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酒文化知识

酒文化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酒文化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酒文化知识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web3.0的概念与特征,结合宜宾学院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践,探讨了基于we63.0相关技术下构建宜宾学院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基本框架,旨在为基于we63.0的我国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借鉴。

web3.0是在web2.0的基础上,让互联网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web3.0时代的特征就是把散布在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点以及用户的需求点聚合与对接起来,提供能够满足每一个互联网用户的个性化的、聚合化的高效率的互联网服务。当web3.0时代来临的时候,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也迎来了图书馆3.0oweb3.0跟web2.0一样,不是技术的创新、思想的创新,它是对we62.0深人发展的结果,通过改变传统软件行业的技术和经济基础来改变现有的一切。新的web3.0强调的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创新,代码编写、协作、调试、部署、运行都在云计算上完成。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web3.0的概念不仅仅是在图书馆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中进行服务,而且还在虚拟空间中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本文将探讨宜宾学院图书馆如何基于web3.0构建特色数据服务平台。

1.宜宾学院图书馆已开展的特色服务

1.1以地方特色为主建立特色数据库信息服务平台

宜宾学院图书馆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的三线城市—四川省宜宾市,素有“酒都”的美誉,地方文化资源丰富。WWW.133229.cOm宜宾酒和酒文化融合在民风民俗之中,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业的繁荣对宜宾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宜宾有许多历史性文化品牌,其中有中国酒王“五粮液”和叙府酒、梦酒、金潭玉液、故宫贡酒、南福酒等名酒。2009年宜宾市白酒产量达19万,拥有酒类企业100多家,其中销售收人上亿元企业6家,实现销售收入390亿元,利税72亿元,工业产值、销售收人、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国白酒工业的25%,25%,20%,占全省白酒工业的60%a,55%,65%。宜宾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酒也成了宜宾的支柱产业,形成了宜宾独特的酒文化与酒产业。2009年5月,宜宾市政府在《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强做大酒类产业的意见》([2009]20号)文件中制定了2010年宜宾市酒产业的发展目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宜宾地方经济,宜宾学院图书馆从2002年起筹建了中华酒文化数据库,共收集数据17967条(截止到2009年12月22日);为配合酒文化资源建设,2007年9月又专门筹建了酒包装文化陈列室,现收集酒包装3001多件。另外,2009年宜宾学院成立了发酵资源与应用实验室,12月又成立了“宜宾酒产业酒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研究与合作,目前学院正与四川理工大学联合申报“四川省酒文化中心”。

1.2研究用户需求以进行战略分析和准确定位

从目前查询的国内各种学术刊物、图书资料、网上信息资源,以及通过问卷方式对“中国酒网、中国红酒网、闻酒知香、酒之园”等近年来部分企业投资或企业化运作的酒类信息网站利用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部分酒类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低,信息收集能力有限,对信息加工服务能力的依赖性愈来愈强。而我国酒类网站平台结构设计不合理,信息孤岛问题严重,缺少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开发与利用,忽视技术成果转化,网站信息知名度较低,客户群较小,很难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在对我国酒文化网络信息化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宜宾学院图书馆对“酒文化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服务进行了战略分析和准确定位,从新的视觉更多地关注从数据一信息一知识,成果一产品到产业这一价值链的实现,从深层次的角度探讨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建设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专业化、特色化服务,架起一座与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企业沟通的桥梁,实现酒文化的知识共享和酒产业信息服务的联盟。

2构建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2.1硬件设备

由于web3.0支持多终端跨平台知识共享,所以基本的通信设备必不可少,如pc,internet,intranet,wap手机、pad及专用客户端等,而这些设备现在都已经普及,所以构建知识共享平台有充分的硬件基础。

2.2软件支撑

宜宾学院图书馆2010年引人商业化软件:北京世纪超星的medalink系统。该系统提供的元数据存储管理系统正是在吸收跨库检查的优点上进行改进的,通过优先对元数据进行存储和预处理去重新排序,为用户提供了互联网搜索引擎方式的检索体验,保留了对跨库检索的功能,为用户提供统一人口。其外文搜索系统是基于开放url标准的多级调度系统,能自动更新调度知识库,可以对125个国外最流行的外文数据库无障碍地查询。其主要的技术模块有:联合目录统一检索;统一认证;元数据建设;数字资源调度及推送;文献传递;统一结算;中心门户系统;远程访问。

2.3经费保障

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按照“开放、合作、共享、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向社会提供酒类科技文献共享和科技创新决策分析服务。争取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和企业赞助,对酒类元数据仓储题录信息进行加工,实行无偿服务。对部分增值报务,如原文传递、科技创新决策分析、产业情报监测分析等实行有偿服务。制定统一的收费和服务标准,根据成员提供的文献服务量进行结算和支付。

总之,不论是硬件设备、软件支撑,还是经费保障上,都已具备构建基于web3.0的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条件。

3构建基于web3.0的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框架

网络信息服务是指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网络提供和网络传递的服务活动。在充分考虑web3.0环境下知识共享的特点,设计了基于web3.0的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框架,该平台共分为3个层次:信息资源层、信息服务层和门户访问层。

3.1信息资源层是图书馆开展网络信息服务的基础

图书馆收集酒类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科技成果、政策法规、电子图书、视频资料等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形成酒类文献元数据仓储知识库。由宜宾学院与北京世纪超星数据有限公司利用madlink系统合作建设,并定期进行数据更新、分发和提供使用。

3.2信息服务层提供平台知识交互所需的基础功能和核心服务

(1)个性化知识搜索。web3.0的信息智能分析和过滤功能使资源的质量得到了一定的保证,用户提交检索信息,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开放api的服务,将满足成员不同需求的应用程序集成起来,形成多个智能过滤器,对成员的信息进行过滤;然后将过滤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接着访问数据库中的成员元数据并与酒文化特色库进行本体匹配;最后从酒文化知识库中搜索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化的知识。

(2)由于高校图书馆过去受到技术的局限,早期的个性化服务研究基本上只停留在信息定制、信息推送、个人借阅查询以及系统推荐等。而web3.0的出现,其跨网站的信息聚合、精准的智能搜索、高度的自主权等特点,使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能提供以下核心服务:酒类文献学术搜索、全文资源调度下载、原文传递、科技查新、定题服务、rss服务、酒产业服务、酒产业情报监测分析等服务。

3.3门户访问层该层是平台的入口‘

(1)多种终端接人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包括internet,intranet,wap手机、pad、机顶盒及专用客户端等获取信息。多终端平台是we63.0的特征之一,它能实现信息服务的普适性、公用显示装置与个人智能终端的通用,为用户的获取与共享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根据其功能和服务的对象设置了常规栏目与读者交互栏目。我们根据宜宾学院中华酒文化研究数据库的主题内容,将其分为9个子数据库:酒道论衡、酒的种类、酒的工艺(酿酒专家/酿酒工艺)、酒的器具、文化大观(包含酒的包装刀酒的典故/)的风俗硒的诗篇硒的知识硒与名人晒与时尚硒与文艺/中西酒文化差异)、酒与健康、酒与经济(酒界精英业咨询硒业厂商)、酒的法律、天下名酒。数据库的每一层都提供分类导航,以及题名、作者、摘要、主题、学科、机构、人物、基金等关键字进行智能模糊搜索,易于用户接受和操作。

(3)在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个人图书馆门户。在we63.0时代,图书馆的门户网站建设将发生根本性的革命,个人图书馆门户将取代图书馆综合化门户。它把信息聚合、智能搜索、信息微单元这些基础元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丰富的知识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求,从知识库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同时还可以从互联网上聚合其他信息,最终构建出自己的个性化门户,并通过它进行馆内、馆外资源的搜索。这样,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就可以了解每个用户感兴趣的主题内容,自动归纳推断用户的喜好,对新人馆、新上网的酒类资料进行自动推送服务,使用户能够通过信息的和订阅获取个性化的酒类知识服务;而且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企业作为个人门户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链接、共享信息单元。

酒文化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乙醇;酒文化;情境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3-006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22

一、问题提出

高中化学必修《化学2》“乙醇”是一节经典的有机化合物性质教学课。很多一线教师以不同的视角,通过实践和反思的方式,诠释了他们对模块、课时教学的理解,形成了许多精彩的教学案例。笔者对近几年发表于期刊的部分乙醇教学设计进行梳理,发现不同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策略选择上各显特色外,有一个共性之处就是:教学中或多或少引入了“酒文化”内容。如高欣漫等老师“酒文化诗歌朗诵”引课(化学教与学,2013年第2期);陈加柱老师“酒的精美图片及为什么酿造的酒越放越香?”问题思考开始(化学教学,2011年第9期);姜丽红老师“说说有关酒的诗歌和常见酒的度数”开篇(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还有一些教师从“酒是怎么酿造的?酒驾的危害及如何检测酒驾?”等情境进入主题等。

乙醇教学引入“酒文化”究其原因有以下:(1)从研究主体看,酒是乙醇教学最好的载体,且社会生活化显著;(2)从学习的主题看,苏教版教材将乙醇学习安排在“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背景中,引入“酒文化”非常契合;(3)“酒文化”(如诗歌、酿造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学生来说是耳濡目染,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有丰富知识基础。因此,将贴近生活的“酒文化”作为乙醇性质教学的素材是非常合理的,也是得到师生广泛认同的。但笔者也发现,大多数作者只是汲取部分“酒文化”内容,作为引课、激趣、提问、环节过渡的局部情境使用,很少将其整合作为课时学习的线索来设计,资源的功能、价值并未得到最大优化。基于上述梳理,笔者以苏教版《化学2》乙醇为对象,尝试“酒文化”为构架的乙醇性质教学。

二、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乙醇”是苏教版《化学2》专题3第2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化石燃料为背景”烃类性质知识后,接触的第一种烃的衍生物。教材将乙醇内容置于“食品中的有机物”视角下,让学生从“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背景下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凸显教材设计者的STS教学理念意图。同时,本课时乙醇性质学习后形成的基本化学观念,为后继“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醇类等知识学习奠定了基础。

2. 学情分析

本课时学习前,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乙醇的化学式、俗称、物理性质、可燃性以及简单用途有所了解,但初中并未涉及乙醇的微观结构、官能团和除燃烧以外的其他化学性质,学生对乙醇的认识总体上停留在较肤浅的表观层面,因此本课时对乙醇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的认识是学生知识经验的进一步拓展。之前的原子结构及烃类知识学习,学生对碳、氧原子价键有了一定的微观认识基础,因此乙醇结构、性质学体难度不大。但以官能团为核心分类思想的“官能团决定一类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内隐认识方法,作为新知识背后的化学基本观念,在本课时学习中需教师引导、学生感悟。

三、O计思路

如何将“酒文化”贯穿于整节课的学习之中?从生活切入,提出“传统工艺是如何生产酒的?(酿酒工业蕴含化学原理)”;饮食联系,认识“有关酒的民谚中包含着乙醇怎样性质?(酒作为调味剂所包含的化学道理)”;拓展应用,了解“乙醇具有哪些新的用途?(酒精溶剂、固体酒精、乙醇汽油等)”;健康饮酒;了解“酒是如何被人体代谢的?(酒的保存,乙醇、乙醛、乙酸间转化知识)”;将有关生活事实、现象、应用合理串联,融乙醇结构、性质于生活化问题之中,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提出――实验探究――符号表征――微观解释――问题解决等教学环节整合,环环相扣,构建乙醇教学的实效与艺术。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认识乙醇的分子结构特点,了解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学习对比,分析推断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规范操作,全面培养和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情感价值观]

(1)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过程

1. 酿造工艺,结构认识

[问题提出]展示浙江名酒――“女儿红(手工酿米酒)”。酿酒是中国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你们知道米酒是如何制备的吗?米酒的酿制中又包含哪些化学知识呢?

[小组汇报]研究性学习小组汇报“米酒酿制”工艺及工作过程。

(研究性学习小组2周前任务,并且展示产品甜酒酿)。

[师生总结]米酒酿制中的物质转化知识:淀粉葡萄糖乙醇。

(学生书写相应物质转化的方程式)

[科学史话]①据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学会酿酒和蒸馏技术的国家,酿酒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酒中精华是什么?――酒精,化学名称为乙醇。

②杜康发明酒的故事。

[提出问题]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结构又是怎样的?

[学生实验]乙醇分子模型的搭建。

[提出问题]乙醇结构究竟是哪一种(CH3CH2OH、CH3OCH3)?有无简单实验验证我们的模型假设?请说说你的想法及理由。

[讨论汇报] 乙醇与钠反应;乙醇结构中存在羟基,应该有类似水的性质;另一种结构(CH3OCH3)是两个相同的甲基,应该不与钠反应,因为前面学过钠储存在煤油中,煤油主要成分烷烃(烷基),所以不反应。

[教师质疑](对学生给予肯定)质疑:中间连接了氧的甲基也许性质变了呢?

[师生总结] 可以通过定量测定氢气的方式分析乙醇的结构。

[学生实验]无水乙醇与钠反应实验。

学生书写反应方程式: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出发,切入研究主题,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初中已了解淀粉转化为酒精知识)的联系;通过问题引导,师生共同探讨认识乙醇微观结构,初步建立物质认识一般思路。)

2. 饮食视角,实验验证

[提出问题]民谚:①“酒是故乡的醇”;②“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两句话包含着乙醇什么样的性质?

[学生总结]①乙醇易溶于水;②乙醇沸点低,易挥发,有特殊的芳香味。

[学生实验]闻乙醇气味实验;乙醇溶解性实验;皮肤酒精擦拭实验。

[知识拓展]①常见酒的度数枚举:啤酒含酒精3~5%,葡萄酒含酒精6~20%,黄酒含酒精8~15%,白酒含酒精50~70%。(以上均为体积分数)

②医学上通过局部皮肤擦拭酒精降温(高烧病人)。

[提出问题]如何将低度酒转化为高度酒(方言:“酒汗”)?(蒸馏)

[问题提出]在烹饪中式菜肴(如海鲜)时,为什么往往添加少量料酒和醋?

[学生回答]增加口感(香味),去除腥味等。

[学生实验]乙醇与乙酸制备乙酸乙酯实验;闻乙酸乙酯气味。

(此处不做反应原理解释)

[提出问题]醉虾(泥螺)、呛海鲜为何在制作中要加白酒,你知道其中道理吗?

[学生总结]酒精具有消毒作用,能够杀死一些有害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知识拓展]药用酒精的制备及其作用原理。

(设计意图:从酒文化中谚语说起,联系思考生活实际中“酒作为饮食调味品”广泛应用,通过动手实验、逻辑推理等方式完善乙醇物理性质认识。)

3. 拓展视野,问题解释

[提出问题]生活常识:①在餐桌上撒些米酒可帮助去除油脂;②可以用少量白酒去除家中墙面上粘胶剂留下的痕迹;

你们知道上述两个事实的化学道理吗?

[演示实验]酒精除透明胶带黏贴留下黏胶痕迹。

[学生归纳]酒精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可以溶解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等。

[学生枚举]中药酒、碘酒、藿香正气水、用无水乙醇清洗维护电子产品等。

[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固体酒精”作为燃料,加热我们的菜肴,这又体现酒精怎样性质?固体酒精是怎么回事?(学生窃语:干锅包菜)

[知识拓展]固体酒精制备:将工业酒精(乙醇)中加入凝固剂使之成为胶冻状。

[演示实验]“固体酒精燃烧”。(学生书写酒精燃烧方程式)

[拓展视野]①变废为宝:植物秸秆的利用――制备乙醇(2003年投产的吉林6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是国内燃料乙醇生产规模之最)。

②乙醇汽油与环保知识。

③乙烯水化法工业制备乙醇方法。

(设计意图:从“酒作溶剂的生活小窍门”为联系生活起点,关注“固体酒精生活应用”,拓展“乙醇汽油与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知识,建立、渗透研究物质的社会应用价值。)

4. 健康饮食,实验探究

[情境过渡]“饮酒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颇具人文情怀。你知道饮酒与健康的关系吗?

[知识拓展]①饮酒与人体健康小知识;

②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知识:乙醇通过血液流到肝脏后,首先被ADH(乙醇脱氢酶)氧化为乙醛,然后在其他酶的作用下,乙醛转化为乙酸,并最终被分解为CO2和H2O。

[动手书写]乙醇代谢相关化学方程式:2CH3CH2OH+O22CH3CHO+2H2O,2CH3CHO+O22CH3COOH

[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铜做催化剂)。

[符号表征]2Cu+O2■2CuO;CH3CH2OH+CuOCH3CHO+Cu+H2O,

[问题思考]①铜在反应中作用?氧化剂是谁?乙醇在反应中体现什么性质?

②生活问题:料酒保存不当容易变酸,你知道其中原因吗?

[联系生活] 饮酒后驾车容易引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交警可用快速酒精检测仪判断是否酒驾。(展示检测仪实物,介绍原理:乙醇在酸性下被CrO3氧化,引发试剂颜色变化。)

[提出问题]酸性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能否氧化乙醇?

[拓展实验]乙醇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设计意图:从“酒作溶剂的生活小窍门”为联系生活起点,关注“固体酒精生活应用”,拓展“乙醇汽油与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知识,建立、渗透研究物质的社会应用价值。)

5. 学以致用,归纳总结

[问题解决]请解释谚语:“陈年老酒格外香”的化学原理,并用方程式表示。

[归纳总结]学生归纳乙醇(CH3CH2OH)性质与结构的关系,渗透官能团决定物质性质认识思想。

六、教后反思

1. 情境题,凸显价值

教学情境作为经过教师加工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切的、包含问题的特殊的教学事件,其价值在于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素材和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化学学习行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化学知识、形成化学学科能力。

在乙醇教学中,教师选择引用“酒文化”内容作为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对乙醇结构与性质这一核心知识开展探究,同时情境中蕴含的学科问题能引起学生意义学习的心向,凸显了情境教学的应有价值。在具体情境引领下,教师通过设计不同层次问题,以串联追问,过渡衔接,质疑探究等策略,让学生经历了问题产生、解决、应用的完整过程,教学情境真正发挥了作为知识产生、建构的载体的作用。

2. 情境串联,巧妙设计

教学情境并非只是给知识教学加点“味精”,也并非只是在新课教学之前利用有关的实验、故事、问题等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的事物或场景。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遵从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知识的教学序列,科学地组织情境素材,适合时机有序地、及时地将情境呈现于课堂,让情境成为学生学习内容的组织线索,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乙醇教学中,教师将“酒的酿制原理,酒作为调味剂,生活应用小窍门,饮酒与健康等”情境内容串联,将“乙醇的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与转化”知识融合于情境之中,为学生搭建了认识乙醇性质的脚手架,设计流畅巧妙。

参考文献

酒文化知识范文第3篇

广西茶文化旅游的意义

一、茶文化与旅游的相互关系

1.现代旅游的特点

旅游是人类文明的体现,现代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消费,因此是广义的文化活动。现代旅游的六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都与文化水**融,密不可分。现代社会,人们之所以愿意花费较多的财力、物力、体力和心力去参加旅游活动,就是因为他们在付出的同时,满足了探奇求知的需求,探奇求知的核心是体验异地异族的文化。因此可以说,旅游是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一种文化活动。

人们在参加旅游的过程中,不仅要求能看到一些过去没有看到过的东西,而且要求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和有关知识。有些可参与性的项目,游客总想自己动手动口去尝试一下。有些具有可取意义的东西,游客总想带点回去与亲友共享、慢慢回味。因此现代旅游项目,通常必需具备观赏性、知识性、参与性、获得性等多种属性。使游客通过了一次旅游活动能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满足其某一方面的文化需求。

2.茶文化的靓丽之处

旅游文化包括山水文化、聚落(城镇)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烹饪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诗词文赋文化、书画雕塑文化、戏曲歌舞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花鸟虫鱼文化等。可以看出,茶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茶与山水、宗教、民族、民俗、烹饪、诗书画、歌舞戏曲、工艺美术又有密切关系。丰富多彩的茶类,具有千姿百态的茶叶外形和色香味各异品质特点的名优茶对游客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上茶区的山水风光、名寺名泉、各民族的茶俗风情、泡茶饮茶艺术、茶书茶画茶诗词、茶歌茶舞、工艺精湛的各种茶具,以及茶马司、葛玄茗圃、贡茶焙、御茶园、皇茶院等茶文化遗迹等,都是茶文化的靓丽之处。因此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3.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好处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对传统文化都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无论是茶文化的专项旅游,或是在一次旅游活动中,恰如其分地安排一些茶文化的内容,如观赏茶艺表演、品名茶、观看茶歌茶舞、观赏选购茶具、品尝茶餐茶菜、自己动手学制茶学泡茶、参观和考察茶文化遗迹等等,都会给游客带来新鲜感、愉悦感,既增长了知识,又愉悦了心情,达到了探奇求知的目的。

在旅游活动中充分利用当地的茶文化资源,把茶文化的知识性、观赏性、可参与性很好地与旅游结合起来,既可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宣传和普及了茶文化知识,弘扬了茶文化,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茶文化旅游的含义

茶文化是一定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它以茶这种实物为载体来传播与茶有关的各种文化,因此茶文化有着非常广阔的内容,它涵盖了多个学科与行业,如文化艺术、医学保健、科技教育、经济贸易、历史考古、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具体内容包括: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禅教、茶艺表演、茶与婚礼、茶事掌故、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祭祀、饮茶习俗、陶瓷茶具、茶馆茶楼、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方面。茶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内涵丰富的中国茶文化,当代茶文化精神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旅游即旅行游览活动,泛指为旅客提供休闲设施与服务的产业,涉及到政经史地法等各个社会领域。一般而言,旅游具有观光和游历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历时短,体验较浅;后者历时长,注重精神层面的人生体验;旅游既能锻炼人的身体,又能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体味生活的本来面目,平时不易得到的快乐通过旅游得到充分的释怀,并成为一生永久而美好难忘的记忆。休闲生态旅游成了当今人们外出旅游的趋势与方向。现代的旅游方式已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求新、求知、求乐”是旅游者普遍的心理需求,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广西茶文化旅游的意义相关文章:

1.关于旅游与茶文化的论文

2.关于茶文化旅游研究论文

3.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

酒文化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渗透;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15

众所周知,语言习得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由 J.Schumann 创立的文化移入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是现代外语学习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就是文化移入(acculturation)。Schumann 在阐述其文化移入模式时指出:“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just one aspect of acculturation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a learner acculturates to the target language will control the degree to which he acquires the second language.”(Schumann,1978) (外语习得是文化移入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文化移入将决定他对该语言的掌握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文化中学语言,将外语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是外语学习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对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有了明确的归定:“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包括: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英语中常见典故和传说;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英语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异同;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英语国家主要宗教传统。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更突出语用,注重对真实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无论是听力、单选、完形、阅读还是书面表达对跨文化语用方面内容的考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面积提高高中外语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内容呢?

一、通过词汇教学渗透文化意识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中的成语、典故、谚语等更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归纳、总结、对比这些词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含义。比如 dragon(龙) 在汉语中是吉祥动物,中国人将自己比作龙的传人,还有望子成龙的说法。而在英语中龙则是一种凶猛的怪物,常被看作邪恶的象征。因此,在译亚洲四小龙时就不说Asian Four Dragons,而要经文化转义而译成Asian Four Tigers。比如在学习第二册Unit 10, Lesson 39时,可就汉语里的“酒”字进行文化渗透。英语中不同的酒类有独自的名称,如spirit, wine, beer, brandy,champagne等。而汉语里没有分别表示不同酒类的单独名称,而要在统称的“酒”字前加上其他的词来区分种类,如白酒、葡萄酒、啤酒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中外不同的饮酒文化。对于英语中大量的成语、典故、谚语等,在学到相关词语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介绍给学生。如to shed crocodile tears(掉鳄鱼泪,猫哭老鼠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Penny wise, Pound 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等等。告诉学生对一些词语切不可望文生义,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特殊处理。

二、在对话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高中教材中的对话课体现了交际功能项目。为了达到在某一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交际目的,除了必要的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语用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为严重。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为了实现交际的得体性,避免不同文化造成的障碍及误解,英语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一定要将语言形式与语用、文化形式结和起来。自然对话教学中的语言呈现、反复操练是必不可少的,但要真正掌握某一交际功能,不能只停留在常识性的交际方式上,更要培养学生深层次的交际技巧,诸如语言的场景、说话者的交际风格、交际策略、交际意向等。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各种交际训练。

三、在阅读课文学习中了解英语文化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诸如英语国家的地理、语言、饮食、音乐、媒体等。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课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外,对英语语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语言学家Robert B.Kaplan 认为:英语段落的思维模式是直线的,首先提出论点,然后展开阐述论证。而东方语言段落思维模式是围绕主题的转圈子,不直接从主题入手展开讨论。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言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胡泓, 175 )。通过对中英文语篇模式差异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语言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避免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犯文化错误。

除了对语篇模式进行分析外,对课文中出现的习语、典故等需要教师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了解言外之意。

四、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常识性文化知识的讲解上,应创设各种语言场景,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去体验、感悟。尤其是那些与中国文化有差异的交际规则及言语行为习惯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操练,做到举一反三,熟练掌握。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中不同的语言(下转第30页)(上接第15页)功能,在不同语境中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逐步渗透,把握英语语言文化,进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在课外阅读中多向学生介绍积极健康的内容。涉及到颓废的、不健康的或不同意识形态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批判地认识。

酒文化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进口白兰地;中国市场;文化营销策略

白兰地,从狭义上理解是指由于葡萄发酵、蒸馏后得到高纯度酒精,再使用橡木桶储存而制得的酒类。从广义上理解则是以水果为原材料,在经过发酵p蒸馏p贮藏等工艺后酿造而成的酒类。我们日常所说的白兰地通常都是指由葡萄酿造而成的白兰地,若是以其他水果为原料而酿造而成的白兰地,应在前面加上水果的名称。白兰地产业无论是在生产、营销还是在消费过程中都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实际上,白兰地酒在中国也具有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它之所以不如白酒、啤酒的普及度高,很大程度是由于工艺局限以及宣传不足等原因造成的。近几年随着媒体宣传力度的加大,白兰地也逐渐出现在公众面前,成为了一种高端酒品。现阶段的白兰地市场,是一个集技术、传播与市场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本文以进口白兰地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现状为出发点,对进口白兰地在中国市场中的文化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

1进口白兰地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现状

11以制度推动发展

在白兰地市场的不断发展下,各种类型的白兰地陆续向市场推出,并出现在各大超市、商场的柜台中,这些白兰地的质量鱼龙混杂,一些酒商为了牟取利益将一些质量不达标的白兰地向市场销售。针对这一现象,政府不得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白兰地市场进行规范。2003年,我国首次出台了法律法规用于规范白兰地酒的成分和比例,2006年继续出台标准用于规范白兰地的产地与产量,直到2008年,我国法律进一步对白兰地酒的年份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这些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足以表明我国对白兰地酒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同时,这对白兰地酒制造商也具有一些负面影响。2012年禁酒令等政策的颁布,使中高端白兰地酒在我国的市场占有份额不断缩水,尤其是对进口白兰地酒来说可谓是致命一击,这就刺激了白兰地就业改革的产生。而我国食品工业的“十二五”规划又提到必须将白兰地酒的发展划入重点规划项目,逐渐使用果酒来替代传统的粮食酒,这对于品质以及工艺都极其具有保障的进口白兰地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发展机遇。

12与国产白兰地差距逐渐缩小

在大多数消费者理念中,白兰地酒始终是进口的更为醇正,认为国产白兰地酒不管是在种植、酿造还是储藏等环节的工艺都无法与进口白兰地媲美。在白兰地酒领域中,一直以来都有“三分酿造、七分种植”这一说法,就拿种植这一环节来说,国产白兰地酒制造商无论是在管理方案、制造工艺还是在人员素质方面都不如国外酒庄。但正是由于消费者的这一理念,导致国产白兰地酒商的危机感加深,开始在制造工艺方面大下功夫,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内白兰地酒商所生产的白兰地酒在市场中大受好评。在最近几届的葡萄酒大赛中,各种重大奖项屡次被国内白兰地酒商所夺得。由此可见,以往在品质、特色等方面都占据明显优势的进口白兰地酒正在被国产白兰地逐渐拉近差距。

13市场回暖

根据2016年海关的统计数据得知,进口瓶装白兰地以及散装白兰地的进口数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在前面三个季度中,瓶装白兰地酒的整体进口数量呈现出回温现状,而排名较前的进口国也未发生过大的变化,仍以法国为主。在M口数量方面,智利的增长率排名第一,新西兰的进口数量在2016年第四季度中也排到了第七位。而在国产白兰地酒方面,国家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1―6月,中国白兰地产量为221万升,同比前两个季度下降了454%,销售额达2514亿元人民币,与前两个季度相比增长了053%。由此可见,国产白兰地酒也逐渐走出了销量低的阴霾。

2进口白兰地在中国文化营销上存在的策略性问题

21难以建立理想的品牌效应

当前市场中销售的进口白兰地酒种类十分多,并没有较为突出的品牌,存在品牌张力不足的问题。品牌对于任何一个产品来说都是一种形象代表的符号,消费者在看到品牌时立刻能够联想到它所对应的产品是什么,然而在现阶段的白兰地市场中,基本没有任何能够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品牌,它所给消费者呈现的仅仅是一个眼花缭乱的格局。对于商品来说,没有品牌便意味着不存在品牌效应,从而很难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并吸引忠实的消费者。

22产品诉求缺乏明确性,卖点分散

进口白兰地酒在进入我国市场的初期阶段时,人们对于它的印象主要为“高端酒品”,要想在中国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这一定位必须得到改变,必须针对不同的人群推出不同的产品,满足各层次人群的需求。我国大部分消费者对于白兰地酒的文化缺乏了解,难以分辨年份酒、陈酿、酒庄酒等专业术语,因此难以辨别价格定位是否符合产品定位。此外,大部分进口白兰地酒商都是以自我审美及需求为出发点来设计产品卖点,很少考虑中国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尽管酒庄背景、 酿造工艺等内容时常出现在白兰地酒的宣传广告中,但是由于消费者普遍缺乏相关知识,导致这些宣传所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23市场推广与广告宣传无法同步

大部分进口酒商在白兰地酒的广告宣传中未考虑到宣传力度,导致宣传效果不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来自各种途径的白兰地酒广告,消费者在不断的广告刺激下逐渐建立了对白兰地酒的深刻印象,尽管如此,消费者却无法获取这些白兰地酒的购买途径。而在口味方面,大部分进口酒商在产品设计时未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仅以自己的喜好来判断中国人的需求,因此所推出的产品往往与中国消费者需求不匹配。在销售渠道方面,国外酒商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招商模式,如大型展销会等,而实际效果却微乎其微,甚至无法赶上人数规模仅为几十人的小型白兰地酒鉴赏会。

3进口白兰地酒在中国市场的文化营销策略

31将企业文化与产品特色相结合

进口白兰地在中国市场的文化营销无法离开企业以及产品自身文化的依托作用,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文化是最根本的指导纲要。企业必须让内部员工熟悉企业文化、产品文化以及产品的发展历程及属性特点,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加员工之间的凝聚力。此外,在向市场推广进口白兰地酒时,酒商也应注意产品特色以及产品文化的推广,消费者只有了解了产品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才会进一步刺激消费欲的产生。

32将地方特色与产品文化相结合

白兰地酒不单是一种商品,同时也是一种地方特产,因此酒商必须站在地区的角度来促进白兰地酒的发展。在西方国家中,这一类成功案例已不是特例,如法国波尔多国际葡萄酒以及烈酒展览会的开展,不仅有效加强了各国葡萄酒文化的相互交流,同时也对当地葡萄酒文化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力。

33将产品文化与餐饮文化相结合

目前,国外白兰地酒商通常都是通过与酒店、KTV等娱乐场所进行合作的方式进行营销的,这些娱乐场所的服务员会向根据消费者需求介绍相应的白兰地酒,但大部分服务员均未受过专业的培训,对于白兰地酒的产品知识以及文化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再加上国内白酒、啤酒的市场份额较大,导致这种营销模式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想加深消费者对白兰地酒的印象,国外酒商就必须针对自身品牌进行有效的宣传,并在传统营销渠道的基础上开通一些更具针对性的营销渠道,如白兰地酒餐吧、酒窖等场所。

4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白兰地酒与进口白兰地酒在品质、特色以及口感等方面的差距都逐渐缩小,在这样一个充斥着竞争的市场中,酒商要想冲破障碍,就必须从文化营销的角度寻找到新的突破关口,提升自己在中国市场中的占有率,从而实现进口白兰地在国内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牟德华,康明丽,等营销文化与葡萄酒的文化营销[J].酿酒,2014(5).

[2]王姣,冯仁德,邓俊超葡萄酒文化营销模式的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7):229-230

[3]杨吉华葡萄酒文化产业初探[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2(3):65-68

酒文化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言;文化;课堂教学;文化渗透;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英语教学是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事实上,语言习得与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由 J.Schumann 创立的文化移入模式( Acculturation Model )是现代外语学习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就是文化移入(acculturation)。Schumann在阐述其文化移入模式时指出:“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just one aspect of acculturation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a learner acculturates to the target language will control the degree to which he acquires the second language.”(Schumann,1978)(外语习得是文化移入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文化移入将决定他对该语言的掌握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文化中学语言,将外语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是外语学习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对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有了明确的归定:“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下是课程标准中对八级文化目标的描述:

1)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

2)理解英语交际中常见典故和传说;

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

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

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异同;

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8)了解英语国家主要宗教传统;

9)通过学习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更突出语用,注重对真实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无论是听力、单选、完形、阅读还是书面表达对跨文化语用方面内容的考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面积提高高中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1 高中英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途径

现行使用的高中英语教材是依据“结构――功能大纲”编写的,每个单元有一个话题及一个交际功能项目。每个话题均反映了中外不同的文化,每个单元的对话和阅读课文就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既体现了交际功能项目,又体现了知识文化。英语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现行英语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语用意识,重视交际文化的教学,因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

1.1 词汇教学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中的成语,典故,谚语等更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归纳、总结、对比这些词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含义。比如dragon(龙)在汉语中是吉祥动物,中国人将自己比作龙的传人,还有望子成龙的说法。而在英语中龙则是一种凶猛的怪物,常被看作邪恶的象征。因此,在译亚洲四小龙时就不说 Asian Four Dragons,而要经文化转义而译成Asian Four Tigers。比如在学习第二册 Unit 10, Lesson 39 时,可就汉语里的“酒”字进行文化渗透。英语中不同的酒类有独自的名称,如spirit, wine, beer, brandy, champagne等。而汉语里没有分别表示不同酒类的单独名称,而要在统称的“酒”字前加上其他的词来区分种类,如白酒、葡萄酒、啤酒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中外不同的饮酒文化。对于英语中大量的成语、典故、谚语等,在学到相关词语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介绍给学生。如 to shed crocodile tears(掉鳄鱼泪,猫哭老鼠),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Penny wise, Pound 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等等。告诉学生对一些词语切不可望文生义,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特殊处理。

酒文化知识范文第7篇

一、成都地区博物馆旅游的资源与大学生市场

到目前为止,成都共有历史考古、地质、名人纪念、民风民俗、酒文化、医学、钟表等专题门类博物馆约 86 家,其中,国有博物馆 5 家,民办博物馆 36 家。这 86 家基本涵盖了目前成都所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收藏馆、陈列馆、艺术馆。成都博物馆业藏品丰富、种类齐全、且富有特色。

成都市40多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约61万人(包括大专,本科,研究生)。据了解,文、史、哲、艺、旅游、设计、土木等专业的学生都与博物馆有相关实习的项目。成都博物馆旅游资源丰富,大学生数量庞大,换言之潜在旅游人数众多,市场庞大。研究大学生博物馆旅游需求对博物馆旅游的发展,甚至对文化的宣传及文化的保护都大有裨益。因此,成都地区大学生博物馆旅游发展前景良好,文化旅游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是趋势。

二、存在问题

大学生博物馆旅游有以下问题:旅游宣传渠道少,力度弱,缺少重视;旅游产品单一,缺少特色,对大学生没有吸引力;博物馆基础设施,辅助设施陈旧,需要更新换代。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经营者自身经营水平有限,发展较为滞后,对博物馆旅游产品的特色并未深度挖掘与开发;旅游者自身对博物馆旅游关注较少,同时对文化旅游的兴趣不高,导致旅游动机不迫切,出游率低;政府不够重视,应加大对博物馆旅游的宣传与投入,将其发展成文化旅游的重要产品。

三、大学生博物馆旅游开发策略

(一)针对博物馆旅游开发策略

1、设计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比如加大高科技的投入使博物馆旅游融入现代社会,不再老套沉闷,展品的展示力求实物真品,并投入声光设备使人们加深对展品的印象,提高解说系统的能力以及解说人员的专业素质,使人们参观博物馆后能清晰的记住主要展品的基本特征,避免走马观花;开展合理的互动活动吸引大学生游览如作家签售会,著名学者讲坛,镇馆之宝展示活动等。

2、提供优惠政策,推出性价比高的旅游产品

针对大学生博物馆旅游,博物馆可以推出许多优惠政策,如学生票半价;学生结伴旅游人数越多票价越低;旅游后写游览感受,提出发展意见,改善意见,正面宣传博物馆可以抵扣票价等。所谓性价比高的旅游产品,即游客投入少,回报高,感觉游有所值,说到底还是旅游产品更丰富,更具吸引力,更贴合时代以及游客的需求。

3、加大旅游项目的宣传力度,吸引大学生旅游

博物馆旅游的宣传可以分为虚拟宣传与实际宣传,虚拟宣传即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进行宣传,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大部分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博物馆旅游的相关信息,那么博物馆就可以在各大门户网站,学校的官网,社交网站上宣传自己,加大在互联网上的宣传想必可以事半功倍;实际宣传即博物馆工作人员前往高校进行宣传,小到派发宣传单,组织宣传讲座,大到带一些展品到学校展示,直观的宣传博物馆旅游。

(二)针对大学生旅游开发策略

1、在学校营造对文化知识追求的氛围

针对大学生在学校营造对文化知识追求的氛围,学校有计划的组织与文化主题相关的活动,如全校读书日,鼓励学生阅读书籍,书写感想同时交流心得;文化辩论大赛,筛选一些主题让学生进行辩论,交流;在大学里开办博物馆,为学生直接提供学习和了解博物馆的场所,让学生自己主动对文化感兴趣,不再被动接受文化传播。

2、创办与博物馆相关的社团,加速相关旅游信息的传播

创办与博物馆相关的社团,加速信息的传播,学校校级,院级学生会创办与博物馆相关的社团,如文艺部,文化部,书法部等都可以增加与博物馆相关的社团,加大对博物馆的宣传交流,目的在于加速信息的传播,达到普及的效果,增加博物馆旅游的影响力。

3、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游览学习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游览学习。力求让学生自己对博物馆产生兴趣,自己愿意去博物馆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让大学生认为去博物馆旅游是一种潮流,不断向朋友同学正面宣传博物馆,作为大学生还要保障自己文明游览,最好还能够监督他人,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到他人,传播正能量。

酒文化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文化思考

语文作为最有人文气息的学科,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负责承载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种过程,文化的过程本质也就是人类不断人化的过程。关于文化,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人精神和生命的成长历程。作为文化的重要阐释和呈现方式,语文教学也自然集中体现了文化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被功利化和商业化,语文教育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文化教育往往会成为教学的盲点,语文中的各种文化因子,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掘和宣传,语文仅仅是一门必修课而已,而不是一门承载语言和文化精髓的综合学科,语文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彰显。因此,在素质教育观不断推进的前提下,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也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揭示语文中的文化因素,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增加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更高目的在于对学生的精神和灵魂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为处于成长期的高中学生指明方向。而且师生作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的主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实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在课堂活动中,共同营造文化氛围,完成文化传播的交往互动。其实,从某种程度上看,教育就是把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忘记后,记住所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也就是文化素养和文化气息。正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白华”,强调的就是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和文化底蕴。

教师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其自身的文化气质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是举足轻重。一个言行之中时时处处透出猥琐、自私、势利、庸俗的教师,很难培养出极具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学生。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耐读的书,他们可以衣着简朴,可以清瘦文弱,但他们儒雅、大气、真诚、严谨、诗意、幽默,兼之浓缩了人类精华的经典文本,会让教学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愉悦地进行。

因此,要在教学中完成文化传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一定要深厚。因为,对语文教师而言,知识的最精华处,其实是文化。一位教师只有具备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才能让教学步入至高境界。

二、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个性上看,解读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运用语言,进而领悟作品内涵和文化意蕴,融入文本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因子分解提炼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把文本所蕴藏的文化魅力散发出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本文化所寓意的精神和生命体验。

如在学习《边城》的过程中,教师除了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一些常规的内容给学生解释清楚后,还应该重点对文中的文化因素进行阐述。如对文中的湘西文化进行必要的阐述,在基于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把湘西的古朴民风和习俗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让学生体验到湘西变镇所特有的风情,包括湘西凤凰古镇的一些历史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就文中的对歌情节进行有节奏有目的的铺展,可以先收集一些湘西民歌作为教学资料,通过影音或者图片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评述,从而感受民歌中所渗透的各种文化因子,体验到湘西古朴文化的深刻内蕴,增长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素养。

在学习《胡同文化》中,教师可以以“文化”为教学的重点核心,把文化教育放在首位,在准备好关于“胡同文化”的各种资料的前提下,让学生讲讲自己家乡的胡同或者小巷,从中找出一些文化因子,同时与文本中所阐述的胡同文化进行比较,然后在对全班同学所提供的相关胡同和小巷文化进行整合,进一步扩大学生对胡同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能更好的让学生融入到课文中,解读其中独特的北国风情。一个胡同文化,不仅仅是胡同文化本身,它还涉及到一个地域的文化、民族文化精髓,对这些文化精华的阐述和解读,无疑是增加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此外,还可以从《听听那冷雨》中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从《兰亭集序》中解读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接受多种艺术形式的洗礼与浸染;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探求西方经典爱情悲剧的魅力之源。

总之,教材中蕴蓄着丰富的文化因素,需要师生以敏感的心灵、多思的头脑、丰富的情感和渊博的学识去感受,去揣摩,去挖掘,而不要草率掠过,流于肤浅,以免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和撂荒。

三、加强课外文化知识的培养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推广了很多年,但是应试教育还是整个高中教育中最核心的驱动力,大部分的高中教育都是围绕高考而进行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这也就直接限制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更多的是关注与学习息息相关的直接信息,而很少会主动去探索与考试无关的课外资料。教师在教学中也是以课本为主,所找的课外资料也是为习题服务,文化教育无从谈起。当然,在课时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语文教师也不可能花大量时间去专门上文化专题。所以,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上看,对课外资料的引入,还是要以课文紧密结合较为实际。

如学习《声声慢》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除了要对词本身进行细致的分析,对李清照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扩展文化的视野,把李清照的大量词作品作为课外资料引用到课堂中。以此作为宋词“婉约派”的文化研究资料,当然鉴于高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教师可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如教师可以对《声声慢》中的“饮酒意向”进行文化解读,也就是说教师要把文化的视野放宽,把“酒文化”在中国文人骚客的创作中起到的作用或者影响,作为一个文化节点,向学生阐述其中所意蕴的文化意义。或者与历史文化向结合,把北宋历史作为教学内容的背景之一,从北宋“朋党之争”事件切入,让“文与史”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都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在语文素养诸因素中,文化素养的积淀形成不像词法句法的习得那样简单,它须在长时间的感受、积累和运用中涵泳咀嚼,慢慢体味。文化素养的形成虽缓慢渐进,但是一旦积淀下来,融化在一个人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对语文教学而言,提高学科能力和素养都只是手段或途径,不是终极目标,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健康和谐、个性鲜明、全面持续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