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主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一、模式提出的前提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我们实际中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此比较,相差甚远,很多学生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做着他们不愿意做的试题,每天过着重复再重复的课堂生活。这些问题远离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受,小学语文课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充满了人性美,而且是非常有趣闻的,但我们的教学却充满了练习题、充满了无休止的重复再重复,这与我们的课程标准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情况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强调应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把学生的发展当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力图改变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和结束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二、模式研究的构想

(一)模式的实验目标。在课堂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们的学而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挖掘学生们潜在的学习能力,创造条件培养他们在学习上的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

(二)模式的构想和制定。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主要包括六个步骤,具体见下文。

三、模式实施的具体步骤

(一)“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步骤的具体实施。(1)创设情景,乐学新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们老师在上课前要告诉学生当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需要提升的能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可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比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做游戏学课文、老师范读、分学生朗读等。根据每个单元的话题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为新知识的课堂导入做好铺垫;(2)自读质疑,提高能力:在语文课中,朗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那么使学生养成自读的习惯就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重要一步。在教学目标和老师的引导下初步认识课文的篇章结构,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并能自觉地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对自学的思考有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加强自学的引导;(3)仔细品读,积极讨论:在让学生自读后,要让学生试着表达自己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使他们能够围绕教学的重要知识点,运用老师所教授的知识熟读精思,领悟课文的内涵,品读语言的精妙与结构的完美。自读后的讨论提供了自我表现的平台,他们的学习心得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流,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教学的学习气氛,还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4)总结回顾,自我提高:在讨论过后,要启发他们整理所学过的新知识,并总结课堂学习中用到的学习方法和规律,以促进能力的提高和迁移。这就要求做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自觉地回顾学习过程,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5)精心设题,当堂讲评:每节课讲授完后要及时的布置练习题,以巩固所学到的新内容。在练习的过程中要以质胜量,抓住知识之间的纵横关系,从而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教师应设计形式多样的、难度有梯度的练习题,或者引导他们自己出题,尽量当堂课的练习,当堂课批改完成,当堂反馈,可采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且以表扬为主;(6)得法课内,得益课外:仅靠课内教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使学生更快地积累足够的语言知识,加强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为他们积累语言素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读物,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说“教有学法,教无定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和在不同的教学情况下,教学方法要能够体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模式不可一成不变,而要有针对性和独创性。因此,我们提出了“整体—部分—整体”的课堂教学基本策略,设计了基本的教学模式,并提出了按授课情境的不同,相应地调节和变通方法。(1)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式,可以根据学生年级的高低采取不同的变通方法,并逐步提高教学的难度和加大他们的自学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增加自读提示和学法指导,加强对字、词、句及看图、朗读、说话、表演等的教学;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应该着重选择和增加自然段、简单的语篇结构及背诵、复述、读写结合、有序表达等项目的教学;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应对较复杂的语篇结构,文章的行文方式,把握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所表达的情感,认识新的事物等教学内容,加强教学;(2)对于具体的操作内容和方式,则要侧重体会语文表达的情感,加强理解句子的内涵;侧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归纳总结文章的中心大意;侧重文章结构方面的把握,对文章的整体认识要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结论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意志力;开放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219-01

主体性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新概念,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以育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主体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体现,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十分重要和迫切。

1 明确教学目标,增强主体意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教学手段的依据,又是教学的归宿站。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把握了教学目标,认识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意识到学习活动中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把当前的学习活动作为实现学习目标的手段。所以那些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好目标。这种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增强学生主观努力的意识,增强主体价值的意识,就会自觉地体现自己能动的力量,有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活动面也能随之扩大,探究问题的气氛自然就热烈了。某位老师用“据情节推,借课文补,抓神态析”的手法,通过与莫泊桑的对话来评价于勒这个人物,顺利达到了认识小说中的人物的教学目标。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评课说:“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随机应变,学生中不存在知与不知的矛盾,而是知得深与知得浅的区别”。

这种明确教师教学目标,凸出主体意识的教学活动,实现了学生发展水平与教学目标的一致。

2 参与教学过程,确立主体地位

学生是否能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决定着是否真正确立了其主体地位。传统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诸多,但最根本的是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老师那至高无上的“尊严”、支离破碎地分析、烦琐的提问、僵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堂变成讲堂,主人变成听众。

主体教育就是把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及其过程中的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表现和显示出来。这两者的联系点就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才能确立其主体地位;只有使活动具体丰富,才能确立其主体地位。活动充分必须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保证,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简化分析、优化信息、美化结构。

活动时间充分,就是给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充分讨论说话的时间。这样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确定学习内容、自学思考也好,讨论置疑、探索解答也好,都会有个人的感悟、体验、收获或再创造的机会。要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同时为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上课的内容必须丰富(优化信息),语言也要幽默。因为上课是学生认识、理解、创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情感体验的心路历程。丰富的内容与幽默的语言能让学生在语言艺术的熏陶下得到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的机会。

3 开放课堂教学,开发主体力量

学生潜在的力量是很大的,关键是如何挖掘、开发。以往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很难在教育意义上成为主体,而只能处于被灌输的、被管制的、被批评的、被指导的状况。开放主体力量,必须开放课堂教学,在观念上要开放,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视语文为广阔的天地,走语文生活道路,语文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让学生以课本为“窗口”,把目光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双手能巧起来,让嘴巴能流畅表达,让时间能自由支配,空间能扩大见识,从而真正把学生的潜在力量开发出来。

开放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必须要开放,要有弹性,不能囿于课内课本,课本的局限性是明显的,要向课外扩展和延伸,引导学生课余阅读训练,内化创新。语文课堂的开放,可以使语文教学具有丰富性、鲜活性、时代性,能促进学生全面的、主体的、和谐的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教学主体

在教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原有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发展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高中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强调教学主体的明确与侧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下笔者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主体的明确与侧重进行详细阐述,望其为现代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促使教师在此背景下能提高自身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教学特征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教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体性即表示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深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最终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强化主观能动性,并主动参与到客体认知中,从而主动获取自身所需的相关信息,促使自身成为学习中的真正主人;第二,民主性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教学特征之一,其主要表现在高中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民主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思想,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教学特征还表现在参与性上,即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应定期安排相应的主题活动,鼓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最终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效率,且优化学习方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教学主体明确与侧重的策略分析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达到明确与侧重教学主体的目的,要求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此,第一,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树立学生观,即应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着重强调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使其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能发散自身思维,并由此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认可的态度,最终达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目的。第二,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应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促使学生在此环境下调动自身的积极情绪,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明确与侧重教学主体的有效途径,对此,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利用语言描述的功能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调动主观能动性,最终主动参与教师安排的学习活动中。另外,教师在利用此方式来进行教学时,亦可通过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来完成相应情景的创设,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情景中,深化自身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合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软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中通过对相关视频的观看来发散自身思维,调动自身想象力。

3.加强课堂互动

为了更好地加强课堂互动,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着重强调互动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通过师生互换角色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促使其在此环境下能提高主体地位,进而由此加强自身的学习效率;第二,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策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从而促使学生在此环境下能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进而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提高自身学习质量。

综上可知,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教学主体的明确与侧重方面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并由此发散自身思维能力,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为了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主体的明确与侧重,要求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张 彪.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第4篇

一、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主要如下: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体制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国家所培养出的人才,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应试能力,却缺乏实践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且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存在低下的现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对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重视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2.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下,不断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时代教育对现代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传统应试化和灌输式的知识灌输模式,难以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种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只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忽视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征。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功能,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功能,这对于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渗透的现状

当前,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人文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缺失。对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而言,一门心思地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是广大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忽视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教师,资历浅,人文素养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正是因为教师自身缺乏人文素养,从而极大地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其次,过于模式化的教学,严重影响了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过于模式化的教学模式,影响了人文素养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从而使得高中语文的人文精神缺失。

三、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应当彻底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强化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不能忽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教育目标。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求教师不断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为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奠定基础。1.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一般而言,教师的人文素养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产生的榜样作用是极大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为实现人文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奠定基础。首先,教师要学会自律。这种自律是指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行为引导和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广泛的阅读,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并将这种阅读的习惯带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也热爱阅读。从根本上讲,这是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一种感染,却也是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有效途径;其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对自身的综合素质,自身的教学进行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这种教学评价,对于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实现良好的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求教师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渗透良好的人文教育理念,需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奠定基础。3.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感受人文光辉。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学科是渗透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应当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传统文化的光环,让学生感受人文的光辉,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当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精神缺失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通过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高中语文的教学,实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作者:黄霞 单位:遵义市习水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第5篇

一、正确认识教学评价的意义和目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需要对教学的评价给予高度重视。语文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的课程都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对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等进行全面地分析,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通过语文教学评价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教学评价还能够充分了解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目标及任务的完成情况,从而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此外,教学评价还能够帮助语文教学了解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与优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有三方面:首先能够全面、准确地对教师的语文教学情况进行合理评价,对语文教学的业务能力进行有效地考核;其次,对于语文教学中的各类信息能够通过教学评价及时进行获取,有利于教师准确地发现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并且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解决;最后,有利于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贯彻,不断促进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水平。

二、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

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师和学生水融的活动中展示评价的总结、矫正、促进和催发的教学功能。其运作机制绝不是学生被动地回答教师有心无心地提出的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的过程。现代心理学认为,主体参与性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始性机制。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分享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前提是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去参与教学活动。评价便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才能习得。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

三、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反思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总是以一定的价值尺度为基础的。“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语文教学评价还是停留在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上。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科的特点是它不全是一门认知的学科,教材没有明确的内容阀限,知识的系统性也有较大的人为因素,它的教学是多元与综合的,而语文能力是一种智能和技能的综合,因此,学生语文成绩或能力,不能只用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成绩来做量化测定”。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为了避免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就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地对语文教学评价进行优化。重视学生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等,使得教学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评价时,需要将学生评价、自我评价以及教师评价进行有效结合,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评价及同学互评等。学生的评价能力对教学评价的优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评价,让学生能够掌握评价的主动权,从而实现学生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

(二)改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想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优化,就需要不断地改善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在教学评价标准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评价及教师的评价,并且在教学评价前需要对评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准确掌握评价标准,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评价。

四、结语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第6篇

【关键字】:高中语文;语言教学;问题及策略

前言:语文教师对于教学语言的使用,比较重视的就是教学质量问题,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学成绩通常是衡量学生及教师对于语文课程认识的一个程度,高中院校逐渐发现语言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语言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用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语言缺乏实效性

语文的教学在如今课堂上,有很多制约性的问题出现。比如课堂上的对话内容,不要将对话当做是一种控制能力,课堂对话可以调动气氛,而且还可以成为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中国大多数的教学还是以教师主讲,学生听课为辅。这种授课形式确实影响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还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传递信息的角色,重点的理解和学习还是学生本身。

语文教学课堂语言缺少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的问题通常都不够引人入胜。简单的问答方式确实会使得课堂缺少语言的实效性,老师的满堂灌授课方式并被学生接受。将课堂提问控制在一个大概程度上,不要太过容易也不要太过复杂,如此才可以促进学生去思考,发挥学生本身的价值。提高整个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学的挑战是非常大的,如今国学的关注点应当将重点放在语言的应用上。关注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语言问题,加强语文教学的语言魅力,促进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度。

(二)语文教学语言中对学生个性化的忽视

由于中国语文的教学性质,语文老师大都按照大纲把课程交完之后,缺乏课堂上语言的应用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一味的急功近利会失去语文教学的营养价值,影响语言对语文教学的烘托,无法促进学生的接收能力。特别是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一边是压力,一边是对文化的学习,若是没有做到良好的引导,势必会减少自我个性化的语文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因为追求速度,而失去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应该更多的去考虑学生的真正接受能力。更多的将时间放在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上面,才可以发挥课堂的价值,也会使得语言功能在教程中得到最好的展现。

语文的教学中过多的提倡统一性,这就会使得课堂缺少人文性的关注,使得语文学习中出现过硬的记忆,没有一个比较文化性的教学。学生也不容易参与到课堂中,现在的学生的思想会容易被固化,不会凸显自己的文化个性。这给语文课堂语言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会影响师生的互动,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语文教学语言示范中缺乏有效性

语文教学在教学语言上一直缺乏规范性,通常在教师进行语文授课的时候,平时教师在授课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不规范的模式。在跟学生传达信息的时候,语速的控制、讲课是否拖沓、有没有重点强调的语调,这些都是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方向,教师在授课中尽可能多的考虑到这些问题。语言问题反映在教学中的任何时候,比如语言在讲解的时候含糊不清或者是不够流利的语言风格,会使得学生没有一个比较良好的接受能力。除此之外还有种种的语言现象,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平时教学的时候,重视并规范这些方向上的问题。这对于语文老师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有的学生还会反应在听课时,没有一个更好的兴趣投入进去。因为语文教学本应该是文化感最浓的一门课程,但是因为教育中语言魅力的不足,就会导致课堂失去原本的主导方向,语文传授的有效性就会得到流失。

二、高中语文教学语言有效性相关策略

(一)对有效讲授语言的认识

在一定的时间里,教师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使用的有效性的语言,就是在教学任务中完成的有效教学语言。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因为所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再加上整个知识系统强大,学生需要在一定时间里接受比较多的知识,所以讲授语言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具。

为了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教师必须重视语言应用的有效性。以学生作为一个主体,将语言教学发挥到最大的价值,在教师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思维的传授方式。教师需要根据平时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不断强化自己的教学语言。

(二)对有效讲授语言的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课堂的调整,要控制好在整个课堂中的时间。课程的推进需要在有效授课的配合下进行,使得语文教学更加规范化。学习需要主体的全力配合,那么就应该清楚学生的真正需求,对于语文知识的传授需要进行系统的语言教学构架的支持。充分满足学生在求学中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发展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

另外,语文教学不能只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灌输,在课堂上寻在有效的教学语言方式,去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配合度,这样就会真正的完成学习任务。但是,由于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通常会只重视知识的教育而忽略学生的自主成长,还需要在课堂讲授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结论:

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发挥了主动性,就不会有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将语言能力充分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语言与语文教学需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可以做到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学生也会真正的了解语文知识。语言教学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确实考验了高中教师的教课水平,在这种挑战中可以促进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不断强化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辅助教学,提高语言应用的价值,丰富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晓娜.浅谈高中语文能力的培养[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22).

[2] 赵传兵.有效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及评估[J].考试周刊.2007(37).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生活化教学 现状 对策

所谓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调动学生的课堂主体参与性,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不断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对当前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观点,实行与小学生身心相符的教学模式,通过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小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以下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小学生沉重的书包及一些带拉杆箱的书包,都让人不禁有点同情现代的小学生。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让很多学校和家长都实行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总结起来,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现状如下:

1.教师缺乏生活化教学的理念

虽然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培养,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依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师依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很少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也没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得课堂教学与生活严重脱离,不利于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2.教师没有尊重学生的生活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和生活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会更重视学生的因素,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发展。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明确,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生年纪太小,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照顾;或者有教师认为:小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所以需要教师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其实不然,当前的小学生,绝大部分已经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对很多事情有主观意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学会尊重学生的生活主体性,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3.缺乏有效的教学反思和评价

有效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改进,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进行教学反思的意识,没有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甚至部分教师不愿意承认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这种讳疾忌医的教学思想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分析

以上笔者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观点没有充分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面对这样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当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以实现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手段,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目标呢?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近年来一种比较有效且实用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活主体性,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又好又快发展。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化的情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达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现实状况,及时消除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利因素,从而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

2.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信息社会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现状,也可以改变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手段音、形、色于一体的教学优势,达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目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滥用多媒体,应当合理利用,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重视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应当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通过认真分析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优势、问题与不足,对于优势的地方应当再接再厉;对于不足的地方,应当及时进行改进,用正确的思想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方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此外,在和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亦可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是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强化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实现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静.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人文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学校教育的高度关注。而语文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已经成为高中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主要措施。但是,由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时间较短,缺乏丰富的经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高中语文教师积极解决。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不仅能够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而且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深刻意义。

1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教育存在的问题

1.1语文教育理念错误

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巩固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没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缺乏对学生精神素养的培养。例如,有些高中语文教师根据高考题型来开展语文教学,高考考什么,教师就将什么,没有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理念错误。

1.2语文课程缺乏人文思想

虽然,高中语文课程的课时数较多,但是,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语文篇目中的修辞、文法、篇章结构以及语言等技能上,忽视了语文知识中的人文内涵。另外,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学将课堂局限在教室中,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导致语文知识脱离于社会生活,语文知识的生命力逐渐削弱。

1.3语文教学唯科学化现象严重

从教学目标来将,高中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语文逻辑、修辞以及语法等系统知识的讲解,注重学生对语文理性知识的掌握,但是却缺乏学生文学情感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采用知识灌输的方式,将学生视为语文知识的容器,缺乏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视。并且,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开展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知识需求、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需求不相符。唯科学化的语文教学导致高中语文教育缺乏人文性和人性美,语文教育成为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和语言文法的训练。

1.4语文教师缺乏人文精神

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十分重视语文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而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写作技巧、语文阅读方法和语文解题方法十分了解,但是却缺乏教材人文精神挖掘的能力,无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情感,导致高中语文教学局限于技能传授和知识传授。另外,部分语文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在教学中居于课堂主导地位,全面操控学生的语文学习,难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本主义思想。

2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

2.1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充实自身的人文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哲学宗教知识、社会道德知识、美学知识、政治法律知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另外,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人文现象,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对学生的人本主义关怀,积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身心特征开展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内涵,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和精神;最后,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语文教材中人物的情感和人物人生经历,鼓励学生将人物的经历与情感相结合,使学生在感悟中了解人生的价值。

2.3积极开展语文活动

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开展语文活动,将学生带入到相关的语文情境之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人物中,加强学生对人物性格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悟能力。另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开展主题班会、主题演讲会、诗歌朗诵等活动,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4科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要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价值,又要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的人文知识,将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相结合;其次,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人文精神教育。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使人文精神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相衔接;最后,防止说教化倾向。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将人文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或语文知识相联系,使学生在实际案例中了解人文知识,避免单纯的说教式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俊红,朱花社.浅谈《大学语文》课对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