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原微生物培训

病原微生物培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第1篇

一、切实提高对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特别是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事关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事关公共卫生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颁布以来,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条例》和有关规章和技术规范的要求,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执行不严、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防范知识缺乏,甚至存在违法保存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未经批准擅自开展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现象。同时,有些地方兽医主管部门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措施不到位,执法监督不严,对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不够。当前,我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各级兽医主管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度重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完善管理措施,落实监管责任,严防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工作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赋予兽医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是依法把好实验活动审批关。要严格执行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制度,未取得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格或者虽取得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格未经批准的兽医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对从事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动物病原微生物有关实验活动的,或者从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病原分离和鉴定、活病毒培养、感染材料核酸提取、动物接种试验有关实验活动的,必须经省局初审后,报农业部审批。

二是切实加强菌(毒)种安全监管。要严格执行指定保藏制度。除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和农业部批准的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其他任何实验室、单位和个人,不得保存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违法保存菌(毒)种和样本的,兽医主管部门要监督其就地销毁,或者立即送农业部指定的保藏机构保存。要加强菌(毒)种使用管理,实行菌(毒)种统一供应制度。保藏机构凭省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向实验室提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实验活动结束后,实验室要及时将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并建立销毁或移交记录。

三是加强对动物病料采集管理。要认真贯彻落实《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切实加强动物病料管理,防止采集和使用病料不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除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农业部或者省局批准,不得擅自采集、运输、保存病料;不得转让、赠送已初步认定为重大动物疫病或者已确诊为重大动物疫病的病料;不得将病料样本寄往国外或者携带出境。

四是做好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填报工作。“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各级各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施设备、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管理状况以及保存利用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等情况进行收集、统计、分析的系统,通过该系统逐步建立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数据库,是兽医实验室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按照《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填报说明》的要求,明确专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动物疫病检测、研究、教学、菌(毒)种保藏以及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等单位的兽医实验室基本情况的网上填报。

五是加强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宣传和培训。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每年至少举办一期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班,对兽医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进行培训;兽医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六是做好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兽医实验室备案工作。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兽医实验室的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省辖市兽医主管部门备案,省辖市兽医主管部门应于每年12月份将备案情况汇总后报省局。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临床实验室除了满足质量和能力要求外,还要符合生物安全要求。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体系由实验室的管理、人员、环境、设备、供应品、方法等要素构成,它们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或相互依存,其目的是为了确保人员安全、样本安全和社会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1]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人或环境的危害程度,将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分为Ⅳ个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而我们基层医院实验室面对未知疾病的标本,则无法预先判断标本中所带的致病微生物的高危程度,更难确定哪种类型的检测应该在哪级微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因此,基层医院实验室的设施、建设、设备、操作规范等必须达到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标准,以防备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目前,基层医院实验室存在布局不合理、消毒设备落后、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意识淡薄、生物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等现象,笔者经过多方面了解,结合本室情况,浅淡基层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主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1 主要存在的问题[2]

1.1 实验室的设施和设备不符合要求,如实验室的布局不合理,结构老化,废水排放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生物安全柜的安装不达到要求。

1.2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制度缺乏操作性,难以落实。

1.3 实验人员配制及培训不足,生物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意识淡漠、操作不规范。

1.4 缺少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和应急体系与预案。

1.5 生物安全管理力度不够,领导层更多的重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相对忽视了生物安全管理。

1.6 医疗废物的处理不够规范。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实验室在选址和建筑物间距虽没有特殊要求,也不要求有单独的建筑物,但还是强调要与办公用房的其他公共用房隔离,尽量自成一区或设在建筑物的一端,远离公共活动场所。对功能接近的实验室最好集中布局,尽可能减少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实验室的内部布局一般分为清洁区和污染区,必要时应增加半污染区。若为负压实验室,最好在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考虑增设缓冲区,以保证实验室的压力梯度。一般实验室废水的排发的种类不同,采用不同的排水和消毒方式对废水进行无害性处理,才能对外排放。这就要求实验室必须设立独立的污水处理系统。实验室应备有生物安全柜,安装生物安全柜时,要考虑到房间的通风和排风,不会导致生物安全柜超出正常参数运行。生物安全柜应远离门、远离能打开的窗,远离行走区,远离其他可能引起风压混乱的设备,保证生物安全柜气流参数在有效范围内。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与致病微生物接触[3]。

2.2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负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定期对有关生物安全规定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目前,对于一个单位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认识并不完全统一,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形式只是为目的服务的,只要考虑到涵盖生物安全的一切要素,紧密联系单位实际,依法建章立制,设计科学、合理、可行、便于管理和使用的制度,达到保证安全的目的,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可以接受的。

2.3 “硬件、软件和操作者”是构成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三要素,而其中人是核心要素。如果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安全意识淡漠、操作不规范,多高级的设施也发挥不了作用,再好的制度也得不到落实。因此,有计划地开展人员培训以提高实验室相关人员的素质甚为重要。单位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还应当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每年组织对其进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必要时应当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接种,保证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因操作意外感染而导致传染病的传播。

2.4 实验室设计建造之前应进行规范的危险度评估,在实验活动中实行实时评估,并在随后进行定期阶段性再评估。评估主要依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4]划分微生物危害程度以及相关背景资料,同时考虑实验室活动中可能涉及的传染或潜在传染因子与预防措施、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经验等其他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它帮助实验室的设计者和操作者确定实验室的规模、设施和合理布局,评估职业性疾病风险,制定相应的操作程序与管理规程,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减少危险性事件的发生。生物安全实验室发生意外事件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因此在从事某项危险的实验活动之前,必须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实验室感染事故应急体系预案,并通过培训,定期演练,使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熟知。

2.5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力度不够,直接导致规章制度不完善,给生物安全带来重大隐患 。当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工作,加大对基层医院的扶持和指导的力度。对基层医院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改善医院设施和实验室的环境。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负责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管理,承担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检查、维护实验设施、设备,控制实验室感染的职责。

2.6 实验室应根据国家规定的要求建立实验器材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工作程序。应遵循根据我国制定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应当制定规章制度和应急方案;及时检查、督促、落实废弃物的管理工作,对本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培训,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5]。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建立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加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施和设备的投入,提高检验人员生物安全的防护意识,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规范实验室操作技术,做好应急体系与预案,持续不断地对具体过程进行评估、审核和改进,同进制定出更高的标准,确保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确保各个环节的完善,防止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基层实验室目前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当地卫生主管部门、上级医院、上级专业技术人员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保证基层医院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靠大家共同努力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2OO4.

[2] 王利平.基层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3):1672-1673

[3] 丛黎明.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4:12-16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

随着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微生物检验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及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与实施[1],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日益繁重。但安全问题仍是工作中的重点[3]。由于微生物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微生物实验室要接触病原微生物和生物指示剂所引发的生物安全问题。

在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中,检验生产检品时的微生物感染预防问题;微生物培养物污染环境问题;微生物菌种安全保藏问题;生物指示剂保管问题;微生物废弃物处理问题等,是噬待实验室管理人员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在基层微生物实验室工作及管理经验,认为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验室人员管理是基层微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

在影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诸多因素中,人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4]。只有保证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和对生物安全设备良好操作和使用,才能保证在检验生产检品时微生物感染预防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好基层实验室人员的管理工作。

1.1强化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知识

定期对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对新进人员也要进行相关安全方面的培训,保证实验室人员掌握个人防护、实验室操作技术规范、消毒与灭菌、菌种保藏、生物指示剂保管与使用、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建立培训档案。全面提高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工作的认识水平。

2.规范的消毒与灭菌是保障基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

基层实验室由于每天需要完成大量的检验工作,加之品种丰富,产生的微生物培养物也日以增多。因此必须对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废物进行灭菌处理,才能作为普通废物处理,对操作中可能产生的迸溅或泄漏,必须通过消毒处理,以达到对操作人员的保护,每次实验后,要按照实验室卫生消毒规范进行消毒处理。

2.1实验室消毒实验室空气消毒可采取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另外每周安排进行一次臭氧杀菌;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可采用配制一定浓度的酸酚或碱酚消毒剂进行擦拭。

2.2生物安全柜消毒每次进行实验前后用75%酒精擦拭工作台面,四周及玻璃挡板内外侧等部位来消毒。

2.3仪器消毒制备菌液使用的移液枪、移液吸头、离心机等在使用前后都应进行消毒,灭菌。

2.4其他一般的实验器材采用压力蒸汽和干热灭菌消毒,实验人员每次使用后要消毒灭菌。实验后要及时对使用的实验台面和有关仪器设备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严禁存放不必要的物品,保持洁净气流不受干扰。

3.落实好微生物菌种保藏及生物指示剂管理制度

实验菌种是生产单位微生物检验部门的重要生产资源,故而它是细菌工作中不可缺少而又具有传染性的生物学因子。为了保证安全,对菌种必须妥善保存和保管。

生物指示剂作为产品工艺验证的实验用品,因含有耐热芽孢细菌,故其管理方法应与菌种管理一致。

4.实验室废弃物管理

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是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切实安全的处理感染性废弃物,必须掌握生物安全废弃物的种类,并严格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从而保证对实验室感染和周围环境影响的控制[5]。

由于生物实验室感染性废弃物属于医疗废弃物,必须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2]规范废弃物处置,防止感染发生。

4.1对感染性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

(1)实验过程中的固体感染性废弃物应弃置于专用的固体感染性废弃物收集容器。

(2)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液体感染性废弃物应放在硬质、防漏且耐高温高压的,有标识的专用容器中,对于产生的损伤性废物,应弃于耐扎容器内。

4.2对感染性废弃物进行处理

在实验室内所有弃置的废弃物,从实验室取走之前,应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处理,使其达到生物安全。其灭菌处理的效果要经过验证,废弃物应按规定统一存放、统一处理。

5结语

基层微生物实验室是检验部门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生物安全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对生产的药品提供质量的保证,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及实验之后的物品处理中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条例,加强对菌种、生物指示剂及仪器设备的管理,才能确保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保障生产企业的顺利生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

[3] 季建军康英芳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管理的几点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 2005,12(1):6-7.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 ; 实验室 ; 生物安全 ;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09-02

生物安全(biosafety)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指转基因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可能构成的危险或潜在风险。广义生物安全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指人类的健康安全;二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三是指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涉及到预防医学、环境保护、植物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农药、林业等多个学科和领域,而管理工作分属各个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国内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很多还局限在狭义的概念里。虽然国际上对此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一些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在实际管理中已经应用了生物安全的广义内涵[1]。生物安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有一定的时空范围,随着自然界的演进,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变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伤害,同时为了保证实验活动的科学性还要保护被检测对象免受污染。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就是指以实验室为科研和工作场所时,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2]。

近年来,随着禽流感、疯牛病、艾滋病、SARS事件、甲流疫情等疾病的出现和蔓延,以及炭疽病毒等生物恐怖事件引起的恐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加坡、我国台湾以及北京的实验室相继发生的病毒泄漏造成工作人员感染的事件,使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隐患变成了现实损害,这些隐患不仅是实验室的局部问题,而且已经涉及到环境安全(如危害物的泄漏、排放等)和社会安全(如危险品的逸出、丢失等),给各级各类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安全防护问题敲响了警钟,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3-5]。特别是2011年3月至5月,东北农业大学27名学生和1名教师,相继确诊感染了布鲁菌病,轰动全国。医学院校实验室和研究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工作场所,操作者在进行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学的涂片、染色、镜检、培养、鉴定等操作,临床检验中的生化、血清分型等不同实验操作时,都要接触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危险因子。而在实验过程中一些操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非常淡薄,自我保护意识或意识不强,对生物安全相关法规、业务知识了解不透彻,对来自实验室的各种阳性标本往往认识不足或存在侥幸心理,对生物安全的重视不够[6]。因此,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1.确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 依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2007年的被国际上公认的生物安全通用标准的《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5版),根据生物安全水平的等级及从事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将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4级,即BSL(Biosafety level)l、2、3、4级,我国称为P1、P2、P3、P4级实验室。①P1级:其中的实验室结构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接触不会引起疾病的实验室,应配备消毒设施等,如用于教学的普通微生物实验室等,具有1级防护水平。②P2级:其中的实验室结构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接触会引起发病但不严重的实验室,应配备生物安全柜等,并有明显的标识,具有2级防护水平。③P3级:其中的实验室结构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会引起严重甚至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实验室,具有3级防护水平。④P4级:其中的实验室结构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引起严重疾病且造成个体间传播,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事物及其毒素的实验室,具有4级防护水平[7]。P4实验室是生物安全水平等级最高的实验室。目前,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多属于P1、P2级。

2.建立健全、严格执行实验室规章制度 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颁发《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原则》、《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例》、《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等国家标准和有关法规。建立健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制订并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程。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开展生物安全自查自纠,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手册中详尽记载生物安全有关的安全知识。在掌握实验室所涉及的实验标本的来源、微生物致病力、传染途径、稳定性等有效的预防措施等基础上,制订有效的实验室清洁消毒、实验室废物的处理、实验室微生物菌种的保存和使用等细则。建立实验室事故应急预案和处理制度[8]。

3.加强师生的生物安全教育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培训;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从易到难,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9],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法规文件,加强技能培养。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重视生物安全,严格按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工作,学生实验亦把生物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实验过程中不发生任何差错。

4.优化实验室布局 实验室的整体布局应符合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同时根据本实验室生物风险评估结果、专业特点、样品污染程度不同,科学规划布局,建立合理工作流程。在科室内部应划分污染区和清洁区,清洁区、污染区之间应有物理隔断,同时在各个不同区域有清晰明显的标识,做到人流、物流分开,清洁、污染区无交叉。如:清洁区包括办公室、学习室和库房等,半污染区主要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及送检标本人员的公共走廊,污染区包括所有开展样本检测活动的实验室、洗消室。

5.配备安全设施设备 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对设施设备的要求各不相同。医学实验室多为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在安全设施上起码应满足:(1)实验室的门应有可视窗并可锁闭;(2)在靠近实验室出口处有洗手池;(3)实验室围护结构内表面及实验台表面应易于清洁、不渗水、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4)实验室如有可开启的窗户,要安装纱窗;(5)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应急照明。实验室最主要的生物安全设备就是生物安全柜和高压灭菌锅,实验室可根据所开展的临床检测项目和处理的检测样品种类进行选择和配备生物安全柜。在操作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实验间内一定要配备生物安全柜。安装生物安全柜的位置一定要选择远离人员走动及有潜在干扰气流的地方,以确保安全柜的生物安全屏障作用。废弃标本及实验后器械置于耐用、防漏密闭的容器中,通过实验室进入洗消室,高压消毒后方可统一销毁。

6.建立健康档案,加强个人防护 为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防止传染病的传播或扩散,维护公众的健康权益和社会稳定。应定期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至少一次健康体检,体检结果和病史归人工作人员健康档案。预防接种是提高机体对某些病原体的免疫力有效措施。充分重视防护装备的使用,做好实验人员手部、身体、面部、足部等防护,正确使用帽子、口罩、手套、护目镜、洗眼器、防护服等防护用品[10]。

7.定期进行生物风险评估 医学实验室生物风险评估是在样品采集、运送、处理及检测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可能带来的生物危害以及检测全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引起的风险进行评估[11]。实验室应严格按照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定期评估。查找实验室风险的来源,确定不同类型的标本、不同危害程度的微生物应处的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级别,明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进行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有效对抗风险威胁,最大程度避免风险的发生,努力实现实验室零感染。

参考文献

[1]曲萍,刘利兵,陈健康,等.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85-86

[2]周惠琼,汤一苇.科学认识医学实验室安全[J].中华传染病志,2007,25:129-131.

[3]张朝武,姚玉红,王国庆.从SARSCoV实验室感染看生物安全的重要性[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5):656-660.

[4]白淑萍,阎爱莉.浅谈基层微生物实验窒生物安全防护[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1):88-89.

[5]苏虹.关注实验室生物安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5):476-477.

[6]冯修猛,闫海润,李凯军.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及防护[J].实验室科学,2010,13(3):174-176.

[7]王宗军,刘辉,台凡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思考与建议[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0,(22)2:94-96.

[8]刘华荣,侯春梅,刘海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及对策[J].中国城乡食业卫生,2008.12(6):73-73.

[9]朱昌平,侯志红,李文红,等.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状况实证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11-14.

[10]杨萍,陈前进,曹春远.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J].福建医药杂志.2008.30(5):130-130.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     微生物检验;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在诸多领域的工作中都涉及微生物检验环节,如食品、药品等的检验,对保障相关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检验也是实验室检测的重要手段,根据检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微生物检验手段能更好地提升微生物检验效果与水平,这就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深入研究微生物检验技术,把握好微生物检验的发展趋势,使其在相关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1、 微生物检验技术概述

微生物检验主要是对部分产品(一般是口服的食品、药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开展定性或者定量检验的技术。该技术涉及诸多领域与行业,如食品、饮用水、外用或口服的药品、需灭菌的产品和化妆品等,此类产品卫生标准有明确的规定,通过微生物检验技术对其微生物污染实现严格控制,避免各类有害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而对广大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在微生物的常规检验中,主要的测定内容有需氧菌的总数、霉菌的总数、肠道的致病菌、化脓性的致病菌、食物的中毒菌、破伤风的厌氧菌、活螨虫和螨虫卵以及大肠菌群等。在微生物检验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检验的程序,在样品检验前一定要对操作的环境提前采取灭菌处理,操作期间谨防出现二次污染[1]。

在微生物检验中,基本操作有接种、分离纯化、培养、鉴定和保存等。在接种方面,常用的方法有划线接种、三点接种、穿刺接种、浇混接种、涂布接种、液体接种、注射接种、活体接种等。对培养基完成高压灭菌后,通过已灭菌处理的工具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含菌材料向培养基上接种。在分离纯化方面,若一个菌落内的所有细胞都来自一个亲代细胞,此菌落就被称作纯培养。在鉴定菌种时,用到的微生物要求是纯培养物,而纯培养物的获取就是分离纯化的过程,方法也有很多,如倾注平板、涂布平板、平板划线、富集培养、厌氧处理、单细胞分离等。在培养方面,以培养时对氧气的需求情况为标准,可以分为好氧培养、厌氧培养;以培养基的物理状态为标准,可以分为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在鉴定方面,主要涉及形态学的观察、生理生化的试验、化学成分的分析、基因型的分析、系统发育的分析等内容。在保存方面,基本原理是挑选优良的纯培养物,使其处于休眠状态,然后人为创造有利于其休眠的环境,使其在长期保存后依然具备菌种原有的优良特性[2]。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定期移植方法、液体石蜡方法、真空冷冻干燥法、低温冻结方法等。

2、 基因检测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进展

在微生物鉴定中,基因检测是一种新技术,目前已经研究出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此方法主要是对大量DNA的小片段进行检测,通过特定算法对个体检测的数据与参考基因的序列实施对比,发现可能存在的变异情况。以医学临床中的微生物检验为例,NGS可以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鉴定。对病原微生物的传统鉴定方法主要包括涂片镜检处理、分离培养、质谱和生化反应等,但此类方法呈现出周期长、灵敏度低和过程复杂等缺点,对分枝杆菌的菌种鉴定用时需30~40 d,对苛养菌、病毒等的培养条件也极为苛刻,大大增加了培养的难度。分子诊断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有效解决了上述病原体的鉴定问题,但不能解决未知的微生物检验难题,因为未知的微生物核酸序列也未知,无法设计引物,这也成为该技术最大的难题[3]。在NGS检测中,不需要对病原体实施分离培养处理,也不依赖已知的核酸序列,能直接实现标本的测序、鉴别,有效节省了检测时间、提升了诊断效率,在对未知物种和难培养病原体的鉴定中具有显着的优势。在对病原体的鉴定中,NGS的应用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分别是r RNA基因测序、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其中,r RNA基因测序法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细菌和真菌等鉴定,也是菌群分析环节的基础;WGS和r RNA基因测序方法相比,WGS能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适合在病毒的鉴定中使用。大部分的病毒是不可培养的,且存在高度变异的情况,NGS和基因芯片、Sanger测序法等相比,NGS具有更高的效率,也不需要设计特定探针,适用于复杂的临床标本病毒鉴定。

3 、微生物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鉴定的定义是以现有的分类系统对未知微生物的特征实施测定,以对其实施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大类区分,或对属、种和菌株水平进行确定的过程。在鉴定污染微生物时,一般结合鉴定的水平合理选择鉴定的方法。在微生物的鉴定中,传统方法(经典的生化反应、革兰氏染色的显微镜鉴别等)一般适用于大多数非无菌类药品的生产以及部分无菌生产环境中的风险评估。但在药品的微生物污染相关事件中,通过传统的方法并不能满足快速分型、准确鉴定和溯源分析等需求,所以,研究分子生物学时产生的基因型鉴定法逐渐得到应用[4]。

采用传统技术鉴定表型主要包括菌落形态的观察、染色、生化鉴定、显微镜检查等环节,呈现出成本低和便于操作等优点。但微生物表型存在一定的可变性,不同的生长环境会对其表观形态产生影响,如不同培养基内的微生物可能有不同的颜色。同时,传统表型鉴定技术对人员经验和培养条件较为依赖,在一些生长缓慢、培养难度大、需特殊营养的微生物鉴定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微生物鉴定技术逐渐在药品污染的微生物鉴定、溯源分析以及污染调查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此类技术实现了对传统表型鉴定的拓展与丰富,如生化鉴定系统(如VITEK和API的系统)、FTIR(傅里叶红外光谱)、MALDI-TOF-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以碳源分析为基础的全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脂肪酸鉴定系统等,有效提升了微生物的鉴定效率和药品质量的控制水平。

随着鉴定技术的发展,基因型鉴定技术被研发出来,这是一种以微生物的基因序列为基础,对其分子实施生物学鉴定的技术,不依赖微生物的培养,是一种现代化的鉴定技术类型。基因型鉴定技术和表型鉴定技术存在很大不同,其数据库较为完善,能以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为基础,通过差异分析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呈现出高效率、高准确度和高通量等特点。在自然环境中,约有10%的物种能以分离培养的方法获取,以微生物的培养为基础的传统表型鉴定具有很大的应用局限性,而采用基因型鉴定,以16S r RNA的高通量式测序法获取的微生物群落信息就十分全面。当然,基因型鉴定也有一定的缺陷,使用16S r RNA法时,不能对某些亲缘较近、不明显的特征序列类微生物进行准确鉴定;采用高通量的测序分析混合样本时,不能有效排除已死亡的微生物干扰因素等[5]。

4、 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很多技术类型,各有优缺点。为了有效地弥补各检验方式的缺陷,可以对多种方式实现联合运用。在选择检验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相应条件,特别是检验中对灵敏度的要求。因此,提升灵敏度、消除假阳性是检验技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关注内容。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微生物检验技术朝着高度自动化以及简便快速的方向发展。目前,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在自动化的仪器联合中,已经被运用于病原菌的诊断和鉴定、耐药基因的检测等方面。要想实现高质、高效和价格低廉等有效统一,就要改变临床中病原菌的检验现状以及传统观念,在各学科的交叉发展中,新型检验技术也会越来越多。

近年来,新型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如电化学和比浊法等技术,可以对药品内的活微生物实现直接测定;固相细胞的计数法以及流式细胞的计数法等,能分析微生物细胞内的特定成分。上述技术能提高药品检测的准确性,也能保证检测人员的安全,因此,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基于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想实现药品中微生物检验的进步,还要完善检验标准,提升相关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因为药品检验期间需要人工操作,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会对检测结果产生直接影响。为了提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对检测人员开展定期培训。目前,在药品微生物的检验中,软硬件设备都得到了显着改善,且药品的微生物检验技术也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对无菌制剂的研究已取得显着成就,推动着检验项目和方法、药典制定的依据等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6]。

5 、结语

微生物的检验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也逐渐产生了很多检验技术和方法,各有优点与不足。为了促进相关技术作用的充分发挥,还需要对检验技术不断进行研究,把握好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推动检验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梅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快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家庭医药,2018(7):59.

[2]李茂峰.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及其自动化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导刊, 2017(18):120.

[3]王颖临床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研究进展[J]医药前沿, 2017(23):6-7.

[4]郑小玲,王银环,陈君豪,等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国内外研究进展[]药物分析杂志, 2020(4):8-13.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皮肤性病门诊;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治疗对策

为了降低医院感染在皮肤性病门诊的发生率,保障患者以及医疗工作人员的健康,为其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和工作患者。必须要对皮肤性病门诊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了解和分析并且给予相应的管理改善措施,加强对皮肤性病患者的治疗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从2011年11月到2012年11月皮肤性病门诊科收治的皮肤性病患者共250例。患者年龄在23~58岁之间。总结归纳皮肤性比门诊科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并且针对高危因素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和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皮肤性病门诊科共有2名主治医生,主管护士有1名。对比科室在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没有采取严格的医院管理措施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1.2 方法

1.2.1 高危因素分析 将2011年本院皮肤性病门诊收治的2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别统计其年龄构成情况、营养状况、侵袭性操作情况等,分析其不同情况发生感染的几率,判断皮肤性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1.2.2 院内感染治疗方法 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的治疗,在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查,严格根据药敏结果开展治疗,合理选择抗生素。其中皮肤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好化脓性链球菌,棒状杆菌属,假单胞菌等[3]。因此可以根据患者的致病菌类型开展治疗。另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如局部的红肿,痛,硬等进行局部的辅助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常用的局部治疗外用药物包括有莫匹罗星,环丙沙星,红霉素,克林霉素等。若患者的感染严重时,则需要采取全身用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一线的全身药物有青霉素,头孢霉素和大环内酯类等药物。若患者出现耐药情况,除了根据培养结果调整药物外,还可以选择氟奎洛酮。

1.2.3 预防措施 根据高危因素的分析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3.1 加强人员培训,加强防范意识

通过加强医疗工作人员的防治意识,特别是护工工作人员,其对于医院感染的了解程度不深,当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间较时,常常不按照规定开展工作。增加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医院感染防控意识,相关的安全知识,并且作为常规的考核内容与绩效等进行挂钩。

1.3.2 环境管理 保持皮肤性病门诊的患者洁净是减少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传播的重要手段。每天需要进行湿式的清扫,门诊室中的各种物品需要采用过氯酸消毒液进行彻底搽拭。每天门诊结束后需要进行紫外射线的空气和环境消毒。皮肤性病门诊需要保持通风状况,使得门诊室内的空气能够得到角化。及时处理医疗废物,由于皮肤性病门诊的医疗废物具有较大的传染性,因此需要及时处理医疗废物,避免医疗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等传播,使得门诊的就诊环境大大下降,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

1.3.3 器械消毒和无菌操作 对于皮肤性病门诊的器械需要进行彻底的消毒,特别是直接接触到患者的皮肤和分泌物的器械,在每次使用前均需要进行彻底的消毒,避免发生器械之间的交叉感染。需要重复使用得分医疗器械必须要经过统一的清洗,消毒以及高压灭菌,严格遵守一人一用一灭菌的原则,在有效期内使用[2]。另外,医护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无菌操作是保证医护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避免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重要预防措施。

2 结果

2011年皮肤性病门诊的感染高危因素统计分析结果,具体的情况见表1。对比两个时间皮肤性病门诊科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其中2011年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1.6%%,2012年的院内感染为4.40%,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皮肤性病门诊是皮肤疾病和性病患者的就诊部门,由于两种疾病的传染性均较高,因此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临床上,大多数的皮肤疾病和性病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难根治性等的特点[4],因此特别容易在患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工作人员之间进行传播。皮肤性病门诊患者由于其自身受到疾病的影响,免疫力较低,使得医院感染更容易发生。

病情隐蔽是皮肤科疾病以及性病的主要特点。一方面是由于该类疾病出现的临床症状不会很明显,甚至没有明显的外观性的表现;另一方面,皮肤性病患者,特别是性病患者,多会出现于羞愧等的心理,导致该类疾病的病情隐瞒度增加,对于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的难度也相应增加。

由于皮肤病和性病的发病相对于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疾病的发病率要低,因此普遍人群对皮肤性病的病原微生物缺乏抵抗力,使得普通正常人感染皮肤性病的几率大大提高。皮肤性病门诊主要包括有医护工作人员和皮肤性病患者。其中皮肤性病患者,由于病情长且病情反复,患者均处于一种慢性带菌状态,患者的免疫能力会出现下降。加上多次往返门诊部进行治疗就诊, 使得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大大提高。另外,医院工作人员由于长期需要接触大量的皮肤患者和性病患者,这两种疾病的传染率相对较高,因此也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根据本文的结果显示,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是入侵性操作,门诊环境,医务人员的手部感染以及患者的年龄情况。诊断以上的高危因素,门诊科室需要注意规范相关医务人员的正确操作,保持科室环境的整洁,做好消毒处理工作等,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付玲利,门诊内科诊室预防交叉感染的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3):387.

[2] 王桂先. 基层医院门诊皮肤性病科医院感染防控对策. 中国医药指南,2010.8,8(24):3132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室医院感染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222

Abstract:Microbial room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hospital infection in importance of the work and found that micro-organisms exist in the new situation room of some old problems,propose their own solutions accordingly,thus further ensuring that the management of hospit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 carried out smoothly.Hospital infection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is the focus of hospital management.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quo of the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and put forward a sound management system to strengthe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building,strengthening the daily management of a number of measures.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到医院的许多部门,尤其是微生物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的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医院感染的监测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客观、及时准确的临床病原微生物鉴定及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对控制医院感染至关重要。因此,微生物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的监测中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1]。在医院感染中的病原生物学检验和医院环境的病原微生物学调查,保证灭菌、消毒的质量,推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及建设和执行医院的卫生制度和措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目前在西部不发达地区,多数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现状,可以说与医院感染监测的任务和地位所要求的相去很远,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从医院外部环境看,政府各级相关部门工作滞后,领导重视不够,观念落后。由于长期相关部门对细菌检验的收费标准定价过低,严重影响临床细菌学检验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分析等质量。目前还有一些县级医院仍将细菌室作为缓冲室可有可无,细菌检验可做可不做,硬件、软件落后,不但制约了微生物实验室的相关工作,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工作。

从医院内部环境看,目前微生物实验室所用的检验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采样及样本容器的不规范:比如痰样、尿样、便样,更不用说厌氧菌培养样本等,忽视在监测分析前的质量保证;②样本运送的不畅通:如采好的痰液和尿液不能及时的送检;③分离培养不标准:如一个痰液培养应该使用几种平板,应该有什么样的培养环境等等;④菌种鉴定的不标准;⑤细菌药敏检测方法的不规范:使用K-B法检测却没有对药敏平板及药品纸片进行定期的检测;⑥报告结果单纯,没有结合临床作任何解释;⑦保存不重视;⑧目前多半实验室仍仅限于对常见的普通细菌的鉴定,药敏,对一些难于分离培养的细菌如嗜血杆菌,L型细菌,支原体,厌氧菌,真菌等缺乏认识和培养鉴定技术;⑨由于临床医生对细菌方面的知识有限,造成对细菌检验的不重视[2]。

针对这些问题,①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根据《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规范》、《消毒管理办法》以及其他防止医院感染的有关规定,制定控制、预防医院感染的规划及措施;②定期向临床科室报告医院感染菌谱及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以供医院感染管理和临床医生用药参考;③对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进行定期监测;④微生物实验室作为一个检验专业,有责任向广大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关部门的信息[3],参与全院微生物及使用抗生素相关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意识,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提高送检率;⑤加强对医院重点科室和人员的病原学监测。发现异常细菌或有流行趋势及时通报相应科室,同时上报院内感染科,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我国也与世界各国一样面临着感染菌的耐药性日益增多的威协,尽管新的抗生素不断地研制和生产,但耐药菌尤其是多重耐药菌的递增越来越给人类增添麻烦,近年来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手段逐渐提高,取得较为明显的进步,但至今仍是检验医学各学科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目前国内药敏试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我国卫生部推荐的是按美国NCCLS推荐纸片扩散法(K-B法)和肉汤稀释法MIC,但目前所用的方法仍未统一和标准化;②市场所供的药敏试验的培养基、药敏纸片及MIC稀释板等缺乏严格的质控,质量难于保证;③细菌检验队伍力量薄弱,从检人员知识老化,缺乏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以及标准化的了解;④药敏结果报告慢,尤其是临床实验室脱离临床,缺乏沟通致使药敏试验结果不能满足临床治疗所需。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需要:①按培养要求选择高质量的培养基和适合各种细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如CO2浓度、厌氧环境、温度等等;②认真执行NCCLS的标准化方法并加强室内质控,分析前的质控、样本及分析后的质控审核,发送报告,反馈临床信息,密切联系临床;③对市售的药敏培养基,药敏纸片MIC稀释板等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④试验用的抗生素及临床常用抗生素应由医院控制院感委员会中临床医师药物学及微生物学专家共同按实际情况选定和查审;⑤加强地区间、国际区合作交流,学习新方法,引进新技术和配置必要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加强硬件和软件的投资,综合培训从检人员的素质,重视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队伍的建设;⑥密切监视耐药菌群如: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和耐高浓度氨基糖甙类的肠球菌,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β-溶血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耐头孢曲松的淋病奈瑟菌,耐泰能的肠杆菌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在我国出现和传播。

综上所述,微生物实验室作为一个检验机构,要有计划地向广大医务人员提供有关部门的信息,指导临床有的放矢地使用抗生素,增强广大医务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根有据,探索更有效的控制措施,预防医院感染[4]。

参考文献

1王文平,周敏,杨进波.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探讨.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9):7025-7026.

2程龙,程明,张桂华,等.控制细菌耐药性发展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中国医药导报,2008,5(15):101-102.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现患率;实查率

【中图分类号】R181.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301-01

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医院感染管理成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医院感染使医疗、护理变得更加复杂,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额外增加了住院费用,降低医院床位周转率和社会声誉。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现状,贯彻落实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我院于2010年10月26日进行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现将调查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2010年10月25日0:00-24:00期间所有住院病人,包括10月25日当天出院、转科、死亡患者,但不包括10月25日新入院患者。

1.2 调查方法:由各病区科主任、监测医生及主治以上医师组成调查小组,科主任任组长,感控专职人员负责全院整个调查的监督、指导和实施,调查前对所有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统一要求,统一表格,逐项填写。调查过程中,采取调查结果和病历调查相结合,要求床旁调查以询问和体检方式进行,每个病人至少3分钟,着重注意住院时间长、病情严重、免疫力下降和接受侵入性操作患者,并严格按诊断标准确定是否为感染,如有诊断疑问,小组讨论后,由组长确定。

1.3 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卫医发[2001]2号)。

1.4 资料处理:调查所有资料,由感控专职人员录入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数据网络处理系统(2010)版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现患率:本次调查日住院患者387例,实查384例,医院感染现患实查率99.22%,调查的384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1例12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86%,例次感染率3.13%,较国内4%-8%为低[1]。

表1 各科室医院感染情况

2.2 各科室医院感染情况(见表1) :共调查临床21个科室,ICU发病率最高,可能与我院ICU是混合科,病种较复杂,因医院建筑设施限制没有隔离室,病人较多,难以做到彻底终末消毒,ICU流动水设施少,不能实行有效洗手,影响了医护人员手依从性,而各项侵入性操作都通过手完成,引起细菌移位导致感染。有报道,由手传播细菌造成医院感染约占30%,可见医务人员洗手或手消毒不可忽视[2]。

2.3 医院感染部位(见表2):本次调查感染部位下呼吸道感染居高,占50%,与我国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相符合[3]。其次是皮肤软组织,占25%,可能与患者接受侵入性操作机会多,如吸氧、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等易造成粘膜损伤,另外病区内探望、陪护人员多,流动人员增加是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采用紫外线消毒时,对病人眼睛易损伤,使护士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矛盾心理,使其成为形式化管理。

表2 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

2.4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3):调查日使用抗菌药物237例,抗菌药物使用率61.72%,其中单纯预防用药占66.25%,与临床医师未严格把握抗菌素使用应用指征有关,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督查,减少预防用药。

表3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5 医院感染病原体送检情况(见表4):本次调查抗菌药物使用目的为治疗及治疗+预防共80例,送检标本15例,送检率为18.75%,临床细菌送检率低,远远小于卫生部达到35%要求[4],提示临床医师根据药敏试验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上认识不足,经验性用药普遍,应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师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的教育,强化病原微生物检测。

表4 病原体送检情况

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我院的医院感染管理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改善医疗条件,强化疾病分类管理,增加病区隔离室,加强空气消毒,控制陪护人员,减少人员流动,增强抗病能力,增加病区内流动水洗手设施,提高医护人员手依从性,减少交叉感染,尽量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重视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督查与反馈,加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及利用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经验应用能力,加强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培训,有效防控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193所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学杂志,2002,12(8):561-564

[2] 任渝江,刘伟,郭昆华,等.部队中心医院414例住院病人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J].西南国防医药,2008,2(18):3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