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节约粮食的感悟

对节约粮食的感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实践活动;德育渗透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个性品质、行为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因而培养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传统的说教被多次证明是徒劳,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渗透,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超越知识体系的特征,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子,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教师要深入地进行挖掘和研究,实现小学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效互补。

一、德育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必要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德育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德育题材的广泛性。小学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素材十分广泛,大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小到教育学生厉行节约,勤奋学习,规范行为,这些都可以成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题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资源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其一,社会资源。如通过“家乡民俗有哪些”“养殖与环保的探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深入所在社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品质。其二,自然资源。如通过“亲近校园植物”“河水变臭的原因”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投入自然,亲近自然,探索自然,以此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其三,自我资源。如通过“今天我当家”“上超市去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生活经验,获得生活能力,不断塑造和完善自我。

(2)德育形式的多样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就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渠道。教师既可以立足本土,以当地具有特色的活动资源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使综合实践课程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组织各类拓展学科德育点的活动。教师既可以从学生生活以及身边的人和事中挑选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又可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从正面宣传中树立典型,弘扬社会正气,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来看,教师既可以通过教室内、校园里的总结交流、汇报表演、展示与答辩等形式进行,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实验探索、劳动实践、社会宣传等,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无疑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3)德育过程的实践性。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活动不能以传统的课堂说教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凝滞的课堂中无法对知识形成有效关注和系统习得,那样的知识学习过程是表面的,是无效的,是违背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的。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单调的课堂走向丰富的课外,走向美丽的校园,融入真实的社会。开展与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生动可感的活动中接受道德陶冶,生成了真切的道德感悟,道德体验也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德育效应更明显。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渗透方法

1.精选德育课题,营造德育环境

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必须有好的德育课题。好的德育课题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与要求:其一,要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即所选课题要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这是德育课程的基本属性和要求;其二,要具有贴合性,即所选课题不能离学生生活太远,这样无法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就达不到好的德育效果。比如,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时,如果仅仅用书本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材料,显然是无法让物质条件优越的学生感同身受的。在组织学生开展“粮食的研究”时,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农民伯伯调查和体验劳动,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通过新闻,关注非洲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仍然在饱受饥寒……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而且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离不开良好的德育环境。环境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而,作为学校,应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因此,我在本学期实施了以“爱我校园,净我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打扫学校公共卫生,修缮花坛,张贴名人画像和宣传标语,随时随地提醒孩子们要爱护花草、保护公物、珍惜时间、节约粮食、团结同学……学校走廊、橱窗、板报、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德育渗透作用。

2.分工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很强,经常需要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考察、总结等,这些活动对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往往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开展方式。在进行某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4~6人为一个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实践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工合作,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如在《保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将本班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让其中一组的五名学生分别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居民生活垃圾的种类、数量以及处理方式,学生通过采访、调查,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交由组长写出调查报告。其他组的学生有的调查水污染,有的调查废气污染,有的调查绿化情况,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关心他人品质

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心,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情感。因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的目的性应该十分明确,应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课题要使课程和学生生活及社会实际相联系。例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喝水、洗刷都需要水,工业和农业生产也都离不开水,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浪费水的现象,而我们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学生就“珍惜水资源”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不仅能灵活运用收集的资料,又能明白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教育每一个学生节约用水从自己做起,一个学生可以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可以带动一个社区,号召大家都为节约水资源作出贡献。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立足于课内外,课堂与生活、与社会相联系,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挖掘教材中实现德育任务的内容,使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热爱生活,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对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第2篇

1. 创设故事情境,体会趣味之乐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故事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因为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儿童故事里充满了令孩子向望的童话世界,他们能从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能从故事幽默风趣的言语中得到开心的一笑,能从故事的寓意里得到感悟和引发思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2. 创设生活情境,体会应用之乐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数学内容相近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生活,充分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充分提高学生学习情趣。

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易变性后,可通过展示课前收集的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修补摇晃的椅子,给椅子加上木条形成三角形”“学校推拉门是四边形”“自行车的车架是三角形”等,让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原来学生只知其然,现在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知道了所以然,都非常的高兴与自豪――原来数学可以这样用、这么有用!又如:我校是一所全寄宿制学校,学生在就餐时存在很严重的浪费现象。在学习了统计知识之后,我就指导学生开展调查,通过抽样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列表统计,根据统计数据估算学校全体学生一年浪费的粮食数量、相当于多少人一年的粮食,让学生明白浪费粮食的严重性,从而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的习惯,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更多的机会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3. 创设操作情境,体会参与之乐

小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创设操作情境,既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设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又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创造条件。

实践表明,为学生创造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等形式充分感知,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

对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电视公益广告;创意表现;完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005-02

电视公益广告是我国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公益广告是电视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途径,发挥着广而告之的社会宣传、教育、引导作用,因而对广告中的创意表现有着较高的要求。创意是电视公益广告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现阶段我国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表现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通过深化发展来不断提升广告内涵。

1 电视公益广告概述

电视公益广告属于非营利性广告,它通过电视媒体,将各种公益主题传达给社会公众,并引导人们关注这些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加以改善,从而铸就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例如,对家人的关爱、对资源的节约、对环境的保护、对健康的关注等等,都是当前电视公益广告的代表性主题。

电视公益广告具有鲜明的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电视公益广告创意无限,广告制作融合了多种艺术手段,不仅形象生动逼真,富有艺术美感,而且对观众的启发引导也颇具艺术性,大有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公益广告宣传的观念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通过有针对性的提倡与反对,能够引发社会共鸣,使观众从广告中有所感悟,因而教育作用显著。因此,电视媒体通过公益广告可以更好地践行舆论领航作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2 电视公益广告创意表现存在的问题

创意可以说是电视公益广告的灵魂。电视公益广告宣传的以人为本、节能环保等理念观众并不陌生,甚至是耳熟能详,关键是观众能否重视这些理念,一则充满创意的公益广告更容易让观众记忆犹新,产生深刻的反思。我国电视公益广告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因而在创意表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内容形式化,缺少创意内涵。既然电视公益广告所要表达的主题已是社会共识,那么创意内涵就成为公益广告的核心,并决定着对观众的吸引力,因为在主题明确的前提下,真正能够吸引观众的是它的内涵。而目前我国不少电视公益广告仍然流于形式,缺少创意内涵支撑,如视觉创意的表达上使用雷同的图形、图像、符号、色彩等元素的现象比较普遍,乃至在广告语、广告文案的语言表达中普遍缺乏亲和力和幽默感[1]。例如对于“节约用水”的宣传,多是以水滴的形式直接表达,至于水的宝贵、水资源浪费的影响则缺少深刻的内涵诠释,创意有限,很难激起观众心中的浪花;

第二,说教式宣传,缺少创意形式。同一个公益主题可以有多种创意表达形式。电视公益广告如果只是说教式的宣传,很难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因为社会范围内的宣传教育已经非常广泛,但诸如浪费、污染等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说明公益广告若仅仅是口号宣传、要求命令,难免引起观众的视觉疲劳,难以发挥有效的教育启迪作用。当前,不少电视公益广告都是直接表达“关爱生命”、“杜绝浪费”、“爱护环境”等主题,内容上却缺少丰富的创意形式,沉重的政治说教使公益广告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第三,设计趋同化,缺少创意元素。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表达可以采取拍摄的方式,或是动画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融合不同的创意元素。而目前很多电视公益广告设计都存在趋同化问题,缺少丰富多彩的创意元素。例如对“提倡文明行为”的主题,公益广告常是采集不文明行为进行反衬;对“节约粮食”的主题,公益广告常以惊人的浪费作为警示世人的方法。公益广告的设计趋同,缺少创意元素,观众也会因此感到乏味。

3 电视公益广告完善创意表现的策略

为增强创意表现,电视公益广告的发展应重视以下方向:

第一,增加与观众的心理互动,丰富创意内涵。同一个公益主题,创意内涵越丰富,越容易引发观众的思考,深入观众的内心。每一则能够激荡人内心的公益广告,在创意内涵上都有其独特的切入点,这正是电视公益广告与观众进行心理互动的关键,观众产生的共鸣、引发的反思都是参与心理互动的表现。例如,电视公益广告“请不要关掉你的生命之源”,通过演示植物光合作用创造出水的过程,强调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这一广告并不是直接阐述“请节约用水”,而是用耳目一新的科学实验吸引观众的眼球,内容简洁又不失强烈的创意效果,所以设计者应当深入观众的内心世界,从心理上把握观众的诉求,通过捕捉观众感兴趣的内容,借以阐释主题背后的前因后果,使电视公益广告有血有肉,内容丰满;

第二,善用婉转含蓄的表达,改变教育方式。电视公益广告具有教育的功能,但教育也要讲求说话的艺术,这样才能以柔克刚,深入观众的内心世界。既然电视公益广告所要表达的主题已是社会共识,那么广告宣传就要善用艺术手法,对主题进行艺术加工,形成委婉、隐喻式的表达,以便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启发效果。例如,对于戒烟主题的公益广告,“吸烟有害健康”并不能引起吸烟人群的足够重视,因为即使是香烟产品包装上也会注明“吸烟有害健康”。有一则人与香烟共舞的公益广告,采用比喻的创意表达,将吸烟的过程比作人与香烟共舞,最后人被香烟毒害燃烧殆尽。这一创意深刻地揭示出吸烟的危害,一针见血,但广告形式含蓄温和,相信观众看过也会引发内心的反思。

第三,多角度选取设计题材,增加创意元素。对于同一个公益主题,设计者既可以从当代科技中寻找灵感,也可以追溯民族文化,创意题材应当是不拘一格的,设计者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增加艺术元素,赋予电视公益广告艺术生命力。例如各国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是电视公益广告能加以利用的好素材和表现形式,人们的民族情感是不变的,只会越来越浓厚[2]。那些形象生动的成语、谚语,国学中的经典内容,都可以成为鲜活的创意元素。电视台在从事公益广告宣传工作时,也可广泛开展社会创意征集,央视“family”的公益广告就是通过社会征集而来,其创意新颖,又富有故事性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对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第4篇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洗礼,时至今日经典教育仍然在现代教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学者、教授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运用经典渗透到教育教学和各种研究中,经过现实教育中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特方法和见解,并对当前学生的品德教育起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值得推广。我校在建校之初就开展了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坚持,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这种无形的文化经过有形的传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渗透经典教育

 

学校的管理是多方面的,也是可以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管理的。如果在管理中渗透经典文化的传承魅力,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我县的一些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中,校领导就认识到国学经典的育人力量,所以在学校的楼道内突出经典内容;在宣传走廊上张贴《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在食堂内张贴节约粮食的相关诗句;就连操场文化墙上也挂有相应的经典内容。其目的只有一个——让我们的师生在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一种师者应有的风范和学习者应该恪守的规矩与情操,让师生时时处处感悟经典,感悟人生,从国学经典中吸取养分,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升自我修为。

 

学校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进行经典教育。如:在每次吃饭前都要吟诵饭前感恩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通过吟诵让他们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他们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此来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教师的谆谆教导之恩,感恩所有为此付出的人。这种感恩就是要让学生时刻体会到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教师的关心和教育。让他们知恩图报,为了父母的关心,教师的教导而更加努力学习。

 

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

 

语文教学本身具备自身的因素,教师除了完成课本教学内容以外,还可以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更加注重经典教育。这里的经典教育不仅仅是指《三字经》、《弟子规》或《道德经》,而是广义的经典,是名言佳句和广为流传的朗朗上口的词或诗句。我校就利用早晨的时间诵读经典的好词好句;利用晚饭后那一段时间诵读优美的、且具有典型性的散文、诗歌。如:学生可以朗读《春》《背影》,“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宋代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还有如“失去眼前的,就等于失去所有的时间”等,从这些名言警句的诵读中感悟时间的珍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诵读经典诗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逐渐提高。根据我们寄宿制小学地处农村的特点,小学生知识缺乏,平时的阅读量又不大,理解能力不强,回家后又缺少那种必要的文化氛围,家长也无法辅导孩子。所以,我校在课堂教学中专门安排国学经典诵读篇目,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并背诵下来。让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存储大量的经典篇目。不去强迫他们能记住多少,顺其自然就好,然后再要求他们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读出心情,读出境界。

 

如在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如在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只有目标不行,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追求才能获得成功;又如读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饿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些内容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用心去诵读,一定会在理解上有所深入。所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多诵读经典,以此强化国学教育,让国学进入课堂,让经典文化滋润学生纯洁善良的心灵,这就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有魅力。

 

三、以多种形式强化国学教育,使它渗透到学生的心里

 

通过大量的诵读,使学生领略到经典中传递着的一种自然美、人性美、和谐美,从而激发出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同时我们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强化经典教育的影响力。如我校在建校以来就强化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和师生打太极拳活动,师生通过“一文一武”,体会到“文以养德,武以健身”的目的,一静一动加强自身的修为的同时也享受经典教育的乐趣。学校领导结合我校实际,将经典教育纳入特色教育,并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研究出适合我们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发展的一套体系。并且通过研究使教师们也对经典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以后开展经典育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不仅利用着每一面墙壁渗透经典文化,还以经典国学教育的内容定期办黑板报、手抄报等,形成了我校办学的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学校定期举办“太极拳比赛”和“经典诵读表演”,给师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中,加强经典教育,育人于无形之中,用经典的力量去感化和教育学生,我们在不断吸取民族的文化智慧和优秀的文化营养的同时还要注意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在日常管理中和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渗透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对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第5篇

成绩,现将我校本共青团工作汇报如下:

一、扎实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促进良好习惯和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全体学生对学校环境进行大扫除,使学校的每一寸土地成为生长责任的沃土,每一块墙壁成为承载责任的平台,让学生在责任的情景中体验感悟,在责任的情景中学会负责,逐步形成我校鲜明的教育特色,丰富的校园文化。

(2)积极创造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及舆论导向。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为契机,每周指定一个班级参加学校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作用;认真组织实施主题班会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增强班级向心力、凝聚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利用学校先进典型人物的照片、事迹,弘扬校园正气.

(3)认真组织主题教育活动,以主题活动促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开展 “学雷锋树新风”的教育活动、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争做志愿者活动、行为规范管理月、交通安全教育活动、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拼博精神,增强同学间的友谊。使学生在自觉参与活动中得到了思想情感的熏陶,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

(4)大力倡导“团队”精神,举办了校园武术、踢毽子、跳绳比赛和学校运动会。“广播体操比赛”活动要求保持高度一致性和统一性,“校运动会”要求保持高度的协调性和默契性,都要求学生充分做到心胸宽广、襟怀坦荡,互相信任,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共同提高,通过这各项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增强了组织纪律观念、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通过这两次活动有效的激发了基层团支部的活力和团员青年的热情,营造了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气氛,促进了广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加强基础建设,健全组织机构,规范团队管理,夯实我校团队工作发展基础

1、完善团的各项工作制度。

本学期充分发挥《团支部工作手册》的作用。我校团组织落实各班级支部、中队的负责人,并召开团队工作会议,以上级团委下发文件精神为主要内容,安排专人、专职,订好具体计划进行贯彻落实,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求各班支部负责同学认真开展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以备期末评先时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2、加强对团委会、学生会的指导,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治理、自我教育”作用。

让学生主动发展,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等最基本的文明习惯和道德行为,为学校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团委、学生会服从学校领导的安排,为学校教学服务,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精心培育合格人才,共同为高作中学创新发展积蓄力量。

3、加强中学团校的建设及队干部的培训工作。

组织学校青年教师,围绕团章、团校教材的内容备好教案,对全体队员们进行系统的团的知识培训,让队员们了解共青团的光荣历程,认清共青团的性质和任务,以共青团员的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积极创造条件,早日加入光荣的共青团,完成从少先队到共青团的过渡。

4、加强团队阵地建设。

切实加强班级黑板报评比工作。黑板报不仅体现了班级文化,而且是队员们展现自己才华的天地,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艺术鉴赏力。本学期共开展了“安全教育”安全逃生演练、“庆国庆书画作品展”、“感恩老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等专题的板报评比,极大的丰富了班级文化的建设。做好宣传栏等主要宣传阵地的建设,如“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心理健康教育”、“雷锋的事迹”、 “学校运动会图片资料”等主题的展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5、规范学生团员团籍管理。

对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第6篇

笔者抽样统计分析了2013年全国各地50套中考语文试题,发现“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平均分值约为26.3分,平均题量约为7.1条。现将该类试题的特征和命题趋势解读如下。

一、 考点的基础性

在众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中,汉字、词语、句子、语法、修辞、标点、名句、名著等是初中阶段最为核心的知识,而识记能力、辨析能力、阐释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转换能力、仿拟能力、探究能力等则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最需要掌握的能力。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非常注重对这些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例如2013年中考,100%的省市都考查了“汉字读写”和“名句默写”这两个传统知识点,68%的省市考查了“语病修改”这一知识点,这些统计数据折射出命题者注重“双基”的鲜明导向。

二、 选材的贴近性

“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命题材料的选择非常讲究,从2013年中考看,命题材料体现了“三个贴近”。一是贴近生活,与时俱进,举凡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都是命题者“捕捉”的目标。例如自今年年初以来,倡导节约粮食的“光盘行动”在国人中引起较大的反响,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中,就有超过4个省市直接以该热点为“平台”设计综合性学习试题,综合考查考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二是贴近地域,彰显乡土特色。中考试题一般都是各地自主命题,因此,命题者在材料的选择上都会打“家乡牌”,将地方的人、事、物、景等元素融入试题中,以激发考生的家乡自豪感。例如2013年中考语文重庆卷的“重庆科技活动周”,江西卷的“脚踏热土,爱我江西”等,都是如此。三是贴近考生,注重价值引领,在材料中渗透人文关怀,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浸染。

以上做法,进一步彰显了“学业考试的命题要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理念。

三、 组元的综合性

所谓“组元”,是指将各种知识、能力等考查元素在试卷中进行组接安排。语文学习,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看,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为此,在语文中考中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无疑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语文中考试卷中加强综合,有下面两层含义:

一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内知识点、能力点的“小综合”。请看2013年湖北省咸宁市的一道中考语文试题——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辛勤劳动”“资源匮乏”“空气污染”“道德高尚”这四个短语中,“辛勤劳动”与其他三个结构不同。

B.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话题转变。

C. “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艳阳跳跃。

D. “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该句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分别涉及短语类型、标点符号、句子成分以及修辞手法几个知识点,虽然仅有2分的分值,却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非语文”资源的“大综合”,走“大语文”路线,在试题载体的选择上努力体现“生活化”,突出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融,反映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这一点,着重表现在“综合性学习”试题的设置上。样本统计表明,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中,有超过70%的省市设置了“综合性学习”试题。例如浙江省台州市的“综合性学习”试题,命题者营造了“陪奶奶去杭州医院看病”这一生活情境,设置了3道小题,以8分的分值,综合考查“路线介绍、拟写短信、选择感谢词”三项内容,各种知识渗透科学,能力点考查多元,系“大综合”的典型试题。

四、 题型的创新性

“语言积累与运用题”不仅是中考语文试卷的“热点”,也往往会成为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亮点”。2013年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在传承中又有所创新,一些夺人眼球的新题型新颖别致,开放灵活,富有创新性,从多角度检测了考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针对2013年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呈现的上述特征和趋势,建议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应对。

一是关注时事,点击生活。近几年来,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通常设计与实际问题情境基本一致的题目,联系生活实际考查考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基于此,平时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培养“学用语文”的意识,关注社会热点,点击生活现象,在对时事的解读分析与对生活的感悟理解中,不断习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如此,才能从源头上提高我们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

二是掌握方法,触类旁通。“语言积累与运用题”涉及的题型纷繁复杂,包括汉字读写、词语运用、名句默写、语病修改、语言连贯、句段仿写、新闻压缩、图表分析、对联拟写、广告宣传、名著阅读、材料探究、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等。这些题型各有其命题特征和解题规律,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必须加强针对性训练,反复实践。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些子题目的解题技法,才能在应对时做到游刃有余。

对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第7篇

一、情境引领,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在新课的导入上,还是授课过程,乃至课的结束,学生的兴奋点是否自始至终被调动起来,对一堂课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方向,很快进入角色,明白学习目的,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趣。为此,老师在上课前应充分研究教材、了解学生,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创造一个有特色的、别出心裁的教学情境,使景深含于情中,以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时就设计了一个小品,描述了一个中学生因为父母不在家的情景。通过同学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引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同学们很快进入角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二、以情寓理,以理激情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本身感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作为教师只有注重发挥“情感”教育的教化功能,注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学生才会在心灵的体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中达理而通情,知理而动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目的。如在教学《难报三春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增进学生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利用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当音乐声响起时,师生共同联想起妈妈辛勤劳作的场面、自己生病时妈妈焦急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等感人情境,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流下了真情的眼泪,对父母的感激、理解和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三、立足生活,以情提能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的能力是不能传授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学生身边生活与学生实际就是一本很好的思想品德课本。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亲身经历和行为,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让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成为学生能力的训练场,利用情境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如在《追寻高雅生活》一课,针对学生的生活情趣问题进行课堂问卷调查,通过来自学生自身的详实的一手资料,最能让学生信服,然后又利用问卷中的情趣类型进行分类,辨别分析哪些是高雅的生活情趣、哪些是庸俗的生活情趣,通过对比,学生分析、辨别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设想,有着这两种不同行为的同学分别会有怎样的结果?同学们随着老师的层层引导,道理越分析越明了,越辨别越清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辨别分析中得到了提高。

四、紧扣时代,以情育人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思想品德是一门与时代共舞的学科,紧扣时展脉搏,适应时代的需要,才会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会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心理正常的有用之才。如在讲《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可以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每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等重大事件来创设情境,明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五、延伸课外,以情导行

对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第8篇

一、深悦读――文学作品教学的本质要求

1.深悦读的基本理念和内涵 深悦读,简言之,就是深入深刻而又快乐地阅读。这既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又是一个行动与体验的过程,更是一种阅读的态度。作为一种阅读的方式,它追求的是立体化的有深度有个性的阅读,它拒绝“浅浏览”,拒绝人云亦云不求甚解;作为一个行动与体验的过程,它强调生动的参与与融进,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验,拒绝兜售固有的“模式化”的结论;作为一种阅读的态度,它凸显了主体对于阅读对丰富自身生命内涵,提升自身生命质量之意义与价值的自觉,使阅读成为自身内在的必需,而不是别人强加的“任务”。

2.深悦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与这样的理念相适应,课程标准从“感受・鉴赏”的层面对高中语文课程提出了如下目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课程标准还从教学实践的层面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深悦读主张“深入深刻而又快乐地阅读”的理念和实践,正契合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客观要求。

3.深悦读,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前提和保障 对于文学作品是怎样“作用”于读者的,高尔基曾做过这样的阐述:“只有当文学家使读者也能根据个人的经验,根据读者自己的印象和知识的累积,来‘想象’――补充、增加――文学家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性格的时候,文学家的作品才能对读者发生或多或少强烈的作用。”深悦读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在于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动“想象”、探究的积极性,去“品味”“文学家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性格”的丰富“滋味”,从而受到“或多或少强烈的作用”,体悟到文学名著的无穷魅力,进而形成亲近文学名著的“自觉”。

同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鉴赏文学作品自当从“玩味”语言入手,而文学名著的语言“多半以含蓄蕴藉为原则”,就像弹琴总有那么点“弦外之音”,吃橄榄总有那么点“回甘味儿”。而这“弦外之音”,“回甘味儿”才是文学家留给读者的精华所在,才是读者最应该去“玩味”的所在,才是读者真正领略到名著魅力和大师风采的关节点。深悦读的要义正在于,欣赏文学大师的作品,必须全身心地沉下去,深入到赖以构成文学艺术的语言本身的内部,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追问、探究,从而品味到语言的“弦外之音”和“回甘味儿”。

4.深悦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名著代表着语言艺术的高峰,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和楷模。鉴赏文学名著,是一种“美读”活动。深悦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读”,它强调对文学作品鉴赏的深入性与自觉性。通过揣摩语言运用的妙处,它使师生体会到文本独特的语言文字的张力,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的魅力,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极大地激发师生深入思考和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同时对文本进行有价值的质疑与反思,并进而有意义地再创造,从而实现师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有效地发展。这一“美读”的过程,正是读写听说能力共促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真正重视并有效落实了深悦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深悦读――文学作品教学的追求与实践

高中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要求应是在小学、初中基础上跃进一大步才行,应该突出阅读质量即深刻度与个性化、创造性,培养自觉的阅读态度,使学生养成爱读、善读的良好习惯。这应该成为师生的共同目标和追求。

但是,文学作品教学如何“深”而有效,怎样让学生“悦”读起来,则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几个实例来加以阐述。

1.对比探究――小小标点有深意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水生在区上开会,报名参加了大部队,回家后把情况告诉了妻子――水生嫂。水生嫂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句话的另一种标点是:“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我让学生对比探究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

学生反复诵读不同标点的两句话,同学之间进行了沟通交流,发生了不同意见。有的说两句话的意思没什么不同,有的说有点不同。说不同的同学认识也有差距,但经过互相启发、补充,得出了这样的认识:“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说的是一层意思,“你走,我不拦你,”话没说完,整个句子表意的重心在“家里怎么办?”,水生嫂嘴上说“不拦你”,实际上却拿“家里”来要挟丈夫,反对丈夫参加大部队,如此,水生嫂就是一个只顾自家,不顾国家民族大义的落后分子形象。这明显有悖于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说的是两层意思,“你走,我不拦你。”水生嫂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支持丈夫参加大部队抗日打鬼子的决定,而“家里怎么办?”是另一层意思,丈夫走了,水生嫂担心家里的重担不知怎么办,提出来与丈夫商量办法,同时,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一个年轻妇女在家独自支撑实属不易,妻子希望丈夫理解自己,这与后边水生嫂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以及主动要求丈夫“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等情节是吻合的,如此,水生嫂就是一个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支持丈夫出征抗战的深明大义的年轻妇女形象。

2.“压榨”与追问――一个副词见功力 西方新批评强调压榨文本,从文本语言中读出特殊的丰富的意蕴,这正是阅读文学名著所需要的方法和所应该下的功夫。深悦读的理念也是主张对文本作深入的阅读,并进行不断的深刻的追问,以期最大限度地“压榨”出文本丰富的意蕴,体验到阅读名著带来的愉悦与满足感。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开头有这样一个情节:“我”来到鲁镇,鲁四老爷“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就这段文字,我做了这样的处理:首先,“还是”能换成“是”吗?为什么?学生思考、交流后很快给出了解释。不能换。其一,“是”,只是撇清四叔骂谁和不骂谁的问题。其二,“还是”既可以撇清四叔骂谁和不骂谁的问题,同时暗示四叔不只是这一次这样骂,而是一直以来都这样骂。康有为与四叔之间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吗?四叔为什么要“一直以来都这样骂”康有为呢?

经过一翻探究,同学们发现,一个不起眼的副词,意蕴竟如此丰富:“还是”二字突出了“四叔”的顽固保守的性格特点。看来,阅读名著还真得下一番思考的功夫才行。

这就是平中见奇,浅里藏深,不是大手笔是做不到的。读大师的名著,就要有不断追问的态度和习惯,就要下不断“压榨”的功夫,才可能聆听到那“弦外之音”,品尝到那“回甘味儿”。

3.多角度挖掘――一块石头妙无穷 读名家名著,要做有心人,要沉得下心来读,不能浮躁;要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入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才可能读出“大师风范”,感受名著伟大。这就是有学者所说的“一具体就深刻”的道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涉及同一块“石头”的三处描写:“(林冲)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推也推不开。”……“(林冲)轻轻把石头掇开”……

文中三处写到的这块“大石头”并未受到读者甚至一些批评家的重视,以为无非就是一块躺在庙门旁而被林冲“随意”“掇”过来抵门的石头罢了。真是这样吗?这块“大石头”并非作者无心的“随意”之笔,恰恰相反,它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匠心,可谓神来之笔!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就把这块“大石头”作为一个生成点,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探究,学习怎样鉴赏名著,怎样“玩味”名著的妙笔,真正领悟名家名著之所以是名家名著的奥妙!

抓住名著中看似“不经意”之笔作这样深入的探究、赏析,学生很感兴趣,真正体会到名家名著的“不一般”的魅力,同时享受到了探究式阅读的快乐和满足,阅读成为“悦读”。

4.补白――寻常语含万般情 “留白”是不少艺术大师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不仅体现出艺术大师们高超的艺术智慧,也是艺术创造中一种非凡的境界。就文学作品而言,只有品出了那“空白处”的“味儿”,才能算是基本读懂了大师们的作品。学会“补白”,是品味“留白”之妙的前提。《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降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林黛玉气绝时有这样的情节:

刚擦着,猛听黛玉直身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黛玉气绝时的这句“宝玉,宝玉,你好……”令万千读者好不黯然神伤的同时,又不得不深为作者的神妙“留白”艺术而赞叹不已。黛玉究竟要说什么?究竟想表达什么情感?……无数的疑问完全留给读者去填补与解读。我把这个情节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补出黛玉可能会说的话,并说明理由。学生兴趣盎然,纷纷缀补。

经过这样的“补白”过程,学生真正体会到了那平常语中的万般情思,嚼到了名著不同凡响的“回甘味儿”。

文学作品教学中,类似的情况是很多的,“补白”的过程,就是深悦读的过程。

5.情境再现――情到深处语最直 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再现文学作品描述的景象,把学生带入到具体、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会更深刻地体味作品丰富的内涵。

李绅的《悯农》诗在很多学校的食堂墙壁上都能看到,学生们都已熟悉到“熟视无睹”的程度,但理解却很有限,认为不过就是一首要求人们珍惜、节约粮食的诗。当然,这个理解没错,但却很肤浅;该诗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视频,内容是烈日炎炎,一位衣衫褴褛、身躯佝偻、发须苍苍的老农正在翻土培苗,尘土飞扬;接着是特写镜头:光光的脊背上汗珠直冒。同时传来苍茫顿挫的同期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音视频播放戛然而止,屏幕上快速闪出一行字:同学,见此情境,你体验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