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通货膨胀解决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通货膨胀 生产价格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 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一般认为通货膨胀(Inflation)指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
一、 通货膨胀的类型
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区分:爬行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1%~3%之内)、温和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3%~6%之间)、严重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6%~9%之间)、飞奔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10%~50%以下)、恶性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50%以上)。
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区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按照通货膨胀的成因不同区分: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进通货膨胀、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相互作用下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二、 通货膨胀的特点
经济学上,通货膨胀率为:物价平均水平的上升速度(以通货膨胀为准)。在实际中,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计算通货膨胀,而是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间接表示。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应商品经过流通各环节形成的最终价格,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因此,世界各国基本上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计算通货膨胀率,价格指数可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GNP折算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的特点如下:
1、热钱的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外汇占款的不断攀升致使央行被动增加流动性,致使物价水平攀升;
2、输入型通胀:大宗商品等价格的上升致使多数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引发终端消费品和投资品价格的上升;
3、结构型通胀:部分如房地产、资源类行业过热,但传统行业投资不足,产品价格向终端传导困难(如服装、外贸代工品等)。
三、 通货膨胀的影响
提起通货膨胀,人们往往视为公敌。然而,通货膨胀的影响需要我们客观进行分析。如果通货膨胀是平衡的,所有的价格,包括各种产品和劳务、各种生产要素及各种债务的价格都是按相同比例变动的,则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不会使任何人受到伤害,也不会得到好处。如果通货膨胀是完全预期的,可以预先采取某些措施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通货膨胀通常是不平衡的,多少总会造成影响。一般来说通胀的影响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的影响。对大多数人来说工资是主要收入。工资的增长率慢于通货膨胀或者滞后于通货膨胀,则人们的收入就会受到损失,雇主就会得到好处。对于债务人来说,急剧增长的通货膨胀会使债务人得益,而使债权人受损。对于拥有较多房产、黄金或实物财富的人可能在通货膨胀中受益,而手持现金较多的人则会遭受损失。对于发行债券、国债的政府来说,受益要超过居民。2.通货膨胀对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影响。通货膨胀使得市场非常不稳定,导致购买力和投资的下降,产量随之下降,然后带来更高的失业率。3.通货膨胀对中小企业的影响。首先,经营成本上升,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企业成本增加。减少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了经营难度。 其次,贷款难度加大,通货膨胀的原因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因而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时候一般都会采取紧缩银根的政策。通过紧缩信贷,减少整个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门槛,会给中小企业造成资金困难的局面。再次,其他财务风险,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企业的应收账款会面临着贬值,收回的难度也会加大,造成坏账的可能性增加;此外,企业在进行重大投资时,其长期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四、通货膨胀的对策
从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分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钱多货少”。西方发达国家不是紧缺经济,市场长期处在商品供给相对过剩、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但是仍然会出现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经济中货币流动性过大,货币投放的速度过快,以及流动性大的货币(现金和活期存款)增长偏快,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加大,存在着物价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可能。因此,要防止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而防止通货膨胀首先要把着力点放在防止经济过热上面,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和“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防止经济过热,主要应该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过多对固定资产投资和住宅需求、股票需求的拉动作用。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多次采取紧缩银根的措施,这对于防止通货膨胀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目前采取的措施见效还不是很快。因此,防止经济过热不仅要紧缩银根,而且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本及外贸双顺差的增长过度、企业利润增长过度和政府土地开发过度这三个“过度”的问题。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见效。因此,经济增长偏快要逐渐转慢,经济热度要逐渐降温。
对于第二个防止,也应该根据经济发展中新的情况,采取新的措施。首先明确防止通货膨胀要建立在防止经济过热的基础上,只有经济过热的隐患被消除,物价稳定才有牢靠的基础。其次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直补标准;稳定农业生产,保证价格上涨较多的农产品能满足供应。第三要利用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的优势,扩大进口一些在国内市场价格高、国外市场价格低的商品,调节市场余缺,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税,控制国内涨价商品出口。第四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加强对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价格和廉租房租金的监管,落实和完善商品房价格管理政策。
在控制物价上涨时,需要引起特别关注的是:要处理好合理的物价上涨与防止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合理的价格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和价格上升是必须的。要把价格总水平上升幅度控制在合理的幅度内,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物价的表面稳定。要实现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高增长和低物价,这是新的形势下宏观调控的难点。需要综合运用货币、财政、国际收支和价格政策,尤其是要运用好外汇政策,处理好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吴宏宇.探析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原因及对策[j].云南:时代金融,2011.21期
【关键词】通货膨胀 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
一、引言
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不仅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国际问题。如何同时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一直都是各个国家、政府所研究和希望解决的。长期以来,各国政府都以不断追求物价平稳和就业充分为其目标,我国政府自然也不例外,如何更好地利用经济政策调整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以及日益膨胀的就业压力,这正是身处于新时期的我们所需要思考的。在我国,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存在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这就意味着,在我国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就算是出现了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等情形,也无法有效带动就业人员数量较快速地增长。所以,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物价总水平、不断扩大就业,并坚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相关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在宏观经济学中,如果一个经济体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持续上涨,并能保持较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经济体正在经历着通货膨胀。
(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我们现在所常说的失业率通常是指:劳动力中虽然目前尚未找到工作,但是却仍在不断努力寻找,没有放弃的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一般来说,失业率的波动变化也体现了就业情况的波动变化。
(三)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一条体现负相关关系的曲线,我们常常用它来表示存在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他是由新西兰籍著名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早提出。
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是对通货膨胀以及失业率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的一种直观表述。通过研究该曲线,我们可以发现替代关系是存在于两者之间的主要关系。换而言之,高的失业率会带来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反过来说,低通货膨胀率也可能会导致高失业率,这两者之间必然会存在某一种情况,想要同时实现充分就业和无通货膨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无疑是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分析实际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两者的关系,恰当地选择、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寻求一个平衡点,继而形成社会可以接受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最好组合。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分析
由于2016年的数据尚不完整,故本文选择1996年~2015年这二十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CSMAR服务中心)。
由于,我们通常使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又CPI=现期物价水平P1/基期物价水平P0*100%,而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P1-基期物价水平P0)/基期物价水平P0*100%,故此处我们直接用每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减去100,可以得到每年的通货膨胀率。
如图一所示,反映的是1996年~2015年这二十年间,我国城镇登记的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折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从总体趋势来说,城镇登记失业率曲线较为平坦,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但波动并不明显。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就明显可见了,从1996年~1999年先是迅速下降,随后一直在震荡波动,但是总体仍然呈现出上升趋势。
如图二所示,表明了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其实从图中显示出的关系较为混乱,随着失业率增加,十九世纪末期,通货膨胀率呈现出大幅下降趋势,到了二十世纪初期,下降幅度逐步变缓,呈现了传统的菲利普曲线相符的负相关关系。但近年来,随着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不断增加,通货膨胀率从总体上来说,是在不断上升的,这就与魍车姆评普斯曲线不相符了。
但需要指出的是,总体来说,这二十年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与传统的菲利普曲线并不完全相符,因为根据理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应当是因呈现负相关关系的。图中并没有完美的呈现出这种负相关关系,这是由于通货膨胀率还会受到国家政策,社会习俗,个人期望等诸多因素影响,具体问题下文会进行进一步探讨。
(二)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可行性
通过解读菲利普斯曲线我们可以发现,它所阐明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即二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原则。换而言之,高失业率会对应着低通货膨胀率,反过来,低通货膨胀率也可能会导致高失业率,这两者之间无法同时共存,必然只会出现某一种情况,想要同时实现充分就业和无通货膨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寻找出一个适宜的平衡点,以尽最大努力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和降到最低,这便是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着手思考的。
对于菲利普斯曲线是否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学术界争论不休,总结来说大致分为赞成、反对、中立这三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坚持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当前经济形态中是确实存在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以中国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证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但这一学派中也有人认为,虽然借用回归方程,证明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这两者的关系同菲利普斯曲线的拟合程度很高,其R2近乎于1。但是因为虚拟变量地过度使用,R2的数值也许会失真,结论难免会显得很牵强;
二是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根本不适用于中国经济现状,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通常会着重强调货币学和理性预期学,并通过肯定这两种学派来否定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正如图二所示,我国近十年的数据确实无法使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解释;
三是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对于中国经济的现状研究可有可无,并不存在什么所谓的规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常常会拿国际经验作为比较,以此为依据,说明在我国当前的研究水平下,菲利普斯曲线到底是不是存在仍是未解之谜。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对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直接予以套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理念,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进行扬弃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现象进行量化分析,找出两者之间联系,掌握处理解决规律,寻找出理论与现实最优的结合。
四、平衡处理通货膨胀与就业关系的对策探究
从上文分析不难得出结论:菲利普斯曲线并不能解释中国经济的特性,它所揭示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现象有相对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现实经济状况来看,通过适当的增加投入、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集约型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等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都能够很好地抑制通货膨胀并促进就业率增长。
(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努力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大多是依靠投资拉动的,而这种模式却存在着诸多弊端。甚至可以说,当前的通货膨胀预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投资过热所导致的;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促消费是重中之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正在着手改变仅仅依靠投资的单一经济模式,转而注重依靠提升消费水平,促进内需这一经济模式上了,希望可以努力构建投资、消费双驱动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这也是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经之路。
(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严控食品价格
“名以食为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的粮食价格几乎翻了十倍之多。正由于当前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制定财政政策时应当有所针对性,特别是应对粮食的通货膨胀,政策上更应该进一步予以倾斜引导。
这就要求一方面补贴城市中的消费者,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补贴种粮农民,从种子、农药、工具等生产要素上进行补贴,提升他们种粮积极性,实现产量提升。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解决粮食价格过快上涨带来的压力,又能够提升种粮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就业难得问题,进而提升其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反过来进一步拉动消费需求的增加。
(三)制定针对性措施以解决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从长期来看,针对国企改制等改革措施所带来的体制性失业,做好富余劳动力的安置工作为重中之重,这就需要企业致力于促进重新就业,不断坚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确保社会稳定为首要位置;针对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结构性失业,要求企业对职工开展培训,不断提升其技能和素质,同时建立职工再就业培训机构,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引导下岗职工合理流动;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与岗位需要不相符合导致的就业困难,要调整教育结构,特别是要在基础教育上下功夫,在搞好职业培训上下功夫,清除大学生就业的制度障碍和政策壁垒,消除大学生“眼高手低”的心态,尽可能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的关系有其自身特点,并不完全体现菲利普斯曲线的相关特性。在我国,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现象之间并无稳定的负相关关系,所以,要想合理破解当前面临的经济问题,就要有意识地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并借鉴菲利普斯曲线的合理理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中国特有的经济事实与就业实际,实事求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路,定量定性分析通货膨胀问题和失业现象,在掌握其规律性的基础上从二者之间寻得恰当的平衡点,形成社会可承受的最优组合,制定完善的治理方案,努力解决现实难题。
参考文献
[1]苏芳,赵昕东.中国长期、短期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与通货膨胀的关系[J].经济评论,2009,05:12-17+59.
[2]张鹤,张代强,姚远,张鹏.货币政策透明度与反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9,07:55-64.
[3]王少平,谭本艳.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及其动态调整行为[J].世界经济,2009,11:13-22.
[4]范志勇.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含x、甄别和反通货膨胀政策:一个文献研究[J].世界经济,2010,01:123-140.
[5]李永宁.通货膨胀预期形成、锚定:基于消费者和经济学家预期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04:9-19+124.
[6]李颖,林景润,高铁梅.我国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预期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分析[J].金融研究,2010,12:16-29.
[7]侯成琪,龚六堂.核心通货膨胀理论综述[J].经济学(季刊),2013,02:549-576.
[8]陈刚.通货膨胀的社会福利成本――以居民幸福感为度量衡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3,02:60-73.
[9]Eckstein.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ial and takeove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6) :323-329.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应对措施
当物价不停上涨,同时货币供应不断增加,此外经济也出现过热的现象,就是发行的货币量远远大于及经济需要交易的货币量,进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通常说的通货膨胀。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不断上升的要素成本
要素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与原材料成本。首先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主要是因为通货膨胀引发的物价上涨增加了日常生活成本;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劳动者需要增加收入;在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显示出了其效果,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过去,此外,近几年我国出台的惠农政策缓解了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逐渐减少,导致不少企业缺乏劳动力,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其次,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对农产品的价格产生了影响,致使粮油等产品提升价格,进而促使生产原料等成本上升。而能源以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提高了制造业的成本,进而引发商品提价。此外,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增加了对石油的需求,同时全球局势的不稳定,促使石油价格不断提高。
(二)全球流动性过剩
例如,美国,在应对次贷危机时采取了不少有效措施:传统的政策手段、对流动性管理工具进行创新、改革金融监管体系等。可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美元为主的国家货币市场的发展,这些政策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经济状况,反而增加了美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接着,美元的贬值促使国际资本以冲基金的形式进入国际各种原材料以及商品中,以此避免风险,而像石油、粮食等以美元为主要结算形式,发生了大幅涨价的现象,增加了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
(三) 我国的经济结构是出口导向型的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出口商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增大的贸易顺差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转为出口为主,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率,增加了外汇储备等,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也就增加了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进而增加了国内流动性,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一) 形成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形成可能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因此就要逐渐形成紧缩的货币政策。例如,政府2012年实施了稳健的财政策略以及货币政策,提高了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灵活性。松紧适中的财政以及货币政策可以缓解通货膨胀。而针对民生的财政政策最好持续宽松一段时间,促使财政政策更好的发挥效果。
(二) 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改革
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改革,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汇率制度越灵活,就越容易进行内外部比价,对国际收支进行良好的调节,也减慢的外汇的涌入以及外汇储备的增加,实现缓解通货膨胀的目的。我国虽然资源丰富,可是人均资源有限,需要进口大量的商品。因此,对外汇进行调整就可以有效的缓解因为涌入的外汇而导致的通货膨胀。同时,对浮动外汇制度进行完善,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性和均衡性,也就提高了收支的平衡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 建立健全通货膨胀的预警体系
通货膨胀的直接体现就是物价上涨。财政和货币政策发挥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如果等物价开始大幅度上涨的时候再制定和实施政策,就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所以需要建立健全通货膨胀的预警体系,在还没有发生突出的通货膨胀现象之前,就制定和实施应对政策和方案,预防可能出现的经济大波动。
(四)增加国际之间的合作
因为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化的,国家和国家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出现通货膨胀都会影响其他国家,所以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合作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首先,增加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督和管理。各个国家应该加强监管出入境的监管,各个国家都要对对外贸易、投资等资金流动进行规范;任何国家都要强化真实性审核意识,更好的办理外汇业务,进而对不良资金的动向进行有效控制,也可以预防撤资引发的各种问题,实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其次,促使热钱规范有序的参加实体经济。在对全球流动性涌入各国这个问题进行治理时,要对热钱的源头进行控制,对涌入各国的热钱进行合理的疏导,降低其对经济的影响。政府也要提供机会,促使热钱积极地参与到实体经济中。
(五)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改善,改善农业设备条件,不断创新和应用新科技,提升我国农民的素质,这样也就从源头上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放缓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速度。还可以制定并实施减免税费的政策,补贴农民,开通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等,促使农民积极生产。想要有效的控制通货膨胀,就要促使产品价格更加平衡和合理,避免产品价格发生很大的波动,政府也不能强行控制产品的价格,要通过政策引导,柔性控制产品价格。
三、 结语
通货膨胀会引发物价上涨,增加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压力,不仅影响了经济稳定,更影响了社会稳定。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所以加强对通货膨胀成因以及应对措施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华,刘宁,刘志威.宽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中国宏观经济
政策适时调整[J].价格月刊,2011(01).
[2] 张连城.宏观经济运行与通货膨胀预期[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01).
[3] 路美弄.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下
半月),2011(10).
[4] 何政希.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J].现代
商业,2011(11).
[5] 陈晓华.通货膨胀的成因机理与政策应对――对于我国货币政策
和金融宏观调控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11(12).
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三次调整。
在2008年上半年主流观点认为经济出现过热,政策目标是“两防”:防止中国经济发展从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中国物价从结构性上涨发展到通货膨胀。“两防”就是防通货膨胀和防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可以看到,整个上半年按照物价部门的数字统计,普遍还是认为我们的经济增长过快、物价上涨太厉害,压力非常大,所以我们2008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防通货膨胀和增长过快。
在2008年7至10月份主流观点认为我们的经济是正常的,在这段时间,由全力压“两防”,变成了“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从2008年11月份开始,防止经济严重下滑则引起了各方注意,其标志就是11月9日公布的十项措施以及后面各部委的相关文件、措施。这十项措施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提出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对实现“促增长、调结构、保民生”十分关键。
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就业
我认为麻烦出在CPI上,或者说是通货膨胀。我认为2008年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变化都跟物价、通货膨胀有着重大的关系。人们似乎一直有一种通货膨胀恐惧症,多年来一直不能提宽松的货币政策,似乎一提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意味着容忍通货膨胀。
我们来看看从2007年到2008年物价与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2007年3月份CPI开始突破了预期目标3%,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猪肉价格的上涨。当时有很多人提出要控制,要采取紧缩的措施,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物价上涨就是货币因素造成的,就应该收缩货币,但我认为这种观点与中国的国情是不相符的。我认为这个物价上涨是应该的,这是农民收入提高的表现,我们的农产品价格已经很多年没有上涨了,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农民收入的提高,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上涨。
当时两种观点出现分歧,那时候,认为投资过热、货币发行太多的观点有市场,但调控部门采纳了物价应该上涨的观点,没有采取压制的措施这个政策是非常正确的。2007年3至10月份,CPI从3%上升到6.5%,并一直攀升,一直到春节的时候,上涨到了最高的程度。人们有点扛不住了。所以在开“两会”的时候,控制物价的呼声给了调控部门非常大的压力,并最终影响了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提出要把控制物价作为首要任务,并提出了在2008年把CPI控制在4.8%的目标。
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严格控制贷款增长速度。2008年初,在渡过雨雪冰冻灾害之后,贷款增长速度就严格地控制在15%以下,而2007年这个数是16.4%。我们可以看到,从2008年2月份到11月份,贷款增长速度一直都低于15%,这是我们调控部门经过多年的实践得出的一个经验:只要贷款增长速度低于15%,物价就不会上涨。就是说,当贷款增长速度超过15%,物价就一定会上涨,而当物价比价高的话,只要贷款增长速度控制在15%以下,物价就一定会下降,在掌握了这个经验数字之后,调控部门将贷款增长速度严格地控制在15%以下。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紧缩的货币政策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后造成了两个结果,也促使我们后面政策的转变。
第一个结果,物价下降得非常快,2008年2月份CPI是最高的,达到了8.7%,3月份CPI是8.3%,4月份CPI是8.5%,我认为这个时候采取一些紧缩措施是正确的,因为连续三个月超过了8%。但是5月份CPI就下降到了7.7%,6月份CPI是7.1%,7月份CPI是6.3%,到8月份就成了4.9%,暴跌了!可以看出,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已经很明显了。物价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跌,这说明我们控制物价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喘息的机会,也给我们调控部门一个调整的信号。
第二个结果,经济出现下滑,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个资金紧张,很多企业都出现了增长下滑情况;二是从出口上看,2008年上半年相关部门在沿海地区调研的时候发现沿海地区很多企业都面临严重的困难,因为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重要因素,所以当时有关报告说沿海地区经济下滑,需要放松贷款来解决这些企业的出口问题。显然,如果不是因为贷款紧张而造成的经济下滑的话,报告不会说要增加贷款来解决。物价下降和经济下滑这两个原因促使了我们宏观政策产生了一些松动。
但是2008年8月份开始却没有采取放松贷款的措施,而是采取了出口退税的做法,因为很多人认为如果采取放松贷款的方式来支持出口企业的话,就有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反弹;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知道当时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出口退税下降等因素造成出口企业的成本上升,当然这里面有些措施是我们自己的调整。
这个时候国内出现了两派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还要继续采取紧缩的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已经控制得很好了,不能再紧缩了。调控部门采取了哪一种呢?10月17日国务院会议公布,要保持经济增长,但仍然提出要控制通货膨胀,10月26日央行代表国务院向人大做宏观分析报告时专门强调,虽然现在物价下降了,但是只是暂时的,不能因为暂时的物价下降就不控制通货膨胀。整个报告的基调就是认为通货膨胀会反弹,我们仍然要采取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
2008年11月9日明确提出促进经济发展的十项措施,提出转变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我认为现在的这些政策是正确的,其中最好的一点就是提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转变改变了十几年来不能说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情况,这是最好的一点,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
还有一个情况需要引起注意,那就是在政策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松不下去”的情况。为什么?我们说货币政策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进行实际调控,防止投机行为;二是要有指导性、方向性的作用,引导投资。在2008年11月份,一些主流观点反复地强调利率不能再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不能再降低了,贷款利率也不能再降了,但是刚说完,利率就大降了。我们货币政策的这种频繁变化就造成了银行不敢贷、企业也不敢贷的结果,为什么?因为人家害怕,不知道你是暂时放松还是长期放松,也不知道你会不会刚放贷又马上来个政策全都收回去造成已投资的项目停工,所以人家都只好捂紧钱袋不投资。这样就造成我们的货币政策说是放松却放松不了,松不下去。这也是调控部门一直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的一个影响,是货币政策过度强调控制通货膨胀造成的后果。
其实在我们的整个经济发展中,一直都存在一些矛盾。
第一,是保增长和就业还是压通胀,压通胀必然会压就业和压增长,这是难以平衡的。我们今年的经济形势已经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第二,是压低内需保出口,还是扩大内需压出口?如果扩大内需的话,就会造成成本上升,那么就可能造成出口下降。这又是一对矛盾,显然我们是采取了压低收入和内需保出口。这是2008年7、8月份的一个选择。所以我们到2008年10月份的时候出台了大规模的出口退税政策,以期望解决出口下滑的问题。
第三,是紧缩货币还是放松货币。紧缩的货币政策强调的就是物价不能上涨,它追求的是低价格、低利率、低劳动成本,通过这些来支持国家建设,因为低增长、低投资、低需求的情况下,所有的中小企业都没有大的发展,国家的投资就可以保护住。这种宏观政策实际上是一种保大压小、保国家压企业和地方、保基础产业压民生压消费的做法。
宽松的货币政策首先解决有利于就业,其次是有利于改善民生和促进收入增长,中小企业获得大量的发展,同时支持地方经济为了解决就业而发展的产业。但是一些观点认为这种政策会造成经济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所以这种政策一直难以正本清源。
经济转型要容忍一定程度物价上涨
我认为,我们应该从投资型的、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由收入提高的需求拉动型的发展方式,那么在调整和转型中就应该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从一方面看,农民收入的增长,居民收入的增长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所以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提出要把物价降下去,也就意味着要把收入和消费降下去,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要转变,一定要容忍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没必要把CPI限定在3%,在转型期间CPI达到5%也好,5%至8%也可以,只要不要超过10%我认为都是可以的。
有种情况需要引起警惕,那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教条,不能提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为一提宽松的货币政策似乎就意味着允许通货膨胀。我认为这一次提出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个历史性的转变。我认为,现在我们仍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就业问题。这是我们的第一大压力。中国每年大概有1500万的新增就业人口,我们单单想使新增劳动力能够充分就业,经济增长速度就不能低。通货膨胀和失业这是我们的一个矛盾,不可能既没有通货膨胀又没有失业,要么选择有一定的通货膨胀但是解决失业问题,要么就选择没有通货膨胀但是有大量失业。我认为应该允许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而保就业。
第二,我们不能只让少数大企业增长而让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停下,这样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健康的,要让大多数的企业都能够发展,这样经济才能活跃起来。
第三,消费结构也在改变,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吃穿用了,我们正在朝耐用品发展,比如彩电、冰箱、汽车、住房等,而且汽车、住房的消费已经逐渐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消费结构一定会带来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扩大,带动原材料产业的发展,这种带动是过去的方式远远不能比拟的。拿住房来说,我们现在的住房还没有达到世界人均水平,但是就这些年的发展所带来的钢材、铁、水泥等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就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表现,如果把这个压下去就说明我们还没有进入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时机,事实上我们已经到了这个时代了,理应解决。中国人口这么多,它所带动的原材料发展的量,是非常巨大的,应该支持。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对策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总物价或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货币供应超常规增长,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投资和消费过旺,社会信用膨胀,生产过热。通货膨胀的特征是供不应求。通货膨胀的成因有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结构失调型、输入型与综合型导致的通货膨胀。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
(一)1979~1980年
这个期间出现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经过对经济的破坏后经济恢复较快,工农业生产出现了上升局面。党的之后,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农业实现了连年大丰收。同时为了调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在改革的第一年,国家首先提高了过低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8类副食品的销售价格,放开了小商品价格,客观上增加了财政支出,财政连手出现赤字;第二,为了调整过去压低消费水平的情况,适当提高广大群众的收入水平,积极扩大就业,扩大了社会需求;第三,1979年以来新建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技术新,投资大,这些在建项目不能马上完工。这就导致了1980年明显的物价上涨,零售物价指数高达6%。为了抑制物价继续上涨,克服面临的通货膨胀,在适当紧缩需求的同时,重点从改善商品供给入手。压缩了基建规模,减少了财政赤字,控制了货币发行,同时着重改善供给。就是在国民经济计划和信贷计划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增加贷款支持日用消费品生产,增加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建筑材料的产量,加强重工业服务方向结构的调整,通过调整,既搞活了经济,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又基本上控制了货币供应量过剩的问题。
(二)1984~1989年
这次通货膨胀较为严重,1984年物价开始上涨形成基建投资、消费基金和信贷规模严重失控。1985年和1987年被迫采取全面紧缩的宏观政策,但是在物价上涨刚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又放开了货币发行的闸门,这一放便不可收拾,1988~1989年物价上涨猛增到18.5%和17.8%,1988年,银行现金净投放高达679亿,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下降,商品市场出现抢购风潮。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持续“过热”增长与物价改革不适当的宣传造成的。1984~199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24120亿元,占同期国民收入34.9%,年均增长率为18.5%,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近一倍,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导致了银行贷款的猛增和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1984~1990年现金发行,贷款数量平均每年递增26.6%和23.8%,而同期的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平均为9.3%和9.5%。1984~1990年财政累计赤字高达575.6亿元。信用膨胀使社会总需求不正常扩大,而且巨额财政赤字使政府大量向银行透支和借款,进一步推动了物价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在投资需求膨胀的同时,也出现了消费需求膨胀,1984~1990年,职工工资总额平均每年增长17.9%,在个人消费基金增长的同时,集团消费也大幅度增加,1984~1990年,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平均每年增长18.8%,消费需求膨胀。1985年我国实行了全面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后又相继采取了“紧中有松”,“紧中求活”等政策措施,1989年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与紧缩的财政政策,使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三)1993年下半年至1997年
1993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过热,零售物价水平上升13、4%,1994年零售物价指数竟高达21.4%,成为历史上最高的物价涨幅,1995年以来,在行政限价和财政补贴的情况下,上半年零售价格指数仍为113.3%。下面对其特点、成因及治理进行分析。
1. 通货膨胀的特点。(1)物价上涨的时序呈现结构性。1993年下半年出现的通货膨胀与1984年~1989年期间出现的种类价格同时全面上涨不同,表现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1994年主要表现为副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2)影响总量不平衡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压总量与总需求已经很难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而1984年~1989年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投资消费需求双向膨胀,只要控制总需求通货膨胀很快得到抑制。1995年以来,通货膨胀出现了一边压需求,一边日用品,食品价格上涨,结构性矛盾与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等深层次矛盾突出。(3)居民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承受能力逐步增强,没有出现盲目抢购商品风潮,居民能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支出,有选择性地购买商品。
2.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1)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工资奖金增长过快,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由于工资的刚性,生活资料价格由于通货膨胀上涨,导致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也不断上涨。第二,能源、原材料、交通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加工企业产品成本上涨。上涨了价格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再投入生产,反过来又推动产品价格上涨,这样周而复始,循环推动,形成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第三,税制改革加重了部分企业部分产品税务负担,提高了企业与部分产品的成本费用;第四,汇率并轨导致进口产品成本上升,进而推动物价水平上涨。(2)需求过度膨胀,货币超量发行。1993年以来,由于开发区与房地产热,1993年下半年出现“过热”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率高达38.7%,1993年固定资产计划投资8000亿元,实际发生11800亿元,1994年计划投资1300亿元,实际投资达到15926亿元。同时总需求过度膨胀导致货币供应超量,1993年货币流通量高达5865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3)经济结构性失调,导致通货膨胀: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农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工业中基础工业的发展又滞后于加工工业,加工工业的产业结构又不适应消费结构的发展。物价涨幅最大的是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产品和农产品,使其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在二元经济格局下,我国各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发展不平衡,这些结构性矛盾都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4)国有企业改革步履艰难,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困难重重,形成“倒逼”机制,企业亏损不破产,贷款不偿还,市场竞争力差,效益下滑。同时,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银行又不得不给企业贷款。(5)新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超过市场承受能力,1994年价格改革、税制改革、金融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相继出台,在经济生活中引起连锁反映,影响到商品价格上涨。
3.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1)综合治理,由于导致通货膨胀既有总需求膨胀的原因,又有成本上升推动与结构失调方面的原因,治理通货膨胀既要控制需求,防止收入超分配,又要改善供应,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优先发展农业及能源等基础与瓶颈产业,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的相互配合,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结构上的平衡。(2)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通过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效益。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才能从深层次上解决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3)注重使用经济手段,此次通货膨胀是在由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产生的,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政府采取了“软着陆”的方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并辅之以稳健的财政政策、利率、汇率、税收、外汇等手段相互配合,1997年通货膨胀得到了治理,“软着陆”取得了成功。
(四)2007年以来
1998~2000年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政府通过实行扩大内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贷紧缩得到了治理,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7.4万亿元到2000年达到8.9万亿元,2002年达到10.2万亿元,1997年到2002年平均每年增长7.7%。2007年以来,我国逐步显现出了通货膨胀的趋势,重点是日用消费品价格,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等价格上涨。2004年CPI涨幅为3.9%,相对于2003年的1.2%,上升幅度提高了2.7%,2005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9%,CPI涨幅回落到1.8%,2006年CPI涨幅仅为1.5%,2007年消费物价指数(CPI)上涨4.8%,通胀率由2006年的1.5%升高至4.8%(见图1)。
2008年1月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7.1%,食品价格上涨18.2%;到4月份CPI同比增长8.5%,食品价格同比增长22.1%;到5月份CPI同比上涨7.7%较上月回落0.8%,食品价格上涨19.9%,较上月回落2.2%,紧缩政策见到一定效果,但总体来说仍然在高位运行 (见图2)。
本轮通货膨胀的另一个特点是全球性的能源与粮食价格上涨,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价格的刚性与农业的弱质性和基础产业性是导致其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农业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至关重要。2005年以来我国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18%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7年达到13500亿美元,2008年达到19500亿美元。尽管人民币升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出口数量,但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导致我国2006~2008年外汇储备增加约5000亿美元(约合35000亿人民币)。为了避免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给我国带来更大的汇率损失,进而影响我国的出口,中国人民银行只能采取买入美元,向市场投放几万亿的人民,虽然紧缩的货币政策如利率的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不断上调会抵消部分货币投放,但是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加之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所以,本轮通货膨胀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治理。同时,越南发生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5.2%的金融危机,导致越南股市市值减少近一半,大量热钱外逃,越南经济受到严重打击。这将会给我国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并对外国对越出口十分不利。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八级大地震给我国造成了几千亿的经济损失,到2010年完成重建,会造成近万亿的固定资产投入,约占全国总投资的10%,这将进一步造成对水泥、钢材等原材料的大量需求,会导致新一轮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美国由次级贷款引发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转为次级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以及欧洲等国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造成我国出口量下降,GDP增速放缓。国家出台增加出口退税政策,刺激出口,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降息与减税等措施,力挺房地产市场,会因为新一轮投资过热,引起物价持续长涨。2009年以来,尽管CPI出现了连续几个月的小幅负增长,但是,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也为新一轮通货膨胀埋下祸根,导致2009年到2011年CPI持续走高。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直到2012年二月份CPI才降到4%以内(见图3)。
二、 结论
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通货膨胀,笔者认为应当健全治理通货膨胀的长效机制,来消除通货膨胀造成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第一,宏观层面。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的预警与调控机制,并使其科学化、制度化、法律化。在科学统计的前提下,以稳定物价,并促进经济增长为准则,正确处理好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前做出宏观政策调控,避免被动调整给经济带来大的波动。在目前由于以美国、欧洲等国为代表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国际经济新形势下,已经造成我国出口量下降,GDP增速放缓。所以,在治理通货紧缩的同时更要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第二,微观层面。采取我的导师李炳炎教授提出的企业净收入分成制为特征的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可以从根本上治理通货膨胀,这是由于分享制有消除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功能。实行净收入分成制后,由于成本只是C,工资不在计入成本,工资的刚性被消除,工资的增长不会导致成本价格上升,而且工资的增长率始终低于劳动生率的增长率,同时也不会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由于净收入分成制追求的是净收入最大化,所以会导致职工想法识法降低物耗成本,产品的销售价格会相应降低。所以,净收入分成制不仅兼顾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而且把三者的利益统一到增加净收入上来。净收入分成制是从微观经济基础中解决通货膨胀的良策。正如马丁、L、威茨曼所言 “分享经济 有一种不屈不挠地吸收失业工人,增加产量,降低价格的内在冲动。就像一台没有熄灭的发动机,试图在充分就业的循环上自觉启动。分享经济 有内在的三面锋刀,可以用来对付失业,生产停滞和价格上涨趋势”。可谓是通货膨胀的天敌。因此,只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一起来治理通货膨胀,就一定能够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参考文献:
[1]李炳炎.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李炳炎.李炳炎选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
[3]孔祥毅.中央银行通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4]曹龙骐.中央银行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5]黄达.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为应对通胀,2010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已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加息。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到了2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然而,尽管抑制通胀是2011年中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但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必须警惕紧缩性调控政策误伤实体经济,以有效预防经济滞胀的发生。
经济滞胀是高通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交织并存的一种经济状态,我国目前除了经济增长率较高外,已具备经济滞涨的多数特征。
那么,我国是否已经出现了经济滞涨的迹象?整体而言,目前的经济数据还不能说明滞涨已经显现,但是,如果政策操作不当,有可能导致经济继续下滑,引发经济滞涨问题。
通货膨胀压力较大,
CPI趋增态势可能强化
我国的通货膨胀大致包括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和国际输入型3种。我国近期出现的通货膨胀不属于需求拉动型,而是成本推进与国际输入叠加的混合型通货膨胀。
自2010年11月CPI达到5.1%以来,在各种调控政策的合力效应下,最近3个月通胀压力似乎得到了部分缓解。目前,对于2011年我国CPI的走势,大多数预测表示乐观,认为全年CPI将呈现上半年走高、下半年走低,峰值出现在上半年。笔者认为,在劳动力成本、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趋势均未达到拐点之前,我们尚不能对通胀走势表示乐观,也不敢断言CPI全年会出现前高后低的倒V字型走势。理由如下:
首先,2009年以来货币发行过多的滞后效应会继续显现。经验表明,从货币投放到通胀的形成大约有18个月左右的时滞。基于这一规律,目前的通胀在很大程度上是过去两年过度货币投放的结果。即使今年的广义货币增长能够控制在16%的目标以内,银行信贷投放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CPI依然会继续上行。某种意义上,当前的通货膨胀是中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付出的代价。
其次,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将愈演愈烈。中国现在的通货膨胀不仅仅是食品引起的,各种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服务类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特别是低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都在推升CPI,通货膨胀高企不是一个短期现象。
从农产品价格方面看,世界粮食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近来,国际粮价飙升,部分粮食价格已破纪录。国内粮价也随着国家不断提高最低收购价,农产品生产资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刚性上涨以及气候等多种因素而不断上涨,由此带动2月食品类价格上涨11%。
从劳动力成本看,今年的“民工荒”比往年更甚,企业面临非常大的工资上涨压力。生产要素价格的进一步抬高,将反过来强化通胀预期,加剧未来的通胀压力。
再次,油价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将进一步助推我国通货膨胀的高企。美联储“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措施导致美元的进一步泛滥,持续提高了世界市场上对美元贬值的预期,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
近期,受利比亚和中东地区局势影响,美国原油期货价格近期连续上涨,每桶突破100美元,尽管近期有所回落,但这究竟是否是拐点,暂时还不敢妄言。需要关注的是,日本近期发生的大地震和核泄漏事件导致了日本央行巨额拯救资金的注入,对于我国来讲,这也将加剧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四,游资炒作和市场失序问题难以得到抑制。当前,我国市场上的游资一部分来自海外,但更多的是来自于国内。近些年,由于企业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变小、投资环境不佳、风险较高以及体制机制因素的影响,民间资本不断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在高回报的“诱惑”下,纷纷追逐虚拟经济和进行市场炒作投机,从而推动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
随着房地产等调控政策日益严格,民间资本开始转向价格相对较低且存在需求缺口的“菜市”和农副产品流通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食品类价格上涨。客观讲,就目前的调控能力而言,我们尚缺乏对社会游资进行有效管理的经验和措施。
以上说明的是2011年的通胀走势不容乐观,那么,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能否有效抑制通胀的高企?笔者认为,当前由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房地产政策、紧缩性劳动政策和扩张财政政策组合而成的紧缩性调控政策组合可能药不对症,甚至适得其反。
从货币政策看,历史经验表明,对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紧缩性货币政策效应是明显的,但对于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和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紧缩性货币政策基本无效。
从房地产政策来看,尽管紧缩性的政策对抑制房价高企有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不应高估。因为,当前我国房地产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不是价格问题,而是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仅仅盯住房地产的需求层面,而不把政策重心定位于供给环节,不努力解决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不努力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政策问题,房地产问题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从劳动政策方面看,最低工资制以及增加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动机是正确的,关注基本民生、改进福利状况,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但是,这都需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为前提,也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社会福利增进统筹协调,合理把握,稳妥渐进。否则,就会加剧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尤其是,民生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包揽,也不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而过早提出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否则,就会伤害经济增长,甚至导致滞胀风险。
所以,政府有关部门与其对劳动市场进行直接干预,不如增加对劳动者进行技术培训的投入;与其补贴农民种地,还不如补贴农民进城打工,将社会劳动力从报酬递减部门转移到报酬递增部门,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从财政政策方面看,近两年极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已经使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演变为行政主导型模式,其后果必定导致对市场的替代,这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相悖的。而且,极度扩张的财政政策是以高税收为代价的,这对于激励产业投资和居民消费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如果继续沿袭现有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未来一段时间CPI将可能继续上行。总体上,2011年CPI的峰值可能在第三季度或第四季度出现,而且峰值会达到7%左右,全年平均水平有可能超过5%,实现4%的调控目标面临严峻挑战。
宏观政策要注意
抑制通胀促进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不仅有通胀问题,还面临经济下滑问题。两个问题的叠加,极易诱发经济滞胀。因此,决策层必须在调控政策上做出有效安排,既有效抑制通胀,又促进经济增长,对可能发生的经济滞胀保持足够的警惕。
首先,宏观管理应当由以需求管理为主转向以供给管理为主,要通过结构性减税,扶植低利润、高就业的行业发展,来促进就业的增加;要通过实行差别税率和差别工资津贴,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
应当看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也不是紧缩就能够很快见效。成本推动型通胀的解决是一个长期问题,需要有长期的政策安排和准备,需要依靠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措施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社会就业的不断扩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的转变。
其次,实行紧财政政策,降低通货膨胀压力。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主要功能是促进社会公平,而不是依靠财政来拉动经济增长。近几年来,我国物价上涨带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对于结构性通胀,必须通过财政措施来解决。
如,可以通过减税增加居民收入预期;通过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潜在供给转化为现实供给,降低中低收入居民支出;通过吐出食品如猪肉库存以平抑食品价格;通过增加某些“供不应求”产品的有效供给,有效缓解价格上涨势头;通过财政补贴受灾地区的生产者,来抑制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
第三,实行中性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经济增长,不能在总量控制上过多地做文章,要让商业银行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自主地进行贷款。
应对经济滞胀,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无意义的。提高准备金率等数量控制手段,表面上会减少社会流动性,抑制物价上涨,但也会抑制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从而抑制产出,减少就业和供给。加息打击的不是物价,而是本国的内需。所以,紧缩性货币政策只会加剧经济之“滞”。
治理经济滞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适当放松货币,保生产、保就业、保住社会稳定、保住经济增长。在汇率政策方面,人民币升值不能激进,我们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以促进对外贸易增长,促进外向型企业的发展和整体经济增长。
第四,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将经济发展的目标从GDP转向改善民生。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跨入中等收入国家,但也开始出现类似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和马来西亚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现象。
经验表明,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在确保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增长居民收入,从根本上改善民生问题。否则,一旦经济增长停滞,政府和社会财力衰退,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社会矛盾就会激化,就会危及社会和政治的稳定。
当前通货膨胀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效应
1.对不同居民消费结构产生不同影响
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对于固定的收入者来说,其收入是固定的货币数额,跟不上不断上涨的物价水平。其实际收入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而实际减少,他们接受每一元的购买力将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下降。而且,由于他们的名义货币收入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实际生活水平必然就相应的降低。比如靠领取救济金,退休金还有那些工薪阶层等都属于这一类收入者,他们都是通货膨胀的牺牲品。相反的,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获益。
2.在交易双方之间形成再分配效应
(1)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
居民将自己的收入以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希望在受到安全保护的情况下,还能有一部分利息收入。然而,当出现通货膨胀时,随着价格的上涨,纸币会贬值,因此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大幅度降低,从而使那些持有闲置货币或有存款储存在银行的居民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资产会大幅度缩水,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2)通货膨胀可以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形成再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通过牺牲债权人的利益来使债务人受益。我们可以简单的举个例子,假设甲方向乙方借了一笔钱,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这部分钱会遭到贬值,从而甲方再向乙方还钱时实际上相应的就会还得少一些。这里假定的是贷款双方没有预期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在预期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则这种再分配就会改变。
3.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再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可以通过牺牲公众的利益来使政府受益,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再分配效应。实际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从居民手中把大量再分配的财富带到公共经济部门。其具体的渠道至少有三种:第一种是货币政策与金融工具渠道,因为政府或中央银行掌握并控制着货币政策和主要的金融工具,在通货膨胀期间能最有条件的利用币制改革等方式调控货币的流量和存量。在其变动中,币值增减将会导致产生差益。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差益流入了政府和金融机构。并且,政府或中央银行控制下的金融机构还可以利用管制黄金白银等随机变动它们的流量与存量,以便在纸币贬值的过程中达到资产保值的目的。还有,由于政府或金融机构往往是一个国家中最大的债务人,由它来发行的债券和吸收的存款的原始价值会在通货膨胀期间相对的减少,这部分本来应该属于公众的利益被无形的划归给政府。第二种是资源和资产存量升值的渠道。归政府所有的,而且可以作为投资品的资源的存量,以及实物资产的存量,它们的市场价值在通货膨胀时期必然会大幅度的上升,而这部分受益必然归政府所有。第三种是税收渠道。由于各种税收都建立在纳税人名义货币收入的基础上,当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时,纳税人的纳税起点必然普遍升高,这就相当于税基的变相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税率不变,征税总额也必然会相应的提高。所以,政府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通过征税所得到的收入总额就会相应的增加了。
4.对不同收入群体产生不同影响
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在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投资倾向、消费与投资比例以及消费结构等方面有着重大差异,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差别也很大。对高收入者而言,消费在全部收人中所占比重不大,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较小;对低收入者而言,通货膨胀则无疑是福利减少的“始作俑者”,消费在收人中占据比重较大,边际消费倾向较大;低收入者往往也不能通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来抵御通货膨胀的危害。中国最穷的人群集中在农村以及西部地区,相对于城镇居民和东部地区而言,农村居民及西部居民整体上属于低收入群体,通货膨胀“损不足以补有余”的收人和财富分配效应,拉大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之,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规则的,有些人从中受益,有些人则会受到经济损失;对受益的人来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补贴,而对于受损的人来说,通货膨胀则是一种税收。
应对通货膨胀下居民收入分配效应的对策性建议
1.宏观层面对策
(1)控制货币供给量
针对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的再分配效应,应该控制货币的供给。由于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给的过多,因此,控制货币供给量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使通货膨胀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则应该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以渐渐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
(2)增加商品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由于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群体之间产生不同影响,因此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最终可能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供给量。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的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供给。
2. 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问题,仅仅控制货币供给量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各种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的。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减少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治理通货膨胀,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
3.微观层面对策
(1)加强收入分配监测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工作机制
由于我国收入差距大,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受到的通货膨胀的不良影响也会不同,因此,应该完善职工工资统计制度和发放制度,建立全国工资调查和信息制度。建立和完善高收入人群的人均收入申报制度,提高个人以及家庭收入和财产的透明度。加强巨额资金流动的金融监控,规范各种工资报酬的支付方式,逐步减少市场交易过程中出现现金支付的比例。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和行政权力,打击偷税漏税行为,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还应该研究提出收入分配调节的阶段性工作的目标,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建立收入分配调节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和安排中长期规划,制定综合政策,加强检查落实。
(2)将缩小城乡差距作为工作的重点,发挥城镇化在缩小差距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引导作用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是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分配的一个现状,我们应该树立信心,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在我国,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消除人为的制度障碍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否则,城镇化就会转化为简单的城镇扩大,以及对农村现有资源的进一步挤占,强化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妨碍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我们要在推动城镇化建设这一方面制定系统的、综合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不仅要做到公共服务和公共投入真正向“三农”倾斜,加快农村各项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而且要加快完善探索农村宅基地置换、土地有偿自愿合理流转的办法,深化户籍改革制度,建立进城务工农民的平等就业制度,包括获得劳动报酬权利平等、就业机会平等、享受社区公共资源平等的权利,让农民工逐步转变成为稳定的城镇居民。
(3)在初次分配中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由于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导致居民受通胀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要使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就必须让各种要素按照市场原则取得收益,并加强对不合理因素的控制和调节。完善工资宏观指导调控体系,充分发挥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调节作用。逐步在各类企业建立集体工资协商制度,落实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定额劳动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加强控制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调控。通过市场准入政策引入新的竞争因素,不断弱化垄断性经营的力量,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和机会,完善资源产品定价机制,加快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土地等的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推进市场化,保障所有者权益,规范交易行为,限制各种不合理收入。
(4)从形成促进合理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的要求出发,对财税体制改革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新一轮改革的重点
当前通货膨胀下,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必须亟待解决。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经过长期的努力,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我们也应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这一比重及其变化趋势是否合理做出明确判断,用以指导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当前初次分配里有向政府倾斜的趋势,生产税净额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长;而在再分配中,政府从经常转移中获得的社会保险缴款和收入税等增长快于社会补助的支出;在政府的支出结构中,也存在着偏重生产性投资的问题,对收入的调节作用相对比较弱化。而从收入分配格局角度看,下一步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应该是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避免财政收入的增长挤压居民收入的增长空间,解决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和转移支付不足而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问题。
(5)我们要按照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加快完善税收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 通货膨胀 影响
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十分迅猛,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外汇的储备也稳步增长,但其对通货膨胀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尽管进出口贸易与通货膨胀属于不同的经济范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二者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影响。尤其是面对中国通货膨胀水平不断攀高,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我国经济即使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仍然呈增长趋势,这就更使进出口贸易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一、我国通货膨胀与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引起经济中大多数商品价格在一定时间内普遍上涨。这就意味着通货膨胀,按价格上升速度可以分为温和的、奔腾的和超级通货膨胀三种不同类型。一般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即CPI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一般CPI>3%的增幅,则已构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变化影响的不是常见的绝对价格,而是相对价格。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伴随世界经济复苏也在逐渐好转,2010年以来进出口贸易回升幅度呈现出恢复性增长,贸易顺差也大幅减小。自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指数一直较高,物价飞涨,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驱动。长期的通货膨胀对于民计民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国民购买力下降,转而选择购买理财产品、买房炒房等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这种倾向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负债业务,增加市场物价的压力。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者认为是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了通货膨胀,一定时期平均一元钱可用购买的产品及劳务次数作为这一理论的出发点,解释了货币在通货膨胀中起的作用第二方面是超额需求引起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货币过多追求过少导致价格显著上涨,这些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以及国外需求等。第三方面是指成本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指的是没有超额需求情况下成本的提高引起通货膨胀,这是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进行讨论的。
三、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途径
(一)贸易差额导致的货币传递途径
通货膨胀十分复杂,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进出口贸易对它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各个影响路径互相渗透互相作用,首先是货币供给路径,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增加外汇储备,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的投放量来收购出口所得外汇,造成流动性过剩,引起通货膨胀。当国外资本大量流入,需要大量本国货币收购外汇,就影响了国内通货膨胀水平。
(二)外国商品价格传递途径
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调的情况出现时,会增加其对外国商品的出口需求,也会减少该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增加社会总需求量。当国内消费需求不足时,需要依靠外部市场来吸收过剩的产品,这就是进出口贸易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同时也造成我国市场价格波动受到国际市场通货膨胀的影响,造成国内供求的变化。国外商品价格上涨推动出口贸易的增加需求,也会减少国民对进口商品的消费变为消费本国商品,这就保证了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三)成本传递途径
国家总供给的组成包括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国内供给量和需求量一定时,可以通过进出口贸易来改变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从而改变通货膨胀水平。成本传导机制是石油、原材料等成本价格上涨,导致国内产品价格增加,引起成本型通货膨胀。随着经济的开放,我国与国际市场关系日益密切,因此从成本途径将国外的价格上涨传导到国内,尤其是生产必需品,原材料等进口量的比重也在加大,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势必引起厂商生产成本提高、价格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四)其他路径
在没有需求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生成增长率变化等经济结构变动可以引起通货膨胀。生产增长率快慢不同,导致工资增长率也有区别,如果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向提高快的部门看齐,就会导致通货膨胀。还有一种进出口贸易引起通货膨胀的途径就是资本套利途径,由于我国贸易顺差的持续导致了外汇市场中人民币升值,但却没有实例证明人民币升值能有效改善通货膨胀。事实上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贸易顺差以及流动性过剩问题,反而会引起国外投机资本向国内涌入。
四、调节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对策
(一)提高整体竞争力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关注,虽然这些影响不大且是短期影响,但也要加强管理与防范,调节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首先要提高整体竞争力,优化关税结构,有效保护我国工业制成品,取缔不规范的关税减免,对最终产品征收较高关税,同时加强调查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我国可以利用有关规定,减少与国外企业的不正当竞争,维护自身权益,保障国内产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是限制国外企业主导市场力量的重要途径。
(二)调整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
近年来,我国贸易持续顺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进出口商品基本是一些纺织品,缺少高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的产品。因此为防止结构性通货膨胀,可以优化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做到各部门效率均等,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平衡通货膨胀水平。我国进出口贸易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尽最大可能减少贸易顺差,通过调整和转变进出口贸易的结构与增长方式来实现。
(三)建立调节基金制度
为控制国内市场的物价,可以建立调节基金制度。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市场价格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通货膨胀水平,因此,对于粮食、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基金制度来减少国际市场需求与价格变动对我国国内市场的影响冲击。总体来说,就是加强建立重要进出口商品的储备和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因此控制国际市场的物价变动。
(四)加强监督和预警
防范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影响的重要对策之一是加强监督及预警,监测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以及主要进出口商品的数量,调节供求总量的平衡。我国传统的价格调控一般是指国内市场的调控,对进出口数量与价格的变化对国内市场影响作用重视不足,没有有效的调节国内市场供求关系。所以我国要加强进出口贸易的监督和预警,对进出口商品数量与价格进行掌握与控制,防止我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
(五)完善出口措施
可以通过完善出口措施来调节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将出口补贴方向转向产品的研发环节,推进我国国内科研技术以及产品的创新,增强我国产业的动态优势;宏观整顿出口秩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价格运行机制体系,协调管理出口企业,减少企业间因低价竞销产生的矛盾摩擦。
五、结语
我国进出口贸易一直为推动国民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通过货币、成本与国外商品价格等途径来改变国内通货膨胀水平。有些通货膨胀是可以预期的,通过掌握通货膨胀的愿意以及进出口贸易如何对其产生影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做到未雨绸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既享受着经济开放带来的收益,也要承担其负效应,所以需要通过了解通货膨胀机制,改变进出口贸易方式等手段来调控金融市场,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浩. 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传导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