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健康养生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养心”的境界。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人体健康与长寿诸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后确认:每个人的健康与长寿,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作用。而影响人体健康与长寿最主要的个人因素中,个人的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均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医学研究也表明:除饮食起居之外,人们情绪的好坏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人们心理平衡的作用足以超过一切保健措施的总和。当人们遇到精神压力而处于紧张、愤怒、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时,均能引起生理上的某些异常改变,如果时间较长、反复发生,则可能由人体生理功能性的改变逐渐演变为器质性损伤。足见,缘于心理失衡而导致的诸多心理疾病是最终形成生理病患的主要诱因之一。

作为一个自然人,其健康的标准应当是:“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这就是说,一个人不仅要在生理上保持健康态,更要在心理上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如果能够让人们的心理经常保持平和、良好的状态,诸多生理方面的疾病便能够避免或是延缓发生。

人的心理平衡,是人的某些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矛盾在认识和感情上获得解决的表现,是人的个体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客观性的反映。

那么如何判断人们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一看,能否达到人格的完整与社会发展相和谐。人格,反映了个体的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大凡心理健康的人的整体自我感觉良好,他的气质、性格和理想、信念等都是积极向上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均能采取恰当的灵活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合理、稳妥;对于外界刺激不会作出行为偏颇的不良反应。

二看,能否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作为心理健康的人总是愉悦、满意的情绪多于悲、忧、怒等消极的情绪,并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以保持喜怒哀乐和正常的心理状态,心情总是开朗和乐观的。

三看,能否做到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相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四看,能否做到与他人友善相处和社交关系的正常态。心理健康的人总能善于和乐于与他人相处,经常相互友好交往、良好沟通,不仅能了解和理解他人,也能为他人所了解和理解;对社交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为充分的安全感,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

五看,能否正确面对客观现实。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的环境及现实情况,能够作出客观的评价,正确对待;能够主动适应外界现实并与之保持良好的接触;有充分的自信心,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突发事件能够沉着应对,恰当处理。

六看,能否充分了解自我并正确评价自我。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自知之明和较好的自控能力,生活目标明确,且能努力进取,做到知足常乐,始终保持心理平衡。

纵观浩如烟海的古书典籍,有关“养心”的论述比比皆是。我国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开局篇中就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学观点,以强调人的生理平衡与心理平衡,精神安适与预防疾病的相互关系。我国古代儒学先师孔子亦提出:“学而忘忧”和“知者乐,仁者寿”的养生学观点。是说,在静心学习中可以使人忘却忧愁,有助于人的心理功能中的情绪稳定,于健康有益;学习知识可使人扩大视野,舒展胸怀;讲究仁德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于对养生贵在“养心”的理性思考,为提升人类自身健康的质量,我们还须善于驾驭自己的心灵航船,主宰自己的心理状态,强化心理修养,使心理始终处于积极健康的常态中。因此,应当努力做到――

应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明确养生须先做人的道理。因为一个人的心态好坏,品德如何,对于生命的益损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要做到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经常保持心态恬淡,神清气爽的良好状态;做到侃快乐观、心胸豁达,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保持心绪平稳。此即达到心理平衡,实现养心长寿的重要所在。

要注意凡事须掌握适度的原则,防止过犹不及。心理健康之人均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做不到的事不要去做;遇到哀伤之事不可悲痛过度;于惊恐面前,要善于保持头脑清醒,沉着应对之;遇喜乐之情,亦不可大喜过望,时刻保持良好的自制能力,做到心态平和。此为达到心理平衡、养心长寿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好方法。

应努力培养自己的高雅爱好,以消除不良心态。当一个人的情感受到压抑之时,不要自寻烦恼,而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培养自己的高雅爱好,从中寻求新的乐趣,获得美感与享受。当你将全部注意力都倾注到自己的爱好中时,一切烦恼和忧愁、苦闷与焦虑等情感问题便会被转移和消化掉,这样便会使你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这是养心长寿的一个秘诀。

还须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生活环境。这不仅能使自己可以经常得到关怀和温暖,感受到生活中的无限乐趣,而且还会使你在遇到烦恼和忧愁之时,让自己的不良情绪有一处宣泄之所,并能及时得到家人、朋友和邻里的善意化解,不至于久郁成疾。此为实现养心长寿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之一。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养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被更多地赋予时代特色和科学内涵。

作为人类养生的先决条件和保证,养心先行的理念已经被世人所接受和推崇,形成现代养生新的原则――

平衡原则缘于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养生贵在平衡。因为人体自身存有很强的自我平衡功能,人们只需进入不用主观意志进行支配的自然状态,就足以有效调节人体的平衡,维系人体健康的自然态。

辩证原则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双重性和两面性,养生实践也不例外。因此,人们对“养心”为先的认识,在思想认识和养生实践中都不可步入绝对化的怪圈,力求避免不顾自身特点的养生死套路和条条框框的制约。

回归原则回归自然的心理养生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内核。人们只有依托自然生存的环境,不断增强自身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方能有效抵御各种疾病的侵扰,提升自我生存的质量和养生的成效。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范文第2篇

【借鉴,因人而异】

先来说说借鉴。在全民养生的今天,各种各样的养生方法和保健秘诀充斥人们的身边、耳畔。电视上、报纸杂志上、广播里、大街小巷,都在影响人们的生活,想躲也躲不过去。而老年人对养生犹为敏感,对健康的渴望也更加强烈,如果打听到某种养生方式很有效果,很多人便会如获至宝地纷纷效仿,希望在自己的身上也能取得令人惊喜的养生效果。

一个人退休后,儿女们总是叮嘱他加强养生保健,他也言听计从,不光浏览各色养生保健书刊,还注意从广播、电视和朋友那里获取养生信息。一次,患有高血压的他听邻居说“吃出来的病”能“吃回去”,通过食疗可以降血压,于是就擅自停用降压药,只喝芹菜汁,结果三个月后他突然在家里晕倒,被家人送到医院后,医生的诊断结果是高血压所致。医生的解释是,一旦服用高血压药物之后,就不能随便停服,否则病情只会日渐沉重。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盲目跟风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看到电视说什么好,自己就吃什么;听到哪种运动好,就跟着做;得知按摩哪个穴位好,自己也学着按……很多人希望通过借鉴别人的养身之道来换取健康,美好的愿望当然可以理解,但片面地追求养生,盲目地跟从,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其实养生也是一门需要量体裁衣的艺术。

【寻找,适合自己才最好】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范文第3篇

现代养生方法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日常保健与养生方法重新采用。用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来剖析其中的科学原理,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发展出新,并与西方养生对比差异,以评述国人养生方法的优劣,供不同的个体来选择适合自身的养生之道。

但是,养生之道不可能像电脑软件那样逐年升级换代,也不可能一反常规的变异更迭,更不会有悖情理的任人创意。冷静观察,用心思考。科学指导养生,养生必须科学。而科学养生的内涵,也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符合生理机制,适应个体需求。因为,人的思维模式直接会影响到言行表现,养生观念必然会支配保健做法。如何实施养生保健,应基于四点:认识自身,按需补养,注重调适,药食有别。

认识自身 人对自身缺乏全面的深层的了解,讲防病、保健、抗衰、延寿还仅是治标,而非治本。从人类基因组研究,到现代病、流行病探索,其中蕴含着了解生命奥秘的过程,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人体结构大致相同,但生理机制的个体差异,也不容忽视,个人的养生保健,必须有自己的主张和做法,不可按书索骥。“名人养生”介绍很多,只能学其精神,不宜仿其做法。

按需补养 正常人处于健康平稳状态,无需进补。即使是体弱多病、康复疗养者,补充营养也应在医生指导下,酌情进行,不可滥补。尤其是微量元素的补充更应因人而异。平衡主导人的神智。神智正常表现在人活得轻松、自然、机敏、有力,反应迅速。平衡保健是近年老年学提出的新理论。人欲求长寿,就必须随时维持物质交换的平衡。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常使体内一些元素出现不足或过剩,都会导致平衡失调。正常成年人日摄入热能即“营养素供给量标准”(RDA)约为10046.4千焦。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体之需,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保持完好的生活状态、工作能力和健康水平,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代谢平衡。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养生;治未病;现展

1 中医养生学的医学建构背景

在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学的关系比较密切,两者虽然不同,但在一定的时期内无奈而又艰难地并存着。在这样的医学背景下,中医养生学在经历了漫长的沉淀和积累后,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内经》之前的养生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原生态养生文化,《内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的问世,总结、升华了先秦时期及以前的丰富而零散的养生实践经验,将秦汉以前不系统的养生文化适时而又完备地纳入到中医养生理论中来,使养生学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蓬勃发展,从而初步建构了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雏形,并经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现今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中医养生学。

2 中医养生的疾病预防作用

中医养生学“治未病”理论的运用,对于一些常见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心脏病等的防治与治疗有着独特的疗效。中医养生在疾病中运用的对象多为老年人,养生方法以运动、饮食、情志养生等多方面相结合,以达到预防、改善已病状态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目的。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饮食健康教育如疾病相关知识指导、饮食指导、中药外治等,发现其不良生活方式得到明显改善[1]。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证型,针对性地采取食疗、中药足浴、太极拳、耳穴按压等手段进行干预指导,配合健康教育,血压得到良好控制,饮食控制、情绪管理、坚持运动等自我管理能力方面也有提高[2]。

3 中医养生学特色

3.1 形神一体观

《内经》把形神关系概括为“形与神具”,二者相互依存。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和集中表现,易受外扰而耗散,只有安宁平静才能减少其耗损;形厌动而致气滞,需运动舒展方能气血流通。中医养生中,针对形神的特性和偏颇,不完全是采用补养治疗的方法,不是急于求成,而是采用缓和渐进的思路, 通过多种方法,采取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外动内静的方法进行身心的调整和摄养。它以形神相依理论为基础,以形神兼养、形健神充、神清形爽为目的[3]。这种调整和摄养的方法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特色。

3.2 “三因制宜”观点

(1)中国地大物博, 地域有东西南北及高下寒热燥湿的不同, 养生要顺应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 即适应不同的空间环境。《素问?五常政大论》对不同的地域特点归纳得更为简明,“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4]。当时已认识到不同地理环境对寿命的影响。由于古今环境变化很大, 中医地域养生面临很多新问题, 需要与时俱进。

(2)中医学历来对人体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对男女性别、体质的不同特点有系统而深入的认识,对不同年龄,性别,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5],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特色之一,它与中医临床的辨证施治异曲同工,是中医学的独特优势,在道、儒、释养生中,其内容或不如中医学早,或不如中医养生丰富,或不如中医养生研究系统和深入,其创造性多属中医学。

4 现状与发展

目前,社会对中医健康养生的关注度高,如养生类电视节目热播、书籍热销等,需求率也很高,老百姓由于养生知识匮乏更是无所适从,有盲从的倾向[6]。老年人注重养生,但多盲从,无科学系统的指导方法[7]。而有关养生的各个研究机构、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又各执己见,养生方式也不尽相同,甚至对错难辨,没有一个权威的声音和说法,“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没有得到重视。

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模式,这也将成为中医养生发展的有利背景和依据。因此,应加强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宣传,让大众了解养生的知识和体系。国家政府和药品管理组织应加强对中医养生周边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管理,牵头整合国内相关资源,提高、加大保健食品管理力度。媒体应肩负社会责任,杜绝“伪养生”节目的传播,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加强人们对养生市场的信任。加强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培养社区医护人员的养生保健知识,有利于养生知识的宣传和人们对养生方法的掌握。

5 结语

综上,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应与现代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疾病相结合,方法应通俗易懂,便于人们掌握和运用;明确中医养生学科建设所要研究的概念、范围;在现代疾病的防治运用中,应与现代康复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养生优势,也利于中医养生更好的发展[9];加强开展双边或多边国际合作,将中国养生特色方法和文化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司亚雪.中医饮食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2(9):85-86.

[2]邓丽金,郑丽维 社区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1.8B(18):1-4.

[3、4]郭霭春.皇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2.173.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S].2009:4-6.

[6]邓丽金,郑丽维.内科门诊病人对中医养生的认知需求调查[J].福建中医学院报,2009.19(5):68-69.

[7]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100例老年人对社区保健需求的调查[J].海峡医学,2010.22(10):254.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范文第5篇

人人都渴望健康,而如何进行养生保健却众说纷纭,科学的养生对于生命的意义毋庸置疑。在春寒料峭的季节里,如何科学养生、如何快乐生活,这也许是困扰着许多渴望健康的人的一道难题。

所谓养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为维护生命、保证健康所进行的一系列保健活动。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就提出了“因时养生、因地养生、因人养生”理论,即我们所说的“三因养生”。遵循祖国传统医学“三因养生”理论,与现代西方健康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开展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活动,为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服务,是我们提倡“三因养生”的目的,“因时”养生是其中重要一环。

祖国医学对“因时”养生的认识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是大自然的精灵,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是生命的应有之义。只有顺应自然,即符合自然与社会运行的规律,才能在宇宙的时空中健康地生存、顺畅地发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其核心思想为一个“和”字,这一理念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已经升华为一种养生的境界,即:阴阳平衡,脏腑和谐,气血调和,经络畅通。实践证明,凡得天时、地利、人和者,就可长生久视。

祖国医学特别提倡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运行与节气变化密不可分。一年四季之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季节更迭,进而使万物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因四时气候变化而产生的“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现象,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都有很大的影响。顺应时序的变化,进行科学的调摄护养,就会抗御衰老,健康长寿,违背了这一规律,就会疾病缠身,甚至早衰早亡。

中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因时养生”,《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要求,尤其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原则,历代医家均详细论述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同季节的具体养生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辉。

医学气象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气象学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因时养生”的科学性,指出了气象要素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体,引起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

我们知道,人类在千百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自然的能力,即中医所说的“正气”。“正气”是生命各项功能的源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的存在与维护又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它既依赖于自然,又受其制约。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又有一定限度,一旦超出自身调节的范围、或因年老体衰等多种因素导致调节功能下降,即正气不足,抵抗力降低,正不胜邪,就会出现阴阳平衡失调、脏腑经络不畅、气血津液失常,必然产生局部或全身的各种病理改变。

例如,在正常范围内的日光照射可以补充人体的阳气,而阳气又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气充足,气血生化功能完善,人体就健康长寿。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过犹不及,就会影响生命健康。若日照太过,会造成人体调节机能紊乱,因阳气亢盛而形成疾病。此类疾病,多发生在春夏之季节,太阳辐射逐渐上升、阳气渐盛阶段。若日照不及,就会引起人体阳气不足,以阳气虚损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上常表现出阳气虚损的征兆。这类疾病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太阳辐射下降时期。在冬季和早春时节,太阳辐射量或日照时数减少,必然导致机体温煦、推动和兴奋功能减退,出现脏腑功能活动减弱、气血津液运行缓滞、精神不振等虚象,病人多出现畏寒肢冷等阳虚之相。

又如,当自然界湿度太低,气候干燥时,容易导致人体阴津不足,致使燥邪形成。当燥邪太过,超过人体的抵抗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时,易产生燥邪为患。在秋季,湿度、气压偏低,自然环境对机体的滋润、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导致秋燥等病理状态。由于阴不制阳,阳相对亢奋,故易使秋燥损伤津液,或直接损伤人的阴气,出现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内热症状。

若气候潮湿,相对湿度偏高,湿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易导致湿邪为患。临床上多表现为头重如裹、身体倦怠、乏力嗜睡、烦躁易怒等湿热并重的实症。此症多发生在长夏阴雨连绵、气候湿热的季节。

以上这些症状与疾病,均与季节、气候有明显的正向相关性。

春季,养生的大好时机

“应天时,人赖天地之气而生”。春季阳气上升,一切都显得欣欣然的样子,有利于融入大自然适时养生。不过,春季乍暖还寒,寒时养生,应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季节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保健之法。

春季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谨防“倒春寒” 初春时节,气温回升较快,之后又出现一段时间气温持续偏低,这种天气现象人们称作“倒春寒”。地处寒地的人,早春时节应特别注意防止“倒春寒”,特别要做好头颈、腰腹和足部三个部位的保暖。患有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人群,在早春疾病的高发季节,要特别做好预防保健。

重视风沙袭击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初春,晴日多风,乍暖还寒。根据近年来对沙尘天气的统计,4月最多,3月次之,大风卷起的扬沙、高空飘来的浮尘,特别是沙尘暴,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严重。近年来,PM2.5每每都受到众人的关注。所谓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以通过肺泡入血的颗粒物。虽然PM2.5只有头发丝的1/20的直径,在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不高,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明显影响,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更是不可低估,建议在沙尘天气要尽量减少外出,停止室外锻炼。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养生旅游;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严峻,生态系统失衡,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的恶化。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进入21世纪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绿色发展、绿色化一系列的新观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逐步成为和谐发展的新目标。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不断增加,人们的需求也由温饱型再想健康型转变,同时随着人口比例的老龄化与身体亚将康状态日渐增长,健康养生问题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和时展热点。

一、森林公园养生旅游的理解

森林公园是以自然资源环境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能够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是发展养生旅游最佳场所,可以使都市人享受情人沁人心脾的自然空气环境、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健康安全无污染的森林食品、是人得到身心得到双重放松,实现“天人合一”理想状态。

养生首先在于环境,城市的废气污染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天敌。城市居民需要到绿色森林环境中清洗污浊的肺气,到绿色的森林环境中令自己眼界更加宽广,到绿色的森林环境中潮润洗肤。因此森林公园是生态养生的最佳场所。

所谓养生旅游就是保养生命、修身养性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在自然健康的环境中放松身心、休闲度假。养生旅游实质是旅游活动与养生资源完美融合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是时展的热点和旅游市场的全新的主流趋势。养生旅游是以生态养生为目的的旅游,所以旅游的六要素应该紧紧结合生态养生旅游的主题来开展进行。应结合避暑、休闲、度假、观光、疗养目标等满足人们的养生旅游需求。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

森林公园公园养生旅游是一种充分利用森林公园丰富的自然资源,达到修身养性、身心健康的新型旅游方式。森林公园开展养生类旅游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传统的养生文化为基础,中国养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一系列的养身健康主题活动。

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体现了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满足后,对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领域的更高追求。

二、国内外森林养生旅游的发展现状

1.国外森林养生旅游发展现状

森林养生旅游是森林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养身,全世界兴起了养生保健热潮。“森林养生”是一种国际潮流,在国外被称为“森林疗养”或“森林医疗”,同时被誉为世界上没有被人类文明所污染与破坏的最后原生态,也是人类唯一不用人工医疗手段可以进行一定自我康复的“天然医院”。森林养生的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发展阶段是1980年,起源于德国为的雏形期。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发展森林养生的国家。第二个发展阶段是1980年―2000年左右,以美日韩为代表的发展期。美国是最早开展森林B生条件研究的国家,1982年,日本举行了“第一次森林浴大会”并率先提出了将森林浴纳入健康的生活方式。韩国则首先创建了4个自然养生林基地,提出建设自然疗养林的思路。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蓬勃发展。各国纷纷认识到森林健康养生所带来的经济和健康效益,欧盟于2004年发起了关于林木、森林以及人类健康与福祉的相关研究;2005年起,日本以森林浴场为主,规划建设森林养生基地,到20113年为止,共认证3种类型57处森林养生基地,每年至少有8亿人到基地进行森林浴。同时日本于2007年成立森林医学研究会,对森林环境与人类健康进行相关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森林康养的内涵。韩国修建4处森林疗养基地和1148公里林道,营建了158处自然休养林和173处森林浴场,拥有了比较完善的森林疗养服务人员资格认证体系、森林疗养服务人员培训体系和森林疗养基地标准。

2.我国森林养生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对养生旅游的理论研究尚属初步阶段。随着近几年森林公园旅游的快速发展,森林养生旅游的发展更加备受关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森林养生旅游在我国还处于新兴业态。对森林利用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还仅仅停留在观景、游山玩水的初级状态。森林养生旅游与森林旅游最大的区别是在一个“养”字上,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养生旅游的内涵、养生旅游资源、森林养生旅游资源、以及部分森林养生旅游项目的开发,杜绝走马观花的旅行模式。

21世纪初南宁中医药养生旅游,广西将规划构建六片区发展格局。首先,根据广西中医药资源和养生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交通条件和空间地域,构建桂西北、桂西南、桂东北、桂中、北部湾、桂东广西中医药养生旅游六片区发展格局。其中桂西北、桂东北、桂中、桂东构建养生旅游片区,桂西南、北部湾构建中医药养生旅游片区。

三亚保健旅游的开展,三亚这个“天然氧吧”中,负离子的含量很高,是北京的一百倍,这些负离子对身体健康好处特多。专家认为,这个“天然氧吧”中的无比新鲜的空气有促进血液循环,大大降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的良好功效。比较发现,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心血管疾病和肺心病等严重威胁老人生命的主要疾病,在海南的发病率远远低于其他地方。另外,海南空气透明度好,降尘少,粉尘浓度低,所以紫外线很强。众所周知,紫外线是杀菌的重要良方,紫外线密集的“地毯式搜捕”使得这里的很多病毒都无处藏身。

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将抗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各地可以整合当地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养生、体育和医疗健康旅游。该《意见》未森林资源发展森林养生旅游指明了方向和途径。国家林业局也正积极探索森林旅游与健康运动的结合点,如在林区开展马拉松、徒步穿越、极限运动等。此外还将大力引导生态露营地和智慧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森林旅游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已确定了第一批全国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基地建设试点单位。

三、我国大力发展森林公园养生旅游的动机

1.森林公园养生的资源优势

随着近几年森林公园的旅游的迅速发展,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森林公园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它不得作用不仅只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收二氧化碳、调节气候”等。研究证明,森林中具有丰富的植物、高浓度的空气负氧离子、良好的森林气候。而且空气细菌含量极低,噪音污染和灰尘污染少等,是生态养生的理想场所。

2.社会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健康人仅占人群总数的5%,被确诊患有各种疾病的,占人群总数的20%,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约占人群总数的75%。健康是人体功能的正常状态,亚健康和疾病都是非正常状态。人体多种功能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健康状态可以转化为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反之,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经过适时地康复干预,也可以转化为健康状态。如果我们抓住疾病这个演变过程,在发病前就适时地采取康复干预措施,消除病因或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就可使亚健康状态发生“逆转”,向着健康状态转化。因此创造良好的生活生存环境、放松自我、适当锻炼、科学保健、提高免疫力等,是消除和预防亚将康和疾病的最佳手段。而森林公园养生旅游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3.养生文化历史悠久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四、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1.一味复制其他国家的模式

我国森林公园养生旅游开发时间较短,属于新兴产业。其他西方国家森林公园养生旅游开发已经相当成熟,基础建设也比较完善。为此一些专家呢提出向西方国家学习,加快我国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建设步伐。但这种照搬模式,没有结合我国国情,使得森林公园养生旅游生态功能不能更好的体现。既不利于我国森林公园养生旅游的发展,尤其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2.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大部分森林公园的养生旅游产品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认为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仅仅是真切的感受大自然的山、水、空气,导致养生旅游产品仍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层面,忽视了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很多景区由于投入的资金有限,不能满足森林公园养生旅游开发所需的大量资金。造成深层次旅游产品的缺乏,养生旅游的产品单一。有些地方森林公园过度追求高端医疗养生建设,忽视了养生旅游的体验属性,这样既加大了投资风险,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些森林公园的开发经营者缺乏合作意识,与相邻的其他行业和景区之间缺乏协作精神,难以形成功能互补的群体效应,养身旅游产品开发的规模和种类都难以更好的实现。

3.养生旅游产品品牌打造力度不够

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品牌开发欠佳。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大的现在,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将更加多样化,对旅游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者更加要求旅游项目参与性,娱乐性。因此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方向应着眼于现有的资源,尽量走多样化、精品化路线,但要保留民族性、自然性。

五、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办法

1.尊重森林公园发展规律

森林公园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同时,要坚持集约发展、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森林公园发展持续性。

2.深入发掘森林公园养生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养生旅游品牌

品牌是旅游业的名片,要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养生文化旅游品牌,使森林公园养生旅游具有更鲜明的总体品位和整体形象。结合宗教养生文化旅游、医疗旅游和养生体验等新兴旅游产品的培育,深度融合养生文化创意,充分体现养生文化之魂。重点打造养生文化节庆活动品牌,按照定位准确、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梯次发展的要求。

3.大力打造精品养生旅游景区,提升景区文化旅游档次

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养生内涵,加快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在森林旅游项目建设中融入养生元素,加强策划包装,将养生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依托富集的养生资源和自然资源,要深入挖掘本土养生文化精髓,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把每一个要素做强做大,做出特色,不断提升养生文化旅游产业素质,更好地M足游客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需求。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促进产业联动发展,通过发挥重大项目的聚集带动作用,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养生体育绿色养生

进入2l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总体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却日益下降,“现代文明病”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与每一个人“亲密接触”。为了“防患于未然”和提高生活质量,人们逐渐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专家们预言,2l世纪是以自我保健为主的世纪。”“自我保健可以说是传统养生的现代说法,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我国历代传统养生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东方特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深受世人所推崇。然而,“在学术界,存在着重养生著述的医学专门研究,轻养生价值的多学科综合探讨的问题;在体育界,存在着重养生术势套路的传习演练,轻养生观念理论的深人分析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传统养生与体育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提法众说不一。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绿色养生,并认为绿色养生是新时代的呼唤,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内在和谐。

一、绿色养生概念的提出

绿色是大自然的主色涮。象征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象征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和美好。它已经从像花、草、树木一样的自然绿色内涵,转向人类生活世界更深层次的生态语境。绿色是和F、纯洁、健康的代名词,含有无公害、纯洁、公正、科学、进步和发展之意,是生命旺盛而富有生机的体现。绿色代表人们的渴望和对更高水平的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以绿色为标志的产品和服务先后被推向了大众,打开了广阔的销售市场。事实已经证明:这些绿色产品和服务迎合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绿色奥运、绿色体育、绿色理论等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推广。

养生,又称摄生,是各种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加寿命等措施的总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导引、五禽戏这类养生功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养生的定义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既要顺应自然,又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做到内外齐养、形神兼修、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把握中和之道等,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常见的传统养生方法主要有静神、运动、食养、药补四种。

体育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本质上与养生血脉相承。但目前国内体育界对养生一词的叫法却是五花八门,有直接叫“养生术的,有叫“传统养生”的,有叫“养生功法”的,也有叫“体育养生”的。暂且不说这些说法的是否符合基本的逻辑学规则,笔者认为这些说法更能说明目前人们对养生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深入。当然,在我国古代养生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存在一个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不断成熟完善的历程;其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相适应,存在一个或强或弱的迷信神灵、崇拜上天的过程。纵观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历程和整体轮廓,应该说体育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从事养生的一种手段。

近年来,关于体育与养生的文献逐年增多,但说法不一,有“养生体育”、“体育养生”、“运动养生”、“传统养生体育”等。本文不是对这些说法发表看法,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说法—一绿色养生。绿色养生是指按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原则,参与者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养心、养神、养形的一种保健方法。绿色养生是体育和养生的结合,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下位概念,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养生与绿色养生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二、绿色养生的特点

2.1适用范围广。绿色养生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来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适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层次。按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变化,不同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男性的运动量可适当大些气而女性的运动量应小一些,特别是女性在月经期一定要避免剧烈运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及少年时期正是机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其运动对促进生长发育和增强体质有重要意义,所以运动方式主要是每目的‘两操“(即早操和课问操)和1小时的休育活动;青年时期正是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机体各系统迅速成熟,青春活力最旺盛的时期,可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大运动;中老年人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宜选择较轻柔的运动。

2.2可操作性强。绿色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下位概念,所包含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主要是一些对器械要求不太高或者是徒手活动的项目。所以,它有很强的操作性,运动量可自如控制,特别符合当前国际流行的中、小强度运动健身原则;活动场所也不受限,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且能有效地达到健身养生,祛病延年的效果。

2.3经济性高。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传统的武术项目及散步、慢跑等具有投入少、习练简易,不会因为场地、设施、天气等其它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换言之,可以随时、随地、随意愿进行练习,能以较小的投入达到较大的收益,不仅能有效地达到健身养生,而且还可以收到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

三、绿色养生的原则

3.1个体差异原则。有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认识越来越不合时宜,事实证明:养生应该从青少年做起。一些专家还呼吁:在童年期就应该培养孩子们的保健意识,促进他们良好健身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绿色养生提倡个体差异原则,就是指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即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状况来选择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量。

3.2身心协调原则。养生,从整体上来说,即撮养身心以保健延年的思想和方法。体育的终极追求也就是通过科学的身体运动进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以达到人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绿色养生坚持身心协调原则,特别是在当前强调“健康第一”的大环境和背景中,富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如果增进健康只侧重于运动而偏废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包括心理状态的调整等),或者忽视运动而过于强调其它方面的调节,则势必会造成整体健康的不协调、身心发展的分离,也会导致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丢失。

3.3动静结合原则。动静结合是现代健康活动的基本特色,足绿色养生应该坚持的核心原则。动,指运动形体,i骂过身体活动完成;静,指清静心神,经由静养实现。动是生命的特征.也是生命存在的条件。动式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武术、舞蹈、慢跑、散步等,对形体锻炼大有裨益。静可以安定心神,调节精神.各种器官生理活动和谐。有利于祛病、健身和延年。相对于身体的运动来说,养生可谓是以静为主的健康活动,其中导引、吐纳虽是运动.但也是绵缓轻柔之运动动静结合且有度协调更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和谐发展。

3.4循序渐进原则。传统养生强调静养,通过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消耗,最大限度地减缓新陈代谢的速度,从而延长生命寿限,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我们由此可以得到启示:养生对个体来说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一种生活态度。虽然绿色养生以动为主,可以通过身体外在的运动来活筋骨、调气息、通经络、疏气血、调脏腑,从而增强体质、使人健康长寿。然而,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就能实现.而是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范文第8篇

这样的认识也没有错,但却不全面。养生,并不是人生中某一阶段的事,而是需要贯穿一生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说,养生非但不是到老年再重视,也不是从中年、青年、少年才注意,而是要从零岁抓起。

人的生命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连续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虽然可以人为地划分成若干阶段,但生命的链条其实一环紧扣一环,是不可分的。就像一条河水,上游没有污染,下游就会是清澈的。上游如果不断有污物进入,下游就会污浊臭秽。下游已经污染时进行清理也会收到效果,但那就要花费大力气,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只能是治标之法,而不是治本之道。治本之道,就是从源头抓起。

现在,有许多老年病,如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另外,这些病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向“年轻化”发展,青年、少年中已开始有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老年病发病率提高的原因如果追根的话,就可以追到青年、少年,以至婴幼儿时期的健康状态上。由此,老年病的“年轻化”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老年人的许多病都同发胖有关。而现在的青少年中,小胖墩是越来越多了。他们脸似满月,腰腹圆鼓,动作迟钝,一运动就气喘吁吁,令不少家长忧心。他们的胖,大多都同婴儿期喂养不当有关。

如今都是独生子女,两三代好几口子围着这么一个宝贝,谁不想把孩子带好。孩子出生后面临的第一个养生问题,就是营养过剩,造成孩子发胖。婴幼儿胖嘟嘟的怪讨人喜爱,但家长不知道,此时已埋下了日后长大成人生病的祸根。

孩子营养过剩,还会对孩子身心发育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如,鱼肝油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长期服用,会产生维生素A蓄积中毒现象,出现毛发脱落、皮肤干燥、奇痒、食欲不振、脂溢性皮炎、肝脾肿大、上肢和小腿等处骨质增生、体重不增,以及头围增大、颅内压增高等症状。

另外,补锌过多,可引起呕吐、腹泻等严重消化道疾病,还会抑制吞噬细胞的活性,使免疫力下降,身体经常生病;补铁过多,铁元素会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肝、肺、胰腺等重要器官,并沉淀于这些器官中,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造成婴儿猝死……

其实,儿童的饮食不在于多、精、优,而在于要吃得平衡。对于婴幼儿来说,只要进行科学喂养,一般是不会缺乏营养的。