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贸易的利益

国际贸易的利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国际贸易的利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际贸易的利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家利益,西方国际贸易理论,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重构

   

    一、引言

   

    通常认为贸易能使双方受益,即一国与其他国家互相销售自己的产品和劳务通常总是对双方都有利。而且能够为双方都带来收益的国际贸易范围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大的多。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也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国际贸易利益产生的机制。既然如此,自由贸易政策应该成为各国制定国际贸易政策的不二选择,然而现实却是贸易保护而非自由贸易占据了国际贸易的主流。自由贸易只不过是个别国家在某一特殊时期的暂时现象,贸易保护成为国际贸易长期不变的主题。

   

    对这种现象的一个解释,是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它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已经得到了证明。但这仍不足以对国际贸易中日益盛行的保护贸易进行解释,因为贸易保护不仅限于发展中国家,事实是,现实中更多的贸易保护是发达国家发起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倡导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争端中变得越来越咄咄逼人。

   

    显然,左右一国奉行何种贸易政策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而由于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国家利益处于缺位状态,从而导致自由贸易理论无法准确地解释国际贸易的性质和起因,也无法对现在的贸易格局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实际上,以比较利益为代表的自由贸易理论最大的缺陷在于混同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将个人经济活动的简单加总等同于人类的整体经济活动,从而忽视了由于国家利益的存在而导致的贸易格局变化。由于国家是国际贸易活动的控制者,国家可以借助于国家机器的控制力,以经济或非经济的手段有效地把私人的利益要求加以转化或强行排除,从而贯彻国家的利益目标。本质而言,贸易政策是国家利益的产物,只要世界上有不同的国家,就会有不同的国家利益目标,由于国家利益目标的差异性和非相容性。就必然导致贸易保护的盛行,形成了基于国家利益的贸易政策。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对贸易政策的研究总是基于国家利益来展开的,但相关分析仍然囿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框架。而国家利益并没有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得到明确的表述,从而导致二者之间出现矛盾,并最终表现为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本文认为,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是一种强调个体和纯粹经济技术的静态分析方法,缺乏整体和历史逻辑相统一的总体分析,而这正是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本文即期望通过对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对于国家利益的比较研究。提出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重新表述的一些观点。

   

    二、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对国家利益的表述

   

    (一)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家利益

   

    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并没有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完整表述,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分散在他的全部著作中。事实上,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的“六册计划”的第5册“对外贸易”和第6册“世界市场”,是属于国家对外和生产的国际关系方面的内容,它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面分析中,从一国范围通向世界市场总体的中间环节。马克思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国际价值和国际生产价格理论。研究了价值规律在国际范围内的作用,并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虽然开辟了世界市场,但是一个充分竞争性的世界市场并没有形成,从而价值规律也就不可能在国际范围内充分发挥作用。(2)国际分工理论。强调了分工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认为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相应的生产方式是国际分工发育程度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决定因素。而且,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相互促进的。(3)国际贸易中的货币和信用。围绕资本主义危机进行了论述,认为国际信用使得大规模商品进出口会突破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限制,造成生产和流通的分离。(4)世界市场理论。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规模上的总和。(5)对外贸易政策。各国对外贸易政策是由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相对发展水平决定的,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是随着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而交替变化的。马克思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不但论述了一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而且论述了国际分工的性质以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特别是,马克思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孤立地去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现象,而是从整个资产阶级整体出发。把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作为其中的现实要素,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研究整个资产阶级社会运动的规律。

   

    由于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始终把国家的经济活动置于首要位置,则国家利益亦是其关注的重点。马克思曾经指出“关税……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后……是国库进款的最方便的手段”。特别是,“保护关税制度不仅可以有益于还在继续同封建制度作斗争的尚未充分发展的资本家阶段,而且也可以有益于……新兴资本家阶段”。从而说明保护关税是新兴资产阶级国家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武器。马克思并不完全反对贸易保护,认为保护关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作用,它在一定时期对于摧毁封建生产方式和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到一定阶段之后,会成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同时,马克思也不是完全反对自由贸易,认为国际贸易能够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况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取代了。而这种代替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但可以扩大整个国际社会劳动范围,发展社会种类,还可以使贸易参加国扬长避短,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但自由贸易的本质是资本的自由,从而为资产阶级倾销商品和提高利润开辟道路。显然,在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一直强调的是居于统治地位的资本家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地位,而国际贸易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

   

    (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家利益

   

    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研究的主体对象是私人,理论分析的边界是整个世界。对贸易的获益主要围绕私人和世界两个层次展开。由于对于人的行为的分析是基于利润最大化进行的。个体利益最大化实现的同时公共利益也能随之实现。从而国家不加任何干涉的自由贸易能够实现个人和国家利益的共同实现。以最具代表性的比较利益理论为例,在李嘉图的分析中,假设两个国家都能生产两种产品,则依据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两个国家分别生产其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而进行交换,则双方都能从交换中获利,世界也能获得分工的好处。然而得自贸易的利益如何在各国之间进行具体分配,各国得自贸易的利益如何在个人和集团之间分配。以及这一利益的获取是如何推动一国生产方式的变迁等都没有给予考虑。显然,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把国家利益等同于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位。

   

    虽然国家利益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表述中没有明确指出,但这不等于西方贸易理论没有强调国家利益,相反,国家利益是被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考虑的。首先,国家是作为国际贸易的影子主体出现的。国家利益在国家对外交往中的地位是最终的,一切利益集团和贸易活动都不能背离这一利益目标,否则国家就会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对贸易行为进行干预,从而保证国家利益;其次。国家是一国国际贸易活动的实际控制者。国家制定贸易政策,并以政治、外交甚至是军事手段来保证其贸易政策的执行:再次,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是以抽象的经济世界为其研究目标的,但这个抽象的经济世界实际是以发达国家为模板的,特别是新贸易理论基本上是研究发达国家的贸易的,这表明了其对于发达国家国家利益的重视:最后,西方贸易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实践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一致的,从而也体现出其服务于发达国家国家利益的本质。

   

    (三)差别与联系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对于国家利益的强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而这些都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所不具备的,表现在:

   

    第一,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家利益是对经济运动总体的全面考察。这一利益的存在和保障都是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来进行的。马克思认为,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前提,而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则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马克思是将对国际贸易的分析置于对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下进行的,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则没有能够经过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总体的运行来把握国际贸易。仅是将国际贸易理解为跨越国民经济体的经济交往。将其定义为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将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仅是为了研究稀缺资源在国际范围内最佳配置的最优使用的学科,没有能够考察国际贸易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第二,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家利益是一种动态的考察,这一考察是与国际分工体系的产生、发展和深入相伴随的。马克思认为国际分工是客观的经济范畴,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分工所实现的超越国家边界的社会化大生产把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纳入一种新的分工和交换体系中,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扩大了整个国际社会劳动范围,发展了社会劳动种类,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种动态考察的逻辑基于劳动价值论来进行的,“不同国家的工作日相互间的比例,可能像一个国家内熟练的复杂劳动同不熟练的简单劳动的比例一样”,在国际贸易中国家利益的实现是基于劳动的比例确定的。但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则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把社会制度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在这样的前提下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显然忽略了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演化规律。

   第三,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强调贸易的社会属性而非其自然属性来进行的。国家利益同样是社会属性的一个方面,这样就给予了国家利益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主置。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则比较强调国际贸易的自然属性,关注贸易和分工的具体形态,并且对于各种贸易的分工现象及其背后的动力、结构、过程和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这种强调虽然能够对贸易和分工行为进行更为细致的剖析,但过于关注细节反而影响了对国家利益的整体把握。

   

    二者之间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和联系,主要表现在:

   

    首先,二者都没有对国家利益的直接表述。但都是隐含着将国家利益置于重要位置。

   

    其次,二者所强调的国家利益其实都是一国的经济利益,事实上,在国际交往中。除了经济利益本身之外,还有政治、外交、社会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相互交织。

   

    再次,二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把某一时期一国的代表性阶级的利益等同了国家利益。如马克思贸易理论中指出自由贸易是适应资本的自由以及通过贸易来扩张资本积累的,同时,马克思又认为自由贸易在一定时期是对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利的。

   

    三、现行的国际贸易政策能否保障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体现在民族国家对生存和发展的追求,国家利益通常可以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安全利益三个互为依赖的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国家利益有不同的强调。目前来看,国家利益应该是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综合利益,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对国家利益的强调其实是和国家经济利益等同的。

   

    现行的国际贸易政策主要有两大主流: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秉承绝对利益理论、比较利益理论、h—o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坚信自由贸易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扩大贸易双方以及世界整体的福利。保护贸易政策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保护贸易政策以幼稚产业保护论为理论基础,认为应该通过关税和数量限制的手段保护国内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以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发达国家则基于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效应理论发展出策略贸易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贸易政策干预来获取和转移外国垄断企业的利润或租金来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但不论是自由贸易政策还是保护贸易政策,在其实施中均在国家利益的保障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过于强调短期利益而未能顾及长期利益。自由贸易政策强调自由贸易带来的商品自由流动以及由此而来的福利增进,但正如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特指出的那样,财富的生产比财富本身要重要的多,自由贸易的确能够带来眼前利益,但却是以损失长期的财富生产能力为代价的,所以应该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这其实是贸易政策的两难选择:选择自由贸易会损失国家长期的竞争力,但过度保护同样会影响竞争力。因为保护贸易政策的长期实施会给产业带来惰性,并非一定能够达到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的保护目标。

   

    2.时局部利益考虑过多而难以兼顾整体利益。国家利益是作为一个整体来体现的,但国际贸易政策保障的往往是局部利益。从而对整体利益难以顾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财力有限,难以对大多数产业同时扶持,这导致产业间的非均衡发展更为突出。而发达国家基于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效应的策略性贸易政策完全是建立在优势产业竞争的基础上的,必然导致国内产业非均衡发展的国际贸易摩擦效应。

   

    3.过于强调经济利益而忽视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利益的影响。由于依据的国际贸易理论抽象掉了不应忽视的社会因素,从而使贸易政策的制定也更倾向于以经济利益为主,实际上,贸易政策从来就与政治、外交、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会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最终作用于国家利益层面。仍以美国为例,《美国贸易法》中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的“特别30l”条款,作为美国的国内法,却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其关键之处就在于这条法律是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的典型例子。体现了美国的利益至上的原则。从美国制定“特别301”条款以来,涉及这一条款而产生的贸易摩擦已经非常频繁和严重。可见,仅仅在wt0框架下以贸易政策来开展对外交流以保障国家利益是难以奏效的。

   

    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国际贸易政策背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当前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大的矛盾是:全球自由贸易理念与单个国家的贸易保护倾向之间的冲突。基于自由贸易理论的全球自由贸易体制框架不能给予单个国家的国家利益保障,从而其完善与执行受到单个国家的阻碍,具体国家的单边保护贸易政策又由于触及其它国家的国家利益而受到对方的针对性措施,从而导致贸易的自由和扩大难以如理论论证的那样顺利进行。

   

    四、重构国际贸易理论:以比较利益论为例

   

    以上分析的初步结论是。需要对以往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重新审视,特别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在模型设计愈趋精致的情况下,会由此而抽象掉许多不应简单去除的因素,从而导致基于其上的国际贸易政策的设计在现实应用中出现一些矛盾。当然,建构一个包括所有方面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如何对已有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讨论,以对其进行重新表述,考察其适用范围。以更贴近国际经济运行的现实。本文以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与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相互补充,以比较利益论为例。说明重构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比较利益论最早由英国学者托伦斯提出,并由李嘉图发展完善。比较利益论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产生机制,并能够解释大部分的国际贸易现象,由于比较利益论核心观点的正确性,从而迄今是指导多数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重要理论。

   

    但比较利益理论也存在诸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比较优势利益论所揭示的原理与贸易现实之间存在差异。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贸易应该在发展水平差别大的国家之间展开,但现实却是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2)比较利益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但却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差异和交换比率不同问题。违背了劳动价值论。(3)依据比较利益论开展国际贸易应该是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受益更大,而且有利于劳动者的收入提高,进而改善其收入分配不平衡状况,然而现实正相反,富国得自贸易的利益往往大于穷国,而且贸易导致了一国内的贫富差异趋于扩大。

   

    虽然新的贸易理论部分解释了比较利益论不能解释的问题,但就比较利益论本身而言暴露了它的缺陷,本文基于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尝试对其进行解释,以期提出相关研究的深入:

   

    1.关于贸易为什么主要在发达国家而不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展开。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国际分工并非取决于国家之间的资源禀赋的差异,“自然产品……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真正对分工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扩张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水平。资本运动是以利润为目标的,各国利润率的差异决定于资本的有机构成及相应的剩余价值率,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所谓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其实只是一种虚幻的假象。从国家利益角度而言,发展本国优势产业并将本国已经失去优势的产业向外转移是首要的选择。这一转移过程显然是资本扩张和获取利润的过程,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相似结构和相似发展水平的国家一方面是其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实施产业转移的结果,资本在向这些国家的扩张过程中才能够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此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并不存在实质上的劳动力优势,两类型国家的资本有机构成具有较大的差异,开展贸易并不能获取更大利润。就这一点而言,需要以马克思贸易理论的总体方法来进行考察。

   

    2.关于商品的国际价值和交换比率问题。国际贸易并非是等价交换的,正是因为这样,才存在和国际不等价交换对应的价值流动。换言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因为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都是实现商品的价值的过程,马克思经济学的资本流通公式已经深刻地有所揭示:  

    

    资本投入g最终要获取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w’和价值g’,从而国际贸易中并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等价交换,发展中国家遵循比较优势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并不能获取理论表述的价值。对于困扰李嘉图的同一商品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差异问题,马克思经济学也已经给予了充分的解释:在开放经济中,商品交换依据的是国际价值,其衡量尺度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则某一国内的平均劳动就已经变成个别劳动了。

   

    3.关于国际贸易的收入分配问题。按照比较利益论,贸易所得会惠及贸易双方,而且由于国际商品交换的比率是由提供曲线来确定的,在这一国际贸易价格水平下,贸易国家的进出口价值相等,各国商品需求平衡,即一国生产的商品恰恰是另一国所需要的,相互需求的数量正好相等,而各国也正好满足生产处于最大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和满足国家最大福利水平的要求。而贸易的现实却是。贸易双方并不是总能实现贸易平衡,贸易不平衡进而引起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是国际贸易的常态,同时,贸易所得也没有真正地实现参与国国内的收入平衡,已有很多的证据表明贸易成为加大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出现此类矛盾的根源在于: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但国际贸易的商品价格确定依据的却是一般均衡论,是由供求决定的,从而导致价格并不能真正反映价值本身,均衡价格下的贸易结果必然导致价值分配的不平衡和不对等,引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

国际贸易的利益范文第2篇

一、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公正内涵及其伦理价值

(一)国际贸易的内涵及其发展意义

国际贸易由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是各个国家经济间的交换活动,也是各个国家间经济依赖关系的体现。由于某些国家生产力的增大,国内出现大量的剩余产品,而其他国家对某些国家的剩余产品有需求,双方达成了进出易需求,因此便出现了国际贸易。航海业的发展加速了国际间的来往,也使得国际贸易开启了前所未有的里程。以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例(见图1),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逐年提升,说明我国人民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享受,生活质量有所提升。

(二)国际贸易公正内涵及其基本原则

公正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道德原则,是国际贸易各项原则指定的首要前提。公正是国际贸易想健康有序方向发展的准则。坚持贸易公正,及时参与贸易的各个国家间遵循公开透明的贸易制度,坚持公平自由的准则。首先,在贸易起点上做到决策公正,消灭贸易保护主义;其次,在贸易过程中保证利益分配的公正;最后,在贸易完成后,保证在自然环境处理问题上的公正。

(三)国际贸易公正的伦理价值

建立国际贸易公正体系能够打破发达国家的垄断格局,让各国都能够公平竞争,让发展中国家也能参与到国际贸易中,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公正体系能够化解各国间的矛盾,加强了贸易合作的平等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公正体系能够有效地提升发达国家的责任感,弥补他们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贫穷和落后问题,指导发展中国家走出贫穷,缩小他们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正确引导各国进行绿色贸易,经生态环境视为共同的责任,保护生态平衡。

二、国际贸易公正缺失存在的问题与危害

(一)国际贸易公正缺失的表现

1.决策问题

由综合国力确定的世贸政策和规则,让发达国家获得了国际贸易的优先权,因此,世贸组织做出的政策及决策都是以发达国家为标准的,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发展中国家自身体制不健全,再加上国际贸易的制约,使他们处于贸易劣势,无法维护自身权益,最终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牺牲品。

2.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贸易救济与非关税壁垒正是不公正贸易行为多样性的体现。发达国家利用反倾销手段强力打压其他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以限制进口手段保护本国产业发展,严重违反了国际贸易公平公正原则。图2是中国近几年遭受反倾销的数量及占全球反倾销总数的比重,分析可得出近几年中国遭受反倾销比重高达40%,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

3.利益分配问题

由于发展中国家受自身经济和技术的阻碍,缺乏竞争力,只能出口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获取微薄利益,与自身付出的价值严重不等。而大部分价值都被发达国家理所当然地占为己有,使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严重失衡。

4.责任承担问题

工业化时代造成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针对工业垃圾处理难题,发达国家提出了两个方案:循环利用,减少排放;转手到落后国家。大部分发达国家为了减少麻烦而选择了第二种。这样发达国家经济环境二者兼得,却给发展中国家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国际贸易公正缺失的危害

1.贫富差距加大

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的经济科技实力,成为了国际贸易的“掌舵者”,掌控者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规则。因此,发达国家依靠压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更加强大,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对待,经济难以发展,因此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收入,而低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仅占高收入国家的1/75,且这个数字仍持续上升。由此反映出发达国家成为了国际贸易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了牺牲者。

2.国际冲突增多

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持与发达国家的交往,放弃了自己仅存的一点利益,逐渐依附发达国家,加剧了国家贸易不公的现象,因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人民则为了粮食开始反抗,冲突不断。冲突加剧了国家局势的不稳定性,使国家国际地位降低,在国际贸易中更加受到不公待遇,因而更穷,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战争带来的伤害高于贸易不公,引发了全球局势动荡,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3.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经济、军事资源无限制的掠夺发展中国家资源,并将自己生产的工业废弃物转嫁到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污染。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大气污染造成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酸雨等生态问题,殃及了包括发达国家的不少国家及地区。

三、国际贸易公正缺失的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价值观念认知有误

受传统观念以及国家整体利益取向的影响,发达国家在进行利益抉择时,往往只会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疯狂地压榨发展中国家仅存的一滴“油水”却毫不在意他们的经济发展,这就是“经济个人主义”。在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下,加剧了国际贸易的不公现象。

(二)技术能力差距较大

经济的落后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国家贸易中无法与发达国家抗衡,因此,发达国家应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地发展自身科技能力。

(三)强权干涉

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制定有益于自身利益的政策和规则,打压其他国家的贸易,进行反倾销活动,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贸易。

四、实现国际贸易公正的解决方案

(一)健全国际贸易公正体系

各国应当一起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为了确保国际贸易体系的民主性,因此应顾及到各个国家的贸易需要,从根本上保障国际贸易的公平性。还应加强各国将平等对话,实现国家间的双赢。1.义利价值相统一。经济全球化造就了国际贸易的无形市场,但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影响,各个主体的义利价值观差距较大,因此引起了不同程度上的贸易摩擦与纠纷,对国际贸易市场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各个国家应做到合法经营,在道德允许的基础上谋取利益,做到义利统一、见利思义。2.在制度体系约束下,平等贸易打破原有的不公正的规则和秩序是建立公正的制度体系的提。因此,各个发展中国家应当联合起来,齐心协力的筑成一股凝聚力,呼吁全世界强权政治控制的不公平贸易规则。

(二)平等对话,互利共赢

国际贸易公正缺失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间。由于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为了能使全球经济共同发展,各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达到共赢。1.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是指包容互利、和而不同的经济发展趋势。即,各个国家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进步的前提下,包容不同的文化、经济体制,促进国与国、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发达国家要将全人类的利益视为整体利益,包容扶持,落后国家,帮助其发展科技和经济,而不是一味剥削。2.,和谐共生。是指在共同进步的前提下,承认各个国家间的差异,改变以往互相排斥的格局。在进行贸易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发展中国家学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强贸易能力,发展本国贸易特色,为国家寻求发展机遇。发达国家帮助发达国家摆脱困境,建立平等对话平台,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三)加强技术发展,发挥世贸组织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快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珍惜与发达国家交流的机会,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改善本国产业机构,由简单的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输出转换为高附加值输出,加强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争取到国际话语权,与其他国家进行平等对话,在建立国家贸易公正体系时为自己争取利益。在技术发展的前提上,向贸易组织进行申诉,使其改变原有决策模式,维护自身利益,改变国际贸易公正秩序。世界贸易组织的存在本就是为了维护贸易的公正,只是被发达国家控制而实行了一系列不公正的政策,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当相信世贸组织维护国际贸易的本质,联合起来进行申诉,争取自己应享的权益。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国家总数的80%以上,因此应当加强合作力度,互相帮助切磋,共同发展经济。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国际贸易虽然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是国际贸易公正的体现。所有国家应该拒绝一边污染一边治理的经济准则,时刻将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准则。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资源,降低污染,尊重自然,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五、结语

国际贸易的利益范文第3篇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为了能够确保人类有一个可持续的生存家园,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在全世界实行低碳经济模式后势必会影响国际贸易规则。本文首先阐述了国际贸规则的变化机理,然后从发达国家利用贸易与低碳结合获得本国利益、低碳经济成为发达国家降低自由贸易供给的手段、贸易与低碳结合使环保导向型贸易规则形成,探讨了国际贸易规则受到低碳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

国际贸易规则;低碳经济;霸权国家

前言

现在全世界需要一同面对的头等问题就是气候变暖,其中国际经济和国家间决策直接受到日常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低碳经济成为各个国家重要的一大领域,很多国家把发展低碳提高低碳经济视作与其他国家间一大竞争要素,例如,美国运用出口或者针对性发展页岩气等能源来提高经济,然而发展中国家则把低碳作为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发展目标。然而发展低碳经济以及在各国竞争中,受到影响最大的则是国际规则,欧美发达国家为了影响国际贸易规则,已经在周围邻国做了很多工作。

一、国际贸易规则的变化机理

(一)国际贸易规则直接由霸权国家提供

国际贸易规则直接由霸权国家提供,是指霸权国家在制定国际贸易规则时,运用该种方式达到最大限度稳定国际贸易的目的,进而在国际贸易体系内使其他国家保持统一。霸权国家提出的贸易规则,不是对所有国贸体系内的所有国家一视同仁,而是有一定的偏离,没有全面考虑到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而是偏向于与对自己有益的一端。即便如此,在国贸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使所有体系内的国家都支持霸权国家所采取的价值观和利益。霸权国家之所以比较热衷于国际贸易规则的提出,是由于该种规则可以与本身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另外运用该种规则能够间接的对其他国家给予控制,进而实现本国获利;国际贸易规则在很大限度上使国家间交易成本减少,不过如果由霸权国家来控制贸易规则体系,那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更甚者霸权国家会忽视薄弱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二)发达国家间合作提供和国际组织提供

发达国家间合作提供:很多发达国家在制定贸易规则方面能够运用国家间的合作展开,按着各个国家间的情况来承担制定成本,同时制定收回相应收益,这种方法比霸权国家直接提供有一定的进步,不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发达国家的利益。国际组织提供:国际组织是国际贸易规则的执行者,以国家作为制定规则的成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个国家制定的影响也有很大区别,经济实力不同的国家制定规则时所运用的经济资源差别很大。例如,发展与发达国家在制定规则过程中可以运用的经济资源区别较大。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虽然整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有大幅度提升,最大限度的扭转了该格局,不过由于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较弱导致在制定国贸规则中影响依然较小,大量十分重要的决策几乎是协商的形式作出抉择,并非投票展开。在当下政治经济环境中,发达国家依然掌控着整个全球的经济命脉。

二、国际贸易规则受到低碳经济的影响

(一)发达国家通过贸易与低碳间联系获得本国利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需要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领域也不断增多,国际贸易规则延伸到新领域之后,发达国家为了本国利益,就会使国际贸易与低碳建立一定的联系。例如美国开始把国际贸易同碳管制相连,在碳关税上体现出国际贸易规则和碳管的联系。这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来确保全球竞争实力和提升本身国家效益中,征收那些减排效果不良国家货物征收碳关税。而没有实行减排管制手段的国家是碳管制所针对对象,其实这从根本上就是发展中国家。美国能源部门声明称,征收达不到排放标准国家之碳关税,是美国用减少碳排量为由,来征收不符合碳排量标准的国家关税。假若某个国家没有系统、具体的管制碳排量,该国家向外出口带碳产品或货物时,要求该国家出口商先在新成立的国际储备许可体系中购置碳排放许可费之后,再向别国出口。而货物的碳含量就包括在排放许可费之中。

(二)低碳经济沦为降低发达国家自由贸易供给的手段

发达国家以低碳经济为虚头将自由贸易的供应减少,这时霸权国家采取改变政策的方式来恢复国际体系的平衡,因此有以下几个方案可供选择:①解除成本增加的因素。霸权国家运用政策的方式使国际体系平衡,达到本国获得较大利益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摧毁威胁者和对手,当前中国乃是威胁到美国的头号国家。②降低国际义务。美国使用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减少国际义务,据世界银行的相关统计数据得知,世界上有两千五百多中非关税壁垒,其中非关税壁垒十分复杂的国家非美国莫属,不但复杂同时还是全方位性的。③某些国家视构建霸权体系为一项重任,这些国家可以把霸权体系中的一些资源据为己有,以达到挽救霸权服务的目的。

(三)国贸规则与低碳相结合,形成环保导向型的国际贸易规则

发达国家把国际贸易同低碳经济结合在一起,使两者的连接步伐加快,在国际贸易规则中环保的主导地位确立。在国贸管理过程中,环保对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影响保持较高警惕,之后环境保护政策上升为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新障碍,基于此绿色保护主义必将盛行。不过在中环境类贸易规则持续增多的情况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也发生了极大改变。1994年国际组织视环境为国贸组织的重要目标之一,做到最大限度的确保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携手共进,使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国家保持经济的统一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贸易规则同低碳经济相结合,符合发达和发展中这两个阵营国家的利益。

三、结语

发达国家在社会环境持续恶化的大环境下,倡导低碳经济模式,这对于部分发达国家而言战略利益深远,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规则与低碳经济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自身的竞争优势,却在不同程度上拦阻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脚步。不过国际贸易规则在长期低碳经济影响下势必会重构,这对某些国家而言是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国际贸易规则趋于公平的有力渠道。

作者:徐宁华 单位:苏美达五金工具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章静.浅析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5(33):242.

国际贸易的利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技术创新 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关系

引言:国际贸易本身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和复杂性,其中技术创新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人类社会已经达到了高度文明,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高科技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经济环境国际贸易成为主流,但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一席之地却是十分困难。在某种意义上,技术创新不仅仅为企业带来了利益,更加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规模和模式上甚至利益上都存在着影响,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但是有足够的国际贸易高度才能促进技术创新的步伐,直接影响总体技术水平,创新技术是使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腾飞的必要条件。

一、创新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地位

先进的技术,将决定产品成本等相关产生要素,创新科技水平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力、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实现盈利[1]。技术决定劳动生产率,掌握先进的技术,就代表着将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取得主导地位,技术优势会为企业甚至国家带来希望。直接影响进出口,进出口能力代表着国际贸易能力,可以说技术创新中的技术是发展国际贸易的核心。

二、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为技术创新提供便利条件

经济全球化,形成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进行中,不仅仅限于商品,还有技术的进出口,一些国家只卖技术,不卖产品。如IBM原来做电脑硬件、笔记本、服务器等商品,但是经过IBM的技术研发,IBM技术水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享有很多专利,从而IBM开始转向成为一个纯粹的技术公司,而不再卖产品,电脑业务也被联想收购。国际贸易规模不断加大,在这其中有些促进了技术的传播,加快了在原有技术中寻找出路,创新技术变的可能,国际贸易丰富了企业知识量,所以说国际贸易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二)国际贸易推进技术创新

在技术创新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困难阻碍,导致技术创新无法进行。国际贸易中的商品中既有成品也有中间件,能够满足技术创新中难以实现的中间件,通过国际贸易引起技术,可以加快技术创新,将国际技术结合自身技术,将技术本土化,将有效改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

三、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技术创新促进国际贸易

技术创新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一个新的生产方式,更是一个新的理念和新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有效的优化了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影响着国贸贸易的发展方向。技术创新使生产更加高效、更加现代化和智能化,如原来的农业生产,人工种植和收割,效率低下,往往得到的利益和劳动不成正比,只能得到极小的利益并满足自身需求。技术创新加入农业中,形成机械化农业,科学智能采取新技术收割机,大幅度提高了效率,不仅仅满足自身供求,并且优化了粮食的配置和流动。技术创新在工业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先进的技术可以有效推动工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如塑料加工、工业合成、化学合成、纤维合成、转基因等科技的快速发展,降低了企业对国家原材料的供应。落后的技术将被时代慢慢淘汰,技术创新,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已经被国际市场意识到,技术创新决定企业发展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创新技术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技术创新升级产品结构

经相关调查证明,创新技术对产品结构升级起着显著作用。技术创新带来的是高科技、高质量、高附加值。创新技术直接影响商品外观、质量、核心、种类等问题,最终达到消费者满意程度,从根本上起到了产品升级转型的目的,为企业增加了利益。信息化时代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对产品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技术创新是解决这些要求的有利手段。

(三)创新技术有效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

国际贸易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竞争压力,这些压力不仅仅来自国内市场和竞争对手,而多数来自国外企业,驰名品牌。如苹果手机,苹果手机系统是专有的技术,并且苹果手机在中国被仿造的很是火热,这就使得国内的很多手机品牌减少了客户,为何其他的手机企业无法与苹果竞争,究其根源问题就在于技术创新上。技术创新间接决定消费者忠诚度和消费习惯与重复购买率,还是拿苹果手机举例,价格相对其他手机高出很多,但是却有很多消费者在每次更新换代时去抢购。可见,技术创新是产品成功以否的关键环节。先进的生产技术将大大降低生产要素成本、节约运营成本、改善产品品质、增加产品和市场推广速度,增加产品优势。鲜明的产品优势,在两国同产品相争是将起到作用,并且若产品优势相同,先进的技术降低了价格,价格上便取得了优势,从而直接增强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3]。

(四)技术创新影响国际分工

技术创新在国际贸易中改变产业机构,深度优化了国际分工,可以使一个以劳动力出口国变成一个科技国家,使以国际分工为主要国际贸易的国家得到了发展。中国正在向着科技大国转变,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科技落后,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很多国家的科技人才都是在外华人,这说明中国在国际地位上发生了转变,中国最终将成为国际贸易中技术的出口国。

结束语:技术创新和国际贸易发展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国际贸易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处创新为国际贸易竞争增添了优势。无论是出口国和进口国,都将在这二者的关系汇总获得利益。有效合理利用二者的关系,相互促进是提升国力,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同时解决了全球资源短缺问题,可以肯定,技术创新是一个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国际贸易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信息,技术创新为国际贸易创造了机会。

参考文献:

[1]周墨菁.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再解析[J].湖北师范学院,2012,13(11).

国际贸易的利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趋势;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整体格局下,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核心组成部分。世界贸易组织在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多边贸易的谈判以及贸易争端的解决上都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环境比较恶劣,各国经济表现相对疲软,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多层次和多种类的问题,多边贸易谈判越发困难,原定部分自由贸易区域的计划落实不理想,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框架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世界贸易组织发达成员国通过自身优势和对贸易规则的利用,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使用不同手段逃避既定义务,保护本国利益,这严重破坏了WTO的精神和原则,导致多边贸易谈判的内容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世界贸易组织整体框架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而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各国经济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环境比以前更加复杂,不同国家和经济体需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贸易挑战。与此同时,新技术、新局势、新需求等都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推动了国际贸易新趋势的出现,把握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对于提高我国的外贸水平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趋势

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精细化分工的结果,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生产要素、商品、服务等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交换的过程。由于各国的政治环境、法律法规、货币制度、物流技术、语言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国际贸易非常复杂。但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经济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各国为了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具有非常强烈的需求,开拓国际市场的意愿非常强。国际贸易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通过不同国家和利益集团的角斗,形成新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跨国企业占据世界经济发展主导地位,国际贸易交易集中度呈现上升态势,国际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显著。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跨国企业生产投资持续扩大,盈利处于历史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无论是在数量还是体量上都在快速增长,这也使得全球生产、投资和商品的大流通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跨国公司在参与全球精细化分工中,在寻找新的定位,并在这个过程形成新的战略同盟,国际交易市场统一性增强,助推了世界经济市场的竞争和贸易自由化。跨国公司垄断了国际创新技术和贸易技术的绝大部分比例,这也使得跨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由于信息互联技术和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跨国企业的经营更为便利和高效,跨国企业现阶段都对其发展战略进行调整,面对国际市场,尽力提高市场份额;对于内部管理,则利用新技术大幅提升运营能力。未来一段时间,跨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会更加凸显,话语权将会更加强大。现阶段,跨国企业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力量,在贸易交易市场的占比不断稳步提高,交易活动也更加频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跨国企业对外投资会对国际贸易的结构形成以及贸易集中区域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跨国企业的全球性投资加大会是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重要表现。

第二,经济体之间利益冲突愈演愈烈,各经济体间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自由化面临诸多挑战。虽然世界各国经济比较低迷,但是全球国际贸易仍然保持增长态势(见表1)。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14年国际贸易增长率为2.8%。2015年,全球经济依旧脆弱,国际贸易环境还是不够景气,但是,经济体间的贸易活动仍然频繁。自由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不可阻挡的趋势。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变,全球分工更加细化,分工形式出现新变化。世界经济和分工的变化使得国际贸易的模式和交易方式也发生转变,从而使得国际贸易表现出新趋势、新特点。外贸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而,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趋势,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趋势策略世界各国、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并不相同,各经济体和贸易集团间的壁垒在增多,各国对贸易利益的争夺非常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断抬头。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经济利益,长期通过各种不公平的手段来加速对全球资源的掠夺,同时利用先发优势在WTO框架下制造贸易壁垒,人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的贸易摩擦和冲突。贸易与劳动标准、贸易与环境保护以及汇率等问题都已列入世贸组织的谈判议程,对于国际贸易利益的争夺越来越明显。根据WTO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G20集团推出的贸易限制措施,有80%左右仍然在实施,对全世界约4%的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形成影响。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损失最严重的国家,根据商务部2015年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19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于贸易利益的分配争夺正在呈现两极化的趋势。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对于贸易市场的竞争也显得非常激烈,各种经济体间的贸易利益之争相当残酷。各国贸易保护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多边贸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多边贸易机制表现更加灵活多样,为各国贸易构建了基本架构。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基本都不违反多边贸易的约定,反而表现出对多边贸易规则的支持。这些主要体现在:各国都是在利用多边贸易机制的游戏规则来实施贸易保护;通过多边贸易协定来保护成员国的利益,排斥非成员国。多边贸易协议是各成员国所协商签订的多边贸易规则,所以多边贸易规则的约束力比较局限,更多是依靠成员国间的信用来维持正常运作。世界经济处在稳定增长时期,各成员国都能通过贸易自由化来实现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所以积极维护多边贸易协议自然不是问题。但是,当全球经济发展处在低迷时期,各成员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对于贸易保护必然会抬头,从而形成对多边贸易规则的挑战和冲击。现阶段,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仍然存在不确定,但是各国贸易措施还不会对多边贸易体制形成毁灭性冲击,另外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将会长期挑战多边贸易体制,从而影响到国际整体贸易体系。各国、各经济体对于贸易市场的争夺已经非常白热化,而贸易保护主义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第三,绿色贸易异军突起,国际贸易被赋予绿色概念,绿色贸易潮流势不可逆。伴随环境日益的恶化,全世界对于保护环境的共识愈加认同,“绿色”成为环境保护的主题。各国对于环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重视,而各国消费者对于保护环境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绿色消费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新消费趋势,绿色贸易则由此产生。经过近年的发展,绿色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环保的理念认识更加深入,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在消费的时候会更加愿意选择资源绿色的产品,绿色消费成为绿色贸易的基础。绿色生产、绿色市场的兴起,优化了国际贸易的交易结构。从联合国数据显示,绿色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对于资源消耗严重的商品贸易则出现了下降趋势,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为环保产品的应用提供了有利保障。环保产品由于其性能和技术,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从资源密集逐步向技术、知识密集为主,而绿色商品的国际贸易日趋成为重要内容。

第四,国际贸易交易方式日趋多元化,网络贸易发展迅猛,国际贸易效益显著提高。伴随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逐步多元化,依靠网络完成的贸易正在高速崛起。网络贸易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不同地区和经济体所进行的贸易和商务活动。国际贸易所需要的所有环节,包括交易的前期沟通、合同签订、商品或者资金的交割、物流环节以及售后服务等都依靠网络平台来完成。而目前网络贸易商品还主要集中在无形产品,比如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等,实物贸易则主要是前期沟通咨询、合同签订以及资金的流通等环节在互联网上完成,实际的货物物流等还是需要传统渠道。网络贸易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各经济体的重视,都出台了或多或少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网络贸易的发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网络贸易发展的增长比率非常快速,网络贸易能够有效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益。网络贸易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比如交易成本较低,摆脱了时间、空间的约束,网络贸易的应用普及成为国际贸易的一场革命,对于贸易方式的转变具有深远影响。在国际贸易总体保持低速增长的背景下,网络贸易却强势增长。传统贸易交易方式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电子商务为方式的网络贸易能否成为争夺贸易市场的利器,受到了各国和各经济体的高度重视。由于网络贸易的高效性,网络贸易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趋势,成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交易方式之一。第五,国际贸易尚未从危机中恢复,对个别贸易大国的依赖性加强,西方发达国家整体贸易相对低迷。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造成重创,国际贸易量急速萎缩。经过各国一系列的稳定政策,全球主要几个国家经济得到了稳定复苏,全球贸易得到恢复。《2014年世界贸易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贸易保持低速增长,然而受到欧洲经济低迷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也会受到较大拖累。世界贸易还没有完全从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过来,世界资源的配置机制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2015年,美国经济恢复比较明显,失业金申领数量创下近年来的低位。而中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经济增长都较为稳定,这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基础,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国际贸易将会持续向好发展,尤其是主要几个贸易大国之间的互动将会更加明显。由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国际贸易将会持续恢复。其中,贸易大国之间的互动将会推动全球贸易迈向全新的增长时期。第六,国际贸易整体结构优化,贸易向高端化发展。国际贸易并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此次金融危机对西方国家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欧洲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则仍然保持较强的活力和较为稳定的发展。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恢复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国际贸易市场快速壮大的新力量,世界贸易格局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国际贸易参与者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特点是第三产业全球化,而第三产业全球化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技术和知识的发展模式,并在影响各国在国际经济市场的竞争地位。第三产业正处于发展的蓬勃时期,在国际服务贸易中保持较高速度的上升趋势。在第三产业贸易中,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商品和服务日益受到全球贸易的关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向高端化调整。

二、我国应对国际贸易趋势的策略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经历了一段波动期,近年来经济持续保持增长,但是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我国经济结构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原料在国外,而且市场也在国外,我国是典型的贸易大国,所以我国面对国际贸易新趋势,同样也将遇到国际贸易发展的诸多问题。通过分析近年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和全球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对于我国而言,在目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外贸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制定我国外贸战略,把握国际贸易的机遇,主动提高开放水平,引导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进一步提高我国外贸水平和优化外贸结构,积极抓住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有利环境,对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非常关键。

(一)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会随着某个国家或者经济体的意志而停滞不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这个大环境、大形势和大格局,主动适应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要求,为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得先导优势。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局势,我国外贸水平的提高必然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因此,我国更应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的水平,准确判断现阶段国际经济的发展走势,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以更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国际贸易的竞争和合作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国应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进行国内资源的整合,以形成更强大的国家实力。同时,我国应该加速推动外贸机制的改革,积极按照WTO原则和规定进行落实,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此外,我国还要注意发展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更深层次地推动区域贸易的发展,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二)抵制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

近年来,我国经常遭遇贸易摩擦是由于自身和外部双重因素的作用所导致。自身因素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比较低端,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以价格优势为主,容易导致贸易摩擦;另外,我国出口贸易的比例非常高,对于贸易伙伴国市场的冲击和影响非常明显。在外部因素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是时下各国经济增长重要的支柱,各国都会想尽办法为贸易保驾护航。我国是国际贸易大国,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有着巨大的危害,部分别有目的的国家通过建立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各国为了保护自身经济利益,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日益明显。国际贸易作为我国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我国应该健全反贸易保护的协调体系,提升贸易摩擦的应对水平,通过多种手段抵制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应该全面剖析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制,熟练掌握贸易救济措施,尽力减少贸易摩擦给我国外贸造成的损失,提高我国贸易水平,保持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我国现阶段面对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壁垒是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所衍生的效应,所以针对贸易摩擦,一方面需要积极抵制和打击,而另一方面需要实质性地提高我国产业结构,只有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认可之后,我们所面对的贸易摩擦才会进入新的平衡阶段。换而言之,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将会是我国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新常态。

(三)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和提高商品质量

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和产业升级阶段,这也是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的机遇,我国目前以“进口原材料,初加工出口”为主的贸易模式,这是相对低端的国际贸易交易,我国需要调整和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我国外贸应该由劳动密集型商品向知识、技术和服务密集型商品转变。同时,进口方面,我国应该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技术。我国外贸结构调整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整体良好的经济环境基础。只有将贸易结构进行逐步优化,我国贸易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加强产品竞争力,形成强大的贸易风险抵抗力,确实推进外贸发展水平的提升。

(四)推动网络贸易发展并加速电子商务普及

根据国际贸易对网络的需要,电子商务作为网络贸易的重要方式,我国需要加速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对消费品行业做出巨大贡献,同时,国家应该扶持其他行业的企业推动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发展,拓宽企业的推广渠道。另外,我国应该投入更多资源推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始终保持我国网络贸易技术的前沿性和可靠性。由于网络贸易是国际贸易的新趋势,网络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所以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网络贸易法律法规,以维持我国网络贸易的合法运作。

(五)引导我国企业做大做强并实现跨国经营

国际贸易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跨国公司作为载体来完成,因此跨国公司的经营发展对我国外贸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已经有部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与国外企业竞争,然而我国跨国企业整体不论是体量或者竞争力都与国外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我国需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获取更丰厚的利润,企业的跨国经营对于提高我国的贸易质量意义非同。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际贸易有效地承载了各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需要。对我国而言,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中国经济实质上作为一个挑战者,正在挑战全球原有的经济利益体系,所以这个过程必然会面临诸多的阻挠和问题。伴随近几年世界经济不明确性加剧,我国与其他国家和经济体间的贸易矛盾会更加突出。我国清晰明确的贸易战略关乎自身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也会影响我国与贸易伙伴国在贸易全球化调整中的利益分配,同时会关系到国际贸易体制的调整。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化的进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把握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制定国际贸易战略,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才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黄日星,张涛.国际贸易绿色发展新趋势[J].中国商界,2010(2)

2.林玉洁.论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J].现代商贸工业,2011(21)

3.巩胜利.全球贸易格局演变的新趋向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新金融,2013(11)

4.买梦阳.我国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5.常静.中国应对世界贸易格局演变趋势的策略研究[J].价格月刊,2015(7)

国际贸易的利益范文第6篇

全球经济的融合发展,促使了国际贸易的频繁化、规模化、日常化发展,形成了调整国际间商品、服务的平衡,加速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进程。为了更加合理的进行国际贸易,保持国际贸易的自由、平等、互利等原则,国际贸易法应运而生。国际贸易法通过调整在国际贸易中的买卖关系、贸易专利、商品交易制度等,实现对参与国际贸易主体国家或者经济体的保护。国际贸易法从国际公约、双边协议、国际惯例、国际组织宣言或决议演变而来,逐步成为全球国际贸易的重要保障法律,受到了全世界参与国际贸易主体的青睐。但是,随着国际局势的瞬息万变,参与国际贸易的主体众多,需要处理的国际贸易复杂,国际贸易法需要不断根据环境、条件变化,做出适当调整,从而适应和满足最新国际贸易的需求。因此,全文将重点对国际贸易法的最新发展开展探究,探索其最新发展的背景、意义和方向,以及具体的表现。 

二、国际贸易法的发展演变 

国际贸易法的诞生和演变,都是发生新的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从其诞生和演变来看,主要有下面的表现: 

(一)国际贸易法的诞生 

从19世纪末开始,为了调整、规范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主体关系,开始对国际贸易法进行编撰,如最初的商人法、商典法和民法典等等,并随后实现了统一。在上世纪60年代,全球经济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日趋频繁和普遍,国际贸易发内容也从简单的商品交易延伸到商品、服务、技术等综合贸易,国际贸易法变得更加综合,并发挥更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国际贸易法的演变 

从国际贸易法的诞生到最终形成,经历了国际贸易法的规范、内容的延伸到管理范围的扩大,并随着社会进入21世纪,国际贸易法的相关理论和实务,也发生了以下几大重大转变:首先是国际贸易法需要适应全球化的变化影响;其次是国际贸易法既需要调整各国、各区域之间的贸易矛盾,也需要协调各主体的法律壁垒;再次是国际贸易法的新转变中,纳入了对交易成本的综合考量。 

三、国际贸易法面临新的环境 

在新年的国际贸易局势中,国际贸易法需要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只有在充分认识到新环境、新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够做出法律的完善和修订,以促进发挥更好的提升国际贸易效率和质量的作用。总的看来,国际贸易法需要面临的新环境包括以下2个: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是促使国际贸易法诞生的根本动因,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国际贸易法的效能发挥。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数量庞大的国际贸易公司、推进了地区经济组织的成型和建立,尤其是在世界通讯、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范围扩展到最大化。这就会让国际贸易法面临一些困境和难题,比如如何改变现有的“国际贸易法立法私有化”现象,如何让更多的国际贸易主体参与到立法中;比如如何让各个国家在保持立法独立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法的修订和完善等等。 

(二)国际贸易法的国际统一难题 

要充分发挥国际贸易法的效用,就必须让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主体承认国际贸易法,并严格遵守国际贸易法的相关规定,一旦发生违法国际贸易法的条款,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要适当的时候,能够拿起国际贸易法的武器,保护国际贸易中应有的权利。但是由于参与国际贸易的主体是各个国家,每个国家在内部都制定有相关的贸易法律,势必就会出现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贸易法律之间有冲突、矛盾的地方。因此在这种前提下,如何实现在各主体之间的统一,怎样调整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达成统一的条件,如何确定国际贸易法统一的范围,都是需要克服的环境难题。 

四、国际贸易法最新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各国难以达成统一、涉及事宜更为复杂等背景下,国际贸易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最新的发展,并取得了相应的突破,能够更好的为保障国际贸易主体利益、维护国际贸易公平公正保驾护航。从国际贸易法的最新表现来看,主要有3点: 

(一)国际贸易法涉及领域更宽 

随着国际贸易内容的从简单商品延伸到商品、服务、技术,国际贸易法的涉及领域变得更宽,范围变得更广。从表现来看,国际贸易法的涉及领域涵盖了3大领域,分别是货物贸易领域,技术贸易领域和服务贸易领域。在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主体之间,只要进行3大领域中的任何一个贸易,都适用国际贸易法中的条例规定,在发生贸易矛盾和冲突时,都可借用其中的规范来保障权益。当然,在国际贸易法中,也在特定的条例上,进行了修改和调整,以适应3大领域贸易的需求。 

(二)国际贸易法设立更加完善合理 

国际贸易法的合理、公平设立,关乎着所有参与国际贸易的主体利益,因此在进行国际法设立的时候,将会更加的完善和合理。这一方面体现了国际贸易法为全球经济体服务的宗旨,也体现了国际贸易法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从过去经济组织和区域设立的各项贸易条款,发展到推广到全世界的国际贸易法,设立机构的不断丰富,更加增强了全世界经济体在国际贸易法中凸显意志的权利,能够让更多的贸易体参与到制定国际贸易法中。再加之越来越多的贸易专家,逐步加入到设立国际贸易法的讨论中,让国际贸易法逐步完善。 

(三)国际贸易法体系更加庞大 

国际贸易法体系从简单的GATT法律体系,逐步发展到了WOT法律体系,国际贸易法的体系变得更加庞大。整体来看,国际贸易法体系是由数量众多的子系统共同构建而成的,主要有:一是国际贸易交易法,这是对所有在国际贸易中,涉及交易过程的法律,包括了对国际货物的买卖规范、对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规范以及对国际支付的规定和解决贸易争端冲突的办法等等,具体体现外国际货物买卖法和国际货物运输既保险法等等;二是涉及到国际贸易相关惯例的法律体系,主要由贸易条约、区域协定、国内外贸法等等。在国际贸易法体系逐步完善之后,更多的国际贸易事项能够在其中找到相应的惯例举措,这是国际贸易法新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五、结论 

在全面分析了国际贸易法的诞生、演进之后,找出了当前国际贸易法面临的环境,发现当前新的国际贸易法的最新发展及其表现,研究得出了4大重要结论: 

一是国际贸易法的诞生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可持续运行,保障了国际贸易主体的经济利益,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二是国际贸易法制定以来,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历程,从商人法到统一国际贸易法编撰,从简单的调整贸易关系到规范所有国际贸易行为,一切的改善都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国际贸易行为。三是从当前的环境来看,国际贸易法需要克服经济全球化对其的新要求、需要协调各国之间的原有法律、需要实现难得的国际统一、需要达成统一的苛刻条件。四是在新的环境影响下,国际贸易法表现出了领域更宽、立法更加合理完善以及法律体系更加庞大等新特点。 

参考文献: 

[1]何力.国际贸易法的统一模式与CISG的历史地位.国际商务研究.2013(9). 

[2]刘勇 朱瑜.关联、挑战与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法的转型思考.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2014(11). 

[3]张宪兵.国际贸易法的发展.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12). 

国际贸易的利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秩序;多边贸易

在不断地进行国际贸易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国际贸易秩序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准则。随着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格局从传统的以美国为核心的一极化转化为多极化。WTO组织内部的成员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充,其协议内容,也随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发生着变化。因此,要充分理解国际贸易格局的分化以及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过程,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国际贸易格局,充分融入现今的国际贸易秩序当中,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一、国际贸易格局的分化表现

1.国际货物贸易的多极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国际局势是以美国为唯一贸易核心的,美国的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美国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4。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欧洲国家开始迅速发展,在1950~1960年,国际贸易格局呈现美国、欧洲双雄称霸、双雄对峙的局面。这时欧洲的总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近1/10,欧洲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额的1/10,美国的总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10,美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额的1/12。在1970~1980年,亚洲各国不断发展,出现了“亚洲四小龙”的东亚经济体,导致国际贸易格局呈现美、欧、亚多级发展的趋势。

2.发达经济体以及发展中经济体的实力变化

20世纪50年代,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贸易额上所占的比重是6:3,在20世纪60年代,其比重发展为7:2,在20世纪80年代,其比重的变化微小,直到20世纪末,其比重始终维持在7:2的状态。在21世纪后,其比重便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突出,占国际贸易比重的一半。且在国际货物贸易额的比重上,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额逐年上升,发达经济体的贸易额逐年下降。

3.国际服务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全球服务贸易总的出口额达到4千亿美元[1]。现今,全球服务贸易总额达到5千亿美元,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从而使国际服务贸易的地位越来越高。美国、欧盟、日本、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球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越来越高,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重也在逐年增长。其中,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虽然在逐年升高,但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仍然低于全球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且中国的货物贸易虽然发展较快,但相较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发展相对落后。

二、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基础是规则与规范[2]。现今国际贸易的规则与规范首先是WTO组织建立的关于国际多边贸易的规范,然后是区域或两个国家间制定的关于对外贸易的规则与规范,最后是国家与区域制定的单边的贸易管理制度。由于以上这些规则与规范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在制定相应的规则、规范时要充分体现其合理性。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主要取决于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状况,以及经济体之间的实力对比状况、经济体的内部经济状态和内部关于贸易的实施政策。就其本质而言,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可以充分体现国际贸易格局的发展状况,在国际上,由于各个国家的逐步发展,国际贸易秩序也在发生着改变。三、面对国际贸易的变革,我国发展国际贸易的策略

1.立足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维护多边贸易秩序

我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与WTO制定的多变贸易秩序联系密切[3]。遵守WTO的多变贸易秩序,是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在WTO中,我国实现了参与制定新的国际贸易秩序的愿望,为解决我国的国际贸易纠纷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通过运用WTO制定的关于国际贸易的规则,可维护我国的正当利益,进一步减少贸易的摩擦。现今多极化格局的出现,进一步弱化了WTO的职能,因此,我国应立足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主动维护多边贸易的秩序,在多边贸易的谈判中发挥我国应有的贡献。

2.要努力维系与东亚经济体的区域贸易,制定新的发展措施

经历了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后,在东南亚区域建立了东亚自由贸易区域。早期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域包括东南亚十三国,发展至今,其区域增添了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新西兰三个国家。建立这个区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合作,减少贸易产生的摩擦,但现今这个贸易组织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呈现松散的状态,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应制定新的发展措施,坚持“一带一路”战略,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软件的开发与建设,促进东亚区域贸易的发展。

3.要实现良好的双边贸易

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对美国进行的货物贸易,我国的广阔的市场使多国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大大加深。但我国并未将自身的贸易实力转化为对外关系的改善,反而使我国的对外关系变得越来越差,因此,我国要时刻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关系理念,充分调动自身的优势,形成良好的国际互动机制。

4.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我国对外贸易的货物数量在逐年升高,因此,加快结构的升级、发展方式的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根本方法。我国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发力度,立足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逐步推动对外贸易的转型,以及服务贸易的发展。四、结论综上所述,面对国际贸易格局分化与国际贸易秩序演变,我国应积极主动应对不断变化的格局以及秩序,努力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各个经济共同体要时刻注意国际贸易的发展情况,平衡利弊,将自身的利益融入国际贸易秩序中。

作者:贺鸿为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乃根.试论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演变与中国的应对[J].中国法学,2013,1(2):180-191.

国际贸易的利益范文第8篇

一、问题提出

纵观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以人对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最大限度地追求和占有作为指导思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都是依照经典国际贸易理论为指导:即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劳动、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换取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通过国际贸易双方都获取相应的利益。短期内这种贸易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丰裕要素禀赋得到充分利用并通过国际交换克服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贸易模式最少存在三个缺陷:

第一,有些国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生态环境效应,过度利用自然要素禀赋。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赫尔曼・E・戴利所说:“国际贸易的初衷是为了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但并不等于贸易越多越好,贸易不能超过一个国家的资源条件或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利益是在宽松的环保要求下获得的,或一味追求比较经济利益,结果很可能是付出惨重的生态环境代价,这些代价经常是经济利益远远不能弥补的。”

第二,有些国家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主要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类产品技术含量低,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低且不稳定。而发达国家利用资本、技术和环保等方面的优势,出口技术含量高、价格弹性小、有上升趋势的产品。这种交易模式长期发展下去,将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第三,有些国家打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幌子制定各种苛刻的贸易壁垒。如环境标准、劳工标准、质量标准等来限制进口;有些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采取非法竞争手段打击竞争对手,如生产假冒伪劣商品,损害消费者利益,不考虑员工的工作环境、不顾员工身体状况、随意加班加点、克扣员工工资。这些都扭曲了贸易的本来面目,妨碍国际贸易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与发展,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人文贸易主义。人文贸易主义强调国际贸易活动不仅应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应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其他问题。本文将就人文贸易主义的内涵、特征、影响等作一些探讨,最后提出我国应从中得到的启示。

二、人文贸易主义的内涵及特征

(一)人文贸易主义内涵

第一,人文贸易是“人与人平等”的贸易。以“人人平等”为伦理基础,强调人与人的平等关系。如果不同个体或群体无视对方的利益,形成对立和反抗,最终将破坏人与人平等的贸易关系。例如,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组织报道,目前收入水平较高国家基本上都未能兑现其在《京都议定书》中所做出的承诺,即到2012年之前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排5.2%。但他们却反而要求低收入国家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又如,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出口大国,扮演着另人尴尬的角色,一方面价廉物美,产品遍及全球,另一方面却背负了“倾销”的恶名,但自己却承受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的压力。美国研究人员指出,14%的中国废气是由生产出口到美国的货品所造成的,但美国却是对中国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这些都表明“人人平等”的贸易关系还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真正实现。

第二,人文贸易是“人与地平等”的贸易。以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为伦理基础,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倡导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地平等的贸易强调贸易带来的经济利益大于或等于因贸易带来环境污染的治理费;贸易不能超过自然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应有利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的保护。例如,在国际贸易中,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是最有争议的焦点,有的国家乱挖滥采、无休止地开采自然资源造成水土流失;有的国家通过对外投资,把夕阳产业转移到外国;有的国家为了节约成本,大量排放没有处理的污水和废气。这些最有可能导致地球失去自然恢复能力,人与自然的不和睦相处。

第三,人文贸易是“人与天平等”的贸易。以“人天合一”为伦理基础,着眼于人类与整个大自然(社会和生态)的平等关系,达到人与社会、生态的协调共进、和谐发展。“人天合一”的贸易关系是人文贸易的最高层次,但是有些人却对它不屑一顾,结果得到严厉的报复。例如,国际社会将濒危物种的贸易列为非法贸易,但这种贸易禁而不止。非法物种贸易严重破坏国际生态多样性,加速濒危物种灭绝,生态多样化遭破坏,造成生态失衡。又如,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多出口农产品,加重农药和化肥的用量,造成土地自然肥力衰减、水土流失加剧、环境污染严重。而且,由于只注重那些市场价值高的物种,对不具商业价值的物种或忽略或消除,使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趋于简单,生态调节功能衰退。

(二)人文贸易主义的特征

第一,在贸易过程中追求新的可持续增长模式。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丹・麦多斯教授,他于1970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一书中认为:以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加速耗竭和污染程度的逐渐加深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属于指数增长型,不可持久。人文贸易主义追求的可持续贸易模式应该是超越自我的、高层次的贸易模式。它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既强调贸易行为的“公平和公正”,又强调贸易过程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在贸易发展过程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世界贸易也由此进入环保时代。WTO根据1994年4月15日的马拉喀什部长会议成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以此来协调贸易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反补贴协议》等文件中都规定了与环保有关的内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两批共5个属于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审核方面的标准,后来又陆续颁布了术语、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价方面的标准。

第三,在贸易过程中追求非贸易利益。国际贸易过程中的环境、经济、福利、代内与代际公平、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发展等诸多因素都属于非贸易利益。追求非贸易利益使得知识产权、环境、劳工标准等问题成为焦点,并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追求非贸易利益的盛行使得发达成员渴望将所谓“人文贸易”和非贸易利益“合法”引入WTO体系。比如,非贸易利益关注之所以成为问题,是由于提出者企图将非贸易利益与国际贸易直接挂钩,即违反非贸易利益条款者可予以经济制裁。

三、人文贸易主义的表现

在当代国际贸易价值的新领域,人文贸易主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文贸易主义表现为“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国际贸易能够增加社会财富,但是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如果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或以生态环境代价发展对外贸易,“延时”的补偿成本将逐步兑现,贸易可持续性将受到挑战。贸易与生态的和谐要求自然资源要合理、有节制地利用,而不是掠夺式开发;生产过程要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注重环境保护,而不是肆无忌惮地将污染排放;环境成本内在化,推行绿色贸易,避免环境恶化和污染国际转移等。

2.人文贸易主义表现为“贸易过程和结果”的和谐。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都是建立在不计自然环境的经济投入基础之上的,暗含着自然资源不受限制的假设,没把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实际上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生产过程、商品的转移过程和商品的消费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染。随着人们对非贸易利益日益重视,在贸易发展过程中,贸易活动成本最终必须包括为维护和弥补自然环境的人、财、物投入,通过把这些环境成本内在化使国际贸易达到社会总财富最大化。这就要求贸易主体的整体角色定位要从“经济人”向“经济人、社会人、生态人”三位一体过渡。

3.人文贸易主义表现为“国家之间、国内外同行之间、企业主与员工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和谐。国家之间的和谐指各国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平衡,减少贸易摩擦,拆除贸易壁垒,建立贸易和谐发展的平台;国内外同行之间的和谐指企业贸易行为要考虑行业的整体利益,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相互拆台,扰乱贸易秩序,国内外竞争对手之间应树立“双赢”或“多赢”的理念;企业主与员工之间的和谐指要考虑员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不能不顾员工身体状况,随意加班加点、克扣员工工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和谐指要考虑消费者的价值最大化,不能只顾企业利润,不顾消费者的安全和感受。

4.人文贸易主义表现为“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和谐。贸易道德规范和谐是指不同国家的贸易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通过贸易资源应该高度整合,达到优化配置;贸易行为规范和谐指企业运筹得当,竞争行为规范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即贸易从业者应该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惯例,不能只求最大最快地占领国外市场而恨不得一刀将对手斩于马下,一家企业占领整个国际市场;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必须注重社会责任。外贸从业者要符合国际道德规范,确保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在注重自身发展、追求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对生态环境等的责任。

四、人文贸易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人文贸易主义的出现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人文贸易主义对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产生动摇。自亚当・斯密以来的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把“经济人”作为探究人类经济行为和市场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代价去追逐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在国际贸易领域人们遵循同样的原则。从微观上来看,如果个人在贸易活动中一味地优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会导致各类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与冲突。从宏观上来看,发达国家一味强调自身贸易利益最大化,就会拉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人文贸易主义强调人的问题不仅是满足简单的生理需求问题,还有如何提高素质、升华精神、维护尊严的问题,国际贸易活动由此获得了道德规范性。人文贸易主义这一思想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将有深远的影响。

2.人文贸易主义对传统贸易理论漠视自然环境的思想提出质疑。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虽然以不同的方式来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但都是建立在不计自然环境的经济投入基础之上的。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都以劳动力为投入的惟一要素,隐含着自然资源不受限制的假设。因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世界处于统治地位,他们除了拥有本国的自然资源还可以从海外获取大量的廉价原材料。赫―俄理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贸易发生的原因,该理论认为各国应出口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些贸易理论的共同点就是为了物质利益的增加而毫不顾忌地掠夺自然资源,但是却没把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人文贸易主义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贸易成本除了人、财、物外,还应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社会等,贸易的结果是综合效应最大化。

3.人文贸易主义对当代国际贸易研究提出新的挑战。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一些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R・弗农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是一个动态的理论,它克服了以往贸易理论中关于贸易模式一经形成就固定不变的隐性观念。但是,该理论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提供理论依据,因为发达国家的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已淘汰、高耗低效、高污染的夕阳产业,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天堂,生态环境问题更趋恶化。格鲁贝尔等人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虽然拓展了贸易理论所解释的贸易现象的范畴,为国家如何创造国际竞争力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国家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选择提供了有益启示和理论依据。但是规模经济导致企业不断合并,国家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约束将更加具有全球性和并发性,极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扩散和生态系统的退化。人文贸易主义的出现为当代国际贸易研究者更注重人类社会的福利水平和综合效益的提高提出新的挑战。

4.人文贸易主义可能成为贸易保护的新工具。人文贸易主义的出现预示着今后的国际贸易中,以人文贸易主义为借口的贸易壁垒,即“人文壁垒”将越来越多。国际贸易商品的质量、技术、环保都有国际标准,如ISO9000、ISO14000、SA8000等都反映了人文贸易主义精神。虽然目前这些标准大多以贸易保护主义的面目出现,但也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当它们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后,就变成合理化。一些国家为了稳定就业,解决国内各种矛盾,可能打着人文贸易的幌子,在现有各种贸易壁垒的基础上,制定更加苛刻、综合、有效的新型壁垒来限制他国产品的进入。这些“人文壁垒”可能涉及到所有贸易品或渗透到贸易品的每个环节,更加防不胜防。总之,贸易人文化倾向与追求非贸易利益的盛行使得全球贸易利益的分配格局以“合法”规则向发达国家加速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借口和新的工具。

五、人文贸易主义对我国外贸的启示

人文贸易主义是顺应人类发展而产生的,给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有深远的启示。

1.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一种社会形态是否和谐关键在于它能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环境和稳定的发展前提。国际贸易的目的是积累更多的财富,提高生活水平,只有贸易参与者之间达到双赢或多赢,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如果一个国家或企业的国际贸易比较利益是在不正常条件下获得的,使一些人付出代价,这种贸易模式违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不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