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货膨胀概念

通货膨胀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通货膨胀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货膨胀概念范文第1篇

通货膨胀是当今社会一个高频词汇,各个场合都能够听到通货膨胀,究竟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过膨胀与人们所说的物价上涨有什么联系以及区别,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通货膨胀,这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内容,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能够加深自己对于通过膨胀的认识。

关键词:

通货膨胀;货币;物价;政策

通货膨胀是政治经济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通货膨胀很多学者进行了不同的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认识。通货膨胀在我国成为一个热词,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年我国通货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的通货膨胀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其所带来问题。本人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对于通货膨胀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入,很多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之中,因此在课堂之外继续查阅通货膨胀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的了解体会写作了本文。

一、什么是通货膨胀

什么是通货膨胀,有经济常识的人的第一回答就是物价上涨,这一个概念对不对,也对也不对,对通货膨胀确实表现为物价上涨,但是物价上涨并不一定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而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从通货膨胀的具体概念来看,通货膨胀是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从概念可以看出,一种或者几种商品的涨价,商品某一时间段的涨价,都不能够称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物价长期整体水平的提升。通俗来说就是,在一段既定的时间内,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衡量通货膨胀最常见的一个指标就是CPI,即消费价格指数,这一指数的获取主要依赖于从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各个地区选择的数十万个家庭,这些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数据给统计局,然后统计局依据这些数据计算CPI,一般来说,CPI超过3%就意味着严重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影响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可以说每一个人都难以摆脱通货膨胀的影响,无论是有钱人也好,还是穷人也好,无论是城市人也好,还是农村人也好,都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

1.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将会带来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会给每一个人的生活带来影响,这意味着同样的钱,可以买的东西却变少了,举例而言,本人对于物价上涨深有体会,原来街边卖五毛钱一杯的豆浆,现在都卖到两三元了,原来十几万元一套的房子,现在都超过百万了,这就是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物价的持续上升给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低收入人群,感到了生活成本的进一步上升,物价上涨还会导致一些不理智的抢购行为,扰乱社会秩序。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2.财富分配。财务分配效应也是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低收入者(拥有较少禀赋者)福利受损,高收入者(拥有较多禀赋者)却可以获益;以工资和租金、利息为收入者,在通货膨胀中会遭受损害;而以利润为主要收入者,却可能获利。同时财富的分配效应还体现在私人以及政府在财富重新分配方面,通胀会有利于政府而损害私人,政府会获得通胀税。通胀利于借款人而不利于放款人,举例而言,一个人10年前欠你100万,10年后才还你,这肯定对于借款人来说是一个大便宜,毕竟10年之后的今天,10万元的购买力是远远无法与以前相比的。

3.收入下降。通货膨胀将会导致居民的实际收入下降,对于大部分工薪家庭来说,收入有名义收入以及实际收入之分,名义收入是指收入的绝对数则,实际收入则是剔除通胀以后的收入,同样的收入在不同的时代其购买力完全不一样,通货膨胀将会导致居民的实际收入出现下降,同样金额的钱通胀条件下,所能购买的东西将会大大减少,举例而言,一个月薪3000元的白领,在前些年,可以过的很不错,但是这些年,将会感到生活相对吃力。一般来说,工薪阶层的收入很难与通胀保持同步,收入固定的情况下,他们工资的购买力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不过经济学家的研究也发现,通货膨胀并不是一无是处,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轻度的通货膨胀反而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的,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增长总是与通货膨胀相伴随的重要原因。其实回顾这些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也会发现,物价也呈现出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也是为什么通货膨胀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直接原因,也有深层次的原因,本文对于这些原因进行一个全面的探讨,希望能够明确究竟是什么状况带来了通货膨胀,这样才能够通货膨胀的应对方面做到对症下药,最大限度的降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直接原因。从直接原因来看,任何通货膨胀其实都是货币太多,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在固定的时间段内,社会总产出是相对固定,同样产出下货币越多,物价也就越高,通货膨胀也就会越是严重,举例而言,同样1套房子,当标价10万或者100万的时候,房子还是那套房子,但是价格已经不再是那个价格,这实质上就是货币增发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央行有货币的发行权,如果实施了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出来了太多的流动性,必然就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会出现全面的上涨。

2.深层原因。从深层次原因来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实质上深刻体现出来了供求层面的一个变化,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种:其一就是供求失衡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即产出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导致物价的全面上涨;其二就是需求拉动导致的通货膨胀,即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实质上也是常说的供不应求,供给难以有效的满足需求;三是成本增加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在劳动力、原材料各种成本快速增加的情况之下,成本增加最终将会通过商品的终端售价反映出来,因此这也会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

四、通货膨胀的应对

温和的通货膨胀会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严重的通货膨胀将会导致的经济陷入衰退,社会也会出现不稳定,因此针对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采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行政手段来进行加以应对,避免通货膨胀失控。

1.稳健货币政策。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方面,需要采用更加稳健的货币政策,即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投放,典型的做法就是提高利率,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将市面上的流动性进行回收,同时发行国债来回回收居民、企业手中的货币,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市面上的货币供给,从而逐渐削弱通货膨胀所产生的根基,实现恶性通货膨胀向温和通货膨胀的顺利转变。

2.紧缩财政政策。通货膨胀的应对还需要用好财政政策这一手段,实施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方面不能够过于激进,而是要保证一定的盈余,尤其是公共投资项目方面,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必须要谨慎投资,花钱不能大手大脚,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控制需求。

3.严格控制物价。通货膨胀的有效应对需要用好物价控制这一手段,经济手段的效用往往具有滞后性,而行政手段则是立竿见影,针对物价过快上涨的问题,需要采用行政措施进行干部,避免一些不良商家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徐艳.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应对[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11期

通货膨胀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NAIRU;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2-0003-06中图分类号:F821.5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s a leading indicator to judge the change trend of inflation rate, NAIRU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when macroeconomic policies are made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it’s based on short-term Philips Curve. In economic transmission period in China,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labor force market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labor force market of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employment rate and inflation rate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logic of short-term Philips curve, so that NAIRU is not suitable to be adopted as a leading indicator to judge the change trend of inflation rate in China.

Key Words: NAIRU; Philips Curve;Inflation

一、引言

NAIRU (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非加速型通货膨胀下的失业率)在宏观经济学,特别是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讨论中是一个经常援引并引起关注的概念。这不仅因为实现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宏观经济政策决策者、讨论者试图依据NAIRU作为判断通货膨胀变化趋势、制定宏观政策的先行变量之一。在中国,对NAIRU研究和关注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NAIRU相关理论对宏观经济决策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NAIRU理论综述,包括其由来、含义及影响因素;第二部分是NAIRU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探讨;第三部分是中国NAIRU的估计;第四部分是结论。

二、NAIRU理论综述

(一)NAIRU概念的由来、含义

根据英国的资料,Phillips(1958)得出失业率与名义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呈现替代关系,Samuelson和Solow(1960)用通货膨胀率替换货币工资变动率,使用美国的数据得到了“菲利普斯曲线”,其表明,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失业率下降, 通货膨胀率上升。菲利普斯曲线为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依据,其政策含义是,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宏观经济政策以容忍一般物价水平以不变的速度上涨为代价,实现一定的就业率。

依据Wicksell的“自然利息率(the natural rate of interest)”概念,Friedman,Milton(1968)提出了“自然失业率(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假说,认为自然失业率由实体经济力量中的供给方面决定,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对就业没有影响,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政策的变化,影响就业;如果政府希望持续降低失业率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之下,只有实行非预期的货币增长,出现非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结果,为维持低的失业率水平,货币政策必然导致加速的通货膨胀;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面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经济“滞涨”想象,及货币主义者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评判,Modigliani和Papademos(1975)提出了NIRU(noninflationary rate of unemployment)这个概念,其目的是为当时美国的货币政策提供一个决策指标。他们定义NIRU为“这样的一个失业率,只要实际失业率水平高于它,预计通货膨胀将下降”。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性状,有两种极端的情形: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是负的;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于自然失业率。在两种极端情形之间,受货币主义自然失业率的影响,Modigliani和Papademos认为,正如在美国1953至1971年的情况,“菲利普斯曲线”在高失业率水平相对平坦,在低失业率水平接近于垂直。这样,在“菲利普斯曲线”上,存在一个失业率区间,在这个区间内,通货膨胀率是相对稳定的,这个区间内的失业率就是NIRU;实际失业率低于这个区间的下界时,随失业率逐渐减少,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概率增加;实际失业率高于这个区间上界时,随失业率升高,通货膨胀率下降的概率增加(如图1)。

早期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相当平坦的,特别是在高失业率的情况下,可以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为代价增加就业;而货币主义者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相当陡峭的,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产生高的通货膨胀率,但降低失业率的效果不明显。这样,无论凯恩斯主义,还是货币主义者都认为,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存在一个失业率区间,在这个区间,通货膨胀没有上升和下降的压力。这样,尽管对政府参与经济的态度不同,NIRU为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所共同接受,后来被Tobin(1980)称之为NAIRU (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非加速型通货膨胀下的失业率)。显然,NAIRU是把凯恩斯主义理论和货币主义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黏合在一起得到的一个概念,依其实施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影响失业率水平),但其逻辑来源于“自然失业率”假设(宏观需求管理的政策有一定限制)。

多数文献明确界定NAIRU为这样一个失业率,当经济中的实际失业率低于NAIRU时,通货膨胀率有上升的趋势;当经济中的失业率高于NAIRU时,通货膨胀有下降的趋势;当经济中的失业率等于NAIRU时,通货膨胀率不变。不过,依据这样的定义,NAIRU概念的理论逻辑基础并非那么明确,文献中NAIRU的含义存在一些模糊不清之处。一些文献没有区分NAIRU和自然失业率概念,例如,Laurence Ball和N.Gregory Mankiw(2002)。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在长期是中性的,非对称信息、长期劳动合同和价格黏性等因素导致货币在短期是非中性的。由此,涉及NAIRU的文献中,多数文献都或明或暗地假定NAIRU是短期的自然失业率,或者直接称之为the Short-run NAIRU,在涉及自然失业率假设时,更强调自然失业率对应的通货膨胀率为零,货币政策对自然失业率没有影响。例如,Camarero,Liuis Carrion-I-Silvestre, Tamarit(2005)把NAIRU分为三类,短期、中期和长期,认为短期NAIRU是政策制定者评估通货膨胀变化趋势的一个合适指标,而长期NAIRU并不能估计。这是自然失业率和NAIRU概念在不同文献中存在的细微差异。

(二)影响NAIRU的主要因素

影响NAIRU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Joseph Stiglitz,1997),一是劳动力人口的结构,例如劳动力中性别结构的变化影响NAIRU的高低;二是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例如生产率增长慢时,NAIRU可能出现短暂的增加,而劳动生产率的上升,降低ANIRU水平;三是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一些变化,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越高,NAIRU就越低,诸如对劳动力流动限制的一些市场法律法规的变化、职业培训等因素降低NAIRU;四是劳动力和厂商在决定实际劳动工资时的讨价还价能力。影响NAIRU的因素主要和劳动力市场的特征有关,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影响NAIRU的因素存在很大的差异。

(三)NAIRU在经济决策中的运用

在宏观经济政策讨论中,NAIRU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经验研究中可以用来作为评估通货膨胀率变化方向的参照点,如果失业率高于NAIRU,则预计通货膨胀率有下降的压力,如果失业率低于NAIRU,预计通货膨胀率有上升的压力;二是在经济理论中,NAIRU可以用来作为理解通货膨胀原因的起点;三是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中可作为一个评判宏观经济形势的指标,特别是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当失业率低于NAIRU时,通货膨胀率有上升的压力,这时不宜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当失业率高于NAIRU情况下,通货膨胀有下降的压力,这时不宜采取紧的货币政策。

在宏观经济政策中运用NAIRU概念作为先行指标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Marcoa.Espinosa-Vega,Steven Russell,1997)。依据NAIRU概念,当实际失业率低于NAIRU时,通货膨胀率有上升的趋势,应实施紧的货币政策;当实际失业率高于NAIRU时,通货膨胀率有下降的趋势,应实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货币政策规则暗含的一个假定是,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导致的工资率的变化将传导到一般物价水平,这是一个十分严格的假定。在诸如美国、西欧一些国家,劳动力市场相对成熟,工资率的变化影响商品价格,这个假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很多情况下是商品价格首先变化,然后才有工资率的调整。在工资率的变化不完全等于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以维持币值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效果有限。NAIRU理论另外一个暗含的假定是,失业率的变化是货币政策变化的结果,或者说是总需求变化的结果,这样只要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就可以调整失业率,可以影响通货膨胀。然而,影响实际失业率的因素很多,在很多情况下,货币政策并不一定能够影响实际失业率。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利用NAIRU作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局限性。在时间先后上,物价水平的变化和失业率的变化有三种关系:同步,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先于实际失业率的变化,失业率的变化先于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在前两种情况下,利用NAIRU作为货币政策的先行指标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NAIRU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探讨

实现最大限度的就业、维持物价水平稳定是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果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当然是最佳的选择;如果能够实现帕累托改进,解决一个问题,而不影响另外一个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好的结果;如果不能实现帕累托改进,那么需要进行权衡和取舍,这种就业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取舍所面临的约束在经济学理论就是菲利普斯曲线。这里考察菲利普斯曲线和NAIRU在中国的适用情况。

回顾经济理论的发展,无论凯恩斯主义,还是货币主义都承认存在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个单纯的经验关系,其并没有明确的理论基础(James K. Galbraith,1997)。这里通过考察通货膨胀率和失业之间的关系理解菲利普斯曲线背后的逻辑。影响一般物价水平的因素主要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影响失业率的因素主要是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由于影响因素不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存在多种可能。一种情形是,总需求首先增加,引起物价水平上升,供给增加,然后失业率下降。另一种情形是,首先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失业率下降,实际劳动工资率上升,假若工资是企业成本的重要部分,持续工资上涨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这两种情形下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遵循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述的统计关系。在美国、西欧,经济政策关注的是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状况,NAIRU理论暗含的假定是,就业率的变化影响实际工资,而实际工资是厂商的主要成本,持续工资变化最终将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进一步的假定是,就业率和工资率的变化先于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这样NAIRU可以作为判断通货膨胀率变化方向的先行指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关系,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并没有统计上的关系,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并不存在,这种情形主要存在于转型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失业率主要受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影响,通货膨胀率主要受商品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当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商品市场的均衡联系相对比较弱,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统计联系就会相对弱,甚至统计上没有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就不存在。

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1)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分隔,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劳动力在农村的生产率相对于在城市的低,农村存在一定程度的隐性失业。(2)1979年以来,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约束逐渐减少,劳动力流动量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镇工资率上升的压力。(3)无论实际工资率的变化,还是名义工资率的变化都没有完全反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例如,国有企业、垄断部门等的工资形成机制呈现刚性,即使在失业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实际工资水平上升趋势明显。1985年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是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1.25倍①,2006年成为1.7倍;2006年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其他类型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分别为1993年的6.26倍、5.02倍和4.02倍。(4)经济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林秀梅,王磊,2007;李骏娴,薛江,2007;蔡,都阳,高文书,2004)。因此,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城市就业率和一般物价水平联系较弱,有时关系不大,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联系较弱,并不存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逻辑关系。同时,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没有证据表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是城镇就业人员工资率上升引起的,更多的情况是,过多的总需求在引起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城镇居民就业,降低了城镇居民失业率。因此,在中国依据NAIRU作为判断通货膨胀变化趋势的先行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上述结论可通过考察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数据得以验证。1980年至2007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散点图(见图2)、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简单相关系数(-0.4322)表明,从整体看,中国并没有完全背离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基本统计关系,即相对于低失业率水平,高失业率水平的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从图3看,相对于高失业率水平,在低失业率水平,通货膨胀率增加的幅度高,次数多。同时,在不同时间段,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变化趋势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特征。例如,1980年至1984年,在通货膨胀率逐年下降的同时,失业率也在逐年下降;在1998年至2003年,通货膨胀率为负值的情况下,城镇失业率水平呈现上升趋势。这些都和中国转型时期劳动力市场的复杂结构吻合。

对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研究的文献众多(范从来,2000;赵博,雍家胜,2004;曾利飞,徐剑刚,唐国兴,2006),但中国经济处于急剧的转型过程中,并没有获得一个一致的中国菲利普斯曲线,这些都实际上和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有关。因此,建立在菲利普斯曲线基础上的NAIRU在中国不能成为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先行指标。

四、中国NAIRU的估计

(一)NAIRU估计的文献回顾

由于NAIRU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性,对NAIRU估计成为NAIRU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多数涉及NAIRU的文献都是关于NAIRU估计的。已有文献对NAIRU的估计方法大体可分为三类:依靠劳动力市场结构、劳动生产率等因素估计NAIRU,依据菲利普斯曲线估计NAIRU,完全依据失业率数据估计NAIRU。相对而言,第一类估计方法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厂商和失业者的选择行为为基础,建立决定NAIRU的方程,但暗含的假设条件太多,实用性较差,应用这类方法估计NAIRU的文献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较少,但在分析影响NAIRU变化的因素时都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对第二种和第二种NAIRU估计方法简单回顾。

早期研究者Modigliani和Papademos(1975)完全从菲利普斯曲线出发,对NAIRU的值进行了估计。基本方程是=C++b(-1)+c,其中表示通货膨胀率,C为常数,UA为实际失业率,(-1)为通货膨胀率的滞后项,为劳动生产率。估计C、?琢、b、c值后,给定一个能够容忍的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就可以推导出NAIRU的值。以后的文献采用了一个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最简单的方程为,=e-?琢(U-U*)+?淄,其中为实际通货膨胀率,e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U为实际失业率,U*为NAIRU,?淄为供给方面的冲击。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e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将保持不变,则实际失业率U等于非加速型通货膨胀下的失业率U*。上述菲利普斯曲线不能直接估计,因为e和U*都是未知变量。对预期的通货膨胀率e有各种假定,最简单的假定为随机游走模型为,e等于上期通货膨胀率,则由=e-?琢(U-U*)+?淄得到P=?琢U*-?琢U+?淄,在关于?淄假定条件下,使用P、U的统计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可以估计上式中的常数项和?琢的值,则U*等于估计方程的常数项与估计实际失业率系数?琢之比。Laurence Ball和N.Gregory Mankiw(2002)利用这个方法估计的美国1960年至2000年的NAIRU的值为6.1%。上述关于菲利普斯曲线和NAIRU的估计有很多暗含的假定,文献中从这个角度估计NAIRU的方式,可归结为一个一般化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Douglas Staiger,James H.Stock,Mark W.Watson,1996;Thomas Laubach,2001):

?仔t-?仔=?茁(L)(u-)+?啄(L)(?仔-?仔)+?酌(L)X+?着

其中?仔t为通货膨胀率,?仔为预期通货膨胀率,u为实际失业率,为NAIRU,X为供给冲击,?着表示序列不相关的误差项,其中?茁(L)、?啄(L)、?酌(L)为滞后算子的多项式。上式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仔是一个不可直接观察和统计的变量,必须对其假定,文献中的假定有?仔=?滋+?琢?仔,或者?仔=?滋+?琢(L)?仔,还有其他形式。NAIRU也是一个不可直接观察和统计的变量,对的变化也有多种假定,最简单的情形是假定恒等于。20世90年代初,美国实际失业率下降后并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率上升的趋势,由此,从20世纪90年代估计NAIRU的文献侧重于假定NAIRU是变化的。变化方式有多种假定,一些文献假定是离散的,随环境的变化在不同时间的值不同;还有一些文献假定NAIRU依赖于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即=?准′St;更多文献认为NAIRU随机的,通常假定ut=+?浊t,其中?浊t~N(0,?姿?滓),并且对所有t、?子的,E?浊t?着?子=0。对于还可以依据具体情形有其他假定,例如,Thomas Laubach(2001)假定=+?滋t-1+?浊t,其中?滋t=?滋t-1+?淄t,?淄t~N(0,?滓),并估计了七个国家的NAIRU。

估计NAIRU的另外一种常用方式是仅仅依靠实际失业率的时间序列数据本身进行估计,暗含的假定是,实际失业率水平必然趋向于其均衡水平。一般化的方程(Douglas Staiger,James H.Stock,Mark W.Watson,1996)为u-=?茁(L)(u-)+?着,其中关于的选择仍然如上述的各种假定。Mariam Camarero,Josep Liuis Carrion-I-Silvestre,Cecilio Tamarit(2005)假定=,Tb,i-1≤t≤Tb,i,上式变为u=?滋+?兹iDui,t-1+?茁(L)ut-1+?着t,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上式,间接得到NAIRU==+。Laurence Ball和N.Gregory Mankiw(2002)从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Ⅱ=Ⅱ-1-?琢(U-U*)+?淄出发,利用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失业率的数据估计了Ⅱ=?琢U*-?琢U+?淄,其中Ⅱ为一般价格水平,Ⅱ为通货膨胀率,U、U*分别为实际失业率和NAIRU,然后得到U*+?淄/?琢=U+Ⅱ/?琢,上式右边为已知数据,上式左边U*表示一种趋势变量,?淄/?琢表示供给冲击,应用HP滤波技术(Hodrick,Prescott,1997)得到NAIRU的值。

(二)对中国NAIRU的初步估计

由于中国转型时期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复杂,估计一个在经济理论和统计关系两方面都合理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个目前仍没有完成的工作。例如,王少平、涂正革、李子奈(2001),王少平,张洁(2007)认为预期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对我国尚不具有适用性。多数经济学家承认,精确估计NAIRU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复杂的估计技术并不一定比简单的估计技术更有效。例如,Ray C.Fair(2000)认为一些文献中关于NAIRU的动态设定是不精确的,在低的实际失业率水平,失业率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这里从菲利普斯曲线和单纯城镇失业率数据两个角度对城镇NAIRU给出初步估计。不过,这两种估计方式都存在较多的假定。

由于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不适合中国的情况,并且对它的估计在统计上的效果很不理想,这里首先估计简单的中国菲利普斯曲线?仔t=c+?琢Ut+?淄t,其中,?仔t为以商品零售价格水平变化表示的通货膨胀率,Ut为失业率,?淄t为其他变量的冲击。估计结果为?仔t=15.8-3.44Ut,其中,常数项和失业率的t统计量、F统计量都能在5%的临界水平通过检验;修正的R2=0.1555,这表明在统计意义上通货膨胀率变化可归因于失业率变化的比例很低;DW统计量为0.8969,在样本数为28的情况下,接受残差项存在正一阶自相关的假设。一般认为通货膨胀率受供给、需求和通货膨胀率惯性等的影响,这里先验地假定通货膨胀具有惯性,估计方程?仔t=?琢?仔t(-1)+?茁Ut+?淄t,结果为?仔t=10.37-2.71Ut+0.54?仔t-1,其中,常数项和失业率的t统计量、F统计量在5%的临界水平通过检验;修正的R2=0.4761;DW统计量为1.5748,在样本数为27的情况下,残差项不拒绝零自相关的虚假设。对?仔t=10.37-2.71Ut+0.54?仔t-1变形有?仔t=-2.71(Ut-3.83)+0.54?仔t-1。尽管假定失业率变化引起的实际工资率变化导致通货膨胀率变化的逻辑不符合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逻辑,如果假定中国存在通常的菲利普斯曲线,并且NAIRU不变,在通货膨胀率为零时可得到1980年至2007年中国的NAIRU为3.83%。从图1看出,在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时,多数情况下出现了通货膨胀。

和存在成熟劳动力市场的美国、西欧不同,中国城镇失业率不仅和经济中总需求和总供给变化有关,也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约束的变化、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的调整等因素有关,由此中国NAIRU是随时间变化的。不过,影响城镇失业率变化的这些变量很难量化,这里利用HP滤波估计城镇失业率中的非周期部分,可作为中国城镇NAIRU的替代,结果如表1。

五、结论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一些摩擦因素,城乡劳动力市场是二元的,劳动工资率的变化并没有完全反映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劳动工资率的变化也不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出现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国不存在通常意义上的菲利普斯曲线,NAIRU概念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决策中作为先行指标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依靠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提高中国的就业率的政策措施效率不高,而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放松劳动力要素的交易成本、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转换能力等微观政策对于降低中国失业率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蔡,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9).

[2]范从来.菲利普斯曲线与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目标[J].管理世界,2000,(6).

[3]林秀梅,王磊.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的非线性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6).

[4]李骏娴,薛江.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率的实证分析及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07,(3).

[5]王少平,涂正革,李子奈.预期增广的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对中国适用性检验[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6]王少平,张洁.预期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7,(1).

[7]赵博,雍家胜.菲利普斯曲线研究在中国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9).

[8]曾利飞,徐剑刚,唐国兴.开放经济下中国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6).

[9] Douglas Staiger, James H.Stock,Mark W.Watson,1996,How precise are estimates of the nature rate of unemployment? NBER working paper 5477.

[10] Fiedman, Milton,1968,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8:1-17.

[11]Hildegart Ahumada, Maria Lorena Garegnani,Assesing HP Filter Performance for Argentina and U.S. macro aggregates,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 Vol.III,No.2(Nov 2000),257-284.

[12] James K. Galbraith,1997, Time to Ditch the NAIRU,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ume 11, Number1-Winter 1997,p93-108.

[13] Joseph Stiglitz,Reflections on the Natural Rate Hypothesis,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11, No. 1. (Winter, 1997), pp. 3-10.

[14] Laurence Ball,N.Gregory Mankiw,2002,The NAIRU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pectives,Volume16,Number4-Fall,P115-136,36.

[15] Marcoa.Espinosa -Vega,Steven Russell,1997,History and Theory of the NAIRU:a Critical Review,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Atlanta,Economic Review,Second Quarter,1997.

[16] Modigliani, Franco and Lucas Papademos,1975,Targets for Monetary Policy in the Coming Year,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141-163.

[17] Mariam Camarero, Josep Liuis Carrion-I-Silvestre,Cecilio Tamarit,2005, Unemployment dynamics and NAIRU estimates for accession countries: a univariate approach,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3(2005)584-603.

通货膨胀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成因 防护

通货膨胀的特点是流动性过剩,源自内在经济机制失衡。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基本含义就是失衡。在货币流通失衡的情况下,有些人感觉钱太多有些人感觉钱太少。一种更加普遍更加符合教科书定义的观点是,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

一、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仲大军教授认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前些年里我国实施过度的重商主义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可以动员全球的资源涌到中国来,坏处是中国的资源和国民财富大量廉价流失,发展的结果被外人所利用。

中国社科院的金融学专家李杨指出,通货膨胀的特点是流动性过剩,源自内在经济机制失衡。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基本含义就是失衡。在货币流通失衡的情况下,有些人感觉钱太多有些人感觉钱太少。一种更加普遍更加符合教科书定义的观点是,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就是说不是货币普遍贬值,而是一部分商品大幅度涨价;成本推动型的含义,就是商品涨价不是因为市场需求出现异常增长,而是因为商品成本现意外增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也是主张成本推动论。

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成本提高主要是初级产业以粮食为龙头的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为重要因素。粮食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影响2008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2008年粮食价格上涨较2007年仍继续:第一,全球粮食供需仍较紧张。导致国际市场粮油价格的上涨,这是对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将继续产生直接影响。第二,近两年我国粮食虽然增产,但工业用粮也大幅增加。

从目前的粮食供求关系上看,我国粮食供给还没有达到明显供大于求的宽松状态,仅仅是偏紧状态下的供求平衡,而且在粮食供求的结构、时间和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特别是南方产粮大省遭遇50年一遇的雪灾,将影响夏粮产量。根据国内外粮食供求的变化情况分析,国内粮食供求仍然处于紧平衡状况。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造成的严重影响

通货膨胀对当前中国民众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少有三大危害。首先是它将使得中国已经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通货膨胀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但是通货膨胀对低收入民众的生活的冲击最大。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由于低收入民众只有工资收入(或者养老金收入),而工资收入的增长不仅总是在落在通货膨胀之后,而且上涨的幅度也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这种情况在劳工权利缺乏的中国更加明显。

通货膨胀的第二个危害是它给投资和消费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将使得中国本来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商品的价格应该是市场对生产者发出的信号,生产者根据这个信号来掌握市场对自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提高或者减少生产规模,以保证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是由于市场的真正需求的上涨,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市场的全面信息,因此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投机和恐慌很可能推动没有根据的进一步的投资冲动。

第三,通货膨胀将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在一个通货膨胀时期,最简单的牟取利润的办法就是涨价;而且是争取自己的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涨价。虽然到头来轮番的价格上涨将冲销自己产品涨价所带来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收益,但是如果不涨价损失则将更高。

三、对通货膨胀的预防措施

面对这些因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在现在的情况下,虽然控制危机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增长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但是在保增长的同时,必须预防因过度投资引发的通货膨胀。

首先,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真确处理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促进物价涨幅低于经济增长率。保持货币供给基本适度,货币供给既要有利于控制物价上涨,又要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发展。改革金融宏观调控方式与方法。金融宏观调控要从直接调控为主转为以间接调控为主。中央银行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在货币供给控制形式上又送有紧,实行预调,微调,防止经济增长起伏过大,要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支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其次,中央银行必须对存款金制度进行改革。要逐步回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作用。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一较高比例向中央银行交付准备金,保留预付金,另一方面有向中央银行大量借款的现象,理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金关系,增强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的能力。

第三,必须深化我国利率管制体制市场化改革,最终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市场利率体系。

参考文献:

[1]何慧刚.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冲销政策[J]:效应、制约因素和对,.2007,(8)

[2]苏明.政府财政投资的定位及其投资方向和重点(上)[J].湖北财税,2003年第2期

通货膨胀概念范文第4篇

通货膨胀,字面意思就是“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增长速度太快”。2007年,央行六次加息,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的就是为了紧缩流通中的货币。虽然如此,宏观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钱还是太多了。

到底是钱太多了还是钱太少了?

中国社科院的金融学专家李杨指出,这一轮通货膨胀的特点是流动性过剩,源自内在经济机制失衡。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基本含义就是失衡。在货币流通失衡的情况下,有些人感觉钱太多有些人感觉钱太少。一种更加普遍更加符合教科书定义的观点是,本轮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就是说不是货币普遍贬值,而是一部分商品大幅度涨价;成本推动型的含义,就是商品涨价不是因为市场需求出现异常增长,而是因为商品成本出现意外增加。成本上升既有合理因素,又有意外冲击,比如原油暴涨和家畜疫病流行等。

意识到生活成本在增长,为什么没有个什么著名经济学家提提增加工薪族基本工资这个事情呢?倒不是所有经济学家都变成“御用文人”不替百姓说话了,那是偏见。因为,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恶化的环节中,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工资水平如果跟着普遍上涨,它必然会进一步加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失控。所谓恶性通货膨胀,可以达到月环比50%,那是任何人不愿意看到的灾难性后果。再比如,美国次贷危机蔓延,愈演愈烈,欧美各央行都在减息撒钱,可谁敢说中国人民银行也应该跟进呢?人行就是必须死死勒紧“缰绳”不敢松,因为每个月的CPI指数显示中国的通胀像一匹跑起来了的快马,正在galloping(疾驰)。

问题是谁来承担通货膨胀之痛?

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冲击,首先影响的是利润率。价格是指导“生产什么商品”的信号,信号混乱会使最审慎的厂商变成投机分子,有可能破产也有可能暴富。一般而言,温和的通货膨胀率与利润率成正比,因为利润来自剩余产品的价值,生产产品的原料、辅料、燃料,以及工资和租金,都是事前约定或已经预付结清了的。

商品的价格,具有信号的功能。虽然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总要实行价格管制,但价格管制是治标不治本的。拐点本来是数学里的词汇,近年来学界商界也经常用。但是房价的拐点在哪里?猪肉价格的拐点在哪里?石油价格的拐点在哪里?具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的承受极限在哪里?虽然很多人的新年寄语是“价格不再上涨”,但妄下断言是十分危险的。或者说,与其望梅止渴,不如认真考虑大家如何面对通胀如何忍受通胀如何熬过通胀。

市场经济和商品生产必然带来这样的分配关系:工人得到工资、资本得到利润、土地得到租金。三者当中主导生产和分配的是资本,资本决定技术、工具、生产条件,资本承担的风险最大,获得的分配份额也最大。因此,工资要在商品出售之前预付,租金要在使用之前利用法律文书约定,利润则表现为最后的剩余索取权。虽然说按照三要素的边际贡献率进行分配能够得到最优资源配置的理论多多少少有点儿“势力”,但解释力还是相当好的。无论如何,工资不是化解通货膨胀的唯一源泉。

我国目前的工资水平偏低吗?

我国工资水平偏低是个比较普遍的看法。直观地看,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但是,从经济学的深层角度来看则不然。首先平均工资较低主要是因为廉价劳动力较多,简单劳动价值较低。其次,因为人际关系和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人力资本市场不完善,致使很多岗位聘用了资质不足的人,不称职不尽职者多了我们又怎么能做横向的国际比较研究呢?所以,与其说我国的工资水平低,不如说我国的人力资本市场不健全,工资制度不完善。在这个前提下,可以推定,任何改进工资制度的措施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工资指数化是一种应对通货膨胀的先进制度,值得借鉴。

资本在决定进入或退出某个生产领域的时候,必须首先计算成本收益比率以及这个比率实现的概率,因而租金具有“分割平均利润”的色彩,级差地租只是说明租金在本质上没有投入的约束,仅仅取决于其天然的或者垄断的独特性而已。经济学中纯粹的“租”仅限于土地或政治权力等无需投入资本而获得的资源;与常见的设备租赁合同设定的固定支付金额等相差很远。所以,工资、利润、租金这个分类方法才是完整的、清晰的。研究表明,利润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虽然工资也表现出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远低于利润;呈现下降趋势的是租金,以致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纯粹的租金了,而是泛指事先约定固定支付金额的所有收入。在“寻租”这个反腐倡廉的专用词中才能找得到其原始含义。租金的衰亡,是因为这个凭借天然垄断地位获取的分配份额对经济发展几乎没有积极作用。

假如通货膨胀伤及利润,那么有两个效应:一个是萧条,国民经济受到相同程度的破坏;另一个是优胜劣汰。每个周期的重新洗牌都会淘汰一批老的厂商,为新厂商的进入扫除障碍。假如通货膨胀伤及工资,那么受害人数非常多。假如通货膨胀伤及租金,迫使依靠租金生活的人群自食其力,那么在新的经济周期中资本的辖区就会更加广阔。但是,假如通货膨胀后面不是萧条也不是新的周期,假如一个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粘在一起,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现代以不兑换纸币为主流的经济社会,低于3%的通货膨胀是被普遍接受的正常状态。不涨,或者反而下跌,则很不正常,也很少见。不兑现纸币在市面流通凭借的是国家信用。国家信用不仅包括国库里储备的黄金白银,还包括天经地义的收税权和极其便捷的印钞能力。为了多搞点社会福利或者少征点税,再或者悄悄增加一点儿公务员的收入,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就成了孪生兄弟,如影随形。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欧洲很多国家就这么其乐融融地过了很多年。指数化工资制度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欧美很多地方在很多行业都实行了制度性的指数化的工资制度。

指数化工资是什么意思?

工资指数化,就是在劳动合同中写明,工人的工资要随着CPI的增长同步或逐步调整。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的英文缩写,是大众日常生活必需消费的那一篮子东西的价格。劳动力的存续和再生产都与这个篮子密不可分。可以说,工资指数化是保证工资不受通货膨胀影响的最有效途径,是消除工薪族大众对突如其来的意外通货膨胀恐慌心理的最好办法,同时也是促进合理消费的制度保障。其实当年也有人尝试过其他办法,但最终只有指数化工资得到最广泛的认可,留存至今。

工资水平应该不断提高的概念,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的,在我国传统的深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的工资制度中,也有类似条文,当然一般都加上企业利润增长率等限制条件。但是,目前我们必须考虑倡导指数化工资,即“长工资”只考虑CPI不考虑企业利润率。通货膨胀的成本必须由资本利润来化解,可以挤压垄断者租金的分配份额,但绝不能向劳动工资转嫁。这个概念在开始阶段,可能比新出台的劳动法还软弱无力,将来某个时候,这个概念甚至有不合时宜之嫌。但是目前,我们已经到了需要讨论指数化工资制度的时候了。

当然,工资指数化或任何形式的工资增长,都会增加通货膨胀压力,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两害相权取其轻。

指数化工资到底有多大作用?

首先,工资指数化显然不适用于所有行业所有工种所有工作岗位。简单地说,计件工资或分包加工,混同了劳动合同和交易合同的属性,只能依赖当事人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更宽泛地说,如果企业管理层实行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年薪制,则与我们讨论的指数化无关;更不必说跨国公司CEO们的激励性股票期权或退休保险。可见,指数化工资不会涉及到每一个人,只是一个局部性应对通货膨胀的手段,只能解决一部分人的问题。反过来,对通胀的压力也是要大打折扣的。至于因此影响预期的后果,则是非常复杂的,更不好断言。

其次,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我国将面对更加严峻的失业率压力。在岗者的竞争压力也会不断增加,关于工资的讨价还价的余地更加窘迫。如此必然影响就业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进而损害大局和长远利益。没有强大的自利性行业工会组织,自然减少了很多麻烦,但也使得很多必要的制衡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虽然飞行员绝食抗议的案例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在人力资本市场也没有绝迹。

再者,本轮通胀的成因不是源于中央财政出现赤字或巨额财政透支。说句大白话,不是人民币黄了,而是有些东西的价格增长速度失控了。比如农产品,在农民那里成本没有多少,但是在流通环节,信息不畅导致的浪费、运输途中关卡收费、地方政府保护的地区垄断等,都远远超过其直接生产成本。一方面是超市里市民买不起的天价蔬菜,一方面是烂在菜地里不值得采收的劳动果实。今年的香菜烂在地里,明年他自然不敢再种。流通体制、工商管理体制、交通运输体制的种种阻碍,严重地影响了市场正常发挥其功能。这种情况下不要说货币政策失效,就是财政政策的效果也得要打些折扣,比如猪肉短缺之后十万火急下发的母猪补贴,天知道都贴到了哪些猪的身上。再比如住宅价格,如果没有地方政府见利忘义助纣为虐,怎么会有那些空手套白狼的房地产开发商大发不义之财?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反映出的是经济结构的深层问题,调整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通胀离结束或者拐点还远着呢,如何减轻通胀带来的普遍焦虑,倒是迫在眉睫了。

通货膨胀概念范文第5篇

一、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的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与扩展,通货膨胀动摇了会计计量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严重歪曲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包括资金、成本、利润等方面的信息真实性。主要表现在:

(一)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传统会计模式下,各项经济业务均是反映不同时期的历史成本,无轮物价如何变动,币值如何不稳定,资产和负债都只能按照交易发生时价格入账,然而通货膨胀条件下,资产账面价值不变,但是由于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资产实际价值遭到减损,这样必然会使得资产负债表中记载的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低于现实价值。这里可以将企业资产区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说明,对于货币性资产如银行存款和应收账款等名义价值不变但实际购买力下降了,非货币性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和后续计提折旧均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以直线法为例,传统会计模式下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是各期折旧额的算术相加,但是通货膨胀发生后,将不同时点上货币购买力不等的数额相加得出的累计折旧,既不能反应固定资产实际价值也不能反应物价上涨的情况。企业如果照此计算交纳所得税并进行税后利润分配,那么企业所有者权益以及再生产能力势将受到不合理的侵蚀,其他报表使用者也很可能受到误导做出不明智决策。

(二)对利润表的影响 在持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所提供的损益资料,歪曲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通货膨胀率越高,歪曲越严重。通货膨胀影响利润表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折旧,存货成本和利息费用三个方面。企业的经营成果是通过收入与成本或者费用相配比得出的结论。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收入应该与其投入的成本、耗费的费用之间配比。在通货膨胀时期,一定时期内的收入是不同时点现时收入的总和,而成本或费用时按历史成本结转的,形成名义上较高的收入和较低的成本,二者相减得出的利润,形成无意义的配比,虚增了利润,从而使企业多缴税,降低付现和偿债能力,侵蚀股东资本,并扰乱了报表使用者的视线,增加了有关投资与融资决策的不确定性。

(三)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于现金流量表的影响比较复杂,某些现金流量只受到通货膨胀的部分影响。例如,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流动资金可能会逐年增加;某些现金流量在考虑通货膨胀影响时所得到的净现金流量可能低于不考虑通货膨胀时的净现金流量,特别是在所得税或重置成本影响时。

二、基于通货膨胀视角的财务报表分析

综前所述,通货膨胀可以使财务报表失真,那么在分析财务报表时,如果不做调整直接使用原报表数据得出的结论肯定违背事实,从而误导作出错误的决策。在分析报表时可以做以下工作:

(一)观察企业盈利能力高低应以资本保全为前提 通货膨胀下企业的盈利能力被虚饰,观察企业的盈利能力高低,应以资本保全为前提。资本保全是指企业在每个会计期间损益计算中所确定的某种资本补偿量,也即企业唯有在保持了某种资本的完整补偿之后,才能确认所获得的利润。资本保全概念最基本的有货币资本保全、一般购买力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等三种保全形式。为了克服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采用一般购买力资本保全概念,即现时购买力会计模式(计算损益时企业所予以补偿是早先投入货币资金的现行购买力,即按照一般物价指数调整后而确认的资本价值)是完全可行的。该会计模式并没有改变传统会计的计量基础,仍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标准,只是计量单位采用相同购买力调整。采用一般物价指数调整不仅可以克服因通货膨胀是各项业务发生时间因币值不同而不易配比的缺点,还可以是不同时期的财务指标具有可比性。

(1)通货膨胀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调整。由于利润表项目均是非货币性项目。因此每一项都需要调整。调整方法为按一般物价水平调整系数的分子是现行物价指数,分母视以下情况而定:销售收入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税金等项目,假定在一年中均匀发生,因此调整时分母采用当期平均物价指数;销售成本中的材料成本应视存货计价法而定,其他项目应按当期平均物价指数,但是折旧费用应采用期初物价指数。以某上市公司某年利润表为例,假定该公司2009年营业成本构成为:原材料耗用成本为643900元,折旧费用为367000元,其他费用为276000元,其中期初原材料存货483200元,本期购进为860000元,期末材料存货为699300元,期初物价指数为100,期末为200,平均为160,调整前后的资料如表1所示:

显然,调整后利润总额(1399850元)要比调整前利润总额(1630000元)减少了230150元,假设该企业2009年资产6408500元(期初、期末变化不大), 则: 调整前资产利润率 = 1630000/6408500

×100%=25.44%, 调整后资产利润率=1399850/6408500×100%=21.84%;调整前销售利润率=1630000/3968000×100%=41.08%,调整后销售利润率=1399850/4960000×100%=28.22%。可见,如果不进行调整,财务报表是不能真正地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所以财务报表使用者一定要对当前的经济环境认真分析,通货膨胀下务必对报表进行调整。

(2)通货膨胀对于企业偿债能力及营运能力的影响与调整。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及现金比率越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具体来说,流动资产尤其是速动资产越多,流动负债越少,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就越强,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假如流动资产的货币性项目如现金比较多,则企业所遭受的一般购买力损失也较大;相反,货币性负债越多,企业所得到的一般购买力利益就多,显然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表现在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方面。仍以上述案例为例,按现时的购买力调整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原则为:凡货币性项目的本年年末余额都不用调整;非货币性项目的年末余额按下列公式调整:调整后余额=调整前余额×年末物价指数/该项目交易日物价指数;则该公司2009年资产负债表调整前与调整后资料如表2所示:

依据上述调整可以得到调整前后偿债能力及营运能力指标的变化,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调整后短期偿债能力比率等于或者高于调整后的比率,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低于调整前的资产负债率,这说明通货膨胀对于企业的偿债能力影响是有利的;从营运能力来看,流动资产营运能力比率调整后的高于调整前,说明流动资产营运能力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而有所提高,固定资产及总资产周转率调整后比调整前的有所降低,说明通货膨胀对固定资产及总资产的营运能力的影响是不利的。故采用一般物价水平进行全面调整是一种有效消除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分析影响的方法。

(二)重点调整相关项目 主要包括:

(1)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产因各种损耗而转移的产品成本中去的价值。在通货膨胀下,对固定资产采用传统的处理方法不仅不能反应实际变化的现行价值,影响报表真实性,而且使得固定资产更新减缓进而影响了再生产能力,所以在通货膨胀时期,必须对折旧费用要素的核算采取相应的会计政策。对固定资产进价及折旧按重置成本计算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另外也可以在固定资产折旧处理上采用加速折旧方法比如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平均贴现法来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处理的影响。报表使用者可以在此做这样的调整:实际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账后折旧率×行业物价指数,用此来调整当年的折旧额。

(2)存货。存货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项目,对存货数量和价值正确估算关系着很多人的利益,包括企业、员工、投资人等等的利益。存货成本与销售成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期初存货+本期购进-期末存货=销售成本,其中期初、期末存货的成本=期初、期末存货的数量×单位购入价格。而发生通货膨胀时,不同时期购入材料的价格不相同,如果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其他平均法,则会违反配比原则和稳健性原则,造成利润虚增。故分两种情况:存货少、种类清晰且资料易获得。可以尝试在上一个会计期末报表基础上使用后进先出法来计算销售成本,这样简单易行;种类多、较难分类。报表使用者可以在上一个会计期末的基础上采用物价变动指数进行调整。

三、结论

财务报表分析是每一个报表使用者决策时必须进行的重要环节,当前客观存在的通货膨胀给财务报表分析带来无数干扰,而只有真实能反应经济活动实质的报表才能够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才能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所以消除通货膨胀对于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势在必行。本文的研究工作仅仅是笔者关于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分析影响研究的一项阶段性研究,还有很多相关问题有待解决,笔者将会在后续研究中对这些问题重点进行研究。

通货膨胀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居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01

改革开放后,中国宏观经济几次出现大的通货膨胀周期性,周期性的通货膨胀会造成居民收入的变化和波动。我国自从2003年来,投资热、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的投资热潮,以美国为代表,爆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席卷全球。为应对危机,各国力推经济刺激计划,扩大信贷投资,增发货币。通过货币的乘数效应,使得市场中的流动性增加,进而风险增大。此外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铁矿石的进口国,世界上最大的水泥使用国,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又进一步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剧烈的通货膨胀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物价的急剧上升会使消费者和企业根据价格信号,变更其行为,使需求函数发生扭曲,进而使社会整体福利造成损失。通货膨胀不仅关系国家的发展,还关系普通民众的生活。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不合理、三农问题、农村化问题、收入差距大问题等众多社会问题中,通货膨胀对居民的收入影响将更为深远。居民的收入分配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还有住房、医疗、教育的沉重负担,内需乏力都增加了居民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社会保障体系又不健全,极易引发社会矛盾。

一、通货膨胀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物价上涨将导致实际工资的下降。通货膨胀使得以固定收入为主的居民,在收入未跟随物价上涨时,实际工资相对下降,从而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财富将缩水,生活水平也随之降低,他们是利益受损者;而以浮动收入为主的居民则将会获益。而且,通货膨胀也会起到了财富转移的效用。通货膨胀会产生对债权人不利,对债务人有利的作用,即债务人相对获利,债权人相对受损的情况。实际财富持有者获益,而货币持有者和居民受损。通货膨胀对社会公众的收入分配也会产生影响。如果名义收入低于物价上涨时,实际收入将下降。因此,固定收入者受通货膨胀的危害很大。此外,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以固定收入为主的居民和低收入阶层会成为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发生通货膨胀时,如果个人收入的增长速度不能超过或至少等于通货膨胀的增长,则其个人的福利水平将会下降。

二、通货膨胀会起到潜在税收的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讲,通货膨胀还是一种潜在的“税收”。因为社会财富同比例的增加,如果通过多发行货币,则会直接或间接地过多地发行超过了现实市场中所需的流通货币量,由此变相地向货币持有或使用者征收税收。通货膨胀会导致个人税收的实际起征点、免征额的下降和适用税率的爬升,加重个人的税收负担。通常情况下,个人的工资支付标准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并非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化。当物价上涨、工资未相应增加时,政府对个人收入征收定额税或比例税,税收会对个人的税后收入水平产生附加影响。税收使个人收入缩水,导致个人的生活条件恶化了。

三、通货膨胀对消费者储蓄和消费选择的作用

通货膨胀会改变居民对消费和储蓄的决策,它既能促进消费,也能抑制消费。例如消费品和劳务价格上涨,居民预期未来价格上涨趋势不变,为保值或避免今后花更多的代价购买,就会抢先消费,用现期消费来替代储蓄。反之,则会增加储蓄。另外,由于未来的支出与收入存在不确定性,不得不节省开支,增加预防性储蓄。

四、应对通货膨胀增加居民收入的应对措施

要采取措施增加居民收入,减小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利影响影响,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增加工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劳动收入水平提高工资标准是增加低收入者劳动收入最直接的措施。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使更多低收入群体步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中等收入占多数的社会结构是最为理想的社会关系,资源配置比较合理,有利于缓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保障最低收入人员的生活。我国的最低工资标准的水平较低,应逐步提高,并切实贯彻执行。提高最低标准不会增加失业和提高企业的成本,而能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员工收入水平。而且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制定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其次,要让所有的劳动者都能享受到工资提高的的好处,使劳动者没有后顾之忧。建立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实施《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等,缩小与城镇社会保障较大的差距。再次,对于高收入群体,应切实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运用政府力量建立剩余利润分享机制。2.运用财政政策特别是税收的作用,提高劳动收入比例健全居民收入增长机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近十多年来,中国企业利润都在上升,但居民个人收入增长非常缓慢。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许多缺陷,引发了市场失灵。因此,需要发挥国家对收入分配体制的宏观调控作用。要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就要适当减少国家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加劳动收入。3.改革并完善资本市场,增加投资回报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市场化和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投资渠道少,而且资本市场波动性大,受政策影响大,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人们未来的生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使得预防性储蓄增加,投资减少,或者不愿意投资。因此,应完善国内资本市场,增加投资渠道,增加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李颖,林景润,高铁梅.我国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预期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分析[J].金融研究,2010(12).

[2]张权.我国通货膨胀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兼论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形势[J].华东经济管理,2011(06).

[3]葛守昆.通货膨胀是价格问题还是货币问题――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的概念差异及不同治理策略[J].理论参考,2011(09).

通货膨胀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CPI 特点 认识和分析

2010年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比较准确的反映了物价水平。但是公众的感受同CPI数据不一致,CPI只是反映了趋势并不全面, CPI未反映真实通涨水平。这一感觉是源于对CPI的不充分理解,以下是我对CPI的一点分析。

一、CPI的概念

CPI是英文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我国称之为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是针对城乡居民购买生活消费用商品和服务所支付的价格而编制的价格指数,反映物价变动的程度。由于所涉及内容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它是国民经济中研究价格变动、测定通货膨胀及其影响的重要经济指标。

二、CPI的计算方法

编制价格指数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具体包括:食品、烟酒及其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维修服务、医疗保键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个大类,251个基本分类,约700个代表品种。计算过程是:第一、选择代表规格品。第二、抽选价格调查点。第三、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权数。第四、价格调查及计算平均价格。第五、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公式是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除以(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乘以100%。

三、CPI的特点

1.相对性

CPI是总体各变量在不同场合下对比形成的相对数。如2010年4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2.8%,是2010年4月份价格水平和2009年4月份的价格水平相对比然后减1算出的涨幅。并且把2009价格水平当作基础,且为100。所以报告期CPI指数的大小直接受基期水平的影响,是相对于基期水平而言的,具有相对性。

2.综合性

CPI是反映一组变量在不同场合下的综合变动水平。既包括常用的商品也包括不常用的商品。它是由选择的代表规格品和服务通过综合后计算的价格指数,以反映消费价格的综合变动水平。而公众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往往是对单一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化的感受,而且时点性特别强,造成自我感觉同CPI数据的不一致。

3.平均性

CPI是总体水平的一个代表性量。CPI指数进行比较的综合数量是由选择的代表规格品和服务作为代表性量,这本身就具有平均的性质,并且两个综合量的对比形成的指数反映了个别量的平均变动水平,所以说CPI是反映了多种商品和服务项目的平均变动水平,其中既包含有上涨的商品,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种。CPI不可能与生活中的每一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一一对应。由于CPI指数具有平均性,就会通过平均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之间的差异抽象化,反映了总体价格的集中趋势。

4.CPI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或价格水平持续、显著上涨的经济现象。其本质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大于实际经济所需的总量。这样物价水平就会持续上涨,货币就会贬值。而如何衡量通货膨胀常利用通货膨胀率。它是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在现实生活中通货膨胀率常是用各种价格指数来衡量的,如CPI、PPI和GDP紧缩指数。如果用CPI来衡量价格水平,则通货膨胀率就是不同时期的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的百分比,即通货膨胀率 = (报告期CPI - 基期CPI )/基期CPI *100% 。假如一个经济体的消费价格指数从去年的100增加到今年的112,那么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就为 T=(112-100)/100*100%=12%,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为12%,表现为物价上涨12%。

但是通货膨胀不等于CPI,从二者的概念来看,通货膨胀是原因,CPI增幅变大是表现。CPI表示物价的高低,和通货膨胀有正向关系。通货膨胀越历害,CPI增幅就是正号绝对值越大。理论上通胀不可能为负数,但是CPI经常是负值。如果CPI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危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数据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CPI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通膨率,但不一定CPI上升就一定是通膨,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2010年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说明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通货膨胀。它是一个总指数。而居民感受上涨最为强烈的是食品价格,食品价格上涨了10.1%。所以说CPI增幅较为客观的反映了通货膨胀。

5.CPI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

准确地说,在我们的CPI当中,是不直接包括商品房销售价格的,但是包含了居住类的价格。在居住类价格当中,包括了建房和装修材料,包括租房的租金,包括对公房的房租和私房的房租,以及其他费用。也包括自有住房,包括房屋贷款利率的变化,物业管理费用、维修费用等等,这实际上都是与房价密切相关的。

为什么在CPI当中不直接包括房价?首先,国际统计上大家都讲究可比,各国的CPI当中都不直接包括房价,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像贷款利率、建筑材料、房屋租金等等,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所以各国之间为了可比,必须要统一。第二,房屋的购买是一种投资行为,只有每年的日常消费才构成消费,所以房屋是耐用品,要至少消费50年或者更长,所以通常是把它放到每一年去算。CPI统计是按月调查即期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化,房价不符合统计要求。房价价格的变化有专门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所以,我们只有全面认识和分析CPI,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CPI。

通货膨胀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融资租赁 高新技术企业

一、融资租赁的概念界定

(一)租赁概念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将租赁资产出租给承租人,按期收取租金,回收的租金总额相当于租赁资产价款,价款利息和手续费的总和。租赁期满时,承租人对租赁资产享有优先处置权(即选择继续租赁或者购买)的一种租赁形式。与银行贷款相比,融资租赁具有以下一些比较优势:

(1)担保的安排比较简单;

(2)比较容易获得融资机会;

(3)加快设备更新速度;

(4)灵活性。

(二)租赁决策的因素

1.风险因素

首先,由于技术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设备陈旧过时的可能性大大地增加了。其次,由于市场利率变动,某几种贷款利率也随之一起变动,这就会导致企业固定成本的变化(例如贷款等)。再次,估计残值对承租人和出租人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最后,估计一项资产的经济寿命是很困难的。

2.通货膨胀因素

首先,公司的分析人员和有利害关系的外界人士在得到反馈信息之后评价执行结果或再进行预测。其次,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是以历史成本而不是根据受到通货膨胀的重置价格为基础的。

3.税赋因素

租赁的主要动机之一为了取得纳税利益。对于租赁设备的企业来说,减税额也是一笔不小的数额。

二、 决策可行性分析的方法

以上我们对风险因素,通货膨胀因素和税赋因素作了定性分析,至于它们怎样对租赁决策过程产生影响,必须要通过计算分析才能得出,为此需要对以上三因素进行量化分析。

在这里主要针对某一高新技术企业介绍净现值法。1

(一)考虑了风险因素的净现值法

所谓风险,用数学的观念来看待这一问题,就是用概率分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收益的权衡通常采用算术平均数或预期值,其计算公式是:

其中:R为预期值或预期的收益;

Rj为同概率分布第j次结果有关的收益;

Pj为出现第j次结果的概率"

概率分布的标准差:

标准差越大,分布风险或分布变异性就越大,可能出现的最终预期值的代表性就越小;反之,则相反。考虑风险因素条件下的净现值需要采用风险调整贴现率法:用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为某设备使用寿命期间折现后的现金流量的概率分布预期值;为第t期内现金流量分布的预期值;i为决策者已观察出的风险而计算的风险调整贴现率(既无风险的贴现率加上风险补偿率)n为项目的使用寿命年数;为原投资额"风险调整贴现率i是一个估计数,此数估计的精确度取决于决策者的经验。一般来说,下列因素是决策者用来确定风险补偿率的依据:

(1)决策者对该方案本身有关的风险认识;

(2)决策者对风险与收益权衡的看法;

(3)企业的原始财产状况;

(4)该方案对企业其它目标的影响。

标准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

当设备使用寿命期的现金流量分布彼此无关时:

当设备使用寿命期的现金流量分布彼此有关时:

(二)通货膨胀条件下的净现值法

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的作用,货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值。但是,通货膨胀这一因素的作用则意味着每一货币单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贬值。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通常是用一般物价指数增长的百分比来描述的,其定期(例如一年)的增长率称之为通货膨胀率。如果设通货膨胀率为f,则n期后的1元现值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因素和通货膨胀率是同时发生作用的,在这种情况下,n期后的1元现值将是:

下面通过数学公式的推导来证明如何排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设i为包括通货膨胀影响在内的投资报酬率,为不受通货膨胀影响的真实投资报酬率,f为通货膨胀率,那么就有下面的关系:

再设i为排除通货膨胀因素影响的风险调整贴现率,则有:

i=+风险补偿率

由此可以推出:同时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因素的作用,排除通货膨胀的影响,n期后的1元预期值(现值)的计算公式仍为:

其中i为排除通货膨胀影响的无风险贴现率与风险补偿率之和。

(三)赋税对净现值法的影响

假定某公司按规定,每年未支付的租金可按一定比例(设为q)抵减上缴的税金额,也就是说可以少交税金,这就是企业所享受的纳税利益,这等于企业每年的现金流出量可减少。如果该企业租赁一项设备,其每年的租赁成本费(包括租金、维修费等)为。按规定,租金部分进入期间费用,抵减收入,则企业可享受的纳税利益即为少交的租金考虑免税利益的影响,则:

其中,T1为商品税税率,T1=营业税税率+产品税税率(1+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

T2为利润税税率,T2=所得税税率+资源税税率+调节税税率

三、结论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租赁是融资租赁与项目融资相结合并应用于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一种创新的融资模式,对其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可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能促进融资租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拓宽融资租赁业的市场领域。本文从融资租赁理论与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以下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1)基于项目融资租赁的特性和应用空间,考虑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租赁创新的相关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本文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采用融资租赁模式筹集项目建设资金是可行有效的方式之一。

(2)项目投资环境是项目融资租赁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项目自身的财务状况则决定了项目的投资价值,项目承租人的信用则关系到出租人能否顺利回收租金,因此出租人对项目可行性评价及选择必须需要综合考虑上述三个方面。

(3)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残值估计风险等四大类风险是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租赁经营期的主要风险因素。为防范上述风险,出租人首先在项目选择时要做好承租人的信用评价,在签订融资租赁合同时可以要求承租人提供租金总金额一定比例的履约保证金。对于利率风险,出租人可以同承租人签订浮动利率的融资租赁合同,即租金按照利率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因此,可以通过项目融资租赁实践来推动融资租赁相关的法规和政策的修订和完善,从而进一步为项目融资租赁的开展提供法制保障。

参考文献

[1]梁飞媛. 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若干意见[J]. 商业研究, 2006, (07) .

[2]杨国兴,李国兵. 以融资租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讨[J]. 消费导刊, 200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