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粮食安全;状况;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62-02

1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1.1 粮食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前提

自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开始,农业就是人类社会生存繁衍的保障。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关系着14亿人民的生产生活,它是其他产业生存发展的根基和保证。一个国家不论发展何种产业农业粮食问题都必须先行得到解决。没有农业保障和稳定的粮食供给其他产业经济也就无从发展。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这无关于工业社会还是农业社会,而与粮食安全直接决定于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如果得不到良好的保障,那么,与其息息相关的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必将得到严重的制约和限制,国家整体经济业会发展缓慢。

1.2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农业处于最基础的产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农业生产者是我国生产经营者中基数最庞大的人群。所以如何发展第一产业,如何保障广大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如何保证粮食安全就成为了国家的大事。国家安全分为内部和外部安全,外部是战术性的,内部是战略性的。对于外部,粮食安全保障可以稳定经济状况从而提升整体综合国力。在国际交往中不会受到粮食进出口的制约,而受制于外国。对于内部,粮食关系人民的日常生活,更是兴国安邦,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

2 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2.1 国内粮食生产难自给,威胁粮食安全

农业产业虽然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可是近年国内粮食生产能力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需求。近年来,由于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又加之早涝灾害频频发生导致我国粮食进口量近一步创出新高,大量的进口导致粮食价格进一步的上涨。国内生产量不足,国外进口量递增,就会导致国内粮食的价格随国外粮食进口价格相应提升,这严重影响了现阶段的国家粮食安全。

2.2 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制约粮食安全

从技术角度来看,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并不先进,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也并不多。由于国家科研政策趋向和落实原因,农业科研工作者得不到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充足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的收入得不到改善,农业科研项目就很难长期进行下去。这位提高粮食安全造成了一定阻力。

从经济角度来看,我国对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做得还不足,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相关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纵向发展,没有很好的衔接金融资本和活跃资本的注入。相对于外国农业保险和农业金融模式的运行,我国的农业保险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农业金融避险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政府落实力度和农业生产的小农思想也都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也从而制约了国家粮食的安全。

2.3 农业利润水平低,粮食安全无法保障

由于大力发展国家经济的需要,保证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工业经济优先发展的政策方针。这就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虽然重要但却不重视的状况,没有政策支持又没有先进的技术保障,造成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经营者利润低的现状。同时,随着工业与农业发展的差距导致了相关于农业生产工具的价格上涨,农业种子、锄具、化肥、农药价格都大幅提升。长期以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收入水平降低,农业生产者根本利益无法满足,将导致农业粮食生产在根源上无法得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就会失去积极意义,也就无从发展了。

3 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

3.1 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

保护优质农业土地,提高粮食的生产能里和生产质量。土地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重大,对于农业经济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农业生产也具有稳定生产的作用。粮食价格的保障依赖于国家通过国家粮库对市场攻击的调节,而粮食价格水平的保障则得益于土地的利用效益,所以要严格地守护好优质高产的农业土地资源。主要方法如下:

(1)农业耕地的保护是坚决不能懈怠的,对于国家经济,是一条必须坚守的底线。各级政府要严格把关,把农业更低的保护落实到每家每户。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保证农业耕地质量不恶性下降,保持现有的生产能力,确保全国农业土地资源保持动态的均衡。保护好农业耕地,使其数量不在减少,对于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都意义重大。

(2)在保持现有的农业耕地数量水平之上大力提高单位生产能力。在全国农业耕地总量均衡和不大量开垦新的农业土地的双重条件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质量。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农业耕地复垦工作和农业土地旧地翻新工作,同时严格控制工程建筑占用土地。粮食产区的政府要针对中小农户加强其小规模土地的生产能力提升,对于农村大量的荒地废地从新利用起来。加大农业产品如:种子,农具,化肥,农药等的质量和价格管控,从各个方面改善农业生产能力底下现状。

(3)大力建设水利灌溉工程,确保农业耕地的在培育和循环使用。自古以来农业粮食的生产都离不开水利灌溉,水利是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源,也是使土地循环高效使用的基本保证。水利工程并不局限与灌溉功能,更要发挥抗洪抗灾的责任。要建立更够抵抗突发洪灾的水利工程,做到有灾防灾,无灾养地的双重农业保障。

3.2 加强政府调控,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供给的调控按照各级省、市、县的实际情况做好粮食的储备和调控,构建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粮食的供给要考虑我国现阶段政策方针的指向,例如随着我过城镇化的进行步伐,农村逐步向城镇延伸发展也就要求粮食供给方向也要从农村转向城镇。把从前粮库主要在县乡地区转向为城市,同时对粮食相关产品的供给如:食用油、农副产品等也要配套转向。对于粮食储备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地方的财力和粮食消费水平为依据,逐步建立粮食及其相关产品的调控体制和储备体系。加强对于粮食储存安全和调运机制的管理控制。

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研究《资本论》的专家张薰华曾提出,“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因是林业解决人类生存问题,农业解决人类吃饭问题,农业搞不好会饿死一些人,林业搞坏了会使整个人类难以生存。”

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和农业问题专家石山也对媒体表示:“近年来,山东省齐河县发展林业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菏泽经验出现后,‘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观点更引起人们的重视。毕竟林业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农业兴衰,所以保障粮食安全,林业大有可为。”

他还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即“从2008年到2030年,在山区逐步建设并经营好板栗、枣、柿子等木本粮食基地4亿亩-5亿亩;油茶、核桃、山杏、油橄榄等木本食用油料基地2亿亩-3亿亩,比现在多几倍的桑园,既补充农区生产的不足,又减轻农区的压力。就木本粮食来讲,以亩产250公斤计,4亿亩-5亿亩基地建成后,可生产板栗、柿子、枣等木本粮食1亿吨-1.25亿吨,这样,可以解决这期间人口增长所需要增产粮食总量的一半以上。”

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虚拟水 虚拟水贸易 水安全

一、虚拟水及其特征

虚拟水是由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Tony Allan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新概念,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目前虚拟水是国际上与水资源相关领域专家和管理者谈论的热门话题,2003年3月18日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水论坛,对“虚拟水”进行了热烈讨论。

虚拟水的特征主要有三点:第一,非真实性。顾名思义,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虚构的水,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因此虚拟水也被称为“嵌入水”和“外生水”。“嵌入水”指特定的产品以不同的形式包含有一定数量的水,如生产1kg粮食需要用1000L水来灌溉,1kg牛肉需要消耗1.3万L水,这就是在产品背后看不见的虚拟水。“外生水”暗指进口虚拟水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了非本国或本地区的水这一事实。第二,社会交易性。虚拟水是通过商品交易即贸易来实现的,没有商品交易或服务就不存在虚拟水,并且强调社会整体交易,非个体交易,商品交易或服务越多,虚拟水就越多。第三,便捷性。由于实体水贸易运输距离长远、成本高昂,这种贸易通常是不现实的,而虚拟水以“无形”的形式寄存在其他的商品中,相对于实体水资源而言,其便于运输的特点使贸易变成了一种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用工具。

二、虚拟水贸易及其作用

虚拟水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是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是水资源丰沛的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或高耗水工业产品,目的是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以确保国家安全。虚拟水贸易并非新生事物,它是商品交易的产物,是虚拟水存在的特征属性,其历史同粮食贸易一样悠久。同时,虚拟水数量也随贸易的增长一直在稳定地增长。

虚拟水贸易主要表现在农产品贸易上——尤其是粮食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虚拟水的形式在进口或出口水资源。以往,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易和服务时,没有意识到商品背后存在的虚拟水及其重要性。随着人口的增长,干旱半干旱国家或地区的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危机,且水安全问题造成粮食安全并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因此,为了解决水安全问题,现在一些缺水国家已清楚认识到水资源压力问题和以农产品贸易形式存在的虚拟水之间的联系,并在有意识地进行这类进口贸易,如摩洛哥、约旦、以色列和埃及。

通过贸易建立起水资源丰沛地区粮食的供给与改善缺水地区水资源匮乏状况之间的联系,使得缺水国家或地区避免去寻找水源,而是进行大量的、虚拟水含量高的粮食贸易。因此,虚拟水贸易可以缓解进口国或地区自身的水资源压力,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提供一种替代水资源供给的经济有效的途径。通过适当而公平的贸易协议进行虚拟水贸易,对于促进干旱国家或地区节水,提高全球或区域的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积极意义。无形的虚拟水贸易也可以使政府和水问题专家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水资源安全性的争论中。但是,虚拟水贸易也存在负面的影响,可能出现忽视局部水平衡状况的趋势,对出口虚拟水的国家和地区,会因为这一贸易对其自身环境产生影响(如过度开发当地的水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对进口虚拟水的国家和地区,如果不能提供其他一些可选择的作物给农民种植或者提供其他的就业方式,虚拟水贸易会剥夺这些农民和他们家庭的生计。

因此,如果将虚拟水贸易作为一项政策,则需要研究虚拟水贸易对于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文化以及政治方面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应分析虚拟水对于地缘政治重要性的影响。

三、虚拟水与水安全

水安全通常指有充足的水资源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维护。水安全主要包括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水质安全。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质污染直接影响饮水安全、健康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与虚拟水相关的水安全主要是供水安全。

水安全问题的出现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因此水资源被称为基础性自然资源;二是水资源供给的有限性,水资源是稀缺资源,人口增长是水资源稀缺的最原始驱动力,由于不能满足人们对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存在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等安全供给问题;三是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水资源系统内部存在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如果水资源系统结构遭受破坏(例如水质污染)会导致水资源系统功能衰减甚至消亡,进而产生水安全问题。

自虚拟水概念提出以来,虚拟水理论已经在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约旦和以色列等一些干旱国家已经有意识地制定了规划政策以减少高水分产品的出口,特别是农作物的出口。实际上这些国家已将虚拟水视为非常重要的、增加的水资源,他们以虚拟水形式进口的水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出口的虚拟水量。据有关专家估算,中东地区每年靠粮食贸易购买的虚拟水数量相当于整个尼罗河的年径流量。因此,通过增加虚拟水,可以平衡区域水资源,缓解缺水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短缺,保障当地水资源安全。

四、虚拟水与国家安全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危机的出现,导致人们的国家安全观念有了质的变化,水资源安全问题不仅仅是资源安全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的重大战略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是影响国家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以色列及阿拉伯邻国的约旦河水之争,美国和加拿大的哥伦比亚河争端,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争端以及跨越欧洲八国的多瑙河争端等水资源国际分配的水事矛盾,已是尖锐的国家安全问题。

粮食作为人类的生活必需品携带有大量的虚拟水,是当前世界贸易中数量最大的商品。由于粮食的生产离不开水,因此水安全问题还可以通过粮食安全影响到国家安全。干旱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出口高效益低耗水产品、进口本地没有足够水资源生产的粮食产品,以贸易的形式最终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问题。对参与虚拟水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来说,通过贸易能增强这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的相互依赖性,减轻国家或地区之间因为水或粮食问题所引起的直接冲突,创造持久的合作关系,维护国家安全。

五、几点启示

1.虚拟水的理念改变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虚拟水的提出,突破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和因袭思维方式,它要求水利工作者从原有的以水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在水之外寻找解决水资源分配和水资源管理的途径,运用“大水利”的系统理念和方法找寻与水问题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在水问题发生的范围之外找寻解决区域内部水问题的措施,可以更好地协调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虚拟水理论拓宽了水资源研究的领域

传统的水资源,一般研究真实水资源的自身特征、运动规律及相关关系,对“看不见”的虚拟水毫无了解。虚拟水理论给水资源和水安全研究提供了创新领域,如传统水资源研究与粮食安全研究是分离的,虚拟水理论使两者有了切入点,给从事水资源学研究的人员提供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今后主要应加强虚拟水战略的区域政策体系研究,研究虚拟水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等之间的关系,对构筑水资源安全战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虚拟水树立了新型的水资源管理理念

在国家层面,应以流域为单位进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发挥流域系统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功能,使水资源管理由供求管理走向社会化管理。水资源管理应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要通过节水、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其次,考虑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进行区域水资源分配;最后,构筑水资源安全战略体系,通过虚拟水贸易和虚拟水战略实现全球水资源化。

4.虚拟水提供了一条解决我国干旱区缺水的新途径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我国华北及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建立水资源安全战略已经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战略问题。实施虚拟水战略有利于国家制定西北地区水资源安全战略的保障措施及政策,有利于西北开发,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据研究,目前农业用水占全球用水量的80%,农业是世界上最大的水资源利用部门。而工业部门及工业产品实际消耗的水资源数量相对较小。所以,虚拟水量化的研究,首先应侧重于深入研究探索农业种植养殖物产品虚拟水的计算。1.农植物虚拟水的量化。根据农植物的生长特点和规律,目前虚拟水量的计算主要分为三个步骤:(1)应用当地气候数据,计算参考植物的需水量,然后乘以作物系数就可以得到所研究农植物在整个生长期的需水量。计算办法,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研发了Cropwat软件,只要输入气候参数和植物参数,软件就能自动计算出该作物的需水量。(2)计算单位面积农植物需水量,再除以该植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就可以得到单位质量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3)单位质量农产品虚拟水含量乘以所研究植物的总产量,就可以算出该地区生产该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2.养殖物虚拟水的量化.养殖物产品的虚拟水含量的研究,应该考虑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动物的类型、饲养结构和饲养环境。活动物虚拟水含量是指动物整个生长周期内,其生存生长所需要的虚拟水含量,主要包括饲料所含虚拟水、饮用水和清洁水。饲料虚拟水分为作物饲料虚拟水和混合饲料作物实体水。饲料作物虚拟水是按饲料作物的构成比例加权计算的,而单一作物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按农作物虚拟水含量进行计算。动物产品虚拟水是在已知活动物虚拟水含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不同动物产品的虚拟水含量。

二、虚拟水研究的现状分析

虚拟水概念自从问世以来,因其研究内容的现实性,以及表述形象和内涵丰富,受到学术界普遍关注,相关的研究较多学术会议也频繁召开。目前虚拟水研究已经成为水资源、农林牧等部门,以及有关单位研究方面的热点和创新研究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虚拟水量化。产品的虚拟水量化是虚拟水研究的基础,是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因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AKChapagain和AYHoekstra计算出茶叶和咖啡的全球平均虚拟水含量分别为11.4m/kg和20.4m/kg,并以此为基础,估算了1995-1999年期间荷兰年平均茶叶、咖啡的虚拟水贸易和消费情况,得出荷兰是虚拟水净进口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牛树海等人对我国1999年主要农作物虚拟水含量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各主要地区虚拟水进口量,为我国今后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但是虚拟水量化研究工作起步比较晚,计算方法还不完善、计算资料不全,虚拟水量化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2.虚拟水流通贸易。当前虚拟水的国际间流通贸易研究是许多研究机构的一个重点问题。世界水资源委员会(WWC)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从产品使用地角度估算出2000年全球虚拟水流量为每年1.34×10m,其中农作物产品贸易量占60%,鱼类和海洋产品贸易量占14%,动物产品贸易量占26%。研究表明主要的虚拟水进口国为日本、斯里兰卡、意大利、中国、德国;主要虚拟水出口国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和泰国。国内,张敦强计算主要农作物虚拟水含量,并算出1995—1999年,我国通过农产品进口了1710亿m的虚拟水,其中89%体现在粮食贸易、11%体现在畜产品贸易,而同期我国出口虚拟水量为170亿m,充分说明1995—1999年,我国是虚拟水净进口国,农产品贸易是虚拟水贸易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对于虚拟水贸易流量的研究,由于研究过程没有包括所有产品,角度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结果只是大致估算,结果有待于精确。3.虚拟水战略研究与水安全及粮食安全问题。世界上许多缺水国家或地区需要通过国际贸易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来保证水资源和粮食安全。虚拟水战略的基本观点是提倡出口高效益低耗水产品、进口低效益高耗水粮食产品,通过国际贸易最终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问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学术界和有关机构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如Karimetal、Ahmad、Afaisal等先后开展了对孟加拉国及其他地区的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分析,认为水资源是决定孟加拉国及类似国家和地区将来粮食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虚拟水战略有助于水资源及粮食的安全③;程国栋先生运用虚拟水理论主要分析了水资源社会化管理与水资源恢复重建的重要性,重点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为例,测算了西北各省(区)2000年的虚拟水消费量,较深入地分析说明了虚拟水战略的政策含义,探索了虚拟水是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②。

三、虚拟水研究展望

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我国粮食安全与玉米进口问题

2010年我国玉米进口的大幅增长又绷紧了我国粮食安全这根弦。近10多年来,我国一直是自给有余,每年还有数量不等的出口。但2010年风云突变,我国一下进口了玉米157.3万吨。这引起了国内外各方的高度关注,市场普遍预期中国将进入玉米进口时代,甚至有人预言玉米将可能步大豆的后尘。

关于我国玉米的自给和进口压力,这里我想特别说两点:一是,从中长期来看,我国进口一定量的玉米是必然趋势,也是必要的,是我们通过国际市场平衡国内缺口的合理选择。二是,两三年内中国还不会进口太多玉米,即便中长期,国内玉米生产潜力能保证我国很高的自给率。

首先说中长期内的趋势。从中长期来看,由于居民水畜产品需求增长导致饲料粮需求将持续增长,国内玉米生产将难以赶上需求的增长速度,我国进口玉米将是必然趋势。根据我们分析,预计到2020年我国玉米需求将达到2.2亿吨,其中,饲料消耗1.51亿吨,深加工需求5800万吨,其他需求1300多万吨(包括直接消费,种子需求和损耗)。在市场需求拉动以及国家相关激励措施的作用下,玉米单产、面积和生产总量也将不断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能增长到3330万公顷,平均单产有望提高到6.2吨/公顷,玉米总产量将能达到2.05亿吨。这样的话,我国需要进口玉米1740万吨,国内玉米自给率能维持在92%左右。应该说,相对2.2亿吨需求量这么一个规模,1000~2000万吨的进口量并不是很可怕的事情,相对全球上亿吨的出口量和有多个出口国的局面,在安全上不存在什么大问题。

其次,说说短期内的情况。近2~3年,如果生产正常发展,我国还不需要进口太多玉米。实际上2010年100多万吨玉米的进口尽管有一些基本面上的问题,但更多是一些短期因素所致。2009年,我国玉米遭遇了一定程度的自然灾害,但实际上由于产量下降幅度不大,加上2008/2009年国家实施临储政策储备了大量玉米,总体上2009/10年度国内玉米供需基本平衡。但受市场对灾害的炒作,2009年底到2010年初这一期间,国内玉米价格强势上涨,玉米加工企业都预期后期玉米价格会大涨,都大幅提高库存,导致短期内社会需求大幅度增加,价格上涨明显;加上同期国外价格下降比较明显,国外玉米到港完税价格明显低于国内港口价格,导致这一期间国内玉米进口大幅度增加。但事实上,由于国内基本面没有大问题,随着国家储备玉米的逐步抛售,后期市场并没有出现价格大幅度上升,相反,2010年第三季度的市场价格上涨明显弱于往年同期。

随着2010年下半年世界经济逐步回暖,国际石油和玉米价格都大幅度上升,进口玉米失去了价格优势。2010年底国外价格高出国内600元,现在仍高出200~300元。加上2010年我国玉米又是一个增产年,2010/11年度国内玉米供需平衡,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至少2011年国内商业性玉米进口量会很少。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由于玉米价格持续高位稳定上涨,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很高,2011年玉米种植面积将继续稳定在3300万公顷以上,如果后续天气总体正常,相信今年又将是一个玉米的高产年份。另外,纯粹对玉米生产而言,除了需求大、市场强劲,农民积极性会比较高外,中长期的另一个更大利好是我国从去年开始实质性地推进种业改革,尽管短期内难有明显成效,但相信在中长期内将有力促进我国玉米生产水平的提高。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滞缓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比较近年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的生产增长,客观地讲,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相对滞缓。从玉米生产的增长模式及单产的贡献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不同于近年来我国稻谷和小麦生产的增长中单产贡献较大,玉米总产增长主要靠的是粗放式的面积增长。从2003-2009年,我国稻谷和小麦总产分别增长21%和33%,其中单产分别增长8%和21%,贡献率分别占40%和64%;而玉米总产增长了42%,其中面积增长30%,而单产只增长了不到10%,单产增长的贡献率不到25%。

不过深入分析,实际上玉米产业发展相对滞缓,特别是单产增长滞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它与玉米产业特点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我国玉米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所面临的一系列制度障碍有关。

首先,玉米产业发展成绩不显著与玉米的产业特点有一定关系。

一是玉米市场需求和竞争的全球性决定了玉米产业的竞争比较激烈。这不仅表现在产品市场,而且表现在种业市场。首先,从产品市场来看,水稻市场主要在东南亚地区,而玉米的贸易和竞争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对手有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很多生产大国,需求方竞争也很激烈。其次,从种业市场来看,小麦是传统品种,而玉米是杂交种品种,种业产业化程度高;也不同于我国长期重视杂交稻育种研究,杂交稻技术具有先发优势并处于领先地位,而竞争对手主要是东南亚国家,玉米种业的竞争对手是强大的跨国种业,竞争压力大。

另外,从国内市场来看,玉米产业面对大得多的市场需求压力。不同于稻谷和小麦作为主食产品市场需求将逐步下降,玉米的市场需求增长快。从2003~2009年,我国大米社会总消费需求下降了1%多,小麦只增加了4.3%,而玉米却增长了17%。因此,尽管从近几年来看,玉米生产总是勉强能够自给,显得捉襟见肘,而稻谷和小麦供给压力很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市场需求压力大既是压力,也是机遇。相对于稻谷和小麦更多表现出夕阳产业的特点,玉米产业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很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我国玉米种业发展滞缓的根本原因不是技术落后,而是制约技术创新的有关体制和市场制度方面的安排。

近年来,我国种业,特别是玉米种业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自身发展缓慢、有太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技术界难以持续研发大品种,种子市场十分混乱,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国外种业强势进入,国外品种良好的市场表现对国内产业生存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但是,在清楚认识国内外差距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种业落后并非简单是因为我国企业太小,育种界水平太差,其背后有深层次的体制和制度原因。说体制原因是指我国的农业科研管理体制,目前的利益双轨制导致公益性育种和产业割裂,并且制约整个产业发展;说制度原因是指市场管理制度,特别是区域试验和品种审定制度不仅扭曲育种方向,而且滋生市场混乱。

客观地讲,尽管从2010年开始,我国举国上下高度重视,开始推进种业改革,但指望国内种业在今后两三年内能有显著转变是不切实际的。无论从促进国内种业发展,还是促进国内玉米生产水平提高出发,我们应该双管齐下,通过两条途径推进玉米产业发展。一是加快、加强自身改革,为国内种业发展壮大创造良好公平的发展环境和技术支持,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二是继续适当开放种业。这样做不仅可以引入国际竞争,促进种业体制改革和国内种产业发展,而且能够直接提升我国玉米生产技术和单产水平。

最后,我国农业技术转化效率的提高受到农业公共技术推广体系缺失和小农经营组织方式缺陷等制度的严重制约。

从推广这个角度来说,我国农业公共技术推广体系的涣散已成为制约农业公共技术推广和扩散的重要因素;其次,从采用这个角度来说,我国小农经营模式严重制约了农业先进技术的采用和转化。一方面,我国农户玉米生产经营规模过小且高度分散,严重影响我国玉米生产农艺标准的统一和机械化进程;另一方面,农户生产经营规模过小导致农户玉米种植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过低,在农村劳动力农业投入机会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农户玉米生产积极性持续下降,粗放经营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为促进技术转化,除了加强公共技术推广力度外,转变现行小规模高度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已成当务之急。

国家粮食安全目标与主产区农民利益的协调与措施

粮食安全历来是我国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追求自给一直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的粮食安全是国家目标,是政府追求的目标,对于区域特别是农民而言,他们关心的是自己家庭的粮食安全,关心种田的经济效益。从公平的角度来讲,我们没有理由将全国、全社会居民的粮食安全任务强加给特定区域(粮食主产区)和那里的农民去承担。要求他们强化粮食生产,包括玉米生产,意味着他们在损失经济发展的机会,进一步弱化他们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弱势地位。

当然,考虑到粮食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考虑到粮食生产的战略意义,我们可以继续希望他们做出贡献,但无论从激励农户增加生产以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还是从公平出发应提升农户种田的收入出发,国家都应该对区域强化粮食生产的农民通过各种方式给予补偿和激励,这样才能实现农户微观收入的上升与国家宏观层面粮食安全的激励相容,才能实现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

至于如何补偿,个人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直接增加粮食补贴。尽管这种补贴方式实际上仅仅是一个收入转移,对粮食生产没有什么激励,但对提高农民收入却是一个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二是帮助农户提升玉米生产效率。一个比较可行的政策激励农业机械合作社的发展,推进生产组织经营方式变革,促进农户玉米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水平提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现代高效高产玉米产业的重要标志是品种、农艺、栽培、植保结合并以高度机械化为载体。但我国目前小规模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玉米生产农艺标准的统一和机械化进程,而且耕种规模过小导致玉米种植收入占农户家庭收入比重过低,在农村劳动力农业投入机会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农户玉米生产积极性持续下降,粗放经营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玉米生产这种高度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组织方式已严重影响农户生产投入和新技术采用的积极性,成为我国玉米生产技术转化和单产水平增长的关键。

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小麦播种;绿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S51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106-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绿色食品更加青睐,绿色食品的需要量也正在逐渐增加。而作为食品、粮食重要来源的小麦,也正在逐渐走向绿色和安全。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绿色小麦栽培技术的推广及其意义,具有现实的必然性。

1 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及推广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对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格外重视,进而诞生和壮大了绿色经济、绿色食品的概念。从理论上看,在绿色食品、绿色经济的外延下,是各类农业作物的绿色化进程,即着重强调食品、作物的安全、健康和科技含量。就绿色小麦而言,其栽培技术的根本是将绿色食品的理念和小麦新型育种方法相结合,生产的更加符合人体健康需求的“新小麦”,即“绿色小麦”。在技术层面上,绿色小麦的育种可以采用诸如“物理诱变”、“化学诱变”、“远缘杂交”等基本方法,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和健康。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栽培和种植绿色小麦已经蔚然成风,这其中反映了绿色小麦种植推广的良好前景。

具体来说,绿色小麦的栽培从播种期到拔节期、扬花期再到灌浆期,都要严格遵循栽培的技术流程进行,要对小麦生长的周期和步骤进行细致的监控,保障小麦生长的质量。例如,在绿色小麦的播种期,首先要选择适应当地播种环境的非转基因小麦品种,然后开展秸秆还田和配方施肥,切实保证耕地的肥沃程度。其次,要加强播种期间的“深耕细作”,实现土地的上松下实,加深耕田的深度。再次,要选择合适的播种期,就北方而言,一般选择在10月的中上旬较佳。在小麦播种之后,要重点加强田间的管理,核心内容是保障肥料和浇水,施肥和浇灌拔节水可以加速小麦的生长速度,同时保证小麦生长的质量。总之,绿色小麦的栽培技术繁复、有序,同时体现出绿色农作物种植、生长以及管理的特征。在推广绿色小麦的过程中,各地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根据本地的气候、土地、节气以及资源的实情,开展务实有效的种植和生产工作,保证绿色小麦的稳产、高产。以南方地区为例,要按照南方特定的气候和水土条件,开展“特色绿色小麦”的栽培和种植。

2 推广绿色小麦栽培技术的意义

绿色小麦是绿色、健康、无公害的优质小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也符合我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科学发展观,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从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看,推广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1 有利于发展绿色经济,走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显其重要性。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上,粮食种植向来是一件大事。解决好粮食种植的问题,就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发展新型的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将其作为现在和未来小麦种植的“生力军”,不但可以带动农业特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走绿色经济之路的必然选择。从技术角度看,绿色小麦是最新选育的新品系,是绿色食品的一部分,将其纳入到我国小麦种植推广的重点领域,无疑可以极大促进小麦种植和生产的发展水平。绿色小麦具有的科技、健康和高产量等优势,也是吸引更多农民种植的一大因素。将绿色小麦的栽培技术进行尝试和推广,也是符合“三农”利益的根本性选择,值得思考。

例如,贵州的酿酒企业对绿色小麦的需要量是很大的,尤其是茅台集团每年都要到北方地区采购大量的绿色小麦用以酿酒,进而提升茅台酒的品质和影响力。在酿酒企业的需求刺激下,绿色小麦的种植规模可以扩大,绿色经济的链条可以延长,小麦特色化产业道路能够越走越宽。

2.2 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健康

绿色小麦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点,在自然、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的地区开展种植,其前景十分看好。具体到人的因素,农民是绿色小麦种植和推广的主体,也是检验绿色小麦质量的“把关者”。所以,绿色小麦的栽培技术推广必须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状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就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情况看,通过种植绿色小麦,可以提高种植户的小麦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激发了农民扩大种植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绿色小麦本身具备的优点保证了小麦的安全、健康,这为小麦销路的畅通提供了可能。

2.3 绿色小麦带动“绿色革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上世纪的“杂交水稻”宣告了农业绿色革命的序幕,也给农作物更大产量、更高质量的栽培和种植技术的推广打开了源头。同时,在我国,小麦和水稻是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种,和国家粮食安全直接相关。可以这样说,推广绿色小麦技术,不但是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绿色小麦的优势决定了它可以迅速的量产和高产,这对于解决我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意义重大,必须格外重视。

总之,在我国适宜的小麦耕种区推广和普及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绿色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农民种植户的核心诉求,更是保障国家农业安全的需要,地位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 马振民.绿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

(18).

[2] 陈永明.沿淮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

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绘就了文化改革发展的蓝图,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粮食行业文化、粮食企业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履行好粮食部门职能的重要抓手,是促进粮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食粮。我们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更加自觉主动地认真总结、深刻思考、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大力弘扬和不断发展粮食行业文化、粮食企业文化,为振兴粮食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

一、充分认识粮食行业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行业文化是企业创新发展和做大做强的重要源泉和有力支撑。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发掘粮食行业文化内涵、提升粮食行业文化品位、推进粮食行业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粮食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粮食行业文化建设之中,加快粮食行业文化建设步伐,让粮食行业文化成为促进粮食行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加强粮食行业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粮食行业的必然要求。粮食行业要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优秀的粮食行业文化有利于营造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良好内部环境,使行业内部的职工与职工之间、职工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单位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统一、密不可分的整体,使大家都能认真履行好粮食工作职责,为确保粮食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尽职尽责,从而在粮食系统内部营造和衷共济、齐心创业的和谐氛围。优秀的粮食行业文化能够优化粮食部门的发展条件,形成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众所周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粮食产业经济的发展,粮食部门在社会生活中已涉及到生产、加工、经营、教育、科研、服务、管理和执法等各个领域,粮食行业要发展,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支持。加强粮食行业文化建设还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粮食工作、理解粮食工作和支持粮食工作的浓厚氛围,提升粮食部门“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公信力,为粮食工作创造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从而更好地推动粮食行业和谐发展。

(二)加强粮食行业文化建设是做好粮食工作的根本保证。优秀的粮食行业文化有利于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提升粮食行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形成推动粮食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它通过优秀的粮食行业精神、先进的粮食行业宗旨,把广大粮食干部职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大家目标一致,上下同心。当前粮食工作的各项任务繁重,各种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有必胜的勇气,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问题面前不回避。加强粮食行业文化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共同价值观和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起来,使广大干部职工振奋精神、实干奉献、奋发有为,不断开创粮食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三)加强粮食行业文化建设是加快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粮食系统面向千家万户,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在现阶段,粮食部门正肩负着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重任。粮食流通的现代化是我国粮食流通发展的基本方向,只有不断推进粮食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才能保证粮食流通产业的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民增收,更好地促进企业增效,更好地维护粮食市场流通有序,更好地确保粮食安全。加强粮食行业文化建设,一方面能够通过发挥粮食行业文化的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充分调动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为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加强粮食行业文化建设也是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一项重要课题,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既包括粮食流通的科学化、集约化、精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又包括粮食流通的人文环境、科技含量、品牌价值及粮食系统的精神面貌和粮食职工的从业理念等。因此,塑造优秀的粮食行业文化也是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主题内容。

(四)加强粮食行业文化建设是树立粮食部门良好形象的有效载体。通过加强粮食行业文化建设,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好的典型,树立好的榜样、好的品牌,努力营造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强粮食行业文化建设,提升粮食干部职工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整体素质,努力形成学习文化、熟悉政策、专研业务、精通技能的良好习惯;通过加强粮食行业文化建设,积极主动地改造世界观,努力培养优化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的良好品行;通过加强粮食行业文化建设,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努力培育一支团结、敬业、实干、奉献、高效的优秀团队,全心为民服务,创造一流业绩,真正让粮食文化成为粮食行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成为粮食人共同的行为准则,成为增强粮食行业凝聚力和提高粮食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从而树立让党政放心、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良好形象。

二、准确把握粮食行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粮食行业文化是粮食行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被粮食行业广大干部职工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守的,是粮食行业理念、体制、机制系列复合体,是引导激励和规范行业人员从政行为的精神文化、管理文化和行为文化。粮食行业文化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粮食使命。“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粮食部门肩负着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军需民食、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政府放心、社会认可、群众满意”作为检验粮食工作好坏的标准,真心实意为种粮农民服好务,让农民增粮增收、储粮减损,加强粮食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假冒伪劣等不法行为,确保粮食市场有效供给和价格基本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能吃上安全放心的粮油产品。

(二)粮神。“求实、拼搏、创新、向上”。求实就是崇尚科学、不断实践、讲求实效。拼搏就是坚韧不拔、知难而上、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敢于争先、勇于担当。创新就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追求卓越、善于学习、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向上就是始终保持旺盛的热情和有为的斗志,不断攀登事业的高峰,以创建行业文化、塑造行业精神、确立行业理念为主要内容,着力构建粮食人的精神文化体系。

(三)粮食核心价值观。“以民为本、安全至上、诚信服务、和谐发展”。以民为本就是服务广大消费者,坚持保供稳价,维护粮油市场基本稳定,为老百姓提供满意、丰富、可靠的粮油食品,坚持为种粮农民服务,为粮农增收做贡献;安全至上就是通过稳定粮食生产、粮食市场价格和粮食库存安全,从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诚信服务就是规范粮食管理和经营行为,真诚为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服务,诚实守信。和谐发展就是以粮食产业与粮食员工的全面发展和粮食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四)粮食行业文化载体。主要包括各级粮食网站、文化园地、内部传媒、系统刊物、交流学习、文体活动等,这些文化载体是粮食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展示平台。要充分利用粮食行业文化载体,以粮食行业文化理念为指导,强化粮食行业意识,加强粮食工作宣传,扩大粮食工作影响,并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载体与精神理念的紧密结合,文化方式与文化内容的有机统一。

三、注重坚持粮食行业文化建设的“四性”

粮食行业文化集中体现了粮食行业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合乎时代要求的道德品质及其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因此,在粮食行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四性”。

(一)坚持粮食行业文化建设的方向性。粮食行业文化建设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目标,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同国家民族命运和本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粮食行业优秀文化传统为基础,以培育粮食行业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立足于行业的现状,着眼于未来,与行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紧紧围绕改革发展中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努力建设行业精神鲜明、核心价值观先进、发展理念创新、行业内外和谐、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发展要求、彰显行业特色的粮食文化体系,为全面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保障和支撑,使粮食行业文化真正成为全面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动力,实现粮食产业兴旺与粮食市场繁荣的统一、国家粮食安全与种粮农民增收的统一、粮食事业可持续发展与提升职工个人综合素质的统一。

(二)坚持粮食行业文化建设的先进性。要以“守法、诚信、包容、和谐”为价值取向,以培育先进企业文化为重点,以创建行业文化、塑造行业精神、确立行业理念为主要内容,始终把科学发展观贯穿粮食行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外要为广大农民真心诚意服务,把国家惠农政策落实好,全力参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关注民生工程,做好军需民食的有效供给。对内要激发粮食人奉献粮食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粮食发展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干部职工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自觉行为。要明确行为文化建设的层次。精神观念文化是文化的深层部分,制度行为文化是文化的中间层,物质形象文化是文化的表层部分。要围绕体现粮食事业的核心价值观,不断培育、丰富具有粮食特色的服务观、工作观、发展观。要不断补充修订,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行业管理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管物、管言行,达到自觉、高效、严密、协调、规范,切实提高内部效能,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构建和谐粮食行业。要以文明机关、企业、站库为基础,以真诚服务民众为根本,以产业园区和现代物流为重点,打造粮食行业的全新形象。要在改革发展中建设粮食行业文化。要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在不断改进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中实践粮食行业文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运用现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中提升粮食行业文化。要根据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传统粮食流通业改造加快,粮食产业增长方式转变明显,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又好又快的新形势新要求,广泛采撷提炼符合时代潮流的富有粮食行业特色的价值理念,使粮食行业文化建设与时俱进。

(三)坚持粮食行业文化建设的引导性。粮食行业文化建设要与雷锋精神相结合、粮食系统优良传统相结合、身边的模范典型相结合,不断地挖掘、升华、推广应用,才具有学习、借鉴和引导的作用。要积极倡导、大力弘扬一心为民的“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行业宗旨、确保储粮安全的“宁流千颗汗,不坏一粒粮”的行业优良传统和始终团结互助的“天下粮食是一家”的奉献协作精神。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指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认真执行粮食收购政策,引导多种所有制粮食企业入市收购,搞活粮食流通,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流通市场监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购销企业要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示范站(库)活动,搞好粮食收购和储备,尽心尽力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粮食加工企业要为消费者着想,多生产安全、健康、营养的放心粮油,为市场供应优质、丰富的粮油产品。粮食科研和教育部门要钻研粮食软科学和教学业务,为粮食理论发展和培育合格的粮食人才服务。要培育和塑造优秀的粮食行业文化,充分调动全行业干部职工和从业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大家的热情和智慧引导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来,统一到高效履职树立形象上来,凝聚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来,集中到加快发展粮食事业上来。

(四)坚持粮食行业文化建设的实用性。先进的粮食行业文化要充分体现粮食流通文化、粮食仓储文化、粮食法制文化、粮食机关文化、粮食管理文化、粮食品牌文化、粮食廉政文化、粮食激励文化和粮食为民文化的特色,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粮食行业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发展趋势,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注重可行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及时总结粮食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并推广运用到粮食工作的实践中去,推动工作的落实,使整个行业充满创新奉献的朝气,充满勇于进取的锐气,只有这样,才能使粮食行业文化建设有血有肉、富有内涵、各具特色、充满生机、实用可行。要系统梳理完善粮食购销调加存各环节的各项制度规定、质量标准和行业评价体系,不断创新粮食流通的体制机制,发挥制度的约束、激励功能。要加强包括粮食硬件环境、现代科技管理水平以及文明优质服务的社会形象等内容在内的文化建设,使粮食行业文化真正成为促进工作发展、取得工作实效的有力武器。

四、抓好粮食行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粮食行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不断提升的过程。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各级粮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粮食行业文化建设的领导,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分管负责同志着力主抓,各职能部门具体落实,配备落实好专门人员,建立促进激励机制,形成浓厚的粮食行业文化建设氛围。要明确企业和行业组织在粮食行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充分参与,培育和形成优秀企业文化。要充分发挥职工在粮食行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起好主力军作用,鼓励推动创新文化实践活动,着力推进粮食行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要落实工作经费,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建立职工书屋、活动中心,开辟粮食行业文化建设的场所和阵地,为粮食行业文化建设提供资金、物资等硬件保障。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粮食行业文化是推动粮食系统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力,是促进粮食系统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是维护粮食系统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和发展者,因此,在加强粮食行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粮食行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用行业精神、行业宗旨来凝聚人心,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参与粮食行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促使干部职工把个人价值、自身利益的实现与行业的发展、振兴和繁荣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职工自身和粮食行业和谐有序、协调发展。

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才;软实力;社会环境;文化;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096-02

一、当代社会人才对一个地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如今对于一个地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衡量我们主要考虑两个因素,硬实力和软实力。而其中各国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社会价值观念、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当代国家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这个国家的吸引力、导向力和模仿力。世界范围内美国社会人才在这方面体现最为明显。

1.吸引力

在二战爆发之前,德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总数量是美国的三倍。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掳走了大批量德国、意大利的科学家。美国通过这次人才俘虏计划彻底地改变了自己国家科技水平。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全世界的科技风向标已经在美国树立,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不胜枚举。人才俘虏计划中的科学家就像垂钓者鱼竿上的鱼食,他们吸引着世界优秀人才再次聚集到美国。一流的科学研究团队,一流的实验设备,美国宽松的社会文化,优厚的待遇,这无疑对人才构成了巨大吸引力。有人说“美国的托福考试是中国人才的收割机”,美国就是通过这种人才的吸引力造就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使优秀人才汇集于此。

2.导向力

在后现代社会里,电子产业高速发展。美国聚集了大量电子高科技人才,此类公司更是众多。像微软公司、苹果公司、甲骨文公司,这些公司的标志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就在自己的电脑、手机上看见。美国引领了电子产业的发展方向,最先进的技术研发都是从这里诞生。并且也造就了很多高级管理人才,先进的管理手段、营销手段,也在全世界推广。

3.模仿力

肯德基在中国可以算是遍地开花,其实肯德基卖的不是鸡块,而是品牌。这是软实力的体现,让人们有一种模仿力趋向它。虽然炸鸡店很多,但是我们第一想法依然是肯德基。就像NBA上千美元的盈利,主要依靠卖给全世界各地的转播来挣钱,这就是一种品牌。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以加入NBA作为自己的一种成就,而篮球爱好者以看NBA球赛作为自己热衷篮球的证明。同样美国好莱坞在全世界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电影产业。年轻人追逐好莱坞明星的同时,也去模仿好莱坞明星的各种穿戴,逐渐演变为去追随好莱坞电影所宣扬的各种价值观。好莱坞代表的是全球的流行趋势,审美的新标准,更是引领一个年代的价值观。这种模仿力,很容易感染刚毕业走出校园的人才去追逐,因为在刚刚进入社会,可以被贴上某个大企业的标签更让人才有一种成功感。

二、回顾哈尔滨的经济文化重要时期

1.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兴起的中东铁路

在哈尔滨话剧院上映的大型史诗话剧《索菲教堂的钟声》,这部话剧讲述了为了修建中东铁路来到哈尔滨的犹太人,他们一代代生活在哈尔滨的故事。哈尔滨的第一次兴起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开始的。当时大批量的犹太人移民来到哈尔滨生活,在这里建设教堂、银行、医院、电影院等等。他们把外来文化带到哈尔滨,至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痕迹。教育书店是巴洛克风格建筑,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代表就是原圣尼古拉大教堂,还有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风格。中央大街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风格,哈尔滨道外靖宇街文化街区是哈尔滨重点保护修建的历史保护建筑群,其中的老字号商铺、独特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哈尔滨的繁荣。宗教文化这一时期也异常繁盛,全国现存教堂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就是哈尔滨。这个时期哈尔滨所聚集的人口已经不仅仅是俄籍犹太人,还有日本人、朝鲜人以及在抗日时期大量涌入的关里人。现在很多哈尔滨人的祖父祖母都是在那个“闯关东”的年代来到了哈尔滨。他们携带着各自各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在哈尔滨,使哈尔滨形成了多种文化特质。例如“金源文化”、“欧陆文化”、“闯关东文化”等。

这个时期的哈尔滨是一个殖民城市,大部分人口都是为了躲避战争,远离家乡来到哈尔滨生活。哈尔滨这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各类人才的聚集是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因此,随着历史原因的消除,哈尔滨也失去了当时的繁荣。

2.50年代的第二次辉煌

建国初期,苏联对华援助项目有156个,由于哈尔滨地理位置靠近俄罗斯,其中有13项投放在哈尔滨。这时的哈尔滨空前繁荣,大量的苏联专家的到来,吸引了全国优秀人才汇聚。依据国家政策导向,人才发展的主要平台有哈军工(现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哈尔滨工业大学。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仍然是国家主要的航天事业研究基地,哈军工主要从事军事科技研究。很多从事这些方向研究的学者都加入到两所大学,从事研究的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航天科技人才和军事人才。哈尔滨当时被称为东北重工业基地,现在的三大动力(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就是当时建设的。当时这三厂的生产能力大约是全国电站生产能力的1/3。

可以说,这时是哈尔滨最辉煌的时期,人才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出现了爆发式的迅猛增长。这种人才聚集也受到了阻碍,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专家回国,当时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哈尔滨的人才也慢慢消散。

3.改革开放

国家改革开放试点的主要城市就是深圳。由于国家主导政策影响,东南沿海一带在这一时期经济文化整体得到飞速发展。全国都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情况,哈尔滨同样面临着人才大量流失的危机。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无法逆转这一瓶颈。现在社会人才的主要流动方向就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很多哈尔滨本地高校毕业生抱着“坚决不能留在哈尔滨”的心态,认为只有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拥有一份工作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改革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作用强大,但是哈尔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怎样抓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成为重大问题。

4.第三次工业革命

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如同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极具颠覆性。在全球身陷经济危机的当下,在各国面临气候变化、传统能源危机、经济驱动乏力和高失业率等等问题的今天,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犹如茫茫海上闪现的一座灯塔,让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间的中国更加关注与期待。哈尔滨市同样也抓住这一时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加以积极引导,乘势推进产业升级换代。目前以哈南工业新城为载体,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同时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加快引进和集聚一批龙头项目进入哈南工业新城。

三、现今哈尔滨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相结合

人才培养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为人才发展搭建平台。无论是中东铁路时期还是50年代工业基地的建设,都是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平台形成人才聚集。现在我们基于哈尔滨的未来发展需要思考应该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来吸引人才。

1.粮食安全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是很乐观,我国现有13亿人口,未来我国人口的高峰预计达到15亿―16亿,2030年粮食消费量将达到6亿吨。而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只在5亿吨左右,将存在1亿吨的粮食缺口。黑龙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保障全国粮食安全问题上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新增粮食产量可满足1.6亿以上人口的口粮需求,同时粮食产出效率显著提升,种粮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黑龙江的农业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哈尔滨。近几年哈尔滨以黑龙江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学校为平台,取得了多项农业成果。黑龙江省农科院与农村紧密联系,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使当地各类农作物产量得到显著提高。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研究所,在大豆遗传改良、大豆食品生物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目前来看,一些省市在粮食安全生产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并且很多土地都受到污染。黑龙江可以说是全国土地质量最好、生产量最高的地方。哈尔滨可以以粮食安全这一国家战略搭建平台,吸引全国农业科研人员来到哈尔滨,共同保护土地资源,再创北大仓的下一个辉煌。哈尔滨有黑土地这样的天然资源,有领先的农业科研院所,以粮食安全为平台,聚集全国的优秀农业科研团队。借助这一平台目的是吸引来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并且在未来哈尔滨自己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家。

2.中俄战略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