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酒文化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制路径
1.规制、路径与基本原理规制本身是一种制度安排,并通过制度资源在质和量上的供给调整,改变经济部门主体行为活动的边界,由此确定其行为开展可遵循的基本框架,并形成影响和改变效率水平和性质的影响力。规制影响力的发挥,依托于特定的规制路径,以及在相应路径上及路径之间形成的作用机制。就规制主体来看,可分为政府和非政府主体两大类[7]。规制的路径也存在政府规制和非政府规制。政府规制也即是“公共规制”[8],其以政府职能部门或其授权机构为主体,依靠正式的制度供给来建构行为框架,借以约束和调整客体对象行为,达到干预调控的目的性。非政府规制通常被视为私人规制。这种规制的实施主体是非政府主体,包括法人、自然人及其集合。其规制功能的实现以微观层面的正式制度供给和非正式制度供给为基础。规制内在的结构体系,为此处围绕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制路径进行的分析,提供了一个赖以依托的基本框架。
2. 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制路径分析为概括表现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制路径,这里结合图 1 进行剖析(图略)。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主体之间的行为通常可以用交易来概括。依据交易的不同性质,可以划分为市场交易、管理交易和配额交易[9]。如果把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本身“行为化”,那么,这种资源开发利用过程本身便是各种路径下交易的展开。基于这样的交易结构划分,对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制路径得到塑形。在将酒文化资源导入规制路径的思路上,存在路径选择、作用机制、功能载体和目标能结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市场交易渠道涉及平等主体之间交易,作用机制体现为市场自身内在的机制形式,比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风险机制和竞争机制等。在假定市场完全的条件下,其主要的功能载体包括供给部门、消费部门和中立部门。市场自发的条件下,以非正式制度为支撑的“私人规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在我们强调市场有效性的同时,客观上已经肯定了私人规制的重要性。这种规制的范畴包括针对主体自身的及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规范与约束;(2)在管理交易的路径上,涉及到层级关系与管理控制,其作用机制表现为组织管理职能的建立与实施,并以微观层次的制度建设与供给为基础。它的功能载体主要是具有经济组织形式的企业。因为企业的主体性质,所以,这种借助于企业自身的管理职能得以实现的规制,仍旧属于私人规制的范畴。与市场交易渠道的私人规制相同,这种规制的内涵中包含了自觉性要求;(3)在配额交易的路径上,通常存在交易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权能优势方通过成为制度资源的供给方,借助宏观调控的系列手段,对目标对象进行公共规制,以追求和实现带有全局性、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目标。三条规制路线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反映了宏观与微观、强制与自觉、规范与自发等的协调要求。
规制路径下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逻辑演绎
1.市场交易路径下,私人规制中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现市场交易路径的规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即是对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哲学前提的修正,是导致交易主体具备良好道德情操的前提。私人规制的目的是引导供给部门、需求部门进行合理价值取向,并在中立部门正确价值取向的导向与影响力作用下,规范与优化交易主体的行为,促长行为约束的自觉性,实现多元利益的统一。在市场交易路径下,酒文化资源配置依靠市场自身的内在机制得到实现。在现实的市场条件下,市场的无安全性和有效性条件无法实现,因此其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也并不充分。因此,酒文化资源在相应市场上依托自身的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同时,需要运用私人规制的力量,实现约束和纠偏的影响效果,以保证和促进酒文化资源配置的效率。这种私人规制的实现,借助于非正式制度作用影响下,主体行为符合规范的自律,由此营造利于实现酒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的有序、开放、竞争和高效的市场环境。
2.管理交易路径下,私人规制中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现在管理交易路径下,酒文化资源配置将市场机制作为外生性变量,更加强调组织内部及同类组织之间的组织制度资源的建设与实践。在获得交易路径支持的前提下,管理交易路径实现规制的根本依托,是组织制度的建设与组织职能实施,并由组织内部的科层安排提供保障,并付诸于科学管理。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之间建立的外部协调系统,也将为这种路径下,酒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支持。
3.配额交易路径下,公共规制中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现配额交易路径下,酒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依托正式制度建设,并依托政府主体提供的优势暴力资源,保障其实现和实施。应该明确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公共规制通常具有宏观调控的性质,并辅之以必要的直接管制。换言之,酒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政府为主体,实现行业运行所需要的一般性制度资源供给,并保障期权威性和普遍的约束力;但另一方面,它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可供遵循的基本的框架,而不是具体详实的计划安排或实施步骤。显然地,在公共规制形成的制度资源及其框架下,酒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要以市场微观经济组织作为基本的实践载体,并在市场交易和管理交易的路径上得到具体的贯彻和实现。#p#分页标题#e#
结束语
摘 要:为评价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内容、方向、程度并掌握其变迁原因,本文设计了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采用德尔菲法和AHP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对青岛啤酒文化的变迁进行了实证研究,详细说明了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量化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文化;文化变迁;量化评价方法;青岛啤酒文化
一、引言
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目的地文化造成的影响长期受到学者们关注,其中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一直是学者们的重点研究方向。总结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知,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研究,如涵化理论[1]、示范效应[2]等;(2) 具体变迁内容,如犯罪率[3,4]、语言[5,6]、民俗风情[7,8]等;(3) 当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上世纪90年代后,大量研究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问题上,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始出现了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综合研究[9]、模型构建[10]与评价研究[11,12],实证研究也在不断增多[13-15]。然而,关于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定量研究仍然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文化变迁感知上,研究角度单一,真正建立起来的评价模型屈指可数,且学者们主要关注旅游目的地文化现状,对文化变迁的方向、程度及其测量方法尚未探究。为了进一步科学、准确地评价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内容,了解变迁的原因,掌握变迁规律,本文设计出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市场调查法获得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各项指标的分值,通过定期测算分值的变化,得到旅游发展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具体影响,从而使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研究更具科学性、准确性,以此为控制旅游给目的地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提供严密的决策依据。
二、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已渐渐深入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旅游不仅对文化的特色、保护状态、规模等基本属性会产生影响,对文化的社会、经济效用,对文化的传承能力等都能产生一定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目的地文化的变迁。
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3级共15个评价因子(见图1)。一级指标为文化基本属性、文化效用、文化传承能力,其中,文化基本属性包括文化特色、保存状态、规模、文化稀缺性4个评价因子;文化效用包括社会效用和经济效用2个二级指标,社会效用又由美感、教化作用、道德约束3个评价因子组成,经济效用由创收能力和就业创造2个评价因子组成;文化传承能力包括知名度、竞争力、成熟度和发展环境4个二级指标,发展环境又由文化认同感、政策环境、技术环境3个评价因子组成。各评价因子的评价分值见表1。
三、评价因子解析及分值获取
文化特色(S1)是指旅游目的地文化区别于其它类型文化的个性特征,如地域性或历史性文化特征等。随着大众化旅游的发展,目的地文化有被涵化、趋同的趋势[1],有必要对其文化特色的变化进行度量,以分析其变化程度及产生机理。此指标分值可通过专家打分获得。
保存状态(S2)是指文化及其载体留存的数量和保存的质量。从旅游活动引起的人文旅游资源被破坏的现象,以及随后逐渐增强的对传统文化及其载体的保护措施[9],可以看出旅游对目的地文化及其载体的保存状态有较大影响。此指标分值通过实地调查打分获得。
规模大小(S3)是衡量文化基本特性的重要指标,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目的地文化特别是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16],可见,旅游对目的地文化规模的扩大或萎缩有着一定的影响。该项指标分值可通过专家打分获得。
文化稀缺性(S4)可通过在其它地区、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内查找同类文化的数量多少来衡量。一般而言,稀缺的文化更有价值,而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能够促使某些稀缺目的地文化发生复兴或变迁,从而改变文化的稀缺性。此项指标分值可通过专家打分获取。
美感(S5)是指文化及其载体通常能带给旅游者美的感受,但许多旅游目的地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将文化进行不适当的包装并大量销售,使目的地文化逐渐失去原有的美感,向民俗意义甚至庸俗化倾斜[17]。该指标分值可通过专家打分获得。
教化作用(S6)是指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以及与此相一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对当地居民及旅游者进行思想教化和行为规范的作用。一方面,旅游业的兴起使许多目的地文化的原有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受到冲击,其教化作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旅游者的涌入使得文化的受众规模大幅度增加,教化作用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了发挥。因此,此指标的赋值要考虑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的因素,可通过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进行问卷或访谈调查,结合统计分析获得。
道德约束(S7)是指文化通过共同理想、公认的伦理道德准则等来规范约束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和行为的能力。有研究指出[3,4],旅游业的发展会致使旅游接待地部分居民的道德水平下降,造成、赌博、犯罪率上升等现象发生,说明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导致目的地文化的道德约束力下降。该指标分值可通过地方公安局统计数据分析与专家打分获得。
创收能力(S8)由文化的可消费性产生,可依据旅游文化产品和商品的经营状况判断。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消费已成为旅游者消费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文化的创收能力随着旅游产品和商品的进一步开发而变化,由此造成的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商业化和舞台化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该项指标数值可通过市场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和专家评议获得。
就业创造(S9)是指随着由文化消费变化引起的旅游文化产品和商品生产的同步变化而增减的就业机会,可通过统计分析目的地旅游文化领域的直接就业人数和间接就业人数获得该项指标的分值。
知名度(S10)一般用媒介提及率和公众提及率衡量。知名度对于文化传承能力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言,知名度越高的文化所具有的传承能力越强。目前有关旅游对目的地文化知名度影响的研究结论均是正面的,即旅游能够提高目的地文化的知名度,促进文化交流。测度此项指标分值可通过查阅媒体历史资料、调查某目的地文化在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中的知名度获得。
竞争力(S11)一般指旅游目的地文化在产品、地域、旅游者、发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强于其它文化的竞争优势。旅游规划与开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育或改变文化的竞争力。该项指标分值可通过专家打分获取。
成熟度(S12)用来描述旅游目的地文化自身的发展程度和阶段,即该文化处于起步、发展、成熟、衰落还是复兴阶段。一般而言,发展成熟的文化更容易形成良好、健康的传承机制。旅游对目的地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可能促进目的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加速其传统文化的衰落,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得传统文化起死回生,将其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该项指标分值可由专家打分获得。
文化认同感(S13)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文化的认可,它能够反映群体的凝聚力。认同感强的文化往往能够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当地文化得以顺利传承。而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文化交流可能使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地方文化认同感产生变化。该项指标分值可通过对当地居民的问卷和访谈调查获得。
政策环境(S14)是指旅游目的地文化所处的政治、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等环境,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目的地文化继承与发扬的程度和方向。随着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当地政府往往会采取一定的措施,竭力保护目的地特色文化,鼓励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乃至积极挖掘、整理各种文化资源,以保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目的地的文化传承能力。该指标分值由专家打分获得。
技术环境(S15)是指与旅游目的地文化传承有关的社会科技环境,如相关技术人才的供给、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等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传承起着积极或阻碍作用。旅游带动的区域交流,往往在进行文化、经济交流的同时,也推动着科技交流,从而使目的地的技术环境得到改善,进一步增强目的地文化的传承能力。该指标分值可由专家打分获得。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和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度的计算
由于上述15个评价因子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本文采用德尔菲法对各等级评价因子权重进行调查,并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值。
首先,我们向省内旅游局、文化局、高等院校的相关专家50人发出专家调查表,收集到专家的评价后,取其平均值,给出对于各指标两两之间相对重要性的判断,这些判断是通过引入表2所示的1~9标度方法用数值表示出来的,由此写出判断矩阵。
五、青岛啤酒文化变迁的量化分析
青岛的文化内涵是在古齐文化与欧陆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形成的,这种文化的特征就在于消费文化、通俗文化和狂欢精神的结合。从青岛市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看,青岛表现出的与其它城市不尽相同的文化特征集中体现在青岛的啤酒文化上。自1903年日尔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分公司成立,啤酒就与青岛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百余年发展,青岛啤酒成为青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完全融入到市民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特别是自1991年第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幕,从当时只有30万市民参加发展到今天300多万国内外游客参加,啤酒节已然成为青岛文化的象征,并作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啤酒节使青岛在海内外具有一定的认知度和影响力。2003年8月青岛啤酒博物馆落成,2005年青岛登州路啤酒街改造完成。可以说,啤酒文化已经成为青岛特有的文化景象,成为青岛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兴起以及大量旅游者涌入,啤酒文化在给青岛带来可观经济收益的同时,其自身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更也在影响着啤酒文化的变迁。
在2004年6月~8月和2007年6月~8月期间,笔者两次采用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对200名相关人士(青岛市民,旅游局、文化局和公安局工作人员,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旅游者)进行调查,通过整理和修正调查结果,得到青岛啤酒文化变迁的量化评价表(见表3)。
调查结果表明,在这三年间,由旅游发展引起的青岛啤酒文化的变迁度为CC=11.41%,具体变迁表现在:
文化基本属性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甜头”,使青岛越来越重视啤酒文化的塑造和培养,其文化个性日益突显,变迁度为17.04%;受众规模大幅度增加,变迁度为28.56%;同时,啤酒文化资源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但是由于啤酒文化不断向外传播,大连、哈尔滨、北京等地相继举办啤酒节,青岛啤酒文化的稀缺性明显淡化,变迁度为-16.94%。
文化效用方面:根据调查结果,在旅游业的带动下青岛啤酒文化的经济效用显著增长,其创收能力和就业创造分别增加了10.24%和20.09%;其社会效用却呈现下降趋势,游客醉酒事件逐年增多、文化审美感染力日渐减弱等现象表明,啤酒文化的美感、道德约束、教化作用正在弱化。
文化传承能力方面:青岛啤酒文化随着啤酒节等大型活动的拉动,三年来知名度、竞争力、成熟度有显著变化,分别提高15.76%、17.87%和33.85%;同时,青岛市民对城市的啤酒文化表现出越来越高涨的自豪感,文化认同感上升了2.54%;得益于青岛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技术的引进,啤酒文化的政策环境和技术环境也有所改善,分别增加5.12%和26.04%。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旅游业的发展对青岛啤酒文化的变迁基本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在文化稀缺性、美感、教化作用、道德约束等方面有着不良影响。
六、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量化结果的应用
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量化结果能够在政策法规制定、目的地经济发展规划、旅游项目规划等方面得到应用。根据前文所述的方法,可以求得各二、三级指标的变化率,以明确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方向及程度,即确定其是正面变化还是负面变化以及变化大小,并结合定性分析,得出旅游给目的地文化究竟带来多大的影响。同时,还可结合实地调查确定负面影响源头及渠道,在旅游规划和经营管理中,采取一定措施,对负面变化进行控制。这就要求旅游管理者、经营者在树立起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根据量化结果得出的一般经验制定出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严格实施,并给予违反规定者相应处罚,以保证旅游目的地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蕾蕾.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95-100.
[2]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6-38.
[3] Pizam,Reichel and Stein.Tourism and Crime:Is there a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2,20(3):7-10.
[4] 黄建军.昆明旅游犯罪研究[J].旅游学刊,2000(3):60-64.
[5] Paul Brunt,Paul Courtney.Host perceptions of Socio-cultural impac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3):493-515.
[6] 戴凡,保继刚.旅游社会影响研究――以大理古城居民学英语态度为例[J].人文地理,1996(2):37-42.
[7] 郑向敏.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1996(3):44-47.
[8] 马晓京.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104-107.
[9] Glenn Kreag.The Impacts of Tourism[EB/OL]. http://seagrant.umn.edu/tourism/pdfs/ImpactsTourism.pdf,2001-4.
[10] 郑媛媛.国内旅游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评估[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63-68.
[11] 姚艳虹,赵建军.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文化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8(5):62-66.
[12] 郭英之,姜静娴等.旅游发展对中国旅游成熟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的感知研究[J].旅游科学,2007(2):23-28.
[13] 宣国富,陆林.滨海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海南省海口市及三亚市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2(6):741-746.
[14] 潘秋玲.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J].旅游学刊,2005(6):19-25.
[15] 刘燕.旅游业的发展对丽江古城社会文化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增刊):29-32.
[16]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出版社,2001:98-132.
[17] 丹尼逊・纳什著,宗晓莲译.旅游人类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1-22.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an Empirical Study of Tourism Destination Cultural Changes
ZHANG Guanghai,GAO Lehua
(Department of Tourism,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071,China)
Abstract:To evaluate the contents,direction,degree and reason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cultural changes,this paper designs a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Tourism Destination’s Cultural Changes. By using the Delphi method and AHP method to access indicators weights and calculate the degree of cultural changes,the paper takes beer cultural Changes of Qingdao c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ourism destination’s cultural changes.
随着历史的不断革新,在其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凝聚了众多杰出的传统文化,也深深造就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元素。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在其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设计文明。而包装设计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会用独特的历史元素去展现当代的价值魅力。特别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今社会,能够把中国的杰出的传统元素应用到现今的设计包装理念,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展现当代文化色彩具有一定深远意义。现今的包装设计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于不同商品特性,所选用的包装设计特点也不大相同。中国的白酒自古至今流传上千年,具有悠久的饮酒文化及习俗,现今的白酒类产品的包装设计多数是契合此类产品的包装设计。本文主要是研究传统元素在现今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所以选择了梅兰春酒包装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梅兰春酒包装设计中传统元素的应用效果,对于梅兰春酒包装设计中应用的中国传统元素加以提炼、再创造进行深层次剖析,深刻认识到酒类产品包装设计中所承载的企业品牌形象及价值,为进一步推动传统元素在酒包装设计的更广范围的应用奠定基础,提升企业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深远意义。
一、相关理论概述
1、包装设计
包装设计作为提升产品形象,提高产品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品牌营销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包装设计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的产品外在形象上,能够较好的反应出产品特性,体现产品价值。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对于其产品的包装设计尤为重视,例如“百事可乐”以及“可口可乐”之间的包装设计竞争案例。从学科的角度来分析,包装设计作为了审美学、实用技术、审美学等众多学科相互交织的专业知识,涉及领域较为广泛,而在现今的包装设计更是被赋予一种产品营销模式,被众多企业所推崇。而现今所研究的包装设计,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个方面:广义的包装设计是指外在产品的表现方式;狭义的包装设计主要是指某项具体活动,按照固定方式,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产品进行包装处理,便于产品运输,利于产品促销等。包装设计最终目的就是以消费群体为中心,创造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包装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在同类产品竞争中,包装设计较优质的产品往往能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因此,需要包装设计者融合众多创新因素,满足顾客需求,提升产品外在质感。另外,随着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与革新,企业更加注重品牌、文化等方面的营销,而作为这些因素的营销的重要载体之一——包装设计,首当其冲的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中国传统元素与酒包装设计的内涵
对于现今的酒包装设计来讲,众多国内的设计师逐渐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包装设计的重要性,包装设计的产品也愈加把中国传统元素结合融合到包装设计之中。酒包装设计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个性、语言,传承了千年不衰的独特魅力。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也具有独特的文化风格,从古至今也是与酒文化相互融合,其具有一定的中国文化特色,因此,作为一名设计者更应该潜入历史文化特色之中,汲取文化精华,融入到当代的酒包装设计之中,提高酒文化品味。而对于当今的酒包装设计来讲,以往的多数酒类产品的包装设计多数以单纯的色彩、文字等形式来展现,很少体现出具有民族烙印的设计产品。而随着人们群众不断对于传统精神文化追求认知的提升,而众多酒包装设计也是抓住这一契机,深刻认识其重要性,而今的酒包装产品设计也愈加倾向于以传统文化元素为主的设计理念,其酒包装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群众的追捧。
二、酒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
1、包装设计缺乏创新
在现今的酒产品的包装设计上,多数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在外形构造、标志设计、色彩应用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特别是对于酒类产品的容器设计上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在某一酒类产品在市场销量较好,许多企业就抄袭此类产品的酒容器。另外,酒类包装设计的文字没有进行个性化处理,多数企业只是简单应用字体,没有及时凸显出产品的文化品牌,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另外,多数产品的设计多数属于“跟风”状态,虽然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的酒类产品包装设计,但是只是简单“抄袭”他人设计风格,对于本身企业的发展起到相反作用,也严重影响到企业品牌的传播。因此,健全酒类企业与包装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以酒类企业文化为载体,包装企业深度挖掘酒类企业文化价值,通过外在的包装设计树立酒类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力保做到“量身定做”,不断创造出适合顾客需求的包装设计,力争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
2、品牌意识淡薄
现今人们对于酒质量以及文化的追求可以说是并驾齐驱。因此,对于品牌文化的载体——包装设计先得尤为重要。国内的众多酒类企业都积攒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在酒类产品的包装设计上更能吸纳众多中国传统预算,充实企业品牌文化,能够以较强的视觉感受深深打动顾客,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的追求,引起消费群众的文化共鸣,对于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在现今的酒类包装设计上还只是停留在以往的纹样的提取以及装饰,或者随意捏造历史故事等方法手段之中,这样的包装设计理念往往较为枯燥,难以形成视觉上的美感,缺失文化内涵。企业品牌的树立需要深度挖掘该产品的历史底蕴,不只是简单的去追溯文化历史,而是更深层次的凝练人文精髓,并与企业的文化品牌相融合。
3、传统元素应用滞后
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众多企业的酒类产品的包装设计对于传统元素的应用效果较差,没有深刻意识到传统元素的文化内涵,只是停留在简单应用,包装设计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却差强人意。传统文化也是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进行自我完善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也表现出不同的历史含义,而设计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却很难与其保持同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合理应用传统元素,要深入结合当前历史背景和应用环境氛围,注重实践创新,赋予酒类产品新的文化内涵,彰显出新的气息。
三、梅兰春酒包装设计的构建
1、传统造型
以独具匠心的包装风格能够较好的阐释出酒文化,有益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酒器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从最初的青铜器到现如今的琳琪满目以陶瓷容器为主。在不同历史时期,酒器的构造形态也不尽相同,在每个时代都具有独自时代的烙印。梅兰春酒产品中的梅坛酒产品,主要是借助古为今用的创新方法进行酒产品的包装设计,把以往古时的大众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这也是对于古今文化的再次凝练、升华。这种高度创新的应用传统造型酒器,能够较好的推动酒类产品的包装设计革新。
2、图形
中国传统图形历史悠久,也被广泛应用于民间艺术,例如龙、凤、老虎等图形被广泛应用于民间艺术创作之中。这些传统图形都寓意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以较为喜庆的方式来渲染气氛。在现今的包装设计中,设计者会着重考虑对于传统图形的创新设计,把图形的象征意义与企文化相融合,提升企业酒类产品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梅兰春酒的包装设计中,也吸收了中国传统图形这一元素,在梅兰春酒M系列产品中,结合陶瓷艺术以及传统图案,表现出极具东方特色的喜庆氛围,在梅兰春酒M6类型酒中,以红色为背景,这样有利于凸显产品本身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在包装设计上应用红色也符合国内固有的民族特色,能够表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凸显出较为喜庆的欢快氛围。同时,较好的应用了龙、凤图形的包装设计,其寓意为“龙凤呈祥”,比喻生活吉祥如意、欢天喜地。整个图案的装饰设计凸显出较好的质感,彰显出良好的喜庆氛围。
3、文字
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文字融汇了众多图形、色彩等传统元素的优点,能够全面的彰显出酒的文化内涵以,提升酒产品的品质。特别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字以独特的美感来尽情展现出酒类文化。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等众多名人佳句都以独特的形式来记载酒文化深邃精神。在梅兰春酒梅兰坊系列酒的包装设计中,主要采用了乳白色为主基调,以给消费者不拘一格清新淡雅的之感。而内容器具的设计上只是采用了鎏金字体为主,飘逸酣畅的书写了“梅兰坊”三字,给人以高贵淡雅、超然于世外的感觉,同时也能够完全阐释出酒的品牌文化。在艺术效果上达到了独具意境的审美效果,发挥出事半功倍的包装效果。故而,酒的包装设计可以通过文字艺术这个传统元素较好的展现出酒的历史韵味同时,也能够较好的凸显出酒产品独具的审美意境。
4、色彩
色彩相对于其他传统元素在酒包装设计中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它能够给人强烈的视觉以及心理感受。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色彩包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能够较为直接的表达出深层隐藏的含义。众多品牌产品通过色彩效应被广大群众认可,色彩所特具的情感效应能够引起与他人的情感共鸣。在酒包装设计中,对于赤、红、蓝、黑等颜色的应用较为普遍,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由于这些颜色具有强烈的对比特性,能够较好的彰显出酒类产品的高雅、喜庆等特点,给顾客视觉上的较强的冲击力,凸显出企业所追求的酒文化的历史底蕴以及品牌价值,能够较好的满足与广大顾客的精神诉求。在梅兰春酒的包装设计中,梅兰坊系列酒的包装色彩主要采用白色基调为主,同时结合传统图案—兰花作为点缀,能够较好的展现出酒的清新淡雅的特性,也应用了白色与蓝色的鲜明颜色对,以“画龙点睛”的手法凸显出“梅兰坊”这个品牌。结论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以酒类行业为代表的企业竞争不只是仅仅停留在质量、价格等方面的“硬实力”的竞争,而且正在不断关注于企业的“软实力”方面的竞争。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企业竞争力,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企业愈加重视产品的包装设计。本文主要是以梅兰春酒包装设计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传统造型、图形、文字以及色彩等传统元素在梅兰春酒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从此可以看出,酒类企业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要树立以包装设计来提升企业文化品牌的意识,积极发挥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的作用,深度挖掘企业文化价值,提升企业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秋漪,袁平,黄俊淞.本土化酒包装设计中图案元素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1(4):95-97.
[2]秦媛媛.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3]叶黎君.试论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渗入[J].包装世界,2011(2):90-91.
[4]邓红霞.马家窑彩陶纹饰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1.
[5]陈红.乌江流域民间传统图式美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上),2011(3):104-105.
[6]谢瑶.浅析网页界面设计中色彩人性化表现[J].艺术天地,2011,6(312):89.
关键词:中国;法国;饮食;差异
东方菜系,西方菜系,土耳其菜系三足鼎立,分割天下美食。土耳其菜以其奔放粗犷的制作技艺闻名天下,而正也由于这一点,使他无法与东西方菜系相提并论。中国菜是东方菜系的代表,它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不断发展,形成了闻名于世的菜系。如果说在世界美食领域中,只有一个国家可以与中国相媲美,那就是法国。法国菜在其合理性,营养程度,艺术成就等方面都高于西方整体。法国人对饮食如此乐此不疲,让世界也为之感叹。在这个浪漫的国度里,人们不仅将美食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更赋予了它丰富的哲学内涵。
说到法国大餐中的点睛之笔,当属法国美酒。葡萄酒,香槟和白兰地三大美酒一直是法国人的骄傲。所以酒文化在法式大餐中也体现得淋漓精致,它强调酒与食物搭配:饭前先来上一杯开胃酒,醇郁的茴香酒,香甜的苹果酒,都可以让食客食欲大开。正餐时要求红肉配红葡萄酒,海鲜配白葡萄酒。在饭后一般喝点白兰地,甜酒。
在三大美酒中最让人难忘的还是葡萄酒。法国南海岸湿润的空气,通透的土壤和终日不断的阳光赋予了葡萄非凡的品质,也造就了法国葡萄酒的醇香弥久。葡萄酒根据产地和工艺的不同,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气泡酒,波尔多酒等。对今天的法国人来说,葡萄酒已不单单是一种物质上的形式,更已成为法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制造大大超出了纯工业的范畴。葡萄酒制造商常常视葡萄酒为家族荣耀,他们利用千变万化的地形,合适的气候条件,加之先进的技术和传统工艺的巧妙结合,将法国葡萄酒推向世界顶端。琼浆玉液,觥筹交错之间彰显的是法兰西民族对精致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相比于多用水果为原料来酿造酒的法国来说,中国多以谷物为原料,口味丰富多变,香味浓郁。中国酿造技艺经过七千多年的经验积累,逐渐积淀升华成一种酒文化。不同地区的酒与酒文化无不深刻的展示出一个地区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在中国,著名的酒有茅台,五粮液,汾酒,竹叶青,古井贡酒等。
中国酒还有一个奇妙的功效就是:养生。许多人每天都会喝一杯养生酒,延年益寿,防治疾病。法国的葡萄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法国人每天必喝一杯酒,由于葡萄酒中有抗氧化成分,使得法国人更显年轻,心脏病发病率也明显低于欧洲他国。在宴会上,中国人喝酒讲究的是欢畅淋漓,呼朋唤友,常常是不醉不归。在饮酒中穿插游戏,将饮酒升级到精神境界,这反应了中国酒文化对高层次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中国人认为,醉酒的程度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程度。这其实是中国酒文化的一个弊端,喝酒要适量,否则就无酒品了。在法国,酒是贯穿于整个宴会中,人们喝酒的主要目的是礼仪交际,常常在碰杯时会说:bonne santé!(祝您体健康)。
说完喝的,当然要谈谈主食。在法国,面包是所有法国人三餐必不可少的主食,而且其重要性要大大超过葡萄酒。正如法国人常挂嘴边的一句话“Pain tant qu'il dure, mais vin a mesure(喝酒要适量,面包则是多多益善)”。法国面包品种达150多种,较有名的是法式长棍,牛角面包,黑麦面包,圆面包等。法国人将面包视为十分圣神的,因为面包是他们每天的动力之源,从古到今面包提供了他们无限的发展力量。法国人平均每天要消耗160克到180克面包,无论在哪,你都可以看见吃着面包,脸上洋溢着幸福微笑的法国人。所以,我想除了法国,没有人能找出第二个可以把面包当成象征的国家了。法国面包是岁月积淀,历史变迁的美味果实。法国面包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是每个过程都要严格把关,要求精益求精,每个面包的制作平均需要5个小时。人们吃面包常常喜欢配上奶酪,用小块面包蘸上浓郁奶味的奶酪,那种入口即化的感觉迅速在口腔中扩散,让人沉醉。法国人对面包的狂热,也形成了相应的面包文化。不难发现,许多俗语里,都用面包作为喻体。心地善良的人被形容为“bon comme le pain”(和面包一样好)。见多识广的人是“avoir mange plus d'un pain”(吃过不止一种面包)。面包如此重要,难怪法国人形容度日如年时会说“ long comme un jour sans pain ”(没有面包的日子)。
在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由于地理差异,南方人好米,北方人好吃面。在古代,人们常常食不果腹,为了充饥,智慧的中国人发现谷物可以更易让人拥有饱足感。并且谷物产量大,一年多产,种植技术也较为简便,所以选择了谷物作为主食。《黄帝内经》云: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意思是:要以五谷为主食,其他则为辅助。这更有利于人身体健康。并且谷物含糖量高,可以提供更多的热量,让人精力充沛。中国面点素以历史悠久、制作精致,风味多样闻名于世,饺子、面条、拉面、煎饼、粽子、圆宵、油条等都是中国传统食物。
在法国,人们会给面包配上奶酪,而在中国人们常常是吃单一的主食,很少有配料。中国人将面包更多的当成是饿了拿来稍稍补充能量的食品。而在法国,吃米的时候常常会加上奶酪,橄榄油,各式辅料,变成一道烩菜。所以米在法国更多的该归类于菜肴。总结发现,虽然两国的主食不同,但使用主食的目的相同:充饥,提供能量。这恰也反映出无论地域,无论民族,人类根本的需求是相同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菜肴。法国菜概括起来就是忠于原味。所有的调料,配菜为的是突出菜得原汁原味。它选料广泛,具有地方特色,食材新鲜,讲究火候到位,营养丰富。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菜用料十分讲究,选用上好食材,有时甚至不惜空运。法国菜另一大特色就是,:在不破坏菜肴本身为前提下,运用酱汁体现食物美味。法国菜配上精美餐具,更是锦上添花。法国有许多关于美食的书,比如《米其林红色指南》就是关于法式大餐较权威的书籍。
随后,任经理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
产品质量是成功的基础
两年前我和一个朋友一起买断一个地方白酒,在创业初期,为了使市场开发的胜算更大,我们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我们对于产品质量非常重视。重视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我们两个老板中总有一个人是驻扎在酒企业的,表面上是为处理一些合作中的问题,其实是为了方便和酿酒车间的师傅们拉关系,套近乎,打成一片。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可是没少费心思、没少花钱,这可能就是实质上的关系营销吧。在我们的煞费苦心之下,我们的产品质量一直保持得不错。
可以肯定的是,内在质量的稳定和可靠是我们产品成功上市的基础和前提,另外,我们对产品的包装也进行了精雕细琢。2000年2月产品一上市,就得到了当地消费者的喜爱。我们从两个渠道进入市场:100家酒店和500个街边零售点,同时招聘了20个业务员进行终端的维护。一方面是做好服务,一方面是维持我们的价格体系,从老板到业务员上下齐心,不敢有丝毫懈怠。工夫不负苦心人,良好的产品质量和服务给我们带来了极好的口碑,2000年10月,我们的产品以压倒优势把几个竞争对手甩到了后面,至2000年年底,我们的销量达到了500万。
虚弱扩张
2001年,我们的产品已经成为当地市场畅销品牌。周围的市场也在各个渠道的渗透作用下开始松动,各地分销商对我们青睐有加,我们的产品成了大家竞相追逐的明星,我们趁机攻城略地,将周围市场尽收囊中。在这两年中,销量几乎以每年翻两番的速度递增。
然而公司的短板往往是在这个时候暴露出来的。扩张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管理的漏洞,制度的不完善尚在其次,执行程序的落实打了折扣。市场的维护和服务质量在下降,只是由于市场的迅速扩张掩盖了问题的爆发。最要命的是,给我们提供原酒的厂家产能已经无法满足供货,而我们的市场还在急剧扩张。
看着每天载货车进进出出, 回款流水一样汇入我们的帐上,说实话我们两个老板都有点头脑发热,我们已经不能冷静地做出判断,在要质量还是要销量的两难之中,我们最终把眼光放到了销量上:毕竟,那就是利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白花花的银子。
从繁华到萧条
正如你们所料,我们为了满足市场供货,在生产企业产能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从邻近的安徽购进基酒,然后经工艺师勾调,灌入一样的酒瓶,放进一样的包装,以同样的价格送入市场。开始我们还十分重视原酒的产地和勾调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但是这个绷紧的弦在一天一天的忙碌中一点一点放松,最后以至于不管不问,我们两个把心思花在了发货和催收货款上。
虽然中间也有分销商反映产品质量有所下降,但是没有被我们放在心上。2002年的旺季,市场没有如我们所料进入爆发期,最明显的一点是产品滞销,物流和钱流都慢了下来。四川的一个白酒趁机杀进来,我们两家开始短兵相接,而我们的命门正好暴露给了对手,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原来在市场上忙、难得一见的分销商们开始找上门,追着我们清算返利、扣点和促销费,换货的呼声增多。我们已经明显感觉市场给我们发出的警告了,但是已经为时已晚。
[关键词]红酒市场存在问题 消费理念 市场规制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55-02
一、我国红酒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说是受西方文化影响也好,受电影中某些元素影响也好,或是发自自身的喜爱与追求也好,中国消费者对于红酒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与垂爱,这使得国内红酒市场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葡萄酒消费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五,进口葡萄酒数量迅速上升。然而,由于我国消费者甚至许多生产者与销售者对红酒价值之所在知之甚少,消费习惯也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造成国内红酒价格虚高,进口红酒价格与国外原价相比如同天价,红酒市场经营良莠不齐,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红酒消费者更是缺乏理性。“爱”与“痛”纠缠不清,红酒市场境地万分尴尬。中国红酒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红酒市场成熟度还不高
我国红酒历史并不悠久,国内市场上居于主体地位的主要是一些传统酒类,红酒尚处于婴儿期。红酒市场具有的巨大潜力及其快速发展势头,极容易导致市场上各种不规范行为的发生,进口红酒市场存在着“原瓶不原”“洋酒不洋”“价格虚高”“假冒品牌”,以及条形码与出产国相矛盾等诸多问题。此外,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恶化,竞争手段仍停留在一些传统的(比如开瓶费)促销方式上。
(二)销售渠道不正当竞争
目前国内红酒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商场或超市、餐饮、夜店或酒店。除商场、超市外,其他基本采用买断进店销售模式,恶意抬高的进店费,开瓶费增加了经营成本。而店方反正是高来高卖,价格自己说了算,只是由此造成红酒价格过高,给消费者带来的代价却是昂贵的。而对于夜店来说,销售的多为进口酒。由于人们来夜店的目的并非是来品尝红酒,而且在夜店那样的环境下也难以真正喝出红酒的优劣,于是许多商家为了逐利,在买价一定的前提下压低进货成本,使得劣酒逐渐驱逐好酒。
(三)政府监管不力,假酒泛滥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名贵红酒出现了假酒泛滥的现象,以拉菲为例,大拉菲年产量24万瓶,其中1.2万瓶被皇家收藏,剩余部分欧洲、北美、亚洲市场均分,各占7.9万瓶,到中国最多5万瓶,而我国市场每年销售200多万瓶拉菲,可见其中有多少假货。再比如“泛滥成灾”的“长城”。这些与政府监管的不力是分不开的。
(四)企业的虚假宣传
在目前这个高科技的时代,广告成为一种主要也是卓有成效的宣传方式。淹没于广告海洋之中,加上自身对红酒知识、价值与文化的陌生,广告宣传成了许多消费者判断的“标准”。在这种形势下,许多企业出现了侥幸心理,钻空子,打起了虚假广告。而现实是,真正懂红酒,能说出各红酒区别的消费者寥寥无几。厂家说什么是什么,说是“90”原浆就是“90”原浆,说是法国进口的就是法国进口的。
(五)我国消费者对红酒的认识程度不高
在我国,消费者对红酒的认识程度普遍不是很高,大多数购买者无法分辨红酒的好与坏,存在很多问题。
在品牌上,许多消费者盲目相信广告,认为广告多的就是名牌,就是高档酒。在包装上,由于不懂得如何鉴赏,不知道怎么从性价比的角度对红酒进行有效合理的判断,消费者往往不顾品种、质量,不管产地,只认包装,哪个包装好看就买哪个。加上只有极少数的消费者购买红酒用来自己品尝,绝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的目的在于请客或送礼,这就更加导致消费者对包装的非理性,根据红酒包装的精美高档来判断红酒的优劣与价值。而且,大多数消费者买来自己喝的红酒一般价位都在200元以内,而500元以上的红酒买来基本是为送礼使用,花了很多冤枉钱。
此外,红酒的品种有几十甚至几百种。面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消费者们往往目瞪口呆,眼花缭乱,根本无从下手,只能盲目地凭感觉购买,而和葡萄酒的实际价值无关,往往是在对品牌或其他因素认同的情况下,心理能接受什么价位就买什么价位的酒。
再者,在如今这个什么都讲流行的时代,红酒市场又怎么能避免得了呢?一旦流行喝黄酒的时候,就都跟着喝黄酒;突然说红酒对人体有好处,于是就都喝起红酒来,说法国红酒最好,于是都疯购法国红酒。其实大多数人连最基本的判断都没有,几十元和几百元,“90”年份的和“95”年份的在这部分人嘴里是往往喝不出什么区别的。
二、红酒市场如何规制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红酒市场的市场结构与消费结构均不合理,市场秩序较为混乱,经营良莠不齐,竞争也日趋恶化,消费极不理性。红酒市场的有效规制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有效规制红酒市场呢?
(一)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
无论是对于消费者需求的应对还是厂家的销售,都需要国家的规范与管理。特别是在中国,红酒市场尚不成熟,这个时候,政府的重视、监管与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并且加以有效的监督和执行。中国的红酒市场,没有一个合理明确的分级标准,企业都按自己的标准来分级。而对于某个行业来说,其分级必须是整个行业共同认同、共同制定并共同遵守的。意大利葡萄酒能成功闯入欧洲市场,出口比例跃居世界第一,与其分级制度的确立是分不开的。鉴于此,政府应该协同有关专家,为国内葡萄酒建立一个分级制度。当然,标准的建立不是用来看的,还应切实执行,否则只是一纸空文。而针对市场上的不良竞争也应加以规范,控制进店费、开瓶费,降低消费附加费。在生产方面,也应建立一个生产标准,并使其与国际接轨,使消费者在区分红酒优劣时有标准可依。
此外,对所有流入市场的红酒必须进行检测,对进口要严把关口,不给走私、偷渡机会。严惩假酒、伪酒的生产者。对进口红酒的监管,还可以实行进口商认责制,让他们一对一负责,由局部规范实现整体规范,还可以通过管理细分的方法,分别规范生产、进口、销售和消费,逐步实现红酒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塑造本国红酒文化,打造国内知名品牌
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对西方红酒都是如此推崇,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或者说我们自己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中国葡萄酒历史短暂,市场尚不成熟,应积极向西方特别是葡萄酒工艺优良的国家学习,在吸取别人优点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特色,塑造自己的红酒文化与价值观。
目前,进口关税是国内红酒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那么,为什么不通过技术与政策扶持,打造自己的品牌,让消费者花更少的钱就能喝上高档的葡萄酒呢?在红酒方面,一些民营企业盲目投资,经营不专业,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可见,国内有知名的好品牌,有具有影响力的企业,这对于规制国内红酒市场是多么必要,示范效应不容小觑。而有影响力的企业的建立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这除了技术与政策扶持外,还包括对其品牌与企业形象的保护,严厉打击假冒品牌与产品,杜绝“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此外,未来,随着进口关税越来越低,将伴有大量国外红酒涌入国内市场,红酒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将转化为质量的竞争。在打造自己品牌的同时,不能空有品牌而无质量,质量始终要放在第一位,严格按标准生产,要保证有名牌就有好质量。而且,我们自己的品牌,将更加适合中国的市场,符合中国人的体质与口味,使消费者品尝到更多的质价比非常好的葡萄酒,并能促使本国红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发扬光大,使消费者对葡萄酒的全面了解不断加深,这样消费者就将慢慢步入理性的消费。
(三)企业的努力与对消费者的培育与引导
除了政府的监管与调控,一个健康有序的红酒市场还需要企业的努力与对消费者的培育与引导。
中国消费者对红酒的特殊情结与垂爱,让红酒市场日益庞大,这个市场有利可图毋庸置疑,然而对企业来说,要想长久立足红酒市场,关键在于提升企业品牌意识。而品牌不仅仅只是所谓的知名度,而应该真真正正有自己的价值与特色。随着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越来越理性,那些有表无里,华而不实的企业终将引起消费者对其品质的怀疑,追求短期利益的品牌也将被市场所淘汰。好品牌配以好产品,再加上有效的品牌运营,才能让消费者放心使用,长久地信赖和支持。
而对于消费者的培育与引导,在当前形势下,除了政府,更多地有赖于企业。在消费者对红酒知识缺乏了解的情况下,企业的宣传对于消费者的价值与判断有很大影响。如果一个企业能致力于引导非理性的消费者,那么这样的企业最终将获得消费者以及整个市场对该品牌持续的、长久的忠诚度。
而对消费者本身来说,许多消费者对红酒尤其是对西方红酒的推崇,有多少是真正出自对红酒的喜爱?又有多少人真正懂红酒呢?很多中国人过分接受西方的文化和事物,而忽略了自身真正的需求,以为那样就是时尚,就是高档,殊不知,在这种推崇与跟风中,他们消费了多少假酒,兑水酒。他们失去的已不只是金钱,还有他们的身体与精神。
爱它,就先懂它。我国消费者应停止非理性的消费,重新思考一下什么是红酒?同时,消费者应更多地去了解红酒,了解红酒真正的价值所在,学习如何去品酒,如何去鉴别酒。何为真?何为假?何为优?何为劣?做到心中有数,追求一种真正的红酒文化与价值观,理性消费,明明白白消费。
三、结语
凝结着阳光的气息,蕴藏着大地的灵气,加上在饮用上的各种礼仪与讲究,与其他酒类相比,红酒被赋予更多的内涵、神秘与浪漫。于是乎,某些重要的场合,特殊而难忘的时刻,与亲朋好友的聚会,甚至于一些商务活动中,红酒的身影频频出现。由此可看出,红酒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与良好的发展前景。只要政府对红酒市场给予重视,合理监管与规制,企业遵守秩序,合理竞争与发展,消费者学习红酒知识与价值,一个规范而健康有序的红酒市场,一种正确的红酒文化与价值观,一种良性的竞争与销售,以及一种理性健康的消费终将形成。
【参考文献】
[1]贾杉.规范我国进口葡萄酒市场——基于对进口葡萄酒价格的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04).
雷司令果色特别苍白,果实带有斑点,果串娇小。雷司令对灰白菌具有抵抗力,如果能将它酿成贵腐葡萄酒,可谓是难能可贵的酿酒工艺,非常珍稀。此外,它可酿成顶级的无甜、干带甜,和甜味葡萄酒。雷司令也能酿造经得起陈年的葡萄酒,这首先将极大地突出葡萄园的特色,当然并不会掩埋其本身的特点,雷司令永远是值得信赖的。
雷司令种植也非常讲究,太热的地方它会使酒索然无味。一般来讲,出爽口的白葡萄酒的地方都是属于凉爽地带,特别是雷司令。全球65%的雷司令葡萄是在德国种植的,说德国是雷司令的故乡自然是当之无愧的。没有任何一个葡萄品种比雷司令更能代表德国的葡萄酒文化,作为德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白葡萄品种,雷司令葡萄酒有各种不同的质量等级和口感。
起源众说纷纭
雷司令有许多的别名,在德国的别名是Weisser Riesling与Klingelberger,在奥地利和罗马尼亚是Rheinriesling,意大利称为Riesling Renano,瑞士称为Johannisberger,美国有时会标示Johannisberg Riesling、White Riesling ,澳洲与新西兰会称它为Rhine Riesling 。关于雷司令的起源,就像其他葡萄品种的来源一样,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揣测。
有许多年份都被当成过是雷司令品种出现的正式时间,甚至有人认为,早在路德维希大王(843-876在位)时代,他就命人在莱茵河沿岸种植雷司令葡萄。在最早提到雷司令且经过证实的文件中,有一份莱茵高艾伯巴赫地区西妥教团修道院的酒窖清单,日期为1392年3月13日,足见在1392年,莱茵高的僧侣就开始从占统治地位的红葡萄种植向栽种白葡萄过渡,其中也种植了雷司令。
关于雷司令这个名字的来历也不是十分明朗。据推断,可能是在15世纪由Ru.ling这个词(Rus意为黑色的木头)或者是Rissling这个词(rissig意为撕扯)演变而来。雷司令(Riesling)第一次以今日的书写方式出现,是在1552年由希罗努姆斯•伯克撰写的植物学书籍中。在该书1577年的德文版中有如下的句子:“雷司令生长于摩泽尔河、莱茵河畔,以及沃姆泽地区。”
在德国走向繁荣
大约在雷司令这个名字出现之后100年,德国为提高葡萄种植的质量,开始扩大雷司令的种植面积。1672年,缅因茨圣克拉拉修道院宣布撤下红葡萄藤蔓而以雷司令葡萄代之。1720年时,约翰内斯堡的天主教本笃会修道院的葡萄园里种植了29.4万株葡萄,其中雷司令的数量居第一。酒窖技师一定意识到了这样的规定:在整个莱茵高区域都不允许种植除雷司令以外的用于酿酒的葡萄。
那时作出的关于种植雷司令的决定,对后来的德国葡萄业影响深远,打上了文化的印记。除了作为许多著名葡萄种植地源头的宗教寺院的葡萄酒文化,还产生了今日世界雷司令葡萄种植的格局。
雷司令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在19世纪末的莱茵河与摩泽尔河。当时这两个产区的葡萄在世界各地都拥有最高的身价。所有欧洲王室都偏爱雷司令酒,它甚至比法国波尔多地区的葡萄酒贵上好几倍。在今天,德国雷司令葡萄酒再一次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可信度高及质量保证的代名词,又一次跻身世界最昂贵白葡萄酒的行列。
阿尔萨斯是第二故乡
她是一位教育的寻梦者,从教二十八年,有着这个年龄段的人所特有的淳朴、谦和、坚韧和勤勉。她总结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三个“座右铭”:漫漫教坛路,“天道酬勤”带着她不断攀登;茫茫教海里,“宁静致远”带着她不断探索;悠悠岁月中,“终身成长”带着她不断前行。这些年来,她曾荣获绍兴市属第一、二届教师基本功比武一等奖,多项教育教学成果获省教学研究成果评比一等奖、绍兴市第三届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等;《浅谈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指导策略》《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浅论》《与中国》等二十多篇文章发表于《教学月刊·中学版》等核心刊物或省级以上刊物上;《导学与创新》等近十篇文章获全国、省市级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参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会考导引、高考复习导引等教学用书近二十本。
她坚守爱的教育,坚持“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教与学的改进,指导的《铿锵绍韵——绍剧“猴戏”的起源与发展探究》《绍兴酒文化研究》《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研究》等八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获中国少年科学院一等奖和省一等奖。
【教育信条】用心爱我的学生,让学生的身心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教学月刊·中学版》作为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经常收到如赵寅芬老师这样优秀教师的研究论文,我们经常是“先见其文,再遇其人”。笔者认识赵老师也是如此,先拜读了她的论文,然后再赴绍兴采访了她。初次见面,赵老师优雅而亲切的言谈,流露出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当谈到为人师表者的责任与义务时,她对“传道、授业、解惑”有着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在谈话中,每每讲到自己的教育理念,赵老师总能找到合适的例子,而当她描述起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历时,眼神举止之间无不透露出满心的欢喜与热爱。而且总要提到自己从中得到的收获和体会,以及她又是如何把这些体会教给学生的。她告诉笔者,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正切合其性格——热情、开朗、爱究根刨底。期间师生关系紧密了,在挖掘师生潜力的同时,对家乡绍兴地区的文化特色也进行了总结分析。她多次提到,在课堂上她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她用绍兴地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的例子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学知识对于提升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随着研究的深入,她越来越感悟到: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是变革了教师的教学方式。那么,赵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她的实践探索有什么独特之处?从她的研究中,我们又能有什么样的教学启示呢?
一、十多年漫漫研究路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作为一名在历史教坛上默默耕耘了二十多年的教师,赵寅芬老师明显感觉到素质教育虽然实施了这么多年,但是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固守不去,课外学习也只能是课堂的延伸。老师的教学点燃不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荡不了学生胸中的那层云,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分数的上扬。《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教学所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会“疑”,然后是探求。因此,赵老师认为: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就得合理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凡事需得研究,才会明白。”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尝试是从课外开始探求的。面对这一全新的学习方法,赵寅芬老师一开始感到很困惑,也走过了一段弯路。首先,她把自己定位过高,把自己当成了专业的研究人员,并决心一定要做出大成果。这导致她心理负担重。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常根据教科书确定研究内容,题目大得惊人,甚至连专业的研究人员都难涉及,如“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与资本主义兴起”等。刚开始,学生对这种新颖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很感兴趣,组织小组成员,查阅资料,撰写研究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对这些与课堂教学、教材相关的内容慢慢失去了兴趣,因为都只是一些脱离生活、书本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也慢慢变成了历史书本教学的延伸。赵老师的教学与研究也走到了一个瓶颈。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次机缘巧合,在与浙江省教研室教研员及一些同行交流研究性学习教学时,赵寅芬老师突然想到,为何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历史文化开展研究呢?于是,在2001年,赵老师就围绕其主持的省级教研课题《历史研究性课程教学中教师指导作用发挥的研究》,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探索,从绍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发掘平时视而不见,但研究价值大的自主学习素材:绍兴酒文化、绍剧猴戏文化、绍兴书法文化,与绍兴英烈、与绍兴教育、鲁迅与绍兴文化等题材。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开设相关讲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社区采访调查。这种从现实寻找研究切入点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增强其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拓宽视野。学生在实践中很容易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再将其与地方史、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结合起来,以小见大。这不仅让学生找到了了解家乡历史的切入点,而且也恰恰是历史思维中小切口、深分析理念的现实再现。
赵寅芬老师与学生在确定研究方案后,就开始了实施,这个实施过程在她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如《绍兴酒文化研究》课题小组,共同参观绍兴博物馆、中国绍兴黄酒集团总公司,接着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有的采访董事长,有的考察黄酒制作车间,听取技术人员介绍,有的考察鉴湖、咸亨酒店,有的到兰亭体验“曲水流觞”、参观名士故居等,并详细记录了活动经过,收集到大量信息。《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研究》课题小组考察了绍兴五大历史街区,参观了秋瑾故居、故居、大通学堂等地,采访了历史街区办公室有关人员,寻找各种印证课题研究的实物和资料,学生既分工又合作,在附近社区中发放问卷调查表,记录了活动经过,并在电脑中储存有关资料,最后由组长负责整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收集,再去粗存精,最后由文笔好的王清卿同学执笔写《结题报告》和《学后感》,显示调查、研究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成果,但在过程中感受良多,获益也甚多,正如王清卿同学在《学后感》中所言的:“平日对家乡的文化视而不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竟挖出如此多的学问,一边是觉着自己以前捧着‘金饭碗讨饭’的可笑,一边感到研究性学习的强大马力。凭自己的感觉,研究性学习的确让我们学习气氛更浓,精神更好。”
《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研究》研究性学习成果较突出地体现了创新性、科学性和主体性,在2004年浙江省第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经展示和答辩之后荣获大赛唯一的社会科学类一等奖。这一学习成果,还在2004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青年科学节上展示交流,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创新建议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生的肯定以及产生了对绍兴的强烈兴趣。时任绍兴市委书记、市长王永昌对此也给予了极大关注,他读了《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研究》结题报告后连连夸奖说:“学生能研究这样的课题,很不简单啊。”并欣然提笔批示:“……青少年关心古城保护是值得肯定的好事,也是古城保护工作的希望之所在,我们应大力鼓励更多的人,包括广大中小学生来关心支持绍兴古城保护工作,使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得到继承和提升……”学生的研究成果惊动绍兴市委书记、市长,惊动了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并得到市政府8000元科研奖励基金,受到上海电视台、绍兴电视台、《绍兴日报》、《绍兴晚报》、《天天商报》等各家媒体的相继报道。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尝试,赵老师深切地体会到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那就是平等合作、共同学习的关系。教师指导而不主导,学生自主而不自流,这样才能把教师指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三)不待扬鞭自奋蹄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新形势下,我必须迎头赶上”。在2012年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赵寅芬老师在研究性学习原有的基础上,改编课程内容,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舌尖上的文化——绍兴酒文化》,申报该课题的学生很多,人数一再压缩,仍有60多位学生参加。她计划通过参观黄酒博物馆、黄酒企业等与黄酒相关的实践考察,着重对绍兴黄酒生产流程、黄酒独特的酿造工艺、酒典佳话等方面进行研究,让学生在了解绍兴黄酒发展史、黄酒主要品种、酿制工艺、黄酒节等常识,进一步挖掘黄酒文化所蕴藏的深层文化内涵和地方精神,酒与诗词(介绍贺知章、陆游等名人)、酒与书法(王羲之、徐渭)、酒与戏曲(越剧、绍剧)等,营造“黄酒—文化—情感”氛围,使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赵寅芬老师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经历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依托地方文化既能发展研究性学习,还能开发校本课程,两者虽在课程的内涵与实际操作上各有不同,但其落脚点都在于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授生以“渔”。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凡好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必有可持续性;大凡名师者,似乎都有相通的地方。他们执着于某个方向而不懈努力,并乐此不疲。赵老师就是这样,她不曾因为别人的意愿影响自己的选择,不曾因为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她在平凡的岗位中获得了快乐,干出了成绩。她把自己的成就感融于学生的成就中,且备感充实。
二、授生“鱼”不如授生以“渔”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与“学”是辩证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指导作用,教学工作的完成应该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历史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而这一功能在过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要使历史教学与时展同步,就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在赵寅芬老师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倾心引情,学生由衷生情,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交往的动人情景,这使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培养。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得到了内化,提高了人文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现“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源泉。赵寅芬老师从绍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发掘平时被忽视但研究价值大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研究的内容,去寻找他们感兴趣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就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所以她认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一定要让学生研究高深的课题,纵使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家乡事,只要他们感兴趣,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不怕失败,支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有利于改变历史学科枯燥的面目,使学生愿意亲近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彰显“合力”
在指导学生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赵寅芬老师认识到:在研究活动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强化了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激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养成相互合作学习、分享经验的个性品质;增强了学生对知识探究性、论证性和批判性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升华了学生的道德情感、热爱家乡的情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的使命感。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正确、适时地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吸收本地优良传统,不仅能使学生成为承袭和弘扬本地区优良传统的积极力量,而且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历史教学也将达到较高境界。
(三)促使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自主发展的能力,体现“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