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学教程

微生物学教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微生物学教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第1篇

关键字: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检测体系问题完善

一、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检测体系概述

(一)、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

食品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它是自工业微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和卫生学中专化出来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与食品制造、保藏等方面的内容。食品微生物学涉及病毒、细菌、真菌多种微生物,除研究这些微生物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外,还探讨它们与食品有关的特性。微生物作为最简单的生命体而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不可替代的基本材料,由此也奠定了食品微生物学在微生物学中的地位。使得食品微生物学也成为食品制造领域里十分活跃的一门新型学科。

(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检测体系的概念

食品微生物检验体系的发展是与整个微生物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检测体系是运用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根据食品卫生的微生物学标准,对食品微生物实施检验的一系列有序的检验工序。它涉及生物学、生物化学、发酵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是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的检验依据,确保微生物食品的安全、卫生。对于人类食品安全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检测体系主要问题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范围广

由于食品种类繁多,分布不同。而且微生物的种类也非常多,数量巨大。如目前列入食品卫生国家标准的致病菌有13种,每种的检验方法的复杂繁琐。在食品来源、加工、运输等过程中都有可能受到各种微生物的污染。正是由于检验检测范围广,导致着微生物的危害度、食品的特性及处理条件无法贯彻落实,食品存在着严重的卫生质量问题。

(二)、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机构监管不严

无有效地监管机构,导致食品微生物检测无法贯彻执行,于是时有发生检验检测效率低下。无监管的情况下,因人为事务而遭受重大食品安全问题。而对于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机构监管不严的现象尤为突出。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各级卫生局下属 卫生监督所不能有效保证其工作质量,食品加工企业自检不严格都将导致严重安全隐患。为加强检验机构控制监督管理,更好地依条例履行检验机构条例依据职责,有效的检验机构,必不可少。

三、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

为了防止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腐坏,减少传染病是病菌随食品进入体内并在人体内增殖。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是否有效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关键问题。于是如何完善施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检测体系,已是一项十分严峻的考验。根据分析,得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明确食品微生物检验目标

在检验中,了解检验目标,有利于对于检验全局的控制得到有效化。食品微生物的检验目标是:研究各类食品中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其特性;研究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研究微生物与食品保藏的关系;研究食品中的致病性、中毒性、致腐性微生物;研究各类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及标准。只有准确地明确目标,才能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检测体系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二)、提高微生物检验检测的技术规范

食品生产是一个时间长、环节多的复杂过程。与每一个步骤都有可能产生微生物的污染。食品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致病性微生物都可能污染食品。在检测检验过程中,良好的技术操作有利于提高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其包括显微镜检、染色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接种、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等。能有效地将检验操作技术规范化,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课题,也是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的技术保障。

(三)提高政府对于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重视

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因受到政府的重视,只有在政府的支持下,才能在政治效益的监管下,提高检验检测体的健全。开发利用有益的微生物生产食品原料,如有机醇、有机酸、维生素类、核苷酸、氨基酸和医药类等,同时对引起食品腐败的微生物、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研究防止方法,快速科学的检测方法、修改卫生标准,完善卫生法规等。

四、结束语

生物学研究带来了技术、方法、思维和理论的大革命的同时,也为食品微生物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原动力。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作为给人类提供有益于健康、能确保食用安全的食品的科学保障之一,已受到人们的重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仍需各个技术、人员、制度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何国庆,丁立孝.食品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江汉湖,贺稚非.食品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第2篇

微生物学开设在大二第一学期,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专业课,对于微生物学整个学科感到很陌生,不知道从何下手,比较被动地接受课堂上老师的讲授。本科阶段微生物学课程本身内容不算多,但其中各种名词和概念的理解对于学好该门课至关重要。例如如何讲清楚并让学生理解“微生物中包含细菌、病毒、酵母”,“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在过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核心,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微生物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繁多琐碎,很多概念很难用语言来讲述,教师以为讲清楚了,学生也认为已经听明白了,但当学生面对考试或者实验时,才感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1.1在“教”方面存在问题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和课程安排,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与实践环节相脱节,很多理论知识和概念很难讲清讲透,影响了教学效果。

1.2在“学”方面存在问题

在旧的教学模式下,由于课程自身的内容零散和抽象,学生对于《微生物学》的内容感到陌生和难学,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陷入“不会学习,学了不会,不会更不想学”这个恶性循环,往往为了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到考试前突击,考完以后全部还给老师,意识不到该门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1.3教学体系上的分离

教学上理论课程和实验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互相脱节,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统一与协调,教学内容得不到合理统筹。学生也很难将两个环节进行相互结合,在后续的专业实验和毕业实践环节中遇到微生物相关的问题时候显得很茫然,缺乏对学习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2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2.1理论课堂的创新与充实

南阳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沿用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该教材难易程度适中,涵盖面广,但对于大二刚刚接触到专业基础课的学生而言,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授课教师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备课,选取学生容易接受的事例引入课程内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绪论这一章时,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转化的灵感》引入,介绍日常生活中大家所食用的腐乳、酸奶等食品的制作过程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而来,微生物种类繁多,无处不在,可以为人类所利用;同时,再以当前的新闻热点“埃博拉病毒”为例,介绍微生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有些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通过以上两个一正一反例子,揭下“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生物神秘的面纱,让学生对于“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跟人类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微生物的兴趣,学好微生物,可以去利用微生物为人类所善加利用。

2.2实践环节的有机整合

微生物学所研究对象都是微观的,很多概念也是抽象的,通过课堂上的讲授很难将这些知识讲明白讲透彻,实验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更好更深入了解微生物。我院近些年来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和实验环节经过几次的分合,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由不同的教师进行授课,往往是各上各的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教学效果较差。目前我院将理论和实验整合成为一门课程,要求授课教师集体备课,调整原有教学大纲中实验中各个项目的实施时间,与理论课程进行紧密配合。例如在讲授“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这一部分内容时,同时进行“细菌的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这一实验,通过课堂和实验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不仅观察到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而且把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与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相互印证,不是依赖机械记忆,而是真正理解了这些相关知识。

2.3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

以往的课程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缺乏对课程的参与感。为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例如以微生物为主题,让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分组,按照所选择题目查阅资料,制作powerpoint,以做小报告的形式跟大家交流学习。有的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围绕“埃博拉病毒”进行小型的学术报告和讨论互动。通过此类活动,不仅明确了病毒的概念:“严格寄生于活细胞,病毒中只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向大家介绍了如何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等日常知识。另外,在学期中期,当学生对于微生物学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以后,给学生划定方向,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微生物学学科相关最新进展,并提交小型综述。有的学生选择了“超级细菌的抗药性从何而来”这一主题进行综述的撰写,通过查阅文献和归纳总结,学生不仅巩固了微生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性而产生抗药性,而且了解到滥用抗生素的弊端。这些教学活动经过近两届学生的实践,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们查阅文献、总结归纳、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今后的毕业实践环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步成效

3.1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作为专业课教师,都希望自己所讲授的知识学生能够消化吸收并牢固掌握,但往往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学方法却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微生物的代谢条件与发酵生产”时,结合本地实际,以亚洲最大的洁霉素生产企业—南阳普康集团为例,向学生讲授我们使用的抗生素药物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得来的,并聘请厂方工程师向学生授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意识到专业课程与实际生产的联系,对学习微生物有了更强的目的性。学生们普遍反映微生物课是一门听得下去、学得进去的课程。

3.2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主动性学习;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87-02

环境微生物学是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普通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基础,该课程也为后续的应用微生物学和微生物资源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教学面向本院的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给水排水等四个专业二年级的所有学生。本课程分两部分: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原理,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原理等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中经常使用的微生物技术并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教学效果对整个学院的课程体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数高校对各门学科的课时安排普遍较紧,本校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就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并在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在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方法,教材选择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教材是体现教学要求和包含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合适的教材选择尤其重要。市场上有关环境微生物学的教材琳琅满目,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特色的教材包括王国惠教授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王家玲教授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任南琪教授主编的《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等,注重突出微生物的独特性和微生物学在工业发酵生产中应用的教材以杨汝德教授主编的《现代工业微生物学教程》为代表,突出微生物基础理论和技能,同时符合生物工程课程体系的教材以诸葛健教授主编的《微生物学》为代表。但是核心内容大都一致,考虑本院学生的专业偏向工科和农学方面,因此选择了王家玲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作为课程授课的主要参考教材,很多高校如山东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制定参考书就是选用该教材。该教材知识点简洁凝练,条理明晰,在每章节后有相应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完全符合本科教学要求[1]。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本课程和其他学科的内容是否交叉,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增删。针对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选修过生物学,适当减少中学生物中已经讲授过的一些基本内容;适当减少与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内容重复的部分,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部分、微生物的糖代谢途径等内容不再作为新知识讲解。适量增加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的知识点,如微生物学在环境领域的具体应用,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机理,微生物相关的肥料、农药等;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如分子生物学技术进展,比如说16SrDNA在细菌分类鉴定方面的应用、序列分析、数据库检索方法及其在微生物分类学和系统进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等。教学内容合理调整后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增加了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适当选择

1.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以板书、挂图或板图等形式介绍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教学信息量有限,特别是一些图像资料难以展示,而且教学过程往往都是填鸭式的,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则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的综合效果,具有清晰、美观、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的优势,但是课堂信息量增大后,学生出现跟不上记笔记、昏昏欲睡等现象,课堂气氛沉闷。基于每种教学方法优缺点明显,将其合理运用,比如每节课的脉络知识点,可以用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呈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从而使知识完整化、脉络化;讲授具体内容时,特别是重难点的知识点,如细菌的生长曲线、微生物细胞的分裂、蛋白质的合成,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影像资料,使抽象知识具体化[2]。

2.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理论知识内容丰富,微生物实验课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是理论课的一个很好的延伸。理论课上大量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越听越疲劳、越听越厌倦;实验课上则完全相反,积极动手,对不懂的知识勇于提问。如讲授原核微生物的特点“肉眼不可见”,通过实验课上显微镜的放大得以“可见”;再比如霉菌的菌丝形态、菌落特点,理论课只能以图片形式出现,而实验课上观察到固体培养基上黑根霉、黄曲霉等菌落菌丝的具体形态。实验课不但有课堂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基础实验,也有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综合专业技能的培养。将理论与实验紧密地结合起来,会增加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门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改变了传统的被动的学习状态,进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3-4]。

3.组织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尝试用专题讨论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老师的正确引导是一个组织专题讨论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1)准备阶段,及时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课题和具体准备情况,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老师要及时充分进行指导。(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当教学内容涉及到某个小组专题讨论的相关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容易理解和牢记相关的知识点。(3)安排学生到教师研究室参观,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和了解教师的科研活动,并介绍教师在科研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做好历年的学生专题讨论的整理和总结,并将好的作品向学生重点介绍并点评。

通过以上措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1)通过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集思广益,所涵盖的内容广泛,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2)开阔思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小组在广泛地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确定专题讨论题目,使学生积极性高涨。(3)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每个小组确定题目后,通过认真思考、广泛查阅相关资料、总结概括至撰写专题讨论稿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还能培养动手、归纳总结和独立思考的能力。(4)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由于专题的选题、收集资料、撰写、报告、答疑的整个过程需要每个小组全体成员的通力合作,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专题讨论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更认识地对待课程的学习[5]。

三、考试方式的改革

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是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地学生的课本理论知识的考查,其弊端在于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在思想上“唯成绩论,为考而学”,平时上课不认真,期末考试临时突击,投机心理和功利主义严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体现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老师无从改进教学质量。因此考试方式也要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改变,教学效果的最终评价改革为: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可以调整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由若干部分组成,主要包括网络教育平台的课程学习、文献资料检索、综述、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实验作业、上课出勤、课堂提问等方面。如果考试方式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而且,还会间接制约高等教育改革措施的推进以及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必要的课程改革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改革考试的方式之后,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四、结语

通过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性教学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为培养合格的环境类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许燕滨,许巍.环境生物技术“微生物学”课程教材分析与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12-113.

[2]王君,于智勇.多媒体手段在“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7(3):67-69.

[3]周开胜.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0,(10):424-426.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72-03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环境微生物学已是当今研究最活跃、取得成果最辉煌、对其他学科影响最大、应用前景最广阔、对人类和环境最重要的生命学科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集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工程学于一体的交叉型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既包括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又具有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对有害微生物的检测与控制等知识。不仅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后续专业课打好必要的微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实践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琐碎繁杂,感性认识差,需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对课程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性逐渐降低,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者根据五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心得。

一、上好绪论课,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绪论课是最轻松也是关键的一堂课,它虽然没有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逻辑,但它却是该门课程的一个缩影,是对课程进行了总体上的高度概括。在具体介绍绪论时,必须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具体实例,强调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具有息息相关的特性。尤其是目前环境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资源利用、友好材料、清洁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及研究热点、难点,指出近期科学工作者在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贡献,激发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热情。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地去学习、探究、发现,好的开端有利于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

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导语,教学导语应具有目的性、诱导性、趣味性,成功的课堂教学导语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1]。能有效控制学生的思维,引其渐入佳境。导语运用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创造一种愉悦的教学情境的同时,迅速将学生引入预设的教学轨道。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在抓住教材关键的基础上,才能精心设计出合理的富有艺术性的导语。比如在讲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先从利害角度介绍人与人之间关系有哪几种,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导出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类似关系,以便让学生豁然开朗。通过此类问答可以引起学生思考,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二、多媒体课件利用的合理化

与其他生物相比,微生物有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独特之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常涉及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描述性的内容,如果教学方法不好,常常会造成很多错觉。按传统的讲述加板书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很难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很难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同时频繁的板书,不但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且使得讲课思路的连贯性被破坏。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把实验仪器、课本、教材、实物等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起来,使抽象的微生物知识和某些抽象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的多媒体信息要素,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和控制,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把抽象性的、阐述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通过增强和丰富教学过程的外部刺激,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讲授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动画、影片等,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再加上生动的描述和启发式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良好。例如,在讲解病毒繁殖过程中,如果结合课件中的动画过程,就能够把握每一个步骤进行的具体程度和状态,加深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听得明白,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污泥膨胀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比较膨胀污泥与正常污泥的形态结构,增加认识。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的信息,向学生们介绍微生物在某方面应用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们对环境微生物的兴趣。在进行课本内容的教学中,还应适当补充当前工程微生物研究中取得的成果,阐述其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培养学生善于深入钻研的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有以下功能要求:课件应具有美观、和谐、色彩丰富、屏幕设计简洁明快、屏幕布局合理的用户界面;具有清晰的导航栏;具有良好的集成性及较强的互动性[3]。

三、教学内容传授的生动化

一方面,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在阐述性内容的讲解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通俗生活常识,既可以调节课堂的严肃气氛又可以使学生对课程产生近距离感。例如在讲解重金属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时可引用环境公害化事件如水俣病和骨痛病事件产生的作用机理;在讲解嗜冷微生物时,通过解释为什么冷藏在冰箱中的食物依然会变质的现象向学生强化嗜冷微生物的生理特征;以腌肉和蜜饯为例向学生解释什么是高渗溶液,什么是低渗溶液,等等。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力求将教学语言生活化、通俗化、形象化。如在讲授酵母菌时可以这样说“天才的酿酒师和面包师”,这么一句通俗的话,学生就可以知道酵母菌的两个主要应用:酿酒和面包发酵,这个时候如果再把酵母菌可以酿酒和制造面包的原理讲一下,学生必定很感兴趣;在微生物学的教学中可运用比喻的地方也不少,比如讲微生物的影印接种法的时候,用“盖印章”来比喻就比较形象[4]。另外,微生物的世界本身是一个微观世界,那么如果用“小人国”来比喻微生物世界,学生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再比如讲解微生物的大小,可以以大肠杆菌为例:大肠杆菌直径0.5μm,长度为2μm,光这样说学生可能没有什么印象,如果拿实际生活中的东西来和它作一下比较,效果就会好得多,如把大肠杆菌的大小跟芝麻粒和人的头发丝比,留给学生的印象就深刻了。此外,还可以采用双语教学,对部分章节的教案及多媒体课件中的专业名词,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来增强学生对专业概念的理解,促进师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例如:在讲解“荚膜”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先让同学们回忆英文单词“capsule”的汉语释义,为胶囊;太空舱等。引导学生概括胶囊、太空舱的特点,结合教材中“荚膜”的定义,让他们形象地认识荚膜是细菌分泌出的,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的物质。以上这些教学实例证明,将理论知识生活化、形象化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5]。

四、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教与学互动

由于微生物学是一门正在飞速发展的学科,新的研究方法和领域不断被开拓,教材的更新不可能完全跟上研究进展的步伐。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的方法获取最新信息。例如,在第三章“原生动物与微型后生动物”章节的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前布置让学生在课下查阅同学们感兴趣的相关原生动物或微型后生动物在污水处理研究领域的前沿资料,并用他们熟练的计算机能力做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内学生也可以当一回老师,通过多媒体讲授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这样的课堂讨论和演讲使学生们不但掌握了具体的课程内容,而且也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学生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也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授课的参考内容。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和学生获得的信息量都增加了。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丰富教学内容。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是基础,科研是主导,任何教师决不能脱离科学研究而单纯地搞教学工作。只有长期参加科研实践的教师,才能使自己讲课的内容更加具有前沿性、独创性和启发性[6]。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充实教学内容,联系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应用到课堂教学。例如在讲病毒结构时,可以补充讲和人类密切相关的病毒,如SARS病毒、艾滋病毒及疯牛病病毒及其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应多参与科学研究,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并在教学中用教师的研究实践巧妙结合理论知识。例如在讲内生真菌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时,就应结合新疆草地资源实际情况,着重介绍本教研室研究项目: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在草地农业系统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内容。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实例进行讲解,这样贴近实际,通俗易懂,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师生关系亲近化

加强与学生的课内、课外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气氛是一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氛围取决于很多方面,除了要求教师有较好的教学技能和课堂控制能力之外,还与教师自身的性格、人际交往能力等教学之外的素质密切相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除了平时努力加强教学技能和提高自身素养外,还应充分注重与学生的课内、课外交流,注重对学生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的关爱,成为学生的朋友。例如在课间时间,教师可以播放提前在网络上下载的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知识性或娱乐性的视频,通过采取这一措施,使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缩小了,上课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建立起一个易于知识交流、信息共享、关系融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喻子牛,何绍江,朱火堂.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15-119.

[2]许喜林,杨汝德.《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多媒体教学初探[J].现代食品科技,2006,22(1):l13-114.

[3]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

[4]罗明,顾爱星,周刚.优化《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4):110-113.

[5]黄金林,藩志明,焦新安.“发酵工程”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5,22(5):46-47.

[6]崔恒林.《微生物学》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4):78-80.

基金项目:土壤学自治区重点学科资助。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学实践 综合实验 教改意义

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是我院预防兽医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必修环节,旨在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为后续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研究生很少有机会参与教学,因而教学实践的过程对研究生既是挑战又是锻炼,以下是我们作为研究生参与本科《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收获和体会。

一、实验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充分的备课对于讲好一堂实验课是非常重要的。微生物学实验的备课不仅包括熟悉实验原理、步骤和结果的判定分析,更重要的是能够进行熟练和规范的实验操作。实验前,把教材相关内容和实验教程认真看几遍,做到对实验内容了如指掌,这样在讲授内容时,才会感到底气足。每一个实验,我们研究生在讲课前,首先会先听老师讲解一遍实验过程,仔细看老师演示每一步实验操作,记好每步操作的关键点,这不但便于我们在讲课时突出重点,而且对规范实验操作也非常重要。

为保证实验的正常有序进行,实验前的试剂器材准备及预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比如,在进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实验时,需要用到家兔心脏采血制备血平板,我们必须根据上课的班级人数提前准备好实验用兔、采血器材等相关用品,并通过预实验检测各种配制试剂是否合格,这一过程充分锻炼了规划事情的缜密思维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实验操作中应思路和细节并重

实验操作时如果只是按照实验教程的方法步骤按部就班地告诉学生怎么来操作,那么不过是依葫芦画瓢,并没有真正掌握实验的精髓。为了让学生真正做到所学有所用,《兽医微生物学》实验中关于病原检测的内容全部设计成了综合实验,这就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实验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列出实验方案,我们在讲授本次实验内容之前会先了解各组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最后给出正确合理的方案。当然,对一些具体细节问题,我们也会加以引导和启发,让他们在思考中找到正确答案,而不是采取全盘的拿来主义。像革兰氏染色用到的染色试剂的作用是什么,染色时间,脱色时间为什么不能太久,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为什么染色的结果不同等,指引他们把这些小的知识点一个一个解决,然后串联整个知识框架,展现思路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要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实验思路,作为讲解者,我们首先必须保持整体思路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这个过程不仅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讲课的心理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应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进行微生物学实验时,由于很多实验直接与病原微生物打交道,因此需要特别强调“无菌”和“有菌”的观念,要求严格遵守微生物学实验室安全守则和学生实验守则,虽然多次强调生物安全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验过程中总有个别学生心中根本没有这根弦,比如不穿工作服就进行实验操作,还有的学生将用过的实验废弃物随手乱丢,这时我们会给他们耐心地解释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坏习惯可能会引起的严重后果。要求别人做到的事,首先自己要做到,教学实践也让我们改掉了一些以前认为无足轻重的坏毛病。课后我们会一起讨论讲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做好笔记,以便提醒自己在下次讲解时及时更正、补充或强调。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思路更清晰了,表达更流畅了,底气也更足了。

四、教学实践的收获

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对我们现在的学习能力是一种锻炼,对以后的科研工作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

1.充实了知识,规范了操作。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走上了讲台,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我们必须在每个实验前认真仔细地阅读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搞清楚其中的原理和现象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只有做到这一点,讲起课来不论是从整体框架还是精细步骤都能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并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另外,通过倾听老师的讲解和演示,我们可以了解重点和细节,从而更加规范自己的讲授内容和操作。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错误也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要正确操作,不能以讹传讹,误人子弟。综合性实验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写成科研论文的格式,在看他们的实验报告的过程中,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为后续论文的写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学会了合理安排、统筹规划。

从实验前准备工作起就要合理安排实验进程,今天要高压灭菌什么培养基,什么时间使用,15个实验班共需要多少实验材料,实验器材不足时怎样合理分配才能保证后面班级的实验课正常有序地进行,什么时候接上菌种才能保证实验如期进行等,这都需要我们提前做好规划,合理安排,才不至于实验过程中缺七少八。其实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提前做好规划,做实验尤其如此,否则因为准备不充分而使实验进行不下去只能导致前功尽弃。通过实验教学实践,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合理安排、统筹规划的重要性,这将为我们今后的研究生阶段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实践不仅让我们巩固了理论知识,熟练了实验操作,锻炼了组织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与伙伴互勉与合作的重要性。整个教学实践的工作量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我们一个小组的四名同学一起合作完成实验的前期准备、实验讲课中的相互提醒、实验后的讨论和总结等工作,也正是因为我们之间的精诚团结与协作才使教学实践顺利圆满地完成,这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任何工作往往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团队的力量,正所谓“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工作中如何保持与团队中其他成员的沟通与合作是相当重要的,此外,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所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不愿动手。别的同学在操作时,他就在旁边做“看客”;二是不敢动手。针对一些操作要求较高的实验,一些同学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畏缩心理,比如在给家兔心脏采血时害怕把实验动物扎死;三是眼高手低。像倒平板、画线分离等操作看起来简单,可操作起来还是会出现很多错误。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得让学生从思想上端正态度,认识到看与做的差异,操作多与寡的差异。诚然,再简单的实验操作也不会做一次就熟练,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达到操作自如的程度,因此建议微生物学实验室能定期开放,让有兴趣的学生业余时间可以到实验室继续练习一些基本操作。针对学生不敢动手的现象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当然,大胆并不等于蛮干,必须以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进行规范操作,这样实验顺利完成的机会才会更大。最后建议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成绩采用抽签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对实验操作规范的掌握程度。虽然由于学生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工作量会很大,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都值得尝试。

六、结语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极端条件;微生物;特征;生存环境

在某种环境中,微生物的寿命可以保存很长很长。据报道,在1.8 亿年前,被埋在盐岩中的细菌,由于高度失水而处于“假死状态”,当人们将盐岩试样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上时,“假死菌”竟然长出菌落,说明该菌起码保存生命力在1.8 亿年以上。有报告,2.5 亿年前的钾标本上的细菌,在一定环境下,仍可萌动起来。法国超低温生物学家贝雷雷尔估计,在17℃环境中生存1年的芽孢,如果在-270℃下可生存71万亿年。微生物生长的个体寿命并不长,但某些不生长的菌体(休止细胞)维持生命力却达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动物界比较长寿的是大象,可活几百年;植物界的老寿星是龙血树,可活1万多年。有些植物的种子是长寿的,如我国辽宁省的古莲子埋在泥炭中,经1000多年,仍有发芽力,被认为是保存生命最长的种子。但它们同微生物相比,都望尘莫及。

在生物界,微生物的身体微小,抗逆性强,所以可以飘游太空;有些细菌能抗高压,又不需氧,所以可以潜入地层深处。地球表面的生物圈有高限与低限的界限。就高限而言,生活的真菌与细菌的孢子可固着在尘粒和液体上,随风直上云霄,高度竟达1.8 万~2.7 万m。最近用气象火箭从太空抽取分散物,经实验室研究证明,从4.8 万~7.7万m高度的样品中检出了微生物。在高空或太空,微生物能抗低温、干燥和辐射。微生物比高等动物更能抗辐射作用。例如,哺乳动物(包括人)的辐射半致死量小于1000γ(伦琴),大肠杆菌为1万γ,酵母为3万γ,原生动物为1万γ,抗辐射微球菌(抗辐射最强的生物)为75万γ。短期(几星期)漂浮在高空或太空中的微生物有机会返回地面的话,又可安然繁殖后代。就低限而言,微生物生存的界限可能划在100℃的地层等温线上。100℃是发展微生物的临界温度。在前苏联巴尔金和乌克兰的等温线在1万~1.5 万m的地层中,在年轻的阿尔卑斯皱褶区则在1,500~2,000m的范围。深层石油均含有微生物,任何地区刚刚汲出的石油经过载片染色,菌体可在显微镜下历历在目。地层深处的微生物有3个特色:一不需氧;二耐高压;三抗高温。

微生物具有很强的抗高压能力。实验证明,酵母在500大气压下仍可保存自己的生命;某些细菌、酵母、霉菌能抗3000个大气压;植物病毒可抗5000个大气压。关岛附近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海洋的最深处,深度为11034m,压力约为1103个大气压,是地球表面细菌生存的最深处,而鱼类潜游的深度则为8300m。

在许多环境中,生长着抗高温的微生物。在湿草堆和厩肥堆有时会发生自燃作用,这种现象是由嗜热菌的代谢活动造成的。能产生高温的微生物有两类:嗜热性芽孢杆菌和嗜热性放线菌。前者的最高生长温度达65℃~68℃,其孢子暴露在100℃下可存活几个小时;后者最高生长温度为65℃。这两类微生物的联合活动,致使生存环境温度上升到80℃。

嗜热菌喜好温泉环境。在冰岛,有一种嗜热菌可在98℃温泉中生长繁殖。在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的温泉中,Bacilluscaldolyticuskz可在92℃~93℃(该处沸点)下生长。在实验条件下,该菌可在100℃下生长,在加压条件下,105℃下亦可生长。可以相信,在其他温泉中,同样也可以找到嗜热菌。

细菌孢子抗热性很强,有一种嗜热菌的芽孢在沸水中加热60h不死。有些细菌的孢子在245℃时也不死,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就萌动成细菌。一般细菌的芽孢在100℃下可忍受几个小时。

同微生物相比,高等生物的抗热性则不高。植物界最能抗热的大概是南非的生石花,不过只能忍受50℃的高热。脊椎动物生育的最高温度是50℃以下。

大多数的微生物都能耐低温。霍乱弧菌在-32℃下不失去生机。某些细菌在液态空气(-190℃)、液态氢(-253℃)中仍保持生命。在这样的低温下,痢疾棒状杆菌可冻藏3个月;肠伤寒沙门氏菌可长期保存。芽孢杆菌的芽孢在-250℃下可存活3周。很多微生物对低温是稳定的。如日本脑炎病毒在10的脑悬液中在-70℃下可保存1年、流感病毒在-70℃下保存6个月均不失去致病力。

低等植物中最能忍受低温的是藻类。血生腺衣藻能在-34℃下生长发育。高等植物中最能抗拒低温的是西伯利亚的辣根植物,可在-46℃的低温下开花。哺乳动物的可在液氮(-191℃)下长期保存。

氧化硫硫杆菌是迄今所知的一种最耐酸的奇异生物。在自然条件下,它们可将元素硫或还原性硫化物氧化成硫酸,使环境酸化,排斥其他生物。它们能在pH值为5的酸性矿水中生存,有的菌株可在pH值为0的溶液中生活。

在微生物界,有些细菌特别能耐盐,可在盐度很高的环境中生活,被称为极端嗜盐菌。最著名的代表是Halobacteriumsalinarium能忍耐12~36(饱和)的氯化钠浓度;Sarcinamorrhuac可在5~36(饱和)的氯化钠培养基中生长,它们细胞内氯化钠的浓度也很高,达23.4 。死海含盐量达19~26,水层清澈见底,没有任何高等生物,但却生存着几种细菌与藻类。世界上最著名的耐盐植物是盐角草,我国西北与华北盐土中最多,但只能忍受0.5~6.5的盐度,与微生物的抗盐性相比相差太远了。

开展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对于揭示生物圈起源的奥秘,阐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机制,认识生命的极限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规律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极端微生物中发现的适应机制,还将成为人类在太空中寻找地外生命的理论依据。极端微生物研究的成果,将大大促进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85~186)

[2]焦瑞身.今日的微生物学(第2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79~88)

[3]楼纯菊,吴复华.微生物的生活.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99~125)

[4]王曙光.环境微生物研究方法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45~147)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混合化工 废水 优化 处理工艺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250-01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废水的种类和数量迅猛增加,对水体的污染也日趋广泛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工业废水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所研究的混合化工废水,主要是针对化工工业园区而言,指园区内多种类型化工企业(如农药、医药、燃料、印染等)在其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这些废水经预处理后集中排入污水处理厂中,便形成混合型化工废水,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和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这类混合化工废水存在着污染种类多、毒害性强、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等突出特点。一方面,由于工业化生产的规模较大,这些排入污水处理厂的混合化工废水的量非常大,并且由于来源于不同化工企业,这些废水的水质成分较为复杂,水质波动也较大;另一方面,这些混合化工废水在进入污水处理厂之前虽经过了各企业的预处理,但是,由于这些混合化工废水的成分过于复杂,经预处理进入污水处理厂的废水仍然存在着色度深、盐度和氨氮含量高、可生化性低等工艺处理难点。

研究表明,混合化工废水的处理工艺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方法三类:(1)物理处理法:利用物理的方法对混合化工废水进行处理,主要的目的是将废水中的不溶性悬浮颗粒物分离去除。(2)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包括对酸碱废水、重金属废水的处理,酸碱废水的处理分为酸性废水处理和碱性废水处理。 (3)生物处理法: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物,把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从而使有机物转化降解成无机盐而得到净化。具体分为耗氧生物、厌氧生物、自然生物处理法三种,其废水处理的主要问题是除去下列成分:①含高生化氧需求量的化合物;②病原微生物和病毒;③众多的人造化合物。

一般而言,混合化工废水进入工厂后,典型的处理过程包括:一、废水的初级处理过程,即通过一系列格栅或格网,除去较大杂物,之后废水中可沉淀的固体颗粒在通过初沉淀池时,在缓慢的水流中沉降下来。接着,流水进入沉淀池。二、废水的次级处理,即微生物学过程,指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利用各种细菌和真菌的降解能力,使沉淀池中的上清液,包括溶解的有机物,在曝气池中进行微生物氧化。池中的沉淀物则被转到厌氧消化池中,在不同微生物种群的作用下进行特殊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微生物氧化,曝气池流出液将进入第二级沉淀池,这里的沉淀物将转到厌氧消化池。第二级澄清池中的上清液可释放到自然水体中,但是这种水还包含高浓度的无机营养磷酸盐和硝酸盐。三、废水的三级处理,该过程用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磷和硝酸盐的排放,使细菌和藻类大量迅速繁殖,结果导致水中的溶解氧减少),即通过化学沉淀除去磷酸盐和硝酸盐,再通氯气或紫外光对水进行消毒,从而使处理水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结合对上述传统的混合化工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笔者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对混合化工废水特性及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运行状况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得出以下工艺优化措施。

(1)合理延长水力停留时间(HRT)。混合化工废水优化处理工艺研究的首要目的是解决工业区污水处理厂混合化工废水处理的达标问题,即进水COD(化学需氧量)在800mg/L以下时,出水低于100mg/L。并有试验表明,水力停留时间(HRT)是影响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随着HRT的不断增加增加,混合化工废水中COD去除率呈上升趋势。另外,延长HRT,可提高处理系统抵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并有利于出水水质的稳定。

(2)选用好氧悬浮填料生物膜法作为完善混合化工处理废水系统中的SBR生化处理系统的工艺。研究表明,同样容积的好氧悬浮填料生物膜工艺和传统SBR工艺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前者对混合化工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在出水水质稳定、冲击负荷相同的条件下,好氧悬浮填料生物膜反应器具有更为优异的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对混合化工废水的无规则波动有着极强的耐受性,能很快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并且在经受大量废水的强力冲击后,恢复迅速。

(3)应尽可能地用更易降解的化合物代替生物降解慢的化合物。许多人造有机物,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被降解,降解程度主要依赖于化合物生物降解的速度。如果速度慢,化合物在污水处理厂的停留时间太短以致于不能完全降解,好氧和厌氧污水处理池中,复杂的微生物种群能降解天然化合物,也能降解合成化合物。实际中,大量化工工业合成的废弃物(如酚类和氯苯)的降解事实,已显示出在大量活性污泥存在下生物降解的高效性。然而,进行现实条件下生物降解能力的研究却至关重要,因为只证明化合物具备可生物降解的能力,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让该化合物在处理设备中快速降解以保证它能很快从环境中消除。这就要求在各类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中,应尽可能地用更易降解的化合物代替生物降解慢的化合物。

(4)加强化工废水污染防治的措施。优化混合化工废水的处理工艺自然是废水处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与此同时,加强化工废水污染防治的措施亦是必不可少。首先应改革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污染物,减少废水外排,加强进行综合利用和回收的效率;其次,必须外排的废水,其处理程度应严格根据水质和要求进行选择;最后,在各企业将废水排入污水处理厂前进行预处理时,各种化学工业废水必须根据不同的水质、水量,合理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例如,造纸工业废水的处理应着重于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减少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同时也应积极探索各种可靠、经济和能够充分利用废水中有用资源的处理方法。

总之,由于混合化工废水含有不同的化工企业排放的污水,其水质存在着较大差异,有害物质不仅含量多而且种类复杂,如果单纯采用传统的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污水处理效果多差强人意。因此,进行混合化工废水优化处理工艺的研究,对混合污水处理工艺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梁世中.生物工程设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

[2]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3][美]A.N.格拉泽,二介堂弘.微生物生物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 (Lour.)Merr.];挥发油;GC-MS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4-0912-03

Analyzing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Paederia scandens (Lour.)Merr. by GC-MS and Its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FANG Zheng,GUO Shou-jun,LIN Hai-xiong,LIN Xiao-yu,LI Hao-long,LIU Yue-hua,YAN Jiao,YANG Yong-li

(Department of Biology,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521041,Guangdong,China)

Abstract: The volatile oil from fresh whole plant of Paederia scandens(Lour.) Merr. was extracted with steam distillation methods and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analyzed by GC-MS.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oil was determined with oxford cup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5 peaks were separated from the oil and 97.15% of them were identified. The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e volatile oil were(E)-3-hexen-1-ol(31.95%),(Z)-3-hexen-1-ol(21.35%),β-linalool (16.66%), n-hexanol (11.34%),3-(Z)-hexen-1-(ol)acetate (5.58%), phytol (1.49%) and 2-camphanol(1.33%). The Bacteriostatic test showed that the volatile oil had good inhibition effects on Staphylococcus aureus, Bacillus subtilis, Penicillium notatun, Rhizopus nigricans, but the inhibition effect on Escherichia coli and Aspergillus niger was not obvious.

Key words: Paederia scandens (Lour.) Merr.; volatile oil; GC-MS; antibacterial activity

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是茜草科鸡矢藤属蔓生草本植物,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南部地区,粤东地区分布广泛。鸡矢藤具有镇痛、抗惊、解毒、消炎,治疗无名肿痛、降血压、抗感染及抗病毒等疗效,是我国民间传统中草药[1]。近年研究表明,植物中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组分[2],具有抗氧化、抗自由基、抗癌、防癌,调节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护肝、抗菌、抗病毒等功能[3]。目前,已有鸡矢藤挥发油等化学成分的相关报道[4-7],但可能存在地域差异,报道结果差异较大。本试验分析了粤东鸡矢藤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以期为鸡矢藤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鸡矢藤采自韩山师范学院东校区。

供试菌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青霉(Penicillium notatun)、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黑根霉菌(Rhizopus nigricans),均系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微生物实验室保存菌种。

石油醚、乙醇、亚硝酸钠、硝酸铝、无水乙醚、无水硫酸钠、氢氧化钠等均为分析纯。

1.2 主要仪器

FZ102微型植物式样粉碎机(北京市永光明医疗仪器厂),TC-15恒温电热套(海宁市华量仪器厂),低温冷却液循环泵(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SL320N型电子天平(上海民桥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P 6890/5973型GC-MS联用仪(美国惠普公司),8 mm牛津杯,UV-28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尤尼柯(上海)仪器有限公司]。

1.3 方法

2.2 鸡矢藤挥发油的抑菌试验结果

鸡矢藤挥发油的抑菌试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鸡矢藤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青霉、黑根霉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及黑曲霉则抑制作用不强。其中金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说明鸡矢藤挥发油对革兰氏阳性菌可能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鸡矢藤挥发油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鸡矢藤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青霉、黑根霉菌等菌株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对大肠杆菌和黑曲霉则抑制作用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陕西森林工业管理局. 秦巴山区经济动植物[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 吴立军. 天然药物化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3] 严礼国,曾凡坤,钟 耕,等.荞麦生物类黄酮研究现状[J].粮食与油脂,2002(12):22-24.

[4] 余爱农,龚发俊,刘定书.鸡屎藤鲜品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21(1):41-44.

[5] 马养民,傅建熙. 鸡屎藤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0,20(1):145-148.

[6] 马养民,毛 远,傅建熙.鸡屎藤挥发油化学成分和元素的定性鉴定[J].陕西林业科技,1999(2):16-18.

[7] 马养民,毛 远.鸡矢藤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陕西林业科技,2002(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