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听力教学当中要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英语练习能力。由于词汇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性环节,教师要在思维教学当中,通过阅读引导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词汇运用能力,通过此类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学会词汇的联合和记忆,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当中,还可以通过利用英语短故事和多媒体结合,创造性地为学生建设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背单词的同时能够运用新单词。同时,根据故事使学生能够整体性地把握和探索,有效增强学生的英语词汇、听力和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锐蓝领;育人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58-02

“锐蓝领”职业人育人模式简介

“蓝领”是产业工人的别称,按照掌握技术的程度又分为“普蓝领”、“深蓝领”和“锐蓝领”。“锐蓝领”不仅拥有专业技术,还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锐蓝领”职业人育人模式从多维度、多层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提高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锐蓝领”职业人育人模式如图1所示。

“锐蓝领”职业人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使其首岗适应

所谓职业素养,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和职业精神等几个方面。学校从3Q7S①管理入手,以学徒制为载体,构建和实施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实施以准员工素养为培养目标的3Q7S管理 从2008年开始,学校从教室、寝室、办公室、实训场地、食堂、仓库、校园环境等全方位实施3Q7S管理,与企业管理方式接轨,营造仿真型的企业学习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行为习惯,在遵守规章制度中体会企业员工所应具备的素养。(1)开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活动。学生在日常生活、课堂学习和实训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做好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工作。通过这些活动的长期开展,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生活区清洁卫生、物品摆放整齐、教学区整洁明亮、秩序井然的良好氛围,实训区作业现场工具设备放置位置合理,提高了工作空间使用效率,保持了实训区的最佳状态。同时,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将企业的用人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为将来进入企业一线工作奠定了基础,缩小了心理差距。(2)开展素养、安全、节约活动。在推行前四个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参与素养、安全和节约活动,可以有效地巩固前期活动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工作和生活行为标准,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促使其继续养成良好的习惯,遵守规则。学校特别重视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可以制度化的形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加强了学生安全意识。学生将安全意识带入未来的企业活动中,便于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减少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企业创造价值。学生通过参与学校长期开展的素养、安全、节约活动,将已有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外显为职业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实施以工作岗位训练为基础的学徒制训练 学校分专业实施以工作岗位训练为基础的学徒制,由学校对学生教授专业理论知识,企业和学生签订培训合同,实际负责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培养职业技能。下面以我校金火机床维修班为例,分别从专业设置、训练设备、训练方式、训练内容等方面阐述学徒制的运行情况。(1)符合需求的专业设置。每学年初,浙江金火机床有限公司和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分别从人数需求总量、各工种人数需求量、课程设置、训练方式、训练内容、各工种岗位要求等方面提出详细的要求,学校结合金火机床公司的要求和本校实际情况,从二年级选拔学生开设专业和班级。专业设置完全符合地方企业发展的需求。(2)适合技能训练的设备。学校提供足够面积的实训场地和便利的基础设施,浙江金火机床有限公司提供设备、实训工具。公司按照自身的日常管理制度训练学徒职业技能,指导学徒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金火机床公司除了提供常规的训练机床和维修工具外,还将学徒实训场地作为公司的“售后服务部”,为公司顾客提供售后维修服务。学徒和师傅一起探讨问题、维修机床,在实战中提升技能。(3)严格的训练方式。金火机床维修班实施师傅带徒弟的训练方式,由公司派遣技术熟练的师傅对学徒进行技术培训和监督。在训练过程中,师傅对徒弟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学徒不努力、考核不及格,企业可以解除和他的培训合同。(4)灵活的训练内容。公司积极参与训练内容的制定,会根据学徒意愿调查表,结合企业实际工种需求,实施方向性内容训练,如安排电工、金加工、装配工、质检工、维修工等训练方向的教学内容。师傅在训练过程中会分别强化不同学徒的训练方向,实行一对一的技能训练,提高了学徒的技能学习效率,增加了学徒的就业信心。

(二)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以备多岗迁移

“锐蓝领”职业人育人模式不仅教给学生谋生技术、培养其实际生活能力,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其他岗位工作做好准备。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它的特征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种能力依然存在。它可分为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和外语应用等8大模块。学校设置一些基础课程,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模式。

实施以行为导向为主的教学模式 学校从2008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实施以行为导向为主的教学,建立起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新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1)专业理论学习以行为导向为主。学校聘请课程专家,分批次对教师实施行为导向教学培训,并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开展行为导向教学研讨和竞赛。经常开展这些活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专业理论课堂中,重点培训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为学生选择更多岗位提供了保障。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提倡重在实效的评价机制改革,在评价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考核内容,因此,学校除了组织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的核心技能证书考试,实现行业评价之外,更注重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2)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主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和交流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勤工俭学、创业活动,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社会经验,锻炼对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学校开展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的职业实践周活动 学生职业素养实践周活动由学校组织专门的团队负责实施,每周排出一个班级学生停课参加职业实践周活动,活动过程中落实“五个一”实践内容:塑造一名礼仪使者、行使一份准员工职责、设计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一个企业文化、体验一周劳动艰辛。同时,实践周要实施五项教育活动:礼仪教育、成才教育、生涯教育、就业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通过实践周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做人,训练学生做事,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学校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由团委统一领导,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其中。通过学生自主管理活动,实现对学生管理队伍整合和划分,明确职责,注重指导,将学生干部培训课程化、制度化。在管理过程中,更注重文明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将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内化为学生内心发展的需要。

(三)深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学校实施各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以熏陶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掌握创业方法、提高创业能力,让学生在“就业中创业,创业中就业”,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 学校积极创建“职业化”的校园文化,坚持校园环境企业化,教学环境职场化,人文环境礼仪化,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内,实现学校文化企业化,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科技文化节,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校园精神的重要内容。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广泛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氛围。

搭建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学校积极为全校师生搭建训练平台,将科技竞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立足点,并在工作中形成体系,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通过竞赛,推动学生参与科研、参与创新创业的需求,增强学生创业的主动性。坚持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强化内动力,锻炼其执行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不断优化师资结构,主动吸纳优秀青年企业家、成功人士等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或者讲座。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战技能。其一,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创立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基地。其二,结合学校实际,自行组织创新创业组织机构,以项目化运行手段,保证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其三,通过其他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推动学生参与科研,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树立一批创新创业教育典型,为学生提供榜样和激励 学校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从实习生中选出勇于创新、勇于创业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优秀实习生代表,从学校历届优秀毕业生中选出创业成功人士代表,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典型。通过他们的成长经历,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一定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同时,在教育典例选择过程中,注意选择对象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以便起到更好的教育示范效果。

“锐蓝领”职业人育人模式的实践成效

三年来,学校实施“锐蓝领”职业人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大部分毕业生实现了安心就业,毕业生就业率巩固在98%以上。部分优秀毕业生和学徒,实现了本地名企就业和高薪就业。

(一)满足了地方企业对紧缺人才的需要

学校联合地方企业推行学徒制,对学生实行订单式、一对一培训,培养出一大批适合各企业、各工种岗位的一线操作人员,较好地满足了地方企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本校培养的机械、数控、电子电工、汽修等专业毕业生,拥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成为本市先进制造业相关企业追逐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对一线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紧张局面,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011年6月17日举行的富阳市2011年第14次人力资源交流大会暨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专场招聘会,吸引了省内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加,为本校毕业生提供了2000个以上的实习就业岗位,岗位供需比平均高达6∶1。在毕业生供求会上,除富阳本地富春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富通集团等规模企业参与招聘外,国家电网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中策橡胶(富阳)有限公司、新兴铸管浙江铜业有限公司、杭州富春江实业有限公司等省内央企、国企也首次参加招聘,名企招聘数量显著增加,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实施“锐蓝领”职业人育人模式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大幅度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大力推行、实施3Q7S管理、学徒制、行为导向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等,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资源。三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如获得“创新杯”全国中职教师说课比赛农林类一等奖、财经类二等奖,浙江省中职课改专业创新课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等诸多奖项。我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也得到提升,完成或正在主持多个省级课题,如承担了浙江省中职财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注释:

①7S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3Q指Quality Worker(好员工)、Quality Products(好产品)、Quality Company(好公司)。

参考文献:

[1]吴发明,文菁华.7S推行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韩卫宏.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中职中专职业素质教育规划教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叶昌元,李怀康.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与实践[J].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课题组.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推行3Q7S管理的实践研究[J].职业,2010,(4).

[5]汤百智,吴立勋.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建立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作者简介: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工作过程;评价体系;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4-0075-03[作者简介]韦峥宇(1983―),女,广西柳州人,本科,广西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电子商务应用及研究。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了一大批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职学生作为中职教育的主体,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职业能力的强弱、创新精神的有无是衡量当代中职教育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符合时展需要和中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是强化质量意识、适应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极为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一、学生评价的含义及目的

学生评价是在系统、科学和全面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生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发展和变化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使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评价不仅可以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还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等整体素质进行评判,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评价体系是对学生未来可能面临的典型工作过程做出的相应评价模式改革。

以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汽车营销方向)为例,在对所属地的相关企业调查后,我们得出:学生毕业后主要面临的典型工作过程是汽车销售、客户服务以及维修接待。为适应这些工作过程,教师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因此,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二、原有学习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作为中职学校,应更多地去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以及某方面的特长,使学生在一个充满鼓励和认同的环境中逐渐发现自我、找回自我、重塑自我。过去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更为注重结果性评价以及对学生认知发展评价,忽略了动作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评价。主要表现为:

(一)注重评价结果,忽略学生在过程中的付出,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该转化过程因人而异,一些大胆且反应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快速成为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员工”,而部分学生却要从克服内向的性格开始一步一步缓慢前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这部分学生也许再怎么努力也追赶不上其他的学生,一个简单的结果性评价会深深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评价指标及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结果片面

以考试成绩定优劣,老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一直以来都是最常规的评价方式。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将要面临的工作过程而言,胆量、组织纪律性、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必不可少。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指标只能考核出学生的部分技能水平,无法准确考核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不利于改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另外,随着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学校与企业、社会的接触更为频繁,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仅仅由学校单方评定,忽略学生本人、企业及社会的评价,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片面,不能完全反映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情况。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

(一)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结果性评价的对象是产品,是与解决实践问题没有直接联系的学习成绩。过程性评价的对象是形成过程,重在所经历过程的完整。传统评价一般倾向于可量化的前者,却因为后者的难以操作而忽略。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下,过程性评价应重点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全面评估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并由此测量学生掌握通用能力的情况。同时,过程性评价的权重较以往应有所增加。

(二)评价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原则

评价主体即实施评价的人。构建一个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学习评价体系,变单一评价主体为多元评价主体,使评价结果更贴近企业需求,评价角度更客观公正,并且结果的反馈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指导,为企业提供实用人才。

(三)以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为导向原则

我们通过分析汽车销售企业岗位群各岗位职业能力构成及要求,得出市场营销专业(汽车营销方向)的工作过程;对接企业评价标准,将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作为学习评价导向,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形成学习情境和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达到熟悉工作环境、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工作能力、促进个性发展的目的。根据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和发挥其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可持续学习能力。

市场营销专业的岗位群主要有汽车销售员、客户服务专员、维修接待员、信息员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构建如下:

(一)学业评价

学业成绩是指市场营销专业的所有课程成绩,由教师、学生共同评价,以学生学习态度、学业情感、学习能力、考试成绩为核心的学生期评成绩为依据,采用百分制。具体算法为:学业成绩=教师期评成绩×80%+学生自评成绩×20%。学业成绩单科低于18分为不合格。

(二)日常行为评价

日常行为全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表现,以教师、学生、同学为评价主体,重点从学生日常诚实守信、仪容仪表、执行力、礼仪、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采用百分制,以上五项各占20分。具体算法为:日常行为得分=学生自评×30%+学生互评×30%+学校评价×40%。日常行为得分低于12分视为不合格。

(三)职业实践评价

职业实践是市场营销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也是学生从学校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过渡区。职业实践评价分成职业能力评价及职业素养评价两部分,各占60%及40%的比例。评价主体由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四方组成,权重依次为20%、10%、50%、20%,职业实践得分低于30分视为不合格。

职业能力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即专业能力及职业核心能力,两者各占50%分值。专业核心能力主要依据国家制定的从业标准或行业标准,而职业核心能力则依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划分,概括为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6个指标。为便于评价,可为各项指标赋予相应分值。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对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主要从责任心、独立性、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五个方面进行定性评价。

(四)附加项目加分

附加项目是指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实践中,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及社会活动等情况,根据获奖级别和相关规定直接将分数加入综合成绩中,评价主体有学校和社会。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有效引导,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力争上游。

按照最后综合得分划定等级,学习评价综合得分在59分以下的评定等级为“不合格”。(如图1)

图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通过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解决了原来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使学生注重完成与工作过程相同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就业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主体及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于保证客观性和全面性,提高学生自我认同感,都有一定的作用。实际上,任何一个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都不是毫无缺陷的,评价体系本身就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中。它与传统评价并不对立,而是一种互补和完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习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进有赖于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 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王瑞芳.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建[J].北京测绘,2013(5).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实施;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112-02

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国教育界的热词,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在人的培养上的一个聚焦点。当我们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人的发展内涵时,无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域,为现今进行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综观目前的讨论,理性思辨和文献研究的文章多,从学校层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改革实践研究不多。于是有人断言,核心素养不过是一种时髦的口号,过一段时间将风消云散,被另一个新的名词所代替。这显然不是严肃的学术态度,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外,现实教育实践的薄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校层面的实施就成为一个重要且必须解决的实践问题。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教育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核心素养并非从天而降,是教育理论和实践随着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人们对人的培养内涵的一种新的认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和界定,有助于明确我国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有助于矫正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种种乱象,可以为整治这些乱象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由此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对学校教育目的的新认识,它将指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说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判断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就是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由于学校历史、地域、文化、发展状况等的差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便成为必然,这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实施,就是学校根据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对本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认识、解读并转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以丰富的实践探索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

二、学校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1. 重建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是用课程育人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功能。过去的分科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虽然这也很重要,但缺乏对学生未来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必备素养的关注。学科各自为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别是与现实的隔膜,让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早早进入了“象牙塔”之内。

学校课程要更多关注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选课程内容,着眼学生素养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部位发力,才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设计原理,特别强调‘国民核心素养’重知识、能力与态度统整的重要性,以及‘国民核心素养’重视与学习者的生活情境进行统整的重要性。”学校要整体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实现培养目标,整合现有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重建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2. 关注学生课堂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进行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惯性的思维让教师很难走出偏重强调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泥潭,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产生兴趣、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获得成功体验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体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学习为学生素养大厦的建构添砖加瓦。每一堂课都重要,教师既要看到学生在课堂中的成长,也要看到课堂与学生未来的关系,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运用中形成能力,内化为品格,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体验性。

3. 变革学生评价标准

过去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学业标准的评价,其落脚点更多关注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关注的是成长中的人,指向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决定了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以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应是有所区别的。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需要学校结合实践研制符合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在人的发展的问题上,与其强调发展的统一性,强调统一要求,不如关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关注内在世界及其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共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建立科学的评价观,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虽然这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育的智慧和热情,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陪伴生命的成长,这不但是有意义的,也是让人激动和振奋的。

4.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改变过去以学科中心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型提供了契机。学校在课程设置、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需要重新考量,而这些的落实都离不开教师。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明确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进行课程教学与评价。

学校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引领教师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最基础、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学校要唤醒教师个体的生命意识,树立适应时展的教育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增强自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力,实现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生命在场”。学校要优化教师发展的内外支持系统,从关心、支持、引领、成就教师出发,建构生命自觉的学校文化生态,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让每一位教师在自我完善与超越中绽放出生命色彩。

三、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校本实施的几点反思

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核心素养的解读和具体的指标维度虽不尽相同,但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在众多的讨论中仍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的共识和倾向。学校在实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做出理性判断。

第一,把价值观教育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初的原动力,而且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在实施中要跳出学科本位,不仅教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品格养成,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核心素养不是僵硬的框架,它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集合体,体现在学生生动的发展中。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价值,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三,核心素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要割裂开来。核心素养之“核心”,是因为它指向了人自身发展和m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具有本质性和终极性的意义。虽然每个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具有独特的贡献,但也具有共性。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定位学科教学,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如何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学校在思考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必然会遇到诸多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同在。面对新的时代挑战,学校应有信心和勇气,在探索与实践中做出自己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2] 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之课程统整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3] 余文森.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范文第8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ality that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and high-skill talents is increase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 that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ignore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ies the this stage, and points out the paths for train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ies.

关键词: 独立学院;职业核心能力;高等教育;课程设置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ies;higher education;curriculum sett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292-02

0 引言

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的提高,不仅要求员工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例如团队合作能力神、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独立学院作为介于学术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之间的一种教育主体,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这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

1 职业核心能力的界定

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界定最早源于欧洲,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活动都需要,能适应职业变换、岗位转换和技术进步的一种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是一个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探索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教育模式中,逐渐重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并从理论研究、政策扶持和教学实践革等多方面开展职业核心能力教学实践。(表1)

根据我国学界认识,职业核心能力可以定义为个人拥有除专业技术能力之外的一项基本技能,这项基本技能并不具备专用性特点,即使个人转换职位和工作岗位,这项技能也是可以持续使用,也可看成是一项通用技能。这里我们需要明确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能力之间是存在差异,前者强调一个人的综合职业适应能力,后者强调是一个人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具备职业核心能力个人有处于其提升职业能力,适应多种岗位的要求;而职业能力提高却未必能个提升其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职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所谓职业能力,是指个人从事任何一项职业,所必须掌握的一种特有、专用、专业的能力,这项能力需要个人通过专业学习和特殊训练才能掌握,不同的职业要求不同职业能力,它与从事职业相匹配。职业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既有联系同时又有差异的两个概念。因此,在界定职业核心能力定义的同时,需要对比较分析其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上述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与职业能力相比,职业核心能力包含的内容广泛,适用范围广。职业能力内容单一,适用范围窄,职业差异会反映在职业能力中,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能力要求。职业核心能力是一项普遍性技能,对于任何一种职业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不会因为职业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活动必备的基本素养。第二,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隐性能力,而职业能力是一种显性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作为一种隐性的能力,很难直观地体现在个人的工作中,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劳动技能和素养,是劳动者适应职业和工作岗位变化、应对工作压力和职业挑战的能力,是保持和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条件,它是一种抽象能力。而职业能力作为一种显性的能力,是基于从事某项职业所引致个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和劳动技能,它也是个人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维持自身生存所必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它是一种具体能力。第三,职业核心能力获得需要长期积累和磨练,是通过个人不断学习、体会、揣摩和总结才能获得。职业能力是可以通过短期学习获得,职业核心能力无法通过专业知识学习获得。

3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政策建议

3.1 正确定位培养模式 首先,角色和功能定位。独立学院教育导向可以定位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其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要“以核心能力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保障、以实际应用为主旨”来构建教学体系、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最后,人才培养模式上定位。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的自身办学优势,发挥独立学院办学特点,准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2 优化专业设置 首先,独立学院在设置专业时,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和用人单位岗位实际需要为导向。其次,独立学院在设置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到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最后,独立学院在设置专业时,力争建立特色专业。独立学院的特色包括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很多方面,但主要体现在专业建设上。

3.3 建立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独立学院应建立全新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这种评价机制优点在于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目的在于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要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在现有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试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考核与专业知识教学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中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3.4 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过程中 现在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基本上都是实行职业能力的分层化教育模式,他们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都包含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独立学院教师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和专业的结合。在培养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工作过程或岗位标准为依据设计课程体系,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其中渗透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要素、指标,并分成可量化的等级标准,便于操作和考核。其次,教师可以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灵活使用项目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等更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最后,教师要把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实践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李霞.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2]邵艾群.论英国核心能力开发的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