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科思政的核心素养

学科思政的核心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科思政的核心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科思政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英语课程思政;英语教育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当代仍具有价值和意义。“教学做合一”思想符合高职教学的特点,对于学习关系的构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学做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研究思路与启示。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实践为导向,注重师生成长转变,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在实践中统合知识学习、价值引领、德育践行,提升育人质量,是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所追求的实效。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

“教学做合一”思想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思想核心是“做”,即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二是教、学、做融为一体。教学做是一体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融合。三是“做”是“新价值之产生”。“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它包含三个特征,一是行动,二是思想,三是新价值之产生。“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在行动中产生新的思想,在行动中创造出新的价值[1]。“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于当代教育教学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构建了良性教育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载体的丰富性,倡导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生活的广度就是学习的宽度;指明了教育方法:以“做法”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是一种教无定法的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亦是一种方法论,挖掘其思想的当代价值有助于为当前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和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提供新方案。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适切性

“教学做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论,与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具有适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教学逻辑的统一性来看,高职英语教学的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求学生能在“做中学”,教师能在“做中教”;此外,课程思政教学遵循“知—情—意—行”的德育逻辑,这与“教学做合一”思想中的“知行合一”相一致。从英语学科的二元属性来看,英语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英语工具性目标的学习整体上遵循从“理论—实践”的规律;人文性目标的学习可以融合思政元素,如道德、价值观引领,两个目标重在“知行合一”,因此,“教学做合一”思想能提升两种教学目标的成效。从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来看,应考虑学科系统的上位目标、中位目标和下位目标。上位目标趋于宏观,体现了国家政策,如实现立德树人即是学科教学的上位目标;中位目标需关注学科教学的内部特点,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下位目标关注微观层面,涉及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等因素[2]。“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隐性的价值引领,是具体的行动指导,对英语教学的“三位”目标具有动态平衡作用。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宏观教学———顶层设计,一体育人

一是构建“平台+模块”的一体协同育人体系。以师范生英语教育专业为例,课程教学的宏观方案设计主要以“平台+模块”为主要形式,分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包括思政教学模块、工具性学科模块以及国防教育模块;专业平台以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为基础,分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践平台包括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拓展、专业实践。每一模块均包括知识教学、价值引领和课程实训,“教学做合一”思想和“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始终,各平台与模块协同作用,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相结合,共同构建一体协同育人体系。二是构建“特色+本色+底色”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课程方案以实践为导向,专业教学为核心,通识教育为支撑,共同构建学科思政育人的同向体系。以实践为导向,即思考学生毕业能做什么,体现了师范人才的特色教育;以专业为核心,即专业技能的培养,体现了师范生的本色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人格、道德、素养,是一种人的底色教育,共同指向学生的职业精神、道德信念、专业能力、素养提升。三是构建“三全育人”共同体。“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英语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需要优化教师资源,使系统发挥最大合力。在教学实践中,应系统化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共同体,实施“全员导师制”。“全员导师制”能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实现学生的德育(成长)导师、专业(学业)导师和实践(实习)导师的“三师一体”,分别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指导。

(二)中观教学———反向设计,正向施工

英语教育专业作为高职师范专业,遵循师范专业认证的标准展开课程设计,其中产出导向作为一种实践教学导向,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首先确定课程目标,即毕业生应达到的毕业要求,要“会做”;然后根据其最终目标,选择教学组织的过程和要素,这个过程即“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过程。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例,中观教学主要侧重于构建“教学做合一”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1.“教学做合一”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一是合作型教学。合作型学习在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关系,包括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在实践中,教师只有摒弃传统的主导与传授型教学,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探究与合作本身就是思维的实践,通过不断的尝试、检验,最终在实践中完成学习。此外,合作型课堂关系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领,学生在课堂组织中学会合作、学会协商、学会学习,这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一部分。二是思辨型教学。如果说合作型课堂教学侧重合作学习,那么“思型”教学则侧重独立思考,这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思辨能力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它是高等教育的必选项,而非自由选项[3]。创新精神的培养、独立人格的养成、职业道德的养成都离不开思辨能力的提升。在思辨教学中创设多种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辨,最终得出结论,有助于提升其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宽广胸怀和健全人格。2.“教学做合一”型实践教学英语教育应遵循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学校应构建“四习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即“学习—见习—练习—实习”,如第一学期组织学生观摩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职业认同感与职业理念;在校内进行模拟练习,完成理论向实践的初步转化;进入行业实践,增加学生见习和实习,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其次,学校应构建“三岗模式”,即“识岗—试岗—适岗”,让学生在“四习”实践中逐步建立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尝试完成岗位标准,以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在“教学做合一”型实践教学中,实践课时比例占到了总课时的50%以上,满足了学生循环学习、阶梯进步、螺旋上升的实习实训要求,学生职业能力、品质塑造、职业精神等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在“四习三岗”实践教学中得到提升[4]。

(三)微观教学———任务导向,多元设计

1.以“做”促学———任务型教学英语教学的微观层面,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在任务型教学中,思政价值引领、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知识的达成都以语言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5],这与“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一致。优质的任务设计应综合语言学习的形式、功能、意义,融合思想价值观的引领。优质的任务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创设情境,语言教学离不开真实的教学情境,在真实世界中的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创设“差”域,即在任务设计中创设信息差(informationgap)、观点差(opiniongap)、推理差(reasoninggap)等,激发真实的交际动机[6];最后,多维融合,优质的语言任务应当具备多个维度,融合多种功能,如语言层面的训练、交际策略的使用、思辨的培养、价值观的引领。2.以“做”拓学———第二课堂实践第二课堂有助于创设实践场景,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锻炼其意志。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例,第二课堂以多种形式展开:一是英语学习社团实践,通过中国文化、地方文化、中西方文化对比等具有思政元素的学习,以多平台、浸入式的灵活引导方式提升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亲和力;二是以赛促学实践,通过多样化的竞赛活动,提高英语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如举办“中国故事”竞赛、“跨文化交际能力竞赛”等;三是融合实践,开展基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践活动,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地方旅游、文化、体育场馆外事服务等,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体验职业角色,提升职业素养。3.以“做”评学———实践考核实践导向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做”,评价“做”最为可靠的方法是评价“做”本身,即工作样本,因而这种评价方法是可靠的[7]。在英语教育专业考核中,评价方式采用课内实践教学评价和行业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一,课内实践多维度评价,侧重学生综合专业实践能力的考察,如在“幼儿英语教学与活动”课程中采用模拟试教的实践形式,采用“复盘式”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模拟试教进行过程性反馈,以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为主要形式,学生在多维度的评价反馈中进行反思、改进与提升;第二,行业实践多元评价,这一形式与校外实习实训、第二课堂实践相结合,如在专业课“英语儿童剧的创编与表演”教学中,将课程考核的场域置于幼儿园这一真实行业情景中,考核形式为教学成果展演,考核评价的结果主要体现在行业对学生展演效果的认可度,评价主体为幼儿园负责人、幼儿、幼儿家长等多元主体。来自行业场域的反馈具有及时性与真实性,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专业技能、价值引领与品德践行实现了在“做”中学、“做”中改进、“做”中提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02):47-52.

[3]胡杰辉.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外语,2021,18(02):53-59.

[4]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03):6-12+94.

[5]袁玲玲.论英语任务型教学及其任务设计[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1):41-46.

[6]朱明明,代春倩,朱九扬.任务型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12):137-140.

学科思政的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政教育;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改革

一、引言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人才培养育才与育德是统一的整体,“德”之重要就在于它支配“才”的应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于民族、国家、社会有益之人,这就要求高校深刻认识和把握教育的灵魂,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1]。思政课程肩负着育德的重要使命,与其他各门专业课程烙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精神信仰,需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等级的建造标准展现了土木人的“才”和“德”。工程管理专业是培养当今及未来土木类人才的核心专业,兼具传递土木人担当能力、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职业素养的重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BIM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主要研究如何组织现场合理施工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它是其他核心课程的前续课程,是重要的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担当能力和工程意识。因此,BIM施工组织设计的课程思政教育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索实现其课程思政实现的路径,提升课程的育人能力势在必行。

二、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育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德育元素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提炼

从“课程思政”向“思政课程”转变,从以往单纯的思政教育转变为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所有课程模块都体现出德育元素和立德树人的功能,首先就是要仔细梳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列入重要条目,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目前仍偏重专业知识教学,已凝练的“思政元素”尚浅,需要进一步从社会实践中寻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环境的思想政治时事和热点。

(二)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尚待提高

专业教师是实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因素,承载着传播专业知识和传播德育思想的双重任务,需要德才兼备。从目前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情况来看,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1.教师对于思政入课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2]。专业课程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前提是专业教师对于思政入课本身已经达到了高度的认同,现阶段的教师团队中,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的重要性,懂得思政教育不仅是育才功能,更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理工科类课程的课堂学习增加乐趣,同时提高专业知识的转化率。部分教师仍旧认为思政教学乃思政课程的主要任务,对课程思政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无论是“思政元素”的挖掘或是课堂中“思政元素”的渗透,都需要专业教师具有完备的教学能力作为支撑。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德育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不是生搬硬套,需要寻找知识触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

(三)师生协同机制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和学习是师生互相引导和共同进步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协作。教师端进行引导和传播,学生端给予一定的反馈,形成师生协同机制,将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近阶段,经过在学生群体中调研发现,教师在“BIM施工组织设计”教学中所融入的“思政元素”真正为学生形成深刻记忆的部分、学生在课余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接触德育教育并在课堂中与教师形成互动的部分有待提高。

三、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实现路径

(一)进一步挖掘和凝练“思政元素”,创建思政案例库

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挖掘和凝练“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3],搜集相关的案例形成思政案例库,为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做最基本的理论储备。表1为“思政元素”结合内容。

(二)创新教学设计,填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把控,课前明确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并列入教学设计中,有助于提升课程育人的效果。以“施工方案”章节的部分内容为例,填写教学设计表[4],如表2所示。

(三)研发微信小程序,形成“师生互联”思政专题平台

利用“互联网”+手段研发微信小程序,建立师生互联平台,形成师生协同机制,深度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首先在微信小程序内建立“教师随记”、“学生随感”两大专题板块,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将课堂上讲授的思政案例以及教学举措和方法、感悟、心得上传至“教学随记”板块,为学生课后温故提供平台;学生则根据课堂中教师讲授内容选取对其影响至深的一个案例、一句哲理、一段感悟或一个道理上传至“学生随记”板块,师生在小程序内形成互动,互相引导和激励。其次在微信小程序内建立专门的思政专题网站,定期推送思政相关案例,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并可以在网站内回帖抒发阅读感受以及心得。这样的做法不仅完成了师生间的互动,更体现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之快,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完善考评方法,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考评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全面落实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考评方法需要从单一的分数考核方法转变为综合考评[5]。考评方法应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以及对于思想政治素养的考核,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对考核指标赋予一定的分数权重,综合打分,形成长效的考评机制。

(五)优化教师团队,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6]。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文化、文明的传播者,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在时代背景下理应具备的特质。针对目前教师团队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师团队的建设。一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责任意识。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充分利用学校各类活动对教师进行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化、持续化、动态化,有效推动新文科建设项目培育。

五、结语

学科思政的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制药;药理学;课程思政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是对课程思政的科学概括和集中阐述。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新工科”专业课教学中,能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热爱度,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工科”专业课教师所需要思考的问题[2-3]。

 

课题组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在常熟理工学院工科生物制药专业必修课药理学课程中,进行了初步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和实践,期望为“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药理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药理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药理学主要内容具有多学科基础理论相互交叉、相互支撑的特点,核心任务是保障药物的安全、有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对医药文化、职业价值的认同感,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责任感,以及“是药三分毒”的药物使用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4]。

 

2药理学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和有机融入

 

课题组在查阅文献、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挖掘、整理思想政治教育点,确定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路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旨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2.1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中,结合药物的发展历程将科学家的故事导入课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科学自信。如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药物文献之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人类抗击疟疾做出突出贡献等。用这些案例激励学生汲取中华文化精髓,着力提升科研原创能力,未来在科技创新上不断突破。

 

2.2社会责任

 

以“辛伐他汀与伊曲酮康唑合用导致横纹肌溶解致人死亡”“抗生素滥用滋生超级细菌”等案例,激励学生增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社会责任感,只有不断学习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和学科前沿,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在实践中尽可能地减少药物对患者的伤害。

 

2.3法制观念

 

结合“”史料和关于的宣传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明白吗啡等特殊药品具有双重性,正确合理使用能解除患者的疼痛,但如果管理或使用不当,药品将变为。结合现代药品、的发展态势,呼吁广大学生提高对的警惕性,洁身自爱,远离。

 

2.4科学素养

 

以弗莱明发现革命性药物青霉素的例子,教育学生任何重大发现都是必然的偶然,这种偶然只留给有心人,唯有努力付出,才会有回报。用英国药学家亨奇和肯德尔发现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启发学生大胆创新,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探索的精神。

 

2.5团队合作

 

以抗幽门螺杆菌药三联法或四联法使用杀灭幽门螺杆菌、头孢羟氨苄与藿香正气水合用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瑞格列奈与克拉霉素联用导致低血糖等例子,引导学生提升大局意识,培育协同作用、团队合作精神,尽量做到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统一。

 

2.6关爱生命

 

在药理学课程教学中,实验动物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应当对其有着敬畏的态度和感恩之心,善待动物,不虐待动物。将平等、尊重、关爱的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敬畏生命、学会感恩。

 

3药理学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的具体措施

 

3.1提升课程组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课题组教师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教学经验,但思政教学理念的积累不够,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内容引入的过渡显得生硬晦涩。课题组教师要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培训与交流,开阔视野,转变思想,强化“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理念和意识;积极争取教改项目来支撑课程思政教育,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水平,使药理学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通过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2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的顶层设计

 

课题组在进行教学大纲设计时,对照专业培养计划的相关毕业要求,修订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挖掘梳理教学内容中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有重点地精选一些教学内容,通过典型案例素材分析,合理整合课程理论和相关教育主题,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成效最大化。

 

3.3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创新授课形式,利用云班课、云平台进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课前,教师融合思政元素的热点案例视频、外延知识链接等教学资源,内容更丰富、更生动形象,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寻找素材,加深对课程中思政元素的理解。课中,教师通过头脑风暴、轻直播/讨论、课堂表现等活动环节,在专业内容的背景交流中,结合相关典型案例进行思政教育的导入,教学互动更便捷、更灵活。课后,通过习题、考核和调查问卷,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掌握更直观,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4药理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成效

 

课题组对生物制药专业2018级本科生进行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网络问卷调查,92的学生认为药理学课程思政线上资源比较好,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90的学生认为药理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使他们收获甚多。将课程思政引入药理学课程,达到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的,丰富了药理学的教学内容,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了良好的学习风貌,提升了教学效果,并且推动了一部分同学的课外延伸学习。

 

5结语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思政教育,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必须同频共振,这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素质的良好教学形式,是新形势下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育人过程的重要途径。课题组药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还未完全成熟,在今后的实践探索中,将进一步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框架,并完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切实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张杰,邹洪涛.新工科核心素养培养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J].教育教学论坛,2019(8):60-62.

 

[3]李凤.给课程树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43-46.

学科思政的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专业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面对高职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目标设置相似、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水平不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受限等问题,本文根据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专业课程特点、思政育人要求等,从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明确、思政元素的选取等方面,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研究了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

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一类课程,它是以科目为载体,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里的“课程”指的不是思政课程,而是通识课、专业课等,但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而课程思政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追求,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的。在专业课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进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温度。因此,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独具优势。课程思政只有打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模式之中,在专业课教学中连续地、系统地渗透思政内容,才能拓宽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渠道,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因此,抓好专业课程这一“主战场”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华中师范大学廖哲勋教授认为,课程是具有特定结构的育人计划和育人信息的载体。也就是说课程是一种育人的载体,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及价值观等,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而这也就决定了课程内容要体现知识性和育人性,有理论教育也要有实践教育。只有将学习科学理论、掌握技术技能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相结合,才能在高职专业课中发挥出课程的最大价值,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课程的教育意义。专业课推进课程思政,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将这些专业知识与社会形态、历史文化、道德规范、时事政治相融合,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认识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体现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案和课堂内外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之中,既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又强化了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只关注本学科所涉及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课程所要达到的素质目标和育人目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从理论到概念,这样的教学是冰冷乏味的。专业课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心怀家国天下的情怀、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思想政治素养,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适时地把体现新时代中国社会“温度”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用鲜活的事例、时事热点及自身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考和探究中形成价值判断,进而在体验和感悟中形成价值认同,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思想政治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深入,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是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重点是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构原理、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运用与实践,在课程思政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发掘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元素,以促进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课程思政绝不是将思政内容简单地进行“移植”,不是在课堂上单独开辟一段时间讲授思政内容,也不是硬性灌输和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思维,从专业课程中提取内在的文化、价值基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载体,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授及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与理想信念等。教学设计围绕课程的实施进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决定了课程思政效果的达成度,本文以《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首先结合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性质、职业能力要求等,重新梳理了课程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其次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特点,总体把握课程思政育人方向,分析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思政目标;最后以思政目标为中心,深入挖掘鲜活典型事件案例、时事热点话题等支撑思政目标的达成。整个过程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理解、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1.结合《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特点梳理课程内容《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是面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调、系统检测、故障诊断、回收利用等工作岗位的,课程教学内容与1+X智能新能源汽车证书相应模块衔接,根据职业要求重新进行梳理,以更好地满足汽车制造及服务相关企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教授给学生电池的分类、原理、性能参数、制造工艺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动力电池的结构、电池管理系统(BMS)、热管理系统的组成与原理等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动力电池的拆装方法、单体电池的性能测试、电池系统元器件的性能检测及电池管理系统综合故障分析的能力。在培养目标中应遵循职业教育特点、紧扣生产劳动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模块化重构,将《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内容确定为五个项目,十四个子任务,如表1所示。表1课程知识结构2.明确课程思政目标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来看,在动力电池的更换等教学任务中,除教授职业技能外,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例如工作中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在高压维修过程中要遵守规范,在装配检修过程中要精益求精,遵守7S管理规范等。从动力电池自身的结构原理特点来看,其是由多节单体电池组成的,由电池管理系统统一控制、管理、协调,这就类似于班级、企业的组成,需要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同时,BMS通过采集电压、电流、温度等信息,再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以了解电池状态,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使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从课程设置的目的来看,其是为了破解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动力电池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而发展以电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实现汽车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融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通过讲述中国技术的崛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综上,以爱岗敬业、节能减排、创新报国等思政点为支持,明确课程育人主线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报国精神、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养成科学思维方式、树立绿色发展观念等。3.挖掘思政元素支撑思政目标思政元素的融入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仅要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优化,还应以思政目标为出发点,深入挖掘能与课程内容相互支撑的思政案例、生产实践所遵循的精神、规范和能力等,在知识点的讲授、技能的培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进行“动力电池的更换”教学任务时,引入全国劳动模范一汽-大众高级技师金涛的事例,从刚毕业的操作工到汽车智造的领军人物,他通过主动学习,前瞻思考,凭着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埋头苦干、拼搏创新,在进口的生产线上对数以万计自动控制信号进行分析和优化,实现了传统车型和新能源混合动力车型共线调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向学生讲授、演示动力电池更换流程和方法时,引导和教育学生在实践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要践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通过分析具体子任务教学内容的内涵,细化思政育人主线目标,确定各教学任务的思政点,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支撑思政目标的案例、素材等,将专业知识、能力点和思政素材紧密联系起来建立点连成线,进而形成一目标两要素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如表2所示。1.“显”“隐”结合,宜“精”宜“透”课程思政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性和创造性,会极大地影响课程思政效果。依据“显”“隐”结合,讲“精”讲“透”原则,构建“有温度”“有思考力”“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使课程思得更加顺畅和有效。在课程思政中,“显”和“隐”相结合,其中的“显”并非强行嵌入,而是在适当的知识点(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的知识点)、恰当的时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具体做法如下:在某些涉及专业思政教育内容的问题上,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讲述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时,通过话题的讨论理解名词和政策的内涵;在与专业知识点相关的事件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可以通过导入事件或案例,从特定的角度阐明案例内部所包含的思政教育要素,例如在进行触电急救流程教学内容时,导入见义勇为案例,增强学生勇于救人的意识;在专业知识点讲授中导入人物事迹,例如通过我国锂离子电池技术国产化研发中的典型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进行电池技术的学习与探索;比较导入则可以通过中外动力电池技术发展情况的对比,导入“责任感和使命感”“民族精神”等思政教育内容。而“隐”则是在教师的行为示范和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同时,思政内容要保持合适的体量,内容宜“精”宜“透”,思政案例讲授以5分钟为宜,思政案例讨论5至10分钟为宜,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变化。2.以学生为中心融入信息化技术教学组织采取小班分组教学,将教、学、做结合起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改变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采取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等,通过学习典型事迹案例、专题讨论、实践操作,牢牢把控掌握意识形态,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中,应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依托智慧职教、雨课堂、智慧树等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进行网络课程建设,拓展教学空间,结合课程特色,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理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合理穿插图片、动画、媒体报道、视频、仿真等信息化资源,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同时,在课前预习、课后拓展环节的问题导入、知识迁移、能力拓展等阶段加入思政元素,以更好地体现课程思政理念。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将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进行融合,利用校企合作、技能实践、专业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提升学生对专业的情感认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结语

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质提速,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良好的课程思政在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使课堂变得更有活力和温度。面对高职专业课程专业性强、融入思政元素困难等问题,从专业课程特点出发,充分讨论分析课程内容、思政目标、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一目标两要素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合理选取教学方法、融入体量等,同时积极开展线上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大思政”格局。

参考文献:

[1]张正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4):16.

[2]欧阳慧敏.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学科思政的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实验课程;课程思政

0前言

办公自动化是当前发展迅速且综合计算机、网络、文秘、政务等多学科和方法的一门新型学科,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数据化、智能化、智慧化元素。《办公自动化》作为一门面向文秘类专业的技能型、实践型课程,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办公软件与系统的实训、实验,通过办公自动化实验教学,在润物无声中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办公技能、职业素养和爱国情怀,是《办公自动化》实验教学课程思政需要探索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1改革教学目标

从人才培养而言,办公自动化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与宗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任何一门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都以此为宗旨和目标。立德树人,强调以德为先、树人为重,《办公自动化》实验教学的改革应坚持这一准则,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考核等全过程,以及教学场景、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协同中贯穿以德为先,强化“思政育人”内涵与要素,达到“立德”之效;其次,从课程属性而言,伴随着智能化办公、数据化办公、移动办公等快速发展,《办公自动化》实验教学的项目要与时俱进予以改革和创新,融入新的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现代化、智能化办公素养和能力,实现“树人”的目标与任务。简而言之,《办公自动化》实验教学改革目标坚持“立德”与“树人”的根本任务,从“立德”为先入手探讨课程思政,从“树人”为重点改革实验教学项目、内容与方法,为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提供支撑。

2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

教学内容是《办公自动化》实验教学的核心,在教学内容中贯穿“思政”元素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环节。

2.1“理论与实践”视角的课程思政

在《办公自动化》实验教学过程中,构建“理论-实验-实训-实践”多层次的教学内容体系,以理论为基础、指导实践,通过实践领悟理论与方法。在思政案例融入而言,理论方面课程通过办公自动化发展历程的呈现,展现党和国家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融入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典型人物与相关的重点工程(如三金工程、政府上网工程、三网一库、电子政务等)的生动案例,在讲述办公自动化历史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发展历程的进一步深化认识,增强学生爱国意识和自信;在实践方面课程通过“办公数据创建实验、办公数据整理实验、办公数据分析实验、办公数据呈现实验、办公数据透视实验”等共同构建起从基础层模块实践,到操作层模块实践,再到应用层模块实践的数据化智能办公实验项目,在实践中融入具体的办公数据智能化处理案例、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各类统计数据或发展报告,培养学生的办公自动化处理能力与感知国家经济发展的能力。

2.2“传统与现代”视角的课程思政

在《办公自动化》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办公实验项目与现代办公实验项目的融合、注重国家传统文化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对思政案例融入而言,在传统办公自动化实验项目中、在Word文档图文混排实验教学中为选取党和国家发展、科技发展、学科发展等案例和素材,在Word长文档排版实验教学中为学生选取“十三五规划”“政府工作报告”“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等主题文档和内容,在Excel数据统计分析实验中选取国家统计报告数据、东西部经济发展数据等,将实验教学项目与党和国家发展关联起来,融入思政元素。在现代《办公自动化》实验项目中,如通过电子政务模拟系统、智能OA系统、政府信息门户网站建设和档案管理系统等的模拟,强化和加深学生对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公运行环境,熟悉现代化技术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带来的变化、机遇和挑战等。

3教学场景中的课程思政

教学场景是指办公自动化实验教学所处的实体教学场所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模拟场景,是实验教学外在的重要元素,同样需关注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3.1实际教学场景中的思政

办公自动化的实验教学主要在信息管理类、计算机机房等场所开展,相较于普通教学场所而言,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素养。在《办公自动化》实验教学中:3.1.1环保与安全方面的教育,主要通过开课第一周的温馨提示、计算机显示器界面环境维护指南,通过教学过程中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养学生注意实验场所环境与安全卫生的维护、培养良好的公共意识;3.1.2教学场景中的互帮、互助模式,鼓励学生在实验项目操作环节相互交流、相互指导,统一解答指导和分类帮助相结合,提升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和协同学习的效果。

3.2实验项目模拟场景的思政

《办公自动化》实验教学设置了不同层次、模块和类型的实训项目,而这些项目的操作则充分结合模拟的工作场景开展。比如在Word邮件合并实验中,模拟录取通知书的批量制作、工资条的批量制作、一卡通的批量制作等场景,让学生亲临“工作场景”实验;在Excel数据透视表实验中,模拟经济发展、销售、账单流水处理的场景,分类快速呈现数据报表;在PPT动画实验中,以国家重大事件、毕业工作求职简历等为模拟场景,开展演示文稿设计、动画设计;在数据分析实验项目中,以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录数据的分析为模拟情景,开展研究文献的数据收集、清理和统计分析;在智能化软件应用中,如模拟邮件沟通场景,强调邮件沟通礼仪等。

4教学师生中的课程思政

在《办公自动化》实验教学中,教师、学生是活动开展的双主体,是课程思政融入的能动元素。

4.1教师要主动开展思政育人

教师主动开展思政育人主要通过如下方面来实现:4.1.1教师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在《办公自动化》教学过程中,融入党和国家思政育人理念,主动关注党和国家时事热点、优秀传统文化、经济发展等,将这些素材和思政元素积极融入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与教学过程中;4.1.2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包括《办公自动化》技术与方法的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与知识,针对不同的办公场景和项目能树立专业意识,并将其转化为教学项目;4.1.3《办公自动化》实验教学需要给学生大量时间实训操作,教师要主动关心、指导和督促学生按时开展实验,针对不懂的项目要多样化形式予以帮助和指导,确保实验教学实效。

4.2学生要主动开展思政学习

学生要通过《办公自动化》实验教学项目的学习、练习,主动开展思政学习,重点包括:4.2.1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与精神,《办公自动化》的学习将直接为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先导,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文档、数据处理能力、严谨的态度非常重要;4.2.2强化动手能力,《办公自动化》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学的动手练习深度,需同学们在《办公自动化》实验项目的练习过程中掌握实战技巧与方法;同时感知和熟悉实验素材所蕴含的国家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事业等,自觉提升爱国意识和情怀。

学科思政的核心素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教育 核心竞争力 职业规划

[作者简介]顾舒静(1984- ),女,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临床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素质教育;姜宇(1978- ),女,吉林通化人,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徐惠红(1976- ),女,江苏武进人,江苏大学机关党工委,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江苏 镇江 212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2012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培养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251280004)和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干预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9SJB88008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83-02

以就业为导向的医学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培养,需要高度重视搞好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只有利用研究生在校的三年时间,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进行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打造,从多方面、多角度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在真正走向社会时才能从容不迫,很好完成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缩短社会适应期,真正适应国家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关于“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重视,涉及就业观念、宏观层面以及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国外“提升学生就业力合作小组”认为,从社会人力资本的角度透视,竞争力是由学业、技能、理解能力以及个人品质所构成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高,学生就业及职业生涯的成功概率就大,它将使个人、行业力量、社会以及经济等多方受益,其核心内容是专业理解力和专业技能。我国学者大多将竞争力放到一个竞争的环境中进行考察,提出“就业竞争力”的概念。如禹元蔚将其定义为毕业生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够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楼锡锦等进一步将其概括为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三个层面。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具体学科的毕业生就业状况,针对各个学科提出各自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战略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所拥有的、别人不具备或无法在短期内具备的优势资源,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态势。

医学专业是比较特殊的专业,如无意外,毕业生大多是到各级医疗单位及相关部门就业,丰富的医学学科知识本身就是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优势,但是专业内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同质化知识结构背景下的竞争。因此医学研究生在面对当前就业竞争时,必须凸显出与众不同的实力。在当前医患关系极度紧张的背景下,医疗工作岗位要求的并不是空空的文凭,而是积累的更深厚的学识、磨炼的更坚强的意志、更沉稳成熟的性格、更宽广的视野、更充盈的智慧和更能征服他人的个人魅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策略

在分析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竞争力时,笔者认为,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大致有两方面:一是,研究生个体优势构建,引用生涯辅导理论,结合职业生涯的构筑,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良好的社会化能力和合理的就业观,力求打造一种有利于自我个性发展的竞争优势;二是,学科专业整体优势构建,打造医学研究生出色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可以从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三个方面,树立能够贯穿于求职与从业过程的核心学科优势。具体构建如图所示:

(一)个体优势的构建

1.职业道德与社会化。社会化是研究生走向职业成熟的关键。社会行为能力成熟对医学研究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包括适应环境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等。研究生阶段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它既是在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继续,又是完成社会化的质的转变的关键期,即从一个非独立的社会人转变为一个能适应社会各种要求的社会人,最终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如今,有的研究生不能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较弱,应聘时不会展现自我,表达能力欠佳等,这都是研究生“核心竞争力”不完善的种种表现。医学研究生需要通过自我的提升和成长,以及各种途径的历练,形成让自己受用一生的人格魅力、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笔者认为,为保障职业道德教育和提高研究生社会行为能力教育的进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建设专业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形成以研究生思政辅导员为主,导师有效参加、有机结合的工作体制。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第二,抓好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通过狠抓研究生党建工作带动思政教育建设,同时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壮大积极分子队伍,合理发展学生党员,认真组织生活。

第三,注重研究生干部的培养,充分发挥研究生会的作用,培养优秀的研究生干部。多方面培养研究生环境适应、交往沟通、团队合作与协调等能力。

2.生涯辅导理论与职业规划辅导。实际上,生涯辅导涵盖整个生涯发展历程,它并不以单纯解决就业问题为重点。但是受到时间、历史原因等限制,我国高校中目前主要还是侧重于帮助高校学生解决与职业相关的具体实际问题。开展的多是职业规划课程,而不是生涯规划课程。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开展职业规划:

第一,推进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在常规宣传就业政策和信息、法律法规、校园招聘会等基础上,不断提高研究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督促研究生注重自我培养,早谋划、早打算,以职业的心理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避免单一性和盲目性;

第二,重视用人单位的人才价值观的指导作用。跟踪研究医疗单位的人才需求导向;并且与医疗单位建立双向培训的合作机制,学院以学科标准为医疗机构培训员工,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医疗机构以医师行业标准为学院培训研究生,为其职业生涯的构建打牢基础。

第三,从第一责任人“导师”入手,建立健全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要突出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应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特点,合理安排课程,设计学分结构,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帮助树立正确就业观,提高职业素养。

(二)整体优势的构建

从整个学科专业的角度来审视就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就是医学毕业生能否拥有完善的临床综合素质。归根结底,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既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基础,又有良好的临床诊断技能,方能称为合格的医学研究生。笔者将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大致分为医学理论基础教育、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培养三个部分。

1.医学理论基础教育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更具有专业性研究性,不再是通识教育。拥有比本科生更扎实更专业的学科知识,更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更强的将理论转化为运用的能力,这非常有利于打造研究生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研究生医学基础理论教育。随着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医学院校有必要及时对研究生培养方案作出适时的修改。基础理论课对医学研究生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开设高水平的基础课程,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讲授基础课程。同时,导师应具体指导每一位研究生根据自身水平阅读数部学术专著,广泛阅读专业期刊,定期举行科室座谈会。

第二,制定临床考核机制,提高研究生临床诊疗能力。为了避免医学研究生成为毫无临床能力的“书柜”,应当建立完善的临床培养体系,严格按照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要求训练和指导研究生书写病例、接诊、检查、治疗等各环节。教学医院要安排不少于12个月的临床实践,包括不同三级学科科室轮转、管床、门诊实习等。定期考核研究生临床实操能力,不能通过考核的,不得进行下一个科室轮转。通过临床培养机制,培养出进医院就能立即进行诊疗工作的医生。

2.研究生创新思维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现今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医学研究生虽然以临床实践培养为主,但是并不是说就不要进行临床科研、临床教学。任何一个学科,其实践、教学与科研都是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建立研究生临床带教机制,培养医学研究生教学能力。从培养方案上规定,医学研究生必须承担本科实习生的临床带教任务,并实行反馈打分制度。督促教学医院和导师,注重研究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第二,完善研究生科研机制,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正确指导研究生学会选题,学会从实践中摸索课题的方法。加强医学研究生自我教育,端正学习动机,树立科学的怀疑精神,克服想走捷径的不良习惯,克服对权威的过分迷信,敢于突破和超越前人。

总之,医学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相互配合。要充分利用职业规划指导、思政教育、理论教育、科研实践、临床实践这几个重要环节,才能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医学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范耿,常军武,周增桓.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6).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Z].2005-02-02.

[3]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4]宋春芳,刘海芳.浅议研究生就业焦虑[J].科协论坛,2008(2).

[5]禹元蔚.高校应如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高教研究,2006(7).

学科思政的核心素养范文第7篇

(一)课程设置的观念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的观念上基本还是重理论轻实践,注重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轻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显然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目标相背离,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思政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目前高校思政专业的实践课程仅设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而这些教学实践环节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谓的教育见习是去见习单位听听课、参予批改作业和试卷等活动,没有实质性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思政专业的教育实习一般是4-6周,课时安排较少,且过于集中,而且有的高校实行学生分流实习,学生返校只要有实习学校的证明即可。教育实习流于形式,缺乏实效。[3]高校思政专业大四学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时间与考研时间、期末考试时间相冲突,导致开题报告思路不成熟,粗制滥造。而在最后一个学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又忙于研究生复试和找工作,基本是用复制粘贴的方式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二)课程设置的结构注重基础专业理论,忽视教育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中等专业学校的政治理论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未来主要从事这一工作的思政专业的学生就必须具备系统、完整的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然而高校思政专业教育类课程所占比重很小,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平台课中其他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这样高校思政专业在过于重视公共、学科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就忽视了教育理论课程,致使毕业生缺乏系统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也使其教学实践活动缺乏指导性、意识性和能动性。[4]很多高校思政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在综合大学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加了几门教育理论课程,认为这样就具有了师范性的特征。[5]然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思政专业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根本无法满足毕业生成为未来合格政治教师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的各方面需求。

(三)课程设置的内容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忽视深厚的文化基础未来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仅要具有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必须同时兼具深厚的文化基础,而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化基础的培育却是目前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的通病。[6]现行的高校思政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课即通识课程主要集中于几门必修课(《大学英语》、《体育》、《教育学》、《心理学》等),选修课所占比例较低,其中跨专业选修课的比例更低。其实选修课程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个性发展及本学科最新发展成果的课程,选修课的分量小,使学生无法系统地涉猎到更多其他学科的文化基础知识,使得思政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却缺乏广泛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这无疑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基础教育改革对思政专业综合性人才的要求相背离,导致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力受限,无法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路径和措施

(一)课程设置应厚基础、宽口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综合人才的需求,必须在课程设置上做到厚基础、宽口径。[7]首先,在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和专业教育平台课的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做到“广”,注重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让学生在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与优良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具备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做到“精”,健全、合理的课程结构对思政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从专业角度,依照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各门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使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其次,在专业教育平台课的课程设置上,除设置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之外,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还应该多设置一些非师范类的、其他方向的课程,比如《比较政治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农村工作知识》、《中国农村政治社会学》等,尤其在选修课设置方面可以多增设一些与本专业和未来社会需要相关联的新课程,拓宽思政专业口径,制定“一主多辅”或“主辅修制度”,让思政专业的学生在具备杂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兼具广博、精深的知识,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强化实践课程的设置,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见习是顺利衔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和措施,应该分阶段、分学期地有序进行,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实践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该适当增加实习周数,形成校内试讲、校外实习、反思提升的机制,避免以前的毕业实习不进行前期准备和后期反思讨论的缺点。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四年的最终成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约束机制,让学生合理地分配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和写作工作,比如:指导教师的定期检查,不合格论文的惩罚制度等。另外,高校思政专业还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未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比赛、假期社会实践、贫困地区顶岗支教等,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增加教育理论课的比重,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基础教育改革对高校思政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高校思政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做出积极的回应。[8]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多开设一些新的教育理论类课程,比如:《现代教育论》、《教育实践学》、《教师修养》、《教育技术》等,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教育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另外,还应该增设一些与基础教育改革衔接的课程,帮助学生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让思政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从一名学生到合格政治教师的成功蜕变。

学科思政的核心素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素质;能力;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思政工作实践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政工作者给予高度的关注。在这诸多的关注问题之中,高校思政工作者自身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质,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必须的思政工作能力是其核心问题。因此,只有当高校思政工作者明确了自己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他们才会加强学习,反思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思政工作的具体效果。因此,我们每一个思政工作的从事者,或者说每一个思政工作的研究者,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充分地思考。

一、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在第一个层面上,我们首先要通过对“素质”一词的理解,科学地界定什么是高校思政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即确定研究对象;在第二个层面上,我们根据自己对高校思政工作者专业素质的界定,详细分析一个思政工作者在具体的思政工作中都需要哪些必要的专业素质。

(一)专业素质及其内涵

素质的第一种含义是指某个人生理上的与生俱来的特点;素质的第二种含义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素质的第三个含义是指从事某种工作或参加某种活动时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素质的第四种含义是指某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的第五种含义是指某一个人经过社会、家庭、学校等生存环境的影响下,由其所学各科知识内化后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生理素养和能力的总称。结合新时期思政工作的特点,在详细分析上述“素质”的各个义项后,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思政工作中,思政工作者所必备的专业素质,即高校从事思政工作的老师通过自己经过学校教育、家庭影响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完成相关思政工作任务而需要的、由相关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素养。这也就是说,在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素质中,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其核心内容;在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素质中,相关的后天努力是其形成专业素质的必要条件。

(二)专业素质的具体内容

1.思政工作者的知识素质。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思政工作者,他们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自己的专业素质。在此,我们不应该把知识的含义理解得过于狭窄,相反,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思政工作任务,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广义地理解。首先,从思政工作的内容出发,我们的思政工作者需要一定的心理知识作为专业素质。无论是对大学的本科生而言,还是对大多数都是成年的研究生而言,我们的思政工作者都需要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研究自己的思政工作策略。即使在具体的思政工作中,我们的思政工作者也应该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完成相应的思政工作任务。其次,思政工作者的知识素质中,还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核心内容。如何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需要思政工作者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如何根据学生所犯的错误,我们需要根据专业的思政知识确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如何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错误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这些错误给其自身带来的危害,给学校、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也需要思政工作者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一句话,所有的思政工作都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都需要思政工作者在具体的工作中内化这些专业知识。

2.思政工作者的方法素质。大家都知道,不是有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就能做好新时代的思政工作。换句话说,在新时代的思政工作中,广大的思政工作者还需要必要的方法素质作为自己的工作支撑。在思政工作中,方法素质是一个系统性的组合。在这个系统性的组合中,第一个层面的方法是发现问题的方法,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及时地发现即将出现的问题,是思政工作者防患于未然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在方法素质的第二个层面上,面对如何处理已出现的诸多问题,还需要思政工作者掌握与学生的沟通技巧。这种思政工作人员的沟通能力,不仅会为解决问题提供方便,而且也会为思政工作者及时发现其它问题提供机遇。因此,在方法体系的第二个层面上,是思政工作者的沟通方法;在思政工作方法体系的第三个层面上,是思政人员的分析方法。如何结合学生的错误,通过正确的方法分析出其潜在的危害,是思政工作人员工作的重心所在。特别是后者,它在思政工作中的作用不亚于前两者。当然了,思政工作方法素质的体系远不止在此提到的这三种,但此处我们仅以这三个核心的内容为例,以期引起众多研究者对思政方法素质的关注。

3.思政工作的创新素质。众所周知,思政工作的对象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思政工作的具体内容也是处于变化之中,思政工作的策略与评价方法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总之,一句话思政工作所面对的一切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需要随之更新。这也就是说,思政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创新的素质。这种创新的素质可以使我们每一个思政工作人员在思想上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势,可以使我们思政工作实践处于与时俱进的发展变化。因此,无论是哪一所高校的思政人员,无论是长期从事思政工作的人员还是短暂从事思政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具有创新的素质。

二、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

(一)思政工作能力的内涵

能力,一般的意义是指从事某种事业、完成相关任务的素质,但能力往往与实践联系紧密。因此,结合高校思政工作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思政工作的能力。所谓思政工作能力就是指具体的思政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知识完成思政工作任务的素质。换句话说,就是思政人员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践问题的素质。

(二)具体的工作能力分析

在高校的思政工作实践中,每一个思政人员都需要具备以下的工作能力:

1.观察生活与发现问题的能力。所谓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是指每一个高校思政的从事者,都需要通过自己对学生的观察,发现生活中潜在的问题。这种能力可以使我们的思政工作把即将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减少各种问题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降低问题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力。

2.交流沟通与分析能力。所谓的交流沟通与分析能力主要体现在思政工作人员与学生了解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沟通可以使思政工作者清晰地了解已发生事实的来龙去脉,更好地掌握问题的实质。特别是分析能力,它不仅可以帮助思政工作者掌握问题的实质所在,危害、影响,而且还可以使犯错误的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同学、学校、家庭、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危害性;有助于学生自觉地改正错误。

3.评价与纠正能力。评价与纠正能力是一个思政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面对自己对学生的处理,面对自己经手的每一个事件,我们的思政工作者都需要反思。这种反思不仅有利于改革自己的思政方法,而且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思政能力。然而,在反思自己的思政工作中,评价与纠正能力就成了关键所在。评价,可以使思政工作者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具体的思政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纠正,可以保证思政工作者在下一次的思政工作中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从而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因此,我们每一个思政工作者都应该具备这种工作能力。

4.借鉴与提高的能力。思政工作是一个开放性质的工作实践。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具体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向身边的思政工作人员学习工作方法,而且也要结合学习的机会,参考和选择性地利用其它学校的思政工作方法,甚至是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一句话,凡是可以提高思政工作实效的方法都可以借鉴,都可以用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三、高校思政工作者素质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认为思政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不是同一个概念,因此我们还需要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思政工作者的素质与能力之间具有如下的关系:

(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素质与能力之间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所谓理论是指素质的知识构成,所谓实践是指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在具体的思政工作中,思政工作人员往往需要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化作具体的能力去解决所面对的诸多问题。

(二)基础与提高的关系。所谓基础与提高的关系是指思政人员的素质是其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而且思政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是提高其素质的关键。这也就是说,高校的思政人员需要通过丰富自己的素质(知识)来打好自己工作的基础,然后再通过具体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工作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