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态修复评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2019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高起点统筹空间规划布局
一是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召开全市动员会,印发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完成前期基础资料收集和调研、双评估报告初稿和生态保护红线调整评估初步方案,基本完成总规相关的九个专题和五个专项报告。
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大数据优势,牵头推进了越城柯桥交界处融合规划研究、钱杨区块规划研究、兰亭旅游度假区总体概念规划等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规划研究,同步推进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修编,开展市区社区生活圈划和轨道1号线2号线周边地块规划编制工作。分类指导控规编制工作,共审核和上报控规40多个。
三是加强古城设计成果转化。按照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和古城总体城市设计要求,完成了古城北入口、广场、阳明故里、绍兴饭店二期、震元堂改造等重要节点规划研究及相关地块的控规编制工作。认真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开展古城内国有资产、资源更新利用方案研究工作,对古城内的办公房等空置情况进行了初步摸排。完成传统民居修缮导则(图则)编制和古城宣传资料及视频汇编。
(二)高质量提供要素资源保障
一是助推投资项目落地见效。制定下发《关于做好市政府城交口2019年市级投资项目涉土涉规工作的通知》,对47个市级投资项目建立局领导挂联督办工作机制。除因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等政策壁垒原因近期难以推进的5个项目外,销号项目已达15个,主要问题得以解决进入正常审批流程项目4个,其余项目都得到有序推进。2019年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报自然资源部审核,共上报总用地面积3887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3129亩(耕地2911亩)。2018年中心城区6个实施方案和市本级4个跨省增减挂钩指标实施方案均获批准。
二是加强资源要素精准配置。全年共争取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06万亩(耕地1.6万亩)。同时,针对“占补平衡”短板,累计争取国家统筹、省内调剂数量指标7114亩、水田指标6616亩、粮食产能指标471.4696万公斤,市内共享标准农田指标12000亩,补充耕地数量指标1272亩、水田指标1000亩、产能76.4213万公斤,全面保障了今年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各类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用地占补平衡需求,连续第2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是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全市完成闲置土地处置1429亩,完成率316%,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550亩,完成率149%,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9472亩,完成率114%,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935亩,完成率105%。全面推行“标准地”制度,全市已完成“标准地”出让231宗,面积8413亩,省级以上开发区等重点平台实现投资项目100%“标准地”出让。与经信部门开展了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僵尸企业清理、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倒逼企业提高土地厂房利用率、产出率和贡献率。
四是维护土地市场平稳运行。通过编制年度计划、加大做地考核、合理安排出让时序等措施,维护全市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年共完成经营性用地出让1.35万亩,出让金总额达到828.98亿元,争取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达到53亿元。
(三)高标准提升资源保护力度
一是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进展顺利,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复评动态监测自查,新增省级森林城镇5个、市级森林城镇4个,“一村万树”示范村39个。持续高质量推进造林绿化,严格保护全市9.2万株古树名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完成造林更新1.65万亩,新植珍贵树161万株,建设珍贵树种示范林14片、示范点14个、示范单位15个。浙江绍兴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顺利获批。
二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102个;新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0个,上虞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列入省级试点。落实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任务,通过召开全市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加强督察通报和检查指导力度,全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新开工数量和交工数量分别达到省定任务的300%和150%。
三是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进一步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目前,越城区已在全市首先公布了二级、三级“田长”、网格长、网格员名单,并率先在富盛镇凤旺村树立第一块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标志牌。其他各区、县(市)正在结合乡镇村撤扩并工作进行人员名单调查确定工作。
(四)高品质提升民生服务
一是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进“网上办”“掌上办”,推广“浙里办”“浙政钉”。提前实现不动产登记事项100%网上申请,达到一般登记4个工作日、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一般商品房交易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探索“不动产+”服务,推进不动产登记与户籍联办、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延伸和与公证协同办理等。
二是开展“多审合一”改革。落实“三减”,助推提速增效,将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合并办理,优化一套办理流程、整合一张申请表单、统一一套申报材料,并将两个事项办理时限由法定的40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创新制定出台森林植物检疫证核发与木材运输许可联办事项,强化“一网申报”,实现“一同发证”,并将两个事项联办时限缩减到不超过5个工作日。
三是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稳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加20个项目列入省级试点,涉及31个行政村、17.25万亩土地,计划新垦造耕地1226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336亩,计划总投资4.84亿元。推进《绍兴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立法,有效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五星3A村庄建设、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村个人建房等“三农”事业的推进。加快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培育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加快推进森林旅游和疗养地建设,申报推荐5家基地参评全省森林旅游地和疗养地。
四是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森林消防暨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系统部署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年度任务,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项目回头看,市、县两级共完成检查351点次,查明问题143个,已整改到位79个;累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不稳定斜坡272处、已核销隐患点220处、其它上报点34处,成功应对了“利奇马”“玲玲”“米娜”等台风威胁。今年全市共发生灾情3起,转移群众1438人,成功避险1起9人,无人员伤亡。
(五)高速度推进数据资源基础建设
一是全面展开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已完成内业数据处理、外业调查举证及数据建库等全部县级调查工作和市级核查工作,并通过省三调办核查向全国三调办报送五批次初步调查成果,根据全国三调办国家级核查反馈意见和省三调办整改方案要求,对问题图斑进行全面梳理,积极有序组织全面整改及补充举证工作,集中力量保障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国家级核查整改成果分两批于9月24日和10月8日按时提交省三调办。
二是加强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化建设。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项目一期建设;提升改造市级“一窗云”平台统一建设,实现全市云平台统一办理;联合公安、银监等多部门,提高登记信息共享水平。在上虞区率先开展不动产登记材料归档电子化试点工作。
三是提升基础测绘信息服务保障。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绍兴市1:2000数字线划图(DLG)生产制作更新2个项目技术设计书已通过评审,进入实施阶段,其余6个基础测绘项目正稳步推进。积极参与杭绍台高速公路镜湖互通兴越路连接线改建工程、越东路快速路工程等测绘工作,为市重点工程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2020年工作思路
1.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国土空间保护、空间要素配置、生态整治修复、文化传承发展、城市风貌提升等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报批稿,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信息平台,推进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2.加强资源规划服务,开展袍江三江口区域空间规划研究,为大湾区四大平台之滨海新区做好资源摸底、存量利用、生态修复、优化产业布局等研究。深化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全力保障全市重大项目用地。优化中心城区格局,强化中心城区蓝绿空间、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等结构性管控,划分分区规划单元,组织编制分区规划,推动古城新城联动发展。推进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用地规划许可与用地批准合并办理实施;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审查和批后监管工作,优化营商环境。
3.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推进“152”耕地生态保护工程,完成补充耕地(含垦造耕地、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04万亩、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2100亩。再启动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1个,新创建4个绿色矿山。
4.加快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推进国土绿化美化行动,全市完成造林更新2.3万亩,新植珍贵树137万株,新建“一村万树”示范村35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60个;启动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目建设,开展绍兴市植物园建设前期研究。
5.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少于9200亩,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不少于5000亩,完成省下达的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
6.全面推行投资项目“标准地”出让,除负面清单外,省级以上平台等重点区域企业投资项目100%“标准地”方式供地,省级以下平台原则上全部以“标准地”供地。
7.全面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以此为基础先行开展浙江五泄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建立登记制度,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主体;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林权统一登记,建立全面完整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体系。
8.加大基础测绘投入力度,组织全市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更新,完成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提升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9.推进建设森林公安专业派出所,其中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派出所2020年一季度动工建设;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派出所2020年三季度动工建设。
一、20*年水利工作回顾
(一)民生水利工作效益初显。水利工作与民生息息相关。市政府今年把水库除险加固、农民饮用水、*河道建设列为实事工程。全市各级水利部门认真履行职责,自我加压,把民生水利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注重实效,努力让全市人民群众早日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1、标准海塘维修加固基本完成。今年是实施三年计划的扫尾之年。20*年以来,全市共维修加固标准海塘50条162.5公里,开工建设水闸156座,完成投资3.8亿元,各地克服了钢材、水泥等物价上涨的不利因素,较好地控制了投资概算。加固后的海塘,防洪标准普遍提高,已历经多次台风的考验,切实保护了沿海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推进。今年是完成省定任务的关键之年。年内实现开工建设50座,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的13座水库全部完成。车岙港、陆埠、皎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亭下水库加固改造开工。为了保障上述任务的顺利完成,市政府成立了水库除险加固领导小组,并与各县(市)区签订责任书。市水利局建立了包库对口指导监督检查机制。水利部对陆埠水库除险加固情况进行了稽查,给予了高度评价。
3、小流域治理成效显著。今年是全面实施整治的重要一年。全市已开工建设小流域治理项目18个,建成小流域堤防60多公里。已建成的*溪、*溪、*溪等生态型小流域,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去年“罗莎”台风以来,水毁水利设施得到了全面修复。
4、农民饮用水实现全覆盖。今年是率先完成省定任务的攻坚之年。全市解决38.96万人的饮用水不安全问题,特别是重点解决了35个村1.85万未覆盖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全省提前两年实现全覆盖的目标。为确保未覆盖区域的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我们逐村开展了结对帮扶,并制定了“一村一策”,追加市级财政资金350万元进行扶持。同时,加快研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出台了《*市供水管理管网外的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5、*河道建设深入开展。今年是开展《河道管理条例》执法检查之年。全市*河道建设完成340公里;村级河道整治完成380公里;完成建设“市级水环境示范村”10个,典型示范效益显著。同时,依法管理河道工作不断深化,出台了《*市河道分级管理办法》。积极实施区域调水,在今年文明城市复评期间,调水总量超过1亿立方米,有效改善了市区河道水质。9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各地贯彻实施《*市河道管理条例》情况进行检查,充分肯定了各地近年来开展河道建设所取得的明显成效。
6、农业节水工作明显加强。今年是大力开展先进灌溉设施建设的第二年。一年来,完成了《*市“十一五”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规划》,出台了《农业节水工程项目建设与资金管理办法》,节水灌溉受益面积2.4万亩,为效益农业、设施农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水利重点工程进展顺利。今年全市重点水利工程在建项目有22项。据统计,全市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投资41.2亿元,连续第三年完成投资超过40亿元。
1、水源调蓄工程势头良好。周公宅水库通过工程初验,扫尾工作基本完成。引曹北线*段河道工程基本具备了通水条件,年底基本建成,顺利实现“两年通水、三年建成”的目标。上张水库和双溪口水库,克服了移民安置困难,建设进度明显加快,上张水库大坝至年底可填至坝顶高程38.5米;双溪口水库实现今年施工进点、汛前截流、大坝结顶。。*白溪水库引水工程,*境内主隧洞已全线贯通。
2、骨干排涝工程积极推进。*河实现全线贯通,基本完工。*东排镇海段和奉化县江尚田段治理主体工程基本建成。余姚奖嘉隆江拓浚工程、鄞东南沿山干河界牌碶闸改建工程相继开工建设。*东排*段开工。*下三山二闸及穿山闸外移扩建工程全面完工。
3、滩*工程进展较好。*淡水泓围涂年内竣工验收。*两侧围涂、*大目涂二期围涂和*岙围垦、*、*一期围垦等已基本建成,围成面积13.8万亩。*下洋涂、*七姓涂、余姚围涂二期、奉化红胜海塘续建和镇海新泓口等围涂项目进展顺利,在围面积达12.2万亩。*、*两侧围涂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围涂面积7.23万亩;余姚治江围涂四期、镇海泥螺山外侧围涂和*建塘江治江围涂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4、重大项目前期与水利规划加快推进。钦寸水库项目建议书获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省级咨询;引曹南线项目建议书已完成编制和技术咨询;*干流堤防工程、县江下游段整治工程和*拓浚工程前期工作进展较快;有序安排并开展了鄞东南沿山干河整治、*农村段堤防、东江堤线及堤防工程等到一批重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水域保护规划和市区河网水系控制性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全面部署了甬江流域防洪涝规划编制任务;围绕流域、区域水利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开展了*水资源配置调度与管理制度、余慈中心城水资源保护利用以及市区河道调水管理制度等一批重点水利专题研究与政策研究。
(三)防汛基础工作稳步推进。一年来,我们始终把不死人、少损失作为目标,把“防”作为工作重点,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实各项基础工作,防汛抗旱取得了可喜成绩。
1、着力于加强汛前检查。全市各地在汛前共组织139个组600人次,检查防汛水利项目3215个。对检查中发现的93个主要问题,通过开展“百日整改”活动中逐个进行了整改,为今年的防汛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着力于深化细化预案。*城区、*、*开展了《抗旱供水应急预案》修编、市本级完成了防台风(暴雨)工作预案修编。全市53个乡镇完成了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修编。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各地开展了防御超强台风“海燕”演练活动。对每小时3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及时预警246站次,向乡镇等有关责任人发送预警短信13771条次。各地共组建了抢险应急分队565支18620人。
3、着力于公众防台知识教育。在主汛期前,共印制10余万册台风常识宣传小册子发放到企业、学校、社区,并通过公交移动电视、报纸等媒体向公众全方位宣传防汛知识。举办了一期150人的乡镇基层人员防汛知识培训班。在*日报推出“防汛抗旱进行时”栏目,全方位报道防汛抗旱准备工作。通过*广播电台“为生命护航”系列栏目,宣传防台救灾知识。
4、着力于落实防汛责任。今年几次防台风期间,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精心调度,周密部署,全市共安全转移165820人,水库、河网提前预泄预排2.15亿立方米,为全面夺取防台风工作的胜利奠定了基础。9月5日晚,*、*、*等地遭遇罕见的短历时特大暴雨,*庄岙、*车岙港2小时雨量超过200毫米,由于各级领导及时进岗到位、措施果断有力,特别是及时转移了危险区域人员,确保了全市无一人员伤亡,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
(四)水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一年来,以水资源保护管理、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水政执法为重点,加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不断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
1、规范取用水管理。完成了市级取水实时监测系统建设试点,开发了有实时取水查询功能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年内将完成年取水量50万吨以上取、调水口的信息化管理。加强了市区用水的计划管理,科学研判“八库一江”蓄水和市区用水需求,优化水量调度方案。加强了重点区域的地下水管理,联合相关部门依法做好地下水禁限采工作,积极应对杭州湾新区的地下水开采问题。
2、规范涉水许可管理。规范做好涉水项目的防洪影响评估、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等审查,提高行政许可的科学性。积极推进行政许可项目变更和职能归并,进一步梳理和规范行政许可项目,规范许可流程,推进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进一步理顺行政服务体制。
3、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完成了周公宅-皎口水库水环境容量专题研究。完善水质监测网络,市区重要水源地水质监测频次由原来的1次/月增加到2-3次/月,在取水口放置了监测网箱,加强了防护,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加强水污染事件调处,及时发现萧镇取水口附近水质污染问题,把水质污染苗头性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水库水源保护,配合市人大开展全市饮用水源保护状况调研,及时提出保障大中型水库饮用水源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4、加大水事违法案件查处力度。认真开展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执法监督活动,在市级审批项目的监测、验收和县级项目的方案编报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强皎电厂被评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示范项目。大力开展河道清障活动,*、*、*、*、*等地对建设项目围堰、拦河渔具等进行了集中清理,保持了各地主要河道的畅通。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违法占用水域活动,进一步规范了水事秩序,维护了水法规的严肃性。
(五)水利管理改革不断深入。一年来,继续深化各项水利改革,强化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逐步完善水利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推动水利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1、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出台了《*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验收办法(试行)》,全面完成了各地水管体制改革。
2、工程建设管理得到加强。根据《*市水利工程项目招投标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对潜在投标人的有关信息进行登记,共完成299家各类投标企业的备案登记和信息上网工作,并对20多个项目的招投标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建立了水利建筑市场不良行为信息查询系统,进一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水库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白溪水库以961的高分通过水利部工程管理考核验收。
3、水利科技工作继续推进。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的“甬江流域洪水模拟数学模型”课题列入水利部2007年科技创新项目计划,今年通过了水利部的验收。“周公宅水库洪水预报调度系统研究与开发”、“余姚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技术支撑体系研究”等项目列入省水利厅科技计划,正在努力推进。
(六)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有效。一年来,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坚持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水利工作的各个领域,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水利干部队伍。
1、抓先进典型教育。市、县两级水利部门举办吕吉法、奕永庆、柴利惠三位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进一步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
2、抓争创水利文明单位。抓好创建促全面发展,市本级获得“20*-2007年度全国水利文明单位”,原水集团荣获“全国优秀水利企业”称号。
3、抓机关作风建设。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认真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积极参与“创新形象、树新业绩”活动,破解水利发展难题,创新为民办实事举措。
4、抓职务犯罪预防。联合有关部门完成重点水利工程审计3项,完成国家开发银行政府类贷款3个项目的执法监督检查,完成2007年度水利专项资金检查。起草《联合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体系方案》,探索建立预防职务犯罪长效机制。
5、抓基础工作推进。市、县两级水利部门先后建立了纪检机构,配备了专职干部;水利“三重一大”保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水利系统纪检工作联动机制初步形成。
6、抓支援青川震后重建。全市水利系统党员干部在5.12汶川大地震后紧急伸出援助之手,共捐款140余万元(含特殊党费)。组织精干力量参与青川震后重建,完成了三个对口支援乡镇的水利重建规划编制,较早地实现了第一个援建的水利项目开工。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水利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防洪减灾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各地如何科学地防御超强台风、强降雨的能力还不够。二是农村水利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市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标准低、老化失修等问题,水利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还需提高。三是水环境面貌有待进一步改善。平原河网水质普遍较差,特别是城乡结合部河道“脏、乱、差”的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地方违法占用水域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四是部分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滞后,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五是水政执法和水政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